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范文

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

第1篇: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范文

关键词:信息化时代背景;音乐教育;实践

创新型人才培养背景下,学校对于音乐教育的改革工作提高重视度,并根据学生学习内容的复杂性特点,完善音乐课程教育体系、提供多样化教育内容和方法等等。但是从目前情况来看,部分学校音乐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在促进音乐教育信息化时代协同发展方面存在不足。

一、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的现状

第一,缺乏对信息化发展的正确认识,并且教学观念有待创新。现阶段,因为应试教育根深蒂固的影响,使很多高校音乐教育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依然以落后的教育和评价模式为主,没有根据信息化教育时代的相关要求,发挥信息技术的应用优势,让音乐教育工作信息化时展同步进行。多数学校在音乐教育中采用灌输式的方法,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未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进而使学生在信息化时代学习背景下,出现课堂参与感不强、参与积极性不高等现状。同时,部分学校在音乐教学当中,对于信息化时代的教学工作目标,缺乏合理设计,未能采用音乐教育的信息化模式和方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音乐能力,过于注重对学生理论内容的系统性训练,在发展学生音乐信息化素养和音乐技能方面存在不足。第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需要构建智能化教学课堂,加大对各种智能化设备和设施的投入,进而才能不断解决传统课堂教学问题,降低教师教育教学工作负担。目前,音乐教育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还面临智能化教学课堂体系构建不完善的工作问题。学校在加大音乐教育信息化设备投入力度方面有待提升,未能根据音乐教育特殊性和教育资源丰富性的特点,完善相应的音乐教育设施和设备,对于音乐教育的信息化设备和资源配置不足,进而使很多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率较低,没有有效发挥音乐信息化教学优势,推动音乐教育数字化和网络化发展。比如,缺少计算机、录音设备等等,极大的制约和影响教学的进度,导致音乐教学效率降低。第三,当前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的实践创新工作,还面临教学方法缺乏多样性的困境。教师通常采用灌输式和讲授时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复杂多样的音乐教育内容和理论知识,未能结合学生实践学习能力的需求,开展多样化实践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的培养。同时,给予学生自主发言和参与点评的机会较少,未能采用分组教学和合作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沟通能力,同时,在结合信息化教学资源和技术,构建音乐教育教学平台等方面存在不足,未能通过创建属于班级信息交流平台的方式,实现音乐教育教学中与学生的网络互动。第四,开展立体化教学实践活动,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起到积极作用和影响。当前音乐教育在开展中,未能根据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教学网络化和智能化的优势,开展基于音乐教育资源和音乐教育平台的一体化教学活动,而且在新媒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使用方面存在不足,从而影响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素养的培养。

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的实践创新必要性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传统音乐教学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音乐教育的实践创新,对于促进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和影响。并且能够结合信息化时代的优势,极大丰富音乐教育资源、创新传统教育模式和观念等等。在音乐教育实践创新中,教师可以结合信息化时代背景特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网络数字资源,并通过营造良好网络育人环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音乐鉴赏和音乐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同时,信息化技术的应用,逐渐打破传统学生固有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结合信息化的学习平台和学习环境,进行探索学习和自主学习,并根据智能化的网络资源,对音乐音像、图片、相关文本等资料进行有效使用,拓展学生学习和获取资料的渠道,让学生能够在数字化的音乐学习中,更加直观的了解音乐教育内容,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立体化学习,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视觉信息和学习环境下,强化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的实践创新策略

(一)注重教学观念的转变音乐教育的实践创新,必须注重教学观念的转变,而且还要结合学生创新能力和艺术情操的培养需求,发挥信息化教学优势和功能。首先,在转变教学观念中,需要积极注重教学思想的转变,同时,教师还要结合音乐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教学现状,对信息化的音乐教育知识进行学习,加强对信息化技术的了解和认知。同时,音乐教师在对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过程中,还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观念,根据学生能力培养需求,透彻地对信息技术进行认识和了解。从而更好在未来音乐教育中,结合信息技术优势,为学生合理制作课堂教学课件和活动设计等。其次,信息化环境背景下,教育资源可以通过云储存技术和信息技术进行共享,教师在转变教学观念的过程中,要合理通过信息技术和云储存技术,探索与挖掘可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音乐教育知识。比如,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和音乐平台,为学生收集带有图像、声音、文字的表现教学信息或音乐教学资源,培养学生音乐欣赏能力和审美素养,让学生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音乐魅力。最后,音乐教育的实践创新,需要加强对多媒体和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现阶段,学校要加强对教师信息化素养和能力的培养,提升教师网络数字资源的使用能力,增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制作教学课件和教学教案的能力,从而最大程度地将音乐教育改革工作落实到位,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构建智能化教学课堂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具有开放性、智能化、多样化的特点,所以需要音乐教育构建智能化教学课堂,积极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技术,完善音乐教学课堂氛围和环境。一方面,在智能化教学课堂构建的过程中,学校要加强对音乐教学设施和设备的投入,并且通过健全的录音设备和计算机设备,实现智能化教学课堂体系的构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数字化和网络化的教学工作中,加强教师对信息化教育的正确认知。同时,在构建智能化教学课堂中,需要加强对学生审美教育和视听能力的训练。比如,教师可以结合流行音乐教学视频和教学课件,对学生进行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或者通过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将流行音乐的发展背景、历史背景等知识分享给学生,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知和理解。学生在学习流行音乐期间,也可以让学生采用自主创作、利用信息技术收集音乐教育资源的方式,加强学生之间的音乐交流,帮助学生通过云储存技术和信息技术了解更多音乐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在数字化教学工作开展中,教师可以与学生构建信息化网络学习平台,并且在平台的教学中构建视频公开课、系统专业理论与技法知识教学等课程,通过良好的信息化和开放化教学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网络教育资源与传统课堂教育资源的融合。

(三)运用多样化教学模式教育信息化时展过程中,运用多样化教育模式,可以为传统音乐教育课堂的改革工作提出新思路。并且在以学生为本的角度下,运用多样化教学模式,也有利于实现复合型音乐人才培养目标,不断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更好参与到音乐艺术实践中,提升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信息化教育背景下,学校可以利用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微课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合理制作网络化的教学课件和视频,并且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和网络视频,向学生传播音乐教学知识和内容,同时,采用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结合视频学习内容进行自主实践应用,提升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另外,在多样化教学模式应用中,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创建微博、微信公众号的方式,定期通过公众号向学生分享音乐学科知识和教学内容,并且积极搜索和挖掘网络音乐视频公开课程的教育资源,然后通过公众号分享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不断完善学生音乐学习的方法,推动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四)开展立体化教学活动信息化教育方式,可以为开展立体化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保障和基础。在开展立体化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利用信息化平台和技术的优势,开展网络音乐会、网络音乐制作、网络音乐讨论等活动,并且采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网络音乐会和网络音乐制作中,提升音乐素养和审美素养。同时,在音乐教育的视唱练习方面,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实践能力,还需要通过开展网络视唱练习活动、音乐表演活动等,加强学生艺术情操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平板计算机和智能型手机,对网络化音乐知识进行学习,并结合各种音乐教学设备和软件,提升音乐市场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而帮助学生在适当的音乐表演活动和自主学习中,调节不良情绪,促进学生自身的良好发展。另外,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音乐教育可以采用开展声乐活动和乐团活动的方式,要求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提升综合能力,还可以结合网络资源和现代元素,以网络线上课程为主,培养学生良好音乐素养和音乐修养。

第2篇: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范文

在信息化时代,数据就意味着信息的传递。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于大数据的研究多数定位在宏观角度,将它定义为高优化力、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产。但是,对于大数据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更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去看,即它的数据之大,大在它对于数据的分析的全面性和其背后潜在的巨大价值潜力。目前来看,信息化对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第一,弥补了现有的优势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在教育信息化的今天,现代多媒体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极大的弥补了优势教育资源的不足。网课和网校的盛行,使得许多学生实现了在家里也能听到名师讲课的要求。第二,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信息化时代,很多学习软件的开发以遵守“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自主学习,根据学习状态自主调整学习进度,对其学习成果进行自我监控,有利于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如一些软件会推出每日背词打卡的任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分配每天的任务量。只要每天按时按量的完成任务就会获得相应的积分,这不仅是学生对自己的自我监督,还促进其进行学习规划。第三,加强了教学的管理职能。信息化时代极大的促进了家校联合与沟通,班级微信群的建立已经成为很多老师进行教学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既能够协助教师的日常工作,还能够协同家长对自己孩子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反馈,极大了加强了教学的管理职能。

2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现状

2012年,国家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对推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规划,计划用十年左右的时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体系。目前来看,我国教育教学信息化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不同的教育阶段来看:小学教育阶段,很多学校考虑到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不强,自主学习的习惯尚未成型,因此多限制小学生使用智能电子设备。因此小学阶段的信息化教学,仅停留在课堂教学和家校合作方面。如课程设计中运用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而这些技术的运用在英语、语文、科学课上使用较多。朗读课文时的趣配音、学习英文字母时的字母操、自然科学课上观看影片等,都是教学信息化的表现。中学教育阶段,主要指初中和高中阶段。这一阶段的学生,大多已经有了自主学习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按照课程改革的要求,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当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已经成了必然趋势。很多经济发达、教育领先的地区及学校,已经开始允许学生带智能电子产品进入课堂。如人手一个IPAD,课堂上不再采用提问的方式而是大家在线统一作答,教师通过后台软件反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这样一来,既保证了每个学生都有公平作答的机会,也让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起来。高等教育阶段,现阶段高校发展较快,高校扩招已成为普遍现象,管理人员分配不均、管理工作过于繁重使得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无法有效的开展。因此,加强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优化管理模式成为高校快速发展的重点。学校通过建立学生电子信息档案、自主选修网课、校园卡网络一卡通、建设多彩校园等信息化手段来提高学校工作效率,节省人力物力。继续教育阶段,“互联网+”时代继续教育的校企合作信息化建设成为一个新的亮点。当前,我国很多开办继续教育的学校都采取了“校企合作”的形式,即学校与企业共同合作,负责学生的理论教学部分和实践操作部分。如部分继续教育机构依托“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网络信息技术建立了相应的“大数据校企合作信息平台”。

3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现存的问题

基于网络大数据和信息化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的出现,使得学习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教师的教学模式正在向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实际推行的过程中受到了质疑和阻碍。

3.1对教育教学信息化重视度不足

对于教师来说,虽然这一方式能够将教师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加高效科学的工作,但是一些年纪大、教育观念较为陈旧的老师不愿意改变自己原来的教学习惯,或者说不认可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因而教育信息化得不到重视;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虽然较为接受这一方式,但是我们都知道这一系统的运用需要学生使用智能手机或电脑等电子产品进行在线学习,那么学习者如何在学习过程中避免网络上的其他干扰仍有待思考,毕竟信息化教学并非适合于每一个学生,需要学习者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监督能力;对于家长来说,家长是否认可这一教学模式的推行也至关重要。在对于一些家长的调查访问中发现,有些家长并不认可这一模式。他们认为是教师在为自己的懒惰找合理的理由,是教师省事的表现,有的还认为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并不适合于每天抱着手机完成他们的家庭作业,这样有害于学生的视力和身心健康。

3.2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团队较弱

信息化时代的快速发展,对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要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就要进行更深层次的信息化变革,然而当前最大的问题就是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团队较弱。由于大部分学校领导对于信息化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始终无法组建起一支优秀的教育教学信息化管理团队。其工作人员对于信息化管理没有足够专业的知识技能与工作水平,大部分管理人员的平均年龄较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弱,缺乏创新的意识,从而导致当前的教育信息化管理很难有全新的突破。

3.3教育教学信息化软件开发不到位

要想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建立更多的教育教学信息化的新模式,就需要创新出适应这一领域的专业软件。对于软件开发商来说,有些系统的设置并不合理,并且由于开发过程中一些不严谨的行为而导致了学习系统中出现了错题、漏题的现象,这一问题仍需要解决。此外,有些网上选课系统、校园一卡通充值软件等信息化服务系统多有漏洞,给学生生活带来了不便。要想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务必要切实加强软件的开发和运行。

3.4缺乏信息道德观念

随着人们越来越具备信息交流的意识,互联网中人们言论自由,但也出现了很多不文明的行为,需要进行规范管理。学校在进行信息化教学培养时,也需要为学生灌输文明交流的观念。小学生学习能力强,很容易学到一些网络上不道德的言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加强信息道德观念的培养,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在信息化时代做一个维护良好网络环境的好公民。

4对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的建议

4.1加强学校对教育教学管理信息化的认知

在这里我把它分为几个维度来进行探究。对于教师而言:要改进自己的教学观念,尝试着把这种新型学习模式引入到日常的教学中去。可以进行实验,先尝试运用一段时间,然后比照前后的成绩,看是否有所提高。不要一味的抗拒,在当前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教育领域应当首先加强对于信息化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重视程度从而促进教育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而言: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学习模式对于他们来说是很好的自主学习的工具,他们要做的是提高自己对于信息化的认知水平,找到在这一系统中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风格,培养一定的自我学习的能力,并养成自我督促学习的好习惯。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曾强调,进入新时代,面对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历史使命,教育系统广大干部要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切实肩负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责任。同时也对新时代教育系统的干部提出了要求:首先是提高现代化意识、其次是加强专业精神。

第3篇: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范文

在教育领域中,高校教育相对于低学段的基础教育,与经济发展、社会运行的接触面更大,对接方向更明确,随着社会状况与时展而调整和变动的空间也更广阔。因此,其所能进行的探索创新可能性也就更丰富、更多样。探析移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的改革实践,无疑是极具有意义的思考。由王荔雯编著、中国原子能出版社出版的《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一书,就移动互联网与高校教育的结合,针对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改革和实践做了较为详细的阐述。该书首先从互联网与高校教育管理的内涵切入,分别论述了这两大范畴的重点内容和意义。接着,结合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五种不同分类,列举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对高校教育管理中的高校环境、高校大学生和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的影响。

此外,该书的笔墨主要集中于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理念和路径。对于前者,该书论述了五种不同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理念与思维;对于后者,该书则从管理、学生、环境、体制四个方面论述了实践性探索的方向。基于此,该书作者还考量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发展趋势和重要性。最后,该书在以上论述的基础上,结合对当下时代背景的研判,论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机遇和新挑战。综合来看,该书紧紧围绕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这一主题,从研究理念创新到探索实践路径,兼顾现实存在的问题与未来探索的方向,视野广阔,脉络清晰,且在“互联网时代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这一导向性问题引领下,论述的范畴既包括管理模式之下的学生群体,又包括执行管理模式的相关人员和负责人;既包括数据库等信息化建设的细节,又包括相关体制机制建设等宏观方面,考虑周详,涉及面立体。

其中,在第六章“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的途径”部分,该书作者指出:针对“管理层面”中管理人员自身存在的问题,应有针对性地更新管理理念,提升个人素质和管理能力,并列举了掌握高校教育管理的关键点,将高校教育管理视为一门艺术,指导管理人员不断摸索、进步;“学生个人层面”强调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做好自我管理,随着社会的发展,更新学生的思想观念,以提升高校大学生的高校管理参与程度;“环境层面”呼吁营造健康、积极的高校教育管理大环境,并将这种环境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体制建设层面”则期待进一步加强相关工作法治化建设,并在执行中健全相关管理机制,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由此可见,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新发展,首先应当做到“以人为本”。

第4篇: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范文

安义县新民乡罗丰小学邹江苏

摘 要:基础教育的第八次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小学语文教育改进方案逐步成熟并取得相应进展,但仍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将详细讨论小学语文教师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整体水平提出建设性建议,提高母语课程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教师队伍;教育信息化

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种信息产业进入人们的生活,人类逐步迈入信息时代。教育在数千年里一直以永恒的主题吸引着人们的关注。教育信息化成为大势所趋,教师可以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教学模式,创造新的教学方法,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教学能力,而且可以通过这些方法感染学生,激发学习主动性。另外,如果给学生们引入以信息为基础的教育概念,学生们对学习的热情就会提高,知识的吸收方式也会变得多样化,不再受限于课本和课堂内容,学生们的眼界就会扩大。在信息化教育指引下,基于信息时代的优势,这篇文章探讨当前小学语文教师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在信息时代背景下对师生信息素养的要求进行研究,探索优化师资队伍的策略。

一、小学语文教师师资现状及问题

(一)语文教师知识面有待提高

正如我国特级教师李镇西老师提出“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有远比语文更宽阔的人文视野。”部分小学语文教师水平不高,要扩大知识面。这样的现象不仅发生在农村地区,也发生在一些城市学校。据笔者观察,教师们往往用方言进行课堂教学。但发音是学习语言的基础,如果语文老师不使用标准的普通话,会增加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厌烦。当今社会,各类信息和知识正在以双倍的速度变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有高度的学习意识,及时掌握新信息。但是据相关统计,大部分的老师几乎每个人每学期写十本以上的课程记录,所以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给自己“充电”。大部分教师也都没有读过有关教育学的理论书籍。他们接触最多的是一些初级教师的教育概念,教育概念以及教育方法。

(二)小学语文教师科研能力较弱

笔者了解到很多语文教师主要注重考试评价的要求,在课堂上反复强调考试的要点和难点,而不注意普及延展知识,引导学生拓展学习。在自身专业发展方面也没有做好完整的科学研究规划,教师的日常生活难以得到有效概括和反映,自我提高能力不强,这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质量。在相关研究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仅凭个人理解教学,所使用教学方法往往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难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有效地学习。普遍采用灌输式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的兴趣无法完全调动起来。这对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主体地位有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对学习的兴趣逐渐淡化,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不能满足自己的学习要求,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很难。

二、信息化背景下对语文教师定位的思考

(一)教学相长,洞察学生心理需求

在信息化时代为了达到信息技术知识传递和学习的目的,教师和学生必须培养自己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根据当前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所体现的区域性问题,我们将继续提高学校的信息化教育水平,提高在职教师的信息技术学习和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化教育模式的适应性。首先,每个老师都必须具备一定专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知识。这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对师生之间的和谐沟通很有帮助。同时,作为语文教师,除了掌握专业的文化知识,还要培养自己的教学感情,用原有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让更多的学生因为教师真挚的情感染而产生学习动力。

(二)教师应加强学习,成为创新型人才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勇敢的选择教师作为你的职业吧,你将从中体会到创造的喜悦。”教师本身就是一份特殊的职业,教师的活动具有创造性。创造性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不仅是对学生,更是对教师的要求。因此语文教师队伍应首先成为创新复合型人才。近来中国对教育创新的认识正在加速,信息化能力正在逐步提高。创新是提高语文教师力量的原动力。复合人才是指具有合理的知识和智能结构,锐利的创新直觉以及强大的创新能力的社会人才。科技每天都在更新,教育科技和理论也不例外。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领路人,语文教师应该继续学习,必须建立新的教育理念。

三、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

提高学生信息运用能力,必须从教师做起。学生懂得通过信息技术可以轻松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和知识,就会以提高信息利用能力的原动力,积极学习有关信息技术。例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开展活动时提供给学生收集相关学习资料的渠道,在课程中留下伏笔,让学生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就会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引导学生们课后阅读资料,并通过互联网搜索进行解决。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使学生对信息资源产生强烈质疑,体会到信息技术开发的重要性。教师具有很好的信息运用能力,这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教师通过在实践中运用信息技术来改变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概念和教学模式,放弃过去枯燥乏味的教学方法,培养更优秀的学生。

(二)引导教师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增加成就感

正如夸美纽斯所言“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许多教师在进入教师行业前追求普遍崇高的职业理想,也有对教育的渴望,但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原来的教学梦想逐渐消失或感到教学活动的前景不像当年那么好。这是教育部需要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学校和教育行业应提升师资队伍的认同感,增强师资的自信心和对教育的自豪感,为师资建设发挥自身教育能力的平台,鼓励师资科研队伍加强教学力量。对于经验丰富的教师来说,“老教师”这一相互援助机制应该建立起来。在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指导下,新教师能迅速掌握恰当的教学方法,做好创新教育工作,提高教师的素质。虽说“语文教学是一门有着缺憾的艺术”,但在实际教学中,每个语文教师都应该结合自己的教学概念和经验,认识到自己教学过程中的缺陷,创新和改进教学,提高教师的专业性。

(三)以人为本,健全教师培训和评价机制

学校应当为教师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营造适合教师进行学术研究的良好氛围,注意师资生存和发展环境。在学校建设过程中,教育部门要考虑教师的需求,帮助指导教师专业发展中发生的问题,保障教师队伍的整体改进。小学语文老师应该完成教学任务,吸收知识的各个方面,不断充实教学能力。在办学过程中,学校要与其他学校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定期交流师资学习,组织相应的教育活动,对小学教师进行分期分批的教育和终身教育,提高教学设施和教育质量。学校可以合作,任命优秀的教师教授教学经验,共享高级和科学的教学资源,在教学中互相作用,共享教学经验,并且积极鼓励教师继续攻读学位,不断提高语文教师的竞争力。另外,教学评价可以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方向和重点,也可以影响教师教学节奏的稳定和准确发展。因此要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提高教师对工作的热情和创造性,逐步提高语文教师队伍的教学技术和质量。

结语

总而言之,当前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热门话题,身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需要保持理智认真对待。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学生和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教师积极完成学习、接受创新、改变教育新概念,培养具有高效信息运用能力的学生,才能持续开发以信息为基础的教育,提高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张青.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问题与改进措施[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70-73.

[2]杨立,张桂芳.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与研究[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6(6).

第5篇: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范文

【关键词】教学设计;教学工程;教育原理;教学原理;学习原理;信息视野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7―0008―06

引言

教学设计是教育教学的最重要研究领域之一。回溯教学设计上百年发展历程,一般将其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第一阶段(20世纪初―60年代)是以行为主义为核心理论的思想萌芽及早期发展阶段;第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80年代)是以认知主义为核心理论的全面发展阶段;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今)是以精细加工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多种学术思想整合而成的高速发展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教学设计研究领域展现出了百家争鸣的气象: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理论风靡一时[2];行为主义、认知主义的许多思想仍被广泛采纳;人本主义认知理论,后现代主义认知理论等认知理论的合理成分也被教学设计所吸收;新知识观、新人才观等观念也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阐释学、模糊逻辑、混沌理论中的一些理论养分也正被教学设计所吸取……,整个研究领域呈现多元化发展。本文将紧扣当前教学信息化时代背景,对基于信息视野教育原理的教学设计进行研究探讨。

一 信息视野教育原理、信息视野教学原理

信息视野教育原理是以信息为主线认识、改造教育教学的最基本理论,当教育具体化为教学时,就衍生为了信息视野教学原理[3],可如图1所示框架图简洁表示(黄景碧,2009)。如果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原理则可变换为学习原理。信息视野教学原理是主导教学(典型地如教师通过课堂实施集体化主导教学)视角的理论基础。信息视野学习原理是主体学习(典型地如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实施个别化主体学习)视角的理论基础。

二 基于信息视野教育教学原理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1 基于信息视野教育教学原理的“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教学设计理论分析

图1中所示,“教学工程”要素是教学系统七要素之一,是指为了实现教学信息交互最优化而所需要的过程环节及其相关事务。由于教学是一个过程,所以总是沿着教学工程这一过程相关的要素将其他六个要素联结起来探究教学的最优化。“教学工程”可进一步划分为教学设计(如设计课堂教学教案)、教学开发(如依据教学设计环节的课堂教学教案开发课件、教具等)、教学实施(如依据教学设计环节的课堂教学教案,利用教学开发环节开发的课件、教具,实施课堂教学)、教学管理(如对教案、课件教具、课堂教学实施等进行管理)、教学评价(如对教案、课件教具、课堂教学实施、课堂教学效果等进行评判)的迭代、螺旋式、循环往复向前发展的五环节,其中,教学设计是教学工程的首要环节,必须综合考虑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交互六要素和后续的教学开发、教学实施、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四环节,为整个教学系统形成蓝图,而不是简单预测,这正是当前基于设计的教学研究(Design-Based Research)逐渐替代预测性教学研究(Predictive Research)[4]的缘由。此时,图1所示教学原理与AECT’94教学技术定义: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s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sign,development,utilization,management and evaluation of processes and resources for learning(教学技术是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是相吻合的。

由于软件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数字信息化模拟,而教育世界也以信息为主线而探究,所以将教育工程与标准化发展着的软件工程比较研究,是合理的。例如,将软件工程领域的面向对象编程语言[5](如C#、JavaScript)、数据类型、数据结构、UML(统一建模语言)面向对象建模、ER(实体关系)数据建模、设计模式、配置管理、项目管理等理念迁移到教育工程领域,将能更好地把握教育工程,促进教育过程或教育产品的最优化。

教学设计必须建立在具体的教学案例之上[6][7],下面以信息技术课“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课堂教学设计作为案例,首先进行教学设计理论分析,然后推导出设计结果概要。如表1所示。

(1)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素

教学内容是教学系统中教学信息的意义[8],教学方法是教学系统中教学信息处理的手段[9]。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是互相联系的,也就是说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教学方法。图1中教学内容要素所示,整个教学内容体系是实践、技术、科学、情意、哲学的统一,并可不断迭代深入为各学科直到满足教学实践需求为止[10]。这和当前提倡的“教育内容必须是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的统一,又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统一”的思想是一致的,和当前强调学科交融思潮也是吻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相关联,则是教学实践方法(一般以教师讲述案例,学生主体实习、实验等为主导方法)、教学技术方法(一般以教师演示学生观摩、学生实训、教师利用或开发工具模型、软件模拟等为主导方法)、教学科学方法(一般以教师引导学生逻辑思维、讨论、练习,教师讲授,学生阅读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研究等为主导方法)、教学情意方法(一般以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意交流、谈心共鸣、叙事、故事寓意,教师鼓励学生等为主导方法)、教学哲学方法(一般以教师问题引导学生思辨、学生反思、学生主体建构等为主导方法)的统一,这是因为每个方法对教育都有其自己独到的视角,就如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ERA)2009年会上提出,任何重大的教育问题都应该通过不同学科的联合研究才能得到最佳的解决方案[11]。当然,对于某一具体的教学,具有具体的教学内容,并应该根据该教学内容筛选、圈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将在表所示案例阐述。

本案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要素分析

“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教学内容属于技术、科学层次的计算机信息科学技术子层次中关于信息安全的内容,但又必须坚持实践、技术、科学、情意、哲学的统一。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相关联,所以其教学方法应该以教学科学方法与教学技术方法(即教师引导学生逻辑思维、讨论、练习,教师讲授,学生阅读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研究、教师演示学生观摩、学生实训、教师利用或开发工具模型、软件模拟等)为主导,并坚持教学实践方法、教学技术方法、教学科学方法、教学情意方法、教学哲学方法的统一。

 重点:信息安全概念,知识(科学层次教学内容)。以教师引导学生逻辑思维、讨论、练习,教师讲授,学生阅读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研究等为主导方法(教学科学层次方法)。

 重点:信息保护技术,信息保护相关的实现操作(技术、实践层次教学内容)。以教师演示学生观摩、学生实训、教师利用或开发工具模型、软件模拟等为主导方法(教学技术、教学实践层次方法)。

 扩展:计算机犯罪及预防(情意层次教学内容)。以教师叙事、教师讲述案例故事等情意交流方法为主导(教育情意层次方法)。

 扩展:信息安全与反信息安全对立统一(哲学层次教学内容)。以教师问题引导学生思辨、学生反思、学生主体建构等为主导方法(教育哲学层次方法)。

(2) “教学媒体”要素

教学媒体是教学系统中教学信息的载体[12],习俗上根据人体的五种感觉器官划分媒体,图1中教学媒体要素所示,可划分为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触觉媒体、味觉媒体、嗅觉媒体。其中,视觉媒体根据计算机处理特点可分为文本、图像、视频、二维图形动画、三维图形动画等,可通过媒体工具系统掌握这些媒体,如通过Word、Photoshop、Premiere、Expression Web、Maya、Audition、Cakewalk分别掌握文本、图像、视频、二维图形动画、三维图形动画、波形音频、Midi器乐媒体技术,将非常有助于教育者教育能力的提高。

各媒体各有其适用场合和优缺点(例如文本语义精确但抽象,图像形象但可想性大,三维动画最能表达真实世界但制作成本高,等等)[13],某一具体的教学交互时刻,应该具有一个理想的教学媒体。

本案例的“教学媒体”要素分析

综合运用视觉媒体(文本、图像、图形、视频、动画)、听觉媒体、触觉媒体。

 科学归纳、演绎时主要使用文本媒体、听觉媒体,案例故事等主要使用视频动画声音媒体。

 上机实验等使用到触觉媒体。

(3) “教学交互”要素

教学交互指教学系统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学信息的传播与反馈[14],是包含一个或多个瞬间操作的过程。

图中(教学)交互要素所示,教学信息交互方式可分为:1)集体化面对面(典型地如教师课堂主导教学,该模式一般以40分钟左右课堂时间为总体过程,总体过程中教师集体化讲授是主导交互,并辅与其他交互,例如随着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教学内容选用具体教育方法实现的教师提问、学生自测等各种交互)。2)集体化非面对面(典型地如学生课堂观看电视主体学习,该模式一般以40分钟左右课堂时间为总体过程,总体过程中学生集体化观摩是主导交互,并辅与其他交互,例如随着观摩学习进程中的具体学习内容选用具体学习方法实现的学生自主建构、学生自测等各种交互)。3)个别化面对面(典型地如家教,该模式一般以教师学生双方自约定的时间为总体过程,总体过程中学生个别化提问教师解答是主导交互,并辅与其他交互,例如随着学生提问教师指导进程中的具体教学内容选用具体教学方法实现的学生实训、教师讲授等各种交互)。4)个别化非面对面(典型地如学生登录网络课程主体学习,该模式一般以学生自定时间为总体过程,总体过程中学生个别化主体建构探究是主导交互,并辅与其他交互,例如随着学生主体建构探究学习进程中的具体学习内容选用具体学习方法实现的学生网络协作交流、学生通过网络向教师提交问题等各种交互)。

各交互方式各有其适用场合和优缺点(例如集体化教学只能依照学生群体的平均水平进行,难以兼顾平均水平上下的学生;个别化教学能依照个别学生的具体情形教学,但难以实现教学的规模性,等等)[15]。教学交互应该是集体化面对面、集体化非面对面、个别化面对面、个别化非面对面方式的统一,当然,某一具体的教学,应该具有一个理想的教学交互方式。

本案例的“教学交互”要素分析

 本案例属于课堂教学,属于教师学生之间一对多面对面、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交互方式。整个教学以40分钟左右课堂时间为总体过程,过程以教师讲授作为主要交互方法,并辅与其他交互,例如随着教学进程中的具体教学内容选用教师引导学生逻辑思维、讨论、练习,教师讲授,学生阅读教师指导、学生主体研究、教师演示学生观摩、学生实训等具体方法。如果开发网络课程,以便学生交互式学习自测,辅助课堂教学,将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 本案例是课堂教学,属于集体化教学方式,主要针对班级平均水平实施教学,对于超过班级平均水平的学生和低于班级平均水平的学生,将尽量争取时机对他们实施个别指导。

 本案例属于课堂教学,然后可迁移到面向其他各种教学交互方式的案例,如“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网络教学设计(适合于学生通过网络课程实施个别化主体学习)、“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研究性教学设计(适合于学生实施研究性学习),等等。

(4) “教师”、“学生”要素

教师、学生是教学系统中教学信息交互的双方(教学须以人为本),教师是信息交互的主导、学生是信息交互的主体,即教师以学生为教学对象(教学须以学生为中心),同时教师、学生各自内部加工、处理、建构、研究创新信息,教师之间、学生之间协作交互信息[16],教师、学生各自与环境交互信息。教师、学生要素可继续贯彻信息领域的软、硬件概念,进一步划分为“硬素质”和“软素质”。图1中所示,“硬素质”是“软素质”赖以工作的物质基础,“软素质”扩展“硬素质”而发挥。与教师的“硬素质”相关的有年龄、教龄、地域、性别等子要素,“软素质”相关的要素则是教师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交互、教学工程素养。相应地,与学生的“硬素质”相关的有年龄、学龄、地域、性别等子要素,“软素质”相关的要素则就是学生现有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媒体、学习交互、学习工程素养。对于某次具体的教学,必须根据教师自身的“硬素质”和“软素质”、学生的“硬素质”和“软素质”进行具体教学设计。

本案例的“学生”要素分析

本案例的学生是广西南宁市重点中学高一年级平行班的学生群体。“硬素质”方面,心智发育基本完全。“软素质”的“学习内容”方面,学生大多生活于省会城市,具备较好的个人信息素养,不过作为中学生,限于社会阅历,对信息化社会的理解并不是很透彻;“学习方法”方面,具有一定的科学归纳、演绎能力,具有一定的哲学思辩能力,接受能力较强,兴趣爱好广泛,有较强的表现欲望和创新精神。“学习媒体”方面,能使用各种媒体,不过仍然偏好视频、动画等直观媒体,而文本媒体最好作为精确语义需要时使用。“学习交互”方面,喜欢自主探究,热烈的讨论交流,一般不满足课堂上与教师的交互,更期望同学之间交互探讨,容易接受网络远程等交互方式。“学习工程”方面,具备工程组织的愿望和产品开发的兴趣,愿意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扩展学习,设计、开发、实施、管理、评价自身的学习。

本案例的“教师”要素分析

本案例的教师是青年男教师。“硬素质”方面,教龄不长,身心状况良好。“软素质”方面,信息素养较好,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交互”、“教学工程”都能具体把握,易于接受新的教学思想,有较强的教学创新精神。倾向比较轻松、自由、讨论交流式的课堂交互;粗犷大气的肢体媒体形象等。

2 基于信息视野教育教学原理的教学设计结果概要

根据上述教学设计理论分析,可推导出基于信息视野教育教学原理的“信息安全及系统维护措施”课堂教学设计(教案)概要如表1所示,主要根据教师、学生的整堂课堂的活动进程,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交互要素体现其中。基于该教学设计,然后可进入教学工程的开发(开发课件等)、实施(实施课堂教学等)、管理(课堂管理、教学管理等)、评价(教学效果评价反思等)四个后续环节,完成一次迭代,不断向前发展。

三 结语

本文紧扣当前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对基于信息视野教育原理的教学设计进行研究探讨,期望为教育信息化时代教学设计及其相关理论提供一些借鉴。基于信息视野教育原理的教学设计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交互、教学工程七要素不断迭代深入为主线、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教学现实系统与教学软件系统相隐喻地探究教育教学,是各种教学设计的互补与重构,同时也促进教学工程与教学软件工程紧密结合,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也是教育规律美的一次体现。

基于信息视野教育原理的教学设计非常强调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的结合,例如寻找量化的参考标准比较二次课堂教学设计、二门网络课程设计的优劣,等等,将在后续工作中结合统计分析等定量方法展开。

参考文献

[1] 360doc.教学设计研究综述[DB/OL].

[2] Peggy A.Ertmer,Timothy J.Newby,盛群力译.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从教学设计的视角比较其关键特征[J].电化教育研究,2004,(3):34-37.

[3] 黄景碧.教育科学与技术原理及实践――信息视野的教育[M].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8:9-19.

[4] Amiel, T,Reeves, T. C. Design-Based Research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thinking Technology and the Research Agenda[J].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 2008,(4):2940.

[5] 黄景碧.网络远程教学技术基础(含上机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113-164.

[6] 刘世清,李智晔.教学设计的类型与基本特征[J].现代教育技术,2001,(3):20-22.

[7] 林宪生.教学设计的概念、对象和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0,(4):3-6.

[8] MediaWiki,wikipedia.Content[DB/OL].

[9] MediaWiki,wikipedia. Method [DB/OL].

[10] 黄景碧,彭宁,朱汝葵.试论教育的科学技术原理[J].现代教育技术,2008,(5):19-23.

[11] Michael J. Feuer. Disciplined Inquiry Education Research in the Circle of Knowledge [EB/OL].

[12] MediaWiki,wikipedia.Media [DB/OL].

[13] 黄景碧.网络远程教学技术基础(含上机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7.

[14] MediaWiki,wikipedia.interaction [DB/OL].

第6篇: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范文

【摘 要】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育信息资源形式受到广大教育者的关注,率先在中小学范围内进行实施并取得成效。文章结合中小学课堂教学设计提出微课教学新模式,以期为中小学微课教学改革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 微课;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5-0030-02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及社会媒体的日益开放,“微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并以迅速崛起的速度正在慢慢改变人们的生活。与此同时,一种新型的教育信息资源形式也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它就是已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重点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热点的“微课”。

微课在我国才刚刚起步,胡铁生指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展开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自2011年在国内首次提出“微课”这个概念以来,微课便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针对性强,交互性好,应用面广”等特点被广泛认可,受到广大师生的极大关注。目前,对微课的研究热点多集中在微课的相关实践方面,而关于微课在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的论文是少之又少,仍处在探讨的阶段,是一个值得学者去研究、发现的领域。

一、微课在中小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微课在中小学的发展表现出势不可挡的趋势,但在如火如荼的实施与应用背后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1.部分微课质量不高。这已成为影响微课发展最主要的问题。众所周知,微课以视频为载体,确保全屏高清的画面影像是微课成功的前提。然而,技术层面的提高并不能保证一节微课的成功,教师应该尤为注意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很多教师对微课的认识仅仅停留在“外表”而没有掌握住其“精华”,只注重微课的形式而不注重内容,把微课仅仅看做一节优质课的“浓缩课”,或者对选题、教学设计、教学环节等核心环节重视不足,导致微课质量不高,教学效果不佳。

2.部分微课与课堂教学联系不紧密。虽然微课近年来发展迅速,但多应用在微课比赛或提高教师专业能力上,并没有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普及。一些学者认为,微课本身所具备的一些特点如碎片化、个性化等决定了其不适于在课堂教学中的大规模使用。但是,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认知是由于还没有好的结合点将微课与课堂教学相联系。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教育信息化、科技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补充。只有将微课与课堂教学相联系,才能发挥微课的作用。

二、中小学微课教学模式设计

如今4G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和无线网络的覆盖给微课的实施提供了硬件条件。任课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上传微课课程及其配套资源供学生在线观看或下载。此外,教师还可提供在线练习对学生进行检测,师生通过评论进行有效、良性的互动。将微课运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其教学模式可包括以下三个阶段:

1.课前自主学习。现阶段中小学微课的学习主要集中在课下,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按照教学重难点制作成系列化、专题性的微课供学生课前自主完成新知识的学习。同时,教师还要提供相关的微课件和在线练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学习,理解视频内容,并及时进行自我检测。

2.课上合作学习。在微课程教学中,提倡让学生通过视频提前学习新知识,以实现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后所提出的问题及教学重难点提炼出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学习更加深入地探讨交流,教师适时指导,引领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

3.课后反思学习。课堂学习结束之后,学生可以再次观看微课视频,对之前的疑难问题进行巩固学习,加深理解,写下学习反思,与同学交流。在这样的微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先后经历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加强了学生间、师生间的交流与协作,在提高学习效果的同时完成了个性化学习和团队意识的培养。

三、微课应用在英语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

微课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也是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大趋势。微课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合作学习,对提高学习效果有显著作用。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仍有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面:

1.微课适用性的局限。由于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等特点,因而适合的教学内容也是相对较为独立的知识点,能够在短短几分钟内讲解清楚。出现逻辑体系复杂或是篇章、段落等信息量较大的知识时,微课就不再适用了。因此,进行微课教学时,不易过多地为了“微课”而去“微课”,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把握。

2.教师角色的转变。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效果很大程度上依靠于教师的专业能力。微课的盛行带来的直接变化就是教师要更加明确教学目标与任务,必须具备高超的教学能力。在课堂上,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主体。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教育信息化科技化的趋势,掌握好微课教学,教师应该提升专业能力,转变自身角色。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微课在国内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尤其是微课在中小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究等方面的研究仍然比较薄弱,需要广大学者和教师继续摸索。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如何更好地将微课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更有效地提高微课教学效果仍然是广大中小学教师不断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Shieh.D.These lectures are gone in 60 seconds[J].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2009,55(26):A1,A13.

[2]戴晓华,陈琳.我国中小学微课发展现状及其优化策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9):78-83.

[3]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

[4]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建设与应用难点问题透析[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5-18.

[5]刘桂花.微课在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成人教育,2014,(6):122-124.

[6]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1):65-73.

[7]吴婵.关于微课对优化高校教学效果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3,(1):17-18.

[8]夏仲文.利用微课程促进学科教学的应用研究与反思[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3-14.

[9]肖安庆,李通风,谢泽源.微课推动教师专业发展:现状、优势与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10):15-17.

[10]詹春青,胡铁生.中小学微课制作与应用的现状分析与建议[J].教育信息技术,2014,(5):35-39.

第7篇: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范文

关键词:教师;信息素养;培养;提高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和极大的发展潜力,信息技术迅猛地影响、渗透、冲击着教育,由此带来了教育思想、内容、方法、手段的深刻变革,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的广为应用,教育信息化已经不容置疑地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作为教育活动中重要角色的教师无法回避信息化的巨大冲击。如何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以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这一问题,就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教育信息化呼唤教师信息素养的尽快提高,培养教师信息素养成为当务之急。在信息时代背景下,信息容量大,信息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大大改变,如何在浩如烟海、漫无边际的信息中获取所需的有用信息,如何对有用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处理,如何利用现代信息工具进行高效率、高质量的教与学,成为对教师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也对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作为教育者,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信息化时代,自身必须有着较高的信息素养。教师集体的信息素养状况对学生的信息意识的启发和学习热情有着直接的影响。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一个关键性因素。为了全面培养和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作了如下探讨。

一、培养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1.时展的需要

人类已进入新世纪,知识经济方兴未艾。高度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人类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日新月异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大大地加快了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同时,迅猛的信息化浪潮正冲击着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军事在内的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令人注目的信息高速公路为我们提供的多种服务正在明显地改变着人类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直至生活方式。有理由认为信息处理能力将是21世纪所有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如同“听、说、读、写、算”同样重要的生存能力。当今时代是瞬息万变和信息量极剧增加的时代,终生学习是适应时展的必然要求,而信息处理能力是实现终生学习的必要条件。

2.素质教育的要求

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学生习惯于被动地学习,思维的主动性和敏捷性逐渐萎缩,创新意识逐渐丧失,学习兴趣消磨殆尽,严重地制约了他们作为未来建设者必备才能的发展。因此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能够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形成能力,其中学会求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信息教育的开展可以促进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实现,使学生可以利用信息媒体主动地获取相关信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先天素质,健康自由地发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落脚点,完成这一使命必须由高素质的教师来承担,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3.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增加了,教育资源极其丰富,教育打破了国别和地区的限制,为所有受教育者服务,逐渐实现了平等教育。教育形式也一改过去单一的课堂教学形式,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通畅和广泛。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今天教师更重要的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协调者。面对丰富多采的内容和形式,为尽快地汲取营养,使自己进步更快,要求提高信息处理能力。信息技术进入教学领域,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将成为探索新型教学结构和模式的有力技术支撑,它将影响教学改革的方向。没有较高信息素养的教师,在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方面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尤其在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显得尤其重要。

二、培养和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1.理论学习与技术培训相结合

理论学习是为了解决观念和认识问题。观念和认识不仅是教师认同、接纳教育信息化的前提,更重要的是,现代教育需要教师用全新的知识观、人才观和教学观去重新审视和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对信息技术的认知水平。因为信息技术本身是中性的,在不同的教育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应用信息技术,产生的教育效果也有所不同,要提高教师的信息素质并促进教育的信息化,观念的变革必须先行。当前一些学校更重视技术培训而忽视观念建设的作法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只有理论学习与技术培训相结合,才能实现观念转变推动技术应用水平的提高,技术应用水平提高促进观念转变的良性发展。

2.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

教师信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是一个长期性工程,在实施培训中必须注意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提高信息素质是对全社会教师的要求,只有面向全体,才能从根本上使整个教师队伍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必须全员参与。但是必须承认,教师队伍中个体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技术水平有高低,认识到位有先有后。因此在全员培训的同时,有必要先期发展一批教学思想先进、信息素质较高的骨干教师群体,通过骨干教师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去带动周围的教师,为其他教师的提高积累经验,进而促进大面积的提高。

3.校本培训与自我培训相结合

教师的信息素质培养、技能培训需要加强组织、统筹安排,因地制宜地进行集中统一培训。如果学校利用空暇时间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观摩等这样的校本培训,那是再好不过的。通过实践证明校本培训是最具活力和效力的师资培训活动。但由于人数众多,涉及设备、师资等各方面问题,又多是在职培训形式,因此有组织的集中培训只能解决工作面上的问题,无论是从观念上还是技术上,都只能是一种入门引导。要真正使教师的信息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以推动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还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进行自我培训。主要包括:阅读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方面的相关资料;与他人交流经验,同时,要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引导教师将加强信息素质的培养作为自已终身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4.专题培训与学科教学实践相结合

通常的教师培训是专题培训形式,如组织理论学习、专家讲座、技术操练等。实践证明,这些作法对大面积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确实是一种经济、简便、快捷的方式,但如果操作不当,就有可能使培训流于形式,也有可能把应试教育模式搬到师资培训中来。因此,必须把教师的信息素质培养与他们自身的学科教学工作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应用、研究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质,同时把自身的信息素质整合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可以尝试进行一些简单的“整合”课程的开发,通过网络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研究性学习组织完成某一项课题的研究等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出信息技术在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方面的价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信息化。

三、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实施策略

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是指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素养,包括现代教育观念,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技术的操作技能、整合能力。提高教师信息素养不仅要注重信息技术培训,更要注重教学实践,而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因此,在信息时代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探索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很有现实意义。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可以从教学设计、教学流程、教学反思、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入手:

1.在教学设计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教学设计是应用系统科学方法分析和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定解决它们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价的一种计划过程与操作程序。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在突出学科特点与教材重点的基础上,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启发学生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关注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目标是多元化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除了应该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外,还应该特别关注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关注学习资源的丰富和呈现方式的新颖

教学媒体设计要注意:(1)内容适切性,(2)目标达成性,(3)实施高效性。在教学策略设计中要关注情境创设和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2.在教学流程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传统的教学是以知识的理解为基本目标的,这种教学十分注重教学目标的设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以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的学习形态。这种学习形态注重学习过程的设计。整合过程的设计实际是知识探究过程、问题解决过程。在教学过程设计中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使教学流程设计合理、流畅,过程架构简洁、新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实现知识的探究、问题的解决,师生的信息素养都将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提高。

3.在教学反思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教学反思是指对教学经验的回忆、反馈、思考、评价的活动过程,同时又是作出新行动、新决策的依据。教学反思注重总结教师的实践知识和经验,并上升为理性认识,以建构个性化的思维方式和智能结构,是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和反思,探索教学反思的方法途径,发挥教学反思的最佳功能,把信息技术观念融入到自己的思想观念中,使信息技术自然地应用到日常的工作中,进一步提高信息素养。

4.在课堂评价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的策略

第8篇: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范文

关键词:商务英语专业教师 数字信息化环境 身份认同危机

商务英语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且日益发展的应用型专业,日益受到关注。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国际及国内贸易领域越来越受到企事业单位的欢迎,在当今国内外经济快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商务英语能力成为了高校毕业生不可或缺的一种就业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作为一个新兴师资群体,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具有令人瞩目的社会身份。数字信息化环境下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快速发展,一方面促进了商务英语教育教学模式的现代化,使商务英语各门课程的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和改善,但另一方面,一些由于科技进步而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随之产生了。最近几年,商务英语教师专业认同危机的问题日渐显露,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应该正确处理并解决身份危机,以有效应对教育信息化时代所带来的教育技术的革新和教学模式的转变,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数字信息化环境下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身份的新特点

多媒体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使我们的社会发生了深刻变革的同时,也使教育教学模式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点。目前,在高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专业教学实验室的建立、教学辅助软件的使用、实践实训式课程与理论课程的融合度进一步等方面,以往传统单模态教学方式逐渐为多模态教学模式所取代,多种符号资源(如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联合使用共同创造一个立体环绕式、体验性的学习环境,这种学习环境有助于模拟商务环境下真实的商务交际活动,可以更加有效地培养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流能力和沟通能力。

正是在这样教育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数字信息化环境下,商务英语教师的身份建构呈现出了新的时代特点。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与其他模态形式一起共同为学生营造一个立体环绕式、体验性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性的教学信息。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中,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和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媒介、渠道,特别是互联网,获得不同信息,进而对信息进行整理、筛选、重组、去伪存真,从而获取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得到增强,但同时,教师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商务英语专业教师面临着更大的教学压力。

商务英语专业属于复合应用型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是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数字信息化环境下,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媒介获取当今国际、国内社会中的各种商务活动信息、经济新闻和与之相关的评论。在商务英语专业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商务英语教师必须将书本上相关商务理论与经济现象、商务活动等通过英语这一语言媒介清晰地向学生进行讲授和解读,与此同时,还要对学生在课外遇到的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和解释的现象进行答疑解惑。可以看出,新的时代环境下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身份与以往传统意义的教师身份相比表现出了显著的不同。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和唯一的知识传授者,教师的身份是权威的,学生多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对教师传授的知识较少有质疑。但是,在数字信息化环境下革新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权威地位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各种渠道媒体信息的冲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均已大幅度提高,对课堂上教师传授的信息可以通过网络进行比对、判断,甚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而不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所传授的一切知识和信息。因此,数字信息化环境下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身份较之过去更加复杂、多维和具有挑战性。

二、数字信息化环境下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身份认同危机的影响因素及表现

“身份认同具备两个方面的内涵:其一,自我追寻的部分;其二,社会规范的部分。”[1] 身份认同的动力源自自我追求,同时受社会规范的制约。商务英语教师出现身份认同危机的根源在于其无法正确认识自己的个体性和群体性身份特征,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失去了身份认同自我追求的源动力。

从影响因素来看,教师身份的形成和发展主要受宏观社会环境、中观学校改革环境和微观个人因素的交互影响和制约。首先,商务英语专业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社会对既懂商务知识又具备英语语言能力的应用复合型人才需求日益增长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因此,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身份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是在特定的宏观社会环境下产生并变化发展的,受宏观社会环境的影响制约。其次,商务英语专业是中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对专业调整的必然需求。近年来,特别是中国高等学校扩招之后,高等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多校专业趋同化现象,英语专业便是其中之一,随着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饱和状态的出现,在高等教育改革的大环境下英语专业在危机中求发展、求变革,逐渐朝着多元细化的方向调整。因此,自2007年对外经贸大学首次开办商务英语专业之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商务英语专业作为一门高招专业,更加突出开办专业的应用性和复合度。商务英语专业教师的身份也正是顺应这一学校改革环境而发展变化的,历经旧身份的解构和新身份重构的转变过程。再次,在宏观社会环境和中观学校改革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自身身份发展的诉求和愿望也逐渐产生并愈发强烈。作为一种内在动力,这种积极的自我追求和发展参与并加速了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身份建构的过程。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开办了商务英语专业,但据笔者考察,并非所有院校都具备开办商务英语专业的充足条件和深厚实力。很多院校在商务英语专业办学过程中,出现了各种问题,最常见的有师资不足,教学设备、设施不全,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匮乏等。出现这些问题的本源之一在于这些院校中的绝大部分院校是在传统师范英语专业毕业生出现饱和状态后专业朝着应用型转型发展这样的教育教学改革环境下而出现的。因此,这些院校在被批准开办商务英语专业之后在专业发展过程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也随之逐渐显现,其中之一便是商务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危机问题。从英语语言文学教师过渡到商务英语教师,不仅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变,更是知识结构和身份属性的改变。面对这种教育数字信息化背景下的身份转型,很多商务英语教师无法正确面对,难以接受,出现了心理迷茫和不知所措,不能树立科学的身份意识,无法用正确的身份观指导自己的教学活动,主要表现为教学热情的减弱,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降低,教学目的不明确,课堂教学组织缺少条理性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导致了教学效果的不理想和教学目标的难以实现。

三、数字信息化环境下商务英语专业教师身份认同的实现路径

商务英语教师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真正实现旧身份的彻底解构和新身份的成功建构,身份认同危机的克服和身份认同的实现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笔者认为,数字信息化环境下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从科研和教学两个维度逐步解构旧身份,建构新身份,最终实现身份认同。

第一,商务英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身份时间观,认识到身份认同的建构不是一撮而就的,需要耐心对待这一身份转型的过程,这一过程可能需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第二,商务英语教师要培养科学的身份意识。身份不是一层不变的,具有动态属性,可以建构和发展。商务英语教师应该有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时代背景下成功实现新身份的建构。第三,商务英语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构建身份。身份不仅是个人特性,也是群体属性,与教学环境和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因此,在数字信息化环境下商务英语教师应该在商务英语教学实践中设定目标身份,明确身份定位,高度重视自己的决策行为,并且不断地通过教学评估、自我反思、经验总结、论文或专著撰写等方式在教学实践和科学研究中成功实现新身份的建构和旧身份的解构,以灵活应对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数字信息化环境下的商务英语教师身份认同危机问题。“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做到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校和社会的发展同步,教师的自身定位与社会期待的和谐统一,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2]

四、结语

数字信息化环境赋予了商务英语教师身份研究以新的时代内涵,商务英语教师成功的身份建构不仅可以促进自身专业素养及职业能力的提升,同时可以为高素质商务英语人才的培养创造更多的机会与可能,为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提升跨文化商务交流能力和商务实践能力等职场竞争力提供有力保障,具有举足轻重的理论指导意义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第9篇: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综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0)05―0054―05

新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尤其是信息通信技术的迅速发展,已渗透到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无论从教育的管理、教学、学习,以及对外交流与教育资源的获取,都已离不开信息通信技术。此外,借助于技术进行学习,也正成为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它不仅仅是手段和方法的变革,更是涉及到了教育观念、模式、体制等的各个方面的挑战,计算机教育应用的研究同样也面临和经历着理论与实践的创新,2010年全国CBE学会年会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召开的。

一、专家视点

本次年会的专家报告分为特邀专家报告和大会主题报告两部分。从专家报告的内容综述看,大会的特邀专家的报告主要折射出专家对于计算机教育应用现状及未来的相关问题的反思,观点高屋建瓴,紧扣大会的主题。

1.数字互动教室――未来课堂的方向

现有的课堂教条化、模式化、单一化、静态化的特点已不能满足新课程改革教学的需要,创新人才培养需要我们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重构,数字互动教室是未来课堂的方向。何积丰院士的特邀报告“数字互动教室――交互式电子书包”,正是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的。何院士围绕由他领衔的研究团队成功开发的“数字互动教室”项目,指出当前应试教育模式培养的人才已经严重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教育资源地区差异“贫富分化”扩大,对优质师资争夺也日益激烈,教育变得越来越专业化,传统教育的垄断特性导致平均教育水平难以提高等社会现象,数字互动教室项目的意义在于把学校的信息化推进到核心阶段――课堂教学。他认为数字互动教室追求的不仅仅是一种教学设备的更新,而是着眼于课堂教学方式与方法的提升,教材呈现形式的更新。数字互动教室项目为学校的素质教育及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提供信息支撑平台,充分发挥互动过程和自主学习对教学的提升作用;促进教育的公平公正,实现包括名师、优质课件与教案在内的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电子书包实现了多本合一,实时交互的电子课本将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与效率。他指出,数字互动教室项目是一个实现学校课堂教学信息的系统性改革方案,是一个综合教育、科研、出版、产业各方面协同作战的大型信息化工程。数字互动教室也是对传统课堂的革命性变革,推动教材的表现形式与教学方法的重大革新,将大大促进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生动性。

2.基础教育信息化――从跨越到革命

基础教育信息化是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业已进行了10多年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多成绩,也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下一步该往何处去?这可能是许多教育信息化工作者和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者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央电教馆王晓芙副馆长的报告“基础教育信息化――从跨越到革命”给与会者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十年来在课程开发、教学环境建设、学习资源开发、课程整合、教师专业技能发展、农远工程等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目前全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存在偏差,要克服传统的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盘、库、网”的建设问题,而应提升到学生的信息素养上来。报告对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涉及的10个重大项目,即所谓的国家教育信息化工程:从“班班通”、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信息技术学科建设、教材的开发以及模式的推广、教研的兴趣与引导、数字化服务体系建立中的技术支持服务、学生学习平台的开发和学生学习资源的开发等做了一些介绍,并指出这些项目将给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带来了很多机遇。当前和今后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首先要在观念认识上找差距,在课程整合上下功夫,在信息系统上做文章。基础教育信息化给教育带来的不仅是要跨越,而是实现教育的革命。今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变化路线图,是教学――学习――体验――成长――沉浸……认为我们现在应该要超越教学这个阶段,重点关注把信息技术在学习阶段的应用,进而去关注学生的体验、成长。

3.开源――高校资源建设的未来之路

高校教育资源建设问题一直是高校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者和教育管理者关注的问题,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的实施,精品课程亦成为高校教育资源建设的一个重点。资源的共建共享或许是解决目前高校教育资源重复建设,资金、人员、技术瓶颈的一种有益尝试。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教授报告“大学的‘开源’何以可能”则与会者分享了他作为一个学校分馆信息化工作的领导,以及作为一个教育技术专家对于高校教育资源建设的看法。

任教授在对当前国内外著名机构的开源情况(如麻省理工学院的OCW、英国开放大学的OPENLEARN项目等、日本的开放式课程同盟“巴黎高科”的ParisTech OCW项目)进行了比较的基础上,提出国际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特点在于顶尖大学的介入、核心课程资源的提供和大学合作联盟的趋势明显,而这三点都是国内的开放教育资源运动明显缺乏的。他从学生、教师、学校、社会四个层面论述了开放资源的特性。从学生层面看,受益于大学开源带来的教育资源数量和时空的放大效应,学生有机会更方便地接触到数量更多的、来源更宽泛(开源使获得他校的教育资源变得更为容易)的优质教育资源,从而获得更为开放的“Super Market”式的学习选择;从教师层面看,开放教育资源能催生教师资源的优化与放大效应,从而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在开源平台上,教师之间的良性竞争能够督促教师加强自身专业学习、提高教学水平,同侪互助,最终达成共同提高。另外,教师可以通过开源平台的展示效应,共享学术贡献;从学校层面看,开源可以实现高校之间的优势互补,但打破管理上的分割,道路仍然漫长;开放资源有利于复合型人才培养;从社会层面看,在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将有助于大学担负起将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大国、将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这一历史使命。他认为,目前我国开放教育资源项目的不足主要在于:开源实践呈条块态势,缺乏统筹规划;标准建设滞后,标准采用率低;缺乏优质教育资源,资源利用的绩效较低;版权、资金影响开源实践的可持续性。

4.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变革――新技术、新学习

新技术与新理论的不断出现及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给教育信息化工作带来新的活力,也为教育变革带来新的视角,二者之间的关系究竟怎样,新技术条件的学习又该如何进行?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丁刚教授的报告以“教育信

息化与教育变革”给出了他对于新技术条件下,教育信息化引发的教育变革的思考。丁教授认为,转变教育方式的核心问题是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的的学习认知和环境的可变性问题。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认知和环境的可变性研究可以了解学习与环境间复杂的交互作用,解释学习随环境影响发生的动态变化。他指出,教与学的环境现在正在转向一个新的教学生态系统。作为反映认知的网络和学习之间本质的联系,在学校里使用技术的方式应该从“技术作为教师”转变为“技术作为学习的伙伴”。这些需要改变学习过程当中的认知方式,我们现在的中学实验都是证实的实验,它与真实的科学产生过程是不一样的,我们有必要重启证伪理论。推进虚拟仿真技术在科学学习中的具体应用,使科学知识与技能的实验不仅可以进行证实实验,更可以在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下进行证伪和试错的实验。丁教授认为,我们目前的教育可以说是没有很好地体现时代特征,我们一直以来都非常传统,甚至现在的办法不会比五六十年代进步多少,这样的改革是令人怀疑的。在报告中,丁教授还跟大家分享了2010年的Horizon Report中提及的从近百个新技术和众多新趋势中概括和提炼出6个方面的技术,这些技术包括移动计算、开放课程、电子书、简单增强现实、基于动作的计算、可视化数据分析。丁教授指出,在未来五年内,这些技术都有可能在学习型研究机构中广泛用于教、学及其创新。

这些专家报告喻示我们,在信息化时代,“无所不在的学习”必将渗透人整个社会,并且越来越重要,并创造新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可以通过使用任何设备,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同步或异步的方式,充分获取学习信息,进行更个人化、情境化、互动化的学习活动。无处不在技术的成熟,会改变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影响和关系,改变第二课堂的概念和创建新型的学习环境,使教学环境与教学策略经历一场新的变革。

二、主题报告

浙江大学张剑平教授则从我国Ed.D试点概况,Ed.D培养的中外比较,Ed.D的教育技术课程规划和由Ed.D引发的思考四个方面阐述了自己对于Ed.D及其教育技术课程设计的理解。在对美国、英国、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教育学院等国内外的教育博士的培养情况进行了比较的基础上,重点对浙江大学教育博士的培养课程体系进行了介绍,由此引出教育博士培养中的教育技术课程设计,并从基于数字化手段的混合型教学模式和国际化视野下的教材与案例库建设,谈了浙江大学关于新媒体与教育技术课程的建设思路。

华南师范大学的柯清超教授报告的主题是促进有意义学习的远程协作学习项目:设计、实施与案例。柯教授认为,远程协作学习项目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在真实情景下,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校际的协作、对话与知识分享,通过知识创造活动实现有意义的学习。远程协作学习项目的设计应重点考虑学习任务、学习过程、项目评价的设计;实施过程需着重考虑学习前、学习中和学习后的组织、指导和管理策略。柯教授指出,远程协作学习项目是一种应用网络开展项目学习的教学方式,它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协作性和综合性等特点。远程协作学习项目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下,应用技术开展更大范围的协作、对话与分享,应用技术收集信息、组织数据,应用技术进行知识建模与创造,从而促进问题的解决,实现有意义的发现式学习。它将丰富的教育元素融合到项目中,如跨学科内容、当地文化传统、社区服务、科学探究、跨文化理解与合作等。远程协作学习项目通过城乡学校远程协作的方式,可以实现发达地区学校和相对落后地区学校的教育资源互联、师生互动,促进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造力。城乡学校的互联与互动,也将有利于缩小城乡教育的数字鸿沟,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华南师范大学的赵建华教授与大家交流分享了他们研究团队关于学生对小组学习的理解与态度分析的研究。赵教授认为,小组学习是一种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可用于组织协作/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对于小组学习的组织和运用涉及到许多问题,如教学思想、观念、环境和策略等。在报告中,赵教授提出小组知识加工过程的实践模型,模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即个体理解、小组知识建构、小组学习工具和混合学习环境。他们采用行动研究方法进行两轮行动研究,所采用的教学环境包括课堂授课和WebCL网络教学平台。研究分析了学生们在混合学习环境下从事小组学习的基本体验。研究主要利用质的和量的数据对学生的体验进行分析,所获得数据分别来自课程开始阶段、课程中间阶段和课程结束阶段。通过分析学生们对他们对小组学习的理解和体验进行分析,获得他们理解与态度在该三个阶段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说明,学生们对小组学习的理解与态度的变化,同他们获得针对小组学习的正确指导是分不开的。在教学中成功运用小组学习,需要一定的组织与管理策略和技巧。

华中师范大学的赵呈领教授报告的主题是“基于SNS的混合式学习活动案例设计”,赵教授认为,SNS实现混合式学习的优势在于可以创建有特色的学习社、提供广泛的工具、网络意识功能很强大、社区网络权限设置很灵活等方面。在混合式学习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如何有效地组织混合式学习活动,最终使学生获得有效的学习,是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活动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活动目标的设计、活动资源的设计、活动的组织和活动评价等,并以《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的学习理论章节为例,进行案例设计介绍。

上海师范大学的潘以峰副教授的报告主题是“智能微格教学点播与评议系统的构建”,他指出,微格教学点播与评议系统的基本职能包括培训职能、远程教学职能、点播功能、评议功能和科研功能。微格教学点播与评议系统的应用环境是指微格教学实施的环境,一套完整的实验室应用环境包括微格教室、总控室、微格教学观摩室和准备间四个部分。微格教室实现的功能有智能化交互、网络直播、全自动录播、远程直播点评、智能跟踪等。微格教学的点播与评议系统软件是一个可以维护微格录像、教案,并且可以提供点播与评议功能的系统软件,可以实现课例综合维护、学生微格点播、学生微格教学与评议、多元评价、自定义量规、学生微格导出、教学技能维护和微格情况统计等。

三、专题分论坛

大会在围绕“计算机与教育:理论、实践与创新”这个主题上,根据会议议程需要,设置了包括世博新媒体技术与未来教育,在线学习的理论与实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育信息化的联动发展模式现场展示和智能学习技术等五个专题论坛。从与会代表分论坛的交流发言中,我们发现,本届年会的论文交流展现了“计算机与教育”的最新发展,凸显了新媒体技术与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创新、在线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区域教育信息化、智能学习技术推进等议题。

1.新媒体技术与教育

有多位研究者介绍了正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所采用的新媒体技术和互动媒体技术,并结合自己的理解谈了这些新

媒体技术的特性及其教育应用的启示。新媒体技术给观众带来了互动新体验,世博许多场馆中应用的感应技术主要包括触觉感应技术、动态感应技术、光感应技术和视觉感应技术等,带来了视听新享受;借助新媒体技术缔造出独具特色的网上世博,具体表现出虚拟呈现、在线互动,永不落幕和三屏联动(电视屏、电脑屏和手机屏)特点。新媒体技术给教育带来了启示是,我们可以借助新媒体技术创建生动形象的课堂情境教学;可以借助仿真三维虚拟展示的优势,更加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新媒体带来了全新的互动体验,这也是网络教育发展的新趋势。世博中应用的互动技术主要有平面互动、空中翻书、触摸查询和桌面互动投影四种类型。这些互动多媒体技术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具有可以变化的介质(地面和墙面都可以作为投影介质,体现低成本和环保特征);人机交互方式从鼠标键盘转变到人的肢体动作等更加自然的交互;信息传递方式也从被动变成主动。

一些研究者介绍了目前学界比较关注的云计算概念,分析了世博思科馆提出了城市云的概念;还有的研究者介绍了地域文化虚拟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实现方面的研究、三维教育游戏用于学习环境空间设计的研究、WEB3.0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等。

未来课堂是教育技术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也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有研究者就泛媒体技术支持下未来课堂的互动进行了研究,也有一些报告侧重与新媒体技术应用下的非学习空间设计、研讨型未来教室的设计等研究。

2.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创新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当前教育技术学科领域关注的重点,本次学会年会也有许多研究者与会交流了他们对于这一主题的相关研究。有研究者跟大家分享了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的探究,认为通过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的有机整合,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结合新技术的特点创造新的符合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效率;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的实施可以从基础教育阶段做起,进而推广信息技术与创新教育,创造性地开设“科学”课程,进行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创新教育以及注重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也有研究者就区域校际研修模式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与会进行了交流、利用信息化建设的校际差距,借鉴校本研修的模式,采用校际联动和校本研修结合的形式,以区域教育行政部门的视角,提出了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领衔+参与”校际研修模式。还有研究者在分析青少年网瘾的现状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情感教育的缺失是其主要原因之一,认为加强情感教育是防治青少年网瘾的一个有效途径。可以利用网络的交互性进行情感交流;通过多媒体网络构建真实情境进行情感教育;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情感教育。形成一种特有的信息知识和情感之间的互动关系,促进情感教育的发展,最终从源头上解决青少年的网瘾问题。还有一些研究侧重于信息技术课程中基于问题的协作知识建构的教学设计研究、专题学习网站设计与开发研究、基于LEGO的“走迷宫”机器人教学设计问题、微世界支持小学科学发现学习的策略探究等。

3.在线学习的理论与实践

与会交流的报告中,有许多研究者探讨了在线协作学习与虚拟社区,如有研究者与会交流了基于角色的主题式网络协作学习方法及其案例分析,介绍了学习个体在协作小组中进行协作学习活动时的互动与角色扮演情况,验证CSCL协作角色分析工具的功能、性能和可用性,证明CRAT与CSCLEP对接的可能性。也有研究者就非正式学习虚拟社区的个案研究进行了交流,以Sybase交流群为例,运用问卷调查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非正式学习虚拟社区进行研究,从虚拟学习社区的社会网络关系、构建机制、社区认同感、学习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统计和分析。还有研究者就基于教师团体的社会网络中心性与知识资本相关性研究进行了交流。认为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自身知识资本积累的过程,并以一个小学教师团队为样本,在社会网络的视角下通过回归分析和皮尔逊相关分析,对教师情感信任网络和工作咨询网络的中心性和个人的知识资本进行相关性研究。还有一些报告侧重对在线学习中所涉及资源中的中外网络课程的开发模式进行比较,以及学生网络活动时的知识建构等问题。

4.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

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是本届学会年会分论坛设置的一个亮点议题。会议邀请了上海浦东新区部分参与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的研究者、领衔校和参与校的领导和老师们一起与会交流他们在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工作中的经验与感想。为了促进浦东新区师资队伍、教学质量、学生全面发展的均衡,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发起了区域联动发展模式,以领衔校+参与校的联队模式,通过结对调研、构建平台提高教学研究能力,同时不断进行经验总结,推进“校本研修”,使得装备标准化、操作人性化、应用个性化。在交流中,有领衔校的一线教师介绍了他们作为领衔校在区域联动发展模式中所担任的角色及其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面做出的成果,也有领衔校的领导介绍了他们在电子白板应用方面的特色,演绎了电子白板在课堂教学中从无到有的过程,从一开始对电子白板一无所知到如今以电子白板为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模式。还有学校介绍他们学校逐步形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与方法,如何成为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示范校。也有参与校的老师介绍他们作为一所参与校在领衔校带领下开展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具体过程,学校领导和教师共同参与到教育信息化的开展工作中,学习领衔校在Moodle平台构建和运用方面的经验,并逐渐发展出自己的特色。

5.智能学习技术

有研究者介绍了关于社会化标注的语义分析研究。从语义角度出发,对社会化标注进行研究。用户的标注行为体现着用户的认知过程,是用户对语义概念的选择使用。浮出语义是社会化标注中挖掘隐含语义知识的有效方法,标签本体则通过语义网技术实现了社会化标注的语义增强。也有研究者针对现在的现场答辩存在诸多弊端且日益彰显不公平性等问题,利用基于双线性对和椭圆曲线上的离散对数难题的门限签名技术,提出了在线答辩系统。该系统的显著特点在于可以确认答辩专家经过了主服务器的授权,并且答辩专家也不能否认自己所提交的答辩意见。门限化是该系统的切合实际的处理方法,只要同意答辩通过的答辩专家的人数达到了要求的人数即门限值t,学生也就通过了答辩。该研究为签名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打开了一个新局面;对在线答辩的普及以及包括在线答辩在内的现代远程教育安全性提高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还有研究者跟大家分享了个性化智能评测系统模型、基于信息构建的网络教学平台身份构建与发展研究、基于Web的信息抽取及信息定制系统的设计与开发的研究、网络课程自动答疑系统的等方面的研究等。

四、大会论文情况

本次大会共收到论文198篇,经过大会学术委员会部分专家的评审,在考虑到质量优先、兼顾地区学校分布的前提

下录用142篇,并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本届年会所收集的论文涉及的重点包括:理论探讨、实践应用探究、新方法新设计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会议论文集中具体论文分布如下图所示。

在这些收集的论文中,理论探讨部分的论文主要从教育技术领域到技术在教与学应用的多视角展开了探讨,将教育技术学科的发展与技术的教育应用紧密结合了起来。论文中既有对计算机教育应用问题哲学角度的思考,如关于教育技术的乌托邦――理想与现实的冲突,关于教育技术有效性的追问,网络学习的本质属性研究,周易、阴阳思想对现代远程教育的启示,参与性设计的内涵、哲学基础与时间旨趣等;也有对当前教育技术领域比较关注主题的理论探究,如教育游戏的设计规范,网络学习的相关问题,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的模式与批判,虚拟学习社区,Web2.0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理论及网络资源的开发模式等;另外也不乏有一些从一些新颖的角度探讨了计算机教育应用的一些问题,如关于信息技术隐性课程的思考,由青少年网瘾谈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情感教育网络教育的人文环境模式构建,科技人文教育研究等。

实践应用探究部分的论文主要从以不同的理念结合实践案例展示了技术教育应用的魅力,也为人们拓展应用的视野,给予了很多启示。本届年会收集的论文中也凸显和契合了本次年会的核心议题,论文更多的关注新型技术的创新实践应用,如以“领衔+参与”模式区域推进学校电子白板应用研究、促进有意义学习的远程协作学习的设计实施与案例、虚拟现实技术在医学培训中的应用探讨、智能伟哥教学点播与评议系统的构建、高等学校数字化教学平台的研究与实践、媒体资源管理系统的技术发展与技术应用、CAI中低码率音频压缩格式的适用性研究、数据挖掘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等,还有一些新兴的Web2.0,3.0技术如DIIGO、GOOGLE-WAVE、SNS在教育中的应用研究等。

新方法新设计部分的论文主要从则结合现在与未来的应用,提出了方法与设计的新思路,为技术教育的有效应用带来有益的启迪。如关于教师团体的社会网络中心性与知识资本的相关性研究,双设计教育游戏模型的构建,学生对小组学习的理解与态度分析,基于LAMS的学习互动设计,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行为采集和学习质量评估模型设计,个性化智能测评系统模型,虚拟学习环境设计,基于角色的主题式网络协作学习方法,多线自适应的教育游戏教学过程设计,移动学习资源的微型化设计模型研究,基于网络活动的知识建构分析,基于AGENT的远程教学评价系统设计,远程职业教育学习评价系统的研究与设计等,都从不同角度体现了一种技术应用的新方法或新设计。

未来发展趋势部分的论文则主要从聚焦技术教育应用未来的可能发展,从理论、实践、技术、方法等多个角度进行了预测与探讨。论文既有关于三维教育游戏的教育应用视角、社会化标注的语义分析、以活动为中心的学习体验模式设计、微世界、SECOND LIFE、VIRTOOLS技术在虚拟学习空间创设方面的应用等新型技术的教育应用方面的探究;也有关于未来课堂的互动研究,低碳生活与教育模式的研究,光动媒新技术的教育应用,非正式学习空间的设计,EPSS专家系统,智能导师系统等的模型构建,基于课堂的虚拟实践社群设计,IRS图在学习支持服务中的应用研究等新理念、新技术应用实践,体现了技术教育应用的未来发展。

五、结 语

全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的各报告均展现了“计算机与教育”的最新发展,尤其凸显了新媒体技术与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创新、在线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区域教育信息化推进、智能学习技术推进等议题,也使得CBE学会关注的领域更加明晰化。会议是我国当前计算机教育应用研究工作的一个缩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计算机辅助教育应用研究的前沿和关注的焦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