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外资经济的例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经济合同管理 经济合同 外资企业
一、前言
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余年里,吸引了大量外商独资企业到中国直接投资,根据国家统计局“十一五”经济发展报告显示,“十一五”期间中国外商直接投资累计额达到426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1.9%。其中,企业经济合同能否正常履行、经济合同关系建立的是否合法关乎着社会经济秩序是否能有序进行 ,企业对经济合同的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并对企业的经济活动产生重大影响,但目前全社会的经济法律意识较为淡薄 ,忽略了经济合同在市场竞争下的管理和监督,导致企业丧失资源和主动权,由此可见,提高企业对经济合同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已成为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就旨在对经济合同的重要性进行阐述,并提供相应的对策。
二、外资企业经济合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经济合同管理中关于合同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经济合同的签订过程中缺乏对对方合理的了解以及对合同的认知,导致经济损失无法赔偿;签订双方的一方不符合主体资格,或者在授权范围外签订合同;合同对内容描述模糊、条款不全,对于双方的权利义务没有进行详细的界定 ;在合同执行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合同规定来履行义务;在合同产生纠纷时,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识,导致企业利益受损。
(二)经济合同管理中有关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企业之间的经济合同有时碍于人情面子流于口头形式,并未真正签署成为正式的合同,或者部分企业经济合同的签订没有进行严格的把关,缺乏管理部门的有效约束,对合同内容的审查不够规范 ;经济合同的管理制度流于形式,管理机构、监督人员无法落实到位,企业忽视经济合同的重要性,导致经济合同的管理不能有效渗透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去 。
三、加强经济合同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加强企业经济合同的管理维持良好经济秩序的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国内的经济往来越来越频繁,国内企业正是在国际化背景下谋求发展,也对企业经营的众多要素的重组、流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企业主体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下,依靠契约以及各方的诚信履约来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加强企业,尤其是外资企业的经济合同管理可以全方位的监控企业经济运营的全过程,使经济合同更加适应市场竞争机制下的需求变动,条款设定更加科学和严密。
(二)加强企业经济合同管理有利于维护企业的权益
经济合同的有效管理为企业维护自身的权利和权益提供了依据和保障,同时,合理的经济合同管理有利于实时对合同从立项、对方资质审查、签订、履行、项目验收情况进行控制和追踪,保障合同从签约到结算实际质量。若一旦对方出现违约行为,也可以及时判定对方的违约责任并进行责任追究,将企业的损失降至最低。
(三)加强企业经济合同管理有利于改善管理工作
外资企业内部实行经济合同管理,有利于增强全员的市场意识,转变管理方式,企业内部实行的经济合同将计划管理付诸实践,以合同约定的条款实行权利、履行义务,若完不成计划则按照经济责任进行追究扣罚,违约者将按照合同进行赔款,承担相应的责任。
(四)加强企业经济合同管理有助于减少经济合同纠纷
引发经济纠纷的原因很多,不少出自于产品质量、品种规格、履行期限变更、无违约责任条款,还有部分出自合同条款规定不明晰、混乱、表述有漏洞等原因,归纳起来主要出于三个环节,一是签订环节的不公平,二是违约处理的不得当,三是合同修正意见不一致。企业加强对经济合同的管理可以有效预防此类问题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成员的合同意识和法律意识。
(五)加强合同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发展的预见性
对经济合同进行管理的过程,即就是充分利用企业自身和外部环境资源和优势的过程,加强企业经济合同的管理,就必然要求企业合同管理的参与者和责任人员要认真研究企业的资源和优势所在,外部环境中可以利用的政策和机遇所在,在反复的研究和实践中不断校正,对企业能够在信息量庞大、竞争激烈的市场经营中起到超前预测和探索的作用。
四、加强经济合同管理的策略
经济合同的签订具有法律约束力,条款均体现着双方的意愿和利益。加强经济合同的管理的关键也在于健全管理机制,因此,首先要充实合同管理人员,建立健全合同管理机构[6],其次,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学习其他企业的成功经验,结合企业实际,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在签订经济合同中必须要严格把控审查关,对合同履行期间的情况要跟踪调查。
五、结束语
外资企业的经济合同管理已经转变为为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多方位的管理手段,在中国现代企业经济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加强经济合同管理对于预防企业经营过程中遇见的各种问题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7],同时,加强经济合同对于完善中国经济法制体系、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也具备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于健龙.论外商投资合同法律效力争议解决[J].时代法学.2012,4:82-90
[2]阎振波,丁小莉.论经济合同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的作用及方法[J].时代经贸.2007,12:114-115
[3]徐吉龙,张来宾.经济合同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的应用[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4:13-14
[4]高峰.论经济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0,7:168-169
关键词:利用外资;fdi产业国际竞争力;跨国公司
1 我国利用外资的发展历程与特点
1.1 投资方式由中外合资朝着外商独资方向发展
在外资经济贸易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外合资作为一种双赢的引资,投资方式曾被广泛的利用,并且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成为外资经济的主要形态。随着市场环境的改善,不确定风险的降低和各国投资政策的放宽,规范和透明,外商独资的企业迅速利用这一良好经济机遇迅速发展起来。跨国公司实施独资化方式主要有新建独资企业,在原有合资企业中增加投资和扩大股份占有额,或者直接收购和兼并国内企业。
1.2 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保持着较快增长速度,但投资领域有待拓宽
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它极大的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也使得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的增大。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在吸引外资这一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目前我国已经跃居世界第二大吸引外资国。1997东南亚金融危机我国尽管受到一定的影响,利用外资金额先有所减少,但是自从1998至今都稳步增加,并且外资投资重点也由数量转向质量,提高了产品的价值利用率。其次,投资领域也得到了进一步拓宽,但仍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从产业分布观察,一方面受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工业化阶段的影响,另一方面受国际产业分工变化和产业国际转移影响,外来资本进入我国的主要投向一直以第二产业为主,尤其集中在制造业。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显示,2004年,按照上述各项指标计算,从事第二产业的企业单位数占全部外资企业的76.0%,第三产业占24.0%;第二产业吸纳的就业人数占89%,第三产业占11%;第二产业拥有的资产总量占58.3%,第三产业占41.7%;第二产业当年实现的主营营业收入占78.11%,第三产业占21.89%。虽然外贸经济不断在试图拓展投资领域,但从1997年至今第二产业一直占全部合同外资总额的七成左右,而第一和第三产业所吸引的直接外商投资比例一直很小,这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和重视。
1.3 投资企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从地域分布看来,外商直接投资比较集中,90%以上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并且趋势一直比较稳定。一方面受地理和资源条件影响,另一方面受国内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的影响,进入我国的外来资本绝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地区。根据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到2004年末,在全部外资企业单位数中,广东、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北京、辽宁、天津等9个东部省(市)的占比已经达到88%,遥遥领先于中西部地区;依据资产总量计算,9省(市)所占份额也已达到74%。
2004年在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中,东、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分别为85.93%、11.02%和2.88%,外资在东部地区聚集的状况仍然没有发生改变。外资在中国内地的地区分布不均,进一步扩大了地区收入的差距。但是随着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中部崛起政策的实施,也起到了一定的刺激和促进作用,外商了逐渐加大了对我国东西部地区的关注与投资。
2 利用外资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2.1 外资对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
从1984年到2005年我国fdi与gdp数据显示看
增大的趋势,凉着呈正相关关系,fdi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1984年我国gdp为7170.0亿元,2005年达到183084.8亿元,是1984年的25.5倍!
2.2 外资集中的工业领域对中国工业增长的贡献
从1990年到2005年,中国gdp以年均9.8%的增长速度上升,大约有1.9个百分点来自利用外资的贡献。表2中可以看出,在工业总产值中,外资企业工业产值的比重也由1998年24.74%提高到2005年的31.74%。从1998年以来,我国三资企业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不断攀升,1998~2005年平均占工业总产值28.96%,即我国工业总产值中每100元中就有28.96元是由三资企业创造的,外资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较大。
2.3 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fdi
fdi——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的缩写,译为国际直接投资,是一国的投资者(自然人或法人)跨国境投入资本或其他生产要素,以获取或控制相应的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得利润或稀缺生产要素为目的的投资活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以东部地区为代表,我国在充分利用劳动力,自然资源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通过吸收fdi和接受国外企业的代工合同等方式积极嵌入全球价值链,迅速建立起全面开放的外向型经济,通过融入全球经济,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在这一过程中,fdi的快速增长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fdi从1990年的102.89亿美元,大幅增加到2006年的694.7亿美元。快速增长的fdi通过经济起飞资本,推动当地产业结构升级,增加劳动力就业,促进加工贸易发展等推动我国经济的迅速增长,对外贸易扩大和产业进步。其中,跨国公司是fdi的主要形式。由于跨国公司投资具有规模大,起点高,投资总额大的特点,可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的短缺,尤其是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建设。另外,随着跨国公司投资力度的增强,增加了我国的财政收入,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也有利于我国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
3 结论
继续发挥对外开放优势,在鼓励跨国公司扩大对华直接投资的同时,加快利用外资增长方式转变,更多广泛的吸引适合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的先进技术,管理知识和高素质人才。这将是振兴中华的一项长期的任务。
参考文献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绿色经济;启示
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8-00000-02
当前,各国对环境问题认识日益加深,我国政府对绿色发展也高度重视,将绿色发展理念写入“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并将其设定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终极目标的必然过程。然而长期以来对我国经济发展起重要作用的外商直接投资在拉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亟待结合绿色发展理念加以规范和引导。文本援引南非、美国、韩国3个国家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发展低碳绿色经济的成功案例,分析了各国投资促进和贸易发展机构吸引外商参与绿色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并提出促进我国绿色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及国外对发展绿色外商直接投资的认识
联合国制定并于2016年1月1日启动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包含了为未来15年的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具有丰富的绿色内涵。同时,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巴黎第21次会议上,195个成员国一致同意进一步采取措施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持全球温度上升水平低于前工业水平2°C。而我国在《十三五规划》中也从战略的高度指出,要坚持绿色富国和绿色惠民,支持绿色清洁生产,推动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产业体系,发展和建立绿色金融和绿色发展基金,实施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园区循环式改造的循环发展计划,着力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产方式。这些绿色发展行动计划要求在能源、交通和其他几十个行业进行变革,并需要数万亿美元的巨额投资。而低碳投资又称为绿色投资,包括减少温室气体影响的生产工艺的投资、清洁能源投资及在生产和制造减少温室气体的相关产品的研究和生产投资等方面。绿色投资都是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发展迅速。而我国,绿色产业和绿色发展实践相对仍处于起步探索阶段,需要充分借鉴外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发展绿色经济的的经验并利用绿色外商直接投资资本。
本文结合全球三个利用外商投资发展低碳绿色经济的典型案例,分析了来自发达和新兴市场国家不同地区和环境下投资促进和贸易发展机构吸引外商投资参与绿色经济发展的经验做法。三个案例分别是:南非利用外商投资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项目、波特兰发展委员会吸引外商投资扩大地方清洁技术产业群、韩国蔚山生态工业园区中心建立园区公司网络系统促进投资者发展绿色经济。分析结果表明,各国、各地区的投资促进和贸易发展机构对发展绿色经济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发展绿色经济没有完全、统一的解决方案,持续的绿色战略必须适应当地环境。
二、国外促进绿色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做法
(一)南非利用外商投资发展可再生能源产业项目
一是突出绿色经济发展地位。南非拥有大量的煤炭储备,化石能源占全国能源供应的87%,能源获取容易且廉价,但绿色经济在南非经济发展中占据突出位置。南非是非洲大陆上可再生能源方面,政府和企业合作领域的典范。据彭博新能源财经ClimateScope报告南非位居全球35个国家吸引低碳投资第三位。其成功主要得益于其良好的投资环境、简洁便利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府大力支持环保企业。
二是签订绿色经济发展协议并给予补贴。2011年,南非政府、商界、劳工组织和民间机构签署了一项绿色经济协议。该协议达成12项绿色经济发展承诺,包括推广可再生能源、回收使用工业废水以及工业改造。其中,政府承诺将会购买40亿瓦特利用可再生资源生产的电力。同时,政府拨款300万美元用来帮助公司改造现有设备以利用可再生能源,这项拨款占改造总费用的30%。公司可用拨款来购买屋顶大阳能电池板等绿色设备。政府支持绿色产业的政策行动给南非外商投资者提供了投资方向,刺激了国外投资者投资兴趣。
三是成立专业机构提供绿色投资服务。专门成立南非绿色投资促进机构,向外商投资机构提供信息帮助服务,使外商投标程序满足本国政府条件。同时,向潜在投资者营销投资机会,将外商资金用在再生能源发电方面,并使这些投资转化成为国内可再生能源设备制造业的催化剂。此外,机构还提供可再生能源设备(如光伏电池设备)生产方面的技术知识,为投资者了解当地生产力和竞争力方面提供案例。
四是注重建立外商投资者与本地企业之间的联系。南非在与西班牙GRI公司谈判建立风力发电厂时,告知其本地供应商发展潜能,鼓励其与本地企业建立联系,实现共赢。通过外商投资和本地供应商的协作与相互支持,南非拥有了非洲第一家生产风塔的公司,并可组装或制造可再生能源设备。
(二)美国波特兰发展委员会吸引外商投资扩大地方清洁技术产业群
一是制定绿色技术发展计划。波特兰的公共政策和市民文化一直以绿色环保著称,并有大量的清洁技术和绿色建筑公司,但没有一家发展成为大公司,波特兰也未充分利用其潜在外商直接投资绿地的地理优势。为支持当地绿色企业出口绿色产品和服务并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波特兰发展委员会制定了全球贸易和投资计划,并通过与布鲁金斯学会的合作,将清洁技术作为其首要战略计划来发展。
二是举办投资招商会推荐新产品。在波特兰和俄勒冈州的政府政策的领导下,委员会通过举办投资招商暨清洁技术创新发展会议,将拥有清洁技术的公司聚集在一起,来帮助他们在国内和国外的公司中寻找合作伙伴,从而开拓新市场。如通过招商会顺利为储能系统的清洁技术项目融资320万美元作为其2015年的发展资金。
三是提供清洁技术创业创新安置服务。波特兰发展委员会管理着60多家重点企业,包括它们的技术、市场、发展水平、国际足迹、融资需求等信息。这使得波特兰发展委员会能够站在一定的全局角度分析这些企业的优势和差距,给予新创业创新企业有别于其他企业的发展和投资政策建议。考虑到大量波特兰地区清洁技术公司创业失败率高,委员会的援助对这些新公司的生存意义重大。
(三)韩国蔚山生态工业园区中心建立园区公司网络系统促进投资者发展绿色经济
一是创新绿色生态工业发展概念。韩国蔚山市工业区,是韩国最大的工业中心,区内有15个工业园区,而其中的Mipo和 Onsan工业园区就有约1200家公司和120000多名员工。但在这1200多家公司中仅有个别公司将绿色产业作为他们的主要业务。为测算这一集中区域内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监控资源的浪费以限制污染输出,韩国在2005年贸易、工业和能源大会上倡议将混合型工业过渡到绿色生态工业的概念。
二是成立韩国蔚山生态工业园中心。作为绿色生态工业发展计划的一部分,朝鲜工业园区公司和韩国蔚山大都会在韩国蔚山工业区建立了韩国蔚山生态工业园中心,中心委员会包括负责工业园区管理的国家代表机构、私人企业、非政府组织和蔚山大学研发中心。园区中心主要为商业开发机构在绿色产品生产过程中识别投资机会,并从中帮助企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除废水处置和污染减排外,园区中心还试图循环利用水资源,使得废水和能源能够相互转化使用,从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三是制定潜在绿色项目并试点。为促进绿色项目发展,园区中心确定了一系列蒸汽循环的绿色潜在项目。潜在项目与利益相关方和研发中心共享,并共同调查项目的可行性,制定最终项目报告和商业案例。为显示绿色概念的可行性,园区中心运行试点一些精心挑选的项目,随着几个试点案例的成功,园区成功建立了该园区大部分公司的销售渠道和废弃物分布点。
四是帮助企业建立共生关系以降低成本增加就业。园区中心帮助企业之间建立共生关系,并且与其他公司共享公共设施,从而实现集群效益,降低成本,增强生态友好性。如将冶炼企业排放的高浓度二氧化碳输送到造纸企业用作产品加工用料,冶炼企业排放的热蒸汽被输送到造纸企业用作热源。例如,Sungam市政废物焚烧设备公司和Hyosung公司以500万美元进行蒸汽网络投资,每年节约成本累计700万美元,并增加了150人的就业岗位。
五是帮助企业建立项目经济效益愿景。每个共生项目开始前,园区中心都向投资者讲明项目吸引力和将可能产生的经济效益,并作出将会帮助其解决相关问题的承诺,以此募集投资者。共生项目的持续成功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从而吸引了新投资者的参与。截至2014年底,韩国蔚山生态工业园区第一个共生项目已启动8年,涉及31家企业,共节约7400万美元成本,创造4500万美元的新收入。
三、对我国促进绿色外商直接投资的经验启示
(一)政府政策支持是决定外商投资的关键。政府对于当地环保领域的政策和倡议是外商进行投资时首要考虑的因素之一。大多数绿色产业和技术相对年轻,对于市场和价值链来说,绿色产业早期的增长大部分来源于公共政策的支持。上述三个案例,政府在韩国蔚山的规划愿景、南非政府的公共政策以及波特兰当地政府对于环境保护的支持都有助于创造投资机会。
(二)投资促进机构发挥重要作用。投资促进机构和商业发展机构通过了解开发专业知识,针对合适的部门和活动创建和演示成功的商业案例,在促进绿色投资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投资促进机构和合作伙伴需要跳出固有思维模式来识别利用外国直接投资发展其绿色经济的机遇和途径。绿色投资机会普遍存在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及现有经济转型和绿化中。而挑战在于确定一个适当的目标区域,并选择合适的方案来解决投资障碍。在不同的条件下要用不同种类的办法,但都需要考虑当地市场状况和投资促进机构所面临的资源约束。
(三)需要清晰明了的绿色投资机会和商业论证。投资促进机构可以通过成功的试点项目,提高绿色投资机会的可行度和做好获益项目的渠道准备工作。如投资促进机构可以创建可行的商业投资方案(南非投资项目)或者展示投资者在传统产业如何利用低碳实践来获得盈利(韩国EIP),以使绿色投资项目更加清晰明了。
摘要:迅速崛起的电子商务,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日益显著。在电子商务中作为会计、税务基础的原始凭证将不复存在,这对纳税企业的规范运作、国民经济数据的收集和消费者权益的维护都提出了重大的挑战,此时电子发票应运而生,积极推广电子发票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本文旨在对电子发票的优越性和现阶段推广电子发票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借鉴国外推广电子发票的成功经验为我国接下来推广电子发票,提供几点参考意见。
关键词 :优越性;电子发票;问题;经验借鉴
电子商务的爆发式增长,已经在人们的生活中得到充分体现: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3 年电子商务交易规模约10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5%,2014 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12.3 万亿元,同比增长21.3%;网络购物年度线上渗透率首次突破10%;移动购物市场规模增速超200%。在电子商务中,作为税务会计基础的原始纸质凭证将不复存在,使得交易难以追踪。而且电子商务具有跨国性、跨地域性,通过国际信用卡的结算,实现在线交易,和传统的交易方式从有着本质的不同,现有的纸质版发票不能满足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需求。
一、电子发票的优越性及现阶段推行电子发票面临的问题
(一)电子发票的优越性
1.可以节约巨量的社会成本。纸质发票的使用过程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成本,包括印制成本、购置成本、打印成本、邮寄成本等,而且纸质发票使用不仅程序繁琐,而且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而使用电子发票可以解决上述问题:电子发票不需要纸质介质,不需打印邮寄,直接存储在电子发票系统中,也不需要纳税机构向税务机关往返申报纳税,节省了大量的社会成本和绿色资源。
2.为我国将来向一定规模的电商征缴税收准备条件。电子商务规模的迅速壮大,使得对电商征缴税收的问题的提上了日程。对隐蔽的、变化快的电子商务交易征缴税收,识别交易主体的身份、获得交易信息是先决条件。
由于电子商务是瞬间完成的交易活动,想要取得完整的交易信息需要深入交易活动的内部。最合适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采用电子发票。因此广泛采用电子发票,为下一步对电商征缴税收提供了前提条件,使得税务主管部门便于对税收来源进行整体的监控,提高税收的征管效率。
3. 可以规范纳税人纳税行为和降低企业纳税成本。
现实中纳税人为了逃避税,不按照发票管理规定填写发票项目,虚开、代开发票情况屡见不鲜。纸质发票在入账过程中还要耗费大量的人工进行比对、整理、入账,人工成本很高。贸易往来企业间,发票快递问题、发票审核问题,不仅影响款项支付和货物流转时间,还存在丢失及收到虚假发票等一系列问题。使用电子发票,纳税人可以实时在线领购、在线开具、在线传递发票。电子发票也为税务机关改变税收征管的滞后性和被动型创造了条件,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随时在税务部门的监管之下,企业偷税、漏税的行为也得以有效地遏制,同时也使企业降低纳税成本。
4.电子发票将增加政府管理手段,促进政府管理方式转变。电子交易的数据全部承载在电子发票内,综合规范的电子发票数据系统可以自动生成电子商务交易的数据并且完成数据的汇集和输送。由此一来就收集到了市场数据的第一手资料:商品、金额、物流等情况都有详细全面的资料。因此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我国的基础数据库,使得国家的宏观决策、产业政策和其他行政手段更加有针对性和合理性。
(二)现阶段推广电子版发票存在的障碍
1.现有的会计政策要求以纸质发票作为企业报账的依据,因此电子发票从一开始就面临着难报账的问题。如果利用打印成纸质版的电子发票进行报账,电子发票节省社会资源、绿色环保的优势就无法发挥,而且一旦将电子发票打印,发票的真实性和唯一性就无法保证。
2.接受电子发票的企业需要企业的财务核算系统的支持,没有完善的管理系统的企业,如果将电子发票打印出来报销,这根之前纸质的电子版发票的没有什么区别,如果要求企业因此增加投入,也是不得不考虑的一个管理成本。
3.目前,试点的电子发票各自独立运行,未能互联互通,电子发票陷入“信息孤岛”。现在是各地分别进行试点,试点区域各自为政,电子发票的标准并不统一,而且“在哪儿交税”成为利益博弈的焦点。电子发票就不具有普遍性、不能异地流转,报账不具备法律效力成为了重要的问题。
4.网购市场可能会应为电子发票的使用降低一部分的价格优势。如果开始征税,利润会更薄,店家为了追求利润会将价格提高,以抵消电子发票的成本。因此一旦网络发票开始征税,店主无疑将提高卖价,受影响的还是消费者。
二、推广电子版发票国外成功经验的借鉴
(一)国外的成功经验
1.欧盟。欧盟于2001 年开始制定法规,承认电子发票的效力。2004 年1 月1 日《电子发票指导纲要》正式实施,该纲要规定开具电子发票要参考纸质发票的要求,在双方当事人协商的基础上实施。开票人通过采用规定的标准电子发票软件开出电子发票,利用ED 系统或者是通过EMAIL 将电子发票传送给电子发票接受者,税务机关通过服务器对该过程进行检查。
2005 年后,欧洲国家纷纷积极推动电子发票的相关立法。欧盟委员会于2007年成立工作小组,制定EEI评估框架,2013 年出台了欧盟公共采购电子发票指令的草案,拟建立兼容各成员国的电子发票系统。
2013 年1 月1 日起正式实施的新的欧盟增值税法规定,纸质发票和电子发票拥有法律地位相同,这一规定给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带来更多的便利,进一步推动B2B 和B2G 等模式的发展,而这些业务的发展又进一步推广了电子发票的使用。
2.美国。美国于2013 年初强制推行电子发票。美国政府在推动电子发票的过程中,给予了相应的法律保障。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在1996 年公布电子商务的法律范本,为承认电子发票的法律地位,美国很多州也将各自的商业法令根据该范本进行了修订。相关法案也经过了国会的批准,正式给予电子形式的交易记录和签章法律效力。美国银行推出的EIPP 系统是一个企业提交发票并接受网上支付的过程,SaaS 软件可以使各种规模的企业实现纸质发票转变为电子发票的过程变得简便而且节约成本。它的工作流程为:公司从发票系统中输出一个文件,提交到SaaS EIPP 服务器,服务器将其转化为电子发票,通知采购商,采购商通过一个安全的门户网站提供发票数据给银行,银行收集并处理支付数据后自动付款。
(二)对国外成功经验的借鉴
我国电子发票才刚起步,2012 年出台文件,选取试点,2012 年5 月中旬开始试点推行,2013 年6 月我国第一张电子发票诞生。相对于境外电子发票的快速应用和推广,我国现阶段电子发票的试点范围小,数量有限,我们需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现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参考和借鉴国外前进经验。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和我国的现实问题,我国电子发票推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与路径:
1.全国统一规划电子发票的试点工作。电子发票的推广应用,需要进行全国统一的部署和规划。对电子发票的格式标准、电子发票商品编码体系、电子发票安全标准等电子发票的标准体系进行统一的设计;现在已经进行试点的城市需要统一的协调、组织和管理;需要设立专门的全国性质的电子发票委员会负责日常的工作和相关国家政策的协调。功能完备、统一的电子发票可以更方便的进行全面推广和应用。
因此,建议借鉴欧盟的成功经验,设立一个全国性质的电子发票委员会,对电子发票的标准体系构建、试点城市的统一规划、电子发票应用的指导、相关重大问题的处理和解决、政策的制定和相关部门的协调等进行统一的处理。
2.逐步构建电子发票的法律体系。电子发票的推广应用涉及到现有几部法规的修改和调整,比如《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发票管理办法》、《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通过对现有相关法规的修改,使得法规承认电子发票的法律地位,企业可以根据电子发票报销、入账,解决电子发票入账的问题。对现有法规修改的基础上也可以颁布新的关于电子发票的综合性法律法规,对电子发票做一个综合性的法律论述和规定。
3.构建全国性的电子发票系统平台。全国性电子发票系统平台的构建关乎着电子发票能否得到全面的推广和有效的运行,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我们可以借鉴欧盟构建电子发票系统平台的成功经验,考虑我国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求,由国家带头注资,各个行业的企业和人才积极参与,在自主、公平、高效、独立、安全的基础上进行全国性电子发票系统平台的开发和构建。
三、小结
电子发票的推广应用是我国电子商务迅速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信息化建设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与电子发票有关法规的修订和颁布是解决电子发票入账、承认其法律地位的重要路径,全国性电子发票系统平台的构建是全面推广电子发票的基础。这些不仅关系到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企业纳税成本的降低和网络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维护,而且关乎我国基础经济数据库的构建和相关政策的科学实施。为此,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积极推进电子发票改革进程。
参考文献:
[1]曹磊.2013年度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2014.
[2]艾瑞咨询中心.2011-2012 年中国电子商务行业发展报告简版.艾瑞咨询中心,2012.
关键词:高速公路服务区 引进外资 经营管理
目前,全国高速公路建设飞速发展,高速公路服务区的数量也不断增加,高速公路上的服务区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因其地处高速公路封闭的特殊环境内,为高速公路上的司乘人员和旅客提供加油、加水、洗车、餐饮、休息、住宿、修理等各项服务。与一般服务性产业性相比,有不同服务对象、服务理念与运行规律,故它是一个特殊的行业。随着高速公路里程的增长,通行量的增大,客运人数增多,服务区自然而然成为了高速公路新生的第二大规模产业经济。随着各地服务区的经营方式不同,经营效果、服务质量也悬殊很大。影响服务区经营状况因素很多,如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车流、人流、服务区硬件设施配套情况,经营体制等。但取决定因素的主要还是服务区的管理经营方式。对服务区怎样管理经营?服务区如何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一直是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努力探索和希望解决的重点。对此问题深入探讨,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一、吉林省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管理经营模式现状
到目前为止,我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2600KM,共设有40对服务区,3对停车场。我省服务区经营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形式,1、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管理经营的服务区;2、BOT经营管理模式的服务区;3、吉林省高速公路集团公司经营管理的服务区;从实践的情况来看,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经营管理的服务区社会效益明显高于其它经营管理模式的服务区。
二、高速公路服务区管理经营模式分析
1.BOT方式管理经营的服务区
BOT是英文build-operate-transfer的缩写,建设-经营-转让方式,是高速公路管理机构将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特许权授予承包商。承包商在特许期内负责服务区设计、融资建设经营,并回收成本、偿还债务、赚取利润,特许期结束后将项目所有权移交高速公路管理机构。从目前吉林省的服务区和全国各省服务区经营情况来看,BOT经营的服务区明显存在以下共同缺点:
(1)服务区均无上交经利润指标,使用年限较长。经营期限到后,服务区建筑形式很难满足高速公路发展需要。国有资产增值空间不大。
(2)服务区利润增长大,如服务区加油站年营业额总收入保守估计约为1.7亿元。其它收入也在400万左右。虽然利润空间很大但是扩大再生产的投入却很少。
(3)各自为战,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
(4)价格不统一,时常产生宰客现象。
(5)卫生条件、服务设施较差。
(6)服务质量下降、服务标准不同步。
(7)搞不正当竞争,恶性循环。
(8)国有资产维修不及时(如有一些进出服务区的道路破损严重等)。
唯一优点是缓解紧张资金。
2.引进外资方式管理经营的服务区
台湾南仁湖集团是一家专门从事高速服务区经营服务行业的企业,在台湾,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公路服务区由其打理。2007年首次瞄准浙江省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服务区,经过几年的经营,现在的南岸服务区已为客人打造了一个舒适、便捷、休闲的服务场所。目前该集团已在河南、山东、福建经营多家服务区,取得良好效果。
同时,大量的“洋品牌”也纷纷进入服务区的经营管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有“肯德基”、“麦当劳”、“德克士”,美国的牛肉面大王以及韩国的BBQ公司等外资企业都纷纷进入中国的高速公路服务区,这些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丰富了服务区的经营内容,同时将它的整个管理系统、制作流程引进来,并且由品牌单位的管理者进行直接管理,完完全全按品牌企业的要求去做。同时,还根据高速公路的实际情况进行必要创新和改进,对整个服务区行业管理水平的提高都起到了极大地作用。树立了高速公路的良好形象。
3.吉林省高速公路集团公司经营管理的服务区
(1)吉高集团所辖服务区全部对社会招商租赁经营,所得到的结果是,车流量相对多的服务区和盈利的项目如加油站、超市全部承包租赁经营。而对于车流量较少的服务区和利润相对少的项目如汽修、住宿、餐饮等无人经营,服务区经营者完善服务区功能积极性相对较低,服务功能完善工作相对滞后,社会效益下降明显,满足不了行车人、行路人的需求。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支线高速逐渐增多,相对盈利的服务区相对减少,这一矛盾更为突出!
(2)从近几年看,服务区承包租赁费收取后,用于服务区公益项目投入明显不足。同时,公司为了减少管理费用,服务区管理人员和管理经费相对较少,影响了服务区监管力度。
(3)各自为战,注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
(4)搞不正当竞争,恶性循环,存在拉客现象。
(5)国有资产维修不及时。
4.吉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经营管理的服务区
高管局管理经营的服务区的经济收入主要用于:
(1)服务区场地及场区维修。
(2)服务区房屋维修及设备设施更新。
(3)服务区污水处理设备建设。
(4)服务区服务功能及设施的改造。
(5)少部分弥补经费。
这种管理方式实现了服务区扩大再经营,保证了国有资产保值和升值。
(6)确保高速公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三、服务区管理的设想
1.服务区的经营模式
应统一建设,以承包、租赁为主,自营为辅,不断借鉴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如一些发达地区和国家,高速公路服务区经营方式是采用的“比例上交”的方式收取承包租赁费,可以大为缓解经营者的资金压力。经营者不会因上交巨额资费而跟不上市场步伐,交费后仍有实力支持其扩大经营。管理部门也将静态定额收益变为了动态高额收益,实现“多赚多收”。即兼顾了经济效益,又注重了社会效益。保证了国有资产保值和升值。充分调动了经营者与管理者的积极性。双方共同努力使得服务区“顾客盈门、产销两旺,”实现双赢。
2.借鉴国外的成功管理经验
意大利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收费高速公路的国家,早在政府公司便作为特许经营公司,开始建设、管理、经营该国50%的高速公路服务区。该公司作为特许经营者从意大利政府那里获得特许经营权,特许期限目前为30年,它的转移方式就是授权给各类不同的特许经营者来经营管理服务区。AUTOATRADE公司是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品牌企业,经营管理高速公路服务区之后,该公司利用自己的品牌优势,实行统一管理,使意大利服务区成为一个加油、购物、旅游、休闲的理想场所,取得了令人称奇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美国的高速公路服务区,也是由几家大公司进行特许经营,由特许经营公司授权有影响的品牌公司对服务区进行经营管理,该国每条高速公路基本上都授权给两个经营公司经营管理,一个是石油公司(大多为美孚公司),负责加油和加水服务;一个是餐饮经营者,负责餐饮、休闲、超市、车辆维修服务。也有的路段将车辆维修单列出来,授权给另外的公司。这样做既便于统一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也有利发挥品牌优势,将品牌优势转化为效益。如今的美国服务区,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为司乘人员和过往游客提供服务上,他们已经将服务范围扩大到附近居民,为居民购物、餐饮、休闲提供了诸多方便,成为他们消费的首选目标。
3.服务区建设风格化、民族化
吉林省属于多民族省份,地理环境也十分优美,在服务区建设上改变一种风格用到底的现象,在不同的民族地区建设具有民族风格的建筑,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建设具有与环境特点相协调的建筑。因为车辆进入一个省、一个地区首先接触的是道路、收费站和服务区,能给人以充分的感官认识。这一建设理念在新建高速公路上已得到充分体现。
4.经营管理实行一体化
服务区基本功能是给人们提供休息、餐饮、加油、修理等服务的“驿站”。运输部规定,高速公路服务设施以提供公益服务为主,以满足高速公路使用者短暂休息、餐饮服务、信息 查询及车辆加油、维修等基本需求为目的。从全国高速公路服务区经营管理的情况看,凡是服务区实行全省统一经营管理的,无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比较好,因为只有实行一体化,才能克服或减少多元化,才能做到政令畅通,避免产生管理的盲点,杜绝经营管理的脱节点,减少矛盾的交点。
高速公路的管理是一项长期的、也是社会及各级领导比较关心的、涉及通行者自身利益的工作,道路的好坏、服务的好坏,直接反映一个省、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的精神面貌、人文环境、管理水平、文明程度的好坏。只有集中统一经营和管理才能避免重效益、轻质量,重回报、轻投入,一切为了抓经济效益而耗尽国有资产的情况发生,才能保证国有资产的完好率,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达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上接第135页)
1.做好前期策划工作
在电影的剧本构思与前期策划阶段,应该树立品牌意识与服务意识,加强沟通,将品牌或者产品与电影完美融合,实现双方共赢,确保品牌的应用提升剧情效果,做到转承启合。另外,植入广告应以知名品牌为主,否则可能由于受众不留意,而无法发挥广告效果。广告内容不能凌驾于电影剧情之上,也不能与生活实际相脱离,否则过于牵强的剧情,难以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也就是说,做好植入式广告的重点在于剧情与营销传播的有机结合。
2.奠定电影的主体地位
由于当前的电影产业与广告领域之间的有效结合,电影广告已经成为各知名品牌企业广泛认可的广告方式,然而在电影中做相关的隐性广告的同时,无论如何都要严格遵守以电影为主体的基本原则,要做到广告与电影之间的巧妙结合,同时杜绝广告为主,电影为辅的现象出现,电影与广告二者之间应有着相互衬托相互扶持的关系,用广告来丰富电影情节,用电影情节来对产品进行宣传,从而达到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在电影广告的发展中,应充分把握二者之间的紧密配合关系,使电影广告文化背景下的营销模式得到优化。
3.考虑电影情节对产品的适合程度
电影无非是企业品牌宣传的良好途径之一,但每一部电影都有自己的独特情节与独特的风格,有的产品能够适合电影情节,有的产品却不能适合这部电影,因此对于电影广告投放平台要慎重选择,避免盲目的投放电影广告,如果没有对电影内容的特点加以充分考虑而盲目的进行广告投放,这样不但不会对产品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还会导致电影放映效果受到影响。
四、结束语
电影营销产业是品牌企业与娱乐领域相互合作所形成的产物,通过这种娱乐营销宣传的途径下,可使企业的知名度得到大力传播,因此,各企业应该根据自己的品牌产品特点选择合适的电影广告模式,并有效地结合自身优势来采取科学的宣传手法,从而使自己的产品得到良好的知名度。
参考文献:
[1]陈丹.企业品牌在电影营销中的传播方式研究[J].电影新作,2006,(06)
[2]虎轶飞.电影广告与企业品牌市场营销的分析和探讨[J].中国商界,2009,(12)
[3]李琦.情感广告战略在电视广告中的运用[J].电影评价,2008,(04)
关键词:境内居民 投资B股 外汇管理
近年来,部分境内居民把A股资金投向B股市场且有逐年上升趋势。据调查,近期有大量客户购汇,并存入本人外汇储蓄账户,然后以自有外汇名义通过转帐至证券公司在中行开立的B股账户,作为B股交易资金。针对此类交易,暴露以下问题:
一、存在问题
(一)对自有外汇概念难以界定,给有效监管带来难度,导致大量个人购汇变相流入股市
根据汇发【2001】31号《关于境内居民个人投资境内上市外资若干问题的通知》及其补充通知第一条规定:境内居民个人划入B股资金帐户进行B股交易的资金,只能是本人存放于境内商业银行的外汇存款(包括外汇钞户和外汇汇户)。又根据《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境内个人资本项目业务的有关规定:境内个人购买B股,应当使用自有外汇。《个人外汇管理办法》实施后,简化了境内居民购汇手续,如《个人外汇管理办法》规定:境内居民个人购汇5万美元以下凭本人有效身份证即可办理。例如一客户在中行购汇10万港币,购汇用途为香港旅游,因购汇手续齐全,银行为其办理了购汇业务,但此笔款项改变了购汇用途,转而划到了B股资金账户,用于B股买卖。目前,由于购汇手续简便,用途又由客户自己填写,银行很难掌握客户的购汇用途是否真实,而客户购汇后存入自己的外汇储蓄账户,是否为客户的自有外汇,概念很难区分。这种状况,不仅给个人外汇监管带来难度,而且在目前股市异常火暴的情况下,会使大量个人购汇变相流入股市,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对经济泡沫膨胀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对客户储蓄账户中的B股资金收益结汇或继续用于B股交易结汇,现无明确规定,会给国际收支平衡带来影响
在目前尚无外汇政策依据的情况下,银行只能把其资金归属于“投资收益”,是否属于资本项下结汇、是否需外汇局批准,银行无从掌握。同时,客户储蓄账户中的B股资金收益,继续用于交易,在结汇无限制的情况下,会造成个人B股资金的无限扩大,不仅使外汇统计数据失真,而且也影响到国际收支平衡。
(三)个人结售汇系统对个人办理外汇业务的一些分类和统计角度,有待进一步细化和调整
现有系统中一些分类欠细化,概念不清楚。对于购汇用途中,经常项下分类较为明细,而对于资本项下的分类仅有外汇理财一项。但在个人实际购汇用途中,有相当数量属资本项下,如购汇用于国内购买B股、境外购房等。这些资本项下购汇,在没有对应归类和对应资本政策规定的情况下,一是谎报经常项下购汇,二是规入其他用途,不但给银行的录入和外汇局的核查带来难度,而且造成了真正购汇用途统计失真,给银行和外汇局带来困惑,不利于对个人购汇的有效监管,甚至导致对个人购汇监管失控。
(四)部分居民个人投资B管理政策,已不再符合现在的经济形式,有待进一步完善
2014年底,我国外汇储备为3.84万亿美元,而2001年仅为2121.65万美元。可见当前我国的外汇储备量与2001年相比,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充足,国家极力倡导“藏汇于民”,并且个人结售汇政策已经相当便利,境内居民个人结售汇年度总额均设定在等值5万美元。但居民个人投资B管理政策仍主要为2001年的政策,一些限制政策已经不合时宜。例如证监发【2011】22号《关于境内居民个人投资境内上市外资股若干问题的通知》要求,“凭本人有效的身份证明文件到其原外汇存款银行将其现汇存款和外币现钞划入证券经营机构在同城、同行的B股保证金账户,暂时不允许跨行或异地划转外汇资金”;又如汇发【2001】31号《关于境内居民个人投资境内上市外资若干问题的通知》规定,“境内居民个人办理外汇划转手续必须由本人持居民身份证办理,不得委托他人代办”,并且B股股民交易资金撤出时,“均只能转入其境内的现钞存款账户或新开的现钞账户”;再有,当前居民个人投资于B股市场,超过年度总额5万美元以内的结售汇需所在地外汇审批,这一要求已经不能满足居民个人投资者的结售汇需求。以上这些限制政策均需结合当前的外汇形式加以调整,以顺应我国经济发展需要。
二、政策建议
鉴于投资B股业务在今后会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为规避B股市场出现的新问题,加强个人资本项下外汇管理,提出以下建议:
(一)建议上级局尽快出台规范B股市场外汇管理的有关规定,在明确资本政策基础上,细化必要的资本用途
目前境内个人限额内较为宽松,而且国家鼓励“藏汇于民”,因此个人如能购汇投资于B股,既有利于缓解国家外汇储备的压力,又可满足个人投资于B股的需求。
(二)境内居民购汇投资B股购汇用途应统一归属为“外汇理财”
建议将境内个人投资于B股购汇用途,统一规范为外汇理财,便于外汇统计的一致规范。
(三)资B股的资金收益,应统一填写为“投资收益”,并对结汇和使用加以限制,以使外汇局和商业银行有规可依,促进B股市场健康发展
B股的投资收益应和本金严格区分,对于投资收益,投资者须划入其个人外汇储蓄账户或办理结汇划入其人民币账户。个人如需投资B股,可从其个人外汇储蓄账户中划入或购汇存入。
(四)完善居民个人投资B股市场外汇管理政策,促进我国B股市场发展
一是废止过时的管理政策,便利居民个人投资。允许居民个人跨行或异地划转投资资金,允许委托他人持双方身份有效证件和授权委托书代为办理划转,允许B股股民将撤出交易资金划入其个人外汇储蓄账户;二是放宽居民个人投资于B股市场资金结售汇的限制,如单独设立居民个人投资于B股市场结售汇限额,可确定为等值10万美元。
参考文献:
[1]彭鸿.我省地州居民投资B股面临的问题及建议[J].云南金融2003
经典创新理论认为企业技术创新主要来自于内部创新。但是随后研究人员发现,由于专业分工的存在,技术创新过程愈来愈复杂,不同的经济主体专注于特定的专业领域,任何一个主体都不能完全独立掌控创新结果。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不再是独立开展的,而是依赖于对外部资源的综合利用[1].对企业而言,必须通过与其他经济主体进行密切的联系,及时获得必要的资源和信息,进而实现基于外部资源集成的企业创新发展,因此经济主体间的合作与依赖就更加重要。
由于创新的高风险性和创新资源的有限性,中国企业试图借助低成本途径来实现自主创新,以使自身在产业链条中位居优势地位,具有产业话语权,利用对产业的控制能力最终达成企业的自主创新绩效。在众多产业中,中国汽车工业在技术和市场方面与国外相比均有较大差距,亟需通过培育具有核心技术的创新型企业,提高产业竞争力[2].
作为知识产权自主创新十大品牌之一,吉利正在走出一条低成本的自主创新路径。从进入的时间看,吉利是汽车工业的“后来者”(1997年正式进入轿车领域,2001年列入国家产品公告,2003年进入中国3+6主流轿车制造厂家行列1)。但是吉利克服了资金有限和基础薄弱的不利条件,通过创新取得了突出的成就[3].例如:在自主知识产权方面,吉利已经拥有专利3 000多项,发明专利340项,多项技术和产品获得中国汽车自主创新成果奖。吉利汽车率先成为集成利用外部资源的自主创新型汽车企业,通过进行技术自主探索和开发实践获得了显著的低成本创新绩效,其创新经验可以为其他汽车企业提供可行性借鉴。
二、吉利自主创新的动力分析
吉利创新的动力主要来自于市场需求的拉动和市场竞争的压力。在准备进入汽车领域的时候,吉利清晰地认识到自主创新是企业成功的途径,只有实现低成本自主创新才能在汽车行业拓展出巨大的市场空间。由于在技术、资金、人才和信息方面缺乏竞争优势,吉利认真分析了企业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制定了低价占领市场的战略,如图1所示。
为了实现低价取胜战略,达到降低成本的目标,吉利决定实行自主创新,其中重要的措施就是自主或合作开发汽车关键部件。以汽车发动机为例,吉利最初在进行生产的时候,发动机是从天津丰田采购的,采购价格为每台接近2万元,价格较高并且在供货时间和付款方式上都受到严苛的限制。而吉利自主研发的发动机每台只有几千元,仅相当于外购同类别发动机价格的1/2,其性能指标却非常优越。
此外,国外进口的自动变速器价格一般高达1.8万元,而吉利自主开发的汽车自动变速器产品只需要不到1万元。尽管吉利汽车的售价不高,但低成本自主创新依然保障了企业生产的利润率,为吉利带来了创新效益。目前,吉利自主开发的发动机、变速器等核心零部件均已实现了自给自足,其价格远远低于外部采购的价格,同时还带动了国内汽车设备生产厂家及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的协同发展[4].可见,在市场压力的作用下,成本优化是吉利进行自主创新的根本动力。
低成本自主创新使吉利很快具备了大批量生产经济型轿车的能力,以价格制胜战略的成功使吉利经济型轿车市场份额迅速增长,使中国轿车中低端市场发生了强烈的格局变动[3].然而吉利并没有满足现状,为了使吉利汽车从低端市场延伸至中高端市场,企业又实施了质量提升战略。吉利巧妙地利用生产新产品自由舰的契机,投入5亿元对原有的汽车生产线进行技术更新和改造,在关键工序上采用了国际先进工艺设备,包括全自动底盘传输线、高精冲压设备以及焊接机器和模具等,引入基于绩效驱动的协同化管理系统,推行全面质量认证体系,提高了产品制造水平和工艺自动化水平,提升了整车和零部件的技术含量。随着汽车技术的提升,企业资金规模的不断扩大,吉利又适时提出了全面创新、与国际先进制造水平接轨的目标,进一步规范产品的开发模式,从技术、管理、流程再造等方面迈入创新新阶段。
三、吉利创新能力的机制分析
吉利通过对外部技术知识、研发资源、资金投入和人力资源等要素的集成,在创新发展战略指导下循序渐进、重点突破,形成了低成本自主创新机制,对企业的成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5].
3.1 转化技术知识,增强创新吸收力。
模仿与合作是创新的一种重要方式[6].吉利在生产制造初期研发经验不足,只能通过模仿学习与拆装试验进行自主创新。例如:吉利参照研究了夏利的车型,首次开发出了吉利豪情,并逐步掌握了整车和零部件的研发和配套,在汽车设计、工艺及制造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技术创新。吉利还积极地向合作方学习研发技术和专业设计能力。通过与意大利汽车集团的合作,系统学习了涵盖造型设计等环节的整车开发流程;利用与德国吕克的技术合作,学习了造型创新以及工程可行性分析;而在与美国企业的合作中,学习了设计后评价技术。吉利在模仿与合作中主动进行知识转化和技术储备,极大增强了企业的自主创新吸收能力。
3.2 自主研发关键部件,凝练创新核心力。
核心技术自主研发是创新的重点。论文格式吉利主张掌握核心零部件技术,以形成自给自足的产业化能力。以自动变速箱为例,技术和市场几乎被美国、日本和欧洲厂商垄断,外方对整体设计、关键参数、相关生产设备和零部件控制得极为严格。尽管自动变速器的技术在国际上已经很成熟,但是产业化始终是中国汽车行业的难关。吉利在缺乏数据参考的情况下,首先必需研制、研发自动变速器的专用设备,开展了大量样机样件的台架试验,积累了全面的试验数据,掌握了自动变速器的设计结构、匹配原则及控制规律。技术人员在6个月内自主研发出了自动变速器并进行了搭载试验,随后完成了包括制造工艺设计、生产检验设备制造、产品定型、零部件布点在内的产业化工作,建成了年产量3万台的生产线,实现了产品批量生产。吉利通过重点开发关键零部件技术,突出了自主创新的核心力。
3.3 整合外部研发资源,强化创新融合力。[LunWenData.Com]
外部研发资源是企业创新的重要来源[7].吉利善于利用社会研发资源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与英国麦拉联合开展了整车试验项目;与奥地利AVL进行了发动机研究;与德国帝目进行了变速器的试验开发;与德尔福、西门子、博世及上海联合电子公司共同开发了发动机ECU项目;与天津汽车技术中心就新产品的定型试验、可靠性试验及国家强制性检测试验达成合作。吉利还与高校密切合作,获得强大的技术支持。例如:与同济大学联合开发混合动力、柴油动力技术和网格车身技术;与江苏大学签订了整车室内降噪技术合作协议;与上海交通大学展开了进气效率及环保能源车型等项目的合作;分别与清华大学和湖南大学协作成立了汽车电子技术研发中心以及轿车车身设计和轿车模具开发中心。所获得的阶段性成果已经应用于企业生产中,强化了企业的创新融合能力。
3.4 引进外部研发人才,增加创新驱动力。
研发人才是创新的持续动力[8].吉利非常重视创新和专利技术,尤其注重对标杆产品的差异化生产,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为了提供更好的研发条件,吉利斥巨资建立了电气、道路和多功能试验室以及虚拟造型中心,投资3亿元成立了汽车研究院,并且为研发团队设立专项资金。吉利已经将每年10%的销售收入用于研发,达到了国外汽车企业的研发强度[9].在智力资源方面,吉利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如引进美国戴-克公司的CAE专家,引进意大利汽车集团的研发设计师,从中国优秀汽车企业引进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为满足企业对特色人才的需求,还自主创办吉利大学、吉利汽车技师学院以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吉利将创新精神与先进的管理理念进行有机渗透融合,借助创新平台建设,为各类汽车人才提供了发挥最大创新驱动力的渠道,使企业迅速实现了正规化创新发展。
四、吉利低成本自主创新的经验启示
4.1 构建分布式创新网络取得创新绩效。
总体来看,吉利的技术创新已经从模仿式的内部研发,逐步转变到了集成利用全球资源的分布式创新网络,有效降低了成本。以吉利金刚为例,其分布式创新网络如图2所示[10].借助于分布式创新网络,吉利分别取得了阶段性的创新绩效。首先,在以价格取胜为主导战略的创新阶段,主要完成了企业内部研发积累绩效;其次,在以质量取胜战略阶段中,实施了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其创新绩效表现在冲压、焊装、涂装和总装四大工艺水平达到国内一流企业水准以及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同时自上而下设计创新流程,对供应商活动进行中心协调,大幅度提高了创新管理能力;第三,在全面创新阶段,整合国内外资源,汲取国际汽车先进技术进行再创新[11],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动机、自动变速器、电子助力转向装置等汽车动力总成和电子电器产品,其自主开发并产业化的JL4G18-VVT发动机、Z系列自动变速器和EPS汽车电子助力转向系统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12],并在此基础上推出高性价比的吉利系列整车产品,形成了独特的低成本创新竞争优势。
4.2 利用资本并购获得创新资金支持。
吉利在发展初期需要大笔资金用于新产品研发、工厂建设和技术设备改造等重要项目,但是自主品牌轿车的社会认可度较低,寻找支持性资源绝非易事。为了筹集资金,吉利借助资本市场和多渠道融资推动自身的持续发展。为此,吉利汽车首先利用与上市公司合资经营、入股企业集团公司以及全资收购控股公司等途径将核心资产注入目标公司,成功实现了在香港联交所整体上市的规划。上市后的吉利通过股权置换和海外并购逐步掌控目标公司的资金主导权,利用国际资本运作扩大企业的创新收益。吉利汽车集中优势资源专注于自主品牌汽车制造,在汽车产品研发、关键零部件生产及整车设计上成为创新型企业[10],同时通过构建完整的资本链,使资本和生产紧密结合,为吉利的自主创新发展提供了有效资金支持。
4.3 拓展销售市场搭建国际创新平台。
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国内市场份额受到了外资与合资汽车品牌的严重冲击。与此同时,经济一体化及发展中国家和地区汽车消费的兴起,让已具备较高制造水平的吉利汽车获得了切入国际市场的机会。吉利充分运用在中国汽车低端市场获得的成功经验,努力挖掘国际市场资源,输出高品质产品与国际汽车企业展开竞争,并通过海外市场与售后反馈对创新进行管控,使企业获得了国际创新网络资源。为满足国际市场需求,吉利汽车实施了本土化战略,综合利用当地市场、技术资源培育网络合作伙伴。目前吉利汽车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外销售网点达到200多个,在多个国家配套建立起汽车生产组装基地和研发试验中心,形成了立体化国际网络资源,确定了网络地位,国际创新网络更促进了技术强化与创新提升。
关键词:经济一体化;跨国公司;投资动机;投资分配
中图分类号:F830.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3-0038-04
1.引言
过去20年,区域经济一体化得到显著增长,加速了生产要素跨国界地自由流动,进而是传统的以要素不可流动为基础的国际贸易理论失去了解释效力。这些结果可看作是跨国公司海外生产活动的分配及动机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探究同一经济一体化区域下,非成员国海外生产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效应,就可以清楚地阐释跨国公司在此番一体化条件下对外直接投资(简称FDI)的效果。
由于欧洲悠久的经济一体化历史以及美国在此市场一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而早年有关FDI的经济一体化效应的研究大多仅限于美国对欧洲的直接投资。但自1980年代中期起,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欧洲经济一体化也不断深化,这样,有关日本在欧洲的直接投资及美、日FDI的比较研究产生了。特别是与日、美跨国公司在欧的活动有关的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效果,为管理学者及实践人员提供了富有价值的启发。由此,本文探讨了日、美自1975年起对欧盟(European Union,简称EU),直接投资区位分布变化的方式和原因。
2.文献综述:经济一体化及日、美对欧洲的FDI模式
经济一体化理论建立在巴拉萨的理论成果(Balassa,1961)基础上。其他学者如罗伯逊(Robson,1987,1993)、EI-Agraa(1977)等都对该理论进行过详细地阐述。经济一体化及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最初由传统的贸易理论发展而来,它们假设市场完全竞争,并将生产的区位分布作为第一要素(伊姆布里娅尼,Imbriani and Reganati,1997)。相比之下,国际生产理论介绍了不完全竞争市场,而将跨国公司视为其中的一个组织上的层级机构,使跨国界的中间产品市场内部化,进而主要关心生产效率的分配问题(Dunning,1993)。
Srinivasan和Mody(1998)根据美、日从1977到1992年对欧共体10国FDI流出量的数据,发现东道国变量(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凝聚要素(先前对外直接投资水平、基础设施)、经济开放程度及国家风险是解释日、美对欧共体国家FDI的重要变量。Neven和Siotis发现,日、美两国1984~1988年在四大欧共体国家(法、意、德、英)八个产业部门内的直接投资的一个主要决定因素是技术资源,它代表了日、美与东道国之间研发程度的差距。
依据1980~1990年间EC在日、美FDI存量(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和类型的数据分为两种,即流量和存量。FDI流量指FDI在一段有限时间内的数量,通常以年为单位;FDI存量指初期开始的FDI累积数量)中所占份额的数据,Buigues和Jacquemin研究发现,在对外直接投资和贸易间互补关系方面,日、美两国有共同之处。然而,非关税壁垒是日本对EC直接投资的一个重要的决定性因素,但对美国企业而言却不尽然。除此之外,根据日、美1984~1989年间对欧共体的直接投资数据,Clegg和Scott Green(1999)发现一体化区域内技术密集水平对日本的投资决策具有高度的影响,而这一变量对美国FDI却有着消极的影响。他们还发现东道国公司税率积极影响着日本FDI,却消极地影响了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基于经验式的研究,影响日、美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已变得越来越多维化,它从一国变到另一国、从这个产业跨到另外一个产业(Casey,1998;Seyf,2001)。
3.假设前提
欧洲经济一体化对日、美MFDI的影响建立在以下假设前提的基础上:①与日本对欧洲的MFDI相比,欧洲经济一体化对美国在欧洲制造业FDI分布产生更大的影响。②日本对欧洲MFDI的决定因素更多地受它在全球MFDI的变化的影响――这是与其受欧洲一体化本身的影响相比而言的,因为后者对日本MFDI的影响并不显著。③决定美国对欧洲FDI的因素,与它受在全球FDI变化的影响相比,更多地受欧洲一体化本身的影响,因为后者对美国MFDI产生很大的影响。④由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日、美对欧洲制造业FDI的决定因素差别不大。
4.数据与研究方法
4.1 因变量
因变量是指五种产业部门与日、美1975~1996年对世界制造业FDI总存量的比例。使用FDI存量取代流量的主要原因是每年FDI存量的变动比流量更稳定些。由于本文鉴于一体化区域的扩大(1973年爱尔兰、英国加入一体化区域,其后1986年西班牙也成为EC成员国),预计到日、美FDI模式可能会发生重组,因而数据包含了1975~1984和1985~1996两段时期。这样做的基本原理不仅在于观测样本容量有限,而且在于1985年内部市场计划(IMP)的启动,以及1985年美、日、英、法、德五国集团(G-5)财政部长及五国央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第一次会议(达成了有名的“广场协议”)之后日元发生急速升值。
4.2 自变量
出口强度、全球化、市场规模、劳动力成本、税率、基础设施、通胀率(INF)等是自变量,反映了本国与东道国相互作用的特征,其中的解释变量包括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并把它们分为自然资源、市场、效率及战略性资产寻求几类。由于无法把某些变量,特别是在L和I之间或者是市场和战略性资产寻求间进行清楚地区分,所以有些变量不止用于一种优势。
4.3 统计方法
本文采用布莱克(Bryk)和劳德布什(Raudenbush)创立发展的阶层式线性模型(Hierarchical Linear Model, HLM)对假设1进行检验。主要原理是得到回归参数的最佳估计量,模拟不同层次水平间的影响,并将方差和协方差部分从嵌套的数据中分离开来。由于HLM采用广义贝叶斯线性模型(Lindely、史密斯Smith,1972),通过用较高水平或集团的信息来估计较低水平或个体的回归参数,所以可以导出最佳的估计量(Vancouver et al., 1994)。HLM还提供了回归系数估计的迭代最大似然法。因为随即误差非独立且在估计方程中是非恒定的,方程中低水平模型的截距和斜率就变成了高水平模型的结果变量,所以普通最小二乘法(OLS)在此处不适用(布莱克和劳德布什,1992;霍夫曼Hofmann,1997)。
对2、3、4假设进行检验包括如下步骤。首先,我们采用下列假定进行两阶段(广义线性回归)估计:①所有跨国公司都受相同区位优势的推动。②它们受世界或区域经济环境影响的水平相当。③跨国公司首先决定的是FDI的范围、程度(Barrell和Pain,1996),而后才决定如何跨区域或跨国家分布(Mody和Srinivasan,1998)。
采用两阶段估计方法的主要原因是修正由混合时间序列和截面数据产生的异方差和自相关。当使用加权最小二乘法时,因为变量是由方差―协方差矩阵变换而来的,所以系数和相关系数并不具备清晰的含义(Neter et.al.,1989)。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估计结果的基础上,对日、美的方程进行邹氏检验1(即(ESSR-ESSUR)/K)/(ESSUR/(N+M-2K))。ESSUR=ESS1+ESS2, ESS1和ESS2代表回归方程1、2的残差平方和。ESSR表示合并1、2的回归模型的残差平方和。N和M分别表示回归模型1、2的样本容量,K指合并方程待估参数的个数),对所得的系数等式采用标准检验。
统计结果:
(表1)显示了HLM的统计结果。表中列有方差部分的最大估计值。日、美在第一个时期FDI下,位于第一水平(产业内)的方差分别为2.2和5.4,第二个水平(产业间)的方差分别是5.6和15.4。这些估计值显示,两国FDI的方差大多数是来自产业间的,而非出自产业内部。而且,在第一、二两个时期,美国的制造业FDI的方差部分都大于日本制造业FDI的方差。因此,检验的结果是,假设1成立,即与日本对欧洲的MFDI相比,欧洲经济一体化对美国在欧洲制造业FDI分布产生更大的影响。
(表2)和(表3)反映的是分析变量间的相关系数以及方差膨胀因子(VIF)。其中一些相关系数在0.5以上,并且方差膨胀因子足够大2(“VIF的最大值超过10通常被认为多重共线性可能对最小二乘估计的结果产生不当的影响”,Neter,et. al.,1990, p387),以致应考虑多重共线性问题。日本数据中的税率以及美国的GDP和税率数据或许是值得商榷的;但是由于这个变量在理论上非常重要,所以我们决定将其包括在内。
(表4)显示了对日、美在欧洲制造业FDI决定因素的回归结果。在日本制造业FDI的情况下,第一时期市场规模、基础设施和税率的估计系数在1%或5%的显著水平下都非常显著,并且第二时期除市场规模和税率以外的自变量的所有系数在1%或5%的显著水平下都显著。两个时期内劳动力成本、通胀率和税率的系数的变化方式说明,日本对欧洲制造业FDI的产业分布已经转向了在欧洲寻找更低劳动成本和更有利的商业环境。不仅如此,尽管出口强度在第二个时期成为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但GDP的变化仍然是最显著的。
GDP系数明显增大代表了日本FDI全面分布具有相似的模式,即从资源寻求转向了市场寻求。这似乎证明了,由于日本是欧洲的一位后来者,日本跨国公司与EU的关系更多是以贸易为基础的,而不是以投资为基础(UN,1990),而且它对欧洲的FDI自1970年代初就完全以开发欧洲市场为目标(邓宁,1994)。在第二个时期,一体化的影响、EXFDI与其他变量相比变得相对次要。换句话说,此次检验的结果能够预知到,EU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经使日本FDI的类型变为在EU那些日本已具有所有权优势和区位优势的产业(如汽车、电气和电子设备)进行的防御性出口替资,以及进攻性出口替资,目的是提升并使经营更加合理化。
因此,检验结果是支持假设2,即日本对欧洲FDI的决定因素与其受欧洲一体化本身的影响相比,更多地受它在全球MFDI的变化的影响。
在美国对欧洲制造业FDI的情况下,第一时期除税率和出口强度以外,所有变量系数在统计意义上都是显著的,这表明美国跨国公司投资欧洲的动机是基于其所有权优势的市场寻求型。但是,在第二个时期,反映市场规模的GDP的重要性明显降低,而税率、劳动力成本的重要性在1%的显著水平上有所增加,这表明此段时期美国跨国公司的动机变为寻求高效率或战略性的资产。最引人注意的变化还是属一体化的影响了,出口强度在第一时期并不是重要的变量,但在第二个时期却变为了最具说服力的变量。在1960年代初期,美国大多数流入欧洲的FDI,以防御性出口替资为特征,在交易成本理论、寡头垄断理论的基础上供应当地市场(UN,1990)。这看似证明了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使美国FDI类型改变为合理化投资和进攻性出口替资(邓宁,1988;UN,1990)。
应变量是制造业FDI在五类产业部门的份额,产业部门的最大年度观测样本容量为5。第一个(1975、1977年)样本观测值是由每个产业部门自相关修正时简化而来的(实际观测值是变化的)。
因此,检验结果是,假设3成立,即决定美国对欧洲MFDI的因素,与它受在全球MFDI变化的影响相比,更多地受欧洲一体化本身的影响。
(表5)是对日、美方程的相关系数等式进行标准检验的结果。从统计意义上说,日本第一时期(1975、1977~1984)和第二时期(1985~1996)之间的FDI决定因素,以及美、日在这两个时期的决定因素,这些所有的情形可以拒绝零假设,即两段时期间及两国之间的决定因素在1%的显著水平下是相同的。但是,F值显著程度从第一时期的583降低到第二时期的274,这表明日、美对欧洲制造业FDI的差异已经变小。
因此,检验结果是,假设4成立,即鉴于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影响,日、美对欧洲制造业FDI的决定因素差别不大。
5.启示及局限性
我们的调查为FDI理论和管理实践者提供了用武之地。首先,经济一体化通过激发成员国和非成员国在彼此之间进行更多的跨边界的经济活动,明显地增强了欧洲的区位优势和内部化优势。就日本的情况而言,区位特征变量,如市场规模、基础设施、税率在第一个时期在统计意义上都非常显著。但到第二时期,与O、L、I相关的所有变量都变得相当重要。而美国在这两个时期中有许多不同的趋势。市场规模、通货膨胀的重要性从第一个阶段到第二个阶段发生了显著的降低,这明显地反映了市场寻求不再成为美国对欧洲制造业FDI的主要动机。它暗示了用全部O、L、I要素的配置解释FDI活动的折中范式,它仅关注三个要素中的一个或两个要素,发挥了比其他FDI理论更重要的作用。
其次,对管理实践者来说,本研究或许并没能提供直接的应用成果,但是,它的确为反映日、美对欧盟FDI决定因素变化的战略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基础。欧洲经济一体化对日、美对外直接投资制造业的影响(EXFDI)只有在第二时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这明显表明,从第一时期(1975/77~1984)到第二时期(1985~1996),欧洲经济一体化影响了日、美对欧盟制造业FDI的决定因素。但是,一体化变量EXFDI与其他变量相比,它在第二时期对美国FDI的影响比对日本的影响更大。这意味着,由于美国对欧洲的投资有着较久的历史,因而经济一体化在第一时期,对在欧洲范围内重构原有的FDI产生的影响比激发新FDI的影响更深。相比之下,由于日本在1970年代初才开始对欧洲进行直接投资,而且一直以开发欧洲市场为目标,所以,经济一体化对日本制造业FDI的影响在第一时期并不显著,只有在第二时期才产生较深的影响。
本研究的缺陷不在于数据不易获得,而是检验经济一体化对FDI决定因素的影响非常困难。经济一体化对FDI决定因素的主要影响在于具体的产业类别,影响来自于其他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因素,如市场规模、经济发展水平、政治稳定程度,以及成员国之中或成员国与非成员国之间的企业内贸易。而非来自于一体化本身。对所有可能的要素进行全面考虑,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经济一体化对FDI决定因素的影响。
6.结论
第二时期(1985~1996年)日、美对欧制造业FDI的决定因素与第一时期相比较,其相似的模式不仅可以由欧洲经济一体化解释,而且还可以由198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经济环境发生的变化来解释。首先,经济实体(国家和企业)越来越紧密地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以增强其竞争力。全球化促使经济联系的纽带更加紧密并且相互依赖,它又被自由化、市场开放及新技术进一步地激化。其次,日本跨国公司不断增强的全球化特征是另外的原因。由于跨国公司是在其国界以外开发所有权优势的主要力量,所以跨国公司相似的国际参与度导致了FDI相似的决定因素。由于重构和重造的帮助以及1980年代日元增值,日本跨国公司赶上并达到了美国跨国公司全球化较高的水平。再次,发达国家当中宏观经济集中的趋势也可以导致相似的FDI决定因素的模式。相似的宏观经济条件如生活水平、工作条件和收入结构,通过创造全球消费者和产品,为日本和美国提供了崭新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英]尼尔•胡德,斯蒂芬•扬.跨国企业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2] 王述祖.经济全球化与发展中大国的经济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3] 王林生.跨国经营理论与战略[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4]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Promoting link―ages, United nations, Geneva and New York,2001.
[5] Ethier,Markusen,1996“multinational firms, technology diffusion and trad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41;
[6] 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Trends and Deter-minants,United Nations, Geneva and New York,1998.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经济效应;利用外资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6-0071-02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快,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即FDI),在经济发展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了FDI的流入与东道国经济增长的内在联系,普遍认为FDI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东道国的经济增长。河南省作为我国一个内陆省份,经济外向度相对较低,开放型经济发展缓慢,尤其是吸引FDI的数量累积额占全国的比例较小。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伟大进程中,提升利用FDI的水平及其经济效应对推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图在深入分析河南省利用FDI现状的基础上,实证分析利用FDI的经济效应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1 河南省利用FDI的经济效应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利用FDI的数量快速增加。1985-2010年,河南省签订FDI协议(合同)个数、协议利用FDI金额与实际利用FDI金额都呈现显著增长,尤其是1994年以来,利用外资数量呈现单边增长态势:签订协议(合同)个数由1985年的29个增加到2009年的362个,增长了11.5倍;协议利用FDI金额由6870万美元增加到578385万美元,增长了83.2倍;实际利用FDI金额由565万美元增加到624640万美元,增长了1104.6倍。河南省利用FDI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1)FDI以独资经营为主要投资方式,2010年外商独资企业所占比重达到58.7%,合资经营所占比重为30.6%,合作经营所占比重为9.7%。(2)FDI主要来源于我国香港地区,2010年来自香港的外资占全省实际利用FDI的比重分别达到52.7%,2008年高达64.6%。(3)第二产业尤其是制造业是利用FDI最多的产业,2005-2010年期间第二产业实际利用FDI的比重分别达到74.6%、74%、72%、73.3%、68.2%和72.4%,其中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省的比重分别达到48.8%、52.8%、46.5%、45.6%、51.1%和52.5%。
1.1 FDI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总体效应分析
对位于中部地区的河南省来说,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两大根本性问题是经济总量的扩张和市场主体的成长。这两个问题的背后,都回避不了一个最重要的支撑因素――资金投入,而这恰恰是中部地区最为稀缺的要素。对中部地区而言,解决投入问题,一个最现实的选择是招商引资。资本稀缺的中部地区可以通过引入国外、境外的资金,培植市场主体,实现经济总量的扩张,对河南省尤其如此。
为更好研究FDI和河南省经济增长的统计关联,以每年的FDI对GDP回归(取双对数计量模型),建立回归方程LNGDP=c+αLNFDI+μ,选取1985-2010年的河南省GDP与实际利用FDI金额(其中GDP单位是亿美元,FDI的数据单位是万美元,数据都是以1985年为基期的不变价格得出的实际值,数据来源于河南省统计年鉴),采用Eviews.6.0数据分析软件对时序数据进行了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分析结果如下:LNGDP=1656.515+0.047LNFDI。方程表明,当FDI每增长1%,GDP增长0.047%。这说明引进FDI对GDP有扩张效应,引进外资的经济效果很明显。
1.2 FDI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的直接效应分析
(1)资本形成效应。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河南省资本形成的带动效应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FDI弥补了河南的资金缺口,增加了该地区的资本存量,促进了地区经济增长。与“双缺口”理论相反的是,河南省不存在资金缺口和外汇缺口,反而存在“双溢出"现象,即省内储蓄超过省内投资并且一直存在对外贸易顺差和外汇盈余。
其次,弥补了河南省的技术缺口,提高了河南省投资质量。外资企业同省内企业相比,具有更高的资本密集性和技术密集性,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了河南省投资效率。
(2)贸易促进效应。
一般来说,外国直接投资的贸易促进效应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贸易替代效应、贸易创造效应、贸易补充效应和市场扩张效应,衡量的最直接方法是考察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情况。自1992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大幅增加,特别是2003年随着进口额和出口额的跳跃性增长,进出口总额也上了一个新台阶,FDI为河南省发展外向型经济做出了贡献。
1.3 FDI对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间接效应分析
(1)技术进步效应。
根据资本外溢效应的作用机制,FDI对河南省的技术进步效应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内外资企业的联系效应。按照现代产业价值链理论,企业是其产品价值链中的一环,它要向其上游的企业购买原材料、中间产品、生产要素或服务。事实上,许多外商投资企业产品价值链的上游企业大多是国内企业,外资企业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必然会将其质量标准、技术标准向国内的供应商灌输。通过这种方式帮助这些企业改进生产工艺、改善产品质量。例如,郑州日产汽车有限公司,黄河租赁有限公司,新乡汤川精密机械金属有限公司,平顶山中南小汽车修理有限公司和爱迪生电力系统有限公司等;②外资企业带来的竞争效应。外资企业的进入加剧了当地市场的竞争程度,会对国内同类企业产生显着的竞争效应。同时,内资企业的技术进步也会对外资企业带来竞争压力,反过来迫使其提高技术,从而达到一种技术的螺旋型进步趋势。这类企业主要有洛阳哈斯曼制冷有限公司,平项山双鹰联合电力有限公司,中原桑巴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和郑州中法原(供)水有限公司等。
(2)产业结构调整效应。
要素禀赋结构理论表明,生产要素供给结构的变化将影响产业结构的演进。外商直接投资是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投入,作为资本对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必然产生影响。经济发展的历程表明,伴随着经济增长,必然要实现产业结构的演进。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的产业结构演进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产业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基本上平稳上升;第三产业所占比重有小幅上升但是不稳定,具有阶段性。
2 提升河南省利用FDI经济效应的对策建议
目前河南省的发展既存在动力不足,缺乏新的投资来源和技术支撑,又存在缺乏竞争意识、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的问题。在深入分析河南省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其利用外资的速度和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今后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因此,大力改善投资环境,全面加快利用外资步伐,切实改善包括基础设施与重点工程建设、努力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造就开放型的社会文化环境、改善融资环境等内容的综合环境,努力营造公开、平等、自由竞争的良好发展环境是河南省提高利用FDI水平的关键。
2.1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造就开放型的社会文化环境
打破内陆封闭意识和传统思想束缚,扩大开放程度。要摒弃陈腐的观念,学习吸收国外尖端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增加收入与就业,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最大程度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要提高对外商和外资的认识,一切按照国际惯例办事,积极主动地吸引外商来河南省投资办企业,敢于推出骨干企业与外资合营和合作。
2.2 切实抓好基础设施与重点工程建设,加速改善投资硬环境
(1)大规模开展能源、交通、通讯、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
除少数城市外,河南省大部分地区基础设施较差,为满足改革开放、扩大引进外资的需要,增加河南省投资环境吸引力,必须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交通、邮电能源等。同时还要努力改善涉外服务条件,通过独资、合资等多种形式,在主要城市建成符合国际标准的星级宾馆。
(2)加强商业和市场服务设施建设。
加强商业和市场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发展生产资料市场和金融、技术、信息、劳务、房地产、产权交易市场。要采取灵活政策,和邻省搞活边贸,严格执行《中央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搞活流通,加快市场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树立社会主义大市场的观念,破除“肥水不流外人田”的陈旧概念,彻底解决在商品紧俏时限制本地商品外销、产品积压时又制止外地商品流入、人为造成自我封闭状态的问题。
(3)加快郑州和洛阳的铁路、公路、航空口岸和保税区建设。
远离海岸线和缺乏直接对外联系口岸,是内陆省份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和世界经济联系最大的障碍因素。因此,利用河南省四通八达的内陆交通优势,特别是第二条欧亚大陆桥开通的有利条件,在河南省交通枢纽地区建设内陆口岸,将海岸线引伸入内地,建立和世界经济联系的直接通道是十分必要的,这将大大提高河南省和国际市场与经济的联通能力,改善河南省投资环境状况,增加吸引力。同时,加快保税区与保税仓的建设,也是进一步改善河南省投资环境的重要措施。
2.3 改善投资的金融环境
(1)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
吸引外商投资必须有相应的配套资金,解决资金问题的重点是在发挥金融部门职能作用和优势的同时,培育和发展金融市场。首先要加快金融改革步伐。金融体制可仿照经济特区实行金融业务交叉,打破各专业的业务分割,另外还要创造条件引进外资银行,一方面可引进竞争机制,推动地区金融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外资,减轻河南省银行贷款资金不足的压力。开放外汇调剂市场,外汇管理部门应放宽对兑换范围的限制,不仅允许外商投资企业参加,也允许内资企业参加,保障外资企业资金的合理流出的自由。
(2)健全外商投资的服务体系。
软环境的改善除了观念的转变、素质的提高、形象的改变以外,还要具体搞好外商投资一系列的服务体系和建设,它包括进出口海关服务体系、政策咨询服务体系、法律服务体系、项目审批的一条龙服务体系、生活物资保障服务体系、生产资料供应服务体系等。
(3)优化外资产业结构。
制定引进外资的合理产业政策,加快河南省外向型经济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①由加工型向基础型转变;②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变;③由粗加工向深加工系列化配套化方向转变。
参考文献
[1]袁伟,贾建华.我国吸收FDI的特点及趋势分析[J].江苏商论,2011,(10):71-73.
[2]周文娟,张坚.经济转型时期江苏省吸引FDI的现状与建议[J].江苏商论,2011,(10):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