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气象服务研究报告范文

气象服务研究报告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气象服务研究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气象服务研究报告

第1篇:气象服务研究报告范文

参考《2012年中国省级政府效率研究报告》,根据表10,与2012年相比,2013年政府效率测度一级指标标准化值增长显著、政府效率正向变化最大的省级政府是海南。其政府效率排名从第24位上升到第11位,向前晋升13位;其中,政府公共服务排名从第24位上升到第13位,向上晋升11位;政府规模排名从第9名上升到第4名,向上晋升5位;在政府效率测度的二级指标方面,海南的政府公共服务中的科教文卫服务、社会保障服务也上升明显,其排名从第27位、第12位分别上升到第23位和第4位。另外,需要指出的是,与2012年的报告相比,2013年加入了对电子政务的测度,且占有10%的权重。而海南在电子政务的单项排名为第7位,因此对其政府效率提升也具有明显的正面影响。

二、河南:2013 年政府效率负向变化最大的省级政府

河南是2013年政府效率负向变化最大的省级政府。参考《2012年中国省级政府效率研究报告》,不难看出,造成河南省政府效率排名后移最大的因素是政府公共服务及电子政务。表11的数据表明,河南省政府效率测度的一级指标政府公共服务排名后移最大,即从2012年的第14位下降到2013年的第24位,排名后移了10位。同时,测度政府效率的二级指标,即政府公共服务中的科教文卫服务下降了6位,即从2012年的第21位降到了2013年的第27位,而二级指标科教文卫服务在一级指标政府公共服务中权重为55%,因而使一级指标政府公共服务排名大幅下降。另外,河南省电子政务表现欠佳也是影响其政府效率排名下滑的重要因素。因此,河南省政府应注重提高包括科教文卫服务在内的公共服务水平,改进政府网站工作绩效,提高互联网普及率,从而提升政府效率。

三、浙江政府效率测度分析

根据测度结果,2013年浙江省政府效率及其测度一级指标标准化值全部跻身前10位,这是我国31个省级地方政府中唯一有此殊荣的省级政府。其中,浙江省政府效率测度的一级指标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以及政府规模排名虽略有下降,但因其整体表现均衡且突出,使其总体效率仍然上升1位。

透过表4和表5、表12,不难发现浙江省政府效率测度的二级指标标准化值出现分化。比如,在政府公共服务二级指标方面,浙江的科教文卫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表现较好,排名分别为第7位和第5位,但是在公共安全服务和气象服务表现较差,排名分别为第22位和第26位;在政府公共物品二级指标方面,浙江的城市基本设施较好,排名第4位,但是其社会基础设施较差,仅排名第21位。

由此可见,浙江省政府效率虽然总体优秀,但也存在继续改进的空间,比如公共安全服务、气象服务、欠佳的社会基础设施,均是制约该省政府效率进一步提升的因素。

四、重庆政府效率测度分析

从表13中我们可以看到,与2012年相比,重庆市2013年政府效率及其测度一级指标排名发生了较大变化,得到明显提升。比如,重庆市政府效率排名从第29位提升至第20位,政府公共服务、政府公共物品、政府规模以及居民经济福利也分别提高到第21位、第9位、第21位以及第17位,尤其是政府公共物品排名优秀,比2012年上前提升了20位之多,大大优于西部其他省级政府。同时,表4和表5表明,重庆市政府效率测度的某些二级指标也表现非凡,比如,重庆社会保障服务排名第9位,社会基础设施排名第5位,表现优秀。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重庆市作为直辖市,在四个直辖市中其政府效率表现是最差的,因为其他三个直辖市政府效率均在前十位。虽然地处西部地区,但其作为长江上游地区的政治、经济、金融、文化、教育、科技中心,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窗口”和”支点”,重庆市在我国起到了左右传递、东西连接的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因此,重庆市政府效率未来还将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未来的重庆市应不断追赶其他三个直辖市,在政府公共服务、政府规模、居民经济福利以及电子政务等方面继续提升,努力在政府效率方面与它们看齐,即不仅要在经济发展水平上领先西部地区,还应在政府效率上迎头赶上其他直辖市。

第2篇:气象服务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可行性报告;评估

中图分类号:TM73 文献标识码:A

广义的可行性研究,按研究的深度可分为投机机会研究、初步可行性研究和详细可行性研究三个阶段。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是工程项目建设前期两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尽管在报告书中所涉及内容大体相同,但由于工作目的不同,因而在研究重点、评价方法等方面有重大区别,业主在咨询这两个报告时,应掌握两者的差异,以便进行更好的评估审核。

一、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

电力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主要内容:①电力建设项目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成本;②电力建设项目资金成本的筹集方式与筹集渠道;③电力建设项目在技术方面的可行性;④电力建设项目在财务方面的可行性;⑤电力建设项目在经济方面的可行性;⑥电力建设项目在质量方面的标准;⑦电力建设项目在施工过程中以及施工完成之后所需要的资源、物力、动力以及人力;⑧电力建设项目的施工周期、寿命以及建设过程中的维修与养护;⑨电力建设项目在社会方面具备的可接受性,例如:电力建设项目在营运效益方面的社会分配与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是否与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风险分析以及诱增经济效益等多个方面相符等。电力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咨询,主要是核实上述内容。

二、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单位的选择

项目业主为了能快速、正确、科学地作出投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以及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工作的准确与否,因此,业主在进行可行性评估单位选择时应重点考察执业资格、信誉、实力三个基本条件。

承担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的工程咨询单位,必须依法取得政府有关部门及其授权机构认定的工程咨询单位资格。包括资格等级、咨询专业和服务范围三部分。工程咨询单位应在其执业范围内承揽任务,并有良好的业绩。

评价可行性评估单位的实力主要是考核专家层次、D组织管理能力和装备水平。承担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的工程咨询单位,应有自己的专家队伍,有一批能胜任评估任务的项目经理,善于综合优化多种咨询方案和意见,作出正确的判断和结论。应具有规范化、制度化和现代化的管理和装备,并有组织高层次评估专家组的能力。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咨询与评估分析

咨询单位完成可行性研究工作后报送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业主作出投资决策的依据, 因此,要对该报告进行详细咨询和评估。审核和评估其内容是否详实、完整,分析计箅是否正确,最终确定投资机会的选择是否合理、可行。

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是指在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完成后,由另一家具有相应执业资格的工程咨询单位再一次对拟建项目进行技术、财务、经济等方面的论证,对可行性研究报告所做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核实和评价,如实反映项目潜在的有利和不利因素, 对项目的可行性做出明确的结论,为项目业主或有关决策部门进行决策提供依据。

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通常在以下几种情况下进行:需由政府审批的项目,一般委托有相应执业资格的工程咨询单位进行评估。评估结论是政府决策的依据。拟对项目贷款的银行,一般自行组织专家组对项目进行评估,评估结论是银行贷款、决策的依据。

四、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的主要内容

1、工程项目的必要性。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等宏观角度,审私ㄉ韫こ滔钅渴欠穹合国家的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和地区规划,是否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分析市场预测是否准确,项目规模是否经济合理。

(1)工艺、技术、设备。分析项目采用的工艺、技术、设备是否符合国家的技术发展政策和技术装备政策,是否可行、先进、适用、可靠,是否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项目所采用的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是否安全可靠;引进设备有无必要,是否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国情,能否与国内设备、零配件、工艺技术相互配套。

(2)建设条件与生产条件。项目所需资金能否落实,资金来源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政策规定;分析选址是否合理,总体布置方案是否符合国土规划、城市规划、土地管理和文物保护的要求和规定;项目建设过程中和建成后原料、燃料的供应条件,供电、供水、供热、交通运输等要求能否落实;项目的"三废"治理是否符合保护生态环境的要求。

2、工程的方案和标准。工程有无不同方案的比选,分析推荐的方案是否经济、合理;审核工程地质、水文、气象、地震等自然条件对工程的影响和采取的治理措施,工程采用的标准是否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是否贯彻了勤俭节约的方针。

(1)基础经济数据的测算。分析投资估算的依据是否符合国家或地区的有关规定,工程内容和费用是否齐全,有无高估冒算、任意提高标准、扩大规模,有无漏项、少算、压低造价等情况;资金筹措方式是否可行,投资计划安排是否得当;报告中的各项成本费用计算是否正确,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成本管理的标准和规定;产品销售价格的确定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和预测变化趋势,各种税金的计算是否符合国家规定的税种和税率;对预测的计算期内各年获得的利润额进行审核与分析;分析报告中确定的项目建设期、投产期、生产期等时间安排是否切实可行。

(2)社会效益。社会效益包括生态平衡、科技发展、就业效果、社会进步等方面。应根据项目的具体情况,分析和咨询可能产生的主要社会效益。

(3)财务效益。从项目本身出发,结合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现行价格,对项目的投入费用、产出效益、偿还贷款能力,以及外汇等财务状况进行分析,以判别项目财务上的可行性。审瞬莆裥б嬷副曛饕是复核财务内部收益率、财务净现值、投资回收率、投资利;润率、投资利税率和固定资产借款偿还期。涉外项目还应评价外汇净现值、财务换汇成本和财务节汇成本等指标。

(4)国民经济效益。国民经济效益评价是从国家、社会的角度,考虑项目需要国家付出的代价和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效益。一般评估时用影子价格、影子工资、影子汇率和社会折现率等,分析项目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净效益,以判别项目经济上的合理性。评价指标主要是咨询计算内部收益率、经济净现值、投资效益率等。

(5)不确定性分析。审讼钅康牟蝗范ㄐ苑治鲆话阌Χ员ǜ嬷械挠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进行鉴定,以确定项目在财务上、经济上的可靠性和抗风险能力。业主对以上各方面进行审核后;对项目的投资机会进一步做出总的评价,进而作出投资决策。

五 结束语

电力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指在项目投资决策前,通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技术、工程、经济、环境、社会等方面的情况和条件进行调查、研究和分析,并对项目建成后可能取得的财务、经济效益及社会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评价,从而提出该项目是否值得投资的研究结论,为项目投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 中国项目管理研究委员会.中国项目管理知识体系与国际项目管理专业资质认证标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第3篇:气象服务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V221+.8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可行性研究作为一种系统方法,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我国在总结基本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研究和借鉴国外经验,于1983年将可行性研究正式纳入了基本建设程序,从而明确了项目投资决策前的研究在程序中的重要地位。可行性研究目的是为实现项目的最佳经济效果,对项目的经济合理性、技术先进性进行全面分析和论证,给项目投资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提高投资的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并为开展下一步工作打下基础。

二、可行性研究涵义及作用

可行性研究是决策科学在项目领域的应用。所谓可行性研究,是运用多种科学手段(包括技术科学、社会学、经济学及系统工程等)对一项建设工程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的综合科学,其基本任务是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综合论证一个工程项目在技术上是否先进、实用和可靠,在经济上是否合理,在财务上是否盈利,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将可行性研究成果编写报告,即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作为一种投资项目的研究方法,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逐步趋于完善。2002年3月出版的由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组织编写的《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对“项目兴建理由与目标”、“市场预测”、“资源条件评价”、“建设规模与产品方案”、“原材料与燃料供应”、“总图运输与公用辅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劳动安全卫生与消防”、“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项目实施进度”、“投资估算”、“融资方案”、“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风险分析”、“研究结论与建议”等方面的具体编制内容和方法进行了规范。作为建设项目中的前期工作的重要内容,对项目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为建设项目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就是选择正确的投资方向,确定合理的投资结构,通过对若干个投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做出最优选择。可行性研究是投资业主和国家审批机关提供评价结果的主要依据以及确定对此项目是否进行投资和如何进行投资的决策性的文件,目前很多国家和地区依据可行性研究结论预测和判断一个项目技术可行性、产品销路、竞争能力、获益能力再做出是否投资的决策。

(二)、为项目建设单位筹集资金提供重要依据。

根据有关规定,凡是应向银行贷款或申请国家补助资金的项目,必须向有关部门报送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银行或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对可行性研究进行审查,并认定项目效益水平、偿还能力、风险水平确实可行后,才同意贷款或进行资金补助。

(三)、为建设项目审批和设计提供重要依据。

在可行性研究中,环境保护已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可行性研究中为达到标准所提出的措施和办法,是环保部门签发执照进行审批的依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审查,符合政府部门的规定或经济立法,对污染处理得当,不造成环境污染时,方能取得有关部门的许可。此外,在设计过程中,可行性研究报告对厂址、生产工艺流程、设备选型、详细的经济技术方案等已确定的原则经批准则成为详图设计的主要依据。

(四)、为国家各级计划综合部门对固定资产投资实行调控管理,编制发展计划、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投资提供重要依据。

由于建设项目尤其是大中型项目考虑因素多、涉及范围广、投入资金数额大,对全局和当地的近、远期经济生活带来深远影响,必须对这些项目进行详细的可行性研究,作为计划综合部门对固定资产投资调控管理和编制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依据。

(五)、为项目建设生产和考核评估提供依据。

设置相应的组织机构、进行职工培训以及合理的组织生产等工作安排要根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进行与项目有关的生产组织工作。当建设项目正式投产后需要进行生产考核,应以可行性研究所制订的生产纲领、技术标准以及经济效果指标作为考核标准。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所附的工程地质、水文气象、勘探、地形、矿物资源、水质等所有的分析论证资料,是检验工程质量和整个工程寿命期内追查事故责任的依据。

三、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已逐步形成比较规范和稳定的内容和程序,并作为强制性方法在项目决策中推行。但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建设项目并没有进行真正的可行性研究,或者进行的可行性研究不符合要求,没有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家政策和相关行业规定未健全,政策依据不充分。

早在1983年,国家计委颁发了《关于建设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试行管理办法》,各行业关于可行性研究的规定进度参差不齐,有的行业至今没有这方面的规定。有的行业有规定,但已不适应目前形势需要。国家和行业部门规定不齐全,使有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无法可依,无章可循。

有的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缺乏国民经济综合信息,无依据国家、地区及行业等长远规划、无依据国家的产业政策、无项目建议书及其批文等;在建设投资估算中,无主要设备的咨询价格资料,没有相应的工程造价的定额、标准依据;在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中没有必要的财务指标和参数等依据。

(二)、可行性研究意识不强,重视程度不够。

有的建设单位对建设程序不了解,听说要搞可行性研究,随便找几个人写上几页就算是可行性研究报告。有的建设单位缺乏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研究的意识,不重视或片面重视可行性研究,认为可行性研究是“走过场”,或是只提供给贷款机构、投资方看的,重视可行性论证,而忽视不可行性分析;重视技术评价,而忽视经济评价;重视财务评价,而忽视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敏感性分析和风险分析等。有的建设单位对建设程序了解一二,但图省事怕麻烦,不按规定要求办事。

(三)、深入调查研究不够,基础工作不扎实。

一些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由于受时间、经费、人力等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了降低成本,不进行调查研究,未搜集到完整可靠的基础资料;或是完全按建设单位意见或领导意图办事,只讲可行方面,不讲或少讲不可行方面,只讲有利条件,不讲不利条件,失去了公正、科学、求实的基本原则;或是为了赶时间、争项目,抢资金,在短期内(三、五天)就编出一份可行性研究报告。基础工作不认真细致,第一手资料匮乏,仅凭现有的数据或主观推测、判断,很难得到可靠、质量高的可行性研究结论。

(四)、可行性研究内容不够完整、全面。

可行性研究报告内容包括:项目概况、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市场预测、项目建设选择及建设条件论证、项目规划方案、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项目外部配套建设、环境保护、劳动保护与卫生防疫、消防、节能、节水、总投资及资金来源、经济、社会效益、项目建设周期及工程进度安排、结论等。实践中有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内容不全,如有些项目缺少节能篇章;有些项目不谈环保内容;有的没有项目建设进度计划,有的缺少方案比选及其推荐方案的论述;更为普遍的是,许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很少或根本缺少风险分析内容。

(五)、部分从业人员的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有待进一步提高。

提高人的素质是提高工作质量的基础。实践中仍存在少数人员的工作责任心和自我学习的意识不强,业务知识陈旧,缺少精于市场分析预测、项目运营管理、资本运作等方面知识的专家,这种状况影响了可行性研究的质量。有的设计单位,为了单纯追求经济效益,不顾自己力量有限,跨行业、越资质地承揽任务,甚至出卖资格证书,为社会上其他人员或单位编制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不负责任地加盖自己的公章。

四、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改进对策

由于可行性研究工作中存在上述主要问题,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在建设项目决策中的引导作用。一些地方盲目、重复、低效上项目,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可行性研究质量不高,没有真正为项目决策者提供科学、公正、可靠的决策依据。已经颁布实施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对项目审批制度进行了改革,规范了政府核准制,提出建立和完善风险责任追踪约束机制,新的投资体制对项目可行性研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可行性研究的作用。

作为项目前期工作之一的可行性研究在我国开展多年来,其在建设项目决策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已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因此要从思想上认识到可行性研究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尤其对于实行政府核准的项目,不仅有关从业人员应当重视可行性研究工作,项目业主、投资方及其他相关部门和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可行性研究工作。对有关社会经济发展全局和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投资项目,可以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同时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不可行性研究报告,从不同的侧面为决策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

(二)、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国家政策、行业规定,加强各项管理制度建设。

国家和行业部门完善、制定新的有关可行性研究的政策规定,根据我国实际和本行业部门的特点,尽量细化有关条款,使可行性研究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健全和完善投资项目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投资责任制和项目管理责任制,按国家的相关法规要求规范投资行为,建立和完善可行性研究的工作制度和评估决策制度,建立和完善继续学习教育制度,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市场约束机制,严格按章办事。

(三)、做好市场调研及项目风险预测分析。

市场调研是可行性研究的基础。进行项目市场调研时,要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对市场和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基础性调研工作,摸清市场有效需求规模和潜在需求规模,为项目拟建规模的投资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在完成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运用专业知识、技术方法和基本经验,对所取得的资料加以整理,建立能反映市场规律的预测模型,用数据或图标的形式把定性的市场分析转化为定量的说明,以对未来项目的市场发展态势做出分析预测和判断。在进行可行性研究财务评价时,必须对各种可能的风险因素对财务评价指标的影响进行分析,找出敏感性因素,揭示项目的市场风险和主要因素的风险等级程度,并有针对性的提出防范和降低风险的对策措施。

(四)、加强对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等有关单位人员培训。

针对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等人员缺乏可行性研究方面的知识,应组织有计划、多渠道地学习培训。主要培训内容是:有关国家政策和行业规定,建设项目程序、项目建议书的编制方法、可行性研究概论及编制方法、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及软件应用。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形势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友好、节约型社会的新理念,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五)、加强行业自律和监管,严格遵循建设程序。

造成目前不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质量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审批、评估机构把关不严;违反建设程序,随意附和委托方的不合理要求;编制单位超越资质范围承接项目,出借资质证书;信息垄断,地域排挤等等。因此必须严格建设程序和强化行业监管。审批、评估机构要从严把关,对于内容、深度、质量不符合要求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不予审批、评估;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应在其核定的业务范围内承揽业务;严格查处出借资质、资格证书的违规行为。坚持原则,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加强信息交流,提倡信息共享,反对地域垄断,规范市场竞争。

五、结语

可行性研究是一种通过详细调查研究,对拟建项目的必要性、可能性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进行全面、系统、综合的分析与论证,以便进行正确决策的研究活动,是一种综合的经济分析技术。随着我国工程建设的快速发展,工程建设行业的从业人员日益认识到一个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不仅是施工阶段的工程管理,而是全过程的管理。项目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即项目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的成败、工程造价的高低、投资效果的好坏,关系到项目的使用功能能否最大程度发挥。认真搞好可行性研究,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因此,指出可行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其原因,研究其对策,更好地为投资决策服务。

参考文献:

[1]黄渝祥.邢爱芳.工程经济学[M].2版.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5.

[2]赵国杰.工程经济与项目评价[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9.

[3]高珊.浅谈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J].民营科技.2008(11).

[4]张亦刚.宁永刚.可行性研究对项目建设的重要作用[J].科学之友.2008(10).

第4篇:气象服务研究报告范文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的意见》和《省气象灾害防御办法》,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省是易受气象灾害影响的省份,台风、暴雨、强对流、雷电等气象灾害以及由此引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山洪等次生衍生灾害时有发生。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各类极端天气事件呈活跃态势,气象灾害防御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我省大力促进气象防灾减灾事业发展,重视抓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要看到,目前我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是局地性和突发性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不够强,预警信息快速传播机制不够完善,预警信息覆盖面和应用面不够广等。各地、各有关部门要站在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切实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进一步提升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为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气象灾害损失提供有力保障。

二、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统一、分级负责,以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为核心,以提高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时效性和覆盖面为重点,以开展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全覆盖县(市、区)建设为载体,不断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网络、预警信息传播体系及预警联动工作机制,努力做到监测到位、预报准确、预警及时、应对高效。力争到2015年,实现气象灾害易发区乡村两级和产业集聚区、人口集居区的气象基础设施全覆盖,逐步消除气象监测预警“盲区”;实现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提前20—30分钟以上发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3%以上。

三、增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

(一)加强气象监测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气象卫星接收应用系统、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移动应急观测系统、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等建设,构建多灾种立体气象观测网。以产业集聚区、城乡人口集居区、重点经济开发区、生态保护重点区、重点交通线路、重点流域和库区、重要输电线路沿线、重要港口和渔港、旅游区等部位为重点,大力推进气象监测设施建设。结合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每个设区市要建立1—2个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气象试验基地。按照统筹规划、建设备案、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要求,将各类专业气象探测设施纳入气象综合观测网建设布局,统筹推进气象监测设施建设。

(二)提高气象预报预警业务能力。对台风、暴雨、雷电、强对流、暴雪、冰冻、雾霾等强致灾天气或突发气象灾害,要加密监测、滚动预报、联合会商,努力提高预报准确率和预警网格化水平。充分利用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技术,提高多灾种预报预警的计算分析能力。加强对农村及雷电多发区域的雷电灾害监测,及时做好预警工作。因地制宜、统筹推进各地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农业气象监测预警、中小流域气象监测预警和海洋(港口)气象服务、交通气象服务等平台建设。

(三)加强跨部门联合监测预警。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及时会商重大气象灾害预警、气象观测站网规划建设、监测信息共享等工作。统筹利用气象、国土资源、海洋、水利、农业、林业、环保、交通运输、建设、城管、电力等部门资源,尽快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数据共享平台,开展气象灾害以及由气象因素引发的地质灾害、森林大火、海洋灾害、农林业病虫害、区域环境污染等的联合监测预警。

(四)开展气象灾害风险评估论证。建立气象灾害调查收集网络,组织开展气象灾害普查、隐患排查和风险评估工作,加快编制本地分灾种气象灾害风险区划。积极应用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风险区划成果,建立各级行政区域和高影响行业的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体系,完善防风、防洪、防浪、防雷、防滑坡工程建设标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在编制城乡规划和确定重点建设工程、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大型基础设施工程以及避灾安置场所建设工程前,应当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风险性;在对上述建设项目依法进行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或项目申请报告审核时,应当将气候可行性论证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纳入审查内容。

四、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工作

(一)明确预警信息传播职责分工。按照“政府主导,归口管理,部门联动,统一,分级负责”的原则,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由各级气象部门负责制作,因气象因素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预警信息由有关部门联合气象部门制作,根据政府授权按预警级别分级,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自行向社会。气象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标准。广电、新闻出版、通信主管部门等要大力支持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传播工作,简化预警信息传播审批环节,建立快速传播的“绿色通道”。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及通信运营企业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及时、准确、无偿播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遇紧急情况时要采用滚动字幕、加开视频窗口、语音提示甚至中断正常节目予以插播等方式,实时播报预警信息。

(二)完善预警信息传播手段。逐步推进气象预警信息分类、分级、分区发送,提高预警信息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数字电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自动系统和气象灾害广播警报系统建设,支持通信运营企业升级改造气象预警信息短信系统,完善预警信息直达式渠道。发挥气象电视频道资源优势,着力打造综合应急预警信息专用电视频道。加强应急广播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预警信息在农村、山区和渔区的传播能力。加强资源整合与共享,依托气象业务系统和气象信息系统,力争用3年时间全面建成省市县三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平台。省政府应急管理部门要会同气象等部门研究制订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管理办法。

(三)加强基层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加强学校、机场、港口(码头)、车站、旅游景点、公共广场等人员密集区和公共场所以及农村偏远地区的预警信息接收设施建设。村(居)委会及学校、医院、工矿企业、建筑工地等要指定人员负责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传递工作。充分发挥乡镇(街道)气象协理员、村(社区)气象信息员及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相关人员在传播气象灾害预警信息中的作用,为其配置必要的装备,给予必要的经费补助。

五、切实发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效用

(一)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响应能力。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体系,细化分灾种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急预案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旦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根据应急预案适时启动应急响应,及时采取防范措施,组织做好队伍、装备、资金、物资等应急准备,加强交通、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监控和水利工程调度等,并组织对高风险部位进行巡查巡检,做好受威胁群众转移疏散、救助安置等工作。

(二)落实基层防灾避险措施。争取用3年的时间,全面完成气象防灾减灾标准乡镇(街道)建设,积极推进气象灾害防御示范社区(村)建设,提高基层防范和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监督检查办法,研究制订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标准,充分发挥基层重点企事业单位在气象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受气象灾害影响的社区、乡村和企事业单位,要组织居民群众和本单位职工做好先期防范和灾害应对。

(三)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预警和防范避险知识。各地要把气象灾害科普工作纳入日常公益性宣传范围,纳入各地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列入各级领导干部、防灾减灾责任人的教育培训计划。充分利用科技、教育、文化等资源,依托各地科技场馆、气象台站等设施建设气象科普平台,大力普及气象灾害预警和防范避险知识。切实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作宣传报道,引导公众正确理解和使用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防止歪曲报道、恶意炒作,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把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平安”建设内容、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工程、科技、经济等手段,大力推进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信息工作。要定期组织开展预警信息及相关部门应急联动情况专项检查,做好预警信息、传播、应用效果的评估工作。

(二)加大投入力度。各地要完善稳定增长的气象公共财政投入机制,把气象灾害监测设施及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和运行维护经费列入同级年度财政预算,落实资金保障。积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探索建立财政支持的灾害风险保险体系,发挥金融、保险在支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作用。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新增建设用地,要安排落实必要的用地指标。

第5篇:气象服务研究报告范文

一、地质灾害现状

根据《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我市共查明各类地质灾害隐患处,以地面塌陷、滑坡、崩塌和泥石流为主。其中,滑坡隐患点个,占隐患点总数的 ;崩塌隐患点个,占;泥石流隐患点个,占;地面塌陷隐患点个,占。地面塌陷是我市威胁最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威胁人数约占地质灾害威胁总人数的,威胁财产约占受威胁财产的。

二、年地质灾害防治重点

(一)重点防治区

根据《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全市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港两岸平原区及北部、西部丘陵区;地质灾害中易发区主要散布于等乡镇。等乡镇及全市公路两侧为滑坡、崩塌、泥石流的重点防治区域;等乡镇(街道)及铁路两侧为地面塌陷的重点防治区域。重点防灾地段为边坡稳定性较差的公路尤其是新建国道、省道、县乡级公路、水库库区公路和山区公路沿线;工程建设强度大、边坡较陡、风化残坡积层较厚的山区斜坡;旅游风景点内险要地貌处;矿山的尾矿库、闭坑矿山的采空区;地面塌陷较发育的灰岩地区。

(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

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危险点,是指受灾害威胁人数人以上,或因灾可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万元以上的突发性地质灾害点。全市共有以下个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

1. 镇村村后山坡滑坡隐患点;

2. 镇村村北东向500m地面塌陷隐患点;

3. 镇村见滑坡隐患点;

4. 镇村村坡地面塌陷隐患点;

5. 镇村村地面塌陷隐患点;

6. 镇村村地面塌陷隐患点。

上述地质灾害隐患点是我镇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所在村要在汛期来临之前明确防灾责任人、监测责任人,及时编制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并报市国土局备案。各村要对本村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全面巡查,建立档案,加强防灾减灾宣传,落实防灾责任,切实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三)重点防范时段

年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月,梅汛期、台汛期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为日降雨量毫米以上,或连续大雨3天以上、过程降雨量大于毫米的时段,或台风降雨开始至台风过后降雨停止后48小时时段。

三、地质灾害防治的主要任务

(一)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编制实施

镇根据各村实际编制辖区内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防灾预案,并组织实施。

(二)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工作

市气象局会同市国土局开展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预报(警)工作,对辖区内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时间、地点、成灾范围及影响程度做出预报,使我镇及有关部门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更有效地部署防灾工作,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加强地质灾害隐点的巡查和治理工作

地质灾害隐患点按“谁诱发、谁治理,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进行勘查和治理。今年我镇地质灾害勘察、应急排险的重点是村官坝头后山坡滑坡。

(四)加强公路铁路沿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交通和旅游部门要按照各自的职责,继续做好公路铁路沿线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责成建设或项目法人单位及时编制地质灾害防治预案,消除隐患,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五)认真做好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认真贯彻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对地质灾害易发区内进行工程建设及其他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工程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并将评估结果报有关主管部门备案。可行性研究报告未包含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项目主管部门不得批准其可行性研究报告,不予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

(六)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各项规章制度

1.灾情巡查、提醒、分级管理制度。镇村要在汛前、汛中组织对本辖区所有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交通铁路沿线进行实地巡查,对各点的灾情现状及发展趋势作进一步分析评价,提出具体防范意见,并建立巡查台账。对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地段,尤其是地质灾害易发的山区农村,要按照有关要求,积极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建立健全灾害提醒制度,增强公众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2.防范期值班制度。在整个防范期,镇政府各村要坚持地质灾害值班制度,保持联络电话24小时畅通。

3、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一旦出现灾害险情,各村要视情启动本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如灾情严重或紧急,镇政府将视情启动镇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和应急指挥系统。

4、地质灾害灾情速报制度。各村要根据《省地质灾害报告制度》要求,认真落实灾情速报制度。

四、部门职责

镇对本辖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总负责。国土、气象、水利、交通、建设、农业、林业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负责本部门管辖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体职责明确如下:

(一)镇政府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会同相关部门编制年度地质灾害防治计划。健全完善防灾网络,落实防灾责任人和灾害隐患点监测责任人。落实年度防治方案编制,会同气象等部门开展地质灾害预报(警)系统建设,及时落实汛期值班、灾情巡查、灾情速报和通报等制度。灾情发生后,认真配合各村核查冲毁、淤积的耕地情况,帮助灾民落实重新建房用地,同时对发生的地质灾害,组织技术人员及时调查,查明灾害发生的原因、规模,造成的危害及今后发展趋势,提出地质灾害防治意见,督促其他部门制定本部门防灾预案并落实防灾措施。

(二)镇水利办

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容易引起滑坡、泥石流、崩塌的在建或拟建水利工程项目要有防灾措施。汛期之前,对病险水库、水渠渗漏引起的滑坡。抽取地下水引起的地面塌陷等进行认真检查,制定切实可行的防灾措施。逐步加强和完善小流域洪灾的预警和信息化工作的建设。根据省政府要求将小流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防治纳入小流域山洪防灾体系。灾情发生后,迅速查明水利工程损毁情况,制定受毁工程修复方案,指导抢修受毁水利工程。

(三)镇交通办

新建、改建、扩建公路铁路工程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在建公路铁路的边坡保护工作,要坚持“边建设、边治理”的原则,尽量减少因工程建设而产生的地质灾害隐患。对因公路(高速公路、国省道、县乡公路、水库库区公路、山区公路)建设而引发的地质灾害负有治理责任,要及时制定防范措施。新建公路铁路未治理好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隐患的,不能投入正常使用。对辖区内所有公路沿线存在隐患的地段,在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和雨天必须进行灾情巡查,并建立巡查台帐,发现险情,要及时设立警示牌,按防治预案做好应急处置。

(四)镇教育部门

根据有关部门提供的气象、水文、地质灾害易发区图以及乡镇规划等资料,及时编制和完善学校防御地质灾害总体预案,明确辖区内防御地质灾害的重点学校,并组织指导辖区内易遭受地质灾害影响的学校编制具体的防灾预案,建立灾害的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强防灾减灾知识、防灾预案和自救措施的普及宣传教育,开展预案演练,提高师生的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对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学校的新建、扩建、改建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五)镇规划、建设站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建设项目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农村集镇建房必须按规划统一建设,远离地质灾害危险区。

(六)镇农办、林业站

认真落实防灾责任制,对不宜耕种的山地要坚决退耕还林,地质灾害隐患点上的水田要改为旱地,滑坡体上不能全垦造林和种植高大树木。一旦灾情发生,要积极配合各村抓好农作物的救灾工作。

(七)镇广播站

根据全镇地质灾害分布情况,做好地质灾害防范期内的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通报,做好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警预报工作,在灾害发生时及时提供救灾现场气象服务。

第6篇:气象服务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 气象台站;现代气象;措施

中图分类号 P4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0-0323-02

气象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基层气象工作的坚强支撑。基层工作是气象工作的基石,是气象事业长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基层气象事业的发展关系到整个气象事业的科学发展;关系到预报预测准确率的提高和气象服务效益的发挥。只有把基层气象工作做实、做好、做活,整个气象事业的发展大局才能运行的更顺畅、更高效、更富有活力。切实做好基层气象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切实提高基层气象台站的气象观测能力

综合气象观测是整个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和提升气象服务水平的重要基础。基层气象台站要做好气象观测工作,一是要高度重视气象观测工作,充分认识气象观测工作在整个气象工作中的重要基础作用,必须把观测业务作为气象工作的重中之重,分管业务的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观测业务质量上。观测员是保证观测质量的主体,要加强业务学习,严格执行规范和各项规章制度,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保证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确保取准取全第一手气象观测数据。二是基层台站的领导要妥善处理好业务与科技服务之间的关系,关心观测员思想、工作和生活,切实解决观测人员在工作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在观测团队中营造友好和谐的工作氛围。三是加强基层台站设备建设。目前,作为基层台站,气象观测能力与气象防灾减灾的需求还不完全相适应,云、能见度、天气现象、日照、固态降水等要素还没有完全实现自动化观测,因此,着力解决全部气象要素的自动化观测问题,对于提高观测质量和水平有积极的推进作用。基层台站的装备应急保障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观测业务的正常运行和资料信息的及时稳定传输。台站在自动化观测设备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有目的、有计划地储备齐全各类备用仪器,确保业务质量的提高。

2 提升基层气象台站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基层气象部门预报的准确性和服务能力的高低、工作成效的好坏是评价整体气象工作的关键性指标,直接影响着社会对气象部门工作的评价优劣和认可程度,直接影响着气象部门在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高基层台站公共气象服务能力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高预报质量。目前基层台站在预报的制作方面尚不能满足群众需求,作为预报人员要不断加强学习,省、市级台站必须加强基层台站预报人员的培训,加强基层台站订正预报的指导,才能提高预报准确率,要依托雷达、卫星、气象探测资料,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体系建设;二是要继续推进气象信息化建设,加大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的建设投入,建立到村入户的农村气象灾害信息系统,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的覆盖面,让农民从更广泛的渠道获取气象服务信息。三是在充分了解当地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模的基础上,气象技术人员要主动走访特色产业农户,了解他们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为他们量身定做农业气象服务材料。一旦重大灾害性天气来临,及时气象预警信息,并提出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和建议。

3 加快基层台站基础设施改造,提高职工生活工作水平

基层台站基础设施的改善关系到广大基层台站职工的工作环境条件,关系到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作为基层台站,一方面要撰写基础设施改善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争取国家中央资金或地方的投入,另一方面也要自筹资金,继续按照“四个一流”的标准,完善基础设施的改造,让职工在舒适的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同时,要坚持关心职工生活,关爱离退休职工。

4 提高基层气象台站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要发展,人才在第一位而提高基层台站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在气象事业发展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领导干部能力强、职工队伍素质高,单位和谐稳定、团结奋进将为继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需要引进高层次、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选拔基层业务技术骨干人才。其次要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和人才评价机制,充分调动人才队伍在综合观测、公共气象服务和管理中的作用。要优先将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员安排到业务工作岗位上,要严格执行岗位考核制度,对考核不合格的坚决实行待岗再培训。要坚持站内业务学习和交流活动,定期组织专业技术培训,鼓励业务人员撰写技术总结和技术论文,积极组织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创先争优。

5 大力推进基层台站党风廉政和气象文化建设

基层气象部门要结合实际情况,大力推进基层台站党风廉政和气象文化建设,集中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廉政文化宣传教育活动,用创新的教育方式引导党员干部筑牢思想道德防线,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廉政文化建设在提高气象业务、服务水平、促进气象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首先,作为基层台站要把廉政文化建设活动作为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一项重要任务,列入领导班子重要议事日程,不断丰富廉政文化建设的内涵,让局务工作在阳光下进行,消除职工的顾虑,增强职工参与管理、为气象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其次,要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气象廉政文化建设的新方法和新途径,树立良好的气象部门形象,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一是要建立固定的廉政文化宣传教育场所[1-2]。二是要严格遵守和执行有关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向社会公布事业收费的项目、依据、标准和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等。三是要充分利用宣传栏、电子显示屏、手机短信等,不断扩大气象廉政文化的社会影响[3-4]。党风廉政和气象文化建设的开展,可以有效地提升单位职工的思想道德水平、敬业爱岗意识和廉洁从政、廉洁从业意识,在单位形成以廉为荣的良好氛围,进一步促进基层气象事业健康稳步发展。

6 健全机制,加强管理,确保气象工作规范有序

要建立健全基层气象台站的各项管理规定,不断完善《局务公开制度》《三人决策制度》《财务报销制度》《车辆管理制度》《工作学习制度》《考勤制度》《物资采购制度》《安全生产制度》等一系列的内部管理制度,坚持局领导带头执行,率先垂范,全体干部职工严格执行,按章办事,使各项管理制度在日常气象工作中发挥有利的保障作用,确保气象工作规范有序。

基层气象部门是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可以为整个气象系统的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充分认识加强基层气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助于增强基层气象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气象装备水平再上新台阶、气象人才建设再上新水平、气象科技创新再出新成果、基层气象工作再创新局面。

7 参考文献

[1] 纪晓建.新时期基层气象队伍建设的探讨[J].科技风,2012(5):237.

[2] 杨惜春,马新建,林杰星.基层气象台站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建议[J].内蒙古气象,2012(1):45-46.

第7篇:气象服务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民航气象局域网;结构;优化配置;安全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26-5822-03

民航气象工作在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延续性的影响下发展水平受到气象装备技术水平的决定,如果缺乏不断更新和稳步提升气象设备技术的力度,那么将会促进民航气象工作的更加深入发展。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民航气象工作必然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有机结合中得到飞速的发展。气象局域网在民航气象工作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该文现就民航气象局域网的安全问题做如下探讨。

1 民航气象局域网信息安全的基本内容和存在的问题

1.1 民航气象局域网信息安全的基本内容

内网系统、外网系统、信息化系统共同构成了民航气象局域网的气象网络,其中内网系统是民航东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沈阳气象中心的网络信息交换平台和应用服务机群,外网系统是气象中心所属气象局、各航站、航空公司、提供的远程服务,信息化系统能够将气象信息和空中交通管理信息化系统有机结合。民航气象局域网信息安全是指采取各项措施切实有效地保护系统软硬件及数据,使偶然或恶意原因不会对系统造成破坏或对系统进行更改,从而保证气象中心连续、正常运行系统,并能够应用持续供应的网络服务。信息安全的目标是切实有效地保护系统信息,从而使信息的完整性及一定的机密性等得到切实的保证;网络安全目标是使网络的安全性、连通性等得到切实的保证,并对通过网络的数据进行严格的监控和有效的保护等[1]。

1.2 民航气象局域网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

气象局域网在建设初期的规模较小,资金不足,技术和观念落后,安全意识也不高,因此相关人员并没有充分重视信息安全,随着网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外部的连接越来越多,近年来,“红色病毒”、“冲击波”等恶性病毒出现并得到迅速扩散,造成网络阻塞、信息传输中断等,其漏洞对气象信息的安全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2],因此,民航目前一项最为紧迫的任务就是将一套切实可行的整体网络安全解决方案建立起来。

2 民航气象局域网安全体系的结构

2.1防火墙

在隔离和访问控制不同网络和系统的过程中主要使用防火墙产品,以实时监测、监控、报警、阻断网络出现的攻击行为或其他一些安全威胁。所选用的防火墙为McAfee NSP,该防火墙支持透明、路由、及混合工作模式,一方面不会使网络安全性减低,另一方面也极大方便了客户的应用。透明工作模式和路由工作模式分别是内网之间访问控制和内网、外网和信息化之间通信行为控制的主要模式。该产品使用简单,所起到的防护效果令人满意,但是无法对UNIX操作系统进行很好地适应。

2.2入侵检测系统

在监控、记录主要服务器和重点保护网络的过程中使用专用入侵检测系统(McAfee Network Security Manager),该系统和防火墙系统联动,二者共同构成一个防御、报警系统,该系统是动态的。由于防火墙对不经过它的攻击无法进行有效的防范,因此将入侵检测系统增加了进去。整个网络安全体系的核心由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的联动技术构成,这样就有机联动了原本孤立的各种不同安全产品和系统,使其协同工作,从而促进了整个系统安全性的显著提升。

2.3 计算机网络病毒防护系统

运用优秀的杀毒软件将一个计算机网络病毒防护系统构筑起来。民航东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沈阳气象中心将MaCfee杀毒软件网络版购置了过来,将MaCfee杀毒软件网络版的客户端安装在了每台计算机上,并定期进行病毒库更新,这样就使MaCfee杀毒软件的同步更新得到切实的保证。将该杀毒软件安装到计算机上之后,“冲击波”等病毒在攻击计算机时被及时封杀掉了,因此对计算机造成的不良影响是较小的,从而切实保证了信息安全[3]。

3 民航气象局域网的安全策略

3.1对民航气象局域网进行配置优化

3.1.1主干网络(核心层)的设计

依据需求分析中的地理距离、数据负载轻重等选择主干网络技术。一般情况下,建筑群和服务群要通过主干网连接,网络上40~60%的信息流可能都被主干网容纳[4],因此说主干网是网络的大动脉,一种较为理想的做法就是选用千兆以太网。主干网的中心是核心交换机或路由器,可以运用双星(树)结构构造主干网,即在接入层/分布层交换机上分别连接两台相同的交换机,从而使主干网的可用性更高,但是运用这一结构的前提是具有足够的经费。双星结构将单点故障失效的问题有效解决了,一方面具有较强的抗毁性,另一方面还能够实现负载分担,实现途径为允许每条冗余连接链路,所采用的技术为新的链路聚合技术,如千兆以太网的GEC等技术。所采用的方案如图1所示。

3.1.2分布层/接入层设计

外周网采用的扩充互联方法决定着气象局域网分布层的存在与否。当建筑物内具有较多的信息点,一台交换机无法容纳端口密度,必须增加交换机对端口密度进行扩充,扩充可以采用级联方式或多个并行交换机堆叠方式,级联方式就是在一台背板宽带和具有较好的性能的二级交换机上上联一组固定端口的交换机;多个并行交换机堆叠方式就是上联其中一台交换机,那么接入层存在于网络中,分布层不存在于网络中。分布层的取舍和级联、堆叠选择由网络信息流的特点决定。在堆叠体内存在着充足的宽带保证,在本地具有密集的信息流、全局具有相对较轻的信息负载的情况下极为适用;而如果全网具有较平均的信息流,且组播和初级服务质量管理能力是大多数分布层交换机所具备的,则可以选择分布层,以对一些突发的重负载进行恰当的处理,但是如果分布层增加,相应的成本也会不可避免地提升。一般情况下,分布层/接入层采用的形式是100BASE-T(X)快速(交换式)以太网,自动适应传输速率时运用10/100Mbit/s。双绞线是大多数情况下采用的传输介质。有很多产品能够作为接入层交换机,但是应该注意1~2个光端口模块及堆叠应该能够适应所选用的接入层交换机,如果千兆以太网是主干网采用的形式,那么接入层交换机还应该支持GBE模块。图2所示方案可以作为参考。

3.1.3 远程接入访问的规划设计

在日常工作中,对于零散的远程用户接入,由于不限系统具有昂贵的费用,且很难实现,因此远程拨号访问几乎成为了唯一经济、简便的选择,该远程拨号访问实现的途径是PSTN市话网络。对远程访问服务器和Modem设备进行规划是远程拨号访问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同时还需要将一组中继线申请下来。远程访问服务器的数目和Modem设备组的端口数目之间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在计算配置过程中,20个用户共用一个端口。图3所示方案可以作为参考。

3.2密码的选择和更改

在有效安全程序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密码的选择和更改。具有拨号线路和公共访问终端的系统的绝对安全性是没有保证的,用户要想有效保持系统安全,就必须保证自己所设置的密码别人很难猜出来,同时对密码进行经常性的改变,如果用户不是绝对需要超级用户密码,则尽可能地不告诉其超级用户的密码。

3.3加强对用户的管理和监控

基本认证建立的基础是用户信赖,但是近年来在网络黑客对攻击工具越来越容易获取的影响下,其越来越容易被攻破,现实社会中人们也很难将“增强的认证”方案建立起来,因此必须切实加强对用户的管理和监控,具体可以从以下三点入手:1)独立的用户账号是所有用户所必须具有的,不要将多个用户名分配给在同一平台上的某个用户;2)告诉用户定期修改密码,并及时注销不再使用的用户账号[5]。

3.4及时为操作系统安装补丁

系统的安全性极易受到系统中存在的安全漏洞的损害,这些安全漏洞中最常见的是源代码中的问题和错误。系统可能会在一些源代码中的问题和错误的作用下出现以系统故障,程序也可能会在其作用下无法正常运行。而补丁程序能够有效修复这些源代码中的问题和错误,因此应该及时为操作系统安装补丁。

3.5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对于所有网络安全环节来说,人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也是极为薄弱的。据统计,内部人员有意或无意的行为是造成70%以上安全问题的主要源头,这就告诉管理人员应该充分重视对员工的安全法制教育,切实做好对工作管理规程的强化工作和对计算机网络知识的普及工作。

总之,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不断进步,中国民航气象局域网的信息化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民航气象受到了网络越来越大的影响,数据安全、服务正常等问题变得更为敏感和重要,民航要想使自身的产业结构得到有效的优化,促进服务质量的显著提升,从而使飞行安全得到切实的保证,就必须清晰地认识网络的脆弱性和潜在威胁,然后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采取有力的安全策略使网络安全得到切实有效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陈齐亚,许财德.民航气象网络安全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R].西北民航空管局气象中心,2010.

[2] 马里克.网络安全原理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3] 刘天华,孙阳,朱宏峰.网络安全[M].北京:科学出版杠,20l0.

第8篇:气象服务研究报告范文

关键词:淤地坝;技术保障措施;工程建设

1基本情况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是陇东黄土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属黄河上中游地区多沙粗沙区之一,总面积27 119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23 637.47 km2,多沙粗沙区面积10454 km2。境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地形支离破碎,植被稀疏,降水集中,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全市共划分为4个水土流失类型区:南部黄土高原沟壑区、中部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二副区、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五副区、东部子午岭低山丘陵林区。全市长度500m以上的支毛沟有33 000多条,沟壑面积占总面积40%以上,平均沟壑密度2.20 km/km2,年产入黄泥沙1.684亿t,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6 188t/(km2/a)。

2可行性研究和规划设计阶段技术保障措施

2.1以大支流为单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根据技术规范,结合庆阳市水系分布情况、自然条件和水土流失规律,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突出重点、沟坡兼治、水沙冲淤相对平衡”四项原则,以大支流域为单位,全面规划,梯级开发,规模修建,形成综合利用坝系。选取了境内流域面积大、水土流失严重的黄河一级支流泾河水系为重点,按照高原沟壑区、丘二区、丘五区3个类型区分别踏勘,规划布设了301条坝系,总面积6 464.34km2,规划建设骨干坝2 045座,中小型淤地坝8 331座;布局上以处在本市西北部的多沙粗沙区为重点区块,本着先易后难,相对集中的原则,选择坡面治理有一定基础的流域,上、中、下游,干、支、毛沟全面规划;建设时序上优先安排重点区块,加大投资;规划整体达到水沙冲淤相对平衡。

2.2以小流域坝系为单元,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在小流域坝系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中,考虑以治沟骨干工程为重点,合理布设各类大中小型拦蓄工程,让它们联合运用,功能互补;以效益优先,最大限度地利用沟道水沙资源,并考虑改善交通条件及解决干旱区的人畜饮水;以坝系相对稳定为前提,单元坝控制;以干沟分段,支毛沟分片,片段共治,充分发挥各坝控单元的防洪、拦泥和生产作用;以骨干坝区间控制面积基本均衡,尽量考虑到骨干坝一次设计,分期加高,并尽可能达到最终坝高等因素编制每条坝系的可行性研究报告。技术要点有:首先广泛收集资料,认真分析计算,合理确定不同区域的侵蚀模数、洪量模数等主要水文参数;其次在工程建设时序上,主沟建坝自上而下,支沟建坝先建中小型淤地坝,后建骨干坝;第三在淤地坝选址上坚持坝坝到位,逐沟道进行全面勘察,多方案比较,择优选定;第四在骨干坝与中小型淤地坝配置上坚持因地制宜,最大的控制水沙,较快的拦泥淤地,工程经济、安全、合理布设的原则。针对丘五、丘二区沟道相对平缓开阔、沟壑密度大,支毛沟较多的地形特点及水少沙多情况,确定坝系建设以拦沙造田为主要目的,尽量多布设中小型淤地坝,快速淤地、增加坝地面积,骨干坝和中小型淤地坝配比为1∶2左右;对高原沟壑区塬高、沟深、沟壑面积小,支毛沟少,沟道狭窄,比降大,水大泥少,则以拦泥蓄水,发挥养殖灌溉为主要目的,减少中小型淤地坝配置数量,配比一般控制在1∶0.50~1。

2.3以单坝设计为基础,严格执行标准要求,规范设计

在淤地坝工程单坝设计上,由建设单位委托有相应资质并且有较强技术力量的水保生态工程设计公司按照国颁、部颁和省颁规范设计。主要注意的事项:首先严格按照可研批复的坝址位置,对坝址所控制的库区和坝址地形进行实地测量,配合现代化电子全站仪测量,配合CAD制图,加快工作进度,提高基础资料的质量、精度,为设计提供真实可靠的基础依据;其次合理布设放水建筑物,对沟底为岩石、红粘土基础且无堆积物的一般将涵管布设在沟底,对大部分沟底有较厚堆积物(淤泥、沙石)的涵管布设在岸坡上;卧管布设时,对于岸坡较缓的采用垂直于涵管方向布设,较陡的则采用向坝体方向倾斜形成圆弧布设;坝体外泄水建筑物布设时,岸坡较缓的布设明渠排水,较陡的用涵管排水,出口沟道为岩石的做挑流鼻坎,其它情况均做消力池消能后安全排放。第三坝体均采用黄土碾压形式填筑。对于沟底为较厚砂石基础的,采用人工夯筑灰土或水泥土体再增设一道心墙办法做防渗设计;对于沟底为岩石,且岸坡岩石分布较高的在坝轴线做一道或在前坝做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齿墙,既利于结合稳定,又能截水,坝体与岸坡结合部布设波纹管或土工布排水,形成前截后排的设计方案,以确保坝体安全运行。第四在工程规模确定上,严格按照实测的库区地形图,计算总库容,并绘制坝高-库容-淤地面积关系曲线图,再根据水文泥沙分析计算,最后确定工程规模;在建筑物结构尺寸确定中通过详细的水力计算,合理确定结构尺寸。

3施工建设阶段技术保障措施

在施工建设中,严格依照国颁、部颁规范对照设计进行严格施工,确保工程几何尺寸及标准符合设计要求。在施工放线中,全市淤地坝工程建设全面推行了“建设单位负责人、驻坝负责人、施工人员、监理工程师、项目经理、设计人员”多方参与,严格按照可行性研究编制方案和设计确定坝址位置、布设泄水建筑物。对于在淤地坝建设施工过程中,坝基、岸坡、涵卧管状况不同的情况,严格按监理程序、集体会诊,确定施工方案。另外,还加强了对施工单位的技术管理:一是加大了对施工单位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要求项目经理派技术员参加有关淤地坝工程建设技术培训班,以提高技术人员水平,确保建设质量;二是确保岗位责任制度明确,要求施工单位“五员齐全”,分工负责,明确任务,靠实责任;三是对施工单位进行定期的宣传教育,教育内容包括淤地坝工程建设技术、安全技术等,确保淤地坝工程按期高水平、高标准、高质量竣工。

4运行管理阶段技术保障措施

4.1防汛、维修

首先是建立健全防汛指挥机构和办事机构,并积极主动的与当地气象、水文部门签订气象信息、雨情、水情服务合同,及时了解气象信息,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进度安排和防汛抢险预案,为防汛工作提供准确的指导性意见;积极落实防汛物资,组建防汛队伍,严格落实防汛“三项制度”;加快在建工程施工进度,在汛期来临之前要求达到防汛坝高且涵卧管安装就绪、正常泄水,确保工程安全度汛;进行防汛检查和不定期的抽查,现场解决存在的问题,同时要求各县(区)定期上报工程施工进度及汛情信息,形成淤地坝汛情通报,上报下发,确保工程安全度汛、安全生产、安全运行。

汛前及时进行淤地坝工程普查,对坝体冲沟、塌坑、裂缝及时开挖夯实处理;对工程泄水建筑物进行认真细致检查,重点是打开卧管孔盖淤积,涵管、卧管、明渠勾缝等脱落,确定专人及时进行处理,并将结果及时汇报市防汛办。

4.2监测

委托流域主管和地方监测机构,对工程建设动态情况、安全情况、水沙情况、效益情况、工程范围内的社经情况、水保措施的利用情况等,布设重要的观测点进行定位监测,详细记载监测台账,现场勘察测量、调查统计核实记录监测成果。

第9篇:气象服务研究报告范文

一、推行行政审批四压减,以权力瘦身换取企业省心

一是减事项。坚持“压无可压、减无可减”,先后取消下放行政审批和行政权力事项162项,其中涉及建设项目审批73项。督促部门严格执行行政许可、行政权力和部门责任“三张清单”,确保清单之外无审批。二是减要素。全面清理审批环节和申请材料,市县共压减材料1000多项。精简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工业项目审批部门由16个减为8个,审批服务环节由70个减为25个。三是减前置。大力推行区域化评估评审,对试点园区和成片连方的商住土地,编制整体性环评、水评等评估报告,取消非水土流失区域水评、外地建筑企业备案、社会类投资项目强制招投标等12项前置条件。四是减费用。取消建设工程施工图审查费、防雷装置检测费等收费项目,暂停征收规划技术服务费,建筑企业养老保障金征收比例由2.6%下调至1.3%,散装水泥专项资金并入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并按规定标准的80%征收,电力设施配套费平均每平米降低6元。以10万平米的项目为例,这些措施可为企业降低税费成本近百万元。

二、加强部门间协同配合,以流程再造降低制度成本

一是推行外部流程内部化。能通过部门之间和层级之间征求意见办理的,不让服务对象折返跑。改革前,中心城区企业办理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备案,需先向区级建设部门申请预验收,再向市住建局申请正式验收。改革后,取消预验收环节,改由市住建局书面征求^级建设部门意见,节约了企业时间成本。二是破除企业服务行政化。将原来由自来水、热力、燃气三家企业分别办理的项目用水、用热、用气手续,统一交由公用事业局牵头办理,建设单位只需同公用事业局一家打交道,减少了企业麻烦。三是实现审图、评估、测绘联合化。推行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消防设计审核、绿化工程设计方案审核等“多图联审”,探索“互联网+”联合图审模式,实行图纸在线同步审查,对存在的问题开展联合告知。推行可行性研究报告、节能评估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三评合一”,三个事项由同一中介机构提供一份综合性报告,不再对单个方面进行评估。推行规划面积、施工面积和房屋预售面积“三测合一”,三证面积都以审图公司审查的面积为准,不再单独进行测绘。这三项制度建立以来,专项评估评审总量减少50%以上,为企业节约时间近三个月,节省费用30%以上。

三、健全项目落地保障机制,以机制创新提升落地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