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物理透镜成像范文

初中物理透镜成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物理透镜成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物理透镜成像

第1篇:初中物理透镜成像范文

关键词:初中科学;凸透镜成像;实验改进

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主要方法就是实验和观察。在初中科学物理部分的教学中物理实验除了属于物理教学的基础之外,同时还是促进物理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内容和手段。通过凸透镜成像实验除了能够让学生将相关内容更好地掌握住之外,还可以使学生对探究成功的乐趣具有更好地体验,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好初中科学物理部分的信心,笔者以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为根据对凸透镜成像实验的改进措施进行了介绍。

1 凸透镜成像实验光源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1.1 凸透镜成像实验光源的问题

首先,在使用蜡烛作为光源的时候,学生通过烛焰所形成的成像能够将上下相反倒立的情况很好地观察到,然而却无法发现左右相反的成像特点,这时候只有用手煽火焰才可以让学生观察到。此外,这种方法无法长时间通过光屏承接,也无法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实验印象。

其次,在具体的燃烧过程中蜡烛会出现不断变短的情况,所以,光屏中心、凸透镜光心、烛焰中心在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不能够保持在同一高度上,这时候必须要对三者的高度进行重新调整才能够找到像,因此会对学生的思维产生极大地干扰作用[1]。

再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学生肯定会由于自身的动作导致烛焰周围出现空气流动,而在空气流动的情况下烛焰会发生晃动,并且出现大小不稳定的情况,因此影响到光屏上像的位置和清晰度,而且很难将最清晰像的位置确定下来,最终引发实验误差。此外,由于需要在密闭的暗室中进行该试验,蜡烛燃烧在空气与室外流通不畅的情况下会出现浓烈的气味,并且增加实验室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对人体产生不良刺激。

最后,通常都是靠蜡泪将蜡烛粘在托盘上,这样很容易导致蜡烛出现倾斜的情况,而且真实的烛焰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无法被读出,最终引发实验误差。此外,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用火柴将蜡烛点燃,而一些学生在完成实验之后还会私下对擦燃火柴的乐趣进行再次体现,再加上在实验的时候需要同时点燃几十只蜡烛,因此整个实验室中会出现很多的着火点,非常容易酿成烧伤事故,在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引发火灾,因此这种方式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1.2 改进蜡烛光源的对策

为了使上述的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可以采用由排列的发光二极管组成的“F”形图案取代实验中的发光物体烛焰。在光屏正面的中央位置以“F”样图案镶嵌九个红色的发光二极管,随后用焊锡在光屏背面将九个二极管串联在一起,与电池和开关连接上。这种改进方式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首先,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风不会对光源产生影响,导致光源出现大小改变和晃动的情况,同时也有效地防止了由于烛焰晃动和蜡烛燃烧变短而带来的实验不便的问题,使得光屏上的成像具有更加稳定和清晰的特点,有效地降低了实验误差[2]。

其次,该光源本身属于“F”形,因此学生能够直接观察到在光屏上成像具有左右、上下均相反的特点,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很好的纠正学生认为凸透镜只有上下倒立的成像的错误观念,因此能够将学生学习中的一个认知难点很容易的突破掉。

最后,该光源还具有可重复使用、安全可靠和方便操作的一系列的优势。

2 凸透镜成像实验光屏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采用传统的实验方法往往只能够目测光屏上成像的大小,一旦在位于两倍焦距的距离上物体成等大的实像时,很多学生就会错误的认为其是缩小的,这主要是由于与物体本身相比,成像显得要暗,从而进一步导致学生产生变小的错觉,通过这种方式利用目测的方法很难真正得到的结论。为此,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将等间距的刻度标注在光源所在的承接像的光屏中,这样在对成像大小进行观察、比较和记录的时候显得更加方便,并且极大地提升了实验的准确性。

3 凸透镜成像实验光具座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传统实验中光具座的最左端采用标尺和零刻度等,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要想得出物距和像距,首先必须要经过两次减法运算。在对其进行改进之后,在光具座原来45厘米的地方标注标尺将零刻度,然后在该位置对凸透镜进行固定,分别从左右两个位置将刻度值读出,由于数字从中间到两边不断地增大,这样在实验的过程只需要将其中的两个数据读出,而且不需要任何计算的过程就能够将像距和物距得出。同时采用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避免实验以外的干扰因素,具有节省时间和减小难度的优势,因此学生可以在科学探究中投入更多的精力[3]。

4 凸透镜成像实验透镜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按照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如果将凸透镜的一部分遮挡住,这时候成效就会变暗,而且成像的位置和大小则保持不变。如果学生没有亲自观察这个现象,就不会接受这个规律。这时候就可以将一个遮光套加设在凸透镜上,对成像在光变体发生变化之后是否条件变化进行观察,其具体的做法为:首先对完整透镜的成像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最后通过遮光套的方式使透镜的透光面积逐渐地发生改变,再让学生对成像的变化情况进行认真观察。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该方法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5 结语

在初中科学物理内容的教学中,物理实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探究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必要的技能和知识,还可以使学生在探究的活动中掌握创造和探究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探究活动中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较大的成就感,因此教师必须要重视物理实验的教学,并且不断地改进物理实验方式,确保获得最佳的实验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正华.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6(02).

第2篇:初中物理透镜成像范文

在中考物理实验复习时,首先教师要在基本测量仪器的使用上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对所有基本测量仪器都能熟练了解并会应用.如:温度计、刻度尺、秒表、托盘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液体压强计、电压表、电流表、电阻箱、电能表、测电笔等的读数问题和使用方法.其次,重点“重现”教材中的典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分析能力.由于教材中探究实验较多,掌握实验的原理和研究方法又十分重要的,但在短暂的中考复习阶段,不可能把每一个实验都重新做一遍,这就要求教师复习时要针对典型的实验进行“重现”,并且针对不同的实验采用不同的重现方式,即通过恰当的手段、细致的观察、科学的推理、分析得出物理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验分析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实验复习的实效.

1重现探究过程, 加深学生对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

初中物理中体现“控制变量法”的探究实验比较多,如“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压力作用的效果”,“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探究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探究动能、重力势能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探究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探究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探究影响电流做功多少的因素”,“探究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等等,我们可以归类进行复习,选其中的一个进实验室重新做一遍,体验探究的过程,加深学生对这种科学探究方法的理解,提高复习的实效.如让学生再次做 “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学生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然后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展开,即本次实验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进行猜想和假设,如何设计实验(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要用到哪些仪器,实验的步骤是什么?),数据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和比较,最后归纳写出结论.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使木块做匀速直线运动,书写实验结论时要注意要点(控制变量).再结合例题1进行巩固练习.

例题1在探究滑动摩擦力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木块在水平放置的毛巾、木板、棉布的表面上运动时必须保持运动,根据的原理,得到摩擦力的大小.

(2)分析以下实验数据,得出的结论是:.

(3)有些同学猜想滑动摩擦力可能还跟接触面的大小有关,请针对这一猜想完成以下探究内容.

A.简述主要实验步骤(可以配以图来说明):

B.设计记录数据或现象的表格(只列出表格中栏目名称):

C.根据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

实验次数 接触面的材料 压力(N) 滑动摩擦力(N)1 木块与木板 4 0.82 木块与木板 6 1.23 木块与棉布 6 24 木块与毛巾 6 2.52重现物理规律,加强学生对重要规律的掌握

当然也有些实验是不适宜让学生重新再做的,就可以利用播放多媒体课件的方法把一些实验过程及规律重现出来,如“平面镜成像规律”,“凸透镜成像规律”,“二力平衡的条件”,“阿基米德原理”,“杠杆平衡条件”等等.这些实验可以让学生边回忆边复述实验中的要点与注意点,教师作适当的补充与分析,既节省复习时间又提高实效.例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复习中,该内容是重点又是难点,在进行复习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成像规律,然后再利用课件来演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重温“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物近像远像变大”等记忆口诀,并投影出问题让学生讨论: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中心及光屏的中心是在同一高度还是同一直线;蜡烛烧短后,像如何移动;若用物体遮住凸透镜的上半部分,像有何变化;如何用凸透镜成像规律估测凸透镜的焦距等,学生通过讨论来解答达到复习巩固的目的.而在处理有关凸透镜的习题时,有时应把具体的数据化为规律或把规律化为具体数据,帮助学生理解成像规律的具体运用.结合例题2、例题3教会学生熟练地运用规律来解题.

例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烛焰、凸透镜、光屏位于如图1所示的位置时,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缩小的像,要使烛焰在光屏上呈现一个清晰的放大的像,调节的方法是

A.透镜不动,蜡烛向透镜移动,光屏向透镜移动

B.透镜不动,蜡烛向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

C.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远离透镜移动

D.透镜不动,蜡烛远离透镜移动,光屏向透镜移动

例题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当凸透镜、光屏和烛焰的位置如图2所示时,光屏上能成一清晰的像.则

A.所成的像是正立缩小的实像

B.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实像

C.把蜡烛向左移动,调整光屏的位置,得到的像变小

第3篇:初中物理透镜成像范文

关键词:教学设计;物理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许成明,江苏省仪征市南京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初级中学。

一、教材内容分析

苏科版初中物理八年级教材中的《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一节实验探究活动课,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核心,本节内容是初中物理光学部分的重要内容,与 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教材设计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性质与物距、像距关系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 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节探究活动课从提出问题开始就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自主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材这样处理能较好地激发 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很好地体现了新课标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同时又体现了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在学生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 归纳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研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培养科学研究方法,得出清晰的凸透镜成像规律。在安排教学过程时采用合 作探究形式,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而且能够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使教学和学生探究过程更加流畅,更加符合初中八年级学生心理 特点,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分析归纳、动手、创造等多方面能力,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究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并初步理解凸透镜成实像的规律。学会探究凸透镜成实像实验的基本技能。(2)知道凸透镜所成像的虚实、倒正、大小与发光置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和做出猜测与假设的能力。(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经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感受观察、比较、归纳、推理等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用品中的科学原理。(2)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实践。通过小组实验中互相配合、相互交流,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难点:根据猜测设计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实验数据的分析、实像和虚像,探究过程中像与物所在范围的确定。

(三)教学资源

凸透镜、光具座、光屏、蜡烛、火柴、多媒体课件。

(四)课堂教学程序与方法

1.课堂教学流程图     2.课堂教学过程 

        

        

三、教学反思

本设计一开始用自制的大型简易照相机拍照导入,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然后让学生用凸透镜观察周围同学和书本上的字,从而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问题后接着猜想,然后用实验进行科学探究。整个设计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自主学习,让学生经历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充分体现了课改的理念和要求。学生实验中安排一半同学探究成缩小实像的情况,另一半同学探究放大的实像,这样可以在一节课内确保完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第4篇:初中物理透镜成像范文

关键词:凸透镜成像规律;图文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07)3(S)-0006-3

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应用,许多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感到非常困难。由于绝大多数初中生在学习上不能用理智战胜情感,主要靠兴趣,一旦有难题摆在面前无法攻克的时候,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从而导致兴趣骤降。如果不能及时调整,甚至还会产生破罐子破摔以至放弃学习的念头,所以必须要解决好这个难关。本文通过对物理同行研究方法的阐述,结合自己设计的一堂课,再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概括凸透镜成像规律,让学生轻松掌握凸透镜成像规律。

1 学生感觉凸透镜成像规律难的原因

①物理概念含混不清。 表现为物距、 像距、焦距不分,不知道这三个物理量所代表的具体物理意义。如果再用字母符号表示这三个物理量,可能就有更多的同学感到头痛了。比如说:如像f<v<2f、f<u<2f、 u>2f、 v>2f,这些式子所表示的物理意义就有很多同学搞不清楚,更不用说让他们去分析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有关问题了。

②对于成像的性质和物距像距的关系含糊不清。 表现为:不知道当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时,是物距在u>2f,还是v>2f;当f<u<2f时到底是成缩小的像还是放大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③不能分析动态问题。 比如物体从远处向凸透镜移动的过程中,物体所成的像将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又如用照相机先照了一张单人照后,还想再照一张集体照时应该怎样调节镜头。当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时,找不到突破口,不知道该如何下手。

2 目前比较通用的两种突破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的方法

为了帮学生突破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这个难关,有不少的物理同行做了很多研究,想出来一些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现在比较流行的有两种:一种是光路图法,通过画出光路图分析到底成的是什么样的像;第二种是顺口溜法,将凸透镜成像的内容编成顺口溜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

光路图法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涉及到四幅图,如下:

光路图法分析凸透镜成像规律虽然说可以从本质上认识凸透镜成像规律,找到成像的原因,但是也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由于现在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光路图不要求掌握,只要求通过实验探究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内容,因此,如果老师补充讲解光路图,就会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

其次,光路图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理解能力强的同学能够理解并应用,可是中等和中下成绩的学生在画光路图的时候,根本不理解为什么这么画,就成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再次,在利用光路图分析的时候,有时如果作图不规范,分析结果时还可能出错,得出错误的结论。

最后,每分析一种成像情况都要画出一幅图,略显麻烦。

对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的顺口溜,最流行的是“十字法”和“七字法”。

“十字法”的内容是:“一焦分虚实,二焦分大小”;“七字法”的内容是“物近像大,像越远”。这两句顺口溜虽然琅琅上口容易记忆,但是所涵盖的成像规律内容似乎显得很局限,只涉及到了虚像和实像之分,以及成像的动态变化,成像性质、物距和像距的具体关系并无体现,对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帮助并不是很大。

针对以上两种方法的局限性,能否找到一个更好的方法呢?我设计了下面一堂实验课。

3 我对突破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的设计

3.1 让学生在实验探究的基础上探究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1.1 划分实验小组,准备实验器材

将班上54位同学分成18个实验小组,每小组3人,每组一套实验器材:光具座一台、火柴一盒、凸透镜、光屏、蜡烛各一个。

3.1.2 从生活走向物理,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结合凸透镜的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我们所使用的放大镜是一个凸透镜,利用放大镜看物体时成的是什么样的像;然后让学生用本组的凸透镜看书上的字,再让学生看教室外的物体。经过观察后学生惊奇地发现:原来“放大镜”看物体并不总是放大的,还可以是缩小的。于是学生的兴趣也提起来了,与此同时老师顺势引导,既然凸透镜可以成放大的像,也可以成缩小的像,那到底在什么情况下成放大的像,什么情况下成缩小的像呢?这样很自然就和学生一起提出了实验要探究的物理问题。

3.1.3 学生根据已有体验,提出猜想和假设

根据自己拿起凸透镜观察的体验,学生会猜想:当物体距离凸透镜很近的时候会成放大的像;当物理距离凸透镜很远的时候会成缩小的像。这时老师再引导:距离凸透镜很近很远都是一个模糊的范围,每一个同学对很近很远的理解不一样,那研究出来的结果就可能不一样。而每一个凸透镜的焦距都是一定的,我们不妨就以凸透镜的焦距做标准来研究,于是给出物体距离凸透镜一倍焦距,二倍焦距的位置。同时用“↕”代表凸透镜,“O”代表光心,“水平轴”代表光具座,画出下图,再结合图让学生明白物距u>2f,f<u<2f,0<u<f到底是个什么样的范围。

3.1.4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既然给出了一倍焦距,二倍焦距,于是学生很自然就会想:物体在这些位置到底成什么样的像?于是学生设计在每个位置都做一次实验。在0<u<f做一次;在f做一次;在f<u<2f做一次;在2f做一次;在u>2f做一次。总共做5次实验,然后记录实验现象。

3.1.5 进行实验和收集数据

学生在做实验的时候有可能没有将光屏、凸透镜、蜡烛的中心调节在同一直线上而得不出像,这时老师应该给予指导和帮助。当物体在一倍焦距以内的时候,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上都得不到烛焰的像,这时学生会觉得在这个范围内凸透镜不成像,此时让学生从凸透镜的另外一侧(蜡烛位于凸透镜的一侧,另外一侧是光屏),光屏的一边向凸透镜里看,这时学生会惊奇地看到一个正立的放大的像,只不过这个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因此是虚像。在一倍焦距处的时候也是无论怎样移动光屏都得不到像,这时再引导学生思考:当物体处于一倍焦距的时候,也就是物体在焦点处发出的光经过凸透镜变成平行光,所以不成像。

最后学生将通过实验将得出的实验结论填在下表中:(单位均为cm)

3.1.6 分析与论证

通过表中的数据可知:

焦距f=10cm,当物距u =30cm时,是大于2倍焦距的,由于能用光屏接收,因此是实像,此时像距v=15cm,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最后得出当物距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像距在f<v<2f。

当物距u =20cm时,即等于2倍焦距,由于能用光屏接收,因此是实像,此时像距v=20cm,恰好等于二倍焦距,最后得出:当物距u=2f时成倒立等大实像,像距v =2f。

其它组数据以此类推,最后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3.2 利用图文结合总结凸透镜成像规律

通过实验,学生基本上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时再让学生根据实验所得出的结论完成下图:

“O”代表:光心

“水平轴”代表:光具座(物体就在光具座上移动)

“↕“ 代表:凸透镜

“f”代表:一倍焦距

“2f”代表:二倍焦距

“实(倒)”表示物体在该处成倒立实像

“虚(正)”表示物体在该处成正立虚像

“大”“等”“小”分别表示物体在该处成放大,等大,缩小的像

从该图首先可以很清楚地看到物距与成像的关系:当物体距凸透镜的距离u在0和f之间的时候,即0<u<f时,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当物体距凸透镜的距离u在f和2f之间的时候,也就是f<u<2f时,成倒立放大实像; 物体距凸透镜的距离u在2f的时候,也就是u=2f时,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物体距凸透镜的距离u在2f以外的时候,也就是u>2f时,物体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其次,从该图上可以很明确的找到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是一倍焦距处,成实像的时候大小的分界点是二倍焦距处。

另外,通过该图还可以很好的分析凸透镜成像的动态问题。如果物体从远处向一倍焦距靠近的时候,像的变化由小到等再到大,因此是越来越大。相反,当物体从一倍焦距处远离凸透镜时,像由大到等再到小,因此越来越小,这样一来“物近像大像远”也包括在里面。

到此为止,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绝大部分已包括在里面了,唯一不足的是像距和成像的关系还不在其内。

由于当物距f<u<2f时,像距v>2f;

物距u>2f时,像距f<v<2f;

物距u=2f时,像距v=2f;

物距和像距恰好相反这个特点很明显,因此学生记住了物距和成像的关系,也就记住了像距和成像的关系。

这样一来通过这一幅图,就能记住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所有内容。因此,从内容上来说,我这种方法和前面两种方法相比,其涵盖的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内容就要全面得多。

第5篇:初中物理透镜成像范文

关键词:实验 小孔成像 方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学所得出的定律,绝大多数是用实验探索得出来的,也就是通过大量实验来进行观察,实验是学生接受物理知识最符合认识规律的方法,由于物理现象研究是非常复杂的,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这就需要我们来简化实验。在做物理实验时,仅仅记下一些物理量的大小和实验现象是不够的,还需要将测得的数据进行归纳整理,由表及里,去粗取精,运用数学工具,总结出物理规律,因此,学生经常被一些繁难的运算和大大小小的实验误差所难倒,得不出正确的结论,还有些数据在实验中无法直接测得,而图像法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

在学习小孔成像知识时,我发现多数学生对小孔成像特点不易理解,如果按教材的方法演示实验,由于光源是蜡烛火焰,亮度不够,成像不清晰,且不易观察到像的正倒。而且学生不易理解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这一知识。

怎样才能让实验效果显著,利于学生理解知识呢?看来还是要从实验着手。成像清晰与否关键是光源,只有光源亮度强,发光稳定,才能得到清晰的像。于是我想到了用白炽灯作光源。经过多次实验,最终确定了一个合理的实验设计方案。

所需实验器材:光具座,光屏,白炽灯,小孔形状不同的木板。

制作方法:在一厚木板上钻一孔,把凸透镜的柄取下,上在木板上;把白炽灯固定在厚木板上,让灯丝的开口向下;取三个木板,分别在木板的中心打三个小孔,分别是三角形,圆形,正方形的孔;然后在光具座上从左到右依次安放好灯,小孔板,光屏,小孔成像演示仪就做好了。

实验实验操作步骤:

1、出示白炽灯,观察灯丝的形状及开口方向。

2、在光具座上依次安放好光源,开有小孔的木板,光屏并调节好高度和位置。

3、接通电源,观察光屏上灯丝的形状及开口方向。

4、调节像距,物距,观察像的大小。

5、更换小孔形状,观察像的形状。

6、断开电源,整理器材。

实验效果非常好,比起教材设计的实验,有以下优点:

1、所需器材简单,安装方便。

2、成像清楚,便于观察像的正倒。

3、方便更换孔的形状,让学生容易理解像的形状与孔的形状无关。

4、方便调节物距,像距,便于比较像的大小与物距,像距的关系。

5、方便更换光源,得到不同的像,便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把小孔板换成凸透镜即可进行探究凸透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第6篇:初中物理透镜成像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 问题教学法 物理 课堂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教材中有较多的探究型实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一般要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等环节,整个环节中“提出问题”是前提,是探究的根本。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不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自主的参与者。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自主学习的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问题教学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下就问题教学法谈谈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实施。

一、准备阶段

学生分组与分工:将班级原有的八个大组作为A、B、C、D、E、F、G、H,每大组再分为两个学习小组如A1、A2,……H1、H2,并指定一名同学作为小组,小组长检查本小组,课代表负责检查小组长。

二、实施阶段

1.预习提问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预习物理知识。每节新课前布置预习的问题,学生带着问题提前预习教材,熟悉教材中的知识点,使预习有一定的目的性,初步了解预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效地自主学习。例如在《§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新课前布置的预习题有:

(1)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2)凸透镜、蜡烛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是怎样的?

(3)点燃蜡烛后为什么要调节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

(4)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各用什么字母来表示?

(5)你认为怎样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6)你能画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各种成像的光路图吗?

利用这些问题让学生提前预习并做好探究的充分准备,保证课堂探究的顺利进行。

2.课堂提问

课堂提出问题可以调动学生的思考和参与及创新,是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师生进行教与学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是进行思维和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传递信息的有效途径。如何使课堂提问更有效呢?

首先,提问要讲究时机,要结合课堂的进程。在新课的引入阶段,可以创设适当的情境,提出问题。例如《§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如果直接提问:凸透镜成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这样的“问题”太大,缺乏层次性,学生一时不知如何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效果不好。可以先让学生用同一个凸透镜离物体从近到远地观察同一个物体,像的大小都发生改变,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然后提问:凸透镜成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应该怎样设计实验来探究它们的关系?这样,问题缩小了,学生思考、回答就有了一定的目标性。这样由浅入深地进行提问,课堂的气氛活跃了,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做动手实验的积极性自然也就提高了。

其次,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同一个班的学生知识基础各不相同,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也不同。提问不能只关注好学生,而冷落了大多数学生或只针对“差生”进行惩罚性提问,给学生难堪。教师在设计提问时,要根据不同的层次,设计成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分别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进行回答,兼顾到好、中、差不同层次的学生,保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最后,要注意提问方法的多样性。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课堂提问应采用不同的方法,设计提问时要经常变换方法,即使同一个物理问题,在不同的场合下,可以从不同侧面提出。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特定的事物、现象、概念上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课后提问

课后布置问题,督促学生课后进行主动复习。初中物理知识基本上是以记忆为主,课后及时复习可以巩固记忆,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具体实施中可以把预习题作为课后提问布置给学生,使学生的复习同样具有针对性、目的性。例如在《§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新课前布置的课后提问有:

(1)做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需要哪些实验器材?

(2)凸透镜、蜡烛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是怎样的?

(3)点燃蜡烛后为什么要调节烛焰中心、凸透镜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水平高度?

(4)什么是物距,什么是像距?各用什么字母来表示?

(5)你认为怎样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6)你能画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各种成像的光路图吗?

课后提问要及时检查复习效果,让各个小组长检查学生的回答情况。在新课前上报给老师,并不定时地对学生抽查。

4.课外问题

第7篇:初中物理透镜成像范文

关键词:要点;规律;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

一、解释要点,总结规律在一对一教学中的重要性

总所周知,在高中物理凸透镜成像三条特殊光线的传播规律中,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通过焦点射出;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射出;经过凸透镜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很少有学生对其规律进行总结,只有在解题时才去推导,这会影响学生解题的速度,不利于培养学生善于归纳、总结问题的好习惯,不利于提高学生发现并应用物理规律的能力。因此,教师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应该将培养学生探索发现物理定理和物理公式之间的联系当做物理教学的首要任务,教师必须对此予以高度重视,在一对一教学中给学生灌输探索物理知识的思想,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产生这种意识,并根据教师解释的要点和总结的规律,提高学生解题的正确率,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并在学习的过程中主动探索知识、发现问题、总结规律,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到高中物理知识学习中,并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小问题。

二、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解释要点和总结规律的基本内容

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示范实现师生间的共同探究,使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开动脑筋,结合实际问题深入研究并掌握物理规律,并长期学习的过程中逐步领会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法。教师在引导学生记忆高中物理凸透镜成像三条特殊光线的传播规律时,可以先引导学生绘制光路图,明白平行于主光轴的一束光经过凸透镜的传播和放在焦点的点光源射向凸透镜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的传播,学生在记忆凸透镜成像三条特殊光线的传播规律时,只要记住两条光线的传播,再记住光线可逆这一特点,就可以知道第三条光线经凸透镜后的传播路径。在高中物理课本上,凸透镜成像规律是通过物理实验的方法得出的,在一对一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作图的方式得出这一规律,尤其是在学生学习这一章节时,教师给学生解释凸透镜成像的要点和规律,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规律。教师在运用作图法讲述凸透镜成像三条特殊光线传播规律的具体做法如下:在凸透镜的主光轴两侧标出焦点和二倍焦距的位置,按照具体的物距要求用箭头画出两条光线射向凸透镜,吴国这两条光线在主光轴的另一侧相交,则该点为箭头的实像点,如果主光轴的另一侧光线是发散的,则其反向延长线相交的点就是箭头的虚像点。学生通过自己绘制凸透镜成像图很容易看出,当物距大于焦距小于二倍焦距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众所周知,凸透镜成像三条特殊光线的传播规律是光学部分的重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都把握不了,对凸透镜成像的理解不透彻,教师在一对一教学中,只要利用三条特殊光线,绘制出每种情况下物体所成的像,并对其加以比较,学生就能直观地理解凸透镜成像三条特殊光线的传播特点和规律。此外,教师还要在一对一教学中,让学生运用凸透镜呈现的规律进行练习,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和训练,让学生学会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将物理知识运用到解决问题中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耐心地辅导和鼓励,鼓励学生积极动手、动脑设计相关的物理小实验,并在学会创造性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教师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物理教学活动,并从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让学生了解物理现象的本质,掌握物理规律,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应该重视对物理要点的解释和物理规律的总结,让学生更好的理清自己的学习思路,更准确地掌握物理知识。

总结:在高中物理一对一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对要点的解释和对规律的总结,化繁为简,将冗长的物理知识和沉闷的物理公式进行归纳总结,将各章节的物理知识串联起来,突出物理知识的连贯性,从各个环节入手,让学生理清思路,找到物理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更准确的把握物理知识的重点,按照规律学习物理知识,才能更深入地了解物理知识。

还有点就是要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发挥想象地空间。如果仅仅局限与对物理概念的生硬讲解,一方面让学生感觉到物理离生活很远,另一方面导致学生对物理学习能力的下降。课堂上要也给学生创设暴露思维过程的情境,使他们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自觉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所以教师要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组织物理教学,正确认识学生的内部条件,采用良好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观察,实验,思维等实践活动,相关知识要点与物理规律由W生自己解释与总结,学习效果将会大大提高,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王文清,郭玉英,贾永.促进科学认知发展的高中物理探究教学模型[J].课程・教材・教法,2013(10).

[2]周小燕,吴娴.高中生科学解释能力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5).

第8篇:初中物理透镜成像范文

[关键词]初中物理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 培养

[中国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3(a)-0041-01

1 培养学生的学习责任意识

教师当然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负责,但是,如果学生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生命、成长、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自主学习。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有时学生违反了纪律、犯了某方面的错误,教师给他指出并进行批评后,常有学生把书一推,眼睛一翻,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甚至干脆趴下睡觉,对任何事情再也不闻不问的样子,其意思是“我不跟你学了”,想以此来威胁老师。这时,我们教师就要抓住契机,与学生进行及时,耐心、细致、诚恳地对话、交流,想方设法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行为的错误,认识学习是自己的责任,学习最终还是为了自己的前途等等。只有解决了学生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学生才能在老师的引导下顺利地开展自主学习。也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真正地从教师身上成功转移到学生的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起学习的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

2 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的品质

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自己的独立学习的欲望。由于众多原因,学生的独立学习的品质往往被有意无意地忽视或压制,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的不断丧失,变得习惯甚至爱好依赖别人了。在我们的物理教学中,我们积极贯彻本次教学改革中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的要求,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保护学生的独立要求,并且创造条件和各种机会让学生展开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品质。比如:我们在遇到学生问问题的时候,我们常常首先了解学生自己是怎样思考的,鼓励学生先谈一谈自己的想法和分析,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指导或分析讲解,从而保护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3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案设计的原则

在设计学案时,我的初步想法是:学生要边看边写,但不能写得太多,写得太多,学生负担重,但一点儿不写,有的学生就不看书了,自主学习就会流于形式,按此想法设计的学案。在“水循环与水资源”教学中,效果不错。因为这一节没有实验,课文写得比较详细,很适合学生自学。在“电路”的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学案,上课时我没有讲,让学生按照学案设计思路,边看书、边写、边动手连电路,下课时将学案收上来,我将每个同学交上来的学案看了一遍,发现学生串联电路会,但并联电路不会,全班只有3个学生会画并联电路图。第二节课时我只讲并联(因为串联学生会了,就不要讲了),全班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在讨论“三个灯泡怎样连接时”,学生发言积极,我将学生画的电路图归纳成如图1所示的4个图,并告诉学生对混联电路了解就行,重点放在串联和并联上,这节课的收获是:证实了我的想法,学案能了解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教师能够有针对性地讲解,由于教师讲的是学生需要知道的,学生也就注意听,学习气氛十分地好。

4 培养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怎样动手、动脑

科学探究是内容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中对学生实施科学探究的教育,就要对一些重要的探究内容下大力气去研究。例如对凸透镜成像这部分内容,过去学生总是说难学难记,所以我们就要去研究怎样引导学生去进行探究,变难学为易学。关于凸透镜成像的教学,我觉得这样做比较好:

首先,安排学生做凸透镜成像实验,让学生知道凸透镜既可以成倒立缩小的实像,也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还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虚像。这一步的任务是给学生提供感性知识,了解物距、像距的概念。第二步,探究同一个凸透镜成各种像的条件。具体做法是:①作图:图2: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图3: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图4: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通过凸透镜成像教学的探讨,我觉得让学生参加探究活动,教学中就必须真正做到把多种方法组合起来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对教学方法的选择要进行缜密的思考,就是说应用这些方法能否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探究活动,另外,在凸透镜成像的教学中,实验起到了应该起的作用,开始做实验是为了获取感性知识,后来做实验是验证分析结果是否正确。

②提出问题:A.凸透镜成实像,两条光线的折射光线相交;凸透镜成虚像,两条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那么凸透镜有没有不成像的情况?如果有不成像的情况,其位置在何处?B.由图2和图3知,一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一个成倒立缩小的实像,那么有没有成等大的实像的情况?如果有,其位置在何处?

第9篇:初中物理透镜成像范文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学生有了问题,才有思考解决问题的动力.组织学生进行科学探究,首先需要诱发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教学方法比较多,但创设教学情境是最常用方法.比如,生活中常用到放大镜,它可以将很小的事物放大,让人们看的清楚;照相机上的镜片也是“放大镜”这样的凸透镜,但它能照出比较小的照片,还有爷爷、奶奶的老花镜,我们平常人戴了后,感觉天昏地转为什么呢?学生自然的感觉到这是一个有趣的物理问题,激发了探究其奥秘的欲望.他们就会迫切知道,凸透镜成像有什么规律,为什么有时候可以放大,有时候可以缩小.

二、指导与点拨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假如直接的放手让学生去探究成功率极低.学生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他们的自信心会受到打击.因此,老师要发挥教学中指导、点拨的作用.使科学探究的难度降低到适合学生研究的位置.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是主宰着课堂的,结合演示实验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灌输给学生,然后叫学生死记,这不利用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随着新课改的深化,不少老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总是将问题直接给学生探究,自己做一个“旁观者”,学生经常体验不到成功的快乐,逐渐失去了信心.这样不仅浪费了教学时间,而且收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对于凸透镜规律的探究,老师应该作适当的指导,从而降低点难度.具体教学时可以这样引导:首先介绍光具座的正确使用,并说明这个实验的物体是蜡烛火焰,而不是蜡烛.然后向学生粗略的说明,凸透镜成各种像的原因在于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它叫物距,并说出什么叫像距.大家主要探究物距造成的不一样像的规律,并做好有关的记录.

三、鼓励学生进行猜测

让学生猜想物距增大像怎么变化,像距怎么变化?

设计实验

制定好然后测量物距、像距,然后摆放好透镜、蜡烛、光屏.并画个数据的表格.

学生进行探究实验

老师指导学生将物体放在较远的地方,逐步靠近透镜,看看屏上像的变化情况,然后确定几个特殊的距离进行探究.如,物体在两倍焦距外、两倍焦距上、两倍焦距与一倍焦距之间、一倍焦距上、一倍焦距内.并把测得的数据填写在设计的表格内.当学生做完实验后,就要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数据,根据数据分析出规律.

四、做好及时的评价工作

评价不是可有可无的过程,而是一个画龙点睛之笔.新课程教学不是让学生学到了什么,关键是体验学习的过程,尤其要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因此在评价阶段,老师要采用激励性的语言,多激励他们,挖掘他们的闪光点.在评价的过程中,尤其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评价,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不少学生确实努力了,他们也知道自己尽最大努力了,老师应该尊重他们,听取他们的意见,不能下一个你很不认真、很不努力的结论.同组的学生在一起合作探究,相互比较了解,谁思考的比较积极,谁做的工作比较认真,谁看的问题比较透彻,因此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也是很重要的.

五、对探究教学的思考

1.激发学生的探究学习的兴趣.初中生生性好动、好奇,他们的行为常受情感的支配,如果学生对科学探究有了兴趣,就会积极的探究;假如科学探究没有兴趣,就消极应付.因此,在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时候,老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探究学习的积极性.物理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实验,学生对物理实验是由衷的感兴趣,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好的教学策略.

2.创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亲近每一个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发现困难及时的给予帮助.对于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要多给予鼓励和照顾,心中要装置所有的学生,而不是几个尖子学生.

总之,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也是落实新课标的重要体现,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学习,能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过程,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