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理论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水平。体育是各种学科综合起来的一门科学,涉及面广,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并能够运用最好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所学知识。因而需要每一位体育教师坚持理论学习、钻研业务、学习和掌握新的理论知识和技术,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保持用最新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教学方法及手段教授学生,这是体育教师完成体育理论教学任务的必备条件。
2、结合学生实际,传授基本知识。相当部分中学生认为:“只要不生病,即为身体素质好”;“经常干农活,就是最好的体育锻炼’;“穿着皮鞋、牛仔裤,一样可以上好体育课”……这些看法都是不科学、甚至是错误的。教师在理论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实际,对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是怎样增强体质的?”、“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冬季体育锻炼的好处”、“锻炼身体的几种主要手段”、“运动创伤的预防和处理”等方面的教育,让学生对体育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识。
3、讲授所教项目,做到学有所用。在体育理论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并根据学科教学进度及单元计划,结合所教运动项目的内容,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其技术理论,学会自我锻炼的方法,而且还要向学生讲解各个运动项目的比赛规则,介绍裁判方法。使学生将来不但能够参加组织比赛,并通过他们向社会宣传体育,带动和促进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与普及。
4、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教师在进行体育理论教学中,应认真备课,充分准备,课堂讲授中做到语言精炼,生动有趣,极书工整,图文并茂。充分利用体育运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丰富生活的特点,通过生动有说服力的事例和数据向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让学生掌握更广泛、更深入、更全面的体育理论知识,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体育的目的、任务,提高学习体育的兴趣、带着明确的学习目的和正确的学习动机上好体育课。
一、创设趣味课堂,培养听说能力
1. 猜谜语
初中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好胜心,猜谜语可以激起他们浓厚的兴趣,大部分的学生会积极投入和参与。如教学一般将来时be going to时,可用半遮半掩的图片让学生猜:
t: what am i going to do at the weekend?
s1: are you going to have a piano lesson?
s2: are you going to have a picnic?
s3: i think you are going to go shopping.
接着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猜一猜:what is daming going to do tomorrow? what about lingling? 等等。这样,学生往往举手积极,争相发言。
2. 玩游戏
游戏可以增添学生学习的乐趣,使课堂趣味横生。如教学 difficult, easy, smooth, rough, heavy, light, comfortable, uncomfortable 等一些形容词及反义词时,我让学生人人参与开火车游戏,要求准确流利地说出反义词并同时出题给下一位,看看到底是谁卡主了,谁就得上台表演。这样,同学们在听的时候就会非常认真仔细,说得时候也大声响亮。
3. 讲故事
故事是学生所喜欢的,尤其是动听的故事。将教学内容与故事相结合,在听说方面肯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如: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通过童话故事的开头,让学生发挥想象力,续编一个简单、有趣的故事,学生会非常感兴趣地参与听说活动,听的同学会聚精会神,洗耳恭听,讲故事的同学也说得绘声绘色,津津有味。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教学过程中,根据内容的不同,还可采用漫画、歌曲、chant、 rhyme、听力测试、演讲比赛、角色表演等多种方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增添学习的乐趣,让所有的学生在课堂这个大舞台上尽情地表演和发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二、注重教学细节,培养听说能力
教学细节,就是教学中的细小环节,指的是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某个语言知识点或者是解决某个问题预设或生成的,一个相对完整而短小的教学环节。注重教学细节,就是要多关注学情,做到眼中有学情,心中有学生。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的,它可能是学生困难时的帮助、迷茫时的指点、失败时的鼓励,也可能是成功时的共享、正确时的赞扬、出错时的包容。
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的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让人耳目一新。但是新理念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落实到行动中,贯穿于细节中,体现在细小处。如教授look forward to这个词组时,有一位同学说:i’m looking forward to travelling around the world. 这时一个男生小声嘀咕:你有这么多钱?想得美。虽然声音不大,但大家都听到了。
我当时心里很不
,但转念一想,生活很现实,我忽然灵光一闪,为何不假设呢?于是我走到这位同学面前,说:if you have a lot of money, what are you looking forward to?这时,学生七嘴八舌地讨论了起来。他们的学习热情再次高涨,我喜在心头,而那位学生也投入到听说活动中。意外的妙用,既突破了教学难点,又为教学增添了新意。
三、立足学生,培养听说英语的能力
1. 学会倾听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首先,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老师的发音。在课堂上,对老师的示范发音要看清口型、发音位置、发音方法等。这个过程一定要全神贯注地听、看,不能有一点的马虎。尤其是发音比较难的单词,如technology, smooth, calculator等等。同时,老师要尽可能用简洁的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不理解的部分可以借助肢体语言,渐渐地,学生由听懂一部分到大部分,倾听的习惯也就无形中得到了培养。
其次,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是学生学习的平台,除了老师的声音,还有许多学生的发言。有的同学意志力较弱,当同学发言时,自己就走神或者不集中注意力听;还有的只是在意听教师的,对同学的发言就不以为然,认为跟自己无关,这些都是错误的想法和行为。其实,学生回答问题、踊跃发言的时候,都是倾听的好时机。只有大量的、不同的声音输入,才能慢慢地提高听力。
另外,还需要多听录音。英语语流中的发音、语速、语调、轻重、连读、爆破、略读、停顿等都是听的内容,把握好以上方面,就一定能说出标准的英语。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听录音的热情,让听录音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重要部分。但是,如果只有听的任务,效果不一定好,所以在听前应该提出具体的要求,如听清词汇、语调及感知整体,并且让学生根据内容作出反馈。要求可以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多听录音,不仅仅是在课内,课外或者周末也可以适当地布置家庭作业。坚持天天听一听录音,15-20分钟,养成习惯,长此以往,听力就自然而然得到提高。
2. 学会表达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巧搭表达的平台,让学生充分参与听说活动。可以创设或模拟一定情景,引导学生在真实或者模拟的情景中更好地去理解所传递的信息和语言材料,触景生情,激发表达的欲望,从而促进对英语的掌握和运用。如教授shopping这一模块时,我让一部分同学扮演customers,一部分扮演 assistants。在营业员那里,有琳琅满目的货物(用一张张带图片的卡片代替)。这样一来,学生很快就进入情景,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展开了英语小对话。这种教学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纷纷开口说英语,培养了说英语的表达能力,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3. 学会合作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有机会相互讨论,有效地沟通,更多地交流,加深了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同时也发展了他们的听说能力。如教授 food and drinks时,可让不同组的学生就food and drinks,哪些是healthy, 哪些是unhealthy等问题进行讨论,然后把相同观点的学生组织在一起,最好展开小组辩论。这样设计,不仅使他们掌握了语言知识,而且通过合作学习激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同时提高了他们听说英语的能力。
4. 学会评价
在培养学生听说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常常使用表扬的话语、满意的微笑、赞许的眼神、默认的点头鼓励学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器重、关切,激发他们大胆地表现自己,从而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如:当学生说完之后,可以经常使用 good! very good! great! how clever you are! well done!等鼓励,学生听到这些肯定和赞
关键词:学前教育本科;课程设置;教师素质;
随着教师教育的提升转型,越来越多的高师院校响应国家政策和社会形势需要增开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其培养目标也由向中等幼儿师范学校输送合格师资转变为培养本科层次的高素质幼儿园师资。①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课程设置的调整。但目前,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仍然难摆脱旧有的窠臼,主要呈现以下两种倾向:一是传统的学术理性取向,主要是受学科本位思想的影响,课程设置上追求专业知识的精深,强调学术性,忽视师范生培养的实践性。②二是艺术取向,主要受幼师课程设置的影响,在课程设置上偏重于艺术课程,导致毕业生自己能唱会跳,但面对幼儿的艺术教育活动,不会创编和辅导,教育专业素养不高,教师专业发展后劲不足。③显然,不论偏重哪一取向,都是不合理的,培养出来的人不能全面发展,必然在以后的工作中呈现出各种问题。
一、学前教育本科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为了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和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学前本科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不能像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那样只注重艺术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教育理论的学习,也不能像一些一心只追求考研率的本科院校一样只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理论的学习,而忽视了艺术技能的培养。这样只注重某一项而轻视另一项的课程设置,培养出来的人是很难适应这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学前本科课程的设置和人才培养的模式必须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在“幼儿园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中,呈现了儿童发展与学习,幼儿教育基础,幼儿活动与指导,幼儿园与家庭、社会,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实践六个学习领域,每个领域都对应建议若干具体学习模块。④其中,儿童发展与学习,幼儿教育基础,幼儿活动与指导,幼儿园与家庭、社会属于理论课程;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实践属于实践课程。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看似是一门理论课程,但之所以说它属于实践课程,是因于它具体学习模块中所包含内容决定的。它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研究方法;师幼互动方法与实践;教师专业发展;教师语言技能;音乐技能;舞蹈技能;美术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⑤教育实践是指学生到幼儿园等具体地教育实践基地去见习,实习,以培养学前本科生的保教实践能力。
二、学前教育本科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因及意义
学前教育本科课程实施过程中之所以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因为我们发现只注重某一方面所呈现出来诸多问题,例如,很多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毕业去幼儿园时,面对生动和复杂的教学情境,束手无策。“多数园长都反映,本科生在研讨时能够表现出其理论上的优势,但是带班工作却逊色不少”。⑥之所以会有诸如此类的问题是由于本科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所致。
(一)当前本科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本研究从6所部属师范院校相关授课教师及其网站上搜集了各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比较和分析发现,各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呈现出理论课程多、实践课程少的统一态势,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⑦首先,专业理论课程所占比重较大,各大院校的专业理论课时均占专业课课时总量的三分之一。其次,实践性课程所占比重较少,实践性课程包括专业技能课程、艺术技能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在开设情况上,专业技能课程开设较少,比例占专业课课时总量的1/5左右;艺术技能课程即钢琴,舞蹈,美术等艺术技能课有的院校多则开设两年,少则开设一年,课时明显不足;教育实践课程量少,仅占总课时量的6%,形式较为单一。
(二)学前教育本科课程实施过程中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义
学前教育本科课程不仅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多到幼儿园中实地观摩学习,理论结合实践。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参加幼儿园的实践活动,能够促进他们对幼儿的了解,提高自身对幼儿教育发展现状的认识,实现书本知识和实践现状的更好结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儿童观。把握当前幼儿园实践中的问题,才能充分发挥幼儿教育实践在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专业理论知识中的作用。以幼儿园为课堂,以幼儿真实的行为反应为教材,全身心投入到幼儿教育实践中去接受教育和锻炼,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学前教育本科课程实施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措施
(一)建立“U―K共同体”――实践取向的保障
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16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担任教育类课程的教师要有中小学教育服务工作经历。聘任中小学和幼儿园名师为兼职教师,占教育类课程教学教师人数不少于20%。形成高校与中小学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机制,实行双导师制。⑧据此,我们要加强大学和幼儿园的合作。“U”是指university,即大学。“K”是指kindergarten,即幼儿园。“U―K共同体”即指大学和幼儿园的合作,也就是说聘任幼儿园的园长或者园中的骨干教师到大学来给学前本科生上实践课,能够让学生更真实,更具体的学习幼儿园中的保教实践能力。大学同时也为幼儿园的老师开放图书馆,让他们共享大学学术资源,跟随大学教师学习教育科研方法,使他们具备做科研的能力,更好的理论联系实际,增加他们的理论知识,使他们的课更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而大学教师则向学前本科生传授通识课程,学科专业教育,专业知识,同时大学教师可以更好的利用幼儿园作为研究基地,带领学生做科研项目。这样的模式使三方收益,幼儿教师能具备更多的理论知识学做科研,大学教师能更好的了解一线的具体情况,理论联系实际的课堂将充满趣味,这样由大学教师和幼儿一线教师共同教授的学前本科生,将更具备成为一名合格幼儿教师的素质。
(二)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构建“30+25+25+10+10”的课程结构
对于学前本科生来说,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智慧,还要具备实践性的能力和技能。所谓的“30+25+25+10+10”的课程结构是指专业理论知识占30分的,专业技能课程占25分,艺术技能课程占25分,教育实践课程占10分,剩余的10分则是一些通识课程。这样的课程结构,能够平衡课程比重过重或过轻的状况。但不可否认的,有些学科的确可以通过课时去弥补它的不足,最终得到改善,而艺术技能显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一蹴而就的,想要学到熟练自如,是必须从小学习的,人越长大学习技能的吸收力就会越小,因此,学前本科的学生往往是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不少,可效果却不明显,对于艺术技能的吸收能力显然比不上初中毕业开始学习幼师的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里的学生,但中等幼儿师范学校里的学生,由于初中毕业,知识面有限,思维水平也不够深入,因此,对于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就不是那么透彻,这就是为什么呈现出中等幼儿师范学校更重视艺术技能的培养,而学前本科更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的缘故。尽管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的艺术技能吸收能力没那么强,但在幼儿园中,幼儿教师在艺术方面也只是起到艺术启蒙的作用,不必精而深。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来说,不应像音乐专业的学生那样掌握演唱、演奏等专业技能,而应以熟悉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内容,掌握简单的钢琴弹奏、儿歌视奏、边弹边唱,以及编配伴奏等方面的技能为主。可见,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性课程不仅需要课时量的保证,更需要优化课程内容结构,以切实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⑨
(三)探索实践性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课程设置,专业理论课程和实践性课程要齐头并进,紧密结合,重视一方面而轻视另一面的做法显然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要了。
在幼儿园的实际工作过程中,不能只看到幼儿教育工作的表层,只需要教师能够应付当前幼儿园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而应考虑到随着时代的发展,幼儿教育事业会深入到要求教师更加专业化,能够深入到每个幼儿的心灵,真正做到因人施教,满足不同幼儿的发展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健康发展。而教师如果没有宽厚的基础知识,那么就不具备持续发展的潜能,将来就不能顺应时代的要求。⑩因此,专业理论课程必须开设,让学生深入学习,以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观念或出现教育观念上的偏差,可能会带给孩子终生的阴影,这将关乎孩子一生的幸福成长,因此至关重要。
当然,在学习专业理论课程的同时,也要重视实践性课程的学习。实践性教学强调真实的情境,因此在与幼儿园实际教学紧密结合的基础上,学前教育专业应该加强自身实践性教学操作平台的建设,如建立蒙台梭利活动室、学前教育实验中心、幼儿园模拟活动实验室、儿童行为观察室等,从而为实践性教学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此外,教师也可以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采用案例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通过创设虚拟现场,由学生分组合作扮演幼儿园的教师和学生,建构模拟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四、结论
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既拥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实践能力和技能,满足幼儿园对人才的要求,不至被时代的潮流所淘汰,从长远效益来看,将更适合社会的需要。
“本文系奕阳教育研究院2013年度青年学术研究资助课题成果,课题编号为:SEI-QXZ-2013-003
参考文献:
[1]韦芳.实践取向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构想与举措[J].宜春学院学报,2012(11).
[2]彭寿清,蔡其勇,苏贵民,冉隆锋.实践取向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2(7):108.
[3]费广洪,郑春娟,张丽娟.园长视角中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以深圳、珠海两市幼儿园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08(3):10-12.
[4]王迎兰.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性课程的设置现状与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2(11).
[5]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Z].2011-10-08.
[6]张永霞.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与建议[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6).
[7]汪珍.本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现状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2(5).
[8]王利明.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的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研[D].华东师范大学,2007(5).
[9]李可娟.陕西高校学前教育本科课程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5).
注解:
①韦芳.实践取向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构想与举措[J].宜春学院学报,2012(11).
②韦芳.实践取向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构想与举措[J].宜春学院学报,2012(11).
③韦芳.实践取向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构想与举措[J].宜春学院学报,2012(11).
④韦芳.实践取向的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的构想与举措[J].宜春学院学报,2012(11).
⑤彭寿清,蔡其勇,苏贵民,冉隆锋.实践取向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2(7):108.
⑥费广洪,郑春娟,张丽娟.园长视角中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以深圳、珠海两市幼儿园为例[J].课程・教材・教法,2008(3):10-12.
⑦王迎兰.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性课程的设置现状与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2(11).
⑧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Z].2011-10-08.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061-03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是主阵地。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存在诸多不尽如人意的问题,难以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主阵地的作用,实效性较差,无法更好地实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尤其是对高职学生综合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关注较少。因此,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成为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是新生事物,没有其他成功的经验可以参考,要摸着石头过河,难度很大,但我们还是做了大胆的尝试。
一、广泛进行调研活动,寻找问题,确定教改目标
随着高职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和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我们意识到,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教学改革,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必由之路。在“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改革、建设要求下,我们根据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交流沟通和问卷调查,发现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强的诸多原因,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点。第一,教材缺乏吸引力,不论国编教材,还是省编教材,都是按照传统模式编写的,虽有突出的思想性、政治性和教育性,但可读性不强,学生除了上课看看书,其他时间基本不看,有些甚至上课也不拿书。第二,由于种种原因,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对教材进行解读,并没有很好地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把知识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只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却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造成学生形成被动的、单向灌输的学习状态,课堂效果欠佳,主阵地作用较差,有时还会出现师生对立的状态,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起了负面作用。第三,学校对学生的考核也存在评价简单、片面,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数、轻行为的倾向,造成学生课程考试成绩与日常政治思想和行为严重脱节的现象。相当一部分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仅仅当作一门课来学习,没有体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难以达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效果。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教改的主要目标:一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教学新体系,逐步形成适合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学新模式;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两个转化”,即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知识体系转化为信仰体系,完成教师组织者、协调者、管理者的角色转换,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三是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优势和特长,解决学生的人生困惑和关注的社会问题,让学生真心喜爱思想政治理论课;四是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性环节,让教学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改变课程考试成绩与日常政治思想和行为严重脱节的现象,让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再当作一门课来学习,而把它变成认识社会、解决人生问题的手段,达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目的。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创设一个相对自由的思考空间和环境,搭建出一个能供学生自主思辨、自主认知的平台,要通过课堂教学设计促使学生产生共鸣,完成从理论知识的接受到行为实践、信仰追求的转变。教师要全面培养学生的德识和德能,达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学理论和学做人的统一,培养技能与提升素质的统一,不断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使其真正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真正受益、终身难忘的课程,实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
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首先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开始,由教改团队的成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大胆的尝试和探索。《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高尚的理想情操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时代精神的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展开的。目前,我们主要做了以下探索。
第一,树立教改理念,明确教改目的,奠定教学实效性的基础。在教学改革中,教师必须首先建立教改理念,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才能实现“两个转化”,即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知识体系向信仰体系转化。做到“三个结合”,即必须将要给大学生传递的理论同大学生规律性的成长需要相结合;必须将课堂内容同社会热点、大学生人生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他们的引导相结合;必须将对大学生的培养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成长的具体需求相结合。教学改革伊始就明确,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的重点是课堂教学改革,是在完成育人目标和教学目标的前提下,从实际需要出发,要更多地考虑“社会需要什么?学生需要什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为此,我们打破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原有的教材体系、学科界限,重建课程教学体系,在整体课程设计和单元课程设计中,更突出了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如在“人际关系”这一专题中,在课程单元设计中,我们就非常具体明确提出了“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教学任务设计”、“重点难点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流程设计”、“教学反思、回馈”等内容,对老师、学生的活动,所起的作用、所用的时间都有具体的要求,整个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从一开始就明白,要掌握什么知识,受到什么教育,培养何种能力和素质,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在课前准备课堂学习活动的素材。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学改革效果显著,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和认可,在问卷调查中,学生100%支持教学改革,学生们谈到,“教改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实力”、“提升同学自主学习能力”、“提供了展示自己的平台”、“更有团队精神”、“开拓了思维,有了主见,得到了锻炼”等,学生的认同为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重构教学体系,实现教育目标,创新教学实效性的手段。《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线,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广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培养的一门课程。课程从大学生发展的新阶段导入,从人生目标、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以及人生道路上需要处理各种关系等方面进行教育引导,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实践性。根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培养目标,我们在教学改革中,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分主题进行教学,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内容分为道德和法律两个部分,又依据每一部分的内容设置不同的主题,内容的取舍完全根据教育目标和学生能力素质培养的要求确定的,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充当指导者、组织者角色。为了更好地根据不同的主题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每个主题都有课堂单元设计、PPT展示,课堂教学活动分小组进行,学生根据内容提前准备,采用PPT演讲、表演小品、演讲故事、制作视频、诗歌朗诵、演唱歌曲、模拟法庭、案例分析,生活回放、专题论坛等方式诠释课程内容,形式灵活多样、新颖,充分体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知识是主线的教学新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展示了学生的个性魅力和优势。这种教学模式深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突出。
第三,突出教学特色,提高教改效果,实现教学实效性的目标。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一直在坚持的、比较受学生欢迎的课前“时事新闻一刻钟”,虽然名称和形式有所变化,现在有的老师叫“PPT演讲”,有的叫“时政论坛”、“话题讨论”等,但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没有变。每节课都要针对学生的成长阶段和教学内容,在课前进行精心设计,不是让学生随意地选取内容,也不是老师代替学生选题,但是要暗示和引导学生选题。通常的做法是,国际、国内、校内各选一题来准备。选取国际新闻,是要让学生放眼世界,具备博大的胸怀,不做井底之蛙;选取国内新闻,是要让学生有爱国情怀、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选取校内题材,是要让学生熟悉本专业、本行业问题,主动关心身边事、身边人,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和爱心,以便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这三方面也是要有内在联系的,不能国际新闻说体育比赛,国内马上转入物价高涨,校内又评论学生会选举。的新闻要由一个主线串联起来,如国际谈论美国债务危机,国内新闻就要找其对相关企业的影响新闻,校内可以联系这个社会对就业的影响、对物价的影响、对生活的影响等,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举一反三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新闻完后,让其他学生先来讨论、点评,“这则新闻好不好?新闻的学生讲得好不好?好在何处?不好在哪里?”,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展示学生的智慧和判断力。最后,老师进行点评并做记录,作为学期末的考核指标之一,对表现好的、能独立思维、有独立见解的学生加分鼓励。这种教学方法对学生的教育和锻炼是全面的,得到了学生的肯定,实效性突出,已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亮点和必备环节。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初步成绩,也得到了学院的认可和鼓励,但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如学生的课外辅导问题、知识容量问题、社会实践问题、活动经费问题、实效性考核评价问题、学生能力全面培养问题、教学设备保证问题等。因此,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仍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4号.
或许有人会认为,科学与美学之间似乎相距太远了,正如一位青年朋友不无感概地说:“科学是崇高的,但实在太乏味了,我不能理解科学家怎么能在其中乐而忘返。”其实,美的世界不仅是艺术家、美学家的世袭领地;同样,也是各行各业从事科学工作的人们孜孜以求的乐土。
1 科学美的基本概念
随着边缘科学的渗透,现代化科学化程度的提高和高技术手段的迅速发展,美学领域产生了许多新的审美客体,近几十年形成了“科学美”这个相对独立的美学新概念(这里所说的科学是指自然科学)。苏联大百科全书“科学”条目:“包括理论体系、数学公式、实验方案及其思路在内的科学结构中,美学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是很多科学特别指出的。”彭加勒说:“发明就是选择,选择不可避免地由科学上的美感所支配”。可见,科学与美学间的联系十分密切。尽管目前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体系及其美感机制的阐述还缺乏系统性,但他们对科学美的肯定是不容怀疑的,因为科学创造与艺术创造一样,都要遵循和服从美的规律,任何一项科学研究,无不包含着深刻的审美意义,无不是凭借美感的诱发和艺术的思维而创造出科学奇迹的。
科学理论,具有较高层次的理性美,与其他形式的美相比,它主要是借助理性和想象的力量在思维中予以把握,并由此获得美感。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理论可以成为审美对象。从审美角度来看,科学理论给人的美感主要来自人的心智对研究对象内在美的领悟,而不着重对研究对象外在美的观赏。在科学认识和理论创造的过程中,美的原则常常发挥着潜在的作用。科学理论的建立往往是从提出假说开始的,假说的核心观念常借助科学直觉而获得,这种科学直觉与美的启迪作用有着某种联系,历史上许多成功的科学家都有这种经验和体会。物理学家霍夫曼在总结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时说:“爱因斯坦的科学理论最突出的就是它的美,爱因斯坦的方法在本质上是美学的,直觉的”。
用美的尺度来衡量理论成果,科学美与艺术美是有区别的。可以作这样的比方:科学美和艺术美各为一枚硬币,对艺术硬币而言,是“美”的一面朝前,“真”的一面在后;而科学硬币却相反,是“真”的一面朝前,“美”的一面在后。换句话说,欣赏艺术美是“美中见真”,领略科学美是“真中见美”。美国科学史家库恩甚至断言:“在建立新的学科理论时,美的重要性有时可以是决定性的”。
2 科学美的基本原则
科学美的基本原则必须在排除主观意识的前提下,从人类科技活动及其成果中提炼,阐发其美学内涵。
2.1简洁原则
所谓简洁,是指以简单的形式概括其深广的内容。自然造化似乎是极有心计的,它总是以最小的花费获得最大的效果,这就是自然界简洁性原则。反映物质运动的科学也理所当然地遵循着这一美学原则。简洁的科学理论可以直接、清晰、透彻地反映丰富的客观事实,也就是说,一种理论所要求的先决条件越少,而显示的信息容量越大,则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就越大。这里我们列举有关“审美度”的问题,可以帮助理解简洁美的内涵。
审美度,指人对事物审美感受的程度,是把造型设计美进行量化处理。最早它是由美国实验美学家柏克霍夫提出,并用公式表达:
M=O/C
(M是审美感受的程度,C是审美对象的复杂程度,O是审美对象的品级)
这个公式告诉人们,审美感受能力与复杂性成反比,从而暗示出“简洁”是获取美的一条捷径。此公式尤其在科学技术领域中被广泛应用,因此爱因斯坦主张将“简洁”作为科学的美学标准之一。
2.2新颖原则
所谓新颖,指人们于科学实践中,在传统的理论、学说中发现与现实相违的内容,从而引起怀疑、否定,并通过科学实验提出新的科学方法。因此“新颖”体现了科学的创造性特征,也是科学得以不断发展的前提。
新奇感,在科学审美活动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为好奇心作为人们最原始的审美要求,作为“怀疑”的推动力,当它得到满足时,伴随而来的就是新理论的诞生,而新理论诞生的同时,更新的疑问又出现了。科学就这样在无止境的探索中发展,人的科学美感和审美心理素质也随之而提高。
除了简洁和新颖之外,有人将形式美法则中的“对称”和“和谐”也列入科学美的基本原则。
3 科学美的特征
3.1科学美的形态特征
3.1.1抽象性科学美是抽象思维的成果,往往缺乏一般美的直感性和形象生动性。它需要采用一种特殊语言来表达,而且只有充分懂得这些科学语言的人,或者说具有一定专业科学素养的人才能领会。
3.1.2启真性科学美以“真”为灵魂,这种“真”往往受“美”的启发。历史上许多科学发现和创造都与科学家的审美理想相关。比如狄拉克研究波动方程,当时已使波动和粒子都配备固有矩阵(数学方程美),但有一点不“真”,就是其中有一个解为负值,如果修改方程,必然破坏方程的平衡之美,为了使方程不动,狄拉克受到启发,预言有正电子的存在。后来安德逊果然发现了正电子,实现了狄拉克的预言,即狄拉克的方程之“美”,变成了物理现实中的“真”。
3.1.3稳定性科学理论、公式、定律等一旦形成观念形态后,一般不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立性,不受时代、地域、民族等条件的制约,所以反映这些观念形态的科学美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3.2科学美的美感特征
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中,尤其在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组织领导干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真正掌握贯穿于理论体系之中的思想精髓,使之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最突出、最显明的思维品格,最终提高领导干部的思维能力。唯有这样,才能使解放思想真正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拓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才能进一步推进跨越式发展。
所谓提高思维能力,就是从世界观和方法论上解决问题,就是努力学习和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般地说,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从而构成一定的思维方式。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在同样的历史条件下,不同主体之间其认识能力、思维能力不仅有差异,而且可能相差甚远。而这种差异正是不同主体认识、实践结果差异的重要原因。就我们目前的情况而言,我国改革开放已经经历了30年的发展历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观念以及科学发展的理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观念等已经成为共识。但相当多的人,其中包括一些领导干部,还没有完成思维方式的转换,仍然习惯于用传统思维方式来思考和处理科学发展的问题,以老办法、旧思路来指挥改革和发展。比如,我们讲要推进宁夏跨越式发展,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之下探索和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的新路来,还是照搬东部发展的模式,就突显出思维方式、思想方法的极端重要性。因此,如何在历史允许的条件下提高主体的思维能力,尤其在干部队伍中确立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适应的科学思维方式,就不仅仅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而且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艰巨而紧迫的现实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把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的过程,变为一个有机的理解、消化、生长形成自己的理论思维的过程,理论转化为自己的认识武器、思想武器的过程。而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先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在现实工作中,我们一些同志对这个问题总解决不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抓住科学理论转变成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这个重要的环节。其结果,不仅没有做到真正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反而滑向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同时也损害了科学理论本身。所以,注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精髓的学习和掌握,使其变成我们的思维方式和思想方法,是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和必不可少的步骤,也是各级干部紧密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深入调查研究,提高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增强领导工作预见性、针对性和创造性的根本举措。
学习科学理论可以提高人的思维能力,同时,科学理论的学习恰恰需要学习者有科学的思维体系。从我们理论学习的实际看,一些同志还没有形成科学的思维体系,还在以过去所形成的传统的观念体系、思维定式和概念框架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方针政策,这必然产生思想错位和理论变形。他们或断章取义,各取所需;或恣意解释,为我所用。对这些同志来说,不转变思维定式和概念框架,就难以正确理解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也就谈不上用它更好地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因此,对我们所有学习者来说,学习理论与转变思维方式、提高思维能力是相辅相成、共生共长的过程。我们要在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过程中,把掌握其理论精髓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学习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使之成为我们全党乃至全民族最突出最显明的思维品格。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适应历史条件变化和实践发展的要求,善于以科学的思维方式指导一切实践活动,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理论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在宁夏推向前进,真正实现宁夏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临床医学;本科毕业学年;外科学;教学模式;问题与改进措施
外科学是医学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临床医学学科重要的二级学科,涉及实验外科及自然学科的基础。现代外科学的研究内容不但包括损伤、感染、肿瘤、畸形及其他外科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而且还研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规律。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诊疗方法的改进,外科学的范畴不断在更新变化。现代外科学体系庞大,不管在深度还是在广度均迅速发展,任何一个外科医生都不能再掌握外科学的全部知识和技能了[1]。如上所述,近年来随着外科学理论与技术的飞速发展,外科学不断呈现专业化分科,学习外科学基本理论和技能对于每一位有志于做外科医生的临床医学生至关重要。然而,临床医学生由于越来越大的就业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压力,外科学课程在毕业学年的学习,特别是实践环节的学习更容易被医学生所忽视甚至放弃,这对于毕业后或研究生住院医师临床工作中的临床业务训练及思维均可产生明显影响。因此,本文针对临床医学毕业学年外科学教学模式存在的诸多问题及改进措施予以探讨。
1 存在的问题
1.1 外科学教学体系不完善
大部分医学院校多重视外科学的理论教学,而轻临床实践带教,在外科实践中未带给医学生应该获得的学科知识。外科学是医学院校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教育阶段必修学科,通常从第3学年下学期开始学习,整个学科学习时长基本达3个学期。在临床医学本科教学的第3、4学年,外科学理论得到了良好的讲述,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系统理论认识和训练。在临床医学本科的第5学年,即毕业学年,临床实习即开始,本科生开始在医学院或综合大学附属医院等各级医院开始接受以临床医生带教的临床实践为主的学习模式。通常教学医院在外科学理论讲授中有较系统的教学计划,投入良好教学经验的教师教授外科学学科理论。然而,在临床实践学习过程中,多数教学医院未建立将理论与临床实践良好衔接的德才兼备、结构合理的外科学教学队伍;因临床工作繁重,也不能抽调专职带教老师讲述日常外科实践中遇到的理论知识,导致没有专业师资研究具有外科学的特色教学,更做不到对临床外科学基础理论、临床诊治的系统教育和对外科疾病相关知识的全面教学。
1.2 临床医学生毕业学年从临床实践中获得外科学知识的重要性被忽视
外科学为多数三级甲等医院的发展重点,多数大型教学医院已达到以系统或器官为依据的外科分科,如泌尿外科、乳腺外科、肝胆胰腺外科、血管外科等外科专科,外科学的发展及细化分科对于临床医学本科生对外科学整体的认识无疑具有强大的冲击力[1]。本科外科学教学以讲述外科学基本理论和训练外科基本技能为目的。临床医学生在毕业学年,虽已完成外科学等学科的理论学习,并通过外科学基础实验课初步得到了外科操作技术和技能的认识和培训,但多数学生对外科疾病并无立体的认识,也对外科疾病的诊治如手术原则等无清晰的概念。医学生进入外科系统各科室后不知从何开始学习和开展实践工作。相对于内科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外科学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及临床操作能力通常要求更高,学习强度也更大。临床医学生在毕业学年面临毕业后的找工作、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压力,甚至在外科等学科系统实践过程中脱离临床,放弃临床实践,从新开始毕业学年前的理论学习。
2 改进措施
2.1 制定符合毕业学年医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的教学体系
临床医学生并没有专门为其设计的实践学习及培训过程,目前的外科学临床环节也没有固定而有效的教学体系。随着规范化培训制度及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临床实践带教教学较前有所好转,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临床医学本科生的临床实践积极性。通过,对临床医学本科生进行采访调查,普遍反映外科学课时压缩,教学内容节奏过快。因此,制定合适的教学进度方案,充分讲述外科学理论知识,将对医学生毕业学年掌握外科临床实践能力奠定良好基础。外科学实验课作为临床医学生的一门重要实验课程,通过良好教学可提高临床医学生的外科临床实践能力。但临床实习的医学生普遍反映外科学实验课课时安排过早,当开始临床实践时实验内容已经生疏。目前,多数医学院校外科学实验课与理论课程同步进行,虽然在校期间理论与实践进行联系有利了外科学学习,但是外科学实践更像是一门连接外科理论与临床实践的一门课程。如安排学时在毕业学年,可能更有利于理论联系实践的学习外科学知识。重视临床外科实践能带医学生的不止是外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带给他们良好的外科临床思维,这些可以使医学生对外科学知识的认识更立体化,更容易达到对知识的长期记忆[2]。
2.2 加强教辅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对毕业学年临床医学生的观察、沟通及采访,发现其普遍心理是怕临床实践占用了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习时间,而且临床见习无专业指导老师,实习带教老师教学辅导欠佳。因此,构建良好临床教学模式,提升教学人员传授外科学理论技能和培训考试经验,能增加医学生在实习工作中获得外科学知识达到临床工作能力和研究生入学水平的信心。目前,多数教学医院的中青年带教老师多数参加过研究生入学考试,为硕士以上学位获得者,有丰富的学科学习经历,有严谨的学科思维模式,有找工作及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经历,对本科生的外科学培养有良好的经验和针对性。选拔具有优秀素质、德才兼备的临床带教老师,建立结构合理、团结一致的临床外科学教学队伍可将外科学理论与临床实践进行良好衔接,为临床医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对提升外科学教学水平,使医学生获取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外科学理论知识均有益处。发展外科学优秀带教师资,开展特色的外科学实践教学,建立对临床医学生知识水平及临床实践能力负责的本科生导师制,对以后的研究生升学及工作推荐进行评估评分,将有利于系统对医学生的外科学基础理论、临床诊治实践和外科疾病相关知识进行全面教育[3]。
2.3 加强外科学实验课程与临床实践精品课程建设
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的临床实习是最佳获得外科学知识的学习方式。如果能在外科学理论与临床实践学习中有良好的教学衔接,使医学生能受到良好的临床实践前教育,对提高临床实践能力,提高理论知识转化能力将有较多裨益。在医学院校尚无将实践教学编纂为教学教材的内容,没有可用的临床实践教程对医学生进行实践教学辅导,多数医学生因为无可利用的如实习手册等临床实践书目,导致在临床工作中难以掌握外科学知识重点和胜任临床实习工作。因此,建设临床实践精品课程能够帮助医学生在临床实践中掌握重要的外科学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增加在实践工作中的信心,强化理论与实践学习的结合,提高对外科学整体的学习能力。
2.4 加强人文科学教育,提升医学生学习动力
医学科学是研究人类自身生命发展变化规律和个体疾病诊疗的科学。其对人类的影响力与关注度远远高于其他学科。作为培养医学专业人才的医学高等教育,除必须使学生具备牢固的医学基本知识和扎实的临床实践技能的同时, 还要具有多种综合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强烈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外科学是一门临床医学科学,是以病人为中心展开的外科科学研究与实践,多需要对病人进行有创性操作,器官切除或重建等,不仅对病人身体能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病人心理也有明确的影响。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对外科学实践学习环节至关重要。人文素质教育能够提升临床医学生对外科学学习的热情及动力,使学生们更积极的参与到理论和实践中,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 [4-5]。
综上所述,相比于内科学,外科学学习更为直观和立体,一个外科疾病,在外科理论和技能支持下很快能得到验证,获得完整的认识。在临床实践环节中学习外科学知识更为直观,更为实用,记忆也更为深刻。临床医学本科生在毕业学年如能带着问题在临床中学习外科学知识,将更能深入理解研究生入学等相关考试的思路,获得更优异的成绩;完善的教学模式及优秀的带教老师可培养临床医学本科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将对以后的外科学以至于整个医学科目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孝平.绪论[M]//陈孝平,汪建平.外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5.
[2]陈创奇,李引,何裕隆,等.加强外科学教学管理,实施规范化标准化教学[J].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2(4):196-198.
[3]张学志,凌云阳,王观发,等.情景模拟与案例教学结合在外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10):1397-1399.
關键词:语言学转向;语言图像论;语言游戏论;反本质主义
中图分类号:B5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2)05—0024—05
在20世纪西方哲学经历了语言学转向(the linguistic turn),语言哲学取代认识论成为了哲学研究的一个中心课题。语言哲学一直把消除日常语言的歧义性、澄清语词的意义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他们或者是构造人工语言,试图把语言大厦构建在没有歧义的逻辑原子基础之上;或者是从分析日常语言本身人手,澄清我们理解的具体语境,以试图使我们达到无歧义、无误解的交流目的。而在这些理论尝试中,维特根斯坦占据着一个非常独特的地位,他一生创立了两种迥然不同的哲学理论,分别影响了分析哲学中的两大流派:逻辑实证主义和日常语言学派。分析维特根斯坦前后期思想转变的历史背景与原因,比较其前后期哲学思想的转变,是一件非常耐人寻味的事情,它有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西方现代哲学的发展脉络。
一、维特根斯坦哲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维特根斯坦的思想贯穿于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过程之中,这一“语言学转向”的历史背景也是维特根斯坦哲学发展的相關背景。19世纪末,认识论哲学面临重重挑战,许多哲学问题用传统的认识论哲学方法已不能解决。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哲学究竟以什么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哲学的任务是什么?哲学的方法又是什么?哲学的价值何在?等等。这些讨论实际上意味哲学开始对自身进行反思,以期寻找到哲学新的发展方向。这种哲学反思奠定了“语言学转向”的必要条件。
“语言学转向”作为哲学领域的一场革命性变革,它体现了哲学思维发展的内在要求。首先,理论表达必须借助语言,没有不通过语言表达而独立存在的理论。对理论的探讨往往同对表达理论的语言所进行的分析相联系,合理的哲学思考必须以正确的语言运用为基础,二者是并行不悖的。其次,哲学中诸多长期纠缠不清的问题往往是同语言的表述与解释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就可以通过“语义上溯”,即把所讨论对象的本体论地位悬置起来,先用统一的语言进行表达和重新解释以求理解上的一致,以避免那些无意义的争论,这显然是一种有利并且必要的策略。因此,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并不意味着对传统哲学思维的彻底否定,而仅仅是要对传统哲学中由于语言误用而失去意义的问题进行清理。应该说转向后的哲学与传统哲学在研究的对象上是一致的,都涉及本体与认识论问题,这在维特根斯坦的理论中表现得最充分。“语言学转向”的变革之处在于对哲学研究策略的建构:既然哲学对命题意义的分析如此重要,就不能再认为哲学的目的与其他科学一样是为了建立完善的理论体系,而应将哲学看做一种活动的体系,即发现与确定命题意义的活动体系。由此,把哲学视作分析活动成为现代分析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
现代逻辑的产生与发展是导致哲学“语言学转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弗雷格与罗素所创立的现代逻辑提供了一种系统而科学的方法,使我们能够对哲学概念、哲学命题进行有效的分析,为解决哲学难题奠定方法论基础。具体来讲,运用现代逻辑的方法一方面可以对日常语言中具有本质意义的哲学概念进行分析描述,例如通过符号化逻辑系统,可以对存在、必然、可能等哲学概念进行精确的逻辑分析,将其内在的深刻哲学涵义显性化,同时还可避免由语言的含混和歧义所导致的理论混乱。另一方面,现代逻辑所倡导的是一种演绎推演的数理方法,它强调思考的严密谨慎以及论证的科学性,这有别于传统的哲学思辨与经验分析方法。现代逻辑分析方法融入哲学导致了这样一种趋势,要解析诸如有關世界与认识的本质这样的大问题,必须从精细分析基本概念范畴人手,确立分析讨论的主体间性,才可能寻求合理的答案。因此,哲学研究不再从分析追问一些形而上的抽象问题人手,而将重点集中于基本概念范畴的分析上。注重语言分析成为现代主流哲学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一特征也将哲学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体现了现代科学发展对哲学的深刻影响。19世纪末20世纪初迅猛发展的科学理论,尤其是相对论与量子力学,证明科学理论与经验之间存在一种间接联系,科学理论并非都直接建立在实验科学基础之上。因为实在并不仅仅表现于直接可观察的现象中,还表现在运用科学语言建立起来的科学理论中,这些科学理论所描述的微观与宏观世界是无法直接用感官观测的。我们要达到对这些领域的认识,需要科学假设以及在此基础上运用科学语言建立起的科学理论。因此科学理论成为把握实在的關键,如何描述科学理论便成为人们關注的重点。科学理论通过特定语言系统来描述解释客观实在,正如奎因所指出的:“本体论所描述的对象依赖于人们使用变元和量词所意指的东西……因为在任一情况下,问题并不在于实在是什么,而是人们所说或意含的实在是什么。所有的这些都表明,实在依赖于语言。”科学语言的合理构建将推动科学理论发展,而语言内在结构存在缺陷就会制约科学理论的进步。语言分析在理论构建中的重要性已成为科学家们的共识,这也深深地影响了哲学。
总之,20世纪哲学领域内所发生的“语言学转向”,是从關注本体论的古希腊哲学转向關注认识论的近代哲学之后的又一次根本性的变革。前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体现了这一转变的基本特征。
二、前期哲学思想及其转变的原因
维特根斯坦前后期哲学转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前期语言观有缺陷,导致后期维特根斯坦提出一种全新的语言观。另一方面,维特根斯坦是少有的關注本体论的语言哲学家,正是发现了自己前期哲学的本体论存在缺陷,促使他改变前期哲学的本体论,进而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哲学观。
前期维特根斯坦是一个逻辑原子主义者,理想语言的理论困难促使他的语言观发生转变。根据逻辑原子主义的观点,理想语言是一种逻辑上完善、具有确定意义的语言。一种语言要成为理想语言,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该语言必须符合逻辑句法要求,并且具有确定的意义。在语言图像论中,命题分为原子命题和一般命题,原子命题包含名称词,名称词意义在于对简单对象的指谓,原子命题的意义在于与原子事实的一一对应關系,一般命题则是原子命题的真值函项,由此决定了语言的意义在于它是世界的图式。然而,这样的一一对应關系真的存在吗?虚构的名称词,如“贾宝玉”与什么对象相对应?有的命题在不同的情况下描述不同的事实,如“树上有一只啄木鸟”,能说它与哪个事实一一对应?显然,逻辑原子主义的意义理论所主张的一一一对应關系不存在。
理想语言的另一个困难是,即使我们承认命题是事态的图像,真命题是事实的图像,即把命题与事实的關系看做一种投影關系,用这样的投影關系来解释命题中思想如何描述世界,但这种意义上的图像關系仅在原子命题层面上可以考虑,却无法在量化命题与事实之间建立图像關系。前期维特根斯坦将量化命题处理为最大析取或者合取式。也就是说,一个量化命题在逻辑上等值于它的原子命题的最大析取或合取式。如果是这样,那么上述析取或合取式就要穷尽具有相同性质的一切个体。但经验论告诉我们,当个体有无限多时,我们是无法穷尽它们的。因此,试图通过理想语言得到普遍事实是不可能的。构造理想语言遇到了极大的困难,这成为维特根斯坦彻底放弃前期哲学思想的重要原因:用理想语言来彻底解决哲学问题的企图是不切实际的。
维特根斯坦哲学转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前期哲学本体论中的缺陷。他对本体论哲学的特别關注使他不能容忍这样的缺陷,因而需要进行哲学改造。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建立的本体论思想包含两层内容:一是以事物的存在为其哲学的本体论前提。维特根斯坦认为事物对象的存在是命题具有意义的前提,因为命题中含有事物对象的名称,名称的意义在于其指称的事物对象。二是通过语言分析来获得世界的逻辑结构。世界的逻辑结构可以概括为:事物对象构成事态,真实的事态构成事实,事实的总和构成世界,语言则在各个层次上与之相对应,因而世界是语言的本体论基础。显然,早期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本体论具有本质主义的倾向。
基于这样的本体论,维特根斯坦力图划清可说世界与不可说神秘之物间的界限。这在《逻辑哲学论》的序言以及结尾中都说得很清楚:“这本书的全部意义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说得清楚;对于不能谈论的东西必须保持沉默。”在给罗素的一封信中他写道:“主要之点是關于命题——也即语言——可以表达的(也即可以思的)东西和命题不能表达而只能显示的东西的理论。我相信这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尽管维特根斯坦自己没有作更多说明,但从他对“可表达东西”的讨论可推知,所谓神秘之物中首先有由人自身构成的世界,包括人的行为、人的心智等等。神秘之物不可说是因为基于《逻辑哲学论》的本体论,我们还没有语言工具能有效地对其进行描述,这并不意味着神秘之物可以被忽略。我们甚至可以说,维特根斯坦建立世界本体论将世界划分为可说的与不可说的,其目的是要保护不可说的神秘之物的地位。
那么,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目的实现了没有呢?我们认为,维特根斯坦的划界只达到了将世界与神秘领域划分开,并未达到保卫神秘之物的目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维特根斯坦是从可说的世界,运用现代逻辑技术进行语言分析,从可说世界的角度限定了世界的界限,划分出了神秘之物。那么,可说世界与神秘之物间有何關系呢?由于维特根斯坦是从可说凿界的角度来划分世界界限的,因此他主张的本体论只包含了可说世界的本体论,神秘之物不包含在可说世界之中,并且与可说世界对应的语言也排斥任何有關神秘之物的表达。因此,可说世界与神秘之物之间缺乏可通达關系,没有联系,可说世界甚至排斥神秘之物。这样,以可说世界为基础的本体论不仅不能保证神秘之物的存在,还完全可以将神秘之物当作累赘消除掉。
另一方面,从哲学实践的角度看,因为逻辑实证主义更注重逻辑与科学的作用,从逻辑实证主义角度传承维特根斯坦思想的人总是抛弃了维特根斯坦關于不可说的神秘之物更重要的观点,在“拒斥形而上学”的口号下反对将神秘之物作为哲学研究的对象。“实证主义认为我们能说的东西就是生活中所有要紧的东西。——这一点是它的本质。而维特根斯坦狂热地相信,根据他的观点,人类生活中所有真正要紧的恰恰是我们应当对之沉默的东西。”另外,“神秘主义毕竟与逻辑——语言分析没有必然的联系,采取这种方法并非只能通向神秘主义。罗素的逻辑原子主义与卡尔纳普的逻辑实证主义从维特根斯坦哲学中得到启发,用类似分析的方法来论证一种世界观,但他们所得出的结论却是经验主义的,没有一点神秘色彩。”这意味着站在逻辑实证主义立场上不可能修改理论以适应对神秘之物的研究。
维特根斯坦前期哲学这种由狭隘的本体论造成的世界与神秘之物的矛盾,通过修改原有理论难以化解,这迫使维特根斯坦抛弃其前期本体论观点,从而使整个哲学思想发生了彻底转变。维特根斯坦在后期建立了语言游戏说,在语言游戏中消除了可说的与不可说的界限,他力图真正实现事实世界与神秘之物的统一,以解决前期本体论中隐藏的内在矛盾。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维特根斯坦的后期哲学不仅仅是对前期哲学的批判,更是在深层次上对前期哲学的补充与完善。
三、后期哲学思想及其影响
后期维特根斯坦对其前期思想的批判是颠覆性的,涉及的内容广泛。在此笔者着重阐述前后期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的任务与性质的不同观点以及本体论基础的转变,来说明他前后期哲学思想的特点。
维特根斯坦首先放弃了构造理想语言的主张,转变为对日常语言的分析。维特根斯坦构建理想语言的目的是为了解析语言内涵的世界图像,以排除语言的混乱。然而,图像论就像一把双刃剑,虽然有助于我们理解用语言来说明什么,但它也是有害的,因为语言能够使我们产生错误的图像。维特根斯坦指出:“我们难以摆脱那样的想法,即认为使用一个语句就意味着要对每一个词都要想象一样东西。”然而,当“我们用词进行计算,操作,并且随着时问的流逝,我们把它们转换成时而这种时而那种图像”。如果以为图像是语言的本质,这实际上是用图像把我们禁锢起来,图像也就成为解决问题的障碍。用理想语言构建图像论实际上是用语言的部分功能替代语言的所有功能,它并不符合人类对语言的运用实际。因此,“我们要做的是把词从形而上学的使用带回到日常的使用上来”。维特根斯坦正是在分析人们日常使用语言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语言游戏”说。
基于语言游戏论,后期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的任务与性质的看法发生了根本转变。在《逻辑哲学论》中,维特根斯坦主张哲学是活动,其任务在于分析语言,清除语言的混乱,解析其内涵的世界图像,因此“全部哲学就是语言批判”。而在《哲学研究》中他却认为:“哲学不应以任何方式干涉语言的实际使用;它最终只能是对语言的实际使用进行描述。因为,它不可能给语言的实际使用提供任何基础。”维特根斯坦抛弃了前期所持的“语言图像论”,否认命题与实在同型同构。对于哲学的性质,他指出,哲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哲学的考察不可能是科学的考察,“我们不会提出任何一种理论。我们必须抛弃一切说明,而仅仅代之以描述。这种描述是从哲学问题中获得光明,也就是说,得到它的目的。”维特根斯坦的这些观点也颠覆了人们对哲学的传统看法。
维特根斯坦哲学观的转变还体现在他对逻辑和数学的看法上。前期维特根斯坦给予逻辑很高的理论地位,他认为逻辑提供了理想语言,借助理想语言可分析出自然语言的本质结构,进而分析出语言所内涵的世界图像。对于逻辑的重要性,他形象地比喻说:命题借助逻辑的脚手架来构成世界;命题只是就其在逻辑上有秩序的而言才是情况的图画。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分析实际上是一种数学演算,他认为数学是一种逻辑方法,前期维特根斯坦非常强调数学的重要性。后期维特根斯坦则不同,他否定了逻辑至高无上的地位,否定数学对哲学有巨大作用。他分析指出,数学虽然是用特殊语言构造的系统,但它的表达式也只在系统定规则下才有意义,因此它同一般语言构建的理论系统并无根本的差异,它们面临的哲学问题是一样的。因此,哲学让数学保持现状,任何数学的发现也不能推进哲学。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中提出:“哲学的任务并不是通过数学或逻辑一数学的发现去解决矛盾,而是使我们有可能看清楚给我们造成麻烦的数学的现状:在矛盾解决之前的事态。”哲学的任务在于通过研究语言表达式的用法来排除因对它们的误解而产生的哲学困惑,他把这种研究称为“语法研究”。他说:“我们的研究是一种语法研究。这种研究通过消除误解来澄清我们的问题。”这些關于词的用法的误解,除了别的原因以外,还是由于不同语言领域的表达形式之间的某些类似所引起的——其中有些误解可以通过表达式的替换加以消除,可以把这称为对我们的表达式形式的一种分析,因为这个过程与把东西拆开的过程有所类似。
维特根斯坦最具代表性的哲学转变是他后期所持的反本质主义立场。早期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详细论述了有關语言与世界具有本质结构的论点:语言和世界之间存在相同的逻辑结构,语言能够描述世界,世界能被语言言说,语言是世界的图像。由此,语言与世界是同型同构的。这是一种典型的本质主义语言观。但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对他的上述观点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如我们前面讨论的,他的语言游戏说根本否定了有所谓语言本质东西的存在,他的“家族相似”概念否定了语言与世界之间有结构对应關系。他提出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同其在语言游戏中的用法相關,而语言的用法根据具体情况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东西可以充当语言的本质。因此,哲学只能从描述语言的实际用法着手,逐步澄清哲学的混乱。我们看到,维特根斯坦的反本质主义语言观并不否定语言有指谓的功能,它反对的是把语言指谓固定化,反对有“语言本质”那样固定不变的东西。它强调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同其运用的语境相联系,是发展的和变化的,语言意义具有多样性。所有这些,都体现了一种用全面的、相互联系的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辩证法思想。
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在關于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同其用法规则相關论述中提出语法规则中表层语法和深层语法的区分,尽管他并没有对二者的区分作具体说明,但却启发了乔姆斯基,后者建立了转换生成语法,开创了语言学研究中的乔姆斯基革命。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说极大地影响了芬兰哲学家辛提卡。受语言游戏说的启发,辛提卡试图建立一阶逻辑的游戏(博弈,Game)语义模型。沿着这一思路,辛提卡提出模型系统概念,使知道、相信等认知概念有了真正意义上的逻辑解释,奠定了现代认知逻辑的理论基础,辛提卡因此被尊为现代认知逻辑的奠基者。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哲学观对现代语言哲学,尤其是日常语言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哲学研究》是研究语言哲学必读的经典。
关键词:G函数;固定替代弹性定律;农产品涨价;通货膨胀
中图分类号:F30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70(2012)02-0005-07
收稿日期:2011-12-23
作者简介:孙中才(1950-),男,辽宁辽阳人,经济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国务院第5届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美国纽约科学院(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院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学理论和宏观系统分析。
一、引言
资料表明,在现有的某些研究中,人们已经将农产品涨价视为通货膨胀的主要影响因素,并就此开发了一些回归模型将有关关系精确化,试图以此来确定通货膨胀的测度,并试图借此寻找到某种技巧,从而有助于对通货膨胀的预报和遏制[1][2]112。事实说明,缺少甚至没有理论范式支撑的有关研究,均不会跳出“问题的研究”,而不能深入到真实和规律的层面,研究成果也难以达到科学所要求的明确和精确的程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