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环境的概念范文

艺术环境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环境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环境的概念

第1篇:艺术环境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公共艺术 和谐 环境

“公共艺术”,在我国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兴起的概念,最初主要以城市雕塑和壁画的形式出现。公共艺术的概念复杂,较宽泛,从艺术形式上讲,它包含如城市雕塑,壁画、装置艺术等,从材质上讲,软硬材料都适用于公共环境之中。公共艺术的多样性丰富了我们的公共空间,同时带给人们融合的精神感受。在这里笔者主要从狭义的概念来分析公共艺术与环境的“和谐”原则,以自己的理解和参考专业学者的学术见解,做一分析,谈谈其与环境的“和谐”表现。

一、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从字面上分析应把“公共”和“艺术”分开解释,“公共”即“共有的”或者说生活在公共空间里市民共有的空间,我们常说的“公共场所”,“公共环境”都在突出公共二字,可以说“公共”所针对的是生活中人和人所赖以生存的大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从古至今对于艺术的理解不尽相同,但不能把它与日常生活分开。从波普艺术的发展开始,安迪沃霍让艺术与平常人与日常生活开始有了联系,加上大大小小的美术馆和博物馆的建立,就足以说明艺术与我们大众相隔不远。

我们理解公共艺术,狭义的讲是出现在公共环境中的艺术作品,包含的艺术种类较多,出现的公共场所类型也很多,如:城市雕塑、壁画、装置艺术、园艺、建筑小品、灯雕等。常出现的场所,如:公园、广场、街道、建筑物周边等。从广义上来说它还包括公众兴办的或参与的公开表演艺术和公开艺术活动,不仅包括美术活动,还包含有音乐和舞蹈等这样的艺术形式表现。本文主要阐述公共环境中出现的有关艺术作品的公共艺术在环境中的“和谐”原则。

二、公共艺术在室内公共环境中的“和谐“表现

室内公共环境可以包括商场、地铁站、飞机场、楼梯、地下通道、博物馆、图书馆、教学楼等公共室内环境。常出现的公共艺术类型有,雕塑、壁画、装置艺术等。这些场所里可以出现纪念性的公共艺术,艺术家的作品,观念性的雕塑等,体积都比较大,让人一眼就可以注视的到。

(1)与室内环境的和谐呼应表现

公共艺术作品在创作前要考虑其环境因素,如地铁站是人流量很大但停留时间很短的地方,这里放置雕塑类作品占地方。一些地铁站出现了装饰性的壁画、浮雕形式的公共艺术作品与环境产生了和谐统一的效果。以北京地铁为例,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地铁进行了布置画的创作,集结了全国在创作上有成就的画家,材料以油画为主,后来因为材料禁不住时间的考验,加上时期结束后社会难以容忍,最终还是被取消了。这就说明了公共艺术作品不仅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和谐统一,也需要材料与环境的和谐最终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公共艺术作品需要与环境产生呼应关系,需要时间的考验,这就要求作品与环境形成统一与和谐感。日本在公共艺术发展上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国家,艺术家在日本的某一地铁的出口处放置了一个抽象的雕塑,作者在三维实体内通过凿洞的方式,提供给人们一个抽象的方法,从这个洞中看过去是梦想还是现实。这件作品不仅体现出在一个特定环境展现的公共艺术,同时另过往的人产生思考,可以说作品与观者产生了一定的互动关系。

(2) 重视与大众的互动体验

如今有些公共艺术作品,注重与大众的互动体验。这一新鲜的形式,是把艺术介入大众的一种方式。另大众在公共环境中有了体验的同时,也就有了情感的体验,当大众把作品注入了感情,大家会喜爱或者把它称为“代表”,是一种和谐统一的高度表现。目前中国的公共艺术表现出与公共参与的作品较少,在国外更多一些。在美国提出了百分比法案之后,不论美国还是欧洲都大大加大了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越发注重公共参与,让市民对城市多了一份情感的表达。

三、公共艺术在室外公共环境中的“和谐”表现

室外公共艺术指存在于户外环境或自然环境中的室外公共艺术作品,经常出现在广场、公园、商场周边等。室外公共艺术材料运用丰富,如金属材质,玻璃材质,陶瓷材质等,这些材料都禁得起天气变化的考验。

(1)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表现

室外环境的公共艺术,常要曝露在户外必然与自然环境有了一定的联系。在大树的陪衬下和各种植被的呼应下,若搭配上与环境产生和谐的公共艺术作品,对于环境本身无疑是增添了另一道风景线。公共艺术作品不能脱离环境的依附,也不能破坏了环境,艺术家在进行公共艺术策划、论证和创作过程中,应该具有生态审美价值的观念,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念作为自然环境公共艺术主要的表达内容。罗伯特·史密森是最早在自然环境公共艺术中表达明确观念的艺术家之一。他的作品《螺旋形防波堤》以壮阔的大自然为场地和画布,将观念融于其中,在艺术探索的同时,他尤其追求这种人造痕迹与大自然原始痕迹间的对比效应,蕴含着保护自然环境的深邃内涵,并为观念、行为、材料、自然这四个因素的结合找到了一个完美的突破口。

中国当代自然环境公共艺术创作应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如“天人合一”等观念要灵活运用。因为‘天人合一’观至少包含着两点,一是整体思想,二是平等观念,这是截然不同于西方主客二分思想的哲学观,是中国哲学蕴含着丰富生态思想的生动写照。将中国传统文化资源融入自然环境公共艺术的创作中,既是中国公共艺术创作者的使命,也是中国艺术家的优势所在。

(2)与建筑呼应的和谐表现

如今公共艺术已发展为城市规划的一部分,是由一个项目构成,这其中就考虑到与建筑的配合。法国卢浮宫前的玻璃金字塔可谓是建筑的经典,但也可以看作是与建筑呼应和谐的公共艺术作品。它与卢浮宫的古典特质形成了古典与现代的强烈的对比,在夜晚黄色灯光的衬托下形成了一种美妙的和谐感。最初人们的不接受,到最后感受到它与建筑的呼应感,反而称为“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公共艺术作品不仅体现其自身的魅力,同时展现出与周围环境呼应表现出的美感,对于忙碌在办公室的人们来说,若能在半刻休息时通过玻璃窗看到一件令人赏心悦目的公共艺术作品,丰富了环境的同时,更能给人带来生活中的新体验。

随着社会、城市的发展,人们需要公共艺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这也需要创作公共艺术的设计者,不仅用发展的眼光,还要有注重环境和谐的发展观念,最终将其理念注入到作品之中。

参考文献:

[1]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第2篇:艺术环境的概念范文

景观雕塑概念的辨析

景观雕塑(L业scapcSculPture)究竟是景观,还是雕塑?一直以来,景观雕塑的概念始终比较模糊,如果是“景观”中的“雕塑’,,那就等于说雕塑隶属于景观管辖,如果是“景观”与“雕塑”,那又好像是在谈论不同范畴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那么最具有说服力的就是“雕塑化的景观”,显然这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切入角度,但如果分析“雕塑化的景观”这个概念,发现主要支撑还是在“景观”上,在具体实施中“雕塑化”不过是景观设计的一个角度或者“流派”,却呈现出运用的尴尬。在这里,就应该运用一下辩证法,既可以把景观雕塑理解为“雕塑化的景观’,,也可以看成“景观化的雕塑’,,只有这样,才能为在雕塑和设计找到一个合乎逻辑的契合理由,既然能从概念入手是使景观与雕塑两个概念完美结合成一个概念,自然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景观雕塑的走进城市设计的合理成分。从词的语法关系看,景观雕塑也可以理解为以景观为前提而界定的雕塑艺术概念,这样就更注重雕塑艺术作品与景观环境在形式、内容等关系上的处理,讲究的是雕塑主体与环境背景的有机融合,而不是分割独立,不讲究环境整体审美效应的景观雕塑是不成立的。不但景观雕塑作品的材质要与环境构筑物材质相协调,造型上还要有呼应的关系,比例上要有节奏的关系,主题更不可与人文背景产生冲突和矛盾的负面效果。

景观雕塑概念的再认识

景观雕塑是在充分的融入到城市开放空间及周围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中得以体现的,它涉及建筑、园林、道路、广场等环境因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建筑物、景观构筑物、公共设施装置和环境艺术等。从概念入手在雕塑上增加景观的设计性,在景观上增加雕塑的艺术性。所以,景观雕塑基本概念就是将封闭的雕塑敞开,把景观环境纳入其中,如此一来,在传统雕塑中,总是由环境对雕塑提出要求的被动状态就迎刃而解,更为重要的是,因为城市设计给景观雕塑施展魅力提供了广阔舞台。但是,景观雕塑与环境艺术范畴的景观也有不同之处,景观雕塑应当强调的是雕塑,而不是设计,这并不等于否认我上面所说的那些艺术与设计真正走到一起的话,而是强调走到一起之后与其他设计的不同,比如其他设计的设计师本人的个性表现可以完全或部分忽略,而对于景观雕塑来说,雕塑家的个性表现是绝对不能缺失的。现代城市设计所追求的三个目标是艺术、功能和科学。景观雕塑要想不断发展,艺术和科学就成了不断突破的方向,现代景观雕塑对于提升城市设计的艺术性起了很大作用,而且许多现代艺术所蕴涵的思想对景观雕塑也很有启发,也使得景观雕塑的思想和手段更加丰富。当然现代艺术理论并不是给景观雕塑提供一种答案,而是促进对景观雕塑思想的再认识和再思考。历史上,一方面,景观雕塑一直作为城市开放空间中的附属装饰物而存在,即使到了现代社会,这一传统依然部分地存在。另一方面,在雕塑的内涵和外延都有相当大的扩展的当代,雕塑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差异越来越模糊了,特别是在景观设计的领域里。景观雕塑实际上是立足在基本的设计艺术系统之内,构成方式却是建构在城市开放空间的环境艺术之中,如果单方面提取景观雕塑作为研究对象的话,所形成的观念会成为具有一定狭义成为一件艺术品的导向性,这样景观雕塑的发展之路就会越走越窄。所以景观雕塑是以协调主体造型与所处的开放空间的关系为目的,它研究的范围不是景观雕塑本身,而是以整体的城市开放空间关系作为创作母体,对景观雕塑自己的研究方面从深度拓展为广度。景观雕塑只有立足城市开放空间,才会不断开拓得到更深入的发展,使城市的发展注入文化精神的灵性与魅力,不断的获得精神提升与人文思想飞跃,从而提高城市整体文化品位和城市整体形象,使城市成为和谐、生态和宜居的人类美好栖息之所。

第3篇:艺术环境的概念范文

毛旭辉:我觉得当代艺术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它包含的东西太多,概念很难去界定,现在的艺术圈都在打“当代艺术”这块牌,我觉得有点烂了。这暴露出中国的关于艺术的价值没有一个确定的说法,是模棱两可的,不像欧洲的艺术史发展那么悠久和清晰,许多建设良好的博物馆体系放在那里,而中国当代艺术缺乏具体的参照,或者说我们缺乏一种共同的价值观,那么所谓的当代艺术的概念就是非常混乱的。

《东方艺术・大家》:您认为所谓的一线、二线城市的当代艺术差异在哪里?您觉得北京、上海与您所在的云南当地的当代艺术上有哪些差异呢?

毛旭辉:在我的概念中其实没有一线、二线城市之分,这通常只是一个经济概念上的划分,这对于艺术家来说其实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从艺术的角度来讲,更有些许荒谬。关于文化不能用简单的一线、二线这种量化的概念或是经济的概念来束缚它,这是需要历史来证明的。

北上广等与云南,这就是之前常说的中心和边缘,差异是永远存在的。客观来讲,北京、上海等地的文化,无论是商业活动还是历史文化,这种气息都要浓一些,大城市有大量的人口聚集,多元的文化碰撞,主要的艺术市场都集中在这些比较一线的城市,这是不可回避的一个客观存在。这种情况在欧洲并不见得,在欧洲反而小城市形成了比较浓厚的艺术氛围,比如卡塞尔、威尼斯等地,但在中国大部分还是跟政治、经济联系在一起,就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中国文化艺术圈。

每个艺术家都生活在一个具体的环境中,所创作的艺术作品也都是这个环境的真实写照或是超越这个具体的环境的,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有这种形而上的色彩,它有精神价值,而这精神价值是艺术家对具体的生存环境的超越。这些精神价值必须有一个具体的现实环境作为依托,从具体的环境出发,现实的生活给了艺术家创作的资源。

《东方艺术・大家》:您为什么会选择云南,当地现实的生存环境对您的创作思考有怎样的影响?

毛旭辉:选择源于内心最简单的初衷。我自小在这生活已有50多年了,年轻时也曾想过去大城市寻找更好的发展,那时候认为远方会有更多艺术语言的选择,艺术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尊重。基于这个初衷,我也曾做过北漂或和出国,不过都是很短的时间,后来发现这个地方实际上并不存在,作为一个艺术家,不论在哪里面对的问题都是一样的,比如当地的气候、文化氛围等,你并不能很快地融入进去,大家也不会在短时间内理解你,这让我觉得不够自然。基于这样比较简单的原因,我选择留在云南。不是说云南特别好,只是我习惯了它,知道它的好与不好,能更好地融入和把握它。

《东方艺术・大家》:云南当地的丰富性和原生态是否可以为当代问题产生提供土壤?地方上的艺术生态是否已经形成了某些自身鲜明的特色呢?

毛旭辉:对于真正的艺术家来讲,很多素材都可以成为他创作的资源,不存在是在纽约还是在昆明,也不存在是在伦敦还是在北京。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从任何地方都可能散发出这种创造性,不是某个特定的环境才能创作好的作品、某个特定的地方才能成就伟大的艺术家。

地理位置的不同,造就了地方艺术生态的差异,进而形成自身鲜明的特色,云南的得天独厚令它与大自然比较亲近,自古就是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在不同民族间文化的融合和碰撞中,人们寻找到更多元的生存方式来适应复杂的生活环境。我觉得在云南生活的艺术家都比较宽容,乐于接受这种多元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给了艺术家更加丰富的想象力,比如当代艺术领域比较知名的艺术家张晓刚、叶永青、潘德海和曾浩等人,他们的创作或多或少都跟云南的生态环境有着某种联系。云南的天空、气候容易滋生梦想,在上世纪80年代,它离所谓的中心城市比较遥远,在上大学的时候,坐火车去北京看个展览要2天3夜三千多公里的路途,所以很不方便,而这个不利的因素恰恰激发了一些积极的东西,就是滋生了丰富的想象力。这也是为什么在上世纪80年代会在云南这个地方会产生像“新具像”这样的艺术群体的原因。

《东方艺术・大家》:与同样的二线城市,像成都、重庆还有苏州南京当代的艺术氛围特别好,整个生态圈建设也特别好,您觉得云南跟它们的区别是什么?些限制云南发展的因素在哪里?

毛旭辉:成都、重庆发展得好,也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可以说生活在云南的艺术家会更寂寞一点吧,其实我也曾向往过外面的世界,在这里艺术没有被很好的被理解,艺术家没有得到相应的尊重,我觉得主要还是地方文化意识的限制,比如说10多年前,在云南就可以花很少的钱买到叶永青、潘德海等大家的作品,但极少人有这样的意识。

《东方艺术・大家》:云南的画廊、美术馆拍卖系统相对较少一些,对当代艺术的发展交流有什么影响?

毛旭辉:中国的美术馆其实离真正意义上的美术馆还相距甚远,美术馆在功能上还没有完全达到引领艺术潮流的精神殿堂的作用,还不具备研究和对当代艺术文化进行的判断的能力。云南的画廊和美术馆更是凤毛麟角,几乎没有什么交流,生活在云南的艺术家对这些资源不会有任何幻想,对于艺术来说是更为纯粹的,艺术单纯是艺术家生命和心灵碰撞的精神产物。

《东方艺术・大家》:您觉得这种差异,差异体现是一种什么样的背景和考量呢?

毛旭辉:经济还没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都还没有意识到艺术精神食粮的重要性,还没有意识到“梵高”可以为你赚钱吧,这个城市即使有一个“梵高”,也未必有人肯投资给你。

《东方艺术・大家》:当地的一些艺术院校与本地的艺术生态的互动方式有哪些您能简单的介绍一下吗?

毛旭辉:在当地这种互动特别少,只有少数画廊靠出售风景画来维持运营,艺术院校的展览互动最多就是作为一个公司的文化活动来举办,公司提供场地来展出学生的作品,这也是一种艺术生态,最终没有什么实质的作用,相对还是闭塞和寂寞的状态。作为老师我还是鼓励学生,在“地球村”的环境下,更多地跟外面进行交流,这对于创作和开阔眼界都是有益的。

第4篇:艺术环境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公共艺术设计;原生态设计理念;渗透

大量的城市形象工程随着工业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地涌现出来,也要由此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公共艺术作品。当人们所居住的空间环境遭到破坏之时,他们对生活状态的考虑就会更多,会更崇尚返璞归真。那么显然,对公共艺术设计而言,原生态设计理念的重要性就更加得以凸显出来,从这一角度看,公共艺术设计所推崇的就是自然和物的一种完美结合。

一、公共艺术的基本概述

1、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是一种在公共场合下介入,并展示于公共场合的,并且为大众所高度认可的艺术。从大众这一角度看,雕塑、装置、壁画以及环境艺术等都可以被囊括在这一范围内。公共艺术可以说是城市面貌和形象的一种体现,当然同时,其也是城市发展程度的映射。

2、公共艺术的特点

公共艺术的主张是以人为本,其主要是通过对现代设计理念和技术的利用来对大众生活加以创造,用以美化空间的环境,顺应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进而产生情感的共鸣,通常具有公共性、艺术性和长久性的特征,另外,其与环境的关系也非常密切,这主要是因为公共艺术只有能够融入于整个环境、融入于市民大众生活当中,才能够更好地对城市的文化、历史和环境等加以展示。

3、公共艺术的发展

公共艺术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当面,是传统的装饰思想在现代已经有了一定的改变。随着空间环境恶化和生活观念转变而来的是人们思想及其所追求意境的转变,也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之下,装饰所追求的不再是个性和另类,更多的是强调情感性以及民族传统风格等,是用现代思维方式来对传统进行反思,并提取其中的精华,再将其应用到艺术作品当中;另一方面,在进入现代以后,公共艺术是向着多元化趋势来发展的,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及其主体大众的需求变化要求公共艺术必须要朝着多元化发展。

二、原生态设计的阐述

1、原生态的概念

通俗地讲,原生态所指的就是生存在自然状况之下的,还未经人雕琢的一种最原始的状态,这不仅是对自然,还是对文化传统的一种强烈渴望。当然,从某种意义上讲,还可以说其是环境等各个方面因素得以协调发展的一种隐喻。

2、原生态设计的概念

原生态设计是一种新兴的设计理念,是在现代城市当前这种文化缺失、环境破坏和生态缺失的状况下所应运而生的一种设计理念,其出发点就是要对本土特色、生态环境以及文化底蕴加以保护,所有的设计都在现存的空间环境中进行,考虑的重点就是对该环境中的资源、材料等进行充分地利用,要表现出设计作品与环境和大众之间的一种共生关系。

3、原生态设计的特征

原生态设计理念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精髓的一种体现,所以在原生态设计理念当中,最主要的一个特性就是文化特征,除此之外,其还具有自发新、独特性、自然性和民间性。

三、公共艺术设计中原生态设计理念的渗透

1、空间环境与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融合

空间环境和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融合具体便现在这二者的交融和沟通这两方面。一方面,空间环境和原生态设计理念这二者的交融对公共艺术设计者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管是在公共艺术作用的创作还是在其展示过程当中,都需要对着重强调作品与环境、与资源的和谐和统一。因此,在设计公共艺术作品时,一定要遵循自然的规律,要在不破坏生态和谐这一原则的指导下,用先进的技术与材料来处理作品设计过程中可能会导致的污染;另一方面,空间环境和原生态设计理念这二者的沟通,要求设计者们要将环境艺术的整体性考虑到公共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展示过程中去,因为只有在环境的整体性不受到威胁的基础之上,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艺术主题才有可能得到受众的广泛认可。

2、人文情怀与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融合

人文情怀可以说是一种需要被代代相传的良好文化现象,不仅如此,其还是创作公共艺术作品的精髓所在。设计公共艺术作品的过程当中,除了要体现出当地人的各种生活习俗之外,还需要体现出其文化传统,这不仅是公共艺术设计作品极富人文情怀的一种显著体现,更多的是对当地人文的一种至高尊重。人文情怀与原生态设计理念这这的融合能够使所设计的公共艺术作品本身更具文化气息,这样一来,其就更容易为受众所接受,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受众的喜爱。无论城市化进程怎么推进,社会生活怎样变化,每个地方的人都会存有一定的人文情节,而对公共艺术设计而言,就是要对这些人文情节进行挖掘,然后再以另一种形式呈现出来,用以展示城市的无穷魅力,与此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受众的情感共鸣。

3、材质与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融合

放置于空间环境中的所有公共艺术设计作品,都与环境中各种自然因素及其已经存在了的材质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另外,这些艺术作品与这些自然环境因素和材质的和谐统一的实现也是原生态设计理念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一种体现。材质和原生态设计理念这二者的融合除了要对材质将给艺术作品带来的效果加以考虑之外,还需要考虑材质可能会对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影响。因此,设计者在设计公共艺术作品时,不仅需要对作品结构及其表现形式加以考虑之外,在设计之前,还需要对材质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调查,按照作品的相关要求来选取材质,从而使材质和表现之间能够达到一种完美融合的效果。比如,我国的奥运主场馆——鸟巢,场馆外壳主要材质是气垫膜,在保障防水基础的同时,还能够使馆内草坪接受到更多光照,除此之外,看台还能够根据观众数量的变化需求而发生变化,这也是原生态设计理念与其功能性的一种完美融合。

4、公共艺术设计中原生态设计理念的表现

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原生态设计理念具体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在进行公共艺术作品创造时,最重要的基础就是要节约空间资源,要在这一基础上,充分发挥公共艺术对空间环境的服务作用,而与此同时,空间资源也能够被很好地反映在这些被创作出来的公共艺术作品之上。因此可说,在公共艺术设计中,原生态设计理念在资源的利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指引性作用。很多建筑因为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被拆除或者重建,这既会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又会在一定程度上淡化当地的风俗文化,而原生态设计理念就是要对这些被浪费了的资源加以利用,使其能够再生;另一方面,人们的思想和艺术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得更加活跃,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在原生态的设计理念下,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对生态问题的思考和对自然的向往。

四、结束语

原生态设计理念在公共艺术设计中的渗透可以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因此不可能一蹴而就,而公共艺术设计本身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被赋予更多的新内涵。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无论这个社会怎样变化,人们对和谐环境、对健康的需求和追求都是永远不会发生变化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公共艺术设计中原生态设计理念所着力追求的,就是从生态的角度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公共艺术需求,并以一种和谐的、合理的艺术形式将其表现出来。

作者:王涵 单位:黑龙江东方学院

参考文献

[1]路艳红.农村社区公共艺术设计原生态性探析[J].美术大观,2013,01:136.

第5篇:艺术环境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体验经济;图形个性化;信息艺术设计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日益认识到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是无形的感动、刺激和情感上的体验,而不是金钱或有价值的财产。信息时代的体验经济强调体验,需要用艺术设计的方式来表示、传递、集合、处理信息,使人的体验更富有美学含义。

一 信息艺术设计中图形个性化的本质

艺术图形的生命力在于其个性化,随着艺术设计行业及其市场的发展,设计产品的目标用户群细分越来越明显,产品设计的个性化要求日趋强烈,因此,图形的个性化表现既是审美的要求,又是实际应用的要求。在变化和发展变得日益频繁的信息时代,图形表现的个性化增强了图形的生命力,并永无止境的发展和演变着。从本质上来看,信息艺术图形个性化表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自然性

人对自然生理过程的理解是个性化的自然性根源,人获得个性化体验的先天条件则是人的生理构造和心智特征。从自然生理的角度看,人是要求经历不同体验的。以人的视觉作为个性化感受的起点,人体的感受器对外部环境的反馈形成人对世界的感知。产生个性化的基础条件,这些就是人的个体生理因素和外部物质因素。由于每个个体生理和外部条件存在着差异,每个个体对外部刺激需求的各不相同,对于有着相似的生理条件的个体,他们对事物的体验具有相似性,因而会形成在行为上追求共同体验的群体。

(2)社会性

人个体对社会文化的理解各不相同,因而也会对艺术图形产生个性化的追求,人个体对社会文化的理解与其相关的社会、文化、历史相关联,构成了人的重要属性,个性的存在是社会的属性,不同文化背景下成长的人则具有较大的差异,而在同一社会文化情景下人们的需求则会体现出很大程度上的共性。

(3)隐喻性

隐喻一般是用熟悉、有形、具体、常见的概念来认识生疏、无形、抽象的概念,从而建立起不同概念间的联系。从本质上说,计算机提供的虚拟空间概念几乎都是隐喻的,与外部的实际世界没有直接的联系,人们在操作过程中,人们很难通过键盘和鼠标等的操作就能想象出这些动作和计算机显示的结果之间的具体联系。为了理解这些动作间的联系,需要通过隐喻的方式,恰当的隐喻使我们能够轻松地理解抽象概念及其蕴涵的情感和语境的联系。隐喻是动态发展的,我们不能拘泥于与现有事物的严格对应关系,因而在信息设计中,应当注重隐喻,关注图形隐喻扩展的可能,兼顾图形隐喻的体验性、创新性、发展性和动态性。

二 信息艺术设计中图形个性化分层设计

信息艺术的图形个性化,其特点不仅体现在目标和价值的选择上,还体现在其设计系统的每个层面上。在更全面合理地审视信息艺术的设计逻辑的基础上,设计师需要一条可行的设计思路来了解各层上图形个性化的重要性。要素层重在对人和环境的分析,概念层重在创意,表现层重在呈现,交互层重在信息艺术特有的设计方法。

(1)交互层与表现层

交互是信息技术发展下的产物,交互的目标是要达到一种自然和和谐的交流方式,为图形设计增添了空间的概念,使图形有了接受信息的功能,而不是仅有单方面的表达信息。在此前提下,图形信息传递的准确和有效性问题更为突出。表现层是个性化图形设计的最终外在呈现就是通过媒介和五感的具体表现营造出来的个性化体验。信息技术发展,新的屏幕与显示技术的出现,极大的丰富了我们可以利用的媒介,给设计师们带来了更为宽松的设计自由。新媒介具有的适应性和新奇性的特点为个性化的设计打开了一扇门。新媒介既丰富了图形的表达,又打破了图形平面设计的禁锢,以新媒介为辅助,平面设计的个性化就更为丰富了。

在视觉、听觉、触觉、味觉、嗅觉这五感中,视觉能为我们获取大部分的信息。在信息技术为辅助下,我们可以超出视觉的体验,调动其他感觉,达到五感的全方位体验,形成五感化的个性体验。现在和未来的图形个性化已经超出人们原有的对空间、时间界限的想象。

(2)概念层与要素层

概念层体现了设计者的主要设计意图,是设计的定位和出发点,也是个性化图形的核心理念和创意。概念层在具体的设计中对图形设计的目标诉求进行了描绘,与其他图形设计的创意部分不同,信息艺术还要考虑人与产品使用环境的关系,因而要注重媒介和环境因素的综合使用。信息艺术图形个性化表现中,人和环境是其区别于其他图形设计的两个关键要素,人和环境构成了信息艺术设计的要素层,它们是是概念层的具体表现。体验经济下,对人主导因素的重视,排除了功利的工具理性将设计还原成具有情感、个体特征、文化背景等的个性化设计,使人从“理性化”转变为“生活化”。环境包括情境和气氛的两个方面,是虚拟时空中使用者使用产品的场合和时空的背景,在适当的情景中更容易触发出使用者记忆深刻的视觉体验,而气氛的营造能让人产生环境设计的重要特征――沉浸感。

以科技为驱动的图形个性化的未来,已经超出了人们的想象,未来一段时间内,个性化将会迎来一个质的飞跃。传统的个性化表达是在组成元素、色彩上的变化,但未来,科技正将渐渐成为人们表达自己独特个性的工具,图形的个性化表达将会扩展到对材质和媒介的选择上。

参考文献

第6篇:艺术环境的概念范文

环境艺术设计的内容是针对某个环境系统而言,其目的是为了总体环境视觉形象得到优化,是规划理念在艺术设计中的体现,也协调了各个专业设计。自然环境要素是由水文、地理、植物和气象等。不同的地形,所形成的景观绝然不同,差异明显。

不同的气象环境,影响了不同城市的许多设施和人类的生活习惯。具有地方特色的植物,往往形成了城市环境的重要特色。人工环境要素主要是公共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等,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可以自由的使用色彩、声音和光影等要素,让其与地形、建筑等产生不一样的环境特色。从宏观角度来讲,环境艺术的综合设计所要掌控的内容有比例尺度控制、空间形体控制、材料肌理控制和光照色彩控制等。从微观角度来讲,环境艺术综合设计所要掌控的内容有植物品种的控制、建筑界面控制和公共设施控制等。

结果

环境艺术经历了五个阶段:(1)实用建筑学阶段,追求适用、坚固、美观的建筑;(2)艺术建筑学阶段,视建筑为“凝固的艺术”;(3)机器建筑学阶段,把建筑看作“住人的机器”;(4)空间建筑学阶段,认识到“空间是建筑的主角”;(5)环境建筑学阶段,认为建筑是环境的科学和艺术。本世纪,建筑价值观已开始进入第六阶段--生态建筑学阶段。环境艺术是一种还处于发展中的学科,是一种比工程更加富有感情的艺术。

结论

环境艺术设计的总体策划有两种方式,一种为先确立环境场所的平面布局以后,再进行空间视觉设计;另一种是先引入空间视觉形象,然后再调节平面功能布局。设计概念的总体策划因为特定的环境来主导设计实施,还需要对空间形象的发展方向进行考虑。

第7篇:艺术环境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环境艺术;空间;功能与形式;环境

前言

环境艺术是为满足人类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建造适合于人的生存,有益于人的活动,并具有一定艺术氛围或艺术意境的物质空间的现代整体艺术学科。研究建筑内部空间组合与分隔及家具、陈设诸要素的造型艺术,称之为室内环境艺术。而研究建筑外部空间限定与组织及建筑、绿化、小品诸要素的造型艺术,称之为景观环境艺术,或室外环境艺术。

一、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艺术空间

人们每时每刻都生活于环境空间之中,也知道空间指的是什么含义。但是,若从的角度来探究环境艺术空间,又会感到它的概念是那样复杂与陌生。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空间”本身的非直观性造成的。环境实体部分,因其具有直观性,很容易被人关注、认识和熟悉。相反,环境空间部分,看不见、摸不着,容易被人忽视,相对显得陌生。二是因为人们对造型艺术空间的知识了解和认识的局限性造成的。通常来讲,学生认识造型艺术的空间知识,大多从绘画、摄影的二维平面空间开始;之后是雕塑的三维实体(占有性)空间;最后到建筑、园林的四维(内空体)空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这个认识过程中,越复杂的“空间”概念,越需要专业知识的支撑和理性思维的参与方能把握。未经过相关专业知识训练的人很难认识和掌握复杂的四维,甚至是具有“多维特征”的环境艺术空间。

人们通过视觉和触觉就能够直接感觉环境实体。可是,环境空间印象的获得,如果仅仅依靠某些感官是无法完成的,它是建立在形状、大小、方位、距离等一般知觉之上的高一级的综合知觉。要想全面认识和把握环境空间的特征,通常还要调动人的一些理解能力。因此人们对实体的感觉和认识要先于空间,易于空间,而对环境空间的感觉和认识则后于实体。

传统高等艺术教育中的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等,是通过视觉和触觉,就能够直接欣赏到实体审美对象。它们运用的空间特征比较单纯,而且作用也次于实体艺术形象,人们多习惯于对实体形态的审美关注。新兴的环境艺术学科,主流诞生于传统造型艺术院校,是高等艺术教育中传统工艺美术形态向现代艺术形态转型期的新专业学科。其办学方法还处在探索和完善阶段,当新的体系尚未确立之前,旧的造型艺术观念、模式必然还会占有极大的优势。

目前还有些环境艺术,依赖于工艺美术现成的体系和评价标准,甚至还会使用绘画和雕塑的审美标准来评价环境艺术的好坏,习惯于传统造型艺术的空间意识,而对环境艺术独特而重要的空间本质特点,则认识不清或重视不够。实践中往往把直观的环境实体形态,如地面、墙壁、天花板等围合空间的界面或空间的“外壳”,以及雕塑、壁画、植物、水体等环境小品和公共设施,作为指导和评价的主要对象。反而将提供人使用的环境空间场所,弃之于脑后,忽视它的存在。将环境艺术教与学的焦点,过分地集中于空间界面的造型装饰或环境艺术品的创造上。淡化了空间功能的探寻及空间整体艺术意境的学术研究,空间意识滞后于实践。造成用表面化的“装饰装修”,代替深层次“空间艺术”的一些不良弊端。

一般人对造型艺术空间的了解,仅仅涉及绘画、手工美术或雕塑小品等二维、三维造型的基本概念。如何欣赏建筑与园林艺术?解读建筑、园林和城市环境的空间美学价值的知识十分欠缺。然而,进一步探究环境艺术空间特征时,我们发现它比传统意义的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和建筑的空间概念复杂得多,也并非是各门类造型艺术空间简单的累积之和,它的特征不是三言两语就能够表达准确的,它是现代整体艺术的新型空间概念,因而令人感觉陌生与难懂。

二、建筑空间与环境艺术空间

建筑艺术是人造环境的“主体”或“骨架”部分,它与环境艺术的关系最密切。建筑的空间比其他造型艺术复杂得多,它属于三维限定性空间,并具有四维的特性,人是在“内空体”中通过运动觉和视觉把握对象。布鲁诺・赛维(BRUNO ZEVI)曾经为我们生动地描述了建筑空间的特征,他说:“建筑像一座巨大的空心雕刻品,人可以进入其中并在行进中来感受它的效果。”“建筑的特征――使它与所有其他艺术区别开来的特征――就在于它所使用的是一种将人包围在内的三度空间‘语汇’。”应该讲这种空间特性,不仅仅是建筑艺术的特性,也正是整个环境艺术的特性。其实,除了建筑以外,室内、展示、园林和城镇规划等,与环境空间相关联的造型艺术,无一不使用这种空间“语汇”。从个体的室内、庭园、广场、道路等场所,到庞杂的城镇都市群体形态,无一不是能够包围人和物的“内空体”空间。布鲁诺・赛维进一步的论述更加肯定了整个环境艺术具有的这种空间特性,他说:“如果说建筑物内部的空间是由六个面所围成(地板、天棚和四面墙),这并不意味着由五面而不是六面围成的空场,如(无盖的)庭院或公共广场――就不能同样有效地数作空间了”,“……所有城市的空间只要视线被遮挡,不管用的是石砌墙还是成行的树木或护岸,都呈现了我们在建筑空间中所感到的同样特征”。日本著名建筑师卢原义信曾说过:“由建筑师所设想的这一外部空间概念,与造园师考虑的外部空间,也许稍稍有些不同”,“……即把整个用地看作一幢建筑,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室内,没有屋顶的部分作为外部空间考虑。所以,外部空间与单纯的庭院或开敞空间自然不同。”这就是说,建筑所研究的空间,还不能完全等同于环境艺术探讨的空间。邓庆尧在其著作《环境艺术》中指出:“环境艺术是多学科互助的系统艺术,环境艺术是多门类并存的关系艺术。”由此可知,环境艺术的空间构成之复杂多样、表现形态之丰富多彩是任何一门传统造型艺术都不能企及的。它是以建筑艺术空间为“主体”,再综合其他造型艺术的空间特征,整合形成的新空间体系。

三、环境艺术的真实空间美

笔者认为,要探究环境艺术的空间规律与特征,寻觅与之相适应的方法,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对这门新兴艺术的审美特征――独特的时空美,进行深入的解读与研究,并区别它与其他传统造型艺术之间的异同。环境艺术使用的是丰富复杂的空间与时间综合“语汇”,创造的是真实立体的空间形象。纵使环境空间由各种实体物质要素限定构成,可是诱惑视觉的形、色和材质等,并不是环境艺术审美的主要对象。反之立体真实的空间艺术形象,才是其他造型艺术不具备或无法比拟的艺术特征,真实空间美是环境艺术与其他造型艺术最大的区别。

结语

环境艺术是多门类造型艺术并存的、新兴的关系艺术。它将传统的建筑、园林、雕塑、壁画、广告等各门类艺术,多层次、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创造整体空间艺术氛围与意境。在目前的环境艺术实践中,仍然比较多地存在着“重实体、轻空间”,片面地重视环境实体表象,而轻视环境空间功能和环境空间艺术意境的思想意识。这种片面、落后的错误思想意识,误导了环境艺术的方向及评价标准,严重影响和阻碍着的健康发展。因此,强化环境艺术的空间意识,正确认识环境艺术的空间特征,已经成为一个势在必行、不容忽视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意)布鲁诺・赛维著,张似赞译.建筑空间论.博远出版有限公司.

[2](日)卢原义信著,尹培桐译.外部空间.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年.

第8篇:艺术环境的概念范文

1.引言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以及审美观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建筑的设计和欣赏角度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传统的单纯的使用价值向着优美的审美价值转变,建筑装饰相关设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

本文主要从现代瓷砖的发展和流行趋势、瓷砖与建筑艺术结合以及瓷砖的艺术设计方面进行了剖析。首先简要介绍了瓷砖的概念、分类及其制作工艺,其次分析了瓷砖艺术与建筑艺术的关系,再次从瓷砖的形态、图案、色彩、造型及表面肌理研究了瓷砖的设计。最后拓展了瓷砖艺术设计的新发展,为现代瓷砖艺术者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2.瓷砖的概念、分类及工艺

瓷砖的概念是以耐火的金属氧化物及半金属氧化物,经由研磨、混合、压制、施釉、烧结之过程,形成一种耐酸碱的瓷质或石质等的建筑或者装饰的材料,总称为瓷砖。

瓷砖的原材料多由粘土、石英砂等混合而成。根据不同的标准,瓷砖的不同的分类,按照用途不同可分为:外墙砖、内墙砖、地转、广场砖;按照成型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干压成型砖、可塑成型砖;那么根据烧成过程又可以分为氧化性瓷砖、还原性的瓷砖;根据施釉的情况可以分为有釉砖、无釉砖;依据吸水率的程度还可以分为瓷质砖、细瓷砖、陶质砖等。

瓷砖的生产工艺主要流程如下:原料进行球磨――均浆――喷雾干燥――粉料仓――压制――干燥窑――施釉线――烧成窑――抛光――打蜡――挑选产品分等级。

3.瓷砖与建筑艺术的关系

建筑的环境一般分为建筑内环境和建筑外环境。

对于建筑内环境来说,瓷砖由于占室内的环境面积较大,所以非常影响室内设计的总体效果。瓷砖正是在这样一种大环境下适应了室内设计与装饰的发展需要,被睿智的设计师运用于各种不同的室内环境,创造了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使生活在高科技、高节奏的现代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室内陶瓷艺术瓷砖的设计,通常可以体现相关室内装饰设计者或主人的个人风格,因此在室内的瓷砖的风格对于人民的欣赏水平非常重要。

对于建筑室外瓷砖艺术来说,建筑外环境是室内环境的外延,也是人们视觉可以感受、身心能够体验的物质空间,是由众多的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构成的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除了城市中心广场等重要场所可以运用陶瓷的砖外,许多公共绿化地带也可以运用陶瓷砖塑造各种环境小品,如校园绿地、生活小区,这样的环境空间与人们的心理距离更近。这些好的环境小品,时刻会激发人们遐想的灵感,产生共鸣并让人民赏心悦目。

无论是室内还是室外的装饰设计,瓷砖都占有很大的一部分,因此瓷砖的设计非常重要。

4.瓷砖的艺术设计

瓷砖的设计主要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制作工艺的创新,二是艺术设计的创新。下面从5个方面讨论下瓷砖的创新设计:

1)瓷砖的形态设计。首先是瓷砖的尺寸设计,一般以来瓷砖都150mm×200mm规格,随着人们居住面积增加,以及对简单简约风格的追求,瓷砖的尺寸应该需要更多的规格,其次是瓷砖的形状,传统的瓷砖以平面瓷砖为主,主要以长方形为样式,为了形状的新颖,应该要出现方格、倒角、或者磨边的处理,使瓷砖有立体的感觉,而非枯燥的平面。2)瓷砖的图案设计。瓷砖的图像也应该冲破传统的单色或者纹路图案,应该根据时下的流行,设计漫画的图案适合广大年轻消费者,花卉图案适合爱花人士,甚至人物或者融入中国的元素使瓷砖图案更加多元。3)瓷砖的色彩设计。瓷砖的色彩应该是多种色调,可以满足大范围人士的喜爱,另外建筑卫生用的陶瓷产品一般都采用颜色釉,在满足瓷砖的使用价值的同时也可以提升欣赏的美感。在瓷砖的颜色使用上,一般黑色、深蓝、暗红等深色的使用能使相关建筑的风格显得凝重沉稳。浅色的瓷砖则有利于扩大视野的空间。耐看的纯白色,只要配以各色饰线和花片加以点缀,便能带出明快、时尚的感觉。因此瓷砖的配色也非常重要。4)瓷砖的表面造型。瓷砖一般都给人以冰冷和僵硬的传统面貌,2007年安博陶瓷推出了面包砖和棉花糖砖,拓开了瓷砖表面造型的设计,近年来,陶艺得到长足的发展,一些敏锐的陶艺家,将现代陶艺尝试着向建筑与环境艺术领域拓展,探索现代陶艺表现的新形式,以瓷砖装饰饰面材料大量应用于建筑室内外环境中,具有很大的艺术发展潜力。5)瓷砖的铺装艺术。选择瓷片和地砖时,首先要考虑以下因素整体装饰风格、空间大小、采光情况等。同样为了防止生硬和单调,还可以在瓷砖中间加装饰线和花片,或者几种颜色拼片,这些都是瓷砖的铺装艺术。

瓷砖的艺术设计包括了很多方面,因此在瓷砖的设计中,每个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和设计师的交流最后订做自己喜欢的瓷砖样式。

5.现代瓷砖新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生活环境的追求,迫使瓷砖的设计生产不得不考虑人们的审美变化和对物质与精神双重要求和满足。因此瓷砖的设计应该从以下方面考虑其新的发展:艺术化以及整体化、概念的设计、复合型设计以及多样式[5]、自然与绿化的概念,另外瓷砖的设计要应该具有独特性,可以根据消费者个人的爱好量身订做瓷砖也是未来瓷砖的新发展。

6.结论

瓷砖艺术是陶瓷艺术设计的典型代表,历史悠久,工艺成熟,装饰手法丰富,观赏性强,认知度高,本文主要从现代瓷砖的发展和流行趋势、瓷砖与建筑艺术结合以及瓷砖的艺术设计方面进行了剖析。根据以上分析拓展了瓷砖艺术设计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深圳:新世纪出版社.2002.

[2]李娜,赵源.后现代建筑的三重结构. 甘肃科技.2004.

[3]费彦现象学与场所精神.武汉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6.

[4]张鸽娟.建筑本体及其人文内涵的研究――以三位建筑师为例.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

第9篇:艺术环境的概念范文

鉴于“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学科和交叉(边缘)学科,因此,对这一概念的涵义界定至今尚不能说是十分肯定或完美无缺。这里就借用郑曙阳(中国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的代表人物)提出的概念。他曾经在《环境艺术设计辩义》一文中写到:“从广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如同一把大伞,涵盖了当代几乎所有的艺术与设计,是一个艺术设计的综合系统。从狭义上讲:环境艺术设计的专业内容主要指以建筑和室内为代表的空间设计。其中以建筑、雕塑、绿化诸要素进行的空间组合设计,称之为外部环境艺术设计;以室内、家具、陈设诸要素进行的空间组合设计,称之为内部环境艺术设计。前者可称为景观设计,后者可称为室内设计[5]。在艺术类考研参考书目《艺术基础知识》中,也是借用的这一概念。

2理论研究成果代表

自从张绮曼教授1986年从东京艺术大学留学归来后,根据中国建设发展的需要向高教部提出建立中国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申请。1988年获正式批准,在中国高校专业目录中增设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至今,环境艺术设计已走过了25个年头。其中以郑曙阳、鲍诗度等大师为代表,产生了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成果,见表2。

3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概况

如今,环境艺术设计在我国虽然只有二十多年的发展历史,但由于它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一出现便红遍中国各大高校,成为美术类中最热门的专业。据2007年不完全统计,在全国1909所高校中,有1259所大学设置有艺术设计类专业,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66%[6]。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艺术设计学科下最重要的专业方向之一,意味着反是开了艺术设计类学科的学校都会设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方向。即已经形成无环境艺术设计就无艺术设计的教育现象。因此,总结后发现我国目前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一般分布在三类校院:一是综合性大学和其他专业大学中近年成立的艺术设计院(系),其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注重专业理论、专业表现和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二是各类职业技术学院总的艺术设计系,其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的培养。三是专业艺术院校如各大美术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方向,其环境艺术设计教育建立在其自身的审美体验为基础之上,发挥其专业院校的特色,营造一个宽松开放的艺术创作和设计环境。

4我国环境艺术设计发展过程中凸显的问题

纵观现状,环境艺术设计不仅成为高校中最热门的艺术专业,同时也成为美术类考生首选的专业,也成为市场上最热门的招聘岗位。学生、学校、市场三者相互作用,在促使环境艺术设计快速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凸显一些问题:一是美术类考生中真正喜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很少。因此,他们在大学生活中很难为了理想而努力储备以后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所需要的相关知识,从而导致艺术修养很低;二是学校中的环境艺术设计教育方法太模式化。通用的公共课+绘画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的培养模式,导致学生思维单一,专业自信度弱,无地域个性,在工作中轻易沉迷具有浓郁商业气息的设计市场,不能和谐境艺术设计太过快餐化。现代的人因工作、家庭、经济压力、文化修养差异等因素难得都像古代的文人雅士自己创造雅致的环境,大多数只能出有限的钱请所谓的环境艺术设计公司来打造。快餐式的环境艺术产品就产生了,相互乐此不疲,成为设计行业最普遍的现象;四是有关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研究太少。百家争鸣的学术现象是一个行业良性发展最有效的武器。可观我国的环境艺术设计研究进展,除了张绮曼、郑曙阳、鲍诗度等这几位元老人物的理论成果外,还出现了多少具有强大争议性、影响力的新人和理论实践成果?

5关于环境艺术设计未来发展的一些建议

鉴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已成为学生、高校、市场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未来发展形势将继续迅猛。因此,为了促进环境艺术设计未来的良性发展,针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笔者有以下一些建议:一是教育者需正确引导美术类考生的择专业观,择就业观。只有当学生是发自内心地喜欢这个专业时,他才会为成为一名合格地环境设计师自发主动地去学习、探索;二是高校应结合地域特色加强学生的设计创意思维、设计自信、设计实践能力的培养。市场需要优秀、负责的青年设计师,而学校是培养这些人才的重要基地,因此学校有义务结合地域性培养出个性的环境设计师;三是市场中的环境艺术设计者应结合地域文化、生态性、人性化进行最小化的环境设计。设计的最终目的就是创造一种舒适、自然、生态地生活空间,而世上最美的空间就是自然。

6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