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移动互联网服务发展趋势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引言
互联网技术出现以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但是,传统的互联网技术在满足用户的实时接入网络需求方面,却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近几年,移动互联网以其全面、便捷的特点,实现了人们随时随地连接互联网的梦想,已经逐渐发展为现代通信领域里的热点领域。根据《2015中国移动互联发展指数数据报告――2015年移动互联网行业年度盘点》,了解到我国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规模截止2015年已达20亿台。从这个数据中可以看出,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已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的每个角落。2016年1月20日,《中国移动互联网大数据指标规范》作为我国移动互联网数据服务领域中,第一份成文的行业标准,在全球大数据峰会(GBDC)上正式。这是我国移动互联网数据行业标准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深入了解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及今后业务发展的热点领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能够为今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业务的创新提供有效的依据。
1 移动互联网技术
从广义上来讲,移动互联网是通过无线的方式连接互联网,并提供移动网络访问服务的各种网络的总称。作为移动通信和互联网两大领域通过深度融合所形成的产物,移动互联网不仅继承了互联网的网络体系架构,在网络技术、能耗技术等方面还有很大的改进,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并且可以有效实现移动实时接入,从而使手机用户及时获取大量所需的信息,与传统互联网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其特点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移动互联网技术能够让互联网中的网络资源与无线通讯之间形成紧密地融合。其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实现了移动终端与互联网的有效结合,使得用户能够随时的连接互联网,不再受时间、地点等客观环境因素的约束,获取信息更加地方便、快捷。其三,移动互联网的数据传输与传统的互联网相比不具有连续性。
2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2.1 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互联网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移动互联网技术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其相关业务在市场中所占据的份额不断扩大,可以说,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目前我国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现状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2.1.1 相关业务逐渐丰富,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现阶段,我国移动互联网产业正走向多元化的道路。部分领域已经进入稳定发展期,视频、游戏、音乐、新闻、出行、医疗、移动支付等相关业务的推出,已经取得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商业模式逐渐地成熟,许多移动互联网业务已经获得了大量的收益。
2.1.2 热点业务迅速发展,少数业务独具优势
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的不断增多,移动互联网的业务种类增长的非常迅速。根据有关报告显示,截止到2015年6月,我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突破9亿。空前的市场机遇,使得移动互联网相关的热点业务得到蓬勃的发展,并且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格局。但是,从当前多元化的发展格局中可以看出,由于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应用使用习惯趋向于“少而精”,因此只有少数业务独具优势,能够实现快速增长。举例来讲,美团外卖、滴滴出行等服务于日常生活场景的典型应用为手机用户提供了线下的便利服务,因此在市场中实现了快速地兴起。我国移动互联网相关业务在推动整个通信行业发展的过程中,贡献出了重要的力量。
2.1.3 业务发展因地域不同呈集中化、地区发展不均衡
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不同地区的人们生活条件同样具有一定的差异,这就导致了移动互联网发展水平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业务发展因地域、人口等因素的影响,表现为集中化、地区发展不均衡等特点。随人口迁移,用户继续向一线城市集中,在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集中了大约一半以上的移动增值业务经营者。但是,尽管其他地区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不具优势,也不能忽视其潜在的价值。
2.2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上网速度得到了进一步地提升。综合国内外移动互联网相关业务的发展状况,可以预计,移动互联网产业正在着重面向信息化、娱乐化、商务化和行业化发展,以满足庞大的移动互联网用户需求,进而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相融合,将会成为未来主要的发展趋势。具有高效计算、智能感知、便捷传输、绿色节能等特性的移动互联网将会是物联网的基础。首先,从信息处理的角度来看,移动云计算使得物联网拥有更高效的处理能力。高效计算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可以让其摆脱节点电量受限、计算能力受限等局面。在智能感知方面,拥有众多传感器以及最新传感技术的智能终端将成为物联网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的重要源节点。与此同时,多个智能硬件之间也可以通过APP来实现互连互通,从而有效实现物联网。在网络传输方面,移动互联网的网络接入方式以及组网方式都是物联网所需的主要网络技术,以保证物联网能够稳定的运行。在绿色节能方面,移动互联网的定位、传输、能耗优化等技术均适用于物联网。总之,移动互联网与物联网的融合势在必行。
3 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热点领域
我国的信息化产业发展非常迅速,截止到2015年6月,我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已突破9亿。面对如此庞大的消费群体,未来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在社交领域,未来移动互联网业务将围绕着关于兴趣、企业社交等方面进行发展。因为人们对以兴趣为目的的社交有着强烈的需求,所以移动社交不再是单纯的PC端向移动端的简单延续。以企业社交为例,企业社交目的在于为企业员工提供一个免费、自由的社交网络,而移动互联网技术使得企业社交愈加便捷。其次,在移动支付领域,今后主要的发展趋势是从多种支付场景到一体化支付的转型。随着人们对于智能终端的广泛应用,移动支付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方式,一些互联网公司在移动支付的产品建设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支付宝、微信支付、百度钱包等,均已实现了移动互联网生态建设的重要一步。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移动支付领域仍然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再次,在电子商务领域中,将从关注商品本身转换为致力于关注交易模式及过程的创新,成为未来主要的发展趋势。最后,工具类应用的丰富多样为移动互联网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APP应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4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移动互联网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当前,我国的移动智能终端已经基本完成了普及,据资料显示,移动智能终端设备的规模截止2015年已达20亿台。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的大规模发展,当前正处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时间窗口。文章主要探讨了移动互联网技术以及发展现状,并分析了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发展趋势以及热点业务,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邹乃峰,廖名华.移动互联网业务发展趋势浅析[J].通信管理与技术,2011(4).
[2]董爱先,王学军.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及发展趋势[J].通信技术,2014(3).
报告以百度移动搜索、百度移动应用及百度移动统计的数据为基础,围绕“百度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和“百度移动互联网用户需求及行为习惯”两部分揭示了若干重大趋势。
百度移动搜索3年增长11倍
报告显示,从2010年初到2012年年末,三年时间百度移动搜索的流量增长了11倍。在这两年,移动网民数量从2.77亿增长到4.2亿,年均增长为52%,而百度移动搜索却达到了年均超过330%的增幅,是网民数量的6倍之多。与2011年相对平稳的增长曲线相比,节日的加速上扬趋势表明,移动搜索已开始深入渗透人们生活,成为休闲娱乐出游的必备应用。
图1 2010-2012年百度移动搜索流量增长趋势
大中型网站移动化加速近半数网站完成移动化
2011年至2012年,大中型站点移动比例增长10.7%,然而2012年Q3至同年Q4,3个月时间站点移动化涨幅高达7.5%。不难看出,2012年大中型站点的移动化脚步正在加速,其中生活服务、工具及应用、综合内容社区成为PC互联网移动化的焦点。
图2 2012年Q4 PC互联网移动化热门分类
在移动化过程中,移动网页、HTML5、Native App等适配于移动互联网的资源形态异彩纷呈,截止2012年Q4,47.8%的站点提供了手机适配的移动网页,其中5%的站点使用HTML5技术框架开发。此外,16.9%的站点资源开发有相应的Native App。
中国互联网从Web1.0时代的“内容为王”,到Web2.0时代的“互动为王”,再到如今技术和用户成为驱动互联网移动化的两股重要力量。
图3 2012年Q4移动互联网资源形态
搜索导流和应用分发同步增长移动入口优势明显
2012年Q4,在百度移动搜索的资源构成中,PC网页在大幅下降,相反百度移动搜索导向适合手机用户浏览页面的比例升至80.02%,较Q3的64.5%提高了15.52%,移动搜索的导流能力持续增强。
事实证明,低门槛、自适应的工具/平台服务将推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而类似百度这种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将能够联合合作伙伴形成集群优势。
图4 2012年Q3-Q4百度移动搜索资源构成对比
与此同时,在移动应用方面,从2012年8月到2012年12月4个月时间里,Android Native App日分发量涨幅超过100%。数据表明百度移动搜索已经成为应用分发的重要渠道,而且其和网民需求高度匹配、对每一位开发者完全公平的特点,也使得移动搜索有着比传统应用市场更明显的分发优势。
图5 2012年Q3-Q4 Android Native App日分发量增长趋势
移动互联网上网时长首超PC互联网Native App成新宠
2012年Q4,Native App人均媒体时长已超过2小时,占比88%,成为了移动互联网的新宠,此外手机浏览器的人均媒体时长占比为12%。在各类应用中,阅读、游戏、图像影音类Native App人均启动次数及产品使用粘性较高。
图6热门分类人均使用时长和人均启动次数散点图
借助Native App的爆发,移动互联网的人均上网时长也首次超过了PC互联网,PC互联网用户继续保持向移动端迁移的趋势明显。无论是在网民的数量,还是上网时长方面,移动互联网都彻底完成了对传统互联网的超越,这也为移动互联网在产业价值方面追赶传统互联网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尽管网络环境、硬件终端、操作系统、用户群体等都不尽相同,但是“入口”的地位与价值却是一样的,这也将会成移动互联网新旧势力争夺的重要焦点。
图7 PC与Native App人均上网时长的趋势对比
阅读购物是高频应用用户需求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2012年Q4百度移动搜索用户的高频需求主要集中在阅读、商品购物、工具服务、LBS分类中,这一部分应用占比高达42.1%。
图8 2012年Q4百度移动搜索用户需求分类
在日常的应用需求方面,需求分布与每日的重要时点密切相关,总体来说白天多互动,晚间多娱乐,其中影视娱乐类需求遍布各高峰时段,深夜为移动应用搜索的使用高峰,出现了所谓的“深夜现象”。
图9 2012年Q4百度移动搜索用户一天24小时的需求分布
随着百度移动搜索、应用内搜索等技术发展的日益成熟,网民群体“应用发现”和“应用使用”的门槛正在大幅降低,移动应用和移动搜索正日益呈现出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相比于杀手级应用,提供各种杀手级应用的杀手级平台的威力,无疑更加巨大和长久。
【关键词】计算机 移动互联网 发展趋势
1 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技术
随着全世界信息化的l展,通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产生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利用网络将全世界虽有的计算机连接起来,从而达到数据以及资源共享的目的。在计算机刚刚出现的时代,计算机本身造价非常高,也相应的促进了远程终端技术的出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达,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大面积出现并且开始应用,到了八十年达末期也达到了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巅峰,而且局域网技术开始出现,并且相继出现了光纤与多媒体技术。互联网开始进入中国是在二十世纪的九十年代,此后我国的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如图1所示。
移动互联网技术由于自身独特的运营模式以及便捷的操作方式将会对未来商业发展提供更加自由与便捷的条件,通过加大行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企业应对机遇与挑战的能力,促进企业的发展。移动互联网结合了移动与互联网的优势,具有移动开放便捷的特点,为企业提供无限的接入服务,二互联网为企业发展提供丰富的应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核心是宽带IP业务,能够为用户提供语音、图像、文字、多媒体等丰富的网络通信服务,是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移动互联网技术最初的发展是通过短信业务,短信业务的发展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同时能够为客户提供同时发送同一条信息的服务,从而为一些广播性质的信息服务平台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与无线网络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改变了人们的日常交流方式,人们对网络的依靠更加强烈,为客户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同时进一步推动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目前,我国的移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移动互联网市场越来越繁荣。如图2所示。
2 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状
虽然目前我国的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客观来讲目前的发展状况依然乐观,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阻碍了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待改善与提高。目前,我国的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对于WLAN的利用率依然不理想,移动互联网在运行以及蓝牙的传输过程中胡对资源造成较大的浪费,有悖于发展的经济性原则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此外,由于网络资源的利用率比较低,移动设备再进行精确的识别与连接过程中会耗费大量能源,也阻碍了移动终端的精确定位与蓝牙互联技术的发展,降低了终端之间数据传输的速率,阻碍了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智能化以及自动化方面的发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与完善。
3 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3.1 行业化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的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相关企业之间不断开展交流与合租,发展出了移动虚拟总机、无线DNN、移动定位等一些新的服务内容,未来我国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行业发展主要是集中在移动定位于移动办公两个方面。
3.2 提高互联网的安全性能
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而且移动互联网技术在许多的行业领域内开始普及使用,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患。未来移动互联网在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对互联网技术的安全性能的提高上。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报道屡见不鲜,虽然国家对于网络犯罪的打击力度一直都在不断提高,但是从根本上杜绝网络犯罪还是要在移动互联网技术本身安全性能上入手,只要依靠技术上的发展,才能彻底的提高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安全性能。
3.3 信息化发展
信息化的发展,传统的信息化服务已经从文字转变为图片、语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通过在移动互联网技术中引入新的的技术方式,例如通过Push的方式在网页上插入广告、新闻等,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产品的曝光程度,从而提高公众对于企业、产品的认识程度。目前我国移动互联网业务主要存在手机广告、手机电视、手机信息与手机杂志这四种模式。
3.4 商务化发展
在移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移动互联网的影子。例如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也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购物、炒股、交易等活动。目前我国的手机运营商都在积极寻求与金融企业之间的彼此合作,从而推动了我国的手机金融服务的发展,手机支付宝、手机银行、手机股票交易等各种服务已经开始深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目前我国互联网商业主要包括RFID、二维条形码、手机邮箱以及手机银行四种。
3.5 娱乐化发展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还深深影响着我们的日常娱乐。移动互联网技术催生出一系列的手机游戏、手机音乐、手机视频等服务,这些新的娱乐模式深深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同时也带了完全不一样的体验,提高了生活的乐趣。
4 结语
目前是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关键时期,了解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趋势以及热点对于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所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须结合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发展的技术、价值、观念等方面综合考虑,不断的提高、完善计算机与移动互联网技术,才能紧跟时展的潮流,避免被时代淘汰的危险。
参考文献
[1]贾淑华.浅谈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及热点业务[J].信息通信,2014(02).
[2]辛春红.浅谈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趋势及热点业务[J].科学中国人,2014(06).
[3]贾淑华.计算机网络综合布线的设计与实施[J].中国新通信,2015(03).
关键词:网络安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0-0022-02
展望未来的互联网安全,至少有五个关键的发展趋势。这些趋势是可以预见的,事实上除此之外还会有更多的趋势出现。这些趋势只是我们预见未来的起点。硬件已经足够便宜,使得建造强大的数据中心变得更加容易。借助这种强大的计算和存储能力,新的用途将会出现,全世界的用户也会越来越能够感受到网络空间在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第一个发展趋势是云计算的兴起。在云计算环境下计算资源处于个人和组织的控制之外,本质上,云计算提供的是一种在线付费的服务。在某些方面,这种发展趋势与互联网的诞生相呼应。云计算可以通过网络为许多用户提供近乎无限的计算资源,使其他用户也可以分享网络资源。用户无需自己购买并运行Web服务器及数据存储设备,用户可以租用云服务提供商相应的服务,从而能够节省40%~80%的费用。世界各国的军队也对云计算产生了兴趣。
除了节约成本和规模,云计算也对互联网未来的体系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单台的计算机已变得不那么重要,对企业来说数据的访问和控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云计算也需要解决一些安全问题,尤其是因为个人用户甚至IT安全人员可能都不如在亚马逊或谷歌这样的大公司专门从事云计算的安全工程师。正如银行必须要区分合法和欺诈一样,云服务提供者也必须学会发现非法的行为。
云计算带来了一些新的安全问题,风险更加集中,且具有不确定性。随着数据在云服务提供者和用户之间流动,究竟谁需要对各方面的安全负责?国家边界变得更加重要,也更具有挑战性。布鲁金斯的一份报告指出“根据不同国家的法律,公共安全机构对云服务的执法可能被视为侵犯了数据拥有者的权利”。每个国家是要建立自己的法律对云服务进行监管还是通过建立联合执法以提高监管效率,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第二个发展趋势是大数据。随着数据集变得越来越庞大和复杂,需要用新的工具和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这些工具能够支持我们从搜集的数据分析出有价值的信息。例如,有些提供电影和电视租借服务的公司,互联网网络媒体的兴起使得这些公司转变为提供在线数字交流媒体服务。随着在线电影和电视节目,也搜集到了大量个人用户的偏好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能够为用户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
大数据的范围巨大,越来越多的决策需要通过大数据的关联分析,但是大数据也带来了新的安全问题。例如,研究人员对用户观影偏好的研究甚至可以获取用户的真实身份,更多的数据及更好的工具能分析出更多的信息,但是这也将打破人类社会的法律和道德底线。
大数据技术的产生与发展,带来了发展机遇,也带来了网络安全隐患。在当今信息爆炸的大数据时代,必须要对网络安全隐患加以防范,从数据存储、应用和管理三方面制定不同的防范措施,保障网络安全,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
第三个发展趋势是移动通信。随着移动终端变得越来越小巧廉价,个人用户将越来越多地从桌面计算机转向移动终端,而且这种转变还没有停止的迹象。2013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整整四分之一的专利涉及移动技术领域。
我们在使用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时候,安全风险也随之而来。从2013年开始,针对移动设备的恶意软件已超过35万种,而几年前这个数字还是0。这种增长是自然的,但是真正的危险在于我们的安全意识却没有提高。移动设备的界面较小很难为用户提示安全信息,而且它的计算能力较弱也很难为用户提供防护。与桌面计算机不一样,移动设备在家和办公室之间移动,因此安全边界难以确定。用户对自身设备的安全管理较少,更多的是依赖于供应商提供的安全服务。然而,供应商的市场比较分散,从手机操作系统到移动应用程序,每个部分都与安全息息相关,但是每个部分的供应商都无法对手机的安全负责。
无线网络动态变化的拓扑结构使得安全方案的实施难度更大。有线网络具有固定的拓扑结构,安全技术和方案容易部署;而在无线网络环境中,动态的、变化的拓扑结构缺乏集中管理机制,使得安全技术(如密钥管理、信任管理等)更加复杂(可能是无中心控制节点、自治的)。例如,WSN 中的密钥管理问题,MANET 中的信任管理问题。另一方面,无线网络环境中做出的许多决策是分散的,许多网络算法(如路由算法、定位算法等)必须依赖大量节点的共同参与和协作来完成。
最后还有一个更普遍的安全问题,即移动平台的监管问题,哪些政府机构负责监督,哪些市场主体负责打击移动互联网的威胁,与传统互联网一樱所有这些问题都必须解决。
第四个发展趋势是不断扩张的互联网上的人口。当互联网兴起时,只有一些美国的科研人员互相联网,如今,美国只占有网络空间的一小部分。根据联合国预测,到2015年互联网中文用户数量将超过英文用户,非洲拥有移动智能手机的用户数将超过美国和欧洲的总和。
这种转变将对网络空间产生重要影响。例如,原来网络上流行的一只很可爱的小猫的视频热度将会消退,因为谷歌的研究人员已经发现网络上一些可爱的山羊和熊猫的视频在南非和中国广泛传播。比网络热点的转移更重要的是语言的转变。互联网最初的几十年,所有的浏览器都需要使用拉丁字母才能够访问网站,现在这个限制已经被打破了,你可以通过输入埃及文字组成的网址访问埃及网站。
互联网已经越来越多地反映出政府和网民们的价值观。互联网最初由几个美国计算机科学家发明,互联网现在的体系和规范也从那时发展而来。互联网最初被赋予的世界观是互联互通、共享及开放。然而互联网的发展却越来越背离这种世界观。国际电信联盟ITU已经开始而且还会一直讨论网络安全和网络自由之间的关系,开放的危险是使互联网变得越来越分化。正如经济学家指出,越来越多的国家用防火墙将网络隔离开,并把本国内的网络视为互联网。
互联网的发展已经预示了这种风险。现在的网民和20世纪60年代加州伯克利的那些互联网的发明者在政治和文化差异较大,但是这些发明者创造了网络,而新生代网民又加入了网络。一旦这些新加入的用户进入网络,他们的世界观也会被网络所影响。网络空间反映了用户的特点和需求,用户也能够对网络空间的特点和需求产生影响。
第五个发展趋势是物联网。广泛地说,物联网的概念是将一切连接到网络设备上以搜集和使用数据。我们生活中的很多实物从相机到汽车都已经内置了电脑芯片,它们都能互联互通。然后从手环到浴室再到商店都内置了电脑芯片,而且也可以互联互通。在这种场景下,分布式传感器能够探测街道交通,并通过GPS将你导航回家,同时将你与家的距离通知家里的温度控制设置以使它随时连接智能电网保持室内温度。传感器还能探测不同餐厅的拥挤程度并帮助你预约,健身房里的健身车能够根据你的信用卡发现你在餐厅的订单,并决定你还要锻炼多久才能消耗掉第二天预订的那颗芝士蛋糕所产生的热量。
互联网由于标准开放,任何人都能参与建立,因此发展迅速。但是连接到物联网上的设备仍然缺乏输入输出、共享及自动化的指令解释、数据处理的标准。统一的数据格式是数据搜集和解释的前提,也是一项很昂贵的提议。打开Ruby的风扇只需一个监测温度的行为,但并不是所有都这么简单。更多的决策需要复杂的技术协议,需要软件对我们的需求进行分析并反过来为我们提供决策和建议。
物联网另一个主要的挑战是其将前所未有地深度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如果我们一切都要基于计算机数据进行决策,那么我们需要努力确保数据不会被损坏。正如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已经有黑客从攻击智能汽车到攻击具有联网功能的马桶。
既然我们已经预见网络空间未来的发展趋势,当网络真正铺天盖地而来的时候,一定还会产生更多的发展趋势。现在和将来对网络空间的不可预知程度导致我们对未来的网络空间产生了恐惧。但我们要坚信,无论未来的发展如何,我们只需建立正确的认识,并制定审慎的应对策略,就一定会朝着美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下一代互联网;发展趋势;网络;信息物理融合
1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入到人们生活与工作的方方面面,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工作与生活。但是,现代互联网系统由于协议不够完善、地址不足、存在安全问题等一系列原因,这就呼唤着下一代互联网的产生。目前应该抓住新形势下技术变革和产业发展的历史机遇,在现有互联网基础上进行创新,发展地址资源足够丰富、先进节能、安全可信,具有良好可扩展性和成熟商业模式的下一代互联网,对于加强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我国互联网产业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全球互联网根域名服务器已实现对国际互联网协议第6版的支持。我国已在基于国际互联网协议第6版的下一代互联网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研发及设备产业化、技术试验、应用示范、安全保障、标准制定、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进展,后续规模化商用和发展已具备良好基础。
2下一代互联网发展趋势概述
目前,IP业务量主导了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主要网络的业务量,而下一代互联网业务的主要发展趋势可以概括为宽带化、普及化以及实质化。
2.1宽带化
下一代互联网业务的一个重要特点将是宽带化,这主要是伴随着宽带视频等需求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视频电话、视频会议、网络电视、3D互动游戏等的需求将促进互联网的宽带化。
2.2普及化
众所周知,目前全球互联网已经与移动电话、固定电话并称为世界三大通信方式,而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必将进一步普及化,这也是下一代互联网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
3下一代互联网的信息物理融合
下一代互联网的重要特征之一将是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信息物理融合系统集通信、计算与控制等功能于一体,不仅可以实现物与物的联系,也可以实现人与物的实时互动,不仅突破了现有互联网的局限,也突破了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界限。
3.1信息物理融合的特点
信息物理融合是围绕现实世界中的人与物而建立的一个复杂而庞大的实时系统,人们不仅可以对所有连接在这个系统中的物体发出指令,还可以通过这个系统感知世界,信息物理融合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网络融合,安全性问题,节点接入与管理等。
3.2信息物理融合的应用
信息物理融合将成为下一代互联网的重要特征,这一特征也催生了新的应用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物联网是指物与物相连的网络系统,物联网的实质是利用红外传感器、射频识别、GPS等定位与感应设备,按照预先设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接入网络,以实现物体的定位、识别与监控等功能。物联网被视为互联网的应用扩展,应用创新是物联网的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首先,它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物联网上部署了海量的多种类型传感器,每个传感器都是一个信息源,不同类别的传感器所捕获的信息内容和信息格式不同。传感器获得的数据具有实时性,按一定的频率周期性的采集环境信息,不断更新数据。其次,它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物联网技术的重要基础和核心仍旧是互联网,通过各种有线和无线网络与互联网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在物联网上的传感器定时采集的信息需要通过网络传输,由于其数量极其庞大,形成了海量信息,在传输过程中,为了保障数据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必须适应各种异构网络和协议。
4下一代互联网未来业务分析
下一代互联网能发展到什么深度与广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下一代互联网运营哪些业务、以及这些业务是否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对于互联网运营商来说,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技术、渠道与网络优势,努力为客户提供更加高质量、更加方便的信息服务。高带宽是下一代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点。宽带接入的发展需要宽带业务的大力支持,而发展宽带接入时需要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挖掘新的业务量增长方式与用户增长方式。宽带接入类业务;视频类业务;消息类业务;安全类业务;远程控制类业务等,将成为下一代互联网未来发展的主要业务。
5结语
通过毕业实习期间查阅大量资料以及对下一代互联网发展的深入学习与思考,获得了丰富的知识与经验。互联网已经成为支撑现代社会技术进步与发展的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生产与学习方式,成为支撑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与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设施。互联网以及互联网应用水平的好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基本经济竞争力与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伴随着日新月异的技术发展与变革,以及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下一代互联网呼之欲出,下一代互联网将更加满足人们的需求,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的生活方式与工作方式。
参考文献:
[1]杜胜兰.2012年互联网发展十大趋势预测[J].中国新通信,2012(3):87~89.
[2]方王洋.互联网互动机制下我国手机动漫发展策略探析[J].经济视角(下),2012(1):29~31.
[3]黄路.互联网的发展给政府形象建设带来的影响[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2):20~21.
[4]靳亚男.浅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无线城市发展模式[J].中国新通信,2012(4):51~52.
[5]卿志军,李民.互联网对NGO发展作用机制的研究[J].今传媒,2012(3):21~23.
[6]阮学文,孙巍,陈仕俊.发展移动互联网需要人才保障[J].通信企业管理,2012(4):74~76.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发展环境趋势策略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broadband subscribers beyond the fixed broadband subscribers, the whole world begins to enter the mobile Internet era. Intelligent terminal and 3G network rapid development, mobile phone user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the mobile Internet has become the current rapid development, huge market potential of the industry.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notation of the mobile Internet network, analysis of the domestic mobile Internet growth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environment, technical environment and market environment, points out the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trends and coping strategies.
Key words: Mobile Internet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trend, strategy
中图分类号 : TP393.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得益于3G等无线宽带技术发展带来的无线网络速率的提升,和手机用户规模——特别是使用智能手机等智能移动终端的用户规模的日益庞大,移动互联网进入发展的快车道。摩根斯坦利认为当前已进人50年以来的第5个计算技术发展周期——移动互联网时期。在此背景下,分析国内移动互联网络的成长环境与发展趋势,是国内移动互联网产业良性发展的必要前提。
一、移动互联网络的内涵
(一)移动互联网定义
移动互联网是指用户通过手持终端,用移动无线Modem通过各种网络(WLAN、BWLL、GSM、CDMA等)接入互联网。
(二)移动互联网的实质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网和互联网发展和相互融合的产物。移动互联网不是另外建设一张新的移动网络或者互联网,而是在现有移动网和互联网基础上,为用户提供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网络与服务体系。它为移动用户提供互联网服务,为互联网提供移动的接入方式,移动互联网整合了互联网的连接功能、无线移动功能以及智能移动终端的计算功能,伴随着移动网络和互联网融合的扩大和深入,能够为用户提供更具移动特性的、更深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的、安全的网络与服务体系。移动互联网从第一展到目前的第二代,现将往第三展。不论那一代,移动互联网的基本组成都是包含移动节点、无线接入网、核心网和互联网几个部分,核心网通过网关节点与互联网相连。
二、国内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环境
(一)经济环境
1、国家宏观经济持续发展,国民经济在开放性增长的同时对外依存度逐渐提升。人均收入的提高为移动互联网业务的消费和使用提供了经济保障。
2、国内手机终端保有量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里将持续上升,具有网络业务和智能终端的手机终端的普及率正在不断提高。
3、移动增值产业媒体化、娱乐化趋势日趋明显。电信业、广电业和互联网行业的彼此渗透和介入将有效刺激移动互联网市场的良性竞争。
(二)技术环境
1、投入商用的 3G 网络将进一步拓展现有2 . 5 G平台上的多种增值服务,3G 带宽资源的丰富将为基于视频的各类移动互联网服务提供良好的技术平台。
2、互联网应用的普及和认知迅速扩展到移动平台。基于移动互联网应用的平台开发和普及成为推动手机第三方应用快速发展的引擎。
3、随着移动运营商对手机上网资费进行普遍下调,降低了用户对手机流量高资费的顾虑,多种包月低资费的套餐组合在为用户提供丰富选择的同时,也有效提高了用户对手机上网的粘性和体验。
(三)市场环境:移动互联网产业市场空间巨大
作为移动通信与互联网产业融合的产物,移动互联网的业务既涵盖原有的互联网运营所必须的业务、改进后的新型移动互联网业务与网络化的通信(包括增值)业务。大多数网络用户较早地认识到了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共通性,了解移动数据业务的付费服务。对逐步改进的移动互联网业务,既需要继承固有互联网的收费模式,也应该创新商业模式(例如较大规模的应用下载付费与增值)。
自2002年以来,全球移动互联网数据流量每年增长一倍以上,我国联通的3G业务量甚至每6个月增长一倍;移动智能终端加速增长,2010年下半年以来出货量保持着同比超过80%的增速;而我国2011年1—9月份移动智能终端的出货量同比增长超过150%。苹果的应用程序商店应用数量超过60万,下载次数已经超过180亿次。在移动互联网领域,无论智能终端出货量、移动数据网络流量还是应用的数量都以超过摩尔定律的速度爆发式发展。根据艾瑞咨询的研究数据:2011年和2012年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保持40%以上的增长率,市场收入规模已超过千亿元。
2004—2011年国内移动互联网市场收入规模(亿元)
三、国内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目前移动互联网业务的发展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一)业务发展多元化
移动互联网业务也由最初简单的短彩信业务发展到如今的移动游戏、移动微博、移动视频和移动定位等新型业务。移动互联网第三方手机应用逐渐丰富,而手机用户对手机多媒体化、多功能化的认知也逐渐加深,移动互联网正在一步步深入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二)应用程序商店保持为移动互联网的主导
应用程序商店依然是移动互联网业界各方积极促进的一个大的方面。如Android Market,因其开源的特点以及应用免费的优势,有超越苹果App Store的态势。当然,由于还难以解决终端和用户体验的一致性等问题,我国企业在发展应用程序商店方面与苹果和谷歌还存在差距。
(三)移动电子商务发展迅猛
根据艾瑞咨询的《2011年Q4及年度中国移动互联网核心数据》显示,2011年国内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393.1亿元。其中,移动增值业务占比最大,达46.5%;移动电子商务发展最为迅猛,占比29.2%,国内移动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114.6亿元,同比增长416.2%。与此同时,移动电子商务在2012年有望超过移动增值业务,成为国内移动互联网络市场里最大的细分行业。
(四)移动互联网业务的“移动”特色
在移动互联网络飞速发展的当下,手机阅读、移动搜索等业务颇具移动特色。手机阅读内容形式包括新闻早晚报、手机资讯、博客、手机动漫,视听类的手机阅读形式逐渐成熟。移动搜索包括短信搜索、WAP 搜索,也涵盖音乐、游戏、视频、图片、本地等内容,服务引入个性化、垂直化移动搜索产品。
四、国内移动互联网发展策略
(一)加强业务互联互通
如果移动互联网的基础业务假如能够实现互联通如即时消息互联互通能够像当初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短信互通一样。它将产生巨大的影响,给用户带来良好体验的同时,也能为运营商带来更好的利润。因此,建议政府能够有效督导业务在不同运营商间的互通,同时建议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各方能够通过开放的心态去寻求合作得到共同发展,最终实现共赢。
(二)新商业模式和积极转型
电信运营商积极探讨并做到运营商、平台服务提供商、应用开发商等产业链合作伙伴共赢,建立新的商业模式,促使移动互联网向着健康的方向的发展。
(三)建立适合网络和支撑系统
在选择设备的时候,需要考虑设备的后向演进和前向兼容,使网络逐渐平滑向全IP构架过渡。移动互联网发展的网络融合通信业务提供给用户集话音、视频、数据、无线等为一体的通信。为支持融合业务实施整合,运营商需要充分了解客户需求、现有市场、客户群体以及增值业务和捆绑产品组合,建立合适的IT支撑系统构架来更好的适应市场。
随着移动互联网业务、终端、网络的不断发展,实现技术、商业模式及参与主体的不断多元化。联通运营商要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与产业链密切合作,创新商业模式,分析终端用户的需求,构建适合自己的核心体系,使移动互联网与互联网将真正走向融合,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力军:《移动互联网概述》[J],《当代通讯》,200年第期。
【2】许志远:《2011年中国通信产业十大关键词点评文章(二):移动互联网》[J],《数据通信》,2012年第2期。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信息技术;发展方向
一、引言
根据国家信息产业部统计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手机网民用户达到5.83亿,拥有智能手机的用户上网频率较以前增加了80.3%。尤其在IOS、Android等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平台问世后,移动互联网用户利用无线网络和智能终端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例如:网页信息浏览、游戏下载、社交娱乐、无线信息传输和在线地图服务等。可以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模式正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二、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概述
(一)移动互联网的本质
移动互联网的本质是什么?目前在业界对它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概念,笔者认为,移动互联网指的是:将移动通信网络平台作为网络接入模式的宽带业务,在此平台上为用户提供多元化的无线网络数据通信服务。衡量某种网络是否为移动互联网,应从以下几个要素去考虑:第一,是否为移动通信网络的接入形式,包含2G、3G或4G无线网络等;第二,是否具有移动互联网信息的接收终端,如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以I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或者是专用的移动互联网终端等;第三,是否有面向大众的移动互联网服务体系,包含移动增值业务、WAP或WEB等多种体系。
(二)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优势研究
传统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在组网核心理念和价值观上并没有很大差异,然而移动互联网在很多其他层面体现出来的优势和特性确实传统互联网所无法企及的,例如便利性、实时性、精准定位性和移动性。同时,日益丰富的移动智能产品又是一定互联网发展历程中的重要特征。具体来说,可将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优势概括如下:
(1)信息传播的便利性。移动互联网的便利性体现在其无线信息数据的传输上,利用移动互联网和移动终端设备相结合,用户可以实现随时、随地、随心所欲的上网,在网上获取想要的信息。尤其是近几年兴起的智能手机,以其触摸屏快捷的操作方式征服了众多移动消费者,用户借助智能手机,在享受移动网络快捷服务的同时,再也不用在巴掌尺寸大小的键盘上费力地敲击26个英文字符去进行信息交流。因此,移动网络及智能产品的出现,带来了传统互联网络和PC机所无法比拟的便利性。
(2)信息终端实时性。在无线移动状态下接入和使用互联网服务,是移动互联网终端的最主要特性。利用这个特性,终端用户可利用移动网络设备实时地享受到互联网服务。
(3)信息传播的私密性。与传统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更具私密性,用户在使用移动互联网进行信息数据传播时,往往需要下载规定的安全插件,例如手机支付宝业务和手机网购业务等。这些插件的使用,使得用户在利用移动互联网时,个人信息的保密性程度更高。
(三)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劣势研究
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就目前的移动互联网技术而言,信息传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劣势:
(1)网络信息传播业务与移动终端的强关联性。移动互联网所提供的信息通信业务受到移动终端的限制,以智能手机为例,现有智能手机在硬件结构上各不相同,在软件操作平台上也有多种选择,例如:IOS和Android,不同的操作系统有着不同的内核,因此移动互联网提供的数据业务要结合智能手机的硬件结构和软件平台。因此,现有移动网络的信息传播业务与移动硬件之间具有较强的关联性。
(2)移动互联网硬件设备续航能力较弱。以智能手机为例,目前市场上销售的智能手机大多为4英寸或4.5英寸的液晶显示屏,屏幕的增大使用户能够在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信息传播时获得更好的视觉效果,然而也带来了电池耗电量大幅度增加的问题,再加上智能手机内部使用了高通CPU、存储器耗电等元件,使得一般的智能手机在处于高速信息接收和发送的状态下,电量仅能维持5-6个小时左右。然而,以目前的技术手段来说,很难解决智能手机在拥有丰富的娱乐和信息传播功能的同时又能满足较长的续航能力。因此,上述问题是现阶段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发展中亟待攻关的技术难点。
三、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发展趋势展望
(一)信息传播将进一步实现无界化
在现有移动互联网体制下,信息传播已能够突破有线互联网的设备局限,在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建立无线的信息传播网络。随着未来一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3G、4G、5G网络的技术将会被逐渐开发出来,并更多地应用于信息传播领域,越来越多的人将会通过移动互联网被网罗到统一的世界中。例如:您要想和大洋彼岸的亲人实现面对面的电话交流,未来只需要拥有一部智能手机,再借助移动全球互联网的技术,便可轻松实现。人们在这个网络中,突破地域、时空的局限,通过移动互联网技术提供的各种业务,实现毫无障碍式的交流。
以我国为例,根据国家信息产业部统计的数据显示,截止2012年5月底,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3G基站总共达到了71万个,在全国的4个直辖市、283个地级市、370个县级市和1607个县城中,中国移动的TD网络已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建设的3G网络也基本覆盖了全国341个大中城市和1917个县城。移动互联网在我国覆盖面积的日益增长,将一张无形的信息传播网牢牢编织在了中华大地之上,人与人之间的信息连接能够在全天候、全地域、全社群中得以实现。
(二)智能移动网络设备信息传播业务日趋丰富
随着3G、4G网络的日趋完善,智能移动网络设备信息传播也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人们可以很方便地借助智能手机实现网络信息浏览、网络可视电话交流、网络在线交友社区的登陆等,手机游戏、手机阅读、手机音乐、手机微博、手机在线购物及在线支付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传输应用程序也应有尽有。尤其是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应用商店的推出,更是将移动信息传输向多样化推行,例如苹果App Store的应用达到20多万个,安卓市场的应用也有10万多个,我国的移动MM上应用业务也达到了3万多个。这些应用业务极大地满足了人们对移动互联网信息传输的多样化需求,也使得移动互联网的信息传输服务日新月异。
(三)信息云传播模式逐渐进入人们生活
提到移动互联网信息的云传播,就不得不提起“移动云计算”的概念,它指的是利用移动互联网这个载体,将获取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共享与传播的方式,它是云计算在移动互联网中的新型应用。
借助智能移动设备、云端存储服务器和移动互联网平台,用户便可不再依赖某种特定的硬件终端进行数据的访问和获取,只要连入移动互联网,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对信息进行获取、同步和定位。此外,利用云传播,用户不需要购买昂贵的硬件存储设备,云端存储服务器能够提供无限的存储服务,并可为用户提供实时的下载,从而节约了大量成本。
四、结论
本文对移动互联网时代下信息传播的特性、模式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阐述,文中结合了自身的观点对当前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主流方向进行了分析。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和智能硬件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未来的移动互联网信息传播将呈现更为多样化的趋势,例如:移动信息云计算、移动信息与物联网结合为用户提供信息传播的模式将更为普及,人类的信息传播生活将会因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变得更为智能。
参考文献:
2008年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以73.2%的高速增长,实现了44.5亿元的收入规模。
根据调查,上网资费和上网速度是制约消费者使用移动互联网的关键因素。伴随3G的到来,资费的下调以及上网带宽和速度的提升,将会进一步激发用户对移动互联网的需求。预计到2009年,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将保持较为稳定的增长,达到2.4亿人。
得益于手机上网速度的提高以及上网资费的下降,手机游戏市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用户参与,其收入比重达到29.7%,其次为移动音乐,占据27.4%的市场份额;接下来依次为移动IM、手机视频、移动广告、移动搜索以及移动支付。
2008年中国网络营销市场市场呈现3大特点
1、移动增值业务已经成为电信运营商收入增长的重要动力
近年来,随着移动通讯用户规模增长的日趋稳定,用户对移动电话以及移动通讯服务的使用程度逐步提高,话音业务收入增长趋缓,移动增值业务已经成为拉动移动运营商收入的重要动力。同时,增值业务的发展增强了移动运营商的盈利能力,运营商正在与服务提供商、内容提供商加强合作,以进一步扩大增值业务收入,提高盈利水平。
2、移动网络的升级为移动互联网发展带来更多空间
移动增值服务的业务随着通信技术的进步而升级。2.5G以来,以彩信、WAP等为代表的多媒体增值业务发展迅速,也让企业看到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潜力。在即将到来的3G时间,以流媒体业务为核心的视频等增值服务还将获得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国外运营商3G增值业务格局来看,面向个人用户的应用主要以下载(音乐、图片、视频、游戏等)、可视电话、视频点播、位置服务以及移动互联网等业务为主。其中移动互联网业务已经成为全球移动运营商发展的重点。
3、移动互联网服务类型异彩纷呈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提供WAP服务的网站已经达到10万个。
从移动互联网的服务内容和服务类型上来看,初步服务格局已经形成。一方面,与传统PC互联网类似的,移动门户、移动搜索、手机游戏、移动IM和手机视频成为目前主要的服务类型,同时,在细分领域当中也呈现出了差异化的服务模式。另一方面,从手机作为服务终端的角度上,一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客户端软件也迅速发展起来,例如UCWEB、V8书客、尚邮、瑞图等软件。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趋势
[关键词]物联网;关键技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5-0091-01
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就是物联网,完整的物联网集云、管、端一体,即以云设备为核心,以移动网或固网为基础,以芯片为抓手,是一种融合多项信息的新型技术体系。
1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物联网必须具备标识能力,感知能力、自主接入、信息相关等诸多功能,因此物联网的体系结构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感知、接入、互联网、服务管理、应用[1]。
图1 网络体系结构
2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1) 射频识别(RFID)技术基本上由标签、阅读器、天线组成。不需人工操作,不仅具备数据存储量大,体积小巧轻便,还可防水、防磁,可以在恶劣的环境下工作。很有希望代替条形码,和互联网结合实现信息的共享,因而成为物联网的关键技术之一[2]。
2) 传感与检测技术。传感器是网络及智能化硬件的基础,传感器节点功能多样化、抗干扰能力,能量等技术是网络质量及寿命的保证;传感器拓扑结构、自身检测及控制能力,是网络稳定高效的前提;传感器体积及安全是网络安全的保障。传感与检测技术是实现物联网感知功能的基础[3]。
3) 智能技术。智能技术推动互联网向物联网发展,实现人与物体,物体与物体之间的交流。智能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理论的研究及智能控制技术与系统是物联网实现的关键技术之一。
3 物联网的结点分类
根据节点的能量、移动性、存储能力、联网能力等性能,将结点分为无源结点、无缘结点、互联网结点。他们是物联网感知的基础,是智能化设备的依托,可满足物联网交互应用的需求[4]。
4 物联网的发展趋势
物联网的发展依托于技术的发展,技术的发展趋势决定了物联网的发展方向。
1) 网络处理芯片,以多核CPU与可编程网络引擎相结合的体系结构为导向;以连到物联网的功能为目标;以大容量存储为支撑,为物联网的实现提供基础。
2) 传感器:物联网的发展,传感器显得愈发的重要。传感器发展的趋势主要倾向于低功耗、多节口和小尺寸,传感器类别的不同,要实现万物联网,就需要有传感器枢纽处理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数据,这就要求传感器具有较强的数据处理、数据融合的功能、具有模数转换功能、体积小。
3) 智能化硬件。物联网要实现万物联网,设备就需要具备智能化才能实现物联网服务的加载,硬件智能化发展成为一大趋势[5]。
4) 云服务,以信息为中心,依托于网络,提供易扩展的服务。云服务为核心的云平台为网络数据信息的存储处理提供了保证,可以为用户提供数据量大,更为安全的服务。物联网需要处理大量共享的信息,云设备是核心,因而,云服务的发展趋势显得尤为重要。
5) 网络安全的保证,实行身份认证。大众对于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物联网容易受到外界的攻击,安全存在隐患,只有推出有安全保障的措施,物联网才能被认可和接受。目前比较流行的认证是指纹识别,在网络内可采用按压式指纹识别,其他的身份认证可作为补充。
5 结论
物联网的实现目前还有一些技术困难,但是相信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物联网定会走进千家万户,给大众提供更为便利的服务,深入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各个领域,会拓宽了信息传递的范围,给经济以巨大的推动。
参考文献
[1]刘强,崔丽,陈海明.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J]计算机科学,2010,37(6).
[2]康超,梁娜娜.物联网技术发展与应用策略研究[J].计算机与信息化,2014,10.
[3]宁焕生,徐群玉.全球物联网发展及中国物联网建设若干思考[J].电子学报,2010.11(38).
[4]沈苏彬,范曲立,宗平等.物联网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6(29).
[5]刘强,崔莉.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J].计算机科学,2010.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