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学习基础心理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物理“学困生”最缺乏的就是自信心。而自信心是学好物理的基本动力,是成功的根本保证。学生有较强的自信心,对战胜学习中的困难才具备更大的决心和坚强的意志,才能在学习上不断进取。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上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对于他们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生在学习物理上缺乏自信心的心理原因分析
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自信心不足的原因,是在某些客观条件影响下,通过学生的心理活动而形成的。学生缺乏自信心的心理原因,经分析可归纳为客观和主观两方面。
1.学生缺乏自信心的客观原因
⑴学生知识的缺陷对教材结构不适应
初中学生掌握的知识有限,部分学生学习基础较差,在学习物理时就出现了数学知识跟不上,物理知识前后不衔接等现象。初中物理的一些概念规律,需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推理概括,有的还需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归纳,这就要求学生要从具体的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的逻辑思维,对大部分初中学生来说,就显得跨度太大,而增加了对教材的不适应。学生在掌握和理解物理知识方面出现了困难,再加上自身的一些因素,就会产生学习上的心理障碍而缺乏自信心。
⑵教师教学态度和方法不当
有的教师在课堂中以自己传授知识为中心,以应付各类考试为目的,学生是被动的学习;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只是面向少数优秀生,而忽视了大部分的学生,使得不少学生怀着失败的心态,身心发展受到压抑;教师某些不恰当的教育行为以及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的情感态度;个别教师本身素质偏低,学疏才浅又缺乏责任心,上课枯燥无味,应付了事,对学生缺乏吸引力。正因为这些不恰当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使得部分学生丧失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屡遇失败后,几乎丧失了应有的自信心。
2.学生缺乏自信心的主观原因
⑴自卑心理
妨碍自信心树立的主要心理原因就是自卑心理,自卑心理是一种自我否定的心理倾向。在学习上造成自卑心理的原因往往有下面的因素。比如认为自己的智力不如他人,对自己评价过低,认为自己天生学习能力差,在学习成绩好的同学面前抬不起头。也有可能在学习上曾经受到过挫折和失败,受到教师不很公正的评价,加之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差,不能正确对待,从而产生悲观、消极情绪,丧失自信心,形成自卑心理。
⑵畏惧心理
有的学生在还没有学习物理之前,听别人说物理难学,就产生了畏惧心理。这类学生一般害怕困难,缺乏创新、进取精神。这类学生一般个性较脆弱,心理承受能力薄弱,受到挫折容易产生精神紧张、焦虑、恐惧与不安。
⑶惰性心理
有些学生没有养成勤奋刻苦的学习习惯,缺乏竞争意识,在竞争面前甘拜下风,尤其是在学习上屡遭失败后,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因而丧失成就动机,从而养成惰性心理。
二、如何在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1.转变教育观念,热爱学生
热爱学生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爱不能局限于优等生,而是面向全体学生,更要面向学困生,厚爱学困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抬着头走路。“亲其师、信其道”,心理相融,情感相通,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使教育发生作用。
2.正确认识自我,给予成功机会
成功对人的发展具有激励作用,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要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多给予他们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从点滴的进步中,感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树立自信心。
3.激发学习物理兴趣,消除畏惧心理
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生只有对所要学习的事物感兴趣,才会想学、爱学,才能学好。因此,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关键。为此,我们必须对“学困生”进行激发学习兴趣的教育。
⑴上好“引言”课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对初二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新学科,他们带着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上课,如果处理不好,会使“学困生”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因此,在上物理课之前应精心设计,一开始就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在上第一节课时就对学生言明“物理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启蒙学科,大家不存在什么基础差异,且与其它学科联系不大,就象百米赛跑一样,大家都在同一起跑线上。同一起点,同一教师同样教学,我相信每一位学生都会像历届学生一样,成为努力、进取的好学生,我对每一个学生都会一视同仁,相信你们一定会取得成功。”在上新课前做几个典型的实验把学生带入学科的大门,如演示纸锅烧水的实验,学生觉得很神奇,而后又拿出一个杯子和一张纸让学生检查一下是不是普通的杯子和纸,然后装满一杯水,把纸放到上面,再问学生,杯子倒过来后纸会不会落下,水会不会流出,让学生议论一会后,再做出倒杯纸托水实验,此时学生都会发出赞叹声,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惊异和喜悦。这样直观的演示,可激发“学困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高涨的情绪,为新课的讲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⑵以成功体验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的持久取决于成功的体验,著名物理学家丁肇中说过:“兴趣就是花少量的时间得到一个好成绩”。一般说来,在刚开始学习物理的初期,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是很浓的,如果有了收获又得到自己和他人的的好评就会使兴趣得到加强,否则屡屡的失败就会慢慢吞噬原有的兴趣,因此在平时的测验中试题尽量简单些,使“学困生”也能得到一个好分数,并且每次考试后不纯看分数只要有进步都要进行表扬、鼓励;平时上课针对他们设计的问题应尽量简单些。让他们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品尝到学习的乐趣,建立起学好物理的信心。
⑶用“肯定、承认和赞扬”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努力去发现“学困生”的优点、长处、能力等,适当地赞美“学困生”,不仅教师可以获得学生的好感,而且还可以使教学双方在心理和感情上靠拢,缩短彼此间的距离,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人不喜欢他人的肯定、承认和赞扬,只要不是过份的吹捧,人们听了都会心花怒放,赞美之词如同照耀人们心灵的阳光,如在学生主动回答问题时答错了,受到同学的潮笑时,我会说,虽然他答错了,但他勇敢大胆,就这点我们应向他学习,这时同学们就会向他投去羡慕的目光,培养了他的自信心和主动性。
⑷以名人学习的曲折经历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结合课本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大科学家学习的曲折经历,在平时我就注意收集学生较为熟悉的伟大物理学家的学习历程,如爱迪生曾被学校教师一致认为是一个笨蛋,智商太差,不是读书的料,他在班上读书不到三个月就被学校教师一致通过让他退学,他失学后通过自学最终成了发明大王。爱因斯坦读小学时除了物理外其他功课成绩都很糟糕,被同学戏称为“憨直农夫”,但是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成功了。他们的学习也是经历了曲折和失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管任何人都会遇到曲折,关键是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持之以恒的精神。我们有些同学虽然现在成绩落后些,但将来说不定你就是“爱迪生”和“爱因思坦”,但要成功,同学们是要付出艰苦努力的。
⑸以物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初中物理教材中的物理知识应用在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不少,教师在生活中应注意收集和挖掘,在教学过程中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既学习了物理知识,也掌握了生产技能,使学生感觉到学习物理是有用的,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如在讲授家庭电路一节时,结合农村建房的需要,讲解如何进行家庭布线才能既科学合理,又安全用电。又如在讲授密度应用时,家里是如何选种和浸种的,引出密度的大小。通过计算水的质量是多少?从而引出农田喷雾器上标识8L、10L、15L的含意,若要兑农药千分之几应怎样计算放药量。在讲到扩散和温度关系时,可引入喷洒农药的时间选择,若是熏杀类农药应选在中午喷洒效果较好的原因,若是触杀类农药应选择在傍晚喷洒效果较好的原因。在学习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时,可引导学生分析农村地膜覆盖是怎样减慢蒸发的,是什么时候盖膜,在使用地膜时也应注意当雨水过多时适时揭膜的目的。
⑹重视实验探究课的教学,以一些典型有趣的实验来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基础上进行认真总结思索得来的。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实验环节。要多动手做实验,还要引导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如在上光学前可布置学生观察“插入水中的筷子”“隔着水滴看字”等有趣的实验。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是弯的,拿出水后,又是直的;把水滴放到透明塑料纸上,看书上的小字,会看到书上的字变大。学生看到这些奇异的现象后,即使是“学困生”也会有好奇心和追根究底的心情去看书,去找原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也是教师最想看到的结果。
4.激励学习动机,强化学习动力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学习的基本心理因素。学习困难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动机不强,动力不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人才,将来要适应和推动社会的发展,必须自强不息,提高自己的智能。而智能的提高是以基础知识的掌握为条件的。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是自己的需要。把“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加强物理学习上的竞争,考试、参加学校组织的物理竞赛活动,这些都可以形成一种压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积极进取替代惰性心理。
5.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
有些学生,智商并不低,学习也认真了,但是学习成绩总是上不去,他们存在的问题往往是学习方法不当所造成。学生掌握知识,有一个科学的学习过程。这个过程包括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小结等环节。学困生在这几个环节上往往都做不好。如:他们没有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上课听课思想容易开小差,平时不重视即时复习,总是考试前才匆匆忙忙的复习,作业不能独立完成等等。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中要加强学生的学习方法指导。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学生动手能力;培养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应用性、变化性和社会时代性。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还给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还给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很多教师还不能及时地转变观念,在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信息技术教学的学科特点不适合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应该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实践,教师首先对本节课要讲解的知识点进行讲解演示,让学生对知识点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要想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就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把知识灵活运用起来,最好的方式就是动手操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果只是让学生去记住教材中的理论,学生就不能完全理解教材内容,也不便于学生记忆,只有自己动手去验证教材中的结论,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技术,所以信息技术理论的讲授要与上机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刚接受新知识后就得到实际的锻炼,教师也要转变思想,在学生动手操作过程中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
二、教学资源生活化
教师要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一般来说,教师教学的目的就是把教材中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很少有时间或精力去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内容变得单一,与实际生活不能很好地联系起来,初中学生的思维还不是很成熟,教师如果忽视了教材与生活的连接,学生很可能也会把教材中的知识和生活中的知识分别开来,不能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因此,在教学资源的选择上教师要尽量扩充一些与生活相关的知识,让学生利用课堂中学习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学校内的资源,最好是学生每天能见到的,如校园板报等,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些展示的板报为素材,让学生制作电子板报。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资源十分丰富,从网络中获取资源是一种省时省力的好办法,教师可以先利用网络资源给学生做好示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接下来再进行讲解,这时,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较快。
三、教学与实际相结合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信息技术教学不能脱离实践,应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学以致用。在课堂中,教师的教学可以与学生的学习环境结合起来,现在很多学校为了宣扬校园文化都建有自己的学校论坛,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建立一个班级的论坛,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自己动手去装饰班级论坛,看谁设计得最好,学生就可以根据所学的知识不断地试验和修改,在这个操作的过程中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在课外教师也可以布置一些课外作业,让学生自己找寻答案,校外的资源是丰富的,初中学生很容易对网络产生兴趣,为了防止学生在课外沉溺于网络,教师布置的任务应该有一定的趣味性,让学生把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当做一种乐趣,无论是在课上还是在课外,学生都在不断地进行信息技术学习,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根据学生基础的不同,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这是现在被广泛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对学生制订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可以采用竞争法对学生进行激励,如进行操作比赛,在规定时间内看谁完成得最快,让学生在竞争意识下快速学习知识。教师还可以通过分组比赛的形式,在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基础上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学习知识是为了应用知识,教师可以采用迁移法,锻炼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五、建立激励机制
对学生的认可和鼓励是让学生增强自信心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教师不要对学生有过高的要求,在学生取得进步的时候一定要对学生加以鼓励,学生有了信心才能继续操作,否则因为惧怕失败就不会再动手操作了。初中学生有着好表现的性格特点,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自己操作,对操作的成果进行展示,学生在得意的同时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做得更好,这对其他学生也是一种激励,形成了一种积极的学习气氛。
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该根据初中学生的发展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应该转变思想,还给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课堂环境中学习,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启礼,尚晓红.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探微[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实践运用能力
一、前言
初中是为进阶学习铺垫基础的最终阶段,对于学生的发展方向决策来说更是重要的转折点,所以这一时期各科教学的完善以及实效性的提升都是十分重要的。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重视实践的科目,更需要专注于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才能让学生未来能够在各领域更好的应用信息只是解决各类问题。因此以下将针对这一阶段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培养进行分析,以观后效。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概况
初中阶段是一个教学转折点,也是为学生奠定知识基础的冲刺时期,所以这一阶段各科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是教学领域十分重视的课题。而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来说,由于是一门实践性的科目,要验证知识学习成果只能借助实践操作的方式,学生实践运用能力的提升便等于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所以教师只要让学生更多去实践,在实践过程中获取知识,便是成功的信息技术教学。但信息教学的实践性需求与我国长久以来以讲解灌输为主的填鸭教学模式以及以分数为准的教学机制是存在冲突的,当前许多教师由于长久受到固化教学体系的影响,也不愿转变观念,这样的教学理念无法使信息技术教学的成效真正发挥出来。所以教师只有不断突破局限,摆脱以往理所应当的想法,让信息技术教学摆脱理论说教,让学生以实际操作去验证知识,才能让信息技术教学改革进入到新的阶段。得到更好的教学成果。
三、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问题所在
(一)教学内容不全面,不符合时展需求
各科教学内容都无法集合在一本教材当中,这是教育领域普遍认同的事实,但却很少有教师真正摆脱教材限制去规划教学,包括初中信息技术教师。信息技术教学本是一门在实际操作中去获取的知识,更可以说是一门技术,但许多教师却都以教材上固定的理论知识作为开端,导致教学内容受到教材的限制,这对教师来说是较为省事的教学方法,但却无疑会影响教学实效性的发挥。这样的教学方法会导致学生对许多在当前社会广泛应用的技术缺乏了解。
(二)未全面落实技术实践,导致教学不灵活
对于信息技术教学来说,实践过程是检验知识学习成果的唯一渠道,也是学生加深知识理解的唯一渠道,所以许多教师让理论讲解占据学生实践空间的做法是很大的错误。信息技术当中许多技术利用理论讲解是很难说清道明的,千百次的讲解都可能无法将一项技术问题讲解清楚,但也许只借助一次操作,学生便能够充分理解某一项技术应当怎样利用。教师如果无法理解实践的作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则无从谈起。
(一)忽略自主开发探索环节,不利于学生积极性的激发
创造对于信息领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元素,对于信息技术教学也应当如此。除去基础实践知识的学习,教师更应当注重让学生对于信息技术领域知识的探索以及对新技术、新理念的开发,这是激发学生灵感,让学生真正理解信息教学创新性理念,并真正开始信息技术探索的重要一步。如果教师忽略了对自主开发研究环节的融入,学生的兴趣则很难被激发。
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性提升策略
(一)拓展教学内容,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课程内容的拓展对于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来说是必不可少的,信息技术诞生于信息时代,每分每秒都在更新,都在不断完善,所以单纯利用教材内容已经完全无法让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得到提升,因为当前利用最广泛的,最先进的技术,才是学生后续在信息领域应用的资本。以最为简单的计算机系统基础功能为例。计算机系统从windows98、windowsXP、windows7直到目前更新至windows10,功能在不断变化。Windows系列的wordPowerPoint等办公软件目前也更新到了当前的wps系列。这都是技术更新的体现,其他技术亦是同理,在随时代的变更而更新,所以教师只有不断追踪技术更新信息,摆脱教材限制,让学生随时了解到最新的,应用最广泛的技术,才能确保学生信息技术知识体系不与时展趋势脱节。
(二)丰富教学要素,让学生更多去实践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成果。所以如果教师对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环节的重要性有所理解,就应当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更多实践项目以及趣味性的操作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去验证知识,强化理解。例如在针对程序语言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编程语言进行绘图或制作简单的游戏,如俄罗斯方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自然会对程序语言的应用有更深入的理解。
(三)融入更多自主研发要素,激发学生自主性、
研发是激发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方式之一,初中学生好奇心以及创造事物的热情都是最高的。所以如果借助教师的妥善引导,学生创造出了一个游戏、一幅图片、一段短片或一个程序,都会感到有很强的成就感。所以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这样的激发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开发平台与软件,让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知识,更能参与到自主研发创作的探索过程中。这样的潜能开发对于非专业的学生是有利的,对于专业的学生更是必要的。例如当前针对游戏制作领域的开发性质软件,针对RPG独立游戏的有RPGmaker,针对其他多类游戏还有Unity3D Construct,Gamemaker Dtudio等。针对设计领域的专业开发软件包括Photoshop 3DS Max等。这些都是为学生后续在各个领域的工作过程中应当具备的技能。有这些开发性技能的辅助,学生的创造力能够在后续工作过程当中更好的发挥出来,在不同领域创作出更多优秀的相关作品。而这样的创新精神与探索精神,都要在学生在校期间,借助校方提供的开发平台去激发出来,让学生在这一时期便开始接触技术开发创作的过程,摆脱被动的学习局面。这样的探究思维也会让学生在后续学习过程中养成更独立的思考习惯,利用自身的能力创造新技术,解决新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策略
现代信息技术是指一种将计算机技术与电子信息技术相结合而成的一种新型技术,在教学中主要起到对教学信息获取、加工、处理、传输、存储的作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于教学是一把双刃剑,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得当,便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中为学生创建一个多元化的教学课堂,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但是教师在教学中若是运用不当,则会使教师在教学中过度依赖教学媒体,失去自身的教学思维,使得教师在课堂中是读文字,而不是为学生讲解知识点。故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根据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实际情况在课堂中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多元化的发展。
一、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初中生的年龄正处于一个由具体运算阶段往形象运算阶段转变的时期,学生许多能力都未完全发展,故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的运用教学策略吸引学生的W习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堂中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通过教学情境将学生吸引到课堂教学课堂中,在情境中适当的设置疑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情境可以分为故事情境、问题情境、启发式情境以及探究性情境这四种教学情境。教师在教学中选择教学情境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的进行选择,没一种教学情境都有着其合适的导入方式,教师只要合理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便能根据各大教学情境的特征为学生选取合适的情境。
例如教师在讲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个视频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如“小明有300块钱,去超市买文具,本子要5元一个,笔要3元一只,请问小明应该怎么买才能把300元全部用完(不能只买本子或者只买笔)”,通过播放视频让学生进入这一情境并且思考其中的问题,从而引出二元一次方程这一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模拟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有着很多抽象的知识点,以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对于一些较难的知识点难以理解,教师在教学中便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帮助学生建构教学模型将抽象的知识点转变为形象具体的数学模型,让学生在课堂中通过观看教学模型或者对教学模型的模拟操作加快对知识点的理解。建立数学模式主要在空间学以及讲解题目时运用较多,学生对于课本中的立体空间图形难以理解,例如学生在学习“三视图”时,许多学生难以通过直接的想象将一个图形的三视图正确的描绘出来。故教师在教学中便可以通过3D建模软件为学生创建一个空间几何图形,然后再教学中通过旋转等操作,让学生直观的观看图形的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并且在教学中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建模还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通过让学生亲自操作可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实物展示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入学的人数与日俱增,在学校每一个班的人数由以前的三十多人变为六十多人,并且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每天都面对众多的电子产品,学生的视力越来越低。以上种种因素导致学生在课堂中难以看清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工具的具体操作,导致教师在讲台中对教学工具进行操作时学生由于看不清而脱离课堂,降低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故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实物展示台将教师的操作投影到屏幕上,让班上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清晰的看到教师的操作。例如教师在讲解几何方面的题目时根据题目对长方形进行折叠等操作时,教师为了让学生清晰的观看折痕可以将道具放在视频展示台上,将教师的操作过程投影到幕布上。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视频展示台将学生的优秀作业展示给学生观看,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又能增加学生的信心。当然教师在教学中使用视频展示台时要注重设备的管理工作,防止出现由于操作不当而造成的损失。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合理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各种建模软件帮助学生建构模型,在课堂中通过模拟教学将抽象变为具体,促进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合理的运用多媒体展示软件对一些教学工具进行实物展示,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清晰的看到教师在课堂中的操作以及教学工具的细节特征。但是教师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时要结合学生的学习者特征以及学习风格合理的设计教学课堂,不断的对教学策略进行修改完善,为学生创设一个最适合学生学习的多元化教学课堂,为国家培养一批批的创新性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现代 信息技术 初中物理 高效 整合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辅助物理教学日臻成熟。近年来我校领导千方百计搞好现代信息技术的普及和推广,提高了广大教师的素质和临溪中学的办学水平。我们积极响应领导号召,潜心钻研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初中物理教学,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教育教学成绩。下面笔者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谈一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广泛应用、促进教学
1.现代教育技术与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一门新课,对中学物理教师提出了从未有过的挑战和机遇,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网络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资源,比如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在网上寻找与选题有关的背景知识,在研究过程中获取相文件、数据、图片等。可以说,网络避免了单调的、重复性的劳动,提高了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效率。此外,网络使研究成果的变得快捷方便,便于研究成果的交流和推广。网络资源,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兴趣,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创新意识,锻炼了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
2.多媒体技术与中学物理实验教学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中学物理的教学中中,实验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趁着重要作用。但由于条件和技术的限制,有些实验内容学生无法亲自动手做,而用播放光盘或课件等直观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容易感知知识。
如初二《物理》教材中“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小孔成像”等现象,通过课件形式展现给学生,既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又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实验本身对晶体的纯度要求较高,同时由于实验条件较难控制,操作不当很容易得出错误结论。如果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观看相关的课件,便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观察到晶体的熔化和凝固过程,同时动态描绘出其“熔化和凝固曲线”。提高了课堂授课效率。
3.网络信息资源与中学物理教学
网络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可以方便地从网络上获取学科前沿知识与教学有关的参考知识,同时还可以参加网络继续教育课程的学习,及时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笔者经常访问的教育资源网有:K12教育资源网、中学物理网、发光的小球a、b、c;谢璞物理教育网、物理教学网等。网络上的优秀教案、优秀多媒体课件、精选的习题、历届中考试题及中考分析等,开阔了我的眼界,丰富的我的学科知识,同时也提高了我的授课水平。
二、把握原则,注重实效
笔者认为,在应用多媒体技术辅助物理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
现代教育技术毕竟是“辅助教学”,它不能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把课堂的全过程做成多媒体的“一统天下”,而是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观察的机会,联想的空间,思考的时间,质疑的余地,发言的权利,帮助学生增强和发展其主体性。教师的讲更多地由学生积极参与的活动所代替,学生由“听、记”的学习方式更多地变为观察、实验和主动的思考。
2.交互性原则
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时,传统教学中的师生对话和情感交流,务必要坚持,同时还要注意设计良好的人机对话,使课件较强的互动性,向人性化方向努力。那种“书本搬家”和“习题集”式的课件是不为师生所接受的。
3.创造性原则
教师不但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教学设计要有独创性,还要在运用多媒体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努力促进学生开阔视野,活跃思路,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要根据情况,向学生展示一些课件制作的过程,必要时说明为什么这样做,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绵创造教育。
关键词:医学心理学 教师 教学方法优化
教学始终需要由教师来完成,因此,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着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快慢。在当前形势下,医学心理学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临床经验是推动医学心理学发展的基础。
一、教师是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基础
医学心理学是新兴的边缘学科,它的发展将直接依赖于执教老师的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因此,在研究医学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之前,就有必要对医学心理学的教师进行分析。
1、医学心理学教师的专业知识
医学心里学需要教师具备医学和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但目前各高校的医学心理学的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同时具有医学和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教师少之甚少,更多的是以“混合型”的教师居多。因此,要保证医学心理学的发展,首要任务就是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笔者认为,作为医学心理学教师,在掌握专业的医学知识同时,需要对心理学知识进行系统的掌握,至少是在给学生上课前需要对心理学的相关学科进行学习,哪怕是不专业,也好做好引导。在高校,学校也需要加强对医学心理学教师的培训力度,以此来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师的专业知识,为教学活动的开展打下基础。
2、医学心理学教师的临床经验
医学心理学是医学的基础,也是心理学的分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其实践性决定了医学心理学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医学和心理学基础知识,同时也应具备丰富的临床经验。应该说,临床经验(如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等)是医学心理学发展的基础保障,只有医学心理学教师将理论应用于临床,在临床中来丰富和实践理论,最终应用于教学,这样的教学才具有可行性。笔者认为,在高效的医学心理学教学中,高校应积极和相关医疗单位进行合作,通过提高医学心理学教师的临床经验来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同时,作为一个优秀的医学心理学教师,自身的社会阅历和心理健康水平也是影响其教学质量的因素,教师本人也应在实践中不断审视自我,通过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来保证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优化医学心理学教学方法
医学心理学作为新兴的边缘学科,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要提高教学效率还需要通过教学方法的优化来完成。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上好绪论课,激发学生兴趣
医学心理学是什么,为什么要学,学了做什么,怎么学?这些问题都是需要在绪论课中让学生了解和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发现,很多教师认为绪论课不涉及专业知识,不重要,其实是犯了认知上的错误。上好绪论课,不但能让学生明白医学心理学的本质,掌握好学习方法,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效率是基础保障。教学中,教师应将医学心理学的作用、地位、基本内容、课程框架等基础知识告知于学生,通过丰富的临实来演示和证明医学心理学的作用,让学生喜欢并乐于去自主的学习医学心理学。
2、讲好基本理论,保证教学有效
医学心理学既然作为新兴学科,其基本理论就是重点,因此,教学中,教师需要对行为主义理论、精神分析理论、认知理论等基础理论知识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讲解,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的基础上来学习心理治疗、心理咨询,为将来的实践打下基础。
3、过程形象化,促进学生接受
众所周知,心理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其中涉及的概念、定理等基础知识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进行相关的演示,同时也可以通过对形象的比喻来阐释相关的概念,让学生学得透、抓得牢。
4、用对比讲解,分清心理现象
心理想象有正常心理现象和异常心理现象之分,医学心理学虽然研究的范围较为广泛,但无外乎心理现象这一本质。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在对比分析中来了解心理现象,如在进行正常心理现象的分析过程中,引入异常心理现象来进行对比分析,让学生明白其中的区别。有如在对疾病的发展、发展和变化的过程研究中,正常心理因素的作用和规律是如何的?相反,如果这些心理因素发生了变化,疾病是否会发生变化,如此对比教学,有利于学生对医学心理学的系统认识和学习。
5、理论实际结合,提高应用性
医学心理学作为实践性学科,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来进行学习。如在心理测量的教学中,由于很多量表都涉及多个概念,要学生单纯的去记忆较为困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制作量表的过程来认识和掌握量表的基本特点。如学习“抑郁状态量表”中,通过问题的设计、分数的计算、常模的选定和报告的填写过程来引导学生一步步完成,最终达到理解和应用的效果。此外,医学心理学中也设计很多较为混淆的概念,教学中,教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引入生活实例来证明理论的讨论过程来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深度。
作为新兴的医学心理学,目前教学也还处于探索阶段,本文也就简单对教学方法的优化做了简单分析,教学实践中还需不断丰富和总结,以期促进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梁炜、张红梅、陈佐明:多种教学方法在医学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2011年35期。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那么,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什么的呢?有人会认为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如何在教育活动中加以应用的科学。这种观点是将教育心理学看成是普通心理学的附属学科,忽视了教育心理学本身的独立性和特殊性。事实上,教育心理学并不是将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拿过来简单地在教育领域中加以应用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教育既包括学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然而,一个人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获得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实现的。因此,通常所说的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学生及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的规律主要是指学生如何学习和教师如何教学的基本心理学规律。
二、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教育心理学做为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也是一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的中间科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情境中学生学习于教师教学的心理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与教育领域中人们的教育实践活动密不可分,教育心理学被看作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心理学更偏重于社会科学的性质。
教育心理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它要紧密联系教育、教学实践,因而它具有很强的应用性,也有人因此认为它是一门应用学科。另一方面,教育心理学在服务于教育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也不断地进行自身的理论研究和建设,提炼出学习、教学的各种理论,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学科理论体系,因此,它又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教育心理学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应用性,是一门基础理论与应用学科。
三、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概括为以下七个方面:
(一)教育心理学概述
(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三)学习心理
(四)教学心理
(五)教学评价
(六)教师心理
(七)学校管理心理
四、教育心理学与邻近学科的关系
教育心理学与许多学科有关,其中关系比较密切的有普通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
关键词:师范院校 普通心理学 教学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a)-0246-02
由于当代社会的竞争激烈,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专业的学生也将面临着与综合型大学的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就业冲击,那么该如何突出师范专业的优势?如何更好提高师范专业普通心理学教学的效果,从而更好的服务于将来的教学实践?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对普通心理学进行教学探讨。
1 普通心理学教学的教学意义和教学目标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它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心理学的历史、发展趋势、理论体系、派别和研究方法等;它的内容既要概括各个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从中总结出心理学的最一般规律,又要为各个分支学科提供理论基础。同时普通心理学是师范院校师范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它是一门涵盖面广、抽象性和理论性强的学科,它为教育学、学科教学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未来的教师们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有效地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有助于教师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健全自身人格。
作为一门心理学导论课,普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一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系统地了解、掌握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规律;二是通过普通心理学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心理学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心理学的知识,树立科学的心理观,形成对心理学的科学认识,并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问题与结合实际进行研究的能力。
2 普通心理学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
普通心理学对于师范生来说意义重大,然而现实教学却不容乐观。作者曾对一所师范院校上过普通心理学课程的师范生进行教学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绝大部分同学都反映存在以下问题。
2.1 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偏向理论
国内师范院校现行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主要有孟昭兰编写的《普通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彭聃龄主编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黄希庭编写的《心理学导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叶奕乾编写的《普通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梁宁建编写的《基础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等,这些教材内容体系基本上都比较全面、系统,涵盖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等。但是内容全却不够生动有趣,心理学概念和专业术语太多,理论性较强,案例较少,对于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较难理解,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2.2 认为心理学应该有用,却不知道如何用
在学习心理学之前她们对心理学抱着美好的愿望,认为心理学应该对于为人处事、自我心理调节、将来的教育教学都有实际作用,但学完心理学之后,她们却觉得很迷惑,只是记住了一些心理学的概念和原理,却不知道该怎么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和教育实践当中去,理论仿佛很难结合实际。
2.3 心理学教学基本上是传统的讲授法,缺乏互动
由于师范生是第一次接触到心理学课程,她们不具有心理学系统的专业知识,课堂教学基本上都是采用讲授法,但是学生不是对心理学一无所知,她们也具有朴素的心理学经验和思考,她们对于社会现象和心理现象都有一种朴素的解释,而形成一种生活的常识,或者是一种习惯化的表达和理解。这些常识和理解有些是符合科学心理学的认识,但也有些是错误的。因此在普通心理学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也有参与互动的需求,也想通过与老师同学的互动来证实以前对心理学的理解是否科学。
3 基于教学实践的教学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普通心理学的教学实践,提出以下对策。
3.1 灵活处理教材内容,详略得当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梁宁建编写的《基础心理学》为例,本教材内容详实,不仅包括了心理现象的全部过程(意识、注意、感知觉、记忆、思维、表象、想象、言语、情绪、意志、动机、气质、性格和能力),还介绍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理论学派、心理学的生理基础,以及社会态度与社会行为等。如果要在两个学期的时间内按照先后顺序把这本书面面俱到地讲授完,结果只能是蜻蜓点水,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非心理学专业的师范生减负,摒弃教材中过难、过深的理论,毕竟她们学习普通心理学不是为了去深入研究心理学,而只是为了更好的了解自己进行自我教育以及帮助解决将来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比如心理学的生理基础、言语一章、注意的理论、记忆的生理机制、智力理论等都内容可以适当删减或略讲,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而对心理学的流派、思维、气质和性格等内容则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精讲。
3.2 利用案例和故事来解释心理学的原理和理论,尽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来自实践,心理学的很多原理大都也来自生活,教师运用生动的生活事例或小故事导入和讲解,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讲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观点时,我们就可以通过讲述希腊神话故事以及《简爱》等小说里的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恋父恋母情结,用一群狐狸吃葡萄的故事来解释自我防御机制。在讲到心理学的生理基础时,可以用建筑工人盖吉的头骨来引入说明心理的生理基础不是心脏,而是大脑。讲到感觉的适应时可以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和“小孩不觉糖甜,老病号不觉药苦”来解释。
在每章结束后,可以再设计一些生动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以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张飞审瓜、庞统判案、人怎么就变成了狼、珍珠翡翠白玉汤、毛地黄花治心脏病、长生不死酒的故事、难道他们有遁身术、张飞大战长坂桥、浴盆里的阿基米德定律”等。这些案例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原理、理论方能解决,可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和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3 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
采用视频、图片等方式来展示心理原理和心理现象等内容。心理学的很多理论都来自经典实验,但现实条件不允许都重复做这些实验,因此我们可以多媒体技术,通过播放心理学经典实验视频就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例如讲到华生行为主义的主要观点时,可以让学生看“小阿尔伯特的故事”;讲到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时,可以播放巴甫洛夫和斯金纳的实验视频;在讲到感觉的作用时,可以播放“感觉剥夺实验”的视频片段;在讲到睡眠与梦时,可以给学生观看“说梦解梦”的视频片段,来帮助学生理解如何解梦;在讲到脑的结构和功能以及裂脑人的实验时,可以采用图解的形式进行解释;在讲到性格的解释时,可以播放“性格色彩解析”的视频来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性格的分类等。这些实验视频和图片具有直观形象性,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增强学生对心理学理论的理解。同时看这些实验视频也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学研究者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严谨治学的精神,对于将来走上教育岗位的师范生的工作和学习都具有重要意义。
3.4 在课堂中让学生参与到互动的心理游戏和现场实验中
例如在讲到记忆时,可以现场做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测验来测短时记忆的容量以及长时记忆的特点;讲到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时,可以组织全班同学做这方面的趣味测试,让学生自己找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不同点和特点;讲到感觉后像时,可以现场做正后像和负后像的实验,让同学在头脑中产生直观图象;讲到思维的解决策略时,可以用“河内塔”实验进行现场演示;在讲到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想象如何培养时,可以采用几个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想象培养的方法让学生现场体验;在讲到想象的作用时,可以教学生现场做一个想象放松的练习等。这些心理游戏和模拟实验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心理学规律的来源,增强了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普通心理学学习的自觉性。
3.5 结合心理学知识点做相关的心理测验,让学生从专业的角度了解自己
青年学生的自我意识观念很强,经常会在网上寻找一些心理测验来了解自己。但由于网络心理测验良莠不齐,有的心理测验不够准确,甚至有的测验结果会误导学生。因此,在专业的心理学课堂上,老师可以根据所讲述的内容,引导学生做专业的心理测验,如情绪测验、情商测验、气质测验、内向型外向型人格测验、霍兰德职业兴趣测验、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测验等。这些测验可使学生了解到自身的某项心理特质及个体差异,增强心理学的实用性,提高学习的兴趣,也能更好的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调节。
3.6 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问题或社会热点问题引出要讲授的内容,如以“为什么女生爱减肥?”来引出动机的主题;以“如果你想认识一个人,该从几个方面去了解呢?”引出性格的特征;以“日久生情符合科学原理么?”引出情绪和认知过程的关系等;如为了使学生熟练地理解知觉的特征,可以设计一串实例提问:乒乓球台桌面为什么漆成墨绿色?变色龙为什么要变?为什么老师要求学生在课本上做记号?教师为什么都是用红墨水改作业?有经验的老师讲到重难点时,为什么要加强音量、提高嗓门?将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可以激发其解决问题的兴趣、欲望,促使其对问题情境的领悟,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3.7 通过课前提问、课后布置练习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在对上课形式和内容进行改进后,很多同学都会被课堂内容所深深吸引,深刻理解了心理学的知识点,但也会有部分同学忽略了对知识的掌握和背诵,所以要经常在下次课前让学生回忆复述上节课的内容,每章讲完后及时小结并布置课后思考与练习或小论文等形式来加强巩固。同时对课堂提问和练习等环节计入平时成绩当中,增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复习的学习行为。
综上所述,在师范生的普通心理学教学中,既要重视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既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内容的传授,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既要注意教师的教,又要注意学生的学,把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都调动起来,才能提高普通心理学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 彭耽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 王丽秋.让《普通心理学》轻松地映入学生的心灵[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1(5):179-181.
[3] 田浩.普通心理学教学反思与实践[J].河西学院学报,2011,27(3):87-90.
[4] 马燕.普通心理学课程实验教学之思考―― 基于高师院校教育学本科专业[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4):51-52.
从语言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我们知道语言的获得和珲解是非常重要的,在我们探讨二者的关系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历史上对语言获得进行的定义。行为主义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都认为,语言并非是内在的,而是后天反复的刺激和反应形成的一种结构系统。语言学习的关键问题就是如何充分的运用大脑机制。而以乔姆斯基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语言学派则认为人类语言的获得首先是人类具有获得语言的天赋。由此可见,语言既是模仿,也是创造。因此,关于语言获得和理解的研究成果如果应用到语言教学的实验和讨论中,将对语言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是语言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一。能够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帮助学习者掌握一门语言。运用语言进行交流,而对语言达到理解和知晓如何使用才是进行交流的必要前提。Stern认为“没有关于语言学习者和语言过程的心理学理论就很难想象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语言教学”“语言教学理论离不开语言使用和语言学习这些心理学的概念,有关语言使用和语言学习的心理学的思考本身就是任何语言教学理论的核心部分。”我们知道心理学和教育理论处在第一层即基础层,而外语教学实践在第三层,也就是说心理学对外语教学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第二层及外语教学理论传递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外语教学的实践也会影响外语教学理论,从而对心理学的研究产生影响。
2语言获得和英语教学的关系
语言获得指的就是孩子在什么时候及其如何开始学说话并且理解他们的母语或第二语言。语言获得研究的目标就是描述孩子如何能够说出并且理解语言,如何选择正确的处理策略,并且达到一个新的语言学习的里程碑。在英语教学中,为什么学生会对长的句子产生畏难和焦虑心理,如果这个句子的语法结构复杂,字数和生词出现的频率高。那么对于学生掌握及复述会带来难度。从而也影响他对句子的理解。也就无法达到语言获得,即在实践交流中,类似的表达学生难以完成。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提出知识结构论和发现法,认为教学目的应该兼顾发展学生智力这一内在目的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外在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这是学习中最重要的因素,激发学习动机就是要提高学习兴趣。随着学习内容的增加和难度的加大,学生的心理活动特点也随之变化,对学习的机械模仿以及直观讲解的兴趣逐步减弱。这时,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牛自觉的进行实践,在实践中感知语言材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归纳和对比,去认识语言规律,掌握语言结构,从而达到语言获得。掌握语言结构。
3语言理解和英语教学的关系
语言理解在语言教育心理学中指的就是我们明白如何去读,去写或是做手势语。理解是一个始于对因素的感知能力而以得到整个句子意思为终的复杂的一系列处理过程。它还包括根据发言者讨论的主题来得出推论,以及根据他的手势和他的情绪状态进行分析并且在脑子里形成一定模式。语言教育心理学家对揭示人们如何从文章和言谈中理解发言者或作者的策略并且在什么时侯真正理解这一过程十分感兴趣。他们想知道理解是在任何时候都能发生呢,还是时尚步骤的显露,如果是时尚的显露,它的步骤又是如何的々在语言理解研究这一环节中令人感兴趣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词汇的歧义。因此,脱离了语境或者对语义结构不清楚的话就很难确定正确的句意。无论是写作还是口头表达,模棱两可的单词都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一个难题。很多人你会有这种感觉:尽管他们讲出的句子语法正确,但对使用的场合是否合适没有把握。由此得知,语言不只是一种言语系统,而且还是一个交际系统。语言的结构反映人们的认知模式,但仅从结构方面我们是不能充分说明语言交际是如何形成的。因为按照乔姆斯基的深层理论,一个简单的语言模式可以表达一系列的功能意义。相反,一个简单的功能意义亦可有多种语言形式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在教学当中所需要考虑到的歧义问题。除了歧义,还应当考虑句子当中的隐喻,考虑是否还含有其他的寓意。另外那也需要搞清楚单词的意思是如何影响理解力的。理解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大脑活动过程,因此启发我们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更好的更准确的理解第二语言需要从以上几个方面来考虑。加强第二语言的文化背景学习,这是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在交流中造成的误解和摩擦在当今世界相当普遍,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引进文化教学意义重大。对文化因素的追求会极大的促进语言学习。人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就学到了以该语言所承载的思维模式,世界观和一整套价值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