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环境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网络环境 高校 财务会计 网络化
一、高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发展的必然性
财务会计工作网络化发展已经成为各高校提高教学效率、完善财务管理以及信息共享的重要手段。财务会计工作网络化对增强学校的信息透明度、财务公开度和提高学校的效益有着显著的重要作用。
1、财务会计网络化是回归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随着电算化在各高校的普及,计算机在更多部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学校的教学方式也由过去单一的“粉笔式”转向“多媒体式”,大大提高了老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质量,更是改变了过去人们对财务管理部门的轻视,不再认为财务管理对教育工作没有贡献,而是试着去利用网络化和财务管理的有效结果更好地为学校会计工作服务。我国高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发展是顺应时代潮流的必然趋势,是迎接21世纪电子信息技术化的重要体现,是学校财务会计管理革新的表现,也是学校回归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
2、网络化实现会计做账、报账、查账等工作的智能化。会计网络化的特点在于多种账务可以远程处理,从而实现财务管理网络化。财务工作实现电算化以后,会计核算工作脱离了手工操作,可以由计算机完成做账,且准确度和工作效率都有大幅度提高,是一次质的飞跃。会计工作电算化操作依托于互联网环境,通过网络对各种交易和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从而帮助高校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远程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处理。特别是对高校分校区办学和异地办学的对象来说,解决了高校无法为每个分支机构都增派会计人员问题,却能很好地进行网上查账、报账以及审核工作,解决了过去异地报账难问题。
3、进一步规范了高校会计工作程序。会计工作网络化以后,各高校都重新制定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规章制度,进一步对会计人员、财务管理人员的权限以及会计工作程序和会计档案、资料保管等做出明确规定,比传统会计工作更加严格。网络环境下,多个用户可以同时登陆进行业务操作,数据也可以相互传输,对如何确保会计信息安全性提出了考验。为此,财务系统应建立控制体系,明确用户权限,杜绝越权登陆或非法修改会计信息,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4、高校会计网络化实现灵活提供多元化信息。网络环境下,多数高校都已经通过校园网和互联网建立一个相对开放、实时、快捷方便的双向信息交流系统,为高校内部、高校与外部的信息流通都提供了便利。通过电算会计网络化系统,高校可以实现门户、办公、财务集中管理一体化,为高校提供多元化信息;校内各院系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实时接收财务信息,从而实现协同办公,轻松管理;各部门也可以实时查看部门工作安排和执行情况,以便合理统筹安排,提高工作效率。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财务会计呈现的新特点
1、改变了传统的会计工作方式、规范了会计工作程序。财务会计实行网络化以后,会计工作脱离了手工操作,只需要准确录入原始数据,从凭证制作、账务处理到报表制作都由计算机完成,实现了会计核算网络化,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网络环境下,高校财务报告出现了新形式的载体,在形式与内容上都大大拓宽了信息传播的内容,减少了传播时滞,更加方便传输了包括文字、图表、数字以及音频、视频等信息,为信息使用者快捷、全面地提供了所需会计信息。财务人员也可以依靠网络终端在网上获取传输和存储数据,开展远程查账、报账、审计等工作,从而大大提高了会计工作的效率和会计信息的及时性。
2、网络环境对会计假设的影响。会计假设是一个主体单位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和空间范围所作的假定。随着经济环境的改变以及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传统的管理模式和会计模式发生了改变,对高校会计假设也产生了影响,这里主要介绍网络环境对我国高校会计期间假设和货币计量假设方面的影响。
(1)对会计期间假设的影响。通过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使得形态各异的会计主体有了相同的会计核算基准,进而有了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单位才可以按期编制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企业的财务信息。网络经济对高校会计期间假设产生重要影响,过去一个会计年度期间已经不能符合高等学校的要求了。而且,网络的广泛运用使高校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将已发生的经济活动和事项反映在财务报告上,信息使用者也可以在网上随时获知最新的财务情况,而不必等到会计期间结束时才可以获得财务报告,硬性规定会计期间根本没有必要。网络环境下,高校在进行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工作时,可以考虑对传统会计分期假设进行改进,尽可能地缩短会计期间,既实现了会计信息的动态变化,也能为高校管理者及时提供会计资料,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2)对货币计量假设的影响。网络经济对高校人力资本与知识产权这两种最为重要的资源产生极大影响,它们因为受货币计量的限制根本无法在财务报告上体现,这对信息使用者是不利的,也没能完全反映高校的资产。显然,单纯的货币信息已经不能满足高校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了。对于能够用货币计量的因素,如固定资产、长期借款等项目,货币计量假设仍可继续用,对于日益增多的无法用货币计量的因素,如创新能力、人力资本、知识产权、研究开发能力等可以采用非货币化的计量方法,以真实公允地反映高校财务状况,为使用者提供更为全面的财务信息。
3、为高校内部控制带来新的问题。一是传统会计下,对会计数据的处理大多手工完成,内部控制主要是对人的控制,但财务会计网络化以后,会计工作越来越依赖计算机,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对人员进行控制外,更要重视对相关人员的操作权限进行严格控制。二是随着网络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网上交易已成为普遍现象,原始凭证更多地以数字格式出现,这为高校会计内部控制带来管理难度,是对高校内部控制制度提出的新要求。三是加大高校内部稽核工作,财务部门如果要对信息系统进行审核,学校相关内部资料将暴露在外,稽核人员也需要复杂的查核技术,增加了查核时间与成本。四是高校无形资产转移难以控制,人力资产是高校的一项重要无形资产,它的转移无须借助外力。
4、改变了高校会计核算和管理职能的重心。网络经济时代高校的资源更趋于多元化,其中人力资源和无形资产在高校总资产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作用也越来越重要,高校的资产正从有形化向无形化发展,会计核算重心也由有形资产转移到无形资产上。此外,由于从凭证制作、账务处理到报表制作都由计算机完成,实现了会计核算网络化,高校财务人员的工作重心更趋向于管理工作,将财务管理的范围拓展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模式改革、筹集资金、收入分配、引进人才、校内设备及基建项目招投标、高校后勤社会化、预防职务犯罪等领域。
5、网络会计对财务人员的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为适应高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发展,高校财务人员不但要精通财务会计、管理、税务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懂得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操作等一系列新的技能和知识。只有成为具有多元知识结构和创新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才能适应高校财务会计网络发展需要,才能保证会计工作更科学、合理、客观进行。
三、高校财务会计网络化进程的主要途径
1、加强认识,重视制度建设。高校领导及财务部门都应正确认识网络建设对财务会计工作的重要性,明白运用信息网络对提高会计管理职能办公效率的重要意义,自觉把会计网络化建设和运用工作摆上位、抓到位。还要完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建设,各高校的管理部门要有长远意识和现代管理意识,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不断完善会计电算化的配套法规,建立健全一整套电算化模式下的内部规章控制制度,如人员岗位责任制、日常操作管理制度、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管理制度、电算化会计档案管理制度、定期检查管理制度等,保证高校会计网络化工作有章可循,依章办事,走上规范化的发展道路。
2、提高高校会计工作网络环境的安全性。首先,降低会计数据存储风险,利用网络所持有的实时传输功能和日益丰富的互联网服务项目,形成网上公证由第三方牵制的安全机制,保护会计资料的安全。其次,实行用户权限分级授权管理,建立起网络化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岗位责任制、必要的管理制度、严格的内部牵制制度、必要的上机操作控制和系统运行记录控制、严格的硬件管理制度以及预防病毒、黑客的防护的安全措施等,通过一套行之有效的操作制度提高高校会计工作网络环境的安全性。再次,加强网络安全防范,保障系统正常运行,从计算机资源授权控制、会计数据资源控制、系统开发控制、系统维护控制、防病毒、防“黑客”等多方面入手,采用设置多级保密措施、防火墙设置、安全检测预警系统、身份认证和授权管理等技术等方法提高数据的标准接口技术,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进一步加强网络安全防范。最后,在技术上对整个网络财务系统的各个层次,包括通信平台、网络平台、系统平台、应用平台等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和规则,建立综合的多级次的安全防范体系。
3、会计信息化需要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会计人才。为适应高校财务会计工作网络化需要,各高校也开始注重引进和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各高校应加强对原有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网络技术培训以及职业道德的教育,按照自律激励与控制原则,强化会计人员素质和行为准则,形成会计职业道德的自律机制,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而不再是单纯拥有会计专业知识的片面型人才。同时,高校还应不断培养与引进一批具有多学科知识、综合理论功底、精通会计与计算机理论与实务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是一名高水准的会计师或经济师,具有深厚的会计专业知识,还要是一名出色的计算机操作员,能熟练掌握各种系统软件的操作及开发、设计、维护和保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管理和决策的科学化,才能积极推进高校网络化财务管理,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
4、加强高校内部审计监督职能。财务会计网络化给高校带来了方便,也带来了更大的风险。为了减少会计信息风险,高校应重视审计工作,使财务与审计能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从而实现有效监督和指导。高校可以在财务部门计算机局域网中为审计部门设置计算机终端,严格控制使用权限,还应做好包括对会计资料的定期审计、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审计、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性、对系统运行各环节人审查、对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的监督等,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发现会计信息中存在问题并做出调整,防止漏洞的存在和会计信息被人恶意修改。
【参考文献】
[1] 张春云、蒋敏如:关于高校会计电算化、网络化发展的思考[J].经济师,2006(3).
一
作为未来会计的发展方面,会计信息化与传统的会计模式相比,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以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化管理为目标,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决策职能。
会计信息化不仅是实现会计核算业务的计算机处理,而且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将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其他管理子系统充分融合,以及与互联网上的其他企业的会计信息系统或网上交易系统充分融合,实现购销存、人财物的统一会计核算和财务监控的一体化管理,实现物资、资金、信息(包括内部信息和市场信息)流通的协调统一,同时充分利用大型数据库技术进行财务和决策,及时提供满足经营管理需要的信息,达到对会计业务的信息化管理,从而充分发挥会计的管理决策职能。
2、依据会计目标,按信息管理原理与信息技术重组的会计流程。
在以实现会计业务的信息管理为目标的前提下,会计信息化不再是简单模仿手工会计处理事务,或是计算机的延伸,而是充分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优势突破传统手工会计的局限。具体表现为:会计数据的采集是通过网络从企业务个管理子系统直接取得,并通过公共接口,与有关外部系统(如银行、税务、供应商、经销商等)相联结,使会计系统不再是信息的“孤岛”,使会计数据的输入呈分布化和多元化之特点;会计数据处理中人工干预大大减少,从凭证到报表均由计算机来完成,同时整个会计数据处理可即时完成,使其呈集中化、实时化之特点。
3、对于信息输出,信息使用者通过授权直接获取,信息提供既及时又能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传统的会计模式使得信息的输出往往滞后于管理者及其投资人的需要。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由于受通讯技术的限制,远距离的信息获取仍受限制。但随着网络环境的改善,WEB技术应用于企业的发展,企业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随心所欲地进行信息的交流。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会计信息的及时获取使得会计工作能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提高会计信息在优化资源配置过程中的有效性。
4、会计信息化是以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技术手段。
会计信息化的所有特征都是建立在计算机、网络及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基础上。没有现代信息技术的手段,不可能产生会计信息化的财务软件,也不可能有实现会计信息化的现实基础,会计信息化是在“信息技术——业务——财务——管理”四方面信息高度共享的条件下构筑的。
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化的出现使会计处理工作在信息存贮介质和存取方式、信息处理流程、处理方式、内部控制方式及组织的机构设置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传统的会计和实务将产生巨大的。由于审计和会计是密不可分、息息相关的,它们所面临的巨变环境是一致性的。毋庸置疑,会计信息化必将导致新的审计体系和审计技术产生,传统的审计技术模式和体系必将在新世纪、新的环境下进行必要的变革,以适应经济对现代审计的需求。
二
信息化审计,无论是采用的工具、审计的重点、参与的人员,还是审计的以及覆盖面上,较之传统的审计工作,都有其独一之处:
1、审计的所有领域将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这是指在审计的理论、实务工作、管理模式、知识结构等方面都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使技术与审计高度融合,大大提高审计的工作质量和效率。在理论研究方面,要构筑起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可用于解释和预测多种审计现象的审计理论。在实务工作方面,要使审计工作面向“计算机内在审计”和“使用计算机审计”转变;审计人员不再只依赖于纸张记录的会计数据而大部分或全部依赖于磁盘、光盘等介质记录的数据,或直接从网络下载的电子数据,诸如电子商务之类;审计底稿和审计证据及其有关审计档案也全部电子化;审计工作将从定期的现场审计转向实时或定时的在线网络审计,即通过网络分散和实时连续抽取证据进行审计。在管理模式上,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管理责任与风险俱在的审计行业。知识结构上,审计人员除了掌握传统审计的基本知识外,还应掌握计算机知识及其应用技术,掌握数据处理和管理技术,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例如网络知识等;不仅要会操作审计软件,而且要能根据需要编写出各种测试审查程序;使所有审计人员都应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电脑审计人员。
2、明细信息的数据安全性、可靠性是未来审计的重点。
在信息化条件下,所提供的最主要的会计信息将是各种明细信息,因此,审计的工作重点在于验证企业内部形成的明细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以及审核进入外部的明细信息的安全性。
企业内部形成的明细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如何,取决于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内部控制的强弱程度,而审计人员的主要工作将是证实从数据库存取信息的可靠性。为此,他们应当侧重于验证机内原始凭证数据是否真实可靠(如果数据是从网络上下载的,则应对远程数据的通讯过程进行审计),会计凭证数据库的存取是否得当,以及这些数据被不留痕迹修改的风险有多大等。对于进入外部网络的明细信息,必须通过对整个系统的网络进行安全控制,以保证此信息的安全性。在会计信息化条件下,必须对会计信息进行连续审计,这种审计不仅应延伸到进入企业内部网络的明细信息,而且应延伸到进入外部网络系统的明细信息。
3、机专家参与审计工作。
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审计工作所面临的会计系统非常复杂,对审计人员的信息技术掌握程度要求非常高,审计人员必须充分利用计算机专家的专业能力进行审计工作。需要计算机专家参与的工作是深层次的、与技术高度融合的审计工作,如数据仓库的评价、网络系统的安全评价、实时监控和实时审计软件的开发、信息系统软件的审计等。这些工作,单纯依靠审计人员是难以完成的。审计人员在开展实质性工作前,应与计算机专家交流并拟定专家工作的项目和收集、评价审计证据的索引,以便能充分利用计算机专家的工作结果进行3审计判断。
4、审计工作将从原来事后的静态审计转向事中和事前动态、实时审计。
由于公众对信息质量要求将不断提高,企业经营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及时取得和应用,所以对于未来的财务非财务信息的审核和披露,将比传统的报表审计更重要。未来的审计人员在执行业务时,将更注重对这些信息的审核和披露。对企业进行事前和事中的动态审计,可经常性提供管理审计建议书和其他监控必要的信息,从而为企业提供管理决策所需的信息。在上市股份公司实时报告的出现时,民间审计机构的事中审计监督也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证券市场的一个基本要求。
5、审计的覆盖面将扩大。
在会计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的对象是以计算机为处理手段的信息处理系统。这是信息技术下的审计区别其他审计的标志,同时这也表明不仅会计信息化的会计信息系统是审计的对象,其他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像企业资源计划ERP中的人力资源管理子系统、销售与分发管理子系统、物料管理子系统、生产计划子系统、质量管理子系统等)也是审计的对象,甚至包括从互联网下载的所有管理信息都是审计的对象,因为这些管理信息将会企业管理者的决策。
6、对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提高了。
关键词:河道治理;环境影响;环境保护
1河道治理工程的环境影响特点
1.1河道治理工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一是河道改造及治理过程中会采用大量的建材物资,如砂土、石料等,施工组织设计时,为了减少造价成本,可能会采取就地取材的方式进行挖掘开采,从而对河道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形成河道环境污染,甚至会留下区域性的灾害隐患。二是河道治理工程会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产生严重影响。河道治理工程的施工周期较长,长时间的施工作业会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同时,施工中会采用大型的机械设备,还会进行爆破施工等,这些作业行为会对周围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三是河道治理施工会在一定程度上侵害耕地资源。我国的耕地资源非常紧缺,关于耕地资源已经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保护,然而河道治理工程的实施,会侵占一部分耕地资源,再加上施工中的保护措施不到位,会导致耕地资源流失。四是化学物资材料也是河道治理过程中需要采用的物资类型,化学材料的使用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土壤、空气质量,并且化学材料造成损害后,其修复起来较为缓慢,严重的还会造成不可逆的破坏。五是就河道治理施工而言,大多数的项目施工处于水域环境下,如堤坝施工、护岸施工、河道清淤等,都是具有破坏性的建设项目,从而会严重破坏河道的水环境,给水域中的动植物带来负面影响。1.2河道治理工程对环境的污染影响。1.2.1空气污染。进行河道治理要开采石料物资、运输施工建材、实施爆破作业等,实施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聚集在空气中的粉尘形成空气污染,而且持续作业的情况下,空气污染会更加严重。1.2.2水环境污染。河道治理施工产生的水污染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施工污水。在就地开采砂石材料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施工污水,污水如果没有进行处理就排放,会导致河道水环境污染。二是生活污水。河道治理施工时,通常施工人员采取驻地生活的方式,日常生活中的污水直接进行排放,也会使水环境受到破坏。三是机械保养废水。施工机械维护保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清洗机械设备时,产生的废水会含有大量的污染物,相应的污染性较强,排放到河流中会危害水体健康。1.2.3废弃物污染。废弃的土方、建材垃圾、清理河道产生的淤泥等,都是河道治理过程中存在的废弃物,废弃物的放置、处理不当,会给河道治理工程区域内的土壤带来污染,从而制约植物生长,影响到整体的生态环境。1.2.4噪声污染。由于时间特性的原因,河道治理有必要选择在非汛期进行施工改造,而为了在非汛期内顺利完成任务,施工单位会实施夜间作业,夜间作业势必给周边居民造成噪声影响,干扰到人们的休息和正常生活。
2加强河道治理环境的保护措施
2.1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相互协调与促进。实施河道治理工程,相关人员务必要认识到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协调促进的重要性,综合考量河道治理工程的周边环境,从多维度进行规划和组织设计,从而使河道治理工程顺利实现的同时,实现生态环境保护。这就要求河道治理工程的管理人员在实施作业前对工程周边的河道情况和环境状况有所了解,进行全方位考虑与分析研究后,制定完善的施工方案及保护措施方案,并将其落实在治理工程的实践中。河道治理实施阶段,不但要保证河道清理、治理的有效性,还需对河道生态环境的完整性进行评价,一旦出现破坏,要尽快启动生态修复方案,确保河道治理与生态保护同步进行,共同推进。2.2加大施工控制力度。施工单位有必要在施工过程中保护河道治理工程区域土壤、水体等方面的环境。因此,要求施工单位提高全体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通过加大引导教育力度,使得施工人员在意识和责任方面具备较强的素质。针对水体保护,要保证污水、废水实施科学处理的情况下再进行排放。针对土壤保护,对开采挖掘做好合理规划,同时应尽可能减少梅雨季节的开采施工,以减少水土流失;废弃物堆积要集中管理,避免过多的侵占耕地资源,给植物生长造成破坏;另外,合理处理施工废弃物及生活垃圾;对已经造成土地资源污染的,要及时采取修复措施。针对噪声污染,要科学部署施工作业的时间,一些大型的、高噪声的机械设备施工选择在白天进行,而午间、夜间施工可以组织景观绿化、植被回填等一些低噪音作业内容,不但能够确保工期进度,还可以降低对周边环境的噪声污染。针对空气环境保护,要在砂石、土方运输的过程中做好运输防护措施,避免出现扬尘,在施工现场设置抑制扬尘的喷洒系统,并对运输车辆进行及时清洗,可以减少扬尘污染,并避免其越来越严重。2.3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2.3.1种植水生植物。为了使受到破坏的生态系统得到及时修复,可以采用种植水生植物的方式,避免河道水质出现富营养化的现象。例如,在河道中种植、投放金鱼藻、美人蕉、灯芯草等水生植物,其可以有效消纳河道中的有机营养物质,还可以发挥清洁、净化水环境的作用,为水体环境的生态平衡提供一定的保障。另外,也可以在河道浅水区域投放菖蒲、芦苇等植物,一方面发挥减弱水体冲刷、侵蚀河岸的作用,另一方面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提高河道的美观度。2.3.2建设生态护坡。河道治理施工对于周边水环境、土壤环境、生态动植物环境中的物质能量循环的影响是较大的,会导致河道水质降低。对此,应进行生态护坡建设,从而保护生态系统。通过选择透水砖、杉木桩、治理块石等材料,并配置适量的绿化物种,进行生态护坡建设,从而加强水体和土壤之间的生态循环,不仅确保了河道水环境具备良好的自我净化功能,还实现了河道生态环境保护。2.4加强河道治理环境保护的宣传。针对河道治理环境问题,不仅要从施工和修复保护方面着手,还需保证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因此,要加强河道环境治理保护宣传工作,特别是对于河道治理工程周边的居民,要提高其对河道治理必要性及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程度。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在宣传工作中采取微信推送、宣传讲座等方式,深化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提高居民参与河道治理及环境保护的责任感,从而使广大群众更加依从与配合河道治理工作,共同携手,实现治理与保护的“双赢”。
3实例分析
祖厉河三期工程是一项河道疏浚治理工程,要求在不干扰河道原有系统功能的情况下,建立生态化的河道体系,打造水体与绿化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因此,祖厉河三期工程非常注重河道整治过程中的环境影响问题,实践中对工程的兴建和运行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以防止水土流失,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一是科学组织施工,合理调配,尽量做到挖填平衡,减少对植被的破坏。施工场地料场尽可能选在河滩上,以减少对青苗不必要的损坏。二是工程产生的废渣主要为水泥弃渣,在施工过程中应统一规划,及时进行现场清除,可在回填基础过程中,直接填入地槽内,以防污染土地。三是加强施工区、生活区生活废水及垃圾的管理,严禁向河道中倾倒垃圾。对施工废水应集中排入沉淀池,经沉淀后循环使用。洗砂料废水排至沉淀池中自然沉降,达标后排放,废水在沉淀池中停留时间在30min以上,出水水质要满足《污染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96)的要求。生活废水应经化粪池处理后进入污水处理设施,达到(GB8978—96)一级标准要求后用作绿化用水,不外排。在施工人员的生活区设置排水沟,使得生活污水实现集中排放处理,污水排放到周边的农田坑中,采取沉淀处理后进行农田灌溉使用;工程施工的机械设备实行集中清洗管理,将集水沟设置在设备车辆等的维修停放区域,机械设备清洗后的废水由集水沟收集,再实施有效的沉淀、处理,达到标准后再排放到河道中。针对生活垃圾采取集中收集、集中处理的方式,统一运输到周边的垃圾处理场。四是在村庄近处施工时,可限制工作时间,禁止夜间施工,以防止扰民情况的发生。施工现场的车辆严禁高音鸣笛,针对大型机械设备要配置噪声消声器。与此同时,施工现场的工作人员也要做好噪声防护措施,可以采取轮换作业的模式,减少施工人员在噪声环境下受到长时间影响,避免施工人员的身体健康受到伤害。五是由于扬尘影响程度与路面种类、天气状况、设备完好程度、操作使用情况以及汽车运行速度等因素有关。因此,施工中要充分利用已有公路运输,对路况不好的道路加以修整,限制行车速度和车流量;对于不适宜行车的施工场地,采用人工推车运料;施工现场洒水降尘;对混凝土拌和机经常维护和检修,使其始终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在水泥运送、保管、拆包使用等环节,做好密闭措施。装卸可能造成扬尘的物资时,分析好受风方向,减少受风概率,避免产生过多的扬尘。
4结束语
关键词:神经内科;老年患者;临床特点;循因护理
神经内科是医院重要临床科室之一,主收治脑梗塞、脑出血等神经系统病变,住院患者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神经内科老年患者因身体机能衰退、多合并有基础系统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神志不清、运动功能障碍,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并发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临床护理难度较大。因此,探讨神经内科老年患者临床特点,总结护理方法非常必要。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4月某院神经内科收治老年住院患者800例(男531例,女269例),年龄60~84岁,平均(73.2±7.3)岁;病谱:脑血管类疾病619例,其中脑梗死381例、脑出血238例;脑部炎症42例,癫痫32例,其他7例。据就诊顺序前400例为对照组,后400例为观察组,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据旧有的临床护理路径,于患者入院时据患者病情、医嘱、急诊情况给予基础护理,包括治疗护理、生活护理、健康宣教等,护理管理由护理部遵照医院相关管理制度、卫生部门标准执行[1]。
1.2.2观察组 (1)据对照组护理经验、医院旧有临床资料,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总结神经内科老年患者临床特点如下:①发病急骤、危重患者众多,病情变化性强,老年患者脑溢血、脑梗死患者众多,发病急骤,病情进展、变化迅速;②合并症较多,老年人组织器官机能衰退,合并症较多,以基础系统疾病、器官功能障碍为主;③感染并发率较高;④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减退;⑤护理风险较大;(2)护理方法:①急救护理,建立专业、高效救护小组,对危重患者加强监护,建立病情风险等级评定体系,对病情危殆者及时给予救护;②合并症治疗,针对老年患者合并症,采用积极的方法进行阶段性治疗,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基础上,由易至难,控制慢性病,采用综合干预措施预防合并症进展;③感染并发预防,采用循证护理,如针对易并发泌尿系统并发症患者,提高泌尿系统护理标准;④认知功能、运动功能减退,给予相应的康复锻炼,如阅读、记忆能力锻炼,肢体功能训练;⑤风险控制,加强风险控制管理,给予分级管理,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抑制风险差错;⑥加强基础护理,提高基础护理标准,给予患者舒适护理、心理支持、全面的健康宣教,并促进患者家属配合[2]。
1.3观察指标 住院时间、基础护理次数、患者满意度,并发例、死亡例、瘫痪例、护理差错、护理投诉例、意外事故例次。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当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数(n)与率(%)表示,P
2 结果
2.1不良结局与不良事件 观察组并发、死亡、瘫痪不良结局发生率,护理差错、护理投诉、意外事故不良事件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护理相关指标与满意度 观察组住院时间、基护次数、患者满意度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神经内科主收治脑血管疾病、神经疾病、神经心理交叉性疾病,患者以老年人为主,其中脑血管疾病患者比例通常在50%以上,本次研究中达到77.34%。神经内科老年患者临床特点综合了老年患者、神经内科特点,具有感染并发率高、病情进展变化性强、临床护理路径繁复、护理风险大等特点,据统计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率可达6.00%以上,并发率可到20%甚至更高[3]。因此,针对以上特点,某院提高神经内科老年住院患者护理标准,通过加强基础护理、风险控制、循证护理有效的提高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郭荑.医院感染管理与预防控制指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74-75.
关键词: 低碳住宅;功能;环境因素;生态;可持续发展
Abstract: residential activity space that people used to live, it reflects the time, the level of local social material and cultural living standard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vel, and also reflects the social status of the households, income, cultural level features of life. Demand for housing is no longer just to satisfy a house to live, but to live in a good house, live in a comfortable, fully functional, reasonable room configuration, beautiful environment, housing, construction workers how to meet increasingly high requirements, will be a honorable and responsible mission. Into the 21st century, along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housing industry, the concept of low-carbon residential introduced domestic, all kinds of low-carbon residential emerged in the country. However, how to define a low-carbon residential? What is the measure? How should we build a low-carbon residential? What ar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Workers should we design direction to explore.Key words: low carbon homes; function; environmental factors; ecolog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 P315.72+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引言
所谓“低碳住宅”,现在普遍的理解是指在建筑材料与设备制造、施工建造和建筑物使用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提高能效,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低碳思想兴起于21世纪初。与人文主义不同,低碳思想观察、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不再是自然界中狭隘的人类子系统,而是整个生态系统是否可持续发展的。低碳思想深刻地觉悟到:把人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一味地满足人的欲望,很可能违背生态规律,破坏生态平衡,最终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人们要住好房子,住舒适、功能齐全、房间配置合理、环境优美的住房。对户型的选择又是人们在诸多选项中显得尤为重要的一项。
2、低碳住宅的特点
低碳住宅又称健康住宅。低碳住宅不只是绿化,而且,从规划上看,低碳小区的总体布局、单体空间组合、房屋构造、自然能源的利用、节能措施、绿化系统以及生活服务配套的设计,都必须以改善及提高人的生态环境、生命质量为出发点和目标。另外,在具体设计上,注重绿化布局的层次、风格与建筑物要相互辉映,注重不同植物各方面的相互补充融合,例如,除普通草本植物外,注重观赏花木、阔叶乔木、食用果树、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等的种植;同时注重发挥绿化在整个小区生态中其他更深层次的作用,如隔热、防风、防尘、防噪音、消除毒害物质、杀灭细菌病毒等,甚至从视觉感官和心理上消除精神疲劳等作用。而在房屋的建造上,则要考虑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需要,注重节省能源,注重居住者对自然空间和人际交往的需求。
低碳住宅要把健康落在实处。房地产不是以卖地皮为最终目的,也不是以卖钢筋+水泥的房子为最终目的,更不是以卖概念和环境为最终目的,而是以营造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和人性需求的健康文明新家园为最终目的。可以说,房地产是卖一种生活方式,是卖一种新文化,卖一种新社会和新的时尚。作为一个社区的业主,要真正享受社区健康文明新生活,不仅体现在房地产商的设计图上,也不仅是在房地产小区的配套硬件设施上,而是要落在社区服务软件上,要让人真正享受到身心愉悦。这才是进了健康文明的家园。
2.1 低碳思想的由来
一、在会计信息计算机化的新环境下,会计信息呈现出的新特征
(一)会计信息化的实现,使各种财务信息能够得到充分的综合处理的设想变为现实,充分的网络技术条件的保证,使得会计工作人员可以快速全面收集一个地区和多个地区的会计信息。
(二)会计信息系统的外向性。会计系统的外向性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全面及时地了解具体业务的详细信息,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会计信息。
(三)会计信息计算机化的应用,使审计风险以其特有的形式表现在审计工作过程中。根据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第47号审计标准说明,审计风险模型为:审计风险(AR)=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R)×检查风险(DR)。这就需要审计人员采用新的审计技术、审计和新的审计思路将审计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上。
二、在会计信息计算机化的新环境下,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特点
(一)计算机辅助审计有助于增强审计工作的准确性和快速性,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计算机能够对会计信息进行高质、快速、大量的处理,而审计工作的对象正是以会计信息为基础的财务信息及其他会计资料,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充分运用提高了审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快速性,促使审计人员把主要精力用于那些应用专业判断的工作中去。
(二)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以扩展被审计对象的范围,由书面形式向其他媒介形式扩展。通过计算机辅助审计可以直接对被审计单位的全部会计资料进行审计,无论其资料是以书面形式保存还是储存在计算机系统的磁媒介或其他储存器中。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具有很强的适应性。在采用会计电算化的情况下,运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能使计算机在审计人员的操作下对大量的会计信息数据进行全面有效准确的综合分析。
三、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应用
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下,可以在以下方面帮助审计人员审计:评价审计风险;分析性复核;进行会计信息测试;审计文书管理;审计工作的标准化。
(一)评价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风险
对采用会计电算化的被审计单位,审计人员首先要评价其内控风险,以确定审计人员依赖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程度,减少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在内控风险较高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就必须扩大实质性测试的范围,强化实质性测试的程序。在内控风险较低的情况下,可以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和质量。
(二)性复核
通过分析性复核,发现异常的项目,例如:用审计软件发现某一阶段某项费用突然大幅度增加现象。现阶段的审计工作要涉及大量的审计数据分析,如果使用手工操作是不可能完成的,运用机辅助审计可以迅速、客观地完成分析性复核工作,审计人员可以及时准确地得到有关分析结果。
(三)进行数据测试
审计数据测试是指审计人员在实质性测试中把会计数据输入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里,检测被审计单位的手工控制和程序控制。会计数据测试一般包括以下:
1.使用已经处理过的会计数据来做测试
审计人员在做测试前预测把会计数据输入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后的结果,然后把会计数据输入被审计单位的计算机系统,出实际的结果,对比预测结果和实际结果,从而调查分析差异。
2.在正常运作中模拟的测试环境
审计人员按已知条件构建一系列的交易,在正常运作中模拟的测试环境,使正常运作的数据结果同预测结果相比较,从中找到差异,发现审计线索。
(四)制作审计文书,加强审计文书管理
审计工作中会形成大量的各类审计文书,审计人员可运用办公自动化软件进行审计文书管理。先利用计算机软件将审计实施方案、取证记录、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文书制作成模板,形成审计文书模板库。在审计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使用各种模板编制审计文书,在审计过程的各个阶段,将各种审计文书先后输入到计算机中,在下一阶段的审计工作中,可以调用前一阶段的审计文书。这样既提高了审计效率和质量,又保证了审计文书的规范一致。
在使用审计软件过程中,审计人员也可能会遇到被审计单位系统改变、审计软件过于复杂以及文件版本同审计软件不兼容等困难。
(五)促进审计工作的标准化
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开展,极大地促进了审计工作的标准化,推动了审计机关的依法审计、依法行政。其作用表现在:
1.审计工作流程的标准化。审前调查阶段、实施阶段、报告阶段、处理处罚阶段构成了审计工作流程的全过程。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充分利用使审计人员能够较快地按照标准的审计程序开展工作,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工作效率,保证审计质量,从根本上体现了审计工作的依法行政行为。
关键词:生态环境地质;基本特点;技术探讨
中图分类号: {P6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经济有了大幅的增长,社会文明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也有不足之处。正是由于人类活动的空间范围和规模日渐扩大,对岩石圈表层的影响与日俱增,对它的改造强度也日益增大,这使得地球生态系统总体失衡,后果便是地质灾害的不断发生,人类的财富也会遭受巨大损失。
人类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地质生态环境,两者相互影响和制约,研究和分析生态环境地质的基本特点,以及探讨相关的技术,会具有多层意义。比如,可以提出对应的方法和途径,以对已经出现的或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评价、预测和控制,来规范和引导人类的行为,最终提高生态—地质环境质量,减轻地质灾害对人类的威胁。
一、生态环境地质的基本特点分析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是一个复杂的生态体系,它由地环岩石圈表层地质环境、人类圈环境、大气圈环境、水圈—生物圈共同构成。这些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协调发展,它们彼此相互渗透与交织,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总体环境。其中任意圈层的异常都会导致总体环境的失衡,从而会导致环境的变化,甚至恶化,进而会不同程度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以上便是如今被普遍接受的环境观,在这种环境观的基础之上,了解其中生态环境地质的特点和技术支撑就尤为必要。
所谓生态地质系统,即是由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构成的一个既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又相对统一的整体,两者有着最为直接和密切可分的关系,并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概念。相对于生活在这个地球上的人类而言,这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就构成了“生态地质环境”。
生态地质环境系统具体表现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生态环境是地质环境的“屏障”,即生态环境对地质环境有着巨大的保护作用,尤其是森林生态环境。其次,地质环境是生态环境的载体。相对于地球环境系统的其他组成部分,地质环境是最为基础的,水圈环境、人类圈环境以及生态环境等都是以地质环境作为承载体的。地质环境因其不稳定性必然会给其他环境条件带来改变,受直接影响且表现最突出的便属生态环境了。生态环境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质环境的基本条件及其优劣。第三,相对于生态环境,地质环境具有不可恢复性。
通过以上生态环境地质的几个特点可以看出,“生态环境”与“地质环境”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人类需要做的,一方面要使地质环境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其次,在合理把握二者关系上,要始终把生态环境放在相对主动的地位。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生态环境相对具有可操作性,而且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更密切。
二、生态环境地质的技术探讨
对生态地质环境的评价是一个对信息和技术信赖程度很高的领域,原因很复杂,首先是生态环境地质自身的复杂性,其次是人类活动的丰富多样性,以及自然灾害发生的随机性和产生后果的难以确定性,等等,这些因素导致对生态环境地质的评价需要高度的信息集中。而且当今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生态环境地质的改善和保护更信赖于技术的支撑。
根据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以及相关领域的发展情况和中国目前的实际发展水平,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需要的技术系统,大致由以下几个子系统组成。
1.现场数据及信息的获取技术系统
该系统涵盖两部分信息:生态环境地质条件信息和随时间而变化的动态信息。前者通过地质调查或测绘获得,包括所测地区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降雨强度空间分布、土地类型、气象、植被发育及人类活动状况等。后者的获得则需要实时监测,如气候的变化、植被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变化等。
2.数据与信息的管理和集成系统
长期实践证明,将GIS技术应用在环境信息的管理当中是一个正确而有效的选择。在GIS平台上,可将多源信息进行有效融合集成,这样构建的信息系统具有非常强大的信息管理功能,并能高效地进行数据的开发工作。
3.模型的构建与分析评价系统
该系统主要是按照一定规则对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处理,以实现不同的目的。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充分利用GIS本身具有的简单空间分析功能,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当然,GIS本身的这类功能十分有限,尤其在生态、地学信息的处理上面,更是有多处缺憾。因此,这也提出了该领域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即在建立适宜的生态环境地质评价模型的基础上,开发出基于GIS的综合分析评价系统。这项工作很紧迫,也具有相当大的技术难度。
此外,与分析评价相关的另外一项重要技术是“三维可视化建模”,尤其是“虚拟现实”技术的开发。将虚拟现实技术与环境调查信息结合在一起,可以再现环境形成,效果很逼真,并且可以预演它未来的发展过程。
4.风险的评价与管理决策系统
消除或降低生态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存的威胁,是生态环境地质评价的终极目标。这里所说的“威胁”也包含“风险”之意,“威胁”程度的大小是相对的,影响因素包括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比如,如果环境灾害发生在人口密集区或重要的经济带,即使一场灾害的规模并不大,但其威胁是很大的,灾害的风险水平就较高。在提出灾害的预防策略前,要对环境灾害可能的风险水平作合理评估,即风险评估。只有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才可进行灾害防治的“成本”“效益”分析,即“费/效”比分析,这样才可提出科学的决策依据。
三、结语
生态环境地质的调查、风险评估等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单就技术支撑而言,除了上述之外,还包括网络通讯与成果的系统。生态环境地质情况关系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就研究者而言,要不懈钻研相关技术为人类服务。
参考文献
[1]何政伟,刘峻杉,赵银兵,于欢,薛东剑.西部矿产资源开发的地质生态环境承载力理论与方法探讨[J].地球与环境,2011,(2).
[2]刘超良,赵晓斌,张汇涛,彭智博,李文香.郑州黄河国家地质公园生态环境地质状况及防治措施分析[J].四川地质学报,2011,(4).
【关键词】老年精神病;心理护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心身医学研究的进展,心理护理已成为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根据笔者多年来精神科临床护理的工作经验,认为开展对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心理研究,加强其心理护理,是做好老年精神病患者的护理工作,促进其早日康复的重要保证。现将体会介绍如下。
1 老年精神病患者心理护理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精神卫生事业虽然有了很大和发展,但目前社会上对患有精神疾病的这种特殊群体仍存在世俗偏见和岐视,尤其是对老年患者更为突出。在对住院精神患者的护理过程中,也常常忽视对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分析其原因,一是老年患者多数是独处一处,不打不闹,引不起护士的注意,二是对心理护理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重视心理护理,三是虽已认识到心理护理的重要,但由于护理心理学知识掌握的不够,影响了心理护理工作的开展。所谓心理护理的意义在于它将心理学与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结合起来,运用于护理实践,改进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在临床工作中,笔者将老年患者在生理、病理、心理等方面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推测来安排护理工作。它指导护士在了解老年患者疾病的同时,还应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性格特点、社会环境等与疾病的内在联系,以便主动地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康复规律。也就是说,老年患者从护士那里获得的不只是简单的打针服药,还应获得更多的是同情、温暖、鼓舞和信心。因此,搞好心理护理是提高护理质量,促进老年患者身心健康的重要措施。
2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做好老年精神病患者心理护理的先决条件
精神科护士除应具备各科护士素质外,还应具备特有的素质。
2.1 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以解除患者的身心痛苦作为自己的神圣天职 由于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需要的是特殊服务,所以护士本身更应有自尊、自重、自爱、自强的精神。当患者受病理心理的影响而产生异常行为和不协调的人际关系时,常表现为自伤、伤人、逃跑、破坏、冲动等,但患者缺乏正常的内心体验,是因病态所至的不可抗拒的行为,护士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要树立高度的同情心和对事业的献身精神,从患者的利益出发,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视患者为亲人,帮助他们尽早从精神疾病的痛苦和绝望中解脱出来,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2.2 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以不变应万变 精神患者的病情千变万化,表现喜怒无常,有的兴奋躁动、手舞足蹈、行为怪异;有的则少言寡语、独居一处、不饮不食,在病情发展过程中,随时随地可以发生转化而出现预想不到的危险。为了适应这种复杂现象的变化,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一方面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和在紧急状态下化险为夷的应激能力,以保证患者和工作人员的自身安全;另一方面要有忍者为贵的道德情操,在对待患者的病态反应时,护理人员应忍耐容忍,做到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保持冷静的头脑,以耐心、细致、和蔼的态度对待患者。实践证明,对患者的病态行为产生对抗,可激起患者埋在心里的暴力,而反之可溶化患者心灵深处的激情,使事态向好的方面发展。
2.3 有丰富的知识和广泛的兴趣,以满足患者各方面的需求 护士接触的对象是具有各种不同经历、社会地位及文化素质的患者,因此,护士应涉猎广泛,掌握丰富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要学会懂得他们的语言和不同的心理要求,还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如唱歌、跳舞、写诗作画、体育运动等等,以多种形式与他们交流使他们的休养生活丰富多彩,以利于疾病的恢复。
3 老年精神病患者的心理及护理
3.1 急性期 此期包括患者首次发病和复发再入院二种情况。老年精神病患者多因急性精神障碍或老年性痴呆在家中难以管理而住院或长期住院,由于环境和生活习惯改变,离开亲人,往往使患者感到陌生、恐惧、孤独,怀疑被家人抛弃,害怕死在医院。针对上述心理活动,护士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首先要面带微笑,以和蔼的态度热情接待,将老人安置在阳光充足、安静舒适、患者较少的房间,同时耐心向患者介绍疗区的基本情况,如餐厅、饮用水处、洗漱处、卫生间、同室病友以及经治医生、护士的姓名等,以便患者尽快熟悉环境,消除紧张恐惧心理,尽量使患者感到有人关心和照料,使患者心情舒畅而主动配合治疗和护理,减少患者恐惧陌生和不安全等心理因素,对于有自杀、伤人、破坏、冲动的患者应注意掌握其病情变化,严密监护防止意外发生,而对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痴呆患者,要加强基础护理,给予全方位的护理干预。
3.2 缓解期 此期患者通过治疗后,精神症状缓解,自知力部分恢复,能基本回忆批判自己的疾病。正因如此,患者更是倍加思念亲人,不安心住院,急切想与家人团聚,个别患者对住院前的伤害亲人和危害社会的行为有后顾之忧,因而产生复杂矛盾的心理反应。此时护士必须熟悉每个患者的病情,注意观察他们的心理变化,分析其心理状态,向患者疏导和解释,如某患者,入院前因嫉妒妄想将其爱人造成重伤,病情缓解后,非常懊悔,并担心爱人的生死存亡;某患者,入院前因病态心理所至非要买汽车,爱人及子女不同意,故大闹并提出要与爱人离婚,病情缓解后,担心家人能否接纳他,因此,整天少言寡语,情绪低落。此时护士通过心理护理,多次向患者解释,介绍其爱人目前身体情况良好,“对您没产生恶感,理解您是在病态支配下,故请放心。”但患者半信半疑,又经与家属联系,请家属亲自来院探望,经过面对面的交谈,解除的患者压抑在心头的忧虑。
3.3 康复期 当患者的病程进入康复期,自知力完全恢复,即将出院。在离院前,大多数患者心境较好,能顺从和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但又有如下心理活动特点,应引起护士的注意。
3.3.1 担心疾病复发或病程迁延转为慢性。
3.3.2 出院后担心能否受到受到社会、邻里、子女的岐视。
3.3.3 忧虑和爱人及子女的感情问题。
3.3.4 多次复发再住院患者,对他的心理影响往往削弱了他战胜疾病的信心,甚至产生悲观厌世的念头。
针对以上患者的心理活动特点,主要是解决“担心”的问题。因此,做好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咨询工作,是此期心理护理的关键。首先要对患者做好出院前的心理指导,同时要做好患者家属及子女的健康宣教工作,如向家属及子女说明患者病情恢复的情况,出院后坚持服药,有哪些注意事项,对老人应如何关心体贴细致入微,要尊重老年患者的人格,避免冷言恶语和一些不良刺激,应根据病情适当的安排一些户外活动,要注意安全,保证睡眠等等,以确保治疗成果,减少疾病复发。
【关键词】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 周边环境 校园安全 成因 对策
一、引言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原湖北教育学院)在2001年搬迁至光谷校区以来,校园面积成倍增长,办学规模急剧扩大,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巨大的安全隐患。特别是2009年湖北经济干部管理学院合并于湖北二师,学生人数成倍增加,新校区周边环境更加复杂,外来人员素质良莠不齐,造成学生经常与校外人员发生冲突甚至伤及人身安全的情况。此外,由于学校及周边的非法娱乐场所和网吧等公众聚集场所管理较为混乱,校门口乱搭乱建、乱摆摊点等问题相当突出,这些现实情况应引起学校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学校周边环境所引发的诸多问题,尽管有多方面的原因,并非都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但是对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学校的学生工作却有着深刻的影响。据不完全统计,二师几乎每年都会发生数十起因校园周边环境引发的治安案件,还有不少学生则因沉湎于网吧、游戏厅而经常逃课受到学校的纪律处分。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为学校的师生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
二、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校园周边环境的新特点
纷繁复杂的社会大环境决定了高校周边环境的复杂性。复杂的周边环境对二师校园治安秩序、文化氛围、交通状况等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校门口“黑面的”多,秩序混乱,给学生交通安全带来隐患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选址于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谷二路,原有公汽756路经过,北门建好后,756路公汽改道南门。而南门附近原是流芳镇居民聚居地,许多村民看准了这一商机,纷纷斥资购买面包车,在校园南门口停车等客。这些车辆多数状况不良,驾驶人员身份不明,交通规范意识欠缺,强拉旅客,极易发生违章行驶和抢劫犯罪等案件。等客的面包车往往排成长龙,不仅影响正常的交通秩序,更存在安全隐患。由于学校附近高校较多,学生之间的往来增多,易增加学生交通事故的发生率。而且道路上摊贩占道经营、车辆不按规定停放较多,许多学生穿梭在车辆间,随时有可能发生交通事故,特别是晚上路面阴暗,抢客的车辆容易撞击正常行驶的学生。个别学生交通安全意识不强,三五成群、勾肩搭背等也给自己造成安全隐患。
2、校园周边人口成分复杂,给学生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影响
二师南门周边区域的主要人口构成除了原有的居民和迁入的外来居民外,还有大量租住在这里的外来人口。由于原来居住的环境、条件的不同,居民的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收入的不同,他们在社会心理、思想道德、言行举止、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差异性十分明显。由于人流量大,社会上个别不良分子,认为学生尤其是外地学生好欺负,经常敲诈、偷窃学生财物、打架斗殴。据调查,近两年钱包被盗的案件呈上升趋势,而在校门口和校园周边的摊点被盗的占了30%左右,主要原因是不少社会人员利用学生单纯、警惕性不高的特点,趁学生选购时将其钱包偷走,更恶劣的是有些不法分子直接将书包抢走,给学生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另外,一些单位和个人强占学校周边的房屋、土地和道路,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校园秩序。这些都是引发学校治安问题和事端的重要诱因。
3、小饭店多,校园周边的环境卫生和市容面貌问题严重
学校周边的小饭店给学生在学校食堂之外多了一种选择,同时小饭店低廉的价格和隐蔽性也对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但小饭店最大的问题就是卫生设施不到位,操作人员卫生意识不强,不能很好地遵守食品卫生条例,存在着以次充好的现象,容易引起学生食品中毒事故。同时,因为小饭店结算不规范,就餐不提供发票,不能给学生中毒事故索赔提供依据,对索赔追究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此外,小饭馆和摊位引起的卫生和市容问题突出,没有垃圾箱和厕所,上下水道不通,生活垃圾、污水和粪便随地乱倒。违章的建筑和乱搭乱建现象突出。
三、校园周边环境对校园安全影响的成因分析
校园周边环境作为社会环境的一个特殊部分,对校园内部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广泛、深刻的,而其影响成因也是复杂的,综合多方面因素考虑,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校外环境对校园安全的主要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周边治安管理体制不顺
二师地处城乡结合部,周边存在的大量问题多为综合性问题,治安管理难度大,且涉及众多的执法部门和利益主体,治安管理工作往往陷入各自为政、无人牵头、协调不畅的局面。而对学校治安管理负有直接责任的保卫部门由于没有执法权,对于周边影响校园安全的因素处于“想管而无力管”的尴尬境地。
2、高校周边存在巨大商机
学校近几年发展很快,特别是两校合并后,学生人数增长迅速,给周边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形成了一个以学校为依托,以师生为消费中心的特殊的商业圈。在社会大环境特别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追求利益最大化成为部分素质低下的经商者的行为准则。
3、学生自身的心理问题
学生进入大学后,面临着学习的、社会的、家庭的乃至今后就业预期的种种压力,身心健康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一部分身体健康状况较差、心理比较脆弱的同学,对学习、生活中的某些困惑,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心理、思想上产生的一些疑虑,不善于与同学和老师进行及时的交流与沟通,而是将网吧、游戏室、录像厅等场所作为发泄内心苦闷的最佳之地。若学生自身不能调适好,又得不到关怀,容易发展为精神疾病,乃至发生轻生自杀或攻击他人等重大安全事件。
四、综合整治高校周边环境,营造平安和谐校园的对策
“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周边环境是整个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的安全与稳定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如何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是学校必须时刻注意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安全的环境是“不会自然产生的,而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追求的结果”。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绝非依靠学校自身的力量所能完全解决的,必须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方能显现出成效,需要由政府牵头,加强协调和领导,创新管理模式,建立各部门联动的长效管理机制,采取“打击、防范、教育、管理、建设、改造”多种措施相结合,综合治理才能达到长治久安。搞好校园的周边环境,应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大对师生员工,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力度
如何将高校周边环境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降到最低,关键要看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判断力和警惕性,能否根据相应情况作出应对的能力。学校要在强化综合治理工作的同时,加大对师生员工,特别是广大青年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力度。不断增强师生的法制与纪律观念,严格教学与行政管理,加强制度建设,提高师生员工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在进行安全教育时,主要培养学生以下几方面的愿望和能力:一是对自己如何健康成长有清醒的认识,对进行自身修养有强烈的愿望和要求,对自我保护的重要性有较为彻底的了解;二是有依法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三是有同诱骗、教唆自己违法犯罪或侵害自己的坏分子作斗争的能力;四是有在复杂社会环境中抵御精神污染的能力;五是有辨别是非,选择健康、有益的课余生活的能力。
2、开展为学生所欢迎的、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
学校要大力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学术、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进行以树立优良学风、校风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努力净化校园文化环境,引导校园文化氛围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同时,学校各相关职能部门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相关活动,形成一定的激励机制,让参与学生有荣誉感。通过参与相关活动,可提高学生的学术能力和体质,提高其艺术感知能力,养成良好的娱乐习惯,降低校外不良风气对学生的影响。
3、建立专门的学生心理咨询机构
学校要针对青年学生的心理特点,组织经验丰富、责任感强、有一定能力和水平的教师、干部建立专门的学生心理咨询机构。要鼓励教职工深人实际,调查研究,同青年学生广交朋友,及时解答学生心中的各种疑虑与困惑。
4、建立健全校园网络系统
学校要发挥网上谈心服务或思想交流这一现代化教育载体的功能。有条件的院校还可以开放实验室、计算机房,为学生开展课余科学研究和各种科技发明与创作提供必要的便利。
5、通过各种方式适时向学生通报社会和学校的治安状况
学校要在进一步加强校内的安全保卫工作的同时通过各种方式适时向学生通报社会和学校的治安状况。也可以组织建立由学生骨干业余参加的校内安全巡逻防范小组,协助校保卫部做好安全保卫工作。
6、发挥地方政府在地区治安管理中的领导和协调作用
学校应经常主动地同属地街道、公安派出所和相关政府部门进行联系与沟通。学校所属街道、公安、交通、城管、环卫、餐饮等部门也要与学校相互协调和配合,共同治理对危及校园及周边环境的偷盗、诈骗、抢劫等治安、刑事案件,当地公安部门应在学校保安部门的协助配合下优先立案,相互理解,通力合作,进而形成整治校园周边环境的社会网络。此外,组织学生参加社区义务服务小分队或学雷锋小组,既可以使学生了解社情民意,又可以从中受到启迪与教育。良好的高校周边环境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高校和各级部门要重视对高校周边环境的整治,给大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为大学生们将来在社会上立足奠定基础。
(注:本文系湖北第二师范学院院管课题(2009C009)。
【参考文献】
[1] 于滨:青少年成长环境之忧[J].新闻周刊,2004(19).
[2] 段建国、孟根龙: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理论与建设[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刘亚敏:大学精神探论[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6.
[5] 王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