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素养

第1篇: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复习;核心素养;化学实验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1-003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1.013

一、问题的提出

复习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为提高复习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将系统归纳和探究活动结合起来,采取学生个人小结、小组讨论、大组交流、教师点评、解惑答疑和学习竞赛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提高复习质量和效率[1]。当前的复习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还是拘泥于复习资料,往往通过固定专题经一轮、二轮复习在边讲边练过程中完成原有知识的复习,整个复习过程更多关注的是知识的系统归纳,忽视学生科学素养的整合提升。笔者尝试通过整合复习资源,以化学实验与气体压强为依托,归纳复习初中化学涉及气体的化学反应的基础知识,渗透学科方法与理念,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思想观念。

二、教学过程设计及分析

1. 创设情境,激发复习兴趣

[教师]展示“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装置,提出问题:在以前的学习中利用该装置进行何种实验的呢?

[教师]投影书本上一组装置图:图1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图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图3实验室制取氧气;图4二氧化碳溶于水。请同学们回顾书本知识,写出下列实验装置中出现的现象,从实验名称、实验现象、操作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回答。

[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小组讨论。

[教师]请各小组推荐代表全班交流。教师选取每幅图片中与气体压强有关的现象用PPT展示。图1: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此时手移开,过一会儿,导管口出现小水柱;图2:水倒吸,液面上升至五分之一刻度处;图3:实验结束时先移导管,再熄灭酒精灯,防止酒精灯熄灭后水槽中的水倒流,引起试管炸裂;图4:瓶子变瘪。

[教学评析]通过列举教材中的四个实验,设置相应的问题情境,以问题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使“知识问题化,问题情境化”,激发了学生的复习兴趣。学生利用已学的知识进行解答,为后面将零散的知识串联起来进而形成知识的系统化的知识作出铺垫,为完成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任务作准备。

2. 整理归纳,建构知识网络

[教师]以上四个实验中,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引导学生从温度、气体多少的改变来分析装置中气体压强的变化。

[学生]图1:温度升高,压强增大产生气泡。手移开,温度下降,压强减小,水倒吸,导管口形成液柱;图2: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气体减少,压强减小;图3:温度下降,压强减小。实验开始后集气瓶中的导管口有气泡产生是因为气体增多,压强变大;图4:气体被消耗,气体减少,压强减小。

[整理归纳]1.气体压强增大的原因:温度升高,产生气体。2.气体压强减小的原因:温度下降,消耗气体而且不产生新的气体。

[教师]请同学们从微观角度解释装置内气压变化的原因。

[学生]1.气压变大: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分子间间隔变大或者是分子的数目增加;2.气压减小:分子的运动速率减慢,分子间间隔变小或者是分子的数目减少。

[教师]请同学们列举初中化学导致气压改变的具体例子(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归纳气压差形成的原因,引导学生先独立完成,后小组交流。

[学生]气压变大的原因:1.温度升高:如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浓硫酸溶于水;氧化钙与水反应等;2.产生气体:如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生成氢气,碳酸钙、碳酸氢钠等物质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气压减小的原因:1.温度降低:物质溶于水吸热,如硝酸铵溶于水;2.气体反应:如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反应;消耗氧气的反应等,学生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学评析]通过列举教材中几个看似不关联的实验,分析找出其中的本质联系――都与气体压强变化有关,以此为切入点复习初中涉及压强改变的化学反应或具体事例,引导学生重新建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的意识。接着再请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装置中气压变化的原因,培养学生用微观知识解释宏观现象的意识,从宏观进入微观、用微观解释宏观,发展学生宏微结合的思维方式。

3. 拓展延伸,提升科学素养

片段一:通过气压变化,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教师]展示图5所示实验装置。此为实验室最简单的固液不需加热装置。继续展示图6、图7、图8装置并与图5装置进行对比,思考各自的优点有哪些?

[学生]图6长颈漏斗的作用是为了便于添加液体;图7分液漏斗的作用是控制滴加液体的速率,得到平稳的气流;图8夹紧弹簧夹:气压变大,会导致固液分离,反应停止。打开弹簧夹:气压变小,固液接触,反应发生。其作用是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

[教学评析]通过一组装置进行对比,分析各个实验装置的特点,此环节利用对比研究的科学方法,引导学生应用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达到渗透方法,理解应用并形成科学素养的目的。

片段二:应用气压变化,测量气体的体积。

[教师]展示例题,小明用图9所示装置测定高锰酸钾加热分解生成氧气的体积,其导管接口的顺序是什么?其中量筒的作用又是什么?

[教师]此题的意图是集气瓶中气体压出的水的体积进入量筒,通过量筒的读数可以读出集气瓶中收集到气体的体积。

[思考]1.装置中水面上方有少量空气是否影响测定结果?2.能否利用图9装置测定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的体积?

[学生]1.因为增加的气体的体积才会将水排出进入量筒,所以水面上方的少量空气不会影响测定结果。2.因为二氧化碳气体能溶于水而且能与水反应,所以不能直接利用图9装置测定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可以在水面上方封上植物油等方法加以改进。

[教学评析]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评价、改进,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片段三:考虑气压变化,保护实验装置。

[教师]展示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图10,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结束时应注意什么操作?

[学生]先移导管,后熄灭酒精灯,防止石灰水倒流引起热的试管炸裂。

[追问]若后熄灭酒精灯,空气进入试管会使灼热的铜再次被氧化,该如何改进装置呢?

[学生]1.在导管的中间改用胶皮管和一个弹簧夹。2.在装置的中间增加防止倒吸的装置。

[教师]出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装置图11,思考:与木炭还原氧化铜对比,为什么要进行尾气处理?

[学生]防止有毒的一氧化碳气体污染空气。

[教学评析]此环节是对实验方案进行优化,考虑保护实验装置,同时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对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进行改进,让学生体验绿色化学的思想,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三、教学体会

本节课以气体压强和化学实验为主线,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激发学生构建涉及气体参加或气体生成的反应以及温度改变引起压强变化的知识网络,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实验进行思考、评价,培养了学生基本的化学学科素养。

1. 培养学生绿色化学的观念

绿色化学的观念反映了人们对化学科学价值观和社会观的反思,防止污染的有效方法不是污染发生后的治理,而是从源头上避免污染。通过对比木炭还原氧化铜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进而思考改进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方案,引导学生通过化学的学习树立绿色化学的观念。

2. 帮助学生巩固宏微结合的思想方法

任何宏观的现象都与微观的相互作用和运动变化相关联,通过气体压强变化的宏观现象,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分析原因,培养学生建构宏微结合的思想方法。

3. 锻炼学生科学思维能力

科学思维能力的提高不是简单的灌输,而是个体在实践中不断内化和升华的过程。通过对实验过程进行评价和优化,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迁移思维能力等科学思维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总之,科学知识是教学的载体,科学素养的形成是教学的灵魂。初中化学复习课堂教学中,在关注构建知识网络的同时,要注重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化学科学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

第2篇: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课程改革;初中化学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中国已经跨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世界上的发达国家对提高科学素养发生了理念上的转变,提高科学素养也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一个重要议题。通过本文的描述,希望启发广大初中化学教育工作者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讨论课题的意义

研究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在于在初中化学的教学实践中,使科学素养的成果得到进一步的加深,进而完善科学素养的科学内涵,使初中化学教师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手段更加丰富。此外,研究本课题,可以让初中化学教师获得更权威的、全面的理论依据,使教学理论和实践进行有机的结合,进一步落实课程改革的宗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进程,并且为化学教学能够顺应时代变迁做出贡献。

深化学生在化学教学实践中的科学素养,对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效率具有积极的意义,进而消除学生对化学学科的排斥感,增强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全面掌握化学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能够扩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学习能力,对学生今后的身心发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当前化学学科的教育形势

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化学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实践能力,并明确提出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可以改变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把自然科学提升到了哲学层次。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包括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和积累、对科学实践方法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以及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兴趣取向和价值观。

在我国,近十几年来,在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越来越受到教育专家的重视,这一点从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中便可以明显看出,新课标要求,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当今化学教育的重点,广大初中化学教师一定要重视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近些年来,在初中化学教学领域,如何提高学生科学素养成为了热门话题,但是就目前我国的化学教育模式而言,实现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具有一定的难度。

三、自然科学和科学素养的概念

一般认为,自然科学反映的是大自然规律,但笔者认为,这种理解相对狭义,而且是不完善的,所谓自然科学实际上是哲学及社会领域中的探究实践活动,

理论应当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之上,知识体系只是科学实践的结果,而实践的过程可以认为是对科学的探索。

初中化学的科学素养涵盖非常之广,包括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实验方法、科学的意识品质等等,笔者认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初中化学科学素养的根基,是培养其他素质的根本和源泉,实验方法和科学的意识品质是科学素养的核心,它包括对化学知识的分析与拓展、归纳总结、假设检验等等,具体来说,可以认为它是一种积极的科学态度和实践精神,或是说是一种对科学的情感。

四、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素养涵盖的内容

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学生在生活中常常会接触与化学学科有关的知识,然而这些知识并不是系统的,同时这些知识也显得过于肤浅,然而这个年龄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对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具有浓厚的兴趣,基于此,初中化学教学的宗旨是:建立在学生对化学兴趣基础之上的科学素养,通过化学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应当掌握初中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对化学实践过程中的思考分析能力以及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和价值取向。

五、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素养的根本

基础的理论知识义不容辞地扮演了科学素养根基的重要角色,学生学习化学需要循序渐进,切忌揠苗助长,初中化学的学习对于学生对自然科学的认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尝试,认识到了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和物质的化学组成,对一些化学术语和化学概念具有了初步的认知,通过活动的实践和教师的讲解、掌握了基本的试验技能,这些都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总结:通过对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的研究,初中化学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到提高初中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明白了这一点,就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利用科学的手段以及合理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只有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初中化学的教学才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

第3篇: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素养;学生主体;自主研究

一、化学素养的内涵界定

化学素养是一个相对抽象和广泛的概念,目前在学术界没有统一的含义,但是不同的学者都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界定,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能够正确表示化学的基本概念。概念的学习是化学知识学习中最基础的部分,作为学生要能够明确化学学习中最核心的概念是什么,能够对化学产生总观性的影响;二是,具备运用化学知识的能力。新课程背景下提出能力为重的教育理念,教学不仅向学生传递知识,而且注重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的灵活性;三是,了解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所包含的基本研究方法。化学知识的学习绝不仅仅是要学生了解基本的化学知识内涵,进行最基本的化学知识运用,而是要开启学生更加广泛地自主学习,这就需要掌握化学学习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四是,汲取化学中的科学精神和正确的化学观。化学研究和探索中包含着求真务实、勇于探索、怀疑与批判等精神,教师在实验中要逐渐渗透,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化学观是人们对化学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绿色化学观。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化学素养的研究

(一)引导学生总结学法,构建化学基本概念

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化学知识的传递,关注教师传递的知识是否足够的丰富,而不关注学生的学习,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率。在化学学习中,学生的习惯、态度、认识、方法等的教育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学习热情、学习方式和学习结果,在教学中需要逐渐改变关注学习结果,关注教师的教的单一方式,转向关注学生的学习,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的培养。例如,在课堂中记笔记是一种学习方法,教师的引导不是将注意力集中笔记的内容是否完整,是否重现了黑板上的内容,而是关注学生通过记笔记是否明确了自己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否具有个性化,是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帮助。再如,在学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孤立地谈定律,谈结论和习题,还应该结合实验、实例,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生发现过程以及与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组织不同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逐渐发展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掌握基本的概念。概念的学习绝不是能够熟练地背诵就是掌握,需要学生不断地进行琢磨,在更多知识的学习中进行内化,最终提炼出一些核心概念,引领学生把握初中化学的精髓。

(二)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知识是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生活中包含着丰富的化学教育资源,生活中也包含着问题出现的情境,生活也是学生进行知识运用的重要基地。但是,目前初中化学课堂大多数封闭的课堂,教师化学知识的讲解时按照教材的案例和分析,学生的学习依靠的是机械的记忆和模仿,学生知识的巩固主要通过习题的练习。在教学中,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主动探索。例如,在氧气助燃性的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知识的学习已经知识氧气更集中,可燃材料接触面越大,燃烧越旺,但是一个学生集合生活经验提出的一个问题使同伴陷入了思考,为什么蜡烛的火焰很容易熄灭,学生经过思考找到了影响燃烧的另一个因素着火点。再如,在溶质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结合人们常反应的全自动洗衣机冲洗不干净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少量清水多次漂洗的干净还是大量清水一次漂洗的干净,这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想要用新学到的知识解释这种现象,用新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这是知识探索和创新的动力,也是学生不断进行新尝试的动力,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下,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全自动洗衣机的工作原理,并了解不同时间和方式的洗衣存在哪些差异。促进知识的运用的灵活性。

(三)注重化学实验教学,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是化学知识形象化的一个重要方式,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实验,在实验中学生进行自主探索、观察,感受化学魅力,获得科学探究的方法。在初中化学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配有必要的化学实验,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要么是用演示实验代替操作实验,要么是用不进行实验观看教材的结果。例如,在燃烧的条件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没有直接给学生传递知识,进行系统的讲解,而是安排了两组学生进行实验,一组是将白磷直接放在热水中,观看白磷是否燃烧,另一种是将白磷放在事先准备好的金属铜片上,观察白磷是否燃烧,引导学生发现白磷燃烧的条件,通过实验对比,学生能够明确然后不仅需要氧气而且需要着火点。同时,化学实验也不只局限课堂和实验室中,而且要引导在生活中创作条件进行各种不同的实验。例如,在CaCO3的各种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鸡蛋壳来进行实验,在二氧化碳的实验中,教师引导学生运用食用醋和小苏打来制备氧气并了解其中的性质。这样的学习更加直观,将知识形成的过程形象化,将知识学习的过程详细化,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发展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知识发展能力,使知识的学习充满乐趣和趣味,也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和灵活。综上所述,化学素养包括化学概念、化学知识、化学研究方法和化学科学精神等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总结学法,构建化学基本概念;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化学实验教学,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克现.初中化学学习中,科学素养的获得途径浅析———基于后现代知识观的视角[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9,09:166-168.

[2]杨秀杰.浅谈初中化学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14:204.

[3]贾友军.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方法分析[J].今日科苑,2008,22:236.

第4篇: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 初高中教材衔接 学生心理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随着义务教育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初高中教学衔接问题成为教师关注和议论的热点。不少高中教师反映升入高中学习的使用课改实验教科书的初中毕业生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好,与高中化学课程学习的知识要求差距较大,高中化学教学十分困难。高一学生也反映高一化学内容多、理解困难、习题难做,学习兴趣降低。本文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对在新课程背景下初、高中化学教学有效衔接的一些思考。

1、明确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差异,做到衔接教学心中有数

初中化学新课程是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具体而言就是要以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方面发展为基本课程目标;而现行高一、高二的化学必修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进一步普及加深化学知识,以适应多种社会选择的教学;高三的化学选修课则是根据部分学生的个人特长、兴趣爱好而进行的化学知识的提高教学。

从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诸方面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把以掌握“双基”、培养能力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逐步转向了以培养科学素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化学教学目的和任务。因此,深入开展化学课程标准的研读活动,切实把握化学新课程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提前做好应对工作,这是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在课改理念下搞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分析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1.1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

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在课程理念上均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在课程性质上均体现了化学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在培养目标上均强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即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1.2 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差异性

初中化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注重教学的基础性和启蒙性;高中化学是与初中化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要求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科学体验的过程中认识科学的本质,掌握科研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此,初、高中化学教学在培养目标的层次上有一定的差异性。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总是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2、搞好衔接教学需要采取的措施

2.1.明确新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教学大纲,合理把握教学尺度

初中化学额教学的目的在于普及知识技能而高中的化学则是对学生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新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及科研能力的高等人才,是中学化学教学目的的重大转变,但这一目的实施主要是通过过选修的部分进行的。必修1和必修2的学习仍是以普及化学知识为主,因此,应认真研读教学大纲,控制好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许多内容不宜过分扩展,留到选修时再讲,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2.做好知识的承上启下,设立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

要控制好高中化学新概念的教学进度,不要操之过急,要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地深化,对较难理解的个别概念可分阶段给出定义,最后再达到完善的定义。必修一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也要注意到初高中知识点的衔接,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进行两者的自然过度,同时根据学生的情况再加以适当的铺垫。

2.3.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高中化学有些知识较抽象,增加了教学上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多运用日常生活中化学知识和比较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解释高中化学教学上的一些化学原理。通过例子,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注意力,而且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理解概念的能力。还可以用实验做为引导,先让学生观察,进而做出概括总结,对一些无条件演示的实验,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演示,以增强化学知识的直观性。

2.4.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化学知识素有杂、乱、多、细之称,如果不对它进行有序排列和系统分类,无疑会给学生的学习和掌握带来困难。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知识讲解时,引导学生思考知识的上下联系,鼓励学生及时总结归纳,先利用概念图整理各章节内容,建立起清晰的化学知识网,然后在今后的学习及反思中不断完善,从而对化学知识进行有序贮存,形成一个较完整的体系。

第5篇: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教材衔接 学生心理 教学方法

1、明确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差异,做到衔接教学心中有数

初中化学新课程是以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根本宗旨,具体而言就是要以促进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全方面发展为基本课程目标;而现行高一、高二的化学必修课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进一步普及加深化学知识,以适应多种社会选择的教学;高三的化学选修课则是根据部分学生的个人特长、兴趣爱好而进行的化学知识的提高教学。

从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诸方面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义务教育化学新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把以掌握“双基”、培养能力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和任务逐步转向了以培养科学素养、实践能力为核心的化学教学目的和任务。因此,深入开展化学课程标准的研读活动,切实把握化学新课程在教育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变化,提前做好应对工作,这是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中首要解决的问题。在课改理念下搞好初、高中化学的衔接教学,教师必须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分析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与差异性。

1.1 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

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共同性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在课程理念上均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在课程性质上均体现了化学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基础性和实践性;在培养目标上均强调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即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1.2 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差异性

初中化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注重教学的基础性和启蒙性;高中化学是与初中化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要求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科学体验的过程中认识科学的本质,掌握科研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因此,初、高中化学教学在培养目标的层次上有一定的差异性。初中化学是启蒙学科,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从教科书及教学实际中可以看出初中化学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化学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基本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化学实验技能、简单化学计算及化学在生活、生产及国防的某些应用;其知识层次则以要求学生“知其然”为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要学会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总是还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2、搞好衔接教学需要采取的措施

2.1 明确新课程标准,认真研读教学大纲,合理把握教学尺度

初中化学额教学的目的在于普及知识技能而高中的化学则是对学生知识的进一步加深,将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新课程坚持以学生为本,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及科研能力的高等人才,是中学化学教学目的的重大转变,但这一目的实施主要是通过过选修的部分进行的。必修1和必修2的学习仍是以普及化学知识为主,因此,应认真研读教学大纲,控制好教学的广度和深度,许多内容不宜过分扩展,留到选修时再讲,这样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2.2 做哈知识的承上启下,设立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

要控制好高中化学新概念的教学进度,不要操之过急,要按照由浅入深的原则逐步地深化,对较难理解的个别概念可分阶段给出定义,最后再达到完善的定义。必修一的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也要注意到初高中知识点的衔接,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已有的资料进行两者的自然过度,同时根据学生的情况再加以适当的铺垫。

2.3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做好教学方法的衔接

高中化学有些知识较抽象,增加了教学上的难度,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多运用日常生活中化学知识和比较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解释高中化学教学上的一些化学原理。通过例子,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注意力,而且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理解概念的能力。还可以用实验做为引导,先让学生观察,进而做出概括总结,对一些无条件演示的实验,可采用多媒体教学进行演示,以增强化学知识的直观性。

2.4 加强学法指导,使学生尽快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第6篇: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初中化学;价值观教育;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日渐深入,学科教育中融入价值观教育得到了人们高度关注。初中教学是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因此,新课标提出,初中化学教育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有机结合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以此促进学生实现全方位发展。但当前,初中化学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普遍认为价值观教育属于德育课程内容,未能积极探索适合的培养策略,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初中化学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展开了探讨,旨在促进初中生实现全面发展。

一、初中化学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概况

化学属于自然科学,其以实验为前提条件,实际教学中通过价值观教育,不仅培养了学生科学素养,还引导其拥有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力以及积极的情感。但如今,化学教学仍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即:重知识与结果、轻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制约着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开展及落实。

在初中化学教学改革过程中,我国相关规定,如:《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其明确指出了化学价值观教育内容与目标,其中涵盖了对待物质、自然、科学、社会及自身发展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其不仅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提高其专业技能,还利于培养其积极、健康的情感,使其逐渐拥有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两个课标全面呈现了价值观教育的核心理念,即:求真、向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层次性,主要是因初中生年龄各异,教学实践中应考虑学生的特殊性,采取多元、各异的教学方法。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教学设计及策略

1.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应包括以下要素:面向全体学生,借助贴近生活与社会的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此外,在教学中应兼顾学习结果与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其潜能,通过多元评价,增强学生自信心。化学教学设计应注意内容:一是,教师应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是,执行三维一体的课程目标,三是,采用差异化的评价方法。

现阶段,初中化学价值观价值目标难以有效落实,具体问题表现为:第一,根据既有的设计要求可知,为了落实化学价值观教学目标,应使用外县的、可测的行为动词展开描述,但实践中学生感受、体会难以言传;第二,化学价值观拥有众多层次,如:注意、反向、偏向、追求及角色化等,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与微妙性,但设计中难以实现贴切、精准的描述;第三,化学价值观目标有着丰富与多样的内涵,但实践中受客观、主观等因素影响,教师将其视为德育教育,致使其设计目标缺乏全面性,如:仅在教育中体现热爱家乡、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等,而忽视了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价值观等。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落实化学价值观教育目标。实践中应采取以下设计策略:一是,利用外显化的行为动词,新的教学目标设计要求应具备精确化、可策划及具体化等特点,为了外显内隐心理过程,应尽可能地选用可测、精准及外显的行为动词,以此彰显目标的各个层次。如:培养学生环保意识,在设计该目标时,分划分为不同层次,注意层为观看环保新闻、反应层为关注环保新闻、偏向层为重视环保新闻,角色化层为正确的环境观及环境行为。各层的目标具有递进性,提高了设计质量。二是,增加具体化的行为内容,为了增强化学教学的可操作性与可行性,实践应积极利用具体化的价值观教育,如:化石燃料利用,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灾难性电影、新能源开发等视频,煤炭或石油的实物样品、图片等,借助上述学习媒体,转变了传统平面化教学行为,使其具有了多角度特点,利于纠正学生不良环境习惯,便于培养其可持续发展意识。三是,提供情景化的行为条件,价值观教学目标设计中应为学生提供真实性、情景化的行为条件,具体是指为描述化学学习媒体及化学学习时间,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学习信息。例如,全球变暖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二者相互影响,并尝试提出预防措施,在日常生活中应关注环境,主动抵制不良的行为。

2.教学策略

初中化学教学开展过程中不仅要探索如何达成价值观教育目标,还要结合初中生的具体特点,创新教学策略,具体方法如下:

(1)打造和谐、平等与民主教学环境。国外学者曾指出课堂上师生关系直接决定着教学成败,教学具有艺术性,应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其学生兴趣,使其自主、主动学习。教育的前提条件为师生交往,因此,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促进价值观目标落实。此外,价值观是学生心理特征,具有内隐性与差异性,因此,教师应尊重学生,充分考虑其情感、性格等,经有效沟通与交流,逐渐构建民主、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自由、愉悦与轻松的氛围下,学生易于敞开心扉,通过真诚、坦诚与诚恳的交流,情感教育成效将更加显著。例如:关于空气内容,空气是由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构成的,如果单一介绍各组成部分,则过于枯燥与乏味,教师可利用多元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借助空气污染资料与视频等,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包括空气污染成因、类型、危害及防治措施等,通过全班学生讨论、交流,从而培养其环保意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参与讨论,引导学生向积极、有意的方向探索,通过上述教学,保证了情感教育效果,满足了学生发展需求,构建了和谐的师生关系。

(2)合理运用教材内的价值观教育素材。在既有的化学教材中价值观教育内容较为隐蔽,在教学中,教师应明确各个知识的价值,并对其给予深入挖掘。新教材中涵盖诸多的价值观教育内容,如:以文字、插图等形式展现的化学社会问题、化学科学发展等。实践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及学生学习需求,创新教学情境,此时,要求教师应了解教材内容的价值信息,并在备课中给予挖掘,将各重点内容均赋予双重价值,即:情感与思维活动。例如:关于爱国制碱专家的内容,教师可采用问题引导、讨论交流、感悟的新型教学模式,融合情感与思维活动,以此完善学生知识体系,使其接受相应的感染,进而利于达成共育目标。

(3)进一步扩展价值观教育范围。初中化学教学应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通过社会实践,不仅可内化课堂知识,提高自身素养,还可丰富其化学学习方法,使其逐渐具备知识迁移能力。教师应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推荐其阅读与科普类读物,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查与实验活动,以此提高其实践能力,使其感受化学魅力,并有效处理人际关系,了解合作、宽容的重要性等。

综上所述,初中化学教学中价值观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本文主要探讨了其教学设计与教学策略,相信,在各项措施落实基础上,初中化学教学成效将更加显著,初中生将逐渐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其综合素质也将大幅度提高。

参考文献:

[1]严西平,王伟群.初中化学教学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反思与对策[J].化学教与学,2013,06:2-3.

[2]陆洋.苏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及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D].扬州大学,2014.

第7篇: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化学实验 素养意识 培养学生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更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在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训练科学方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实验也将为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提供广阔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实现初中化学教学目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和方法,贯穿于初中化学教学的全过程,在培养学生化学素养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笔者拟就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强化学生的8种“素养意识”教育,谈谈自己的研究见解。

一、安全意识

初中化学教材中安排了许多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课外实验。有些实验中,试剂或产物易燃、易爆、易挥发(如H2、HCl),有刺激性、毒性或腐蚀性(如SO2、NaOH),有的操作带有一定程度的危险性(如浓H2SO4稀释)。为防止实验事故的发生,保证实验正常进行,化学实验中要强化安全意识。

二、科学意识

化学实验中的科学意识是培养学生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提高化学素养和能力的前提和基础。实验中要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勇于探索,做到操作时严肃认真、观察时耐心细致,不放过发生的每一个细微变化,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数据,认真分析、整理、归纳,实事求是得出结论。

三、主体意识

化学实验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其成为实验的主人。学生能自主做的实验,教师不要越俎代庖,应尽可能提供信息、点拨方法;对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方案,应鼓励学生去探索;对出现的错误,要帮助学生分析,找出错误或实验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四、过程意识

按课程的要求,要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而化学实验是探求和获取化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毫无疑问更要重视实验的过程。那种过分强调实验目标而忽视过程的现象,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故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过程意识,重视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态度、方法和能力。

五、最小量意识

有些实验在定性化的基础上还应取最小量,故还要培养最小量意识。例如: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对比实验,因燃烧物易发生爆溅,且易产生大量有毒的白烟,故除改进实验的操作方法外,所取用的白磷和红磷应是最小量,减少环境的污染,提高实验的科学性。

六、环境意识

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首先,教师要有环境意识,要防止出现忽视环境保护的一些演示操作错误。其次,要指导学生规范地进行实验操作,防止有毒气体和液体的泄漏;指导学生正确处理废液、废渣和剩余药品,以培养和强化学生大胆的“绿色化学”和“环境保护”意识。

七、审美意识

化学是研究自然界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以及合成的一门自然科学,是一个充满了美感的和谐体。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化学审美意识和审美观点,陶冶学生的情操,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教育,这是实施化学素养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

八、创新意识

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新能力,关键是如何使其潜能得到发挥。实验中,教师要善于以中学化学教材为依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设计新颖、直观、科学的实验,使学生直接得到做化学实验的刺激动因、强化感知。实验中还要引导学生“多看”、“多想”、“多做”,体现出“做”中“学”、“学”中“悟”,从而培养其持久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该多渠道强化“素养意识”教育,改造自然,服务社会。这除了有利于课堂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外,还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春芳 化学实验与学生素质的培养[J].化学教学与实验,2004,49(1):10~12。

第8篇: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初高中教材衔接 学生心理 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

从目前现状来看,高中化学与初中化学相比,无论是知识的难度,还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要求都存在质的飞越,课本内容和所编选的习题与各类考题之间存在的较大差异, 而大多数初中学习和高中的学习又都是在几乎完全互不了解的不同的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教与学中的衔接问题必然产生。而随着义务教育高中化学课程改革的推进, 中考考试与评价选拔制度改革实验的发展,初高中教学衔接中产生的矛盾更为突出,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和议论的热点问题。

1 本地区的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的原因。

经过调查研究发现,本地区的化学教学衔接问题成因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

1.1 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材内容编排上的差异。

新课改下的初中化学实际上开始认识化学、了解化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习的是粗浅的化学常识与化学基本观念。初中化学新课程提出的五个学习主题(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表明初中化学教育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化学启蒙教育。教材语言比较通俗,直观性、趣味性强。

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规定高中必修化学, 是学习化学科学核心内容的基础教育, 高中化学必修模块提出的六个学习主题(熟悉化学科学、化学实验基础、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物质结构基础、化学反应与能量、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突出了化学学科知识的教学;多数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实验化学)以化学学科体系为线索,为化学专业学习提供基础,帮助学生了解、把握在社会生产生活广泛应用的化学知识。

1.2 初、高中学生的心理差异。

早在两千多年前, 大教育家孔子就能根据学生的不同心智水平及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这不能不给新时期的教育者以深刻的启迪。所以要正确处理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还要我们正视初高中学生的心理差异。

初中生,是半幼稚和半成熟、独立性和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错综复杂的时期。而高中生已接近成人,此时观察事物的自觉性、稳定性、精确性和概括性也逐步提高,思维也有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并且开始形成辨证逻辑思维,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明显的发展,结合这一特点,高中教学更侧重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例如初中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 通常从熟悉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现象或演示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而高中化学除了加强形象思维外,还通过抽象、理想化的模型建立化学概念和规律。

因此才从初中入高一的学生由于心理发展的不成熟, 要适应高中学习和要求,也必然要面临一个衔接过渡的阶段。

2 有效解决初高中化学教学中衔接问题的策略。

根据以上两点分析,以及在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及调查研究,认为要顺利解决初高中化学教学中的衔接问题,以下几点做法收效比较高:

2.1 认真研究初高中教材,从教学内容上做到有效衔接。

作为一名高中化学教师,深入、透彻的研究高中教材和新课程标准是进行教学之前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认真找出初高中知识的结合点,完善知识的衔接,这项工作的成败将直接影响到高一学生对化学课的学习质量。例如,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初中化学教学在这方面要求不高, 从得氧和失氧的角度浅显地描述了氧化还原反应,在高中教材中,用得失氧的观点简单地重复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后,就引入了用化合价升降的观点来分析,接着再由浅入深, 层层深入地用电子得失的观点来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为便于衔接,有必要明确从定性、定量两个方面对高一新生进行这些方面的复习巩固,明确这些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2.2 全面了解学生基础,从学法引导上做到有效衔接。

2.2.1 教会初三毕业生转换学习方式,指导学生学习方法。

初三学生刚接触化学一年就深入到了高中, 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学生仅仅处于化学的入门阶段, 还有相当部分学生甚至还没有入门。而此时又面临从初中到高中学习方法的转换,学生的压力和困惑是极大的。因此在刚开学的第一月,应该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培养。特别要让学生对自己有信心,不能放弃对化学的学习。当然,信心是来源于成功体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把关,绝对不讲那些难度很大的题,尽可能地对知识进行淡化处理。

2.2.2 教会学生做笔记。

初三学生的笔记做得非常的被动, 绝大多数学生只习惯于记下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没有习惯从老师的讲授中抓出教材上没有的信息,应该教会学生从老师的讲授中搜寻信息,然后很快的记在笔记本上。当然此时记下的信息量不会很大,再利用晚自习的时间对课堂上的笔记进行整理、反思……2.2.3 教会学生进行学习反思。

就是在平时应该对学生进行一些特别的要求, 比如应该要求学生对每一次练习、测验、考试试卷的每一道习题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该题的考点,并在试卷上标明,该考点是教材的哪部分章节的内容, 作好知识的链接, 同时在教材上也可以作上标记,突出在某次考试中该知识点以何种形式出现。然后分析当时做题时的想法,错误的原因,现在对该知识点的了解程度,以及对题目的理解程度和考试后的收获。

3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从教学方法上落实衔接工作。

初中化学的教学方法由于受到初中生知识水平及初中化学做为入门学科的限制,较多的采用灌输式的讲解方法,进入高中后,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则应更多地采取启发式,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建议做法如下:

(1)倡导个性化学习和教学,创设积极的、开放性的课堂学习情境。(2)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3)初、高中教学都要留有余地,要把握好“度” ,使尖子生有求知欲。(4)注重理解,精讲精练。把好讲课、习题、作业的质量关,不搞“题海战术”

总之, 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教学新课题,它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裴新宁主编。化学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第9篇:初中化学教学的核心素养范文

探究性实验侧重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实验进行自我设计、判断、验证和反思,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下面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进行研究.

一、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概述

初中化学的探究性实验,是指在化学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将初中化学的课程内容或生活中遇到的化学问题进行分析,组织并且设计相应的能够探究、分析和研究该化学问题的化学实验.探究性实验侧重于学生对实验的探究过程,而探究的过程包含了分析、设计、总结、讨论和反思等一系列的过程.借助探究性实验,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独自或合作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加以探索,认识和研究对象的性质、组成、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等.借助初中化学的探究性实验,可以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实验设计、现象观察,结果分析,从中发现科学概念或原理,达到获得知识、形成概念、掌握技能、优化思维、培养情感体验、提高综合能力的目的.

二、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设

计过程

1.教师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探究性实验

教师要循序渐进地加强学生对探究性实验的认识.在课前,化学教师要精心准备探究新实验教学的讲稿设计,内容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进行实验―交流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上课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或演示实验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了解探究性实验的一般方法.

2.教师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

当学生对探究性实验有了初步的感知之后,自然就会有亲自动手去尝试探究性实验的想法.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进行沟通,根据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实验项目,组建合理的化学兴趣小组,发挥集体的智慧,指导学生对实验方案进行设计,并就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和安全性与学生进行讨论和研究,对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中较好的一面进行表扬,对考虑不周全的地方要给予指正.学生要对所设计的实验方案的每个环节的结果进行预判分析,以便在实验结束后能够结合实测数据进一步分析实验的得失.

这是探究性实验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确定实验内容、实验器材和实验测试数据的核心步骤.因此要确保探究性实验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3.训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良好的科学素养

在完成了实验项目方案的整体设计之后,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开始做所设计的探究性实验.首先要准备好实验所必需的原料、耗材和器材等,将实验器材清洗干净,按照实验方案设计搭建所必须的实验平台,并且进行检查.

确保了安全的实验环境之后开始按照预定的步骤来进行实验.在实验进行过程中要认真观察,认真记录数据,对任何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细节都不能忽视.

在完成实验后要指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中统计得到的数据进行测量分析,让学生结合自己在实验之前的预判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如与预判结果一致,则说明自己在实验前对实验的预判是正确的.如果不一致则要分析自己在实验前的分析是否合理,或者在实验过程中是否有出现自己原来没有考虑到的可能性,或者自己在实验过程中有无出现遗漏之处,或者自己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有无出现错误等.

要对实验的结果进行认真分析,总结得失,必要时甚至需要重复多次同一实验过程.

4.要指导学生对探究性实验结果进行小组讨论,甚至班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