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全球气候变化特点范文

简述全球气候变化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全球气候变化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简述全球气候变化特点

第1篇:简述全球气候变化特点范文

一、地理开放性试题的特点

由于受考试时间和试卷长度的限制,高考地理开放性试题考查设问在综合题中一般只有一题,或者在一大题中设计一问,答案长度不会过长(这些与平时训练用的开放性试题有所不同)。考查的核心地理知识集中在地理要素特征的时空变化规律、产业活动、分析和评价区域人地关系以及可持续发展问题。从最近几年高考出现的开放性试题分析,该类试题大致有四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试题的开放性。开放性试题首先在选题和立意上具有开放性,利用文字材料、地理图表、景观图片等考查同学们读图、分析资料的能力。同学们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材料可以形成不同的观点,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和解释同一现象。其次,在问题的设计上也具有开放性,不再单一地指向某一知识点,而是要求同学们灵活地运用某一类知识做答,给大家留有多角度答题和思考的可能性,能综合考查同学们对知识的掌握状况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是问题背景的实践性。开放性地理试题的取材往往来源于生产和生活、时事地理,注重对同学们观察生活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考查。

三是答案的不唯一性。开放性试题的设计通过材料的开放性、问题设计的开放性加大对同学们思考层次、思考灵活性的考查。同学们可以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地理知识,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对同一问题有自己不同的认识和观点。

四是评价的灵活性。开放性试题的评价不像封闭试题一样有唯一的答案。开放性试题只要同学们回答得有道理就可以得分。开放性试题提供多个层次的答案,阅卷中有只要答案合理即可酌情给分的说明(如2011年全国卷第37题第(2)问,得分说明:所述优势条件应与所举城市或区域相符,具体包括地理位置特点、经济水平、工业基础、基础设施、信息交流、科技水平、交通运输等方面。答出其中4个方面且论述正确即可得满分。

二、地理开放性试题的三种命题形式

1.判断说理型。这类题型的问题设计方式是:要求考生首先对明确提出的问题做出判断,然后阐述理由。常用“是否赞成”、“是否同意”等表述方式。如2010年全国卷第37第(3)问:“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又如2009年山东文综卷第26题第(4)问:“比较分析A地所在省(福建)第二产业比重变化的特征。对该省工业的发展,有人提出今后应大力发展外向型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2.发散思维型。这类题型的问题设计方式是:某些地理事物有多个发展方向或某些地理问题有多个解决措施,要求考生结合所学知识去回答。如2011年全国卷第36题第(3)问:“该国(新加坡)除建水坝外,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并说明理由。”又如2011年全国卷第37题第(2)问,读2009年中国大陆制造企业500强总部的空间分布图。要求分析图示资料,以某城市或某区域为例,说明其吸引制造业企业总部的优势条件。

3.模拟考察探究型。这类题型的问题设计方式是:以地理野外综合考察实习的形式和内容为设题线索,通过实习线路将沿途区域地理要素的变化特征贯穿起来。试题的创设依据是实际实习过程(分为野外考察和室内分析两个情景阶段),设问具有一定的现场感,以此考查学生的探究思维过程。如2011年山东卷第26题,提供野外考察线路、获取的资料,进行室内分析,推导结论,填写表格。

三、地理开放性试题解答对策

同学们在解答开放性试题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主要是:审题不当出现偏题、知识死板、思维狭窄、表达失误等。提高同学们的审题能力和表达能力是提高开放性试题得分率的有效手段。

1.加强审题和信息解读训练

由于开放性试题材料和设问的开放性,同学们如果在审题时粗心大意,走马观花,就很容易造成答题失误,因此一定要认真审题,善于抓住关键,按题目要求作答,减少因审题失误造成的失分。

(1)审题。―要细审题干,包括文字材料、图像材料(区域地图则要注意区域定位,图例、比例尺、注记、地理事物的分布等)。二要细审设问,包括问题的角度、限制性条件、关键词语、所属的知识范围等。

(2)获取及解读信息。①提取信息要全:最大限度地捕捉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分析出试题中的限制条件和隐含条件。特别是解读图表材料时要通过思维加工将图表的形象、数据信息转化为文字信息。②解读信息要准:从题干、地图中提取解题信息,找出题干和设问的关键词和限定词,辨析信息的重要程度,找出关键信息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判断与推理。③运用信息要活:运用直接信息及隐含信息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拓展思路。

2.锻炼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开放性试题答案的多元化,并不意味着考生答题时想怎样答就怎样答,违背题目主旨、不符合题目要求、“牛头不对马嘴”的答案,显然是不能得分的。开放性试题的开放,并不是漫无目的、毫无条件的开放,而是在开放的同时还有一定的限制,是开放性与限制性的统一。

一要注意有问必答,问什么答什么,怎样问怎样答。同学们容易犯的毛病是答非所问、答案与题目的顺序不对应。

二要先“亮”观点,再述理由。答题时观点要清,叙述要明,做到“自圆其说”。例如,回答某种做法“是否合理,并说明原因”,首先要明确表示出“合理”或“不合理”,再说明理由,不能含糊其辞。

三要阐述清楚,言简意赅。所谓“简”是要求叙述抓住主干和关键词,但在强调语言简洁的同时,千万不可忽视表意的完整性。对于发散思维型开放性试题,要尽可能多地把你所想到的答出来。

[巩固训练]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于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在南非德班召开。由于《京都议定书》第一承诺期将于2012年到期,德班会议首要解决的是《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能否存续问题。在气候变化面前,地球的未来已危在旦夕,多项科学数据显示,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历史最高,要想实现在2050年之前将气温升高控制在2度以内的目标,国际社会必须把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一半。

材料二 下图为我国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

(1)根据材料二指出煤炭开采过程和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会产生哪些环境问题?并分析这种综合利用与单纯输出煤炭相比具

有哪些优势?

(2)本着对地球的未来负责,简述全球在减轻环境问题方面应该采取哪些主要措施?

(3)我国政府提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请你从能源开发和利用的角度,为实现减排目标、走低碳之路献计献策。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阿拉尔在维吾尔语里是“绿色岛屿”的意思。这里原是一片人迹罕至的万古荒原,1957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一师奉命进驻阿拉尔屯垦戍边。他们借助那里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经过几代兵团人的努力,阿拉尔现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细绒棉和最大的长绒棉生产基地,长绒棉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量的65%。

材料二

(1)据图说明阿拉尔成为“绿色岛屿”的主要自然条件。

(2)阿拉尔地区大规模发展棉花生产,你认为是否合理?试简述理由。

(3)有人提出“海水西调引渤入疆”的设想,引渤海海水经东南部进入新疆盆地。分析“海水西调引渤入疆”对新疆受水区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

[参考答案]

1.(1)问题:煤炭开采过程中引起塌陷(崩塌或滑坡),造成水源和固体废弃物污染。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会使大气圈CO2浓度增加,引起全球气候变暖,继而引发一系列气候变化问题。优势:减少运输压力;提高了产品的附加值;形成了能源多样化;减少了碳排放量;增加就业机会。

(2)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变传统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协作等。

(3)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开发使用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保护森林;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第三产业;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减少能耗高的工业。发展高新工业等。

2.(1)位于沙漠边缘,地处山麓冲积扇地区;位于多条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

第2篇:简述全球气候变化特点范文

[关键词]牙克石;湿地;评价报告

中图分类号:S15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0-0367-02

1 自然保护区概况

1.1 地理位置与面积

牙克石西郊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呼伦贝尔市中部,大兴安岭北段的牙克石市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20°28′00″至122°29′00″,北纬47°39′至50°52′,湿地保护区距牙克石市林业局局址5公里左右,涉及牙克石林场7个林班,总面积813公顷。

1.2 地形地貌

湿地自然保护区位于大兴安岭西北坡,为山间河谷地形,河谷比较宽广,约为11km左右,属低山丘陵地貌,是大兴安岭主脉通过地段。地势平坦开阔,地形平缓。区内最高海拔1600.3米,最低海拔402米。

拟建牙克石湿地保护工程位于免渡河右岸一级冲积阶地上,按地貌成因类型和形态分类可划分为构造剥蚀地形(中低山)、山麓斜坡堆积地形、河流侵蚀堆积地形。现简述如下:

1.3 土壤

土壤是在一定的植被、气候、地形、母质等自然成土因素和人类生产活动长期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历史自然体。保护区的土壤主要为草甸土和沼泽土。

(1)草甸土是草甸植被下发育的隐域土壤,分布于保护区河流低阶地、山间谷地,成土母质为洪、冲积物。土壤剖面由暗灰色的腐殖质层、含有较多锈纹锈斑的潴育层、受地下水浸泡处于还原状态的灰蓝色潜育层或母质层组成。草甸土质地因现代河流沉积颗粒粗细差异,变化很大,剖面常形成粉粘相间的质地层次。土壤中性反应,pH值在6.7―7.5左右,养分除速效磷含量低外,都很充足,土壤水分偏多,土温偏低。草甸土有草甸土和草甸黑钙土2个亚类。

(2)沼泽土

沼泽土是在季节性积水或长期积水条件下发育的隐域土壤,广泛分布于积水洼地。成土母质为冲积物、湖积物。沼泽土剖面基本上有两个发生层次组成,上部为草根盘结层、腐殖质层或泥炭层组成,下部为潜育层,中间有过渡层。腐殖质层颜色深暗,质地较粘重。有沼泽土和草甸沼泽2个亚类。

(3)粗骨土

属于幼年土壤,特点是极薄的土层之下即为含大量石块的母质层或地表即含大量砾石,分布于石山地顶部及阳陡坡。粗骨土由于有效土体过薄或土体中含有大量的砾石,是一种难利用的土壤类型。

保护区内土质肥沃,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均十分丰富,反映出了森林土壤水分偏多,氮素充足,母质富含钾素的特点。各土类间,由于森林土壤受有机质积累特征和地区气候冷湿的环境条件所决定,表土有机质含量极高,碳氮比大,反映了森林土壤水分偏多,土性冷凉,有机质分解速率低,水、肥、气、热不协调等特点。

1.4 水文

牙克石西郊湿地自然保护区附近主要河流为免渡河(又名扎敦河)和海拉尔河,属额尔古纳水系。

1.5 气候

保护区气候属寒温带大陆性气候。具有冬长夏短、春季干燥多风,冬季严寒多雪,寒暑相差较大的特征。根据牙克石气象局资料,多年平均气温-2.9℃,极端最高气温38.0℃,极端最低气温-46.7℃,多年平均降水量378.5毫米,多集中在7~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0%,多年平均蒸发量1250毫米。

2 自然保护区评价

2.1 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价值

自然保护区的建立,是为了保护各种保存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濒于灭绝的生物物种和各种自然历史遗迹。从人类发展的长远目标看,自然保护区的建立其意义在于人类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提供必要的途径。从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看,保护好各种资源,包括千百年遗留下来的“已知资源”和未被人类发现和认识的各种“未知资源”,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牙克石市西郊湿地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及其栖息的生物物种为主要保护对象,集生物多样性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生态旅游和可持续利用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

2.1.1 生态价值

(1) 蓄水、保水

湿地在控制洪水,调节水流方面功能十分显著。湿地在蓄水、调节河川径流、补给地下水和维持区域水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湿地对项目区周边具有明显的水量调节作用,减轻洪旱灾害,稳定地下水位,保持土壤水份。湿地减缓了河水的流速,同时也减轻了对河岸及地表的冲刷,降低了土壤的水土流失。

(2)调节气候。湿地可以影响小气候。湿地水份通过蒸发成为水蒸气,然后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围地区,保持当地的湿度和降雨量,影响当地人民的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保护区大面积湿地对周边的局域气候产生调节作用。

(3) 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区内良好的环境为许多野生动物提供了栖息地或迁徙歇脚地。保护区建成以后,经过严格保护和管理,可以为野生动物创造了一个理想的生存繁衍环境。

2.1.2 社会价值

通过对保护区的保护,使湿地保护区内及周边地区的居民、企业、组织都清楚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从而共同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区的发展将带动周边地区经济、交通、林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既增强保护区自身的经济实力,又为当地剩余劳力提供就业机会,拉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1.3 经济价值

(1)直接经济价值

直接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生态旅游和多种经营项目的实施。所得收入对保护来说,将能够解决资源保护问题,增加保护区的自养能力,为保护区的建设注入资金。在保护好湿地资源和环境的前提下,有计划的进行一些资源开发活动,有利于湿地保护区的长期发展和资金的积累,从而实现“以资养区”的滚动发展。

(2)间接经济价值

湿地生态系统,在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利用等方面具有潜在的经济效益,对维持流域农牧业和其它经济的持续发展及维护生态安全等方面均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对净化流域内水质,减少泥沙流入,调节水的小循环,防止自然灾害,保障人民生活用水,提高生活质量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1.4 科研价值

科研主要是以湿地生态、生物多样性的系统监测为基础研究保护区湿地资源及其动态变化情况,特别是对湿地的结构、功能、演替规律等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研究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活动规律、生物学特性与种群动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探索利用人工措施加快珍稀野生动物繁殖速度,增加动物种群,并建立物种基因库,同时研究各种珍稀物种及其它有较大经济价值的物种的开发与利用方法。

2.2 保护区的类型与面积

2.2.1 保护区类型

依据《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标准》(GB/T1459―93),牙克石市西郊湿地保护区属“自然生态系统类”的“湿地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主要类型为水域及沼泽。

2.2.2 保护区面积

牙克石市西郊湿地自然保护区划定面积813公顷,完全能够达到保护目的的需要,划定合适的保护区面积可使区域内的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同时也可以达到保护区区域的完整性和连续性。

2.3 自然生态质量评价

2.3.1 典型性

该保护区是欧亚针叶林植物区和欧亚草原植物区的交错地带,这对研究各大植物区系之间及动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和通过该生物多样性变化来研究生物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反应,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2 稀有性

大兴安岭地区是我国的主要林区之一,分布着大面积的天然林,木材蓄积量较高,材质优良。建国后,经过大规模采伐利用,天然林面积日趋减少。因此具有珍稀性。

另一方面,保护区还栖息着许多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这些动物具有较高的保护价值,在保护区内比较集中,这一方面也体现了保护区具有较高的物种稀有性。

2.3.3 多样性

湿地自然保护区植被类型多样,植被种类组成变化土壤类型也随之变化,加之植物地带性的相互渗透,其物种多样性表现比较丰富。

2.3.4 自然性

牙克石市西郊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是很少受人为干扰的自然湿地生态系统。对保护我国寒温带区域以湿地为代表的湿地生态系统及物种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5 脆弱性

牙克石市西郊湿地自然保护区虽然具有丰富的物种资源和显著的生态功能,但是湿地保护区地处森林草原的交错地带,为生态脆弱带,各物种之间及物种与环境之间的依存关系十分密切和敏感,群落也极具不稳定,所以其一旦遭受破坏,将有可能引起整个生态系统的崩溃。

2.4 自然保护区综合评价

2.4.1 保护区是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基地

保护区具有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和比较完整、丰富的物种资源。该湿地自然保护区植物资源仅维管束植物有22科46属58种,是野生动物的栖息场所。本区脊椎动物有33种,其中兽类是以典型的草原型为主,分布该区域兽类有3目4科6种,有国家II级保护兽类有1种,鸟类以草原型和森林型鸟类为主,分布该区域鸟类有10目15科27种,有国家I级保护鸟类有1种,国家II级保护鸟类有5种,两栖爬行类1目1科1属1种。保护好这些珍贵的动植物物种资源,都将为人类的生存环境提供美好的前景。

2.4.2 保护区具有涵养水源的重要作用

保护区属湿地生态系统类型,对于调节控制洪水,调节水流方面功能起着重要的作用。保护区对周边具有明显的水量调节作用,减轻洪旱灾害,稳定地下水位,保持土壤水份。湿地减缓了河水的流速,同时也减轻了对河岸及地表的冲刷,降低了土壤的水土流失、保障农牧业和人民生活用水,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2.4.3 保护区是开展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牙克石市西郊湿地自然保护区保存有完整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物种,生物群落赖以生存的环境,为开展各个科学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地和天然实验室,其研究领域不仅包括生态学、生物学方面,还包括经济学及社会学方面。尤其是研究古气候变化、植物迁徙和区系演变的研究和生态监测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2.4.4 保护区是进行宣传教育的自然博物馆

牙克石市西郊湿地自然保护区是宣传国家自然保护方针、政策的自然讲坛。其宣传对象是当地广大的干部、群众和进入保护区参观的国内外公众:宣传内容主要包括国家有关自然保护区的法律、条例、政策和有效保护事例,示范宣传资源保护与持续利用的意义。保护区也是文化教育的天然课堂和实验场所,可接纳大专院校和中、小学生实习和参观,尤其是生物学、生态学等专业的学生。青少年通过亲身体验和目睹,增加生物、生态、地理、资源保护和利用等方面的知识。

第3篇:简述全球气候变化特点范文

【热点信息】2013年2月24日,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在北京举行“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启动大会,标志着我国极地专项工作全面展开。据介绍,该专项是我国极地领域近30年来规模最大的一个极地专项,将围绕极地环境考察与评价、应对气候变化、极地权益争端等问题开展工作。极地专项主体工作计划在5年内完成,将充分利用我国现有的一船四站的极地考察平台,通过实施5次南极考察和3次北极考察,完成相关科研任务。

【命题预测】结合北极、南极区域地图考查极地自然环境特征,如盛行风向、洋流、动植物的特殊性等;结合我国极地科考的有关隋况,比较各考察站的地理环境差异;结合考察路线,分析沿途自然环境的变化及原因;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考查极地科考过程中注意的事项、极地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及针对j生的措施、极地科考的意义等。

例1 2013年3月11日晚19时左右,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船“雪龙”号成功穿越南纬45度“咆哮西风带”,这是雪龙船在本航次中第4次穿越西风带,相对而言,也是最为艰难的一次。据此完成(1)、(2)题。

(1)“咆哮西风带”是指上图中的( )

A、a

B、b

C、c

D、d

(2)“咆哮西风带”形成的原因是( )

A、反气旋控制

B、洋面开阔

C、台风频繁

D、气候异常

(3)本次南极考察时间安排的依据是( )

A、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B、降水分布规律

C、洋流水平分布规律

D、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解析】本题组考查了大气环流、区域环境特征等内容,考查了同学们的信息提取能力及综合分析能力。

第(1)题,根据图中的纬度、气压带和风向可以判断出①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北信风带,②为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带,③为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带,④为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和西风带(即“咆哮西风带”)。第(2)题,南半球西风带所在区域海洋面积广阔,风浪较大,同时受气旋影响比较大。第(3)题,由于自然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并不是任何时间都适宜去南极考察的。赴南极进行探险、考察的时间应选择南半球的夏季,因为此时南极地区正值极昼或白天最长、气温最高的季节。同时,南极洲的夏季多晴朗天气,风和日丽,是进行科学考察的“黄金季节”,一年一度的物资供应、人员更换等,主要在这个时节进行。

【参考答案】(1)D(2)B(3)A

本题常见的错误是不能正确分辨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特点,导致判断失误。就西风带而言,风向应该是由较低纬度吹向较高纬度,由高压区指向低压区。实际风向在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则为西北风。

热点二中国出现大面积雾霾天气

【热点信息】2013年1月9日以来,我国中东部地区陷入严重的雾霾天气,中央气象台将大雾蓝色预警升级至黄色预警。本次雾霾引起的交通延误、病患增加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再度引发了全社会对于空气质量的关注。1月13日10时北京市了北京气象史上首个雾霾橙色预警,部分地区PM2、5实时浓度一度超过900微克/立方米(Pbi2、5浓度值代表每立方米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含量)。

【命题预测】结合天气系统图分析雾霾形成的原因、危害;结合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特征分析雾霾天气形成的人为原因及整治措施;结合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相关资料,分析城市化与雾霾天气的关联性,并讨论我国城市化存在的问题及正确的发展方向。

例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进入2013年以来,北京市1月份天气持续以微风、晴朗为主。下表为中国天气网的天气预报。

材料二根据1月1日起执行的《北京市空气质量重污染日应急方案》的要求,北京市停驶30%公车,58家企业停产以降低污染物排放,全市停止土石方作业。

(1)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北京市此次出现严重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

(2)面对雾霾引发的“连锁反应”,假如你是北京市民,请为市政府后期的空气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

【解析】本题组考查雾霾的成因及治理措施等内容,考查了同学们的分析问题能力及综合运用的能力。

第(1)题,雾霾的形成一方面与静风天气有关,导致污染物不易扩散;另一方面,冬季取暖、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等都排放出大量的大气污染物,两者结合形成雾霾天气。第(2)题,治理雾霾的关键是减少各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这就需要调整和改善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加强大气环境治理的力度,同时增加绿化面积。

【参考答案】(1)北京秋冬季节,气候寒冷,容易出现上热下冷的逆温天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冬季气候干燥,污染物不易去除;工业发达,汽车尾气增多,冬季取暖等原因,使北京及周边城市产生大量的大气污染物。(2)加强绿化;加强工业和交通、建筑等大气污染的治理;减少化石燃料,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大力发展公共交通,适当限行私人汽车;人工降雨(雪)等。

谈到雾霾的成因,同学们很容易想到人为污染物的排放问题,但常常忽略自然因素的影响。“雾”和“霾”实际上是有区别的。“雾”是指大气中因悬浮的水汽凝结、能见度低于1公里时的天气现象;而“霾”的形成主要是空气中悬浮的大量微粒和气象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

热点三2012年城市蓝皮书

【热点信息】2012年8月1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正式2012年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指出,面对以城市型社会为主体的城市时代的悄然到来,中国的城市发展面临包括城市安全、社会分化等一系列问题的严峻挑战。蓝皮书称,传统的以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外延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现有城市在规划建设、管理体制、环境质量、公共服务、社会和谐和安全等方面还难以适应城市时代的要求,亟待加快发展转型和空间重构。

【命题预测】结合相关资料分析中国城市化特点、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结合城市规划图,分析科学规划城市的重要性;结合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成功经验,分析我国城市化值得借鉴的有关内容;结合区域地图、数据资料分析我国城市进程中的地区差异,并说明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方向。

例3 读我国长江下游沿岸某城市的规划简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试分析图中江心洲的形成原因。

(2)该城市是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城市。从环境角度分析石化厂建在A处是否合理?并简述理由。

(3)该城市规划建一所高等院校,地点选建在C处而不在城区,诸说明理由。

【解析】本题考查了城市功能区划等内容,考查了同学们的读图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及分析比较能力。

第(1)题,图示区域为长江下游,由于流速降低,导致泥沙大量沉积而形成江心洲。第(2)题,长江下游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盛行西北风,夏季盛行东南风,而石油化工厂有严重的大气污染,应该建在与当地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同时不能布置在河流的上游方向,以避免污染水源。A处既位于河流上游方向,又位于冬季风的上风向,明显不合理。第(3)题,C处交通使捷,土地成本低,发展空间大。

【参考答案】(1)河流进入下游(平原)地区,水流速度减慢,搬运能力减弱;从上中游携带来的泥沙便发生沉积,形成江心洲。

(2)不合理。①石化厂位于城市河流的上游,产生严重的水污染;②位于冬季风(西北季风)的上风向,对城区产生严重的大气污染;③污染严重的工厂直接位于城区。

(3)①环境优美;②交通便利;③地价较低,节省建设成本;④为城市今后的发展留有余地。

城市规划中在选择工业区位时,主要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及环境因素等几个方面考虑。从经济因素看,主要从土地成本(城市中心、边缘、远郊地区的地价差异很大)、原材料、运输、消费市场、劳动力价格等因素分析。从环境因素看,需要考虑风向、河流流向等因素。

热点四天山北坡经济带

【热点信息】据新疆发改委网站2012年11月22日披露,国务院近日已正式批复同意《天山北坡经济带发展规划》(下称《规划》)。作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重要环节,天山北坡经济带被列为西部地区重点培育的新的增长极之一。就目前来看,诸多利好因素显示出天山北坡已经有了新的战略地位——国家重要的经济增长极。

【命题预测】结合区域地图分析新疆地区地理环境特征及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结合现状,分析新疆地区发展的区位条件及存在问题;结合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发展现状,讨论加强区域合作的必然性和重要性;通过典型的案例分析新疆及西北内陆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形成原因、解决措施;以丰富的图文资料,考查新疆地区产业结构特征、城市分布特点、可持续发展方向及发展新疆地区的重要意义等。

例4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1)、(2)题。

(1)图示IXNO-xl,电发展迅速的原因是( )

A、工农业生产规模大,能源需求量大

B、大陆性气候强烈,靠近冬季风源地

C、常年在西风带控制之下

D、风力发电成本低,地区适应性强

(2)该地区将成为国家重要经济增长极的有利条件是( )

①国家政策支持②自然资源丰富③地理位置重要④技术先进,经济发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通过区域地图考查新疆地区资源能源概况、区位条件及环境问题等内容,考查了同学们的读图能力、区域定位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第4篇:简述全球气候变化特点范文

关键词 园林植物病虫害;现状;可持续控制;必要性;对策;河南濮阳

中图分类号 S763.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7-0134-01

园林植物病虫害是园林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往人们思想观念陈旧、防治方法单一,无意中导致生态系统某个环节被破坏,使某种病虫害暴发成灾,发展成为自然生物灾害。

近几年濮阳市在园林植物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方面做了大量的努力,从景观设计、苗木种植、植物检疫、植物配置和养护管理等各个环节入手,对有害生物不再是只注重于杀死,而是更注重于调节[1]。随着人们崇尚生态环境观念的转变,人们对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存在有了一种新的认识,现将濮阳市对园林植物病虫害可持续控制的必要性及对策总结如下。

1 园林植物病虫害现状

1.1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存在是一种自然现象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存在是园林生态系统中的随处可见的一种自然现象。在园林植物生态系统中,无树不病,无树不虫,可以说凡是有植物的地方必然有病虫存在。它是园林生态系统中一个伴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天敌生存、繁衍必不可少的食料,这种以能量和营养物质形成的各种生物之间的联系,是一条客观存在、相依相存和互相制约的生物链。

1.2 生态环境恶化、养护管理不善导致园林植物病虫害的产生

全球气候变化,异常天气增温,水热季节分配失调所引起的旱涝灾害,都能诱发病虫害的严重发生,物别是由于人类活动而造成的植被大量被破坏,种植结构失衡,栽植品种单一,城市树木生长的地下空间狭窄,以及管理养护不善所引起的生长环境恶化,如根部严重缺水、土质极度恶劣、土壤异常坚实、空气严重污染等,均可以直接促进园林病虫害的产生。

1.3 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存在具有长期性

园林具有很强的依赖性、脆弱性、可塑性和不稳定性。在城市建设中、改造和扩建过程中,由于大量的人口、能源、物流的输入输出,园林首当其冲经常被人为干扰、改变甚至破坏,绿地被占,树木被砍,草地被毁,导致园林植物生境恶化,造成病虫害的严重发生。从这一点出发,园林病虫害的严重发生绝不是局部、个别、暂时、偶然的现象,将长期存在下去,它是整个城市生态未得到彻底的根本性好转前的一种必然结果。

2 园林植物病虫害可持续控制的必要性

与所有的生物一样,植物正是在与病虫共存和斗争中生长、发育起来的。只要有园林植物的存在,就会有病虫害存在。物种不灭,园林植物病虫害作为一种生物,它与危害人类的病虫一样,既不可能自行灭绝,也不会由于人们的主观意志就能被“彻底消灭”,只能是通过某种防治手段把危害控制到不同程度而已。

在防治园林植物病虫害时要转变其防治观念,要以园林可持续发展为防治目的,以协调、生物、环境等方面为准则,以保护环境及保护园林植物为目标,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来策划防治措施,实现其生态控制。园林病虫害防治的指导思想必须克服“有害才管”的短期行为、“头痛医头”的救火行为、“打药灭虫”的粗放行为,要立足于对未来病虫害的长期的可持续控制。滥用乱用化学农药,盲目追求彻底的防治效果,以喷洒药量的多少和次数来衡量“业绩”,这些做法都是不科学的,为可持续控制策略所不容,凡是会带来生态平衡破坏和导致环境污染的技术和做法都是与可持续发展相违背的。

3 濮阳市园林植物病虫害可持续控制对策

3.1 加强园林植物病虫害的宣传教育

濮阳市园林专业部门不仅对园林专业人员定期开展植保业务培训,还不定期向市民发放植保防控知识宣传单,让市民认识到病虫害的危害性,让市民共同关注与监督,使人们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高度重视园林植物病虫害,真正认识到病虫害问题不仅关系到引起重大经济损失,而且关系到保护已有城市绿化成果,关系到城市生态安全和社会安全,全社会应广泛参与防控。

3.2 科学规划设计,合理种植植物

园林规划设计和植物种植要以当地自然生态条件、地理位置特点为基础,立足于大环境绿化,强调绿化成系统、成规模,实现生物多样性,重视绿化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近几年濮阳市对于新开发的道路,在行道树树种选择上不再一味追求高档、高品味,而是严格遵从适地适树、乡土树种为主的原则,多次开讨论会,组织园林专业人士讨论。

种植设计要从尊重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出发进行,树种的选择应以植被区系分布规律为理论基础,以乡土树种为重点,以适应城市生态环境,如抗干旱、水分消耗少、耐瘠薄、抗污染、抗冻害、抗病虫、耐粗放管理等7个方面为树种选择的首要标准,应当做到适地适树。树种的选择既要体现

(下转第145页)

(上接第134页)

传统文化,创造符合科学规律的自然美,又要顾及生物物种多样性,注意乡土树种与外来树种相结合[2]。

植物配置一定要讲究科学、合理。设计人员在注意景观功能多样性和生态功能针对性的前提下,要模拟自然环境,遵循生物共生、循环、竞争的原则,进行乔、灌、花、草多种植物的合理混配,尽力将各种各样的生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让喜阳、喜阴、喜湿、耐旱等生物学特性不同的植物各得其所,造成一个和谐、有序、稳定的群落,形成一个多品种、多层次、互促共存的复层种植结构,避免过分强调形式美而忽略园林整体空间上的合理配置。

3.3 加强养护管理,实施科学管养

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对生长势差的应及时松土、锄草、施肥、浇水,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并结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虫枝条[3]。通过科学管养,使环境条件不利于病虫害的发生,有利于园林植物的生长发育,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消灭或抑制病虫的发生和危害[4]。

3.4 推广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

一是选择使用生物农药。生物农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能有效地保护天敌,对环境污染小,对人畜危害小,消灭害虫。生物农药有Bt乳剂、灭幼脲、花保、烟参碱等,如利用Bt乳剂防治国槐尺蠖,每年喷2遍药即可控制其危害[5]。二是保护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生物防治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效果是显着的。近几年濮阳市释放管氏肿腿蜂防治天牛、释放周氏啮小蜂防治美国白蛾均取得了理想的效果[6]。

3.5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防治只在应急时进行,施药方式也应采取涂茎、根施和注射等方法,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应实施靶标防治,尽可能地少用或不用广谱性的化学农药,选用具有对环境污染小、选择性、低毒的药剂,经常变换用药品种和混用配方,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7]。

4 参考文献

[1] 李会亚,刘杰利,王燕.浅谈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J].现代园艺,2012(5):46,41.

[2] 王仁章.简述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8):219.

[3] 李爱民.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的原理及主要措施[J].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2012(2):77-79,118.

[4] 赵丽丽,岳国忠,董兴红.滨海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河北林业科技,2011(6):94-96.

[5] 杨闽.泰州地区几种常见园林植物病虫害及防治对策[J].绿色科技,2011(12):115-116.

第5篇:简述全球气候变化特点范文

关键词:电力工程技术;智能电网;电网建设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明显人口不断增多,致使全球在爆发经济危机的问题以后能源大量缩减,能源供给问题成为严重的安全隐患,电力作为世界各国主要发展的经济项目之一,在经济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将建立智能电网作为自己国家的重要发展产业,而中国作为全球人口最多的国家,国土总面积占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占九百三十二万六千四百一十万平方公里,海水总面积占二十七万零五百五十平方公里,为了应对我国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及能源分布不平衡等问题,在进行智能电网的建设时,我们要以基本国情的需求为基础来进行相关的建设工作。

1智能电网的简述

1.1智能电网的电力工程项目体系。在2006年美国IBM公司提出建设智能电网的电力工程项目,在电力体系中,智能电网是由配电和输电体系构成的,相较电力市场中其他的电力体系,智能电网可以更好地为电力工程节省资源,在电力的运送上相较其他电网也更为平衡,在此基础之上,智能电网仅有的问题是对于电网的养护,以及外部条件变化的应对办法,智能的结构构成了电网的核心,智能电网可以在提升高品质服务的同时更快的进行信息传输,目前智能电网处于一个长期发展的趋势,智能电网是所有电网当中投资最少的一种建设方式,美国曾经在经济危机爆发后,大批量进行智能电网的建造,而建造智能电网的目的是为了缓解由于经济危机所带来的经济艰难等方面的局面,在智能电网的建设过程中,美国经济上的困难问题开始逐渐改变,经济的复苏都要归功于美国在爆发经济危机后大批量对于智能电网的建设,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在进行智能电网建设工作的同时,更要清楚建设智能电网的目的以及重点,目前,我国建设智能电网的口号是坚强智能电网,融合建设出一个新的信息自主化社会。

1.2智能电网的特征。在考虑到我国现状的情况下,智能电网对资源的二次利用符合了我国对于生态经济环境的环保这一特点,智能电网的环保技术弥补了在我国工业生产下所遗留的生态破坏问题,减少了工业生产为生态造成的负面影响,中国是自然灾害的频发国家,在建设智能电网时要注意在保障架构牢固的基础上进行电网建造,使我们建设的智能电网在一般情况的灾害下不会产生类似电能不正常运送的现象出现,也不会因为季节环境的改变而影响电网运作,进行建设电网的过程中我们为了提升智能电网在运行上的效率要对所使用的资源进行相对应的优化处理,在进行电网建设的过程当中,需要使用到多种资源,由于在国内在建设电网过程中对资源的运用率低下也造成了电网在收益上的欠妥,因此在建设电网的过程中我们要对资源进行优化之后再使用,争取最大化的提升电网在运行时的效率,为了在保障收益的情况下确定智能电网电能的品质,在建造电网的进程中我们要尽量减少制造电网的成本,在能源供给过程中根据客户需求优化在服务上的品质构建出一个和谐的市场体制,对电网故障进行诊断并修复,在节约时间的同时降低维修的成本。

2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发展中的整体运用

2.1在电源部分中的运用。智能电力网络由两种电能组成,一种是智能电能,智能电能可进行变频交流能都运用直流电源进行通电,另一种是交流电能,交流电能使用恒频交流在进行变电的操作时运用交流电源进行通电,并将高频开关电源运送到所有工作红的电脑当中。

2.2在供电过程中的运用。由于智能电网对电网工作状态与电能的品质有很高要求,所以在电网发展过程中,应高度关注电能品质与电网运行的平稳性,因此,就要求有机融合电力工程技术中的谐波管控技术与无功补偿技术。其中有两种是具有代表性的设置:一种是薄型交流变换器,另一种是超导无功补偿设施。

2.3在智能发电过程中的运用。近年来,通过电力、电子器件将电能的转化功能以及管控功能运用到智能电网体系已经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在进行智能电网发电过程的解析之后,我们得知在智能电网运行当中可以使用相关的电力工程技术进行电量的降低,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解决电量的无端浪费,在解决电量问题的同时降低电网设施中机电的使用情况,可以提升电网在工作上的效率。

3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具体运用

3.1质量优化与能源转换技术。在构建网络的进程成只能电网的网络可以分成多个级别进行对机制的完备评定,在智能电网的发展进程中要不断改进工程技术上的制度,确保智能电网在发展上能够带来足够的经济效益,着重剖析智能电网在经济上的发展方向,构建出一个和谐的用户品质评定机制,在低碳能源的能源发展的基础上,降低智能电网在能源上的消耗,从而减少周围环境的污染情况出现,低碳能源是一种在能量转换方式上领先其他能源的技术,充分利用低碳能源可以利用太阳能和风能对电网进行通电。

3.2柔流输电技术。这个技术使用了微电子技术、电子技术、电力技术等等,展现了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此种技术可以便捷地控制交流供电的过程,在国内智能电力网络发展过程中,电力工程技术大部分是运用在高压电输变电的过程中,需要把众多的对环境危害很小的能源运用到电力体系中,而且实现对能源的分隔等过程,因此,将电力工程技术与控制技术相融合可以控制与调整智能电力网络中的不同参数,提升智能电力网络的平稳性,另外,供电的过程会在较大程度上减少电损,进而提升运送电能的水平。

3.3电力工程技术中的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在运用高压直流电流运行电力的基础上,智能电网的直流运送电体系中很多环节要通过交流电进行电流运送,在保证供电运行过程中运送电流是直流电流的基础上,充分使用控制换流器进行电流逆变以及电流环流的相关作业,而对于电力的短距离直流运送,根据换流器具有管段作用的原件,利用电力运送的平稳性以及经济型进行分量相对不重的直流电流运送,另外,此项技术不但能够运用到长距离的直流运送中,还可以运用到短距离的直流运送中,达成高效地为海岛等边远地区运送电能,在国内远距离运电技术中,积极的运用了高压直流运电技术,而且伴随技术的进步,此项技术还会被运用到更长距离、更大容量的运电项目中。

4结论

根据以上内容我们了解到新能源在只能电力网络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未来智能电网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我们了解到智能电网的发展进程中电力工程技术起着绝对关键的作用,对于电力工程技术的高效应用可以更好地促进智能电网的发展,对智能电网发展过程中的能源加以优化,从而促成智能电网在未来达成能源、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小伟.电力工程技术在智能电网建设中的应用分析[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11).

[2]秦理.探讨智能电网建设中电力工程技术应用[J].大科技,2016(36).

第6篇:简述全球气候变化特点范文

摘要:

近几十年来,智能电网吸引了大量电力市场参与者与研究人员,它被认为是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可再生资源的整合、实时需求的及时响应及间歇性能源的配置管理,是智能电网工程的主要挑战。近年来,信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极大推动了当代智能电网的新成员--微电网技术的发展,但微电网的发展还需考虑到诸如系统性能优化、系统建模、实时监控、控制方法等问题。该文阐述了智能电网的概念和主要特征,简述了近年来国外主要微电网实验工程的发展概况。

关键词:

智能电网;微电网;分布式发电;微电源仿真

0引言

随着人们的焦点转向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分布式发电(DG)变得越发引人注目。分布式发电大量采用环境友善的可再生能源,以能源利用最优化及环境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来确定分布能源的容量和发电方式[1]。此外,日益增长的全球资源环境压力与公众的节能减排意识,电力市场自由化进程的推进为分布式发电的发展提供了机遇。智能电网将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它潜在经济与环境效益包括增加技术投资以促进就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水平以及劳动与社会生产的发展[2]。智能微电网基于面向系统服务架构,它包含了系统建模、系统监测与系统控制,如图1所示[3]。研究人员提出了许多创新的概念和方法,这些对于建设智能电网中可持续电力系统具有重要价值。智能微电网的建设对实现可持续电力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迄今为止,各国科研人员对智能微电网的建设提出了种种设想和思路,并在实验室中逐一测试和探索[4]。本文回顾了智能电网的特性,并对国外微电网实验工程做了简要介绍。

1智能电网系统概述

1.1智能电网的技术要求

智能电网是综合信息网络和电力网络的网络,即整合能量与通讯体系。在智能电网中,输电网和配电网上的潮流都是双向的,电网输电及配电线路上均有可靠的双向通信。所以,可靠快捷的通信技术对未来智能电网的项目成功实施至关重要。智能电网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就是将现有的传统的“被动配电网”升级到具有双向通信能力的“主动配电网”。对照智能电网的基本特性,传统电网升级到智能电网具有需要采取的措施如下[5]:

1)自愈性

电网需具有高可靠性,以及各个层次上具备固有安全性;

广泛使用传感器和控制设备,进行连续的评估自测,实现电网中问题部分的隔离及恢复。

2)经济性

资产的最优化利用以及采用应用响应需求和需求侧管理;

电力生产不再采用分层分布,使用消费驱动的分布式发电;

使用网络自动化技术减少人工干预。

3)低碳环保

对多种能源资源进行整合;

对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进行管理。

4)双向通信

在双向高速通信网络上使用智能设备传输信息;

电力消费者与供电公司可以双向沟通,电力消费者可以查询用电情况以及定制合适自身需求的消费方案。除此以外,降低输电网上的电能损耗及环境保护问题也是建设智能电网需要考虑的因素。

1.2从传统电网走向智能电网

智能电网是一种具备自愈性的先进数控输配电网,不仅实现了电网内部信息的数字化通信,还能够与电力市场和用户进行交互和实时响应[6]。在智能电网中,设想包含了成千上万的分布式微电源及大型电力生产企业,安装了分布式发电设备的家庭及个人用户甚至可以将自身富余的功率出售反馈给电网。它类似与互联网模式,无论自何种资源生产的电能,不论其生产方式,不管是传统能源还是可再生能源,都可在电网各处被生产及消耗。与智能电网相比,传统电网是一个刚性系统,没有动态柔性及可组性,主要表现在电源的接入和开出、电能的传输等方面。在传统电网中,电力企业垂直集成独立运作,多级控制机制反应迟缓,系统的实时性差,同时也不可重配制和重组;系统的自愈能力差;对客户服务内容少,信息交流单向;系统内部缺乏信息共享,使得系统中多个子系统被孤立,不能构成一个实时的有机统一整体[7]。智能电网与传统电网的比较详如表1所示。建立一个功能完整的智能配电网有着如下挑战:

1)对配电网所有关键元素安装智能传感器或计量设备,保证其与电网具有双向通信功能;

2)高级测量体系(AMI)系统与测量数据管理系统(M-DMS)及用户室内网(HAN)的集成和同步;

3)用户服务门户系统、企业能源计划系统、客户语音服务系统的建设;

4)智能的在线实时故障检测系统的建设;

5)根据用户响应制定、实行实时电价策略;

6)对高低压电网的SCADA系统进行整合。

2微电网技术的研究和智能电网工程

要实现进化智能配电网络的灵活和智能操作和网络控制,广泛的研究是必要的。电器可靠性技术协会(CERTS)成立于美国,目的是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关注电力市场、监管制度与环境影响。CERTS最早提出了微电网的概念,得到了美国能源部的高度重视。微电网是一种将分布式电源、负荷、储能装置、电力电子变换设备及监控保护装置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小型发配电系统。分布式电源最有效的利用方式之一,就是通过微电网的形式接入配电网。利用微电网的形式将分布式电源接入配电网,将促进分布式发电技术的发展,对电网的性能具有较大改善,包括减少输配电损失,提高输配电容量,便于提高电压等级及电能质量。虽然采用分布式发电技术有着突出的优势,但目前在实际应用上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例如,由于目前智能电网的建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水平,在正常情况下,“孤岛”运行方式一般只在主网受到扰动或故障时才会发生。当电网中接入间歇性能源进行分布式发电时,会出现从主网脱离而进入“孤岛”模式运行的情况。美国田纳西州库克维尔大学建立了一个微电网实验工程,开始对电网中这两种不同的孤岛模式的检测区分进行研究,通过本地检测和远程检测相结合实现了孤岛检测,将智能算法及模式识别引入孤岛检测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8]。在欧洲在各大实验室,微电网实验项目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例如希腊的国立雅典理工大学(NTUA)的单相试验型微电网[14],德国ISET研究所中DeMoTec实验室开发的采用太阳能技术作为分布式电源的微电网实验项目,曼彻斯特大学的分布式能源与飞轮储能技术试验系统。这些项目涉及了实验室规模的微电网的运行和模拟[9]。NTUA已经将多系统(MAS),可控负载和综合监控系统成功整合至微电网实验项目中。MAS是一种适用于自治的多个智能之间行为协调的系统,随着智能电网建设进程的推进,电力系统的控制逐渐由集中式转向分布式,原有的以EMS系统为代表的集中式控制系统将被逐步取代。在NTUA的实验系统中,将复杂的电力系统结构简化为由4种不同的节点组成,包括电能生产单元、电能消费单元、电力系统及微电网中心控制器(MGCC)。DeMoTec微电网实验室将采用风机、光伏、热电连供等多种分布式电源供电,若使微电网成功运行在孤岛模式,系统中的储能设备是不可或缺的,因此系统配备了30KW的铅酸电池储能设备。该实验室证明了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进行微电网的系统设计可行可控的,更多的相关信息请参阅文献[10]。在日本,该国最主要的官办新能源开发机构NEDO于2005年开始在青森、爱知县和京都三个区域开展使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电网项目。而这些项目侧重于发展与优化系统的控制与能源管理系统。尽管微电网的技术可行性已经在工程中多个实际测试项目中被证实,但是还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改善还有待进一步研究[11]。马六甲马来西亚技术大学(UTEM)的电气工程系近期设想了一个实验室级的微电网系统。如图2所示[12],该系统包含发配电网及数据网络,系统的潮流变化及运行状态都通过传感器和变送器读取,然后使用标准通信协议由以太网送至服务器进行处理,根据实验的需要,在服务器上可以使用自定义的控制算法。

3实验室中的微电源仿真

微电网中使用的电源包括太阳能电池阵列、微型燃气轮机、燃料电池、飞轮储能装置、小型风力发电机等。在实验室环境中直接使用可再生资源进行发电是不合适的,因为取得这些资源的投资是昂贵的,而且需要大量的安置空间。另一个不利因素是可再生资源的重生成是难以准确预测和不可控的。实验室中的微电源仿真对于了解微电源系统的动态特性十分重要,可作为其他研究的实验平台。以下对太阳能电池阵列、风轮机及微型汽轮机的模拟仿真做简要介绍。

3.1太阳能电池阵列的模拟

图3所示为一个太阳能电池模型伏安特性曲线,仿真器模拟直流电压输出的变化调整。光伏模拟器包含一套直流发电机(4000rpm,42V)及一台120V2KW的直流可调电源。

3.2微型涡轮机

微型涡轮机在分布式发电系统中广泛使用,并且在电热联产(CHP)系统中提供电源。微型涡轮机结构简单,是一种单循环燃气轮机,它可以驱动单轴和分轴机组。微型涡轮机可以用直流电机驱动一台同步发电机来模拟。

3.3风轮机模拟

图4所示为一种风轮机模拟的实施方案,它包含了3个部分:风速模拟器、发电机、电力电子转换器。直流电动机和异步电机都使用电力电子调速装置。

4未来研究的方向

智能电网的发展至今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全面实现电网的智能化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对更多更复杂的实验系统及对运行数据和并网与孤岛模式过渡的研究,智能电网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将进一步提高。下面简要介绍未来智能电网与微电网相关领域的研究方向。

4.1替代能源的管理

建设智能电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能源兼容与替代,智能电网使用的各种类型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等。丹麦在全球风能领域一直都位居世界前列,据丹麦政府公布的策略计划书,至2025年,丹麦风力发电比例将提高至50%以上[13]。加利福尼亚州州长杰瑞•布朗(JerryBrown)在2015年宣布了新的能源计划目标,在2030年之前将可再生能源电力的比例提高到50%,加利福尼亚州在光伏发电、太阳热发电和地热发电的引入上迄今一直走在美国的前列。由于分布式替代能源位置分散,难以实现大容量储能及系统具有随机性的特点,需要建立用以协调统一控制的虚拟电厂(VPP),促进可再生能源未来的高效和可靠的发展,实现智能电网的集中调度和市场运营[14]。

4.2能源效率与需求响应

提高智能电网的能源效率,一方面是通过使用节能高效的仪表和通信设备,使同时具备通信的可靠性和时效性;另一途径是通过需求响应机制。需求响应要求客户改变他们的正常的消费模式,使供电部门和电力用户可以同时监控和调整用电行为,以响应系统的要求的变化。例如将尖峰时段的用电需求转移到低谷时段,显著提高系统的利用率。为了实现上述功能,需要开发从能源计量解决方案,到动态电网整合管理和可靠的通信系统一整套智能系统。

4.3自愈系统

在传统的电力网络中,自愈是难以实现的,在传统电网中的细小故障就可能会导致长时间大规模停电。随着智能电网的概念的提出,未来配电网将以更有效的方式来监测和处置故障,包括故障检测、故障定位和自我恢复。这些都需要强大的通信系统为电力安全提供保障,更重要的是对电网稳定控制体系及故障协调的模型和算法的研究,总结以往大停电事故的相关演化规律。

5结语

本文简述了智能电网的主要特征,总结比较了传统配电网与智能电网的关键技术及实现手段。此外,通过介绍美国、欧洲、亚太地区微电网实验项目的研究概况,能够对当今国外微电网研究进展及先进理念有更加直观的了解,这也是进一步研究和拓宽研究思路的有效途径。最后,本文对智能电网未来的研究方向作了简要的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1]李树青,陈培育.分布式发电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J].甘肃科技,2014,30(16):68-71.

[6]陈德桂.智能电网促进了低压电器新品种的发展与新技术的应用[J].低压电器,2010,(23):1-7.

[7]张强.展望智能电网与智能电能表的发展[J].中国计量,2012,(8):38-40.

[13]陈柳钦.国内外新能源产业发展动态[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32(5):5-13.

第7篇:简述全球气候变化特点范文

关键词 贸易政策 ;环境影响评价 ;导则

中图分类号 X820.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0)08-0086-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0.08.016

近年来,我国进出口总额及贸易顺差不断增长,据海关总署统计,我国进出口总额从2001年的5 097.7亿美元攀升至2009年的22 072.7亿美元,增幅达到333%;而贸易顺差从2001年的225.5亿美元增至2009年的1 960.7亿美元,其增幅更是高达769%[1]。其中,“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消耗”型产品(以下简称“两高一资”)在我国的优势出口产品中占很大比重。对外贸易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速的同时,也带来了显著的环境影响和问题。随着出口规模的扩大,我国不断对外输出环境资源,贸易快速发展的沉重代价是国内资源严重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加剧。环保部WTO环境与贸易专家组运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CGE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忽略生产结构与贸易结构的差异性,我国“十五”期间由于外贸拉动的SO2年均排放量约为150万t,占我国每年SO2排放总量的近10%。如果考虑生产结构与贸易结构的差异性,由于贸易增速远高于生产增速,则外贸拉动的SO2逆差更高[2]。贸易发展对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严峻挑战,有必要从源头上评估贸易政策的环境影响,即需要从贸易和环境相互关系入手展开研究。国际上对贸易和环境关系的研究,从20世纪70年代聚焦于环境政策对贸易的限制,转为20世纪90年代对贸易政策及行为的环境影响的关注。一般 认为,贸易政策对环境的影响分为直接和间接影响,其间接影响往往远大于直接影响。直接影响是贸易政策对直接作用于环境的贸易行为所产生的影响[3],如限制珍稀动物进出口的贸易政策,会直接有利于出口国生物多样性及物种的保护。间接影响是指贸易政策通过影响贸易行为,作用于生产、交换、消费等经济过程,进而对环境产生的间接影响①,可分解为产品效应、结构效应、规模效应、技术效应和法规效应等[4]。随着中国成为贸易大国,学界和决策层很快注意到了贸易发展过程中显现的相关环境问题,国内相关研究于20世纪90年代起步,陆穗峰[5]、叶汝求[6]、蒋勇[7]、赵玉焕[8]、方超[9]、董楠楠[10]等就贸易和环境的关系开展研究。在贸易政策环评方面,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来自于环保部贸易与环境专家组的工作。其中,胡涛等揭示了隐藏在贸易顺差背后的“环境逆差”[2];沈晓悦、李丽平等研究了纺织、化工行业贸易政策对我国环境造成的巨大压力[11-12];毛显强等对中国加入WTO后,农业贸易政策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半定量化方法分析的探索[13];俞海、刘昭阳、毛显强、汤维等在对拟议中的中日韩自贸协定(CJK-FTA)的环境影响进行经验判断的基础上[14],利用CGE模型对其潜在的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15]。一方面,贸易政策越来越多地影响到一国的环境质量及状况,其影响得到学术界更加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另一方面,为从源头保护资源环境,环境影响评价工作需由项目环评上升至政策层面。率先开展对贸易政策实施环评,可作为政策环评的有益尝试。研制贸易政策环评导则,规范评价方法、程序是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1 贸易政策环评导则研究的国际经验

1991年美国对北美自由贸易协定(NAFTA)的环境影响评价[16],标志着对贸易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首次付诸实践。历经近20年的研究和实践,国际上已有10多部贸易政策环评的导则出台。由于其不同的产生过程、研究目的和立场,其评估方法也各异。

美国依据2000年由美国贸易代表处(USTR)与环境质量委员会(CEQ)联合的《贸易协定环境评价:实施美国总统13141号令的指导方针》,评估了一系列自由贸易协定的环境影响。2000年,南非《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导则》[17]。加拿大的贸易环评由外事与国际贸易部(DFAIT)负责,以《贸易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框架》(2001年,2008年修订)为导则,从2005年开始将投资也纳入评价范围[18]。日本环境省于2004年了《经济合作协定及自由贸易协定的环境影响评价导则》[19],评价了 日本-韩国自贸协定、日本-新加坡自贸协定的环境影响,但该导则不具备强制的法律效应。2006 年,新加坡、泰国与美国合作,分别就该国贸易政策进行了环评[20]。

在国际组织方面,欧盟、OECD、UNEP等机构的导则的关注对象往往超越于单纯的环境影响,而将社会、经济影响也涵盖在内。OECD于1991年成立贸易与环境联合工作组(JWPTE),开展相关领域研究,并于1994年颁布《环境与贸易评价方法》,指导了后来其诸多贸易环评实践[21]。UNEP于1995年展开相关研究,并从1998年开始将研究领域推广到发展中国家,其导则的制订基于不同部门的专项贸易政策对该国的环境影响案例[22]。WTO于1995年成立了贸易与环境委员会(The Committee on Trade and Environment,CTE),就贸易与环境的关系确立了10项工作议程,在议程9(环境与服务贸易的关系)下分析了旅游、交通和环境服务三个行业贸易自由化与环境之间的关系[23-24]。WB于1999年加入到欧洲经济委员会的SEA体系中,共同开展了部分区域和部门的金融政策环境影响研究[25],以此作为对跨国项目和投资和贷款许可的重要标准,并与UNECE共同制订了导则。欧盟以《战略环境影响评价指令》(2001/42/EC)为导则,开展了千年回合多边贸易谈判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评价[26]。

随着贸易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越来越多,也日趋专业,这一工作逐渐开始由专业研究部门、金融机构和咨询公司予以承担,如普华永道(PwC)在2003年评价了欧盟和非亚太国家之间贸易协定的环境影响[27]。区别于一般的项目环评,由于贸易政策对环境的影响中,间接影响远大于直接影响,且难以评估,因此为确保能准确评估其影响,不少机构及部门联合环境经济方面的专业性学术机构展开导则的研制。例如,英国曼切斯特大学、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学术机构分别在欧盟、美国USTR及日本环境省的委托下开展了方法论和案例研究等[28-29],其研究结果成为上述机构最终出台贸易环评导则的重要依据。

毛显强等:贸易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0年 第8期2 中国贸易政策环评导则的研制

2.1 法律依据

目前,国内尚无直接针对贸易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律法规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02)》第二章第十三条规定“必须对建设项目产生的污染和对环境的影响做出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3)》也明确规定,要把环境影响评价的范围扩大到规划环评第二章第八条:“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以下简称专项规划),应当在该专项规划草案上报审批前,组织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并向审批该专项规划的机关提出环境影响报告书。”。战略环评虽尚未被明确提出,但已被给予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30]。贸易政策作为经济政策和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应制订评价导则,以便展开对其环境影响做评估的工作。

2.2 遵循的原则

制定贸易政策环评导则以及进行贸易政策环评,至少应遵循以下原则:

(1)可持续发展原则。这是对贸易实施环评的核心原则,即评价的过程应包括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识别,建议的提出必须基于可持续发展目标;也是贸易政策环评导则制订中必须贯穿始终的原则。

(2)科学、客观、公正原则。贸易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导则必须科学、客观、公正,综合考虑政策实施和贸易行为发生后,对各种环境要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对贸易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把与该政策相关的规划、计划以及相应的项目联系起来,做整体性考虑。

(3)可操作性原则。导则中应推荐简单、实用、经过实践检验可行的评价方法;同时,其评价结论应对贸易政策的制订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4)定性判断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贸易政策的环境影响除了直接的可计量的环境影响,还有作用于一国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环节,而产生的间接影响;间接影响较为复杂,不能过于依赖模型计算的结果,而需要与定性判断相结合,正确判别贸易政策的环境影响。

2.3 适用对象

贸易政策环评导则的适用对象包括: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贸易政策,包括政府部门在已有的国际公约框架内,签订的双边、多边贸易协定和国际公约、国务院有关部门颁布的贸易政策、法规,以及其它政策中与贸易相关部分的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

(1)贸易措施和规则。涉及需要检验的贸易规则和措施、有关税收及相关措施、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其它非关税措施、与贸易有关的补贴、进口对产品和服务产生影响的变化、竞争、与贸易有关知识产权(TRIPS)、与贸易有关投资措施(TRIMS)、服务贸易、以及政府采购等。

(2)贸易自由化协定。包括两个或多个国家间的贸易自由化协定或自由贸易区协定、商业协定、最惠国贸易协定或行业贸易协定等。

(3)区域贸易政策。区域贸易政策是一国内针对某些特殊的区域做出的贸易制度设计或制度安排,例如保税区、自由港、经济特区等。

(4)行业贸易政策。行业贸易政策是针对某一特定行业而采取的特定贸易安排,特别是一些特殊行业。例如,对国家经济非常重要且对出口收入贡献很大的行业;与主要环境问题和自然资源利用直接相关的行业;与公正和社会健康的重要问题直接相关的行业;受到与贸易相关政策的影响后,经济规则发生变化的行业;对国家财政收入影响较大的行业;贸易量大并且贸易流正在发生显著变化的行业;等等。

(5)专项贸易政策。包括所有涉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贸易政策。

(6)其它与贸易相关的政策。包括基于现有贸易政策的调整措施、补充条款及辅政策等。

2.4 贸易政策环评导则所应遵循的逻辑

由于各国生产资源结构或储备比例、以及工业基础不同,出现了资源禀赋和技术的差异;各国集中生产并出口那些能够充分使用本国充裕要素(包括土地、劳动力、自然资源、环境容量等)的产品,以换取那些需要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国际贸易由此形成。对相关国际分工、产业转移所带来的污染转移、资源转移等问题的分析和实证研究表明,贸易政策的实施对出口国的贸易规模和结构都会产生较大影响;从而影响到出口国相关产业的生产规模和方式,以及相关进口品的消费规模和方式;进而通过改变污染物排放和资源利用状况,对出口国的资源和环境造成影响。

基于以上逻辑,导则中应确定相应的必要评价内容。

图1 从贸易政策到环境影响的逻辑

Fig.1 The logical process ofhow trade policyimpacts onenvironment

2.5 评价内容

贸易政策环评报告书内容见表1。

其中的重点评价内容包括:

评价目标:贸易环评的总体目标是,明确该项(或多项)贸易政策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并在确保贸易政策签署国贸易增长的基础上,减缓由该贸易政策实施所带来的额外环境污染、资源消耗及生态系统破坏。具体而言,评价目标可分解为以下几个方面:

(1)调研被评价的贸易政策实施后,引起的环境污染重点行业、产业,论证该贸易政策目标与定位的环境合理性;

(2)分析和评价贸易政策的实施将影响到的主要支柱产业的类型、结构、规模与相应的经济及环境影响;

(3)通过预测分析,确定贸易政策对本国环境的影响程度,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强化对我国有利的环境影响,减缓对我国不利环境影响的配套措施。

表1 贸易政策环评报告书内容

Tab.1 Content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on trade policy

序号No.内容Content1总则1.1背景1.2相关环境保护政策1.3评价目标、评价范围及评价指标1.4影响预测和评价方法和框架2贸易政策概述与分析3环境-经贸双敏感部门识别及环境影响初判4相关贸易-环境问题现状分析4.1相关环境问题简述4.2环境-经贸双敏感部门的主要环境问题5贸易政策经济影响的分析6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6.1直接影响6.2总体间接影响:一般均衡分析6.3部门间接影响:分行业分析7贸易政策环境影响小结7.1直接影响7.2间接影响8贸易政策环境影响减缓对策9后续跟踪评价计划9.1后续监测方案9.2跟踪评价计划10公众参与11困难和不确定性附录

评价指标:环境质量影响按照污染载体的形态可大体分为水体、大气、土壤、声环境,而污染物则可相应分为废水、废气、固废、噪声等。贸易政策环评主要考察政策实施后在经济贸 易部门引发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法规效应等导致的间接影响和直接影响,引 起的继发性污染产生和排放的变化以及可能的环境质量变化。

评价范围:导则应明确规定贸易政策环评的评价范围,原则上需要涵盖该贸易政策的环境影响所作用于的一切相关者及范围。具体而言,贸易政策的环评主要考察政策实施后在经济贸易部门引发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法规效应等所到导致的间接影响和直接影响,所引起的继发性污染产生和排放的变化,以及可能的环境质量变化,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含电子垃圾)、气候变化(温室效应)及其它生态影响等。

评价方法:根据逻辑关系、贸易政策环评的特点(从经济到环境的逻辑),需要使用经济模型、环境经济模型、能源-环境-经济模型、从贸易到环境的链式反应方法等;这是贸易政策环评与普通项目环评的根本差别。

贸易政策环评,需要将定性分析与定量计算相结合,推荐下列工具及模型:

(1)经济影响预测。包括宏观经济分析的投入产出模型(IO)、一般均衡模型(CGE)、政策贸易清单矩阵等,以及行业微观经济分析的部分均衡模型(PE)、效益成本分析(BCA)、风险评估(RA)、多重原则分析、改进的国内资源成本分析法等;

(2)环境影响评价。包括具有环境账户的一般均衡模型(ECGE)、排污系数法、系统动力学方法(SD)、行为方案影响矩阵(AIM)等;

(3)其他方法:生命周期理论(LCA)、全球商品链分析、可持续发展分析(SIA)、情景分析法等。

2.6 工作程序

对贸易政策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应遵循图2所示的评估框架。第一阶段筛选评估对象,并确定评估的等级和编写评估大纲。筛选评估对象指确定贸易政策是否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按照其影响的轻重程度分为报告表、报告书等;评估等级指对政策方案需要进行何种程度的环境影响评估;评估大纲指进行公共政策环境影响

图2 贸易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程序

Fig.2 Work procedur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on trade policy

评估的总体设计和行动指南。第二阶段确定评估方案,包括确定评估范围、评估标准、评估对象、评估方法等。第三阶段实施评估,包括对环境现状的调查,并对贸易政策实施后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和预测。第四阶段编写贸易政策环评初稿,比照现实状况进行修改,确定最终稿。由于贸易政策谈判存在 机密性,其环评结果只能在谈判结束后才能发表;但需设立公众参与的反馈和申述机制,以 便发现和补救遗漏的影响和问题等。

3 小 结

综观国际经验及国内研究,贸易政策环评导则要求遵循“由经济到环境”,或者“贸易-经济-环境”的链式反应逻辑关系,在评价过程中除了需要常规的环评工具外,更强调使用宏观及微观经济贸易分析方法和模型;在评价的精度要求方面,由于贸易政策对环境的影响范围广大、不确定性较强且难以准确量化,其评价过程需要借鉴模糊数学思想,以半定量评价为主。同时需有跟踪评价的要求,以便及时跟踪和调整相关政策;由于贸易政策环评涉及范围广大、多领域交叉、专业性很强等特点,在评价过程中,需要由具有环境经济专业水平的机构承担环评工作。

在对中日韩自贸区协定的环境影响评价等研究中[13,15],以本文作者为主的研究人员已经形成了《贸易政策环评导则(草案)》,并应用于拟议中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的环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贸易政策环境影响评价导则的编制和完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致谢:该研究得到国家环境保护部国际合作司及亚洲处各位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在此谨表诚挚谢意!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09[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12-19. [Trade and External Economic Statistical Yearbook of China, 2009[M]. Beijing: China Statistics Press, 2009:12-19.]

[2]胡涛,吴玉萍,沈晓悦等.贸易顺差背后的环资逆差[J]. WTO经济导刊,2007,(8):10-16. [Hu Tao, Wu Yuping, Shen Xiaoyue,et al.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Deficit of Trade Surplus[J]. WTO Economic Tribune, 2007,(8): 10-16.]

[3]OECD.The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Trade[M].Paris,1994:13-24.

[4]OECD.Capacity Development in Environment, Principles in Practice[M].Paris,1997:131-156.

[5]陆穗峰.环境保护与对外经贸[M].北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1997:22-26. [Lu Huifeng.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rade[M]. Beijing: China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 Press, 1997:22-26.]

[6]叶汝求.环境与贸易[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18-23. [Ye Ruqiu. Environment and Trade[M]. Beijing: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Press, 2001:18-23.]

[7]蒋勇,左玉辉.关于贸易与环境关系的几点认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0,13 (2):36-38. [Jiang Yong, Zuo Yuhui. Knowledge on the Relations of Trade and Environment and Revelation to China.[M]. Urban Environment and Urban Ecology, 2000,13(2):36-38.]

[8]赵玉焕.贸易与环境协调问题研究[D].北京:对外经贸大学,2001: 16-28. [Zhao Yuhuan. Study on Trade and Environment[D]. Beijing: Foreign Trade University, 2001:16-28.]

[9]方超.我国对外贸易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J].现代商业, 2009,(18):43-47. [Fang Chao.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e and Emission[J]. Modern Bussiness,2009,(18):43-47.]

[10]董楠楠,钟昌标.我国贸易与环境的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 2009,(2):92-95. [Dong Nannan, Zhong Changbiao. Study on China’s Trade and Environment[J]. Ecological Economy, 2009,(2): 92-95.]

[11]沈晓悦.纺织行业贸易顺差下的环境“逆差”[J].环境保护,2007:(8A) : 36-38. [Shen Xiaoyue. Environmental Deficit of Trade Surplus of Textile Industry[J].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07,(8A): 26-38.]

[12]李丽平.化工行业贸易政策的环境影响评价[J].环境保护,2007:(8A): 44-46. [Li Lip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n Trade Policy of China Chemical Industry[J].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207,(8A):44-46.]

[13]毛显强,李向前,涂莹燕等.农业贸易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的案例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15(6):40-45. [Mao Xianqiang, Li Xiangqiang, Tu Yingyan,et al. Case Study on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ment of Agriculture Sector Trade Policy[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5,15(6):40-45.]

[14]俞海. 中日韩经济一体化的环境影响初步分析[J]. 环境经济, 2007,(1):45-51.[Yu Hai. Intial Analysis of ChinaJapanKorea Economic Integration’s impact on Environment[J]. Environmental Economy. 2007,(1): 45-51.]

[15]刘昭阳.毛显强等.中日韩自由贸易协定(FTA)的环境经济影响分析:基于可计算一般均衡(CGE)模型的分析[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9,19(3专刊):1-4. [Liu Zha oyang, Mao Xianqiang, et al. Analysis on ChinaJapanKorea Free Trade Agreement’s I mpact on Environment and Economy[J]. 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 19(3Special): 1-4.]

[16]EPA of USA. 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 (1969)[S/OL]. [2010-3-10].

[20]FAO and IFAD.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Cassava Production and Processing on the Environment and Biodiversity[R/OL].2001. [2010-03-10].ftp://ftp.省略/docrep/fao/007/y2413e/y2413e00.pdf,

[21]OECD. Applying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Good Practice Guidance for Development Cooperation,[M/OL]. 2006:28-34. [2010-03-10]. 省略/dataoecd/4/21/37353858.pdf

[22]UNDP/UNEP/IIED/IUCN/WRI.Sustaining the Environment to Fight Poverty and Achieve the MDGs: The Economic Case and Priorities for Action, Message Document to the 2005 World Summit Prepared on Behalf of the Poverty Environment Partnership by UNDP, UNEP, IIED, IUCN and WRI[R/OL]. 2006:21-33.[2010-03-10].省略/PDF/SustainingEnvironmentFightPoverty.pdf

[23]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 Spatial and Ecological Assessment of the TEN: Demonstration of Indicators and GIS Methods, Environmental Issues[R/OL].1995:121-133. [2010-03-10]. reports.eeu.eu.int/GH-15-09-318-EN-C/en/seaoft.eb.pdf

[24]WTO. Special Studies: Trade and Environment[R/OL]. Geneva, Switzerland, 1999. [2010-02-20]. 省略/english/tratop_E/envir_e/envir_e.htm, 2010-3-10.

[25]World Bank. Sector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Indonesia Water Sector Adjustment Loan, Report No. E26. Rural Development Unit, East Asia and Pacific Region[R/OL].1999:21-42.[2010-02-20]. siteresources.省略/INTINDONESIA/Resources/226271-1113558711510/986166-1113558988434/SEAwateradjustLoan1999.pdf,

[26]EU Statement of European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 Trade Sustainability Impact Assessments: A Critical View[R/OL].2006:74-83.[2010-03-6]. 省略/downloads/WIDE_SIA_Briefing_792009Formatted.pdf

[27]PwC. Sustainability Impact Assessment (SIA) of Trade Negotiations of the EU-ACP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s[R/OL], 2003. [2010-03-6]. w ww.省略)

[28]Clive George and Colin Kirkpatrick. Sustainability Impact Assessment of World Trade Negotiations: Current Practice and Lesson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R/OL],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 2003:13-16. [2010-03-10]. sed. manchester.ac.uk/research/iarc/pdfs/iarc_wp02.pdf

[29]A P Sokolov, C A Schlosser. The MIT Integrated Global System Model (IGSM) Version 2: Model Description and Baseline Evaluation[M]. Cambridge MA, 2005:6-14.

[30]潘岳.战略环评: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J].中国经济周刊,2005,(34):30-31.[Pan Yue. Strategic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Controlling Pollution from the Very Beginning[J]. China Economy Weekly, 2005,(34): 30-31.]

Study on Guideline to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of Trade Policy

MAO Xianqiang1 TANG Wei1LIU Zhaoyang1 ZHOU Yu1 YANG Shuqian1

HU Tao2WU Yuping2

(1.School of Environm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China;

2.Policy Research Center for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of MOEP, Beijing 100029,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