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数学算式方法范文

小学数学算式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算式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数学算式方法

第1篇:小学数学算式方法范文

【关键词】示范学校建设 计算机 中职

一、必要性

传统的以学科为体系的专业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信息化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以传统的专业课程结构,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培养的学生更难以满足科学技术不断创新的现代化的需要,导致学生毕业后就业困难,最终影响学校的发展。以竞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工厂企业,录用中职毕业生后希望他们的成长周期尽量缩短,以提高生产成本和生产效率。学生能否适应这种要求,能否尽快地熟悉生产技术和生产工艺,与学校开设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直接相关。因此,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形势下,为使我校示范校建设发展,而目前“关中——天水经济带”的发展也带动了兴平市的快速发展,化工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和计算机控制系统应用、多媒体系统软件的应用与开发、企业网站建设和维护等行业发展,使计算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大增加。为使我校学生更加适应社会,必须创新教学观念,调整培养目标,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

二、指导思想

1.调整培养目标,以加强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开展模块教学,强化项目训练。以就业为导向调整培养目标,以加强学生职业能力为主,加大专业课程改革的力度,提高学生的就业率。

2.根据学生基础的差别采用分层教学,以满足不同基础学生的学习需要。现阶段中职学校的生源基础普遍较差,而且参差不齐。面对这样的教学对象,如果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统一标准的考核办法,难以适应学生的实际要求。根据新生入学考试成绩,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改变考核方式,制订相应的考核标准,满足不同基础的学生的要求,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改革专业课程设置,把同一专业划分为多个发展模块,让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模块加强学习,开展模块教学。改置专业模块,由学生自己选择,将通过第二课堂、选修的形式来加强模块教学,让学生学有所长。在开展模块教学的同时,结合中职学校的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并行的考核形式,针对职业技能考核的实践操作项目,开展项目实训教学。职业技能鉴定的内容随着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更新,还要根据考核题库开设实训项目,有利于把工业企业生产的新技术、新工艺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毕业后在工作中学有所用。为了开展以实训项目为主要形式的模块教学,在深化教材改革、优化专业课程结构的同时,要加大教学设施与实验设备的投入,以保证学生有充足的实训场所和实训设备使用。

三、具体措施

1.推行项目教学。聘请校外专家对我校进行项目教学指导,对专业教师开展项目教学培训,促使老师们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计算机、数控、机电、电子等专业进行项目教学试验。

2. 利用案例教学。要求我系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从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案例、分析教学案例等做好课前准备;教师设计好案例的呈现方法,强调呈现案例时的注意问题而呈现案例;师生共同讨论案例;指导学生写好案例报告;教师设计评价表册与测试题目等5个步骤进行分析论证,运用典型案例教学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使案例教学法在全校各专业得到广泛使用。

3.扎实开展场景教学。有计划的组织学生赴校内外实训基地进行专业技能指导,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岗位实际运用能力。供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场景教学,使教学内容具体化,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4.熟练运用各种软件。利用各种软件为学生提供近似真实的实训学习环境,采用模拟教学,让学生先学习理论知识再到计算机上进行实训,进行多次训练设计过关后,才进行实际操作。通过模拟教学,让学生充分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对专业技术的认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激发敬业精神。

5.实施岗位教学。在本专业课程教学中采用岗位教学,按照工位定岗定员,按照企业上班进行“三班倒”,让学生提前了解岗位、适应岗位、选择岗位,从而为提高“一专多能”的学习兴趣,抓住就业机会。

第2篇:小学数学算式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学;多媒体教学;合作式教学法;生活式教学法

小学生年纪小,上课时容易分散注意力,而数学课程又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学生学习过程中体会不到学习乐趣,这进一步加剧了教育形势的严峻。加强对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方法的研究,旨在转变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不利局面,促进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一、多媒体教学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学方式产生了很大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于投入到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在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效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形象,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以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第五课“位置与顺序”教学为例,在讲解位置与顺序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打开百度地图,任意选择某一个地点作为坐标,以该坐标周围的地点为例讲解上下、左右、前后等概念。例如,以美食城为中心,通过对医院、购物中心、地铁站、公园、车站等地点位置的解释,加深学生对位置关系的理解。课后,教师可以在百度地图上随意选择一个地点,随机抽取学生提问其位置,进一步巩固本节课所学。

二、合作式教学法

课程标准基本理念还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合作交流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基于这一课程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式教学法的应用显得尤为迫切。

教师不妨将学生按照数学成绩高、中、低三个层次均匀划分为6人小组,实行组内帮扶学习制度。学生定期从教师处接受学习任务,在对学习任务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先在组内进行讨论,组内交流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在组间二次探讨。各组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再提供帮助。

三年级下册第三课“乘法”教学过程中,笔者在课前为小组布置了这样的探究任务:观察算式“3+3+3+3+3=15”和“3×5=15”,思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异同?比一比,看哪组最先找到答案。一听要来一次比赛,各组兴致颇高,热烈讨论起来。不一会儿,各组代表争先恐后发言:第一个算式每个加数都是3,加数都是相同的,一共加了5次,第二个算式和第一个算式结果是一样的,两个算式里面都有数字3。笔者进一步追问:5个3相加,可以用算式“3×5=15”表示,这里的3表示什么,5又表示什么?这个简单的问题笔者采取了抢答的形式,马上有眼尖的小组指出:3代表加法算式中相同的加数,5代表有几个3。依照此教学模式,整节课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学生都学得其乐融融,教学目标也有效达成。

三、生活式教学法

课程标准数学课程设计理念指出:数学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课程设计要满足学生未来生活的需要,要在呈F作为知识与技能的数学结果的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处理好生活化、情境化与知识系统性的关系,让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得到结果的过程。组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采用生活教学法,从学生熟悉的生活角度寻找突破口,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例如,在五年级下册第七课“用方程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李梅和韩火火一共有100张卡通贴纸,李梅的贴纸张数是韩火火的3倍,那么,李梅和韩火火各有多少张贴纸?能否用一种简便方法进行计算?小学生都爱收集贴纸,利用这一趣味情境导入方程知识,学生学习兴趣被激发,接下来教学活动的开展就水到渠成了。

现阶段有关小学数学创新教学方法的研究这一课题依旧在继续,如何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教育质量仍有待诸位教学同行的共同探讨。在对创新教学方法的研究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和数学学科教学规律进行创新,千万不可盲目跟风,片面追求形式上的漂亮,为了创新而创新,那只会得不偿失,无益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3篇:小学数学算式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应用题 教学方法 模式

对于应用题来讲,其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在数学考试中,应用题占据了较大的比重。另外,数学老师能够利用学生们解答应用题的情况来对学生们的数学水平进行判断,并了解学生们的分析能力及答题思路。所以,作为数学老师,应重视应用题的教学,通过多种方法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们的分析能力及抽象思维,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以下简要针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探讨,仅供参考。

一、对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

在进行小学数学课程讲解过程中,学生应具备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作为数学老师,应重点培养并提高学生们单独思考的水平。尽管小学数学教材中包含的内容很简单,推理并不复杂,然而,小学生自身也没有形成成熟的认知观,对题目也需要进行判断与推理,特别是在应用题方面,更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才能。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材料,帮助学生创建数学思维,然后通过学习过的知识点、相关定义、法则等进行习题思考,之后展开联想,与做过的类型题进行比较,找寻其关联性与差异,最终进行计算,并引导学生由多个角度对习题进行思考,增强学生们的发散性思维。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培养学生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有良好效果。

二、指导学生掌握答题技巧

在求解应用题时,良好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精确、快速的获取正确答案,进而提高答题质量及速度。一般来讲,一道应用题的计算方法有很多,例如:综合法、假设法、消元法、逆推法等,合理、科学选用相应的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快速的进行思考,并获取正确答案。需要注意的是,答题的方法并不是各自单独存在的,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在现实计算期间,一道应用题可以同时应用多种答题方法获取正确答案。那么,教职人员就需要指导学生掌握全部的答题技巧,并且合理进行应用,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正确结论。例如:当教师讲解完“除法”知识点后,就可以为学生设定这样一道应用题:某数,在加上2,再除以2,之后加上4,除以1,结果为4,请问这个数是多少。部分学生在计算该题目时将这个数当做括号,然后遵照题目的步骤逐步计算:[()+2]÷2+4÷1=4,结果为0。然而此种计算方法较为复杂,这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采用逆向思考的方法,除以1也就可以看做是乘以1,加上4可以看做是减去4,除以2可以看做为乘以2,然后在减去二,就可以计算出最后的结果为0,这种方法更为简单,快捷。并且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提高学生们的数学水平。

三、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答题步骤

一般来讲,当学生面对应用题时,应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计算:

(一)审题

想要计算应用题,第一步需要明白题目所讲的内容,也就是审题。在审题时,应认真、反复默读,一边读一边思考题目的含义,找寻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及位置条件,可以采用简单的标记来辅助理解,从而把较为复杂、抽象的知识点提炼出来,形成简单、清晰、具体的数值。例如:小红家养了很多鸡和鸭,总数量为12只,已知鸡的数量是鸭子的一半,那么,鸡和鸭分别有多少只?当学生对此题目进行分析时,应找寻其存在的已知条件,然后辅助图形进行理解,从而明白题意,为后续解题奠定基础。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应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良好习惯。

(二)对数量关系进行分析

想要正确求解应用习题,就需要弄清楚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由此入手进行计算。例如:小刚有3个苹果,小丽有6个苹果,他们共有多少个苹果?这道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是加数与和的关系;假如题目变成小丽的苹果是小刚的多少倍,则数量关系就变成了倍数关系。在小学数学应用习题中,一些题目的数量关系十分简单,一目了然,而一些题目的数量关系较为隐蔽,需要学生分析之后获取答案。所以,小学数学老师应重点培养学生们分析能力,找寻题目中存在的数量关系。

(三)列数学算式进行求解

当学生们找寻到题目中的关系以后,就可以依据关系列出计算式。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教学期间,教师应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习惯,不可以疏忽大意,例如:一些学生已经找寻到了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并且列出正确算式,却马虎的将题目中的五分之一误写成了0.5,从而造成计算结果的错误。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养成细心的习惯,防止此类情况出现。

(四)对结果进行检验

此过程的目的在于检验算式的正确与否,并重新对结果进行计算,保证答案的精确性。

四、同学生们的生活密切关联在一起

数学知识点起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总结与浓缩,所以,在进行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善于将数学应用题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关联在一起,从而消除学生们对应用题的抵触、陌生心态,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从而更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当学生学会加减法的计算以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定如下应用题:明天我们到校园中种花,男女生分成两组,老师这里共有36粒花种,同学们想一想我应该怎样分更合理?一些学生会提出平均分,也就是男生一半,女生一半,而一些学生会提出按照人数进行分配,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果,按照人数分配更合理。通过此种方法,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的调动起来,从而更加深刻的记忆了相关数学质量,提高了教学质量。

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课程讲解期间,应用题是其重要的构成内容之一,教师应对应用题教学予以重视,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们的数学思维,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及成长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昭华.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基本教学体系――再谈小学数学应用题“四步教学法”[J].学周刊,2011(28).

[2]邢梅素.贴近生活 学以致用――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J].学周刊,2011(18).

第4篇:小学数学算式方法范文

>> 谈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谈谈小学数学课程的创新教育 谈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谈谈小学数学如何搞好创新教学 谈谈新时期小学数学课的创新教育 谈谈课堂改革与数学中的创新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与创新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教育谈 小学数学教学创新教育探析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研究 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小学数学教学中实践创新教育的尝试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初探 创新教育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灵魂 探索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教学模式的新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谈谈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教育 谈谈小学数学教学的创新教育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同志多次提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因此,就小学数学教育而言,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形成良好的创造性学习能力,应该优化课堂教学,把培养创新精神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逐步形成并日益提高。在这里,我想根据多年教学谈谈数学教学如何进行创新教育的一些问题。

一、认真钻研教材,利用教材之中的创新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材是老师实施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载体,是学生学习知识,进行思维活动,发展探索能力的重要依据。钻研教材就是着眼于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赛程中,有所发现,有所分析,有所创造,心怀学生,对教材进行动态分析,并善于进行教材设计,选择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从而达到创新的目的,教材中所出现的“通过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规律?”“你能概括出什么计算法则吗?”……这些要求都让学生主动参与认知的过程,主动感知和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因此,在备课中钻研教材时一定要在明确知识目标的同时,着重运用这些创新因素,确定好能力目标,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设计相应的课堂教学活动,引导他们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独立地、创造性的说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路。如在教授加法的交换律时,在教授时开始出示20+30=50 30+20=50这组算式,让学生比较分析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得出:两个算式的加数和结果相同,只有两个加数的位置不同。那么这两个算式有什么样的关系?可用什么符号连结呢?20+30=30+20然后才出示几组相类似的算式进行比较,学生还是得出相同的结论。此时就可以提出我们把它取一个什么名字?这样又给学生一个创造发挥的空间,最后老师归纳板书课题。这样既利于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运用,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情境,营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为学生设置新奇、困惑、充满情趣的教学情境。从而产生新的动机、激发、诱导、强化后进行的创新行为,形成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有利于解放学生思维、活跃学生思维。使创新精神得以发挥,例如在四年级教算术平均数的一个内容时,教师首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通过活动感受到均问题就在身边,从而激活他们学习的兴趣,明确了探究的主题是求平均数。(一)教师请学生观察全班四个大组分别有多少人。不少学生纷纷起立,回头数人数;第一组10人,第二组14人,第三组13人,第四组11人,有什么问题想提问吗?有学生站起来:哪一个小组人数最多?怎样才能使每一个小组的人数同样多?教师抓住最后一个问题,表扬学生,这个问题问得好!那么谁有办法让每一个小组的人数一样多呢?学生回答人数多的大组同学搬到人数少的组去,使四个小组的人数都是12人。(二)像这样求每组人数同样多的问题,是一个怎样的数学问题呢?有的学生说是求平均数,教师明确,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均数(一)”,这样激活了学生兴趣,明确了探究的主题。因此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进教学方法,要充分相信学生的创造能力,彻底摒弃“唯我独尊”、“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做到让学生思想解放,求知欲旺盛,敢想,敢说,乐于发现自己的见解,在一个有疑问,有争论的课堂上,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例如我教四年级的简便运算式题376—199时,我是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全班交流的方式方法来解决的。让学生大胆去想,大胆去创新,真是让他们去异想“天开”,把他们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不断地推向新。下面就是学生们汇报的情况。学生:我们这个小组是这样去想的:376—199等于376—200+1。因为199相差1就是200。所以减去200必须加上1,我们认为这是比较简便的。

学生:我们这个小组是这样去想的:376—199等于376—300+101。因为我们减去了300,就比199多了101,所以要加上101,看起来后面的加数是大了一点,但是前面我们是大数减大数,向前进剩下小的数,我们小组认为这样做也能达到比较简便的运算。

学生:我们这个小组和前两组做法不同,我们是这样做的:376—199等于376—276+77。我们认为376—276剩下100,因为276比199多减了77,所以加上77。我们小组认为这种方法也很好。

学生:我们小组的做法与三组都不同,我们是这样做的:376—199等于399—199—23。因为399—199等200,而399比376多了23,所以要减去23,我们小组认为这样做也很简便。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

三、在应用中精心设计练习,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5篇:小学数学算式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思想;问题解决;小学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的主要内容除了知识之外,还需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而学习的方法,在生活中即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因此,以数学思想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努力启发小学生的数学思想,对提升小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然而,调研证实,数学思想的渗透是很多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工作中最大的诟病,有些教师要么根本忽略数学思想,要么渗透数学思想不得其法,从而导致很多小学生仅仅学到了理论知识,在实践方面却如同一张白纸,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极其薄弱。对此,本文在剖析数学思想概念和意义的基础上,讨论了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旨在为广大教师提供建议和参考。

一、数学思想的概念和意义

数学思想是一种奇妙的思维方式,它不受制于逻辑规则的约束,具有高度的迅捷性、直接性和本能意识等特征,能够直接反映思维主体的潜在智能。现实中的数学思想虽然带有主观性色彩,有可能正确,但也有可能错误,表现出了非逻辑思维的局限性;但总体来说,其能帮助思维主体判别真伪和培养想象,更重要的,能够启发思维主体做出正确判断。如,牛顿受苹果坠地启发而解决引力问题、鲁班被茅草割手而因此发明了锯子,等等。思想与实践是分不开的,尤其在数学这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学生的数学思想更是能够引导学生创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形成一种解决问题的技能。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首先,能够激发学生的智能,易于让教师发现学生的智能倾向;其次,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有助于“实际问题解决技能”的形成,促进小学生快速成长。

二、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1.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

在生活中,学生每天都会遇到很多与数学相关的问题,每一个问题又都需要小学生自主解决,而这正是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契机。以数学思想为基础,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将遇到的所有问题都抽象成为数学题,边解题,边解决实际问题,是运用数学思想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体现。例如,引导学生在购物时将原有的钱数、花掉的钱以及剩余的钱列出算式,诚然这一过程不需要用笔记录,仅靠心算即可完成,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习惯。又如,让学生将自己的走路速度记录下来,如xx米/分钟,同时记下从家里到学校所用的时间,并将其列出算式,从而计算出家到学校之间的距离。在此基础上,要让生活中的这些计算能够影响学生的生活,要让学生看到,通过抽象事例转化为数学题,能为自己带来哪些好处,提升自己的哪些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养成运用数学思想的良好习惯。严格来说,上述这些都是生活中的小事,但积累起来,却是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想的重要机会,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善加利用。

2.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形成数学思想

当面对抽象化的数学题时,首先,将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的事例,通过记忆表象建立模型;其次,将题中的数字代入模型,从而提升解题效率,这即是建模思想的体现。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形成建模思想,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解题效率和准确性,使学生的解题能力转化为技能。

以“混合运算”一课为例。对于四年级小学生来说,他们初次接触混合运算,用刚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去解数学题则有些困难。基于这种状况,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解混合运算题时将题转化为实例。

例如,首先列出混合算式:50-3×8=?

其次,将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实例,并建立模型:小明将50元钱分别购买了圆珠笔、笔记本和直角尺,而三种商品的价格都是8元,此时小明身上还剩下多少钱?

解题思路:毫无疑问,题中涉及了乘法,即“3个8”,而这正是小明花掉的钱;用原有的“50”减花掉的“3个8”,即为小明身上剩下的钱数。

(1)提问。用数量关系来解释,这一例题则构成了上面的算式:50-3×8;但算式中的50、3和8却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对象,如50元钱,3种商品和单价8元。那么,要解这道题应该怎样计算呢?先计算什么?后计算什么?

(2)将数字代入模型,并引导学生解题。50元钱是总的数目,小明购买了三种价值8元的商品,用加法来计算即是3个8,这说明小明花去了24元钱。50-24=26,因此,在混合运算中,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加减法。

对于小学生而言,课本中的数字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一种纯数量性的知识。长期按照数字的形式来开展数学教学,学生所学到的则是一组组数量关系,而这种数量关系是极具理论性的,使小学生很难通过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应注重将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知识,将数字转化为有形物质,如此,则更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数学建模思想,让学生掌握解数学题的技巧,从而提升他们的知识应用能力。

总之,数学思想兼具理论与实践的广度和深度,是数学能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在教学理论知识的同时,重点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不断地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彰显教育价值,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第6篇:小学数学算式方法范文

【关键词】几何直观能力 小学数学 培养

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几何直观不仅在“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贯穿在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几何直观的能力。

1对几何直观的本质把握

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的直观是对概念、证明的直接把握”。蒋文蔚先生指出,几何直观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及其关系的一种直接的识别或猜想的心理状态。这些数学家对直观包括几何直观下了定义。综合这些定义,我们认为直观要体现两点:一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二是一眼能看出不同事物之间的关联。直观是一种感知,一种有洞察力的定势。几何直观是利用图形洞察问题本质的一种方式,既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又有抽象思维的特点。

2 培养几何直观能力的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能力,要先从直观教学开始,引导学生学会用画图的策略分析题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逐步上升到能将直观图与数学语言、符号语言进行合情转换,并逐步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感悟数与形、形与数之间的转化。

2.1重视直观感知,突出画图策略的教学。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主要教学用画直观示意图的方法解决有关面积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教学面积计算的问题时,关键要使学生想到画图、正确画图、用图分析和体验画图解决问题的好处。首先可以向学生呈现纯文字的例题,面对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想到用画图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接着鼓励学生尝试画草图,让学生的思维集中于用画图来表达题意,并通过师生交流,进一步完善画出的示意图,使学生感受到画图能清楚地理解题意。然后借助示意图分析数量关系,明确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列式解答后,要再结合算式和图说说解题思路。最后反思整个解题的过程,突出示意图对解决这个数学问题的重要作用,感受画图策略的价值。“试一试”和“想想做做”的题目与例题相比有一定变化,解决这些问题后,要引导学生思考:“不画图能准确解决这些问题吗?画图时要注意什么?”加深学生对应用画图策略价值的直观体验。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重视直观化的教学手段,通过画图(线段图、面积图、示意图等)将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

2.2重视直观图形与数学符号的合情转换。

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正比例的意义》,在学生认识正比例的意义后,教材安排了正比例图像的初步认识,借助直观的图像,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成正比例量的变化规律,为以后的学习作适当孕伏。教学时,根据例1表中的数据,先引导学生用“描点法”画出一幅表示正比例关系的图像。在描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把所描出的点与表中的数据相对照,让学生初步理解图像上各点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即每个点都表示路程和时间的一组相对应的数值。再通过观察,使学生发现所描出的这些点正好在一条直线上,清楚地认识正比例图像的特点,并借助直观的图像进一步理解两种量同时扩大或缩小的变化规律,理解正比例的意义。画出图像后,让学生根据图像来判断行驶路程和时间,进一步认识图像上任意一点所表示的实际意义,初步体会正比例图像的实际应用。通过正比例图像与正比例关系式的转换,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函数知识打下初步的基础。

再如,教学《用假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时,可以提示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设画出示意图,并根据画出的图分析假设后乘船人数的变化以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根据数量发生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推算出每种船的只数,最后进行检验。这一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涉及直观图与算式的转换,学生借助直观图,抽象出解题思路:假设—比较—调整—检验。在培养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教学中,可以通过直观图像与数学符号的互相转换,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数学问题。

2.3重视数与形的结合。

苏教版六年级(下册)安排了《用转化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例1之后的“试一试”是一个有关计算的问题,给出的算式是有规律的:几个分数的分子都是1,分母分别是2、4、8、16,要计算出这几个分数连加的和是多少。为了启发学生运用转化的策略,培养学生初步的几何直观能力,教材呈现了直观图,用大正方形表示1,用正方形中的相关部分分别表示每个分数,整个图形中的涂色部分表示这些加数的和。同时,教材还提示学生“看图想一想,可以把这个算式转化成怎样的算式计算。”

实际教学时,可以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几何直观能力。第一层次:指导看图,学会转化。呈现算式后,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学生一般会应用通分的方法,转化成同分母分数进行计算。这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思考其他的方法,当学生思维受阻时,出示直观图,先结合各个分数理解直观图中各部分的意义,再启发学生将其转化为1-1/16进行计算。第二层次:适当拓展,突出直观。教师将算式拓展到1+1/2+1/4+1/8+…+1/128,要求学生选择上面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一般会根据画直观图的方法,将算式转化为1-1/128进行计算。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喜欢用画直观图的方法?使学生体会到数与形的完美结合,可以帮助我们将复杂的算式转化成简单的算式进行计算。第三层次:深度思考,强化直观。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观察分母的特点:分母分别是2、2个2相乘、3个2相乘、4个2相乘……在直观图上先把正方形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再把剩下的图形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最后分出的图形与剩下的图形相等,借助直观图,要求涂色部分的大小,只要用单位“1”减去剩下图形的大小。在应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同时,巧妙借助几何直观,把复杂的计算问题转化成简单的计算问题,可以培养学生初步的几何直观能力。

第7篇:小学数学算式方法范文

一、正视并保存错误,以帮助学生积累财富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的一生是会犯下大大小小的许多错误的,只不过,在错误面前,我们只要敢于正视错误,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逐渐形成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敢于克服困难的坚毅性格,以及良好的学习品质,这就是一笔永恒的财富。

古语云:“失败乃成功之母”。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发挥最大限度的作用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让学生每人都准备一本“错题集”,并且,精心指导他们将学习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和错误原因进行整理、记录,记录时既要记下是怎么错的,也要记下是怎么改错的,有什么心得。让学生定期阅读“错题集”,每阅读一次就是对出错、纠错过程的一次回忆,使学生懂得从什么地方“跌倒”了,就应该记着这个“痛”,并从什么地方“站”起来。这样,凡是学生以前出现过并纠正过的错误,以后就不会再出现了类是错误了。

二、正视并善用错误,以培养学生发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发现意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是教学重要目标之一。利用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错误,给学生假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培养发现意识的有效途径。

有一次,我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计算48.6÷3.7,并要求学生进行验算。结果大部分学生做的都是错误的。有的同学得出的商是1.3,有的同学得出的余数是5。针对这一较为典型的错误,我把它作为一个判断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先判断答案是否正确。教师又接着追问:“你是怎样发现错误的?”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很快找到了三种判断错误的方法:1、余数5与除数3.7比,余数比除数大,说明是错误的;2、验算:1.3×3.7+0.5≠48.6,说明商是错误的;3、验算13×3.7+5≠48.6,说明余数是错误的。紧接着,我再带着学生分析,找出正确的商和余数。由于计算时,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10倍,商里的小数点不能忘记,余数是被除数扩大10倍计算后余下的,所以余数也扩大了10倍,正确的余数应把5缩小10倍,得0.5。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获得数学知识本来就应该是在不断地探索中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法是各不相同的。因此,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在于教师如何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我从学生的现实学习中选取错例,充分挖掘错误中潜在的智力因素,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让学生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自主地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了学生的发现意识。

三、正视并巧用错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良好的数学情感与态度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动力,是克服困难和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我们教师,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可以利用生成的错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求正方形的面积时,设置了这样一题:“广场中间的正方形花坛的周长是20米,花坛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我出示时,故意漏抄了“正方形”三个字,结果,学生做时,一个个抓耳挠腮,小声嘀咕着:“老师,这道题不能做,缺少条件,没说什么形状呀?”我顺势利导,问:“怎么会不好做呢?缺少什么条件呀?”于是学生讨论得出缺少了图形的形状,这时我便故作认真的说:“是老师太粗心,漏掉了‘正方形’三字,还好,几位细心的同学及时发现并提了出来。谢谢!现在,老师加上‘正方形’,你能解决这道题目了吗?”通过故设“差错”不仅让学生对求图形面积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验,而且让学生自己找出错误并加以改正,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妙用错误,开发学生创新思维

有人说“创新就是捏一个你,捏一个我,合在一起打碎,再捏一个你,再捏一个我。”创新思维是一种用灵活、新颖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探索求知的思维活动。之所以说错误是一种宝贵资源,其价值有时并不在于错误本身,而在于师生通过思错、纠错活动获得新的启迪。教师应因地制宜地处理好来自学生的学习错误,让其发挥应有的价值,让学生在这种富有学习价值的“错误”中“锻炼”、“成长”,提高他们的能力。如学生解答一道应用题:“某旅馆有25间双人间,45间三人间,这个旅馆一共可住多少人?”应该说,这是一道极为简单的三步应用题。我在巡视中发现多数学生很快列出了正确的算式2×25+3×45,而有一个学生却列式为(25+45)×2×3,这显然是不对的。当时,我不置可否,只是把这两个算式写在黑板上让全班学生判断。对于第一个算式,学生们一致赞同,而对于第二个算式却一致反对。我微笑着,请这个出错的学生讲讲自己当时的解题思路。嘿,居然在这个错误的算式和这个学生的回答中,出现了闪光点,因为他把70间房间全看成了双人间。我马上抓住了这个思维的火花,启发这个学生顺着自己的思路说下去。结果,他不但发现了自己的错误之处,而且还列出了正确的算式:(25+45)×2+45。这个学生虽然最开始的解题思路出现了错误,但他在解题中的创新精神、求异思维却得到了全班学生的肯定。当时,他非常高兴,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他找回了自信,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他的创新思维的启发下,学生们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大家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很快地,又找到了另外两种不同的解法:

① (25+45)×3-25② 25×(2+3)+(45-25)×3

第8篇:小学数学算式方法范文

【关键词】数学思想 对应 化归 类比 有序 

一、数学思想的内涵 

《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数学方法。”因此,在小学阶段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定的数学思想,是素质教育的内涵所在,也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数学品质的重要方法。 

数学思想,即人们对数学理论与内容的本质认识,是从某些具体数学认识过程中提炼出的一些观点,它揭示了数学发展中的普遍规律,直接指导着数学的实践活动。数学思想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应从小学教学就开始。渗透数学思想对学生以后的发展非常重要,不仅有利于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而且对于以后学生走入社会、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大有裨益,其影响是深远的。 

在解决数学问题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其实是很丰富的,下面简要探讨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列举几种以做参考。 

二、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渗透数学思想的策略 

(一)对应思想 

对应是人们对两个集合元素之间联系的一种思想方法。小学数学一般是一一对应的直观图表,并以此孕伏函数思想。对应思想是解答一般应用题的常见方法。 

如直线(数轴)上的点与表示具体大小的数的一一对应,分数应用题中一个具体数量与一个抽象分数(分率)的对应等。再如一年级上册教材中,分别将小兔和小鹿、小猴和小熊、小兔和小鸟一一对应后,进行多少的比较学习,向学生渗透了事物间的对应关系,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思想方法。 

(二)化归思想 

化归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数学思想,是指将有待解决的问题转化归结为已知或已解的比较容易的问题去解决。我们常用的化未知为已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等都属于化归思想的范畴。任何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一个由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 

如:小学数学“鸡兔同笼”问题,出自约1500多年前《孙子算经》,书中是这样描述的:“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意思就是:在同一个笼子里关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有35个头,从下面数,有94条腿,问笼中鸡和兔各有几只? 

由于原题中数据较大,不利于首次接触该类问题的学生解答,于是运用“化繁为简”的思想,对原题变式为“鸡兔同笼,共有9个头,26条腿,鸡兔各有多少只?”待学生探究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般方法后,再换算成原题中的大数据,解决起来就很容易了。这种“化繁为简”思想正是数学能力的表现之一。 

再如:小数除法通过“商不变性质”化归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通过“通分”化归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比较大小通过“通分”化归为同分母分数比较大小等都用了“化未知为已知”的思想。在平面图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中,也以现转化思想为理论武器,实现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间的同化和顺应,从而构建和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 

(三)类比思想 

学习新知,把新问题与旧知进行类比,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就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类比思想,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由整数的运算定律类比迁移出小数、分数的运算定律;由分数的基本性质类比迁移出分数、比的基本性质。 

再如:计算并观察下面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12; 

1+3=4=22; 

1+3+5=9=32; 

1+3+5+7=42; 

… 

1+3+5+7+…+99=? 

分析:此题是由从1开始的奇数组成的系列加法算式,每一组算式比前一组多一个后继的奇数。通过计算并观察每组算式的得数,1是一个奇数,等于1的平方;(1+3)是前2个奇数相加,等于2的平方;(1+3+5)是前3个奇数相加,等于3的平方。以此类推,那么最后的算式是前50个奇数相加,等于50的平方。因此,可以归纳出一般的规律:前n个奇数相加的和等于n的平方。 

应用类比的思想方法,关键在于发现两类事物相似的性质,因此,观察与联想是类比的基础。 

(四)有序思想 

办任何事情,在操作过程中,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步骤进行,习惯上称“次序”,这种蕴含次序的思维方法就是有序思维方法。如果思维无序,观察或思考时杂乱无章,就容易造成思维的重复或遗漏。 

以“搭配中的学问”为例,问题:一份盒饭含一种主食和一种炒菜,今日午餐主食有米饭、馒头两种,炒菜有鸡蛋西红柿、土豆片、青椒炒肉、烧茄子四种,问一共有多少种不同的配餐方法? 

在这里,教师可以将问题中的文字语言转换成数字语言和图形语言。如,用“”表示主食,用“”表示炒菜,教师在黑板上第一排画上两个“”分别表示两种主食,第二排画上四个“”,分别表示四种炒菜。用不同的颜色先给第一个“”搭配“”,有四种搭配方法,再给第二个“”搭配“”,也有四种方法。那么就可以得出答案:共有4×2=8种不同的配餐方法。 

在解决此类问题时,教师要向学生渗透一种有序的思想。小学生思维、习惯正处于养成时期,教师向学生渗透有序思想,不仅可以提升其数学能力,更能够培养其在生活中的有序习惯。 

数学思想还有很多种,如数形结合、符号化、分类、集合、统计、方程等等,鉴于篇幅所限,在此不一一赘述。 

三、结语 

总之,数学问题中的数学思想非常丰富,本文只是选取了几种进行讲述。解决不同的问题需要用不同的数学思想,有时一个问题包含有多种数学思想,具体如何运用,还需要教师根据实际问题和学生情况来针对性地选择,一切以方便学生学习和使用为宜。 

第9篇:小学数学算式方法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大问题导学;思维发展;促进;策略

“大问题导学”指的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设置相关问题,让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解答,教师进行积极引导,将重点内容更好地讲述.“大问题”的设置多采用开放性问题,能够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了解到数学的本质,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因此,教师要注意在教学活动中“大问题导学”的应用.

一、利用“大问题导学”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要具有一定的创新思维能力,不死板学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引导并开发,不拘泥于课堂上固定的思考模式,进而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师要鼓励学生在现有的知识上灵活思考,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从而用创造性的思维来解决数学问题.

例如:在“乘法”这门课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这样的“大问题”:4 + 4 + 4 + 4 + 3 = ?让学生利用简便乘法的方式进行运算.问题提出后,学生会有很多种解答方法,比如将上述式子转换为4 × 4 + 3再进行计算,这种计算方法对于刚学会乘法概念的学生来说是十分难得的,教师要对学生的这种解答方法进行充分的肯定,并且进行更加深入的引导,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会想出具有创造性的解答方法,比如:将上述式子转变为4 × 5 - 1来进行运算.在这种解答方法中,学生看到了一个问题中并不存在的5,这种思维方式属于在隐藏的问题中来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属于一种卓越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充分地肯定这种思维,并且对这种思维多加引导,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二、利用“大问题导学”来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

形象思维指的是利用大脑中已经形成的形象来进行表述的一种思维形式,人们在经历过事情后会在脑海中形成一种形象,在以后的思考中能够对这些事情形成二次影像.对于小学生而言,形象思维能力是其所具备的主要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积极地利用“大问题导学”对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锻炼.

例如:在对“余数”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很多学生对于余数的概念理解并不透彻.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的时候,需要加深学生对于余数概念的理解.教师可以提出以下两个问题:1、有14个苹果,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名小朋友会分得几个苹果,还剩下几个苹果?2、有11个小朋友分组做游戏,每组需要有3个小朋友,问可以分为几个游戏小组,还剩几个小朋友没有分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用“粉笔”来代表苹果进行问题解答摆放,让学生形成一定的形象记忆,之后选出11名学生进行问题2的实际操作,让学生自己来解答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够运用之前教师演练形成的表象来思考问题.在学生给出正确的答案后,教师可以再设置一些相似的问题,比如有9支铅笔,需要分给4个小朋友,每名小朋友会得到几支铅笔,剩下几支?通过这样的“大问题导学”,学生能够认识到余数概念的本质,从而掌握余数这一知识点.通过这种开放式的问题设置,教师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利用“大问题导学”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指的是对待问题思考时的严谨程度,在分析问题的时候,既要遵循实物的客观逻辑,思考的过程还要具有逻辑性,从而进行正确的推理,在这个过程中,论点论证要有说服力.可以看出,逻辑思维是一种高级思维能力,在数学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需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更加严谨,更加正确.

例如:在“商不变性质”这一知识点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开始时先在黑板上书写几个大问题:10 ÷ 2 = 5;100 ÷ 20 = 5;1000 ÷ 200 = 5,学生看到这些算式后,就会思考这些算式想要表达什么,教师顺着学生的思考进行以下引导:算式1、算式2和算式3相比,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几倍?在除数和被除数同时扩大时,商有怎样的变化?这三个算式能否总结出一些规律呢?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自主地分析问题.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够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点,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充分地对学生进行了逻辑思维锻炼,进而让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更好的提升.

结 语

“大问题导学”模式能够明确教学中的重点,并且让学生拥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因此,教师要积极地应用“大问题导学”这一教学模式,从创新、形象、逻辑这三个方面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帮助学生形成数学思维的方式,进而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