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

第1篇: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电子商务

一、引言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为竞争的环境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传统的仅仅关注企业内部资源和竞争力的管理模式已无法适应新的竞争形势,它们必须在提高产品服务水平的同时降低成本,必须在提高市场反应速度的同时给顾客以更多的选择。以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现在及将来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供应链管理的产生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它同时把握企业内外部的资源和竞争力,强调在整个供应链上对资源和竞争力进行集成,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我国企业传统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模式无法适应新的时展趋势,影响了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生存和竞争力,因而研究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技术,对于提高我国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立足于国际舞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供应链管理概念(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CM)的提出只有二十几年的历史,目前尚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管理定义必须能够涵盖供应链管理思想、供应链管理产品和供应链管理实现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通过分析和比较,认为以下的定义是科学而全面的:供应链管理就是基于最终用户需求,对围绕提供某种共同产品或服务的相关企业的信息资源,以基于Internet技术的软件产品为工具进行管理,从而实现整个渠道商业流程优化的一个平台。简而言之,供应链管理是企业实现整个渠道商业流程优化的一个平台。

供应链管理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供应链能减少从原材料供应到销售点的物流流通时间。其次,供应链管理可减少社会库存,降低成本。第三,供应链管理可使企业组织简化,提高管理效率。第四,供应链管理可提高产品质量。第五,供应链可以从经营战略上加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信息技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1、信息技术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影响。供应链管理概念的产生和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密不可分,可以说没有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就根本不可能实施。信息技术的发展改进了企业供应链管理获得竞争优势的方式,当企业成功地应用信息技术于供应链管理中,就能提高供应链管理的运作效率,增强供应链管理的决策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可对供应链管理产生六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改善供应链伙伴之间的联系,从而建立新型的顾客关系。第二、及时了解消费者和市场的需求。第三、有效整合分布在各地的仓储设备,形成虚拟仓库。第四、具有及时决策和模拟结果的能力。第五、改变产品和服务的存在形式和流通方式。第六、具有全球化管理和基于消费者要求的批作业能力。

2、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是一个内容十分广泛的技术群,究竟供应链管理中用到多少种信息技术,目前无法统计。我国的许多学者认为,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物流信息技术包括条码技术、射频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xtranet/Internet、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和地理信息系统。马士华等人在《供应链管理》一书中将信息技术表示如图1所示。

信息技术在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发展过程,包括整个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管理全过程的一个复杂的体系。从信息化的不同层次来讲,企业信息技术包括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过程的电子化,决策过程的智能化和营销过程的网络化。

四、供应链管理中的核心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奠定了信息时展的基础,同时又促进了信息时代的到来。它的发展以及全球信息网络的兴起,把全球的经济、科技、文化联接在一起。任何一个新的发现、新的思想以及新的概念都可以通过网络,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下面将分别介绍现阶段供应链管理中的关键信息技术。

1、互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为供应链成员信息共享和交流提供了相对方便、快捷、廉价的方式。供应链成员可以通过计算机及时地获得供应链上的信息,互联网为供应链信息共享提供了一个基础的工具。传统的信息系统主要采用C/S结构。由于用户界面不一,不同系统间不易交流,导致了系统内及供应链内各企业间的“信息封闭”。而网络技术的出现,给供应链信息的集成管理带来了可能与活力。WWW(World Wide Web)是因特网上的一种超文本的信息检索服务程序,简称为Web。它的基本概念就是超链接,可以支持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数据类型。具有服务快速、强大、协议规范、服务器假设简单及信息制作简单的特点,而且Web还具有以下特点:Web与平台无关;Web是分布式、动态的、交互式的。

由以上的分析可知,Web的种种特点正好满足了供应链管理的要求,即在供应链节点企业信息系统的结构各异的基础上做到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畅通无阻。因此以Web技术为基础,以Intranet技术为核心,基于网络对象超链接技术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就能很好地解决现有企业供应链中信息堵塞的问题。此信息系统能成功地访问供应链上基于不同结构的各种服务器以及数据库和其他文件系统。其结构原理如图2所示。

2、客户关系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CRM)是指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不断累积客户信息,并使用获得的客户信息来制定市场战略以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客户关系管理同时也是一种管理软件与技术,它将最佳的商业实践与数据挖掘、数据仓库、一对一营销、销售自动化以及其他信息技术密切结合在一起,为企业的销售、客户服务和决策支持等提供一个自动转化的解决方案。

现在“以消费者为中心”已成为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之一,“面向客户需求”是供应链的根本。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世界各地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都经历着从卖方市场到买方市场的转变。进入信息时代后,随着竞争的不断加剧以及产品和服务的极大丰富,特别是信息工具和渠道的快速发展,使得客户对产品和服务的选择范围不断扩大,选择能力不断提高,同时选择欲望也日益加强,因此如何吸引新客户并保持老客户已经成为当今企业竞争的焦点。企业需要通过获得与客户关系的最优化来达到企业利润的最优化。客户关系管理广泛深刻地应用于供应链管理中将真正实现企业实时响应客户需求,实现需求和供应链条上资源的最优化配置,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能力。

3、企业资源计划(ERP)。企业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定货点法、MRP系统、闭环MRP和MRPII,一直发展到现在的ERP,并且还在演变下去。

一般而言,ERP系统包括以下主要功能:供应链管理、销售与市场、分销、客户服务、财务管理、制造管理、库存管理、工厂与设备维护、人力资源、报表、制造执行系统、工作流服务、企业信息系统等方面。供应链管理要求企业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并做出积极的调整,以保证本企业乃至整体供应链系统的动态性,在MR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企业资源计划(ERP)把原来的制造资源计划拓展为围绕市场需求而建立的企业内外部资源计划系统。ERP系统需要考虑整个供应链上供需各方业务流程和组织机构的重组。为了提高供应链管理的竞争优势,必然导致相关企业业务流程、信息流程和组织结构的重组,从而把传统的MRPII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应变性提升为ERP系统通过网络信息对内外环境变化的能动性。ERP还采用了网络通信技术的最新成果。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使ERP系统得以实现供应链管理的信息集成。ERP是一个面向供应链的,以网络通信技术为基础的管理信息集成系统,它包含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思想和科学的管理方法,采用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最新成就,实施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战略,综合考虑供应商、制造商、分销网络和客户等方面的综合影响,实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生产为核心,库存为中轴,财务为总控,利用产业方程式原理,将客户、市场、供应商及企业本身以业务流程为导向,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高效运作的供应链。

4、电子商务。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简称EC)一般为企业对企业(B2B)和企业对消费者(B2C)两种类型。电子商务在供货体系管理、库存管理、运输管理和信息流通等方面提高了企业供应链管理运作的效率。基于电子商务的供应链管理是电子商务和供应链管理的有机结合,它以顾客为中心,集成整个供应链过程,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实现快速敏捷反应,极大地降低库存水平。

电子商务的运用对供应链管理的影响有:一是电子商务为供应链管理开辟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它全面采用电脑和网络支持企业及其客户之间的交易活动,包括产品销售、服务、支持等等。二是电子商务帮助企业拓展市场,拉近企业与客户之间的距离。三是电子商务促进企业合作,建立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业务流程的无缝集成。最终达到生产、采购、库存、销售以及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全面集成,使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发挥最大效能,把理想的供应链动作变为现实。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促成了电子商务的兴起,电子商务活动以及电子商务包含的一系列技术手段为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供应链技术主要指快速反应、即时制配送、有效客户回应、不间断补货等技术。供应链技术能够使企业联系在一起,大面积地覆盖市场,建立起最大范围的供应链。企业通过十分广泛的网络联系,能够得到更多的市场信息,广泛地选择合作伙伴,使供应链能够灵活地适应市场的变化。电子商务中供应链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可以理解为生产控制自动化向两端延伸,覆盖到企业间业务的无缝连接,从而形成了企业间无边界的、开放式的增值链条。另一方面大大拓展了经济活动的范围,使供应链贯穿于整个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电子商务正是将供应链管理通过Internet实现,并拓展了其内涵。

五、结束语

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趋势必将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深刻影响。实践不断证明只有运用应用信息技术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并最终实施了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才能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得到快速发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涛等.供应链不确定性管理:技术与策略[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第2篇: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深入分析目前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探究出现问题的原因,以此提出了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和具体操作方法。这种教学改革实践能够为供应链管理的课程创新提供新的思路,为我院课程体系的深化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教学;工作过程;教学改革

引言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在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了解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论、思想和方法,使学生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知识,能够结合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实践,合理有效地组织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在供应链管理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和物流网络的快速发展,促使物流管理和供应链管理在理论和技术层面出现了质的提升。同时,高校在物流管理的专业建设和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方面也出现了很大变化,为了实现课堂讲授和实践的全面打通,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目前对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已经成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建设的热点研究问题。

1、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1)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不足物流管理专业的很多课程涉及的课程实践环节较多,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以直接掌握具体的物流操作技能,比如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等,很多学生觉得《供应链管理》课程内容很宽泛,不知道所谓的重点。同时课程中的很多内容又已经在其他课程中有所涉及,故而很多学生会简单的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对其他各种相关课程的一种累加和综合。进而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降低,造成学习目的大打折扣。

(2)教材及教学模式的弊病目前国内供应链管理教材的编写侧重于理论研究,此种教材更多的适用于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但对于应用实践性较强的供应链管理教学则不那么适用。教学内容以理论和概念为主,与其前段的基础课程比如工商管理、物流管理等有较大程度上的内容重叠。另一方面,供应链管理课程本身管理理论策略模型的抽象性知识偏多,实务型知识偏少,加上教师授课过程中理论教学的偏重,就进一步忽视了该课程实践性的教学特点。从而难以激发学生的课程体验和收获,不利于把学生培养成为应用型的创新人才。

(3)教学方法较为单一电子商务和物流网络的发展,促使我院在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改革中引入了更多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案例讨论的模式为主。但是,形式的多样化并未真正引发内容的实质性创新。其中,理论讲授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填鸭式”教学的弊病,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同时,案例教学也往往只停留在纸面教学的层次,有关教学案例的背景资料和教学案例与理论的逻辑关系等内容无法通过案例教学完全呈现给学生。尤其是针对性较强的成功案例偏少,学生很难真正认识到供应链管理知识缺乏造就的困境。基于此,新的教学模式的要求变得迫切和呼之欲出。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为进一步优化《供应链管理》教学内容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2、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

基于工作过程框架,《供应链管理》教学将打破原有的偏重理论学习以及以考试结果为评估标准的教学目标,而是转变为按照培养职业素养为目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强调为工作过程为导向,将教学任务组织成项目的形式,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让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将教学内容消化和吸收。同时,在这种工作任务模式中,可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这种对学生战略协作共赢理念的引导,可以达到职业素养的目标。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专业培养模式,能够培养学生从系统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供应链管理意识与供应链管理的职业素养,同时结合专业课程实训,使学生掌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技能、综合分析和操作能力。同时在教学评估及考核体系方面,将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相结合,在成绩比例中各占50%。其中,过程性考核强调对学生的全程指导,由出勤(10%),课堂参与(10%),校内实践(20%),以及社会实践报告(10%)组成。而终结性考核则更加侧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学期末统一完成。这种综合考核测评方式可以有效的考察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应用知识能力,有利于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日常学习。同时,该种考评方式与整个教改目标紧密联系,有利于相关教学体系的搭建以及实训效果的产出。

3、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学体系

在《供应链管理》的课程教学中,要注重与最新物流领域的发展和热点相结合。在课程教材外,更多的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料和热点资讯。特别是电子商务与物流领域的交叉部分,电子商务对物流和供应链的影响,电子商务企业在物流领域的创新和实践,这些最新的教学内容引入,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与学生的生活有相通部分,学生更容易理解,也更容易参与其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自主研究能力。为了丰富教学手段,在工作过程框架下,我系本课程的教学综合使用课堂授课,案例学习与讨论,软件演示,小组合作,情景模拟等多种方式方法。

(1)课堂授课:讲授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并且已经完成电子教材,多媒体课件、作业习题集、实验指导、辅导资料、模拟试卷、网络在线等材料的建立。同时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充分采用了项目驱动式,在每章节开讲之初,首先将章节的学习任务具体告知学生。让学生带着项目任务参与到每一部分的学习过程中,从而让学生不仅是被动的教学接收者,更是教学工作的参与者。

(2)案例学习与讨论:结合概念、理论和方法的教学,每一章都安排了1-2个现实鲜活案例,解说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包括企业战略和战术,管理变革,方式方法,成功与失败等与供应链管理密切相关的议题。案例讨论打破了原有的照本宣科,不仅仅停留在纸面的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所有的案例教学全部将参与学生分成不同的4到6人小组,让学生以竞争的形式在大家面前呈现案例分析结果,并根据具体呈现结果进行评分。

(3)软件演示:从理论出发,结合供应链中的实际难题,开发了教学辅助软件。如网络优化软件,可以用于课堂上的演示讲解,更形象生动地解释理论知识,同时课件中充分应用PPT的动画和切换等功能,更好地为课堂授课服务。

(4)小组合作:在课程中设置分组合作进行讨论、思考和解决供应链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其中运用EXCEL的规划求解功能对供应链管理中的问题进行建模,并找到有效的方案。以及让学生建立起了自主学习的开放式教学平台。

4、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方法

基于工作过程,《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要坚持校内实践与校企联动两条腿走路的指导方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能通过校内实践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又能通过校企联动真正走向社会岗位,完成所掌握技能的实际应用。

(1)校内实践在院内建立课堂模拟实验。设计了牛鞭效应的实践游戏——“啤酒游戏”,并编制了实验指导书,配备了一系列实验教具。在实验课中指导学生通过该实验,认识供应链牛鞭效应产生原因。该实验一经引入就迅速受到学生好评,同时工作进程中也发现此种实验手段在结果分析,决策灵活性等方面有待改进。因此,课程改革小组对实验手段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开发了一套供应链运作模拟平台,用以模拟牛鞭效应产生的原理。该软件丰富了游戏参与者的决策模式,使得决策过程更加理性化且易于实施,可以在计算机中心的局域网以及互联网上进行。同时,该软件在单纯的牛鞭效应模拟功能上进行了完善,补充了教学实验的事后分析与改进功能。另外,我系现在已建立了ERP信息实验室(金蝶K3)可作为培养学生了解运用相关物流信息技术以及计算机物流系统仿真模拟实训,模拟物流与供应链活动的各业务环节。另外,ERP沙盘演练实验室,可以有效、直观的建立学生的企业物料物流与供应链的基本认识和观念,并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课程技能和系统的思考能力。

(2)校企联动,情景教学,建立社会实践基地。通过与物流企业的密切合作,在课程设计的全过程中,以了解行业形态,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结合企业实际人才需求,共同确定课程的工作任务和项目重点,实现共同课程开发,制定考核标准,共建共享实训基地,共享人才资源等战略目的。从而确保课程设计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真正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不断深化校企联动与融合。在整个《供应链管理》教学实践改革过程中,教改小组先后在成都的双流空港物流园区,新都传化物流基地以及青白江区的银犁冷链等多地进行实地校企联动。让学生实地了解并参与物流与供应链的各环节工作,将课程所学实地运用于工作实践当中,从而真正实现课程实践教学与市场职业能力间的零距离。

5、结语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通过任务驱动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理论课堂实践,在校企联动方面进行实践演练,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改革实践和理论创新机制有效地推动了学院的课程改革实践,希望可以以此为契机,为进一步推动我院的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一些有益的尝试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马士华.供应链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程忠国,石丽媛.实现紧密合作校企“双赢”的有效途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11):23-24.

[3]王桂花.供应链管理课程教与学的方法研究[J].中国市场.2008,(49):142-143.

第3篇: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战略;模式;管理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极大的加快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企业形成无国界的经营愈来愈明显。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在提高生产效率,缩短了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的同时,也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在过去那种以扩大生产产量、降低生产成本,或者以扩大销售作为核心竞争力来获取利润的时代已经过去,应运而生了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是通过建立供、产、销及客户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大程度地减少内耗与浪费,充分利用企业的外部资源,实现供应链整体效应,并最大化来获取利润。用企业之间的通力合作,共同增强企业竞争实力。正如专家所言,二十一世纪的竞争不在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企业只有构建良好的供应链体系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抢占机遇获取利润。现在的企业转变了过去的经营模式,建立全球范围内与供应商和经销商建立最佳合作关系,从而形成一种战略联盟,结成利益共同体,构成一条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到最终客户的供应链。

二、供应链管理

1.供应链的涵义及结构

供应链(SupplyChain)是指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是由多个企业共同参与的。并且是上一个业务流程为下一个业务流程提供物料或服务,由此形成了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链条上的企业所组成的序列或企业业务流程网络形成了企业的供应链。供应链的网络结构图1所示。

2.供应链的特征

供应链是一个围绕核心企业的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客户组成的网链结构。一个企业就是一个节点,节点企业之间是一种需求与共给关系。所以供应链的特点在于网络结构,由客户需求拉动,高度一体化的提品和服务的增值过程,且每一个节点代表一个经济实体以及供需的两方面,具有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三种表现形态。并体现出以下特征:

复杂性;动态性;多层次性;竟合性;面向客户需求;交叉性。

3.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是一个新集成的管理理念。是ERP的管理信息集成部分。供应链管理包括贯穿于整个渠道来管理供应与需求、原材料与零部件采购、制造与装配、仓储与存货跟踪、订单录入与管理、分销以及向客户交货等。我国对供应链的管理主要是指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全面规划供应链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并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供应链管理被定义为一种协同性战略,目标是整合上游和下游的操作,以消灭非增值成本、基础结构、时间和行为,以竞争性地为最终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供应链管理是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4.供应链管理的基本途径

(1).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供应链管理的模式是多种多样, 企业在决定实施供应链管理时, 应仔细分析自身的状况,要从承载能力和实际出发,明确认识实施目标,,如何加强企业的内部管理, 设计和改变在旧的环境下形成的管理模式和考核机制,对现有的业务流程进行调整, 以便减少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浪费、节约能源。企业高层领导也要转变观念, 积极地把经济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恰如其分地同供应链联系在一起考虑,尽量根据企业的需求,采购原材料和零部件, 减少原材料和零部件库存量, 对有害材料,尽量寻找替代物,对企业的多余设备和材料要充分利用。还要加强企业员工自身素质的提高,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

(2)加强供应商的环境管理。供应链的管理过程也对供应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 要根据制造商本身的资源与能力、战略目标对评价指标加以适当调整,设置的指标要能充分反映制造商的战略意图。其次, 强调供应商与制造商在企业文化与经营理念上对环境保护的认同,这是实现供应链成员间战略伙伴关系形成的基础; 其次, 供应链成员具有可持续的竞争力与创新能力。这样有利于在多个潜在的供应商之间择优比较。

三.供应链管理中的战略

供应链管理是为了进一步发挥供应链管理中的潜在作用,必须将供应链管理作为企业的战略性问题来考虑。供应链管理中的战略要从两方面来考虑;一个是供应链管理中的竞争战略。另一个是供应链管理中的协作战略。

(1)供应链管理中的竞争战略。随着IT 技术的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是以全球企业为平台的全球市场竞争环境,而且信息传递的无障碍和无时滞。因此使得响应时间成为第一位的竞争要素。另外,企业面临资源获取的难度、社会利益的压力(如环保要求)、客户在产品的个性化、及时化、平民化和便利化等消费需求的变化等,对企业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应链管理必须要建立一个具有快速反应能力和以客户需求为基础的系统,能充分体现信息技术在供应链各个环节中的作用,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从而降低整个供应链的成本、库存和物资储备成本,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

(2)企业核心竞争力。市场经济的本质是竞争,核心竞争力是持续竞争优势之源。一个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就能获得丰厚的长期回报;就能生机勃勃、不断发展;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赢得竞争的基础关键,是企业的立足之本,尤其对供应链来说,加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是企业应对供应链管理所面临的竞争最为重要的支撑条件。如何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首先应锁定目标、集中资源、提高和储备知识技能、战略定位等作起。

基金项目:编号 2004D602 ,辽宁省教育厅A类课题。

作者单位:沈阳化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第4篇: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双语教学;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208-02

供应链管理是一门新兴的专业。外国对供应链管理专业的研究也处于探索的阶段。对于开设供应链管理的高校来说,如何教好这门课程是这些学校物流管理教学需要思考的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国家对物流业发展的重视,当今各个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对熟练掌握外语能力的物流管理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教育部也出台了关于推进双语教学改革的一系列政策。因此无论从供应链管理这门课程来看,还是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来看,都有采用双语教学模式的必要。

一、开设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1.双语教学是适应全球化、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跨国公司之间的贸易活动越来越多,供应链与物流管理全球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同时,由于信息化的发展,英语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最为通用的语言。各国之间的科研,商贸交流大多数都是以英语为载体。而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密切和频繁,英语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也显得更为重要与突出。

2.双语教学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需要。供应链管理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能够培养出具备竞争力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所谓复合型人才指的是,既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又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人才。目前我国绝大多数专业课采用汉语教学,学生只有在大学英语课上才会较多地接触到英语的听、说、读、写,但却无法将英语运用到专业上。这样一种培养方式下的大学生往往是单一型的,无法做到既懂外语,又懂专业。

3.双语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加强素质教育的需要。双语教学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本专业的专业知识和原理的同时,全面提高他们的读、写、听、说能力。这一点是本科大学英语教学无法做到的。同时,通过让学生阅读学习经典的外国教材,能为学生提供一种国际化的全新的剖析问题的视角和思考方式,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这对于培养具备一定创新能力的人才来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途径。

二、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重语言、轻专业的问题。当前许多学校开设双语课似乎更多地关注如何教好英语而不是教好专业或者是将双语教学简单地理解为外语加专业,因此出现了重语言、轻专业的现象。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当前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双语教学的侧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而把专业知识的学习放在一个比较次要的位置。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角度看,这样一种专业与语言的本末倒置,最终会造成在专业课学习上的舍末求本。学生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教师的教学从专业课教学变成为英语课教学。如果在双语课的教学实践中形成这样一种“厚此薄彼”的现象,那么肯定会与双语教学的初衷背道而驰。

2.双语教学师资不足的问题。双语教学中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是真正能够上好一门专业双语课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这个问题是制约当今双语教学进一步发展的一个瓶颈。一方面一部分教师具备非常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非常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由于外语水平特别是口语水平一般,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双语教学往往变成了“单语教学”。

三、双语教学的解决方法

1.教材选择需要更加科学合理。对于双语教材的选择需要做到科学合理。不仅要考虑教材内容是否易于学生阅读与学习,又要顾及教材的内容是否便于教学。国外教材的特点是严谨、数据翔实、信息量大,有些国外经典教材相当于一部学术著作。因此有些国外教材虽然从学术角度看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不一定适合于双语课的教学。在学生的外语阅读水平与专业知识水平没有达到一定基础的前提下去学习过于“专业化”的教材对于学生来说反而是一种负担,同时也不利于教师的授课。

2.教学安排需要循序渐进。双语教学内容的安排需要循序渐进,通过掌握专业词汇,英文口语对话,专业知识讲解,课后补充阅读“四部曲”让学生适应双语授课,从“怕英语”逐渐变为“爱英语”,从“畏专业”慢慢变为“爱专业”。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在让学生深入学习专业课之前,首先需要让学生有一个适应期。一般在学期初的一到二周时间里,教师应该抽时间系统地为学生介绍与本专业课程相关的专业词汇。这样能够使学生在阅读双语教材的时候不会觉得过于吃力。同时,在课堂上尽量安排时间与学生进行口语互动问答的交流,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逐渐引导学生适应英语授课方式。当学生基本适应了双语教学后,教师应该将重点转移到对专业课内容的讲解。根据教学经验,对于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解释不宜使用过多的英文授课。最好是先用中文解释,这样能够保证学生理解这些重要的概念。课后的练习是双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之一。教师应该搜集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外语阅读材料,特别是网络资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方法需因人而异。由于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而双语教学的前提要求是学生的英语水平能够达到至少中等或以上的水平。因此双语教学的授课方式需要因人而异。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进行分级,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因材施教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具体来说,可以对一个年级的同一专业学生先做一次英语能力摸底测试。按照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不同,分为两个或三个层次。然后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分成不同的班级分别进行教学。对于英语基础较好,接受能力更强的班级,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增加英语授课的比例,提高作业的难度。而对于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的班级,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应该适当降低难度。

4.授课方式需有多种手段。双语教学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需要借助更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授课。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网络资源,特别是学校的一些网络精品课程,可以为学生创造一个自学和研究的便利平台。同时还应该鼓励学生多通过电子邮件等网络工具用英语与教师多交流,这样能够对学生的英语水平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提升作用。

5.中英文需要比例合理搭配。双语教学需要做到中英文比例搭配合理。在教学内容和形式上,应该做到用中文和英文交替讲解和授课。根据以往教学经验,采用“2-2-3-1”中英交替教学是一种比较合理的方法。这种方法指的是,在一次八十分钟的课堂上,用英语、中文、英语、中文交替进行授课,并且中英文的比例大约为2∶2∶3∶1。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先用二十分钟的时间用英语来讲解每次课要涉及到的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接下来二十分钟的时间用中文解释前面讲过的内容。在使用中文讲解的时候需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力求将之前学生没有听明白的内容讲清楚。在学生初步了解了基本概念之后,教师可以用简单的英语对学生进行讨论,提问,对话。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既能学到专业的基本原理,又能让学生的英语口语和思维得到充分的锻炼。同时,这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英语互动过程,往往可以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10分钟,教师应该用中文回顾与总结每次课的要点。

6.双语教学师资力量需要提高。由于双语师资力量水平对双语教学的效果起到重要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学校需要做好双语教师的师资力量培训、优秀人才引进、教师经验交流等工作。首先,学校应当对现任的双语教师进行培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出国进修培训或者国内短期培训的方法。其次,学校还应该积极引进能够胜任双语教学的优秀人才。最后,学校还应该多举办双语教师的经验交流会,组织教师听课。这样大家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切磋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7.学生英语综合素质需要增强。供应链管理属于物流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是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中,英文专业术语较多,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因此供应链管理的双语教学对学生的综合水平有较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具备较大的词汇量和较强的阅读能力。为提高供应链管理双语课的教学效果,学校需要加强对物流管理专业低年级的学生英语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英语素质。

开设供应链管理双语教学不仅可行而且必要。但专业课的双语教学与英语教学不同,需要在教学方法、师资队伍水平上进行投入与建设,更需要与学生配合,加强教学手段和方法的创新与变革。

参考文献:

[1]肖扬清.关于课程双语教学的若干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07,(3).

[2]王淑云.对国际商务英语教学发展趋势的探讨[J].莱阳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9).

[3]楚岩枫.物流工程专业双语教学模式探讨[J].物流科技,2007,(3).

第5篇: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课程;高职;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41-0105-03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事业中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一种教育形式。高职教育满足社会需要,旨在培养具有一定专业理论基础,能胜任生产、管理和服务等一线岗位的技能型、专业型人才,切实为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为此,如何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渗透在各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教学课堂上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应有的实践操作技能,已经成为高职教学的重中之重。

供应链在当代企业管理中是一个非常时髦的名词,不管是企业还是学者对供应链的研究都爱不释手。简而言之,供应链实质上是一个供需网络,把产品看成载体,将涉及该产品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联系在一起,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运用现代物流管理手段、先进的信息技术,达到链条上的所有节点企业双赢、多赢的局面。为了培养供应链方向的专业人才,《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明确指出,供应链管理课程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地把握课程特点,针对教学难点对症下药;如何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扰,加强学习效果;如何完善教师在供应链管理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使得高职教育特色融入到课程中去,成为了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中的核心内容。

一、供应链管理课程在高职教学中的难点分析

1.教材不适用,案例更新速度慢

《供应链管理》教材的编写和选择,最重要的是要区分受用人群,是高职学生还是本科学生。供应链管理的教学在高职和本科的教学侧重点不同,自然而然授予学生的知识点也要做明显的区分,因此教材是体现这一不同点的最好表现形式。大部分供应链管理教材的撰写方式更倾向于本科教学,不管是在知识点的解说还是在案例的论证选择上都欠佳。另外,供应链管理中的很多知识如JIT、TQM、零库存都来源于企业日常生产管理中的经验总结,所以,相关案例的及时更新显得尤为重要。

2.课程内容繁多,涉及面广

供应链管理作为核心课程,信息量大,涵盖知识面广,包含了生产计划和控制、库存管理、采购与物流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电子商务等重要内容,同时涉及管理学、物流学、生产运作、运筹学等多种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有“章章是重点,节节有难点”的学习困扰。在整合知识的同时,学生会觉得该课程像“万金油”,知识点抽象,学习起来有点“虚”,缺乏清晰的学习思路和明确的学习目标。

另外,供应链管理是一门典型的文理结合学科,综合了信息系统技术、网络知识、软件开发,才能使得理论知识转换成实践操作。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前期的模型阐述、必要的信息系统知识的铺垫成为了授课的一个难点。高职学生的逻辑思维推敲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接受直接感官体验的知识点。所以,知识点讲解的深浅程度是反映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3.教学方法较单一,实训、实习难度大

虽然引入了多媒体教学,采取电子教案、案例讨论、学生讲演等形式,但是如何将项目教学、引导文教学、角色扮演、案例教学、探索式教学等高职特色教育方法引入到供应链管理课程中去,依旧是一个重点难点。教学中,将这些方法都贯穿到整本教材中,显然难度很大,但若能与某一章节相融合进行多方式教学,也是一种突破。高职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还要让学生成为相应的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需要。

另一方面,供应链的实训实习难度很大。高职教育中的供应链管理更多地是授予学生一种理念,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若是为了让学生学好这门课程而去某个企业实习,那学生是去上游企业、核心企业还是下游企业,很难抉择,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因为,供应链管理是个网络整体。所以,理论教学之后的实践学习,成为了提升学习效果的一个瓶颈。

4.评价体系较为片面,不能反映教学实际情况

目前教学中,平时考勤、作业、上课参与度占40%,期末考试占60%,闭卷考试,主要考核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主要以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画图题、案例题等题型为主。学生会过度依赖教师结课之前的复习提纲,而降低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即使平时会通过小组作业、案例讲演、课堂讨论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但是仍然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情况,评价考核体系有待完善。

二、供应链管理课程改革探索――以“教学方法改革”为例

供应链管理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切入点有很多,根据教学中难点的剖析,可以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学生的学习思想转变等方面进行探讨。根据高职教学特色及学生特点,笔者主要从多样教学方法的角度详细探讨高职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1.开放性实验教学(Open Experimental Teaching)

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核心问题是确定实验项目,它关系到开放性实验教学的效果。其次,应开展多样化的实验项目,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

(1)基础性开放实验:①ERP(Enterprise ResourcePlanning,企业资源管理计划)供应链管理。该系统应用实验由校企合作单位中海物流有限公司提供的ERP系统为基础,进行生产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销售管理、财务管理等实验操作。通过此实验,使学生掌握ERP在供应链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了解ERP系统的基本构成及操作方法,熟悉ERP软件对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要求,让学生从理论知识往实践操作中过渡,全面了解供应链给企业带来的信息化、集成化。②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实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采购与物流管理,可以使用由中海物流有限公司提供的采购系统实验,模拟准时化采购策略,熟悉包括采购管理(采购订货、采购收货、退货管理、付款登记)、基本信息(公司基本资料、供应商资料、货品资料)、单据查询(订货单查询、收货单查询、付款单查询)的业务管理功能,熟悉供应商评估因素,了解供应商关系管理,选择正确的供应商。

(2)综合性开放实验――ERP沙盘模拟对抗训练实验是一种训练课程,区别于课堂灌输授课方式,通过直观的企业经营沙盘,来模拟企业运行状况。该实验将学生分成6~8组,每组6人,每组各代表1个虚拟公司,分别扮演总裁CEO、财务总监CFO、营销总监COO、采购总监CPO、生产总监CMO、信息总监CIO,每组在一定的市场与企业分析运

营规则的前提下,连续从事4~5个会计年度的经营活动,让学生在分析市场、制定战略、组织生产、整体营销和财务结算等一些列活动中体会供应链管理经营运作的整体性,认识到供应链系统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深刻理解ERP管理思想,领悟供应链中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的互通性,加强理论知识的系统性。

2.游戏教学法(Game Teaching)

游戏教学法是课堂参与度很高的教学方法,可以将抽象复杂的理论知识以游戏的形式表现出来。供应链管理课程中,很多结论都来自于游戏现象的总结,教师可以将游戏重演,让学生“身临其境”,培养积极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质量。

(1)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囚徒困境是指两个被捕的囚徒之间的一种特殊博弈,说明为什么甚至在合作对双方都有利时,保持合作也是困难的,是博弈论的非零和博弈中具代表性的例子,反映个人最佳选择并非团体最佳选择。该游戏可以运用在供应链管理基本概念的讲解中,让学生明白供应链管理是基于“竞争――合作――协调”机制的追求协作企业双赢的新的企业运作模式。

(2)啤酒游戏(BeerGame)。啤酒游戏是1960年麻省理工学院的Sloarl管理学院所开发的策略游戏,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牛鞭效应产生的必然性,可以减弱牛鞭效应但是无法避免。在游戏过程中熟悉供应链运作过程,总结信息流以及库存在供应链中发挥的作用。

(3)质量游戏(QualityGame)。1925年,日本品质管理专家、有“纠错之父”尊称的新乡重夫,根据实践管理经验开发了“质量游戏”。该游戏旨在说明在质量管理中哪些因素决定了产品质量的可持续发展。游戏主要道具是镜子、便笺纸、秒表,分为“习惯”、“复合运动”、“操作具体化”、“模仿”、“速度研究”五个环节,以“Production Engineering”为虚拟商品,通过环环相扣的游戏步骤,让学生亲自体验影响产品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使供应链中质量管理的教学更生动。

3.案例教学法(Case-based teaching)

第6篇: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系统科学;系统;供应链;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供应链及其管理是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供应链的理论、方法和实施过程做了多方面的研究,也有不少学者利用供应链的某些思想研究了供应链,如东南大学白世贞(2006)对供应链管理复杂系统中Agent的行为进行了研究[1]。张光明等(2008)分析了供应链文化的系统特征,提出从系统的角度构建供应链文化[2]。只有少数学者把系统科学思想应用到整个供应链的管理研究中,如北京大学的孙道银(2008)提出了利用系统科学思想管理供应链的策略:供应链整合、供应链结构、供应链中的信息传递和共享以及供应链机制设计等[3]。常林朝等(2008)从系统的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开放性四个角度论述了供应链管理成本策略[4]。利用系统科学思想指导供应链管理,对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本文将利用系统科学思想提出供应链系统的特性和供应链管理应注意的几个原则。

1 供应链与系统科学的联系

1.1 供应链的定义

供应链(Supply Chain)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并在90年代被广泛应用,但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定义。Stenens较早给出了供应链的定义[5]:“供应链是一个系统,包括通过前向物流和反向信息流连接在一起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工厂、配送服务和顾客”。

关于供应链的定义有很多。马士华[6]对供应链的定义是: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1.2 系统的概念

系统科学形成于20世纪,是一门综合的、横断的新兴科学。系统科学以具有系统意义的现象或问题为研究对象,揭示系统的活动规律,探讨有关系统的各种理论和方法。钱学森指出,从系统的角度观察客观世界所建立起来的科学知识体系就是系统科学。系统科学思想为研究复杂的事物提供了新的综合方法,大大拓宽了人类研究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系统是系统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概念,所谓系统,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事物按照一定的客观规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而组成的有机整体。

1.3 供应链是一个系统

从供应链的定义中可以看出:①供应链由多个企业组成;②企业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③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能产生整体功能。所以,供应链是一个系统。Stenens的定义[5]就明确提出了“供应链是一个系统”。在各种关于供应链的定义中都包含有一个共同的含义:“供应链是一个系统”。所以,供应链是由若干相互关联的部分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行为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并具有系统的属性。

2 供应链的系统特性

供应链是一个系统,供应链系统具有整体涌现性、目的性、动态演化性、开放性等特性。

2.1 供应链系统的整体涌现性

供应链系统是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最终用户等环节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各个环节的企业都有实现利益最大化的自我目标。如果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都独立地制定目标,只关心自己的资源和效益,相互之间很少沟通与协作,进而产生信息的扭曲和时间的滞后,就会相应削弱供应链的整体竞争力,造成“1+12”的效果。这就是供应链的整体涌现性。

供应链的整体涌现性主要是由供应链的各个环节按照供应链的结构方式相互作用、相互补充、相互制约而激发出来的,是一种组分之间的相干效应,即结构效应、组织效应。在供应链管理中要充分注意各组成部分或各层次的协调和连接,产生涌现性,提高供应链的整体功能和竞争力。

2.2 供应链系统的目的性

供应链系统有目的性,具有不同特点的供应链系统有着不同的目的,如:反应性供应链的目的是对市场需求迅速做出反应;有效性供应链的目的是协调物料流和服务流,使库存最小化,最终获得供应链上的制造和服务效率最大化。不同供应链系统的最终目的都是在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实现自己的价值最大化或者利润最大化。一方面,以顾客为中心,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把客户满意度作为衡量指标,提高供应链系统的竞争力;另一方面,通过建立企业之间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各企业的优势,资源共享,取长补短,提高利润和效益,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供应链管理中的目标管理,就是一种根据供应链的总目标,来协调各个实体的分目标,通过反馈作用,调节和控制供应链,使供应链的发展顺利地达到预定目标。供应链系统的目的是供应链的主导,决定着供应链中各个实体的组成和结构,引导着供应链的行为,实现供应链的功能。

2.3 供应链系统的动态演化性

供应链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由于市场的变化和不可预测性,供应链处于不断重构的过程中,这就是供应链系统的动态性。供应链系统的动态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供应链结构的变化,如:当一种产品的生命周期结束时,这种产品的供应链系统就会分化,根据市场的需求又组成了新的供应链;而在某种产品的生命周期期间,供应链节点企业种类或数量也会有增减,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可能有变化等。二是在供应链结构不变的情况下,信息、物料和资金的流动,如信息流的前馈及反馈、物料流的反馈等,都体现供应链系统的动态性。

供应链演化的动力有来自供应链内部的,如供应链的各个实体之间的合作、竞争、矛盾等,导致供应链的规模改变,特别是各个实体之间关系的改变,进而引起供应链功能及其他特性的改变。供应链演化的动力也有来自于供应链外部环境的,环境的变化及环境与供应链相互关联方式的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供应链系统内部发生变化。所以,供应链是在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的共同推动下演化的。

2.4 供应链系统的开放性

系统与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是通过交换物质、能量、信息实现的,系统能够同环境进行交换的属性称为开放性,系统阻止自身同环境进行交换的属性称为封闭性[7]。供应链系统是受环境的影响,不断地与外部环境之间进行着物质的、能量的和信息的交换,它不能独立于环境而存在。供应链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变化,如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质量、宏观政策的变化等,供应链的组成模式、运行模式、内部结构即实体与实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会相应发生变化。所以,供应链是一个开放系统,开放固然有风险,但如果供应链系统具有良好的个体品质、结构形式与合作机制,就可以提高供应链系统的鲁棒性能,使系统在学习、校正中不断发展。

3 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几个系统论原则

供应链的目的是实现利润最大化,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产生了供应链管理的概念,马士华教授给供应链管理下的定义为[6]:供应链管理就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让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能高效率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时地送到消费者手中。

从供应链定义中看出,供应链管理就是要对传统的、自发运行的供应链进行人为的干预,使其能够按照企业(核心企业)的意愿,对相关合作伙伴的工作流程进行整合,从而达到供应链整体运作绩效最佳的效果[6]。为了达到这个效果,我们应用系统科学思想提出指导供应链管理的几个原则:

3.1 还原论分析与整体论综合相结合

要了解某个供应链系统,首先要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一要清楚供应链由哪些实体构成;二要确定供应链中实体与实体之间是按照什么样的方式相互关联起来的;三要对供应链的环境进行分析,明确供应链所处的环境和功能对象,供应链与外部环境相互如何影响,供应链外部环境的特点和变化趋势等。在此基础上,就可以利用还原论把供应链系统从外部环境中分离出来,孤立起来进行研究。然后把供应链系统整体分解为部分,即各个实体,把高层次的还原为低层次的,对各部分进行解剖、分析和研究;再利用整体性观点,从整体上把握观察各实体的品质、特性和功能,分析清楚供应链系统的结构,并提升各实体子系统的品质和性能。

其次,要对供应链进行综合,把供应链中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进行综合,以达到对系统的全面认识。如果不还原到各个实体,不了解供应链的结构,对供应链整体的认识只能是直观的、笼统的;如果没有整体观点,对供应链的认识就是零碎的,片面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很难产生供应链的整体效果,难以掌握竞争的主动权。

3.2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定性分析是侧重于质的方面的分析评价,主要解决“是什么”、“是不是”等问题。而定量分析则是对事物属性进行数量上的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判定事物的性质和变化,解决“是多大”、“有多少”等问题。定量分析必须以定性分析为指导,其研究结论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综合体现。对整个供应链的整体运行绩效、供应链节点企业、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所做出的评价时,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定性包括顾客满意度、柔性、信息流与物流整合度、有效风险管理等方面;定量包括成本、顾客响应等方面。例如,如果要建立供应链合作伙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就要研究合作伙伴评价问题涉及的众多因素,其中既有定量因素又有定性因素,所以要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不过,定量指标要有清晰的概念和确切的计算方法,定性指标要能恰当地反映指标的性质。

3.3 正确界定供应链的外部环境

供应链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又在环境中运行、延续、演化,供应链的结构、状态、属性、行为等或多或少都与环境有关。供应链环境中的不同事物之间总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并且根据与供应链的联系形成更大的系统。所以,也要用系统的观点来认识供应链的环境。

供应链的外部环境包括:法律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自然环境等。如:自然环境,是供应链系统所处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包括土地、河流、海洋、生物、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等方面,这些因素影响到供应链系统的产品改进与革新等重大问题,供应链系统的自然环境与供应链系统联系又组成了更大的系统。用系统的观点来认识、界定和分析供应链的外部环境,可以清晰把握供应链系统的特性和功能,提高供应链系统管理的效能。

3.4 适当利用模型

给对象实体以必要的简化,用适当的表现形式或规则把它的主要特征描绘出来,这样得到的模仿品称为模型[7]。模型有形象模型、数学模型、计算机仿真模型等。模型具有代表性,它可以应用到许多类似的供应链系统问题,可以通过对参数的调整和仿真代替烦琐的实验和计算。

在供应链管理中建立模型,恰当地整理和组织观察数据、资料、信息,可以对供应链系统的行为特性和运行演化规律做出解释,使问题规范化,加深对供应链系统的理解。

例如,建立供应链管理流程结构模型,可以形象、简洁的表示出供应链的流程结构。用重心法或混合整数规划法对物流系统配送中心的选址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用遗传算法对其模型进行求解,可以找出运输总费用最少的配送中心的位置,从而使企业花费最低的成本为顾客提供好的服务。建立物流系统的计算机仿真模型,可以在方案投入实际使用之前模拟该方案的应用情况,分析影响因素,预先发现问题,避免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

物流系统中分拣环节是整个再用、循环和再加工过程中物流网络能否成功和是否有效的制约瓶颈,可以用Flexsim、AutoMod等仿真软件对分拣系统进行仿真及对其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找出影响因素,为分拣系统的建立提供科学的依据。

3.5 全面协调与集成,重视整体优化

供应链管理的核心理念是系统观念,强调从供应链系统全局出发,对内部实体进行全面协调性的合作管理,不仅要考虑核心企业内部的管理,还要注重供应链中各个环节之间信息的共享、资源的利用、技术的交流与合作以及资源的配置。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以最少的成本达到供应链整体运作效果最优、利润最大。供应链整体的利润最大,不代表供应链中各个实体的利润都最大,供应链中各个实体也可以采取措施追求自身利益和价值最大化,但个体最优不一定是整体最优,如果他们只顾追求自己的利益,各自为政或只是简单的业务衔接,相互之间缺少合作与协调,就会进入“囚徒困境”,使得供应链整体运作效果最差。如果供应链中各个实体能够友好的合作和协调,加强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例如分享“需求与存货”的信息以减少或消除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缓冲库存等,彼此信任,互相合作,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使供应链上游企业可以用最低的成本为下游企业提供最好的服务,就会使供应链系统效益最大化,取得“1+1>2”的效果,使供应链整体成本最小,每个实体获得最优的结果,达到双赢的目的。

用整体性观点管理供应链,强调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所有节点企业,以及采购、制造、分销、零售等所有过程之间的一体化,企业之间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相互信任、合作、协调,可以使供应链管理发挥最佳效果,实现供应链利润最大化,使供应链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不过应当注意的是,协调的前提必须首先确立正确的目标及合适的途径,如果目标选择错误,其结果将会适得其反。

4 结束语

供应链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具有系统的许多属性。利用系统科学方法,既有助于认识供应链系统各企业成员的品质与性能,也有利于人们从整体上进行全面地、系统地思考和分析供应链的管理,从而促使供应链达到整体运作绩效最佳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白世贞. 供应链管理复杂系统中Agent的行为分析[J]. 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3):562-568.

[2] 张光明,李平,等. 从系统的角度构建供应链文化[J]. 系统科学学报,2008(7):73-76.

[3] 孙道银,李东. 供应链管理中的系统科学思想[J]. 经济与管理,2008,22(1):77-82.

[4] 常林朝,吴晓宣,周荣户. 基于系统论的供应链管理成本策略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08(1):22-23.

[5] Stevens, G. C. Integrating the Supply Chai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Materials management, 1989(19):104-106.

[6] 马士华,林勇. 供应链管理[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3.

[7] 许国志,顾基发,车宏安. 系统科学[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8] Whang, S. Coordination in operations: A taxonom[J].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1995(12):81-89.

[9] 力,王宏安,戴国忠. 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研究[J]. 系统仿真学报,2002,14(11):1439-1442.

[10] 刘丽文. 供应链管理思想及其理论和方法的发展过程[J]. 管理科学学报,2003(4):81-88.

[11] 毕新华,刘彦. 供应链协调管理研究述评[J]. 社会科学战线,2008(9):231-233.

第7篇: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服装企业 供应链管理模式 具体应用

一、引言

因为中国服装行业企业数量多,信息化应用水平参差不齐,以往缺乏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组织去了解、掌握行业信息化应用的整体现状和水平,这样也就难以制订符合行业实际的标准,以及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另一方面,对企业来说,提升自身信息化应用水平也需要一个科学的引导,需要一个对照,发现自身在“两化”融合方面的长处和不足,以利于进一步提高。

二、我国服装行业物流现状

供应链一体化的企业仓库包括:工厂成品仓库、原材料仓库、办事处仓库、经销商仓库、商仓库等等;销售额越大仓库就越大,导致虽然销售额不断增长,但是账面上的流动资金却没见增长,年销售额约等于年仓库库存,如何解决巨额的库存是服装企业需要突破的瓶颈。

服装行业(企业)的管理特点具有现代化加工企业共同的特征,如企业内部高度集中的指挥系统;高度发展的分工和协作;生产管理组织的多层次以及快速的市场反应配送系统等。同时,由于服装的生产、工艺过程和产品以及强烈的市场需求与适应等特性,使服装企业管理也具有许多行业本身的特点。

1.服装行业具有非常强烈的季节变化的总体特点,因此要求企业拥有较强的过程控制能力:服装是个季节性服装,服装的生产、流通都是在相对短时间内完成的。因此其进、退、调、换的业务都是很频繁,同时随着公司的业务快速发展和智能分工的细化,流通过程的控制就越来越重要,因此要求服装企业具有对变化过程的较强的管理能力。

2.原材料在生产成本中比重高,同时生产成本又占到产品总成本的较大比例;原材料,尤其是毛、麻、丝等原料的成本在成衣总成本中所占比重较高,少则在50%以上,高的在80%以上。这一特点决定了原材料采购、储运、配用和工艺设计在服装企业中的主要地位。因此各大企业在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的过程中还是非常重视采购以及生产的成本控制。

3.产品品种、款式变化快,要求服装企业必须迅速适应市场;总之,服装企业的业务流程非常复杂、繁琐,物流的环节众多,行业(企业)主要仓库就有:原材料仓、机物料仓、半成品仓、成品仓等。同时行业(企业)品种多,仓库面积大,范围广,每天处理的收发单据量也大。许多服装企业每天需要处理成百上千的库存单位,并要管理无数的款式、结构、客户标识甚至更多的数据。在这种复杂性极高的经营管理中,精确的预测、有效的管理以及高效灵活的物流配送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

三、物流供应链管理成我国服装行业信息化突破口

据全国服装科技信息中心预测,随着政府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信息化的大力推进,我国的服装行业信息化水平相比以前有了比较大的提升。为了应对来自全球经济危机的挑战,我国服装企业必须进一步降低自身的运营成本,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中国制造”在低价的基础上进行质量的提升。而如何降低运营成本呢?国外一些机构为我们指明了出路。综合分析认为,在某个商品的整个供应链体系中,非生产的成本已经超过了80%。其中,商品的物流成本占到40% 以上,时间成本占到整个供应链的90%以上。可见,物流供应链成了我国服装企业最好的出路!

我国的服装企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自动化程度还比较低,这给服装行业信息化的实现带来了很大的难度。而服装企业的业务流程非常复杂、繁琐,许多服装企业每天需要处理成百上千的库存单位,并要管理无数的款式、结构、客户标识甚至更多的数据。在这种复杂性极高的经营管理中,以精确预测、采购管理、生产计划和分销管理为特点的供应链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我国服装行业多以OEM为主要业务。按订单准时交货成为我国服装厂商一个必备要素。如果交货不及时或者在无货可供的情况下答应交货等现象的出现,必将会丧失客户满意度,进而造成客户流失。而建立了高效、一体化的供应链体系,就如同在服装企业与供应商、分销商和客户之间建立了一条畅通的高速公路一样,可以减小每一步之间的时间,将这个转接的时间压缩至接近为零。

不论是已经有一定信息化基础的大中型服装企业,还是信息化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的小型服装企业,为了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它们制造成本的降低几乎走到了极限,销售额的增加也难有大的突破,对物流供应链的优化和细化成为服装企业的一个新出路。更重要的是,对物流供应链的优化和细化,并不仅仅是一个与效率和成本相关的话题,对那些希望加快自己的市场反应速度,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的服装公司来说,选择合适的供应链,就等于选择一个全新的腾飞机遇。只有借助物流供应链管理软件,把企业自身和它后端的供应商、前端的客户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一条完整的供应链,服装企业才能冲出重围,再铸辉煌。

第8篇: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

关键词:物流;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应用

在工程项目成本构成中,物资成本占工程成本的60%以上,加上运杂费可能会高于70%,因此,物资管理对保证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企业行为的物资管理工作,不仅是企业物资部门的专业管理,更应是企业决策层和高管关注的事项,同时也是各岗位人员需共同参与和监督的组合管理,只有全员的参与,才能有效构筑企业物资管理现代化的完整体系。随着建筑大军数量的不断膨胀,国家定期不定期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等,施工企业为了生存不惜低价承揽任务,即使是优秀的施工企业效益仍然不尽理想。因此,施工企业加强物资管理的现代化进程,挖掘其管理潜在效益是迫切而必须的。

一、现代物流思想概述

(一)物质资源管理

物质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一项基本的不可缺少的活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物资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各种物资的计划编制、采购订货、运输组织、库存保管、合理供应、领发、回收等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所需的各种物资是指企业进行生产所必需的原料、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等。物资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按品种、按质量、按期限齐备地供应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各种物资;合理地组织物资的订货、采购、运输、储存、收发等工作,加速物资的流转,减少物资的损耗;监督和促进生产部门合理地、节约地使用物资;合理地回收和处理包装物及生产废弃物,避免污染环境。

从生产的需要和企业的具体条件出发,认真搞好物资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物资是工业企业实现生产过程的物资基础,只有做好物资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和不断扩大;其次,搞好物资管理工作,能够改善企业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第三,加强物资信息管理,有利于企业的敏捷化生产,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现在流行的物流一词英语为Logistics,也就是后勤的意思。物流概念最早始于美国,当时的概念是指实物配送,使用PhysicalDistribution(PD)一词,是企业、销售商自身的运输、仓储、包装等活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的后勤组织成功地将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全球各地,使得美军能够实施全球化战略。战后,随着美国企业经营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实物配送(PD)物流理论已不能满足实践需要。由于Logistics被美军成功地用于全球化后勤保障,于是这种面向全球化的新的物流理论、观念被引入企业中。20世纪80年代美国及欧洲各国广泛采用Logistics理论,90年代日本也开始运用Logistics理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在许多知名的跨国企业已在我国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组建了物流中心。

1980年,美国后勤管理协会将物流的概念定义为:“有计划地对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由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流通活动,这种流通活动的内容包括为用户服务、需求预测、情报信息联络、物料搬运、定单处理、选址、采购、包装、运输、装卸、废弃物处理及仓库管理”。1997年,北京“亚太国际物流会议”许多物流专家对物流概念提出了新看法,共同认为物流已不仅仅是从产品出厂开始,而是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直到废旧物品回收、处理等的整个物品物理性流动过程,包括为实现这一过程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经济、组织和管理活动。1998年,美国物流协会对物流定义为:“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实施和控制的过程”。

供应链(SupplyChain)是一个由原材料供应商、营运商、仓储商、生产企业、销售商、零售商、顾客组成的链式结构,包括物流和信息流。供应链管理理论采用系统论的观念和方法,整合整个供应链的各个部分对物流进行系统管理,提高物流流动效率降低流动成本。

二、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从思想观念上看,落后于现代化管理的理念

随着物流的快速发展,一般生产企业的物资管理尚未能与物流市场有效接轨,企业领导、管理人员普遍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对第三方物流有抗拒心理。

2、从物资管理的基础上看,配套设施薄弱

由于对物资管理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受到制约,多停留在原来的整套账务、采购、仓储和控制的管理模式上,造成了当前物资管理基础工作相对薄弱,是典型流程式、“标准化”的管理,而不是追求效益、主动进取的管理模式。

3、从操作实践上看,重供应、轻管理的现象严重

企业领导层、生产作业层对物资部门的要求是准时提供生产所需的物资,一旦延误生产,物资部门要负一切责任。因此,施工物资管理人员唯能做的就是加强计划预算,按品种、按质量、按期限齐备地供应施工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资,宁愿物资管理水平停留于传统水平,也不愿承担因改革创新带来的风险和责任。

4、从人力资源的角度上看,物资人才缺乏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上看,物资人才缺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物资人员作为生产辅助人员,在企业的地位居于次要,无法吸引人才,增强活力,使得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物资管理,既懂经济金融又懂法律的人才严重缺乏;二是物资管理人员缺乏系统、专业、相关的培训,在管理中往往凭借的是经验判断而不是科学理念;三是普遍存在人才知识结构老化,难以接纳现代化管理理念与手段的问题。

三、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现代企业竞争的手段,除了技术的先进性,最有效的就是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随着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节约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潜力已经十分有限,只有物流领域才是尚待挖掘的第三利润源。同时,为了提高市场反应能力,企业必须具备快速高效的销售渠道和采购方式,而现代物流与传统运输、仓储业的不同之处正在于其特有的集成性和敏捷性,物流是企业经营敏捷性的重要物质保障,对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些年来,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行业,在房地产市场持续高涨的有利条件下,规模得到了较大的扩张,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建筑行业自身的点多、面广、工期长、队伍杂等特点,决定了其在迅速扩大规模的同时成本不断上升,材料费居高不下,资金周转越来越慢,部分企业效益开始下滑。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物资资源管理落后,阻碍了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鉴于对物流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认为建筑施工企业是非常适合于运用现代物流技术进行物资资源管理的,具体分析如下:

1、相对于应用广泛的商业零售领域,建筑施工业的物资流动确定性很强,更加容易确定项目物资需求。建筑设计完成后,物资数量种类就基本确定了,施工组织设计完成后,时间也基本确定了。

2、相对于应用广泛的商业零售领域,建筑产品的需求物资类型较少,品种相对简单,使用物流管理技术更加方便。

3、建筑安装工程用的三大材料钢材、木材、水泥以及使用量较大的一些大宗原材料比较容易和供应商形成长期的稳定的供应链。

4、建筑施工企业所需的物资数量大,质量多,运输成本高,库存占用资金多,合理运用物流管理技术,更加易于降低运输成本和加速材料资金周转。

5、建筑施工企业流动性大,合理运用当地第三方物流提供的专业服务,有利于降低工程的间接费用。

6、建筑工程现已有很多成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管理软件,以供应链管理为手段,实现企业的物料需求计划(MRP),可进一步融入企业资源计划(ERP)。

现代企业的走向是经济全球化和专业化,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专业化的第三方产品和服务。建筑企业同样也应融入这种大环境中,选择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长期稳定地形成供应链关系,即:供应商营运商建筑企业仓库建筑项目销售商客户,形成物流和信息流。通过应用这种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手段,企业将大大提高外部形象以及内部管理水平,减少无谓消耗,有助于实现建筑工程项目效益最大化。

随着建筑科技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行业的科技含量逐步提高,为建筑施工企业运用物流理论进行物资管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从宏观战略上采取的措施

1、加强价值工程研究应用

在施工企业自身权限范围,以及合理的变更设计下,加强价值工程实践,删除冗余功能,减少材料无谓支出和浪费,同时研究新型经济实用性材料代替的可行性。

2、应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

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由按功能方式组成的各种职能子系统构成,它们主要包括价格分析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计划采购系统、质量跟踪系统等。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既可利用计算机来取代人工繁琐的事务处理,提高管理效率,又可完成手工难以完成的信息处理,为物资管理及决策提供信息分析及最佳决策方案,使供应工作处于最佳状态。

3、建立战略联盟,发挥互补优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物流市场快速发展,联盟重要性不言而喻。战略联盟可以减少渠道冲突,快速传递信息,降低渠道成本,突出共同价值和未来发展。建筑企业应选择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商,或者区域性销售商,形成长期稳定的供应链关系。通过应用这种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手段,企业将大大提高外部形象以及内部管理水平,减少无谓消耗,有助于实现建筑工程项目效益最大化。

(二)从微观战术上进行的考虑

1、确立科学管理理念,实施系统控制

(1)目标计划控制。根据工程项目用料计划,可运用ABC分类法、订货点(FQS)法、经济订货批量(EOQ)公式来解决。根据最终的计划,保证按品种、按规格、按质量要求。

(2)采购控制。采购需要开展的业务很多,必须对采购程序的各项业务建立职责分工,实行职务分离。加强对采购对象、采购量、合同签订、付款、货物验收、运输方式和配送等各方面的控制。要强化信息情报收集,引入竞争机制,净化采购渠道。对采购物资应本着“择优布点、货比二家、先近后远、合理定价”的原则,以降低材料的买价和运输费用。要加强采购人员的职业教育和管理,强化纪检监督工作,杜绝采购人员个人为吃回扣、拿好处而不惜牺牲企业利益的不正之风。物资部门要提倡“多存信息,少存实物”的新观念,合理确定采购批次和采购数量,防止盲目采购和无计划采购。

(3)存储控制。在存储控制中,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得到最合理的采购周期、采购时间和最佳库存结构。施工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段时间以后,都会造成部分材料、配件的积压现象。为了在盘活库存、减少储备、杜绝损失浪费,不再造成新的超储积压方面,物资管理部门要加强物资定(限)额管理,严格按计划和物耗定额进行控制,加大修旧利废工作,充分利用物流市场发展,不断探索材料“零库存”的可行性。

2、推行现代化管理模式,强化内部管理

(1)科学定位。物资工作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应当定位于保供和创效。因此,不仅要建立可靠的物资供应与质量保证体系以达到保供的目标,更要致力于降低物资采购成本,节省物资供应成本,强化资源的整合与综合利用,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建立有效的材料责任成本控制体系,以实现创效增效的目标。

(2)科学管理。物资管理工作具有微观性、专业性、规范性的特征,是一项操作层面上的工作。因此,必须讲求科学,按施工企业物资工作的特点和内在规律来制定和实施物资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措施,要吸收战略采购、物流管理、供应链战略管理等先进适用的管理思想精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施各项管理职能工作,在物资管理目标上创新。

(3)以人为本。管理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实现目的的中介是人。不仅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规范物资工作人员的行为,明确其职责,更要注意研究人的内在需求和行为规律,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广大物资人员的聪明才智。要努力使物资管理人员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成为储存保管、运输装卸的专家,更应掌握企业内供应链的流程,熟悉软件程序和信息技术系统,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必须重视人才在企业物流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采取各种方式,多层次地加大对企业内部物流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用人制度,吸纳大量有用的专业人才,以满足企业物流现代化的需要。

3、构建现代化的物资管理体系

根据建筑市场的需要,目前大中型施工企业普遍实行“集团母、子(分)公司项目施工作业队”的运行模式,与之相适应,企业的物资体系应由过去的企业各级机构层层设置物资管理机构和施工现场层层设立材料厂、库变为三级管理机构,即决策、监督、管理层(母、子/分公司物管部门)采购供应层(各项目部物管部门)耗物层(各施工队)。

4、构建物资管理现代化的监控体系

(1)强化财务对成本的控制。会计人员由于自身知识而所限,只有依赖于信息机构和自身的阅历对审核事项做出判断,从经济内容上看,不再限于原始凭证的完备及形式上,更应转移到数量和价格的真实性。

(2)全员参与监督。物资部门要接受广大职工的监督。每季度将主要采购物资张榜公告,公告内容尽可能全面、一目了然。对有疑惑的事项,职工可以向纪检监察部门报告。

第9篇: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

食品安全监管研究既涉及宏观政策的导向,又关乎措施的落实与执行。以供应链理论为基础,构建符合我国现有国情的食品安全监控的一般结构模型,向上可以体现我国食品安全政策、法规和机制的主导成效,向下可以探究我国食品安全管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模型的分析过程可以有效地联系食品安全管控的宏微观层次,体现了复杂问题简化处理的过程,有利于比较、归纳与总结。为了能够客观、全面、科学的展开研究工作,本文论述的逻辑思路。如前所述,现阶段我国食品安全管控的主要问题是:在保障一定的食品生产能力的基础上,针对微生物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化学物质污染(农药、化肥)、食品添加剂规范使用和新的生物技术应用等等问题。这一结论来自我国食品安全所处的发展阶段,来自我国已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三鹿事件、瘦肉精事件、假羊肉事件和毒大米事件等),来自我国的基本国情。相关专家学者的论述就不在赘述。当前,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模式,为了更好的论述食品安全的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必须分析我国食品供应链的一般结构,阐述食品供应链系统要素之间是如何“运作”的,这就是本文的研究意义。后续研究将结合食品安全监控的一般结构模型,利用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构建的原理设置我国食品安全监控的关键点,通过基于食品生产流程的关键点分析给出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的保障机制,通过基于食品生产利益主体的关键点分析给出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的激励机制,通过政府监控环境下的的关键点分析给出食品供应链安全监管的制约机制。

二、我国食品安全监控的一般结构模型

农产品从“田头到餐桌”是一个长而复杂的供应链条,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的运动过程涉及农资供应商、生产者、加工者、中间商(包括批发商、分销商、零售商、物流服务提供商等)和消费者等。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食品供应链具有“点多、线长、面广、错综复杂”的特点。1节点多供应链公认的概念是: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然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这一概念自然地勾画出网链结构的节点分布具有“中间少、两边多”的特点。食品供应链在消费者一端,几乎囊括了地球上所有需要生存的人类;而在食品生产的前端,具体来说就是从事农业生产的人数来说,我国的比例接近50%(2012年,我国城镇人口超过50%)。针对“点多”的特点,我国出现了“农民销售合作组织”、“贸工农一体化组织”等等组织模式,解决小农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横向加纵向联合促进食品专业化生产。食品供应链两端“节点多”必然会使“信息流、物流、资金点”的控制更加复杂。例如:在某一蔬菜食品供应链中需要汇集的前端节点信息包括:地块、生产者、农药化肥使用量等等。2链条长农产品生产的农药化肥的投入必然地将食品供应链与化工工业供应链的某一节点企业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食品加工过程(以食品添加剂为例)也必然地联系到某一供应链的节点企业。现代食品生产与化工、生物等技术交织在一起,从整个食品供应链追溯的角度来看,必然使食品供应链的节点外延出去,无形中拉长了食品供应链的链条。3覆盖面广食品供应链在“点多”和“链长”的作用下,具有覆盖面广的特点。食品供应链涉及的人数和食品供应链与工业的交织性,仅从食品供应链的跨区域属性上就可以说明食品供应链的覆盖面广。在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背景下,食品贸易活动越来越便捷。从地域上看,小到个人消费者的网上采购,大到大宗农产品的国际贸易完全可以覆盖全世界。现有食品28个大的类别,每个家庭都有可能在使用,在生活水平、个人偏好及饮食习惯的差异影响下,在质量与价格上又衍生出不同的产品。可以说,家家都有“菜米油盐酱醋茶”,但又不尽相同。在满足需求和利益获得的双重因素作用下,在个人消费差异细化的影响下,不同区域生产的具有区域特性的食品流通性再加大。4食品供应链结构错综复杂1996年,Zuurbier等学者在一般供应链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食品供应链(foodsupplychain)概念,并认为食品供应链管理是农产品和食品生产销售等组织,为了降低食品和农产品物流成本、提高其质量安全和物流服务水平而进行的垂直一体化运作模式。如今,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和荷兰等农业生产较为发达的国家,这一管理模式已经广为应用,并逐渐成为当今学术研究的重点课题(FurnessA,2004)。对食品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商流管理阶段,研究范围包括农产品和食品加工企业的产出到消费者消费前的商流阶段,其研究内容通常被包含在营销范畴内;第二阶段为集成物流管理阶段(ILM),农产品的物流管理从市场营销中分离出来,且向上游扩展到农产品和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加工过程,强调生产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和对整个物流环节的成本控制;第三阶段为供应链一体化管理阶段(SCM),研究范围进一步向上游延伸到农产品的最上游企业(如种子供应商等),延伸的目的是为了跟踪和追溯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问题,以便快速和有效地发现并解决问题。根据食品和农产品物流的发展阶段,典型的食品供应链可划分为哑铃型、T型、对称型和混合型四种类型(GolanE等,2002;BoselieD,2002)。周应恒等(2008)在生鲜蔬菜供应链效率研究中给出常规的生鲜农产品流通包含3种方式():第一,消费者直接与生产者对接;第二,消费者通过零售商与生产者对接;第三,消费者通过零售商、批发商与生产者对接。生产者通过物流将产品传递给消费者,同时消费者信息通过信息渠道反馈给生产者。消费者(南京地区)通过第三种流通方式的生鲜蔬菜数量占总流通的77.24%。从我国现有的零售业、物流业发展水平以及城乡居民的生活习惯来看,家庭生活的主要食品(粮食或蔬菜)和餐饮必需品(油、盐、酱、醋、茶)绝大多数要经由零售商或零售者;采用“农场制”或“公司+基地”形式的农业生产比例仍旧较小,即多数食品生产的农耕源头主体是农户。根据我国食品供应链“点多、链长、面广”的特点,结合我国食品安全的发展阶段和我国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可以勾勒出我国食品安全监控的一般结构模型,。为了突出食品安全监控措施的针对性,我国学者一般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的角度研究食品供应链的结构,根据基本流程给出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监测与控制的措施与途径。结合供应链的基本概念,提出我国食品安全监控的一般结构模型。首先,该模型以供应链的基本网链结构为基础,主要体现食品供应链各个企业(主体)之间的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过程中的承接关系。其中需要说明的是,这个网链结构同样存在核心企业,由于食品类别繁多,核心企业是以生产经营规模大小来确定的。例如:核心企业可以是大宗农产品的贸易商(中粮集团下属粮食贸易公司),也可以是大型食品零售企业(家乐福、苏果),还可以是食品加工企业(九三油脂)。每一个核心企业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中的最终消费者的距离有远有近,进而可能产生的特定的食品供应链的食品安全问题不同,食品安全防控措施各有侧重。其次,为了保障食品供应链的主体结构运作效率,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优化配置就至关重要。结合食品供应链食品安全问题的可能发生的环节,一般模型给出与食品供应链关联紧密的三个“观察点”。一是流通,供应链系统的高效运作,离不开安全、合理、高效的物流体系,在食品的流通多数对储存、运输、中转有一定的要求。例如:生鲜食品需要使用具有冷藏功能的运输工具,大宗商品中转对杂质产生具有一定的限制。流通环节的不规范操作,有可能产生食品腐败、食品品质下降等食品安全问题。二是加工。食品化工工业技术对于人类食品安全问题是一把“双刃剑”。例如:食品防腐剂的使用可以延缓食品败坏的速度,但过量添加的食品被人食用后产生致癌物质,影响人类身体健康。三是销售。供应链的形成、稳定与壮大,目的是使网链内的企业均能获得持续的高效益。网链内企业之间具有稳定的“供—销”关系,网链内任一节点出现的销售上的问题,均有可能造成食品安全问题。例如:某一节点销售库存积压,食品安全保存期处于临界点而进一步向下游节点输送的情况;某一节点企业不良运营,将有害物质带入到整个食品供应链。再次,食品供应链主体网链的工业供应链企业必须考虑到模型之中。第一,现代食品供应链与工业企业联系紧密,一些食品安全问题正是由于工业企业不当运作产生的。第二,从食品安全管控的事前管理来看,初级食品生产的任何添加物(农药、化肥、饲料)的“进入”对于整个食品供应链的品质影响巨大,并直至最终消费。第三,食品消费后流入环境的过程对于进入食品供应链的“起点”有一定的影响,例如:厨余垃圾是简单填埋、焚烧、有机处理等等。实际上,厨余环节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在社会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例如:地沟油。我国食品供应链的一般结构模型的构建诠释了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复杂性,突出了食品供应链的内涵特征,是全面分析食品安全监控关键点的基础,在这一模型基础上可以提出我国食品安全保障措施、监控体系与纠偏、食品安全机制等内容。

三、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一般模型的应用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