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P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7-0084-02
1 前言
随着新课程教育理念的提出,大家在教育教学中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学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要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问题。随着教育教学的发展,教育部出台很多关于深化教育改革的相关政策。在这些政策中指出,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的核心素质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仅是我国教育关注的问题,也是全球教育比较关注的问题。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成为小学数学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及特质
核心素养更多是从“素养”衍生出来,素养更多是应对社会生活的一种能力,涵盖很多方面的知识,不仅仅包含一些文化常识,还包括一些技能、情感方面的知识。核心素养可以说是素养中比较重要的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核心素养的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1]。一般认为核心素养一方面包含个人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包括人与社会的发展。核心素养一般具有多方面的特质,最为重要的特征是多元化、复杂性以及长期发展等。核心素养可以更好地培养人的知识素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对人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持续到人成长的整个阶段,不仅能够促进个人的成长,还能够促进个人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3 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培养相结合
学生在课程学习时培养的学科素养是与课程学习相结合的,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也对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学校在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时要做到能够从学校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教学质量结合起来[2]。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与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进行转换,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何能够更好地将学科素养转换成核心素养是其关键的问题。在教育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要合理规划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与学科素养的培养。
4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一方面要对核心素养的特质进行详细了解;另一方面要能够考虑学生本身身心素质的发展情况,要能够体现出小学数学学科的教育价值,并能够在培养学生素养的过程中体现出其学科特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将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更好地转化成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理论联系实际 小学数学本身就是和生活实际相联系的一门学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能够更好地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让学生意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而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相应的问题,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根据所教授的内容来灵活地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其中情境创设以及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3]。
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就是给学生创设类似生活的一些情境,学生在平时生活中比较熟悉这样的环境,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习兴趣,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表现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伙伴,学生在探究式的学习中既可以采用个人的形式,也可以采用小组的形式。通过这两种教学方法都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起到较好的效果。如学生在学习有关分数的知识时,教师就可以在教育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分数的意义。此外,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数形结合思想 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很多知识的学习适合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开展,最为明显的就是行程问题中的追及问题,在讲解这样的知识问题时可以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如在上课过程中可以应用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坐公交车的经历进行着手:同学们在坐公交车的过程中会感觉到公交车有时开得比较快,但是有时开得比较慢,有时会发现后面的公交车会超过你坐的公交车。当这个问题引起学生的共鸣之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那同学们有没有想过,后面的公交车要想超过前面的车,需要具有什么样的条件呢?同学们试想一下,如果两辆公交车的速度是相同的,那么有可能出现超车的现象吗?那如果两辆车的速度不同,又有一定的距离,那么这两辆车何时能够出现超车现象呢?通过这样一系列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引入数形结合的思想,让学生更快地理解所学习的知识,从而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计算以及统计等知识,能够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认真解读,对教学内容中的每句话、每一个例题进行深刻的分析,能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衔接[4]。挖掘到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因素,这样教师在教学中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相关知识时,教师首先要能够挖掘到知识层面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学习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正确地计算其面积,能够应用知识点解决相应的问题。在这个知识点中涉及的核心素养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推理、符号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来理解数学中的转化思想。在教育教学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这些学科素养,以便更好地转化为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重教师素质的提高 要想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能力,为此要提升教自身的素质。教师教学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成为比较关键的问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不断地进行研究,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小学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对核心素养的相关知识进行学习,能够深刻理解核心素养的相关知识。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最为重要的是能够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能够考虑到学生的现有水平,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作业的布置上要具有发展的观点,尽可能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5]。此外,要将学生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的培养结合起来,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注重课程之间的整合 在教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统一课程的教授,未必能够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教育教学中要注重统一课程向学生课程之间的转化。教师在统一课程教育教学时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够适当地对小学数学的教学课程进行补充,使得数学课程的教学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综合性,是多个课程学习进行融合的结果。为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将数学的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各个课程之间的融合,利用各个课程之间的重组、开发等整合出更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资源,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以重点培养学生的数量关系以及空间感为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小学数学的教学和其他学科结合起来,以便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坚持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长期的坚持,在教育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影响[6]。教师在小学数学的教育教学中要注重在每一节课中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学中不仅仅在形式上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还要从小学数学的本质思想出发,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最为重要的是能够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着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学习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塑造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六一,刘晓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论分析[J].今日教育,2016(3):23-25.
[2]赖允珏.小学数学教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2016(5):42-45.
[3]刘明扬.谈谈小学数学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J].中华少年:科学家,2016(20):168-169.
[4]李星云.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11):45-48.
[5]马云鹏.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价值[J].小学数学教育,2015(9):3-5.
[6]徐国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7):42-45.
关键词:初中数学;核心素养;转变方法;教育技术
一、注重基础,转变方法
初中生年龄相对较小,缺乏一定的生活阅历,数学知识结构亦不完整,数学素养和抽象思维较为薄弱,因此,对其教学必须注重基础性知识,将最基本的概念、公式、法则等教授给学生,这有助于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理清知识宏观脉络,提升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与此同时,需要革新教学方法,尤其是转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实现启发性教学、引导性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也需要进一步加强,这有利于高效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本部分以知识点“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例进行简要分析。笔者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主要开展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明晰学生当前的实际需求。经过分析,笔者发现这一阶段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ax+b=0(a≠0)和二元一次方程ax+by+c=0(a、b≠0)的解法,但他们对其具体应用的掌握程度不够,无法有效做到熟练应用。第二阶段,借用数学文化,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点“二元一次方程组”。在教学中笔者运用了数学名题“鸡兔同笼”。起初鼓励学生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有学生用算术法、一元一次方程进行了解答,但学生都觉得过程甚为繁琐,笔者趁机引出了“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一知识点,并进行了讲解,课堂教学效果显著。
二、结合需求,融通文化
学生的实际需求是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点,唯有顺应和结合学生需求,进行教学方案的设计,才能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具体教学中,首先要做的就是结合学情,明晰学生当前的实际需求,进而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同时,考虑到数学文化在数学核心素养中的重要性,在教学设计和开展过程中,要注意挖掘数学文化,如数学的图形美、公式美或数学的思想内涵与文化价值,借用数学文化提升教学效率的同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本部分以知识点“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为例进行简要分析。在教学实践中,需要注意两个核心:基本知识点的运用、课堂启发性教学模式的确立,在此基础上开展教学。经过分析,发现先前教学中学生已经掌握了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这可作为基本知识点运用到教学中,以引出本节课所要教授的知识点。笔者通过提问,魍澄幕“双鱼”剪纸作品是由两个形状、大小完全相同的图案组成的,这两个图案的位置有怎样的特殊关系?怎样改变其中一个图案的位置,可以使它与另一个图案重合?
然后我将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很快发现第一幅作品是轴对称,第二幅作品同样让学生探究它又是如何对称的,从而引入本课题“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这就很好地为本课做了铺垫,学生的心中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期待,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做了思维上的准备,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对称、均衡的美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形象教学,育植思维
数学教学的抽象性和枯燥性,一直是影响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因素,因此,在教学中将较为晦涩难懂的概念和法则用一种充满趣味的形式呈现出来,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即坚持形象直观的教学方式,善用情景化教学方式。具体可借助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或创新授课模式,采用游戏学习等方式。再者,学生“懂得法则,却不会应用”的现状,归根到底是由于学生尚未形成数学思维,教师需要教会学生数学规律,向学生传授数学思想,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本部分以知识点“二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为例进行简要分析。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大多数教育者经常会利用喷泉问题进行讲解,传统教学常利用直角坐标系解决问题,较为枯燥,教学效果也不理想。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改进,提出了一个问题:喷泉的路线和哪种函数图象相似?然后通过多媒体对这一路线进行了动态演示,这样较为清晰地展现了二次函数y=ax2+bx+c(a≠0)的特征,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笔者借此一步步地引导学生“求出水口的高度”,从而解决问题。这有效使用了形象教学,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思想。
四、借力技术,数字呈现
随着互联网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也需要借助信息技术,实现数字化呈现。具体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获取教学资源,充分开辟教学资源获取的新渠道,尤其是选取适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元素和材料;另一方面,要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学生群体学习方式的变化,即由传统的集约式学习转变为碎片化学习,教师需要由原来的课堂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积极开发教学视频,帮助学生学习。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信息素养;培养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技术快速进入中国的学校中,随着现如今社会各行各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工作的频率越来越高,为满足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部门及所有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学生不仅应懂得信息技术的相关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将课程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促进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进而增强小学生的信息技术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使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熟练地应用信息技术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强化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自控能力
在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极大程度上开阔了小学生的眼界,促进他们领略先进技术的魅力。然而,网络信息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在发挥信息资源优势的同时,也传播了一些不健康的信息。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自控能力和自制能力普遍较差,他们的三观仍然处在形成过程中。在不良信息的干扰下,难以正确处理不良信息。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的自制能力和自控能力,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三观,努力为学生创设绿色健康的网络信息环境,减少或消除网络信息环境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另外,信息技术教师还应该阶段性地与班主任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适时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课堂表现。
三、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信息素养的培养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分别为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能力的培养以及信息知识的培养。下面以任务驱动教学法和分层教学法为例,对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进行探讨。
(一)利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加强学生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部分,需要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因此,在新课标理念下,任务驱动教学法不再局限于教师机械地设置任务让学生来完成,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己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并通过所学知识和教学资源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占有主导地位,负责从旁辅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所以,教师应该促使学生明确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锻炼学生的信息思维能力。同时,还应该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内涵产生一定的认识,将他们的信息思想提升至科学技术的高度,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得到充分培养。
(二)利用分层教学法提高学生信息能力
信息能力是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知识的基础上,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丰富学生的信息知识,在学生具备一定信息知识储备的情况下,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融入信息技术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实现因材施教,进而增强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强化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仔细观察信息课程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获取更多的信息知识
学生信息知识的获取依赖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展。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综合性评价,阶段性地调整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策略,引导学生明确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开展的宗旨,使学生在特定要求中进行信息技术的实际操作,进而不断地丰富自身的信息知识,提升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另外,教师还应仔细观察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和学习过程,并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评和互评,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的评价结果和学习行为、学习态度等方面给出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根据综合性评价结果发现并改善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从而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促进学生信息技术实际操作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实现学生信息素养的优化培养。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信息技术教师与学生团结协作、共同坚持和努力。不仅需要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实操能力。基于此,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在多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信息技术;能力素养
小学信息技术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从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作为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教学要积极倡导以探究为主的科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现阶段,信息技术作为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小学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提升教学能力,才能满足现阶段学生学习的多方面需求。
一、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具备的能力
1.灵活处理信息,整合课程内容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要学会灵活运用形象的动
画、图片,描述科学课程教学内容,要学会运用多窗口,随时插入科学课程中教师和学生所需的文本、图片和视听信息,呈现教学重点,从而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丰富课堂形式,达到教学任务目标。教师既要掌握多媒体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避免“黑板搬家”“老师搬家”“课本搬家”。教师应当将科学课程的内容和信息技术的平台有效结合起来,实现多媒体在教学中的集合、界面的设置和交互。
2.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计算机操作能力是多媒体教学采用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要提高计算机的综合操作能力,要对经常使用的多媒体软件的用途、使用方法有所了解。教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学习掌握可供使用的科学知识,授课前将课堂上需要使用的网上资源、课件事先装入计算机中,下载所需要的软件。
3.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能力
综合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接受知识的认可度,要求小学教师需要用学生喜欢的、熟悉的视听材料、图片和文本资料引起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小学教师要处理好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述新知识、巩固新知识以及布置课外作业等环节,运用好多媒体技术的时机,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动力。并经常性地征求学生的反馈意见,改进教学方法,便于师生之间人际关系的互动式发展。
二、小学科学教师应该具备的素养
1.扎实的教学能力素养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教学者要具备良好的教学基础,掌握本学科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并树立终身学习的目标,通过设计、组织好科学教学活动,丰富课堂科学知识,发展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能够多层次、多侧面地思索问题,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科学探索。
2.承认自我不足、自我批判的素养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教师、学生都能通过各种平台学到各种信息技术,如:网络资源,学习了解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但是同时,小学教师也不再成为学生知识渠道获得的唯一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一定处处都比学生强。可能在某一问题上,学生的理解力要优于教师。因此,教师应本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对不了解的问题,承认自己的不足,向学生学习请教,体现教师“不耻下问”的优秀师德。
三、如何提高课程整合中小学科学老师能力
1.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随着信息知识的大爆炸,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新技术、新工具的出现,使得任课老师必须不断学习,跟上技术跟理论发展的脚步。需要教师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别人的意见与建议,甚至可采用合作学习或伙伴学习的方式,不断探求真知,不断提高教学能力与素养。
2.强化教学和科研过程中的行动力
在课程整中,小学教师需要将传统的教学内容与信息进行有效整合,这需要小学教师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教师通过亲自动手,提高自身素质,满足教学需求。
3.学校组织不定期的培训
摘要:人类社会正迈入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素养将是所有公民应具备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教育要迎接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就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我国目前所进行的新课改是面向素质教育的,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让他们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使他们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素养;新课改
在信息化社会的今天,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将是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读、写、算”一样重要的、终生有用的基础能力之一。那么,什么是信息素养,如何培养中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一、理解信息素养的含义
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中小学生从小就接受正规的信息素养教育,从认识版权标识到学会检索信息,从怎样解决问题到使用信息解决问题,都可以在信息素养教育中获得了解与训练,根据国外的研究成果及现实需要,我国教育部2000年11月下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将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规定为培养中小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且认为信息素养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意识
信息意识就是使用信息技术解决工作和生活问题的意识,这是信息技术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点。看一个人有没有信息素养、有多高的信息素养,首先要看他有没有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有多强,也就是碰到一个实际问题,他能不能想到用信息技术去解决。
2.信息常识
信息常识就是信息科学技术常识,促使学生阅读有关的信息文章,参加有关讨论,便于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3.信息能力
发现信息、捕获信息,想到用信息技术去解决问题,是信息意识的表现。但能不能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选择适合的信息技术及工具,通过恰当的途径去解决问题,则要看有没有信息能力了。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基本操作能力,信息的采集、运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信息系统的分析与查错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
4.信息道德
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要让学生学会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自觉地选择对学习、生活有用的内容,自觉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这也是中学生信息素质的一个重要体现。
信息意识决定一个人是否能想到用信息和信息技术;信息能力决定能不能把想到的做到、做好;信息道德决定在做到过程中能不能遵守信息道德规范、合乎信息伦理。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的核心和基本内容,信息意识是信息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并渗透到信息能力的全过程,信息道德是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正确应用的保证。
二、如何培养信息素养
信息意识从何而来,信息能力如何培养,怎样提高学生的信息道德水平,是将信息素养的培养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关键问题。信息技术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模式,而不是简单套用其他学科的模式。
(一)教师要融入新课改,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观念转变中,教师应该首先认识到,信息技术课是必修课,管理上要重视起来;其次学生素质的培养是各门学科教育共同努力的结果,然而现在许多教师认为非高考科目不重要,这种思想潜移默化到学生,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课的教学。
(二)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课程整合。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学生创新能力和信息素养的培养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如利用中文打字巩固汉语拼音;把“画图”和美术教学有机结合;教word文字处理时,与语文相结合,利用文字处理功能写作文,利用美化工具设计板报扥。
(三)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教师要不断地学习、实践、交流,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为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营造良好环境。
(四)充分利用现代化网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利用因特网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文明使用因特网的基本信息素养。
(五)及时评价。评价与教学过程一样重要,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和喜悦。评价作品的过程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审美能力。通过评价交流,分享成果,拓展了思路,使学生的认识和情感得到提升。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抓住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的和实施的本质,适应了当前新课改的潮流。信息素养的培养既是新世纪实施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实施国家信息化战略、参与国际市场上人才竞争的一项基础工程。
参考文献:
[1]杜惠杰.信息技术课如何提升学生信息素养和创造素质[J].科技风,2011(2).
[2]宋绍军.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3]左明章,论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2月第15卷第1期
关键词:中学数学;教学活动;人文要素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05-0013-01
自然学科本身是一种严谨而理性的学科,数学教学的目的是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并培养一种逻辑思维,但是学科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数学也如此,并非绝对的理性,因此教师在过程中,也要从其他角度,让数学这一学科充满着人文主义色彩,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
1.中学数学人文要素的表现
1.1 严谨理智的态度。数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基本的表现就是严谨理性,这也是数学学者应该具备的基本品性。中学阶段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把握数学的基本思想内涵,帮助学生培养严谨、条理清晰的思维方式,这在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认真细致的态度、严谨理性的品格起着重要作用。
在数学学科中,所有的结论都是通过严密的验证得出来,是一种逻辑推理的结果,数学中的一切定律、法则都有其自身的规范性,所有的相关问题都要依据这个固定的规则,这是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前提。这种数学思想的人文因素在于向学生传达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观,要尊重客观规律,体现在生活中即为遵守法则,社会的有序运行实在一个大的制度下,每个人都需要去牺牲一些权力,以保证权力的自由。
1.2 事实求是的品格。数学作为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结论的确定性。数学的语言表述无一例外是准确绝对的,而人文学科对于一个问题没有绝对的对错,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结论,着重在于学术观点的讨论。因此数学的学习,要求学生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在论证的每一个步骤都要符合三段论的逻辑。
纵观数学的发展历史,正是人类从唯心到唯物的艰辛历程。追求真理需付出巨大努力,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知难而进的品格。
1.3 开拓创新的精神。科学的不断进步离不开创新,新时代对于人才的要求,在于是否具有创新的精神。数学历史上许多伟大的结论和定律,都是数学家们打破常规、摆脱思想禁锢而得出的,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精神,对于未知事物保持好奇心与质疑,不断提出问题,并积极思考。
2.中学数学教学中人文要素的价值
科学文化体系主要的核心就是研究活动中的行为与价值观,其中,构成人类学术思想中最基本的人文要素包括批判、创新、理性、严谨等,这是人类发展中所拥有的最基本也的精神要素。对于像数学这样的自然学科,其中的核心精神就在于严谨与理性,而数学要在学术上容纳各种观点,保持一种先进性,又离不开观点的相互协调与自由竞争;从历史的角度而言,数学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离不开数学家的开拓创新,推陈出新,用发展的眼光来正视这门学科。数学中丰富的人文主义思想从历史的角度出发,并以哲学观作为基础,揭示了学科之间的固有的联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正确把握这种联系,并将数学理念中的人文因素作用于学生人格的构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教育中的人文主义关怀能健全人的心智,满足精神层次的发展需求,在人格塑造与可续探究中寻求一种平衡状态。在新时代课程改革的深入,数学理性下的众多精神品格,有益于培养全面人才,是时展需要的精神,也是教育体系不断完善的必经之路。
3.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人文要素
3.1 教学理念体现人文关怀。基于数学自身严谨性的学科特点,数学中的诸多精神内涵可以帮助提升道德品质,塑造健全人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进行枯燥的学科理论内容传授,某种程度来说削弱了数学本身具有的多重功能。因此,数学教学要形成理论与人文的和谐统一,教师要树立一种人文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体现人文关怀,真正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而且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在教学中传达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2 树立历史观的教育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史学的教学观念,适当介绍数学的历史,尤其是数学家不断探索真理的奋斗经历,将数学知识置于一个生动的大背景下,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同时,还可以介绍我国数学的发展史,展现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并纵观历史,分析中国近代科学落后的原因,以此鼓励学生奋发图强。
3.3 引导欣赏数学中的美学。任何学科都可以从美学的角度进行鉴赏,数学也如此。引导启发学生欣赏数学的美感,提高审美素养,也是人文主义的要素之一。数学中的美学,可以帮助学生从枯燥的数理中解脱出来,以一种优雅的艺术思维角度去理解学习,在应用计算技巧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在视觉上已经形式上的艺术美感。
中学数学中蕴藏着许多美学原理,图形的对称性体现的美感,函数曲线的线条美感,以及一些奇妙算式在结构上呈现的规律性。例如781250乘以128等于100000000,11的平方为121,111的平方为12321,1111的平方为1234321。教师在教学中引入这种教学理念,可以激发学习的热情,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同时启发学生利用美学的一些规律,事半功倍地掌握学习内容。
结束语:
在中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注重人文情怀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提升自身人文素养,从而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下,实现素质的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 彭胜光.中学数学教学中进行科学人文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2)
[2] 徐彬.人文精神视角下的中学数学教育[J].课程与教学论・数学方法论.2010(12)
[3] 孙玉华.中学数学教育与人文主义教育[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22)
[4] 赵发忠.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人文精神的渗透[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6)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素养;核心素养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另一方面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逻辑推理和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不仅仅当前所有初中数学教师面临的新课程,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注重学生数学思维拓展,为增强数学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重要体现,思维又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如果学生缺乏数学思维,便无法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数学水平。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的数学思维拓展,逐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具体的教学当中,课堂上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作为载体,有效发散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思维意识,增强数学核心素养。
二、准确把握初中数学内容的整体性
数学这门学科是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各个知识点一体的一门学科,其同一部分的各个不同的知识点均存在较强的逻辑关系。因此。在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从宏观上准确把握数学教学的内容,理清各个数学知识点之间存在的逻辑链条,以便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完整的数学知识网络和系统。
三、教师应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显然必须提高数学教师的数学素养,这是新课程对每一个数学教师的基本要求.基礎教育课程改革,使中学数学教育在其目标、课程、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化,面对21世纪数学教育改革的挑战,数学教师在提高数学素养的同时,还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广泛涉取各种新知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不断提高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这已成为世界各国发展数学教育的重要课题。
1.提高自身的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对于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一项职业能力,它不光是要求语言类专业的教师要做到一个精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对于理工科类专业的教师也是有很高的要求的。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述知识,最重要的工具就是语言工具。语言表达对于初中数学的教学来说,不光是将你所要表达的知识表达、阐述清楚,还要考虑严谨的思维逻辑、以及对于文字的掌控运用和拿捏处理等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因此,教师一定要能够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更加丰富初中数学的核心素养的培养。
2.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对于初中数学教师来说,教材是教师的主要利用工具,但是在教材的使用上面是要讲究技巧的,教材也是学生学习的最有效的平台,那么,面对教材中那么多的繁琐的知识点中,如何做到重点难点的划分格外重要。那么,教师钻研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就从中可以得到体现了,一个优秀的教师,在课堂中是从来都不需要依赖教材的,因为他可以把教材中的东西变成自己的东西,然后再加工再传授给学生。这样就很好的避免了学生做很多无用功的可能,学习的效率就会大大的提高。
3.过硬的专业知识。对于初中数学的教学来说,教师拥有一个过硬的数学专业知识,是学生能够进步的重大支撑点,也是教师努力调整教学方法的基础,过硬的专业知识才会给教师带来更多的自信,也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这份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可贵品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4.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时俱进,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素养。如今的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越来越广泛,也越来越普遍了,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同时,教师需要时刻关注的是学生的学习状态,多媒体教学可以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减轻教师的任务,大大地节约课堂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数学学习能力水平。
四、体现数学学科的思想性
所谓数学思想主要是指学生对各个数学概念、数学结构和数学方法的本质性认识,是学生从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所提炼的数学观点,对整个数学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里所提及的数学思想,主要是指初中数学这门学科所蕴含的抽象的数学思想、推理思想和建模思想,以及由这三种基本思想所延伸出来的分类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转换化规思想、函数思想、方程思想、随机思想和抽样统计思想等。同时,在初中数学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还涉及到很多具体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充分凸显出数学学科的思想性。因此,在初中数学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全面研究教材内容,深入挖掘教学内容中所体现的数学思想,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地体会到数学思想的教育价值。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所有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因此,便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升入研究教材内容,充分重视数学教学理论,数学教学实践的有效结合,为学生学习数学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
参考文献:
[1] 马相春.基于大数据的初中数学智慧学习系统模型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7.
[2] 刘晓旭.高中学生数学学习适应性的调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7.
【关键词】 中职数学;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Abstract】 this article unifies the author own teaching to realize that,through the analysis professional middle school mathematics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proposes the educational reform measure from five aspects.
【Keywords】 center duty mathematics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educational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4041(2007)09-0088-02
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不但已成为指导中学数学教学改革与实践的指导思想,而且也成为职业学校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针对职业中学数学教学现状,作者进行了一些创新与尝试,探索适合数学教学的基本思路。
1职业中学数学教学现状
数学课程是我校每个专业必开的文化课之一,它的任务是通过学习数学知识,应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去寻找对科学事实和现实世界现象的认识和理解的过程,它包括数式的运算、推理、分析、选择、制表、绘图、估计、符号变换、优化方案等诸多方面,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校数学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1理论知识系统性太强。多年来,我校使用的数学教材教学容量太大,系统性和理论性太强,教材的部分内容均为普通高中教材尚未接触的知识,适合大学生学习,对中职学生要求太高,不符合教学实际情况,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
1.2教学内容和实际脱轨。数学教材只是空洞地讲述一些数学公式、定理,然后应用解题,计算繁杂,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接触的很少,空洞乏味。如果所学的知识不能用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当然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让学生找不到学习的理由,自然就不愿去学了。数学理论还应该和学生所学的专业紧密结合,在学生喜欢的专业中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我在烹饪专业的数学课中就加入了许多成本核算的内容,学生在轻松的数学学习中,专业水平也得到了提高,这乃是一举两得的好差事。
1.3学生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较差。由于初中以分数为中心的应试教育,使得许多学习不好的孩子失去了学习兴趣,丧失了学习信心,从而导致他们自暴自弃,2007年4月对全校2030名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只有14%的学生对数学学科感兴趣,只有18%的学生能做到课前主动预习新课,只有31%的学生能够课后独立认真地完成作业,有71%的学生感觉到上课时想睡觉或想做其它和数学无关的事情,有4%的学生一窍不通或者干脆倒头大睡,可见数学课上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1.4教学手段落后。目前,我校数学课程教学方式基本上还是比较传统的,一根粉笔一本书,三尺讲台,一站就是四十五分钟,周而复始,一成不变,不仅内容枯燥乏味,而且方法老套,缺少趣味性。即便是学习立体几何,教具也少得可怜,缺少吸引力,学生不感兴趣,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没有了记忆的学习只是白费力气而已。
1.5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必要性认识不够。马克思曾指出“一门学科只有成功地应用了数学时,才算真正达到了完善的地步。”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学科是许多学科的基础。职业中学的教学基本上以专业课为主,文化课为辅,这也致使许多学生重视专业课而轻视文化课,文化课只要考及格就满足了。部分学生认为只要有技能在手就业也就不愁了,文化课尤其是数学在以后的工作中根本没有用武之地,为何还要花大力气去学呢?从而给数学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
2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综上分析,职业中学数学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2.1降低理论性教学内容的难度。教学中,我们应当把握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我校培养的是中等技能型人才,不是研究型人才,所以一味地强调理论学习已经失去了实际意义,同时还使学生由于不懂而逐渐对数学学习失去信心,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2.2更新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各章节。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也应该及时地更新。数学教学内容应该和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以及所学专业、社会需求相结合,学以致用才是硬道理。许多职业中学使用了学校自编教材,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屏弃了繁杂冗长的内容,由浅入深,加入许多具有现代气息的题目,让学生多讨论、多动手、动脑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率。我国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成为被动的学习接受者,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而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课堂上要多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利用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当利用各种教具,实物举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讲立体几何中的球时,带了篮球和足球到课堂上,学生看到后很兴奋,利用实物引导学生探索相关的知识,讲解时也很省力气,学生记忆牢固。我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先生创造的“班级自动化管理”模式在教学中的应用十分成功,值得我们借鉴,他教给学生的不只是实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知识的技能,所以即使他平时开会、出差离开学生很长时间,学生仍能按照他布置的任务按时独立完成,而且他所带的班级考试成绩在县里、市里总是名列前茅。
2.4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CAI)。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生动,影音并貌的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是传统教学方法无法比拟的,这既适应现代教学发展的需要,又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目前常用的教学课件很多,要根据实际教学需要结合学生情况选择较为适合的教学课件,例如在学习立体几何内容时就可以利用立体几何课件给学生演示几何体的相关内容,非常直观,立体感极强,营造了立体空间环境,同时很容易地培养起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任课教师再也不会为抽象内容的教学发愁了。
3创新考试模式
我在教学中改变了单一笔试的考试模式,创设了多种考试方式并存的考试模式,将考试渗透于平时的教学中,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中、期末成绩相结合,以百分比形式计算总成绩,增强学生平时主动学习的动力。平时成绩包括上课遵守纪律、回答问题、练习完成情况,课后思考题完成以及作业完成情况等。这样使得许多不善于笔试的学生通过平时的塌实辛苦的劳动获取到满意的成绩,也使得善于投机取巧的学生无机可乘,只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有利于培养学生刻苦钻研、苦干实干的精神。
4结语
关键词:高师;数学学科教学论课程;现状分析;改革设想
数学学科教学论是高师学生的一门专业必修(基础理论)课,它是由传统“中学数学教材教法”(以下简称“教材教法”)演变而来的。由于此门学科形成较晚,加之长期以来存在的有关课程属性、课程功能等方面的误区,其发展已远远滞后于当代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既不利于学科自身的发展,更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的需求。因此,只有厘正偏误,改变原有课程理念,突破原有的课程结构框架,才能走出误区,摆脱当前的困境。
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学论课的现状
教学论课程既是高师院校体现教师专业特点的重要课程,又是直接反映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基础教育数学新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方式等多个层面提出了全新的理念,这些理念是新一代中学数学教师必须具有的教学理念,也是指导教师教育行为的准则。而教学论课程在这几个层面上的现状都滞后于新课程的发展。
1.在课程目标层面上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教学目标上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的统一,改变了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而教学论课程的目标是为了追求给学生打造全面而扎实的理论基础。因此,高师教学论在课程属性上的定位仅是专业理论课,它自然追求小学数学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课程目标也就体现为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这与新课程理念是相悖的。
2.在课程内容层面上
新课程内容表现为两个特点:一是强调综合化。增加了能够反映现代数学思想和方法的一些新知识,如分形、混沌、编码与密码、纽结理论、数学软件使用、逻辑框图等,并把数学建模、数学探究与数学文化贯穿于数学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始终,使学生在多方面获得发展。二是注重生活化。鲜明地主张要设置“身边的数学”,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强调科学知识同生活世界的交汇,理性认识同感性认识的融合,期望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验和理解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过程,体验数学的美丽,从而实现整体人格的发展。
而现行的教学论课程在内容上难、繁、偏、旧,仍只注重书本知识,关注的仍然是数学学科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与对中学数学教材的分析,很少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忽视学生的生活世界,弱化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因此,很难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3.在学习方法的层面上
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以学生主体对知识的建构为基本教学理念。作为建构新知识的学习不仅要成为学生不断质疑、不断探索、不断表达个人见解的历程,还要成为学生超越原有的个人行为,成为群体合作的行为。它期望不仅能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养成探究学习、合作互助的良好习惯。可是现行的教学论课程基本上是“教论”,主要讨论的是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对于学生主体的学习方式的研究基本上是空白,这是与新课程所倡导的“以学论教”的理论相悖的。
二、教学论在高师课堂教学中的现状
1.重学术性,轻师范性,与培养目标脱节
教师教育长期存在着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在现实中,人们更注重课程的学术性。在该理念的影响下,教学论也被界定为专业理论课,追求给学生打造全面而扎实的理论基础,其内容也就几乎覆盖了中学数学的全过程。勿庸置疑,深厚的学术功底与教学水平有极高的相关性,深厚的学术功底是优秀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的基础性素养,然而,牺牲师范性却与高师的培养目标完全背道而驰,因为数学教学能力才是数学专业师范生能否成为合格教师的首要条件。随着师范教育垄断教师职前教育的改变,高师院校在综合性大学竞争中,如何保持自己的特色,重新让社会认可自身的独特价值,是师范院校当前所面临的新课题。
2.重理论、轻实践,与市场需求脱节
片面追求课程的学术性,必然导致重理论、轻实践的偏向,其结果是:教学论课程忽视了中学数学教学工作的实践性,使得师范生在开展教学工作时不能很好地发挥所学的教法理论的指导作用,甚至形成了理论与教学实际相割裂的局面。这一问题可以从学生试教或实习工作中得到反映。例如,有半数以上的师范生在备课时对教学内容的重、难点把握不够准确,教学目的的确定不够恰当,教学方案的设计不够合理,在授课中对数学命题和数学概念的讲解只是照本宣科,或讲解不清晰,不到位,不能自如地将所学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学生中普遍流传着这么一则顺口溜:“教学论很重要,可是上课想睡觉。理论知识满堂灌,走上讲台难用到。”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这是目前高师教学论课程的最大尴尬。
三、教学论课程改革的设想
1.教学论课程属性的科学界定
“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学科,还是一门以培养数学教师的教学技能为主要任务的应用性学科,这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直接影响到教学论课程结构与内容体系的建构。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首先弄清楚师范生必须具备哪些知识和技能。
长期以来,人们一般认为,只要具备充足的学科知识便自然能成为一位好教师。事实上,好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还需要具备与学生、教学、课程等相关的教学知识。因此舒尔曼(Shulman)认为,教师需要一种在真实教学中使用的、有别于纯粹的学科知识和一般教学知识的知识,他称之为学科教学知识,它被视为教师专业所必需具备的知识[1]。这种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所特有的,是影响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因素,也是学科教师、学科专家与教育专家的不同之处。因此,作为数学专业的师范生,除了应当具有数学学科知识,还应当具有学科教学知识和技能。而要形成学科教学技能要先学习相关的陈述性知识——所教学科的知识和教育学的知识,明白“教的是什么”和“怎么教”的事理;再学习由所教的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与教学实际结合而成的学科教学的程序性知识,知道“怎么教”;最后还得经过训练与实践才能形成“教”的技能。
可是,现行的教师教育中的教育课程分量较小,结构单一,基本上就是心理学、教育学、教学论和教育实习等科目,只占教学计划中课时总量的10%左右,并且这些课程以各种概括化的定义、规则、理论等为课程的起点。当前,各师范院校扩招,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在师范生教育实习环节上多无力顾及,本应有的技术指导已转为日常管理了。由此可见,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的传授与技能培养,主要落在了教学论身上。
因此,把教学论课程设置为专业理论课的理念是失当的。有人提出,“学科教学论是研究如何使有关的一般理论与学科教学实际情况相结合,来指导学科教学实践,并在学科教学实践基础上研究有关的一般理论,对有关的一般理论进行整合、补充、发展和完善的学科,其核心是以实践为目的的理论设计”。也就是说,教学论的课程目标是让习得了数学专业知识与教育理论知识的学生产生“能教数学”的变化;学生产生的变化是形成了教学技能,它规定了课程的性质;课程任务是向学生传授数学教学技能;课程授受方式是教师讲解指导下的学生操作训练。实质上教学论课程是学生将从数学教育专业理论课学到的理论知识转化成数学学科教学知识的“桥梁”,从而弥合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断裂。显然,教学论课程是一门以培养数学教师的教学技能为主要任务的应用性学科。
2.教学论课程功能应该多样化
教学论课程注重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使得该课程只起到一种解释的作用,而弱化了指导功能。学生学习后,对数学教学知识也只能停留在理论水平上,在教育研究方面更是一片空白。因此,难怪教学论课的有效性会受到人们的质疑了。
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教学论的功能应该多样化。不仅要让师范生能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还要让师范生获得初步的学科教学知识,更要引领师范生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学科教学知识获得的同时,进行一些科学研究。一方面要引领学生关注理论的实践研究,跟踪与中学数学教学有关的学科的前沿理论,结合学科教学实践,对各种理论进行整合,并努力将其运用于数学教学实践;另一方面,要引领学生进行实践的理论研究,要在先进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学科教学实践,从而更好地获得学科教学知识。
3.教学论课程结构应该综合化
教学论大都沿用一般教学理论体系的套路,人们奉行简单的拿来主义,将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简单的套用、移植或复制,使教学论成了一般教学论的理论加上中学数学教学的实例,即本质规律论+目的内容论+过程原则论+组织形式论与方法论+评价论,这种封闭僵死的模式化理论体系,与鲜活的教学实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如何在教学论中融合中学数学的教学理论与当代教育学、心理学及教育技术等最新理论,我们在实践中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我们打破了原理论课程的模式,将知识分解为若干个知识模块,各个模块都要反映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趋势,从而将哲学、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以及中学教学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还在各模块体系上反映出基础教育改革对未来中学数学教师的新要求,并将先进的教育理念、最新的学科知识、多样化的教学操作技能综合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获得了很好的成效。
4.教学论课程内容应该时代化
教学论课程在内容上要体现中学数学的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与实践的指向性。它一方面要涉及中学数学教学目标论、教学课程论、中学数学学习论,同时要涉及中学数学教学的操作体系;另一方面要涉及到学习和借鉴当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最新成果,还要关照到基础教育数学的鲜活教学实践,不断吸纳当代教育学科的教育理论与数学教学实践中的最新成果,并将其实践经验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从而形成特有的新理论。因此教学论课程的内容不仅要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充实,富有时代气息,而且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弹性。
5.教学论课程教学方法应该现代化
师范生在校的学习方式将直接影响其未来的教学方式和生活方式[3]。实现从大学教法到中学教法的转化过渡,实现从师范生向教师角色的转变,是高师院校教学所特有的规律。而现行的高师数学课堂教学,教师“一言堂”现象依然突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呆板,缺乏学生探究和主动参与,缺乏相互的合作与交流,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习惯于方法上的“倾囊相授”,内容上的“面面俱到”,问题解决上的“教师自我表现”。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主演式”、少数学生“配角式”、多数学生“观众式”仍大行其道。有研究表明,有89.7%的高师院校的数学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这种教育的结果是造成了多数高师院校学生主体性的缺失,他们被动地围绕上课、作业和考试转,为获得分数而学,疲于奔命,穷于应对;他们学习不得法,死记硬背概念、结论,生搬硬套公式、定理;他们人际关系紧张,不会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等。
这种对师范生的培养方式不能满足新课程对人才的要求。因此教学论课程教学方法要满足时代的发展,不仅要发挥自身教学的功能,还要对师范生起到示范的作用。新数学课程的实施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有从事数学发现活动的体验,具有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笔者在高师的大学数学课堂中实施了教学方式的改革,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探究——体验”式教学方式[5]。实践证明,教学论教学中的“探究——体验”式教学方式能应对新课程对学生提出的经历、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努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等教学要求。
6.教学论课程评价应该多元化
教学质量如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效果上。而目前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手段只有考试,即通过考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水平给予评价。教学论课程也一直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即“平时成绩+期末成绩=学科成绩”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其中平时成绩是教师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与上课考勤为依据的,占总分的30%,而学生作业的完成与上课出勤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信息,因此教师无法对学生给出一个公平合理的平时成绩;期末一次性考试的成绩定为期末成绩,占总分的70%,其偶然性大,考试内容一般偏重书本上的知识和教师在课堂上所讲的问题,即便是有对教材分析的考题,那也都属于理论性问题。这种评价方式与教学论课程是一门以培养数学教师的教学技能为主要任务的应用性学科的属性要求相差甚远,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以及学生教学基本技能等内容不易考核,因此也就不能准确而全面地监控学生对这门特色课程的目标要求的达成情况。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合理评价的重要保障,对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根据课程目标和要求,对学生学习全过程实施有效的监控。教学论课程评价体系要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更关注过程,从而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Shulman,L.S..Those whounderstand:KnowledgeGrowthin Teaching[J].Educational Researcher,1986,15(1):4~14.
[2]吴俊明.学科教学论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J]中国教育学刊.2003 (11):12~15.
[3]杜玲玲.数学教育专业学生培养的若干因素及关联分析[J].数学教育学报,2002,11(3):6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