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景观规划学范文

景观规划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景观规划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景观规划学

第1篇:景观规划学范文

关键词:景观生态学;城市河道;景观规划

中图分类号:P901文献标识码: A

一、城市河道生态景观规划现状

(一)河道平面规划设计僵直,呆板

一些河道局部堤岸过于“渠化”,河道转弯僵硬,既使得河道缺乏美感,又使得河道水流不畅,对驳岸造成严重的破坏。

(二)片面强调河道排涝功能,将水与生态系统割开

在城市河道的建设中,建设者过于强调了它的防洪排涝功能,从而忽略了河道本身的生态系统。建设中没有认识到水是生态系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因此没有按自然水理念设计,将河道设计成了一个几乎无自净能力的封闭系统。

(三)城市河道驳岸设计硬质化严重

现代城市河道规划设计中多采用硬质护坡,从表面看是一项一劳永逸的事情,但城市河道“硬质化”,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实质上是影响和损害了河道驳岸土壤植被,直接破坏了河岸植物和生物赖以生存的条件,对河道生态环境健康循环发展不利。

(四)河道两岸景观设计少人性化,缺乏地域特色

城市河道是城市的公共空间应该体现城市的地域特色和城市文化,然而一些河道开放空间的景观设计中缺少反映城市风貌的景点,景观设计缺少对地域特点的考虑。

(五)城市河道两侧绿带植物种植杂乱无序

城市河道的水带及其两岸的绿带共同组成了城市河道的生态景观。一些河道存在种植缺乏特色,植物层次不明确,物种单一,缺少色彩变化等问题,不能很好的维护生态系统,不能提升河道两岸的景观品质。

二、景观生态学视角下的城市河道景观规划

(一)关于河道平面处理

在设计城市河道平面时,一般以为拓宽断面、裁弯取直、两岸修筑高堤,就能解决防洪问题。事实上是从流域范围看,与防洪补益不大,相反却大大损害了河道景观的美学价值。对于河道的平面布局应该综合考虑,形成有机系统,这样才能实现多目标的统一具体来讲,首先在解除河道瓶颈基础上,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弯曲,河道断面收放有致,不必强求平行等宽。其次,尽可能地多安排一些蓄水湖池,这种“袋囊状”结构不仅有益于防洪,而且对于景观和生态都具有重大意义。第三,尽可能使城市水系形成网络,有益于构建城市生态系统的基础框架。例如,合肥市环城公园系统利用古城墙护城河旧址,结合南ICE,河、董铺水库等城市水系,建立开放的城市绿地空间环境设计充分结合自然地形和文物景点,岗阜起伏,水陆相间,河湖岛洲,亭桥楼阁,宜山则山,宜水则水,以自然环境为设计依据,因势利导地处理平面及空间,既不矫揉造作,又不拘于原状,成为现代城市景观生态设计的一个成功范例。

(二)驳岸的规划

对于河道驳岸景观的设计,应从两个方面去考虑,即“实”景与“虚”景。所谓实景就是通过一定的硬质景观建设,包括适当的园林建筑等,创造具有形态的环境空间景观。这种景观具有一定的功能性和尺度感,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应注意植物、建筑间相互的关系;虚景即在水流相对平静的驳岸环境种植不同类型的植物景观,根据植物的季相变化进行艺术配置,这样处理的目的一方面是创造岸边植物景观的丰富性,另一方面这些景观雨水中的倒影色彩虚实相生,变化丰富,与其它景观形成对比。

河道景观在空间形式上不像游园、广场等相对集中,它的特点是窄长。因此在空间形式的处理上要做到既变化多样,又协调统一。对于主要景观节点的驳岸注意处理近水与观水的空间,游览道路、绿地、沙滩的规划设计与其驳岸材质方面做到多样统一。根据不同的地势,使开敞空间和私密空间相互结合。

(三)河道两岸景观规划

1、河道植物景观的营造

河道景观创造生态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而植物景观的营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要注意植物组团与开敞空间绿地的设置,乔灌草配置与植物造型等根据设计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合理搭配,做到本土植物与外来植物相结合,体现植物的多样性,同时要季相分明,做到三季有花,四季有绿,把科学和艺术充分结合起来。

例如临沂市沿河生态景观绿化工程,以景观植物为造景主要素材,并沿河设置一系列的主题广场、艺术小品、特色植物园和各种水上活动区,力图在河道纵向上,营造出一种自然生态型的景观序列,在狭长的用地范围内创造出连续、动感的“长幅画卷”的景观特质;在河道横断面景观配置上,分为河面、河滩、河堤、堤外绿化带四部分,河面宽度1000-1200米,河滩宽度50-200米,河堤(滨河大道)24米、堤外绿化带宽度70米,保持足够的景深效果。

2、以多样化的生态景观代替传统意义上单一性的物理景观

体现“以人为本、回归自然”的理念。即充分利用现有树种资源,配以银杏、柿树、板栗、梨树、黑松等一些大规格苗木和景观石,充分发挥植物特有的功能,合理、科学的利用植物的形态、色彩和季相变化等特点进行配置。密林、疏林、草地,果林、生态林、林缘花径有机结合,从而达到美化环境的目的。

3、建设不同主题的广场及雕塑等,形成游人的视觉和活动中心

广场可以采用生态性公园化设计,设置健身区、休闲区、集会区、游乐区等许多功能区域,并设置不同的小品与雕塑。在广场环境设计中,尽其避免出现大面积的硬化面,引入了树林,绿化,花卉,草坪,水等自然环境,给人们提供了不同的休闲空间,给人以清新的感觉和自然的享受。

4、因地制宜,设置景点

滩面较窄处,游人沿河活动空间受到限制,适当布置生态湿地园,为水生动植物和鸟类提供栖息场地;滩面宽阔处,则在河滩内适当位置开辟浅河道,塑造更加宜人、易于接近的水体空间尺度。小河道两侧用水上栈道和各式小桥相连,使其分而不断,增加情趣;大桥两侧,设置迎宾园,以修剪性植物进行文字造景,烘托出迎宾的热烈氛围。

(四)深化水文化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要素的协调统一

“水是人类文明的一面镜子”,在现代社会,由于人与水关系的变化,水文化也在不断变化。在现代滨水地区规划建设中,应当倡导历史水文化与现代水文化的结合,既要注意保存历史遗留的优秀水文化,又要创造现代的水文化。

1、保存和恢复两岸遗留文化,重现历史风貌

保护重要的文物建筑,建立完善的管理修复制度。对于有历史价值和社会文化意义的桥梁等,应加以维修和保护,恢复原来的面貌与功能;对于建筑质量较好、外观典型的建筑,应予以保留,以留存河道的历史风貌;严格控制在重要历史建筑所在环境中进行建造活动。

2、谨防城市建设片面化,注重水与自然社会环境相统一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随着城市发展突飞猛进,城市环境建设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要加强城市建设与人口、资源、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协调统一,加强城市生态建设,促进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统一,防止城市河道治理中的“渠道化”、绿化建设中的“造假化”、景观建设中的“奢侈化”、生态建设中的“急进化”和“崇洋化”五个问题。

(五)天然无污染材料(木材、石料)的大量应用

长期以来,人们比较注重河道本身的功能,河道的护坡形式主要采用砌石或混凝土护坡,可这些材料在水中会发生反应并对水质和水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在这种结构保护下的河道失去了河道原有的水边环境和水环境的功能,人们失去了娱乐、休闲亲水的好去处,河道中的生物和微生物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河道的自净能力遭到破坏,水―土―植物―生物之间形成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被彻底破坏;此外,由于土地被混凝土密封起来,雨水无法渗入地下,导致地下水文地位不断下降等许多问题。因此,为了满足营造自然景观和行洪排涝的要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选用渗透性较好的扑状材料;为了缓解和淡化材料色僵硬的问题:重要的举措是将单件材料的外观形态种类丰富起来。总之,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今天,新型材料和新技术必将作为我们河道护坡和护岸结构改革的主要源泉。

参考文献

[1]顾娜,王慧.现代城市水利发展中生态景观型河道建设探讨[J].广东水利水电,2008,(05).

第2篇:景观规划学范文

关键字: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生态绿化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026-01

中国古代的学堂大都采用中国古典园林的布局形式和手法,它们与学堂周围的环境、景致结合得非常的紧密。如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都是先人留下的宝贵文化遗产,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到许多有用的东西。与之相比近现代的大学通常都是风格相似的建筑物叠加、宽敞笔直的校园马路。这是由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的高等教育推行的是专才的教育,过分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而忽视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所造成的。但一座充满自然生态气息的校园需要营造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因此,大学校园景观规划设计就变得尤为重要。

一、校园景观设计的内容和特点

(一)校园景观设计的概念和内容

校园景观设计是指在环境设计或者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建筑周边环境要素的整体性考虑和设计,其中包括自然要素及人文要素。它使建筑与周围环境产生呼应的关系,使使用者更方便、更舒适,从而提高其整体的艺术价值。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历史悠久的造园活动发展的必然结果。笔者认为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内容包括建筑物及其相对应的外部环境以及由人构成的活动景观。建筑物景观包括校舍建筑,外部环境包括校园内的自然环境和条件。

(二)校园景观设计的特点

作为探索、求知、学习研究的场所,大学校园的景观设计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它与城市中的高楼建筑、繁华的商业街不同,也不同于城市公园的以休闲游乐为主的休闲景观,也不同于家庭住宅区中营造安逸舒适氛围的温馨景观,其景观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为了配合社会的全面开放性发展,校园景观设计应体现开放自由的精神,这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实践能力与动手能力、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以及融入社会的能力。其次,要体现校园特有的学习氛围,追求校园的精神文化作用,提供学生课余生活学习期间放松心情、修养身心的空间和场所。最后,由于校园的使用主体——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阶段、教育程度、使用时间及内容,因此,建筑师在进行校园景观设计时应有针对性的进行引导和启发。总之,在当代大学教学区景观设计中,应充分体现出大学校园独有的人文气质和文化底蕴,营造一种充满人性、环境优美的校园氛围。

二、大学校园环境发展历史

(一)国外大学校园环境的发展历史

国外大学校园的发展经历了十三世纪前象牙塔模式,典型的例子有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教学活动区一般在教堂、修道院内完成,因此并没有完全属于自己的环境空间。到十七世纪时,校园规划的形态基本上仍沿用古典式的中轴线对称式布局形式,但由于专业化教学的发展,分科系校园规划开始出现了建筑群体的分区和组合,这种校园环境模式对欧美校园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进入十八世纪后,由于受到自由化思想以及开放的教育体制的影响,美国的校园发展总趋势是开放性的,它认为不对称的布局更有利于大自然的融合,也有利于今后校园的发展与扩建。它认为校园的建筑造型应该更贴近师生的生活,多采用亲切自然的建筑风格。如在此期间开办的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随着现代建筑思想的进一步成熟,二十世纪之后,那种封闭的、对称式的校园格局逐渐被整体性、综合性的校园环境所代替。这个时期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校园环境的建设,使其更加注重从本土校园的各种优秀文化传统中吸取营养,因而愈接近现代,世界各国校园环境愈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

(二)国内大学校园环境的发展历史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教育历史,是世界上最早创立学校的国家之一。但直到之前,我国的教育形式多采用的是单一的书院形式。校园景观的设计则以四合院的建筑形制,借用园林设计的手法,营造出一种静谧、和谐的氛围。直到十九世纪中叶,我国才出现了一些专门培训专业人才的学校,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高校,是国内近代大学的先声。到了民国时期,教会大学的出现,创造了一些优美的大学校园,如燕京大学、金陵大学等等。到了二十世纪,一些国外的建筑师将西方校园建筑文化引入到国内的校园建筑设计中,在借鉴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和建筑风格的同时,把现代大学的功能要求融入到校园建筑的设计之中,从而创造出如诗如画的校园环境,如清华大学、武汉大学的校园规划。解放后我国大学校园建设受前苏联的影响,该时期校园规划大多数遵循的是统一的设计模式,各高校难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色,建筑功能也由于强调对称式的布局而受到限制,造成了许多使用功能上的不便。如四川大学,井字形的道路骨架,严谨的平面布局,是当时苏联模式风格的代表。

三、大学校园景观设计浅析

(一)大学校园景观设计的指导原则

坚持有机的秩序原则,重视设计的整体性。大学校园内经常会存在一些互不相关的行为,建筑师应该确保校园中的各个景观节点以及景观要素能够形成一个整体。用“有机质序”的原则作为基本的方略,从而使校园规划设计总是遵循着一定的内在秩序。其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把校园的各个功能区按照有机的原则科学地分布在其主要交通系统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环境是课堂的延伸,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坚持开放性原则,注重校园与社会的有机联系。可持续发展的大学校园景观设计要求具有整体性与前瞻性,并充分考虑大学校园发展的可能性。这是因为随着学科之间的相互交融,大学校园不再是局限于校园之内的封闭性单位,而是与社会保持接触的开放性大学。

(二)具体的设计方法综述

注重自然和生态的思考。积极利用大学校园对大学生进行生态教育,为大学校园提供一个交流、交往的场所。在大学校园里设置生态化公园,提高师生以至城市居民的生活意识,从本质上去解决城市的生态问题,促进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强调合适和人性化的尺度。人文尺度是大学校园规划设计尤其是大型校园规划设计的关键因素。师生是校园的使用主体,中国的大学校园普遍采用的是寄宿制,因此在校园景观环境设计中,必须强调人性化的尺度。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设计都是采用人文尺度的校园空间,使这种空间成为大学校园最具人文色彩的精华之所。要体现高校景观设计的文化性和地域性。高校校园场所的精神实质是地域性和文化性,是师生们对校园的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校园景观环境的优美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身心愉悦,在潜移默化中养成美的行为,更能启迪思维、舒缓压力、激发师生们的创作灵感。因此,创造一个宁静、优雅而又富有浓厚的文化气息的学习场所,是高校校园景观规划的根本。

四、结语

由于我国大学校园建设正在飞速发展时期,高等教育也面临着转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高等教育理念对大学校园景观建设提出了新要求。面对这些新的要求,我们应该认识到,校园规划、景观规划、建筑设计虽然具有不同的特点和目标,但最终都是以完善校园环境景观为目的。因此,要把建筑学、城市规划学的要素整合起来,使景观设计成为实现校园整体环境良好的重要手段之一。

第3篇:景观规划学范文

【关键词】校园;绿地;景观规划与设计;文化

1 项目介绍

1.1 基地背景

本次规划范围位于高邮市东郊,北临建民路,西临珠光路,地形稍起伏,周围多是农田,规划总面积为73000㎡,其中建筑面积13000㎡,水体面积1390㎡。基地地理区位优越,交通便捷。

1.2 现状分析

中心区域为行政大楼,周围环绕教学楼、自然实验区;北区为宿舍楼、食堂等生活设施;东区为体育运动区。校园规划分区合理,功能明确,为绿化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设计理念分析

2.1 设计理念的基本原理

校园绿地应以园林美学、景观设计原理作为景观营造的基本理论基础和依据,中国园林美学主要是探索在审美客体与主体之间所构成的审美关系里创造出懂得美和相应地接受了真善教育的主体。

2.2 总体目标

2.2.1 以人为本、营造景观的多元化

规范校园道路交通,创建安全舒适的步行空间;清晰的校园道路结构,可通过对校园道路布局的合理调整,使校园道路具备较好的方位感、层次感和整体感。

2.2.2 精心设计关键景区与景点

关键景区与景点主要包括: 校门、教学主楼、图书馆、礼堂、体育场馆等。

2.2.3 完善校园公共设施与服务设施

这些设施的设计与配置应美观大方并与校园景观相适应,以此来获取建筑物整体形态的协调。

2.3 具体设计手法分析

2.3.1 规划布局

(1)一点——以“行政楼”为全校园景观控制点;

(2)一环——以沿主干道为分布线进行各建筑组团的景观“空间联廊”;

(3)两轴——在南北向的轴线和东西向的轴线进行景观处理。用一条广场主轴线将校园分为四个空间,分别为“纯真年代”“金色年代”“悠悠岁月”“似水年华”四个主题景观,结合春夏秋冬四季植物景观变化,表现四相。

2.3.2 功能分区

主要可分为五个区,即中心行政区、教学区、学习实验区、生活休闲区和体育运动区。

2.4 景区和景点特色分析

(1)博文广场:从入口透过主干道进入校园的中心广场——“博文”广场主景广场。雕塑在中心位置,圆形艺术铺地及水体将其环绕,形成向心构图的视觉效果;广场周围是规则线条铺装和规则种植的行道树,呈环抱状,更加凸显广场的中心地位,成为整个景观分布的。

(2)纯真年代:四个空间的第一个时段,为春景植物景观区。位于实验区,于开阔处置汉白玉石桌石凳供学生休息;植物配置多点缀植桃李,意寓“桃李遍天下”,以此体现老师辛勤工作的回报和教育事业振兴的任重道远。

(3)青葱岁月:四个空间的第二个时段,为夏景植物景观区。位于主广场附近,多植郁郁葱葱常绿树种,给人生气勃勃,蓬勃发展之感,总的原则是开阔、大方,烘托主题,使环境显得安静、严肃。

(4)金色年华:四个空间的第三个时段,为秋景植物景观区。寓意“一寸光阴一寸金”,时刻提醒着学生们珍惜光阴发奋图强;布设适当的草坪,给我们以广阔的思维空间,鼓励学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

(5)似水流年:四个空间的第四个时段,为冬景植物景观区。采用自然式布局,设计“流年”组合花架廊,取名“流年”,有珍惜时光之意,激励学生努力学习;植物配置围绕“岁寒三友”松、竹、梅展开主题,让人们冬天的严寒下依然能感受到满眼的绿色,营造出“万壑松风”、“竹海听涛”的磅礴气势,作为保持本真、坚强不屈、昂扬斗志的意志象征,成为永恒的审美意象。

(6)思源角:取名“思源”,意寓“师恩难忘”,隐喻恩师的教诲如涓涓细流沁入学生的心田,终生难忘,现学生已成才,正在祖国的各条战线上发奋工作,佳绩频传。

(7)求实苑:取义“求真务实”, 学习需要我们持之以恒,提出“求索、求是、求知、求实、求真”的精神主题,倡导“脚踏实地,勇于探索”的学风。

(8)知趣园:设计大块绿地空间,结合环形游步道让人联想到宇宙中运行着的行星,引导着人们勇于探索科学知识。知趣园离生活区较近,用圆形图案组合出一处健身活动场地,鼓励学生闲暇时间多做运动。

2.5 植物分析

(1)中心行政区:该区是校园绿化的主体部分,要求树木造型美观、常绿、高矮结合;

(2)体育运动区:此处尘土较大,要注意植物的吸附灰尘、净化空气的能力,可选用净化能力较强的树种,主要有夹竹桃、泡桐、榆树等;

(3)教学区:师生在该区工作学习,选择树种要着眼于创造宁静的学习环境,而绿化得当就可以有效地减少噪音;

(4)生活休闲区:生活区应有一个清新、舒适的环境,绿化时要考虑为同学们营造一个温馨的氛围;

(5)学习实验区:为学生提供科学实验的场所和了解自然的环境。在科学实验楼前用自然式的丛植手法安排了棕榈、香樟、石楠等常绿树种,营造安静、清新的环境,绿地中点缀置石体现自然风光;

(6)环校绿化带:选用悬铃木,该树种荫浓、生长迅速、易栽易活、耐修剪、抗烟尘、抗病虫害;

(7)其他:在学校大门口种植两棵高大的雪松,体现名校风格。

3 结论与建议

在校园总体规划目标的指导下,充分利用校园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充分挖掘校园自身独有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创建出了绿地景观优美、布局合理、功能完备、校园文化突出、丰富内涵、情景交融的校园空间模式。

参考文献

[1]陈岳堂.高校校园环境建设刍议[J].高等农业教育,2002(11).

[2]黄厦.高校校园环境营造的几点思考[J].宁德师专学报,2003(1).

[3]徐同文,于学勇.论高校校园景观建设的基本形式的主要原则[J].聊城师院学报,1999(3).

[4]毛学农.高校校园景观的教育功效[J].理工高教研究,2002(5).

[5]黄德明.从武汉大学校园景点改造谈高校校园环境特色建设[J].中国园林,2001(6).

[6]陶郅,陈子坚.人文素质的回归——南京河海大学江宁校区建筑与环境设计随笔[J].新建筑,2002(4).

第4篇:景观规划学范文

关键词:景观;结构;二次规划;有机生长

收稿日期:2011-10-26

作者简介:曹伟(1981―),男,湖北荆州人,工程师,主要从事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方面的工作。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11-0037-03

1引言

当前,中国大学校园的新校区景观建设方兴未艾。各地新校园一般都规模庞大,建设速度惊人,在几年内就投入使用。但其建成使用后的实际情况并不理想,甚至有些与原有设想相距甚远。因此如何解决校园高速建设和资金投入紧张等因素同景观设计所要求效果之间的矛盾,把握其中可变与永续的要素,探讨大学校园景观其自身的有机生长和建设发展的规律,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以江南大学新校区的二次景观规划为例。

江南大学新校区坐落于太湖之滨的江南名城――江苏省无锡市,地处蠡湖大道以西、高浪路以南、震泽路以北、缘溪路以东地块。新校区规划总用地约230hm2,目前已基本建成占地208.3hm2、建筑面积95万m2的新校园。

2当前校园总体规划分析

校园从规划建设伊始至今,时间跨度很大,其中北区主体景观最先建成完工,其它景观建设则按部就班进行。在整个营建过程之中,基本确立了具有明显江南水乡秀美风光的气质和高品位的学术文化内涵,生态优势明显,但局部地方因多方面的原因略有遗憾。

2.1现状优势分析

主要景观轴线明确,导向性较强,功能布局合理,形成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和独特校园风景的水乡小镇街道景观体系;开创了现代精神意义的曲水流觞景观,融古于今,既提升了学校自身的文化品位又强化了学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初步构成了校园绿色生态网络,给师生提供了大量户外学习、交流、观赏、游憩的景观空间。

2.2现状劣势分析

(1)由于建设周期的缘故,采取了分期分批设计、施工的模式,致使校园景观的完整性欠缺,逐渐偏离当初的景观总体规划目标。如景观材料、植物品种选择、空间的节奏变化和丰富性等缺乏一贯的有机联系。

(2)校园景观空间与太湖风景区、长广溪绿化带、西山的相互咬合、渗透、有机融合性还很弱,透景线廊道的处理也有待深化、提炼。如校园整体地势较为平坦,局部竖向地形没有和西山山体形成互动,未更有效达到借西山之景来形成山环水绕的山水格局。

(3)现有部分景观过分注重面的表现(主要指临时绿化),采用遮挡的方式,较为封闭,阻碍了人的视觉可达性,造成景观的层次和深度缺乏,使人在视觉上审美疲劳。

(4)校园水系的常水位的稳定性问题。常水位标高和设计之初有变化,致使部分亲水平台、树木遭水淹没。校园中植物品种重复性过高,品种丰富度偏弱;整体植物的数量偏少、规格偏小,局部重要景观节点缺乏相应的高大乔木和优美造景树的支撑和点缀。

3二次景观规划构思

从校园建设规划伊始所倡导的“指状布局规划模式”入手,对校园的景观结构加以重新梳理、整合、并使之明确定性,然后在结构和总体景观思想的指引之下,整体实施方案和施工图设计(含景观修建、补建、新建项目),力争一步到位,避免景观盲区的产生,最终达到终极目标――创造一个人文与生态交融共生,传统与现代互为渗透,充满情感的校园景观。

3.1设计原则和重点

3.1.1交往观

以“交往”作为校园景观的本质意义,进一步营造具有归属感的生活学习环境,从而创造富有活力的不同氛围的特色交往空间。另外,也相当注重绿地的高参与性和开放性,达成人与自然的交流,人与历史文化的交流。

3.1.2尺度观

确保各类空间的尺度和谐统一,互为渗透,营造宜人情境场所。

3.1.3文化观

景观设计中韵含恬淡深远的人文色彩环境特征,体现江南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兼容并蓄的特质;同时体现学校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即校史文化以及具有本校特色的新校园文化。

3.1.4生态观

以生态、可持续发展为第一诉求,营造日久弥新的生态校园。因地制宜地配置植物群落,多采用节水性植物,形成可持续生长的生态环境特征。同时,充分利用校园水系和外界联通的有利条件,通过水生动植物的养育及多样性驳岸等的综合设计来提高校园水系的自然生态,进一步构建和谐的亲水环境。

3.2空间布局和特色

整个校园二次景观规划布局(见图1)由 “一心、两轴、三带、四点、五路、六园、七院、一环”的空间脉络结构组成,它既具有点、线、面有机组合的空间形式,也蕴含多层次、多内涵的风景韵味。

图1校园景观规划布局

3.2.1一心:中心湖区

小蠡湖地处全校的中心,四周环绕各院系教学楼、图书馆等高校重要建筑物,集全校的教育文化、人文精神传承、信息交流和生态风景共享等中心于一体。

3.2.2两轴

(1)东西轴。从东大门到行政楼再到图书馆,是学校及其重要的礼仪文化景观轴线,是学校对外宣传、展示的形象窗口。

(2)南北轴。由北校门到南校门,纵贯整个校园南北,串联了学生宿舍区、教工生活区、体育运动区、教学区、图书馆等空间,是学校的南北大动脉。它是最能反映校园文化肌理、地域风情的一条曲水流觞滨水步行景观轴。

3.2.3三带

(1)生活水街景观带。横贯校园北区的学生宿舍、食堂、商店、书店等生活化建筑群,是校园中人气最旺、最能体现大学生日常生活情景的风景带。通过对“小桥、埠头、花廊、长亭、山石”等质朴景观元素的再提炼,呈现一幅充满活力的江南水乡小镇的生活画卷。

(2)休闲亲水步行景观带。北承小蠡湖之烟波,南通护校河之宽广,是校园南区的主要河流,沿河分布着西区教学科研楼、学生宿舍、食堂、活动中心等校园建筑群,人流量很大。该景观带是人们日常休闲放松、户外自修、游览观光的生态步行亲水活动场所。

(3)幽幽水巷景观带。西接雪浪潭东连护校河,构建南区一条重要的东西向水系风光带。

3.2.4四点

(1)东入口广场。作为校园的主入口,景观追寻一种雍容大气、开放自由的气质,不作太多的繁复修饰,以大树、草坪、山石、鲜花为主要构景元素,简练深远。

(2)北入口广场。作为校园目前和外界联系最为紧密的入口空间,景观追寻的是一种带有地域文化烙印的风貌,具有江南学府博大精深的魅力。

(3)小蠡湖之影波台。作为图书馆的和小蠡湖以及南北轴线的交汇点,继续强化其作为校园的最佳观景平台的作用。

(4)雪浪潭之桃花坞。作为曲水河、东行河和新红河的交汇大水面,构建一处具有相当景观特色和诗情画意的滨水空间,成为进入南入口之后的重要景观节点。

3.2.5五路

五路分别是中央大道、三江路、两江路、泰山路、峨眉山路,呈“中”字型分布,形成校园的主要交通绿色廊道。

3.2.6六园

六园由校友名人园、森林拓展园、西塘湿地园、遗址展示园、人文艺术园、风雅传道园组成。它们是具有明显的景观、教化、参与意义的特色风景园,是江南大学所独有的绿色宝库。

3.2.7七院

七院即教学东区组团、教学西区组团、北区学生庭院组团、南区学生庭院组团、教工庭院组团、体育公园区组团和工业遗产区组团。它们多为内向型景观庭院,是校园师生生活学习的场所。

3.2.8一环

一环指的是护校河与城市界面的景观环,是城市和校园过渡的绿色虚空间。

3.3实施措施和重点

在上述规划布局的指引下,统筹兼顾,按照景观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把校园建设的先后划分为A、B、C 3个层次。

(1)A级为“一心、两轴、四点”,其关系到学校的总体景观风貌和学术文化内涵的建立,是和外界交流的主要形象通道,因此景观实施必须优先考虑。

(2)B级为“三带、六园”,其作为江南大学独有的风景,是具有相当景观魅力和校园文化品位的,它的建立,会让江大迅速跻身世界优美高校的行列。

(3)C级为“一环、五路、七院”,在构建完整的生态景观体系之下,其主要作为校园的发展类景观,和校园一起慢慢成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它将见证江大的发展历程。

2011年11月绿色科技第11期

4结语

大学校园景观设计,复杂过任何一幢单体教学楼的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蓝图上的美好景象,应当作为学校建设的重点内容,确保设计、施工和养护管理三者并重,缺一不可,要用有机生长的观点对待这项宏伟工程,并在实际过程中抓住每一个细部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最终的理想目标。

参考文献:

[1]

第5篇:景观规划学范文

关键词:城市规划;管理;景观;生态学;运用

人们在对城市规划和管理提出要求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生态平衡需要良好的保持,而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正是在保证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的城市建设。同时,景观生态学可以使得城市规划和管理更加科学合理,可以更好地对城市结构进行调整,从而满足人们对于城市建设的需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过程中,还要满足人们的视觉美感要求,合理确定城市的视觉容量。人们只有生活在绿色生态的城市中,才能对生活充满希望。

1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探析

1.1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景观质量与评价中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城市景观质量与价值的评价过程中。其中城市景观价值最主要的体现是城市是否适合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并且能够在长时间内与人类共同发展,在这种城市价值观念下,城市的各项指标是否达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标准、城市的结构是否标准以及城市建设是否科学和文明成为评价城市景观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景观质量评价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对城市区域景观评价中的应用,通过基底理论对城市区域景观质量进行评价,看其是否符合城市基本功能要求以及城市可持续发展功能要求,确保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面积的科学性。其次,运用景观生态学中的廊道理论对城市各条街道和公路等系统进行科学的规划,对城市空间的密度和人群疏散等功能进行优化。另外,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景观质量评价中的应用还体现在景观边际效用理论应用方面,这是确保城市规划经济性和生态性协调统一的重要基础,也就是城市规划中的城市景观生态价值。

1.2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空间结构和景观规划中的应用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对城市景观生态规划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城市景观生态规划的目的是在一定的城市空间环境内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系统,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构成了城市空间环境,其中城市生态环境又包括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区域环境以及区域整体环境三个主要层面,不论是哪一种城市空间环境,在城市规划管理中都遵循以下几个原则。首先,在城市环境中,人类与自然环境是共同存在、和谐发展的。其次,人类要对自然环境进行科学、合理的改造,在改造的过程中要实现城市景观的自然化和多样化,并且要对自然景观的原始形态进行合理的保护。另外,要注重城市环境的保护,如果发生了环境破坏问题要及时采取环境保护措施,将城市环境破坏的影响降至最低。当前在我国,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成为城市空间环境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这种发展背景下,城市规划和管理的科学性显得更加重要,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对城市空间环境划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效用,这对营造丰富的城市空间环境,促进城乡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3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应用

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是目前应用景观生态学较为成熟的领域。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系统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首先,在对城市绿地系统进行规划的时候,要确保城市绿地系统的生态性、美化性和经济性,这样不仅能够对城市进行绿化,增加城市中自然景观的范围,而且还能够起到美化城市景观、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效果。其次,景观生态学对城市绿地的空间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景观生态学在城市绿地空间格局中的应用不仅丰富了城市绿地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而且还能够构建城市绿地系统景观,构建良好的城市绿地系统,进而为城市绿地空间分布格局的科学规划和优美城市空间环境的营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利用景观生态学还能够对城乡环境一体化,或者说促进城乡生态环境和谐发展途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景观生态的变化,不仅能够统筹城乡景观变化,而且还能够体现出生态环境的变化,进而为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设计以及城市规划管理提供有力的支持。

2景观生态学对城市规划及管理的启示

景观生态学对城市规划及管理的启示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首先,在城市规划中一定要注重保留地方性,要尊重原有的地域传统文化,要尽量的保持城市原有的自然生态景观,然后再进行城市规划。其次,要在城市规划中保护和节约自然成本,要减少能源和资源的浪费和消耗,注重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对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流、能流进行保护,实现资源和能源的再利用。例如可以将过去废弃的工厂规划成具有独特文化底蕴的城市景观,通过场地的改变和修饰变废为宝。最后,在城市规划中要体现出自然性,高楼大厦的出现让城市渐渐失去了自然元素,自然元素的消失带来了城市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在城市规划中一定要注重自然过程的显露,在城市中增添绿色空间,形成城市生态系统,将人工栈道和自然野生植物进行有机结合,促进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景观生态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在城市规划和管理中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尤其是随着人们对城市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景观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的优势更加明显。当前景观生态学在城市景观质量评价、城市空间格局以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等方面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应用,在未来,景观生态学能够在城市规划管理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为促进城市环境优化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北艋.在城市规划管理中景观生态学的运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139.

[2]王华新,曲艳鹏.我国城市规划中景观生态学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6):174.

第6篇:景观规划学范文

关键词:湖南农大;学生宿舍区;景观生态;规划

学生宿舍区是校园中与学生生活关系最密切的空间之一,自然宿舍区的景观的规划、景观规划的生态性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这次利用调查问卷与自己对学校宿舍区的景观所做的观察,发现宿舍区的景观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尝试在文中提出一些关于景观生态规划的建议与想法。

1 存在的问题

1.1 绿化问题

调查问卷的结果显示大部分同学认为宿舍区内绿化面积不够,绿化面积缺乏的结果就是让人对整个宿舍区的感觉大都偏向用“单调”来形容。这样可向而知,大家倾向于评价宿舍区的景观效果并不好。因为植物的种植在加强景观生态性上起到了重要作用,这样的结果让大家对好的宿舍区景观规划有所期待:“绿树成荫”、“生态自然”、“舒适宜人”的形容词是大部分人希望的。

1.2 生态与和谐问题

这个问题包括很多方面,从问卷的结果中也可以看到宿舍区存在的这方面的问题。宿舍区内的景观规划,没有很好地与建筑配合,宿舍区内的景观也没有与整个校园协调起来。景观的规划没有对学生的生活产生积极的作用,这样景观原本强大的作用就被忽略了。同时,环保这个概念在宿舍区也被学生关注。我们知道宿舍区的各种能耗是非常大的,所以“节水”、“垃圾回收利用”这些问题被很多同学提出应当更多关注,但实际的情况是在这些问题上其实并没有很“环保”。

2 改造建议

宿舍区的景观生态规划包括很多方面,就上面出现的问题与问卷调查的结果提出以下建议:

2.1 关于植物的种植与宿舍区的绿化

不应当是现在这样单调地用一些景观元素去组合,绿地与建筑应当融为一体或者绿地应当配合建筑。现在宿舍区的绿地状况普遍是用一个小的广场置于宿舍区中间,这样乏味的设计为景观减分,同时没有生态性可言。可以适当地讲绿地与建筑结合起来,建筑藏于植物之间,不仅美观,而且通过植物的作用,可以降低周围的噪音对于宿舍区的影响。同时,夏季降温冬季保温,也是节能的好办法。

这里还提出一个室内绿化的想法。室内绿化装饰是指按照室内环境的特点,利用以室内观叶植物为主的观赏材料,结合人们的生活需要,对使用的器物和场所进行美化装饰。这种美化装饰是根据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需要出发,配合整个室内环境进行设计、装饰和布置,使室内室外融为一体,体现动和静的结合,达到人、室内环境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它是传统的建筑装饰的重要突破。以食堂为例子说明一下:食堂是用膳的场所,装饰时应以甜美、洁净为主题,可以适当摆放色彩明快的室内观叶植物。同时考虑节约面积,以立体装饰为主,原则上是所选植物株型要小。如在多层的花架上陈列几个小巧玲珑、碧绿青翠的室内观叶植物,也可在墙角摆设一体态清楚的室内观叶植物,这样,环境更好了,而且宿舍区的环境也更加亲切宜人。

2.2 关于景观与能源的问题

总所周知,宿舍区是校园内耗能的主要区域。那么怎样的措施可以为节能出力呢,或者说我们要怎样成为一个“低碳”的环保人,宿舍区要怎样成为一块“低碳”的区域呢。调查中有同学提出建议,通过我自己的思考,发觉可以从几个方面想办法。

首先,水的处理。进行规划时可以为宿舍区建造一个完善的中水系统:宿舍区内的绿化面积的灌溉与卫生间冲厕用水采用学校统一处理的中水,然后对生活用废水进行处理,又成为可以利用的中水,形成一个可循环的用水系统。

第二,考虑到每天宿舍区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可适当建立垃圾的循环系统。比如,对垃圾进行分类。垃圾分类的意义重大,首先学生在学会对垃圾进行分类的过程中加强了环保意识。而垃圾分类在节约人力资源上也是很起作用的。同时考虑到垃圾产生源头――我们自己,也购买物品是也要多加考虑,不要买一些并不是很需要的东西。

其次,要充分利用植物的作用节能。植物是绿化宿舍区的最佳材料。五颜六色的植物花朵、许多植物散发的芳香,给人以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的感觉;树木也可以减噪降尘。但并不是单纯地多植树种花草就可以了,要充分地了解植物的习性,讲植物与环境很好地进行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

参考文献

[1] 汤志民。台北市国民小学学校建筑规划。环境知觉与学生行为之相关研究景观设计[D].台北:台北政治大学博士论文,1991.

[2] 李学忠。景观设计[M].台北:六合出版社,1998.

[3] 张国强。风景园林设计――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作品集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4] 戴志中。高校校前空间[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5] 《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编委会。校园景观与绿化设计[M].长春:吉林文化音像出版社,2005.

[6] 周逸湖。高等学校建筑规划与环境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

第7篇:景观规划学范文

关键词:生态优先;节约型绿色;大学校园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1-0148-02

1 自然生态优先的作用与优势

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让先富裕起来的大中城市的规模迅速膨胀,各地在园林绿化景观的建设上攀比斗富、大干快上之风愈演愈烈。同样,驻地高校的校园景观建设和绿化美化建设也是急功近利,追求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异,不计成本地远运巨石、大树移栽、大师造景、漂洋过海、挖湖造山等,人类离自然生态环境越来越远,自然元素日趋淡漠。不科学的校园建设,不仅造成学校巨资的消耗,也使校园宝贵的水土和植物资源及原生态景观遭到破坏和丧失。

绿色景观生态回归自然,是新的美学观和价值观,是人与自然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绿色景观是一种显露自然生态的语言,可以改善自然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能让老师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充分感受及接受到自然的“空调机”、“过滤器”和“净化器”等原始生态无限时、无限量的服务。

保护与节约自然资本,让自然创造,具体措施包括自然水的利用、乡土植物和材料的应用、自然风、水和光的利用,避免使用化学和农药,材料的可循环性等等,完全并力求完整地与生态形成的过程相协调,这种协调意味着行为尊重物种多样性,最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生活环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类及生态系统的健康。

自然生态的优势可以归纳为:持续进行空气和水的净化;缓和极端气温和大风;废弃物的降解和去毒;适当减缓洪灾和旱灾的危害;土壤和土壤肥力的创造和再生;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作物和自然植被的授粉传媒;部分潜在虫害的控制;种子的扩散和养分的输送;局部气候调节;保护人类不受紫外线的伤害;维持文化的多样性;提供美感以提高人类生活的舒适度。所以自然生态提供给人类的服务是全方位的,这一原理强调人与自然的共生和合作,通过理解生态与生命所遵循的过程和合作,可以显著避免在设计和构建时对生态影响和破坏。

2 构建生态优先绿色校园的行为模式

2.1 适应当地自然生态状态

生态规划不意味着模仿书本中的教条形式,一切规划和构建形式应以当地的自然行为过程为依据:气温变化、光照时间、地形地貌、水源水质、风时风速、土壤结构、四季变化的状态等。规划设计和建设的过程就是将这些带有当地特征的自然因素结合在构建之中,不能为了追求本校园所谓的特色,盲目地北树南移、南花北栽。在北方高校院内,校园绿化须以适宜当地的乔木为主,合理搭配植物的其他种类,不仅能提高植物群落结构的稳定、植物的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安全性,而且能提高校园的有效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

2.2 合理利用野生植被

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紧缺,校园内的土地资源有限,高效利用土地和自然水资源,是推进生态大学校园绿化美化的必然选择。由于自然条件限制,要充分利用适应性强的的野生植被建设校园绿地,野生植物是最符合生态要求的自然植物群落,可以大量复合移植于乔木林中以及灌木丛中,最大限度地减少泥土的。

2.3 构建各类植物搭配合理的时间空间生态结构

互惠共生的原理要求以物种多样性为基础,构成各种合理的群落结构和不同的群落外貌,突出体现生态景观的形态特征。时间结构指与各种植物特殊发育规律有关的时间成层现象;水平结构要求以不同地段内有差异的地形和无机生境镶嵌为基础,形成景观的五彩缤纷的图案;空间结构指各类植物有机结合,在群落的垂直方向上形成植株高矮不同、错落有致的空间层次,增加视觉美学效果。

2.4 自然水的回收利用

高校的校园内普遍建有不同状态和品味的水景和人工湖,以及原来在自然条件下形成和改建的水塘。在校园规划设计时,应把所有道路下面、操场下面以及全校各处所有的雨水管道通向就近的水塘湖泊,积聚起原生态的自然水,使用自然生态水浇灌自然生态林。山东工商学院的数个水塘就是在已经废弃的采石场的基础上,修建起了数个蓄水量常年保持在5万m3的水塘和水景,这种自然水、有机水,用于绿化灌溉,整体效果是自来水无法比拟的。

3 构建节约型绿色校园景观体系

(1)在校园绿色景观规划中,坚持适地适树、适地适花和适地适草的原则,建立节约型绿化规划方向。坚持本地植物为主体,高成活率为目标,山石小径为陪衬的设计理念。依据本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条件,广植低成本、适应性强、本地特色鲜明的植物,坚持只用对的,不用贵的;用最少的钱,建更多的绿;出最小的力,做最大的功,营造出具有浓厚地方色彩的绿色生态景观。

(2)降低草坪种植面积,控制修剪植物的应用。绿化设施如草坪需要精心管理,费用很高,年度数次割草的人工费、油料费、浇灌费、设备购置费和设备损耗维修费等各项费用耗费很大。在高校内建植敞开式大面积草坪更是违背生态规律的错误,大面积的草坪给校园的生态平衡遗留下巨大的威胁:鸟不来、花不开、路无阴、风无阻、音无隔、尘无挡、日无遮。北方冬天的草坪一片枯黄,土壤,异常荒凉。所以,在校园绿化规划建设中,必须避免绿化工程过度人工化的倾向,保持和维护生态平衡,努力减少人工维护成本。

(3)生态的保护和持续性。在校园绿化景观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对现有的绿化成果进行良好的保护就是最大的节约。“人挪活,树挪死”,特别是对大树、古树的移植要慎之又慎;应重视对自然景观元素或生态系统的保护,如对原有的防沙林、防风林的保护,对湿地和植被的保护,对自然水系及水源的保护;须防止毁掉自然生态绿色景观,修建所谓的现代的水泥结构的艺术品景观等。

(4)在规划建设中减少和控制非植物雕塑和园林极品的建设。大学校园不是古典园林,不是公共游览景点,因此,在校园内广建亭台楼阁和精雕细琢极品、追求高雅传世之作都是不可取的。校园内的各类小品和人造景观,要与该绿地周边环境以及相互关系来考虑,与大学自身的定位来设计,与生态平衡的安全性和节约性来规划。

(5)延长植物的生长寿命。当前,在地球被极度污染之后,在绿化植物生长条件不断恶化的情况下,人类所追求的新的理念就是再造一个新的生态平衡的家园。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进一步研究和采用能够改善植物在现在不良条件下良好生长的措施和科学有效的养护管理方式,逐渐延长植物的生长寿命,是当前节约型绿化能做到的重要工作之一。

(6)复合使用土地。在校园的围墙下按合理距离种植藤类植物,变水泥围墙为绿色植物围墙;把单纯的水泥停车场变为草坪砖铺成的草坪停车场,车位的隔离线由原来的人工画线改用树木隔离带,改造成为生态型绿色停车场。

参考文献:

[1] 王秀娟.关于北方创建生态园林城市的探索[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2):69~70.

第8篇:景观规划学范文

1、精细化管理既要精细化更要效率化

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对教学常规的几个基本环节的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使教学过程常规化,标准化、精细化。

我县的《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指导意见》对教师的教学计划总结、备课、上课、教学反思、作业布置与批改、课内外辅导、考试评价和教研培训等八个方面的教学常规从内容到形式、从操作到评价都作了具体的要求,对我县的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可是,如果作为学校教学管理者,在制定本校的系列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时,如果不对《指导意见》进认真分析和把握,势必会盲目追求“细致入微”,“巨细无遗”地把教学常规的各个环节一步步细化,直到操作层面不能细化为止,甚至随意制造工作环节。这样细化的制度可能会对教师的学校生活的全时空占有和全方位、全流程的控制,增加教师的工作量,迫使教师忙于基本层面环节的重复、机械操作,而没有更多再创造的空间和自我管理发展的需要,从而限制了教师创新个性的发挥,不可能真正获得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实效。

精细化管理强调效率,注重精细化和效率化的有机结合。这样的精细化管理才有意义,才能实施长久。我认为,作为学校教学的管理者,我们要科学、冷静地贯彻精细化管理的理念。精细化管理要体现一个“细”字,关注教学常规的细节规范与要求,使学校的教学常规工作做到具有操作性;同时又要突出一个“精”字,即化繁为简,抓住主要的教学环节和关注基本教学环节的关键所在,做到简繁得当,让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的情况下,有效地实现学校教学的基本任务。

2、精细化管理既要规范化更要科学化

教学常规的精细化管理强调教学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精细、精致、精深、细密,但又要力戒反对模式化、程序化的教学管理模式。

有的学校不考虑学校师生和教学实际,盲目借鉴其他学校的教学常规管理模式,甚至照搬他校的管理制度。这种不切合学校实际的模式化教学管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弊端。

也有的学校容易将教学精细化管理程序化,把各个教学常规环节分解为如流水线般精细的统一程序,而忽视了教学管理的对象——教师作为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特点。这种不关注教学规律的教学精细化管理,即使学校对教学管理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教师参与教学活动感到身心疲惫,结果却可能是“事倍功半”。

教学精细化管理的实质就是针对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不断地探索、反馈、调整,形成符合规律又不缺乏教学个性风格的基本教学规范。所以,一方面学校要形成符合学校教学发展需要的教学常规规范。切合学校实际,根据学校师生及教学基础特点,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探讨确定本校教学常规基本环节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学校要尊重教学本质,重视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形成既务实又符合教师个性化发展需要的教学常规规范。根据教学基本环节的要求,抓关键,促发展,鼓励教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3、精细化管理评价既要制度化更要人性化

精细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让师生在有效的教学时空内取得最大的教学效益,从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我县的《教学常规检查评估细则》从三个部分十四个方面对教学常规的评估作了具体规定,这对各校的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的实施无疑具有重要的督促作用。但我们也不排除,有的学校把教学管理更多的是为了迎合上级的评估而管理,根据《评估细则》逐条机械应对,这样就会导致本校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评价的格式化。

精细化管理更多体现的是计划、执行、检查、反馈,对教师教学常规的检查、反馈和评价是必不可少的。我认为,学校的教学常规评价需要制度化,只有评价制度化才能确保教学管理工作的方向性与规范性。但制度化不等于苛求教师过多的细节要求和过多的量化考核。检查评价时要就重避轻,要注重实效,力戒形式主义倾向。如果片面强调教学常规评价的过细、过实,以频繁的检查、评比等“刚性管理”手段,强制规范教师的行为,将会导致教师表面上服从而内心抵触,不利于教学管理各环节的落实。

精细化管理追求的是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而其中的关键因素是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包括学校教学管理者与教师的主观能动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学校就要在教学常规评价制度化的同时,体现人性化。

教学常规评价的人性化,就是要充分考虑到学校教学管理者与教师的可承受度。学校教学常规评价要尽可能简单化。我县中小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本身就有着沉重的教学任务,管理和教学都需要兼顾,需要他们付出超过常人的时间和精力,评价简单化可减轻教学管理者的工作压力。同时,教学常规的一些评价指标的达标线要适当降低,尽可能做到量化与体谅相结合,精细与模糊相统一,避免造成教师对精细化管理的畏难情绪和抵触行为。

教学常规评价的人性化,还要在强调规范、制度的同时,重视教师的情感因素。教学精细化管理的成功,绝不是仅靠制度评价或行政手段就可以获得的,而需要学校教学管理者和教师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在推行教学精细化管理中,教学管理者要善于通过人性化的评价,努力取得教师主观上的认同,客观上的积极配合。

当然,教学常规评价的人性化不是说没有原则的放任或回归粗放式管理。在精细化管理实施过程中,重要的是对教师进行规范与引导,使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变成教师的一种行为习惯。这样的精细化管理,才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第9篇:景观规划学范文

【关键词】环境管理与规划 案例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2-0046-01

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伴随着环境危机的不断蔓延和日益加深,高等院校环境专业担负着为人类培养环境专业高级人才的重要历史使命,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优化,是当前一项重要和紧迫的课题,以适应21世纪需要的全面型、综合型、智能型、创新型高素质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

环境管理与规划是一门多学科交叉课程,内容纵横交错、繁多、体系杂乱,加之现实的环境中经常发生环境纠纷案例,因此环境管理与规划作为环境类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必须使学生清晰地掌握该门课程的内容,在掌握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的同时,还要会运用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制度对环境中发生的案例进行分析,做到学为所用,这样才能培养出现实社会需要的真正的环境管理人才,使之为社会服务。而目前环境管理与规划课程很少甚至没有涉及案例教学,这样,学生毕业走向社会后,满足不了社会的需要,和现实需要脱节,因此改变课程体系、增加环境中案例教学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是非常必要的,也势在必行,同时也会改变该课程的枯燥、乏味,使之更具有生机,这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环境管理方面的创新型人才。

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在进行基本概念、基本理论教学后,马上进行相关案例教学,能取得相当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做到学以致用,解决现实中发生的环境纠纷问题。

如案例教学:某化工厂是一家生产化学添加剂的企业。1997年,该厂通过了区环保局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在废水处理设施验收合格后,正式投入生产。2000年,该化工厂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企业利润,在没有向环保局申报的情况下扩建了加工精制3-硝基、4-氨基苯酚(NAP)工艺和设备,但是污染防治设施没有相应地加以改造,在投入生产使用前也未履行相应的审批手续。扩建的设备投入生产使用后,因原废水处理设施无法处理大量的新增废水,造成处理池废水外溢和直接排放,污染了附近的河道。区环保局接到举报后对化工厂进行了现场检查。但化工厂以保守技术秘密为由阻拦环保人员进入生产车间,并拒绝提供扩建工程的任何资料。经环保局对排污口污水排放进行监测,表明污染物排放严重超过规定的排放标准。请说明化工厂的行为违反了我国哪些环境保护基本法律制度?

分析:第一,该厂扩建的加工精制3-硝基、4-氨基苯酚(NAP)工艺和设备属于对环境会产生影响的工程,应当按照法律规定,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当局批准才能动工建设。该化学厂违反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即对可能影响环境的工程建设、开发活动和各项规划,预先进行调查、预测和评价,提出环境影响及防治方案的报告,经主管当局批准才能进行建设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

第二,该化学厂违反了“三同时”制度,即一切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基本建设项目(包括小型建设项目)技术改造项目、自然开发项目,以及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的其他工程,其中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设施和其他环境保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该化学厂扩建加工精制3-硝基、4-氨基苯酚(NAP)工艺和设备,但是污染防治设施没有相应予以改造,违反了“三同时”制度。

第三,该化学厂违反了许可制度。即凡是对环境有不良影响的各种规划、开发、建设项目、排污设施或经营活动,其建设者或经营者都必须事先提出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查批准,颁发许可证后才可以从事该项活动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该厂在扩建有关设备以前并未向环保局申报,获得许可证。

通过这个案例教学,学生会清楚地理解这几个制度及制度的内容,教学效果很好。

通过案例教学,重点解决了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第一,使学生对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律法规制度加深了记忆,改变了枯燥的只有理论的教学模式。

第二,通过改变落后的教学方法,增加案例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使用,培养出同时兼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能够快速进入工作角色,并能在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学生学完本门课程,对环境中发生的“环境管理与规划”的案例,能够用所学到的法律法规制度给以正确分析,解决现实中的环境纠纷问题,为社会培养出满足社会真正需要的环境管理人才。

第三,案例对课程理论起到了强化作用。

第四,注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自学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

当然,在选择案例时,一定要选择能充分体现环境管理的基础理论、法律法规制度的典型案例,一定要具有很好的代表性、突出性,这点非常重要,否则就达不到所要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S•凯米斯.行动研究法(上)(张先怡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4

[2]杨明全.行动研究与课程创新[J].教师教育研究,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