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管理体系的组成要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 我国电子商务管理体系研究的现状
电子商务正在成为观察和理解我国电子商务应用和发展的新的视角。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电子商务已经走过了1997年一1998年以IT厂商和媒体为主体的第一阶段;1999年一2000年以电子商务服务商为主体的第二阶段;从2001年开始进入以企业应用为主体的第三阶段。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电子商务管理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我国对电子商务管理体系的构建大致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探讨企业电子商务的组织形态,明确虚拟企业、电子商务企业、企业电子商务之间的演进发展与联系,认识企业电子商务的管理对象。第二部分主要是概括企业电子商务管理原理,阐述企业电子商务组织的管理机制、组织结构、运营模式、运作流程,旨在认清电子商务组织管理的内涵和规范要求。第三部分是企业电子商务组织的经营管理内容,即从宏观上研究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的战略;从微观上研究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的具体内容,主要以企业电子商务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为主线,集成人、财、物、信息、时间、环境等要素系统,构建电子商务的完整管理体系。
这种体系的构建只是解决了电子商务管理体系的有与无的问题,但缺乏系统性。
2 电子商务管理体系的构建
电子商务管理体系应从电子商务管理的原理、电子商务管理的内容、电子商务管理的方法三大方面来构建。即电子商务管理体系应包括电子商务管理原理篇、电子商务管理内容篇和电子商务管理方法篇。
2.1电子商务管理原理研究
电子商务管理的原理主要从电子商务管理的研究对象、职能、构成与定义来探讨电子商务组织的管理机制、组织结构、运营模式、运作流程,认清电子商务组织管理的内涵和规范要求。电子商务管理原理篇应包括如下内容。
(1) 电子商务管理的对象与职能。电子商务管理的对象与职能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管理的构成、电子商务活动组织、电子商务活动、电子商务活动的范围与任务、电子商务管理的对象、电子商务管理的职能等内容。
(2) 电子商务组织的管理体制。在电子商务管理组织的基础上,分析电子商务组织管理体制与传统企业组织管理体制的联系与区别,确立电子商务组织的管理机制以及与管理机制相统一的管理制度。电子商务组织的管理体制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组织与管理体制的关系、电子商务组织与管理体制的意义、电子商务组织与管理体制的优化标准;电子商务的趋势变革、电子商务组织结构的设计思想、电子商务组织结构模式与组织发展;企业电子商务组织的管理机制、电子商务的人事管理制度、电子商务的财务管理制度、电子商务的生产与物流管理制度、电子商务的营销管理制度等内容。
(3) 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是电子商务活动的组织规则。要从电子商务活动的系统结构.
原理。电子商务的运营模式主要包括电子商务活动系统结构、电子商务系统模型、电子商务系统与社会电子商务系统的连接工具、电子商务系统内部运营模式、电子商务系统外部的运营与连接、电子商务系统分散网络化运营模式、电子商务系统运营方案等内容。
(4)电子商务运作流程。电子商务运作流程是电子商务活动的程序规范。要从电子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来探讨各环节中的运行平台、操作技巧,实现运行管理的科学规范要求。电子商务运作流程主要包括信息流网络平台、知识流网络平台、资金流网络平台、物流网络平台、契约网络平台、电子商务网络运作模型外模式、电子商务网络运作模型模式、电子商务网络运作模型内模式、企业流程重组含义及其内容等内容。
2.2电子商务管理内容研究
电子商务管理内容是电子商务管理研究的核心,它主要包括与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组织有关的人、财、物、时间、信息、技术、环境、客户等要素系统组成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的资源管理等内容。电子商务管理的内容篇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 电子商务经营战略。电子商务经营战略是电子商务活动管理的宏观层面,要认识战略目标、战略方案、战略行动的管理地位,从而实现管理战略素质的培养。电子商务经营战略主要包括电子商务经营战略分析、电子商务经营战略环境、电子商务经营战略目标、电子商务经营战略方法等内容。
(2) 电子商务资源管理。电子商务活动离不开资源,对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其管理是企业电子商务管理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要从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无形资产等资源的构成及其利用,来认识各类资源的特征,各类资源组织管理的方式方法。电子商务资源管理主要包括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的涵义、人力资源构成、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电子商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电子商务物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无形资产管理、电子商务运营资本含义与特征、企业资本运营原则与方式、企业资本运营案例分析等内容。
(3) 电子商务信息流管理。信息流是电子商务活动的血液,是电子商务管理的核心。要从认识信息源的形成,来探讨信息搜集、处理、存储、检括企业信息化的涵义、企业信息化过程、企业信息化目标、信息源的概念、信息源的属性、信息源的类型、信息搜集与处理、信息存储与检索、企业电子商务信息流、企业电子商务信息流管理系统、企业电子商务信息管理系统运行等内容。
(4) 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电子商务物流是支撑电子商务活动的运动基础,是物质实体从供应者向需求者的物理流动过程。对这一过程的管理是电子商务管理的基本内容。因此,要认识物流的组成与功用,了解物流的运动过程,学习物流运动过程中的管理模式方法。电子商务物流管理主要包括物流的内容及其地位作用、第三方物流业、企业自营物流、企业物流运作方式、企业物流运作内容与原则、企业物流运作理念与目标、企业物流运作的主要方法等内容。
(5) 电子商务资金流管理。资金是企业生产与经营不可缺少的条件,也是企业电子商务活动的支柱。对资金的综合管理是电子商务活动管理的本质内容。因此,要从认识资金流在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地位来探讨资金流的运行过程及网上运行形式和资金流的运行程序及规范。电子商务资金流管理主要包括企业资金流的构成、网络经济对资金流管理的影响、企业资金流管理体系建设、现代资金流管理系统的发展、MRPII系统的资金流管理、ERP系统的资金管理等内容。
2.3电子向务管理方法研究
电子商务管理方法是实现企业电子商务活动有效管理的重要工具与手段。因此,我们要从电子商务活动的核心内容来探讨电子商务管理的系统方法,从资源管理角度来认识和运用ERP管理系统;从电子商务活动整体角度来认识和运用供应链管理系统;从电子商务活动整体角度来认识和运用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整体评价电子商务活动成效,以达到深化电子商务活动组织管理的目的。电子商务管理的方法篇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 ERP系统方法。ERP是一种科学管理思想的计算机实现,它强调对产品研发与设计、作业控制、生产计划、产品采购、市场营销、销售、库存(投入品、半成品、成品)、财务和人事等方面进行集成优化的管理13。ERP系统方法主要包括ERP系统方法的形成与发展、ERP的模块结构、生产控制(计划、制造)、物流管理(分销、采购、库存管理)和财务管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ERP的功能与局限等内容。
(2) 供应链管理(SCM)方法。供应链管理(SCM)是指在生产及流通过程中,为将货物或服务提供给最终消费者,联结上游与下游企业创造价值而形成的组织网络,是对商品、信息和资金在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顾客组成的网络中的流动的管理14。对公司内和公司间的商品、信息、资金的流动进行协调和集成是供应链有效管理的关键。供应链管理(CM)方法主要包括供应链的组成、供应链的特点与功用、供应链管理(CM)含义、供应链管理(SCM)层次、供应链管理(CM)原则、供应链管理(SCM)步骤与技术支持等内容。
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d ways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modern logistics management system, elaborated how to build modern logistics covering raw materials and features finished products logistics, the embodying "informatization, intelligentize, in—time and standardized" logistics, and illustrat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production flow and logistics as well as th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modern logistics to enhance rapid reaction capability of cigarette manufacturer.
关键词: 物流管理体系;生产流;信息流;生产保供
Key words: logistics management system;production flow;information flow;production supply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28—0167—02
0 引言
随着全国烟草行业大市场、大企业、大品牌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按照订单式组织生产,使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已经成为烟草行业未来发展的主流趋势,现代物流,已经成为当前信息时代和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高效运作和快速发展的基础保障。卷烟生产企业厂建立内部物流管理体系,已是大势所趋,现代物流管理体系,是以“信息化、智能化、即时化、标准化”为主要特色,适应现代烟草订单生产、快速反应组织方式,突出生产保供的物流管理体系。
卷烟生产企业建立内部物流保供体系,应围绕订单生产和提升生产厂生产组织保障能力主题,以快速反应和科学保供为核心,以快速流动为特色,围绕提升保供能力这一核心,优化过程生产物流流程,突出原材料、产、成品等快捷式过程物流主体建设,建立与生产流同步的快速物流体系,突出物流与生产流、信息流的有效融合。
1 突出系统应用,建立信息化、现代化的物流体系
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原则,借助企业已经实施的信息化项目,充分发挥企业内部ERP、NC等信息系统的功能优势,构建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物流管理体系。先在生产环节实施物流信息化,逐步在供应商管理、原料投料等环节实施,将“卷烟原料、材料、供应商、原材料仓储配送、物流周转”等诸因素组成一个功能完善的物流系统,以信息流推动物流发展。
1.1 建立信息化的现代物流体系,首先要建设和完善原料调运配送信息系统。借助信息系统,尝试建立以信息系统平台为支持,以原料资源共享为核心的原料调运系统平台,通过建立一个法人范围内,多个生产单元内原料信息共享,实现原料物流信息与生产计划ERP系统有效对接,为原料物流提供信息保障。
1.2 建立和完善生产信息与原材料信息融合系统,通过ERP、NC等信息系统,使原料投料信息与生产计划信息有效对接。以ERP信息系统为平台,通过设计材料配送模块信息系统模块,使投料信息与生产作业信息有效互动,供应部门根据生产作业计划信息、设备开动信息编制材料配送计划表,配送库人员根据配送计划表信息科学实施配送,实现原料、材料配送信息化。
1.3 建立以第三方物流为核心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卷烟企业在库容紧张情况下,可以积极实施以一库制为纽带,以第三方物流为核心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将供应商库存变为生产厂理论库存,对所属材料采购及仓储实施统一管理,将材料分为A、B、C三类,实行分类分级管理。运行现代物流供应链模式,通过实施流程合理、标准支持、模式运作等方式,建立现代供应链体系,实现物资供应与生产管理无缝接连。
1.4 建立卷烟销售物流信息系统。加强对烟草行业生产经营决策系统的运维管理,实现卷烟销售物流信息化。通过加强对设备的维护和保养,及时做好成品物流信息核对、加强系统前端和终端维护,确保系统运行稳定,为更好地服务卷烟销售和专卖管理提供信息支持。
2 加强新技术应用,实现物流管理智能化
1、现代供应链管理的内涵
供应链管理实质是一个扩展企业概念,随着当前企业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促生了新竞争环境下供应链管理思想的出现,其借助于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有效连接起原材料生产商、供应商、分销商及最终的消费者,将这种连接构成一种一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讲求让贸易伙伴具备多重的身份,在物流活动中,既可以是供应商,更能作为供应商的客户。作为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供应链管理SCM(SupplyChainMan-agement)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了物流行业中的各种组成部分,如贸易伙伴关系、信息流、资金流等等,将其凝聚为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整体规划物流企业的源头原材料供应商直至零售商,让企业整体流程达到最优,在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前提下降低总的交易成本,继而促进物流企业的完善发展。
2、传统物流与现代供应链管理的区别分析
相比于传统物流管理,当前新出现的供应链管理更趋向于整合,继而将物流活动看做是一个整体的,在运用其进行物流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其战略决策要结合企业群所依靠的整个供应链来进行,另外,在库存管理方面,传统物流管理认为库存是必须的,但是现代供应链管理则认为库存不是一定需要的,从这个管理理念下的视觉看来,库存管理只是起到了平衡作用,这也体现了二者的区别所在。相比于传统物流管理,物流供应链管理更注重社会化、集成化、信息化等方面的发展,重在用综合性的管理方法来统筹物流企业的发展,使得各个环节的功能得到良好发挥。
3、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管理的作用
当前发展中,基于供应链管理思想的深入的,使得现代化的物流环境发生了改变,这也使得以往的传统物流管理方式必将慢慢退出历史舞台,而当前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将成为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物流管理主流,就当前的物流行业发展环境来看,其所起到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3.1供应链管理对现代流通方式的创新
物流企业的运营中,其中的流通方式在传统称谓上,被叫做零售和批发,这是由其所处的时代特点所决定的,在电子商务进行的如火如荼的今天,零售被称为C2C或B2C,而对应的批发则被称为B2B,综合以往的发展来看,在传统的批发在社会商品的流通中占据的份额即为B2B,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对社会资源的配置等方面,从流通方式的革命视角来看,物流企业更希望自己的商圈相对稳定,这对企业自身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是供应链管理所能做到的。
3.2加速了现代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
作为新时期的一种新型现代化流通方式,供应链管理的出现暗合了现代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趋势,借助于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使其能胜任在物流企业中的管理及运用,继而加速了现代生产方式的发展。综合相关方面的发展来看,比较优势的理论是现代生产方式的基础,并借助于对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集中体现在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凝聚为企业发展的优势所在,实现全球化的采购、组织生产及销售,继而有效地衔接了现代物流与生产方式,推动了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逐渐成为了现代生产和现代物流的有力工具,对经济的促进和带动方面意义重大。
3.3改变现代社会竞争的方式
根据以前的物流行业发展来看,企业之间的竞争为其行业企业竞争的主体,细分之下有供应链中上下游企业间的竞争,也可能表现为同业之间的竞争,但是不可否认,这种现象带来的结果多数情况下会对生产和流通的规律和次序造成破坏,进而影响到了企业的效益,而从以往的发展实例来看,严重的情况下会加速产品的灭亡,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低档次的竞争方式,在其对应的手段方面,往往以降价为主,这将严重威胁到企业自身在未来的有效发展。现代供应链管理的大环境下,更注重于促使上下游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以往社会竞争主体的改变,使其逐渐转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组织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程度逐渐走向了台前,成为了竞争主体的核心所在,使其成为了现代信息技术更高水平的竞争,对于现代物流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3.4促进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现展的大背景下,相比于以往的物流企业管理模式,基于利益主体不同等方面的影响,势必将会使供应链的管理更为复杂,这其中以各企业的地域分布更广方面的表现最为突出,作为当前供应链管理必不可少的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企业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供应链管理的主要方法ECR和QR中,都无一例外地运用了众多的信息技术,如厂家管理库存(VMI)、自动补货(CAO)及EDI、POS等等,以上技术都产生自供应链管理,同样地,其也会对供应链管理的成熟和不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对其的有效运用,能促进物流行业的更规范更高效发展,利于我国经济的复苏。
4、传统物流管理向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变策略探讨
4.1加速推广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在新时期的物流发展中,其基础是无可非议是现代信息技术,这也构成了供应链管理的基础,在向供应链管理转变的过程中,势必要用到的对应的数据库系统的共享及EOS系统、POS系统等等,对于Intranet、Extranet的商务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和加速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加速了第三方物流的发展,使得物流工作更为便捷有序。物流是供应链形成和连接的关键活动,对于当前的供应链运用有着积极的改造和优化作用,基于物流发展的影响,对于生产和流通企业物流外包的现象的出现产生了促进效应,并借助于后续的降低成本等方式,让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得到了有效提升,二者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最终引起了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此外,就物流发展中的配送方面而言,向供应链方面的转变,使得其发展中需要更为专业的物流配送,亟待提高物流配送服务的水平,以适应供应链的管理在物流行业的运作,引起了物流方式的改变和发展,这时,第三方便随之出现,基于情况的不同,甚至于会出现第四方,这也使供应链管理运用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综合来看,加快发展第三方物流作用重大,是满足向现代供应链管理模式转变亟待解决的问题。
4.2面向客户,重组流程
综合而言,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若想合理高效运用供应链管理模式,应党注意到其更强调跨企业的资源整合,这必然让维持和管理客户关系将日趋重要,无可非议,企业物流的源动力是客户需求,物的增值方案管理更是物流也从单纯的物的处理应当提升的方向所在,针对服务对象的不同和要求的不同,物流企业势必需要度身定制可行,具体细化而言,就是需要从客户需求的角度出发,结合整个管理的供应、生产等一系列过程,在其中的各个环节体现这种管理的价值和理念,组织其必要的物流供应链,并从企业自身竞争力等方面出发,确保其无绕道、无等待及无中断等,继而有效地为企业的发展形成一种增值物流供应链,带动企业在同行中脱颖而出。
4.3诚信合作,发展核心竞争力
综合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看来,供应链的竞争逐渐成为了新时期物流竞争的关键所在,这必将成为未来很长时期内的物流发展趋势,将来势必需要更科学的物流规划和生产管理。所以,当前的物流企业发展中,企业若一味注重自身的利益,转而使得对应合作伙伴的利益被牺牲,用这种代价去追求所谓的“零库存”,这样的发展模式必将失去整个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基于此,笔者认为物流企业应当在向供应链转变方面注重的联合各节点的企业,有效地联系起管理和产品等各个方面,改变交易双方利益对立的传统观念,借助于联合、规划和运作,实现企业内部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有数组合运用,促使物流企业供应链竞争力得到有效地提高。
4.4促进信息共享和物流管理体系的完善
笔者认为在向物流供应链管理模式的转变过程中,对于物流整合所需要的信息,供应链节点企业应当做到与其他企业的分享,这种发展模式有助于有效的物流管理体系的形成,此外,基于企业发展的需要,对于其功能要素,势必需按系统工程的原理对其进行整合,借助于信息系统平台的建立和支持,完善对大量信息、数据的采集及后续分析等,并在企业的发展中注重对其及时更新,因为物流企业和供应链中,势必需要进行相应的信息交流沟通,任何一个节点企业之间更是如此,企业应建立面向客户的物流数据信息平台,并保证其的安全性和便捷性,在产、供、销关系的协调与控制上做到更完善和更合理,确保其能及时反映物流活动和其资金状况,用户登录便可立刻识别身份并辨别其需求,并结合用户组成的不同,去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继而将整个供应链系统顺畅的连接起来,使得整条服务链将以客户为导向,促进信息的高度共享,完善企业自身业务的发展,且其自身在市场的竞争力也将不断地得到提高。
5、结束语
一、内部供应链的相关概念
1.供应链的概念。供应链的核心是生产企业,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通过供应商到分销商再到消费者组成的整体网链结构,实现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控制,一个供应链是一系列过程,其中一个过程补给下一个过程。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
2.内部供应链的概念。内部供应链指的是企业内部的订单-计划-采购(生产)-出货的一套流程,既然是供应链,各个环节都是息息相关的,需要在一个资源共享的平台,实行信息及时共享,各部门直接紧密协调,互相合作。内部供应链是供应链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外部供应链相对应,内部供应链是指企业内部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各部门组成的供需网络,主要包括采购部门、生产部门、仓储部门、销售部门等,各部门协调工作,保障产品加工的各个环节都得到保障。
3.内部供应链运行模式。从促进企业发展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推动模式,它是市场营销经验的总结和借鉴,在产品进行批量生产和投入市场之前,对产品的种类和批量进行科学规划,根据计划开展生产和营销。第二种是拉动模式,拉动模式的主体对象是用户或者潜在用户,根据用户的需要,签订订货合同,根据用户的要求安排生产。两种运行模式有本质的区别,推动模式是以产品的生产企业为主导,拉动模式是用户为主导。
二、内部供应链管理中的困境
1.运行模式困境。不同的企业运行模式标志着不同的企业经营模式,因此运行模式的选择是企业面对的一大困境。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拉动模式,注重消费者对企业生产的导向作用,从而提高经济效益,但在实际生产中往往采用推动模式的内部供应链管理体系,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对拉动模式的内部供应管理认识不足,不能有效地利用客户需求对企业产品生产的导向作用;二是企业对客户终端信息的判断和分析不足,出现较大的偏差。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拉动模式是最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模式的内部供应链模式,但不能一概而论,对于产品生产周期长的企业,拉动模式并不能完全适用,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企业发展的内部管理运行模式。
2.信息共享问题。内部供应链主观上不存在信息共享障碍问题,有效的信息共享才能保证内部供应链有序进行,现在企业内部供应链中存在的信息共享问题主要体现在执行机构缺乏相关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内部供应链中各部门的信息沟通不流畅以及信息失真是出现内部管理问题的主要因素。加上内部供应链信息与外部供应链信息没有预设接口,阻碍了与外部信息的交流与融合,因此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要包括整个供应链。信息的共享与信息保密在一定的领域有冲突,一些企业核心的财务信息、技术信息不能通过共享平台分享,信息共享需要掌握该技术的相关使用条件,对于中小型企业有一定的困难。
3.自我封闭的问题。在企业管理运营中,内部供应链趋向于一个内部管理系统,从主观看,内部供应链是一种自我封闭管理。当企业出现自我封闭问题,意味着企业内部供应链忽视了对产品的管理,只关注企业供应链的运行状态和企业盈利状况,忽视服务对象在供应链中作用。自我封闭的内部供应链管理模式容易阻碍企业产品加工工艺和产品质量的提升,虽然能有效地避免与竞争企业陷入恶性竞争,但是企业在实际生产和营销中无法独立存在,相同的产品在市场营销中必定会有竞争,自我封闭式的管理容易导致企业失去核心竞争力。
三、基于内部供应链的竞争情报开发价值
1.保障内部供应链的有效运行。内部供应链的优化不是一次性活动,而是一个持续改善的过程,有时是全局性的革新,有时是局部性的改善,但任何方式都需要以企业业务流程改善为基础。“竞争”主要是指不同企业在生产相同产品时所用的生产时间、生产成本、产品质量等方面的竞争优势,不同于外部供应链信息的挖掘与利用,基于内部供应链企业竞争情报开发的关注点是,新型产品的更新周期、新技术的应用、新功能的开发等方面进行综合信息挖掘和比对。企业内部供应链优化的本质是业务流程的优化。只有当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真正的业务流程管理或优化被认为是一个需要同时明确处理所有供应链要素的变化过程时,业务流程管理或优化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流程优化的目的是重新考虑内部供应链中各部门、各业务的运作过程,重新设计、改善。通过内部供应链的协调运行,实现关键的绩效指标的大幅度改善。
2.为供应链信息共享提供保障。合作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是供应链管理的基础,不同企业之间信息共享需要企业自身内部供应链的信息化管理,内部供应链的信息化管理能有效对产品进行管理,实现产品的跟踪监控,与外部供应链信息的挖掘与利用相结合,能有效的保证企业生产和销售中整条供应链的高效运行。
3.保障开发产品的导向性。竞争情报指的是能对本企业构成威胁的同类企业的产品信息,包括加工工艺、使用功能、设计元素、产品质量等综合信息,竞争情报的获取与采用,主要是优化产品设计和生产流程。流程优化的目的是重新考虑内部供应链中各部门、各业务的运作过程,重新设计、改善。虽然各方面的企业竞争情报信息对企业产品的设计和生产都有作用,但是企业要想长远的发展,必须有企业核心的设计生产理念,对情报的筛选有专门的过滤标准,避免陷入情报混乱的状态,通过内部供应链的协调运行,实现关键的绩效指标的大幅度改善。竞争企业情报的挖掘和利用从有效顾客需求敏捷反应的角度而言,流程优化就是通过流程改善实现企业内部运作流程集成、企业与外部流程的集成,通过集成实现同步化运作的持续改善过程。
四、基于内部供应链的竞争情报开发途径
内部供应链的竞争情报开发途径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生产技术领域,对先进的生产技术情报信息进行开发利用,第二种是对产品内部管理部门信息交流进行开发,包括生产部门、运输部门、储存部门、营销部门等等。
1.产品信息跟踪。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对产品信息进行跟踪的技术,现在运用广泛的是条码技术。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完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EDI技术和POS技术在销售中普遍使用,对产品进行条码标号,利用条码技术,对内部供应链产品的流程和走向实时监控,保证产品生产种类和质量,符合当前供应链的需求。产品信息的追踪流程中,现代企业技术存在,不协调的缺口主要表现在生产企业与合作企业信息共享不流畅,协调能力差。一条完整的供应链,主导企业一般不止一个,通常在供应链的不同环节有不同的主导企业,根据企业自身的需求定制合理的产品信息指标,从而完善供应链完整体系,对产品进行有效的跟踪。供应链设计的目的是适应当前企业管理现状,以创新的观念和先进的方法来改造企业,使之适应新的环境,保持活力。供应链上各企业要加强信息的共享,实现产品信息的实时更新,在此基础上进行产品信息跟踪。
2.技术情报信息开发。技术情报信息开发的目的是获得竞争产品的技术实施情况,采取的方法很多,可以通过技术专家进行产品技术分析、查阅相关产品专利申请信息、与销售人员进行沟通等方式进行技术信息的采集。企业要把技术情报信息开发作为企业日常管理的范畴,因此构建和设计一个供应链时,既要考虑现在的环境因素,还要预测将来的环境变化趋势,用发展的眼光来设计供应链,无论是信息系统的构建还是物流通道设计都应具有较高的柔性,以提高供应链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企业产品竞争的优势体现在本产品在同类产品的占有率上。产品生产技术提升,能保证产品的生产成本,在市场竞争中能保证良好的性价比,最终体现在市场占有率上。产品技术情报信息的开发要密切注意同类产品的消费者的关注度上,消费者的关注度的提升通常伴随着新生产技术的应用和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的提升。
五、结语
关键词:供应链;建筑企业;市场营销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9-0069-04
1 建设供应链内涵分析
供应链管理(SCM)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已经在制造业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它从系统的思想出发,将制造企业生产产品过程中涉及的所有活动(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所有参与方(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客户等)以制造商为核心,通过有效的管理体系进行集成化统一管理与控制,以达到将客户所需的正确的产品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数量、正确的质量、正确的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即6R),使企业的绩效得到了很大的改进,缩短了产品的生产周期,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降低了库存,减少了浪费,极大地促进了生产成本的降低。
建筑业不同于制造业,是一个劳务密集型产业,建筑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呈现流动性、阶段性、季节性和生产能力负荷的不均匀性等特点,产品具有固定性、多样性、形体庞大、建造周期长等特点。与普通产品相比,建筑产品的生产程序复杂,参与单位众多,一个建筑的产生要经过可行性分析、立项、审批、设计、施工、交验及维护等许多环节,整个建造过程中不仅有业主、设计院、咨询公司的参与,而且还涉及到政府部门、银行及保险公司。用户(即业主)不仅要指导和确定产品的设计方案,而且要参与到产品的生产过程,同时产品的设计与生产往往是由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分别承担的,施工单位又按专业划分将工程进行分解分包,由专业分包商承包,这就要求建筑企业有很高的资源整合能力和生产管理水平,其生产管理人员要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为雇主服务的意识,所以建筑产品成本的30%消耗在管理和协调等非增值环节,SCM的核心就是以业主的需求为中心,联合供应链上其他优势企业,集成各企业的优势资源,在满足业主需求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以达到多赢的目的。
SCM倡导供应链上下游集成化、协同化的双赢战略管理思想以及其在实践中的成功应用,使其受到了建设领域很多学者和组织的关注,有人认为将SCM的基本原理应用到建设领域很可能成为继合作伙伴管理模式之后最佳的建设管理模式,并将在建设领域的SCM管理模式称为建设供应链管理(constructio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简称CSCM)。本文基于SCM的基本原理,结合建筑业的自身特点和发展状况,以建筑施工企业为研究对象,以施工总承包为项目运作模式,从两个层面给出CSCM的定义如下:
企业经营层面的CSCM:指建筑企业从业主的有效需求出发,在占有最关键的优势资源的前提下,通过快速配置企业内外的人、材、物等各种资源,将与潜在项目有关的经验、技术、管理、经营过程、社会关系等各方面因素统筹考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通信手段,通过企业内部集成以及企业间动态联盟的组建来捕捉市场机遇、增强抗风险能力,从而高效、充分地利用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资源,赢得市场竞争的一种管理模式。
项目运作层面的CSCM:指以具体项目为载体,以业主的实际需求为中心,以施工总承包商的全面管理为基础,采取业主、设计商、承包商、供应商以及监理公司之间协作共赢的商务战略,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对建设项目生产过程(设计、施工等)中所涉及的所有活动和参与方进行集成化统一管理的项目运作模式。
企业层面的供应链管理注重企业间的长期战略合作,属于企业管理的范畴,项目层面的供应链管理注重于项目的具体运作和各参与方的协调,属于项目管理的范畴。这两个层面的管理又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企业供应链实际上是营销供应链,供应链上节点企业进行优势资源整合围绕业主进行市场营销,其结果是获得项目的承包权,其过程是一个以业主为核心的营销过程;而项目供应链实际是建筑企业生产供应链,在营销成功的前提下,总承包上组织已经在营销过程中选定的各主要合作伙伴进行项目的施工生产,其结果为各企业的运行提供利润,为各自营销工作提供经验积累和业绩支持,其过程是一个以总包商为核心的生产过程。
站在建筑企业的角度看,整个供应链以业主为界面分为潜在供应链和在施项目供应链,也就是营销供应链和生产供应链。营销链是由多个顾客定购预期引发并运行的,生产链是由一个顾客订购启动的。建设营销链 (Construction Marketing Chain,CMC)是指建筑企业在中标前,为求得市场竞争优势而以预测或预期的多个业主为最终顾客,为满足其需求或要求,与供应商(材料供应商、设备供应商、劳务分包商)和潜在的分包商基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营销过程。建设生产链(Construction ProcedureChain,CPC)是指建筑企业中标后,为求得项目的最优效果、业主的最大满意,为了有效控制以项目为动力源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集成供应链上优势资源进行的生产运作过程。
建设供应链既强调企业内部的跨部门集成化管理,也强调企业外部跨公司的集成化管理。通过建立企业间共同的战略目标,完善的信任与合作机制,协同的工作模式和信息共享机制,达到提高企业绩效,快速响应客户需求的效果。SCM在建筑业的应用为推进建筑业全行业范围的改革,为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改进建设绩效,也为应对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激烈的市场竞争提供了一种先进、适用、有效的建筑管理模式。
2 供应链对营销管理的影响
从建设供应链角度看,市场营销就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与生产链一起组成了整条建设供应链。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供应链管理运作是一种有效的对营销渠道的管理,市场营销与供应链管理的出发点是一致的,因此,供应链管理本身就是营销管理过程。供应链一体化对营销管理的影响表现在:
2.1 建立良好的顾客关系,提供个性化服务
随着消费的日益感性化,顾客已不满足大众化的同类消费了,个性化消费已渐渐成为潮流:个性化产品、个性化服务、方便性获得、即时性享受。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如果仍然坚持有距离的营销模式,后果是不可想象的。企业应站在客户的立场,按照客户的需求,用客户的眼光看待生产经营,通过供应链一体化运作有机整合,合理分配,有序运作,为顾客提供个性化需求的高附加值的产
品和服务,让顾客参与产品方案设计,知晓制造过程,在约定的时间和地点交付,顾客消费培训,顾客抱怨的及时响应等等,只有这样你才能赢得顾客,赢得市场。
2.2 异业结盟,协同服务,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
传统的企业奉行“大而全,小而全”的经营方式,自建网络,自产自销,自给自足。供应链一体化顾客服务策略倡导通过供应链管理实现“分散生产”或“外包生产”,企业从事自己具有竞争力而且附加值较高的核心业务,而把附加值较低的业务外包给世界范围的最可能的地方生产,其结果是它只抓住了有核心竞争力的东西,而把非核心的业务分包给全球在此方面有优势的企业制造。因此它们不仅愿意与供应链中的企业结盟,而且也愿意与供应链之外的非同业结盟,组成异业同盟,通过整合供应链上的分散优势为整体优势,从而按照顾客的喜好来定制产品以满足顾客的特定需要,这就是企业基于供应链的顾客服务。
2.3 品牌资源、设计资源、制造资源和渠道资源成为市场营销的核心要素
在供应链环境下,营销的重点不是模式单一的“推销”了,而是弥补企业与顾客在时间、空间、信息、消费观念、供需等方面的差异,引导和服务顾客消费,或根据顾客需要提供相对个性化服务,因为企业与顾客的差异越小,与顾客的距离越近,市场的主动权越大,企业的竞争力越强。这样,品牌资源、设计资源、制造资源和渠道资源成为供应链一体化营销管理的核心四要素。
在这四个核心要素的关系中,设计是一种创新,任何一个成功的现代工业设计都须包容顾客需求定位、外观品牌形象、内部结构布局,外部功能适应顾客需要,生产制造资源合理调配,营销策略的实施等因素,因此它是源于顾客,服务于顾客的一种生产创新、营销创新的综合活动;营销渠道是一种资源,是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面向市场,面向顾客的共用平台,渠道资源短缺会导致供应链一体化运作不能与顾客建立直接通路;制造资源是使品牌资源和设计资源变成顾客愿望所及的产品的关键,也是渠道资源的承载之物。品牌是顾客的认知识别系统,是企业资源和信誉的保证,是企业与顾客交流的语言:任何一个品牌的产品营销都是设计资源、制造资源和渠道资源的有机整合的结果。
2.4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提高顾客价值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起来的高效的专业化供应链能够使企业通过电话、网络、顾客关系管理系统以及面对面的接触和顾客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和服务支持渠道,同时也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上游的零件供应商能够及时准确的知道公司所需零件的数量、时间,从而大大减少了存货,避免了库存风险,降低了产品价格,使顾客得到实惠。建立面向顾客的、安全可靠的平台系统,使顾客能够方便、安全地与企业进行便捷即时沟通。优秀的信息平台系统可以在顾客一进入就能够很快地辨别其身份和需求,通过设立网上自我故障排除和技术支持信箱等服务,让顾客能够通过网络便捷的解决自己的问题,从而快速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3 传统营销组合理论分析
传统市场营销策略组合理论主要经历了4Ps-4Cs-4Rs三个阶段,即JeromeMc-Carthy的4Ps,Robeff Lauterborn的4Cs,Don F.Schultz的4Rs。
4Ps即Product(产品)、Price (价格)、Place(地点,即分销,或渠道)和Promo-tion(促销),在4Ps营销组合模式中,生产者是整个营销活动的推动者,企业生产与销售决策,都是建立在对市场需求预测的基础上,并根据这种预测来组织整个企业的生产与营销活动。
4Cs即Customer(顾客)、Cost(成本)、Convenience(便利)和Communication(沟通),这种营销模式是以客户的需求为中心的,属于“需求导向型”营销,因此专注于客户个性化需求和偏好的定制营销模式应运而生。
4Rs即Relevance(关联)、Response(反应)、Relationships(关系)、Returns(回报),这时抢占市场的关键己转变为与顾客建立长期而稳固的关系,从交易变成责任,从顾客变成用户,从管理营销组合变成管理和顾客的互动关系。
4Ps、4Cs、4Rs不是取代关系而是完善、发展的关系,由于企业性质、层次不同,所遇到的情况千差万别,市场、企业营销还处于发展之中,所以至少在一个时期内,4Ps还是营销的一个基础框架,4Cs也是很有价值的理论和思路,4Rs不是取代4Ps、4Cs,而是在4Ps、4Cs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三者共同构成了现代市场营销经典理论的基石。目前市场营销领域比较前沿的营销理论,如定制营销、关系营销、网络营销等都是在此基石上衍生发展而来的。
对于建筑施工这个特殊的行业,从制造业研究衍生出来的经典营销理论显然不能完全适用建筑营销的需要。建筑产品是由设计单位根据业主对建筑形象和功能的要求特殊设计的,建筑施工企业对于产品的影响力较小,而且建筑市场的需求弹性较小,对于普通的促销手段不太敏感,因而基于“产品导向”型的4Ps理论与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的实际需求偏差较大。而基于“顾客需求导向”的4Cs理论显然较4Ps前进了一大步,以客户需求为中心,降低成本的同时,给业主提供便利,并且加强与业主的沟通以提高业主满意度,这对于建筑企业还是不够的,建筑企业处于激励市场竞争中,仅仅满足业主的需求是不够的,还更多地注意到了竞争对手,冷静分析自身在竞争中的优、劣势并采取相应的策略,而且建筑产品的生产需要集成大量的资源,不能只关注上游的业主。4Rs较4Ps、4Cs更加符合目前的市场状况,更加贴近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的需求,但是4Rs同样只关注与业主的关系,而忽略了与下游供应商的关系,注重外部资源的利用,而忽略了企业自身能力的培养。虽然我们不能完全将4Ps、4Cs、4Rs应用到建筑企业市场营销,其各自优点和适用于建筑企业的方面我们可以加以借鉴。
供应链管理适应建筑企业发展和营销管理创新的需求,彻底改变了企业的传统管理思想和方法,因为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核心企业为盟主,以协同商务、协同竞争和双赢原则为基本动作模式,以提高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客户满意度和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通过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集成技术,达到对整个供应链上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有效规划和控制,从而将客户、销售商、供应商、制造商等合作伙伴连成一个完整的网络链结构,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战略联盟。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市场营销与供应链管理的出发点是一致的,供应链管理本身就是营销管理过程,通过供应链一体化
的协调互动、资源优化配置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来降低顾客成本,使整个供应链围绕顾客提供增值服务,因此供应链运作是一种有效的降低产品成本、管理营销渠道、提高客户满意度的管理方式,可以有效的弥补传统营销组合策略的在建筑企业不足,从而形成带有建筑行业特色的市场营销模式。
4 基于供应链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模式
在供应链环境下,建筑企业营销的重点不是模式单一的“投标”了,而是与业主、设计单位、供应商及分包商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形成协同营销供应链,利用供应链的优势资源弥补企业与目标业主在时间、空间、信息、消费观念、供需等方面的差异,引导和服务业主的投资建设,或根据业主的需要和对手的情况提供相对个性化服务,因为与竞争对手相比,企业与业主的差异越小,与业主的距离越近,市场的主动权越大,企业的竞争力越强。这样,关系(Relationship)、成本(Cost)、服务(Service)和品牌(Brand)成为基于供应链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管理的核心四要素,也形成了基于供应链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基本框架体系。由建设供应链的内涵分析可知,我们得出建设供应链由建设营销链和建设生产链组成,那么基于供应链的建筑企业市场营销则简称建设营销链,建设营销链管理(Construction MarketingChain Management,CMCM)框架体系如图1所示:
根据CMCM框架图可以看出,关系、成本、服务、品牌共同组成了CMCM的核心,也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企业进行市场和竞争对手分析的基础上,对企业所具备的四个核心要素进行分析总结,从而为企业的市场地位和战略部署提供依据,进而形成了市场营销策略和资源整合方案。当然,供应链管理是基于现代网络和信息技术的,CM-CM同样要在信息支撑系统地基础上实现,信息资源也属于营销资源整合的一部分。
关系、成本、服务、品牌这四个核心要素在CMCM框架中占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他们各自的内涵有什么呢,笔者认为:
关系(Relationship),即渠道,它不仅在4Ps、4Cs、4Rs中都有体现,而且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在建筑营销链组合策略中处于最重要首位。关系是一种资源,是设计商、承包商、供应商等面向市场,面向业主的共用平台,关系资源短缺会导致供应链一体化运作不能与业主建立直接通路。这里的关系既不是4Ps中的“Place”,也不是4Rs中的“Relationship”,而是SCM合作伙伴关系的体现,既有与业主的客户关系,又有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既纵向的一体化的合作思想,又有横向一体化的联盟策略,从而有效地弥补了经典营销策略组合对于“关系”理解的不足。关系的管理就是要通过各方面的关系资源,形成市场营销的合力,来提高企业市场反应的速度,从而使供应链上的企业共同赢得市场,它不仅包括关系的建立与维护,也包括关系的评估与改进。
成本(Cost),由于建筑产品投资巨大,一直是业主最为关注的对象,希望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尽量降低造价,而建筑企业要实现它自身的利益,这样就形成了价格上的博弈,促使工程招投标体系的出现,从而使建筑企业过多的关注投标,而忽视的营销的其它方面。这里的成本不单是企业的生产成本,或者说4Ps中的Price(价格),而是接近于4Cs的“Cost”,它不仅包括建筑企业的建筑安装成本、业主的预算投资成本,同时也意味着建筑产品定价的理想情况,应该是既低于业主的心理价格,亦能够让企业有所盈利。而建设供应链的目标之一就是降低工程成本,通过对合作伙伴的协调互动、资源优化及先进技术的应用消除供应链每个环节中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无效流动与浪费,从而降低供应链运作成本,满足业主投资估算的前提下实现企业盈利,使供应链各方利益达到平衡。
服务(service),建筑企业没有工厂,无须销售,而是以业主提供的资金调动资源来进行工程建设,确切的说建筑企业属于服务性行业,企业可以为业主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将成为成功营销的关键。“服务”的思想在4Cs和4Rs中都有体现,Convenience(便利)要求企业为顾客提供最大的购买和使用的便利,Response(反应)要求企业对于顾客的需求及时答复和迅速做出反应,CMCM通过异业结盟、协同服务,使供应链的所有企业为业主服务,比如由设计单位协助业主前期的工作,供应商负责相关产品的使用及维修工作,这样在较低成本的基础上实现顾客价值最大化,这样的服务延伸策略无疑会给建筑企业带来更大的商机。同时服务也表明了一个建筑企业自身的优势,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经验为业主提供服务,同时为供应链上其它企业市场营销贡献自己力量。
品牌(Brand),是业主的认知识别系统,是企业与业主交流的语言,是企业资源和信誉的保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任何一个建筑品牌营销都是企业在关系、成本、服务等各个方面的有机整合的结果。品牌是4Ps、4Cs、4Rs所忽略的一个方面,也是建筑企业管理长期忽视的一个环节,但是它对建筑企业的市场营销具有很强的影响力,因为建筑产品关系到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包工头”和“豆腐渣工程”的出现,使得业主在选择承包商时越来越重视企业的品牌。
建设营销链的这四要素是供应链一体化营销管理不可或缺的,构成了建筑企业营销的组合策略。建筑企业营销管理就是要对这四个核心要素通过供应链一体化运作有机整合,合理分配,有序运作,为业主提供个性化需求的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高校餐饮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Shallowly discusses the universities din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Wu Xinsheng
(Henan Profess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Abstract: The content and its the significance manages which throughthe analysis universities dining supply chain, this article proposedthe establishment highly effective dining supply chain managementshould take several questions.
Key words: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universities dining
高校餐饮改革作为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一部分,既有尊重教育规律,为学生服务的教育属性,又有逐步实现企业化管理,尊重经济规律,讲求经济效益的产业属性。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深入进行,高校餐饮管理如何面临挑战,适时运用现代企业管理思路和方法,创新餐饮管理,建成符合高校后勤特点的新型管理运行机制成为重要命题。
当今世界各种技术和管理问题日益复杂化和多维化,这种变化促使人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也发生了变化,逐渐从点的和线性空间的思考向面的和多维空间思考转化,管理思想也从纵向思维朝着横向思维方式转化,供应链管理作为近年来在国内外逐渐受到重视的一种新的管理理念与模式,对搞好高校餐饮管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供应链管理的含义
1、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供应链管理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它的研究最早是从物流管理开始的,它执行供应链中从供应商到最终用户的物流的计划和控制等职能。它把不同企业集成起来以增加整个供应链的效率,注重企业之间的合作。最早人们把供应链管理的重点放在管理库存上,作为平衡有限的生产能力和适应用户需求变化的缓冲手段,它通过各种协调手段,寻求把产品迅速、可靠地送到用户手中所需要的费用与生产、库存管理费用之间的平衡点,从而确定最佳的库存投资额。因此其主要的工作任务是管理库存和运输。现在的供应链管理则把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使供应链上各企业分担的采购、生产、分销和销售的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
2、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供应链管理主要涉及到四个主要领域:供应(Supply)、生产计划(Schedule Plan)、物流(Logistics)、需求(Demand)。供应链管理是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主要指制造过程)、满足需求来实施的。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计划、合作、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零部件和成品等)和信息。供应链管理的目标在于提高用户服务水平和降低总的交易成本,并且寻求两个目标之间的平衡(这两个目标往往有冲突)。
二、供应链管理在高校餐饮管理中应用的意义
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涉及的内容。高校餐饮管理是高校后勤工作的组成部分。餐饮管理供应链指从食品的采购、加工到最终销售的链状结构,包含采购管理、库存控制、仓储管理、制作管理、客户服务、会计核算、人力资源、餐饮营销等内容,它以服务师生为核心目标。其基本特征表现为:(1)从高校餐饮供应链的社会功能看,高校餐饮要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种属性,高校餐饮供应链必须在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之间求得一种平衡,餐饮供应链管理过程也就是二者最佳价值结合的追求过程。(2)从高校餐饮供应链的功能特点来看,作为服务行业,餐饮供应链的核心是为高校消费者提供优良的餐饮服务,因而围绕服务工作,提供高质量的饮食服务,包括内在质量和外在环境,以及卫生、环保等,及时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动态处于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位置。(3)从高校餐饮供应链流程管理来看,餐饮供应链管理由对供应链各节点的环节管理转向面向供应链流程的系统管理,即转向餐饮供应链的组织决策、配送管理、信息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及绩效评价管理等。
与传统管理方法的区别。餐饮供应链管理思想的第一个管理目标是降低物流成本。通过掌握比较简化的管理方法,把运营成本、物流成本控制在合理的低位水平上。在餐饮成本上通过让采购人员、餐厅管理人员全面理解生产成本函数表达的深刻涵义,掌握并运用成本管理的基本方法,调控主副食在低成本价位上运行。第二个管理目标是优化定置管理。根据主副食生产加工的规模和产量的要求,把餐厅的空间布局、设施设备及用具放置、场地生产空间安排与劳动者的组织分布进行优化,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第三个管理目标是根据最佳人力输出,较高的加工效率,最节省的能源消耗,科学确定标准当量、标准器皿或盛量工具,实现计量方法标准化管理。第四个管理目标是对餐饮主副食加工生产的微观物流过程进行优化,从程序和顺序上解决最佳生产物流的效果问题。当然,在大学餐饮供应链管理中,如果没有物流信息化为基础的智能决策系统,也可以完成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意图和要求,只是在精确性和效率上受到一定的影响。
三、建立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应重视的问题
要成功地实施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使供应链管理真正成为有竞争力的武器,就要抛弃传统的管理思想,把后勤餐饮企业内部以及节点之间的各种业务看作一个整体功能过程,形成集成化供应链管理体系。通过信息、生产和现代管理技术,将餐饮经营过程中有关的人、技术、经营管理三要素有机地集成并优化运行。通过对生产经营过程的物料流、管理过程的信息流和决策过程的决策流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将企业内部的供应链与企业外部的供应链有机地集成起来进行管理,达到全局动态最优目标,以适应新的竞争环境对餐饮供应提出的高质量、高柔性和低成本的要求。
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必须从与生产产品有关的第一层供应商开始,环环相扣,直到为最终消费者服务,真正按链的特性改造企业业务流程,使各个节点企业都具有处理物流和信息流的运作方式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因此,对高校传统餐饮管理模式的改造应侧重于以下几个方面:
1.餐饮供应链系统管理的设计。在企业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和快速反应能力已经成为制胜的重要砝码,管理同技术结合的餐饮供应链系统设计在餐饮管理中尤为重要。除了利用信息技术为企业日常的内部服务获取效益外,在整个餐饮现代化系统运用过程中,对餐饮各个点的所有信息进行整理、汇集、传递和反馈,充分挖掘并利用这些信息数据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依据,实现为企业增效的目的。餐饮成本控制是实现企业增效的关键点之一,可以利用供应链管理中的库存管理理念,对原料及供应商进行采购跟踪,并根据厨房及各部门领用的每个环节生产所需时间长短的报表,实现对库存量的实时监控,防范餐饮企业日常管理的漏洞。
通过对贯穿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的信息集成,产生餐饮管理的关键数据。所谓关键数据,是指订货预测!库存状态、缺货情况、生产计划、运输安排、在途物资等数据。为便于管理人员迅速、准确地获得各种信息,在系统设计时应充分利用电子数据交换(EDI)、Internet等技术手段实现供应链的分布数据库信息集成,达到共享采购订单的电子接受与发送、多位置库存控制、批量和系列号跟踪、周期盘点等重要信息,加强对各个环节点的监控和管理。
2.适应餐饮供应链管理的组织系统重构。现行企业的组织既然都是基于职能部门专业化的,基本上适应可制造性、质量、生产率、可服务性等方面的要求,但不一定能适应于供应链管理,因而必须研究基于供应链管理的流程重构问题。为了使供应链上的不同企业、在不同地域的多个部门协同工作以取得整个系统最优的效果,必须根据供应链的特点优化运作流程,进行企业重构,确定出相应的供应链管理组织系统的构成要素及应采取的结构形式。
3.研究适合高校餐饮供应链管理的质量标准和绩效评价系统。供应链管理不同于单个企业管理,因而其绩效评价和激励系统也应有所不同。新的组织与激励系统的设计必须与新的绩效评价系统相一致。在餐饮管理中,质量标准存在于采购、库存、加工卫生、就餐环境、制作标准等环节,最重要的是保障餐饮卫生安全。
绩效评价系统包括有两种含义,一个是对物流的绩效评价,一个是对人的绩效评价。物流的绩效评价是对餐饮供应链管理的流程优化是再造的过程,不断降低成本控制。人的绩效评价就是结合餐饮供应链管理的特征,对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应的质量效益评价,不断降低人力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4.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储备。餐饮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参与服务生产全过程,为顾客提供面对面的服务。即使科技水平飞速发展,餐饮企业的服务也不可能完全由机器所替代。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顾客对服务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顾客希望享受到富有人情味、个性化的服务,因此,对餐饮企业员工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员工是餐饮服务的实施者,只有较高素质的满意员工,才能提供满意的服务。因此,现代餐饮企业必须创新管理理念,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和人才储备。
高校餐饮工作经营头绪多,工作也比较繁琐,为此,要有新思路、新突破、新举措来解决目前面临的新问题和新矛盾。餐饮供应链管理还是一个新的领域和思路,在这里谈到的仅是对一些顶层设计的探讨和研究,更深层次的研究还待进一步开展。
作者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王立君.餐饮企业人本管理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6,1:56-58.
[2]袁苹.餐饮经营管理刍议[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45-47.
[3]马平均.高校餐饮便捷式管理初探[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05,3:36-38.
【关键词】制造业;供应链;重要性
0 引言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它的发展水平体现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供应链管理是从原材料的供应到最终实现销售的全过程,将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消费者及物流等相关的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实现最大效益。未来衡量企业的竞争力不是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能否获胜,就在于供应链上的企业能否建立有效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终实现共赢。所以,在制造业中应用供应链管理是其提高竞争力的必经之路,研究它具有实际意义和战略作用。
1 实施供应链管理对制造业的重要性
进入新世纪以来,企业在适应全球化的过程中为了提高竞争力,必然要选择一种新的企业管理模式——供应链管理。它是从发挥供应链最大效益的角度,对企业所有节点的信息资料进行整合,注重汇总信息资料、对市场快速反应、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及为客户创造价值等。电子商务平台上销售与采购信息的公开化,使得销售成本和采购成本降低,也改变了企业原来的采购、销售模式,原来的采购部门实现了从完全控制成本到创造新利润的转变,减少了原来销售渠道的中间环节,使企业的成本在行业里得到降低。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电子商务实现了企业对企业(B2B)的形式,同时我国制造业水平也在迅速提高。但是还有许多企业反应其产品缺乏竞争力,经营业绩不佳,其主要原因是在供应链上消耗了大量成本,无法将供应链中的资金、信息等进行有效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最终导致供应链管理的失控,造成利润降低、成本增加。
我国的制造业要想与国际接轨,适应发展的潮流,就必须要将供应链管理应用到制造业中。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解决企业以下问题:第一,精简机构减少冗员,降低人工成本、运营成本;第二,减少原材料、固定资产等投入,提高资金周转率,从而降低投资风险;第三,将有效资源集中,开展研发和销售工作,或进行企业重组、兼并,实现企业迅速扩张。
2 供应链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从国外看,上世纪九十年代人们才真正关注供应链管理,它与工业化的发达程度密切相关的。早期对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注重的是其操作效率,包括供应链的组成和财务、多级库存等方面,而近期是从战略角度去研究其管理体系,注重的是参与企业间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而不是供应链的简单连接问题。供应链管理在我国发展相对滞后,但相关管理思想早就形成。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开放以前,由于当时制造业非常落后,完全没有供应链的概念。当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关心的是扩建厂房、更新设备、技术改造等,企业的产能不是取决于销售量,而是根据原材料的供给情况。
第二阶段,从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初,当时我国经济开始起步,对外贸易日益增长,企业越来越注重将内部资源有效利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逐渐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在市场需求拉动、刺激下,企业开始对日常经营管理加以控制。
第三阶段,九十年代初期以后,我国经济体制逐步实现了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并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日益繁荣,许多商品开始逐渐过剩,如何控制成本渐渐成为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不得不思考怎样从原材料供给——生产制造——销售全过程加以管理控制,以便使企业整体效益提高,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我国真正意义上对供应链的研究才刚开始,过去的关注只是停留在材料供给——生产制造这一层面,注重的是:材料供应商的选择、降低成本费用、保证质量等问题,缺乏对整个供应链的全过程把控,更谈不上供应链管理的战略性。随着国外大企业的不断涌入,许多企业从观念和经营管理上开始追求供应链管理,但由于对供应链管理的生疏,许多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还存在问题。
3 供应链管理在我国制造业中的问题
3.1企业注重竞争意识,缺乏合作意识
在供应链中,各节点的企业既是竞争关系,又是相互合作的关系,它们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而许多企业却把供应链上各环节的企业关系,仅仅当成交易关系,而不是战略合作关系。有些制造企业进行采购时,把供货方完全当成竞争对手,在进行谈判时双方把焦点放在价格上,尽量使供货商做出最大的让利。实际上要想建立有效的管理就需要实现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共赢,只谈竞争而丧失合作基础,最终还是企业自身收到损失。
3.2应链管理水平偏低
目前供应链管理在我国制造业中应用的还不到位,其思想观念比较落后,企业片面强调下游的重要性,与供应链下游密切联系,而忽视了供应链上游材料供应商的重要性,不愿同上游的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的战略伙伴关系。没有同上游供应商保持稳定的合作关系,当原材料市场发生动荡供不应求时,企业的原材料采购成本会增加,同时企业需要增加库存量,库存费用也会增加,如果供货受到影响,就难以满足客户需求的变化,从而做出快速反应,这也必然给下游的销售和客户服务工作带来重大影响。
3.3供应链管理缺乏需求驱动
需求驱动型的供应链管理最明显的优势是因需定产,有效降低库存成本。这样的供应链建立后,对市场需求的变化可以及时应对,无论是对商品个性化的追求,还是产量的不确定性,都能快速反应满足市场需求,这是其真正的核心价值。我国的制造业一方面受到计划经济长期影响,注重生产忽视流通,另一方面供应链管理研究起步晚,对供应链管理中的终端客户缺乏重视,特别是没有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来决定产量,所以我国制造业没有建立起需求型的供应链管理。
据有关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急需准确掌握市场需求,还希望能与消费者沟通,了解消费者的消费动态,但最终许多企业把重心还是放在生产制造上,没有真正做到因需定产,造成产能过剩。实际上真正能够做到依据市场需求,确定年产量的企业少之又少,大多数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上还是依据年初的预测计划模式,造成供应链缺少弹性。
3.4供应链管理在我国制造业中的发展对策
为了适应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要求,企业必须从供应链的上游供应商开始,一环扣一环,紧密联系,直到实现最终的销售交易,按照供应链管理的特性真正变革企业各项流程,使得各节点的企业都具备自我适应的能力,都能有效处理信息流和物流。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3.4.1提高企业的协同力
首先要在企业内部开展协作,对制造企业内部的部门之间,业务之间进行整合。通过建立跨部门、业务的客户团队进行企业内部协作,确保企业内部上下一心面对市场需求,该团队需要拥有企业内各方面的人才,包括市场营销、财务、采购、库管等专业人才。其次是开展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间的协作,通过信息技术创建一个企业间协作的平台,实现供应链的整合、信息共享,最终目标是实现动态的企业供应链联盟。我国制造业企业以往实施的供应链管理,主要运用的是包括仓储管理系统、电子采购系统等比较独立的专业系统,如果继续使用这些不同的软件系统来组合管理企业,必将增加企业的成本费用。这就需要对这些不同的专业系统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例如采用以ERP为核心,将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两个模块集成的ERP软件。
3.4.2提高供应链管理水平
做好供应链管理必不可少的要注重物流管理,供应链中的物流管理就是企业以最小的成本和最大的适应性进行物流管理,因此需要有合理的采购计划,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做好库管工作,提高物资的供应效率。除此以外,在供应链管理系统设计时,要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等有机结合起来,使其成为密切相连的整体。这其中密不可分的就是生产系统的设计,供应链管理要求对产品制造过程,既要考虑到企业内部生产要素,又要考虑到产品的成本和服务。供应链管理将企业生产系统的设计范围扩大了,把生产系统运行的企业内部因素和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都联系在一起,所以供应链管理系统设计是整个企业运行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3.4.3提高对客户的需求预测水平
衡量供应链管理的最终价值,就在于是否满足终端用户需求,追求需求驱动的思维方式,不但对供应链上的制造商有重要作用,对供应链上的分销商也是意义重大。所以供应链要处理的关键问题,就是客户需求的了解和预测,那么要想提高需求预测水平,就必然要对分销渠道进行改革。
三星公司曾经为了提高自身在供应链上的灵活性,在全世界为其手机业务寻找地区级商,实现分销渠道的扁平化。同样企业通过电子商务进行网络销售,也是实现分销渠道改革的另一种方式。在我国比较典型的就是京东商城,该公司经过了几年的积累,建立了一个自己的用户数据库,这个数据库涵盖了强大的需求信息,通过对有关数据的挖掘分析,可以预测出未来一段时间,某类产品在某个区域内的销售量,这样京东商城就能依据预测将订单传给上游供货商,实现了对市场需求由被动性转化为主动性的演变。这对于企业来说可以大大降低库存,所以制造业企业可以将自己的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企业连接起来,通过电子商务企业提供的信息平台,真正做到以订单为主的生产模式。
4 结论
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通过降低商品成本来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空间已经越来越小,这就需要制造业企业具备供应链管理的战略眼光,提高自身供应链管理水平,这样才能顺应市场不断变化的要求,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
【参考文献】
关键词:零售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改进策略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零售企业发展的市场竞争优势越来越取决于现代物流提供的速度、成本、服务以及效率。零售企业强化竞争发展优势就需要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依靠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技术设施设备的发展、物流信息的合理应用并通过不断改进企业经营资源整合过程的物流绩效管理,才能提高运行效率,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创造更好的企业价值。
零售企业改进物流绩效,就是在满足顾客服务要求条件下,在零售企业经营运作全过程中对物流绩效的产生、形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协调。主要有四个基本策略:
建立零售企业物流绩效发展战略
零售企业物流绩效发展战略要素分析
运用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要素划分方法,影响零售企业物流绩效的战略要素主要就是物流资源、物流产业竞争、物流市场需求、政府政策四个方面,并由此构建了基本的共同影响框架。物流市场需求包含需求量、需求结构与需求变化趋势所产生的导向信息,物流资源包含物流设施设备、物流人才、物流服务管理所决定的运作能力,物流产业竞争包括了竞争程度、发展能力以及相关产业支持的基础条件,政府政策包括了相关法规、宏观管理体制与调控能力的制导作用,四者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影响零售企业物流绩效发展的战略要素。
对零售企业物流绩效战略要素进行的价值分析,就是价值分类、竞争权衡、确定优势资源、共享优势资源、创造更大的物流绩效。可以通过价值、吸引力、持久力的分析来完成物流绩效发展战略要素的系统分析。价值分析就是分析企业物流资源与物流需求匹配的程度和形成的竞争优势;吸引力分析就是分析促进企业物流发展的企业资源力量,包括资源的独特性、传递方式和转移效用;持久力分析就是分析政府的政策环境与企业优势资源积蓄和提高的速度、等级,以及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发展战略模式及其实现途径
零售企业物流绩效发展战略模式主要表现为合理化战略模式与创新战略模式。物流绩效合理化战略就是将合理化思想与操作方式贯穿在改进物流绩效的全部过程。零售企业物流运作系统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需要对物流系统进行设计、调整、改进与优化,通过提升物流服务能力,科学地解析物流成本构成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管理手段,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实现企业物流绩效的合理化。零售企业物流绩效管理的创新战略就是通过创新物流管理的制度、方式和方法,改变企业原有物流服务构成,不断提升物流服务能力,以更优质的服务创造更多的物流价值。
为此,零售企业必须紧紧围绕发展战略需要,通过战略、任务和决策转化为具体的、系统的、可操作的战略目标,从而形成集评价和激励,传播和沟通、团结和学习的多功能的战略管理系统;必须进一步分析和评估企业资源素质与能力,科学确定企业物流战略,实施战略管理,确保物流绩效管理产生战略价值。
强化零售企业物流绩效评价管理
零售企业物流绩效评价就是以有效满足竞争与发展的物流需求为目的,通过客观定量标准与主观效用行为测定物流绩效的活动过程。具体地说,零售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是对物流价值的事前计划与控制以及事后的分析与评估,以衡量企业物流运作系统和活动过程的投入与产出状况的分析技术和方法。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分析工具,零售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成为一个不断分析、控制和修正的动态过程。
零售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是对整个供应链体系中多个群体利益的协调、平衡和兼顾。为了建立起零售企业内部物流运作体系和各环节各部门和各个员工的激励机制,并建立起供应链体系中企业与供应商顾客等外部利益群体的利益分享机制,需要对物流绩效进行多角度评价的平衡和有机协调。主要包括:外部评价指标(品牌形象、顾客态度、股东收益等)和内部评价指标(内部组织效率、物流运营、技术、创新与成长等)之间的平衡;成果评价指标(市场占有率、利润、物统费用、物流设备利用率等)与行为评价指标(物流功能组合、物流控制、物流设备状况、员工、物流流程、物流服务等)之间的平衡;客观评价指标(响应速度、准时率、准确率、配送频率、差错率等)与主观评价指标(顾客满意度、员工忠诚度等)之间的平衡;直接评价指标(直接衡量物流活动成本与收益的指标)与间接评价指标(物流活动提升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指标)之间的平衡;长期评价指标与短期评价指标的平衡;有形资产评价指标与无形资产评价指标的平衡。
面向未来的竞争,零售企业的绩效更多地在于所选择的供应商绩效、所选择的目标市场顾客绩效等构成供应链系统的共同绩效。零售企业必须从着重内部控制转为内外协调并重,就需要沿着供应链系统对物流绩效进行延伸的协调和控制。零售企业经营品种日益丰富,博弈下的供应链系统日益复杂,对物流绩效实现全面评价涉及更多的因素和数据处理,需要更大的成本投入、更长的分析时间和增加了出错的可能,很难满足零售企业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持续提升竞争优势的要求。零售企业对供应链系统的物流绩效实施动态测评,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优选的动态测评的关键性指标(KPI指标)编制成系统软件,在零售企业现有的信息系统上根据需要采集数据并分析和提供测评结果,为供应链博弈决策提供辅助支持并保证时效性与准确性。
构建零售企业物流绩效管理体系
要建立零售企业物流绩效管理体系,除了要有管理职责、人员与物质资源、绩效体系结构等要素之外,还必须要有符合零售企业经营特点的物流运作要素。包括:物流需要的调研与评定,物流服务设计,物流服务提供过程和物流绩效管理的分析与改进。
物流需要的调研与评定是企业物流活动过程的首要内容,要运用各种有效方式了解物流需要,依据调研结果和企业实际物流服务条件,确定新的物流服务项目,编制物流服务大纲,以作为物流服务设计的基础。物流服务设计是把物流服务大纲中的内容与要求策划设计为物流服务规范、物流服务提供规范和物流绩效控制规范,确定开展预定物流服务项目的时间计划表,确保一切必要的资源、设施和技术支持,并对物流服务项目进行适当的、切合实际的宣传。
物流服务规范规定了物流服务的特性、内容、要求及验收的标准;物流服务提供规范规定了提供物流服务的方法和手段;绩效控制规范应有效地控制每一物流服务过程绩效,以确保物流服务始终满足有关规范要求和顾客需要,既可以此制定物流绩效管理控制规范,也可纳入企业整体服务规范和管理规范之中。
物流服务组织应采取行政、经济、教育等各种手段确保物流服务规范的实施,不断地对物流服务过程绩效进行评定和记录,识别和纠正不规范物流服务,把影响物流服务过程绩效的各方面因素,如人的技能、设施的完好与安全等置于受控状态。还应十分重视顾客对物流绩效的投诉和评价,力争实现无缺陷物流服务。
零售企业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物流绩效管理进行分析,为此要建立一个物流绩效管理信息反馈管理系统,既要进行定性分析,更要进行定量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以寻求绩效改进机会,进行绩效改进,提高物流绩效管理水平。
有效运用物流绩效改进方法
零售企业物流绩效改进就是指为向零售企业物流及其顾客提供增值效益,在整个零售企业范围内所采取的提高物流绩效活动过程的效果与效率的所有措施。绩效改进是一种以追求更高的过程效果和效率为目标的持续活动。既为零售企业物流创造绩效改进的环境,持续地改进企业物流运作过程;又为零售企业物流绩效改进创造必需的价值观和文化基础,重视满足企业内部和外部顾客的需要,使绩效改进贯穿于从供方到顾客的整个供应链。
树立企业物流整体绩效管理思想
一般来说,零售企业物流活动就是为生产经营服务的服务性活动,不同的企业物流服务功能的构成和重要性不同,其绩效都会影响顾客感觉中的整体物流绩效和顾客的满意程度。零售企业强化物流绩效管理,就必须树立整体绩效管理思想,必须深入了解物流服务全过程,并根据顾客需求,认真做好物流服务网络体系设计工作和物流绩效管理工作,不断创造物流价值,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企业在物流服务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都必须以优质服务组成的整体,为顾客创造更大的物流价值,增强顾客的信任感和忠诚感。
物流绩效是服务客观现实和顾客主观感觉融为一体的产物。零售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长期优势,应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加强绩效管理,做好每一个关键环节的绩效管理工作,提升零售企业物流服务的整体绩效水平,促使服务实绩符合或超过顾客的期望。
顾客感觉中的物流绩效是由零售企业物流员工和顾客之间相互交往的结果决定的。员工的服务知识、服务技能、服务意识、服务行为对顾客感觉中的物流绩效有极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内部物流绩效,才能为零售企业外部顾客提供优质服务。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员工的物流服务管理,必须高度重视顾客的物流需求管理。
建立有效的物流绩效管理信息系统
零售企业建立有效的物流绩效管理信息系统能为企业提供物流绩效改进决策必需的各种信息,能激励企业内部员工改进物流服务工作。建立有效的物流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应遵循以下原则:
计量顾客对物流绩效的期望。零售企业既应计量顾客对物流绩效的评估,也应计量顾客对物流服务的期望。顾客对物流绩效的期望是顾客评估物流绩效的依据。不计量顾客的期望,零售企业就很难正确理解顾客对物流绩效的评价。
强调物流信息绩效。零售企业物流绩效管理信息系统是根据信息的相关性、精确性、实用性、连续性、可信性来衡量的。零售企业为顾客提供优质服务,可增强顾客忠诚感,扩大市场份额,提高经济收益。物流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就是让管理者了解物流绩效对零售企业的影响,做好有关管理工作。
实时监控物流绩效状况。在为顾客提供物流服务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导致企业物流绩效的变化。加强物流绩效管理需要随时了解和掌握物流绩效的现状、运行过程和发展趋势,及时发现问题、改进管理,提高企业物流服务与管理绩效。一般需要对物流绩效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建立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实现企业物流绩效管理信息的实时采集、整理、传递,有效实行监督和控制,提高企业物流绩效管理水平。
参考资料:
1.方振邦著.绩效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孟建民主编.中国企业效绩评价.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关键词:零售企业 物流绩效 评价 改进策略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零售企业发展的市场竞争优势越来越取决于现代物流提供的速度、成本、服务以及效率。零售企业强化竞争发展优势就需要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依靠物流过程的控制、物流技术设施设备的发展、物流信息的合理应用并通过不断改进企业经营资源整合过程的物流绩效管理,才能提高运行效率,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创造更好的企业价值。
零售企业改进物流绩效,就是在满足顾客服务要求条件下,在零售企业经营运作全过程中对物流绩效的产生、形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指挥、监督和协调。主要有四个基本策略:
建立零售企业物流绩效发展战略
零售企业物流绩效发展战略要素分析
运用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提出的竞争优势要素划分方法,影响零售企业物流绩效的战略要素主要就是物流资源、物流产业竞争、物流市场需求、政府政策四个方面,并由此构建了基本的共同影响框架。物流市场需求包含需求量、需求结构与需求变化趋势所产生的导向信息,物流资源包含物流设施设备、物流人才、物流服务管理所决定的运作能力,物流产业竞争包括了竞争程度、发展能力以及相关产业支持的基础条件,政府政策包括了相关法规、宏观管理体制与调控能力的制导作用,四者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影响零售企业物流绩效发展的战略要素。
对零售企业物流绩效战略要素进行的价值分析,就是价值分类、竞争权衡、确定优势资源、共享优势资源、创造更大的物流绩效。可以通过价值、吸引力、持久力的分析来完成物流绩效发展战略要素的系统分析。价值分析就是分析企业物流资源与物流需求匹配的程度和形成的竞争优势;吸引力分析就是分析促进企业物流发展的企业资源力量,包括资源的独特性、传递方式和转移效用;持久力分析就是分析政府的政策环境与企业优势资源积蓄和提高的速度、等级,以及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发展战略模式及其实现途径
零售企业物流绩效发展战略模式主要表现为合理化战略模式与创新战略模式。物流绩效合理化战略就是将合理化思想与操作方式贯穿在改进物流绩效的全部过程。零售企业物流运作系统是由多个环节组成的,需要对物流系统进行设计、调整、改进与优化,通过提升物流服务能力,科学地解析物流成本构成情况,有针对性地采取管理手段,有效地降低物流成本,实现企业物流绩效的合理化。零售企业物流绩效管理的创新战略就是通过创新物流管理的制度、方式和方法,改变企业原有物流服务构成,不断提升物流服务能力,以更优质的服务创造更多的物流价值。
为此,零售企业必须紧紧围绕发展战略需要,通过战略、任务和决策转化为具体的、系统的、可操作的战略目标,从而形成集评价和激励,传播和沟通、团结和学习的多功能的战略管理系统;必须进一步分析和评估企业资源素质与能力,科学确定企业物流战略,实施战略管理,确保物流绩效管理产生战略价值。
强化零售企业物流绩效评价管理
零售企业物流绩效评价就是以有效满足竞争与发展的物流需求为目的,通过客观定量标准与主观效用行为测定物流绩效的活动过程。具体地说,零售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是对物流价值的事前计划与控制以及事后的分析与评估,以衡量企业物流运作系统和活动过程的投入与产出状况的分析技术和方法。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和分析工具,零售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成为一个不断分析、控制和修正的动态过程。
零售企业物流绩效评价是对整个供应链体系中多个群体利益的协调、平衡和兼顾。为了建立起零售企业内部物流运作体系和各环节各部门和各个员工的激励机制,并建立起供应链体系中企业与供应商顾客等外部利益群体的利益分享机制,需要对物流绩效进行多角度评价的平衡和有机协调。主要包括:外部评价指标(品牌形象、顾客态度、股东收益等)和内部评价指标(内部组织效率、物流运营、技术、创新与成长等)之间的平衡;成果评价指标(市场占有率、利润、物统费用、物流设备利用率等)与行为评价指标(物流功能组合、物流控制、物流设备状况、员工、物流流程、物流服务等)之间的平衡;客观评价指标(响应速度、准时率、准确率、配送频率、差错率等)与主观评价指标(顾客满意度、员工忠诚度等)之间的平衡;直接评价指标(直接衡量物流活动成本与收益的指标)与间接评价指标(物流活动提升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指标)之间的平衡;长期评价指标与短期评价指标的平衡;有形资产评价指标与无形资产评价指标的平衡。
面向未来的竞争,零售企业的绩效更多地在于所选择的供应商绩效、所选择的目标市场顾客绩效等构成供应链系统的共同绩效。零售企业必须从着重内部控制转为内外协调并重,就需要沿着供应链系统对物流绩效进行延伸的协调和控制。零售企业经营品种日益丰富,博弈下的供应链系统日益复杂,对物流绩效实现全面评价涉及更多的因素和数据处理,需要更大的成本投入、更长的分析时间和增加了出错的可能,很难满足零售企业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持续提升竞争优势的要求。零售企业对供应链系统的物流绩效实施动态测评,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优选的动态测评的关键性指标(KPI指标)编制成系统软件,在零售企业现有的信息系统上根据需要采集数据并分析和提供测评结果,为供应链博弈决策提供辅助支持并保证时效性与准确性。 构建零售企业物流绩效管理体系
要建立零售企业物流绩效管理体系,除了要有管理职责、人员与物质资源、绩效体系结构等要素之外,还必须要有符合零售企业经营特点的物流运作要素。包括:物流需要的调研与评定,物流服务设计,物流服务提供过程和物流绩效管理的分析与改进。
物流需要的调研与评定是企业物流活动过程的首要内容,要运用各种有效方式了解物流需要,依据调研结果和企业实际物流服务条件,确定新的物流服务项目,编制物流服务大纲,以作为物流服务设计的基础。 物流服务设计是把物流服务大纲中的内容与要求策划设计为物流服务规范、物流服务提供规范和物流绩效控制规范,确定开展预定物流服务项目的时间计划表,确保一切必要的资源、设施和技术支持,并对物流服务项目进行适当的、切合实际的宣传。
物流服务规范规定了物流服务的特性、内容、要求及验收的标准;物流服务提供规范规定了提供物流服务的方法和手段;绩效控制规范应有效地控制每一物流服务过程绩效,以确保物流服务始终满足有关规范要求和顾客需要,既可以此制定物流绩效管理控制规范,也可纳入企业整体服务规范和管理规范之中。
物流服务组织应采取行政、经济、教育等各种手段确保物流服务规范的实施,不断地对物流服务过程绩效进行评定和记录,识别和纠正不规范物流服务,把影响物流服务过程绩效的各方面因素,如人的技能、设施的完好与安全等置于受控状态。还应十分重视顾客对物流绩效的投诉和评价,力争实现无缺陷物流服务。
零售企业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物流绩效管理进行分析,为此要建立一个物流绩效管理信息反馈管理系统,既要进行定性分析,更要进行定量数据收集和统计分析,以寻求绩效改进机会,进行绩效改进,提高物流绩效管理水平。
有效运用物流绩效改进方法
零售企业物流绩效改进就是指为向零售企业物流及其顾客提供增值效益,在整个零售企业范围内所采取的提高物流绩效活动过程的效果与效率的所有措施。绩效改进是一种以追求更高的过程效果和效率为目标的持续活动。既为零售企业物流创造绩效改进的环境,持续地改进企业物流运作过程;又为零售企业物流绩效改进创造必需的价值观和文化基础,重视满足企业内部和外部顾客的需要,使绩效改进贯穿于从供方到顾客的整个供应链。
树立企业物流整体绩效管理思想
一般来说,零售企业物流活动就是为生产经营服务的服务性活动,不同的企业物流服务功能的构成和重要性不同,其绩效都会影响顾客感觉中的整体物流绩效和顾客的满意程度。零售企业强化物流绩效管理,就必须树立整体绩效管理思想,必须深入了解物流服务全过程,并根据顾客需求,认真做好物流服务网络体系设计工作和物流绩效管理工作,不断创造物流价值,提高顾客的满意程度。企业在物流服务过程的各个环节、各个阶段,都必须以优质服务组成的整体,为顾客创造更大的物流价值,增强顾客的信任感和忠诚感。
物流绩效是服务客观现实和顾客主观感觉融为一体的产物。零售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长期优势,应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加强绩效管理,做好每一个关键环节的绩效管理工作,提升零售企业物流服务的整体绩效水平,促使服务实绩符合或超过顾客的期望。
顾客感觉中的物流绩效是由零售企业物流员工和顾客之间相互交往的结果决定的。员工的服务知识、服务技能、服务意识、服务行为对顾客感觉中的物流绩效有极大的影响。因此,提高内部物流绩效,才能为零售企业外部顾客提供优质服务。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员工的物流服务管理,必须高度重视顾客的物流需求管理。
建立有效的物流绩效管理信息系统
零售企业建立有效的物流绩效管理信息系统能为企业提供物流绩效改进决策必需的各种信息,能激励企业内部员工改进物流服务工作。建立有效的物流绩效管理信息系统应遵循以下原则:
计量顾客对物流绩效的期望。零售企业既应计量顾客对物流绩效的评估,也应计量顾客对物流服务的期望。顾客对物流绩效的期望是顾客评估物流绩效的依据。不计量顾客的期望,零售企业就很难正确理解顾客对物流绩效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