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美元和有色金属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从当前生产资料价格运行情况看:流通环节生产资料销售价格同比保持明显上涨,价格环比变化相对平稳;钢材价格同比、环比均出现普遍上涨;有色金属价格同比继续保持较大幅度上涨,但涨幅明显低于上年同期,而环比价格出现明显的波动态势;能源价格小幅上涨;化工产品价格总体小幅上涨,但个别品种涨幅较大;机电类、汽车类产品价格持续下降;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保持温和上涨的态势,价格涨幅略低于上年同期。
一、前期生产资料价格上升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流通环节生产资料销售价格涨幅扩大的原因,主要是去年同期基数低的影响
1―4月,生产资料销售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5.5%,涨幅比上年同期增加6.4个百分点,主要是由于上年前期生产资料销售价格下降的基数原因造成的。如果剔除生产资料销售价格上涨基数的影响,今年1―4月份的涨幅将在3.0%左右,低于去年3.5%的平均涨幅。
(二)钢材价格的回升,对生产资料销售价格上涨产生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1―4月,钢材销售价格累计比上年同期上涨9.7%,而去年同期钢材价格是下降20.4%,由于钢材价格在生产资料销售价格的比重很大,对生产资料销售价格的上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投资增幅回落是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涨幅回落的重要原因
今年第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7%,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3%,增幅比上年同期回落4.5个百分点。一季度煤炭开采及洗选业、黑色金属冶炼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等产能过剩和潜在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增速都有比较明显的回落。而投资增长速度的回落有效的抑制了生产资料出厂价格的涨幅。
(四)国际市场原油和有色金属价格下降带动了生产资料价格涨幅的回落
1、2、3、4月份国际WTI原油现货价格月同比分别下降16.7%、14.9%、3.6%和7.9%,带动了国内生产资料中的原油价格1―4月份同比下降了4.2%,进而影响了生产资料价格涨幅的回落。
二、影响第二季度生产资料价格走势的因素分析
受国民经济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和国际市场重要产品价格持续上涨,以及资源价格改革预期等因素的影响,预计今年后期生产资料价格整体将继续呈现温和上涨的态势。
首先,国民经济特别是固定资产投资的持续快速增长将继续拉动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从今年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第一季度GDP增长11.1%,高于去年同期0.7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8.3%,高于去年同期1.6个百分点。从需求来看,一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3.7%,增幅虽然低于去年同期,但仍然保持高速增长。值得注意的事,前几年一直处于低迷的消费需求,今年也出现了加快增长的态势,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9%(3月份增长15.3%),高于去年同期2.1个百分点,4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5%,进一步加快。消费的加速增长,有可能进一步刺激投资的加速,进而促进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从发展来看,国民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上半年GDP的增长速度将大体保持在11%左右,这会对生产资料价格产生较强的拉动作用。
其次,国际市场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将继续对国内市场价格产生影响。今年以来,国际市场重要生产资料品种如原油、铜等的价格涨幅虽然在第一季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落,但是在3月份以来,原油、有色金属价格已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回升,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市场主要生产资料产品价格将能继续保持高位运行态势,从而对国内市场生产资料价格形成较大的上涨压力。
第三,投机资金的炒作将加大重要生产资料品种价格的剧烈波动。今年3月份以来,有色金属价格的大幅上涨,虽然有需求增加因素的影响,但与期货市场的炒作也有很大的关系。
此外,国内资源价格改革将进一步加大社会对重要生产资料价格上涨的预期,特别是水、天然气、电力价格上涨的预期较大,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压力。
但是,从生产资料总体供求关系和国家确定的宏观调控方向看,保持生产资料价格的基本稳定,还是有较好的基础的。首先,由于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效果显现,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有所回落,生产资料市场的供求关系明显改善。其次,由于科技进步以及规模经济的形成,汽车、机电产品价格仍将保持下降的态势,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的上升。第三,国家宏观调控将有利于保持生产资料价格的稳定。此外,人民币的升值,也有利于抑制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
三、上半年生产资料价格走势的初步判断
初步预测,第二季度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涨幅将保持平稳上涨的态势,涨幅将略低于第一季度。预计第二季度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将上涨2.8%左右,涨幅比第一季度低0.4个百分点;上半年生产资料出厂价格涨幅将在3%左右,涨幅略低于第一季度涨幅0.2个百分点。在生产资料出厂价格中,原材料工业出厂价格仍将呈现较大幅度的上涨,涨幅仍将在6%左右,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或略低;采掘工业出厂价格将因为原油价格的回落而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降幅不大;加工工业出厂价格将保持基本平稳上涨的走势,涨幅比上年同期将有所加大,上半年涨幅约为2%左右。
由于去年价格涨幅基数的原因,生产资料销售价格涨幅在4月份之前将保持较高的涨幅,但在5、6月份涨幅将出现明显的减小,因此第二季度生产资料销售价格涨幅将明显小于第一季度,预计第二季度生产资料销售价格涨幅将在4.0%左右,上半年生产资料销售价格涨幅将在5.0%左右。钢材和有色金属价格的上涨将成为拉动生产资料销售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
有色金属价格整体将继续保持高位运行态势,铜、锌、铅等主要有色金属价格将继续保持上涨走势。受旺盛的需求以及价格上涨的惯性作用影响,预计第二季度有色金属价格仍将保持上涨态势。但随着价格上涨,有色金属的生产供应将会增长,加上国家降低有色金属出口退税率,并对电解铜、铝、镍等有色金属加征15%的出口关税,也将有助于减少出口,增加国内供应,供求矛盾将得到一定缓解,因此价格涨幅也会随之略有减小。但由于需求仍然旺盛,有色金属价格仍将维持高位运行。
钢材价格将呈现平稳运行、略有上升的走势。今年以来钢铁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生产钢材的原料及能源如煤、废钢等价格持续上涨,推动了钢材生产成本的上升,进而直接影响钢材价格的上涨。从发展来看,二季度国际钢材价格仍将继续上涨,国内外钢材价格的差价有可能进一步加大,这会加大刺激国内钢材出口的力度。但是,由于我国钢材生产能力大于需求,钢材价格的进一步上涨会刺激生产企业自发的增加钢材的产量,因此国内钢材市场不会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钢材价格不会出现大幅度的上涨。综合以上因素,预计二季度钢材价格涨势将有所减弱,总体上将保持稳中略升态势。
石油价格仍将保持高位波动运行态势。从历年油价变化情况看,每年夏季国际市场石油价格都会出现一定幅度上涨。从供求关系来看,自去年11月1日以来,欧佩克已连续两次采取减产措施,但在非欧佩克国家原油供给增加以及主要石油消费国库存增长的影响下,全球石油供求总体仍然平衡,不会引发石油价格的大幅度上升。一般情况下,第二季度石油价格可能在一季度的基础上小幅波动上涨,预计将在60―65美元的区间内波动。
化工产品价格总体上将呈现平稳上升的运行态势,但不同品种价格升降幅度差异较大。受石油价格前期大幅度上涨及目前持续高位运行的影响,化工产品价格总体上将继续呈现上升的态势。但不同化工品种在不同时间段的价格会有升降不同的变化,其中石化类化工产品以及前一两年累计上涨幅度较小的其它化工产品仍有较大的上涨空间,但其余的化工产品价格将保持基本平稳、略有波动的运行态势。
机电、汽车类产品价格将持续下跌。随着科技进步的影响和规模效益的提高,近两年机电、汽车类产品价格呈现总体持续下降的态势,这种运行态势在短期内难以有根本性改变。预计第二季度国内机电、汽车类产品价格将继续呈现一定幅度的下降。
四、要关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
【关键词】硫酸市场;市场行情;分析与预测;销售
1. 硫酸市场的价格走势
今年以来,由于磷复肥行业运行不畅,国民经济增速放缓,硫酸行业受到很大影响。来自中国硫酸工业协会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硫酸产量为4025万吨,同比增长7%。但单看6月份的话,产量同比增长已经下降到0.9%,开工率也下降到76%。湖南98%酸主流成交参考价140-240元/吨,西部某些地区冶炼制酸甚至跌到40元/吨。
据“钢联资讯煤化工”网监测数据显示,9月2日硫酸铵弱势维稳,成交依旧不佳。现华东市场行情暂稳,成交不佳,山东主流执行530-580元/吨,江苏徐州、安徽实际商谈多在低位;华北市场持稳运行,河北唐山地区相对其他地区报价偏高,而山西市场执行重心400-430元/吨,内蒙古乌海主流执行350-360元/吨;华中地区硫酸铵市场整体出货不畅,两湖地区实单商谈400-450元/吨;东北地区报价仍在高位,不过实际成交多在低位;西南及西北市场表现平稳。
当前国际硫黄供应量增加,价格下滑,将使国内硫酸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国内硫酸需求量已很难有大的增长,国际市场的需求量也比较有限,通过出口消化一部分产能已不大现实。
2. 硫酸市场价格下跌原因分析
2.1 原料资源充足,生产厂家众多
生产硫酸所用的原料主要是硫磺、硫铁矿和冶炼烟气,从目前来看,我国生产硫酸的原料是充足的,大量的进口硫磺致使许多硫酸装置无序和盲目上马,对相关产业造成冲击。
据了解,2012年底我国硫酸产能分布情况是:硫黄制酸占49.7%,冶炼烟气制酸占26.2%,硫铁矿制酸占23.3%,其它原料制酸占0.7%。去年,我国硫黄制酸同比增长1.6%,但冶炼烟气制酸产量保持了两位数增长。大量新增冶炼烟气制酸等其它方式制备的硫酸将进一步挤压市场。
有色金属冶炼企业生产的硫酸是副产品,受原料供应、国际市场的原料和有色金属价格、国内有色金属需求等因素影响,而不取决于硫酸市场今后几年,大幅增加的有色金属冶炼副产硫酸将全部进入国内硫酸市场,并将主导市场价格。
2.2 下游磷肥市场需求清淡
磷酸一铵市场市场平淡运行,市场需求清淡,一铵价格下跌趋势暂时止住,进入6月份以来,国内磷肥市场显得更加冷清。近期国内55%粉主流出厂报价2000-2050元/吨,实际成交一单一议,低端价格有1850-1900元/吨走货的,55%颗粒出厂报2050-2100元/吨;磷酸二铵国内市场运行稳定,走货量不大,64%含量的二铵出厂报价维持在2800-2900元/吨左右,经销商以消化库存为主。据前两周的国际新闻显示,到上周为止,印度卢比贬值持续,与美元兑换率是591,这使印度市场对二铵的需求也暂停。据悉近期印度买方与美国和中国公司协商要重新谈判二铵合同价格,意向价位要从前期的510美元/吨降到508美元/吨cfr,但此价格目前还未达成。
全国硫酸工业信息站公布的数据显示,由于磷复肥和工业用酸增长缓慢,加上一批新建硫酸装置陆续投产,产能过剩、市场低迷的态势仍将维持一段时间。
3. 2013年下半年—2015我国硫酸磷肥市场形势分析
3.1 硫酸产能将保持增长
2013年下半年我国硫酸产能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2014—2015年有广西金川有色1600kt/a、铜陵有色1450kt/a、山东方圆有色900kt/a、浙江和鼎铜业等新建硫酸装置陆续投产,“十二五”期间冶炼烟气制酸将新增产能13000~15000kt,而硫酸产能释放将集中在2014年后显现出来。在建的硫铁矿制酸项目有铜陵有色铜冠冶化分公司三期400kt/a、江西铜业400kt/a等。据不完全统计,到2015年有湖北兴发化工800kt/a、湖北新洋丰肥业马边800kt/a、贵州路发集团800kt/a、贵州瓮福织金800kt/a等硫磺制酸项目建成投产,总产能约6000kt/a。
其实,早在几年前,就有不少专家预测,到2015年我国硫酸产能会接近1亿吨、产能过剩1000万吨。但2012年的产能就已经超过1亿吨,有的专家估计,2015年过剩产能将提高2000~3000万吨。
3.2 国际硫市场缺口将缩小
根据国际磷肥工业协会(IFA)预测,2013年全球硫元素产量将达到58000kt,贸易供应量约增加2000kt,硫元素潜在供应缺口将明显缩小。国际硫磺供应量增加,价格下滑,将使国内硫酸市场竞争更加激烈。我国冶炼烟气制酸产能和产量大幅增长,石油、天然气及煤化工回收硫磺量增加,将使得中国对进口硫磺依赖度下降。
3.3 硫酸市场形势严峻
我国新增的硫酸产能将集中在2014—2015年逐步释放,冶炼烟气制酸新增产量、以能源需求而建设的硫磺制酸新增产量将全部进入市场。但我国硫酸消费量增长有限,首先是磷肥产量增长幅度趋缓,对硫酸需求已基本趋于稳定。其次,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化工、钢铁、轻工、纺织等产品增长幅度有限,工业用酸量很难有大幅增长。以硫酸消耗量较大的硫酸法钛白粉、氢氟酸、己内酰胺等产品为例,硫酸法钛白粉现已产能过剩,目前通过“上大压小”的方式淘汰小型装置,废硫酸和硫酸亚铁不能有效处理的装置都要淘汰。因萤石供应短缺,氢氟酸产量很难有大幅度的增长。己内酰胺新建项目较多,但也处于产能过剩,产量增幅也有限。其他耗酸产品(如硫酸锰、硫酸铝)大多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因此,今后几年我国硫酸行业将处于供大于求的局面,市场形势严峻、竞争将愈发激烈。
4. 硫酸销售策略
硫酸是我厂的副产品,产量大并受库存、运输、环保等多方面的影响,能否及时保证资源平衡,直接关系到主产品的生产和工厂的利益。为此,我们着重搞好市场调研,力求把握市场走势。工厂设有经营调度会和价格委员会,根据多变的市场形势,及时地召开会议进行研究。我们走访用户,了解市场信息,并及时向有关部门领导汇报。工厂每半年召开一次由厂级领导组织的硫酸销售工作研讨会,销售部每季度召开一次由部主任组织的硫酸销售工作研讨会,销售处月召开一次由处长组织的硫酸销售工作研讨会,每周
召开一次工作例会。会议的主要内容就是分析硫酸市场形势,适时拿出应对办法,采取切实可行的销售策略。
4.1以近为主,以远为辅
我厂硫酸产量大,市场辐射面较广,而运距的远近直接关系到产品到厂价的高低,即用户接货成本的高低。在相同的接货成本下,运距近,运费低,可适当提高出厂价,提高工厂的效益。因此,我们的销售以近为主,以远为辅。
4.2 以大为主,以小为辅
用酸量较大、接酸量较稳定的几大化纤厂、钢铁公司、化肥企业、化轻公司,是我厂硫酸销售工作的重点。对于这些大用户,我们采取一户一议、一事一议的原则,适当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以确保70%以上的销售量稳定。
4.3 以资信为主,以价格为辅
对于资金情况较好、长期合作中回款信誉较高的用户,我们在价格收取等方面给予特殊优惠政策;而对资金情况不好、信誉不高的用户,供货价格再高,我们也依其货款适当安排计划,以控制回款率。
4.4 采取灵活多样的交易方式
硫酸交易过程是市场主体和客体的同步行动过程。为了适应不同的客体的需要,我们在销售过程中并不完全僵硬地固守统一的原则,而是采取灵活的交易手段和方式,以提高商品流通的效率。如为适应运输和储存条件采取先售后付、零售整付的交易方式,为加速现金流通而实行延期付款、分期付款、先赊后付,以及在特殊情况下采取易货交易方式。
在具体交易形式的选择上,也趋向于多元化。我们一般采用面对面的交易方式,即直接销售给使用单位。对于由于特殊原因而不易占领的市场,如市场用户多为无专用线的中、小用户,不能直接从我厂进酸,我们采取通过中间商转承交易的方式占领该地区市场。
在具体的运输方式上,我们采取铁路运输与公路运输并重的方式。铁路运输的特点是运量大,但发运时间一般较长,同时由于占用槽车,需槽车管理费用,所以到货成本相对较高,适合发运给较远市场的用户。公路运输手段灵活,可直接向使用厂家销售,同时可控制回款,因此在向附近市场的中、小用户进行销售时是非常有利的。公路运输是铁路运输的有益补充,我们在销售过程中兼顾采用。
4.5 搞好全方位销售服务
搞好全方位(售前、售中、售后)销售服务是重要的促销手段。售前服务是指为新用户介绍工厂情况,提品说明及样品,提供质量标准,与用户签订合同并做好合同评审等工作;售中服务是指为用户代办运输服务等;售后服务是指定期、不定期走访用户,征求各方面用户的意见,对用户提出的质、量等方面的问题及时解决。另外,厂、部、处三级领导每半年对重点用户走访一次。
4.6 强化管理,保证硫酸销售
我厂硫酸产量大,辐射面广,用户多,为保证销售工作的正常进行,我们将整个硫酸销售市场划分为多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专人负责。月初根据各区域及工厂实际情况确定销售量计划,根据销售量计划确定回款指标;月末根据实际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奖优罚劣。
参考文献:
[1]齐焉.2011年我国硫酸磷肥生产态势分析[J].硫酸工业,2012(2):1-5
【关键词】碳关税;外贸;影响;措施
【中图分类号】F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5-0105-1.5
一、解读碳关税
碳关税是指国家或地区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特别关税。碳关税的征收对象是指那些没有接受污染物减排标准的国家,课税的范围是这些国家生产的出口到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高能耗产品,例如铝、钢铁、水泥和一些化工产品。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排放的温室气体越来越多,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浓度不断升高,同时人类对于煤、石油、天然气依赖越来越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节能减排,降低大气层中温室气体的含量,成为人类在不久将来面临的巨大挑战。
二、碳关税的诞生
碳关税最早是由法国总统希拉克提出来的,希望通过对那些没有遵守《京都协定书》的欧盟国家征收进口碳关税,以便在欧盟碳排放交易机制运行后,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2009年6月26日,美国众议院通过了《限量及交易法案》和《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亦称气候法案),该法案制定了美国未来几十年减少碳排放量的目标和措施,同时规定,从2020年开始将对没有实施碳排放限额的国家的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即碳关税。目前,欧委会提议在短期内于整个欧盟范围内针对机动车能源、煤炭以及天然气的消费开征最低额税。
三、碳关税对全球经济影响
现在联合国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在各国权益的博弈和竞争下结束,虽然结果是产生了一个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但是可以看出发展低碳经济已经是全球各国的共识。一些发达国家也从自身利益和优势出发,寻求采取征收碳关税来改变目前全球环境。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发达国家其实是借着保护全球环境和低碳经济的名义,提高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出口成本,实行对自己国家的贸易保护。所谓碳关税,是指国家或地区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征收的二氧化碳排放特别关税。通俗来讲就是对来自碳排放较高国家的进口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对于渐行渐近的碳关税征收,中国应该尽早做好准备,分析碳关税征收对中国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研究应对碳关税征收的措施。
历史经验表明,每次金融危机过后,贸易保护主义都会掀起新风潮。本次全球性金融海啸也不例外。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了摆脱危机,恢复经济,努力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寄希望于绿色产业,以期能够在危机后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维护经济霸权。将贸易保护和气候变化问题结合在一起可谓一箭双雕,既可以掌握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又可以从中获得经济利益,弥补财政赤字,减少贸易逆差。
四、碳关税对国际经济影响
碳关税标准产生以来,发达国家将碳关税标准标与自身利益结合起来,碳关税标准成为我国对外贸易摩擦的新的集中点,发达国家可能会以碳关税标准为借口,胁迫我国企业让利让价,甚至取消订单的现象将会屡见不鲜。在这种背景下,这种碳关税标准隐含了诸多的商业目的,容易引发贸易摩擦,影响双边或多边贸易关系,不利于我国外贸出口的稳定发展。
现在对我国出口产品开征碳关税最直接的影响,是将增加我国高碳行业产品出口的成本和国际市场价格,削弱了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使我国产品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中国社科院的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以10美元/吨的碳关税测算2002年我国的电力、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建材、化工、轻工和纺织等高碳产业,其碳税将达108.5亿元,占到贸易额的1.28%。另一项研究成果显示,我国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四大能源密集型产品行业的成本费用利润率仅仅分别为3.61%、7.95%、6.17%和4.34%,这就意味着,我国现有高碳企业无法承受中等和较高水平碳关税之重。
随着世界经济形势的发展,碳关税标准的提出很有可能对将来的国际贸易格局有较大的影响,我国众多高能耗、高排放、劳动密集型企业将会受到重创,从而就业率会受到非常大的影响。由于我国众多企业需要进行产业升级转型以提升竞争力和降低能耗,高能耗、高排放、劳动密集型企业更多地会进行战略转型,因此,劳动力需求将会大大减弱,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就业率,由此会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五、碳关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资本形成的总量变动特征
从1869年到1955年,美国国民经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1946―1955年与1869―1878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了9倍以上。同期,美国固定资产投资水平也取得了相当可观的增长。1946―1955年资本形成总额年均水平与1869―1888年期间相比,增长了8倍(即增长了约900%)。
从年均固定资产投资水平看,1869―1898年间,美国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额(包括基建投资与生产设备投资两部分)为9.6亿美元(1929年不变价),1946―1955年达到113.6亿美元(1929年不变价),增长了近11倍。将美国GNP的长期增速与固定资产投资的长期增速相比较,可以看出:从长期趋势来看,美国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保持了与国民经济总量增速大体相当的增长速度。
从资本存量(固定资产加净存货)来看,1869年是450亿美元(1929年价格),1955年达到11910亿美元(1929年价格),增长了25倍多。由于美国总人口出现的大量增加,因此,人均资本存量增加幅度要小得多,但也增长5.4倍多。特别是从1869年到1929年,60年间人均资本存量翻了两番多。
从资本形成率的变动情况看,从1869年到1928年,美国资本形成总额占GNP的比重基本在20―26%之间波动,其中,1894年达到最高值(26.2%)。而进入上世纪30年代后,由于正遇经济大萧条,美国资本形成率水平也跌至低谷(1934年仅有13.9%)。进入40年代,特别是二战结束后,美国资本形成率水平又逐渐回升,1950年间达到18.8%
20世纪上半叶除去战争时期和大萧条时期外,美国储蓄率的水平大体在12―13%之间,私人储蓄贡献了其中的8.5―9.1个百分点,企业储蓄贡献了约3个百分点,而政府储蓄贡献了不到1个百分点。
我们将美国经济增长与投资增长各自波动周期中的波峰年份与波谷年份相比较,可以发现,在20世纪年代以前,美国投资增长的周期对经济增长的周期的影响在时间上有长达数年的时滞,投资增长的波动往往“先行”于经济增长的波动,有时甚至像是逆经济周期而波动,如1870年代中期在投资达到波峰时,经济增长却正处于周期的低谷,而在1880年代初期,经济增长达到高点时,投资增长却正陷于波谷。但在1920年代以后,两者之间的波动则逐步趋于一致。
二、政府投资与私人投资的比例结构
1900―1919年其间,美国私营部门投资、地方政府投资、联邦政府投资(不包括军用固定资产)各自所占的份额变化不大,大体在92.5∶6.2∶1.3左右。从1920年开始直到二战前这段时间,私人投资所占份额则持续下降,政府投资所占份额不断上升。在此之后,私人投资与政府投资所占份额又出现了相反方向的变化调整,逐步恢复到1920年代的比例关系。
从政府投资内部结构看,联邦政府投资在1930年代之前所占份额一直很小,但在1930年代出现明显的增长,所占份额从20年代的0.6%上升到7.5%。二战时期更是增长迅猛,其资本形成份额(不包括军用固定资产)达到13.2%,超过了地方政府。但在战后的1945―1955年时期,联邦政府投资又回落到约3%的水平。因此,从和平年份看,美国政府投资主要是由州及州以下地方政府承担的。
三、固定资产投资的行业结构
(一)按四大产业部门划分的投资结构变动
1、农业部门的固定资产投资基本保持稳定
尽管美国农业产出量占四大部门总产出量的份额从1880年的35.8%下降到1948年的10%,同一时期美国农业部门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仍保持了相对的稳定。其资本形成额占四大部门的比重从1880―1890年的12%上升到1990―1922年的约17%,而后又下降到1922―1948年的12%。
2、采掘业投资先升后降,出现大起大落的趋势
1880―1890年,采掘业净资产形成额占四大部门资本形成总量的份额是6.5%,而后上升到1890―1922年的9.4%。因此,可以说,这两段时期是美国采掘业投资高增长的时期,其结果是采掘业资产存量份额(占四大部门总的资本存量)从1880年的2%左右,上升到1922年的7%。但在1922―1948年期间,采掘业投资增长过于缓慢,净资本形成额仅有0.6亿美元,使得其资产存量份额又下降到5%左右。
3、制造业投资持续高增长
自1880年以来,美国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保持了高增长,其净资产形成额占四大部门总量的份额不断上升,结果是制造业建筑与设备的存量占四大部门总资产的份额从1880年的9.1%上升到1948年的33.5%。制造业投资与产出增长之间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在从1880到1948年近70年间,美国制造业产出增长了近14倍,而制造业的总资产增长了约17倍。
4、公用事业投资份额稳步下降
1880年公用事业资产存量所占份额曾高达60%,但此后其资本形成额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特别是1890―1922年期间,降幅较大,使其资产存量份额持续下降,至1848年下降到43.6%。而公用事业产出份额则从1880年的4.9%增加到1948年的15.4%,增加了2倍多。与其他三大部门资本―产出比率下降或上升的幅度较小的情况不同的是,公用事业的资本―产出比率出现了大幅的下降,从1880年的23.6下降到1948年的2.5。
(二)采掘业与制造业内部各分支行业的投资变动
1、采掘业各分支行业
在采掘业各分支行业中,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的固定资产投资一直保持高增长,其资本存量占采掘业资本总存量的份额从1870年的10%左右上升到1890年的26.8%,到1940年进一步上升到69.3%,其后基本保持不变(1953年为68.2%)。非金属矿产开采业的资本存量自1890年之后,也是持续稳步增长,但增幅远小于石油天然气开采业。金属、无烟煤、烟煤开采业的资本存量在1919之前均保持持续增长之势,但在1919―1940年之间都出现了负增长。金属和烟煤开采业的资本存量在1940年之后出现了小幅的回升,而无烟煤开采业的资本存量在1940―1953年间仍继续负增长。
2、制造业各分支行业
1953年金属及金属制品业资本存量是其1880年的36倍(增长35倍)。其中,钢铁与有色金属增长22倍多,机械制造业(除交通设备外)增长32倍多,交通设备制造业则增长了数百倍。但在1920年代及30年代上半期这段期间,除交通设备外,金属及金属制品业投资增长相对低迷。化工业资本存量从1880年到1919年,增长了12倍多,此后到1953年,又增长了349.6%。炼油业资本存量从1880年到1919年,增长了36倍多,此后至1953年期间,又增长了近8倍。
在其他行业中,建材业、橡胶制品业、造纸业的资本存量在整个时期内,也一直保持着长期平稳增长的势头。印刷业资本存量在1937年前一直稳定增长,但在37年后,增长停滞。皮革制品业资本存量在1919年增长平稳,但在此之后则长期增长迟缓,甚至出现负增长。纺织业和木材加工业在1919年前,一直保持较快的投资增长,但在此之后经历了一定的下滑,但在1937年后,其资本存量又开始平稳上升。
从1953年各行业资本存量占制造业总资本存量的份额来看,美国制造业固定资产存量规模最大的几个行业依次为:钢铁和有色金属(占14%)、机械制造(13.9%)、食品饮料业(13.1%)、炼油业(12.5%)、化工(9.8%)、交通设备(9.4%)、纺织业(7.9%)。
四、住宅投资的发展趋势
20世纪20年代及战后经济恢复时期(1946―1955年)是美国住宅投资高速增长的时期。美国新建城镇住宅投资总额1921―1930年比1911―1920年增长了339%。但30年代大萧条时期及二战时期,美国住宅投资大幅回落,1931―1940年新建城镇住宅投资总额仅是前一个10年的30%多点。与同时期美国资本形成总额相比,可以看出,美国住宅投资在经济繁荣时期及经济萧条时期,其“涨幅”和“跌幅”都要明显超过固定资产投资整体的涨跌幅。
同一时期,美国住宅建设与投资的发展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如:单位住宅的建设成本明显下降:从1889―1908年的5679美元(1929年不变价格)下降到1946―1955年的3894美元;固定资产折旧率明显提高:从1889―1909年的37%上升到1941―1955年的44%;居民住房条件明显改善:自有住宅比例从1900年37%提高到1950年的53%;一家一户住宅比例从1930年代之前的不足2/3上升到1946年的87%。
从住宅投资的融资结构看,自20世纪初以来,以抵押贷款和预售款为主的企业外部资金渠道来源所占比例呈不断提高之势,从1911―1920年的48.5%逐步上升到1946―1955年的73.0%,而自有资金占比成不断下降之势,同期从51.5%下降到27.0%。
五、企业投资的资金来源结构
(一)企业投资的内部融资结构变动
19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企业资本折旧费与资本形成总额之间的比率、总自留资金与资本形成总额之间的比率呈长期上升的趋势,但公司储蓄在净资本形成中的比重并未出现长期上升的趋势。如果只考察没有受到战争与经济大萧条影响的年代,即1987―1914年、1920―1929年和1946―1956年这三个时期,可以看到,美国企业资本折旧费与资本形成总额之间的比率从第一个时期的0.39上升到第二时期的0.56,而后又上到第三个时期的大约0.60。而同时期,美国企业总自留资金与资本形成总额之间的比率分别为0.72、0.84、0.81,也显示了长期向上升的趋势,虽然,这种向上的趋势略有波动。但这三个时期,企业利润留成(未分配净利润)占资本形成的比率分别是0.33、0.28、0.21,呈略有下降的趋势。因此,可以判断,内部资金来源渠道在美国企业资本形成中的比重上升主要是由资本折旧比率的上升造成的。
(二)企业投资的外部融资结构变动
1、股权融资比重
20世纪初以来,股票发行在美国企业外部融资中所占的份额并不稳定。如果只考察没有受战争与大萧条影响的几个时期,可以看到,在20世纪初期(1900―1912年),股票融资的份额是0.31,而后在20年代上升到0.43,但在二战后的十年中,下降到0.21。股票融资份额的变化,主要是有两个因素造成的,一是长期外部资金来源在企业所有外部资金来源中的比重发生变化,二是股票在长期外部资金来源(还包括债券、抵押贷款等)中的重要性发生了变化。
根据相关数据测算,我们可以看到:该时期美国企业长期外部融资占所有外部融资份额的变动从与上述股票融资份额的变动趋势,走向大体一致:在20世纪初期(1900―1912年)是0.82,20年代上升到0.93,二战后又下降到0.63。其次,股票融资在企业长期外部融资中的比重呈长期向下波动之势;同期,债券融资比重相对上升。
2、中长期借贷与短期借贷的比例
从几个正常年代看,短期借贷占全部非金融企业外部融资额的比重:在1901―1912年期间是0.18,而后1923―1929年上升到0.09,而在1946―1955年升到0.37,可以看出有长期上升的趋势。采掘业与制造业企业短期借贷的份额表现出了十分相似的变动轨迹:在1901―1912年期间是0.43,而后1923―1929年上升到0.02,而在1946―1955年升到0.66,因此,可以说,所有非金融企业短期借贷所占份额的这种上升趋势,主要是由采掘与制造业企业引领的。
再比较中长期借贷与短期借贷在全部企业借贷融资中各自所占的比例:在1901―1912年两者之间的比例关系是0.73比0.27;在1923―1929年是0.84比0.16,而在战后十年,则是0.53比0.47。可以看出:相对于短期借贷比重在波动中有所上升,中长期借贷比重则呈现波动中向下降的趋势。
3、金融机构融资份额及金融市场内部结构的变动趋势
从金融机构融资份额来看:金融机构在商业企业外部融资及其全部融资中所占的份额在30年代前,基本比较稳定,而在二战后,有明显的上升势头。通过金融机构的间接融资在全部企业资金来源中的份额在1913―1922年间和1923―1929年间,均为16%,而在二战后(1946―1955)上升到22%,上升了6个百分点。
根据不同金融机构资产份额的变化来考察美国同时期金融市场内部结构的变化,可以发现几个显著特点:
一是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和个人信托部门的资产份额呈现出明显下降的趋势。由于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份额的下降而导致了整个银行业份额从20世纪头20年的超过60%下降到二战后的不到40%。
二是人寿保险公司、养老金基金、政府退休和社保基金的份额显著上升,从而使整个保险业的份额从30年代前的15%左右上升到二战后的接近40%。
三是各类政府金融机构的份额呈明显上升之势。联邦储备银行、政府养老及社保基金和政府借贷机构加起来的份额从1901―1922年的7%,上升到1946―1955年的22%,增长了2倍多。政府金融机构份额的上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同时期美国政府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明显增强。美国大企业的长足发展及其财力的显著增强,累进收入税使得高收入阶层更倾向于将新增财富用于直接的股权投资,或许是造成银行业重要性下降的一个主要因素。而随着国民经济发展阶段的提高、收入分配格局更趋公平,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加对个人储蓄“蓄水池”的贡献度不断提高,而这部分群体的特定储蓄理财倾向,是人寿保险、养老和退休保险、储蓄和贷款合作社等金融机构蓬勃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六、几点结论
从对美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与结构变化趋势的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简要结论:
一是从美国经验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与国民经济总量增速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但投资增长的波动周期可能与经济增长的波动周期不一致,因此,通过实证研究,找出我国投资增长波动与经济增长波动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未来投资调控政策的研究与制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是农业部门的投资应长期保持稳定的增长。制造业投资在几大产业部门中,是属于持续高增长的部门。其中,重化工业部门(包括冶金、石油化工、设备制造)等资本密集型产业又是引领制造业投资增长的主要引擎。
三是公用事业的资本―产出率随着其产业规模及资本存量规模的不断增大,下降幅度明显,其变动轨迹明显不同于其他产业部门;公用事业部门在发展的早期,资本密集型的特点更为明显,更依赖于外部融资的支持。
四是住宅投资波动与经济增长波动的相互关系十分密切。经济繁荣期,住宅投资往往出现明显快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高增长,而经济萧条时期,住宅投资的回落幅度又要大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的回落幅度。
五是从美国这一时期企业投资资金来源结构看,内部资金来源的比重有逐步上升的势头。而在企业外部融资中,短期外部融资比重有逐步上升之势,而在长期外部融资中,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渠道的重要性远远超过银行信贷。在直接融资中,股票融资与债券融资相比,从长期看,其重要性则有所下降。这一特点,与我国企业外部融资过于依赖间接融资、直接融资过于依赖股票融资、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窄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照,或许预示着我国资本市场要实现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发展,仍有相当大的改革空间。
物价上涨形势
今年我国市场价格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基础性产品价格涨幅较大。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包括粮食、建筑和建设材料、钢材、有色金属、原材料加工,还有石油、成品油、煤炭、电力机械能源加工,以及化肥、农业生产加工,这几个方面都属于金属性产品,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目前这些主要商品中,有些商品的价格已经达到或者超过了历史最高价位。
第二个特点是价格整体上涨幅度比较大。今年全年预计价格指数有可能上涨在4%左右,这个上涨指数在近些年是比较高的。而能源价格上涨产生的影响是当前经济运行当中存在的一个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基本上涨情况据统计,今年1~8月份全国原材料工业出厂价上涨8.2%,9月份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平均上涨10.2%,其中原油出厂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20.4%。从生产资料销售价格方面来看,今年1~9月份生产资料销售价格总体平均上涨13.9%,其中原煤价格上涨13.2%。1~9月份原油和制品价格总体上涨9.4%,其中8月、9月上涨了16.7%和18.9%。
从主要能源价格来看,目前我国大中城市90号汽油零售价每吨4660元,9月份全国炼焦煤大概每吨425元,同比上涨26.1%,工业锅炉用煤同比上涨28.2%。石油、煤炭、电力价格今年各地经过国家发改委的批准,都不同程度地进行了调整。
能源价格上涨原因
今年煤电油上涨的主要原因有这几个方面。第一,需求增加,资源减少。众所周知,我国多年来经济发展比较快速,特别是去年以来,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了过快过高的增长势头。尤其是部分行业投资过热,低水平重复建设比较多,而且不少是高能耗项目。能源需求总量和增长数目严重超过供给能力,从而导致了物价的增长。
第二,从供给生产角度看,目前,整个能源的供给还是比较紧张,究其原因是能源产业发展和目前的形势相比滞后。能源供给在今年需求大幅度增加情况下,表现为现有的生产能力难以适应,供给落后于需求,这样使去年能源供需的矛盾在今年显得更加突出。根据统计今年1~9月份全国原煤产量11.43亿吨,同比增长15.8%。原油加工量2.02亿吨,同比增长15.4%。发电量1.56亿万千瓦时,增长14.5%,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今年能源增长供给幅度是相当高的,但是仍然落后需求的增长速度。从今年全国生产销售来看,可能达到10万亿元,增长幅度大概是18%左右,就这样,夏季全国电力供需缺口是3000万千瓦,矛盾仍然十分严峻。这与前些年我们国家煤炭、电力开发建设方面相对较少,目前能源生产能力相对显得不适应也有关系。
第三,在煤电油矛盾突出的情况下,运输也是其瓶颈之一,尤其铁路运输这个矛盾更加严峻。今年前三个季度,据了解,铁路日均装车10万车皮,但是满足率不到35%,大约有2/3的运输需求得不到满足。另外一个因素是今年全国各地基本上开展了公路治超,使一些地区的公路运量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据了解全国平均上升30%。这些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能源价格上涨。
第四,国际石油价格的上涨。据统计,今年1~10月份,国际石油价格比去年上涨幅度是29.5%。其中刚刚过去的10月份现油价格比年初上涨了50.74%,比去年同期上涨了63.8%。1~10月份国际市场石油期货价格同比上涨39.16%,10月份石油期货价格比年初上涨59.45%。比去年同期上涨将近70%,由于我国目前石油需求对国际市场依赖度较大,目前占40%,国家石油成品油价格跟国际市场接轨,所以国际市场石油价格大幅度上涨,肯定会直接影响到国内油价。
从历史来看,2002年我国原油平均进口价格测算数大概是每桶25.73美元,到2003年平均涨到30.45美元,今年前八个月平均进口价是35.67美元,从经济情况看,6~8月份平均石油进口价格是38美元每桶,这个价格比去年底提高23%左右,2002~2003年进口价格分别提高47.7%和24.8%。
明年物价涨势新解
今年国务院和有关部门采取的主要措施,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加强对煤电油运的协调,确保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用油用电用煤的需求。第二,加大跨省跨区电力交易,强化需求。第三,加大对能源建设投资,同时采取措施控制和抑制高耗能行业过快发展。第四协调电力价格,并在适当提高电力价格同时,还实行了对部分高耗电行业差别电价政策,随着情况的变化今后恐怕还要采取一些新的措施。
关键词:对外开放;经济安全;经济命脉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7)02-0151-03
韩德强研究员在《探索》2006年第6期上发表的《中国经济安全到了建国以来很危险的时期》一文,在列举了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后得出了这样几个结论:在全球化的名义下,跨国公司实现了对世界各国经济的控制;外资企业不断扩张,内资企业日益成为它们的附属物;中国经济能高速增长,是因为遇到了”下坡地形”,而下坡地形的尽头,就是全世界制造业的岗位多转移到中国;中国经济没有心脏和大脑,只有一大批四肢型的企业;中国经济存在系统性崩溃的可能性;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既抢走了发达国家蓝领和白领的工作机会,也抢走了发展中国家工人的工作机会。
对于韩文的结论和观点,笔者想指出的是:文章中用的一些数据不够确切,观察的角度也不够全面,并且缺乏对其他国家经济发展规律和现状的了解,因此上述这些结论并不正确。
笔者想说明的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成就是无可非议的,综合国力是前所未有的强,隐患当然有,但没有韩文提到的那么严重。
一、中国的国有经济仍然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累计引进了折合6000多亿美元的境外直接投资,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且不说港澳台的投资是不是中国人的资产,就是全部属于外资,折合人民币也不到5万亿元,比起20多万亿的国有经营性存量资产来,占的比例不到四分之一。而且这20多万亿仅仅是净资产,如果加上上市公司的流通市值,那必定超过30万亿元,外资占的比例不到六分之一。许多年来,外资进入的领域始终是受到限制的,军工、铁路、邮政、电力供应、航空航天,煤炭、石油、铁矿和有色金属矿的开采总体上由国家垄断;钢铁、有色金属冶炼、机械、石油化工、民航及海运、轻工及纺织、医药、银行及保险业、电讯和信息产业国有股占着绝对的支配地位,外资[包括B股和H股]占的比例不高,最高的交通银行也不到20%。就说外资进入较多的汽车行业,无论是上海大众、上海通用、一汽奥迪,还是东风日产、广州本田、南京依维柯,外资占的股份都不超过50%。联想集团尽管外资比例超过50%,但由于外方股权分散,支配权仍属于中方。这些,报刊上都反复出现,想必韩研究员也知道。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国有企业资产规模庞大,中国石化800多亿股的流通市值已接近7000亿元,外资根本无力控股。况且国资委已明确表态,即使在全流通条件下,国家也要保持绝对的控股权。韩文提到的”中国28个主要产业中,外资在21个产业中拥有多数资产控制权”不知根据何在?至于”在中国已开放的产业中,排名前程5位的企业几乎都由外资控制”,更是无从谈起。
二、引进外资和品牌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
韩文提到的”外资企业不断扩张,资源和利润流向国外”这种情况,现在确实在某些行业存在,例如汽车、化妆品、手机、DVD,以及某些品牌服装和鞋类等。彩电、冰箱、空调等虽然国产品牌唱主角,但生产线大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引进国外的资金和品牌后,企业利润流失不少,这也是事实。但如果认为这些企业成了外资企业的附属物,笔者不赞同。应该看到,在这些行业,由于我们国家以前的基础比较薄弱,假如一切都从头搞起,非但周期很长,而且研制和开发的成本很高。引进以后,可以迅速形成大规模的生产能力,并且利用国内劳动力价格低的优势,将成品大量地推向国外。如今,我国生产的彩电、冰箱、空调、手机、笔记本电脑、DVD等已经在世界上占据了半壁江山。如果没有大规模的引进,能走到这一步吗?况且,在引进和吸收的过程中,产品的国产化率也不断地得到了提高,如上海和德国大众合资生产的桑塔纳轿车,目前国产化率已经达到90%以上。这类企业难道还是外资企业的附属物吗?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这类企业成了胜者,而不是弱者。很有意思的是,美国通用和德国大众的本部都产生过巨额的亏损,而它们在中国的合资企业都是赢利的。通过引进,中国目前已成为汽车生产大国,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已把俄罗斯、波兰等国家抛在后面,而在30年前,中国的汽车工业还只能步它们的后尘。到了今天这样的地步,即使外资全部撤出,国内企业也能生产出同类产品,而不必看人家的脸色行事。上海汽车甚至有能力收购韩国的双龙汽车,尽管最后没有成功,但从中可以看出中国汽车工业目前具备的实力。
三、中国经济不会系统性崩溃
韩文提到,”如果中国经济的心脏和大脑死亡了,但却出现了一大批四肢型的企业,那么中国的经济也死亡了”;并且认为,”经济系统性崩溃带来的痛苦将是真实而持久的,在四肢型企业中从事低附加值、低利润、高污染、高资源消耗型工作的痛苦也是真实和持久的”。
实际情况果真如此吗?
笔者并不否认中国目前确实存在大量的装配型工厂,特别在沿海地区。这些工厂大部分是外商独资或中外合资的,核心技术由外方控制,原料从国外进口,加工为成品后销往国外,利润大部分给外商拿走。但也要看到的是,这类企业一般都不属于支柱产业,生产的大多是电子、电器和大众消费品,某些企业生产的还只是零件或半成品。而在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部门中,像钢铁、重型机械、发电设备、石油开采与冶炼、煤化工、核工业、通讯卫星、火箭发射、地下工程、铁路和桥梁建造等,我国都掌握着核心技术。我国自行研制和生产的数控机床,以及计算机的软硬件也在世界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特别要提到的是,当今世界最尖端的航天技术,我国已处于领先地位。能说中国的企业没有心脏和大脑吗?
至于高污染和高资源消耗问题,在我国的某些产业和领域中确实存在,如煤炭和金属矿产品的开采、化工、造纸、冶炼、建材、建筑等部门。在区域上,中西部地区的浪费和消耗甚于东部地区,特别是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等省区。此与这些省区偏重于采掘业、原材料加工业和重化工有关,小企业污染和浪费又甚于大中型企业。而东部的广东、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每万元GDP的能耗要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浦东新区每万元GDP能耗低于1吨标准煤,比新加坡还低,2010年将降到0.45吨左右。在全国范围内,随着一大批小煤窑、小金属矿的被关闭,随着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的压缩和合并,5年内单位GDP能耗降低20%是有可能的。
有文章写到,我国以单位GDP产出能耗表征的能源利用效率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平,以日本为1,美国为2.67,我国高达11.5。笔者认为这种看法不完整,即忽视了一个前提,即我国和发达国家公布的GDP具有不可比性。由于我国各行各业劳动力的价格都远低于发达国家,因而生产同类产品或提供同类劳务所创造GDP的价值表现必然远低于发达国家。如出租汽车行业,目前中国和美国的车价和油价相差不多,油耗美国的车还要大一些,司机的劳动也没有什么区别,但同等油耗美国统计的GDP要高得多。按照官方公布的数字,中国2006年的GDP如全部折合成美元,大约相当于美国的18%。但如按照一些学者提出的以购买力平价估算,则可以达到美国的40%左右,大体上相当于日本。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低于发达国家,能源利用率低是事实,但实际差距没有那么大。另外,我国既是能源消耗大国,又是能源生产大国,一次能源自给率在90%以上,远高于美、日、德等发达国家,所以不必那么担忧。
四、要防止的是低价转让国有股权
前几年在国有商业银行的转制过程中,在国家注资核销了大量不良资产的前提下,国有银行向外资转让了不少股权(每家银行都不超过总股本的25%)。这样,国家的控股地位虽然能得到保证,但由于转让价低,结果银行上市后,让外资赚了大钱。如美国花旗银行仅用6亿人民币就获得了浦发银行5%的股权(1.8亿股),每股仅3.4元,略高于净资产。由于浦发银行2006年10月以每股13多元的价格增发了6亿股,使得每股净资产又增厚了1元多,外资坐享其成得到了2亿多元。随着证券市场的回暖,到2006年底,浦发银行的股价已经超过20元。外资股虽然约定不能流通,但享有与流通股同等的收益,净资产收益率超过22%。中保人寿在香港上市时,每股发行价只有3.85港元,但2006年底A股上市时,每股发行价高达18.8元,相差4倍多。其他类型的企业也有这种情况,如中国石化、中国联通等。非上市公司股权的协议转让价还要低,外资很容易获得控股权。因此,今后上市公司在异地上市,发行股票应该一律同股同价,高价增发主要应面向海外。同年招商银行在香港增发H股,虽然每股只有7元多,但比起每股不到3元的净资产,还是让国有股东的资产增值不少。对于非上市的重点企业,协议转让国有股权也应有充分的溢价,并让本国企业在同等条件下参与。转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获得市场、技术和管理,而不是为了资金。
五、中国大力拓展海外市场有错吗
韩德强研究员在文章的最后还提到,中国成为世界工厂,既抢走了发达国家蓝领和白领的工作机会,也抢走了发展中国家工人的工作机会。意思是中国做了对不起全世界人民的事。
对于韩文所表达的意思,笔者认为:首先应看到,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成效是巨大的。中国能够跻身于世界三大贸易国,并成为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使人民币保持坚挺,离不开出口的快速增长;在拥有13亿人口、人均占有耕地和矿产资源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条件下能保持较高的就业率,同样离不开高出口率。还要看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各国间的竞争,不仅体现在资源、技术、资金优势等方面,而且体现在劳动力价格、开放程度、经营的灵活性等局部优势方面。中国目前正是由于具备了这方面的局部优势,才能让贴着”中国制造”标签的产品走向全世界。这对其他国家当然是一种压力,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转化为一种动力,迫使这些国家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本国产品的竞争力。实际上,我国在产品大量输出的同时,从来没有忘记在国际上”扶贫”。我国多次减免了与我国建交的一些最不发达国家的债务,还给予不少国家低关税和零关税待遇。对于发达国家,我国也不断加大政府和企业的采购力度,以力争缩小这些国家的外贸逆差,减少贸易摩擦。连美国方面也不得不承认,正由于大量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进入美国市场,使得美国消费者减少了家庭支出,抑制了随时可能发生的通货膨胀;同时由于中国大量地购买美国国债使得美元仍能维持较强的地位。
温州市外贸的发展与国际经济环境较为密切。近两年来,温州外经贸发展较好,特别是进出口贸易增长很快,已从2000年的20.2亿美元增加到2001年的27.2亿美元,比上年年均增长30%。外贸顺差12.9亿美元。但从总体上来看,该市外向型经济现状,出口大于进口,一般贸易好于加工贸易,外贸专业公司好于三资企业,民营企业出口发展势头好于国有企业等。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除了得益于国内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各项外贸扶持政策等因素外,国际环境比较有利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因此,我们在探索2001年外贸出现高速增长的原因时,有必要预测2002年出口形势。
2001年温州市对外经济贸易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外贸出口保持快速增长势头
1.出口增长迅速。2001年温州市外贸出口增长是有史以来最快的,年度出口额也创历史最高水平,1—11月进出口额为24.94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6.4%。
2.主要贸易地区的出口均有较快增长,其中,对韩国、东盟和俄罗斯的出口尤为突出。1—11月,我国对亚洲、北美洲、欧洲、拉丁美洲、非洲和大洋洲的出口增速放慢,服装、鞋类、眼镜等拳头出口产品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打火机因为受到欧盟CR的影响,出口遭到限制。
(二)外贸出口调整增长
1.进口额总体上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从各月进口额和增幅看,虽然各月间进口增幅有较大差异,但各月进口额差距并不是很大。月平均进口额比上年同期增长43.7%。
2.一般贸易进口调整增长,加工贸易进口稳定增长,外商投资进口呈恢复性增长。其中,国有企业进口38.63亿美元,增长43.64%,三资企业进口12.21亿美元,增长28.63%,其他企业进口15.51亿美元,增长58.52%。
3.从进口的产品结构看,国内短缺的资源性商品、电器和电子产品进口增长较快。
(三)外贸体制改革继续走向深入
1.企业进出口经营权正逐步由审批制向登记制过渡,生产企业进出口权登记制将全面推行。目前,只有流通领域的商业企业、私营企业的进出口经营权还仍需审批。但根据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我国将加快改革外贸经营许可证制度,最终实现由审批制向登记制的转变。
2.根据国内生产能力和国际市场需求情况,国家对部分出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及发证机构进行了调整。并且正对进口配额商品实行新的管理办法,包括农产品的关税配额管理,进口商品的拍卖和有偿使用等。
3.各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包括资金、信用保险、出口退税等,为外贸企业创造较为宽松的环境,支持企业扩大出口。
4.加工贸易监管制度实行重大改革,实行计算机管理。
(四)建立和发展中国电子商务,促进外贸管理现代化
进入21世纪,电子商务将逐步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方式。目前,我国外经贸系统发展电子商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提高政府对外经贸领域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水平;二是发展企业间电子商务。
从政府管理方面看,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温州市外经贸系统统一使用了外经贸部电子招标系统,截至1999年1月,纺织品配额电子招标系统共进行招标32次,涉及数十种商品,参加投标的企业累计50余次,投递标书累计约50余份。估计,平均一次投标工作可以为企业节约1万元人民币开支。
2.温州市外运系统采用了外贸运输集装箱管理系统。该系统通过中国国际电子商务网将货物运输的订舱、单证传输、集装箱管理、船舶管理、货物跟踪、财务及结算等重要业务以网络方式进行,使贸易伙伴可直接从网上查询到有关货物信息。
3.建立了一系列外经贸电子管理系统。1999年5月以来陆续建成了进出口配额执行情况反馈系统、进出口许可证发证查询系统、纺织品配额中标企业的配额使用情况查询系统、全国各口岸及中央企业纺织品配额签证情况查询系统等。此外,进出口许可证联网申领系统已在部分企业推广使用。
4.温州海关采用了电子报关系统,方便外贸企业办理进出口手续。
5.国际贸促会采用了原产地证联网申领系统,企业可以网上申领原产地证。
二、面临的国内外形势及发展预测
(一)2002年温州市对外经济贸易运行总体看将继续保持良好态势
1.2002年全球经济贸易形势将有所改善。受美国经济增长减速和日本经济衰退的影响,2001年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速度明显放慢,根据目前发达国家主要是美国的走势判断,由于减税、降息、增加公共开支等刺激经济的宏观调控措施相继出台,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继续倒退的可能性不大。预计从2002第二季度后,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将逐步回升,全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将为3%~3.5%,世界贸易增长率可望达到5%左右。同时,国际贸易市场继续疲软,中国加入WTO后将面临贸易平衡的压力。报告分析指出,影响中国出口的最大因素是世界市场需求的涨落,而不是WTO成员的国内市场的开放度,因此,近期内中国并不能获得很大的增加出口动力的要素;而从进口趋势看,由于中国目前符合WTO规则的进口调控措施尚不完善,短期内可能会出现进口增长过快的情况,从而增加对外贸易平衡的压力。
2.从温州市外贸的几个主要市场分析。(1)虽然美国经济增长预计将放慢,但由于美国出台了刺激经济的宏观调控措施,美国经济陷入严重衰退的可能性不大。因此,预计美国经济将会在第二季度逐步回升。(2)欧盟各国的经济受美国影响,预计2002年欧洲经济增长将预计从2002年下半年经济开始恢复。(3)目前大多数经济指标都表明日本经济仍处于衰退之中,政府正在推出相关措施,力图使经济走出困境。由于美国经济减速,美国市场对日本信息产业产品的需求明显减少,这使日本经济复苏的“火车头”———信息通信技术产业顿时失去了动力,因为日本60%左右的电子产品是向美国出口的。日本经济处于动荡不安中,走出萧条还需一段时间。预计从2002年下半年经济开始恢复。(4)东南亚经济正在摆脱金融危机的影响,预计2002年将持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3.2002年温州市外贸运行将持续保持2001年的良好趋势的有利因素。(1)出口商品退税率继续保持不变,机械设备、电器及电子产品、运输工具、仪器仪表等四大类机电产品和服装出口退税率维持17%不变,服装以外的纺织原料及制品、四大类机电产品以外的其他机电产品及法定征税率为17%的货物的出口退税率15%;农产品以外的货物的出口退税率为13%;提高了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能力。(2)国际主要商品市场价格回升。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纺织品等价格和需求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回升,有利于出口。(3)我国已加入WTO,我们可以享受世贸成员的同等待遇,一些贸易伙伴对我国的贸易限制措施将被取消和缩小,一些针对我国的歧视性政策将被取消或修正,这必将为我国扩大出口创造更为有利的环境。
(二)虽然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总体环境在逐步好转,但我们也应看到,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
1.2002年世界经济形势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一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基础并不牢固,风险和隐患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二是全球性生产过剩仍然很重,除一些发达国家的少数高新技术产品外,世界大多数产品仍然供过于求。
2.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些国家频繁利用技术壁垒、环境壁垒、绿色壁垒等手段对商品进口设限,温州打火机受到欧盟CR限制,眼镜也受到反倾销调查,这些都影响到了温州的出口。
3.温州市对外贸易电子商务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商检、海关、外经贸局还未联网,外经贸企业不能通过一个网络办理所有的进出口手续;二是外贸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的意识还比较薄弱,50%的企业还没接入互联网,商用计算机的联网率不足10%,即使上网的企业通过该网络进行国际贸易的进出口公司也很少;三是电子商务的基础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包括服务质量、价格、安全、法规以及网上支付等;四是电子商务尚缺乏国际统一的技术和制度标准。
三、对策建议
1.优化结构,扩大出口规模。(1)继续着力营造大外贸的经营格局。温州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多,竞争活力强,对开拓国际市场有着强烈的紧迫感。要积极扶持符合条件的企业,申报进出口经营权。(2)不断扩大外贸规模,通过外贸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来促进商品出口,扩大外贸规模。要充分发挥传统商品、大宗商品出口潜力的同时,增加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积极调整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提高机电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比重,加快纺织、服装、轻工等传统出口商品的升级换代,继续扩大农产品的出口。全面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积极探索符合国际惯例的新型贸易方式,扩大直接对连锁企业和超市出口,减少进入国际中间环节,扩大出口,提高效益。(3)鼓励生产能力富余和有发展潜力的机电、轻纺、服装企业,以现有的设备、成熟技术、零部件和原材料等实物投入方式到国外投资设厂和开展加工贸易,带动国内商品出口。(4)大力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虽然世界经济总体走势趋缓,但并不是所有需求都呈下降趋势,要善于寻找新的需求和新的市场。要深入实施多元化战略,加强对新兴市场的调查研究,增强市场开发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要继续落实和稳定鼓励出口的各项政策措施,协调解决运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加快推动建立我国外经贸信息服务体系。各类企业要根据自身情况,寻找开拓本地区、本企业的比较优势,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特别要大力拓展非洲、拉美、东欧等新兴市场,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经贸关系。
3.加强培训工作,学习WTO规则,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新变化。
《和合加速论:当代民族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深入探讨了当代民族经济发展问题,精辟地分析了后发民族经济体与发达民族经济体的三大差异特征,重点研究推进工业化后进民族经济体、从属民族经济体和少数民族经济体发展的路径,寻求协同差异、融合冲突的规律。和合加速发展战略的基本内容是民族经济体内部或民族经济体与外部该要素在冲突融合过程中。形成良性互动,并实现超常规发展。其中,和合与加速发展的关系是互相作用、互为因果的,和合是加速发展的前提。民族经济体内部及民族经济体与外部各要素不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加速发展不可能实现。同时,加速发展是和合目标和效果的集中体现,没有加速发展,和合状态也不可能出现和保持。读书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了民族与民族和合,加速共同发展;民族与社会和合,加速全面发展;民族与自然和合,加速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命题,即“三个和合、三个加速”。这个理论探索和创新,考虑了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兼顾了广泛性与深入性、普遍性与特殊性、主体性与客体性,对于指导欠发达边疆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积极、重要的推动作用。
欠发达地区在发展战略的选择上存在四个最基本的权衡或者取舍,都需要把通过“和合”促成“和谐”的理念深入贯彻。一是欠发达地区繁荣和个人幸福选择相统一中促和谐问题。政府是按最大困难程度选择地区(即所谓“倒数第一”的优先原则),还是按每美元的援助能产生多少新增收入和就业机会来选择投入和帮扶。二是建立欠发达地区专门的区域援助开发组织机构与采取灵活多样的发展援助方式相统一中促和谐问题。专门机构负责对欠发达地区的援助开发工作。包括允许进行工业投资、创建新公司、提供工业资金与咨询、建设和管理工业区、出租和售卖工厂、垦荒和整治环境等。同时。基于欠发达地区的公共服务能力差。引致投资效益低下。资本和劳动力流向公共服务水平高的发达地区等恶性循环。采取灵活多样的发展援助方式,如公共投资、转移支付、经济刺激、直接控制、政府采购和公共区位等。经济刺激主要是通过财政、税收、金融以及技术信息服务等措施,刺激资本流入欠发达地区,最常使用的是投资补贴和税收优惠。三是欠发达地区政府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与鼓励地方及民间力量参与相统一中促和谐问题。政府在投入交通、通讯、能源等生产性基础设施。以改善欠发达地区的投资环境。投入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增强欠发达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调动地方各级组织的积极性。并鼓励民间力量的积极参与。四是培育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与提供法律保障相统一中促和谐问题。把政府干预与诱发本地区的生产潜力相结合,着重提高劳动者素质。鼓励私人资本投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增加劳动者收入,减少贫困人口。核心是培育后进地区自我发展创造能力和持续发展竞争力。各级政府的援助需要有一个相对稳定和连续的政策,使援助政策法制化。各类资金首先投入教育、培训事业,特别是为失业人员提供培训,提高文化技术水平,增强失业人口重新就业的能力和本领。
二、以实现科学发展中崛起的三大特征为总目标,扎实构建和谐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市第二次党代会明确指出,实现呼伦贝尔在科学发展中崛起有三个重要特征,即经济总量实现大的跨越、经济结构实现质的转变、社会建设实现新的和谐。
(一)以经济总量大跨越为构建和谐呼伦贝尔奠定坚实基础
根据呼伦贝尔市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到2011年的发展趋势预测,201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90亿元,2011年达到390亿元。2006-2011年年均增长35%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0%以上。主要依托能源重化工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和进出口产品加工业构建“三大基地”,其工业增加值要占到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0%以上。“三大基地”的主要预期目标是:能源重化工基地方面,总体预期目标是到2010年煤炭、电力、化工、石油和冶金产业增加值达到200亿元,到2011年达到270亿元,2006-2011年年均增长35%以上。绿色食品基地方面,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乳制品、肉制品、商品粮油、马铃薯(蔬菜)及特色种养殖产品加工等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0亿元,到2011年通过进一步扩能升级,工业增加值达到80亿元,2006-2011年年均增长33%以上。进出口产品加工基地方面,进口木材加工:到2010年,进口木材达到500万立方米,加工量达到300万立方米,加上自产木材200万立方米的加工量,全市木材总加工量达到500万立方米,实现增加值16亿元:到2011年实现增加值21亿元,2006-2011年年均增长32%以上。进口矿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进口俄蒙铁矿、铅锌矿石资源加工业,到2010年实现增加值4亿元:到2011年实现增加值6亿元。出口加工:积极发展机电、电子、电器、纺织、服装加工等轻工业,到2010年实现增加值10亿元:到2011年实现增加值13亿元,2006-2011年年均增长30%以上。
(二)以经济结构质的转变体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第一,加快能源重化工业、农畜产品加工和进出口加工项目建设。能源重化工业方面,重点抓好煤炭、电力、化工三大行业,当前受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影响。电力、化工产业将受到一定程度的阻滞,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两三年内360万千瓦外送电源点和海拉尔2X20万千瓦、满洲里2X20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能够实现开工建设,上海重工实业、金新等煤化工项目及神华煤制油项目正在积极做前期工作。当前还要着重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一是抓好规划。按照国家宏观调控的有关政策,进一步修编煤炭、电力、冶金、化工四大产业专项规划,注重做好建设项目环保、土地、水资源等关键要素的评估论证。加强对上协调和衔接。积极争取列入国家、自治区规划。二是选好项目业主。加强与神华、华能、鲁能、深能源等大企业的联系沟通,调动企业积极性,主动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各级政府都要为大企业上项目做好全方位服务。三是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把握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研究、论证、储备一批重大项目。为今后发展积蓄后备力量。四是加大核准、备案力度。发扬团队精神,组建分行业、分项目的推进组,备齐要件。扭住不放,强力攻关,一旦国家政策有所松动,力争在新一轮发展中,把我市的能源重化工项目排在第一位。农畜产品加工项目方面,目前呼伦贝尔市除雀巢、三元、醇江油脂等少数企业具备一定规模外,基本上处于散乱无序的发展状态,引入了一些企业都因市场、资源配置等因素做不大。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坚持区域要素一体化的原则。各旗市区要结合资源、生产要素配置的有利条件提出项目。由市里统一制定规划,确定项目摆放地,周边地区都要共
同为做大做强项目提供资源、生产要素,确保其做大做强。二是坚持发展成果共享的原则。要根据项目生产过程中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状况,相关地区共享经济指标和财税成果。形成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三是坚持联动发展的原则。在利益格局调整后,形成全市联动招商机制,不论哪个地区谈成的项目,都应按政府统一布局规划,摆放到指定地点建设,并得到合力支持。进出口加工项目方面。目前全市只有木材加工业初步实现了破题。预计2006年进口木材加工量可达到200万立方米,但产业还仍处于初级加工状态。进口矿产资源加工项目还处于前期工作阶段,鲁能取得别列佐夫铁矿开采权后,进展受阻。出口加工目前规模较小,基本上还没有破题,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第二,重点推动有色金属开采加工业项目。重点是依托自有铁矿和进口俄罗斯别列佐夫铁精矿石。建设不锈钢冶炼项目,并加快铜、铅锌等有色金属采选冶炼项目和硅矿采选冶炼项目建设。按“十一五”规划的目标,到2010年,全市不锈钢冶炼能力达到100万吨,粗铜冶炼规模达到10万吨,铅锌达到15万吨以上,工业硅生产能力达到100万吨。在促进有色金属开采加工上,当前重点是要解决好原材料不足问题,加大勘探费用的投入力度。
第三,优先抓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市公路建设要围绕“四横、四纵、十二出口”的总体布局,加快以国道、省际通道、省道、经济出口路、口岸公路及通乡公路为主的路网建设步伐,基本建成我市干线公路网络及与周边省区、盟市快速直达的公路运输系统及相应集散运输服务网络。铁路要在加快滨洲复线和“两伊”线建设步伐的同时,推进扎兰屯――阿荣旗――莫旗――讷河、莫尔道嘎――室韦、海拉尔――额尔古纳――黑山头、满洲里――新右旗――新左旗――阿尔山、新右旗――阿日哈沙特――蒙古东方省哈比日嘎、新左旗――额布都格――蒙古塔木察格拉布、扎兰屯――柴河――阿尔山等地方及跨境铁路前期工作进度,力争在“十一五”时期实现开工建设。通过交通环境的改善,消除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不断提高对落后地区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中心城镇、城关镇的市政、给排水、垃圾处理项目。增强城镇的集聚辐射能力:利用国家支持口岸通道建设的有利时机。加大口岸基础设施和通道建设力度。通过优先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尽快改善我市生产生活环境,为经济的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第四,务求在向北开放上实现大突破。在国家出台新的宏观调控政策大背景下,抓住中俄互为友好年的机遇,进一步提高对外合作的层次和水平,是我市外经外贸发展的一个重点。当前要重点解决好室韦、黑山头、阿日哈沙特、额布都格、满洲里等五个口岸建设中的问题,充分利用蒙古国资源,加快推进跨境公路、铁路建设,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和通关通道建设。
第五,突出抓好旅游业这个亮点。针对旅游业的大好来势,要特别注重研究好在游客人数增多条件下增加旅游收入问题。~是开发好高端旅游项目。充分推广额尔古纳市、满洲里市近两年大力发展高端旅游项目的经验,加大高端旅游景区、会展场所建设力度。完善软、硬件环境。提高接待高端消费人群的能力和水平。力争用5-10年。建设呼伦贝尔市具备一流水平会展中心,打造具有草原风情、都市魅力和亚欧文化交融的10大特色旅游景区。二是畅通进出旅游通道。应有组织地增加包专机、专列、旅游车队,缓解购票难,有效增加旅客人数。三是解决好食宿娱乐问题。增加群众投入,提高家庭式接待能力,让游客贴近自然,贴近各民族文化。产生亲和力。四是解决好旅游购物问题。市场空间大,但可作为纪念品的工艺品、土特产品单一。要大力开发自主品牌,形成多门类、多品种、质量高的旅游纪念品加工销售体系。五是实现旅游业均衡发展问题。在冰雪、民俗文化和异国风情上做文章,打造“红春、绿夏、金秋、银冬”四季风光和多民族节庆日旅游品牌,多时段吸引游客,使游客每个月都有不同进入理由。力争通过五年时间的努力,到2010年,旅游总收入达到133亿元。创汇达到4.11亿美元,旅游总人数达到700万人次,把旅游业打造成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三)以社会建设新的和谐使人民群众得更多实惠
第一,通过产业整合构建和谐生态。一是以发展生态农业整合种养殖业和相关加工业。按照生态学原理把种植、养殖和相关加工业整合起来,形成生态农业,不仅提供各种绿色农产品和一些可再生原材料及能源,而且消化利用来自生活领域和其他产业的排放物,发挥净化、美化环境和调节气候的作用。如在城乡结合部修建大型沼气池,利用城市排放的各种有机物和农作物秸秆生产沼气。供城乡居民使用,同时生产有机肥返还农田等。二是以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整合能源工业。调整能源工业内部结构,把煤炭、石油、天然气、电力和各种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纳入统一管理。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比如,研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发电来分解水以制取氢和氧的技术;与此相配套,加紧开发以酒精和氢为能源的发动机技术和混合动力技术,加快这些技术的推广应用和市场化步伐。三是以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资源整合原材料工业、制造业和建筑业。按照资源一次性和单一性利用所形成的产业分工。不利于节能降耗。为此,要按照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的要求进行产业分工和整合。如利用火力发电排放的灰渣生产建筑用砖:钢铁厂在炼钢的同时回收余热发电,利用原来排放的烧结废料生产建筑材料等等。对生产领域产生的排放物设法及时回收利用,实现清洁生产:对消费领域产生的废旧产品和垃圾,通过多种途径进行资源化和再利用处理。四是以绿色交通和现代物流整合服务业。随着交通动力由燃油向清洁能源转换。绿色交通时代正在到来。这就要求采用清洁交通工具,包括太阳能汽车、电动汽车、酒精车、燃氢车等。在道路、车站、港口、机场等设施的建设中尽量减少环境破坏。对毁坏的植被及时修复,实行必要的异地补偿,保持总量平衡。建立高水平的智能管理系统,将先进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传感器技术和系统工程技术集成运用于交通运输,调整和优化各种交通方式的结构,提倡近距离步行和有序使用非机动车。传统物流中的资源配送和产品销售是两套系统。资源回收环节比较薄弱。为了节约资源,提高效率,物流业在负责资源配送和产品销售的同时,还要加强废旧物品的回收工作。全面负责两种物质、两个方向的流通:一方面,把各种新产品输往消费者;另一方面,把各种回收后的废旧产品输往生产者进行资源化处理。
关键词:泛珠三角;产业合作;突破路线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1)04-0027-04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1.04.06
一、“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和特征
(一)“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
“泛珠”三角区域各省区的产业发展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层次。目前,广东产业群已经进入了成熟阶段。据2009年数据统计,在全部13个制造业部门中,泛珠区域(不含港澳地区,下同)集聚程度最高的产业,多达10个分布在广东省,其最高产业比重系数达0.82,部门均值达到0.486。在“泛珠”其他省区,四川产业集群和福建产业集群则进入了产业群的快速发展阶段,在13个制造业部门中,有3个集聚程度最高的产业部门分布在福建和四川,其部门产业比重系数均值分别为0.38和0.295(见表1)。相对于前三个省份而言,其他地区的产业群则处于形成和扩展阶段,行政区内还未形成泛珠区域内聚集度最高的产业群。这种资源禀赋导致泛珠区域各省区产业群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层次性,使得发展成熟地区的产业群向发展扩张地区进行转移和整合成为可能[1]。
(二)“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呈现出差异性和互补性
通过计算泛珠9省相关产业的区位熵①,总结了9省间具有区位优势和区位劣势的产业(见表2)。从全国范围来看,“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具有相对优势。其中,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等在泛珠9省里都具有区位优势,而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等产业除了在广东省具有区位优势外,在其他8省都不具有区位优势。在泛珠9省范围内,区域产业之间具有互补性。如在江西省具有区位优势的煤炭开采、有色金属矿采业,其区位熵分别达2.99、2.92,但这两个行业在广东省恰恰是劣势行业,其区位熵只有0.02、0.23。总的来说,9省内部工业企业规模的区位优势差别较大:广东以高科技、信息化产业具有相对区位规模优势;福建的工业品及服装生产行业具有相对区位优势;江西、湖南和贵州相对自然资源较多,煤炭和有色金融的开采具有区位规模优势;其他省区也都形成了自己的区位优势和劣势行业。
(三)“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竞争优势显现弱化态势
经过多年粗放式的发展,“泛珠”三角区域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显著下降。2009年“泛珠”三角区域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指数平均为0.83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5个百分点,而且在“泛珠”区域内部,制造业发展极不平衡,竞争力最高地区与最低地区的制造业综合竞争力指数相差达117.9个百分点。另外,随着劳务力成本上升、当前人民币升值等因素的影响,泛珠三角区域发展初期以低成本为基础的聚集优势、政策优势和区位优势开始弱化,面临着与东南亚国家进行激烈竞争。以越南为例,其工业用地转让价格平均为折合人民币为78元/平方米,约为同期广东省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格的1/8;工人平均工资折合人民币为5662元/人,约为同期广东省工人平均工资的1/3。
二、制约“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合作和转移的因素
(一)区域产业结构同质化限制了产业合作和跨区域转移
目前,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结构在动态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表现出了某种相似或共同倾向,产业结构呈现出高度同质化的特征[2]。从三次产业结构来看,在内地9省中,除海南产业结构呈现出“三、一、二”的特征外,其它8省产业结构都维持“二、三、一”的比例,其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基本都在40~50%之间,第三产业产值占GDP比重在30~40%之间。从产业相似系数①看,泛珠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见表3),平均产业相似系数已达0.963,高于长三角(两省一市)11.3个百分点。按照国际惯例,国家间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警戒上限为0.85,一国内地区间的相似系数警戒上限为0.90,而泛珠三角区域产业相似系数超过0.90警戒上限的地区,多达88.89%。其产业结构的趋同抹杀了合理的劳动地域分工,阻碍了产业跨区域转移和升级。
(二)金融服务层次不高制约了区域产业梯度转移与产业合作
1.金融对产业的支撑和扶持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一是对产业升级中的科技研发资金支持不够。以海南省为例,海南科技经费筹集额主要来源于政府拨款和企业资金,金融机构贷款占比不足2.0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95个百分点。二是金融机构对企业产业技术改造贷款呈逐年下降趋势,海南技改贷款余额由2003年的15.23亿元下降至2009年的2.80亿元,技改贷款占贷款总额比例由2003年的2.08%下降至2009年的0.28%
2.风险投资培育功能的弱化延缓了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的进程。目前泛珠三角区域风险投资发展缓慢,省级平均风险投资金额为0.88亿美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5亿元。泛珠三角区域风险投资发展程度极不平衡,广东省的风险投资额占九省总额的62.9%,而贵州省的风险投资额仅占总额的万分之九(见表4)。
3.股票市场促进产业升级优化的效率不高。2009年,泛珠9省股票市场融资比率对产业优化率的弹性系数为0.0361,即股票融资率每增长1个百分点,产业优化率提高0.0361个百分点,而全国平均水平是0.071,即泛珠三角区域利用股票市场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效率仅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
(三)缺乏制度规范化和制度强制力偏弱束缚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合作深入开展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制度建设主要以协议为主,其协议的执行多以自愿性为原则,协议的有限强制性来源于相互间的信任、内部压力机制和评价机制,这种非国家强制力的协议对执行不到位或违反协议的行为并没有司法惩罚的权利。一方面,在当前以经济指标为主的考核方式下,由于地方政府存在着强烈的经济政绩冲动和地方财政收入最大化偏好,这种缺少必要的约束和强制性制裁的合作方式极易诱发各方行政主体“搭便车”的投机心理和“各行其是”的功利行为,导致各方在抢夺产业转移落地权过程中恶性竞争;另一方面,泛珠三角区域各方成员的协议行为只是行政机关内部行为,并非立法行为,其内容不具有普遍约束力,对其它主体不发生法律效力,尤其是在产业转移中对所涉及的市场主体行为作用十分有限。
三、“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合作的现实路径与对策建议
(一)加强产业群与各类金融机构的对接与合作,搭建产业群新型融资平台
一是在泛珠地区内推广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发行集合式企业债券的融资方式。积极推广深圳首发集合式企业债券的经验,在泛珠三角区域广泛开展由行业协会或主管机关牵头,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整体打包捆绑,发行面向机构投资者的集合式企业债券的探索将有利于产业集群内企业的均衡、协调发展。二是大力发展风险投资业,推动产业升级。针对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特性,建立适应产业集群优化升级的需要,创造诸如“种子基金”、“天使资金”等有利于项目研发和产品孵化的风险投资机构。
(二)强化“泛珠”三角区域产业整体布局和规划,形成“泛珠”区域内各具特色的产业群
“泛珠”三角区域各省区要在整个区域范围内考虑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内容,形成泛珠三角洲的产业合理分工和紧密合作布局。各省市不宜强调在自身行政范围内培育和形成所谓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而是应因地制宜地在区域性的产业结构中寻找自己的位置,通过对各地内部资金、技术、资源和市场需求等因素进行比较分析,统筹本省市内部与外部的产业发展趋势,合理选择区域增长点,发展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从而改变当前的重复建设和产业趋同的现象[3]。
(三)建立“泛珠”三角区域地方立法协调机制,推进区域合作法制化进程
建立“泛珠”三角区域地方立法协调机制,将行政协议规范中比较成熟的社会关系上升为区域内各省市具有法律执行力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泛珠”三角区域立法协调机制的建设可以借鉴《东北三省政府立法协作框架协议》,逐步将泛珠三角区域首长联席会的会议成果、协议成果转化为法律成果,将泛珠三角区域以协议为主的制度建设转化为法规制度建设。具体到泛珠地区产业合作和发展方面的协作立法而言,各省市的立法主体可以采取共同起草、征询意见以及事后协调等三种模式来推进区域间的产业合作。
参考文献:
[1]武汉市经济研究所课题组,沈金华.建设产业整合中心推进武汉两型产业发展[J].学习与实践,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