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有色金属基础知识范文

有色金属基础知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有色金属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有色金属基础知识范文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定位

1.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及培养模式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属于工科专业,授予工学学士学位。由于化学工业的相关领域极为广泛,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涉及的专业方向也就非常多样化,各高校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点亦不尽相同。我校近年来根据社会经济、工业发展的需求趋势,兄弟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的设置,以及我校原有的相近专业优势,设置了能够体现我校特色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逐步建立了适合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教育培养模式。2008年,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已有7届本科毕业生,其学生就业形势良好,社会反馈积极.在制定教学计划的工作中加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能力更强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人才。

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

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学习化学工程学与化学工艺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化学与化工实验技能、工程实践、计算机应用、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基本训练.具有对现有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模拟优化、革新改造,对新过程进行开发设计和对新产品进行研制的基本能力。由于涉及化工的学科和领域很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除了让学生学习一般应用化工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该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及本校的实际情况,重点学习化工在某个或某几个领域中的具体应用,以便形成不同高校应用化工专业的特色专业方向.

3.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方面的知识,能在化工、炼油、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和军工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4.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课程设置

为了使不同高校既有统一的规范,又有不同的专业特色,根据应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任务和业务培养目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毕业生应该具有较扎实的化工理论基础,较宽的化工应用知识以及一定的工程技术基础,从而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公共课、基础课除外)应由基础化学课、工程基础课和专业方向课3部分组成。基础化学课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工程基础课主要包括:化工仪表与自动化、化学工程基础、电工电子学等。专业方向课:可根据具体方向选择专业化学课,如电化学工程方向可选理论电化学、化学电源工艺学、电解工程和电镀工程等。精细化工方向可选择化工工艺学、化工分离工程、化学反应工程等。另外实践性环节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提高实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

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方向

就专业方向而言,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性质是工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该是培养具有较扎实及宽广的化学工程理论基础知识,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计划的总体设计中要体现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重视实验、实践、实习、毕业论文等环节。设置专业发展方向,结合广西经济发展的需要,建立在合理利用广西及学校的资源及适应科技发展、注重社会需求基础上。据此,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专业方向设定为:电化学工程与精细化工。

第2篇:有色金属基础知识范文

基于上述原因,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上亟待进一步理顺该专业与原来的铸、锻、焊等相关老专业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明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研究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实验教学体系。

一、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内涵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作为教育部1998年通过专业调整后増设的新专业,涵盖了调整前的“塑性成型工艺与设备专业”“铸造专业”(部分)“焊接工艺与设备专业”(部分)“热加工工艺与设备专业”和“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专业”(部分)。在培养目标上,要求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具有机械热加工的知识和应用能力,能够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领域从事设计、制造、试验研究、运行管理和经营管理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所涵盖的铸、锻、焊等相关老专业是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这些专业适应了当时各个行业生产的全国计划性、所需技术人才的计划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计划性,以及工业企业产品品种和型号的单一和多年稳定的特点。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学生就业领域宽化,科学与技术正呈现加速发展及综合化态势,工业企业产品创新速度不断加快。原来按行业、加工工序和产品设置的专业,其专业面过窄,适应性较差。为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适应大众化高等教育阶段对人才培养要求的多样性,宽口径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应运而生。从专业内涵上看,新的宽口径专业不应该是原来老专业的简单重复、合并和叠加,但新专业应该赋予什么内涵,新专业如何办,也是当时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1999年,原华中理工大学曾邀请了国内26所高校的代表与会,专门就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问题进行了研讨,一致认为:新专业比过去较单一的老专业培养的人才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应更合理,面更宽,适应性更强。

自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确立以来,国内已先后有一百多所高校建立了该专业。由于各高校原来的基础不尽相同,在专业人才培养规格方面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许多院校还没有完全摆脱老专业的框框,而只是在老专业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和修改。由于这种调整和修改往往缺乏对专业内涵及发展前瞻性的准确把握,尽管表面上形成了一种“百花齐放”的局面,实际上却是一种低层次、不完善的临时措施,与原来的老专业对比,有一种“新瓶装旧酒”的感觉。这种情况是由于专业内涵不够明晰造成的。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与铸、锻、焊等相关老专业具有天然的联系,铸、锻、焊等相关老专业是办好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基础,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但老专业设置过窄,人文素质教育薄弱,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偏死,培养模式单一,等,这些问题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教育快速向大众化教育发展而变得日益突出。随着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原来需要较单一的技术人才转变为适应不同生产力水平、不同产业部门的多层次、多规格的综合型人才。从现行的中国工业格局来看,庞大的机械、冶金、汽车、电器、电子等行业是国家的重点支柱产业,而上述行业的现代企业已经从原来需要铸、锻、焊等单一专业的技术人才转变为更迫切的需要从事材料加工、成型工艺、成型设备、自动控制及具备与此相关的其他知识和能力的应用型综合人才。认清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与铸、锻、焊等相关老专业的联系与区别,对明确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的真正含义,对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坚持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宽口径培养目标

中原工学院的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本科专业设立于1999年,是在原“热加工工艺与设备”专业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99年,学校批准立项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建设综合改革与实践”的教育改革研究重点课题。作为研究成果,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设置上,对原铸、锻、焊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进行较大幅度整合,加大了课程的整合力度,提高了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在实践环节上,对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单独开设出38个学时的设计综合性实验,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安排,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重点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动手设计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以増强学生的工程意识。通过上述的改革研究与实践,确立了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具有材料加工学科典型特征,同时还具有浓厚机械学科色彩的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这极大地推动了专业的课程建设,加强了学生主动性、创新意识的培养,提高了专业教师对高等教育改革的认识。

在随后的几年里,由于众多企业仍沿用原铸、锻、焊专业招聘毕业生,以及学校自身的师资、实验实训条件的限制,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上一度设置了几个并行的专业方向。这种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有两个突出问题,一是学生在选择专业方向上难以取舍,二是学生在专业方向上的分散给教学组织带来了难于克服的困难。

在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改革与实践中,逐渐认识到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教育,更多是通过课程学习培养素质,培养社会适应性、创新能力,以及继续学习、探索的能力。科学技术更新的节奏加快,也使得学习新技术的过程不再单纯追求掌握新技术,更重要的是一种创新意识的学习。在厚基础的教育大背景下,高等教育中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比例増大,专业课的比例则相对压缩,对于面面俱到的专业知识,对于加速涌现的新技术、新工艺,实际上依据原来老专业中的课程设置模式,依靠在校的专业学习也是学不过来的。因此,高等教育中的专业培养也应适应这种变化形势:着重基础,拓宽口径。

三、注重特色培养,构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在社会需求这一大环境中应运而生的,其人才定位自然应满足这种要求。然而,培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万能人才既不现实,也难以达到。由于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办学历史较短,其专业设置既不完全是按照行业特点设立,也不是按照学科特征设立,发展具有其特殊性。根据行业需求、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和各院校实际,因地制宜、因校制宜选准专业的服务面向和专业定位,办出自身特色显得尤为重要。

中原工学院地处河南。河南有色金属、轻金属新材料的开发和轻金属加工技术的发展前景广阔,拓宽相关知识面,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经过认真探索,反复论证,依据现有条件和师资,并考虑长远发展趋势,对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逐步确立了“以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特点要求为根本,以金属液态成型为主线,以连接成型技术为重点,以黑色金属加工成型拓宽至有色金属成型为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是以成型技术为手段,以材料为加工对象,以过程控制为质量保证措施,以实现产品制造为目的的工科专业。以材料为加工对象的特点决定了材料科学也是本专业的基础知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科交叉,本专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紧密地依赖诸如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及现代化管理等各门学科及其最新成就。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学生应具有材料科学、机械自动化及计算机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涉及范围比较宽广。因此,需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强化基本理论的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毕业后不仅可以适应各类工作,并且在此基础上学有专精。为解决好这两方面的矛盾,需要统筹考虑。为此,先后收集了国内十多所院校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并对这些培养计划进行研究、分析、比较。同时,结合学校实际和教学实践,确定了专业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即通用原则、先进原则和特色原则。所谓通用原则,即学生的知识结构应满足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中的基本要求;所谓先进原则,即专业课程设置应反映本学科的前沿;所谓特色原则,即充分体现学校专业特色建设。经过反复研究、实践,针对原专业限选课材料成型原理、材料成型工艺课程内容,由原涵盖铸、锻、焊3部分内容,调整为仅涉及铸、焊,并进一步加强。在专业基础课中,保持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要求与学校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基本一致,且学生的机械学基础在专业课程设计及后来的专业任选课中得到进一步深化。专业基础课、专业限选课、专业任选课逐步由黑色金属基础向有色金属加工成型技术拓宽,实行“横向变窄、纵向加宽”。

在学校1999年立项的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教改研究中,对于专业实验教学已提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实验不再将其视为理论教学课的附属,单独开设专业综合实验课程,这是在专业教学体系上的一次飞跃。但在专业培养上尚未摆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培养模式,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的设计性、综合性实验课的开设等方面,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在借鉴国外高校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的培养采取“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螺旋模式。在专业低年级开设材料基础实验课程,通过独立开设的实验课程(材料基础实验、材料的组织与性能实验、专业综合实验)保持了实验教学不断线。由于基础实验在这些课程中已经开设,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中的实验课从内容上就必须是高层次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毕业设计是工科教育中综合能力训练和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步骤,是提高毕业生的人才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结合本专业的服务和面向,结合专业特色建设,提出了“侧重连接技术,突出有色金属,综合训练,有所创新”的毕业设计指导方针,并积极实践3项工作。第一,提高认识,尽早安排。结合低年级专业导师制,使学生早期介入科研课题。第二,选题侧重专业特色建设。选题是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前提,选题将决定毕业设计的方向和目标,也决定着人才培养的特色。因此,在选题上提出侧重专业特色建设与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相结合,并且要求尽量减少“纯软件类”“纯综述性”和“纯理论性”题目。第三,健全规章制度,加强过程管理。在毕业设计的指导过程中,遵照学校毕业设计指导的相关规定外,对于选做相近方向课题的学生定期召开题目进展报告会,督促进度,广泛交流,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本科教育不是单纯的专业教育,尽管不可能不包括专业教育,但其内涵比专业教育更深刻,外延比专业教育更宽泛。此外,还应当区别本科教育和职业培训的本质区别。虽然不可能把本科教育与职业需要之间的联系割断,本科教育可以也应当为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提供一定的准备,但这不是其主要使命。其主要使命是为学生奠定发展基础,使他们在毕业后能够有新的、更大的发展。因此,本科教育应当淡化职业倾向性,在实验实践内容安排上重视学生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创造。

四、结语

第3篇:有色金属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 专业英语 有色冶金 教学改革

0 引言

随着经济、教育等各方面全球化演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外语特别是英语在人们工作与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同时,国内有色企业国际化的发展路径以及高校科研工作国际合作的深化,对有色冶金工程专业学生从事国际贸易、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等工作,都要求具备专业英语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因此,在冶金类大专院校继“大学英语”之后,有必要开设“有色冶金专业英语”课程。

专业英语又称科技英语,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生,一般是在“大学英语”课程结束后进行专业英语学习。学生在学学英语阶段,主要是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学习,旨在全面发展学生在英语方面的综合能力。随后讲授的专业英语重点则在提高学生阅读和翻译专业英语资料的能力,这是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定位上的最大区别。

但是,我国大学基础英语教学还不能完全实现听、说、读、写“四会”实践能力培养,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目的仍以应试为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较差。同时,以阅读和翻译为主的专业英语教学大多停留在“教师授课与学生听讲”传统模式下,内容陈旧、授课方式单一,学生兴趣不大,收获较少。①②③面对这些问题,为了更好地达到有色冶金专业英语在学生“四会”能力培养上的教学效果,本文系统地分析目前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对传统教学原则和方式进行了补充修订。

1 专业英语教学特点与现状

1.1 专业英语的特点

专业英语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内容与语言文体方面有其自身特点,与大学基础英语有着明显的区别。

(1)专业英语专业性强。专业英语的内容集中在科学原理、工程技术、科学方法和试验研究。内容很专、很深、很抽象,而大学英语内容大多生活化、大众化,容易理解。专业基础课学习完成之后再进行专业英语教学,如果采用“教师授课与学生听讲”模式,容易变成简单的“英汉互译”,学习过程枯燥无味,收效甚微。(2)专业英语语言独特。专业英语的特点还体现在语言方面。这里所谓的语言,指的是单词涵义、词组意义、语法结构和句型使用等方面。专业英语使用的单词和词组在日常英语中也常用,可是同样一个单词或词组用在专业英语中,其涵义很可能不同,甚至在不同的学科领域里往往还具有不同的含义。

1.2 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专业英语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院校已经开设几十年了,在教材编写、师资建设以及学生主动性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教材建设。专业英语教材有别于基础英语教材。大学英语有教育部制定的学大纲,统一编写的教材。而专业英语由于不同专业内容不同,不可能有统一的教材。至今,专业英语教材仍以学校独立编写为主,很难有统一的指导思想和授课大纲。另外,大多数教材专业内容陈旧、知识老化。有色冶金专业英语教材中,对前沿技术与工艺的介绍非常少。④此外,专业英语教材编写方式仍按照相应的中文专业课程内容编排。比如有色冶金专业英语按照“采矿—矿物加工—金属提取基本工艺—各类有色金属提取工艺”思路编写,与中文版《有色冶金概论》顺序基本相同。这种编排方式专业针对性很强,利于专业知识学习,但很容易让学生误以为专业英语只不过是英语与专业基础知识结合进行“英汉互译”而已。要想实现英语“四会”应用能力的培养,教材在内容选取以及编排方式上需要调整。

(2)师资建设。目前,专业英语教师主要以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师资为主,尽管专业知识相对更为扎实,亦有较高的专业英语阅读与写作水平,但在教学活动中,由于没有接受系统的英语授课专业训练,很难对专业英语中出现的语法、句型和时态等向学生进行深入解释和分析;同时,大多数国内培养的博士师资听、说能力较差,不利于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另外,由于本专业课程教学和科研任务较重,对专业英语教学重视不够,很少有教师深入研究专业英语的教学特点和方法,更没有将专业英语和基础英语有机地结合起来,专业英语教学效果一般。

(3)教学方式。现阶段专业英语教学方式大多数仍以教材为主,老师按照课本内容向学生讲授,学生在下面记笔记,即“教师授课与学生听讲”的传统模式。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活动比重很大,而学生则处在一种被灌输的状态,其主观能动性没有调动起来。久而久之,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便产生厌倦情绪。授课过程,教师很辛苦,而教学效果却很差,学生只能听讲,听、说、读、写这“四会”的综合应用能力得不到提高。

2 专业英语教学目的与原则

专业英语教学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本专业的基本科技词汇,通过若干范文实例,掌握科技英语写作的一般规范;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够借助辞典,阅读专业科技文献;能够用英语表述专业概念,书写科技文章的摘要等;能够用英语口头和书面表述专业思想和看法。通过专业英语学习,融会学生各专业课程的知识,提高综合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

专业英语教学培育主体是学生,目标是听、说、读、写“四会”能力。专业英语教学指导思想可定位为“树立学生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不管讲授哪些内容,采用何种授课方式,要想依据教学指导思想实现教学目的,教学过程还要遵循以下四条基本原则。

(1)授课内容注重基本概念、原理和工艺与科技前沿。专业英语教学不是专业课教学,内容不宜过于深入与具体。关键是围绕基本概念、原理和工艺与科技前沿进行“四会”训练。传统教学过程中,授课内容很多,表面上学生学很多,但真正掌握得却很少,实际上,让学生学会多少比学多少更重要。

(2)积极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古语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授课过程要注重学生积极性的培育,将“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3)测试标准应全面考核学生“四会”能力。检验授课效果和学生学习效果的标准必须放在听、说、读、写“四会”能力的全面考核上,而不仅仅停留在阅读与写作上的传统考核上。同时,不鼓励学生单纯为分数而学习,鼓励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注重实际应用能力培养。

(4)授课方式多样化,提高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比例。“教师授课与学生听讲”的方式利于传授具体知识、进行句型与语法分析,但不利于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可采用专业场景小品、游戏、研究性文献讲解等各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授课方式,发挥学生教学主体作用,注重学生的互动交流,让学生融入到教学中来。

3 有色冶金专业英语教学方式

围绕专业英语教学的目的与原则,安徽工业大学有色冶金专业英语教学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了补充与完善。

(1)教材与幻灯片编写。除有色冶金工艺中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等基本内容讲授外,引入有色冶金领域科技前沿与国外先进企业新技术作为授课内容。比如,电子废弃物中有色金属元素的提取。幻灯片具有信息量大,可将图片视频与文字集于一体的优点。精美的幻灯片不仅利于讲解,同时也提高学生兴趣。

(2)多样化的授课方式。除传统的“教师授课与学生听讲”方式外,还安排如下授课方式,其目的是吸引学生参与教学,树立学生主体性地位。

教师讲授过程注重讨论式教学。不盲目摊开平铺直叙讲授知识,而是通过启发、提问,对学生循循善诱,增强学生主动性和师生间的互动,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也活跃课堂气氛。

灵活采用各种方式提高学生听、说、读、写“四会”能力。引入英语日记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对每次授课内容以英语日记方式总结,不仅完成了对专业知识与专业英语的复习,同时提高英文写作能力;建立“课前二十分钟英语口语训练”制度,随机抽取学生对上次授课内容进行口头总结;引入专业情景剧表演,要求学生自编自导自演;采用英文视频补充授课,要求学生笔录,训练学生听力;进行英文文献研究性学习,学生自主确定科研课题、查找英文文献、制作英文幻灯片并做口头汇报。

具体授课方式不是死板的,可灵活调整,根本原则是要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和围绕听、说、读、写培养“四会”能力。

(3)聘请海外专家授课。安工大有色冶金系与荷兰代尔夫特大学、挪威科技大学等海外有色冶金研究知名高校展开合作,聘请海外知名教授指导教学工作。海外专家授课不仅可以带来有色冶金行业最前沿的技术,同时可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另外,可以充分利用国外知名院校的教学理念和资源。

(4)课程测评方式。课程考核方式进行调整。首先要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不过于重视分数与考试,而要放在听、说、读、写实际能力的锻炼上。其次,提高平时成绩比例,注重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的“四会”能力水平。最后,提高考试试题中研究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比例。

第4篇:有色金属基础知识范文

您好!

我叫*,现年岁,来自辽宁省,是东北有色金属工业学校专业届毕业生。今天我是怀着平静而又激动的心情呈上这份自荐书的。之所以平静,我的知识和能力不会让你们失望,将无愧于您的选择;之所以激动,我决定以无悔的青春走到你们中间,实现共同的辉煌。在这里,我不能向您出示任何有权威人士的推荐书来为我谋得职业,也拿不出一摞摞的获奖证书来做为我的筹码,而只能赁自己十几年来刻苦学习的结果和吃苦耐劳的本性来做为我的奠基石,如果说我有什么优点的话,那就是我年轻。

在校期间,我认真学习,勤奋刻苦,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在学生会和班级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使自己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几年来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从各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出发,努力掌握其基本技能技巧,深钻细研,寻求其内在规律,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获过二等奖学金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我还自学了电脑方面的一些知识,比如:电脑一般故障的排除、文字处理与排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我利用暑假期间到华宇电器公司实习电路的配线和故障排除,还安装了三十一中学的语音室的电路等。课余时间我还要到图书馆为同学们服务,在图书馆和阅览室里我学到了很多各方面的知识。一个人只有把聪明才智应用到实际上工作中去,服务于社会,有利于社会,让效益和效率来证明自己,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自身价值!我坚信,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只有脚踏实地,努力工作,才能做出更出色的成绩!不悔资料版权所有!超级秘书网

"器必试而先知其利钝,马必骑而后知其良驽。"我深信:只要我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只要给我一片土壤,我会用年轻的生命云耕耘,您不仅能看到我的成功,而且能够收获整个秋天。这就是我的自信和能力的承诺。

第5篇:有色金属基础知识范文

关键词: 江苏高考 地理 试卷

一、试卷的整体评价

1.过渡平稳,保持了连续性。表现在形式和难度两个方面。一是题的形式上与往年基本相同,分为单选题、双选题和综合题,数量上单选和双选比去年各减少2题,综合题增加选做题但总体数量基本保持不变,让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不会产生心理压力,有利于考生的正常发挥。二是从难度上看,一卷选择题特别是双选择题难度较去年相当,试卷的总体难度较去年略有提高。

2.有合理的区分度,利于选拔人才。以中等难度题为主,加以个别难题,但不怪不偏,源于教材,思维能力强的考生能够用平时所学的知识加以解决,得以拉开差距,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这是今年与去年试卷的明显区别,因为太难太容易都会造成区分度不高,容易题大家都会,拉不开档次;难题大家都不会做,同样也拉不开距离。

3.依托主干,考查能力。重点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计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如单选第9题,既要求有很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同时还要有一定的数学计算能力),从图中获取信息、解度信息的能力,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的能力,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二、试题特点

1.在平稳的前提下,注重体现新课标特色。新课程标准强调“生活的地理、有用的地理”,本次命题也体现了这一思想。试题内容“自然”与“人文”兼顾,体现永恒的“重点”,也有自己的特色。初中地理内容只设计地形地图部分,体现了新课标减负的思想;人文地理内容偏多,特别体现在综合题部分,综合题中语言表述类又较多,给考生思维空间;对能力测试提出要求,第9题的计算等都体现了新课标这一能力要求。地球的运动涉及很少,特别是光照图的综合题仍没出现,而气候、资源、环境三块内容约占了65%。第3、10等题的图体现了创新性。

2.考查地理主干的知识点多,为高三地理数学工作指明了方向。本套试题涵盖的考点比较全面,忠实于教材,突出主干(基础常识、基本规律、基本原理)。猜题、押题几乎没有必要,只有脚踏实地全面复习《考试说明》所要求的知识,才能经受得起检验。

3.回归教材,体现“学什么就考什么”的命题思想。课外素材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试题的难度,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4.学科特色鲜明。以地图为载体,综合考查学生的地理知识(外貌景观图、行星分布图、等高线地形图、饼状图、曲线、折线、柱状统计图、城市功能区分布图、城市分布示意图、经纬网区域图等)。每组题目都有一幅相关地图,共计21幅,充分体现了学科特色。第4、15、23、24、27(1)、28(1)、29(1)(2)(3)、30D(1)(2)等题都有明显的体现。只要学生仔细阅读,提取信息,答案都能轻易获得。

5.知识考查与能力考查得当。考生考试后,反应平淡,除个别选择题外,没有引起师生的强烈反应,因所考查的知识基本没有超越《考试说明》,基本上是平时训练题所涉及的知识。如地质作用、全球气候变暖、农业可持续发展、地球运动、存在生命的条件、地理信息技术等高线地形图及计算、气压带风带、气候类型、水体补给关系、环境问题、城市功能区布局、副高与雨带推移、水资源问题、人口迁移、产业结构调整、能源问题、粮食问题、有色金属工业发展及影响等,学生不感到陌生,基础性明显。同时,对能力的考查也较全面、适度,具有较强的选拔。

6.兼顾了选修教材,知识板块的组合更合理。以往高考多年不考选修教材或是选修教材占分比重较小,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不少困惑。今年新课改后选修教材内容设置做选做题,为海洋地理、城乡规划、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4题中选做2题,每题10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选修模块及优势答题,提高了学生答题的灵活性和得分率。4道选做题内容都不多,难度不大,必修中设计选修的内容在必做题部分没有考查,也没有偏向哪个版本的教材,对江苏所有的考生都很公平。

由此可以看出,选修教材高考必定要考,但涉及的内容不多,难度不会太大,复习时要把握好度。

7.关注时政,但不失公平。选择题第一组和选做题最后一题均引用了今年的最新热点“奥运”、“城乡协调发展”、“粮食涨价”,以及一直倍受关注的能源消耗、全球变暖问题等,使试题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但只是将其作为背景材料,考查的仍是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不影响考生的答题。

8.非选择题兼顾了基础与能力的考查。农业、工业、气候类型、能源及其跨区域调配、酸雨的成因及防治等都是平时复习及训练的重点。第27题中的第三问有关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缺的对策及理由,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第28题气候特征及差异原因对比需要学生对气候类型这部分知识能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第29题中有色金属工业的有利条件及酸雨问题,同样需要学生有清晰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框架及对基础知识的再现能力。由此可见,整个非选择题部分考题看似常规,但对考生的能力要求其实是比较高的,除了考查学生的纯记

忆能力及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对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的要求也较往年有所提高。

三、值得关注的几小点

1.课本上涉及的内容都值得注意。如酸雨问题,在必修三本教材上一共两次提到,一次是必修Ⅱ第三单元第二节,第72页:“另一方面,人类对资源、能源的不合理利用也会造成酸雨等严重的工业污染”;第二次出现在必修Ⅲ第二单元第二节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原则,第35页:“解决全球气候变暖、酸雨蔓延等跨国界的问题”。对酸雨的分布、成因及解决措施等没有明确的表述,但考试中没有回避。

2.对一些用词,致意推敲,讲求严谨。如地形与地貌、地势,草原与草地,沙漠与荒漠,土地与土壤等等。今年试卷中第2题A项:全球各地的气温持续上升中的“持续”(波动);第3题中“开垦”与“围垦”等。

3.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尽管考纲没有要求,但从考试情况看,还是要掌握的。

4.重视课本知识窗内容。如必修Ⅰ第147页: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的梅雨、伏旱,应考虑课本以图呈现的内容如何转换成文字表述,文字内容如何转换成图示内容,即注重图文表等之间的互换。

四、一轮复习的策略和措施

从今年高考试卷结构来看选择题越来越少,更加注重考查对概念规律的理解程度,主观题权重越来越大,成了考查考生能力的主要途径,命题内容向联系实际和综合方向倾斜,新题增多,阅读量加大,而且出现了开放题型。这些给我们复习指明了方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我们高三地理组针对考纲确立了总的指导思想:全面系统,注重双基,落实为主,注意能力培养的渗透渐进过程,并相应地制定了一些具体措施和方法。

(一)对学生进行思想指导、统一认识,克服重复习资料、忽视教科书的现象。

从宏观上让学生清楚高三复习的整体思路和方法,使学生在复习中更好地配合教师,明确第一轮复习的重点,正确认识知识能力思维三者的辩证关系:知识是基础、能力是表现、思维是核心。

(二)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中心,发挥课堂主阵地的重要作用。

使学生打好基础,靠苦口婆心地谈其重要性只是其中一面,更重要的是利用课堂这一主阵地。本着这一原则,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搞好集体备课,对基础知识的讲解、练习的处理进行统一,确定好每一节课的重点、难点,全面做好课堂上的充分准备,发挥出集体的优势。

2.串讲课要有新意,避免简单重复。注意多种方法的应用,贯穿启发式教学。精选例题,在例题处理中引导学生完成对基础知识的回归,加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应用。同时做好总结,既要避免机械重复,又要注意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使学生对概念规律的产生背景、事实、过程,从多角度、全方位加以理解。

3.对考查要求低、内容简单、可直接从课本中找到的,把课本内容列成条目给学生,指导学生抓住重点,使学生把基本内容很好地掌握,同时能节省时间。

4.注意教学的层次性,要面向大多数学生,让更多的学生达B级。

(三)滚动式复习,注意阶段性总结。

1.测试题不用成题,以一套为主,进行删减,同时注意前边复习过内容的考查,加强测试内容的针对性,避免学生复习了前边忘记了后边。

2.对试卷要全批全改,做好错题统计,并可适当进行面批,使讲评更具有针对性。

3.搞好讲评,做好总结。讲评上做好题目的变化、深化和优化,避免就题讲题,使学生能触类旁通、一题多解,方法灵活。对于优秀试题(设问巧、题型新、考查角度新、题目难易适中)要精讲,做好与常规题目的比较,与常见模型相联系,让学生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同时也要注意陈题翻新,善于一题多变,变中求新,新中求异,异中求同;强化地理学法指导和审题能力的培养,防止死记硬背,克服机械模仿,杜绝经验行事;引导学生要善于类比分析,归纳总结,渗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抓好学习常规的检查,一丝不苟地搞落实。

1.学生错题集的整理情况;

2.作业的完成情况;

第6篇:有色金属基础知识范文

冶金工程是一门研究从矿石(或其他金属资源)中提取钢铁或有色金属材料并进行加工的应用学科,可以分为化学冶金学(Chemicalmetallurgy)和物理冶金学(Physicalmetallurgy),如图1所示。从矿石提取金属的生产过程称为化学冶金学;通过成型加工,制备有一定性能的金属或合金材料的学科称为物理冶金学。目前,冶金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化学冶金学为主,包括钢铁冶金、冶金物理化学、冶金传输原理、有色金属冶金等课程。尽管也开设金属学,材料加工技术等课程,但内容较为宽泛,针对性不强。2007年,本文开始承担江苏大学冶金工程专业材料加工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结合多年从事钢铁生产、科研的经历,根据自己对物理冶金和化学冶金的理解,以拓宽毕业生专业口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将教学重点调整为“塑性加工及物理冶金理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增加物理冶金教学内容的思路

为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拓宽专业、宽口径专业教育已成为冶金领域培养人才的重要模式。目前,冶金工程专业设置涵盖了钢铁冶金专业、有色冶金专业和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改变了过去专业划分过细的弊端,增强了学生的适应性,提高了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这体现了教育思想观念由“对口”向“适应”转变的进程。但是,也应认识到,随着冶金技术的进步,物理过程在冶金中的重要性日显突出,物理冶金和化学冶金(传统冶金)同等重要。冶金工程专业的教学重点以化学冶金学为主是毋庸置疑的,但适当增加、补充和生产密切相关的物理冶金学的教学内容也是大有裨益的。首先,物理冶金学和化学冶金学是冶金工程学科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例如钢铁生产是从铁矿石中提取钢铁并加工成钢材的过程,包括炼铁(焦化、烧结)、炼钢、精炼、连铸、轧钢、热处理等工艺环节。钢铁生产的集成技术已经打破了冶金、轧钢和热处理的明确分工,尤其是薄板坯连铸连轧技术的兴起,更是将炼钢、连铸、轧钢等工艺环节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为了得到性能合格的钢材,需要控制钢材的化学成分和组织结构,化学冶金学可以解决化学成分控制的问题,在钢铁生产中由连铸之前的工艺环节完成,最终的组织状态则通过后续的成型加工和热处理实现。可见,钢铁生产需要化学冶金学和物理冶金学的综合知识,只有把两者结合才能解释并解决钢铁生产中出现的问题。目前,冶金工程专业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化学冶金,尽管也开设了金属学等课程,但内容宽泛,针对性不强,学生对钢材加工和热处理过程中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变化不甚了了,无法对钢铁生产建立起系统、全面的认识。其次,物理冶金学和化学冶金学的内容是互相联系的,通过物理冶金学的学习,能够促进对化学冶金学的深入理解。例如:冶金过程热力学中自由能的计算,是判别、变更或控制化学反应发生的趋势、方向和达到平衡态的手段,运用热力学计算可以分析钢中元素的氧化还原问题。由于Cu氧化的标准自由能和铁相比更高,在炼钢吹氧过程中,将被铁保护而不被氧化。而铜是钢材热加工产生热脆的有害元素,这是由于加热过程中铁被氧化,铜在轧件表面富集,成为液相后沿奥氏体晶界渗透,弱化晶界而造成热塑性降低。所以,只有通过配料降低钢中的Cu含量。这样,就会对Cu在钢中的危害、控制及氧化还原的热力学条件有了系统的认识。可见,通过物理冶金的学习,冶金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冶金过程热力学中元素氧化还原的规律性,认识到合理控制化学成分的必要性。另外,物理冶金课程在冶金工程专业的引入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毕业生的适应性,促进将来工作和事业的发展。钢铁生产中需要专才,更需要通才。钢铁生产的集成技术已经打破了冶金、轧钢和热处理的明确分工,化学冶金学和物理冶金学的知识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只有具备了化学冶金学和物理冶金学的综合知识,才能使毕业生对操作岗位的工艺特点和目的要求有更深刻的认识;在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才能对复杂工艺环节的影响因素做出准确判断,并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市场疲软和原材料涨价的双重影响,压缩了钢铁行业的利润率空间,而且产品的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开发日益受到重视,新产品开发更需要具备化学冶金学和物理冶金学的综合知识,对冶金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在知识面和综合能力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Ti微合金化高强钢的开发主要是利用了纳米尺寸TiC的沉淀强化作用,需要通过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来实现,但由于钛容易氧化的特点,必须在精炼后期用铝充分脱氧后加入钛才能提高其收得率。通过类似产品开发的实例,将枯燥的书本知识和生产实际结合,使学生加深对物理冶金学和化学冶金学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增加物理冶金教学内容的实践

依据冶金工程的专业特点,结合多年现场生产和科学研究的经历,本文自2007年起在冶金工程专业开设了“塑性加工及物理冶金理论“课程。由于江苏大学冶金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分配去向主要是武钢、沙钢、兴澄等钢铁企业,课程重点针对钢材塑性加工过程中的物理冶金问题,讲解塑性加工的原理、工艺以及物理冶金学理论,包括化学冶金的产品再加工和热处理产生的金属及合金组织、结构的变化,以及由此造成的金属材料的机械、物理、化学、工艺性能的变化。课程设置在大四上学期,此时钢铁冶金、冶金物化和金属学等相关教学已经结束,学生具备了化学冶金的基础知识,通过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对钢铁生产流程和工艺环节有了一定的了解。课程设置为30学时,教学内容包括以下5个部分:(A)介绍大型钢铁企业的生产流程,及物理冶金在其中的地位和作用;(B)介绍钢材的分类,重点使学生认识钢材的用途,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成分、组织和性能的要求;(C)轧制工艺学,包括轧钢生产基本工序、轧机分类、组成和布置形式、厚度和板型控制等;(D)轧制原理介绍,包括塑形加工基本概念、轧制过程基本概念、实现轧制过程的条件、延伸和宽展等;(E)物理冶金概论,强韧化机制,热变形和冷却过程中的组织变化,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微合金化元素的作用,等。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方式授课,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由于教学内容是本文多年学习和科研工作的总结,并加入许多最新成果和图片,知识贴近实际而新鲜;注意收集国内外文献、会议资料和各大钢厂的生产实例,内容生动直观,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例如,关于钢材按用途分类,结合西气东输的工程建设讲述管线钢的强度级别和性能要求;建筑用钢的讲解则展示了鸟巢、水立方美仑美奂的图片及其中钢材的使用情况。授课过程中摈弃了按部就班、照本宣科的填鸭式教学,采用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的教学方法。以不锈钢为例,先介绍不锈钢的相关知识,由不锈钢的金属学问题、耐蚀原理讲述配料熔炼法、返回吹氧法和高碳真空吹炼法3个阶段的发展历史。最后,重点讲述碳的选择性氧化———奥氏体不锈钢冶炼的去碳保铬问题。这样就会使学生对不锈钢的生产工艺以及化学冶金学和物理冶金学在生产中的应用有了深入的理解。在课堂教学外,注重生产实习和实践环节中物理冶金的教学。在钢铁企业的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期间,结合对中厚板、热轧带钢和棒线材生产线的参观,在介绍生产工艺和生产设备的基础上,为学生重点讲解轧制和冷却过程中的组织、性能变化及微合金化元素的固溶和析出规律。使学生认识到轧制和冷却中组织复杂的演变过程,其中加工硬化、回复、再结晶、相变和第二相粒子的析出过程交织在一起。在为大三学生开设的专业讲座中,也注意把物理冶金学的知识贯穿其中:以瑞典SSAB公司为例,用英文幻灯片讲述钢铁的生产流程;结合最新资料介绍国际和国内钢铁生产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运用物理冶金和化学冶金的综合知识介绍管线钢、汽车板等专用钢种的产品开发实践。在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时,依据自己的科研方向,确定产品开发、组织性能分析、强韧化机理等紧密联系生产实际的题目,加深毕业生对物理冶金学的认识并掌握物理冶金的研究方法,注重培养他们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踏入工作岗位或继续深造做好准备。

第7篇:有色金属基础知识范文

1紧扣专业知识特点,构建专业知识体系

虽然过程装备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为机械类,但是其多涉及到压力、高低温和腐蚀等工艺情况,在材料应用方面和传统的机械制造有很多不同之处。例如在过程装备工程材料课程中,讲解了黑色金属在机械零部件、腐蚀工况与压力容器等工况下的应用;在复合材料、有色金属、高分子与陶瓷等性能与应用方面,过程装备工程材料课程着重强调其用材特殊性,如高分子材料的耐腐蚀性等。在机械制造中,着重讲解了工艺设计与工件选材,以及不同工程材料在行业中的应用,如化工行业等。过控专业知识体系与传统的机械专业并不相同,过控专业教学主线主要为压力管道、耐腐蚀构建、耐温构件与压力壳体等,而传统的机械专业教学主要为机械部件的用钢,如果在过程装备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采用机械专业知识的框架结构,学生无法建立过程装备工程材料课程的知识框架,也不利于课程选择正确教学材料。过控专业的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大纲需要摆脱机械专业的框架束缚,紧扣过控专业的特点,帮助学生构建专业知识体系。由于工程材料主要应用于过程装备,所以在机械零部件的用钢方面,需要突出化工机械零部件的重要性,而轴承和弹簧钢不是重点,过程装备的用钢框架应以耐腐蚀、高低温和压力壳体的用钢等为主构成框架。材料性能也需要强调过控专业特点,如耐腐蚀、耐高温及焊接性能等,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过程装备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内容复杂且分散,名词与概念术语较多,课时也有限,所以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需要构建完善的体系框架,以免使学生感觉主次不分,课程的系统性不强。教师可以依据材料共性与特性、基础与应用之间关系,合理构建体系框架。例如在讲解高分子材料时,教师需要先讲解其使用时的共性,如刚度、温度上限、强度与耐腐蚀上比钢铁较低;讲解不同的高分子材料时,需要着重突出材料特性,如PA耐磨特点,以及F4、PP与PVC温度时的使用上限等。

2紧扣专业课程特点,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过程装备工程材料课程与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和材料力学等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有部分重叠,例如与材料力学课程中的拉伸实验等存在重叠情况;与机械制造中工艺性能存在重叠情况等。这些课程中包含的工程材料教学内容主要有如下特点:

①每个课程中的工程材料无法自成体系,只重点讲解与专业有关的内容;

②工程材料的教学知识深度与广度有限,只是从课程对象需要的材料性能出发,并没有进行材料学方面的讲述,学生无法真正理解;

③材料性能与应用对象的特性结合比较紧密,学生比较容易理解。为了平衡好过程装备工程材料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起到其应有的作用,教师需要在教学中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其一,构建过程装备工程材料教材基本框架,帮助学生明确教学内容与基础知识,将各专业课程中分散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其二,教师需要在工程材料教学中把握专业特点,注重基础知识与材料理论的讲解,帮助学生真正选择教学内容时的本意,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对于压力壳体的用钢需要满足低碳要求的原因,教师需要指导学生从过程装备和材料学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而不仅仅只是让学生了解压力壳体的化学成分、性能与用钢牌号。教师通过这样的讲解,既可以突出工程材料专业的特性,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掌握基础知识,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三,教师需要注重工程材料与其应用对象之间的相互结合。在过控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工程材料主要是为其他的课程提供工程材料方面的知识,以便可以帮助学生实现按照机械设备的化工工艺、设备型式及规格等,合理选择工程材料,并通过对材料性能的分析,实现整机设计的目的。学生只有在进行工程材料的学习时,了解其应用对象,并把握应用对象与课程之间交叉的程度,才能真正明确工程材料方面的问题,并做好材料工程与后继课程的深入学习。

3结束语

第8篇:有色金属基础知识范文

揭开选矿的秘密

一说起“矿物加工工程”,很多人认为它是一个毕业后上矿山、下矿井的专业,其实这是对该专业的误解。矿物加工工程俗称“选矿”,属于工科里的地矿类专业,今后从事的工作侧重于天然矿物的利用。工作范畴是对铁、铜、铅、锌等金属矿石的原石以及钻石、玉、陶瓷和玻璃等矿石进行提炼和加工,除去原石中大部分脉石与有害成分,使有用矿物富集成精矿,供下一步使用。

早在远古时代,古人们就懂得把矿石破碎、磨细并用水洗去脉石。加工从最原始的用手拿硬石撞碎矿石,到用金属锤子敲碎矿石,再到用杠杆机构操作研钵和杵破碎矿石。直到中世纪时,由于要破碎的矿石量增多,开始采用捣矿磨机。19世纪中期,浮选法开始出现,最初用油捕收矿物,使有用的矿物漂浮到矿浆表面上。到20世纪20年代,工程师们发现了可以有效浮选矿物的有机化合物。此时,矿物加工才成为一门学科。此后,经一代又一代工程师不断努力,矿物加工发展成为一门具有极高科技含量的试验科学。

学习淘沙的苦与乐

矿物加工工程是一门注重实验的专业,主要课程有无机与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流体力学、选矿学、矿物加工厂工艺设计、矿物加工试验研究方法、技术经济分析与生产管理等,从中可以看出,这个专业不但要求掌握化学、物理等基础知识,还要有相当的设计和分析能力。

就拿选矿试验课来说,选矿试验流程的确定及选矿产品的数据可不能儿戏,因为试验流程及产品数据是选矿设计的依据,如果有闪失的话,就会影响到将来选矿厂的筹建、工艺流程的确定与设备的选型,更为重要的是影响到选矿厂的经济效益。

选矿实验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记得当初在学院的实验室做实验,整天都是和一些瓶瓶罐罐打交道,虽不是重体力活却是无数次相似的重复,考验的是人的耐心而不是体力,而且容不得半点马虎。一个实验至少要用上三种不同的药剂,按单一变量不同用量来算也要做几十个矿样。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我们的一个实验需要用三种药剂来选择四种矿石,每种药剂又要做5g、10g、15g、20g 四种不同用量实验,算起来一共需要4×4×3=48个矿样,需要多少时间和精力可想而知。虽然说实验比较枯燥,但是过程中却有不少乐趣,每完成一个矿样都是向成功迈进了一步,特别是实验中发现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内容,自己想办法解决时候,就感觉特别有收获。记得有一次在我们做浮选实验时候,为了图方便将两种药剂同时加入了浮选槽中,结果澄清的溶液立刻变得浑浊了起来。我们小组经过讨论并再次实验才确认是两种抑制剂发生了反应,还确定了沉淀物的成分,当时特别有成就感。在我们为此次偷懒的实验乐此不疲地进行“探索”时,老师却没有肯定这种“探索”的行为,而是严肃地要求我们按设计步骤重新做了一遍。一点点偷懒就得整个实验重新再来,可见严谨的选矿实验,绝不允许有一丝的差错。

除了实验,实践环节同样也不可少。选矿厂,又称选厂,是矿山企业的一个主要生产单位和重要组成部分,专门利用各种选矿方法和工艺流程,从原矿中获取品位较高的精矿的工厂。大四的时候老师带领我们到选矿厂实习,初到选矿厂,巨大的噪音还有刺鼻的气味,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们刚进厂房就被刺激得直皱眉,几个女生干脆直接跑了出去,薄薄的口罩完全阻止不了气味的进攻,我们这时才意识到能呼吸到新鲜的空气原来是如此幸福的一件事。进到厂里需要忍受的还有那巨大的噪音,无数台机器同时工作发出的轰鸣,分贝数值简直可以和飞机起飞时媲美。在选矿厂我们的工作是把矿石从原矿经过粉碎、筛分、选别成为最后的精矿。无数台各种各样的选矿机在昼夜不停地工作着。我们在学校里选矿做错了还能重做,要是这么大规模的一个选厂有什么地方做错了,那个损失就不是几十块矿石这么简单了!除了按矿厂流程工作外,我们偶尔也能参与创造性的工作,如通过实践和所学,设计工艺流程及指标,使矿产资源做到综合利用。

矿物加工工程这一专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选择它的女生很少。我上大学的时候,班上30多人,只有5个女生,每一个都被我们当宝贝来宠着,干这一行的女生实在是太少太少了。大家都说:“不管她们毕业后去哪座矿山,都是那儿的矿花。”无论女生还是男生,选择了学选矿,就是拒绝了大城市花花世界的诱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耐得住寂寞!耐得住今天的寂寞,才托得起明天的太阳。

未来祖国的淘沙人

在地矿行业原来有这么一句话:一个好的地质工程师(找矿的)顶200个选矿工程师,因为找到一个容易选别的矿床能省下很多选矿工作。但是现在这句话已经变成了“一个好的选矿工程师顶200个地质工程师”。原因就是我国的选矿技术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不论地质工程师找到什么样的贫矿,我们都能给你选别出可供冶炼的有用矿物。从这里你就可以看出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抢手了。

毕业的时候,当看着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们为了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东奔西跑,上蹿下跳,急得抓耳挠腮时,是我们选矿人最得意的时候了。因为我们几乎不用找工作,都是工作找我们。各大矿山企业对于矿物加工工程专业的毕业生基本上都是来者不拒。诚然,地矿类的专业大部分工作条件比较艰苦,但发展前景还是很大的。

第9篇:有色金属基础知识范文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必修课,课程主要讲授金属材料的性能、合金材料的特性与用途及钢的热处理等知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金属材料的基本理论知识,能正确地选择并合理地使用金属材料,能合理安排金属材料的热处理工艺,充分发挥金属材料的性能,使学生在学校所学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学生在工作后能尽快适应工作需要。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

课程的教学现状与存在问题

第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专业性较强、概念抽象、偏重于实验,而一般的中等职业学校又不具备应有的实验条件。目前,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还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借助于黑板或多媒体课件,给学生分析金属的力学性能及组织结构,介绍钢的热处理以及常用金属材料――碳钢、合金钢、铸铁、有色金属及合金的一些基本知识。故而学生对该课程的知识难于理解,学习难度大,学习感到枯燥乏味;教师教起来也很辛苦,教学难度较大。尽管有些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会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多讲些生产、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因没有实践教学,大多数学生没有较深的认识,更不知如何去应用,教学效果不佳。

第二,目前,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着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问题。导致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一,按义务教育的评价标准,中职生源均被认为是“能力和素质低下”的学生,并且这些年来随着高校扩招,中职生的总体素质每况愈下。其二,教师的学生观未能转变,教师应当用一种全新的、先进的学生观来看待学生,那就是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学生观。这种学生观认为,中职学生与普高学生的差异,不是智力水平的差异,而是智力类型的差异。也就是说,普高学生的智力类型适于“学科课程”的学习,即适于概念、原理、公式、定理等理论性知识的学习;而中职学生的智力类型可能更适于“行动课程”的学习,即适于动手操作、现场实践、手脑并用等技能性知识的学习。其三,课程模式陈旧、脱离学生实际、课程结构与学生的认知结构错位,教学方法与普教雷同,与学生的智力类型严重脱节,导致教学效果低下,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教师缺乏工作的成就感。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起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积极性,是教师的首要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把那些抽象且难于理解的内容,通过形象、恰当的实例加以体现,使学生对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领域知识有一个感性认知,笔者对《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进行了如下教学探索。

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探索

根据以上分析,不难看出: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不应采用与普通高中学生相同的教学方法;而应该根据他们的智力类型,多让他们进行现场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这样,学生才有兴趣、有积极性,才能获得好的教学效果。

本着这种想法,并受德国“双元制”培训的启发,笔者决定对自己担任的《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整个教学围绕着材料选择和安排热处理工艺两个教学活动展开。教学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基础知识介绍;第二阶段:材料选择;第三阶段:安排热处理工艺并进行实践和对比。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课程的教学需与钳工实训课在同一个学期开展。

(一)学习基础知识

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材料选择能力,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必备的基础知识,如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强度、硬度、韧性、塑性等)以及钢的化学成分、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等。

金属材料的力学性能 在本阶段的教学中,要借助于拉伸试验,让学生清楚何谓金属材料的强度、硬度、韧性、塑性等,它们分别用哪些指标来衡量。如何衡量。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齿轮(已在机械制图、机械基础里学过)的性能要求,让学生知道学习这部分内容的用途;然后,给出一些学生了解的零件,让他们分析这些零件的力学性能要求。

钢的化学成分、组织、性能之间的关系 在本阶段的教学中,要借助于铁碳合金的平衡组织观察实验,让学生清楚三种钢的室温平衡组织分别是什么;随着钢中含碳量的增加,钢的组织和力学性能怎样变化。在钳工实训课里,分别给学生20、45、T8、T12钢等四种钢料,让学生依次锉削或锯割,通过他们亲身感受来加深对结论的理解和记忆。

(二)根据使用要求选择材料并加工成工具

根据要求选择材料 教师先以锉刀(学生进行钳工实训,对锉刀很熟悉)为例,分析如何根据工件的服役条件来选择材料,然后教师将学生按学习能力强弱,均匀分成4组,每一组确定一名组长,接下来教师布置工作任务,让学生对给出的零件或工具进行材料选择。第一组:螺丝刀;第二组:弹簧;第三组:手锤;第四组:刮刀。同时宣布考核标准。让学生通过本过程,掌握材料选择的步骤:了解工件的服役条件确定它的性能要求选择满足条件的材料等。学生完成任务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定,教师进行总结。

加工成工具 教师按照学生选择的材料进行备料,各小组成员领料,并按要求尺寸加工出成品(此过程主要在钳工车间进行,应与钳工教学结合起来)。如果学生在加工过程中出现问题和困难,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

(三)安排热处理工艺

介绍常用热处理方法 让学生了解退火、正火、淬火和回火的目的、操作方法、处理后的组织(非重点,提一下),掌握其应用。

确定热处理方法 教师先以锉刀为例,介绍一下它的热处理:为改善组织,消除应力,改善切削加工性而进行的预先热处理――球化退火;为获得高硬度、高耐磨性而进行的最终热处理――淬火+低温回火。接下来,让学生确定自己加工出来的工件的热处理方法,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评定,教师进行总结。

进行工具热处理实践 教师根据学生确定的热处理方法确定它们的热处理工艺,然后让学生按照热处理工艺对本组剩余的四个工件进行相应热处理。由于是高温作业,在学生动手之前,教师一定要跟学生强调操作安全,并做好演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