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航空航天专业学科评估范文

航空航天专业学科评估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航空航天专业学科评估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航空航天专业学科评估

第1篇:航空航天专业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爱精神

谱写向善担当的时代赞歌,传承爱的接力

1.构建大爱精神坐标、筑牢理想信念基石

学校党委坚持育人为本,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注重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相结合,大力弘扬核心价值观,构建大爱精神坐标,铸牢师生的精神支柱。通过举办“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事迹宣讲会、组织学生成才表率先进事迹报告会、连续10年评选“感动北航”人物,引导学生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把个人的人生价值融入到奉献他人、奉献社会之中;通过课内外相结合推进通识教育,构建了经典研读、人文素养、社会科学、科技文明四大版块通识课程体系,所占学分已达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总学分的30%;邀请了200余位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做人文素质教育讲座,艺术馆、音乐厅高雅艺术展览和演出精彩不断,使学生们在浓厚的人文氛围中汲取文化的滋养和成长的力量;通过深入开展“知国情、察民生”社会实践和“助他人、作奉献”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达到了全覆盖,志愿服务实现了常态化,每年组织400余支社会实践队,先后组织14批支教团赴新疆、宁夏支教,《人民日报》在头版“行进中国・精彩故事”栏目中专门报道了学校学生在新疆支教的感人事迹,志愿服务正逐渐内化为北航人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

2.抒写大爱文化名片、传播校园正能量

长期以来,学校充分发挥大爱文化的育人功能,广泛凝聚校内外广大师生、校友力量,建立健全爱心捐赠的渠道和机制,通过捐资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创业基金等形式,帮助支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品学兼优学生或突发疾病需要救助的学生,形成了人人参与的校园大爱文化氛围。2015年3月,学校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周伟韬同学因急性肝衰竭并肝性脑病三期等病症入院治疗,短短两周,学校师生校友共捐款筹款100余万元,使他顺利完成了肝脏移植手术,脱离了生命危险。近几年,从新闻媒体报道《这个集体不能落下你》中患急性重度胰腺炎的刘婕同学,到《用爱汇聚延续梦想的力量》中患白血病的庞尚辉同学,再到已成功完成器官移植手术走上工作岗位的李金贵同学都得到学校师生校友的鼎力相助。学校还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实现多渠道精准资助,使“济困、励志、强能”同步提升。例如:著名结构疲劳专家高镇同院士的个人捐款已逾110万元,老中青教师代表共同设立了“宏志清寒”奖学金,学校首届毕业生钱士湘夫妇捐资300万元……广大校友不忘初心,反馈母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王祖同、杨文瑛夫妇先后捐资2,500万元支持晨兴音乐厅和大学生艺术团建设,以提升师生文化艺术修养。师生校友的关爱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加潜心学习、自立自强,从新生入学时的“绿色通道”走上一条人生发展的“绿色跑道”。

涵养肩负使命的空天情怀,强化爱的合作

1.唱响空天文化主旋律、培育拔尖创新人才

建校63年来,一代代北航人的理想与抱负,始终与国家利益和航空航天事业紧密相系,学校的大爱精神也正是在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壮大中得到传承和弘扬。例如:航空发动机领域的领军人物陈光教授、陈懋章院士、刘大响院士共同出资150万元,发起“航空强国中国心”基金,奖励全国高校发动机专业的优秀学生。张广军院士捐出“长江学者成就奖”奖金50万元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近年来,学校深入开展“爱祖国、爱航空、爱航天、爱北航”主题教育,定期举办空天文化节、航模大赛、航空航天企业进校园和高端访谈等主题活动,组织学生观看神舟、嫦娥等航天器发射实况转播,参观航空航天主机厂所,邀请航空航天领域著名专家以及航天员来校与学生们互动交流,大力培育学生的航空航天情怀。在两个校区新建了航空航天博物馆和主题文化长廊,建设了仰望星空、载人航天精神、钱学森像等20余座航空航天主题雕塑,使空天文化、北航精神艺术化、具象化。精心组织创作了以航空报国英模罗阳校友为原型的大型音乐剧《罗阳》,在校内外巡演20余场,社会反响强烈。“演罗阳、学罗阳、扬罗阳”已成为师生坚守空天梦想、弘扬大爱精神的文化品牌,也成为全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必修课。

2.爱国荣校凝聚力量、自主创新追寻梦想

学校始终坚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突出自主创新,强化协同创新,积极搭建国家级创新平台,组建大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并将强化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提升到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一个重要措施的高度来认识;把“爱国荣校、无私奉献、创造卓越”的价值追求落实在学术前沿探索与团队集体攻关的有机统一中。近十年,学校先后获得9项国家级科技奖励一等奖、3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创造了一所大学连续获国家最高等级科技奖励的“奇迹”,被社会誉为科技创新的“北航模式”。例如:王华明教授及其团队,在世界上率先突破钛合金大型主承力结构件激光快速成形技术,实现了“3D打印,让中国飞机中国造”;刘红教授及其团队,在生物再生生命保障技术取得重大突破,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三个生物再生生命保障地基系统,完成了我国首次长期多人密闭试验;房建成教授率领的“先进惯性仪表与导航技术”团队,先后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该团队所在的仪器科学与光电技术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可以说,凝聚团队力量、强化爱的合作,已经成为北航以“大爱文化”组建科研大团队、催生自主创新重大成果不竭的源泉与动力。

塑造致真和谐的文化力量,提升爱的温度

1.加强师生沟通交流、打造真情互动平台

学校全面实施了本科生导师制,强化导师言传身教在学生人格养成中的关键作用,以导师的“导心、导学和导向”树立起学生的人生标杆。突出名师的榜样作用,组织学生与名师进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交流。每月一次书记、校长与学生代表面对面沟通、每周一次陈懋章等院士领衔召开名师恳谈会、每时每刻李尚志等名师主持ihome网络互动工作坊,师生全时全方位思维碰撞、真情互动,构建了以情优教、以情优学的教学相长格局。积极探索书院制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成立了“知行”“汇融”“启明”“航天”四个书院,积极打造大爱传承、学学相长的文化育人社区,连续举办两岸四地现代高校书院制教育论坛,共同研究探讨书院育人规律,促进具有广博知识和优雅气质的“全人”培养,独具北航特色的书院制教育模式已成为传递大爱文化基因的新载体。全面实施朋辈辅导“梦拓”(Mentor)计划,1名高年级学生与5名~6名新生组成“梦拓”小组。目前,全校已成立了740余个“梦拓”小组,实现了新生全覆盖,开设了以欣赏高雅艺术、参观博物馆和专业特色展览、寻访名人故居等为主要内容的“梦拓”文化体验课,将“学梦拓、带梦拓、传梦拓”的新型学缘模式转化为传承北航大爱精神和培育人文情怀的互助平台。

2.厚实大爱文化底蕴、内化师生情感激励

第2篇:航空航天专业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建构主义;基于问题的学习;航天工程教育;小卫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140-04

自改革开放到21世纪初期,中国的发展世界瞩目,我们不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国,取得这样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国推行的科教兴国战略所造就的庞大的优秀人才队伍。然而,不容忽视的现实是,目前我国培养的工程师队伍虽然已经超出美国的10倍,但是工程师的整体知识水平、设计能力,尤其是优秀工程师的总体质量与美国、德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甚至一些发展中国家都有很大的差距[1],具体表现在工程教育方面就是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相脱节,工程实践经历缺乏,工程师培养体系不够健全等。导致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在于我国的工程教育依然停留在科学范式而不是工程范式,工程教育过分强调了工程科学,而忽视了诸如设计等实践能力培养的环节[1-2]。工程教育不同于自然科学教育,它是一种以技术科学为主要学科基础,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主要目标的专门教育[3]。即工程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工程师,这一理念在包括像MIT这样的世界一流大学早已达成共识,MIT的毕业生,无论学士、硕士或博士,到公司就职就是担任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工程教育提高工程师教育的水平,完成这一目标有两点很重要:教育的方式和教育的工具。PBL是一种应用广泛学科教学方法,它不仅仅使学生获取知识,并且要求他们学会运用知识。让学生能够将新的信息与学过的知识结合起来明白他们应该如何应用掌握知识。在建立学习的框架时,应当特别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并且激活这些知识。加快新信息的处理和帮助学生建立有意义的联系是教育和学习的基本要求。PBL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和学习。学习变成一个发现的过程――讨论问题、研究背景、分析解决方法、设计方案、得出最终结果。这种主动学习方法不仅对于学生来说更加有趣,也使学生们对资料有了更深的了解。近年来,我国教育界的学者和奋战在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以这种理论为基础,针对我国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系列基于PBL理论的教育教学改革理论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近年来,“小卫星”已经成为航天发展的热点话题,而将小卫星作为航天工程教育的平台,也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以小卫星作为载体开展航天工程教育的优势在于:(1)成本低,多数大学里的实验室都可以开展这类项目;(2)开发周期短(一年到两年),学生可以在毕业前看到项目成果;(3)体积小,重量轻,使制造和测试可以在比较狭小的大学实验室内进行;(4)复杂度适中的卫星系统,使学生在参与整个卫星系统工程实施的过程中,能够获得一些具体的系统或子系统经验。作为教育工具,小卫星的重要意义在于:可由学生自主设计、制造甚至发射升空,即使不能发射,也应在与实际发射相似的环境中进行测试。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这样学生可以得到真实情况的反馈,虽然有时实验会失败,但失败也都是下一次实验成功的基石。“设计-制造-测试-总结-再设计”这样的系统循环设计模式,可以很容易地在机器人或计算机这类领域实施,但空间系统发展所需的巨大成本和少有的发射机会让我们不得不停止发展空间教育中的这类循环模式。而小卫星计划可以提供一个工具以实现该模式。

一、基于问题的学习

基于问题的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型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设置方法,其最初是由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医学院于20世纪60年代在医学课程教改中逐步形成并提炼出来的。在PBL中,教师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的知识基础预先定义一个不完整的或劣构的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研究,理论联系实际,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让学生亲身参与问题求解的每一个步骤和知识构建的过程,从而将其先前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很好地整合起来,使已有知识结构得到完善的同时达到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

1.目标和基于问题的学习法的特点。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的主要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并且要运用知识。PBL重视模型和问题的解决。它试图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工程研究和开发过程。Barrows这样描述PBL的主要特点:(1)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即学生选择怎样去学习和他们想要学习的内容。(2)学习在小团体中展开并且提倡协作学习。(3)老师是促进者、引导者或教练。(4)问题形成组织重点并刺激学习。(5)问题是拓展真正的问题解决能力的工具。(6)新的信息是通过自学获得的。

2.PBL工程教育案例――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工程系。几年前,在麻省理工学院的航空航天系成立了一个由教师和科研人员组成的新战略计划小组,专门负责课程改革。为了强调教育以学生为中心,讨论小组花费了一定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对项目和学习成果进行验收,设计了新的教学方法,建造与之配套的实验室。尽管基于问题的学习是关键,但它不是课程组织的原则。新的航空航天工程课程以现实生活中产品完整的生命周期工程为背景,即构思、设计、实施和执行(CDIO),结合设计建造经验,贯穿于整个项目中。接下来就是从简单的项目到高度复杂的系统设计建立过程,以及从中取得的经验教训。第一年,在《航空航天设计导论》课上,学生们设计、构思并且试飞的由无线电控制浮空飞行器(LTA)。第二年,在《联立工程学》课上,学生们设计、搭建并且试飞了无线电控制的电推力飞行器。在一些比较深入的课程例如《空气动力学》课上,从工厂或者政府以往项目中提出航空工业中很常见一个实际的问题,像是以洛克希德・马丁战术飞机系统为模板提供项目设计方案。高级课程完全利用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如:《实验项目实验室空间系统工程》、《CDIO高等课程》。在这些PBL体验中,学生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做实验找到解决方法,并用多学科方法设计出复杂系统。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系“复杂系统学习实验室”的主任提出了一个对于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的分类框架(见表1)。它将问题分为四个等级,给出了解决基础科学及先进工程课题的系统方法。

一级:问题集。问题集是指在大多数工程课程中发现的传统问题。它们往往具有一定的结构与较成熟的解决方案(至少问题的设计者知道)。所有学生解决同样的问题,有时独自解决,有时以小组形式解决。问题需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二级:小型实验。小型实验是指在结构化问题下的实验课。例如测量或观察某种工程现象或数据。这些问题在一或两个学期内解决,可以“重复地进行”,也就是说,每个学生团队解决与其他团队同样的问题。在麻省理工学院有许多例子,如《联立工程学》课上的桁架实验室,《空气动力学》课上对在风洞中的流速计的校准,《航空航天设计导论》课上对空气动力减速器的各种测试。三级:大型实验。比起前几个阶段,这个阶段的问题需要更长的时间去解决,可能会耗费几周或整个学期。到了这个阶段问题明显复杂了很多,需要更多的规划和教员支持。在麻省理工学院有许多如是例子:《实验项目实验室》课上的风洞试验、飞行器模型项目,《空气动力学》课上的机械项目,《航空航天教育导论》课上的轻于空气的飞艇,《联立工程学》课上的电动飞行器设计等。四级:顶级CDIO实验。这个阶段在系统中整合了核心工程的顶级实验。麻省理工学院的航空航天工程项目用构思-设计-实施-操作(CDIO)的方法来设法更接近于实际工程。在顶级实验中,工程的四个阶段都将涉及。顶级实验室的项目均为研究的重点,需要更多的资金,工程的复杂度和依赖经验的程度也很高。例如麻省理工学院的自主卫星光学阵列项目和磁控编队飞行器。四级的项目需要学生、老师和研究员花费三个学期去完成。可以看出三级和四级问题的解决过程是由学生主导的、不受约束的、复杂的、多方面的且具有很高的主动性过程,符合之前所说的PBL标准。然而一级和二级中的项目体验过程更结构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验到关于问题构想的有用指导,使用工具进行研究发现。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和设计-制造经验贯穿了整个麻省理工学院航空航天工程系的本科生阶段。使用四个等级的框架来层次化PBL体验过程确保了从高度结构化问题到无约束和复杂问题情况的合理推广。

3.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的评估。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的评估是多模式和长期性的。这些方法包括实验室期刊、技术简报、设计审查、技术报告、团队协作评估、设计作品、互评和自评。教师的角色主要是顾问和指导员,以及在学习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大量反馈信息。在《航空航天设计导论》课上,学生们设计、制造并试飞由无线电控制的浮空飞行器,设计审查作品和最后的评估工作都是由飞行器竞赛的方式进行。在《综合工程》课的飞行器设计项目中,二年级学生分析在问题集中与气动性能、稳定性和推进装置有关的问题,并动手组装和试飞无线电控制的电推力飞行器。与第一年的课程相似,评估手段包括问题集、设计审查以及最后的一场比赛。

除了评估认知能力的培养效果,情感变化也要被评估。评估学生们在问题处理过程中的信心、参与到解决具有挑战性问题中的意愿和控制问题解决进展的感觉也很重要。这些情感变化可以通过观察、访谈、作品、期刊和其他形式的自评进行评估。

二、小卫星平台与基于PBL的航天工程教育创新结合途径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除去意识形态的差别,世界人才的标准正趋于统一。根据著名的CDIO(Conceive-Design-Implement-Operate,即:构想-设计-实现-运作)工程教育模型,工程教育包括以下几大培养目标:掌握深厚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善于构思、设计、实现和运作新产品或系统的能力;承担和实施复杂系统工程的能力;适应现代团队协作开发模式及其开发环境。这些目标是直接参照工业界的需求而制定的,它实际上定义了现代工程技术人员的素质构成。

1.小卫星作为航天工程教育的意义。小卫星为空间发展提供了的一条新途径,这是与以往基于传统空间开发模式的“政府导向的大型项目”完全不同的。此外,NASA已经开展了很多项目为大学提供发射机会,让他们逐渐学会如何开发、运营卫星。超小型卫星计划是其中一个著名的案例,选定十所大学并给予他们项目资金,最终的成品将搭载航天飞机发射上天。凭借多年的项目经验,一些大学已经能够制造卫星,甚至出售卫星给其他大学或国家。小卫星为大型卫星上已经实现的一些任务提供了一条新的实现途径。一定数目的小卫星协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通常被称为“星座”或“编队飞行”。这种多卫星体系的优点是容错量大、重构能力强、系统的可扩展性好。

2.基于小卫星平台的航天工程教育项目。小卫星的操作训练为大学生的太空教育提供了一个特别的机会,让他们能够体验从任务创建、卫星设计、制造、测试、发射、运行,直到结果的分析的整个太空项目周期。同时他们还能从这些项目中学到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等重要技能。小卫星项目不仅对教育有益,而且有望成为太空技术发展与商业运营中的一名新成员。(1)日本卫星设计大赛。上世纪90年代初期,日本的大学小卫星研究项目远远落后于美国和欧洲各国。然而,在意识到了小卫星在教育和技术发展上的重要性后,日本国内开始大力推动高校小卫星设计-制造计划。第一个里程碑是“卫星设计大赛”。1992年三个学术社团共同成立了大赛组委会,他们分别是JSME、JSASS与IEICE。经过一年时间的准备,于1993年举办了第一届比赛。这项比赛的目的是为更多的大学生提供参与太空项目的机会,同时鼓励一流大学开始进行实体卫星的制造项目。评审项目分成两大类,创意类评审该项目的创意与想法,设计类评审卫星设计的可实现性。提交的项目首先会进行初步的评审,合格的项目才能入围最终的决赛。届时,将进行卫星模型的展示和评审。优秀的作品将获得“设计奖”、“创意奖”以及三大学术社团颁发的奖项。大赛每年都会收到20到30个创意独特的项目。(2)大学空间系统研讨会(USSS)以及CanSat项目。USSS始于1998年,每年11月由JUSTSAP小卫星工作组在夏威夷举办。研讨会的形式十分独特,出席会议的日本和美国的大学首先提出自己卫星项目的构想,以及各大学自身的科研实力,然后将具有相同兴趣、能力或科研实力的大学进行组队。各组展开讨论,在一天半的研讨会后,各组需要向其他组展示他们的项目设计书。这些项目要在USSS结束后的一年内实施,他们的成果将在下一年的USSS上展示。其中最成功的项目就是CanSat(罐装卫星)项目了。CanSat项目是1998年由特维格教授提出的。在最初的计划中,每所大学都要制造一个350mL饮料罐大小的微型卫星,卫星将被发射到轨道上,在下一年的USSS上进行控制操作。(3)立方体卫星。立方体卫星项目由特维格教授在1999年的USSS大会上提出。立方体卫星为重1kg,长宽高均为10cm的微型卫星。每所大学制作的立方体卫星都被放在一个名为“P-POD”的盒形载体内,它由俄罗斯的“第聂伯”火箭装载发射升空。为了减少立方体卫星和P-POD之间的机械和电气接口,P-POD释放机制设置得非常简单:当P-POD的门打开,里面的立方体卫星就被P-POD末端的弹簧弹出。东京大学和东京工业大学已经开始了立方体卫星项目,并大致完成了设计和EM级别的模型制造。这些大学的学生已经在立方体卫星项目中获得了微型卫星开发的基本专业知识。但他们现在需要面临新的挑战:如何使用现成的廉价的部件设计可靠的空间系统,如何进行空间环境试验(如真空热或辐射试验)并获得试验结果,以及如何处理更大的风险,更多的人力资源、时间和成本。目前计划于2002年底发射第一个立方体卫星。(4)欧洲大学生月球轨道航天器。欧洲大学生月球轨道航天器ESMO是欧空局教育卫星计划的第四项任务,它是基于“欧洲大学生太空探索与技术倡议”计划中的“SSETI-Express”卫星。ESMO项目是为了吸引和培养下一代的月球与其他行星的工程师和科学家。航天器有效载荷包括:船载液压双组元推进系统,用船从地球同步轨道通过“日地系统中的拉格朗日点L1”转移到绕月运行轨道的过程,历时3个月;表面光学成像的窄角相机和一个用于测绘全球引力场的子卫星,将在历时超过6个月的时间里执行测量任务;可供选择的载荷还包括一个生物实验和一个微波辐射计。ESMO项目是未来欧洲的科学和勘探计划的一个强大的动手教育和公共宣传工具。它是一个面向大学生的项目,训练和培养了下一代的月球任务的工程师和科学家。

三、建立基于PBL的航天工程教育实验平台和培养范式

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创新驱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要“围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实施PBL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受国情、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的约束,在中国工科大学中实施PBL教学存在问题案例少、实施成本高、评价方式单一和师生角色僵化等问题,因此,需要根据我国工程教育的现状和国情对PBL教学进行本地化处理,不能生搬硬套,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

1.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是实施PBL教学的前提条件,PBL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作为PBL教学的实施者,教师必须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2.根据具体航天任务设计问题。丰富的问题案例是PBL教学成功的关键。每门专业课的设置都是基于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先修课程基础为前提,但个体的差异不容忽视,教师或教师团队在进行某课程PBL问题设计的时候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结合具体的实施条件进行问题案例的设计。为了保持热情,学生们可以一种竞赛的形式开始项目,学生们互相分享自己的认识,用自己的双手选择出最吸引人并且最有意义的项目。

3.提高卫星实验平台的开放性与多样性。除了教育实践空间项目对航空航天教育带来的价值之外,学生建造空间项目长期承诺创新型大学的任务是可直接有利于空间行业本身。目前,各大学中设立的大学或研究生开放实验室及其配套的开放创新基金都是一些很好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其范围需要扩大,让大学生能够进入一些比较前沿的和良好国际合作背景的研究型实验室,使其很早就能受到良好的学术熏陶,以促进其产生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内部动机和欲望。

4.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成为高效、独立的终生学习者是PBL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参加PBL学习,让学生明白学习不完全是个人的事情,在PBL小组中每个学生都担当一定的角色,并承担相应的责任,在小组讨论中无私贡献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吸取其他成员的学习成果,达到共同进步。

5.建立合理多样化的评估体系。在实施PBL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同学互评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办法,注重学生的过程表现,而不是结果。创新人才的多样性和创新思维的多样性决定了我们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来评价学生,而是要采取灵活多样的评估体系,建立激发创新的长效机制。除了评估认知能力的发展和成就,情感变化也要被评估。评估学生们在问题处理过程中的信心、参与到解决具有挑战性问题中的意愿和控制问题解决进展的感觉也很重要。

四、结论

PBL植根于建构主义理论之上,强调发现和知识意义的构建,是一种先进的培育创新精神和激发创新思维活动的教学/学习方式。PBL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问题、教师和团队学习是PBL教学法实施的三大关键要素。本文在总结PBL理论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上根据我国航天工程教育的现状,从国外几个航空航天教育典型案例吸取经验,讨论了以小卫星作为航天工程教育工具的重要性;其次,叙述了它作为太空技术发展新成员的重要性。探讨了基于PBL理论的航天工程教育在学生群体中推行的途径,期望能促进教育工作者对有关问题的思考。

由学生运作卫星项目极具挑战性,但这会给参与项目的学生和院校带来巨大回报。这些项目提供大学生关于设计、分析、测试、制造和操作空间系统方面的实践经历。有证据表明,参与空间飞行器设计项目的学生,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统计证据也显示如果相当数量的大学参与空间飞行器设计活动,进入空间领域工作的学生数量会显著增长。

参考文献:

[1]余晓,孔寒冰.能力导向的工程实践模式比较与评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28-34.

第3篇:航空航天专业学科评估范文

未来5年人力需求呈增长态势

在 2008年全国高考发榜之际,国内教育专业研究机构盈速教育网了国内学科专业未来就业指数(2008年度)。本次的数据显示,多个学科专业的指数出现升降变化,指数按高低排序前面五个学科专业分别是:能源科学,航空、航天科学技术,安全科学技术,中医学与中药学,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排位靠后的依然是基础学科专业。

学科专业未来就业指数是盈速教育网独家研究推出的就业趋势预测指标。简单来说就是相关学科专业在未来三到五年内的就业趋势指标,指数测算的主要思路和参考依据,是以国家未来三至五年的宏观经济发展趋势为主线,通过对教育政策、经济政策的研究,并结合各类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社会用人供求最新动态、学科专业的共通性、行业边际效益等可能影响未来就业的各项因素,在适当的量化后,根据各项因素对未来就业供求的影响程度,分别以不同的权重,列入测算公式,最终计算出结果(见附表)。

从对有关数据分析看,指数的范围从 -1到1,指数为零表示未来几年该学科专业供求平衡,小于零表示供过于求,大于零表示供不应求,指数数值越高,表示需求越大而供应不足。

根据权威统计数据,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23% 。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预计今后几年内,每年的总数还将以 5%左右的速度递增。

与上一次(2006年第二季度)测算结果相比,指数产生变化的有 11个学科(专业),其中 6个学科(专业)指数出现递增, 5个学科(专业)指数出现递减,这种上下变化,和《劳动合同法》颁布实施后,国内正在经历产业结构调整的情况有密切关系。

能源科学、航空航天科学技术是未来需求一直保持增长的学科,而数字时代的来临,使电子、通信与自动控制技术也保持在少数派的未来热门学科中。

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教育部近来新批准试点的新学科专业不一定是未来需求的热门,例如“应急管理 ”专业,目前还只是定向培养,少量试点,“新”并不代表需求量大。

盈速教育网自从 2005年 9月以来,已经先后五次测算并修订、公布了“学科专业未来就业指数 ”。 2007年度的指数原于当年底测算完毕,但因有关法规的颁布实施对未来就业趋势影响较大,相关测算的指标公式需要重新评估调整,因而暂停公布。本次 2008年度的测算结果,已经考虑了相关法规实施的影响因素。

据悉,鉴于教育部二级学科专业(方向)每年均有一定程度的调整,且具体专业相关统计数据较缺乏,为此,盈速教育网课题组采纳了专家意见,从 2008年起仅测算、公布一级学科,不再公布具体的二级学科专业 (方向 )的指数。

教育部新试点尚未正式列入国标的部分新增学科专业本次也未列入测算范围。

盈速教育网邀请了经济、教育、管理等各行业的专家,对今年以来国内发生的重大灾害、股市房市大起大落的影响和未来就业趋势的关系进行了研究、评估,专家得出结论是:地震、股灾对未来几年的就业趋势影响有限。

第4篇:航空航天专业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课程体系优化 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24-0042-02

一、研究背景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是辽宁省较早开设的电子信息类专业之一,主要为航空企事业单位培养无线电、电子工程、信息工程应用方面的人才,90年代后,及时调整面向地方经济建设。本专业具有较强的航空航天行业背景,面向国防建设和辽宁省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几十年来为航空部门、地方等行业和部门培养了大批电子信息工程类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09年被评为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示范性专业,2010年被评为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本科特色专业。

但一直以来,与培养航空电子工程师后备人才所需条件、要求相比较[1],本专业还存在一些亟待改革和完善的地方,如专业教学内容体系的学科化倾向较重;行业背景特别是航空电子方向课程设置相对滞后;学生工程学习与工程实践所需实际环境条件不足;工程型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机制创新不足。

以上种种问题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上岗适应慢,动手能力差,缺乏团队精神,缺乏创新能力及敬业精神等问题,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航空电子产业的需求。本文针对应用型卓越工程师,从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改革等方面介绍本专业目前的教学改革成果,以期为卓越工程师这项计划的推进做出一份贡献。

二、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体系调整

航空电子涉及的面非常广,为了厚基础、宽口径[2],提高学生的就业点,本专业的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占了绝大部分,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后,可以在较宽的范围内择业,从事信息处理、传输、变换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和电子设备与系统的研制开发与应用、计算机技术应用与开发等方面的工作。到2009年,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在理论教学中的比例分别达到了42.5%和33.7%。2012年重修修订的课程计划中二者的比重达到了77.74%。

以“大工程观”为指导,整合、重组课程体系。[3]着力改变单纯以学科的系统性为标准构建课程体系的观念,密切结合现代工程技术发展和企业需要,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职业素养、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质为目标的设计课程体系。压缩课堂讲授学时,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和企业学习留出更多时间和空间。减少必修课学时,增加选修课学时;精简课堂讲授内容,开阔学生的课外学习和思考空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自还给学生。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设置思路如下:

(一)工程实践基础

1.电路分析与模拟电子线路的初步设计能力。2.数字逻辑与数字系统的初步设计能力。3.微处理器与DSP系统应用的初步设计能力。4.信号、系统与信号处理的初步设计能力。

(二)电子信息工程方向专业理论与实践能力

1.掌握电子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的分析方法。2.掌握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基本的分析方法。3.熟悉通信系统的组成和工作原理,如无线通信系统、光通信系统等。4.了解电子对抗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方法。5.熟悉数字图像处理的基本原理与方法。6.熟悉航电系统信号检测与估计的理论与方法。7.了解雷达系统的工作原理与方法。8.掌握嵌入式系统的设计技术。9.了解航电系统的综合设计及实现方法。

在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方面[4],有针对性地加强职业道德、人文关怀和社会伦理责任的教育,加强写作、表达与计算机应用等基本技能的训练,加强团队合作精神和人际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在学科基础课程建设方面,强化数学、物理、化学知识在工程中的应用,同时拓宽学生在组织管理、工程经济学和财务等方面的知识面。

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适当加强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建设,同时要特别强化面向工程实际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和编制课程标准。同时,试点专业根据工程人才培养国际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通过模块化的教学安排,实现产学合作教育的国际化。

三、实践教学的多层面、阶梯式设置

(一)多层面创新实践平台搭建

结合工程实际,进一步完善“以实验与工艺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基础,以设计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系统思考和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在校内实践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研究型、项目型学习和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帮助学生发现、发展各自的志趣、潜力和特长。

开设多种实验课程,计算机综合训练、工程训练、电子工艺实习、电子认识实习、电子设计应用软件训练、专业教学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做到8个学期实践环节不断线,在每个学期均有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2012年实践性教学环节学时已达44周。加大综合性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考核力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完成从选题、方案论证、理论设计、器件选择、实际制作、指标测试、结果分析、论文写作、市场调研等一系列工作,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通过推进实验教学体系的改革,构建一个模块化、分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不仅满足电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而且也强化对非电类工科专业电工电子实践教学,既要保证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又要体现不同专业的不同需求。构建课内外教学互动的“结构化、多层次、开放式”实验教学课程体系。通过推进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优化验证性实验,加强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融入趣味性实验,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在教学内容上突出实验多元化和系统性。协调实验内容“虚(仿真)”、“实(动手)”的结合。

(二)校企合作新机制

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校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确保学生累计在企业学习一年时间的质量。各试点专业毕业设计环节与相关实习环节统筹安排。一部分实习实践环节利用寒暑假时间进行,重要的实习利用整个学期。

本专业本科阶段实行“2.5+0.5(企)+0.5+0.5(企)”模式,强调与企业的联合培养。前5个学期为基础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实施阶段,第6学期为校企联合培养第一环节,第7学期为专业课实施阶段,第8学期为校企联合培养第二环节(含毕业设计)。其中,第6学期在企业实施8学分的课程,主要由企业教师承担,课程教学与实践内容着力发挥企业的技术和设施优势,其他时间为企业实习,目的主要是使学生体验企业实际环境和基本要求,明确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实习结束为每位学生出具一份职业素质评估报告,协助学生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

有计划地建设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专、兼职师资队伍。专职教师要具备工程实践经历,有计划地参与企业实际工程项目或研发项目,并与自己的教改教研项目相融合;兼职教师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校企合作开展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首先对学生在企业实习的课程及其教材进行改革和创新,最终实现由企业界全面参与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等方面的改革工作。

(三)学科竞赛与教学相辅相成

专题社会实践、学科竞赛或科技实验项目等是教学的必要和有益补充[5],学院大力倡导此类“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进行了合理规划和有效实施。学院多次承办学校电子设计大赛、飞思卡尔智能汽车大赛、电子鼠竞赛等学科竞赛,调动了广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并为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科技大赛打下坚实基础。还组织了电子设计创新协会,现有会员500余人,该协会不定期地举办各种经验交流、比赛、讲座等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既丰富学生业余文化生活,又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

[ 参 考 文 献 ]

[1] ,訾芳,李华星. 通用航空工程师培养模式与途径研究[J]. 航空工程进展, 2012, 3(4): 505-510.

[2] 邓丽曼, 王娜, 成舸. 宽口径厚基础按信息大类培养人才[J]. 中国大学教育, 2005, (1): 34-35.

[3] 林健. 工程师的分类与工程人才培养[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0, 31(1): 51-60.

第5篇:航空航天专业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国际贸易与经济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12-0047-03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显著特征。在全球化的时代,社会各领域对高层次人才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高级人才的培养和争夺成为世界各国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事实上,在高等教育中能否培养出足够数量的高质量、通晓国际竞争规则的管理和科技人才也是影响国家竞争力的关键。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及综合国力的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研究生国际化培养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日益受到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高度关注[1]。

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是指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营造国际化氛围,为研究生提供学习和研究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条件,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培养方式[2]。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实践来看,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如开设研究生国际化课程、邀请国外专家举办多种形式的学科前沿讲座、与国外高校院所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培养、鼓励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3]。开设研究生国际化课程是其中的一种长效形式,对于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国际贸易与经济”的教学特征出发,分析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分享教学过程中的探索和实践,以期从教学质量入手对学校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影响。

一、“国际贸易与经济”课程的教学特征与挑战

(一)授课对象的差异性

从课程性质而言,“国际贸易与经济”是国际贸易学、金融学、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专业的研究生国际化必修课程,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国际经济学专业留学研究生的专业基础课和核心主干课,也是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研究生的国际化选修课程,在整个经济学教学板块和国际化教学板块中占有重要地位。课程属于“国际经济学”的第一部分,主要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开放条件下国际范围内与贸易有关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

在学校新一轮的研究生国际化培养改革中,要求研究生选修国际化课程的学分比例占到总课程的约四分之一,但由于开设国际化课程的师资缺乏,学生可以选择的课程有限,造成不同专业的学生都会选修本门课程。同时,近些年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招收留学研究生的数量虽然出现了持续上升的局面,但规模仍然有限,特别是这些留学研究生分散在不同的专业,但可以选择的全英语课程较少,因此,不同专业的留学研究生也会选修本门课程。

从近年的教学实践来看,选修本门课程的学生不仅专业背景差异大,英语水平差异也很大。以2013和2014年的教学实践为例,在2013年,共有23名学生选修本门课程,其中10人是留学研究生,专业分布如下: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留学研究生2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留学研究生7人,国际贸易学专业硕士留学研究生1人;其余13人为来自不同专业的本土硕士研究生,专业分布如下:区域经济学专业1人,产业经济学专业6人,国际贸易学专业2人,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1人,金融学专业3人。2014年,共有22名学生选修本门课程,其中11人是硕士留学研究生,专业分布如下: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8人,国际贸易学专业1人,金融学专业1人,工商管理专业1人;其余11人为来自不同专业的本土硕士研究生,专业分布如下:产业经济学专业3人,国际贸易学专业3人,金融学专业4人,会计学专业1人。

很多学者指出,专业背景差异和英语水平差异是留学生教学中的显著特征[4-5],上文中本课程在2013年和2014年的选修学生情况也体现出了这两个显著特征。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专业背景差异和英语水平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本门课程的教学进度和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国际贸易与经济”属于“高级国际经济学”的一部分,主要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分析开放条件下国际范围内的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性,内容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的理论和政策、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及其在国家宏观政策和国际分工中的实际应用。选修本课程的学生应当具有经济类相关专业背景,并且已经充分掌握“国际经济学”、“经济学”等经济类课程。但从2013年选修本课程的23名学生来看,具有经济类相关专业背景的仅有13人,且10人为本土研究生,10名留学生中仅有3人具有经济类相关专业背景。学生专业背景的差异对于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选择等都提出了挑战。

第二,“国际贸易与经济”属于全英语教学课程,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上文已经提到,2013年选修本课程的23名学生中,10人为留学研究生,13人为本土研究生。这些留学生主要来自伊朗、哈萨克斯坦、泰国和越南,虽然他们的英语表达和理解能力与英语为母语或官方语言国家的留学生还存在一定差距,但与本土研究生相比,他们听说能力较强,愿意也善于表达,但读写能力较弱。本土研究生的显著特点则是读写能力较强,除了个别学生以外,大多不愿意主动发言。学生英语水平的差异同样要求对本课程教学过程进行精心设计,以提升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学模式的单一化

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实际情况来看,研究生国际化课程的授课教师主要为本土教师,长期以来所受到的本土教育,使得他们更加习惯于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的传统教学模式[6]。但在学校的激励和支持下,近年来,他们也接受了国际化课程的教学培训或有过在国外进修的经历,因此他们在开课之初往往会探索多种新兴教学模式。但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却出现了向传统教学模式转移的现象。

教学模式的选择既受到课程特点的影响,又受到教师和学生特点的影响,对于学生的调查揭示出了其中的主要原因。与选修“国际贸易与经济”课程的学生特征一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很多国际化课程的授课对象都涉及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留学研究生和本土研究生。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本土研究生虽然也从内心渴望能够发挥他们主动性的新兴教学模式,但由于英语交流能力较弱,理性选择的结果依然是倾向于传统式的教学模式;留学研究生的课堂表现相对活跃,对于相关问题的讨论非常积极,但很多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具有理论性和前沿性,需要掌握基本理论,阅读本领域的最新成果,留学研究生的知识局限性和理解力不足却成了其中的障碍,因此也偏向于传统教学模式,只是对于教学中的案例讨论有更多的诉求。此外,与本科生课程不一样,研究生国际化课程大多具有理论性和前沿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最初投入大量精力探索多种教学模式,却因为学生低的参与度影响教学效果之时,很多教师会无奈地选择重新回到传统教学模式,但却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初始目标。

二、“国际贸易与经济”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研究生国际化培养的根本目标在于培养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人才,即培养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国际交流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三强一高”的高端管理和技术人才,对研究生国际化课程的教学探索也应当围绕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从“国际贸易与经济”课程的教学实践来看,我们主要从教材选择、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相应探索,通过教学设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尤其是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一)教材选择:注重主辅教材的有机结合

前文已经提到,选修本门课程的学生在专业背景和英语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为了使各类学生都能有所获,本课程将主教材和辅助教材有机结合。首先选择中级难度的影印版教材即Dennis R. Appleyard的《International Trade》作为本课程的主教材,该教材是国际经济学经典教材,也是高校经济类双语教学推荐教材,并且具有三方面的特色:一是体系完整,对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阐述较为透彻;二是保持了英文原版特色,适合国际化教学;三是内容更新速度快,便于学生紧扣学科前沿,也便于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专题讨论环节。主教材提供了有广度的基本理论框架,可以满足没有经济学相关专业基础的留学研究生的基础知识需求,也可以满足本土研究生的英语阅读需求。同时选用国外流行的研究生教材,即Robert C. Feenstra的《Advanced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and Evidence》作为本课程的辅助教材,着重用于有深度的专题研究,可以满足研究生课程的教学需求。

(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一个基础环节,它的目标应当是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传统教学模式是从教师如何去教这个角度来进行阐述,忽视了学生如何学这个问题。现代教学模式则重视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结合课程的教学特点和教学条件,将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式教学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有机结合,灵活应用案例教学、辩论式教学、研究性教学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在师生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案例教学穿插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笔者一般针对国际经贸领域的热点问题或企业实践采集案例,就同一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进行剖析,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论式教学着重针对本课程的核心内容,由教师凝练辩题,采取抽签方式决定正方和反方,各方围绕辩题和本方任务收集准备材料,并进行课堂辩论赛,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思辨能力;研究性教学的主题大多来自于课程组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部级科研基金项目等,结合具体的基金项目等设计研究性专题,引导学生参与课题研讨,从中找到新的研究方向,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紧跟本学科前沿理论,满足了他们对于知识前沿性和创新性的要求,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另一方面,学生对于课题的积极参与和探讨也会给项目带来新的启发。这些教学方法相互融合,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随着教学方法和教学环节的不同而灵活调整。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教学效果显著提高,教学与科研也相互促进,形成了良性循环。

从整体教学安排来看,多样化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如下:(1)提出问题。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来自于不同的国家,对于国际经济活动的开展有各自不同的看法。在教学过程中,首先通过案例研讨引入全球化这一背景,将学生进行分组,让学生结合各自国家的实际探讨全球化的利与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辩论,从中凝练出具有争议的或者是学生感兴趣的专题。(2)分析问题。对于专题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和知识,采用讲授式教学模式,着重从理论体系上进行梳理,使学生全面把握本课程的理论发展史和框架,并对理论前沿有深刻的理解。同时采用探究性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及其所在小组进行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通过阅读前沿性的研究成果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3)解决问题。指导学生确定最终研究思路,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对所持观点进行论证,并且撰写研究报告,进行课堂展示,通过全班同学的讨论和教师的总结进一步加深对于问题的理解,并从中发现新的问题,撰写结业论文,对知识进行拓展和迁移。

(三)考核方式

和本科生教学相比,虽然研究生课程考核方式可以更加灵活,但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实践来看,依然以期末理论考核方式为主。理论考核方式重知识、轻能力,有悖于研究生国际化教育“三强一高”的人才培养目标。”国际贸易与经济”课程不仅在课堂教学环节上进行了探索,在考核方式上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将“能力考核”、“全面考核”、“过程考核”等先进理念贯穿始终,以考核方式改革促进多样化教学模式的实施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国际贸易与经济”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考核内容上,从考核知识为主转向考核能力为主,着重考核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二是在考核形式上,取消了期末理论考核,取而代之的是案例讨论、辩论、研究报告、课堂展示、结业论文等形式;三是在考核成绩构成上,与考核形式改革相对应。例如,2013年本课程的成绩构成包括案例讨论和辩论(20%)、小组研究报告和课堂展示(40%)、结业论文(40%)三个部分。考核方式的改革对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起到鞭策作用,也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进行了一些尝试,总体而言,研究生国际化课程教学尚处于探索阶段。尤其是对于本门课程而言,由于课程同时面向留学研究生和本土研究生开设,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本课程采用全英语教学,在教材选择上,将具有广度的主教材和具有深度的辅助教材有机结合;在教学内容上,将基础的理论框架分析和前沿的专题研究有机结合;在教学模式上,将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式教学与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教学有机结合;在考核方式上,坚持能力考核、全面考核与过程考核理念,将个人考核与小组考核有机结合。从本课程已经经历的三轮教学实践检验反馈中可以得到结论:课程改革和建设成果不仅体现在教学效果的明显提高上,对于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综合素质等也具有显著作用。本课程的探索和实践,始终围绕培养创新能力强、实践能力强、国际交流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三强一高”的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人才这一核心目标,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将不断学习先进理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使研究生国际化课程教学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刘丽霞,刘惠琴.加强国际化培养 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

[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2).

[2]杨韶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战略省思[J].教育科学,

2013,(2).

[3]沈以赴,夏品奇.国际化培养高质量研究生教育的重要

举措[J].中国高等教育,2010,(1).

[4]聂林媛,李新亮.留学研究生教育的问题与发展建议

[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3).

[5]冬兰.多元文化背景下市场营销留学生教学的实践与

探索[J].科教导刊,2012,(3).

第6篇:航空航天专业学科评估范文

关键词:航空发动机自动控制;适航;培养模式;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2-0220-02

一、引言

适航技术是保证民用航空器飞行安全和公共安全的技术手段。纵观欧美发达国家在航空器适航技术领域的发展,我们看到,美国航空器适航技术教育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其他西欧不少国家在适航教育上也都有数十年的发展。欧美人才培养的突出特点是教学相结合,重视航空器安全运用与航空科学相交叉,实践环节内容突出。

随着我国航空运输业的快速发展,民用航空器研制和使用活动的日趋活跃,大型飞机重大专项的启动以及人们对低空空域和通用航空器关注热度的迅速提升,国内对航空器适航相关技术的研究需求和人才需求日趋强烈。鉴于对适航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近年来国内高校在本科、硕士培养中设立了航空器适航技术专业和方向,探索该领域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从事航空器适航技术与管理相关的人才是既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专门人才。为保证航空器适航技术专业本科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以及SRTP项目和冯如杯的备战,现急需本科教学条件建设经费以便更好地开展本专业的实验教学工作。使航空器适航性理念和技术基础教育注入到富有特色的航空教育体系中,无疑对于培养适应大型飞机发展的急需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飞行器适航工程系经深入调研,依据航空器适航技术的培养模式,开设了航空发动机自动控制与适航性课程。该门课程是航空器适航技术专业的入门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的技术基础课。目前,借助各项计划的支持,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适航性的科研平台——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安全性分析台开展了相关的实验、仿真研究工作,研究成果已经应用于民航、国内航空设计行业中。例如,研究成果应用于中航工业动力控制系统研究所某重点型号的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安全性分析评估研究中,得到了行业内专家的好评。可以说,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适航性的科学研究在国内是一个开拓性的工作,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飞行器适航工程系为主的研究团队已经稳步进行着该方向的基础科研工作。我们的目标就是从本科适航专业的培养理念和模式入手,通过实验环节的引入,完善培养体系,最终培养出符合国内行业需求的毕业生,使其成为航空器适航技术领域的领导和领军人才,为我国航空运输业的发展、大飞机的研制、审定和运营输送人才。

二、《航空发动机自动控制与适航性》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航空发动机自动控制与适航性》是航空器适航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通过《航空发动机自动控制与适航性》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较全面地了解各种航空发动机的控制要求,掌握各种发动机调节规律的确定以及动态参数整定的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发动机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适航和进入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运用控制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对本专业知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能够融会贯通并合理的应用。传统的《航空发动机自动控制》教学以上课理论介绍与图片教学为主,缺少实践教学环节。在这种教育观念下,学生只能从课堂上了解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控制规律,只有较为理性的认识,但是缺少感性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航空发动机自动控制与适航性》理论课程是通过对航空发动机适航规章中控制系统条款的解读来引出控制系统设计的要求与设计方法,验证内容,课程内容多且复杂。如果教师在授课中一味求新,会使课程内容太难太偏,难以实现教学目标。由于教学总课时数有限,理论教学挤占了实训课时间。

三、实验教学环节探索与实践

实验教学建设要紧扣学科内涵,以“航空发动机适航性”为核心,以航空器适航技术为统领,带动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适航验证技术和适航设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瞄准大型飞机及发动机的适航技术要求及国际前沿发展趋势,以当前大型飞机研制中的瓶颈技术问题为研究牵引,建设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适航相关仿真试验及数据库和网络信息与数据分析平台,不断跟踪国际适航技术的发展,形成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适航技术的教学课件,为提高我国适航审定技术水平做出贡献。具体探索为:

1.结合自动控制原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建立了电子控制与电气传动系统。发动机控制系统的调节变量包括主燃油、加力燃油、尾喷口喉道面积、尾喷口出口面积、尾喷口矢量方位角、尾喷口矢量偏转角、风扇进口导叶角度、压气机进口导叶角度等十余个变量。此外,构建了用于提供控制系统中主燃油泵、加力燃油泵、喷口油源泵和矢量喷管油源泵所需的供油量和供油压力的燃油供给系统。进行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转速、加/减速以及各保护控制系统的控制律的设计工作,并完成相应的仿真、实验及录像等多媒体课件。

2.结合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适航方向的科研内容及半物理仿真平台中的已有的科研内容,丰富航空发动机控制课程,完成典型故障模拟仿真。模拟控制系统单失效及组合失效。其中可以模拟:控制器类的输入、输出及计算模块的丧失、错误和振荡故障;传感器类的误报、漏报及延报故障,以及执行机构类的卡涩、损坏及失控等故障。完成实验课件的制作。

3.建立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实验教学资料库及教学网。收集整理了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安全性基础数据。围绕航空发动机重大事故的历史数据累积以及对数据分析、处理及维护。

4.将上述演示实验的相关文档资料、视频资料整理形成完成的教学课件并添加到建立的教学网中。

四、教学成效与不足

通过《航空发动机自动控制与适航性》实验课程的设计,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和创新实践的时间空间,使学生逐渐克服对老师的依赖心理,养成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在实验设计中动手能力有了很大提高,考核成绩明显提高,对航空发动机控制问题有了深刻了解和认识。

同时,通过《航空发动机自动控制与适航性》实验课程的探索,建立符合现代航空器适航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建立建成技术较为先进并可以承担飞机发动机等飞行器安全性研究的实验平台。同时和工业界、民航合作逐步形成我国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适航性设计、验证与审定技术的体系。同时,该实验平台的建设,可开始为国家输送本专业领域的高质量硕、博士研究生。虽然我们在航空器适航技术专业的适航系列课程中的实验教学环节有了一定的探索,并取得了业界的初步认同,但还将有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实验项目的设计与先修课程之间的关系导致学生在进行实验项目设计时有些力不从心。例如,综合运用先修课程《自动控制原理》进行发动机加/减速控制器设计的流程不清晰,导致该实验时间偏长。另外,就实验教学来说该门实验课只有6学时,相对课时较少。因此学生选择实验的内容太窄。同时,多媒体课件内容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和丰富。这些存在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弥补,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完善实验教学工作,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提高专业课的教学效果和质量。

第7篇:航空航天专业学科评估范文

1工业工程教学现状

工业工程是一门多学科交叉、实践性很强的边缘学科,具有工程性、社会性和创新性等特征。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工业工程和系统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能在工商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等管理系统的规划、设计、评价和创新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根据目前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教学实验的专业主干课程有: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物流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生产计划与控制、企业资源计划、质量工程、工程经济学、项目管理、供应链管理和现代制造系统等。现代工业工程是企业和整个产业经济摆脱困境、赢得竞争优势的有效武器,工业工程学科的发展是决定产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能因应时代变迁的工业工程技术更能提升国家整体竞争力,因此如何有效地发展现代化之工业工程技术,以提升国家竞争力,为当务之急。发展工业工程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人才培养,我国最早于1993年招收工业工程专业的本科生,目前已有100余所院校设有工业工程专业[1]。

与国外相比,我国工业工程教学体系中实验课程的设置相对较少,手段较为单一,这容易导致学生理论知识充实而实践能力差的情况,不利于推动实用型和创新型工业工程的培养。因此,如何建设工业工程专业实验室、开设实验以及完善教学实践体系,更好地将工业工程教育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培育出确实能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业工程专业化人才,已成为现代工业工程教育所面临的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2~3]。

2专业教学实验体系构建的思路

2.1工业工程的特征

(1)IE是一门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学和管理学等的综合、交叉型科学,其善于兼收并蓄,不断扩展所涉及的领域,因而工业工程师是一种复合型人才。

(2)IE将技术与管理有机结合,特别强调综合性和整体性。追求由人、物料、设备、能源、信息等生产要素所组成的综合系统各因素的合理配置、协调运行,充分发挥各自的效能,达到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实现最佳的整体效益。

(3)IE的工程属性很强,其工作原理是采用工程分析与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强调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4)现代IE不仅是一种工程技术,而且还是一种哲理,特别强调发挥系统中人的作用,在研究组织设计与重构、人员评价、激励手段等时往往采用工业工程的方法。

2.2教学实验体系的建设原则

(1)强调基础技能,面向现代化。从IE发展历程和国外应用经验来看,基础IE是发展的起点,是现代IE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其应用是最普遍的。同时注重与时俱进引入现代技术,包括无线射频识别系统(RFID)、红外传感器、激光扫描器件等在内的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和包括全自动立库、电子价格标签、电子看板、可编程序控制器(PLC)等在内的各种自动化、可视化的监控设备相融合,形成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现代工业工程教学实验系统。

(2)实验体系硬件与软件并重。现代IE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必须具备很强的实践和工程分析与设计能力,因此IE实验体系建设要软硬两手抓,即购置相关实验设备,提供真实的人机操作环境,同时配备相关实验软件,利用虚拟仿真平台,借助网络信息技术开展内容丰富的网络模拟实验,为学生提供实践、诊断、设计的完整场所[4~5]。

(3)注重实验体系的开放性和拓展性。工业工程的研究领域从其传统的制造业拓展到了服务业,在实验室所营造的模拟环境中开展以系统化、集成化、信息化、实时化、自动化、透明化、敏捷化为标志的工业管理实践活动,包括对为此而采用的所有现代化管理手段的操作实践活动;并以精益生产、看板管理、敏捷制造、全面质量管理等充分体现现代工业工程思维方式和理念的管理技术,作为实验教学系统的主要内容。

(4)前瞻性的,可重组的工业工程实验教学体系。现代工业工程学科教学的目标,已不再单单是希望通过理论讲授、教学演示和动手操作,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工业工程学科的有关知识、概念和技术,而是要求通过学习先进的现代工程管理技术,能培养学生的工程分析、规划、设计和方案优化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因此,开展现代工业工程学科教学,必须配合建设前瞻性的、可重组的现代工业工程实验教学研究系统,这其中不仅应该包括柔性的生产制造实验模块、仓储管理模块、企业生产信息管理软件等,还必须具有能够支持有关现代工业工程学科教学和课题研究的实验作业对象以及现代化的实验信息采集与分析工具等。

3教学实验体系的构建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是我国“工业工程”专业的发起学校之一。长期以来,以综合素质教育为基础,以高技能和创造力培养为主导,深入进行教学改革,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使“工业工程”专业已成为一个创新型、开放型、国际化的专业人才培养基地。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工业工程专业实验体系建设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创新型和实用型经济管理类人才为目的,以建设满足“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培养要求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为手段,合理配置教学资源,整体规划、精心设计、突出基础、强化特色,将系统理论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相互融合,构建集情境依赖、模拟仿真、实战体验为一体的满足学生基本实践技能培养与个性化创新发展需要的实验教学基础平台,为培养满足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工业工程人才创造条件。具体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3.1教学实验层次

为了更好地实现工业工程实验室的功能和目标,针对工业工程专业的特点,设计了3个实验层次(基础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创新型实验,如图1),在提供基础型实验、积极开发综合型实验、满足专业培养目标基本要求的基础上,鼓励和提倡创新型实验,通过整合、共享、发展、创新,实现了从验证模仿型实验向设计创新型实验的转变。

(1)基础型实验(包含认知型实验和验证型实验)。这一层次的实验是工业工程专业学生应知应会的基本实验,与基础课程紧密联系,主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认知性实验通过录像和去企业实地参观,给学生以直观的认识;验证性实验,如:秒表测时实验、人的疲劳实验、动作研究、时间研究、工作测定、学习曲线等,主要是与特定专业课程和核心技能有关的实验,重在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素养。

(2)综合型实验(包含设计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设计性实验通常是结合特定课程所开设的实验,如物流系统设计、装配流水线设计、方法设计,流程分析与作业分析等,这类实验需要应用相关课程的多个知识点,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灵活性。综合实验则是综合运用多种专业知识的实验,通常需要学生综合运用多门课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生产设施布局、生产能力校核、生产系统仿真等。

(3)创新型实验(包含研究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第三层次属于研究创新性实验,其中研究性实验,主要是针对部分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优秀学生根据课题需要所进行的实验,如排序问题的优化算法、综合应用的混流生产线的平衡、项目进度计划编制、工作结构分解、基础数据的收集、数学模型的构建,以及生产与物流系统模拟仿真实验等。创新性实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自主创新项目,选择实验平台进行设计和验证等,如科技项目可行性研究、创业计划研究、企业形象设计等。该层次实验是瞄准进一步提高学生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实验,与学生参与实际课题以及学生课外创新活动密切相关,重在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各种专业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2教学实验方法

遵循“管理以实践为本,依托实践开展经济管理教育”的基本原则,将系统理论知识传授、专业技能培养和综合素质提高相互融合,构建了集情境依赖、模拟仿真、实战体验为一体,分层次、分阶段、分类别满足学生基本技能培养与自主化、个性化创新发展要求的实验教学体系。随着科技的发展使得新的教学手段不断出现,实验教学手段也趋于多样化、现代化。

(1)企业参观。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组织学生去苏果公司物流配送中心、南京中萃食品公司、南京金城公司等企业实地参观,让学生观察企业车间布局、生产流程、生产计划、现场管理、质量控制、设备管理等基层运作管理。

(2)实际操作。学生能身临其境地在针对岗位、流程、任务的实践中,利用实验室提供的各种软硬件资源,如:管理信息系统、RFID、条码扫描设备、手持RF信息采集终端、工位信息采集播放器和生产流水线、立体仓库、自动出货分类线、功率车、模拟驾驶仪等在内的各种生产、物流、人因工程设施来完成实验指定的作业任务,解决企业工业工程实践中各种问题。

(3)模拟与决策。引入沙盘模拟、BOSS决策软件、企业生产模拟等模拟教学方式,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引导学生变换角色。例如在啤酒游戏(BeerGame)、生产决策模拟游戏、生产排程游戏(TOC)等教学环节中,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成现实世界中的不同角色,如公司经理、财务主管、采购主管、生产主管等,对遇到的生产运作问题进行讨论与决策,使学生在提高了学习兴趣的同时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5)计算机建模与仿真。利用Witness仿真软件、Flexsim软件、ERP软件、工业工程分析软件、SPC软件,可进行流程改进、工厂物流模拟与规划、供应链建模与优化、操作分析与优化、质量控制等实验项目,按照现实生产或物流系统,甚至是供应链系统运行,在计算机营造的虚拟环境中模拟出与现实相应系统中的设施、设备具有相同属性的实体,使其按照实际中的步骤从事特定的活动,然后,根据待选方案的不同,改变此系统的参数,比较系统运行效果,进而选择选择合适的方案。

(6)案例分析。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的知识点,分析国内外企业实施工业工程的案例,包括沃尔玛、惠普HP、戴尔电脑、丰田汽车、IBM、苏宁电器、南方航空、海尔等公司的案例,通过这些经典案例的分析,使得学生能够深入快速地理解和掌握工业工程的有关知识点。

(7)科学研究。根据老师科研课题和企业项目(精益生产、流程优化、工时定额等),学生组成科研兴趣小组,小组成员根据项目内容进行分工,小组讨论决定如何采集数据、采用何种方法进行分析、用什么样的工具进行优化等等,进行资料收集,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决策与分析,最后提交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3实验教师培养

努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进一步完善课程负责人制度,并以此制度为平台,培养更多的中青年教师,使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更加合理,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师资队伍水平。通过进修、业务培训等手段,加强对实验教学技术人员队伍的岗位技术培训,特别是加强现代实验手段、信息技术、材料技术及新型仪器设备的学习与培训,全面提升其业务素质。支持教师开展实验教学研究与改革,鼓励和支持教师将学科发展前沿、最新科研成果和最新技术融入实验教学内容中,不断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开出新的实验项目。

3.4实验教材规划

加强实验教学体系和实验课程内容的研究与创新。结合航空、航天、民航的“三航”特色,以及现代企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科学地评估现行教学体系和课程内容,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计划及实验课程大纲,使教学体系和课程建设为培养高水平工业工程人才服务。以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和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不断创新教学内容,积极体现现代实验技术的新手段,力求做到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和创新性。对所有承担的实验课程、实验项目均编写实验指导书以及实验教材,包括:工效学实验指导书、人机系统设计实验指导书、工业工程实验指导书、流水线规划设计指导书、物流规划与布局设计指导书、质量检验指导书、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教材等。

3.5教学实验室构成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业工程实验室在“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基础上,配有多样先进的实验仪器设备、丰富的可供选择的实验内容以及科学的实验管理体系,力争建设成国内一流工业工程专业教学实验中心。工业工程综合实验室由6个实验室构成(如图2)。

(1)基础工业工程实验室。培养学生运用工业工程的理论与方法,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创造性地解决各种工业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主要包括程序分析、操作分析、动作研究、模特法应用、工时评价与秒表测时、流程分析、学习曲线、人机操作分析等实验,先对操作过程进行一般性地分析,然后运用专门的软件对录像过程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并进行改善。从而培养学生掌握基础工业工程技术和方法,树立工业工程意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实践基础,并为日后应用IE技术与方法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供支持。

(2)人因工程实验室。具体包含6个实验内容:一是微气候环境测定与评价实验,学习掌握微气候条件的测量方法,根据测量结果综合评价微气候条件;二是环境照明与生产效率关系测定实验,掌握照明的测量方法,绘制照明———工作效率曲线;三是环境噪声测定与评价实验,掌握噪声的测量规范和评价方法,评价噪声的性质和对人的危害程度并提出改善建议;四是劳动强度测定实验,运用“心率—耗氧”相关关系曲线确定劳动强等级,为制定劳动定额提供科学合理的疲劳宽放标准;五是人体心理与生理反应测定实验,通过视觉和左右手反应时测定,掌握反应时作为测定疲劳程度间接手段的机理和意义;六是人体基本测量实验实验,学习掌握使用人体测量仪器,并能灵活地将测量参数、统计参数用于人因工程设计。学生通过实验,可以掌握基本的人因学测量手段和测量概念,能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自觉地考虑“人-机-环境”的互动关系,提高工业生产中人性化水平。

(3)生产运作实验室。实验内容包括:装配流水线控制、项目计划编制、生产计划甘特图与网络图、单件小批生产周期计划、编制外协计划与合同书、生产计划平衡表、生产能力校核等,通过本环节的设计锻炼,让学生加深对本课程理论与方法的掌握,同时具备分析和解决生产运作系统问题的能力,改变传统的理论教学与生产实际脱节的现象。

(4)现代物流实验室。包括RFID、条码扫描设备、手持RF信息采集终端、工位信息采集播放器、自动供料、在线检测、多工位加工、自动运输、成品分拣、自动化立体库等物流实验系统,物流教学软件系统、物流运作案例等整套方案,基于现代物流的核心理论和核心流程,以真正发挥物流实验室的功效,为老师提供全面、系统的辅助材料,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深化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5)质量工程实验室。包括:工序能力调查、工序质量控制、抽样检验等实验项目,通过实验教学让学生了解工序能力评价和过程控制的工具和方法,以及应用GB2828进行抽样检验的方法和步骤。通过实验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全面了解质量管理的内容和方法体系并正确掌握质量管理学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具有应用所学质量管理知识和其他相关管理课程的基本原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处理的能力,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6)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室。包括:Boss决策软件、Witness仿真软件、Flexsim软件、ERP软件、Spot-light生产排程软件等专业软件。通过对上述软件的应用,可以进行生产和流程系统运营管理与优化、流程改进、工厂物流模拟与规划、供应链建模与优化等,掌握系统建模与仿真的基本方法,提高生产系统建模和仿真分析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仿真技术来发现生产系统里存在的问题,通过改进措施的实施,提高生产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第8篇:航空航天专业学科评估范文

小编告诉你:由于加拿大政府不允许持学生签证者在加拿大工作,且加拿大生活费用较高,因此必须具备经济实力的学生才能支付在加拿大的高额学费及生活费。这是获得加拿大学生签证的必要条件。一般来说,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学历和求学年限,学生本人、父母或第三方应能提供30万-100万元人民币左右的经济担保。担保资料可以是中国的银行开具的存款证明原件及存款单的复印件。同时还需要提供经济来源及能力证明,例如担保人所有的企业的营业执照、纳税收据、各项资产证明(如房产和汽车等)或由担保人工作单位开具的担保人年收入证明(雇主证明)等。担保金数额一般要尽量高于学生在加拿大期间所需费用的总和。但要注意的是,担保金额大并不是签证成功的唯一保证。

黑龙江的张小姐:请问俄罗斯的教育状况如何?

小编告诉你:俄罗斯国民整体的文化素质很高,其中受高等教育的人占全国成人总数的95%,系世界高等教育平均水平领先国。其科研技术水平也相当高,某些学科至今仍领先于世界,如心理学、教育学、医学、机械电子、国防和航空航天等。俄罗斯有560多所国立院校、500多个专业。这些院校都由俄罗斯高校评估委员会对其教育质量进行教育评估。现在,只要是持有国内高中(或同等学历)及高中以上毕业证,且身体健康者,均可免试赴俄罗斯的国立大学攻读学士或硕士、博士学位。俄罗斯大学实行学分制,本科学制为4-5学年,硕士生为2-3学年,外国留学生增加预科1年(学习俄语)。学生学习期满后,经考试合格可领取中、俄两国公认的学历文凭。

福建的李建同学:请问申请荷兰大学的基本条件是什么?

小编告诉你:各个高校都有自己制定的入学标准,中国留学生报考荷兰正规全日制高等院校首要的一般条件是:良好的英语基础,即相当于TOFEL:500分以上、IELTS:5.5以上,或通过学校的入学英语测试。

申请本科课程,需有高中毕业证书;申请硕士学位,需有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及相同或相关专业的学士学位证书。某些专业性较强的院校可能会附加其它条件,需要学生具有相关的工作经历。有些学校要求就读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

广州某高中学生:请问新加坡留学费用高吗?有没有奖学金或资助?

小编告诉你:新加坡学校收取的学费与其他国家相比较为低廉。持有学生证的外国学生入当地小学的学费每月为80新元,中学每月约为130新元,初级学院/高中约为240新元。获得新加坡政府助学金的海外学生一年需付出1980新元,便可在理工学院就读,但他们在完成课程后需要在新加坡工作3年。未获得新加坡政府助学金的,每年学费则为9800新元。大学一年的学费6050-17000新元不等。

学生证持有者如就读小学和中学/初级学院高中,需向教育部所属教育基金捐献5000新元;进入高等院校(理工学院、大学)就读的学生,无需捐献任何资金。

新加坡还提供一系列的助学金、奖项和奖学金,海外学生可申请优秀奖项,以便付较低的学费上学。生活费用方面,住宿每月300新元,膳食每月300新元,交通每月100新元,合计每月生活费约合3500元左右。

北京音乐学院某学生:请问维也纳舒伯特音乐学院是私立的还是公立的?请介绍一下学校情况和如何申请该学校。

小编告诉你:维也纳舒伯特音乐学院是私立大学。它建于1867年,是维也纳最古老的私立音乐学校之一。学校注意学生的专业水平,只要具备高中以上学历的成年人,就可以参加专业录取的考试,学生通过4年以上的学习并通过毕业考试后,可获得奥地利教育部承认的硕士毕业证书。学校位于繁华的市中心,交通便利,并向学生提供住宿。

申请条件:高中以上学历并需参加专业录取的考试。

专业设置:音乐理论和作曲、指挥、各类乐器、独唱、歌剧和轻歌剧、音乐教育学(乐理和歌唱教育学、音乐教师教育)、爵士理论和作曲、所有爵士乐器和歌唱、演员和讲话训练、音乐喜剧、舞蹈。

第9篇:航空航天专业学科评估范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 100083)

摘 要: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是世界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战略规划重点内容,是提高全民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战略.本文深入剖析、解读了美国、新加坡、英国、韩国、日本及我国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核心内容,在此基础上比较研究了各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思路、特点、整体发展目标及后续发展任务上的异同.国际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成功举措将对我国高校信息化发展起到借鉴与启示的作用.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5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2-0264-03

基金项目: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高等教育及战略研究)(30409501)

1 引言

教育信息化指在教育过程中充分使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整合优质教育资源,优化教学模式与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信息化进程[1].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是世界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战略规划重点内容,是提高全民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和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战略.美国、新加坡、英国、韩国、日本等国家通过各自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及相关教育改革实施项目在数字教学资源、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政策与管理等方面取得了突出业绩.

我国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方向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简称《规划纲要》)第十九章明确提出将“加快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纳入国家规划.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虽已取得一定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因为某些现实因素的制约与影响而存在诸多差距及问题.在此种情况下,对国内外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剖析与研究尤为重要,国际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进程中的成功举措将对我国高校信息化发展起到借鉴与启示的作用.

2 国际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

教育信息化问题首次提出于1993年美国“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报告中,在此之后成为美国乃至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点与突破方向.美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演变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NETP 1996即帮助美国学生为21世纪做好准备:迎接技术素养的挑战,其发展任务包括全国所有教师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培训和支持,从而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计算机和因特网;所有的教师和学生拥有配备现代化计算机的教室;所有的教室都连接上信息高速公路;优质的学习软件和在线学习资源成为学校课程中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第二阶段NETP 2000指数字化学习:为所有学生提供触手可及的世界课堂,其发展任务包括所有的学生和教师都能在教室、学校、家里和社区中使用信息技术;所有的教师都能有效地运用技术来促进学生的高水平学习;所有的学生都具备信息技术素养技能;通过研究和评估促进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利用数字化的学习内容和网络应用程序改变教学.第三阶段NETP 2004迎来美国教育的黄金时代:因特网、法律和学生如何变革教育期望,其发展任务包括提升领导能力、考虑革新预算、改进教师培训、支持在线学习和虚拟学校、鼓励使用宽带网、迈向数字内容、整合数据系统.第四阶段NETP 2010变革美国教育:技术推动学习,要对整个教育系统进行革命性的变革,并提出了“技术支持下的21世纪学习模型”,该模型包含了学习、评价、教学,基础设施和生产力这五个重要要素[2].

新加坡教育部分别于1997年、2003年、2008年了教育信息化一期(Master Plan 1)、二期(Master Plan 2)、三期(Master Plan 3)发展规划,简称MP1、MP2、MP3.MP1(1997~2002)注重拓展丰富开放的学习环境,加强校内外联系;鼓励创新思维、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教育行政管理能力的提升[3].以此为基础,MP2(2003~2007)侧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应用信息技术来加强课程、教学以及评价的关系;教师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促进自身专业发展;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能保障信息技术的广泛传播和有效使用[4].MP3强调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并在学习者、教师、学校、基础设施等方面确立四个目标,分别为学习者充分有效使用信息技术,培养自主及协作学习能力,成为有远见及责任感的信息技术应用者;学校引导在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应用,为师生使用信息技术开创条件;教师帮助学生丰富信息化环境的学习体验,促进其自主及协作学习;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能支持实现随时随地、无处不在的学习[5].

英国自上世纪末开始充分发挥其优势综合国力,增加经费支持和科研开发,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水平.英国高校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简称JISC)于2009年的《JISC2010-2012战略》(以下简称《JISC战略》)是面向高等教育信息化领域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一份战略规划文件[6].英国的全国学习网络搜索功能强大,成为欧洲最大的教育门户网站.英国通过法律敦促教育信息化建设,为进一步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学习型社会提供保障.英国政府借助信息技术运作的“产业大学”,把学习者的需求和各类教育资源的供给及时、有效地结合起来,极大地推动了英国终身学习社会的构建.

韩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大体经过四个阶段,在启动与基础阶段(1996年~2000年)政府斥资资助所有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全国性教育门户网站EDUNET、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等;ICT应用阶段(2001年~2003年)的发展重点是教育内容开发与传递的标准化、教育资源共享(ERS)、教育管理信息化——建立国家教育信息系统等;电子化学习阶段(2004年~2005年)旨在基础教育方面建立网络家庭学习系统将教师、学生和家长紧密联系起来,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则主要表现在对电子化学习的应用与研究方面;普适学习(u-learning)阶段(2006年至今)侧重未来教育研究与开发,探索新的技术和新的教/学模式,开展普适学习、进行ICT整合于课程的深入研究、继续支持和建立大学电子化学习支持中心、进一步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国际交流与合作等等[7].韩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最大亮点是地区性电子化学习支持中心的建立以及信息技术对大学教学、学习和管理、科学研究和学术创新等方面的促进和支持.

日本通过政策、基础设施建设及学校信息教育推进等多种措施有效加快本国教育信息化进程,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在政策推进方面,日本从1992到2002十年期间5次制定并出台教育信息化实施计划,大幅度提升了日本大中小学校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进程.日本为实现已定教育信息化目标,从1994年开始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不断增加政府经费投入,加快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建设进程,目前已实现每个家庭享有高速高效的信息互联网络.在日本2010年的《教育信息化指南》中,从信息技术教育等九方面详细阐述了今后日本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重点与方向.

3 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我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年-2020年)》[8]于2012年,预计到2020年全面实现《教育规划纲要》中的教育信息化目标及任务,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所有地区和各级各类学校宽带网络的全面覆盖,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同时,《十年规划》发展任务部分对我国各个领域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做出了统一部署,在第六章专门介绍了对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规划.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推进重点:首先,促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加强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开发整合各类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建立高等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推进高等教育精品课程、图书文献共享、教学实验平台等信息化建设;其次,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提升个性化及互动教学水平,加速信息化环境下科学研究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融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服务的意识与能力;再次,促进高校科研水平提升,建设知识开放共享环境,鼓励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共享科技教育资源,推动高校知识创新,构建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支持跨学科、跨领域、跨地区的协同创新,推动高校创新科研组织模式和机制,完善高等教育科技创新体系;最后,增强高校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能力,即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产学研用结合,提高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依托信息技术,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学科教育、科普教育和人文教育,构建高校网上虚拟社区,广泛进行思想与文化交流,创新、发展先进文化.

4 比较研究与分析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规划(NETP2010)《变革美国教育:技术助力学习》强调应用信息技术与手段促进美国教育的全面变革,大力提高教育生产力.美国高校在管理、教育及图书资源等信息化建设方面已取得了突出成绩,具备了丰富经验.我国高校无论在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教学信息化等方面都获得了明显进步,但与美国高校信息化相比,在某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经比较得到的启示为:第一,在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网站提供的信息服务项目不足,在基础设施联网率及网络传输能力等方面也相对落后些[9];第二,在校园信息化管理、规划和政策的系统性与连贯性方面应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提高教师开发、应用和传播电子资源的积极性;第三,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缺乏统一的评估制度,此外,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地区差异明显增加了评估的复染性,教育信息化测评研究应加强.

新加坡和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战略目标存在相似之处但又各具特色,其相似点是都提出在保证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覆盖的基础上注重优质教育资源的人人享用.新加坡重视充分使用信息技术,深入渗透到教学过程之中,促进学生自主、协助学习,我国强调在信息化条件下促进高校大学生自主与个性化学习、自主管理与服务,不断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韩国预计于2015年全部取消纸质课本,推广普及电子教材,在学习服务方面,有效应用数字教育资源云平台,这对我国构建稳定可靠、成本低廉的国家教育云服务模式方面提供帮助与促进.

英国的全国学习网络搜索功能强大,成为欧洲最大的教育门户网站,它是一个可以满足每个人学习需求并向所有学习者提供优质学习资源的新型方式,这个学习网是由遍布在全国、分布合理的各个学习中心组成的,在终身学习环境构建方面值得我国学习.

日本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时期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进入21世纪后,日本政府相继推出“e-Japan”“u-Japan”和“i-Japan”三大信息化发展战略,使得日本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有了质的飞跃.日本政府对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十分重视、支持力度大、教育信息化新策略更新比较频繁.我国也应顺势而上,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力度,将政策实施与财政支持紧密结合,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此外,日本教育信息化程度高的一个较重要的因素是注重教师的信息化能力培养,日本教师需要接受信息技术方面的考核,在教师资格证更新时还需选择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进行学习.信息化人才是我国未来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力军,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国应全力支持信息化师资队伍的建设,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5 对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育信息化的启示

对比分析国内外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思路、措施及异同有助于总结北航特色教育信息化发展下一步规划,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以下简称“北航”)在高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以及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各学院、专业积极推进高等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进一步完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与互动;通过“百链云服务”实现图书文献资源的校际与网络共享;智能教室等信息设备的配置与使用对教育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支撑;合作成立校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同时,部分学院正在建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实现师生、生生跨校区远程实验指导与交流等信息化建设;师生积极使用诸如课程中心、课程申报系统等信息化资源加快对课程和专业的数字化改造,不同学院针对不同的专业课程也在积极建立专业的网络教学课程资源平台,比如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微波学堂”网络社区凝练了包括微波技术、电磁场理论、高等电磁场、电波传播与天线等多门电磁场与微波领域课程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实现网络共享与互动讨论.此外,学校主张不断创新信息化教学与学习方式,提升个性化互动教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然,北航特色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还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加强:第一,持续加强绿色、文明、安全的数字校园建设,在此基础上不断促进信息化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第二,北航应积极与科研院所、对口企业共建共享科技教育资源,完善巩固科研创新信息化支撑体系,推动高校知识创新.构建数字化科研协作支撑平台,推进研究实验基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科技资源与数据、科学文献的共享,支持跨专业、跨领域、跨地区的协同创新;第三,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加快优质科研成果转化,提高北航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6 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标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需要不断借鉴吸收国外发展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力争通过十年时间将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从初步应用整合阶段过渡至教育与技术的全面融合创新阶段,从而加入教育信息化大国行列,实现教育强国梦.

参考文献:

〔1〕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2(11):3-6.

〔2〕〔5〕朱莎.美国、新加坡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比较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3〕Master Plan 1.[DB/OL]. ictconnection.edumall.sg/cos/o.x?c=/ictconnection/pagetree&func=view&rid=715.

〔4〕Master Plan 2.[DB/OL]. ictconnection.edumall.sg/cos/o.x?c=/ictconnection/pagetree&func=view&rid=721.

〔6〕吴砥,尉小荣,卢春.中英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对比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2):21-28.

〔7〕韩国高等教育信息化近况及启示[DB/OL].edu.cn/cio_6540/20120331/t20120331_76116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