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空间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空间设计课程总结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空间设计课程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空间设计课程总结

第1篇:空间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在此课程中我们需要解决三个关键的问题:(1)本课程是一年级学生的第一个专业课程,如何从对形体的表面认识进入到对空间的深刻了解,是本课程最为关键的问题。(2)如何形成设计理念,并通过空间表达自己的设计理念,是第二个重要问题。(3)如何有意识地联系和运用所学的设计手法,以达到设计目的,是第三个重要问题。

2课程思路

1)针对以上的问题,我提出了课程的三大思路:(1)以“名作复原”与为基础,提升学生对空间的理解;(2)以“名作解读”为突破口,剖析空间设计理念;(3)强调动手能力,以模型来推敲和展示空间设计的手法和效果。

2)整个课程分成了五大模块:(1)初步认识空间;(2)名作解读与名作复原;(3)空间设计原理;(4)建筑空间与建筑外部形态的关系;(5)空间设计实践。

3教学成果

为了配合前面四大模块的学习,我设置了“湖滨咖啡厅”专题设计作业。经过引导,大部分同学的课程作业成果令人满意。这些优秀作业都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空间设计理念,并掌握了一定的空间设计手法,不仅有一定的创新性,而且能较好地解决了功能、环境、结构等空间设计的核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我强调了四点:

(1)建筑和环境的呼应关系;

(2)外部形体与内部空间密不可分;

(3)光影和虚实在建筑中的的重要作用;

(4)加法和减法在建筑设计过程中的运用。经过一步一步的引导,学生们开始领略到空间设计的真意,并开始有意识地进行空间思考。同学们开始自觉地构建自己的设计理念,并通过运用各种设计手法将构思进行到底。

4总结

第2篇:空间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一、课程改革背景

课程设置优化与教学方式改革,一直是各大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关注的重要问题。过去教学中存在的重表现、轻思考,重个体、轻协作的教学方式已经逐步得到了改善。但是目前的设计教学设置中,各设计专业之间的联系与交叉较少,学生缺乏专业横向拓展能力以及对于复杂设计的系统解决能力,特别在商业空间设计课程教学中尤为明显。由于商业空间设计课程的自身特点,常规的单向个体化教学方法在学生的工程解决能力与设计综合协作能力的培养上有较多不足。学生往往只关注表面形式设计与单项软件表现技法,缺乏创新意识与团队合作意识。与此同时,由于教学中缺乏竞争机制,学生之间没有形成良性的竞争意识,专业主动性不足。这不利于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与交流,更不利于学生未来的职场发展。由此可见,当前的教育模式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改进与调整。目前,许多高校都对设计课程的优化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课程设置逐步向模块化交叉方向转变,目的在于打破过去相对孤立的课程设置,强调专业之间的交叉性与实践性。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上,更加注重设计解决能力与逻辑关系。商业空间设计课程属于高年级本科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四年级综合设计课程),作为高阶专题设计课程,课堂教学的训练侧重点从低年级注重单项个体专业技法训练,转向综合方案设计能力与团队协同设计能力的培养。该课程由于商业空间设计系统化与综合图纸表现能力要求较高,单个学生在课程常规时间内完成整套空间设计方案与图纸表现的难度较大,而以设计团队的方式进行设计分工与合作较为合适。这也对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能力与团队合作能力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

二、课程改革的计划与模式

(一)课程结构

商业空间设计课程的常规教学主要包含商业品牌调研、设计方案研讨、图纸表现三个阶段,课程周期为5周,60课时。

(二)专业要求

经过本科三年的专业系统学习,大部分学生需具备一定的方案设计能力和标准化图纸表现与绘制能力,并掌握室内设计方法、市场调研、计算机辅助设计、设计制图、装饰材料与施工等相关专业技能,同时要能够熟练运用AutoCAD、3dMax、SketchUp、PhotoShop、InDesign等多种设计与绘图软件。

(三)课程定位

商业空间设计课程是典型的综合型空间设计应用课程,从整个专业的教学体系来看,具有“收官”的意义。商业空间设计是四年本科学习的最后一门专业课程,课程结束后即进入毕业设计周期。因此,该课程可以作为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考查,也是对即将开始的毕业设计的准备。由此分析,商业空间设计无论从课程结构还是专业定位来说,都比较适合作为试点来推行教学改革。

(四)团队实战模式

团队实战模式是一种竞赛性的评比机制,通过全真模拟设计企业内部的项目竞争与合作机制,以全真设计项目为主导,按照标准化的竞赛评比规则,提升设计教学中的互动性、竞争性;以全真项目与高强度设计教学计划,提升学生面对复杂设计项目的综合解决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第一,以设计小组为竞赛单位,进行合理的分工与角色定义,包括设计主案、设计表现、施工图表现、后期排版。第二,以设计竞标方式下达任务书给设计小组,提供设计基地与场地的环境真实图片,进行项目前期的环境设计评估。第三,按照标准化的竞图评比原则,针对每个设计阶段对流程进行阶段式横向与纵向的分层评价与排名。第四,通过比图竞赛的方式进行小组设188计研讨会,采取竞争与淘汰式评分,并作为各组最后的课程结课分数。团队实战机制的引入,可以让学生以团队形式进行设计角色扮演,主动进入课程计划,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复杂的系统型商业空间设计任务。相关的教学改革机制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竞争与专业协作意识,以主动引导的方式提升教学效率以及促进师生间的良好互动。另外,通过团队实战模式,能够提升设计教学中的市场真实感,让课堂教学形成良性竞争氛围。

三、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设计研讨期

1.设计项目分析

改变传统的分段式理论讲解和课题练习的教学方式,以设计项目为教学中心,以实践教学为先导,由此实现“以赛代练”,实践支撑理论、理论指导实践。设计项目:以“惠州西枝江南岸商业会所设计”为课题项目下达设计任务,地点为西枝江大桥对岸、独栋建筑临街三层,面积450平方米。设计主题:让学生自拟会所商业主题,给予学生一定范围的设计自由度,能够更好地调动其设计的积极性。完稿要求:教师提出项目完稿的设计要求和图纸标准,同时以基地环境分析为契机,详细介绍商业空间设计的类型空间等相关基础性理论知识。

2.商业系统与品牌调研

商业空间设计前期的重要环节是对商业系统的理解,教师要求学生就“西枝江商业会所”进行设计定位与品牌调研。设计团队分组:2到3人一组,原则上允许自由组队,教师可以推荐同寝室友相互组队,以方便讨论与相互沟通。学生以设计主持、图纸表现、后期处理与排版进行角色分工,明确小组成员的职责,要求做到能力互补、分工协作。商业系统调研:各设计小组自拟商业品牌选题,并且进行选题汇报与说明。以网络与现场调研结合的方式,从商业定位、经营模式、品牌形象、概念植入等多方面进行商业系统比较分析。调研简报竞评:以设计小组为单位,采取小组互评与教师讲评的双向方式,进行商业调研简报竞评。调研简报竞评按照百分制的计分方式,学生互评与教师讲评成绩按照4比6的计分方式进行评分。

(二)方案深入期

1.设计平面方案

进入空间实质设计阶段,学生要针对原始空间平面进行平面布置与调整,要求每个小组提出3套设计方案以供评估讨论。

2.平面研修

授课导师对小组的平面方案进行3轮修正与深化,逐步分析与优化空间平面,每小组保留1套平面方案,并且按照百分制的方式计分,以教师讲评分数为主。

3.手绘表现

要求每个小组结合前期设计成果,包括商业定位与设计风格,以设计手绘的方式表现空间立面形态,研讨形态与空间关系。

4.电脑辅助设计

学生按照前期设计成果与手绘草图,使用SketchUp软件对空间格局进行完整的模拟与表现,主要研讨空间分隔比例与材质关系,要求每个空间都有两张不同角度的表现图。

5.方案中期阶段总结

经过严谨的方案修正与设计,以及3次小组间深入的整体方案竞图与研讨,基本完成了方案中期深入阶段的教学任务。教师要结合前期各小组的流程得分,对全部设计小组进行中期项目评级与分数排名。

(三)方案完稿期

1.电脑辅助设计

由前期Sketch模型推敲进入3DMAX+VRay实景灯光渲染与材质调整阶段,要求灯光渲染气氛逼真、材质表现到位,每个空间要有2张效果图。

2.工程图纸绘制

学生使用AutoCAD软件绘制完整的室内施工图纸,要求图纸准确、图法标准,用A3画幅出图30张左右。

3.完稿出图与排版

要求每个设计小组使用PhotoShop、InDesign等软件完成整体方案图纸,包含前期商业调研预案、室内设计效果图(25张左右)、完整的室内工程施工图(35张左右)。最后使用InDesign软件排版装订出图。

四、课程改革总结

(一)改进与提高

第一,通过团队实战体系的教学改革,有效提高了教学的系统性与专业化,学生的设计专业能力与绘图表现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第二,通过设计小组的合作与竞争,增强了学生的设计团队协作意识,使其充分理解了真实项目中严格的竞争关系,深刻感受到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本质。第三,通过课间的设计讲评能够使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更加高效,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提高其设计参与感与积极性。第四,通过商业空间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师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也累积了一定的经验,有助于进一步的深入与推广。

(二)难点与不足

第3篇:空间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已经应用于不同学科及课程领域,在《餐饮空间设计》课前由教师提出课程相关问题,例餐饮空间的类型、风格、特点等让学生带着问题课下学习,课上教师以启发和引导的方式进行授课,引导学生认识、体验和创作的模式体系。学生基本上根据项目实例在课堂上跟随教师的引导思考问题、设计方案。我校10级室内设计学生提出的问题是视觉符号在餐饮空间布局起到的作用,每个小组以视觉符号创作主题性餐饮空间,小组同学完成较好。这样的授课形式,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设计,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学习兴趣。

2.学生分组考察与汇报相结合的互动式方法的提出

在餐饮空间设计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差异教学,适当给学生上讲台讲的机会,课前把班级学生按小组布置到当地的不同餐饮空间考察,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去分析遇到的问题,把学生带入正确的思维轨道,让学生使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去解决所遇到困难,培养学生创造性和创新性的思维。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教给学生更多的设计模式和方法,给予新的设计理念,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在《餐饮空间设计》这个课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去进行考察,对本地的餐饮空间类型做简要整理,每个组都进行不同餐饮空间设计形式进行记录,然后写好考察报告及汇报PPT,再让每组学生对考察进行讨论、汇报。学生在发表自己意见的时候能够激发自身的创新思维,举一反三,一个设计方案变成多个,学生在激辩中还能互相学习,活跃课堂气氛。

3.课堂项目实例“公司制”情景模拟方法的提出

教师应多根据学生将来工作环境中可能遇到的专业问题设计和进行教学活动,采用互动引导教学方法时要注意把握教学活动的实用性,在餐饮空间设计课堂上把学生分成3或4人一组,模拟公司制下的设计团队,有设计主管、主案设计师、制图员、预算员等,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让学生畅所欲言。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环节,因此我们在模拟公司制的课堂上告诉学生先进的设计动态、流行得设计样式,梳理思路,把课堂环境模拟成工作环境,做到课堂教学和实践的紧密结合。课堂项目实例“公司制”情景模拟方法提出创新和积极的观点进行鼓励并给予横向和纵向的引导,开拓学生创作思路。

4.餐饮空间设计课程引进研讨型课堂方法的提出

“公司制”情景模拟方法的提出有利于在餐饮空间设计课程上建立研讨型课堂机制的建立,在餐饮空间设计课程研讨型课堂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师生和生生之间的距离因素,考虑满足学生合作活动、交谈活动、竞争活动和共存活动的不同需求。在小组讨论和教师讲解的过程中保证师生和生生的距离在个人距离范围内,有助于彼此的沟通和交流。我校10、11、12级室内设计学生餐饮空间课程实施了研讨性课堂的教学方法,学生针对南岗百合粥铺、专家公寓、小城故事烤肉等餐饮空间案例在课堂上与教师研讨方案、小组之间讨论,选取优秀方案分析总结等。餐饮空间设计课堂符合研讨型课堂概念的引入及方法的运用,学生应参与方案设计,有自己的主观设计意识,餐饮空间设计课堂研讨型教学实现了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颠覆,又保持了课堂教学原有的模式优势,具有平等民主性、互动合作性和研究创新性的特点。激发学生兴趣,学生的好奇心和创建独立的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和良好的环境,讨论式教学在此基础上更强调学生的学习方法,情感体验和对学习态度的重要性。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研究显示了以教材为中心向外辐射的半开放的姿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因此小组学习之间的研究、讨论教学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5.餐饮空间设计课堂构架方式方法的提出

“课堂空间结构”是指学习空间的物理环境,包括课桌椅的布置、声光电环境、建筑区域划分等。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餐饮空间设计课程特点,课堂项目实例“公司制”情景模拟的引入,课堂的桌椅组合形式也呈现多样化趋势,在课堂上多采用小组合作桌椅摆放方式。项目实例的引入在研讨型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四人对坐围成一圈,小组成员之间既便于接近又有目光接触,有利于讨论的进行。从长远来看,未来课堂的新型学习空间一定会基于经过实践验证过的较为成熟的框架进行开发并推广。

6.结束语

第4篇:空间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钻井液实训;空间设计模式

前言:

“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技术的简称。目前我国对高职院校的建筑设计研究较少,科别分类下的实训空间设计的研究更少,本文以建筑设计的角度对高职院校钻井技术专业的钻井液实训空间进行调查研究,并总结使用现状问题,对调研实训用房进行优化设计,分析钻井液实训空间的设计模式,丰富钻井技术专业实训空间的建筑设计研究。

1研究背景

1.1高职院校建筑设计研究现状

高职院校承担着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教学角色。高职院校不同于普通高校,其教学模式、管理模式和培养目标与普通高等院校有着本质的区别。由于我国对高职院校建筑设计领域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我国现行的高职院校建设标准较少,1992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简称“92指标”),以及《技工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等,已实行二十余年,与现状脱节,设计指导意义减弱,亟须修订与完善。[1]很多高职在校园规划建设时参照普通高校的设计模式,各个专业的实训空间没有按照课程需求设计,造成了实训空间面积不足或浪费的现象。

1.2钻井技术专业

钻井技术专业是资源开发与测绘大类下的石油与天然气类里的一个专业,其专业代码为540401,钻井技术专业是高职院校石油工程院系的一个主要专业。钻井技术是以整个钻井过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应用性极强的学科。

1.3钻井液实训空间

钻井液实训是钻井技术专业实践训练的一门必修课程。钻井液实训空间主要包括实训室和准备室两部分,其主要功能是使学生掌握常用测试仪器的结构和测量原理,掌握常用处理剂的性质作用和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

2钻井液实训用房现状调研

2.1调研方法

(1)实地调研分析法本文调研选取YA职校、TJGC职校和CDSY高专为对象,对调研对象进行建筑图像采集、室内外环境调研、建筑平面测绘和师生访谈,然后绘制实训用房平面图,通过计算机辅助分析,为课题研究获取详实有效的实证信息。(2)对比研究法综合上述已有资料,从建筑学角度进行论证,对实测内容进行分析绘制数据表格,从而总结其空间的相似性和特殊性,运用科学的数据进行量化分析。(3)相关学科交叉分析法高职院校的实训建筑与教育学、建筑学、规划学、环境行为学等多个学科有联系,结合上述学科,综合分析钻井液实训用房的空间设计,系统地对实训空间设计模式进行研究。

2.2平面布局及使用现状

钻井液实训用房的空间没有相应的建筑设计参照,现有的实训空间多数按照普通实验室的标准设计,缺乏专业特色,不能满足教学目标。

2.3影响钻井液实训用房的因素

(1)学生数量。实训空间的使用主体是学生,上课学生数量决定了实训空间使用的舒适度,一般情况下2人一组进行实验,分15~20组,生均指标是衡量实训室使用舒适度的标尺。(2)学科建设。各高职院校的学科建设重点、招生数量不同,对实训室的需求程度存在差异化,所以在建设初期面积的差异化就体现出来。(3)实验要求。实验需要良好的通风系统、上下水系统,以及钻井液废液处理处。

3钻井液实训空间设计模式

3.1设计模式

设计模式是指实训空间的建筑尺寸、空间组织、面积配置等,结合实训设备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设计,形成量化标准。高职教育的实训应按自身定位创建特色。课程设计应注重专业实践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3]钻井液实训用房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的场所,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标准化原则。实训用房应以标准的实验台操作距离设计,实验台有良好的上下水系统,在实验台两侧设置交通空间,形成标准化的实验实训空间。(2)规范化原则。实训空间应遵循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采用规范化的建筑模数。(3)实用化原则。空间设计要符合人体工程学,空间满足操作需求,体现实用化原则,使实训用房使用较为合理。

3.2优化方案

笔者在CDSY高专的钻井液实训室基础上进行优化设计。(1)调整理论教学方向,并将实训设备区域放置在教室一端,留出一角专门用于钻井液废液收集。(2)在原有黑板处放置实训仪器存放柜,方便仪器保存。(3)在实训室一侧设有准备室,为教师提供操作准备区域。(4)钻井液实训室同时满足40人操作实验,2人一组,共计20组。钻井液实训室实训设备为中小型设备,对层高无特殊要求,可以设置在任意楼层。具体的设计方案及对比如表2所示。钻井液实训空间需要容纳学生操作的实验台,应有良好的给排水、通风系统,且需设置钻井液废液处理处。各院校在建设钻井液实训用房时可根据院校特色和学科建设等方面进行调整。

4结论

高职院校钻井技术专业的钻井液实训空间设计应结合院校特色和需求,以标准化、规范化和实用化为原则。实训空间是高职院校建设的核心,我国的高职院校实训建筑的理论研究较少,希望今后有更多的细分化研究,丰富高职教育的建筑设计。

参考文献:

[1]王琰,李志民,罗琳.关于西北地区职业技术院校校园规划与设计的研究思考[J].南方建筑,2013,(03):35-37.

[2]叶莉.高职院校钻井技术专业文化建设思路探讨[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13,(12):67-68+72.

第5篇:空间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字:高职教育;居住空间设计;教学改革

《居住空间设计》是建筑室内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然而,在传统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定位较模糊,课程内容安排没有脱离系统框架,教学评价形式陈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1]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在《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基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围绕家装企业对从业者提出的各种需求,以此为依据进行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并探索合适的教学案例,力求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职业岗位能力要求

《居住空间设计》课程对应的职业岗位能力要求。见表1。

二、课程教学思路与内容设计

(一)课程教学思路改革

《居住空间设计》课程是针对室内设计行业中设计、施工管理等岗位所从事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后,归纳总结出所需的现场勘测、设计、方案表达、方案审核、施工组织管理等能力要求而设置的学习领域。课程参照本行业的专家和企业单位提出的职业岗位群实施了严密的职业能力分析,根据福建龙岩和周围城市对设计行业人才提出的要求(如施工员、设计师和制图员等职业),以及室内设计职业资格考核要求来明确课程教学内容。(1)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明确职业能力通过深入分析职业岗位,结合职业资格证书对人才在知识、能力和态度方面提出的要求,确定室内设计职业所需要的一系列能力;突出职业活动导向,通过校企合作,以企业的真实项目为工作任务,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以适应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2)以工作过程为主线,以真实项目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以实际工作岗位流程为依据,基于室内设计工作过程:“承接任务-现场踏勘-资料收集-方案设计(方案构思、图纸设计、文本制作)-意见反馈”,按工作任务的复杂程度,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选取不同类型的居住空间(单身公寓、三房二厅公寓住宅、独立住宅及周边环境)作为学习情境,以真实项目为载体,整合序化教学内容,三个学习情境的设计考虑递进、包容关系,简单到复杂,情境2与情境3中包含了情境1的居住空间设计元素运用的内容,并进行了升华。见表2。(3)课程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每个典型学习情境教学按照“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步骤实施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培养学生创新方法能力的教学目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担任企业“总工程师”的角色。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以行动为主的自我建构过程,以项目为载体,在有目标的行动化学习中积累实践知识、获取理论知识。[2](4)教学方法根据专业特点进行多元化融合结合多媒体、网络等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实施教学,灵活应用典型案例、小组合作、角色扮演、问题讨论等多元化教学法,刺激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以主动姿态参与课堂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同时不断更新和补充课程网络教学资源,增加微课视频等,构建一个动态、能增进教师和学生在课内外学习上互动性、有利于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更有利于学生在课外自主实践学习的网络平台。[3](5)校企合作,建立课程多元考核评价体系对传统的评价手段和方法进行改革,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方式,突出过程控制,尝试探索多元化评价体系,即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有机结合,将学校评价与企业评价有机结合,将知识技能考核与职业素质考核有机结合,构建起一张疏而不漏的考核大网。此外,考核成绩要兼顾实际项目完成情况、项目实施过程评价、方案成果评价等几个重要因素,还要将职业素质考核贯穿到所有环节中。

(二)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内容

选取不同户型作为学习情境,依托现实生活中的设计项目,共编排小户型公寓式住宅、大户型公寓住宅、独立住宅及周边环境3个学习情境,结构与要求如表2、表3、表4。学习情境的难度遵守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情境项目训练中融入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这样一来,虽然学生面临的每个任务是动态的,但是完成任务的过程是有相似之处的,均包含“承接任务-现场踏勘-资料收集-方案设计(方案构思、图纸设计、文本制作)-意见反馈”等过程。

三、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居住空间设计》课程为全面考察出学生的学习表现,采取过程性评价。结合具体的内容难度,对每个学习情境赋予合适的分值,然后进行成绩累计,实行综合性评价,具体操作办法如下所示:其一,全课程分为3个学习情境,完成每个学习情境之后,结合每组学生的学习表现(比如学习态度、合作精神、职业操守等因素)明确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然后综合应用四种评价方式(个人自评10%、小组互评20%、校内教师评价40%和校外指导教师评价30%)对学生成绩进行综合评定,以此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进行全面考核,并与室内设计师职业标准接轨。其二,过程性考核各评价指标权重分为工作纪律态度10%、团队合作15%、方案设计能力30%、图纸表现情况30%、方案汇报15%。先由任课教师和小组负责人组成考核评定小组,项目组长结合考勤情况、完成质量等综合评定学生个人成绩。其三,学期总评成绩评定:总评成绩=过程性考核成绩总分70%+期考成绩30%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目标等进行改革,将企业的真实案例应用到学习中,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4]同时,增强学生的设计创造意识,能够承担各类不同户型的公寓式住宅、独立住宅及居住区周边环境等设计项目的设计工作,实现与企业无缝对接。

作者:倪 蕾 吴海燕 郭 华 单位:闽西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邓晓霞.高职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课程的项目化改革实践[J].大学教育,2015(7)

[2]薛栋.基于项目课程的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研究[D].天津:天津理工大学,2011

第6篇:空间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传统装饰元素;公共空间;教学实践;方法

引言

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形式多样,题材独特广泛,是中国几千年文化特点所展现出来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本身就蕴含着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审美,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替代的。传统装饰元素是人类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包含着从古到今的人类的劳动创造、文化积淀和精神理念,浓缩了宗教、思想、道德、艺术、审美、价值、社会现实、习俗等,成为时代的缩影,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适用性,由于文化元素的地域性差异,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的装饰艺术体系。

1.中国传统装饰元素概述

中国传统装饰元素的艺术表现形式是附着于中国历史文化产生的特定行为。它不仅具有特定的传统装饰特征,还具备了不同区域文化、不同环境因素的艺术风格。中国传统装饰元素的不同时代文化、特征与审美主要以表达手法、题材展现、技艺功能的复杂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它不但承载了设计的本身要求,同时还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期望。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彩、广泛流传,是其他艺术形式难以取代与超越的,同时是东方文化的瑰宝与独特景逸,彰显世界艺术之林的特有气质。

2.公共空间设计现状

公共空间时一个建筑的核心,是人们生活流动的一个枢纽。从使用功能方面来说它又是一个集散地,对于空间布局而言它是表达建筑特性的方式。公共空间时现代人经常使用的较为频繁的场所,对于空间装饰,需要表达一定的文化层次内涵。公共空间的美的表达与成功的展现,需要合理规范的计划,将高尚的审美元素,内涵层次丰富的中式元素涵盖到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中,是当代艺术设计的潮流。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古代的空间及建筑设计影响深远,也为我们的现代公共空间设计提供了很好的思想资源。它使我们充分意识到在商业竞争激烈的现代经济社会需要宁静淡雅、天然淳朴的简约设计,同时还弘扬了“美善相乐”的造物文化,追求功能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3.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公共空间的应用实践与方法

中国传统装饰元素代表着传统文化的精髓。现代公共空间设计融入中国装饰元素,是提炼中国文化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及特点,传达文化的核心价值内容,并对其优秀的内容进行挖掘与再创作,通过融合将中国传统装饰元素与公共空间设计思想相合并,增强历史文化的博大与精深。同时,也有助于设计师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光大的设计理念,增强公共空间的视觉感染力。

3.1 中国传统装饰元素与公共空间设计的关联

公共空间设计是社会文化内涵的体现,从文化思想来看,无论采用什么设计风格,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心理结构和精神内涵,是在一定的文化语境中加以产生并完成。同时,反映不相同的审美意识和价值观念,体现当时的文化层次特征。从历史学角度来看,任何时期的公共空间设计都与当时的生产力结构和文化意识紧密结合。设计形式来自历史文化传承,人们按照经验总结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进行着加工相关联的一切印象。

公共空间采用中国传统装饰元素手法,进行空间的布置、环境的造诣来烘托具有特定的关联性,传统装饰元素不是简单的组合体的堆砌,是针对空间的多功能性的特点进行设计定位的。因此,传统装饰元素在公共空间设计的风格运用的特性是显而易见的,不仅融合着庄重和优雅的气质,更是公共空间中的重要组成元素。

3.2 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公共空间设计的应用方法

公共空间设计中采用中国传统元素,对于环境意境、空间规划来说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元素主要是针对空间布局、功能复合型设计采用传统装饰手法。同时,传统装饰元素对室内空间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又具有一定的影响。对于公共空间设计的影响因素主要是中式传统装饰,因其不同的审美意识、对事物结构的认识形式的不同等因素考虑,这对于是否能创造出室内文化气息和舒适宁静的艺术氛围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另外,传统装饰元素对于公共空间设计的影响可分为显性及隐形两种。从显性方面来看,可以从形态语言、媒介、表现技法等方面去作用于公共空间设计。从隐形方面来说,传统装饰元素中的历史文化内涵、设计意境和情感表达等内容都会影响公共空间的室内环境设计。

一般情况下中国传统装饰元素都蕴含着一定的文化寓意及情感,运用中国传统装饰元素中的借喻、象征、比拟、双关及谐音等传统文化理念进行创造和借鉴,如背景墙的圆形设计看似简单但可以让人联想到节日的团圆和诗的意境。所以说公共空间设计的装饰形式和表现方式都有可能打造出富有浓烈的民族色彩和具有独特格调的空间。

3.3 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应用实践对空间设计的影响

传统文化一直影响着公共空间设计。尽管部分思想前卫的设计师经常说要摒弃传统思想的束缚,认为设计作用应该是“无传承、无传统”的具有特色的理念。但是在实际设计中却不会如此。即使设计师“反传统”,也必须以“继承传统”为参照物来设计与规划自己的理念。设计不是个人行为,是从媒介传播、语言形式、表现技法等显性传统对设计认识的审美意识、思维方法、文化内涵等隐性的传统,都在无形的影响着每位设计师。

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室内空间装饰设计广为运用。翻开古代建筑典籍,皇宫建造形制、庙宇搭建规格、名宅装饰纹样等运用广泛。保留完整的故宫——皇家寝殿、乔家大院——民居特色住宅等,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集中展现的处所。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传统文化元素已经被人们逐渐淡忘。而传统装饰元素在公共空间设计中起到了点缀、丰富的作用。

4.结论

现代的社交活动场所以公共空间为主体,公共空间所服务的对象会涉及到不同阶层、不同工作背景、不同种族、性别等。可以说,公共空间时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公共空间的设计理念也受到人们的重视。过去单一的教条式的以西方文明产物为基础元素的公共空间设计正向多元化空间设计转型与发展。中国的日益强大与东方文明的博大精深,使具有传统装饰元素的东方情调的公共空间被大众接受,并受到欢迎。现代公共空间的设计运用中式元素,使空间布局合理、协调、共生,并可提高公共空间设计的文化层次及内涵。让东方文明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创新,形成适合社会发展,和谐统一、风格独特的中式现代公共空间设计及公共空间文化层次的表达,并在实践中加以充实。(作者单位: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东北电力大学2012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32)项目名称,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计教学研究与改革。

参考文献:

[1]回顾.传统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M] .辽宁:辽宁美术出版社,2007

第7篇:空间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风景园林;空间;设计

1 风景园林的空间

1.1 空间的组成元素

空间的实质是由它的功能所确定的。空间的存在及其特性来自形成空间的构成形式和组成因素,空间在某种程度上会带有组成因素的某些特征。空间主要构成元素包括:垂直绿化、铺装平面、小品设施、人流、周边生态环境等。其中,植被和绿化植物是组成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景观生态学对景区进行规划和设计,往往能够产生较好的生态效益和人文效益。

1.2 空间的形式

分隔和组合能够有效地利用空间,能够让景观的各种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园林空间主要有3种形式:容积空间、立体空间和两者相合的混合空间。容积空间的基本形式是围合,空间为静态的、向心的、内聚的,空间中墙和地域特征较突出。立体空间的基本形式是填充,空间层次丰富,有流动和散漫之感。容纳特性虽然是空间的根本标识,但是,设计空间时不能局限于此,还应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1.3 空间的特性

空间的围合质量与封闭性有关,主要反映在垂直要素的高度、密实度和连续性等方面。高度分为相对高度和绝对高度,相对高度是指墙的实际高度和视距的比值,通常用视角或高宽比D/H表示。绝对高度是指墙的实际高度,当墙低于人的视线时空间较开阔,高于视线时空间较封闭。空间的封闭程度由这两面三种高度综合决定。影响空间封闭性的另一因素是墙的连续性和密实程度。同样的高度,墙越空透,围合的效果就越差,内外渗透就越强。不同位置的墙所形成的空间封闭感也不同,其中位于转角的墙的围合能力较强。

1.4 空间中心化处理

空间处理主要考虑2个方面:单个空间本身以及不同空间之间的关系。其中,多个空间的处理则主要是以空间的对比,层次、序列、渗透等关系。空间的大小应视空间的功能要求和艺术要求而定,单个空间的处理应注意空间的大小和尺度、封闭性、构成方式、构成要素的特征(形、色彩、质感等)以及空间所表达的意义或所具有的性格等内容。人处于一定的环境中,对于景观空间的知觉认识虽以各种感觉印象为基础,但已远远超过感觉印象简单相加的总和。

2 园林设计的特点与要求

园林设计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是个复杂的过程,与制图技巧的训练有着本质的区别[1]。园林方案设计的特点如下:

综合性:园林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需要在设计过程中对整个空间有较强的整体把握,能够清楚地了解空间设计的功能需要,以及合适的设计形式。一个好的园林空间设计,必定能够贴近人们需求,在功能上较为完整。

创作性:园林设计是一门灵活的艺术,设计者应该具有灵活开放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想象力。园林设计者在设计各种类型的园林绿地时,要能够灵活地解决各样遇到的问题,只有创造者发挥创新意识,设计出的园林作品才会具有丰富内涵、新颖的形式。

过程性:在进行风景园林设计的过程中,需要科学、全面地分析调研,深入大胆地思考想象,不厌其烦地听取使用者的意见,在广泛论证的基础上优化选择方案。设计的过程与一个不断推敲、修改、发展、完善的过程。

双重性:作为一门设计课程,它的思维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学科之处,具有思维方式双重性的特点。园林设计过程主要分为:分析研究、构思设计、分析选择、再构思设计等过程。设计者运用逻辑思维处理每一个分析阶段,而采用形象思维进行构思。

社会性:园林绿地景观是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广泛的社会性。这就要求,园林空间设计者在进行空间设计时,要能够对各方面进行权衡,这其中包括: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人文效益等。

3 园林空间设计的方法

园林空间设计方法可按两者的先后顺序分为:“先形式后功能”和“先功能后形式”两大类。这两种方法的主要区别在于方案构思的切入点与侧重点的不同。

“先功能后形式”的方法是基于平面设计为起点的基础上,该方法把重点放在功能的需求上,在完成功能的前提下,再去完成空间形式的构造。先功能的设计方法,相对比较好把握,能够以较快的速度确定空间设计方案,比较适合初学者。它的缺点在于它会阻碍空间形态设计,对园林设计的创造性有所限制。

“先形式后功能”的方法则是从园林的地形、环境入手,进行方案的设计构思,重点研究空间组织与造型,然后再进行功能的填充。这种方法更易于自由发挥个人的想象与创造力,设计出富有新意的空间形象。但是后期的功能调整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初学者一般不宜采用。

在实际园林空间设计过程中,应该根据实际需求,结合设计者的优势,采用混合的设计方法,这样设计出来的园林空间更能贴近人对于园林空间美观的需要。

第8篇:空间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高职;室内设计;教学;课程设置;能力培养

室内设计作为一个实用性很强的艺术设计类专业,是许多高等职业院校艺术设计类教学的主干专业方向。按照知识结构体系和实际的需要,可分为“居室空间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商业店面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公共空间设计”等分支课程。室内设计的基本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具备从事建筑室内设计的能力,创造出功能和美学完美结合的生活空间,让学生掌握建筑形式美的基本法则与规律,熟悉施工工艺与材料构造。

当代室内设计的概念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在我国蓬勃发展,至今已有三十年,室内设计知识结构日趋完善,理论相对成熟。近几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设计消费市场的扩容,体现之一就是居室的设计装修成为了必然,人们甚至乐此不疲地进行重复装修以满足对改变生活方式和对艺术的追求。市场的增大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对应用性人才的需求量增大。然而,近几年的职业院校室内设计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情况却不容乐观。对学生就业后的跟踪调查显示,职业院校学生普遍存在设计思路狭窄,设计表现能力欠缺,交流能力差,团队意识不强等问题。而职业院校学生在理论体系、学历结构等方面又无法与同台竞争的本科生、研究生相比,这就直接导致就业情况的不良。以上情况说明。现有的职业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当今设计市场的人才需要。

一、现今职业教育室内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思维固化。众所周知,在设计领域,引自苏联的美术基础教学已广为人们所诟病(试想,具象,刻板的思维方式如何产生具有抽象理念的、鲜活而富有张力的设计作品?),而大多数的职业教育现在仍沿用传统美术教学方法。这种老化的美术基础课程对启发型设计基础课程时间的挤占造成学生思维的单一化,耽误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早期培养。而且设计基础类课程又大多采用通用教学科目,如室内设计专业与平面设计专业通用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等课程。诚然这种课程结构有利于学生美术功力的提高,但也不可否认其对设计修养的培养针对性不强。

(二)专业科目不足。职业院校往往开设的室内设计专业课程分类较粗、数量较少、教学时间不足。一般在第2学年下半学期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而在进行1~2门专业课程后,学生就面临毕业设计与就业实习。短促的专业课程学习时间导致学生理论不系统,再学习能力不强;实际操作锻炼少,知识体系无法与现实应用接轨。

(三)教育模式陈旧。从两个角度来看待目前的职业教育教学方式:从教师的角度,多数还是一个教师面对一个班的授课方式,这一方式最大的问题是限制了教师与学生间的对话与研讨,教师的理论和经验得不到很好的传达,学生学习还是以教材、教师为核心,处于被动式的教学状态;从学生的角度,学生往往单独完成作业,根本不存在团队协作。而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大型设计项目是需要多方面的大量人才作组织保障的,例如,在餐饮空间这类大型设计项目中,需要多人、多部门合作,如果他们之间的协同工作出现问题就会导致整个项目的瘫痪或重大设计施工事故。

(四)理论与实践脱节。现今的教学方式大都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理论的抽象性,概括性,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缺乏具象认知。而教师援引的案例,学生又没有现场体验的机会,很难将理论联系实际、融会贯通的进行思考;在实训阶段,课题大多虚拟,无法全程体验设计过程,无法掌握设计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二、室内设计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

学生毕业后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继而再解决职业规划与事业发展问题。为了能使专科学生在毕业后能尽快适应社会需求,根据社会实际需要,从行业低端切入,加强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而要使学生在本专业领域实现更好的发展,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是重点。因此我们应该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基础上,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一)设置合理的设计基础课程,完善专业课程结构。

大多数学生在入学之前就已经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步入职业学校后,完全没有必要进行传统的基础美术教育,而对其直接进行更具导向型的设计基础教学。例如,第1学年重点开设设计素描(透视与手绘技巧)、设计色彩(色彩搭配能力)、空间构成(空间意识和想象能力)、人体工程学(含环境心理学)、效果图表现软件(3dmax、photoshop等)、室内设计风格等。

将专业课程进行细化,增加专业课程的学习时间。如,从第2学年开始展开专业课的学习,开设居室设计、餐饮空间设计、商业店面设计、办公空间设计等。

(二)形成“团队对团队”的模式。

即专业课程采取用教学团队应对学习团队的教学模式。

教学团队以专业课程结构为划分基础,以骨干教师为核心,由具备一定研究、设计、开发实力的师资组成专业课程教学团队。每个教学团队担负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师根据各自的教学研究特长、优势,分别承担细化的教学任务。如在餐饮空间设计教学中,学生提出涉及建筑,文化、材料、灯光、家具等多专业、多学科的问题,一个教师往往难以解答,指导也不够全面深入,只有团队式的师资力量,才能丰富学生的知识领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有多名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可有效降低教师的主观性对学生成绩的影响,而且能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优势和缺点,便于因材施教。

学生建立多人小组的基本设计单位。在当下的设计市场中,除居室设计一般是由个人独立完成外,其他室内设计项目,如办公空间、餐饮空间这一类大型项目,设计工作往往是由一个设计团队完成。在教学中,可以将3-5名学生组建为设计小组(学生可自由组合,也可由教师根据学生特点进行搭配组合)进行设计实践。以小组为一个基本单位,共同完成一套作业或设计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承担相应部分工作,同学间相互协作支持,在讨论中相互提高。也有利于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

(三)“以项目带作业”方式进行教学。

构建以工程项目为基础的知识系统,即以教学团队带领学习团队参与实际项目的方式进行教学——由教学实施院系进行设计项目的联系,学生团队进行设计、投标,教师团队则对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把关。学生对实际工作中的设计项目有整体性的把握,掌握项目实施的流程,熟悉项目设计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可完成掌握一个具体工程所需的知识。

一般在项目完成过程中有以下几个环节:学生参与客户交流及任务书的判读、进行现场勘察与测量,自行收集相关资料,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方案初步构思,而后以内部说方案的方式与同学和教师展开讨论和推敲,经过必要的拓展和修正之后集体参与投标,最后进行施工图纸的绘制,完成工程监理。教师就项目中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共同分析讨论,教师最后进行总结。这样,既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又有利于学生相互学习提高,同时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还能从一定程度上达到“以工养学”的目的。

第9篇:空间设计课程总结范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基础课程是整个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第一个环节,目的是教导学生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引导他们顺利进入专业学习。而简单固化的套用美术专业的以三大构成作为基础课程主要内容的教育教学模式已越来越显出它的不足与弊端,各个院校都在积极探索高效、系统的基础教育教学方法,以期让基础课程成为扎实学生专业学习的基石,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人才的目的。

1基础课程教育教学分析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首先应遵循专业特性并根据行业发展现状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再紧密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推导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安排,然后再依据专业教学需要推导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安排。从而避免在教学过程的转换阶段上出现知识体系的错位和断层,实现整个教学程序上的融会贯通,令学生建立起正确完善的知识体系,顺利的完成与基础与专业的对接。

由此得出具体的基础课程教学任务,主要从两个层面展开:(1)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树立学习目标和教导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步骤;(2)教导学生能够顺利进行专业学习的各类基础知识,为完善他们的知识体系打下坚实基础。

2基础课程的教学重点及课程设置

基础教学内容繁多,教育教学活动始终贯穿整个学年,每个学期有着不同的教学重点和教学设计。第一学期比较侧重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普及教育,让学生了解专业,明白专业学习需要基本具备的能力和知识,激发学生兴趣并明确学习目标。第二学期则以教导学生正确的思考与学习的方法以及设计的规律与过程,并在学期末通过适宜的校企合作课题进行设计实践,总结并巩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整个教学过程注重对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2.1基础课程的教学准备

进行基础课程教学的第一步,需要给学生进行一定的专业介绍,让学生了解何谓环境艺术设计,明确学生的学习方向。对于刚升入大学的学生而言,专业是比较陌生的,学习非常迷茫。专业及课程介绍可以让学生了解所学专业需要具备的能力,不仅仅是绘画和制图,更加要让他们了解掌握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2.2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

在长达一年的基础课程教学中,将设置每周4次,每次4课时的教学时间,这样既保证了足够的课时量完成教学任务,也给予学生一定的将教学内容理解并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的时间。具体的教学安排将根据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及相互关联性设定七个教学步骤,按照学生的学习规律,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导给学生。并在各个教学过程中采用主题教学法,打包教学内容,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调研、讨论、理论、绘画、制作等,完成知识点的传授和设计基本技能的演练。

3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及教学内容

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积累,下面将对教学过程中的七个教学步骤及涉及的知识点作详细介绍。

步骤一:观察与记录。观察与表现是基础课程中最基本的部分。要解决造型问题,首先要解决观察的问题。不管是在何种设计中,眼睛对信息的接受能力都是最基本和最核心的。课程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通过对眼睛专业化的训练,令学生学会捕捉物象,养成对物象全面、快速、准确、合理的观察习惯。在视觉上要克服视觉恒常性,把握物象整体的造型规则和特征。培养学生对形体的敏锐感知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他们的表现能力,学习一定的记录方式方法:语言、文字、绘画、摄影及综合材料等,多角度、多方位、不同层次的来表现物象。授课内容包括:理解观察的目的与意义;全局与细节、动态与静态、主观与客观的观察特点与差别;记录工具和方式带来的区别与效果以及相关记录工具的技法掌握等。

步骤二:造型与形态。在此教学步骤里主要包含了两个教学重点,一是采用结构素描方式,以线为主要造型手段,几何化地框示和强调出物体的构造特征,使其获得归纳及概括性的确认,注重对事物构造原理的把握。二是引进投形概念,以三视图的形式对物象进行分解和剖析,运用透视学原理辅助理解物象的空间关系与形体的比例关系,从而帮助学生准确的提取具有概括性的整体和局部特征,运用构成的概念和图案的设计进行画面表现。其中的知识点包括了让学生理解透视原理等投形概念,树立空间概念、尺度概念;培养多角度表现形态的意识;掌握提取、概括、构成的规律等,以达到对物体不同角度的四围性完整理解和设计运用。

步骤三:光影与物体。光影与物体的教学分别从两个方面展开,各有侧重。一方面分析研究光影与形态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研究光影与色彩的关系。第一阶段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光影对人与空间的影响。光线的照射可以造成光影的现象,形成不同的明暗值变化和对比,帮助我们观察和辨识客观事物的结构特征。光线还是感知空间的重要媒介,给我们的心理和生理带来了重要的影响。通过试验令学生感知不同的光条件下被照射物体产生的光影变化。在课程中,要求学生借助数码相机,搜集光影资料,并进行分析。注意光影形成的正负形间的对比变化,研究面与面、面与体之间的构成关系。第二阶段的教学重点是研究光影与色彩的关系。通过对环境中的物体色彩属性和空间色调的整体认识,引导学生发挥艺术生的优势,注意将色彩的物理性质与人们的感官心理相结合,培养学生敏锐的视觉反应,使学生能有机地联系专业,塑造表现对象的几种色彩配置和组合形态,实现色彩写生与色彩设计的技能提高,在此基础上完成一定量的空间配色演练。

步骤四:思维与创意。课程的重点在于发挥同学们的特长――作为艺术生所具备的艺术能力和素养,激发他们的创造性力。通过一定的课题,训练学生在对物体感受和观察的基础上,深刻理解物体的结构与形态,并准确提取其内、外部特征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通过原型启发令他们通过大胆的想象进行空间设计,以达到对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将构想转化为画面语言的表达能力,达到心与手的协调统一。

步骤五:空间与材料。该课题主要研究空间的表情以及其工艺特性,着力培养学生对空间形态的感受能力,训练学生对物体组合过程中在空间中的延伸、穿插、过渡等关系的理解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体验和提高自身对空间造型的认知能力和空间形式的塑造能力。并通过模型制作的契机,不仅让学生走进市场进行材料调研,达到对材料的性质、肌理的初步了解,还要让他们走进生产制作的工作室及车间,加深他们对材料加工工艺的了解,并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教学以对空间的分析、组织和塑造为主,通过制图和模型制作的方式令同学们多角度、深层次的接触空间、理解空间和塑造空间。在该阶段中包含的知识点有:对空间的限定、特性和组合方式的认识;对空间尺度和比例的把握和制图;材料运用和制作工艺,锻炼学生的调研及制作动手能力。其中穿插空间设计实例鉴赏内容,丰富学生对专业的认知。

步骤六:技法与表现。课程主要通过手绘效果图的方式,解决对特定空间的理解、把握和表现。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从临摹开始,进行空间表现技法的讲解及演练。在此基础上,令学生能够结合前阶段空间塑造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空间设计与表现。其中包含草图表现、投形透视、CAD制图、效果图快速表现等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将进行大量的示范和空间图片展示,既能够熏陶学生的艺术情操,还能熟练他们的表现技法,同时,这些内容又与专业紧密相连,在一定程度上也扩大了学生对专业信息的占有量。

步骤七:实践与技能。该阶段通过校企合作实际设计项目的导入,训练学生在具体的设计条件和环境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设计实践。该主题教学对于设计的要求都比较规范和严格,设计内容也较为完整,是为同学以后进行更为复杂的专业设计所做的铺垫。选择适宜一年级学生完成的设计内容,如:电梯、橱窗等学生常见的尺度较易于把握的设计对象为主题开展进行。其中涉及到的知识既属于基础教学的范畴,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能够锻炼同学们的设计能力,掌握设计流程,达成预期的设计目标,从而引导他们顺利进入到专业课程中去。课题特别注重学生对设计方法和设计程序的掌握,要求同学们能够把握设计要求,通过对设计主题的分析,全面的观察设计对象,理解设计理念,围绕主题思想拓展出合理的设计形式,深刻表达设计内涵。其中还包括了对基本设计规范的掌握;实地考察与调研的方法;资料查找和对信息的梳理以及具备一定的电脑运用能力,主要考察CAD和Photoshop的操作能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