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学入门问题范文

心理学入门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学入门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学入门问题

第1篇:心理学入门问题范文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日常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与学科相关的专题进行研究,使学生在主动探索、思考、实践的研究学习过程中吸收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一种教与学互动的实践活动[1]。

研究性教学的特点:①学生学习具有自主性。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学生掌握着学习的主动权;②教师教学具有灵活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和个体差异,并根据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兴趣等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③研究性教学具有探究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问题,确立课题,引导学生提出不同观点,鼓励学生通过查资料、做实验或开展讨论来验证书本知识,得出不同结论。

二、研究性教学在普通心理学教学中的实施及成效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在心理学专业开设的20~30门学科中,它处在“基础”和“入门”的地位[2]。我们以2014级心理学两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课改实验。

1.精选教材

教材建设在课程建设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我们给学生所选教材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彭聃龄教授主编的普通心理学。该教材经过多次修订,成为国内使用最广泛、最受欢迎的普通心理学教材之一。新版教材既保留了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又增加了反映学科最新发展水平的内容,特别是吸收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某些重要的研究成果,并且重点介绍国内心理学研究工作,兼具中国特色。

2.全面归纳分析教学内容

在深入钻研教材及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归纳,将内容划分为五大模块:概论、人的信息加工过程、行为调节与控制、人的心理特性、活动与发展。为充分调动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充分发挥研究性教学方法的优越性,我们根据每个模块的理论特征及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成套的教学方案,提前告知学生,指导学生根据教学进度在课下认真准备,将教师的课堂教学和学生的课下学习过程结合起来。

3.提高学生的研究意识

当下大学生缺乏研究意识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我们首先应该培养学生研究问题的意识:①鼓励学生有质疑教材知识的精神。我们要求学生对教材中的错误进行理性批判。他们发现权威也会犯一些非常低级的错误,这种方式激活了他们研究问题的动机;②将学术研究引入课堂。对有争议的问题,我们会归纳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观点,并组织学生讨论,并阐述理由;③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如“人格”一章内容作为学生自学的具体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划分为10个研究小组,每个小组承担其中部分内容的学习任务,要求小组同学在研读教材查找资料的基础上,制作教学课件,然后进行课堂分享与交流。最后教师组织全班同学对整个学习活动进行评价。

从学生的学习评价结果来看,研究性教学比传统教学的效果好,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比较明显的提高,特别是学生的研究意识和思维方式有了比较明显的转变,提高了学习质量。

三、存在问题

在普通心理学课程中推行研究性教学方式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过于注重教学方法和技术改革,则很易造成对课程本身特征的忽视,这是一个关键问题。刚入学的学生专业基础、研究方法等方面知识都是很缺乏的,因此在大学最初阶段进行研究性教学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需要教师多探究,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小鸿,黄亚平.关于高校研究性教学若干问题的理性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1).

[2]施铁如.对普通心理学概念体系的思考[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1):83-89.

第2篇:心理学入门问题范文

关键词:生物教学;心理学困生;脱困;自信心

生物学是在初中开始设立的一门自然科学课程,它属于实践科学的范畴。每周安排的课时少,教学任务重,涉猎植物学、动物学、人体生理学和微生物入门学,这些知识繁杂,系统性不强,学生在学习时困难大。学习的过程中,容易产生“心理困惑”。下面谈谈我生物教学中如何实现“心理学困生”转化的认识。

1 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素养。对初中生来说如何培养学习的动力,激发学习生物的兴趣,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主动学习者,教师应尽可能地发挥其引导作用,让刚刚步入生物学习的初中生感受到自然界各种生物的美丽、大自然界的神奇;感觉到生物就在他们身边,生物知识充满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样极大的提高了学习生物的兴趣。所以,培养兴趣是减少学困生的最好方法。

2 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学习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有强大的自信心,一个没有自信心的人不可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所以自信心的培养成为减少“心理学困生”的又一妙方。如讲解“种子的萌发”,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人每天必须吃穿住行,只有满足这些条件,人才能正常的、幸福的生活。那么种子的萌发需要什么条件,才能正常的萌发生长呢?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寻找出种子像人生活一样的萌发条件。这时学生就会找种子萌发需要的营养物质、喝的水、适宜的温度等等,教师保留正确的条件,舍弃不需要的条件,学生会因自己提出正确的条件而信心百倍。

3 师生努力求良方

“心理学困生”的形成除内因外,还有许许多多的外在因素。“心理”是学生学习的内因,“学困”是学生学习的外在因素。要“脱困”先要全面了解“学困”的成因,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才能走近学生心灵,才能做好“心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如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发现“学困”的原因是单个的细菌和真菌肉眼无法看得见,学生无法知道细菌和真菌的存在。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或教师培养的菌落实物,阅读有关的文字材料,让学生知道如何从不同环境中采集细菌和真菌,知道如何在培养基上区分它们。在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之前,教师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培养细菌和真菌所采用的方法,知道生物技术在探究活动中的应用。这样,微观的世界就变成宏观的世界,学习的困难就不难解决了。

4 探究寻找学习妙方

生物学时一门实践科学,教师讲解重要知识点时,要鼓励学生提出多种不同的方案,并对实施方案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探索解决。通过自己探索学得的知识才不会忘记,才有可能变为自己的知识,才有可能提高自学的能力。教师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然后尽可能自行解决所遇到的问题。如学习“先天和学习行为”时,师生通过资料分析,学会区分动物的先天和学习行为。教师可根据补充分析材料,说明无论是先天还是后天的学习行为,都是有遗传基础的。注意把握先天和学习行为对动物维持生存的意义、先天的局限性、不同动物学习能力的差别,以及遗传因素对学习行为形成的作用等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总之,“心理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通过多次反复、耐心的、艰苦的工作,满腔的热情,因势利导,有的放矢,才能有所收获。才能使“心理学困生”走出低谷,迎来光辉的明天,享受收获的喜悦。

第3篇:心理学入门问题范文

【关键词】心理学;心理咨询技术;发展

【中图分类号】R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3-0113-02

心理咨询行业属于心理学应用实践的部分。应用实践与理论研究总是存在相互推动的作用。本文将从近期心理咨询行业一些新变化,来探讨心理学的发展。

一、国际心理学的新进展

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整个心理学界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对心理现象规律的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的心理学思想相继产生,并以新的思潮或发展方向影响着心理学的各个研究领域,从而加强了心理学研究的整合趋势。其中最具影响的有新出现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研究。这三门学科又进一步影响到心理咨询界,成为心理咨询界的理论依据。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20世纪50~60年代的美国,在社会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社会问题,加之冷战的影响,在人们心理上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这一切不安的根源在于缺乏对人的内在价值的认识。因此提出,心理学家应该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研究对人类进步富有意义的问题,反对贬低人性的生物还原论和机械决定论。他们反对把人的行为归结为本能和原始冲动的佛洛依德主义;也反对不管意识,只研究刺激和反应之间联系的行为主义。由于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是近代心理学两大传统流派,人本主义心理学又与他们有明显的分歧,因此在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目前在心理咨询界,就笔者所见,人本主义心理学由于更符合中国人的传统道德观,执业心理咨询师以人本主义心理学为原则,在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

(二)认知心理学

20世纪60年展起来的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新方向。它把人的心理过程看做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并以信息加工的观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认知心理学用模拟计算机的程序来建立人的认知模型,并以此作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途径。目前在计算机科学日新月异的变化中,网络和电脑全方位的改变了社会的诸多方面,认知心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开辟了人工智能的新领域,如机器人的应用。

(三)生理心理学

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探讨的是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和脑的机制。它的研究包括脑与行为的演化;脑的解剖与发展及其和行为的关系;认知、运动控制、动机行为、情绪和精神障碍等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神经过程和神经机制。对心理活动生理基础的研究由来已久,从解剖学、生理学的研究发现大脑机能定位,到心理活动的脑物质变化的生化研究,再到脑电波、脑成像技术的应用,历经一百多年,但其迅速发展还是近几十年。在研究领域里,生理心理学最符合现在是实证科学的要求,能够提供大量的实验数据,在心理咨询的实际工作中,可以作为药物治疗的理论依据。

二、《水知道答案》对心理学的启迪

作为心理学的爱好者和关注者,笔者留意了济南的心理咨询界,发现在应用中突破了学术界内的新理论较多,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水知道答案》。

(一)《水知道答案》的基础实验

这项震惊世界的实验由日本研究水结晶的I.H.M综合研究所的江本胜博士主持,已进行了10年。所有的这些风姿各异的水结晶照片都是在零下5度的冷室中以高速摄影的方式拍摄而成。在最初的观察中,研究员发现城市中被漂白的自来水几乎无法形成结晶;而只要是天然水,无论出自何处,他们所展现的结晶都异常美丽。当研究员异想天开地在实验水两边放上音箱,让水“听”音乐后,一个奇妙的现象产生了:听了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水结晶美丽工整,而听了莫扎特《第40号交响曲》的水结晶则展现出一种华丽的美。

联合国项目中国水务督察专家高中认为,“《水知道答案》可以说是一本很有想像力的关于水的‘奇妙之书’。”《水知道答案》用图片和文字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怀有一份爱与感谢之心,从点滴做起,创造我们生活的美好世界。

(二)《水知道答案》对心理学的启示

《水知道答案》对心理咨询界产生了很多启示。比如,当水“看”到“爱与感谢”时,会呈现出几乎接近完美的结晶,让人们联想到“爱”与“感谢”本是宇宙存在与人际关系的基本原则,美好的情感与心念会对世界产生有益的影响,所以,我们更应该多一些“爱与感谢”。这也回答了“世界为什么需要赞美”的疑问。这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提供了很多支持。这说明,作为心理咨询师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必备素质: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这些善良和美好的品质源于客观规律的要求。

三、心理治疗领域的新发展

就笔者所见,在济南业内目前广泛应用的沙盘游戏、NLP教练技术、完形疗法、家族系统排列、催眠术等都因为突出的效果引起业界的关注。这些治疗手段并直接从实践领域产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基础。但是它们对于心理学的发展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这些治疗方式:

1、沙盘游戏。

沙盘游戏治疗来自于瑞士心理分析家多拉・卡尔夫,她跟随荣格学习心理分析,同时也深受莱温菲尔德世界技术的启发,最终结合荣格分析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中国文化中的哲学思想,在简易的沙-水-容器世界中寻找到了一条心灵治愈的有效途径。

2、NLP教练技术。

NLP教练技术被誉为本世界最具革性和效能的管理技术,已成为当今欧美企业界提高生产力的最新、最有效的管理方法之一,也是企业培训经常选用的课题。可以大概表示为:NLP教练技术=NLP+教练技术(Coaching)

教练技术起源于运动场,是体育网球教练添・高维先生在一次偶然的教练事件中发现:肯定一个人的行为或表现所产生的良性改变,要比批判、否定、矫正一个人的行为或表现要好的多。后来添・高维先生将此课题做为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很快将此理念和技巧应用的到企业界。随着越来越多专业人士的关注很和加入,很快形成了一门学问:教练技术。教练技术目前已逐渐成为一个新的行业和专业,它除了应用于企业管理外,还广泛应用于心态、态度、人格、情绪、素质、技能、人际关系、亲子教育等个人成长及家庭、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NLP教练技术就是将NLP对人心理的研究应用于教练技术的一门学问。

4、催眠术

催眠疗法(Hypnotherapy)是指用催眠的方法使求治者的意识范围变得极度狭窄,借助暗示性语言,以消除病理心理和躯体障碍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通过催眠方法,将人诱导进入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将医生的言语或动作整合入患者的思维和情感,从而产生治疗效果。催眠可以很好的推动人潜在的能力,现在一些心理治疗的方法是使用催眠来治疗人的一些心理疾病,如强迫症,忧郁症,坏习惯,情绪问题等。在西方,在很多国家有名望的大学、医院里,都设有催眠研究室,并积极开展着把催眠应用于医学、教学、产业等领域的可行性研究。

在实际工作中,催眠治疗确实有快速缓解很多症状的作用,笔者曾亲自目睹催眠给求助者带来的快速变化。

四、新理论与新实践的相互推动

通过对当前心理咨询界的了解,发现当前心理学新理论与心理治疗领域的新发展之间,形成了相互推动的趋势,各种理论相互融合、相互解释,促进了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1、《水知道答案》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相互解释

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是水。《水知道答案》中提出了水会对外界的信息做出反应。人体的60%-70%是由水组成,根据生理心理学,当我们的生理基础发生变化时,自然心理也会发生变化。从生理心理学的角度,这方面的研究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又提供了科学的实验的数据基础。

2、认知心理学与NLP等的相互支持

认知心理学把人看作类似于计算机的加工系统,把人看作是一个类似于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笔者认为NLP、教练技术、催眠、以及社会上流行的成功学都可以视为这一学派的体现。它们都是通过改变信息的输入来达到人行为结果的改变。

五、心理学将在我国呈现异彩纷呈的发展格局

我国处于快速转型期,各类心理疾病(如抑郁症、自杀、社会适应障碍、行为问题)和心身疾病(如冠心病、癌症)的发病率持续升高,已成为21世纪中国最令人关注的心理卫生课题。随着中国社会向商业化的变化,人们所面对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诸如:人际关系,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性,抑郁,恐慌,焦躁,嫉妒,自私,退缩,悲观……人们面临的这些心理问题对自身生存的威胁,将远远大于一直困扰于中国人的生理疾病。而来自国际心理治疗大会的数字同样表明,中国大概有1.9亿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

因此,心理咨询行业将会出现巨大的发展。而心理咨询行业的发展,将会促进心理学本身的发展。

另外,我国是一个富有深厚文化传统的国家。在西方心理学界不断号称“从东方文化中获得了启迪”的时候,随着中国社会心理咨询行业的不断发展,随着东西方文化的深入交流,可以预见心理学界也必然会呈现出百家争鸣、异彩纷呈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杨凤池,咨询心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出版。

[2] 【美】马斯洛,科学心理学,马良诚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

[3] 【美】斯滕伯格(Sternberg,R.J.),认知心理学,杨炳钧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

[4] 【美】卡尔森(Carlson,N.R.) 著,生理心理学(第六版),苏彦捷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年出版。

[5] 沈政,生理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

[6] 【香港】李中莹,重塑心灵(NLP――一门使人成功快乐的学问》,世界图书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

[7] 黄荣华,人本教练模式,西安出版社,2011年3月出版。

第4篇:心理学入门问题范文

一、主动进行心理咨询的学生比例偏低

浙江大学的一项调查发现:在平均年龄21岁(17-23岁)的875名大学生中,大部分学生没有咨询经历,接受过心理咨询的男女生比例仅有7.1%,其中参与心理咨询的师范类学生(15.9%)比例高于非师范类学生(6.6%)、文科学生(9.2%)高于理工科学生(4.9%),以及来自单亲家庭的学生(17.4%)比例高于来自双亲家庭的学生(6.5%)[4]。另外,据张华等人对兰州市三所文、理、工科三个不同学科性质的531位同学的调查表明,当被问及有心理困惑采取何种手段解决问题时,仅有9.0%的学生希望通过在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下排除困惑,当被问到是否曾经参与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49.4%的同学从未参加过,35.5%的学生偶尔参加,仅有5.3%的学生经常参加,还有9.7%的学生不了解学校是否组织过此种活动[5]。经郑安云对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外事学院、西北工业大学、长安大学、西安建筑科大六所大学的1200名大学生抽样调查表明:当遇到心理问题时,希望寻求心理医生帮助的比例为西安交通大学(2.6%)、西北大学(8.9%)、西安外事学院(7.3%)、西北工业大学(0.6%)、长安大学(9.0%)、西安建筑科大(10.3%)。从来没有看过心理医生的比例为西安交通大学(97.4%)、西北大学(879%)、西安外事学院(2.7%)、西北工业大学(99.3%)、长安大学(91.0%)、西安建筑科大(89.7%)。对西安这几所高校的调查数据表明:该地区寻求心理咨询的比例也普遍较低,而选择其他方式的同学占了一定数量。

二、地区及校际发展不平衡

根据刘蓉洁等人调查发现,各地高校心理咨询机构发展不平衡。各个高校的心理咨询室硬件设施差别很大,经济实力较强的心理咨询机构除了专门的办公室外,还设有功能较为齐全的个别咨询室与活动监控室,只有不足30%的心理咨询机构是按照学生人数比例划拨的用于咨询与测评的专项费用,专项费用金额从1.5元至10元不等。在调查中进一步了解到,各学校对心理咨询机构的经费投入相差悬殊,最低的每年投资2000元的专项经费,而最高投入经费已超过20万元。其中10所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有专用个体的咨询室,8所心理咨询机构有专用的团体咨询室,还有个别咨询室与其他办公室合用。其办公设备的配置也差距甚远,规模较大的机构除了常用的办公设备之外,还有脑电诱导仪、生物反馈仪等较为专业的心理治疗仪器[6]。据马忠范调查发现,部分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挂靠在团委、学生处、医院等机构[7]。而刘蓉洁等调查发现,被测的高校中有84%的心理咨询机构挂靠在学工部(处)等部门;挂靠在相关院系的有11%;挂靠在思政教研室有5%[8]。由此可见,高校心理咨询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科学化与规范化水平不高

心理咨询是一个专业性较强的职业,在美国,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人员包括认定咨询员(含学校咨询员)?p临床心理士和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行业对临床心理士专业和精神科医生的要求很高。美国心理学会在1983年对从事健康心理学工作的人员基本要求是:首先,博士学位是健康心理学的入门水平学位,其次,对他们的培养目标是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共同发展,也就是说,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员除具有心理学专业博士学位外,还应具备相关的实习经历[9]。对认定咨询员的要求相关宽松,但必须是心理学专业硕士及以上学历且经过3000小时以上的临床实习后方能从业[10]。而日本对心理咨询人员的资格认证也相当规范,据日本《临床心理士资格审查规定》,被审查者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方可申请从业:第一,依据《学校教育法》,在大学期间修完心理学专业博士阶段的前期主要课程或修士课程且具备两年以上的临床工作经验者。第二,依据《学校教育法》,在大学期间修完博士阶段与心理学专业边缘诸多学科的主要课程或修士①课程且须具有两年以上的临床工作经验者。第三,在外国取得上述第一条或第二条中同等以上学历且具备两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者。第四,医师免许执照获得者且具备两年以上心理临床工作经验。第五,在四年制本科阶段修完心理学或心理学边缘的诸多课程,毕业后有五年临床工作经验者[11]。我国《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规定:任何一级心理咨询员,应具备相应的基本的文化条件,并接受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指定的培训机构所进行的培训,要求从业者掌握的专业知识包括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健康与障碍心理学及与心理咨询相关的道德与法律常识等[12]。通过比较不难发现,国外从事心理咨询业较为发达的国家除了对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学历背景做硬性规定外,还要求一定的临床经验,相比之下,我国的心理咨询人员还远远不能满足这种要求,仅从制度规定中就能发现端倪。

四、大学生对心理咨询期望值与实际效果有一定的差距

据胡伟国调查发现,有7.9%的学生曾在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进行过咨询。对于被问及咨询效果如何时,回答收效甚微和无效的学生占79.0%。这表明站在学生的立场看,学校心理咨询的效率是很低的。而当被问用及对咨询师的信任程度时,有81.0%的学生表示有所保留和不信任,可见来访的学生对心理咨询师的业务水平咨询效果的评价不高。他们满载期望而来,却失望而归,这充分反映出部分高校心理咨询宣传工作不到位,学校心理咨询师队伍专业素质不高,大学生个性化的咨询要求得不到满足等诸多的问题[13]。当被问及是否会听从咨询师的意见时,选择“肯定会”的占7.1%,“有可能会”的占58.1%,“肯定不会”的占5.1%,视具体情况而定的占29.7%。女生比男生更多地抱着折中(91%)和不确定(85.5%)的态度,关于高校心理咨询的收费标准,对于咨询后的效果如何,选择“知道了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后可以自己慢慢解决”为78.4%,选择“当场解决问题”为18.2%,没有解决任何问题的为16.1%,以上数据充分说明了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实际效果与其期望值均有明显的差距。

关于中国人与西方人的对比研究表明,中国人更倾向于自我约束和内向性[14]。我们的情绪不轻易外露,透露心声的时候一般也不针对陌生人,有问题很难主动寻找摆脱或解决的途径,但一旦鼓足勇气跨进心理咨询机构的大门,一方面希望通过宣泄郁闷,另一方面又依赖咨询员,希望咨询员参与其个人行为的决策或提供具体的处理方法[15]。如果咨询员一味借鉴西方主流的咨询模式(在西方广泛使用的来访者中心疗法,该疗充分相信来访者的个人潜能),该咨询模式的目的就是让来访者进行自我探索以便了解与自我相一致的情感,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最终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所存在的问题。而当我国高校的心理咨询师也采取“非指导性”原则的咨询方法时,如果来访的大学生得不到具体的指导,就会觉得认为咨询员“没水平”,当然咨询也没有效果可言。这是大学生从主观认识层面所造成的心理咨询的期望值与实际效果的差距。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使大学生认真听从教育者的说教,不是简单听取受教育者的汇报和坦白,还要运用心理学的各种知识、理论和方法,通过交谈协商,帮助和指导受教育者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发生变化,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自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关于如何改善上述现象,我将在后续文章中做详细论述。

第5篇:心理学入门问题范文

就业前景好的文科专业

1、工商管理专业

学工商管理专业就业较广。根据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至少急需35万名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目前实际具备从业资格的只有8万人左右,远远达不到行业需求。学工商管理专业能从事市场营销、企业管理、国际商务、人力资源和国际物流等工作,就业面十分广泛,待遇也处于各行业较高地位。

2、外语语言文学专业(外语)

主要学习英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及小语种。授予文学学士。

毕业后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企、事业及管理工作的相应语言高级专门人才。

3、心理学专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竞争的加剧,人们的生活与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这让我们每一个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这个词也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2005年年底一项心理调查报告显示,1/6以上的中国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文科专业学什么好

1.英语

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几乎可以迈进任何行业的门槛,但是“入门”是有附加条件的,仅仅会掌握语言还不够,还要将英语跟某个专业或行业融会贯通,用一个公式来形象的比喻,那就是英语+专业=就业核心竞争力。目前,很多高校的英语专业中都加强了专业特色的学习方向。如英语与管理、外贸、金融、旅游等等相结合。

2.中文类

第6篇:心理学入门问题范文

一、实验学校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60年代末)

实验学校被视为美国历史上大学和中小学合作的开端,其发展源头可追溯到19世纪晚期时任哈佛校长的查尔斯?埃里奥特的“十人委员会”(Committee of Ten)。1892年,“十人委员会”发起倡议,倡议中小学和大学一起讨论教育和教学方法改革途径,并提出大学应该参与改进中小学教育,支持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构想。但是“十人委员会”主要针对大学在中小学教师在职进修方面发挥作用,如鼓励在职教师到大学的暑期学校进修,而对如何发挥中小学在职前教师培养方面的作用,较少提及。1896年,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创建了实验学校,采用的是大学与中小学合作形式。受教育领域科学主义运动的影响,杜威将实验学校类似于医学领域的临床医院,主张在学校里直接进行实验,反对在实验室实验后再在学校中运用。他认为,“实验学校与教育学研究的关系就像是科学实验室与生物学、物理学或化学的关系一样。如果没有实验学校,那么教育理论工作者就会成为笑话和欺诈――就像教授一门自然科学而忽略给学生和教授们提供实验室一样”[1]。从杜威的论著和论点看,他的实验学校从本质上讲是实验性的。此后,这些实验学校的主要功能是教育研究与实验,其次才是职前教师培养功能。

20世纪20年代起,美国大量的师范学校逐渐升格为师范学院,到50年代初,美国共有139所师范学校改为师范学院[2]。实验学校的主要功能也逐渐发生了改变,由当初杜威所强调的实验功能拓展为示范和实践功能,具体表现为培养儿童、推动创新性实践活动、培养新教师、从事研究、在职培训及推广改革等。20世纪30年代,实验学校改进了职前教师教学活动和在职教师示范教学的技术。随着实验学校功能的拓展,这一形式得到了各大学的推崇,绝大多数承担教师教育职能的大学都建立了实验学校,作为师范生培养的实践基地。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实验学校的数量在20世纪60年代达到了巅峰状态。然而,由于实验学校是附属于某一大学或学院,缺少明确的发展目标,各个目标之间又缺乏必要整合,较为单一的功能不能满足日常增长的教师教育规模的需要。到20世纪60年代末期,实验学校开始走下坡路,数量开始减少,影响日趋甚微,逐渐丧失其存在的价值,实验学校因此纷纷关门[3]。

由此可见,此阶段美国教师教育大学和中小学合作以实验学校为主要合作形式,呈现出如下特点:第一,大学通过制定入学要求、特定的课程、组织入学考试等方式建立与中小学的联系。中小学的参与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取悦于大学。第二,大学与中小学建立的关系更大程度上是网络性质的,追求学校间的相似性,以及推行“科学”的管理思想。这样的合作关系更多地被利用来满足个体的自私的利益。合作变成了对抗,尤其集中于对于学生学业成绩的基于心理学研究的测试方法与传统的测试方法。教育心理学家借助成绩测验影响学校行为和教育政策的做法,遭到不少反对的声音。那些信奉“标准-测验-量表-统计”理论的学者们被认为是“闭门造车和深居象牙塔的人”,不顾“通行的逻辑规则”[4]。

二、入门学校(20世纪60年代末至20世纪80年代)

入门学校(Portal Schools)是一种“在社区中被选择出来,从事新课程和实践方法探究的切入点,也是一种专为有心改善学生学习的准教师或在职教师所设立的学校”。它是“培养新教师的场所,是大学教师验证新的实践和课程效果的研究场所,由中小学和大学的代表组成咨询委员会,共同选择合作场所,共同制定和落实目标”[5]。

入门学校的产生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1957年,苏联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的消息传到美国,震惊朝野,促使美国开始反思落后的原因,最终将批判的焦点指向教育,认为进步主义教育造成美国教育质量低下。美国于1958年颁布了《国防教育法》,将教育地位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该法强调加强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能力主义”的教育思想,着重培养学生能力。并认为强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师教育上应重视教师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布鲁姆代表的“能力本位”教师教育模式(Competence-based Teacher Education,简称CBTE)强调,要培养教师能被人观察的演示教学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对师范生的要求主要包括以认知为准、以演为准示、以使他人发生变化的结果为准的能力及情感和探索能力等。20世纪70年代,“能力本位”倾向的教师教育得到快速发展[6]。在此背景下,1969年,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佐治亚大学和坦普大学等开始倡导设立入门学校。这种学校秉承了实验学校的理念,作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实践基地。到1971年,仅佐治亚大学就设立了12所入门学校。师范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分四个阶段被安排到入门学校进行现场学习和教学实践活动[7]。

入门学校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并获得短期发展。它与实验学校不同的是,它不设在素有象牙塔之称的大学校园内,而是设在学区的普通公立中小学校里。教育改革家们相信,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教育研究应该在普通公立中小学校里进行。此外,相比实验学校,入门学校更加注重微观层面的课程和教学方法研究领域,更加注重教学研究的功能,也接近于普通中小学的真实状况。虽然入门学校弥补了实验学校体制与机制上的某些不足,但是由于社会背景及合作探索本身的复杂性,入门学校还是未逃脱掉消亡厄运。20世纪70年代美国的特殊社会背景可以这样描述:政治――失望与混乱;经济――通货膨胀与萧条;价值观――争执与探索;文化――追赶潮流到多元化的出现;日常生活――支流变主流[8]。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经费无从保障,美国教育进入了“高原时期”,许多教育改革举措被迫取消。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入门学校也开始逐渐走向衰败。到80年代,人们已经难觅入门学校的踪迹。

综合分析入门学校从繁荣走向衰落的原因,除了上述社会环境原因外,入门学校自身也存在以下弊端:一是缺乏对新生事物有效引导;二是缺乏对这种学校本身的评估和研究[9],三是这些改革自上而下,它们是由学区强加给学校的,或是由大学校长或院长强加给教育学院教师的。这种自上而下的改革得不到实施者(教育管理者和教师)的理解,失败乃是不可避免的命运。四是改革的参与者是学校的个别教师而非整个学校等,导致改革涉及面小,改革效率不佳[10]。尽管如此,入门学校所倡导的大学与中小学合作的理念无疑对后来的专业发展学校的构建提供了思路、奠定了基础。入门学校仅存在近20年,但它是从实验学校到后来的专业发展学校的重要“渐变区”。

三、教师发展学校(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

20世纪80年代,随着《国家在危机之中》等系列报告的发表,教育改革的焦点定位在了教师和教师教育,应此需要而产生的大学与中小学合作探索必然将教师教育作为其主要职能,教师发展学校(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chool,简称PDS)应运而生。霍姆斯小组于1986年最初提出了PDS这一术语。他们认为,PDS是一种大学和中小学合作的形式,在这里大学教员和中小学专业人员有机会通过对新教师的培养界定他们专业的本质。美国教师教育鉴定委员会(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Accreditation of Teacher Education)在2001年出版的《专业发展学校标准》中对PDS的界定如下:“PDS是一种以中小学为基地,大学与中小学共同合作研究解决教育教学问题,致力于教师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真正学校’。”[11]在PDS中,大学教师与中小学教师结成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共享专业技术、技能、知识、人力等各种资源,为双方教师搭建共同发展的平台,共同担负职前教师培养和在职教师培训任务,共同提高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和在职教师的素质。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一起走进中小学教室,共同听课、观察教学实践,共同研究有效的教学模式。

第7篇:心理学入门问题范文

管理学在所有管理相关课程中属于入门的课程,其中所包含的管理学知识与内容对后续管理学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起到指引性和推动性作用。因此,进行管理学教学改革十分必要且迫在眉睫,我们不仅要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更要实现实践教学与互动教学的统一。

 

1 管理学课堂教学现状

 

管理学学科属于文科性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断传授枯燥的理论知识令学生产生枯燥、厌倦、抗拒的心理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将理论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忽视了实践对于学生的思维启发与引导作用。

 

1.1 教学方式与手段单一化

 

绝大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进行方式方法的创新,教学提纲设计通常是将教学内容理论进行口授与板书的形式呈现,教师在最初自身学习过程中就是以被动学习为主,最终同样会以这种方式传授给学生,而学生只能以有限的刻板记忆、上课笔记进行记录,长此以往学生就容易形成思维惰性,很难培养出独立思考能力。

 

1.2 重理论轻实践

 

管理学本身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但通常教师因为职业限制得到的实践经验较少,即使通过其他渠道获取了教学案例也无法完全融会贯通地穿插到理论教学中去。缺乏实际分析及实践考察的纯理论知识更难将其运用至现实生活与工作中,学生仅凭理论知识的学习也难以培养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成果考核机制单一

 

中国的教育方式弊端众所周知,“高考热”现象也由来已久,通过卷面考试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情况成为了考核的必要手段,暂且不论卷面考核对知识面考察的局限性,单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言,卷面考核能否做到真正“公平”,证明考生日常的学习态度还是一个未知数。社会上各种考试培训机构由此诞生,为考生总结传授考试“经验”,让其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卷面考核。

 

2 互动式教学方式的必要性

 

在普遍意识到传统式教学短板后,互动式教学方法开始兴起,最初的互动式教学只是教师的个人行为,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但随着对教学模式系统性研究的深入,建立在社会学、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开始普及。

 

2.1 教学模式的主体转换

 

互动教学模式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教学模式的主体由教师转换为了学生。互动教学旨在通过启发式教育激发学生自主性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将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举一反三”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在“接受一思考一反馈”的学习机制中,这一过程的结果并不是终结,学生作为活动主体让教学过程呈现出了可持续性、可建构性、可发展性的特点,完全打破以往传统教学中教师向学生简单灌输的模式。

 

2.2 教学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传统教学模式下信息基本呈单向、线型传播,而互动教学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实现了信息的互动传播,传播主体双方以教学过程为平台建立了一个可进行知识、情感、精神实时交流和互动的活动机制。

 

2.3 理论与实践并重

 

管理学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缺一不可,互动教学模式的情景下,教师通过更丰富的教学案例甚至是带领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激发学生产生学习的积极性,相应的,学生强烈的知识汲取反应也能激发教师的教学兴趣与成就感,从而更为投入,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效果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自是不言而喻。知识的融合和信息流的碰撞更容易生成认知和思维灵性的火花,促使这些知识和信息更快融合和被吸收。

 

教学模式改革中,理论、实践、实验、科——“四位一体”的教学方式被推崇,其实现了对课堂教学的优化设计,明确了教学的目的和方向,丰富了教学的内容与方式方法,为管理学课堂质量的提升助益极大。将互动教学模式进一步推广有助于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知识的传播和下一步研究提供了平台、奠定了基础,营造浓厚学习氛围助力学生、教师双方能力增长,传统教学方式固然有其优势,但我们更应该运用科学手段和方法打破教育壁垒,让学生更为全面地发展。

第8篇:心理学入门问题范文

【关键词】 继续教育培训;心理健康服务从业者;需求现状;问卷调查;横断面研究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09)011-0763-04

doi:10.3969/j.issn.1000-6729.2009.11.002

Chinese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s' Demands on Continuing Education Training and Related Factors

CHEN MinYan1,CHEN Hong1@,QIAN MingYi2

1School of Psychology,Southwest University,Chongqing 400715,China

2Department of Psychology,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 Corresponding author,Email:chenhg@swu.省略

【Abstract】 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training demands and its related factors in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s in China.Methods:The sample of 1391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s was collected from 29 provinces by convenient sampling with the selfmade questionnaire.Results:The practitioners had the highest demands for practice(4.2±1.0)and skill training(4.1±1.0).Their training demands could be summarized as three factors: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knowledge,practice and skill.The ones who had lower educational level,less work experience,or more knowledge training had more demands for these three kinds of training.For supervision and evaluation training,junior colleges had more demands than doctors [(14.9±3.9)vs.(13.1±3.9),P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practitioner;continuing education training;demand status;survey;crosssectional study

我国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培训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一个特点是从业者一边工作一边接受培训[1]。经过20多年的不断尝试和探索,现在呈现出纷繁复杂的局面,培训机构水平、培训质量和数量参差不齐,培训时间短、培训标准不具体等问题较突出。国内许多学者指出,培训不足是心理健康专业工作发展的一大缺陷[2],而英美等国家的培训却相对规范和成熟。美国对职业心理学家的培训包括学历教育、专业实践、继续教育培训几个方面。对于继续教育培训,美国大多数州强制要求职业心理学家每年要参加20小时或更多的学分培训,在职人员如果想进入职业心理学的专业领域必须接受正规的学历教育或培训,如硕士或博士教育(全职或半职),或参加某心理治疗学派的系统培训(非短期培训,通常要连续几年的培训,全职或半职)从而获得其资格认证,再从事相关的心理服务[3]。英国的所有培训课程标准都必须包含九大要素,即:入业政策、理论、技能、个性发展、职业发展、咨询实践、督导、测查、评估[4]。我国目前虽然有统一的培训教材,如以心理咨询师培训教材为例,包含基础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测量等多科知识,但基本上属于心理学入门知识,与专业化、技能化训练相距甚远[5]。

在美国,心理服务是分层次分级别的,如康复中心的工作人员可能仅需接受最基本的培训,更多临床心理学的申请者对从事临床工作更感兴趣[6]。我国的心理健康从业者需要什么样的继续教育培训?不同背景的从业者对培训内容的需求是否不同?这种不同是否导致其培训模式不同?本文在调查的基础上分析我国从业者的培训需求及其相关因素,为制定合适的培训模式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在全国29个省份进行调查,每个省份选择2个城市,其中1个为省会城市,每个城市选取40~50人。由于随机抽样存在实际困难,请当地同行专家尽量按照以下方法进行方便取样。(1)教育取向从业者,选自1~2所大学、中学(重点、非重点)心理咨询机构;(2)临床取向从业者,选自1~2所省级综合医院和精神科专门医院;(3)社会取向从业者,选自私人开业和企业自办机构。每个机构中抽取负责人1人,全职或兼职心理咨询专业人员2~3人。总共发放问卷20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91份,男性519人,女性864人,8人性别资料缺失;年龄20~74岁平均(36±9)岁;临床取向者381人(综合医院292人,精神科医院89人),教育取向者746人(大学540人,中小学206人),社会取向者264人。

1.2工具

中国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状与对策研究课题组自编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情况调查表》(以下简称调查表),主要涉及心理咨询/治疗的管理与培训方面的内容,共有93个多项选择题和填空题,其中培训方面包括培训动机、培训机构、培训内容、培训类型、培训课程、培训师资、培训需求、培训模式等。本研究选取其中的培训需求量表,该量表共11个题项,参考英国培训课程标准的9大要素[4]并增加“行业伦理规范”[3]和“自我体验”[7]2个题项。采用1~5点计分,得分越高,表明越需要该种培训。对该量表中培训内容进行因素分析,KMO值为0.878,Bartlett检验显著性小于0.001。进行主成分分析和Varimax旋转,得到3个维度,累计解释总方差71.4%。第一个因素命名为督导评估(包括督导、评估、测查和自我体验4个题项);第二个因素命名为相关知识(含相关政策、理论、行业伦理规范、职业发展和心理发展5个题项);第三个因素命名为实践技能(含技能和咨询/治疗实践2个题项)。该量表的α系数为0.899。

本研究还选取调查表中其他可能影响培训需求的条目,包括人口学变量、受教育程度、所从事的专业工作、从事心理咨询/治疗工作的年限、每周进行心理咨询/治疗工作的小时数、是否担任督导、从事心理咨询/治疗工作为专职/兼职、已参加培训的次数、已参加培训的内容等等。

1.3 统计方法

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和事后多重检验。

2 结 果

2.1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培训需求量表评分情况

让受试对培训需求量表中所列培训内容的需求程度进行1~5点评分。结果表明从业者在咨询/治疗实践和技能上的培训需求最高,对行业伦理规范和相关政策需求最低(表1)。

2.2继续教育培训需求的相关因素

2.2.1人口学因素

以性别(0=男性,1=女性)、年龄、受教育程度(1=博士,2=硕士,3=本科,4=大专,5=高中,6=其他)为自变量,3种培训分别从因变量做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受教育程度越低,3种培训需求越高;年龄越小,督导评估和实践技能培训需求越高;女性(14.8±3.7)对督导评估的培训需求高于男性(14.3±3.4)(表2)。

2.2.2 专业工作情况

临床、教育、社会3种取向从业者的培训需求比较。结果表明:3种取向从业者在督导评估上的需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18,P=0.022)。LSD多重比较表明:社会取向者对督导评估的培训需求高于临床和教育取向[(15.2±3.6)vs.(14.4±3.6),(14.4±3.6)]。

采用逐步回归法考察工作年限和每周工作时间对3类培训需求的影响,结果表明工作时间越短,培训需求越高(R2=0.005~0.017,均P

考察是否为专职、是否担任督导对培训需求的影响。方差分析表明,兼职者(N=774)对相关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培训需求高于专职者(N=570)[(16.7±4.5)vs.(16.1±4.3),(8.4±1.6)vs.(8.1±1.8);均P

2.2.3已参加培训情况

以已参加培训次数(分别用0~11表示0~10次以上)、培训类型为自变量对3类培训需求做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参加培训次数越少,对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需求越高;参加相关知识培训越多,对3类培训需求越高;参加实践技能培训越少,越需要相关知识培训,但越少需要实践技能培训(表3)。

3 讨 论

本研究首次系统考察国内心理健康从业者继续教育的培训需求,发现目前从业者最需要实践技能培训。受教育程度越低、工作时间越短、参加知识培训越多者对3类培训需求越高;年龄小、女性、社会取向、非督导从业者对督导评估培训需求高;年龄小、兼职、非督导、参加培训次数少、技能培训多、督导评估培训少者对实践技能培训需求高;兼职、参加培训次数少、技能培训少者对相关知识培训需求高。

心理健康从业人员最需要实践和技能培训。该结果首先可能反映从业人员在上岗前接受这类培训较少。这与国外情况有所不同。比如,澳大利亚对临床心理学从业人员的培训遵从“4+2”模式,“2”表示在已注册心理学家督导下的2年工作经验[8]。美国临床心理学博士专业培训期间,大约需完成600小时~1000小时的实践课程[9]。英国对高级从业人员的培训课时一般为450小时,其中200课时为咨询技能培训[4]。其次,对实践培训的高需求可能反映从业者的压力情况。从业者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感到怀疑是主要的职业压力来源[10],我国的心理健康从业者也存在同样问题[11]。最后,接受较多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从业者,更需要实践技能培训,可能是因为该类从业者专业功底越扎实,越能看到自己的不足。这提示,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不仅应该在上岗前接受大量高质量的实践和技能培训,在继续教育的培训工作中也需重点加强这方面的内容。

本调查结果发现,不同背景的从业人员存在不同培训需求。女性、社会取向及未担任督导的从业者更需要督导评估培训,可能是因为中国传统文化要求女性更顺从,或女性更易于表达求助的意图,而男性更不愿意示弱。此外,目前专业领域女性多于男性(专业人员),因此可能影响总体研究结果的应答倾向。社会取向的从业者对督导评估培训需求较高,提示该种取向从业者专业功底可能相对最薄,可能与美国的一般心理服务人员情况较相近[6],但由于国情所限,他们往往从事着超出专业能力的工作,因此急需督导评估类培训。美国的心理服务是分层次分级别的[6],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国内心理健康从业者的培训需求也存在层次性。因此,针对不同背景的从业者实行分层培训,可能有益于我国心理健康行业的有序培训。

在本调查中,从业者参加知识培训越多,越需要各种培训,这表明知识培训对促进重视培训有积极作用。提示,提高行业准入标准,或对低标准进入者加强理论知识培训,可能对促进行业发展有积极意义。

致谢:感谢所有参与本研究的同行们!

参考文献

[1]李波,贾晓明,安芹.国内心理咨询和治疗培训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5):514-516.

[2]赵旭东,丛中,张道龙.关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职业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3):221-225.

[3]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Guidelines and principles for accreditation of programs in professional psychology[M].Washington,DC: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2006.

[4]石国兴.英国心理咨询的专业化发展及其问题[J].心理科学进展,2004,12(2),304-311.

[5]刘宣文,何伟强.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原理与技术述评[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2),451-455.

[6]姚萍,钱铭怡.北美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培训与管理状况[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2):144-147.

[7]孟莉.心理咨询师专业发展中的个人成长[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2):117-121.

[8]赵艳丽,陈红,刘艳梅,等.澳大利亚临床心理学的培训和管理[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3):224-226.

[9]Hall JE,Hurley G..North American perspectives on education,training,licensing,and credentialing[M]∥Weiner B,Stricker G,Widiger TA.eds.Handbook of Psychology.V.8:Clinical Psychology.Hoboken:John Wiley & Sons Inc,2003:471-496.

[10]Hannigan B,Edward D,Burnard P.Stress and stress management in clinical psychology:Findings from asystematic review[J].J Ment Health,2004,13(3):235-245.

第9篇:心理学入门问题范文

[关键词]中学英语教学 两极分化 语言潜能 学习策略

英语教学中的两极分化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一般在初一、高一第二学期开始出现,以后越来越严重,使英语教学陷入被动。究就其原因,有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教师和其它方面的因素。

一、学生因素

1.年龄:研究表明,年龄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生理因素。小孩如果过了一定的年龄,即使有语言环境也很难顺利地学习第二语言。较早地学习英语能在语音方面打下良好基础,如果语言环境好,年龄越小的获得外语能力越有优势。因此,起始年龄较明显地影响学习英语的速度和效率。

2.智力:卡明斯( Cummings)认为,智力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一个很有用的预测因素。因为智力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理解、记忆、想象、语言模仿等方面。因此,智力不一样的学生,他们对英语的领悟及掌握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但研究同样也发现,智力上的不显著可以后天的努力得以弥补。

3.语言能力倾向:语言能力倾向是指学习者所具有的某种潜在语言能力,它包括语音、语法、推理和语言表达等。乔姆斯基( Chomsky)认为,语言能力是一种天赋,它体现在人类婴儿在接受一定的语言素材后便可自动发展成某一特定语言的语言规则,从而创造性地使用该语言。如果英语学习者的语言潜能较低势必影响学好英语。

4.情感:教育心理学表明,影响外语学习的情感因素主要是学习者的动机、态度、兴趣和意志。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外语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因,是外语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的一种自觉能动性和积极性的心理状态。有动机的外语学习,其效果极好,反之不佳。依次类推,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坚强的意志对外语学习都会起到事半功倍。因此,在英语学习中如果处理不好它,将会出现两极分化。

5.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有意识的调控学习环节的操作过程,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学习方法或技巧。如果学习者学习英语不得法,不了解学习英语的关键和要点,忽视了语言学习的渐进性、积累性和应用性等特点,那么,他学习英语就困难重重。

二、外界因素

1.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习英语的主要渠道。如果教师教不得法,就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如,教师对教材教法的处理未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未能正确处理好听、说、读、写之间的关系;教师主观判断学生“差”等,这些都对学生的英语学习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2.学习环境:环境对学习英语也有影响,该环境包括社会、家庭和学校。从社会环境来看,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英语两极分化的程度相对低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因为经济发达地区,重视对外交流与合作,有良好的英语学习气氛,受其影响,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也相当浓厚;从家庭环境来说,父母的知识层次、生活和工作环境不同,对孩子学习英语的影响也不一样;从学校环境来说,学校的英语氛围对学生影响较大,如条件比较好的学校,能够在课间广播一些英语小故事,这样就营造一个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

3.考试制度:高考和中考使我国英语教学目标单一,教学方法保守,教学思想僵化。在升学的压力下,“重知识讲解,轻能力培养”的现象,严重偏离了教学大纲的要求。比如高考重语法,轻听力和口语,用大量的时间搞“题海战术”等都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从而也就加剧了英语教学中的两极分化现象。

三、克服差异,防止分化

近几年,我国的英语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说明英语学习的两极分化现象是可以克服的。实践证明,要克服该现象,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1.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与教法,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师的个性、热情、博学多才等都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此外,教师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要对班上每一位学生负责,要特别关注中下学生,对缺课的学生要及时辅导补课。

2.培养兴趣: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学好一门语言的最好方法,大量研究表明:学生对英语缺乏兴趣是造成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培养学生的兴趣是当务之急。除此之外,还要有良好的动机和正确的态度,因为动机和态度是决定成功的主要因素。同时还要开发语言潜能,培养良好的学习策略。

3.抓好入门教学:入门时未能过好英语“语音”和“书写”这两关,是导致掉队、造成分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大多数英语成绩落后的学生都是没有过好这两关,特别是语音关,缺乏拼读单词的能力,就无法记住单词。入门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母语的正迁移,使各层次的学生真正做到“入门”,打好扎实的语音基础,掌握拼读规则,提高记忆和运用词汇的能力,从根本上杜绝分化。

4.做好心理辅导 :做好心理辅导关键是要正面鼓舞,正面鼓舞是搞好心理协调,克服个别差异对外语学习抑制作用的重要手段。如有些学生在课堂训练中或测试中一旦失败,便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学习上的消极情绪是导致落后与掉队的重要因素。因此对学生要以鼓励为主,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学好外语的信心。

5.培养习惯 :语言不是教会的,而是学会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其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每个教师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要让学生不断模仿、不断重复、不断操练,帮助他们养成眼勤、耳勤、手勤和口勤的良好学习习惯。

6.课外辅导:目前学校班级大、人数多,教师难以满足每一个学生的需求。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课外兴趣小组,改变和优化学英语的环境,尽量多提供一些机会让学生学和实践英语。如开展英语角,英语晚会,听英语歌,看英语电影,有条件的开放语音实验室等,有意识地增加他们学语言的机会,这对巩固和提高英语成绩是大有益处的。

7.完善考试制度:除了以上这些,还要完善英语考试制度,“解放”英语教学。目前单调、机械的英语考试几乎成了升学、求职、出国等的工具,完全失去了以考促学的作用,使英语素质教育完全变质。

总之,根据英语双边活动的特点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创造一种亲切和谐的教学气氛,克服个别差异对英语教学的抑制作用。这样才能防止英语教学中的两极分化,才能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开创英语教学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束定芬,庄智象著.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