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经济体制的核心范文

经济体制的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经济体制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经济体制的核心

第1篇:经济体制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国外;人力资源;激励机制;核心竞争力

知识经济时代下,不论是国与国之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还是企业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把握了人才,就相当于掌握了致胜的关键武器。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具有丰富人口资源优势,但另一方面来看,如何把丰富的人口资源优势转化为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实现我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则是摆在我们国家和企业面前的重要课题。其中,对于企业来讲,如何通过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途径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调动企业人力资源积极性和潜能的最大发挥,是直接关系到企业正常运作和长远发展的重要问题。

当前,从企业发展的具体实践来看,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仍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问题,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有些问题的产生具有其深层次的原因,企业作为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直接开展者和实践者,企业要积极发挥其主动能动性,推进人力资源激励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

一、国外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成功经验分析

(一)重视战略性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管理

国外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职能不仅仅只是单纯的局限于企业员工的招聘、记录、薪酬的发放等具体的事务性操作,而是积极参与企业经营发展策略的制定与形成过程,同时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目标形成人力资源激励机制的有效规划及具体措施安排,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相比之下,我国企业中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不论是职能还是其地位都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未受到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重视和关注,更谈不上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长远发展及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持续不断的人力资源保障。

(二)重视人力资源主观能动性和潜能的发挥

从国外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例子可以看出,企业与员工间更倾向于是一种同呼吸共命运的双赢合作关系,两者具有平等的市场地位。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更能积极主动地发挥其应有职能,如通过各种方式的交流与沟通,了解员工、关心员工、引导员工积极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例如,微软研究院对于人才管理的独到之处就包括对于研究人员进行积极的引导,但不控制,最大限度地保障员工的主动能动性的发挥。具体到我国,由于我国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转型时期,受原有传统惯性思想和整体社会氛围的影响,我国企业激励机制主动能动性的发挥效果并不佳,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难以真正地调动和激发员工的潜能。

(三)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培训

美国等发达国家企业都将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看成是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手段,愿意投入和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通过各种方式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培训,包括成立开办企业自身的学院及大学等。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开发工作已经是培育、获得和强化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活动,并越来越受到密切关注。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企业为中小型企业,受自身管理理念和实力的影响和限制,在认识上对于员工培训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有的企业经营管理者甚至认为对员工进行培训是浪费企业资源。不难看出,如果企业只是一味地强调对员工的使用,而忽视员工对于培训活动的需求,那么不仅会导致人才的潜能得不到进一步的挖掘,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容易造成企业员工的流失。

(四)注重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的建立及完善

完善的激励约束机制是企业有效激励员工、留住人才的关键。国外企业在企业人力资源激励和约束机制建设方面具有相对完善的激励约束的理论基础和支撑,尤其文化层面、制度层面、技术层面等三层面激励约束的系统性结构建设的推进,使得企业对于员工的激励与约束不断地提升到全新的高度。具体来讲,如充分利用员工工资福利因素,通过灵活、有效的分配制度调动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更加投入的态度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其中,包括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工资标准的科学性、公平性;合理拉开员工的收入差距;通过量化的考核标准体系对员工的成绩进行衡量和确定;注重给予员工的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结合等等,促使员工自觉主动地不断提升自己综合能力以寻求更好的发展。

二、国外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当前阶段,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与国外企业先进的人力资源激励管理理念理论和成功经验来比,仍存在着巨大的差距,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健全完善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为企业实现更大范围更深层次的核心竞争力提升提供坚实的智力保障,具体来讲:

第一,转变观念,更新理念,从思想上更加重视企业人力资源的激励管理工作。从国外成功企业发展的例子都可以看出人力资源的激励管理工作的特殊性和重要性,是直接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我国企业在推进人力资源的激励工作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是提升企业人力资源的激励管理的地位,将人力资源的激励管理工作置于关系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高度。尤其是在企业经营发展战略制定和规划的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要积极主动进行参与,同时相对应地进行企业人力资源规划及发展战略的制定,使人力资源的激励管理活动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给予积极的配合和协调。

第二,以人为本,改变传统观念中将员工等同于其他物化资源的观念,将员工真正地看成是企业最具活力、创新性和价值的核心性资源,在员工具体的激励管理实践中,更加重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特殊要求,通过有效的双向沟通渠道,主动对员工进行了解、关心、爱护等,理解员工、尊重员工、信任员工,重视情感交流的积极作用,真正地提高员工对于企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积极推进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目标的实现。

第三,企业经营管理者要不断地改善和升级自身的员工激励管理理念,尤其是在对于员工培训开发方面要转变观念,从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角度出发加大对员工培训的投入,重视培训工作的开展,丰富培训内容和方式,力求通过广泛的人力资源培训,如常规教学、研讨会、案例研究、工作转换等不断地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为企业发展提供更为优秀的人才支撑。同时,在加大培训力度的同时,为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实现员工自身可持续发展与企业发展的相互协调和促进。

第四,重视企业激励文化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重要作用,通过企业激励文化的培育、强化,为企业员工的成长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将企业激励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理念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所有环节和过程中,既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同时也大大强化了企业文化,为企业文化导向、凝聚、激励等作用的发挥创造更好的条件。

第五,结合我国企业具体发展的实际状况,从技术性、制度性、文化性等三个层面逐步加强和继续完善我国人才激励和约束机制建设,重视企业人力资源个体效能的充分发挥和人才的个性。具体包括,结合市场、行业和企业内部因素,设计合理的薪酬激励体系,提高企业工资水平的市场竞争优势,加大企业吸引优秀人才的力度;在满足企业员工对于物质要求的基础上,双管其下,通过提供培训机会、晋升等奖励调动和激励员工,促进和帮助员工的自我价值实现;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建设,尤其是员工绩效考核标准的量化和科学化,为企业员工的发展提供公平公开的良好环境,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化;另外,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要做到奖罚分明,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企业激励机制的环境。

参考文献:

1、何勤,刘宇霞.精细化管理彰显企业精神——国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启示[j].人力资源管理,2009(9).

2、雷宇,龚晓华.国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及其启示[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0).

第2篇:经济体制的核心范文

整洁的布局

房间尽可能设在安静而且进出人较少的地方。房间中的物品布置要井然有序,能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使人能尽快地安下心来,从而提高你的学习效率。相反,如果房间乱七八糟,本来平静的心也会因此而烦躁不安,只会降低学习的兴致。

颜色的学问

墙壁颜色的选择有学问:

嫩绿显得温柔、明快、恬静而富有朝气;黄色能给人以庄重、高贵的感受;红色象征着热情、喜庆;紫色、玫瑰色具有幽婉、华贵之感;蓝色平静;白色纯洁朴素。

如果周围环境喧闹,那么房间就以蓝色为宜,因为蓝色能起镇静作用;黄色和桔黄色能调节压抑的心情、低落的情绪。同时注意,房间的墙面颜色应与外界环境色彩相协调,不可对比强烈。一般说来,室内应以宁静悦目的中性浅色调为基调。

细节的妙处

1、书桌离床铺远一点,椅子不要用柔软安逸的。人都有一种惰性,如果创造了这种条件,你就会不自觉地利用这一条件。有时候这种利用是下意识的,或许你只想躺在床上稍微休息一下,但结果往往是大睡过去。

2、桌子上不要摆放玩具之类的东西,但可以插些时令鲜花或是一些较小的观赏植物,这样可以给房间带来一种非常清新的气息,有助于大脑疲劳的恢复。

3、如果你的自信心不足,可以在床头或书桌旁贴上诸如“我一定能行”之类的警句、格言。

第3篇:经济体制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情绪调节;重评;抑制;焦虑;抑郁

在很多年间,心境和记忆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感兴趣的主题。很多文献关注了心境一致性效应,普遍发现回忆的情绪倾向于和当前的心境状态一致。但是也有一些研究发现了相反的效应:消极的心境状态促进了积极记忆的回忆(Parrott & Sabini,1990;Rusting,1998)。

综合上述研究发现:在一些情形下动机性因素可以心境一致性效应(Rusting, 1998)。例如,如果个体希望修复消极心境,那么他们会选择提取积极记忆。尽管提取积极记忆可有效修复心境,且个体提取积极记忆的能力和动机的变化会影响这种心境修复策略的有效性。但很少有研究证明提取积极记忆能力的个体差异。

在目前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了影响被试提取积极记忆的两个因素:焦虑和情绪调节风格。焦虑或持续的消极心境会损害个体回忆积极事件的能力。在一些提取积极和消极词的对比研究中发现,相较于正常个体,焦虑和抑郁个体会提取更少的积极词和更多的消极词,这表明提取积极材料时可能受到了损伤(Blaney,1986;Matt et al. 1992)。当明确要求被试提取积极记忆时,根据自我评定和独立的编码员评定发现抑郁被试和正常被试的回忆一样积极(Joormann & Siemer,2004;Joormann,Siemer& Gotlib,2007)。有趣的是,对于抑郁被试,在修复消极情境时,积极记忆不如分心任务有效,而对于正常个体两者同样有效。因此,如果积极记忆对抑郁个体的心境起影响很小的话,那么他们很少试图去提取积极记忆。

个体的情绪调节风格也会影响他们记忆的情绪。通常人们使用与情绪记忆十分相关的情绪调节风格:认知重评。认知重评被定义为试着以更为积极和良性的角度看到情况以便于调节某人的心境(Gross & John,2003)。如果一个人积极的重评过去的经历,那么这个人就会选择性地提取过去经历的积极方面,忽略消极方面。这种认知重评与适应性差得情绪调节策略(如情绪抑制或不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情绪)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因为抑制涉及掩饰某人的情绪表达,而不是改变对经历的看法,人们认为抑制不利于提取积极记忆。大多数研究都关注了记忆中认知重评和抑制的作用,参与这些策略时保存信息的能力,而不是提取情绪记忆(Rice,Levine,& Pizarro,2007;Richards &Gross,1999,2000;Scheibe & Blanchard-Fields, 2009)。然而,现有的一些证据表明,引起认知重评可以促进提取积极记忆。Rusting and DeHart(2000)通过回忆想象或消极事件来诱发一个消极心境,之后实施心境调节策略。当要求被试通过正面的角度重新解释这个事件来进行认知重评时,相较于那些被引导继续关注消极心境或没有给任何引导的被试,稍后这些被试会提取更多的积极记忆。因此,引起认知重评似乎对鼓励更多的积极记忆回想有益,至少在消极心境的环境下。然而我们忽略了一些研究,这些研究调查了特质认知重评或这种情绪调节策略的习惯用法和记忆情绪的关系。人们预期特质认知重评和提取积极记忆的倾向有关,以便修复和避免创造消极心境。

在最近的研究中,Blair和Susan研究了焦虑、两种情绪调节倾向(认知重评和抑制)和自传体记忆情绪的关系。这项研究通过自我报告和行为测量,检验了情绪调节风格和记忆情绪之间的关系,拓展了以前的研究。该结果表明,焦虑不影响提取积极记忆的能力,但是这些积极记忆伴随着增强的负面想法可能抵消了心境对于积极记忆的有利影响。这个解释与Joormann 和Siemer(2004),Joormann等人(2007)以前的研究一致,抑郁的个体有能力提取积极记忆,但是对于该研究,这些记忆不是心境修复的有效方式。对这些发现的一个可能性推测是:提取积极记忆会促使焦虑被试将目前的环境和更积极的过去进行比较。这种比较鼓励焦虑被试去提取积极记忆的消极方面,妨碍了提取积极记忆的心境修复功能(e.g,Conway & Ross, 1984, as cited in Joormann & Siemer, 2004)。

将来的研究应该用实验操纵认知重评和抑制这两个变量,从而进一步探究这些策略和记忆的因果关系,从而确定究竟是情绪调节风格影响了记忆情绪,还是记忆情绪影响了采取哪种情绪调节策略的倾向,亦或是这两种情况都有。

参考文献:

1.Blair E. Wisco*,1, Susan Nolen-Hoeksema.(2010). Valence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ies: The role of mood, cognitive reappraisal, and suppression.

2.Blaney, P. H. (1986). Affect and memory: a review.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9, 229-246

3.Joormann, J., & Siemer, M. (2004). Memory accessibility, mood regulation, and dysphoria: difficulties in repairing sad mood with happy memories?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113, 179-188

4.Conway, M., & Ross, M. (1984). Getting what you want by revising what you ha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47, 738-748

第4篇:经济体制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顾客价值,核心竞争力,竞争优势,价值领域

1 前言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顾客价值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研究顾客的真正价值所在,为企业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供新途径。

如果企业在实际应用这些理论时不能遵循市场导向,体现出持续创造优异顾客价值的力量,则很难想象可以取得什么成效。企业只有能够超越竞争对手并为顾客提供优异的核心价值,才能确保他们在超强竞争环境中成功地求得生存与发展,获得和维持其市场领先地位。企业所获取的核心竞争力,必须特别有助于实现顾客所看重的核心价值,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含量;不断开发研制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顾客价值的新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企业 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满足顾客需求,通过建立顾客信任和顾客忠诚,来构建企业与顾客之间的长期联系。

2 基于顾客价值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塑造现状分析

自1990年以来,顾客价值(Customer Value,CV)已成为管理学界和企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被视为竞争优势的新来源。从市场营销理论发展的历史来看,市场营销观念的提出实际上就意味着企业营销活动要以顾客为中心,满足顾客的需求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根本目的。企业要获得成功,仅仅靠高质量的产品与服务是远远不够的。随着竞争的加剧,挽留有价值的顾客和吸引新顾客正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为了获得成功,企业必须理解所目标顾客的需求与价值,创造和交付优异的顾客价值,企业方能超越竞争对手以塑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从其本质来看,核心竞争力就是为认定的顾客利益做出贡献而且不易为竞争者所模仿的能力,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感知价值。核心竞争力不仅仅取决于它在核心技术、研发团队、营销网络、企业文化等方面比竞争对手做得如何出色,更取决于它能为顾客提供多少价值,取决于顾客的感知利得和感知利失之间的权衡比较。

3 顾客价值的有效管理

顾客价值是顾客满意的关键因素,而顾客满意有助于强化顾客忠诚、实现顾客挽留、推动积极口碑、构建有利的竞争地位,最终实现较高的市场份额,塑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必须努力对顾客价值进行有效管理。

1)顾客价值增进

首先,针对顾客需求设计产品和服务是增加顾客价值的一种基本方法。企业确实提供给顾客的产品和服务,具有能为顾客降低成本费用或提高使用技能的优越质量,力争实现企业提供物与顾客需求之间的完全吻合;其次,是企业能够为顾客提供难度较大的服务,并且对顾客和合理要求快速反应,顾客会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产生优质服务和技术支持能力的满意;再次是企业拥有一个出众的品牌名称,顾客将品牌形象融合于文化中,顾客越来越对品牌产生依恋,它们或者意味着其产品具有独特的形象,或者意味着豪华与气派。

2)顾客价值管理

实现顾客价值与为满足顾客价值需要的产品和服务选择两者之间存在分歧。企业总是希望在不令顾客价值受损的原则下,根据产品成本的要求,寻求较低成本的、功能更优的、可替代的产品和服务。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需要企业经历长期的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的积累整合过程。在这过程中,企业所获取的核心竞争力,必须特别有助于实现顾客所看重的核心价值。顾客价值分析就是对企业在设定的目标市场的顾客价值评估,是对顾客获取企业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功能利益等满足程度的。

4 案例分析

―英国航空公司基于顾客价值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塑造

英国航空公司一直致力于成为世界上最赚钱的航空公司。2000年公司出现亏损的情况下,董事长罗德.埃丁顿(Rod Eddington)充分以顾客价值为基础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公司的发展策略进行了彻底改革。使英国航空公司扭转了2000年高达1.6亿美元的亏损,于2001年盈利5.58亿美元。

(1)按照不同顾客价值明确制定不同的战略

英国航空公司根绝顾客价值的“终身价值”进行顾客细分:

一般银卡会员的终身价值:14万美元;

一般金卡会员的终身价值:34万美元;

(2)终身价值与顾客保留力度紧密相联:

英国航空公司定期估算因失去顾客而产生的成本并按顾客不满的原因进行归类:

例如:

因对供餐服务不满意而失去顾客的成本:1400万美元;

因对座位安排不满意而失去顾客的成本:5600万美元;

由此可见顾客的终身价值是英国航空公司远景目标的核心内容。

(3)始终注重理解客户的需要以改善产品设计,深入的顾客调查有利于细分市场,有针对性的产品设计提高客户的让渡价值。例如:旅行目的分为商务和旅游,旅行长度分为短途和长途,总体过程分为预定、登记、候机、飞行、供餐、飞行结束。

(4)制定不同定位的品牌以适应需要

(5)针对各细分机场需求设计完美的客户体验,使各产品线都在为成为最好的航空公司目标做出努力 结论

本文首先是对顾客价值及核心竞争力内涵进行界定,然后探讨顾客价值与企业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和管理应围绕着顾客价值而展开,并结合案例作出分析和评价,说明顾客价值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新的认识途径和管理基础。

企业所获取的核心竞争力,必须特别有助于实现顾客所看重的核心价值,在不断降低成本的同时,保证价值的有效传递和让渡,保证产品价值和顾客可接受的价值不受影响;对现有产品和服务进行不断改进,以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含量;不断开发研制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满足顾客价值的新需求。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企业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满足顾客需求,通过建立顾客信任和顾客忠诚,来构建企业与顾客之间的长期联系。

参考文献

[1] 范云峰.顾客管理营销[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3.

[2] 解祥华.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管理模式创新 [J].企业经济,2006,(12):5―7.

[3] 李先国,曹献存.客户服务管理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第5篇:经济体制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制约因素;提升对策

一、引言

我国民办高校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逐渐恢复,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仅在数量上己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而且教学质量也逐步取得了社会的认可,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层次和办学特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经政府有关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批准设立的民办普通高校达320余所,其中本科院校45所;实施本科教育的独立学院有322所;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有900所。三类院校共计1500余所,在校生已超过700万人。①

二、民办高校的竞争环境及特点

高等教育的非义务性质,决定了它与义务教育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竞争性。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民办高校为争取教育资源,而在生源、升学率、就业率、师资、经费等领域展开竞争。竞争是民办高校生存发展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通过竞争在改变自身地位的同时,也避免面临衰败或倒闭的危险。民办高校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竞争形势:

1、公办高校激烈的竞争压力

民办高校起步晚、起点低,与公办高校相比,无论是办学实力、经费保障,还是知名度、影响力都有相当的差距。因此,民办高校在创办之初,为避免与公办高校的正面交锋,选择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学历文凭教育等教育领域。但公办本科高校,随着教育成本分担政策的出台和收费限制的放宽,都在积极拓宽高等教育领域,走多元办学之路。因此,二级学院、职业教育迅速得到发展,这使得公民办高校办学层次和招生对象趋向相同,激化了竞争。

2、各类多元化教育产品的威胁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型的高等教育应运而生,传统意义上的大学现在逐渐变成是众多传播知识的场所之一。除了先前的函授教育、电视大学的学历教育外,又出现了远程高等教育,这必然加剧高等教育机构为追求自身利益而进行的竞争。

另外,随着国际合作的日益密切,使得高等教育趋向全球化。接受高等教育的国际界限在逐渐打破,相当数量的国外高校不仅面向我国招生,而且还通过与国内高校合作办学、开设跨国网上课程、在我国建分校等方式争夺中国教育市场,使得民办高校在面临与国内公办高校竞争的同时,又面临着与国外高校的竞争。

3、高等教育买方市场的逐步形成

随着高校数量的增加和招生规模的扩大,精英高等教育逐步转变为大众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市场也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造成民办高校面临考生选学校而非学校选学生的严峻的竞争局面。

4、竞争领域的不断扩展

民办高校之间的竞争以及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之间的竞争领域逐步扩展,既有物力、财力资源的竞争,又有人力资源的竞争;既有有形资产的竞争,又有无形资源的竞争;既有教学科研方面的竞争,又有社会服务方面的竞争。但是目前我国民办高校迫于生存压力,在竞争中所关注的重点仍处于低水平层次,主要集中在专业学科数量、教师待遇、办学经费以及就业率等量化指标的对比上,这种过分注重短期利益的量化指标的竞争,将制约我国民办高校未来发展的竞争力。

5、出现过度竞争的迹象

过度竞争是指某个产业由于进入的企业过多,已经使许多企业甚至全行业处于低利润甚至是负利润的状态,但由于行业退出壁垒较高,企业不得不以低利润甚至负利润的状态,长期地持续竞争下去。我国民办高校已显露过度竞争的迹象,比如:地毯式轰炸宣传的招生现象,给人留下“华而不实”的不利形象;缺乏长期合理规划,热门专业的重复设置,导致学生就业困难;不切实际的盲目定位,没有形成自己的鲜明特色;不断加大投入,扩大招生规模,片面追求规模效益,增加了办学风险等等。

三、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制约因素

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1990年,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提出了著名的“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概念,认为组织的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或知识。

决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组织内部的核心资源和核心能力。其中核心资源是基本构成要素,如果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合理的组织,就会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独特的竞争优势。核心资源包括人力资源、信息资源、品牌和企业文化。核心竞争力的另一构成要素是核心能力。企业的核心能力不仅是指技术开发能力以及建立在技术开发上的自主知识产权,它包括研发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市场开发能力、市场推广能力与应变能力。核心竞争力并非核心资源与核心能力的简单相加,而是各项要素的有效整合。

2、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借鉴核心竞争力理论,并结合民办高校自身特点,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是指:民办高校以其不同于公立高校的特殊办学资源和运作机制为基础,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宝贵的创新管理经验、人力资源、学术科研能力等,并主动适应环境的变化,不断有机整合民办高校组织内部与外部的战略性发展资源,使资源与高校办学能力协调、交融互补成一体化积淀而成的一种独特能力。它能使资源优化配置,集中资源和精力于组织的关键环节或领域,形成蕴涵于民办高校内质的、独具的、难以模仿或移植的、支撑民办高校过去和现在及未来的竞争优势,使民办高校形成自己的品牌。

根据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实际来看,民办高校为获得竞争优势而形成的自己所独有、且难以被公办高校等竞争对手模仿的东西相对较少,毕竟民办高校在学科建设、人力资源、科研实力等总体上仍落后于公办高校。唯有灵活高效的办学体制,是公办高校不能相比的。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必须依靠自身体制的优势。

3、影响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制约因素

(1)产权主体不清晰

当前民办高校的办学形式多种多样,有社会承办学校、公立转制学校、私人办学、事业单位办学、股份制办学、教育集团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等形式。其中的投资主体主要有举办者、国家、捐资办学者等,资金来源主要包括举办者的投入、政府的政策资助、学生家庭承担的学费、银行贷款及社会捐资等。由于办学主体以及办学资金来源渠道各异,办学主体多元化导致民办高校产权主体的多样化,产权本身的组成形式相当复杂。

(2)产权分配不合理,合理回报难以实现

我国民办高校大多数依靠个人及营利性团体投资举办,真正依靠社会捐赠举办的比例非常少。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在保证学校公益性的前提下,民办学校出资人可以取得合理回报。但实际上由于“合理回报”缺乏可操作性及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很多民办高校违心选择“不要求合理回报”。民办高校投资者投资办学要承担资产风险,却不能享有财产的收益权,这并不符合权力与义务对等原则。

(3)师资队伍建设难

一支高素质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保障。目前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有这样几个特点:以兼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稳定性差,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另外,兼职教师年龄偏大,民办高校的师资挑选范围非常有限。全职教师普遍年轻,缺少中年骨干教师。这种年龄结构单一的教师队伍,不利于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教师中短期行为较多,这种情况的存在严重制约着民办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

(4)办学资金筹措难

资金是民办高校生存发展的基础。民办高校在我国刚起步要想在高校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必须高投入、高起点,有这样才能吸引学生争取更大的发展。目前民办高校是靠自筹资金发展或是社会相关机构和热心教育事业的个人集资。资金的缺乏严重制约了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

(5)专业设置趋于雷同

由于民办高校不注意考虑形成自身特色,不顾自身办学条件、师资水平,一窝蜂地追随社会热点,造成民办高校专业设置雷同,学科体系不健全,专业领域狭窄,教育资源的使用率低下,不利于对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降低了人才的质量。在专业设置方面往往倾向于办成本较低的专业,如文科类专业和其他实验设备要求较少的理工专业,如财经类、外语类、信息与计算机类、工商管理类专业等。

(6)品牌与声誉较难形成

民办高校已认识到品牌建设的重要性,但对品牌的理解往往出现偏差,认为加强了师资力量、拓宽了专业设置、解决了学生就业就是品牌。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民办高校是否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否确立一个科学的、个性化的办学理念,是否拥有本土的、积极向上的大学文化、大学精神,这才是品牌建设的关键所在。

四、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对策分析

1、结合自身实际条件,制定合理的战略目标

不同的民办高校自身情况差异很大,民办高校应该结合自身实际条件给自己制定不同的战略目标。在给自己定位时,可以从两个角度考虑:和公办高校比较,是定位于公办高校的补充还是公办高校改革的样板;与同类民办高校比较,是行业领先者,还是行业追随者。

部分规模小、办学力量薄弱的学校可考虑形成自己鲜明的教育特色,可以凭借设置市场紧缺急需的专业,形成某种人才的相对垄断的供给,树立自己先进的教育理念,引进国外先进的课程、教材、教育方法等,在公众中形成“小而优”、“小而精”的形象,为自己寻找到适宜的发展空间。

2、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

从广义来说,民办高校的管理制度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国家的宏观管理制度;二是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从国家宏观层面来讲,必须为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建立一个有利的制度环境。即:严格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规定,从体制上保证民办高校充分的自和决策权;并在投资、捐资、资助、招生、就业等方面完善有关政策法规,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政策倾斜。

从学校内部层面来讲,制定切实高效的管理制度与流程,将构成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能力,也将整合民办高校多项技能、资源,使之成为系统化的核心竞争优势的转化器。因此,民办高校要改变金字塔式的多层管理方式,建立扁平化的柔性管理模式,降低机构扩展带来的交易费用,达到快速反应,提高效率;要在民办高校内部建立、健全以董事会为代表的决策机构、以校长为代表的执行机构和以党支部、教代会为代表的监督机构,理顺三者关系,形成高效、合作、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

3、实施专业布局的“蓝海战略”

在市场经济中,如果从蕴含庞大需求的新市场出手,减少竞争以获取新的增长点,我们把这种战略称其为“蓝海”战略。民办高校的专业布局包括调研、规划、实施和调整等方面,除了要考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和行业岗位的需求情况与预测外,还要清楚其他学校举办相关专业的情况,了解该专业在市场的“饱和度”。一旦某一专业相对于市场需求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则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将出现困难。民办高校的专业布局要做到客观性和科学性,防止“一窝蜂”式的盲目性。

4、构建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民办高校的学费收入是学校主要经费来源,其收费标准要略高于公办高校。高收费如果没有高质量,民办的优势将不复存在。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取决于:生源质量、教学设施、师资水平、课程设置、过程指导、成绩考核、学风教风等多种因素。以学生为例,民办高校招收的学生相对而言,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的主动性不强。这时,如果没有外部力量的推动和学习方法上的正确指导,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因此,正确的教育理念只有与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不断提升民办高校的教学水平。

5、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

核心竞争力作为组织长期优于竞争对手的整体能力,它的形成来源于组织内各种能力的有效整合,而这其中教师的主动性的发挥是核心竞争力形成和发展的持续动力所在。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关键是要建立起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专职教师队伍,同时还必须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以实现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使用。

民办高校与国内公办高校相比,具有很强的办学自主性。民办高校应该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在借鉴国内外高校经验和激励理论的基础之上,构建具有民办高校特色的教师激励机制,即:建立一种短期激励与长期激励相结合、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兼顾的管理机制,吸引、培养、留住优秀教师。

注释:

①edu.省略/news/200912/1230_6978_1492627.shtml.

参考文献

[1]周国平,胡一波.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初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

[2][美]迈克尔・波特.竞争优势[M].陈小锐译.华夏出版社,1997.

[3]罗道全.民办体制是民办高校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6(6).

[4]叶蕾.民办高校如何构建核心竞争力[J].管理观察,2009(30).

[5]汉吉月.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构建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2).

[6]郭瑾莉.核心竞争力视角下我国民办高校的宏观环境分析及建议[J].中国科技信息,2006(23).

[7]李瑛.从价值链角度论民办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J].科技创业月刊,2009(6).

作者简介:

第6篇:经济体制的核心范文

>> 职业技能竞赛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 基于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旅游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职业类社团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研究 提升山东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职业核心竞争力的路径研究 中职园林专业如何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提升我校空乘专业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广告设计专业学生技能竞赛与职业技能提升关联度研究 基于职业技能竞赛导向的高职会计类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服务性学习的会计专业核心职业技能提升路径 科技竞赛在提升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中的作用及对策 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以技能竞赛为契机提升高职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 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磨砺财会职业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 基于协作与竞争模式的软件专业人才职业技能大赛培训研究 职业技能竞赛视角下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的培养及提升 培养竞赛意识为核心提升职业技能为目的 基于核心竞争力的高职高专药学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路径① 强化工商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提升学生职业竞争力 西部地州院校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就业核心竞争力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廖 伟.基于职业技能竞赛的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研究――以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5(10):187-188.

[3]袁 青.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的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6-7.

[4]罗尧成.职业技能竞赛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调查――对参赛学生问卷的统计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 2014(10):36-37.

[5]隆 平.高职院校职业技能竞赛开展与校园竞技文化建设的对接[J].职教论坛,2012(11):11-12.

[6]李 文.职业技能大赛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启发[J].职教论坛,2010(4):48-49.

[7]吴小娴.青年志愿者活动与高职学生核心职业能力之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12(5):136-137.

第7篇:经济体制的核心范文

Abstract Henan is a populous province, and the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developed rapidly in recent year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mainly the unperfect construction of the modern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and the irrational structure and level of vocational education.Besides that ,junior middle school and senior middle school did not achieve good shunt and docking; and th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professional setting is not well coordinated and unified with market economy deman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four great efforts to construct the innovation system and to realize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Key words Central plains economic zone; vocational educa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作为中原经济区核心区的河南省,其职业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河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应融入河南省三大国家战略规划,加速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总目标的实现,紧密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战略任务,不断调整空间布局以及专业设置,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供给人才资源。但是,在建设过程中,有许多因素影响着中原经济区建设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之间的匹配,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1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研究回顾

纵观期刊、杂志、书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府层面方针政策制度研究,概念、内涵、特征、目标等本体研究,内部课程体系、专业设置、衔接贯通等纵向研究,以及多角度相关性发展对策的横向研究、国际先进经验借鉴研究等等。这些研究有可取之处,也有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研究集中在政策性导向,缺失少独立性思考方面的研究。研究大多跟随政府职业教育政策的导向,研究的角度比较狭隘,普遍集中于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宏观分析,结合实际具体情况研究的文章占少数。第二,理论性阐述研究较多,实证调查取证研究较少。研究主要是对获取经验的总结或是文献研究综述,进行实际调查研究取证的几乎很少,研究深度不够,成果说服力较低。第三,借鉴性经验介绍研究多于自主性创新研究。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研究中,国外职业教育体系研究的文章达到11%,因此,要注意在吸收国外职业教育体系的先进理念的同时,要处理好国外经验与本国实际的适应性。第四,理想性构建占多数,针对性实施策略很少。重点任务的研究较为集中,概念之下对课程体系的构建、普职融合的标准等等这些更为细化的针对性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第五,相关性研究缺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互相影响,因此应加大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与之相关因素的研究。

2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现状分析

2.1 职业教育体系意识差

人们的意识中由于存在着轻视职业教育和技能型人才的思想,从而导致职业教育被忽略冷落的现象,为了提高整体的职业教育体系意识,正确理解职业教育体系的本质,必须正确地、全面地掌握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架构模式、外在影响因素,否则就会造成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解的片面化和肤浅化。

2.2 职教体系内部衔接不顺畅

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的两大主体,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它们之间缺少衔接、且课程教学与岗位需求脱节。第一,由于学生对社会的产业结构、技术发展和职业的变迁没有基本的了解,对自身的职业兴趣缺乏基本的判定,基本上按照家长的愿望,听从学校、老师的建议选择专业,导致学生进入学校学习后,在学习过程中对专业缺乏兴趣,出现厌学辍学现象,最终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第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由于以普通高中毕业生为基准,忽略了中等职业教育的要求,造成中高职课程的脱节,而且许多课程教学没有将教学内容与目前的生产实际相结合,造成学生所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节,社会服务功能就出现滞后。

2.3 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

职业教育普遍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战略举措,但是这种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够成熟,职业教育内的高职、中职院校缺乏与企业的良好沟通,没有建立长效稳定的合作机制,造成校企合作中的职能不清、执行不力、行业企业缺位等问题,使职业教育的成果与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不能有效对接。另外,企业不愿承受学生实习的安全风险,学生水平不符合用人要求、工作中眼高手低,怕吃苦,企业付出的收不到预期的利益效果等因素也影响着校企合作。

2.4 职教体系与中原经济区建设不协调

河南省采用了许多策略,收获到一定的成果。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和师资素质也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但是,目前河南职业教育发展在多方面与中原经济区建设不协调,主要表现在中原经济区发展人才需求供给不足、高职院校空间布局与中原经济区的产业聚集区分布不一致、职教体系学科结构不合理且专业设置分散。

3 中原经济区建设环境下河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构的着力点

3.1 加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适应性

职业教育发展与中原经济区建设协调起来,必须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职业教育满足中原经济区发展人才需求规模。职业教育通过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扩大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与企业开展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共建人力资源培养基地,共同进行产品研发生产,为中原经济区提供足额的技能人才。第二,职业教育体系结构与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对接。根据中原经济区产业发展的要求及发展趋势要求,河南省职业教育体系结构应着力加强传统专业改造升级,创新建设绿色、环保、节能、高附加值的专业,职业教育体系内部各专业在校生数比例须与一、二、三产业的结构比例基本一致。第三,职业教育体系分布与中原经济区规划吻合。河南职业教育体系应与地方经济发展对接,将专业设置缺乏特色、专业结构与当地经济不吻合、区域位置布局结构不合理的学校按照中原经济区建设布局进行调整、合并;对布局结构合理、辐射力强的学校,加大扶持力度,扩大规模,增强其各方面实力,更好地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

3.2 畅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内部中高职衔接

中高职衔接不仅是职业教育内部的有效衔接,还应包括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衔接,要通过有效方式,构建两种教育类型之间的“立交桥”。中高职衔接还包括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结构的调整、师资队伍、实践基地建设等之间的衔接。第一,实现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必须适应区域产业需要,开拓创新,统筹规划,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深化专业教学改革。第二,未实现中高职教育的衔接,课程一体化设计的衔接模式成为中高职教育畅通衔接的关键步骤,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提供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统一课程标准,完善衔接机制加强教材建设,统筹教材编写,建立互聘互通的师资团队,这些策略无疑成为了保障衔接机制畅通的铺路石。

3.3 建立具有河南现代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大环境下,全面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实践工作中,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建设由特色的课程体系,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内容,不仅是基础性的,而且是支持和保障性的。转变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观念,将“以学科为本位”转变为“以能力为本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理念,并将创业教育课程融入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需要“适度够用”的文化基础课程,遵循“适度够用”的原则,体现职业教育特色。设置交互式的专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整合性的综合实践课程,让学生成为综合性技能人才,满足社会企业的需求。另外,在课程体系内部建设方面,要培养高职教师职业教育课程研发意识,吸纳企业专业技术管理人才参与课程体系研发,保证课程体系的构建更加科学合理,避免出现脱节。同时,政府出面建立专门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研发系统,搭建网络开放课程平台,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独立思考、自我管理的能力。

3.4 探索河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制度机制

第8篇:经济体制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SECI知识转化模型 隐性知识 亚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 企业核心竞争力

[分类号]G356.8

1 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间的竞争变得异常激烈,知识在企业战略中的地位逐渐凸显,成为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当原有的市场开始衰落、新技术突飞猛进、竞争对手成倍增长、产品淘汰速度飞快,企业只关注管理中的硬指标已不能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时,企业就不得不将大量注意力转移到知识资源上,运用知识管理手段,创新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加快技术革新和产品创新,促进企业各种能力的提升,进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知识管理过程包括知识获取、知识吸收、知识转化、知识共享、知识整合、知识应用等阶段。其中知识转化是知识共享和整合的基础,是知识初级管理活动的直接演化目标,是整个知识管理活动的重要枢纽。近年来,不少国内学者以野中郁次郎提出的SECI模型为基础,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证实知识转化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关键环节,对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林昭文等(2008)揭示了企业知识转化在企业核心能力形成过程中的微观路径绩效。黄立军、姚凯捷(2009)及张同建等(2010)通过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实证研究,证实知识转化对企业核心能力具有促进作用。刘岩芳等(2010)通过分析知识流动和转化的动态过程,阐释了隐性知识转化对高校图书馆核心能力的促进作用。

本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重新认识企业知识转化过程,创新研究视角,在SECI模型中引入亚隐性知识的概念,详细分析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亚隐性知识在知识转化过程中的转化路径及知识转化过程的两个阶段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动态作用机制。

2 SECI模型改进

2.1 传统的SECI模型

SECI模型由野中郁次郎(Ikujiro Nonaka)和竹内弘高(Hirotaka Takeuchi)提出。他们在对日本企业知识管理研究的基础上,从新的视角解析企业知识创造和知识管理过程。他们认为在企业知识管理中,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知识转化的实质是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相互转化的循环过程。其中显性知识是指可用规范化、系统化的语言、文件等媒介传播的符号化、已编码的知识,容易在企业内传播和交流。隐性知识用哲学家迈克尔・波拉尼的话来说,是“知而不能言者众”的一类知识。这类知识具有高度的个人化特点,是在企业内部未被编码的、不能用规范化、系统化的媒介传输的知识,如信仰、直觉、隐喻、思维模式、诀窍等。

野中郁次郎将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间的转化分为4个阶段即社会化(socialization)、外部化(extemaliza―tion)、组合化(combination)和内在化(internalization),提出SECI模型,并全面阐述了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以及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间的转化,认为知识转化的每个阶段都在“场”中完成。SECI模型虽分4个阶段阐释知识转化的过程,但如何实现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之间以及个人知识与组织知识之间高效率的转化,使企业更好地利用知识提升核心竞争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讨论。

2.2 改进的SECI模型

在知识转化过程中笼统将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不能清晰阐释提高企业知识转化效率的路径,也不能充分体现知识转化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中的动态作用。知识转化在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存在一类介于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的知识,这类知识根植于隐性知识但又能相对较容易地转化为显性知识,称之为亚隐性知识。这类知识的本质虽是隐性知识,但却能直接表达,相对隐性知识更容易转化为显性知识,因此从理论上说,这类知识能完全转化为显性知识。亚隐性知识的二次转化有效提高了企业知识转化效率和知识利用率,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了更多知识支持。因此,本文在SECI模型基础上引入亚隐性知识,通过显性知识、隐性知识、亚隐性知识间的相互转化,分析知识转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动态作用,凸显亚隐性知识在知识转化过程中的重要缓冲作用和桥梁作用。改进的SECI模型如图1所示:

图1中,上半区域表示企业隐性知识系统,下半区域表示企业显性知识系统,中间灰色部分表示企业亚隐性知识系统。改进的SECI模型仍将知识转化过程分为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内在化4个阶段。其中,社会化指企业内部隐性知识间的相互转化,主要通过潜移默化实现转化;外部化是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转化,在转化过程中部分隐性知识先转化为亚隐性知识继而转化为显性知识,该过程是知识传播和应用过程,是知识整合后的表达和外部体现;组合化是企业内部显性知识间的相互转化,该过程中组织成员将不连续的显性知识碎片加以整理,形成新显性知识,融入企业显性知识系统,有效减少企业内部知识冗余;内在化是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与外部化类似,部分显性知识先转化为亚隐性知识继而转化为隐性知识,该过程是组合化后的新显性知识,经知识共享后组织成员进行知识转移和吸收的过程,丰富了企业隐性知识体系。

3 知识转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动态作用机制分析

3.1 知识社会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动态作用机制

知识社会化包括外部知识个体向企业内部知识受体的隐性知识转化和企业内部隐性知识间的相互转化两种方式,无论是哪种转化方式都有利于企业知识创新和隐性知识体系的完善,有助于产生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知识推力。知识社会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作用过程见图2。

组织成员与外部知识个体间的隐性知识转化是由外部知识个体将其所掌握的隐性知识转化为亚隐性知识,组织成员通过学习、交流等方式,将来源、结构、内容不同的隐性知识集成,将散碎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实现企业隐性知识体系的更新和完善。在组织内部,由于组织成员个人素质和能力的差异,成员问的隐性知识有很大差异,形成成员间的隐性知识转化势能,促使成员问的隐性知识转化。但在企业中隐性知识是难以传播的,而亚隐性知识受到正向激励,可通过一定的路径传播,因此在此过程中亚隐性知识起到重要的衔接作用和桥梁作用。企业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加强成员间的交流和学习,通过亚隐性知识在企业内部进行隐性知识的传递,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成员间隐性知识的转化。在该过程中,组织成员受到激励将隐性知识转化为亚隐性知识,其他成员在团队协作中

获取其亚隐性知识与自身隐性知识耦合,形成新隐性知识,并重复上述过程,从而实现组织成员间的隐性知识转化。

隐性知识的社会化过程是企业团队协作的过程,每一次隐性知识转化都是潜在的创新拐点,组织成员通过交流、沟通,得到新的隐性知识,产生新的理念,带动企业知识创新。企业隐性知识社会化的效率越高,越能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难以模仿性,越有利于企业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服务模式的改进,有利于企业技术和生产工艺的创新,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从而提高企业管理、技术、生产、销售、服务等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也有利于企业知识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3.2 知识外部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动态作用机制

知识外部化是企业应用隐性知识的关键,也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知识转化过程。由于隐性知识的非编码性、隐含性,其在提升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有限,要想发挥更大的作用,就需要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只有把员工头脑中的隐性知识转化为能表达、可传播的显性知识加以利用,才能真正将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知识外部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作用过程见图3。

隐性知识占企业知识的绝大部分,但能直接利用的只是冰山一角,因此要最大限度地实现隐性知识的转化和利用,将隐性知识转化为亚隐性知识进而被知识所有者清楚地表达为显性知识。鉴于组织成员有一些作为亚隐性知识的技术或诀窍是不愿意传授给别人的,而这部分亚隐性知识集聚了大量游离的知识碎片,蕴含着巨大的创新潜力,企业需要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将这些亚隐性知识激活,转化为显性知识。这样,隐性知识的外部化过程即:发现隐性知识――挖掘为亚隐性知识――导出为显性知识。组织成员将存在于其头脑中的经验、体会通过案例、总结、报告等形式表述出来,通过会议、调查等方式将人们头脑中的思想火花引出来,整理成可读、可见、可听的动态显性知识。在此过程中,亚隐性知识在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之间架起了一座知识转化的衔接桥梁,促进隐性知识完全转化,实现知识由隐性到显性的质变,使隐性知识活力得到释放,产生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知识动力。

3.3 知识组合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动态作用机制

在SECI模型中,知识组合化是显性知识要素问的连接化模式。组织成员将不同来源的书面材料等信息加以整理,将不连续的显性知识碎片整合为一个新整体,通过成员间的讨论交流,使新显性知识在企业内有效传播,打破知识传输的障碍和壁垒,实现企业显性知识共享,并使企业的显性知识系统得到更新,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知识基础。该过程虽没有从根本上扩展企业知识体系,但显性知识在组织内的传播和整合,在企业内部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体系,有助于加强和促进组织知识交流,使显性知识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营销、技术等各方面,同时也能使企业全面了解内外部环境变化,增强企业响应能力,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虽然显性知识不如隐性知识对核心竞争力的作用强,但显性知识直接作用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必不可缺的重要元素。知识组合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作用过程见图4。

3.4 知识内在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动态作用机制

知识内在化是显性知识的深化和升华。显性知识以“干中学”、“用中学”等形式实现知识内在化。该过程将知识组合化产生的新显性知识经组织成员吸收、共享、整合为自身隐性知识。一般来说,隐性知识是知识转化的核心,对核心竞争力提升起主要作用。显性知识尽管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作用范围较大,但容易造成知识外溢,被竞争对手模仿,危及企业竞争力。显性知识内在化为隐性知识是知识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础:一方面,若显性知识不能被组织、员工个人转化为隐性知识,随着环境和时间的变化以及知识的更新,这些显性知识就会失去其真实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企业显性知识系统的发展同样依赖于隐性知识,若隐性知识停滞不前、固化封闭,始终得不到更新,显性知识的综合化效果也会受到影响,甚至会影响企业创新活动中对外部显性知识的消化吸收。知识内在化将显性知识通过亚隐性知识的缓冲平台转化为隐性知识,有效提高了显性知识的转化效率,实现了企业知识属性的质变,促进企业隐性知识体系更新,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的知识动力储备。知识内在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作用过程如图5所示:

3.5 知识转化过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综合作用机制

知识转化最重要的结果之一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上升螺旋,每经过一次知识转化,企业核心竞争力就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到达一个新的竞争力高点。知识转化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动态综合作用机制见图6。

企业核心竞争力在知识转化过程中的每一个上升螺旋包括两个半循环阶段:一个阶段是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转化过程,另一个阶段为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转化过程。

第一个半循环阶段包括由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知识社会化、由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知识外部化以及由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知识组合化过程。这个阶段生成新的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实现了知识总量的量变,同时完成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实现了知识属性的质变,使企业隐性知识实现高效利用。在转化过程中知识外部化是关键,但隐性知识并非直接转化为显性知识,其转化还需要亚隐性知识的衔接和过渡,有效提高隐性知识转化的效率,促进隐性知识能量的发挥,使企业核心竞争力螺旋不断上升。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对核心竞争力产生的促进作用在企业的各个环节都有体现。在研发设计阶段,产品设计者融入企业发展的理念,设计出具有企业特色的产品,将企业文化、内涵体现于产品的设计之中;在生产阶段,生产员工进行工艺流程的创新,提高产品的质量,降低产品的差错率,将隐性知识应用于产品质量的提高;在销售阶段,营销团队将企业的理念、产品的内涵以文字等形式表达出来,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通过在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进行隐性知识的转化,从而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第二个半循环阶段包括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的组合化、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内在化、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的社会化过程。企业员工将法律法规、市场行情报告、技术指南等显性知识与企业内部的显性知识进行组合,形成新的显性知识,指导企业管理活动和生产实践,引导企业根据政策要求和市场需求组织生产,从而有效地提高企业的响应能力。新的显性知识通过内在化转化为亚隐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转化的效率越高,员工掌握的显性知识越多,就越容易转化为亚隐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从而越有助于形成企业的独特竞争优势,提高企业技术、知识的专有性,提升企业团队的协作能力和知识竞争力,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螺旋不断上升到新的高点。

4 结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知识转化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重要途径。知识转化是一个系统,系统中知识、组织成员、环境等要素相互作用,通过知识转化过程的社会化、外部化、组合化和内在化4个阶段产生的知识动力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因此,企业应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提高团队协作精神,积极创造企业知识转化的条件,克服知识转化中的障碍,提高知识转化的效率,实现不同轨迹的知识转化,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可持续的内部动力。

参考文献:

[1]林昭文,张同健.基于微观知识转化机理的核心能力形成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8,26(4):800―805

[2]黄立军,姚凯捷.知识转化对企业核心能力的影响研究――以长三角地区企业为例[J].管理学家(学术版),2009(1I):14―3l,77

[3]张同建,赵健.我国东西部企业知识转化绩效比较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4):130―134.

第9篇:经济体制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职业技能竞赛;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22-02

一、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的基本特征

1.职业技能竞赛更强调辅导员潜能的发掘和提升。传统的辅导员更加强调对学生的辅导工作,而忽视了对辅导员本身素质、技能的培养和开发。传统型辅导员往往注重消除大学生的障碍和处理危机方面的能力和潜力。职业技能竞赛在矫治和发掘辅导员潜能性辅导工作的基础上,挖掘和整合各种素养,增进大学辅导员相应的实际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化了辅导员的职业性和竟争性,从而开发高校辅导员潜能,挖掘辅导员的职业潜质,帮助大学生发展自己的生涯规划和职业前程。

2.职业技能竞赛更强调辅导员人格素养的完善与丰富。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不是过多地集中在开发潜能、培养技术、增强竞赛等方面的能力,而是在这种职业技能竞赛氛围中感受到作为一个高校辅导员的重要性,即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的必要性,使得其更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状态,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和以教师职业性为辅的一般性规律,开展促进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心理适应能力的常规的职业辅导活动。丰富多彩的职业技能竞赛不仅使辅导员提高自尊心、自信心,而且可以为辅导员人格素养的提升起到添砖加瓦的作用,进一步发展社交能力,完善和丰富辅导员人格,从而促进学生人格更加完善。

3.职业技能竞赛更强调辅导员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辅导员,其任务十分艰巨,其认知能力和工作水平影响大学生整体素养水平。职业技能竞赛不仅仅反应出当前辅导员的状况,而且能反映出学生心理品质是否能得到发展,心理潜能是否得到有效开发。在职业化和专业化背景下辅导员必须提升其自身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的水平,既能够满足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又能够更好地促进辅导员可持续发展,这是对高校辅导员提出的更为严格的要求。

二、职业技能竞赛视角下高校辅导员主要工作内容及要求

1.职业技能竞赛视角下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内容。随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升,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的高等学校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能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学生的管理、学生的思想,学校应在学生行为的管理上下工夫。职业技能竞赛迎合了高校辅导员的这一工作具体内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的学业辅导。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和主导活动,学生通过主观努力和客观帮助来实现学习知识的目的,辅导员在这方面的工作就是开发、整合自身的职业技能,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更好地为大学生的学习服务,提高其自学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等。二是大学生的人格辅导。它的主要宗旨在于帮助和促进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自我成长与健全发展。三是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辅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以其事业发展为核心,贯穿了人的一生的各个阶段,辅导员应根据个人发展的不同阶段,结合学生各自的情况、特点及需求有针对性地对其职业发展前景进行设计、规划,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增强职业适应性。

2.职业技能竞赛视角下对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提出的基本要求。职业技能竞赛不仅给高校辅导员提升个人素质提供平台,而且对其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基本要求,具体表现在:一是要求辅导员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不断更新。职业技能竞赛对辅导员来说既是一次挑战,又可以成为一次机遇,在竞赛中能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能看到差距和不足,促使自己不断转变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二是要求对辅导员的角色进行准确定位,重新认识清楚辅导员的角色。辅导员是高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力量。三是要求辅导员重构知识结构,掌握新理论、新方法。当前处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氛围中的大学生辅导员,对于自身的知识结构要做到合理和多元,各个方面都需涉及到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因此,要胜任辅导员工作并取得一定的成绩,就必须通过继续教育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学习相关专业知识,重构自身知识体系。

三、职业技能竞赛视角下高校辅导员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

1.积极搭建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培训平台和展示辅导员个人魅力的舞台。培训对一个高校辅导员来说尤为重要,不仅可以增强辅导员的技能技巧,而且为辅导员提供提升自身素养的锻炼平台。要创建立体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面对高校林林总总的技能比赛,就需要设置专门的针对辅导员的培训教材和培训内容。要制定多元化的辅导员职业技能培训方案。制定培训方案犹如船舶有了航海的指南,朝着既定的方向航行,不迷失方向,有明确的标准和目标。要建立健全多形式、多样化、多层次的辅导员职业技能培训模式。

2.要建立健全合理化的职业技能保障机制和进一步丰富辅导员职业技能的激励制度。辅导员职业技能保障机制,对大学辅导员职业技术能力竞赛十分必要,有利于增强高校辅导员的稳定性和工作积极性,促进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一方面,要设立培训机构,建立健全合理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与制度,诸如一些考核制度、奖罚制度、激励制度、惩处机制等办法,另一方面,要建立培训档案管理,设立培训专项经费用来鼓励积极工作的人员,增强辅导员职业技能的各项保障能力和协助机制,使得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在提升素质和增强能力中,获得更大的进步,其工作职能更加规范化、合理化、制度化、科学化和有效化。

3.搭建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的科研平台,提升辅导员的科学研究能力和水平。科研水平是衡量辅导员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应积极引导高校辅导员开展科研训练和研究能力,努力搭建职业技能竞赛科研平台,培养大批科研能力强、专业技术过硬的专职辅导员,发表高水平的关于辅导员职业技能方面的科研论文,提高科研水平。其一,要不断设立辅导员职业技能省级、课题、校级科研课题,提供专项资金申报各级科研项目,鼓励辅导员从事科学研究,不断提高辅导员对职业技能科研的兴趣,提高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其二,要定期召开职业技能经验交流会。经验交流对辅导员来说尤其重要,开展总结经验会不仅能够增强辅导员自身的技能水平,而且能够给辅导员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同时还可以把一些重要的心得体会汇编成册,或出版科研论文集,以供全校辅导员学习借鉴、讨论、推广和宣传,转化为科研成果,甚至还可以成为精品辅导员课程。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郑永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M].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余仰涛.思想政治工作学研究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4]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刘文霞.个性教育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7.

[6]刘宣文.学校发展性辅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王树荫.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J].思想教育研究,2007,(4).

[8]继春.对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