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社交媒体可供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注全新4P营销理念
据了解,IBM商业价值研究院对营销领域进行深度调研,首次了《2011年IBM全球首席营销官调研之中国洞察》,为CMO在面对数字化时代转型时提供参考。报告显示,全球的企业营销负责人已经认识到,他们与客户的互动方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评估营销的标准也在发生变化。
除了舆论压力,不断增加的财务压力也使得CMO不得不通过量化分析营销活动,来增强营销职能部门的可信度和效率。
报告显示,63%的CMO认为投资回收率(ROI)在未来3~5年内将成为衡量营销部门效能的重要指标,但他们中有一半人认为没有准备好可供评估的数字。
IBM大中华区销售与市场部副总裁罗振邦表示:“如何通过联合市场和技术提高ROI,是CMO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为此,IBM 业务战略与转型咨询合伙人、业务创新与增长咨询业务大中华区负责人陈力指出:“当今CMO涉及到的领域比以往更加复杂,要提供差异化的、高价值的客户体验。”陈力指出,除了传统的4P理念营销理论,CMO应注入更多的符合时代特点的新元素。全新4P理念将成为中国企业的CMO们今后给予重视的工作方向。所谓全新4P理念,指的是定位客户价值(value PROPOSITION)、深入客户内心(mindshare PENETRATION)、业绩驱动营销(PERFORMANCE driven)和提升员工技能转变营销职能(PEOPLE capabilities)。
社交媒体的影响是CMO不能不关注的问题。在社交媒体影响不断加大的今天,企业需要及时了解新式购买行为,全面深入地了解在线消费者群体,并通过多种渠道和设备获得涵盖客户整个消费周期的完备信息,充分利用这些信息形成指导营销战略与战术的深刻洞察,并通过新型产品和服务把握新兴市场机遇。
IBM在调查中发现,利用社交媒体是企业的当务之急,企业只有真正通过社交媒体去捕获、分析客户数据,更好地了解客户行为,才能为客户提供所需的价值。
调查显示,为了应对数据的增量、增速和多样化,绝大多数CMO认为他们需要投资新工具和新技术。全球80%的受访者计划在未来3~5年内更多地使用CRM、客户分析、社交媒体和移动应用。
值得一提的是,IBM在应对社交媒体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罗振邦告诉记者,IBM将线上、线下的技能、信息结合起来,真正了解社交媒体对IBM的评价。IBM有专职人员监控、反馈社交媒体。除此以外,IBM还借助强大的技术实力,通过技术手段去捕获社交媒体中与IBM相关的信息,并借助分析工具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
依据六度空间理论和熟人的熟人就是朋友的逻辑,社交性媒体将虚拟的网络社会变成为一个熟人的社会,将人际交往中的感情加入到网络中,增强了网络在解决社会现实问题中的作用。新近热起来的微博以“关注”来构建群体,轻博客则通过标识标签来实现发现、互动和再发现,表现出对高质量内容的追求及对网络低俗内容的自觉抵制。
创新的社会交往模式
新媒体造成时空观念的扩展。现在身体的存在位置已经不是决定群体是否有共同经历的前提,身体缺位却可以享有共同的体验,拥有共同的认知,因为新媒体可以将身处不同物理空间的人整合进共同的虚拟场景,也可以让处于相同空间的人分离在不同的场景中。社会交往中的线性模式被打破,最大限度地侵袭着人们的时间,使社会交往时刻处于即时在线的紧迫感中,人们的零碎时间被最大限度地整合。
新媒体造成网络虚拟社会。这个虚拟社会是现实社会的延伸,并与现实世界紧密相联。现实社会开始重视网络社会秩序的建构,而虚拟网络社会的种种关系,也在现实社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两个社会相互交叠。虚拟社会中每个参与者,可以成为不依附于社会现实地位的存在,原有的社会阶层划分被打破。
新媒体造成社交范围的扩大与社交圈的集中。网络交往很大程度是一种陌生人的交往,社会交往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人们因为陌生产生的距离感,可以表露内心的真实想法,也可能因为不确定性而掩饰更多。网络颠覆了主体实在的确定性身份,承担了“无知之幕”的功能,使得参与者可以躲在“幕”后摆脱原有身份的束缚。主体表现出多重人格,可能出现极端的、反常规的人格特质。因而,如何取得互信,是新媒体带来的对社会交往模式的挑战。
社交范围扩大的同时,人们的社交圈则呈现集中的趋势,以兴趣为聚合的小圈子氛围得以形成,一些小众化群体借助互联网的“长尾效应”也得到发展。在论坛上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话题会形成不同的板块,而在微博中网友也会根据各自的兴趣follow别人,形成较为稳定的信息获取圈子,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轻博客。
新媒体造成话语力的分散与用户自主地位提升。以往将“power of discourse”翻译为“话语权”,应该翻译为话语力,这里“力”不是权力,而是力量。借助新媒体表达渠道的扩展,社会话语力朝着鼓励人人参与的方向发展。此外,大量的用户成为内容的提供者,公众能够方便地收集自己所见的新闻,并通过自媒体的渠道,对现在的青年人来说,信息的获取几乎与传统大众媒体无缘。P2P技术通过点对点传播,将参与者的计算能力和带宽集中起来,下载的人越多,下载速度反而越快。维基(Wiki)作为一种在网络上开放的可供多人协同创作的超文本系统,通过协同创作,可以相互补充和纠正,汇聚个体的力量,发挥网络的自净化功能。
新社交模式给人们提出新的问题
新媒体深刻地改变了原有的社会思维方式和交往模式。新媒体对传播时效的推进,加快了社会的整体节奏,快节奏、高效率成为新的生活方式,新媒体的全时性特点不得不使人们时时保持一种待命状态。新媒体趋向无限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也可能会将人们引向精神的泯灭。
搜索引擎的出现,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带来冲击,人的记忆方式也在发生变化,更多的选择记忆在于重要的信息点和信息的获取路径。
信息渠道的扩展当然是好事,但众声喧哗中如何让自己的声音被听到而不仅是表达,成为新的挑战。同时,信息渠道的急遽扩展必然要求传播内容的丰富多元和质量的提高,否则冗杂、无效的信息若充斥传输渠道,反而降低人们参与的热情。渠道的多元与内容的短缺、信息相对过剩与优质资源的稀缺,是目前的新问题。
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对传统的传播模式是一种解构。其话语方式更多的表现出反规则、碎片化、去中心的特点。恶搞、嘲讽、质疑权威成为新媒体中常见的风格,也是内容,解构着现有的语法规则和话语结构;但是同时新媒体也通过对不同碎片的拼接,形成一种新的立体的全景式的图景,在解构权威的同时也在建构新的话语体系。
新媒体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不过,人创造的传播技术,也可能反过来控制了人,这便是黑格尔提到的“异化”现象。一切处于矛盾中,等待着我们抉择和妥善处理。
社交模式的未来发展
如何扩大对受众的影响力,同时保持品牌神秘、高贵的形象,一直是奢侈品牌难于平衡的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新媒体”,时尚大牌如何“玩社交”?
奢侈品牌:数字媒体营销季
要亲民,用微博
“只有傻瓜才从不改变主意。”在谈到奢侈品牌涉足社交媒体与电子商务时,顾腾顾问有限公司创始人顾腾如是说。随着社交媒体的日益兴起,以往只关注于传统媒体的奢侈品牌也开始出现转向,并把这种新媒体形式运用于品牌营销。
在Facebook、Twitter上,奢侈品牌早已拥有自己的账号和一大批粉丝,进入中国之后,他们纷纷开通了微博。当然,比起大众消费品,奢侈品的粉丝活跃度仍远远不够。
因此,尽管兴趣浓厚、需求巨大,但由于尚无成功先例可循,奢侈品牌对社交营销仍然处在试水过程中。
社交媒体对奢侈品营销的巨大推动力在节日期间表现得最为显著,微博造势必须加大力度、争分夺秒。
“过去十年当中,奢侈品牌发现社交媒体对其品牌的塑造越来越重要,相关技术也越来越发达。它甚至可以直接带动销售。”奢侈品折扣网站魅力惠中国区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Thibault Villet说,他本人在欧莱雅和Coach任职期间,社交媒体就已经被用来打造品牌形象。
社交媒体营销最早始于博客。当时,魅力惠发现,明星徐静蕾的博客点击量惊人,于是他们就尝试请徐静蕾本人为魅力惠做代言。微博出现后,魅力惠在社交媒体上挖掘出500多位“达人”,追踪这些人的微博,与他们合作,借达人的人气,引得粉丝访问魅力惠网站。
魅力惠公司每天6~15条微博,内容包括品牌的新趋势,以及新活动等。通过调查,魅力惠发现,有30%访问魅力惠的用户是因为受到了社交媒体的影响。
社交媒体对奢侈品销售的巨大推动力在节日期间表现得最为显著。比如:情人节、三八节,奢侈品牌的微博造势都在加大力度、争分夺秒。圣诞节前夕,登喜路不断发微博,向粉丝推荐适合作为礼物的单品,同时在官方网站上“礼品图册”,帮粉丝们想出各种送礼物的方案。
不过,在扩大对受众的影响力的同时,如何保持品牌神秘、高贵的形象,一直是奢侈品牌难于平衡的问题。“人多口杂”的社交网站评论往往会让这些顶级品牌的形象受损。
相对亲民的美国奢侈品牌Coach 透露,Coach的微博2011年4月开通后,几个月内粉丝数从几万激增至33万,截至目前,这一数字已超过38万,成为新浪微博上粉丝数最多的奢侈品牌。一个可供比较的数据是,Coach在Facebook上的粉丝数超过200万,远远多于新浪微博。
相对而言,Facebook的平台历史更长,应用更为成熟,而微博在中国的发达程度还远远落后,正处在飞速的变化之中。
三亚免税店:与大牌一起发微博
越来越多的奢侈品购物中心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不断更新购物中心内的品牌信息,如上海的恒隆广场、半岛酒店等。作为一个分销渠道,隶属于中国免税集团旗下的三亚免税店同样是一个奢侈品牌扎堆的地方,大牌云集,其官方微博目前拥有约3万名粉丝,每天更新3至4条微博,涉及到不同的多个品牌的信息。
与奢侈品牌的官方微博直接品牌的各种信息不同,渠道的微博需要在各种不同品牌及产品品类之间进行取舍。
中免集团总经理助理兼市场部总监顾纳新向记者透露,三亚免税店的官方微博并非随意,而是由专门的团队进行维护,在这一的过程中,与奢侈品牌之间需要有深入的沟通。三亚免税店与数百个奢侈品牌合作,许多奢侈品牌直接向免税店供货。而微博的则要配合品牌的市场活动来进行。
当免税店引进新品牌的时候,微博团队将及时与品牌方面沟通,拟定微博内容,确认之后再进行。
去免税店购物大概是那些奢侈品狂热分子最想做的事之一,相对较低的价格使得他们乐此不疲;然而并不是每一次去都能赶上自己喜欢的品牌在进行促销。一些聪明的顾客也许会经常留意媒体、网站注意相关的讯息。对消费者来说,微博给出的信息非常重要。
顾纳新认为,在免税店的管理中,消费者是核心要素。公司需要不断思考怎样才能给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价值以及更好的消费体验,而这些同样可以通过微博收集来的数据去研究和发现。
而微博在内容的选取、品牌的组合、款式的搭配、促销以及服务的组合上,都应当与实际门店销售一样,让消费者满意,他们才能更信任微博的内容。“只有持续不断地给消费者带来这种可靠的有价值的信息,消费者才会对你产生长久的认同。”
社交媒体是把“双刃剑”
品牌需要提高认知度,社交媒体是一个全新的沟通渠道,但接下来,他们需要研究的是,如何通过社交媒体来获得有效客户。
线下是热闹的品牌活动,明星一一走上红毯;线上微博即时更新,现场图片一一奉上,粉丝热情转发、评论……社交媒体既可以在短时间内“刷屏”达到烘托品牌的效果,也可能因为一条负面消息瞬间让品牌深陷舆论旋涡,对于奢侈品牌而言社交媒体是把双刃剑。
2011年6月,郭美美在其微博上大肆炫耀多件奢侈品,其中包括一辆玛莎拉蒂跑车,引发社会争议,此事也将玛莎拉蒂推向风口浪尖,玛莎拉蒂公司认为,应该从两方面看待这事件的影响:除了引起公众的负面联想之外,品牌也确实因此出现了更多的传播,最终他们选择的应对方法是——让事件慢慢消退,不做过多解释。
其实,早在“郭美美事件”之前,玛莎拉蒂就开始重视社交媒体,建立了自己的官方微博,并让客户上传自己开车的视频,通过品牌活动拉近与客户的联系,并让品牌信息更快传递。
2011年6月初,玛莎拉蒂微博开通后,微博建设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除了普及品牌知识外,还让玛莎拉蒂车主讲自己的故事。
品牌社交营销未来的方向在于,在社交媒体当中纳入其他的细分要素,比如是否要为女性细分市场另外建立一个社交媒体平台。马赛商学院MBA与EMBA课程部主任Michel Gutsatz认为,奢侈品牌需要有危机意识,社交媒体已经成为一种工具。对于不同的受众群,不同的价格定位、商业模式,社交媒体营销工具的使用方法也不尽相同,对此奢侈品牌应该细化研究。
网络口碑研究和咨询公司CIC创始人
兼董事会主席Sam Flemming
学会和“粉丝”对话
与粉丝上百万的明星、品牌相比,许多奢侈品牌在微博上还是小角色。即使是超过百年历史的顶级品牌,往往也只有数万的粉丝。
网络口碑研究和咨询公司CIC创始人兼董事会主席Sam Flemming 认为,粉丝数目的多少仅仅是社交媒体营销的一种衡量标准,粉丝的一轮又一轮转发,才是助推品牌影响力的关键因素。
根据CIC收集的信息,新浪微博每月大约有5000万~6000万条对话是关于品牌的,虽然与整个新浪微博相比,信息非常少,但这对品牌来说却是不可忽视的。
运用社交媒体的关键点在于“对话”,通过“对话”,它可以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定。
根据去年上半年的微博对话统计,香奈儿被提到了高达60万次,而这仅仅是在新浪微博,如果把其他微博加起来,会有更多的被提及次数。
对品牌整体而言,社交媒体的巨大影响力对市场决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比如,新浪微博有高达3亿用户,是一个“全国聊天”的地方,关注热门话题后,就可以知道全中国正在讨论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奢侈品牌必须在社交媒体上拥有一席之地,才能在未来市场中拥有话语权。
借微博获有效客户为时尚早
将微博作为在线销售渠道是一个可能的设想,但为时尚早。事实上,奢侈品行业的电子商务目前处在非常不成熟的阶段。
热热闹闹的线上营销如何转化为真金白银的销量提升?
一位英国奢侈品牌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各家奢侈品牌的微博更新往往都是由市场部负责,更新微博的常常是市场经理,有时候甚至是市场经理的助手。所发的微博内容很难周到地考虑到客户的需求,而仅仅是配合当期的市场活动,秀场的照片,明星的街拍等。
要让微博获得更好的效果,公司内部沟通是关键因素。这在大众消费品牌中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经验。一个以“邮购”起家的日本护肤品牌,多年以来一直以邮寄产品目录的方式教消费者护肤和化妆,沟通感情。微博出现后,该品牌将产品目录搬到了微博上,以更简练的文字和图片,润物细无声地推广产品。目前为止被业内公认为最为成功的时尚品牌微博。
一位从事奢侈品零售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奢侈品涉足社交媒体营销时间还非常短暂。在中国,微博的营销也正在摸索。将微博作为在线销售渠道是一个可能的设想,但为时尚早。事实上,奢侈品行业的电子商务目前处在非常不成熟的阶段。
时尚大牌的数字化排行榜
1 蔻驰 Coach
2 博柏利 Burberry
3 古奇 Gucci
4 杜嘉班纳 Dolce & Gabbana
5 Dior' target='_blank'>迪奥 Dior
6 迈克· 科尔斯 Michael Kors
7 香奈尔 Chanel
8 卡迪亚 Cartier
9 路易·威登 Lovis Vuitton
10 纪梵希 Givenchy
(来源: 《中国经营报》)
[关键词]社交网站 传播 模式 效果
一、社交网站的新闻传播模式
(一)社交网站的概念厘定
社交网站即社交关系的网络化,是帮助人们建立运营社会关系的互联网应用服务(Danah Boyd,2007)。社交网源起社会学“六度分隔理论”(Six Degree of Separation),依靠成熟的网络技术,将用户的线下人际网复制到网上,再与他人的关系网互动而形成更大的人际网络,并通过对彼此的关注来维持关系。
(二)社交网站的传播学研究综述
新事物是由结构性的变化所引起的(Charles Wright Mills,1959),研究社交网络传播模式主要就是寻找这种新型网络类型与传统网络类型相比,有哪些“结构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
1.以用户为中心,低门槛参与,用户创造并贡献内容,帮助个人运营社会关系,通过人与人的网状关系传播信息。
2.社交网站是一种深度社会型的非权力网络(Ellison,2007)。深度社会型表现为:社交网络中的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与其他联系人织造网状链接,表现为“去中心化”,即“第三层秩序”(David WEinberger,2008)。社交网站“一对多,多对多”(One to N to N)的传播,因此而呈现出“多向、非对称、幂增长”的裂变式传播特点,网络结点联系的或然性增加。非权力主要表现为:把关人的权利进一步下放,虽然每个人对信息的控制并不绝对,但是每一个节点必然会对信息产生“分流”作用,反过来又促进了信息多向度的流动。
3.整合多样化传播形式。社交网站融传统的Blog、BBS、E-mail、即时聊天等形式于一身,同时开发诸多应用程序,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质的网络文化生态系统(张炜,2009),多元互动沟通平台的诞生激发了网络能量增值。
4.及时互动的RSS订阅和分享机制。RSS订阅好友,第一时间呈现更新和反馈;而分享机制则进一步实现了信息共享(张炜,2009)。任何一种延伸,都是由于产生了新的尺度(McLuhan,1964)。与传统网络相比,SNS网络将“用户”作为新的尺度,以“网状结构—用户内容—整合传播—及时反馈”作为新的“结构性的变化”。
(三)社交网站新闻传播模式分析
1. 网络新闻传播模式分类
网络新闻传播具有结构性特征,彭兰(2003)提出了网络新闻传播的三种模式,分别是:直线式,队列式,层次式。
直线式是连接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收者最便捷的途径。可以是点对点,也可以是点对面,不限信息量。直线式包含(1)同步直线式,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收者基本处于平等地位;(2)异步直线式,特点是信息的者处于主导地位,受者被动接受信息。
队列式指信息是按一定原则进行排列,例如时间。BBS和搜索引擎上的信息通常就会呈现出“队列式”特点。越靠前的信息,越可能被接收。此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沿用了新闻价值判断标准,是一种多对多的传播模式。
层次式具有明显的大众传播特征,提供多通道出口,把关人通过有意识地编辑信息,达到特定的传播目的。
2.社交网站的五种新闻传播模式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得到社交网站的五种最主要的新闻传播模式。
模式一: 直线式点对点传播。在社交网站中,这样的传播模式是最普遍的,传者与受者处于平等地位,如留言功能。
模式二: 直线式点对面传播,如RSS订阅、关注日志、相册、分享、状态。
模式三: 队列式BBS传播,通过论坛和组群功能实现。
模式四: 层次式,由社交网站选择性推送,由上至下传播。
模式五: 媒介融合,新闻网站建立公共主页供用户订阅。
二、社交网站五种新闻传播模式效果评估
(一)为何选择配套熵权决策的SWOT分析
影响媒介效果的因素是多元的,有众多的内因、外因共同作用,需要一种能够考察多重相关的分析方法,SWOT矩阵研究是能够考察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分析法。因此,本研究考虑采用SWOT矩阵,分析社交网站新闻传播模式及策略优选。
在实际操作中,SWOT分析法往往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尤其是内、外部因素权重和评价的确定往往依赖于专家法。而熵权决策是一种基于客观熵权基础上的综合评价决策方法,有助于提高研究的信度和效度,因此,本研究考虑将其与SWOT分析法相结合,运用实证研究对社交网站新闻传播模式进行评估。
(二)研究框架
采用SWOT分析法、德尔菲法(专家打分法)、数理统计等多学科综合研究法,应用过程如下:
1.分析主要影响因素,确定显著因素并建立标度,考察外部环境,分析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形成能够适用于SWOT分析和熵权决策的指标体系。
3.应用熵权决策法确定备选模式的优先级别和排序,提出最优的模式(或推荐模式);
4.建立推荐模式的SWOT分析矩阵,分析结果(图1)。
(三) SWOT初步分析及备选配置模式确定
1.SWOT优势分析
(1)集人际传播三个阶段的优点于一身。人际传播经历了面对面传播、延时传播和电子传播三种形态。(Donath & boyd,2004)“异地延时传播是对面对面即时传播的否定,而异地即时传播又是对延时传播的否定,所以异地即时传播实质上是面对面传播的否定之否定形式。”(彭兰,2001)社交网站的人际传播既具备了面对面传播的很多特性,又能实现异地性和延时性,完成人际传播新变革。
(2)用户忠诚度高,依赖性强,粘性高于所有新闻网站,调查显示,截止2010年6月,每天都使用社交的网民占网民总数的64.3%,73.9%的社交用户在一天之内会多次(≥5次)刷新个人主页,在社交网站站中,用户自发结成了稳定的社会群落,互相确认身份归属,传递信息,增进情感。
(3)一个更加真实的拟态环境。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在20世纪20年代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社交网站上的虚拟形象和交际圈基本上成为了现实世界在媒介中的延伸。物理世界中的身体属性、社会属性和地域属性得以在虚拟世界中继续构成主体,物理世界中的角色规范继续有效地影响主体(Donath & boyd,2004)。
(4)传播渠道形式多样,融传统的Blog、BBS、E-mail、即时聊天等形式于一身;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都能够以简单的方式、收听和浏览。
(5)传播多向性,Web2.0时代的核心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既不是传统媒体的线性传播(One To One),也不是网状传播(One To N),而是一种裂变传播(One To N To N)。这种传播形态的传播速度是几何级的,远远高于之前任何一种媒介产品的传播速度和传播广度。(转贴于
2.SWOT劣势分析
(1)新闻信息量有限。社交网站一般通过RSS订阅获取信息,因此相比一般新闻网站例如人民网、新华网或者门户网站例如新浪、腾讯等而言,信息量较为局限,通常与订阅对象数量(好友数量)成正相关。
(2)新闻业务素质欠缺。社交网站并非专业新闻网站,可以充当新闻在人群中扩散的渠道而不能越俎代庖成为信源,因此重要新闻的传播一般只能通过转帖到日志、分享,或者在状态、留言中简短描述来实现。这些新闻都是碎片式的,分散存在于社交用户的个人数据中,用户想要进一步了解新闻全景只能登录其他专业新闻网站,浏览通过专业新闻记者采写、专业编辑整合的新闻专题。
(3)新闻内容局限。用户在社交网站上获取到的信息,与订阅对象的信息偏好有密切联系,不同知识背景和兴趣爱好的人往往会传播不同内容的信息,甚至不同性别的用户所关注和传播的新闻也有巨大差异,用户甚至会因为自身偏好而屏蔽掉一些较为重要的新闻信息。(Dwyer,Hiltz,Passerini,2006)
3.机遇分析
(1)传统媒体与社交优势互补的传播形态。报网融合、网络媒体的相互融合成为趋势,比如新华社就将视频业务植入开心网。
(2)媒介融合成功经验可供借鉴。比如美国有线电视网(CNN)与社交网站Facebook合作以来,目前已有39万名“粉丝”,他们每时每刻对CNN的电视节目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人人网公共主页为例,目前一共有50家媒体在人人网上建立了公共主页,其中排名前6的公共主页如表1所示:
(3)新闻传播从“大卖场”到“专卖店”、从宽播到窄播、从大众到小众的转化,对媒体而言,信息做到了最大化利用,充分体现了传播的异质化特性;对用户而言,则充分享受了个性化、人性化服务的乐趣。
(4)舆论理性可控。社交的真实性使网络社交从虚拟走向现实,并推动网络舆论趋向理性。德国学者纽曼认为舆论具有社会性,即要基于社会公众。在社交网站中,活跃着大量的舆论人,通过网络的聚集作用“引起人际间的多级传播行为”,出现广泛的议论,形成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和社会舆论。(Dwyer,Hiltz,Passerini,2006)“媒体与网民的互动,引起网络上议题的不断变化,容易引发公众舆论大讨论。而且由于社交网民身份的相对明确性,人们彼此间比较了解和信任,从而能形成真实的意见表达,而且意见表达趋于理性。
4.威胁分析
(1)社交网站用户流失,由于媒介疲劳引起的社交网站用户流失属于外围潜在劣势,会减少受众数量,对“大众传播”的传播效果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2)网络审判,社交网站上人与人的距离前所未有地拉近;社交网站很容易成为新闻事件中“人肉搜索”、舆论暴力侵害的原发地,成为新闻事件或者新闻当事人的“审判席”。在新闻伦理道德多元、法律法规尚不健全的时候,往往会造成不利影响。
(3)日益渗入的把关人影响。在大度咨询所作的调查研究报告中,相比2006年而言,至2010年底,社交网站更加限制用户真实性,同时提高了对日志、留言、相册的监控度,增加了对敏感词的删除力度,对新闻传播造成了一些阻力(见表2)。
(四)SWOT分析与熵权决策评价指标的计算
1.基于德尔菲法的SWOT矩阵
德尔菲法依据系统的程序,又称专家意见法,采用匿名发表意见的方式,通过多轮调查专家对问卷所提问题的看法,通过一系列整理作为预测的结果。在本案例中,特收集了五名专家意见,经过两轮征询最后取均值形成专家打分。
2.SWOT建标及模式评价与优选
针对已经提出的五个模式,参考图3中列出的指标体系中的标度层属性值(主要是内部因素指标)。对其他难以量化的指标,则采用专家或权威打分法确定,评估采用很低、低、较低、中等、较高、高、很高7个等级,其对应的打分情况分别为1,2,3,4,5,6,7。最终得到各指标的属性值如表3所示。
结合熵权计算结果,将模式五作为推荐模式,模式二作为备用模式。即,走媒介融合之路是社交网站新闻传播模式的最优决策,要使推荐模式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宏观上应采取WO策略(劣势+机遇)和SO策略(优势+机遇),并以SO策略为主,把握机遇、发挥优势,消除劣势,在消除其抑制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杠杆效应。
三、研究发现:媒介融合的发展之路
(一) 传统媒体与社交优势互补的传播形态
从本文研究分析可以看出,社交已发展成为规模较大的人际传播网络,新闻资讯类网站与社交网站强强联合,发挥各自优势,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探索一条新路。
(二)即时交互深度融合
新的网络传播模式的产生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报网互动、视频直播、在线广播等“大大提高了新闻传播的效率和能力。如果说,传统媒体以往多是把传播内容“平移”到网络上,那么社交网站则推动了媒体之间的深度交互融合。
1966年美国学者德弗勒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控制论的核心——“反馈模式”。由于大众传播模式自身具有点对面的传播特点,即没有明确的传播对象,受众的信息反馈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断层,不能做到交互的及时性。社交网站则通常会利用“投票”“留言”等功能,逐步形成媒体庞大读者群,让读者们对新闻进行评价,编辑实时掌握读者们的需求,及时调整报道思路和报道方式。整个传播过程可以呈现非线性、双向反馈、实时动态的特点。
社交熟人社区的舆论环境(Dwyer,Hiltz,Passerini,2006)和高素质用户群也将推动网络舆论走向理性和成熟。
(三)新闻传播落点明确
传播学中著名的“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用户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大众传播来满足自己的不同需求,以受传者接触媒介信息的动机和目的是否得到满足,来确定传播效果的大小。社交将现实中的社会圈子搬到网络上,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订阅和建立组群。社交的出现意味着互联网在Web2.0时代继续向社区化、分众化挺进。在与新媒体的结合过程中,传统媒体必须更加注重对受众的精确定位,按需提供分类新闻信息。由于信息落点明确、渗透性强,传播具有更强的定向性,用户更乐于接受,传播效果会更好。
参考文献:
[1]李游:《SNS的传播学特征及价值解析》[J],《新媒体》2009年第3期
[2]Ellison, N. B., StEinfield, C., & Lampe, C.(2007). The benefits of Facebook “friends”: Social capital and college students’ use of online social network sites. Journal of Computer Mediated Communication, 12(4). Retrieved from jcmc.indiana.edu/vol12/issue4/ellison.html.
[3]彭兰:《网络新闻传播模式建构》[J],《今传媒》2005年第3期
[4]大度咨询,《2009年度中国SNS网站用户研究报告》[R],2009
一时间,对于朋友圈推广的言论满天飞,除了三家广告主一定是乐开了花外,随之而来的讨伐声也不绝于耳,《2015年,逃离微信》、《逃离微信的N个理由》等一系列内容也让地歌网记者对此进行了一番思考。
喧嚣背后,微信的商业化故事到底有着怎样的背书,才会如此让人又爱又恨。
怎么收费?
朋友圈推广无论如何创新依旧摆脱不了其广告的本质,面对微信4.68亿月活而言,收费模式究竟如何让人对其变现充满了期待。
计划赶不上变化。朋友圈推广现身前,微信官方政策就已在业内提前曝光,让各地用户直呼:“原来自己的朋友圈如此值钱!”
作为现阶段网络广告的主要收费模式之一,CPM是依据播放次数来计算的收费模式。广告图形或文字在计算机上显示,每1000次为一收费单位。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是以CPM为主的计算标准,朋友圈的演绎方式显然与其他媒体模式有差异。
雅虎广告的计算标准就以CPM为主,在广告价格上一般会因时间长短不同而稍有区别,时间越长越能获得5—10%的优惠。
而微信的文件显示,一条朋友圈广告在曝光后6小时内若未产生互动,那么该广告将自动消失,若曝光后有互动,则广告不消失。一个广告将持续7天有效,对单个用户每48小时内只推送一个广告。
微信公众号广告的售卖策略中分为CPC(每点击成本)广告和CPM(千人成本)广告两种。其中,CPC广告底价为0.5元/一次点击,自由竞价,曝光免费;CPM广告底价为15元/千次曝光,自由竞价,每千次可视曝光按出价扣费一次,优先展示出价高的广告。
同样是广告,为什么就它火了?
广告作为互联网行业最基本的盈利模式,一直以来都是被用户唾弃的对象,而这一次朋友圈成功将用户都变身成为了广告推手,让这出广告大戏越唱越火。
而这一切都源于微信的社交强用户黏性。与微博推出的推广有着相同形式的朋友圈显然比前者更受欢迎,这背后是微信4.68亿月活、信息流的媒体与意见平台、以及CRM与轻APP中心的强大背景支持。庞大的用户量、超过580万的微信公众号,以及社交带来的重度黏性使得微信拥有着不可替代的生活角色。
远离微信成了“天方夜谭”,因为你的关系早已把微信彻彻底底地融入了你的生活。
朋友圈广告一出来,“今天你收到微信广告了吗?”立刻成了朋友之间问候的口头禅,微信朋友圈里有不少用户都晒出了微信推广广告,内容包括宝马汽车、Vivo手机、可口可乐等。
针对不同广告针对用户群的差异成了用户们“比拼”的重点。社交化的传播给了这次推广最大的助力,这与社交化营销发展有着先天的契合。
营收比例要变了?
腾讯最新公布的Q3财报,在总营收198.08亿元中,游戏营收为139.24,占比70.29%;广告业务营收24.4亿元,占比12.32%。值得注意的是,网游营收同增34%,手游营收环增仅2.2%;而广告营收同增高达76%,发展潜力巨大。
事实上,腾讯对朋友圈广告的推出就有了伏笔。早在2014年第三季度,腾讯对朋友圈广告评估结果就是年收入为100亿元人民币左右。
一旦这预期实现,腾讯的业务将迎来巨变,原本以游戏业务作为主要营收的格局将会被打破,广告业务将成为下一个支撑腾讯营收的支柱。
而这预期结果的实现似乎已是箭在弦上。张小龙曾说过如今微信订阅号中的内容80%来自朋友圈阅读。数据显示,4.68亿微信活跃用户平均每人每天阅读5.86篇文章。这意味着相比媒体属性的公众号的推广还是来自于朋友圈的阅读转化。
以此计算,朋友圈每天为公众账号带来21.94亿的阅读量,不同于公众号阅读量还需跳转,朋友圈广告则显得更直接,只要是活跃用户即可“阅读”广告推广,这样一来,如果用户朋友圈中出现同一条广告的曝光量就超过了9亿。
同时,在微信曝光的推广策略中,好友对的广告互动情况将影响自己接收同一广告的概率,即如你的好友对该推广点赞,你接收到该广告的概率就会增加。而且目前的朋友圈与朋友圈状态形式一样,只要你有所“回应”即可收到来自后面好友的回复消息,这意味着广告的曝光量被不断翻倍。
微信数据化雏形的形成
那句“今天你收到微信广告了吗?”实则是广告推广的精准化推荐的结果,正因为微信广告的推送选择性体现,给了用户“炫耀”的机会,也暴露了微信数据化的雏形。
微信在大数据发展的道路上总是若隐若现,有着国内最多用户数的微信在大数据上的表现总是很低调,尽管在精准化营销上也有大数据的影子,却也没有太多实质进展。
微信具备大数据发展的先决条件,庞大的社交数据是腾讯最大的竞争优势;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4.68亿。通过整合应用内搜索,再加上近日推出的生活搜索,微信内信息查找功能已展示了微信在数据的可抽取特点。
朋友圈广告的精准化投放则是微信数据可供分析的特点表现的重要里程碑,至此,微信的数据化发展已初显模型。
第一,时空观念的扩展。在新媒体时代,网络的快速发展打破了原有时间和地域的限制,空间的极度压缩,使每个人所处的现实位置已经无关紧要,地域、场景的空间真实存在消失。借助网络、手机等多种新媒体的形式,在不同物理空间的人被联合在一个虚拟的空间中,可以共同体验、经历相同的虚拟场景,身体的存在位置已经不是决定群体是否有共同经历的前提。在越来越多的事件中,身体可能是缺位的,但是人们却可以享有共同的体验,拥有共同的认知。
另外,新媒体通过将身体从社会交往场景中分离出来,使我们可以同时处在不同的场景中,可以在同一时间进行多种事情,使不同的事情处于相互平行的时空中,可以同时发生,社会交往中的线性模式被打破,时间的演进变得多层次与不确定,可以相互交叠。
同时,新媒体对传播时效的不断追求,也使得人们的交往模式向即时在线转变。微博的简捷,手机的及时和便携,加上无线上网技术的成熟,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入网络获取信息并信息。但也正是因为网络全方位的覆盖,使得社会交往的速度越来越快,很多时候都要求人们及时甚至即时作出回应。新媒体所带来的这种全天候信息传播方式,使得人们的零碎时间被最大限度地整合,新媒体不断渗入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最大限度地侵袭着人们的时间,使社会交往时刻处于即时在线的紧迫感中。
第二,虚拟与现实的界限打破。新媒体使虚拟和现实的界限模糊了。运用数字技术,新媒体生产出一个超越现实的独立领域,构建起了一个以假乱真的影像符号社会,虚拟的数字符号、影像代替了真实生活,符号的能指与所指分离,人们对“真实”的体验和真实的基础消失。在纯粹的“虚拟环境”中,现实不仅成为一个值得怀疑的东西,而且可以是一个被彻底解构的东西。
在网络的虚拟社会中,真实社会角色与身份被剥离,出现新的界定,社会阶层重新划分。在论坛中、在SNS等社交网站中,在微博、轻博客等自媒体形态中,每个参与者都成为不依附于社会现实地位的存在。原有的社会阶层划分被打破,原有的权力关系被改变,在虚拟世界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想扮演的角色,都可以发挥与现实生活中截然不同的作用。
随着社交性网络的兴起,虚拟社会网络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的延伸,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在网络经过匿名所带来的一段混杂和低俗之后,越来越多的网民意识到纯虚拟网络社会的弊端,并试图将网络虚拟社会与现实社会相连。实名制认证出现后,现实社会开始对网络社会秩序的建构与角色的分配产生重大影响,但同时虚拟网络社会的种种关系,也在现实社会发挥出巨大的作用,两个社会相互交叠。
第三,社交范围的扩大与社交圈的集中。网上匿名和参与者的多样性,使得人们的社交范围扩展,社交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特别在微博等新媒体中,人们在多数情况下并不试图找出某个人的真实社会身份,而是只对其新的角色进行判别。主体隐藏在电脑、手机等媒体之后,只以意识参与到网络交往中来,这就使得同一个人可以用不同的身份、角色参与到网络中,表现出多重人格,甚至借助于网络的匿名表现出极端的、反常规的人格特质。
在社交范围扩大的同时,人们的社交圈则呈现集中的趋势。以兴趣为聚合的小圈子氛围形成,同时一些小众化群体借助互联网的“长尾效应”也得到发展。在论坛上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和话题会形成不同的板块,而在微博中网友也会根据各自的兴趣follow别人,形成较为稳定的信息获取圈子。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轻博客。在轻博客中,内容比关系更为重要,用户甚至看不到自己有多少关注者,通过不同的标签将内容进行分类,内容的推荐是以多少人like(喜欢)某条内容为依据的,用户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关注。
需要注意的是,借助新媒体的社会联络与动员能力,一方面能够使稳定的社交圈逐渐形成,另一方面会使得不同阶层之间的分化更为严重,社会利益团体的边界逐渐明晰和固化。
第四,话语权分散与用户自主地位提升。新媒体朝着鼓励人人参与的方向发展,人们拥有了较多的表达权。信息的共享和言论的自由分散了社会权力,提升了公众参与社会的能力。在博客、微博等新媒体形式中,网民可以方便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话语权不再仅仅掌握在少数大众媒体或权威手中,公民可以自行报道新闻,在各种问题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消解权威话语中心。话语权从精英阶层向草根下放,出现众声喧哗的局面,话语权呈现分散、零碎的局面。
此外,大量用户成为内容的提供者,受众的地位提高。DV、数码相机、录音笔等新闻采集设备的普及,使得公众能够方便地收集自己所见的新闻,并通过自媒体的渠道,信息的获取已不必完全依赖于大众媒体。
通过网络共享和分散资源的集中,网络速率和信息利用率提高,用户的自主性和参与度得到提升。P2P技术通过点对点传播,将参与者的计算能力和带宽集中起来,在用户自己下载时,自己的电脑也成为主机同步上传内容,因而下载的人越多,下载速度反而越快。维基(Wiki)作为一种在网络上开放的可供多人协同创作的超文本系统,使得用户共同创作成为一种可能,提升了用户的自主性。
第五,人与物的互动增强。新媒体不仅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加强了人与物的“互动”。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成为Web3.0网络建设的发展方向。其技术特征是:万物感知-智慧控制;物质世界与人类社会的全方位信息交互;人与物质世界的连接。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物联网以互联网为基础,其用户端扩展到物品与物品之间的信息交换。
人与人的交往只是信息传播活动的组成部分之一,而人与物质世界之间的交流则是更为丰富的一部分。这种人与物的沟通将从本质上影响交流互动的方式。通过将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就可以将物品与互联网连接,并通过互联网统一管控,并能方便地将人的命令转化成物质所能接收的信号。这无疑给人类信息沟通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实现了人与物的连通。
以上五类社会信息传播与相互关系结构的变化,将深刻地影响社会的发展方向和进程,我们若在认识这一大背景的条件下来讨论具体的网络传播问题,会有更多的感悟。
本论文集的作者们大多在中央新闻媒体、商业网站和其他报纸杂志社工作,有些同学远在青岛、深圳,也参与到研究生课程的学习当中。大家相聚很不容易,以文会友,得以有了一本可以作为永久纪念的东西。以此为纽带,还可以建立起师生的长久联系。
我们班的同学都在与信息传播相关的实践岗位上工作,来到学校学习重在理论。其实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理论”下付诸的,只是许多时候没有意识到“理论”在发挥作用。例如马克思讲述的人建造房屋,在建造之前,房子就已经在他的头脑里形成了,关于房子样式的设想就是一种“理论”,只有在“理论”的指导下,房子才可能成为现实。正由于“理论”的不自觉和无意识,影响了实践的质量,也影响了理论的科学性和理论的与时俱进。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要重视自觉的理论学习。我们用恩格斯的一句话来自勉吧:“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2012年9月15日
(注:该书于2012年11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一、科技发展带来信息生产与传播方式的变革
以互联网等通信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发展到今天,正从典型的技术主导的模式向技术与应用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宽带技术、3G 技术、移动互联技术、web 技术、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正带来信息内容生产、传播的变化。
1. 信息内容生产与传输数字化、多媒体化
在世界各地,越来越多的人们通过网络观看重大事件直播、热门影视剧等各类节目,这些现象显示互联网引发的知识信息全面的数字化。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正从传统的书籍、报刊、广播电视向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转移。第三代技术 ( 3G 技术) 能够处理图像、音乐、视频流等多种媒体形式,能为人们提供音视频、网络会议、电子商务等多种信息服务,信息多媒体化是未来发展的重要特征。
2. 信息传播移动化、个人化
截至 2011 年 12 月,中国手机网民的规模已经达到3. 56 亿,在总网民中的比例占 69. 3% 。专家预期,未来几年内,手机网民有望超过 PC 网民,移动化、个人化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无线宽带技术和第三代移动互联技术,使移动通信设备可以随时随地连接网络,实现传播随时随地,不受时空限制。
3. 信息接收终端多元化
2011 年全球智能手机已经突破九千万部,全球智能手机的渗透率为 27% 。随着以苹果 iphone 智能手机、亚马逊 kindle 电子阅读器、众多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智能终端的快速发展和迅速普及,一个包括传统媒体、互联网、移动终端在内的多元化信息接收终端时代来临。它为信息传播带来多渠道,不同的渠道意味着不同的用户群体。
4. 用户的交互和分享更加便捷
以微博、百科全书 ( Wiki) 、社交网络 ( SNS) 等为代表的 web 技术,实现了用户间交互和分享,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又成为网站内容的制造者,还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相互交流和分享。这带来了信息传播革命性的转变,改变了以往由机构主导信息传播的局面,呈现出 “去中心化”的特征。渠道多元化带来的 “碎片化”用户以新的网络社区等方式重新聚集,跨越时空的交互与分享形成多元网状的基于人际传播的信息传播方式,Facebook、人人网、腾迅 QQ 及发展迅猛的微博,是这类社区的典型代表。
5. 信息需求综合化
网络应用越来越深入人们的生活,在信息需求服务方面正朝着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从浏览网页到看视频、听音乐、在线阅读、交互和分享、定制服务等,网络成为了用户的万事通、万事能,用户对网络的依赖越来越高,获取信息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加。
二、科技发展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影响
科技发展导致信息生产、传播和接收等方式的深刻变革,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1. 对服务内容提出新要求
互联网拥有的海量信息,更刺激了人们的信息需求,使之多元化、分众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适应时展,满足人们的需求。如科技的发展和应用为用户定制服务提供了更多可能和选择,如用户创造内容 ( UGC)正成为信息世界重要的内容来源之一,这都能成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供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2. 对服务传播方式提出新要求
搜索引擎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由被动接收转变为主动搜索; 社交网络等 web 技术的应用,将机构主导大众传播转变为网状的网络社区的人际传播与分享。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适应这些转变,充分利用技术重塑信息传播服务方式,为用户提供更加便利的、个性化的、交互性的使用方式。同时,随着多元化、移动化的接收终端的应用和普及,信息传播由以往固定接收转变为随时随地的移动接收,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不断拓展传播渠道,探索新终端特点,适应新传播方式,以便服务各类目标用户。
3. 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提出新要求
今天,信息服务机构已经更加多元化。在互联网领域,各类技术服务商已经变身为内容服务商。包括门户网站、搜索引擎、电信服务商等在内的众多机构,都陆续推出了包括新闻、图书、音乐、视频在内的多元化内容,内容的聚合和用户体验成为各网站持续吸引用户的最重要的因素。据 CNNIC 的统计,2005 年,中国网络视频用户为 3330 万人,2011 年 6 月,这一数据已达 3. 01亿。集技术、资金及人才优势于一体的互联网企业,能提供强大的内容整合和便利多元的技术服务,其对用户的吸引和影响正逐渐改变由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主导信息市场的局面,成为文化服务的有益补充。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积极应对信息生态环境的变化,研究和利用新的信息技术整合内容、强化服务,通过加强合作与建立联盟改变自身处境。
三、科技发展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提出了新思路
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想发挥其应有的功能,需要构建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1. 文化服务内容的构建
( 1) 生产和整合优质信息内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作为信息最主要的提供者和组织者,在多种信息服务机构并存的时代若要发挥其功能,要担负起优质内容生产和整合的职责,因为内容是信息世界的核心。用户内容需求的多元化、分众化转变,要求文化服务内容提供者在生产和整合上有清晰的定位,构建内容生产流程,充分整合各种资源,满足特定用户群体的内容需求。( 2) 用产品理念打造信息内容。用户通过搜索引擎得到的是一个个独立的内容单元,而不是原来的依托特定时段或频道的节目,或特定地点和空间的图书,作为独立的内容单元的产品来说,应当是不受媒体介质限制的,是以不同形式灵活地适应各种媒介载体的。BBC 新媒体的技术总监埃里克?修格斯曾提到,BBC 在线的重点是经营产品,而非建设网站。这明显与我们大部分机构至今所理解的数字化是不同的。应对新环境,BBC 将传统的内容制作部门全面整合,形成视觉、音频与音乐、新闻和本部中心四大类团队,打破了过去按媒体类型划分,从而实现内容资源整合生产,跨平台传播,适应不同用户的需求。( 3) 以用户的需求组织、策划和生产信息内容。作为信息内容提供者需要更多从用户的角度考虑内容的组织、策划和生产,要在深度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选择自身信息内容定位。互联网提供了充分的用户反馈信息,从中可以看到用户需求在哪里。据 CNNIC 《2010 年中国搜索引擎用户行为报告》统计,网民搜索内容的排序依次为: 音乐 88%,影视频 78. 1%,网站、新闻、知识均70% 以上。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重点以个体的生命周期和兴趣作为信息内容定位的主要维度。儿童、青少年和成年人在信息需求上有着显著的不同,成年人的需求也是分层次的。而我们的服务机构至今绝大部分依然是粗放型内容定位,千人一面,很难在信息世界被用户发现和识别。如,对图书馆畅销书数字化率来说,商业网站已经有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就是用畅销书吸引用户,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推荐资源,应用长尾理论为所有资源找到合适的用户。( 4) 开放性: 用户生成信息内容 ( UGC) 的融合与利用。开放性是互联网信息世界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对各类信息内容生成机构产生了重要影响。开放性信息内容生成最著名的案例要数维基百科 ( Wikipedia) ,这个2001 年发起的开放信息内容计划,短短十年的时间影响力堪比有着 200 多年历史的 《大英百科全书》,成为互联网世界重要的信息学术参考。微博等 web 技术带来的用户生成内容 ( UGC) 已改变文化服务机构在内容领域的角色。如 UGC 让 BBC 转变了受众是被动接受者的思维方式,将自己从传统广播电视内容提供商变成一个聚合型媒介平台,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参与节目内容的制作、交流讨论和创造。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转变思维,从单纯的内容生产者转变为聚合内容的文化服务平台。
2. 文化服务传播方式的构建
在用户和媒介碎片化、多元化的环境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应构建多渠道、多平台、多终端的传播与服务体系,争取用户在哪里,传播和服务就到哪里。( 1) 网站的重构与利用———聚合内容、服务用户。网站作为连接用户与信息内容的纽带,是很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网站不应仅仅是传统信息传播机构内容的简移,而应成为一个面向用户聚合内容、提供综合服务的平台,成为用户订制个性化信息的服务中心,成为多元化、综合平台。按照用户需求聚合内容资源,合理组织和呈现内容。基于用户的内容资源聚合和用户体验是一个网站成功的关键。网站内容聚合的实质是基于用户需求进行的对于内容的开放性整合,这种整合既可以是一个机构内部内容资源的整合,也可以是机构内外的内容资源整合,其根本是围绕用户需求。如,英国 BBC 网站的成功改版,使其网站的使用率和传播效果大大提升。首先它基于用户年龄进行信息内容分类,目标用户定位清晰,一目了然; 其次,用户根据个人兴趣选定模块进行简洁美观的界面设计,形成个性化的内容主页。设计好检索与推荐、参与和互动功能。检索与推荐为用户从大量信息中快速获取所需内容提供了便捷。美国国家广播环球公司 ( NBC Universal) 和新闻集团( News Corp) 共同注册成立的视频网站 Hulu 在推荐设计方面卓有成效。目前,我国的大多数网站都加入检索功能,在推荐方面也有诸多尝试,为用户有效利用站内资源提供了便捷。网站应尽可能提供包括用户评论、博客等参与和互动功能,这既补充了网站内容,又为用户提供了服务,增强了网站用户粘性,如 BBC 网站提供播客服务。对 Hulu 网站的评论功能,用户参与的热情之高超出预期。国内公共服务机构网站的设计和利用还须进一步探索。( 2) 有效嵌入和利用社交网络传播方式。适应社交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有效嵌入社交网络,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需要拓展的重要渠道之一。社交网络即社会化网络服务,源自英文 SNS ( Social Network Service) 。由于具有类似现实世界的人际社交特征,社交网络的应用普及速度很快。与网络世界碎片化相伴随的是用户在社交网站的重新聚集。市场研究公司环球麦肯 2009 年的调查报告显示: 社会网络正在成为内容制作和内容共享的主要平台,社会网络的用户呈现出惊人增长。如,随着微博的影响力迅速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纷纷进驻微博,据统计,截至 2011 年 9 月,在新浪微博上,约有5500 家报纸、杂志、电视台、通讯社等传统媒体开设了账户。社交网络提升传播效果明显, 《新周刊》微博的粉丝已突破 400 万,居纸媒第一位,也带动其刊物销量大幅提升。嵌入只是建立社交网络传播的第一步,想做到有效利用就应适应社交网络人际传播的特点,通过沟通与用户建立某种情感关联,赢得尽可能多的关注与转发,才能最终达到传播自身内容与服务的目标。( 3) 有效利用多终端传播信息。多终端的信息是信息传播机构实现多渠道传播的又一重要的战略性选择。在布局多终端传播方面,技术创新是核心要素。BBC 投资研发的 iPlayer 播放器是一个成功范例,可供用户利用多种移动终端随时下载播放 BBC 已播出的节目,其所赋予用户的便利和自由深受用户欢迎,大大改善了BBC 的用户结构。不仅如此,BBC 还最早进行跨领域合作,与任天堂、诺基亚、苹果等终端制造商合作,在任天堂 Wii 游戏机、诺基亚手机、苹果的 iTunes 中植入BBCiPlayer,吸引用户欣赏 BBC 节目。比较而言,我国的文化服务机构在这方面的实践还相对较少,应根据终端发展而不断拓展深化。( 4) 有效研发移动终端的新形态———客户端应用( APP) 。以苹果公司的 APPStore 为代表的手机客户端应用 ( APP) ,正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应用带进一个崭新的领域。APP 将所有的互联网应用简化到最简单的 “图标点触既得”,其使用上的人性化、便利性使 APP 已成为移动互联网应用最重要的新入口。美国移动分析机构 Flurry 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2011 年 12月,人们每天平均花在应用上的时间已经超过浏览网页的时间,达到 94 分钟,后者下降为 72 分钟。多方预期,移动智能终端有望很快超越桌面互联网,成为最主要的媒体。目前,传统媒体进军客户端已经成为全球风潮,加入客户端应用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必然选择。国内外各大主流报刊都基本上建立了自己的 iPhone、iPad 客户端应用。( 5) 有效利用云计算实现设施、内容与服务的开放共享。作为海量信息存储、信息处理的新的解决方案,云计算正逐渐在世界范围内的信息传播机构得到广泛应用。云计算可以大大降低信息服务机构的建设成本,还可以实现机构间的资源共建共享。Google、亚马逊等互联网巨头不仅已经利用云计算解决自身信息存储、处理所需,并且已通过提供云计算服务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在我国,广电系统已经将云计算纳入 “十二五”规划中,将其作为广电实现三网融合的战略性部署。云计算技术与广电 NGB 的融合,将有助广电提供新业态和新服务,让电视节目实现跨硬件、跨终端提供,让数据和信息流动起来。预期未来云计算将在媒体节目制作模式、行业内容整合、以及传播服务模式诸方面带来变革。云计算还能成为我国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过程中部分存在的重复建设、标准不一、资源不足、覆盖不足等问题的有效解决途径,促进信息资源整合,使数字文化服务覆盖范围更广、成本更低。
3. 积极构建文化服务合作与联盟
在技术不断发展的力量推动下,任何机构都不可能独立应对技术进步以及用户需求的多元和深入所带来的变化,未来基于用户需求形成的跨行业、跨区域的优势互补的合作与联盟将是大势所趋。以媒体为例,同类媒体的跨区域合作、同一媒体的全媒体布局、不同媒体间的互相进入、不同行业间的相互进入、媒体转企上市均有实践,而在传统媒体领域,以行政区划方式设置的各级媒体机构,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内容同质化、服务单一化现象十分严重。在科技发展带来的冲击下,各种壁垒将会被以用户为核心的合作服务所取代。相信随着合作不断推进、用户需求的不断加深,一个跨区域的具有整体规划、布局合理、技术跟进及时、开放合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将会建立,若不如此,恐怕将会被网络信息服务的浪潮推向更边缘化的角色。
4. 文化服务的营销与推广
科技发展改变了原有的泾渭分明的信息服务生态环境,正使得这一领域变成一个相互交织、具有竞争的环境,对传统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营销推广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了解公众信息需求、明确自身定位、与公众建立良好互动、将提供的内容和服务让公众知晓,这些都需要专业的品牌化营销规划和推广。目前,营销与推广要着重考虑两个因素: 一是外部合作,可以与搜索引擎和外部链接合作,也可以利用微博、社交网络社区等进行推广; 二是自我推广,既要加强自身网站建设———面向用户的网站结构和功能设计 ( 融检索、推荐、排行榜、用户评论、个人博客于一体) ,又要加强面向用户的信息推送 ( 包括网站和移动终端) 。
四、新技术应用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追溯人类社会起源与发展,技术在信息传播中所起的作用毋庸质疑,尤其是当今技术发展速度之快、影响之广已超出了人们可以预期的范围,及时关注和跟踪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人类信息传播的影响,也许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但是,在关注技术、有效利用技术服务用户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1. 理性看待,防止技术至上或技术焦虑
对于新技术的认识和利用需要有一个理性的视角,既不能盲目推进技术应用,也不应陷于过分焦虑中。任何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并非一日之功,都需要一个逐渐渗透的过程。理性看待,需要以用户为基点来考虑问题。一方面,应该看到随着新技术应用的不断普及,大众尤其是年轻人正从传统的信息方式流向新技术主导的信息方式,这一趋势不可逆转; 另一方面,也应该看到,未使用新技术人群的需求同样有待满足,并且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保障大众基本的文化服务的均等性是最基本的职责。当我们为新技术欣喜或惶惑之时,更应该回归公共文化服务的原点,以用户为核心对公共文化服务进行崭新的认识。根据对象的特性,采取不同服务方式,如当传播对象是都市青少年,我们可以考虑选择网络新媒体,当服务对象是边远地区的中老年人群,显然卫星广播电视会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2. 广泛普及,缩小不同人群的差距
信息社会,由于人们在信息获取方面存在的差异而出现了 “数字鸿沟”等一系列问题。广泛普及技术、缩小不同人群间的技术应用差距,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不可或缺。帮助有条件的人群学习技术使用的方法才是 “授之以渔”。传统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为年轻人的流失、新技术的挑战而焦虑的同时,更应当着眼于如何为更多还远离新技术的人群提供必要的帮助,为城市中的弱势人群提供连接互联网的技能和空间。目前,很多公共图书馆已经开始提供馆内免费的无线上网条件,为需要的人群提供基本的技术培训,这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努力方向和应有职责。
不仅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还可以与好友在线分享自己的生活。当SNS网站能够满足消费者这样的需求时,就注定了它将成为网络媒体中的“时尚一族”,为企业带来独特的营销价值。借助SNS网站上真实的用户信息和彼此之间可信赖的好友关系,企业不仅能够与消费者双向沟通,还能够让消费者主动传播这种信息。而这种好友之间的信息传递更容易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通过对SNS营销深度而全面的把握与应用,全球知名快餐品牌麦当劳联合国内最大的SNS网站人人网,展开了一场与目标群体进行深度情感沟通的SNS营销大战,掀起一股SNS网站与品牌深度结合的营销旋风,为品牌成功应用SNS营销树立了最佳典范。
挑战:走到线下,走进麦当劳
作为全球最知名的快餐企业,麦当劳近年将主要的目标群体逐渐转向年轻人群体。在对这一群体深入研究后麦当劳发现,年轻人的媒体接触习惯已经开始从传统的电视向网络发生了大规模的转移,他们主要的业余时间都用在了网络交流上,而人人网这一类的SNS网站更是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网络接触时间,SNS网站成为他们联系好友、分享交流的主要平台。据来自艾瑞的调研统计显示,年轻人访问SNS网站的频率、时间已经超过门户网站!其中,人人网人均月度访问次数达到66次、人均当日浏览时间超过20分钟,居所有SNS网站之首!另据来自第三方的监测机构统计显示,人人网约有30%的用户为重度使用者,他们平均每天访问人人网的时间超过6小时!
年轻人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网络上,在网络上完成了与好友的交流、沟通,这势必减少他们在现实中的接触与见面机会!而长达两个月的暑假是麦当劳抓住年轻人、提升店面销量的最重要时间段,如何让更多的年轻人走到线下、走进麦当劳店内成为麦当劳暑期营销所面临的挑战!
“见面吧”:贴近年轻人需求的big idea
虽然年轻人在SNS网络上交到很多新的朋友,并为此耗费了很多时间,但毫无疑问,这种缺少真实见面的社交只是一种浅层次的社交。而作为独生子女一代,年轻人的社交需求更多的是现实中的好友,对于友情他们尤为珍惜。某种程度上说,网络上的交流只是一种替代,或者仅仅是个开始,他们迫切需要有一种推动作用,去将这种交流现实化,让年轻人的社交从网络走向现实。
准确洞察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以后,寄希望于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的麦当劳,呼唤年轻人“线下真实见面,巩固友情”,并将麦当劳作为他们的最佳的“见面场所”,促使他们更加喜爱麦当劳这个品牌,进而进入麦当劳消费从而达到促进销售的目的。而人人网则凭借其在国内年轻人群体中的绝对垄断性以及其专业强大的SNS营销能力,成为麦当劳此次推广的最佳网络平台,一个覆盖全国年轻人的“见面吧”网络推广活动盛大启动。
SNS营销,让每一个用户都成为品牌的传播者
每年6月~8月,是麦当劳最为重要的暑期营销阶段。面对如此长的时间跨度,“见面吧”活动被设计成不同阶段,各阶段的目标各有侧重而又紧密相连。在营销互动环节上,充分发挥人人网的真实人际网络关系的优势,让每一个活动参与者积极主动去带动和影响周围好友,使每一个用户成为传播源,扩大影响范围。
1.号召用户修改状态,支持真实见面
6月10日到6月23日是活动的预热期。在这一阶段,鼓励用户改变他们在人人网的在线状态,支持真见面。为了给予足够的物质刺激,麦当劳决定当有10万用户更改状态时,就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一周限时全场半价的促销,以吸引更多年轻人走进麦当劳店内消费。
这种公益唤醒的方式大大出乎预期。在预热期开始的第一个星期内,就有超过12万的用户通过人人微博客“见面吧”修改了签名状态,年轻人半价活动在高昂的参与热情下被成功激活。其中74%的用户在他们的状态中自发的提到了麦当劳或“见面吧”,由此,活动取得了波浪式的传播效果,在人人网平台迅速扩散开来。
2.让用户与用户制造101个“见面吧”的理由
同在一个城市,一个校园,如果是真朋友就应该多见面、分处在两地的老同学再远也要见面、喜欢她就约她出来见面吧……鼓励用户见面,并写下真挚感人的见面理由、评选美好友谊故事、分享甜蜜爱情故事等,向好朋友发出“见面吧”的邀请!一系列见面的理由,迎合了年轻人们重视友情、喜欢与朋友分享的心理特点,深受用户欢迎!将近60万封见面邀请被发送,近400万个网友登录了活动主页,产生了超过700万的活动主页的浏览量,提交了总共120万个见面理由,更有超过7万个甜言蜜语被发送,让更多的年轻人分享到友谊的甜蜜。
3.足够的物质刺激,激发了用户参与热情
用户参加线上活动,不仅向好友表达了见面的愿望,而且也有机会得到麦当劳提供的种种“见面礼物”。
当人人网有10万用户修改状态支持真实见面时,麦当劳宣布在全国范围内推出一周限时全场半价的年轻人促销。同时,只要参加活动,自愿填机号码就可获得电子优惠券。活动最终有超过8万人留下了手机号。另外手机版人人网也有优惠券文字链可供点击下载到手机,这样的方式更是抓住了“移动中的人人网用户”,让“在路上的人”随时受到激励而直接进入门店消费。共计超过12万的手机电子优惠券和普通优惠券被下载,大幅增长了麦当劳的门店销售。众多的麦当劳产品在晚间更是售罄,其中在单品销售方面,麦炫酷销量与往年同期相比增长了80%;原计划5周用完的Hello kitty礼物在3周内销售一空。
SNS营销魅力:创造品牌与销售的双赢神话
根据尼尔森最新的跟踪调研,“见面吧”共计吸引人人网2144万名用户关注或参与了此次活动,有超过50%的活动参与者到麦当劳进行了消费,直接参与活动的用户对麦当劳品牌好感度提升了30%,超过了麦当劳包括“我就喜欢中国赢”在内的之前所有的活动,活动的成功标志着中国SNS品牌营销走向成熟。
《新营销》杂志联合全球领先的市场研究集团益普索(Ipsos)进行2014营销管理展望,希望通过调查,测量2013年的商业绩效,了解2014年中国企业营销人员对商业绩效和营销投资展望,并且评价目前的营销行动和战略趋势。
在这份2013年年终完成的调查中,33%的被访者具有10年以上营销经验,36%的被访者2014年的营销预算高于1000万美元,55%的被访者所在的机构在中国聘用的员工人数多于1500人,31%的被访者在员工人数多于31人的营销部门工作……可以说,此次2014年营销管理展望调查代表了中国营销界主流和权威的声音。
中国营销人对2014年充满乐观情绪,但行业压力大
虽然大多数(近八成)营销人员仍有信心2014年他们的品牌表现更好,但是对于行业却不那么乐观。事实上,只有近五成营销人员相信2014年他们的行业前景会改善。
调查发现,总体来说,中国营销管理人员认为2013年好于预期,而不是更差。近四成(37%)的被访者认为2013年销售业绩好于预期,亦有近四成(39%)的营销人员认为与预期持平。此外,24%被访营销人员认为比预期差。
不过中国营销人员同时认为2014年要强于2013年。
中国营销人员对于2014年充满乐观情绪。近八成(78%)营销人员认为其所在的品牌将好于2013年,其中20%的营销人员预期2014年其品牌将远远好于2013年,仅有4%认为差于2013年。
相比之下,行业压力重。营销人员对于行业的乐观情绪明显显得乏力,但总体上仍持保持乐观。五成左右(52%)的营销人员预期2014年行业状况好于2013年,有15%认为差于2013年。
2014年将成为大媒体时代
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颠覆了传统媒介和营销环境。步入大媒体时代的新营销环境,中国营销人员更加重视开发数字媒体平台。
57%的中国营销被访人员表示,2014年营销最大的挑战是进一步开发数字媒体平台的潜力(数字媒体平台包括社交网络站点、移动终端等)。根据益普索2012年进行的调查显示,63%的中国被访者认为最大的挑战是创建更多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而2013年这一数据下降到55%。数字媒体平台的进一步开发取代其成为最大的营销课题。
在不断演变的媒介和营销环境中,同样有57%的被访者认为改善整理营销有效性/提升投资回报测量结果是最大的挑战;55%的中国营销人员看重创建更具整合性的营销策略,其次是在品牌的消费者和非消费者群体中创造更高的品牌忠诚度(54%),以及更具创造力(47%)。分别有29%、24%的被访者将降低成本、吸引留住人才当作主要挑战。
为了迅速适应新的媒体环境,并从竞争中脱颖而出,营销人员将跟上营销和媒体行业的最新发展视为2014年首要任务之一,46%的被访者将优先关注营销和媒体行业发展。
数字媒介依旧是营销人员希望加大利用力度的一个领域。而且,似乎一些更传统的媒介形式,主要包括报纸和电台,可能因受众对数字媒介的关注增多而出现下滑。手机APP和微信为代表的移动终端成为营销人员最常规的媒介接触形式。
益普索的调研显示,微信(78%)和手机APP(71%)成为中国营销人员最经常接触的媒介,高于微博(58%),远远高于综合门户网站(38%)、电视、财经类频道节目(34%)、SNS社交网络(31%)等媒介形式。
社交、移动和在线营销成为营销人员2014年营销计划的三个主要关键词。社会化媒介(包括病毒性活动)、在线广告和移动营销均被视为将在2014年营销组合中起到更大作用的渠道。
大数据分析第一次进入前5名。传统渠道(电视、印刷、广播和户外)继续受苦而SEO成为营销的主流工具。
在中国营销人员眼中对不同类型有着更为详细的要求,即使是针对数字媒介,分别有15%、19%和 9%的被访者认为媒介公司、数字公司和公关公司最要加强对数字媒介的理解。
虽然并非所有广告商都有可能成为创新者,但可以肯定的是,人们普遍觉得,这些渠道需要仔细考虑并给予投入;否则,品牌就会败给更精通数字媒介、更具冒险精神的竞争对手。这必须涉及顾客参与和品牌塑造,因为数字媒介为品牌提供机会,与目标消费者发展有意义的持久关系。
意料之中的是,社会化媒介/病毒性媒介将成为2014年最重要的数字媒介渠道,它们依然有很大未加以利用的潜力去覆盖移动消费者,尤其是考虑到手机/智能手机在亚太地区的高渗透率。
50%的中国营销人员表示将增加社交媒体/病毒式媒体在2014年营销传播计划中的作用。此外有高达46%的营销人员将增强移动营销的作用。
加大数字营销的力度并不只是营销人员口头上,谈到营销预算时,86%的营销人员表示将加大可供数字媒介支配的支出。其中36%的营销人员将增加11%-30%的数字媒介投入, 12%的营销人员将增加30%-50%的投入,超过3%的人愿意加大超过50%的投入。
目前对付费媒介、自有媒介和赢得数字营销倾注的重视显然已成事实。
展望未来,营销人员预测移动营销(39%)和社会化媒介/病毒性媒介(19%)将成为未来3年最有效的媒介形式。
尽管这可能会对传统的渠道带来负面影响,但电视似乎不在其列。电视依然被视为未来的一种重要媒介,并且强劲,尽管数字媒介的地位得到提升。或许,正如一些西方国家一样,数字媒介和电视将成为盟友,因为各个品牌使用电视促使在线消费者参与其中,同时随着社交电视增长,两种媒介彼此互补。
2014年大数据变得更为重要
若论2013年全球包括中国营销界最热门的营销话题,大数据(Big Data)毫无疑问荣登话题榜首。尽管或许许多营销人员已经对大数据有些审美疲劳,但2013年,营销界似乎人人都在谈论大数据。调查发现,83%的营销人员正在或将开始使用大数据分析。37%的中国营销人员表示对于大数据分析在其2014年营销传媒计划中的作用将高于2013年。14%的受访者表示将开始使用大数据。
大数据激发营销人员,他们似乎愿意用它解决未来所有遇到的问题。其中,细分客户,加强现有客户的顾客忠诚度,是营销人员进行大数据分析的主要目的。
尽管信息呈现爆炸式的增长,但仍有17%的营销人员主要因为没有足够的数据(58%)放弃将大数据分析纳入其2014年营销转播计划中,而内部专业知识不足(32%)也是导致部分营销人员对大数据分析望而却步的重要原因之一。太多的公司理解大数据分析的作用和必要性,但却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个数据潮。
ROI在2014年仍然是营销人员的头等大事
如何证明宣传活动的价值和效果,仍是营销人员的一个重要目标。提高总体营销成效和增强ROI,与进一步开发数字媒体被列为2014年的首要营销挑战。57%的被访者表示,提高总体营销成效和增强ROI是首要任务,这与上一年益普索进行的同类型调查结果一致,表明ROI仍是头等大事。
在亚太地区,营销人员普遍认为其所在的部门是唯一胜任这个领域的部门(有40%的人认为他们在这方面表现良好),这从某种程度上解释了对这一领域的持续重视。
对ROI和业绩的关注,正在影响品牌与伙伴的关系,平均67%的营销人员打算在2014年对伙伴进行审核。面临最大审核威胁的是广告,58%的营销人员表示将对其广告商进行审核,似乎一旦宣传失败,责任就得由其工作背后的创意人员承担。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新的媒介环境对营销带来的冲击和变革,56%的营销人员表示将对其媒介进行审查。
趋势预测:
2014年营销人员具体的营销策略有哪些重要变化
全媒体整合。企业营销将调整、优化数字媒介的组合形式,进一步向新媒体、新方式、新技术等方面渗透,全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发展,重点加强数字化营销,更多、更广地利用社交平台做传播,包括媒体、员工等利益相关者。
市场细分。营销人员在基于客户细分之后,再进行广告、媒体投放。有受访者提到,终端营销方式将变革,折扣促销转变为特供品促销。企业将在2014年加强目标人群的寻找和定位,覆盖不同的群体,基于2013年细分市场重点推动产品链裂变。企业希望通过人群细分,落地到与特定的消费者沟通。
渠道方式。2014年,线上线下营销渠道将进一步整合,企业更注重各渠道整合,多渠道根据客户感知到达点确定投放,强化效果评估。媒体渠道将下沉,企业对不同区域(比如一、二线和三、四线城市)进行不同形式的渠道组合使用,以便效率最大化。其中不乏营销人员表示,线上线下结合转向纯线上推广。
营销创意。2014年将有更多、更贴近营销人员需求的创意整合案例。企业更积极地探索创新方式,使营销预算使用更趋于高效。除了传统媒体投入,企业趋向于更精准地营销沟通。
品牌连接。企业更多投入到品牌产品开发中,加大新品牌及新业务的营销及传播力度,强化市场竞争力。企业重点关注的问题将转变为如何将品牌战略做精做透,而对常规项目有所取舍,争取做成精品。营销人员更加注重企业社会责任感的宣传,以及开展公益类活动。
2014年,很多品牌会重新定义,加强对起源、品质的沟通,与竞争对手区分。特别是为了防止品牌老化,在抓住既有消费者的基础上,与80后一代沟通,同时在产品包装等方面改进。此外,在媒体选择方面,开始使用病毒视频、社交网站等新媒体。
客户体验。企业基于品牌本身的影响力,通过改进客户体验的方式进行针对性营销。2013年,很多企业加强了与顾客的情感沟通,2014年会继续加强情感链接,增加更多体验式服务。
专注于客户互动和忠诚度建立。企业进一步提升品牌忠诚度,提高用户回报率。54%的被访营销人员表示,在品牌消费者和消费者群体中创造更高的品牌忠诚度是2014年主要的营销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