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肿瘤科和肿瘤内科区别范文

肿瘤科和肿瘤内科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肿瘤科和肿瘤内科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肿瘤科和肿瘤内科区别

第1篇:肿瘤科和肿瘤内科区别范文

1.1对象

选择2013年9月我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病区住院病人5500例次。其中肝病内科1282例次,肝胆外科928例次,肝病产科904例次,感染病科1506例次,肿瘤科880例次。

1.2方法

1.2.1研究工具采用改良的RMT-PCS量表。根据优质护理服务需求及我院目前护理工作实际情况,量表分为直接护理项目、间接护理项目两大部分,其中直接护理项目又分为护理评估、护理措施、医疗配合及护理指导4部分共106项。该量表的内容效度(CVI)为0.86,结构效度因子负荷值>0.40,Cronbach’sα系数为0.73。护理活动起止时间以秒表测量。直接护理操作以《三基护理操作指南》及《专科护理操作》为标准。

1.2.2研究方法由各病区护士长提供本病区护理工作项目,课题组人员根据各病区提供的护理工作项目进行量表设计。内容包括两部分:调查说明,包括本研究的目的、任务、详细的填表说明;调查表主体,改良的RMT-PCS量表,涵盖病人直接护理项目、间接护理项目种类与时数。由经过专门培训的护理人员对各护理项目的实际工时进行测定,从护士进入病房与病人开始交流时开始计时,以秒表测量,到完成直接护理操作离开病人时终止计时,每项操作测定20次,计算其平均值;如一个项目需多名护士同时操作,时间为测得值除以护士人数,取均值为该项目的一次工时;间接护理时间是指间接为病人提供护理所需的时间,不涉及具体病人及病情,取7d时间的平均值。用单盲法对病人每日的护理需求项目在量表中予以勾选,以计算病人每日所需的护理量和护理时数。

1.2.3评价标准根据每位病人每日所需护理项目的时数将各个病区病人进行分类,第1类指病人在24h内所需护理时数在0h~2h,病人严重度为0.50~0.74;第2类指病人在24h内所需护理时数为2h~4h,病人严重度为0.75~1.74;第3类是指病人在24h内所需护理时数为4h~10h,病人严重度为1.75~3.74;第4类是指病人在24h内所需护理时数在10h以上,病人严重度为3.75~5.00。比较30d内各病区各类病人数及各病区工作量指数及病人严重度。③按照改良的RMT-PCS量表护理人力分配比率计算出各病区所需护理人员数量,乘上休假系数1.5,得出一个病区根据病人分类系统计算出应配置的护理人数。

1.2.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运用频数、平均数、标准差、百分比等进行描述。

2结果

各病区每日平均工作量指数、平均病人严重度及所需护理人员情况依据病人的自我照顾能力将严重度指数定为:第1类0.5,第2类1.0,第3类2.5,第4类5.0。总工作量指数=每类病人人数×严重度指数;每日平均工作量指数=总工作量指数/30d;平均病人严重度=总工作量指数/病人总数。根据计算公式护士人数=(每日直接护理时间总和+每日间接护理时间总和)/每名护士每天工作时间×1.5(为休假系数)。

3讨论

应用病人分类系统进行护理人力配置是国外最普遍的护理人力配置的方法。本研究应用改良的MRT-PCS量表,根据优质护理服务需求及我院目前护理工作实际情况,首先确定病人所需护理活动项目,对各项护理活动做工时测定并量化转换为不同的点数,然后将各项点数相加,计算出总点数,按总点数将病人分类,计算出每日每位病人所需的护理时数、护理工作量、病人严重度,作为护理人力配置的依据。在进行护理工时测定时,既考虑到优质护理服务以提高基础护理质量为切入点,通过专业的护理活动,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将观察病人的病情和心理变化、人文关怀及健康教育等融入护理操作中,避免了以往单一、机械的操作模式,同时又体现传染病专科医院的专科需求、病人需求及社会需求。本研究针对2013年9月我院肝病内科、肝胆外科、肝病产科、感染病科及肿瘤科共5个病区的住院病人。根据每天每个病人的护理时数进行归类,5个病区均以1类、2类病人为多,尤其是肝病内科,由于收治的病人均为急慢性肝病病人,生活自理能力高,护理量少。因此,几乎全部为1类、2类病人,3类病人较少,无4类病人,4类严重病人多转入我院重症监护室治疗,这与我院传染病专科医院实际情况相符合。由于5个病区收治病种完全不同,本研究结果显示,病人的严重度及工作量亦不相同。本研究结果显示,各病区病人严重度及护理工作量有区别,肝病产科病人严重度最高,肝胆外科次之,肿瘤科、感染病科再次之,肝病内科病人严重度最低。究其原因可能是我院为传染病专科医院,外科及产科收治的病人均有肝病基础。因此,病人的严重度要比同类研究略高,而肝病内科收治的病人主要为急慢性肝病病人,临床症状总体相对较轻,其病人严重度及护理工作量也相应较轻。本研究还显示,护理工作量与平均病人严重度密切相关,严重度越高,基本护理、治疗需求的点数越高,护理工作量越大。在护理时间分布上,有研究发现,直接护理时间与疾病严重程度及病人自理能力相关,病人疾病越严重,自理能力越低,护理需求越高,护理工作量相应增加。本研究直接护理为任何需与病人直接接触或需病人在场方能进行的护理操作,其计时为从护士进入病室开始与病人交流时起,到完成直接护理操作离开病人时止,克服了空间差异的影响,测得病人直接护理时间较准确。肝病内科、肿瘤科、感染科、肝胆外科及肝病产科的直接护理时间呈递增现象。直接护理时数的多少充分体现护理是否到位,直接影响护理服务的效果。研究报道,护理工作应以直接护理服务为主,理想的护理时间分配应为直接护理时间大约占60%,间接护理时间占30%,本研究与上述结果相似,符合优质护理服务以病人需求为中心的护理模式。改良的RMT-PCS量表从护理工作量与平均病人严重度进行护理人员配置较优质护理责任制包干更优越,打破由护士长根据病人总数将床位平均分配给每个护士,使每个护士包干一定数量病人的护理工作,造成病情相对较轻的病人护理资源过剩,而病情危重病人护理资源不足,从而影响护理质量和综合救治水平的状况,通过病人分类系统进行人员配置避免造成忙闲不均使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到位,特别是危重病人护理更加优质。本研究通过改良的RMT-PCS量表,在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过程中,以科学测量护理工作量为抓手,对护理人力成本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为护理人员的绩效考核提供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出合理的奖惩激励机制,做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充分调动护士工作积极性,激发潜能,发挥人力资源的最大效益,提高工作效率,整合个人利益与医院整体利益,促进护理事业可持续发展。同时,本研究通过改良的RMT-PCS量表,可以客观地评估各护理单元工作量,为科学调配、有效利用护理人员及保障护理安全、护理质量提供一种新的科学管理方法,做到人尽其才、事尽其功,确保优质护理更好的落实。

4总结

第2篇:肿瘤科和肿瘤内科区别范文

鉴于以上原因,近日,本刊记者约访了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肿瘤科左明焕教授。

左明焕教授从事肿瘤内科的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近30年,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方面的研究,提倡肿瘤的个体化、综合、绿色治疗,重视精神、饮食因素的作用,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赢得了广大患者的信任。

肿瘤的个体化综合治疗

目前临床上应用较广泛的肿瘤治疗手段主要有手术、化疗、放疗、靶向、内分泌、介入、微创治疗以及中医药治疗等。虽然每种治疗手段近年来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这些治疗方式都不是万能的,都有一定的适应证。尽管治疗手段多种多样,因人而异,但关键是医生要扩大思路,打破中西医界限,打破传统的禁锢,为肿瘤患者找到最适合的治疗方法,更重要的是,肿瘤治疗要实现个体化目标。

左明焕教授指出,不同的[瘤,其恶性程度有很大区别。比如胰腺癌患者,早期发现率极低,总的5年生存率不足5%;而乳腺癌患者,生存期超过10年的患者就有很多。即使是同一种肿瘤,病理类型也不同,其恶性程度亦有差别。如同样患甲状腺癌,大多数为分化型甲状腺癌,恶性程度低,如治疗得当则预后很好;而少数患者为未分化甲状腺癌,好发于老年人,生长迅速,往往早期侵犯周围组织,预后较差。

即使是同一种肿瘤,同一种病理分期,同一种病理类型,不同的个体,体质亦有差异,各脏器的功能状态不同,对各种治疗的耐受程度亦有不同。例如,年轻患者的身体状况一般会比老年患者要好,对各种治疗手段的耐受性也就更好。体格强壮的人相比身体羸弱的人,耐受性要好得多。在中医药治疗方面,不同的肿瘤,不同的病理分期、病理类型,不同的个体,其治疗策略不同,辨证用药的力度亦有差异。在肿瘤的辨证上,我们不单单要有传统的辨证思路,还要考虑肿瘤的病性、病期以及其他治疗手段的影响。

另一方面,肿瘤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即对现有各种治疗手段的合理整合、最佳搭配,以期取得最好的治疗效果。肿瘤治疗就像一场战役,各种治疗手段好比武器装备,合理的组织、配合就像是战术,因此,先进的武器装备固然重要,但是合理的“战术”才是赢得胜利的关键。

在采访中左明焕教授强调说,肿瘤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现”。但不同的肿瘤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些肿瘤以局部侵犯为主,到晚期才发生远处转移,而有些肿瘤一发生就以全身播散为主,所以它们的治疗要有所侧重。现代的中医肿瘤医生要千方百计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不仅要钻研中医,也要了解西医的最新动态,要有把一切技术拿来为我所用的意识与能力,为患者解除痛苦。总之,所有的治疗方法都只是手段,要想战胜肿瘤,就要合理整合运用各种治疗手段。

“大毒治病,十去其六”:

肿瘤的“绿色治疗”理念

肿瘤传统治疗的理念是希望将肿瘤病灶彻底消除,如扩大手术、强化化疗和根治性放射治疗等。以乳腺癌手术为例:20世纪80年代做超大范围根治术,但由于肿瘤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反应,加之以损伤一定正常结构和功能为代价,相对晚期、年老体弱的肿瘤患者耐受性差,因而疗效不显。

东方医院肿瘤科传承了中医外科的治疗经验,结合现代微创技术,在研究肿瘤证候的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了“肿瘤绿色治疗”新模式,并在10余年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

左明焕教授介绍说,“肿瘤绿色治疗”是在合理有效的治疗基础上,把避免毒副作用和手术并发症作为第一要务,始终关注的是患者对各种治疗手段的耐受性及其对患者机体的伤害程度;在评估治疗疗效时,更加重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

“肿瘤绿色治疗”理念认为,清除肿瘤不是治疗的终极目的,让患者活的更好,走的更远才是追求的目标。这一疗法主要是以年老体弱、不耐外科手术以及放化疗不成功的患者为治疗对象,采用微创手术、中医中药和生物治疗的治疗手段,将中医与西医相结合,局部与全身辨证论治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在最大限度地保护机体正气(正常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追求疗效。

“肿瘤绿色治疗模式”的特点是:局部治疗的微创化或无创化,全身治疗的低害化或无害化,最大限度地保护人体结构和功能,有效消除肿瘤病灶,使治疗具有可持续性、可重复性,体现了“低损伤、易耐受、疗效好”的绿色治疗特色。这一疗法也符合中医传统理论,《素问・五常政大论》云:“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记载:“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中医治病并不强调“除恶务尽”,更重要的是要时刻注意保护患者的“正气”。

东方医院肿瘤科将肿瘤的“绿色治疗”分为“霸道、王道、帝道”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霸道,即应用局部或全身治疗,快速减小局部肿瘤负荷,降低局部邪气对人体正气的消耗。

第二阶段――王道,即应用中医药调理,扶正驱邪,改变人体正气与邪气的力量对比,使肿瘤患者获得较长的生存期和较好的生存质量。

第三阶段――帝道,即调整患者体质状态,改变患者内环境,使之不利于癌细胞的生长,预防复发,延年益寿。

左明焕教授曾经手治疗的一名中年女性右肺腺癌患者,确诊时已属中晚期,之后患者坚持于该科住院及门诊诊治,不仅获得了长达10年的生存期,生活质量亦得到了保证。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很好地体现了“绿色治疗”这一治疗模式。治疗早期予以放化疗治疗,局部缩小肿瘤,临床评价PR,正是“霸道”的体现。

对此左明焕教授解析说:“‘霸道’要求我们集中力量迅速打击肿瘤邪气,消减力量。但目前放化疗技术为了达到消瘤的目的,往往损伤机体正气,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良反应。因此,结合中医药治疗,扶正驱邪,使患者在延长生存期的同时保证生存质量,此即‘王道’之法。最后阶段是‘帝道’――通过引导患者改变生活方式或者口服中药汤剂调整体质,改变肿瘤生长的微环境,使之不利于癌细胞的生长,预防肿瘤复发转移。患者10年的生存期和较高的生活质量,都离不开肿瘤的‘绿色治疗模式’。”

强调情志在肿瘤

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左明焕教授认为,任何一种疾病的发生,都不是单一病因引起的,而每种病因又有若干的影响因素。比如,情志因素在肿瘤的发生过程中即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而且与肿瘤发展、预后的关系十分密切。

统计数字表明,许多肿瘤患者在发病前都有过长期的情志异常或重大的精神打击。其中对亲人感情丧失占第一位,比如丧偶、离婚、子女及父母的去世或离异,其次是一些环境变化,比如工作压力增大、人际关系紧张、下岗或退休等。临床上我们发现:胃癌、食管癌、肝癌等消化系统肿瘤及乳腺癌等患者,患病前遭受负性生活打击的比例更高一些。

左明焕教授表示,中医病因学理论很重视情志因素,尤其内伤病,情志因素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七情所伤,尤其是长期的抑郁、恼怒,与各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有着明显的内在联系。中医典籍《灵枢・五变》中第一次提出了“积聚”之名,并认为“内伤于忧怒,……而积聚成矣”。《外科正宗》言:“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故而气血壅滞、痰结毒聚,而成癌肿。

机体的细胞间、组织间、某些器官与周围环境之间时刻进行着“信息交流”。机体在接受最适信息时,生理活动处于最佳状态,可以抑制肿瘤的发生;而信息低负荷或极端负荷的结果,将会使人体内环境发生紊乱,并有可能导致肿瘤的发生。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比如生气、着急上火后出现嗓子疼,或肝区疼、胃疼;比如每次遇到考试、面试等情况时就腹泻等。这些都是情绪影响了正常的生理功能引起的。从临床观察来看,在肿瘤患者的性格特点中,内向、内心世界丰富、敏感,心高气傲者或性情急躁易怒者较多,也正是这些人受情绪的影响更大。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竞争意识强,攀比心理重;而且社会物质生活飞速发展,社会差距正在加大,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致使很多人经常处在焦虑、抑郁之中。异常的情志活动可通过神经―内分泌功能的紊乱和机体免疫功能的降低而促使肿瘤的发生或恶化,而积极的情志活动则能预防肿瘤的发生或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命。所以人们要学会及时梳理情绪,运动、聊天、听音乐、晒太阳都可以减压,必要时可以服用药物。中药对调理人的脏腑功能、缓解紧张情绪、解郁安神、除烦等均有较好的作用,如柴胡、青皮、郁金、百合等中药。

左明焕教授进一步解析说,情绪是指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人们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所以面对同样的状况,每个人的反应会有很大不同,这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性格特点、感知程度、受教育程度等有关。情绪状态可以通过学习,对事物加深认识,或通过必要的心理治疗、甚至药物治疗而改变。需要指出的是,家人的关心、医护人员的耐心,也会对患者的心理康复起到积极作用。这些因素,更应该引起医生、护士、家人以及患者的足够重视。

鉴于上述原因,左明焕教授在为患者诊治时,非常注重对患者心理的开导。她指出:“从心理学上讲,人有各种标签,但每种标签都有显性和隐性的时候。癌症患者在癌症人群中,癌症这个标签就成了隐性,所以我们鼓励患者参加一些癌症俱乐部、癌症患者之家等社会活动。患者在活动锻炼的时候,如果彻底忘却了自己‘癌症’的标签,心理放松,就会对疾病的康复治疗大有裨益。”

不可忽视饮食因素的重要性

在采访中左明焕教授还表示,现代社会肿瘤高发,一方面是由于现代人生活压力大,精神紧张;另一方面是由于暴饮暴食、营养过剩而导致的。现代社会处于物质极其丰富的状态,大多数人的饮食结构从以米面粮食、蔬菜类为主,向以肉类海鲜、水果类为主转变,从而引起“营养过剩”。所谓营养过剩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通过对个人的消化能力与进食状况的比较而言。有的患者病后急于增加营养,吃得过好、过多,这无疑是过剩的;另一种情况是脾胃消化功能弱的患者,吃得相对较好、相对较多,也造成相对过剩。

早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食管癌、宫颈癌、肺鳞癌等发病率较高,这些都与一些慢性炎症、营养不良等有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日益富足,肿瘤发病率不断上升的是肠癌、胰腺癌、乳腺癌、前列腺癌、肺腺癌等。现代研究证实,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与结肠癌关系密切,高脂肪、高动物蛋白类饮食与胰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据此左明焕教授认为,对于这类患者,从预防肿瘤或预防肿瘤复发角度,饮食控制是最主要的一点。饮食习惯要一点一点地改善,习惯是日积月累形成的。好东西可以吃,但要一点点加量,逐渐适应,适可而止,使食进的东西与人的消化能力相匹配;另一方面是健脾胃,助其分清泌浊、运化水湿、通腑排毒;这也是对肿瘤患者重视健脾消导、注重腑气通畅的原因所在。在治疗中,左明焕教授注重对脾胃功能的调护,常加用健脾行滞化瘀之品,加黄芪、茯苓、白术、焦神曲等,正所谓“脾胃键,阴浊祛”。

采访到最后左教授还指出,虽然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近年来针对肿瘤的各种治疗手段也都有一定的发展,但战胜肿瘤仍是需要固守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早发现,早治疗的理念。左明焕教授在临证时经常对患者说,“身体总比脑袋聪明”,得了病终归是自己什么地方做的不对。比如说有人是爱钻牛角尖、长期抑郁;有人经常熬夜、作息不规律;有人喜欢饮酒、暴饮暴食;有人不爱运动等。不要总以为这些生活习惯没什么,身体的不舒服就是在发出警告,得场病就要学聪明些,改掉自己的坏习惯,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谐的人际关系才是我们战胜肿瘤的不二法宝,所以古人总结说:“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第3篇:肿瘤科和肿瘤内科区别范文

关键词:TBL模式;中医内科;实习教学

美国Oklahoma大学的LarryMichaelsen于2002年提出的团队学习(Teambasedlearning,TBL),是一种崭新的探究式教学模式。它区别于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Lecture-basedlearning,LBL)的教学模式,学生进行小组分工合作学习,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很多欧美发达国家的医学院校,TBL教学作为一种崭新的医学教育模式得到广泛开展,在国内某些高等医学院校中也开始尝试。黄晶晶等人通过研究发现:在中医内科学的临床见习中采用TBL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提高学习效率和综合素质上效果显著。2016年开始,我们在中医内科学临床实习教学中采用TBL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选择随机抽取2016年5月到2017年4月在我院实习的2012级中医类本科医学实习生40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人,实验组采取TBL教学模式进行带教、对照组采取传统模式进行带教。在呼吸内科、脑病科、心内科、内分泌科、脾胃病科、肾病科、肝病科、风湿科、血液科、肿瘤科各科中选取4名教师进行带教,2名教师负责实验组,2名教师负责对照组带教,每个科轮转时间为3周。出科前从临床接诊、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等方面进行出科考核。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在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学期总评分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遴选的师资为中医内科学主治及以上职称教师,从事临床教学工作时间10年以上。

(二)研究方法1.分组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TBL教学模式,具体做法如下。(1)第一步:编写医案。教研室组织科室带教老师集体备课,紧扣《中医内科学》教学重点及难点,编写1—2个难度适中,具有一定启发性的本科室教学内容临床病例,将需要解决的事项设计为问题。病例设计要充分考虑学生该阶段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及能力结构,从中医经典对各疾病的认识、临床诊断、辨证论治、病情演变中病因病机的层次分析及鉴别诊断内容等方面设计问题,不能太过复杂。在进科实习第一天将病例下发。具体病种见表1。(2)第二步:成立学习小组。每4人为一组,进入各科轮转。学生进科后,分配给指定的带教老师。确定小组长,告知实习内容、实习目标及实习效果评价。小组成员讨论协商,进行分工合作。教师根据学生各自特点对分工提出建议,使组织分工更趋合理并符合个性。每名组员至少准备1个问题,在组长的组织下,进行资料收集独立思索小组讨论汇报展示。所有的工作均由学生主动完成。2.资料整理。学生通过复习教材、查找文献等多种途径获取资料,然后小组间对病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充分讨论,分析整理,总结归纳得出答案。最后完成讨论,并进行PPT演示。3.总结评价。学生就研究问题利用PPT做发言汇报,时间不超过10分钟。带教老师把握总体方向,学生汇报结束后对学生的学习成效进行点评反馈。4.对照组教学模式。采用传统模式:学生进科后,跟随带教老师进行临床诊疗活动,完成带教老师布置的各项任务。

(三)评价方法采用对实习生进行考核比较及问卷调查形式。(1)参照目前执业医师OSCE模式,选取病例采用模拟接诊方式进行出科考核,考核临床接诊及中医辨证思维能力。(2)向实验组学生及教师发放问卷调查表各20份,了解教学效果及其对教学模式的满意度。

(四)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一)临床接诊及中医辨证思维能力考核结果(见表2)两组平均分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优于对照组实习生。

(二)学生自评、互评结果(表3)及教师评价结果(表4)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及教师普遍认为TBL教学模式在中医内科学实习教学中的教学效果优于传统教学模式,可以在临床实践教学中推广。

第4篇:肿瘤科和肿瘤内科区别范文

1.选题

选题要尽可能早些。选题早,早做准备,时间充分。

2.选题要考虑主、客观条件只有考虑主、客观条件,才能避己之短,用己所长,选择最利于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课题。比如,您想对"交感胺类药物"进行研究,如果您的生理学、药理学基础好,可从其应用方面选题,可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从不同侧面进行研究,同样会有突破。如果你的化学及药物化学基础好,可从药物基因方面及配伍方面进行研究,通常药物的基本结构决定药物的作用,取代基因决定作用强度、副作用等。医学领域学科很多,不一一列举,但都可找到其突破口。只有扬长避短才能写出称心的论文来。

3.选题不要太特殊选题特殊,往往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写不出好论文的。尽量避开大而复杂的题目,选比较一般的题目。比如"胆囊收缩素一胰泌素"对某一方面的作用研究,这类题目有比较、有借鉴,写起来比较容易。

4.要摆脱单纯的爱好和趣味个人的爱好和趣味是选题的一个前题,但是,单纯地从个人兴趣、爱好出发,也是不切实际的。比如你对分子生物学很感兴趣,也是目前医学界关注的问题,但就目前的实验条件及教学计划而暂时还很难写出如意的论文。当然有条件可从某个角度去研究。又如你对"爱滋病研究"很有兴趣,但目前国内你接触的都是第二手材料,孤立的去研究,是困难的。

5.选择突破口选题要找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可选择难度较小,而又带有普遍意义的题目,或者易被人忽视的问题,如果有条件,突破口可以选择两门学科的交界处,进行科学的"边缘"研究。作为医学院校学生各门课程都在同步与交叉学习,有较深的理论基础,具有较好的连贯性,比如学习解剖知识较全面之后可以选择"某种外科术式改进探讨"。基础理论融会惯通之后,往往在临床内、外科交界处或其它相关学科交界处做文章容易突破,比如内科侧重于药物治疗,而外科是往往忽视的,"5-羟色胺受体拮抗剂治疗化疗致吐"研究成功即为内科药学与肿瘤科交界处研究成功的典型例子。钙离子拮抗剂的广泛应用亦然。就中医与西医而言,比如中药大黄多种作用,如你从化学分析角度去分析药物的作用机理就是对中医的发展,容易重点突破,写出一定质量的论文。

搜集资料

题目选定之后,就要以题目为中心,作一些踏实的搜集资料工作。

1.选定一个搜集资料的目录制定一个搜集资料的目录是写论文的一个重要基础,制定这个目录时要和写论文有经验的前辈交谈,或经导师或教研室有经验的教师指点,也可以请与自己毕业论文题目相近的、论文写得好的毕业生介绍经验,交换意见。

制定搜集材料和目录,可以从现在的文献资料调查入手,既熟悉,又有兴趣。搜集材料的目录可按年代由近溯远,写上调查中得到的有关研究对象的材料。随着计算机广泛应用于文献检索,给作者搜集资料带来很大方便,但这种文献往往是二次文献,笔者建议在此基础上用追溯法查阅一次文献。

2.摘录与选题有关材料搜集材料,要多要全、没有遗漏,这是最理想的。但是任何一个问题的研究都有主要材料和次要材料。要围绕核心问题搜集主要材料,有用材料,把它记录下来,摘写出来,对次要材料,放在次要地位处理。

第5篇:肿瘤科和肿瘤内科区别范文

关键词:流程组合法;医疗流程;急诊急救部

中图分类号:TU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4)05-0094-03

1 前言

医院是一座连续运转的综合系统,医院设计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大概念向小细节推进和演化的过程。医院建筑因其组成复杂,科室众多,相互间的功能关系及其密切程度各有不同,在设计中要做到全面掌握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不断完善,现代医院的功能结构和组成要素也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之中。“流程组合法”是我们针对医院建筑内部功能设计提出的一种方法。在确定了总体布局之后,设计者需要根据医疗流程对医院各功能模块进行编排,使内部流线合理,空间组织有序。在医院设计的三大分级系统(总体布局、科室间、科室内)中,属于第二级的内容,是决定一座医院是否好用的最重要部分。然而这部分的工作容易在设计过程中反复,甚至有的医院建成投入使用后不久就因为功能不合理而面临调整,所带来的人力物力支出实属浪费。“流程组合法”的提出,可以帮助设计者在进行科室布置时能够用综合、可持续的眼光审视全局,把握主要矛盾,减少因为功能不合理而引起的重大调整,提高医院品质,降低工程造价。

2 “流程组合法”的理论基础

2.1 医院各部门的功能关系

医院在总体上划分为医疗区、后勤服务区、行政管理区三部分,医疗区内部包括门急诊部、医技和住院三部分。如何进行大区规划、组织科室的空间关系,是医院建筑设计与其他类型建筑设计区别开来的重要内容。我们可以通过医院各科室联系的急切度、强度和频度来对其进行组织。一般来说,ICU、急诊、手术、血库、分娩部的紧急程度最高,检验和放射以及供应中心稍次,这些部门关系到病人的安危,应在位置选取上优先考虑。药剂、检验、放射、手术部人流、物流量大,强度和频率最高,药剂和放射的人流主要来自门诊,住院稍次,手术病人主要来自住院部,所以这些部门在位置上的选取要靠近人流量大的科室。

2.2 “流程组合法”的源起――医疗中心问题

对近期的一些大型或超大型综合医院设计理念进行分析,“病种细化”成为这些医院的一个突出特点。医院以强势科室为龙头,发展出围绕该科室病种的一套完整结构。打破了传统的分科方式,将大内科按病种细分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血液内科,神经内科,肾内科,风湿免疫科,代谢内分泌科,肿瘤科,形成心血管疾病中心,消化疾病中心、呼吸疾病中心等,每个中心均包含与之对应的检验,心电,B超,窥镜门诊医技,并设置了集中药房。病人在各医疗中心内可完成挂号,收费,检验,取药等行为活动,同时相关联的病房楼和大型医技也与之成组布置,最大限度的缩短病人的就诊流线。

尽管有以上这些优点,“医疗中心”概念过分强调独立性所带来的缺点不容忽视:单独配置的医技和供给系统,虽然缩短了就诊流线,却容易造成医院资金在医疗设备和物流上的投入过大,如果不加以整合利用,难免会产生人员和设备上的浪费。

2.3 “流程组合法”的概念

“流程组合法”是一种建筑空间组合法,来源于医疗中心理念,以特色病种或强势科室为中心,将医院不同科室的流程进行综合考虑,在保证总体及科室内各流线不交叉的前提下,使功能组织更为紧凑合理。这样一来,从大型、超大型综合医院中独立出来的医疗中心,与医院依然保持共生关系,人员和资源都能得到高效利用。在倡导有机和节约的当下,本方法更能适应医院的发展要求。

3 医院流程设计的特性

3.1 重要性

医疗工艺设计在《综合医院建筑设计规范》中被定义为“对医院内部医疗活动过程及程序的策划”,包括医疗系统构成、功能、医疗工艺流程及相关工艺条件、技术指标、参数等。在建筑设计的初始阶段,从项目开始的场地分析,梳理医院与周边城市的关系;到理顺医院内部各建筑物之间的流线关系:再到科室内部房间的排布和组织,无一不是与工艺流程相关。如果对流程没有透彻的认识,设计一定是缺乏可用性、在功能上失败的。所以,流程设计是医院建筑设计的重点。是否能掌握医疗流程,并对其做好优化和改进,对医院建筑设计能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3.2 复杂性

目前因为国内医疗资源缺乏,国家需要大力扶植医疗基础建设,大型和超大型综合医院建设遍地开花、层出不穷。大型综合医院的优点在于资源整合,能够在有限的用地里高度集中医疗设备和人员,由此所带来的缺点是人流集中,一些重点科室不可避免地出现过度拥挤、人员交叉的问题,导致就医环境低下。随着问题日渐突出,一些医疗建筑设计者也在摸索和探讨,试图寻求一种适合国情的解决方法。有人提出“医疗街”、“一站式服务”、“医疗中心”等等先进的设计理念。总的来说,就是医院运营者和设计者合作,通过整合医院功能,优化医疗流程,从而达到“以人为本”的目的。

所以,在大型、超大型综合医院设计中,合理运用“流程组合法”是解决流线过长、流线交叉等问题的一条值得探索的道路。

4 大型综合医院的流程组合

4.1 主要流程

主要流程是构成医院的关键,制约总体功能分区,决定部门间的关系。大型综合医院的主要流程有门诊病人就诊流程、急诊急救病人流程,洁净物品供应流程等。主要流程牵涉的人流量大,科室多,一条流程跨越数个部门和科室,流程之间也会互相影响。主要流程在方案设计阶段需要优先考虑。

4.2 分支流程

作为主要流程的补充、完善和细化,分支流程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例如门诊病人就诊流程可以细分为医保病人、自费病人和感染病人等,而急诊病人内科和外科的就诊流程也不尽相同。分支流程体现了在主要流程控制下不同类型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是我们在建筑设计中同样需要给予高度重视的工作内容。在把握了主要流程正确的基础上,对分支流程进行深化设计,可以大幅度提高医院的品质,使医院组织结构更清晰,更易用。

4.3 流程的组合

流程组合针对的是医院设计二级和三级系统的设计方法。流程组合的实现手段多样,针对医院的不同规模、各病种对人员和设备的不同要求,应通过定性定量的分析,建立各部分间的重量级关系。

如何进行流程组合,可以对以下方面的内容进行考虑:

室外交通布置应充分考虑人、车、物流的流程关系。机动车可直达多个楼层,利用电梯扶梯等组合立体交通模式引导人流。借鉴商业建筑的机动车交通组织模式,对停车场进行分区:

室内交通组织应对人流量进行计算后,设计出适合医院特色的科室布局。将人流量大的重点科室布置在建筑容易到达的位置,并围绕这些科室设置辅助检查区;

将急诊急救部、手术室和ICU的危重病人流线进行组合,通过设置绿色通道,急诊急救和手术室专用直达电梯,缩短抢救流程中的交通时间;

考虑到手术室和ICU医护人员的特殊流程以及这两个部门和住院部的紧密联系,在住院部内设置集中型的医生工作区和专用医生电梯;

采用智能化手段进行管理,信息化分诊系统提高门急诊效率,气动管道物流系统提高标本和物品的传输速度,引进先进的软件和硬件对物流流程进行组合。

5 “流程组合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总医院急诊急救部是运用“流程组合法”进行设计的实例。在其设计过程中,我们将不同科室的医疗流程进行独立分析、抽出重点、穿插整合,最终形成一条高效的急诊急救链,实现了“流程组合法”对于医院功能全局把握,提升设计合理性的目的。

总医院的急诊急救部除了日常工作之外,在特殊时期还会承担起重要的战地救治任务,例如在2008年“5.12地震”时,就接纳了来自地震灾区的大量伤者。我们进行医院规划设计时,对这个科室的定位进行了多方面考虑,希望能寻求一个合适的位置,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考虑到本项目的诸多限制条件:在不动拆原有门诊楼的情况下建造新门诊楼;住院综合楼前用地紧张,无法设置足够的广场空间等,如何在增强急诊急救部与住院楼的联系,同时保持其与门诊楼内医技系统的便捷流线是设计首要考虑的问题。

经过对急诊急救流程的研究,最终决定将该科室设置在门诊楼与住院楼的连接部,与这两个大功能块的联系同样紧密。出入口不直接开向建筑前广场,而是在连接部退让一定距离,避免主要道路的机动车和人流对急救车造成拥堵;与门诊部疏而不离的位置方便院方对其进行管理。因为门诊楼的机动车流线组织在门诊前广场和直达大厅的汽车坡道就已经解决,急诊急救部的机动车流线相对独立、顺畅,广场空间还可提供救护车的泊位。

按照救治的急缓程度,急救部设置在门诊楼的首层东南功能块内,急诊部病房和输液处设置于与之相邻的西南功能块。门诊和住院楼之间的室外空间为供急救车回转的急救广场,在造型处理上使用大雨篷进行连接,保持这部分门诊楼和住院楼外立面的连续性。雨篷下设置的医疗柱提供医疗气体和照明接入,特殊时期能够扩充急救能力,在遭遇512地震那样的重大自然灾害时室外广场可以变身为临时护理工作站。

住院楼一层西南是中心药房和静脉配液,为急诊急救中心保证了药品的供应。由于其特殊性,急救部相对急诊部,与住院楼的距离更近,在救治流程上更顺畅。通过设在住院楼西单元的一套直通屋顶的急救电梯,将急救部手术病人、直升机运送来的需直接进行手术的病人直接送往三层的手术中心。这种布局以抢救病人的流程为核心,缩短交通流线,为伤者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

急诊部与地下一层的影像中心同样有快捷的流线,便于为病人开展辅助检查工作。可以说整个急诊急救部与院区其他与其相关的功能科室的关系是紧密而且有机的,能够大大提升部门间的合作,增加工作效率。

总医院急诊急救部在进行了流程组合设计后,有别于其他医院同类型科室的布置,使“效率”这个词更为突出。这只是建筑设计上的一些操作方法,再加以先进的现代化信息和网络管理,必定能让其医疗功能发挥得更为出色。

6 结语

实践证明,简单套用单一流程已经难以满足大型综合医院发展的需要,设计师应该在熟悉医学、建筑学、医疗设备工程学等领域知识的同时,通过融会贯通,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功能完善、流程合理、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好医院。“流程组合法”是综合了建筑设计和医疗工艺的设计方法,如果能在医院建筑设计中加以广泛应用,应该可为提升医院品质尽到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杭元凤,于泓.医用建筑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罗运湖.现代医院建筑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高枫.超大型综合医院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2010年第10期.

[4]石启雷.人性化设计的实践――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门急诊医技楼设计回顾[J].中国医院建筑与装备:2012年第6期:068-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