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商业轻资产管理模式范文

商业轻资产管理模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业轻资产管理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商业轻资产管理模式

第1篇:商业轻资产管理模式范文

【关键词】高校;固定资产;管理

一、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成因

(1)管理意识淡薄。长期以来,高校中普遍重视现金和存款的管控,却疏于现金交换成实物的管理,思想认识不到位,没有意识到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实际上是重视资金使用效益的延续,致使固定资产管理失之以软、失之以宽。另外,高校领导常常关注教学、科研和行政事务管理,却忽视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工作,致使资源浪费、公物私用现象层出不穷,从而造成高校重钱轻物、重购建轻管理等问题普遍存在。(2)管理方法滞后。在管理体制上,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投资效益评估机制和监督机制。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在许多高校已形成文字并装订成册,但在实际执行中容易出现有章不循、违章不究、执行不力等不良现象,导致管理制度形成表面文章,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规范约束的本质作用。在资产的购置、验收、领用、报废环节,处理程序不合法,处置方式不规范,管理手段比较陈旧、滞后,长期以来缺乏更新创新。(3)管理机构分散。许多高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只有财务部门进行资产的价值核算,没有配备资产管理的专职人员,没有专门设立相应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单从表面上看,固定资产分门别类分散到各相关使用部门,各职能部门都在具体行使管理职责,分工负责极其明确。但在实务中部门间缺乏协调配合,资产缺乏统一领导、统一监管,致使有效的监督检查和整体控制机制在整个固定资产的管理过程中严重匮乏。(4)资产使用效益低下。许多高校在固定资产预算配备时,没有一套科学的、有效的审核机制,各部门争设备、争投资,造成重复购置后果。

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管理的对策及措施

(1)增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高校全体教职工应加强学习固定资产管理政策、法规,各管理层和职能部门应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彻底转变“重钱轻物”、“重购置轻管理”的错误观念,领导者、管理者、使用者只有增强固定资产管理意识,才能发挥资产的最大效益,使其保值增值。(2)明确固定资产管理责任。高校应将固定资产管理纳入常规工作计划,在统一领导,分层管理的原则下,将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和相关个人,明确具体责任人的责任范围和职责任务。(3)建立固定资产预算制度。建议将资产管理纳入部门预算的重要内容,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资产预算制度。在对现有固定资产存量、运营状况、管理现状以及履行公共职能情况等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制定各部门资产购置、配置、处置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注意争取支持配合,将国有资产管理内容全部纳入部门预算,加强资产配置管理与预算编制工作的联系、沟通、协调,努力实现资产处置与预算执行相统一、资产报告分析与预算报告分析相对应的目标要求。(4)创新固定资产管理模式。增强现代信息科技技术应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断加大经费投入,着力推进高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研究。健全完善固定资产网络管理平台,充分利用政府招标采购网、高校校园网等网络平台大力推进高校固定资产网络化管理建设。健全完善行之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责任,细化目标任务,促使各级相关管理部门随时了解固定资产使用、运营和管理情况。不断提高资产使用效益和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高校资产最大效益。(5)强化固定资产监督检查。高校应根据实际工作需要,设立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配备专职人员以及工作力量,具体负责对高校固定资产工作的指导、管理、协调和监督。逐步建立完善财务与资产管理一体化制度,统筹考虑资产购置、验收、使用、清查、报废等各个环节的众多要素。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任务进展情况、具体措施的落实情况以及效益效率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督促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加以解决。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有关情况进行综合考评,研究分析问题,提出改进的对策和措施。

参考文献

[1]左佳旭.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J].财会通讯.2012(5):69~70

[2]卢喜花.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商业文化(下半月).2012(3):101~102

[3]李定旺.高校融资的可持续发展[J].企业导报.2010(12)

第2篇:商业轻资产管理模式范文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有资产;观念更新;实践创新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7-0181-0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要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校的国有资产,是保证学校教学、科研、学科建设、社会服务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物质基础,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对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形势下,为了提高质量,许多高校都进行了自身的转型,加强内涵建设,这就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更新国有资产管理观念,不断改革创新,适应新时期高校发展的要求,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国有资产管理观念陈旧

1.重有形资产管理,轻无形资产管理

高等学校的有形资产因其有具体的实物形态,功能明显,易计量确认,且有较为成熟的管理核算制度与方法,长期管理已经形成一整套管理体系,容易被认识和重视。而无形资产虽然不是一个物质实体,却是高校资产的新内容。无形资产看不见摸不着,成本寿命、未来使用价值和价值及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均有不确定性,往往难以认识,更谈不上有效管理和充分发挥其效益。相对有形资产而言,高校对无形资产的管理相对薄弱,多数院校管理仅停留在会计领域,在管理领域系统全面的研究相对更少。由于高校对无形资产领域重视程度不够,直接影响着无形资产的保护和有计划的利用。另外,高校无形资产缺少一套权威的、可操作性的评价体系,以衡量各项无形资产的货币价值,因此,高校难以对无形资产进行量化管理,无形资产的价值也难以确定,从而学校对已有的无形资产未进行有效的评估或评估不当,容易造成无形资产流失。

2.重固定资产管理,轻非固定资产管理

高等学校的固定资产因其价值高、使用期限长,购买、使用时的管理能够得到重视。但对于具有实物形态的非固定资产,如常用的工具、仪表等,由于其价值较低,往往对其采购、验收、出库、保管、清查盘点等方面的管理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一是财务部门不设存货账,购买时一次性货币支付验收后存放于使用部门。如后勤管理部门购买的材料、低值易耗品、燃料、学生生活用品,教学科研部门购买的实验用消耗性物品、药品、教材、学生学习用品,校医院购买的医疗药品等等。对于这些物品存量是否恰当,领用手续是否齐备,保管是否妥当,是否安全完整,没有建立相关管理制度,有的根本就没有账,更谈不上账实核对,处于不可控状态。二是对于常年大量使用的办公用品及其他物品未实行集中采购和招标采购。三是未能研究大宗物品的合理存量,适时控制购买;四是物品谁用谁采购谁保管,未确立物品采购和集中保管机构。这些行为不利于保证非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不利于提高存货的使用效益,也会影响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重校本级资产管理,轻二级所属机构资产管理

国家为了使办学主体在履行教学、科研、服务职能时有较好的资金和物质保障,对国有资产的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自上而下地予以指导规范。各办学主体根据自主办学的需要,相应设置了一些独立和非独立的二级机构,国有资产由校本级的“上”对所属二级机构的“下”做了一次再分配、调整或使用。虽然国家对这部分资产的管理使用作出了相应的规定,但由于不少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制尚未建立或健全,资产管理者和经营者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校本级及所属二级机构的财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管理要求尚有差距。

对于所属独立核算的机构,一是与学校的产权关系和经济关系不明确;二是财会人员的配置不合理。有的财务人员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下财务工作模式的影响,只能处理财政单一拨款制度下的财务收支业务,不熟悉企业的经济活动规律和财务管理知识,不熟悉经济法、税法等相关知识,不懂得成本核算,无力监督、管理和指导二级财务机构的财务业务;三是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学校内部审计监督机构虽已建立却无法有力监督,导致资产流失。

对学校所属的非独立核算机构,如实行二级管理的学院、后勤保障、基本建设等部门,尚不能做到根据学校事业发展和日常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向其核拨经费,不注意对学校所垫支款项的收回,“收支两条线”精神贯彻不力,一些部门把利用学校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所取得的收入滞留在本部门。财权下放了,管理监督却不到位,使得学校该收的钱收不上来,对该拨的钱的使用效益未能做较深入的调研分析。不少高校校级财务报表不汇编非独立核算二级单位的财务状况,不能按《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要求全面完整反映整个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和结果。

4.重账面债权债务管理,轻隐性和或有债权债务管理

高等学校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和教学科研管理活动的增加,与校内外单位或个人发生的资金往来也愈来愈复杂。对于经济业务往来中已确立但是在日后发生的债权债务,无论从认识上还是管理上都未能引起重视,管理意识淡薄。主要表现为经济合同协议的订立没有集中统一管理。校内诸多部门经常同外单位或个人签订经济合同,然而这些经济合同均未送学校财务审计部门审查或备案。因此,合同本身是否公平,是否保全学校的利益,有何保全措施,合同中约定的应收应付款项多少,财务审计部门均不掌握。这既不利于编制财务收支计划,也不利于学校掌握经济合同的执行情况以及时足额组织款项的收取和支付,因而容易给学校造成损失,影响学校的信誉。

二、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实践创新

1.观念创新

推进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有效结合。本着“经营学校”的理念,盘活存量资产,以依法理财的思想管理学校固定资产,突出资产管理的整体性原则和效率性原则。充分重视资产纳入预算管理的重要性,通过对资产的预算管理,克服资产的重复购置,调节闲置资产,做到物尽其用,增强经费使用效益,有利于杜绝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现象。

2.管理手段创新

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手段落后是制约高校资产管理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高校资产管理急需更新手段,利用网络技术,实施信息化管理。要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全面、完整地反映学校固定资产的管理信息,准确、及时反映固定资产的增加、变动、调配等动态变动情况,使各部门实现信息共享,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重复购置,降低固定资产的流失,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建立固定资产网络化管理体系,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事后监督为事前审查和实时监控,逐步形成对资产的投入需求、形成方式、调节使用、审核报销、计价核算、处置报废的监控模式,使固定资产从需求、购入、使用直至报废都处于制度的严密监督和管理之下。同时,借助网络优势,实现固定资产“账、卡、物”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实时管理,从而保证固定资产“账账、账实”相符。

3.管理机制创新

高校应按国家有关部门颁布的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有关法规,研究制定出适宜于本校具体情况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并要注意和校内其他职能部门的管理制度做好衔接,让每一项制度都具有可操作性,执行也要落实到人,切实做到责任与权利相统一。在制度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注意调动各级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强化实现高校固定资产效用的最大化。高校固定资产的所有者与管理者、使用者之间的委托关系,需要通过一定的合约以明确各自的权利和责任,建立一种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实现高校固定资产效用的最大化。

4.管理体制创新

解决多头管理和责任主体缺位问题,实现资源的整合,必须创新管理体制。按照“本金基金分流理论”,将高校的非经营性资产与经营性资产分开管理,以解决高校固定资产管理责任主体缺位的问题。根据非经营性固定资产使用无偿性和运动的非循环性特点的性质,应由学校财务处和学校设备处进行管理。其管理目标是合理配置、安全完整和有效使用;而经营性固定资产的性质是使用的有偿性和运动的循环周转性,应归口后勤实体和校办企业经营管理,其管理目标是实现高校经营性固定资产的保值增值(对校内服务应以保本微利为基本目标)。

总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与时俱进,管理观念的更新与创新管理是搞好高校国有资产的关键。随着科技的发展,管理手段要不断更新,管理模式不断改善,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厉行节约,正确处理好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全局与局部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的国有资产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邓志华,廖开锐.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之友,2008,(6).

[2] 何文兵.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2008,(7).

[3] 王荣惠,孙金城.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商业经济,2008,(3).

[4] 杨林.资产管理实中的问题探讨[J].实技术与管理,2006,(3).

[5] 段平禄,彭元麒.高师财务管理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8).

第3篇:商业轻资产管理模式范文

关键词:地方金控公司;资产管理;金融生态;协同效应;资源优化配置

2020年9月11日,国务院公布《关于实施金融控股公司准入管理的决定》(国发〔2020〕12号),对金融控股公司进行了明确界定。随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金融市场的深化、金融创新的提速及金融监管政策的完善,金融控股公司的业务正逐步转向集商业银行、证券保险、融资租赁、融资担保、商业保理、资产管理、产权交易、基金管理、实业投资等全方位、多层次服务于一体。金融控股公司的资产管理与运作模式未来也将随着国家监管制度的出台而进一步规范,传统的事业型金融控股公司①、纯粹型金融控股公司②和全能型金融集团③并存的局面,未来也将出现相应的变化。通过构建地方金融控股公司④既有效支持地方实体经济的发展,又面向地方金控公司未来的有效的资产管理模式,一直都是地方金控公司关注的重点。

一、国有地方金控公司资产管理现状与问题

(一)地方金控公司资产管理的现状地方金控一般指由地方国资委或财政厅出资成立,通过控股或参股地方金融或类金融企业等而形成的综合性的地方金融控股集团。地方金控公司是地方政府主导整合地方资源的重要抓手,治理完善、布局合理的金融控股平台,能以丰富的金融和产业资源,为打通地方融资通道、服务地区产业发展以及助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等提供全面支持。以上海国际集团为例,通过归集浦发银行、国泰君安等市属金融机构股权,以及发起设立、投资参股、整合重组等方式,逐步形成了涵盖银行信托、证券基金、金融服务和保险、资产管理、海外业务,以及实业投资的综合性金融集团,先后为上海虹桥机场、轨道及磁浮交通等重大市政项目提供投融资服务,有力地支持了上海经济社会发展。目前我国4个直辖市、20个省份和4个自治区均建立了金控平台,部分市、区县也建立了金控平台。地方金控公司作为地方金融机构的控股股东,是多种金融业务的汇集体,其股权结构、组织架构、运营方式上的特点,决定了其面临各种类型的风险,例如关联交易风险、资本重复计算风险、传递性风险、透明度风险等。而且由于各子公司有着独立经营的范围,其合规审查流程、业务规范亦存在差异,各业务之间存在同业竞争、资源分散、协同性差及无法整体性形成行业生态等问题,在业务发展的同时,容易放大金控公司的整体性风险,导致难以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及有效服务地方实体经济的目的。

(二)地方金控公司资产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1.地方金控公司内部业务之间集约化协同存在不足。目前多数地方金控公司层面,除了日常的管理职能外,往往还有经营性业务职能,涉及银行、证券、公司理财、股权投资、基金业务等。从管理角度看,这些经营性业务分属于不同的组织单元或管理团队,每个不同的组织单位或团队又分属于不同的条线和领导分管,为了最大化实现各个组织单元或团队的经营目标和绩效,经常存在重复性的人员招聘、信息库建设等内部资源配置及外部客户资源、中介机构、行业信息等资源的重复建设等问题,导致了金控公司内外部资源未能有效地实现集约化、价值最大化的建设和使用。2.地方金控公司母子公司之间体系化协同未能有效构建。地方金控公司多数是地方政府为了打通地方融资通道、服务地区产业发展而通过对当地市属金融机构股权进行重新归集而形成的金融控股集团。在组建过程中,存在着重组前原母公司与新归集的公司业务之间的重叠、客户资源重复、人员编制重合以及业务之间相互分散,尤其是一些行业跨度较大、非相关多元化的实体产业的归集等问题。从而导致地方金控公司本身的业务、资源、信息等各种资源与旗下各子公司的相关资源之间,未能形成有效的体系化协同,明显存在“各自为战”、“仅履行出资而不负责管理”、“对下属企业管控模式不清晰”等现象。一些金控公司的资管体系,缺乏信息化手段,基础积累较小、指标体系不统一、流程过于繁琐,以致于资管体系没有紧跟公司业务的发展,甚至与业务脱节,出现了重管理轻服务与赋能不足的现象。3.地方金控公司资产管理行业生态化协同打造还有较大差距。地方金控公司拥有较丰富的金融业态和牌照,较完整和具有竞争力的金融产品体系,较全面和忠实的企业和个人客户。鉴于地方金控公司的资产形成的独特性,同时不同资产板块之间的融合时间不长以及不同板块之间的信息化和金融科技化程度不同,从而导致一方面在地方金控公司内部业务集群之间的无法打造生态化协同,另一方面从金控行业大的资产管理集群生态化协同更是差距甚远。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渗透,依托金融科技,搭建共享平台,构建“资管生态圈”,提升地方金控公司资产管理行业生态化协同日益迫切。

二、地方金控公司资产管理的创新协同模式

地方金控公司资产管理主要存在的内部业务之间集约化协同、母子公司之间体系化协同及资管行业生态化协同三个方面的问题,是驱动地方金控公司资产管理模式创新的原动力。为有效推动地方金控公司资产管理工作,不断做大做优做强地方金控公司,不断提升为客户提供综合金融服务的能力,实现服务地区产业发展以及助推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的目标,分别从资产管理的集约化协同、体系化协同和生态化协同三个协同角度提出了地方金控公司资产管理的创新协同模式,如图1所示。

(一)发挥地方金控公司内部业务协同效应,提高集约化协同水平发挥地方金控公司内部业务的协同效应,即围绕客户多元化金融需求,充分发挥内部各业务板块之间的跨业务、跨部门协同,提升地方金控公司价值。对金控公司内部原有的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基金管理、融资租赁、融资担保等各业务板块发挥各自客户渠道优势,深入挖掘客户需求,通过构建内部业务之间横向沟通与资源共享模式,不断提高内部业务的集约化协同水平。地方金控公司可通过搭建内部共享资源平台,降低业务之间的沟通成本,减少内外部重复资源的建设,从而实现公司内部业务之间的有效集约化协同。内部共享资源平台的搭建,是通过公司内部业务板块之间的沟通协调为出发点,通过各业务组织或单位之间的核心决策与协作机制的建设,并通过核算和绩效管理创新实现项目资源的高效对接和运营,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共享平台以公司相关业务板块为参与主体,以全流程的有效协同服务,促进地方金控公司内部业务的集约化协同水平。

(二)精准集团管控,串联集团核心能力,实施体系型协同发展从整体层面看,首先地方金控公司应该进一步明确自身定位,找准母公司与各子公司的发力点,厘清金控公司与各子公司之间的管控模式,加强对业务流程进行全方位的监控,融资产管理于服务与赋能活动之中。其次地方金控公司与各子公司应按照独立运作、有效制衡、相互合作、协调动作的原则,建立合理的母子协同与运作机制。第三是地方金控公司应指导子公司建立和完善其业务机制、规模相匹配的公司治理,杜绝“不当激励”和不合理的考评指标。要完善治理机制,在加强“三会”监管和日常审批的同时,做好资源的对接、导入与增值服务,积极赋能各子公司,提高各子公司的活力。从核心能力资源角度看,通过串联地方金控母子公司的核心能力资源,协同集团核心技术、核心产品、资源整合等核心能力及下属公司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形成集团综合金融解决方案,为集团发展提供支持,构建地方金控公司体系化协同发展模式,实现集团价值最大化。

(三)依托金融科技,打造以客户为中心的资管行业生态化协同以客户中心的资管行业生态化协同由内外部多个生态子系统构成,涉及地方政府、监管机构、行业客户、个人客户、中介服务机构、评级机构及内部各业务板块。可以依据板块和条线划分为若干个业务子系统,各业务之间共享协同、开放统一,形成点、线、圈相互关联的价值网络,并以客户价值创造为纽带。各业务子系统与外部利益相关方通过业务往来产生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形成战略联盟、业务合作伙伴。从整体来看,以客户为中心的资管行业生态化协同打造主要涉及外部环境系统、内部业务系统及支持系统等几个部分。其中,环境系统是生态圈相关参与者与外部相关影响因素构成,如政策监管、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等。支持系统是资管生态化协商的支持性活动,如管理系统、研发系统、信息科技系统等。内部业务系统是基础,也是地方金控公司资产管理过程中重点打造的核心支撑要素点,通过生态延伸、利用交易活动,实现对内外部业务资源和客户资源的生态化协同。

三、地方金控公司资产管理创新协同模式的相关建议

(一)加强同政府金融监管部门的沟通,弄懂悟透监管政策地方金融控股公司应加强同国家及省市地方金融监管部门联络,及时了解政府监管部门出台的相关监管政策文件。在积极拥抱监管的同时,通过专家讲座、专题培训、内部研讨等多种方式,加强对政府监管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的研究。在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政策的前提下,推进资产管理模式的创新,不断提升地方金控公司的资产管理水平,增强企业服务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

(二)加强市场环境的研究,健全风险控制体系,积极应对市场变化面对外部复杂多变的政策与市场环境,地方金融控股公司应加大对国家及地方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与规划研究,从服务地方产业实际和自身发展阶段等因素出发,深入分析行业竞争格局,研判行业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开发符合产业与市场实际的细分产品与服务。同时,不断加强公司内部管理,完善风险防控体系,不断创新业务模式,优化业务布局,提升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三)创新体制机制,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打造专业化、实干型精英团队地方金融控股公司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建立市场化的薪酬激励模式,以内部培养+外部引进的方式,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同时有针对性开展相关政策及金融、法律、财务、贸易、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培训,不断提高员工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逐步构建一支专业、高效、精干的资产管理人才队伍。

第4篇:商业轻资产管理模式范文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财政预算;财务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9-0086-02

当代企业财务管理对于企业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制约着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因此,我们应根据当代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来寻求其正确的发展方向。

一、中国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

(一)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较弱,核算方式不合理

企业财务管理具有一定的职能性质,因而其没有规范化的部门预算,从而导致经费无计划使用,部分有计划定额的支出,也多流于形式。另外,企业财务部门往往不注重资金使用前进行合理的预测,不注重资金使用中控制,一般没有关于资金使用效率的考核,从而导致资金使用效率较低。

1.企业财务成本无法核算。现金制主要是为汇报支出提供决算依据,并不进行成本核算,从而导致成本的无法核算以及资金使用效益无法评价。

2.项目资金核算中的问题。一些单位对项目支出的核算统一使用规定的事业单位的科目核算, 不区分不同的专项项目资金,此举不利于专项项目资金的管理;而有的企业则只按专项项目归集各项费用,不按科目核算,这样做不利于单位各项费用的整体控制管理。

(二)预算执行力度不够

1.预算支出缺乏约束力。一些单位在预算资金使用中由于没有严格的支出控制,造成了严重的资金浪费,并对企业的财务形象产生了不利影响。

2.支出界定混乱。一些企业的资金管理使用由于没有清楚地界定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因此会出现基础支出经费不足时通过项目支出来弥补的现象,这样严重违背了专款专用原则。

3.重拨款轻管理。有些单位在使用专项资金时缺乏以经济效益为基本目标的理财理念,过于重视重拨款,忽略了企业财务管理,并且忽略实际效果,其关于项目资金的实际监督考核力度不足。

二、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

(一)建立支出约束机制,细化部门预算

企业财务制度是单位内部支出约束机制建立的有效途径,只有使之完善,才能有利于企业财务人员严格执行相关制度,有效地节约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各单位应加强集中支付制度的实行,使部门预算更加科学化。现阶段中国部门预算改革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完善,企业可以根据预算执行的实际情况,做出适当的调整,以更符合本单位的需求。

(二)企业财务监管力度的增强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应明确单位主要领导为全面责任人、分管领导为主要责任人、使用部门负责人为直接责任人的三级管理责任制。应根据资产的不同类别,与部门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签订资产管理协议,定期考核责任履行情况。财会部门、资产管理部门与资产使用部门之间要加强信息沟通。资金的损失系财会人员个人原因造成的,应由个人负责赔偿。另外,相关部门还应明确划分工作人员的责任,定期盘点单位资产,重视资产存量状况,严格以管理权限为依据将资产盘盈或盘亏审核备案或者上报审批,真正实现账实、账账相符。

(三)财会人员准入制的建立

对财会人员进行相关培训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有力保证。因此,相关单位应根据本单位财会人员的具体情况来制定培训计划,使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不断提高,以适应当代企业财务管理的要求。另外,财会人员准入制的建立要采用财会人员竞争上岗制度。财会人员要自觉学习财会知识,加强财经法规观念,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规定进行企业财务工作。

(四)内控制度的健全,年报审计制度的建立

财务部门要加强内部会计控制,严格支出审批、资产处置、采购及付款等环节的审批手续。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要由专门的人员定期进行检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和企业财务监督在资产管理中的作用,发现问题严格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从而把国有资产管理纳入制度化的轨道。

目前,有些单位的资产管理存在许多问题,这就需要单位年报必审制度的建立。在每年部门预算之前,组织财政、审计部门检查力量确定社会中介机构,对纳入部门预算的单位上年度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重点审查各单位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为部门预算安排资金提供可靠依据。

(五)账款管理的强化

1.提高资金使用率。努力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合理匹配资金的来源与使用。例如,固定资产的购买不可以使用短期借款,这样会造成资金难以正常周转的局面。另外,中小型企业还应对于资金收回和支付有一个精准的预测。例如,财务人员要清楚何时可将应收账款收回,何时能够进货等事项,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易收支失衡现象的发生。而且,资金分配的合理性也是十分重要的,企业应有效匹配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

2.加强对存货和应收账款的管理。目前,中小型企业普遍存在着流动资金紧缺的情况,而加强存货及应收账款管理是重要的解困措施。存货管理的加强,应将过时库存物资进行最大限度的压缩,以有效防止资金呆滞。应收账款管理的加强,首先应调研评定各个赊销客户的信用,并对应收账款进行定期核对,使收款管理办法更加合理完善,而且要对账龄进行严格的控制。

三、结论

综上所述,当代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其进一步发展。中小型企业正面临着诸多的财务管理问题,而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这些问题更加突出地显现出来。因此,关于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研究是十分重要的,而且当今宏观经济环境呈现出不断变化的趋势,加之企业自身也会逐渐向前发展,因而解决措施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而应该与这些发展变化相适应,才能发挥最佳效果。因此,相关单位应及时制定有效的模式,来强化企业财务管理,使其更符合各单位的需要,并且能够为社会、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玉.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J].特区经济,2007,(2).

[2]魏桂霞.中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3).

第5篇:商业轻资产管理模式范文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国有资产管理 问题 对策

作为我国国有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各领域的管理与服务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与条件保障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力的逐步增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类型和规模都在日益扩大,但在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中却面临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国有资产管理观念和意识淡薄,购置和处置缺乏规划,行政监督实施存在困难,制度建设有待健全和资产使用效率低下等。这些问题普遍存在的原因是,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和产权制度还有待完善,在资产的配置、使用、流动和处置等多个环节存在审批不严,重复投入浪费,配置使用随意,流动处置不合理,资产闲置流失现象普遍等。因此,进一步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效能,提高国有资产使用效益,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和全面加强国有资产管理作用明显,意义重大。

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思想认识不足,管理观念淡薄

能否对国有资产实施有效的管理,既是评价行政事业单位自身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依据,也是单位履行其社会责任的一种重要体现。长期以来,部分管理者产权意识薄弱,重钱轻物,重购轻管的传统观念依然普遍存在。由于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一般不直接产生生产性的利润和短期可见的经济效益,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从领导到普通员工的国有资产管理观念淡薄,对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缺少严格的管理约束机制,在岗位设置上没有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或专职资产管理人员,单位资产管理流程不规范,责任不明确,资产管理工作难以落实,管理人员缺乏主动作为的积极性。如新购的资产不及时入账,资产管理过程登记不完整,报废资产未及时办理报废手续,后期的管理未跟进,导致资产账账、账实、账卡不相符,无法考量国有资产数量和性能状态的真实性、完整性。对资产的处置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低价评估,就地报废甚至转变为个人财物等。这种对国有资产在思想意识上的观念淡薄和行动上的不作为,致使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对本单位的国有资产家底不清,造成资产闲置和重复购买,国有资产浪费、流失十分严重。

(二)需求与实际脱节,资产的购置和处置缺少规划

一方面部分单位对国有资产购置预算编制不够重视,粗枝大叶,编制预算与实际需求脱轨,甚至为了单位局部利益凭空捏造数字,资产购置的盲目性、随意性现象时有发生。对需要更新和添置的固定资产缺乏计划性,一味地争取购置经费,盲目采购,采购时缺少必要的采购报批审批手续。另一方面是一些单位不严格履行法规要求,在资产处置过程中,缺乏规范意识,既不经主管部门批准,也不进行科学评估,提前报废,随意处置,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浪费,糟蹋财政资金。对购入、盘盈等增加资产不入账,对盘亏、转让、报废等处置的固定资产在审批手续不齐全的情况下就自行入账或冲账,使国有资产管理缺少宏观控制和调配。

(三)资产使用效率低

首先,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购置预算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夸大资产购置需求,为了本单位自身利益盲目扩大购置资产规模,甚至出现购置攀比的不良风气,力争超标购置,而不是立足于实际需求,罔顾国有资产购置原则和要求,造成所购资产的闲置和浪费;其次,行政事业单位之间的国有资产配置不均衡、不合理,有的单位重复购置现象屡禁不止,有的单位确实需要但无法完成应有的采购;再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违规“公转私”和“非转经”现象依然盛行,部分单位在国有资产“公转私”后宁可让这些资产闲置,也不愿物尽其用或者让给其他真正有需求的单位,国有资产就得不到有效的利用,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冻结”和浪费。

(四)资产管理缺少行政监督

我国国有资产实行“财政部门综合管理、主管部门监督管理、事业单位具体管理”的三级管理模式,其中前两级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往往难以真正掌握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家底,使得资产管理的行政监督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在具体的管理环节缺少必要的行政监督。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首先是行政监督缺乏有效的实施手段,部分监督环节工作难以落实,造成部分监督环节缺位;其次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为了规避行政监督,不惜采取违规手段应付检查。如少数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过程记录不完整、甚至缺失无法查证现象并不鲜见,这给行政监督工作造成很多障碍,现实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可以避开行政监督,随意管理本单位的国有资产。

(五)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

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已经颁布的一系列法规,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正规化管理起到了重要指导与推动作用,但这些法规只是从制度和宏观层面规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原则和要求,缺乏完善的配套措施,细则对操作层面的规定不细致,如对资产配置、使用、处置、评估中的部分操作细节缺少管控。总体而言,我国尚未形成能够适应政府职能转变和财政体制改革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法规体系,尤其在管理绩效评价、资产处置(特别是对“非转经”和“公转私”的过程管控)等方面,需要在法规细则上进行细化与加强。

二、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对策与思考

(一)领导重视,全员参与,培树责任意识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的首要任务是提高思想认识。单位领导要首先要在意识上认识透彻,在行动上做出表率,和全体人员共同学习领会相关政策法规精神,强化国有资产管理意识,将国有资产管理的教育、审核和监督落实到日常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位员工,将国有资产管理教育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同员工切身利益和个人发展结合起来,严明奖惩,全员参与,培树全员的国有资产管理意识。

(二)科学预算,落实招标,加大监督检查力度

科学编制预算是各行政事业单位实现合理、高效、节约配置各种国有资产的重要前提;落实招标制度可实现对资产采购环节的过程监督,通过公平竞争降低财政开支,防止腐败发生。各行政事业单位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需要, 科学编制预算,不攀比,不浮夸,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预算,编制预算时要参考存量资产可用性情况,本着节约,实用,适用等原则进行科学预算。在资产采购环节,严格落实招标制度,降低资产采购成本,使财政资金效益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同时监管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对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督和考核,努力杜绝腐败现象发生。

(三)统筹配置, 物尽其用,提高资产利用率

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统筹配置与管理,建立科学可行的资产绩效评价体制,统筹配置, 物尽其用,提高资产利用率,实现对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全过程管理。在资产使用环节,可以在单位内部、单位之间采取资产横向调剂、交流协作等方式使资产的价值得以充分利用,从管理层面形成资产横向交流机制,制定相关政策,建立交流平台;在监管环节,建立资产利用定期巡检制度、评估奖惩制度,对少数单位“购置即闲置”等违规做法进行处理,奖励资产利用先进单位和个人;在资产处置环节,重点加强对低价处置,就地报废的监管,建立更严谨的报废审核制度,杜绝将尚有较高使用价值的资产报废或低价处置。统筹配置,物尽其用,提高资产利用率。

(四)立足自身,全程管控,搞好内部监督审计

单位应结合自身业务特点,立足自身,研究制定并不断完善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编制文件记录,明确要求,形成机制,做到有章可循,有章必遵,违规追究。在资产的购置、使用、处置等环节做到全过程的审批、记录、监督管理,进行全程管控,通过不定期检查,层层把关,搞好内部监督审计,完善国有资产管理的单位内控程序。

(五)健全机制,完善法律法规,达到标本兼治

整体而言,目前的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建设尚不完善,部分法律法规因缺少相应的执行措施和配套支持政策,导致这些法律法规的作用没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体现,尤其资产全过程监督管理、横向资产交流以及奖惩机制等方面,缺少可行性细则和执行依据。主管部门从外部加强法规建设及细则制定,单位从内部强化管理流程和执行细则,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开展细节管理、全程管理、综合管理,对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面临的问题达到标本兼治。

三、结束语

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可以促进国民经济水平,节约财政资金,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其他行业的全面健康发展。本文在分析梳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的基础上梳理问题,思考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工作建议,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提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任爱平.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财税2011年第1期

[2]林杰.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知识经济2010年第12期

[3]朱振明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原则与措施[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0年第3期

[4]顾丽军.探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现状及改善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2年第5期

[5]王淑贞.谈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现代商业2012年12期

[6]王创柱.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年2期

[7]倪杰.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水利财会2008 年第2 期

第6篇:商业轻资产管理模式范文

中小上市银行市值管理的特点和问题

纵观全球成熟的上市银行,通常银行股市盈率为10倍上下,许多银行市净率在一倍左右。表现好的银行市盈率高于10倍,市净率高于1。国内许多上市大银行市盈率偏低,股价低于净资产的也较多,而近期上市的中小银行定价往往偏高,市值表现突出,从市值管理的角度看,一方面反映出市场投资人对全行业存在问题的担忧。另一方面也体现出市场对中小银行高成长性和创新发展的期待。对比行业存在的问题和中小上市银行的经营特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国内部分上市银行战略趋同,业务结构单一、发展失衡;管理水平不高,过度追求短期化效益,造成市值低迷,市场表现不佳。而中小银行战略转型能力强,易于差异化定位和打造区域品牌,建立普惠多元的业务结构,因此具有更好的市场认知能力。

二是新常态下,我国银行业经营环境复杂,大银行转型艰难,新的商业模式尚未全面成型,市值不确定性因素较多。中小上市银行决策链条短,船小好掉头,科技产品和模式创新步伐快,易于被市场接受。

三是新常态下银行业整体风险管理不确定性因素较多影响银行股估值,主要表现为信贷资产质量下降和客户选择、优化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多,资本、收益、风险的量化平衡难度增大。但中小银行历史包袱轻,上市后易于消化历史风险,通过转型创新发挥后发优势轻装前进。

四是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化金融的爆发式发展^好的解决了中小银行经营牌照和服务区域受限,服务综合化、差异化、特色化、专业化能力不强的问题,为中小银行低成本跨区域、跨界经营创造了条件,使之具备了市值想象空间。

五是我国投资者管理水平不高,市场偏好小市值,流动性好的股票。我国银行股在股东、战略投资者和参股合作对象选择等股东优化策略上普遍受制于政府和个别大股东限制,市场认可度不高。中小银行上市后流通股占比较大,战略投资人自主选择的空间增大,对长短期投资人的吸引力有所增加,从而影响股价和整体市值。

中小上市银行市值管理的四大策略

明晰的战略和发展模式

以社会责任为使命,树立优异的社会形象。纵观优秀上市公司历史,把社会责任作为最高准则的公司大多成为基业长青优秀企业。由于银行业与所有的社会群体都有联系,因此诚实守信、合规稳健、绿色发展、普惠和谐的社会责任是银行的首要使命。中国银行业必须把社会责任和公信力作为自身的核心品牌和竞争力来打造,才会得到市场的认可。

明晰的战略定位和市场客户选择。战略是银行成长、发展、壮大的原动力,唯有选择未来发展空间巨大的行业、区域市场作为发展重点,形成坚强的客户基础和核心业务竞争力,拥有令人信服的风险管理能力,这样的银行才会被投资人选择。

有突出的、优秀的商业模式。要有好的市值表现,市场和投资人必须充分认可该银行盈利模式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客户结构的合理性、稳定性,以及风险管理的可靠性、合规性。为此,中小银行必须建立市场认可的、符合自身发展的差异化商业模式并持续改进。这就要求中小银行具备突出的主业,多元化的盈利能力,具备特色、优势明显的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有效的风险控制能力,强大高效的产品,科技创新能力,对特定区域、行业、客户群、供应链的服务掌控能力,卓著的服务品牌模式等。

积极转型、建立协调发展机制

以制约激励为导向,完善公司治理机制。良好的公司治理既是有效协调公司各方利益关系的制度保证,也是确保公司市值持续稳定增长的制度基础,中小银行公司治理机制需要在股权架构和激励机制上进行突破。商业银行的经营证明,引入战略投资者对商业银行的成本控制、市场运作、可持续发展、公司治理等起到了积极和正面的作用。股权结构方面,在保证国家金融安全和国家对主要金融机构控制权的前提下,可引入多元化战略投资者,逐步降低政府持股比重,形成多元、分散、相互制衡的股权结构,促使中小银行由“行政行为管理模式”向“市场行为管理模式”进一步转变。激励机制上,目前银行管理层治理机制的效率缺乏,其根源在于激励机制存在重隐性激励而轻显性激励、重短期激励而轻长期激励等不合理因素,进而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未来,应重点建立以风险薪酬为主、基本薪酬和福利保障为辅,以长期薪酬为主、短期薪酬为辅,科学的、多元化的薪酬激励机制。要改变刚性薪酬管制,避免隐性激励机制。如可尝试实行高管现金收入只占全部薪酬20%~30%的薪酬制度,提高股权激励比重,与风险挂钩,逐步兑现。

以质量和效率并重为目标,推进架构、流程和机制调整。按照有利于服务客户、创造价值、提高效率、防范风险的原则,推动组织、流程、资源、机制等管理要素的重新优化组合。一是创新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流程。协调好条线管理与板块管理之间的关系,形成客户部门和产品部门相互支持的矩阵式组织架构,增强战略协同、营销联动与资源共享。着眼于改善客户体验,精简相对繁琐的业务操作和内部管理环节,全面提升经营管理流程的效率。二是构建“多元化”和“立体式”的风控体系。一流的风险管控不仅应有效渗透整个业务体系和各个业务环节,在不同平行部门和环节间形成有效制衡,还应有能力随着风险因素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三是进一步强化内审稽核职能的独立性和专业性。

以创新为动力,推进科技和经营模式转型升级。一是积极引进和创新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电子信息科技建设特色突出的数字化的线上线下结合的综合金融服务生态系统,全天候、多场景连接服务的最后一米,实现服务精准便捷;二是针对服务区域的经济特点和资源禀赋,打造适合不同客户群体的经营模式,形成区域比较优势;三是根据所在区域外向经济需求差异化推动实施国际化经营。通过国际化来拓展业务布局,提升核心竞争力。

找准市场定位、打造区域竞争优势

在经济转型和金融市场改革趋势下,商业银行面临的是一个客户需求升级和利率、汇率等市场要素波动的市场,在日益市场化的环境下,中国中小银行应充分把握自身优势,找准未来竞争优势的制高点,持续进行资源倾斜配置。

跨界综合金融服务能力。中小银行多数定位在小微和零售客户群体,金融服务需求复杂多样,遍及结算汇兑、信贷融资、投资理财、投行资管、征信信息等在内的综合金融服务各领域,需要跨界打通传统银行服务、投行同业、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等各领域。为此一要依托国内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理财、资产管理、债务融资、股权投融资业务,满足不同区域各类客户多元化投融资和理财的需求;二要积极发展以规避利率、汇率风险为主的金融衍生业务,为客户资产和银行资产保值增值,量化风险收益配比服务。

区域和行业专业化服务能力。发挥区域优势,提升区域优势行业专业化服务能力是中小银行业竞争的利器。对于客户来说,单纯的债务融资只会进一步放大财务杠杆,增加财务风险。银行化解风险的根本路径是通过专业化服务,帮助企业降低风险。行业专业化不仅能够帮助银行树立特殊领域的品牌影响力,提高信贷决策质量,还有助于提升风险发生时的残值处理能力,降低损失,并有利于银行维护整个产业链其他企业的贷款。国内外大型银行通过培养和设置精通行业背景和金融服务的专家,在帮助客户优化财务结构、改进销流程、制订发展策略、开展收购兼并咨询的同时提供金融服务,逐渐在某些特定行业、特定领域和特定细分市场建立起竞争优势。

一体化供应链金融服务能力。供应链核心企业是金融竞争的制高点和核心,服务核心客户可以全面带动提升银行的竞争能力和品牌声誉。首先,通过核心企业实现服务的延伸性,可以兼及供应链系统内众多成员企业,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核心公司除自身的业务需求外,还通过合作银行将金融服务延伸到产品的供应商和服务链中。其次,通过核心企业可进入资本市场、货币市场具有简单和便捷融资的能力。同时,核心公司通常面临复杂多样的经营环境,和不同风险,导致其金融服务需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正是核心公司客户经营高度复杂和个性化的需求,催生了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并全面带动提升银行的竞争能力和品牌声誉。中国市场作为全球新兴市场增长的基石,是供应链金融主要的投资布局区域,客观上为中国商业银行提供了历史性机遇。提升区域优势供应链的金融服务能力,需要充分发挥既往成功经验,并积极借鉴国际大型商业银行服务跨国公司的实践,积极筹划,针对性建立起相应的组织体系、金融产品研发体系、金融服务审批体系。核心是打破现行组织框架,建立畅通的境内外联动体系,有效整合境内外资源,充分发挥银行各自比较优势,为客户提供全方位、多功能、集约化的金融服务解决方案。

高端个人客户和中低端零售客户群体的差异化服务能力。中小上市银行必须建立高中低端客户的差异化经营模式,全面提升差异化服务能力。一方面把高净值客户作为盈利和资产管理增长极来抓,从国际金融业的数据可以看出,全球资产管理行业的管理资产规模远大于银行业务资产规模,长远看资产管理市场潜力巨大,这也是近二十年来国际银行业发展变迁的重要趋势之一。因此必须把高端客户作为资管业务的重点来配置服务,主要包括财务税收管理、专项融资需求、资产配置、信托、基金、保险规划、改变居住地规划、遗产规划等方面的解决方案。

另一方面,由于数字金融技术的发展,大大提升了银行为中小微客户,“三农”群体,消费群体,特别是贫困人群、残障、老年群体等中低端零售普惠客群服务的成本和精准度,使得银行可以通过相应的商业模式获得盈利,并打通供应链的末端。因此,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金融同业等第三方服务平台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综合服务网络,建设普惠金融生态圈,打造无所不在的金融服务场景,按不同区域和客群推送嵌入精准化个,使其获得价格合理、服务精准、及时便捷、安全优质的金融服务,满足客户多元化金融务需求。

实施主动市值管理、推进银行价值创造

将市值作为决策依据和考评标准。董事会在进行战略决策、完善公司治理时,要加入市值管理元素;高级管理层在制定经营发展目标、投融资活动时,要将市值的影响作为重要评判标准之一。同时要进行相应的组织建设和资源配置,将市值管理落到实处,保证市值管理能够长期持续地进行。为此,需要建立和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经营管理体制和机制,组建高素质、懂市场的经营团队和有很好执行力和创造力的人才队伍。加强投资者关系管理。投资者关系管理是市值管理的重要方面,主要职能是通过有效的对外沟通,提高投资者对公司的认同度和忠诚度,努力使公司价值实现最优化。上市银行要加强分析师关系管理,确保分析师的业绩预测基本处于合理范围内;加强与机构投资者的各种形式交流贤ǎ提高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同度。保持合理的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完善资本市场评价反馈机制。

有效利用市值资源。资本经营既是公司经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方式,也是使公司市值大幅度提升的有效途径。上市银行应重视并加强对市值资源的研究,密切关注境内外资本市场发展动态,为充分利用市值资源提供决策参考;利用合理时机,通过发行股票、发展兼并、适时股权激励等方式,努力提高资本经营与管理效益,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强资本经营的风险管理,根据境内外同业相关案例的经验和教训,在进行兼并收购、再融资等重大事件时,把对市值的影响作为一项重要决策因素。

运用资本市场树立形象、信誉和品位。确立对市场价值科学性认识,重视市值管理;在董事会下建立有效的市值管理监测的组织机构。积极运用有效手段维护市值,促进其等于或优于内在价值表现:一是运用信息披露工具,实时、及时、公开企业经营信息;二是加强投资者关系维护,提高其对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三是完善应急处理机制,制订相关章程,形成制度;四是全面运用操作工具,可运用回购注销、回购激励等手段,维护市值稳定和市场预期。

第7篇:商业轻资产管理模式范文

关键词:高校;资产管理;体制;对策

高校是教书育人和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场所,对我国科技文化发展,和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人才智力支持具有重要意义.而高校资产则是高校发展的基础,也是高校进行教学工作,完成科研任务的必要条件.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改革进程的加快,高校的内部体制产生一系列变化,高校资金的来源、形态、状况、运作等方式都发生一定改变,这就为高校资产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我国高校资产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资产管理的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所在,需要高校引起高度重视,采取一些了措施来完善高校资产管理体系,确保高校的长久健康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1高校资产管理概述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的变革,高校的资产规模日益扩大,也更加复杂化,管理的难度越来越大,高校内部的财务、后勤、人事等制度的改变,给高校的资产管理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如何提高高校资产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提高资产管理的效率,就成为高校面对的重要课题之一.高校资产管理的加强,对于节省高校开支,增加高校收入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高校资产管理也是高校管理的最薄弱的地方,是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优化高校资产管理,是高校亟待解决的问题.那么,何为资产管理?资产管理主要指对资产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使资产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对资产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和监督,维护资产的健康运行,维护资产的完整性,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高校资产一般是国有资产,高校国有资产主要指国家占有使用,为国家所有,包括国家拨付学校用于教学、科研的经费,以及社会赞助和其他途径来源的资金.高校资金管理主要包括固定资产的增加、资产的变动、资产处置、资产清查和查询、财务管理.加强高校资产管理,破解高校发展瓶颈是十分必要的,它是促进节约型高校建设的必然要求,在发展的理念的影响下,就要对资产管理进行优化,想长久发展,就要不断加强高校资产管理.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投入不断加大,对资产管理的优化,也是国有资产增值的必然要求,只有高校资产管理得到相应提高,才能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2高校资产管理现状及问题

由于高校扩招、体制改革等因素,总体而言,高校的资产管理还比较混乱,存在权责不明、多头管理等现象,没有建立题系统化管理方式,没有形成完备的管理体系.一方面是高校资产的迅速膨胀,一方面是高校资产管理手段还未得到相应提高,存在着只重视投入,轻视管理的情况,面对目前高校较为庞大的资产总量,必须改进传统的管理方式,建立现代的资产管理模式,来克服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具体来看,我国高校资产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2.1管理人员专业知识匮乏

高校资产管理专业人员专业知识匮乏,缺乏相应的管理意识,对资产管理方法和核算方法不够熟悉,导致操作过程效率低.由于对资产的变动情况,没有及时入账,会出现一些账实不符的现象.在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往往重金轻物,导致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配置不科学、不合理.在工作过程中,学校对资产管理人员缺乏定期培训,导致资产管理的观念落后,专业知识不足就造成了资产管理的各种问题.

2.2高校资产流失

目前,我国高校资产存在流失情况,不健全、不科学的管理,高校领导层决策失误,盲目投资,目标失误的情况下,就出现了高校资产的流失.一些科研人员的科学研究往往在校内进行,对相关的科研器材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损耗,这些支出却是由学校进行垫付,但是后期的科研成果和技术专利等,却是归于课题组和科研人员,高校资产无形流失.

2.3高校资产管理体制混乱

高校资产管理缺乏相应的科学制度,无章可循,审批程序不健全、不固定,资产的采购、验收等没有严格程序,固定资产变动后,没有及时登记,资产转移手续不全.高校资产产权的隶属关系不清晰,资产的增值保值没有得到实现,缺乏资产的效益考核.核算制度也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核算体系,导致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得不到有效提高.高校资产体制的混乱,使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不能持续.

3高校资产管理问题产生原因

产生高校资产管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观念意识层面的,也有体制机制问题上的,总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3.1传统观念制约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我国的高校资产管理缺乏现展观念,在办学的过程中,往往缺乏办学的成本,资产浪费、资产闲置情况时常出现,这也是由于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高校管理人员缺少与时俱进的观念,还沿用之前的管理方式,在缺乏培训的情况下,管理上缺乏专业性,随意性大,这种传统的观念制约,也束缚了高校资产管理的进一步优化.

3.2资金配置方式制约

高校的资产配置,对于高校资产管理的作用较大,资产配置的种类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内部配置,主要包括教学、服务、科研、管理、教学、办公设备,另一种是外部设备,包括公共服务体系、学科建设体系、专业评估体系等,这些外部设备的投入较大,资产价值也较高.支撑高校运转的,既需要高校内部项目进行购买,也需要外部项目进行自己自筹.由于资产在使用过程中不算使用费等原因,使很多资产造成浪费,有的则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3.3资产管理体制制约

高校的资产,一般属于国有资产,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没有形成合理的机制、体制,在管理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缺乏有效的权利制约机制.体制的不完善,就造成了一系列管理问题,如管理职能的模糊,责任意识的淡薄,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互相推诿,从而给高校资产造成一定损失,不利用高校资产的管理.资产管理体系也不健全,管理的过程中人浮于事、对资产的保护意识匮乏,高校管理部门往往重视政策和形式,在具体的执行上,又缺乏有效的机制,不能够形成资产管理机构、资产制度、监督、执行的相辅相成、协调统一,缺乏有效的技术支撑,管理手段粗放、效益低.

4加强和完善高校资产管理的方法和策略

高校资产管理对高校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是制约高校发展的瓶颈,所以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法,完善高校资产管理手段,使高校资产管理向着科学化、合理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为高校提供基础性保障.

4.1强化高校资产管理意识

要想进一步提高高校资产管理水平,首先需要提高的就是高校资产管理的意识,及时转变资产管理观念,与时俱进,跟上时展的步伐.管理意识的提高一方面要从资产管理人员入手,着力提升员工的专业素养和管理意识,保证高校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另一方面,要从资产管理人员扩展到高校领导和广大职工,都要增强资产管理的意识,增强运用各种手段提升对资产的使用和占有.在加强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提升产权保护意识,防止无形资产被低价和无价转让,对高校资产管理部门无形资产和固定资产的管理方面都要加强,强化执行力度和监督力度.只有在意识层面上不断进行强化,才能形成相关政策,在政策的基础上,才能落实到措施层面,为政策的执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4.2健全高校资产管理体制

要进一步健全高校的资产管理制度,构建信息化高校资产管理平台和管理体系,利用网络进行具体的资产管理,形成现代化的高校资产管理制度.实施资产的动态化管理,将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结合起来,完善双向管理的程序,加强对资产的调剂和处置的环节,实现有效的资产管理.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等网络系统,实现大资产管理,成立国有资产管理处,整合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形式,加强资产管理的监督和制约,来防止高校资产的浪费和流失.一是制定固定资产的申请、报批、采购、使用、维护等管理程序,规范资产管理和执行,落实责任主体,建立资产台账,加强对资产的随时管理,增加或者减少资产,都要进行相应的财务处理,并且需要专人定期进行审核,逐渐形成一套规范的制度和流程,为资产管理提供制度保障.二是建立高校资产管理系统,可以建立起一个三级管理制度,这个三级管理制度包括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各对口管理部门、具体使用部门,不同级别的管理部门拥有不同的管理权限,高级的管理部门可以对全校资产情况进行查阅,二级管理部门对相对口的资产信息有查阅权限,三级管理部门对所有资产有查阅、维护的权利,这样可以提升资产的利用效率,同时实现资产的合理配置,利用现代化信息设备对资产进行监控,保障了资产的充分利用.

4.3加大高校资产管理监督力度

加强资产的监管对于高校资产管理至关重要,这是高校资产管理创新实践的基础.首先要强化内部控制,以保障执行效果,通过有效的内部审计,以及监管部门对资产管理进行监督,加强内部控制,实行考核反馈,对所存在的问题化为如资产管理指标、资产完好度指标等具体指标;其次是加强外部监督,在上级主要监督管理部门监管下,加强高校资产管理的力度.具体如下:一是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对校园内部资产管理的控制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对内部控制进行有效评价,将此作为内部控制的主要手段.设立校内审计部门,制定内部《高校审计制度》,在获取充足资源的基础上,加强对薄弱环节的监管,充分掌握学校资产的使用、处理、变化等重要活动.另外,学校审计部门要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如违法情况,提出审计建议、审计决定,并且进行严格监督,及时向校领导进行汇报.二是加强外部审计监督.教育部曾《关于深入推进高等学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意见》文件,指出高校应加强党风廉政和反腐工作,其中包括对学校资产和校办企业的监管,严禁高校出现“一手办学,一手经商”的行为,加强高校国有资产管理,防止在改革之机出现谋取私利的腐败行为,依法考评投资效益.要特别注意高等院校直属单位的管理,完善高校直属单位体制机制,理清权属,健全监督,对失职渎职等行为要追究当事人责任.严格健全学校采购管理,对采购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防止发生贿赂案件.

4.4加强高校资产管理队伍建设

健全和完善的高校资产管理,就必须有一支专业素质强、立场坚定的高校资产管理队伍.所以,高校可以根据需要需求,增加管理人员编制,将素质高、知识多、责任心强的人员充实到管理队伍中.建立管理人员培训制度,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和能力,以适应当前高校的管理形势,不断优化管理队伍.为了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还应当用激励机制促使员工自觉学习,积极做好科研工作,积极创新,开发新业务,积极转变人员思想和思维方式,更新管理观念,引导工作人员树立节约意识,加强固定资产的管理和监督,促进资金管理的保值及增值.构建高校资产管理的核心道德价值观,通过诚信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规范员工行为,审计部门和人事部门加强对员工的监督,一旦发生违反诚信与道德价值观的行为,学校方面也要给予其严惩.

5结语

高校资产管理对于高校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受到传统观念、制度、体系的制约,还存在着管理人员专业素养不够、资产流失、资产管理混乱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可以说,高校资产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高校资产管理也要发挥创新精神,将高校资产管理和建设放在创新的基础之上,使高校资产管理更加现代化、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要在转变资产管理观念的基础上,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构建高校资产管理的体系,加大高校资产管理的监督和监管,建立和培养一支资产管理队伍,由此不断加强高校资产管理的管理调控能力,提高高校资产管理的效率,使高校的资产管理体制充分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俱进,促进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吴民 单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参考文献:

〔1〕胡昀.浅析高校财务管理的网络化[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1(04).

〔2〕周静林.关于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失范的对策性分析[J].商业经济,2011(14).

〔3〕高丽.学校资产管理问题探讨[J].财会通讯,2010(02).

〔4〕孙淑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探讨[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1).

〔5〕王珍兰.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与核算新模式创建[J].财会通讯,2010(02).

第8篇:商业轻资产管理模式范文

关键词: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20011902

1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固定资产的购置缺少规范性

目前,很多企业在对固定资产进行增减时,普遍存在不严格按手续执行的现象。这种资产处置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增加的资产不入账,处置的资产不报批,或者有关部门在没有审批和评估的情况下就进行了自动冲账处理;第二,没有一套出租、出借固定资产的完整手续。这两种情况经常出现,却又缺乏有力的管理,肯定会造成固定资产的流失。有些企业,没有明确岗位职责,出现了账目和物资由一人管理的现象,严重违背了账物管理相分离的原则。这样,“监守自盗”现象就极易发生,固定资产的流失就难以避免。

1.2 固定资产的购置缺乏计划性

由于一些企业在购置固定资产时没有制定采购计划,导致这部分固定资产不在年度预算之内。这就使得财务管理部门很难在宏观上进行统筹调控。这种现象使得固定资产的采购过程中出现重复采购、攀比采购和盲目采购的现象。而且某些部分,出现了暗箱操作和地下交易,从而造成了固定资产的违规购置。这不仅增加了采购成本,而且给社会风气带来了不良影响。

1.3 重复购置和建设带来资产损失和资金浪费

在我国的很多企业中,经常会有重复购置或者重复建设的现象。这种现象使得企业资产的使用效率低下,管理模式落后。造成大量企业资金的浪费和损失,严重阻碍了企业的资金流通和生产规模的扩大。

1.4 固定资产的账目与实际不相符

在实际工作中,因为各种原因,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往往出现账实不符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没有用科学的分类方法对固定资产进行分类,带来后期的分类核算困难;第二,未对出租的固定资产进行登记和审查,没有对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办理入账;第三,一些数量较大的物品或者是一些耐用品没有被列为固定资产,所以没有进行管理;第四,没有将无偿调入或捐赠所得的固定资产进行核算;第五,负责固定资产管理的人员在岗位发生变化或者岗位交接时,没有进行彻底的交接。

1.5 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不足

通过日常的维护,能够实现固定资产的保值升值。有些企业中,管理维护人员缺少责任心,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维护不足,导致有些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缩短,过早报废,从而造成了企业资源的损失和投入资金的增加。

2 企业固定资产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2.1 管理理念的错误

目前,我国有些企业的领导长期存在“重钱轻物”和“重购置、轻管理”的思想。这就造成了固定资产的使用与维护缺少必要的约束和监督,固定资产的购置过程中出现重复购置现象,从而造成资产的闲置。另外,财务管理部门对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率缺少必要的考核和监督。

2.2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1)登记制度不健全。没有对进出物品进行记录或者是进行了错误记录,导致资产使用不明。

(2)验收制度不完善。这就很难保证所购置物资的质量,甚至出现所购非所需的情况。这种情况一旦发生,甚至难以追究责任。

(3)出租固定资产的所得不入账或者是不公开,造成支出的不合理或者是不规范。

(4)盘点不严格。这就使得财产的遗失、损毁和账外资产的进入都难以发现,容易造成账实不符。

(5)不严格执行监交、移交制度。这会造成账目与实际不符或者部分资产的流失。这种情况发生后,也是很难追究损毁和遗失责任。

(6)索赔制度不健全或者索赔不力。企业在固定资产出现损毁和遗失后,原因难以查明或者是查明原因后难以进行责任的追究。

(7)没有对资产进行规范的维护。如果没有对资产进行定期维护,会导致资产使用寿命的缩短。

2.3 会计核算的滞后

(1)会计核算不及时。会计账目应该对固定资产的变化进行及时的反映,但是在实际的会计操作中,却出现核算不及时的现象,一些企业该入账的固定资产没有进行入账,该销账的固定资产却没有销账,这就造成了账实不符。

(2)核算数据的不准确。企业固定资产核算的不准确主要体现在:第一,在对固定资产入账时,只登记了票面价值,忽略了安装费用、运输费用等,从而使账面上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减少;第二,没有对无偿调入、接受捐赠和盘盈而得的固定资产进行账务处理,从而形成账外资产;第三,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和有偿转让收入计入了其他收入,甚至计入账外收入;第四,固定资产的对外投资,没有进行任何的账务处理,而是将投资收益与其他的收入列入小金库;第五,没有对损毁和报废的固定资产进行账务处理,造成了账实不符的现象;第六,决算前,应该将固定资产使用过程中发生的借款利息和其他的费用计入固定资产的价值,但是却被计入了当期的费用支出;第七,有的固定资产已经使用但是还没有进行竣工决算,所以对这些固定资产不进行记账,不能及时计提折旧,影响当期利润,造成资产总额与实际的严重不符。

3 解决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3.1 企业要加强对公司所有员工的思想宣传,提高其认识

企业要加大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政策和管理法规的宣传力度,通过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企业相关部门对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认识,使工作人员自觉严格遵守国家的财经法纪,防止并纠正固定资产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违规和违纪现象。

3.2 企业要建立和完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

(1)建立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企业要建立并完善固定资产的采购、保管和处置等方面的管理规章制度;设定严格的资产考核等级和管理体系,建立并健全考核指标;注重财务部门、管理部门和使用部门的分工与协作,明确职责义务,同时,要设立科学、合理、可行的罚劣奖优制度,以保证固定资产的完整和安全。

(2)企业要将固定资产管理的效率作为相关负责人工作考察的标准,从而促使企业相关部门负责人重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

(3)企业要严格执行政府采购制度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企业要配合有关政府主管部门从源头上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的投入和产出进行有力监控,规范对固定资产的处置行为。

3.3 企业要注重对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业务水平

企业要聘请专业的讲师定期的对在职的财会人员进行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的教育培训工作。增强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观念和法制观念,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业务素质。组织财会人员进行固定资产管理法律法规和制度的学习,从而提高其处理业务的能力和素质,保证财会人员在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时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及时性。

3.4 企业要加强监督检查工作,加大查处力度

企业要配合相关经济监管部门加大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和监察力度,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纠正,并对相关的人与部门进行严厉查处。对于一些严重的违法乱纪现象,要追究有关人员和相关负责人的责任,从而防止企业固定资产的损坏、流失。

4 结语

固定资产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等业务的重要物质保障,是企业做强做大的重要条件之一,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固定资产总量将越来越大。因此,加强和完善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是企业必须重点面对和关注的问题。通过建立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固定资产的使用和管理,从而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促进企业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志贤,陈文芳.企业固定资产管理有关问题探讨[J].商业经济,2010,(21).

[2]吴柏兵.关于企业固定资产的财务管理工作探讨[J].财经界(学术),2009,(08).

第9篇:商业轻资产管理模式范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下午好!

在这瓜果飘香,秋高气爽的季节,我们满怀豪情迎来了公司创建十周年的大好日子!今天,保利物业沐浴在云淡风轻的美丽秋色里,公司上下一片喜气洋洋。借此机会,我谨代表保利物业全体员工,对公司十周年庆典暨集团公司成立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向应邀参加庆典的各界朋友、各位来宾表示最热烈的欢迎!

今天,我的心情万分激动!因为我们迎来了保利物业公司成立十周年庆典!这十年来,保利物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只有一个保利城花园小区发展到今天全委及顾问项目共有150余个;从只有深圳一个分公司到如今拥有保利酒店管理公司、保利恒泰智能科技公司、保利恒鑫商业发展公司、写字楼地产中心等业务遍及全国二十多个城市的分子公司30余家;从只有几张办公桌十几个员工,发展到今天的员工2000多名。今天,我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成功了!!

所有成绩的取得,与行业主管领导的支持和关怀、业主的理解和信赖、广大员工的付出和努力是分不开的,正是因为有了你们,保利物业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在此,我代表公司的经营班子,向此刻奋斗在各地各岗位的保利家人们,员工身后的家属们,同甘共苦的合作伙伴们,曾经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现在奋斗在其他战场的保利物业的永远的家人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真诚地说一声:你们辛苦了!无论公司将来做到多么强大,我们都不会忘记一路相随、关心和支持保利的兄弟姐妹和尊敬的朋友们!你们信任的目光是我们困难时不退却,压力时不放弃的动力!是你们,让我们今天的保利物业有了立身之本、发展之源!

忆往昔,峥嵘岁月。

十年弹指一挥,但对保利人而言却意义非凡。保利的十年是发展的十年,是奋斗的十年,同时也是不平凡的十年!历经十年风霜,保利物业人以顽强拼搏、不畏困难的精神和敏锐的市场洞察力,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奋勇搏击,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的智慧书写了保利物业的历史,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随着管理规模的不断扩大,服务品质的持续提升,建立了在业内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跨入了深圳和中国物管品牌的第一方阵!发展的事实、骄人的业绩向世人宣告:发展源于梦想,基于奋斗,重于坚持!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保利的创业是如此,现场有不少保利物业的老员工,当时艰苦创业的场景,作为保利物业发展的见证人应该最清楚了!

简易的设备、寥寥几个员工、简陋的环境……但一开始,我们就没忘记为客户服务的使命,精心培育和发挥自己核心竞争力之优势,着力打造属于自己的企业品牌!

不可否认,保利物业的很多创新举措经常引起同行侧目:全国首推400全国服务热线,全国首创“零时差”、 “零缺陷”、“零干扰”的“三零”管家式服务模式;曾接管的“西部通道”,是内地第一家为香港政府提供物业服务的物管企业;是全国最早涉足星级酒店、顶级写字楼、大型会所的高端物业管理公司;全国第一个拥有交通管理执法权的企业;业内首创服务中心导入值班主任模式试点……无数的创新之举,赢得了业主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一致的赞扬,在长期的物业管理实践中,保利物业一直力争成为[您的资产管理专家],保利物业的品牌效应和物超所值的服务效能提高了所接管物业的附加值,确保了物业投资者的未来收益。

看今朝,奋斗不息。

今天的保利物业,始终坚持稳健经营的理性发展思路,坚持“服务一个项目,塑造一个精品”的宗旨,坚持“学习、责任、感恩”的企业文化核心价值观,秉承“成己成物,臻于至善”的企业座右铭,凭借自身高品质的管理服务优势,以期完成我们的使命,成为——您的资产管理专家!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保利物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保利物业的今天来之不易,经历了许多坎坷。面对困难,我们沉着冷静,认真分析;面对挑战,我们积极乐观,士气如虹;面对挫折,我们迎难而上,斗志昂扬……一路走来,坎坎坷坷,从中得出了许多宝贵经验,保持着卓越的服务品质。因为我们拥有一支敢打硬仗,善打胜仗的坚韧团队,我们有能力创造新的辉煌!

保利物业自创立以来,历经十年发展,不断进行自我探索和行业突破,我们成功地经受住了各种考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业绩!2011年,保利物业真正走上了“集团化运作、多元化发展的道路”,已发展成为以物业管理为基础业务,涉及商业地产和酒店的投资、销售、招商、运营,写字楼地产招商,高新区地产运营招商,楼宇智能科技等多个业务领域的综合性资产经营管理集团公司。

青春保利风华正茂,我们要在时代的大潮中迎风破浪,迈向事业的巅峰!

想未来,任重道远。

十年艰苦创业,十年励精图治;十年风雨坎坷,十年硕果辉煌。成绩的背后浸满了我们辛勤的汗水,荣誉里面是我们努力的结晶。但在取得无数荣誉的同时,我们更要多作一些自我批判和反思,在发展历程中总结经验教训,放眼未来,站在未来,把握未来!确保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强!展望新的十年,我们的企业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局势下,如何打造企业品牌参与市场竞争扩大企业经营规模——给我们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要内外并举,走品牌发展之路。尤其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清醒地感知周围世界的变化,进一步提升可持续发展力,不因短期目标而牺牲长期目标,多为客户创造超越期望的价值。

保利物业是一家年轻的公司,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企业,记得我在九周年庆的时候说过一句话:秋是收获的季节,但我一直看作是播种阶段,因为我们是臻于至善的保利物业。为开发商、业主、企业及员工等多方创造价值并形成多赢格局是我们的终极目标!我们要用尽善尽美的服务来回报大家。保利将始终围绕客户需求,以持续推动城市的文明化进程、持续改善人们的工作及居住环境为己任,把握市场经济规律,以雄厚的企业实力、先进的管理模式、创新的服务意识,向客户提供高质量、全方位、多层面的服务!将继续以“您的资产管理专家”为公司使命,进一步拓展市场,让保利物业的品牌名扬四海,誉满五洲!

十年时间,是一次结算,同时又是一个起点。这个十年过去了,另一个崭新的十年迎面而来,整整行囊,再次出发。我们还有更远大的目标要实现,还有更远的路要走。今天说是为保利物业祝贺十周年诞辰,更不如说是祝贺我们企业新阶段的诞生!回顾过去,我们深感荣幸,感恩员工的同舟共济、社会各界的携手共进;展望未来,我们豪情壮志,乘风破浪搏沧海激流,飞鞭催马饮庆功美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