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在线精品课程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MOOC;精品课程网站;翻转课堂
一、引言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4月,国家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全国高校精品课程建设项目。截止到2013年,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收录的本科课程达14234门(其中国家级精品课程3862门),高职课程5843门。精品课程网站承担了展示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和优质教学成果的重任。然而,目前的精品课程网站普遍存在着利用率低、资源贫乏、交互功能不强、持续建设与共享受到限制等问题,这大大削弱了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制约了其推广的进度。
到2012 年,一种新型的开放资源模式慕课(MOOC)再次引发了大家的强烈关注并引发激烈的探讨。幕课为广大学习者提供了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带来了全球高等教育的重大变革。幕课运行方式对我国精品课程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何将幕课先进的教学方式融入精品课程建设,以改善目前精品课程的现状,更好地发挥精品课程资源的共享示范作用,是值得人们关注的问题。
二、精品课程的发展现状
国家精品课程的特点是先进性、互动性、整体性、开放性和示范性。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精品课程网站资源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调研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精品课程网站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资源贫乏。
在优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精品课程网站只是单纯地将课堂上的教材、课件、习题、案例等简单地搬到了网络上,是传统课堂的电子化;精品课程的教学录像效果比较差,制作时没有切实考虑学习者实际使用的感受,不适合在线学习。因此,精品课程网站虽已形成一定的规模,但并没有真正形成优质教学资源,没有发挥出网络学习相对于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没能真正促进教学。
2、网站访问障碍多,利用率低。
在实际访问过程中,由于疏于维护,许多精品课程网站都存在一定的访问障碍,多数学生并不清楚精品课程网站的存在和访问途径。由于多数精品课程网站是建立在本学校校园网络体系里的,外部互联网访问时浏览速度较慢,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网站都缺乏相对集中的网站访问方式。缺乏完备的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导致大部分网站实际利用率很低,大部分学生只是偶尔对网站进行浏览,任课教师使用网站资源的积极性也不高。
3、交互功能不强。
精品课程网络化教学最终表现为在网络环境下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内容和实施教学活动,所以精品课程网站要及时发现学习者的需求和意见,不断完善课程。但目前大部分网站没有建设反馈与评价模块,教师和学生缺乏支持有效互动的技术服务平台,导致用户反馈困难,课程资料更新和跟进不及时,最终使精品课程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三、MOOC的优势
慕课,全称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中文之意为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单从幕课的名称来看,慕课与之前出现的在线课程大致一致。那么慕课究竟有哪些优势和特色呢?
1、平台强大统一,便于学习。
慕课的三大主流平台是“Udacity”、”Coursera”和“edX”,这三个是集教、学和互动交流等功能为一体的课程共享平台。幕课依托先进的教学平台,对于每个视频讲授的知识点都有配套的练习来及时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且教学平台可以对学生们播放视频和提交作业等的情况进行动态记录,以便教师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而针对有问题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提高教学效果。
2、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增强了师生互动。
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是幕课的灵魂。通过翻转课堂的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在幕课教学中,学生首先在线上学习教学视频,然后在线下做作业,并通过论坛与教师进行线上交流。在传统的课堂上,任课教师只能以单一的教学计划和进度来面对所有的学生,而幕课教学通过设计和开发幕课视频,把传统的教学过程变成了一对一的互动过程。学生可以快速查找到需要学习的知识点,学习过程中可以暂停、后退或重复,可以将练习题答案通过电脑反馈,这促进了教学活动的交互性,提高了学生的可参与性。
3、将课程设计成单元、模块,加入“在线讨论”,利于教学。
幕课是碎片化交互式学习课程,幕课教学资源的最大特色是以“微课”的方式提供教学视频。幕课将课程体系划分成微学习单元,将课程设计成小而精的知识模块,提炼课程的精粹,按问题组织知识点,以知识点开展教学。幕课的每个视频以大约一二十分钟的时间讲解某个知识点,每个视频对应一个主题,有利于学习者抓住学习的重点;且每个视频中还穿插了练习题,方便学习者及时检验知识掌握情况,加入了“在线讨论”,学生可以通过参与线上讨论强化知识点,提高能力和学习效率。
四、幕课对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启示
相比于精品课程网站,幕课作为一种新型的在线教育模式,显现出了强大的优势,那么它对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有何借鉴和启示呢?
1、精品课程应设计强大统一的课程平台。
我国的精品课程建设,由于没有统一明确的网站技术标准,导致精品课程分布不集中,网站建设质量参差不齐,精品课程团队在制作网站上耗费了很大的精力,影响了课程建设质量。而幕课之所以成为受欢迎的学习方式,在于其依托强大先进的课程平台。我国精品课程也应设计统一的课程平台,将精品课程资源集中在强大的课程平台上,一方面,课程平台有专门的技术人员负责网站运行和维护,另一方面,课程团队可以把更多精力放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更重要的是,学习者可以更便捷地找到所需课程,提高学习效率,提高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率。此外,先进的课程平台还应设置学习讨论区,建立网络学习监控,对学生网络学习活动进行检查、评价和控制,以提高学习效果和质量。
2、精品课程应借鉴“微课”的方式重新进行课程设计。
我国目前的精品课程网站所提供的课程视频都是在传统课堂录制完成的,每节课45分钟,视频较长,学生要想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自己关注的信息比较困难。而幕课所提供的课程录像是以知识点为单位的微视频。由于视频时间较短,且以知识点命名,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分散的时间较迅速地获取有效信息。因此,将精品课程按知识点重新设计,将传统的一堂课划分成若干单元或模块,将大大提高精品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率。
3、借鉴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提高精品课程利用率。
要进一步提升精品课程网站的使用效果,最重要的是将幕课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将高校的课堂教学与精品课程网站相结合。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通过精品课程网站查找本课程相关资源,将有价值的课程资源提供给学生,供学生在课前学习,并进行线上测验或者讨论,然后在线下的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在学习视频中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或者组织课堂研讨。通过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实现了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的转变,师生实现了角色的转变,教师由传统的讲解者变成了答疑解惑和组织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自主学习者,课堂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场所。这样既可以发挥精品课程资源的作用,又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同时提高教师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和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的积极性。
五、结语
幕课时代的到来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国家精品课程评审体系》提出“共享优质教学资源”。高校精品课程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应基于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开放式教育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尤其是借鉴幕课优质资源的建设模式,以现代化技术为载体重新包装精品课程,完成精品课程的现代化转型,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从而真正实现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樊凌.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研究[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26(4):103-105.
[2]王盛峰.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高等教育管理,2011,5(4):57-62.
[3]张静.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于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J].创新教育,2015(10):180.
[4]陈文曦.基于微课实现精品课程建设的现代化转型的思考[J].高等教育,2016 (10):96.
[5] 卢有亮,姜书艳.精品课程网站中融入MOOC教学方法的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173-174.
关键词:精品课程 动态过程 指标体系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启动的推进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7年来的申报、建设与应用,精品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一些问题,特别是对精品课程过程建设的动态化监管不力等。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正处在提高品质、加强应用、改革创新的关键时期,认真总结精品课程建设的成绩与经验,分析动态过程建设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不断创新精品课程建设与管理模式,应成为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和常规性的工作。
一、精品课程建设取得的明显成绩
1 理论研究成果丰富,实时指导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的启动,引发了高校教学人员和管理者对其多方位的探讨,理论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实时地指导了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含义进行了全面解读。顾玉林认为,精品课程是高水平的、前沿的、特色化课程体系,“五个一流”要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张胤等认为,精品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以“问题为中心”的综合活动;赵杨群则从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的内涵层面进行释义。另一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要素着眼点进行了深入研究。黄存华认为,课程建设包含“观念、师资、内容、教法和手段、评价、制度”等课程要素,其中课程资源网上后的共享及教学应用是项目重点和落脚点;宋生瑛认为,建设精品课程重心是师资队伍,核心问题是课程内容建设,关键环节是教材建设,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重要途径。
2 网络课程百花齐放,彰显课程个性特色。网络课程建设是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实体与表征。每年度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的申报,使网络课程从形式装帧到内容润色上百花齐放、各具特色。如清华大学实现教务部门统一规划、多部门充分合作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管理模式,其课程网站具有为教师提供自主管理、自主维护功能的特点;王静爱教授以国家精品课程“中国地理”为例,着重探讨和设计了“中国地理”网络课程的8个结构模块。
3 创设平等竞争平台,涌现大批名校与新秀。经过7年来的申报与建设,精品课程除具有立项项目“殊荣”外,还作为团队教学实力的象征、课程在同类学科中的影响力以及学校在全国的知名度的潜在价值等意义,已越来越被大家所认同和推崇。各高校在激烈的角逐中,更加追求精品课程的高质量和个性化,涌现出了一大批精品课程强校,既有知名学府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也有通过精品课程的不断建设、提升脱颖而出的新秀,如,湖北师范学院、石家庄铁道学院、西南石油学院、桂林工学院、浙江万里学院等。实践证明,精品课程建设有效提升了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是一项具有可持续发展意义的工程。
二、精品课程过程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随着市场对人才需求变化、课程目标不断微调与定位、学科动态发展、学生个性特点而进行的长久的、持续的、不断改进完善、有始无终的动态变化过程,注重过程建设是精品课程质量工程的关键。从目前的精品课程建设实践来看,过程建设仍然存在以下普遍性的问题与现象。
1 六大要素过程建设盲目消极。众多的高校经过轰轰烈烈的精品课程申报,立项戴上桂冠后,就将精品课程建设一事束之高阁。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六大要素(包括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改革与研究、教学管理)该“怎么建”“建的内容是什么”。建设方法与内容的悬疑与模糊,使一些高校在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中出现盲目性、盲从性,甚至失去建设的方向性,其结果导致消极建设、被动建设甚至停建,失去了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在过程建设中提升质量、在过程建设中加强课程竞争力、在过程建设中促成课程可持续发展”的本质与核心。
2 网络课程过程建设更新缓慢、交互性差。教育部规定,所
有精品课程必须上网。课程网络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湖北省地理科学类获省级、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网站建设来看,有5所大学共8门课程,其中国家级课程2门,凸显出两大问题:第一,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的信息全部停留在申报阶段,立项以后的建设“痕迹”尚未显现与更新;第二,除湖北大学和华中师范大学2门课程申报当年设置了“bbs”“师生互动交流”“在线答疑”或“在线交流”等交互栏目外,其他学校均无互动栏目,且湖北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在申报获批后网上实质交互行为少,如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地理学”2005年立项上网后只有两次交互行为。网络课程过程建设更新缓慢、交互性差,极大地抑制了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导致网页浏览率低,失去了网络课程建设的意义。
3 过程建设的评估、验收流于形式。根据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精品课程立项后必须定期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评估与验收。从对湖北省地理科学类精品课程建设高校的调查与访谈中得知,各高校对精品课程的评估与自查是一学期一次或一年一次,均采取以各级精品课程既定的评价指标为准则,以建设的纸质文本材料作为观测点,其弊端是造假之风蔓延,如临时突击写答疑本、编辅导事件、造教研活动记录等,而对于近几年《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中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要求“重视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等“软”指标因无法做纸质材料取“证”,则以课程负责人的口头汇报作为评价依据,最终精品课程过程建设与评价因失真而流于形式。
三、基于动态过程的精品课程建设策略
1 明确六大要素建设内容,务实过程建设。精品课程过程建设必须有明确的建设内容和将内容串联起来的轴线,以强化课程建设的动态化、持续性。(1)以活动作节点,计划作轴线。“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精品课程六大要素建设,绝不是盲目、随意或遇到问题则建设,不遇问题则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事。要想将精品课程建设保持在时时的动态建设之中,并有所成效和进展,就应分年度、分学期做好详细周密的课程建设方案,方案中要重点将课程建设目标细化为一个个可以观察、测量的具体“活动”(每一个要素都可以通过制订“活动”计划来建设),以“活动”作节点,由实施计划将各项“活动”串联起来,构成课程建设的动态过程。(2)明确要素建设内容,围绕内容开展活动。要明确制定精品课程六大要素建设内容,并以可观察、可测量、可记载或录制的活动来完成内容建设。以教师队伍建设为例,教师队伍动态过程建设应紧紧围绕其他5大要素,以一个个动态的活动来展开。包括:第一,制订和实施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近、中期的师资培训计划。内容涉及学历进修、单科进修、学术进修。第二,定期开展学术沙龙活动。要求课程教学团队每个成员围绕课程建设滚动式申报科研和教学项目,选题和研究思路在学术沙龙活动上进行讨论和确定;对于团队成员发表的重要科研和教研成果,在学术沙龙活动上进行交流;师资培训期间所了解的学科前沿成果、学得的科研方法,在学术沙龙上进行介绍等。第三,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教研活动。内容包括互相听评课,教师技能竞赛,优质课示范课观摩,切磋教学方法与手段,讨论教学内容,交流教学经验,优化课程管理,重大学科事件、热点问题探讨,学科前沿动态分析,等等。明确要素建设内容之后,更重要的是紧紧围绕内容开展活动,落实过程建设。
2 设计交互性动态网络模块,见证过程建设。设计体现学科课程思想与特色的交互性动态网络模块,见证过程建设。一是科学设计能体现专业课程思想与特色、反映教师教学水平与技能、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模块内容。二是改革目前众多高校网络课程设计普遍存在的利用课程建设模板将内容嵌入,只有专门的技术人员才能修改网站内容的静态网站设计方式,而代之以结合数据库技术开发的为教师易于操作的动态网页形式的教师管理平台,从而降低对技术人员的依赖,实现实际教学与网站资源同步更新。三是增强网络交互模块功能。要从网络教学环境“一定要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体现师生互动痕迹”的理念出发,进行有益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模块设计,如互动式习题答疑模块、讨论模块、作业模块(网上布置作业要有交作业的时间显示、教师的批语及成绩)等。
3 构建“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驱动过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变化不断优化的过程,“动态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六大要素内容建设不断完善的“动态性”,二是课程网络建设不断更新的“动态性”。六大要素建设的“动态性”可通过在施行相对应的建设行为(活动)后,以纸质和上网方式记录活动过程来反映。比如,为防止突击建设,有必要将每次开展活动的事宜预告在网络公告栏上,活动方案、活动内容、
活动场景、活动成果等能上传课程网络的尽量上传,以此留下六大要素内容建设动态性“痕迹”。课程网站在精品课程评估验收中常是被遗忘的角落,这也是绝大部分高校精品课程网站更新缓慢呈“静态性”的原因所在。课程网站建设与更新可通过学科前沿动态、教师不同学期植入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师生网上交互式对话与指导、不同年度课件更新、不同学期上传的新资料、学生浏览率等方面作为动态观测点。
【关键词】信息管理;精品课程;内容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9―458x(2012)04―0074―05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从启动至2011年9月,已累计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3700余门,覆盖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千所高校,并带动起近10000门省级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初步构成了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形成了一批优势学科群。信息管理专业是依托信息产业迅速发展的“朝阳专业”,信息管理专业处于计算机科学、经济学、资源科学和管理科学等多种学科交叉的结合点上,这样交叉融合的新型专业,应借助精品课程建设,谋求更大的发展。目前对信息管理专业精品课程的相关研究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对自身教学团队已建设的国家级或省级精品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过程的论 述[1],一类是关于某一具体课程基于精品课程教学实践改革的论述。对于信息管理专业精品课程的总体建设情况如何?哪些方面值得学习?哪些方面需要改进?研究则相对缺乏。本文将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以更好地促进信息管理专业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研究以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站(省略)上2003-2011年评选出的信息管理专业国家精品课程为研究对象。由于信息管理专业所涉及的课程范围较广,不同学校专业建设侧重点有明显的差异,为了减少争议性,课程研究的范围为1998 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2003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提出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类学科的5门核心课程及其下属信息管理专业的4门主干课程。该9门课程为管理学、经济学、运筹学、管理统计学、管理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管理、数据库与数据结构、计算机网络基础、系统分析与设计[2]。研究样本的获取是通过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的课程中心进行检索,检索条件为:起止时间为2003-2011,教育层次为本科,一级学科为管理学,二级学科为管理科学与工程,课程级别为国家精品课程,检索时间为2011年9月。检索结果显示,2003年至2011年9月,信息管理专业的9门主干课程已建设有国家精品课程18门,其年度分布、课程名称及所在院校如表1所示。
本研究依据课程相关理论基础和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并参考赵芸辉在《国家精品课程网站的现状分析与建议》中的分析框架[3],最后确定了相应的内容分析框架,具体包括: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学习活动组织、评价等4个方面,具体如表2所示。
三、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总体概况
由表1统计分析可知,信息管理专业已建成国家精品课程的主干课程包括:管理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管理运筹学(运筹学)、管理学(管理学原理)、管理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管理信息学(信息管理学基础)、数据结构与数据库、管理统计学,其中以核心课程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最多,有4门,占总数的22.2%;其次是运筹学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分别有3门,各占16.7%;管理学建设了2门,占11.1%;其余课程均为1门。从课程的院校分布来看,精品课程所属院校共14所,其中“211”院校13所,占总数的92.9%。江西财经大学建设了3门,天津大学、中南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各建设了2门,其他院校均为1门。
(二)内容分析统计结果与分析
为进一步从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学习活动组织、评价等4个方面进行分析,笔者逐一进入各个精品课程网站调查。调查发现,其中10门课程是无效链接,需要密码登陆且无有效密码的网站1个,最后确定剩余7门有效链接的课程为内容分析的样本,有效链接仅达到38.9%,具体年度及课程名见表3。
1. 教学方法
国家精品课程的评审指标中规定,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以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方法的改革,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4]。
从表4和表5的统计结果可知,在所分析的精品课程网站中,能明确体现出教学方法的达到100%。传授法已经完全渗入教学当中,占总数的100%;体验式教学方法和实践性教学方法紧随其后,都分别达到85.7%;直观性教学方法的使用率较低,只有57.1%。从具体教学方法来看,传统的讲授法使用率最高,达到100%,其次是实验法和案例教学法,都达到85.7%。信息管理专业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既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对案例进行分析是促进学习和提高教学的有效方法[5],故其使用率较高。而模拟演示、讨论法的使用率为57.1%,启发式教学的使用率为42.9%,实习法的使用率为28.6%,问题解决法和游戏竞赛法的使用率仅为14.3%。这些教学法都需要学生主动参与,使用率普遍较低。
2. 教学资源
(1)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是学校执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培养目标的教学指导性文件,是各教学单位规范教学内容、评估教师教学质量、开展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的重要依据,正确制定并及时修订课程教学大纲是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6]。教学大纲应设计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各环节教学安排等内容。
研究涉及的7门课程全部提供了课程的教学大纲,内容包括课程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程学时安排以及参考教材等。
(2)教材
7门课程都对课程采用的教材在不同程度上进行了介绍,且全部提供了习题练习,让学习者自评自测。其中有3门课程提供了电子教材,还有1门课程建设了课程学习模块,在模块中有章节内容、章节学习指导、章节视频、动画案例等。
(3)教学课件
课件是教师和学生共用的教学资源。教师借助课件开展教学,学习者可下载课件进行自主学习。经统计,只有2门课程没有共享课件,有共享且能打开的占总数的71.4%。这些课件从制作技术上来看,可以分为PPT、PDF、网络课件等,其中以PPT课件为主,占56%,PDF格式的课件和网络课件各占22%。
(4)教学录像
根据《国家精品课程教学录像上网技术标准》(2004年),教学录像的音频、视频都要制作成流媒体形式,音频与视频图像有良好的同步,播放流畅,对外实现共享。
统计数据表明,7门课程都有提供教学录像,其中4门授课录像是完整的授课内容,其余3门课程用户无法系统地收看其整门精品课程的授课录像。而授课录像的呈现形式可分为“在线播放”和“在线播放+下载播放”2种形式。统计显示采用“在线播放+下载播放”形式的有2门,其他的只能在线播放。
(5)实践教学内容
信息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学理论、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知识应用能力、掌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为信息化建设服务[7]。根据实际情况,专业着重于培养从事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分析、规划、设计、开发、管理与维护的高级应用型本科人才,强调学生的实践性与应用性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是巩固和加深理论知识理解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管理人才的重要环节[8]。统计显示,7个研究样本中,有2门课程没有体现出实践教学内容,其余的5门课程的实践教学采取2种或以上的不同教学形式体现,具体见表6。
(6)课程扩展资源
本研究将课程扩展资源定义为除了课程教学内容之外,国家精品课程网站提供的所有与该课程相关的其他资源,这些资源能够更好地满足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据此,本研究将课程扩展资源分为参考文献、文献资料、网站资源、专家讲座、学术会议、该门课程的其他教学站点、教师队伍中主讲教师的专项研究、专业术语、问题集锦、专业期刊等类别。
通过对7门课程的扩展资源的调查分析可知,课程扩展资源类型繁多,几乎没有两门课程提供的课程扩展资源的类型是一样的,具体分布情况如表7。其中提供参考文献资源的最多,达到85.7%;提供学术科研相关资源的占71.5%;提供网络资源的占28.6%;提供问题集锦资源的占14.3%;提供专业英语资源的占28.6%。
3. 学习活动组织
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的学习行为。精品课程中的学习活动是指学生基于精品课程所创设的学习环境,利用精品课程所提供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协作工具开展的一系列学习行为,并借此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
本研究将学习活动分为基于学习资源的学习活动和基于交互平台的学习活动。基于资源的学习活动即是借助精品课程中提供的大量优质资源来开展自主或探究学习活动;基于交互平台的学习活动又分为同步交互活动和异步交互活动。在此主要分析基于交互平台的学习活动。
7门纳入研究范围的精品课程中,6门课程设计了在线答疑的同步交互平台,但全部未对外开放。在这7门课程设计的异步交互平台,其主要形式包括论坛、留言板、电子邮箱、通知公告四类,其中使用论坛的有1门课程,且只针对校内;使用邮件的有3门课程;使用留言板+电子邮箱的有1门课程;使用通知公告的有1门课程。
4. 评价
在评价方面,主要从对学生的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两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统计显示,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作业习题和试题,7门课程均有这种评价。从题型上看,各类题型的比重不等,常规题目(判断、选择、填空、问答、计算题等)所占的比重较大,达到100%。
另外,从操作及交互性上来看,提供在线测试的课程占27%,仅呈现问题题目但无法在线回答的课程占73%。经调查,在线测试出现在2007年以后的精品课程,这将会是以后精品课程建设的一种趋势。
研究样本统计显示,信息管理专业精品课程提供教学效果评价内容的只占了89%。它们主要可分为评语和调查问卷/量表两种评价形式。其中评语是主要采用的评价形式,占89%;而调查问卷/量表的比重相对较小,仅占11%。
5. 教学语言
研究样本统计分析还发现,7门课程中有1门课程采用全英语教学,1门课程采用双语教学,其余为汉语教学。
四、结论及建议
(一)从整体来看,信息管理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分布不平衡,主干课程未建设齐全
“211”院校凭借雄厚的师资、良好的设施包揽了90%以上的课程。信息管理专业9门主干课目前建设了8门,还未建设齐全,且专业扩展课不多。因此,信息管理专业今后还需加强课程建设的力度,并利用现有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和共享辐射到其他层次院校,推动其他院校相关课程的共同建设与发展。
(二)课程共享程度不高,持续性建设欠缺
在2003到2010年的18门信息管理专业主干课程的国家精品课程中,有11个网站因各种原因不可用,或需密码登陆,数量高达61.1%。在研究样本中能够体现课程持续发展的少之又少,仅2003年度复旦大学黄丽华老师主讲的精品课程在坚持更新其授课的教学录像,截至检索日期,有2003、2006及2008共3个年度的课程录像。可见各院校只重视精品课程的评审,而忽视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真正目的是优质课程的示范和共享。精品课程没有公开共享,谈何示范作用呢?任何一门课程都在不断的发展进步中,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应该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建设工作。
(三)教学方法多样,但学生主动参与不足
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课程建设的关键和切入点,应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是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9]。信息管理专业精品课程都能够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讲授过程中讨论与启发相结合,既有直观性强的模拟演示法,也有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案例教学法,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同时也发现,启发式教学法、问题解决法、游戏竞赛法以及实习法,这些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的教学方法运用较少。精品课程建设今后还需进一步深化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进一步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加强学生的主动参与,促进学生多元能力的发展。
(四)建设有多种教学资源,但数量不够丰富
例如部分网站虽提供有教学录像,但仅有1-2课时,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资源的建设应该是持续的,除少数课程外,多数课程资源的更新未能紧跟课程的发展。对于信息管理专业而言,课程教学更注重实践性,但仍有部分课程未建设实践性教学内容,或虽有建设但形式单一,多以实验报告指导书的形式呈现。信息管理专业精品课程都能重视课程扩展资源的建设,并引导学生了解课程相关的学术前沿,但相关网络资源和国外相关资源的推荐比较薄弱。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相关方面资源的建设,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课程的国内外进展情况,拓宽学生的视野。
(五)师生交互平台单一,互动不足
研究样本调查统计表明,师生、生生之间的同步交流互动手段多数以同步在线答疑为主,且都只是针对校内学生,并不对外开放;异步交流方式则以电邮为主。而学生常用的即时通讯工具QQ、留言板、博客等工具并没有成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平台。Web2.0技术的发展已深刻地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国家精品课程作为优质示范课程,应灵活运用各种新技术促进师生的交流,充分利用新技术广泛开展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协作能力等。
(六)评价体系以学生自测为主,形式单一,教学效果评价量化数据少
从总体来看,学生的学习评价仍是以习题和在线测试为主,题型则以判断、选择、填空、计算、问答等常规题型为主,缺少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评价方式单一。多数课程是直接提供测试题和答案,没有给出适当的分析和评语,这样不利于培养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效果评价方面以专家和学生给出过程性的评价为主,缺少问卷或量表等量化评价结果。能够由学习者控制测试过程并由系统自动批改的少之又少。评价不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效果的手段,更应该是改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手段的有利工具。因此,今后精品课程的建设应改进评价方式,提供多种有效的评价手段,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七)初步意识到课程建设的国际化
统计显示,有少部分信息管理专业国家精品课程开始注重国际型、创新型管理人才的培养,率先开展英语化教学。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目前只是作为优质示范课程辐射全国,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国际交流不断深入和发展,精品课程的辐射范围不应仅仅局限于国内,更应放眼全球,通过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
五、结束语
关键词:网络;精品课程;688门
精品课程是各高校精选出来的指导课程,在我国已经有八年的历史,精品课程的推广不仅有益于学术资源的共享,更加有利于偏远地区教育资源优化发展。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相关教育部门也开发了许多网络精品课程,这些网络精品课程也成为教育研究者重点关注对象。郭立婷认为,建立精品课程成功的关键在于立项、评估监控、验收等环节;盛正发认为,课程的评价应注重现实与网络课程双向并重。此外,更多的学者认为当代的精品课程更需要一些外在的刺激性因素,如“可汗学院”和国外的MOOC,这些创新的课程方式都可以为探索网络精品课程的改进方法提供思路。
一、网络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精品课程资源以高校导师和大学生以及社会学习者为主体,其主旨在于推动高等学校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促进新时代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从2003年开始,教育部曾计划运用五年的时间建设1500门国家级的精品课程,运用现代信息化教育发展手段全面开放,使课程能够在网络上无须注册就可以使用,从而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然而这些国家级别的精品课程存在许多问题,通过对688门课程研究的表明,许多精品课程指导教师不注重教学方式,杂乱堆砌一些资料供学习者浏览,并没有按照教学计划进行指导,许多教学内容久不更新。在目前的高校中,对于精品课程的普及推广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使用率极低。从688门已建成的精品课程情况来看,现阶段精品课程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专业性设计差
很少有高校在课堂上推广网络精品课程,也不清楚其中有多少精品课程值得学生学习,精品课程的传播性差。教师讲课时只讲完自己查找过的资料与课件,网络精品课程不能成为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主要途径,教师自己也很少能做到上网查询相关专业的精品课程,进行资源的共享。甚至有些高校校园网的主页里没有网络精品课程的链接。
此外,网络教学的精品课程大多死板缺乏设计感,导致学生使用兴趣降低。且各类精品课程没有统一模板,内容模式差异过大,求学者无法按照常规模式进行学习。在所研究的688门精品课程中,其中教学方式最为普遍的是在线播放模式,其中422门精品课程就是采用了在线播放模式,占61.34%。其次下载模式和PPT模,分别占总数的12.65%和2.61%。由此可以看出,国家精品课程欠缺的不仅仅是宣传推广问题,同样存在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完善问题。
2.弄虚作假,内容老化
许多课题内容与题目不符,有很多课题在申报之后就开始随意改动。课后习题也不尽人意,习题的分布情况也分在线与下载两大部分,其中在线形式占课程总数量的65.12%;其次是下载的形式,占19.65%;另外,还有15.26%的课程并没有提供习题。除了习题部分,更多的课程内容陈旧不能及时更新,由于网站缺乏日常的跟进和管理,很多弄虚作假的课题也不能被及时删除,这给学生和教师在学习的途中增加了很多阻碍。近年来,题目和内容不符使网络精品课程的应用率直线下降,网络精品课程的发展缓慢。
许多申报下来的课题内容逐渐陈旧,使得精品课程中出现了“不精品现象”。其原因一部分来自于网站的管理不够完善,另一部分来自于专业学者的投入过少,课题申请下来后内容迟迟得不到完善和提升,无法实现网络精品课程的立项目标。
3.资源不能共享
据统计,80%以上的网络精品课程并没有做到完全开放,有些资源的使用仍需要登录和注册,甚至付费。在一些年度排名靠前的网络课程中,高达38.02%的课程找不到链接页面,而且研究中的688门课程里面仅有少数存在交互平台,交互平台的缺失也减少了资源共享的可能性。
知识产权问题也使内容质量大幅度降低。实际上,教育部已经连续三年相关文件,要求网络精品课程登录要取消密码、口令,然而仍有许多精品课程网站无法自由访问,其中也包括国家资源精品课程中心的精品课程,这使资源不能实现最大程度的开放共享,非常不利于网络精品课程的发展和推广。
我们需要参照国外的一些网络精品课程的建设经验,如2008年由萨尔曼・可汗所创建的可汗学院,采取非盈利网络教育视频的方式授课,课程利用触控板彩笔技术手段教学,没有精良的画面,也看不到主讲人的样子,仅仅一支彩笔带领着学习者思考和学习。在2009年,可汗学院被授予“微软技术奖”教育奖章,其教学课程广受欢迎。比尔・盖茨认为可汗学院是一个借助技术手段教学的先锋,甚至他和他的孩子们也经常使用“可汗学院”,并且他们夫妇与许多著名的风险投资家都对萨尔曼・可汗进行过资助,通过这些资助把可汗学院的视频翻译成了十余种国家的语言,使全世界的许多求学者受益。目前,“可汗模式”已经普及到全球十余个国家。
反观国内的精品课程,实现双语都很困难,更不要说多种语言了。在所研究的688门精品课程中,只有2.26%实现了双语版本。可汗学院的出现使网络精品课程有了一个参照学习目标,网络教学在于怎样教学生“学”,而不仅仅在于教师怎样去“教”。吸取这些好的经验可以更好地推进国内精品课程的发展。
二、MOOC模式对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
从2000年英国开展线上教育到2008年可汗学院的成立,MOOC的雏形就逐步展现了出来,正是有MOOC这个平台给予了国内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许多灵感,我们也从中寻找到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一些启示。
1.重点提炼课程内容
MOOC采用视频教学形式,短小精悍,每个教程一般分为4-5个部分,这样使课程更加细分、简洁,能使学习者更容易接受。学习者随时上线就可以进行学习,无须为了跟进一门课程而等很久。并且MOOC的视频教学后面都自带检测题,学者在学习完知识后还可以马上进行自测,这样有助于巩固学习知识,并且更容易吸收和消化这些知识。
2.形式丰富
国内网络精品课程的形式过于简单,大部分都是教师在唱“独角戏”。MOOC却不同,它的每一门课程教学视频教师和学生都会参与设计,课程形式多样化,设计新颖,适合网络学习。MOOC并不是为课程做网络版本,而是精心设计一门适用于网络的课程,这非常重要。
3.各类网络软件的应用
与MOOC相比,国内的网络精品课程的视频画质大部分参差不齐,没有固定的格式和像素要求,从素描架构来看也很不美观。在这一方面MOOC就非常值得学习,对课程视频的每一个角度和结构,设计者都用心进行设计,使求学者的网络学习环境更加美好。
三、网络精品课程改进目标
从MOOC和可汗学院的经验来看,我国网络精品课程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网络精品课程线上展现出高校教学水准的同时,在线下也应该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去。结合上述分析,对当前网络精品课程建设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1.提高网络教学普及率
高校应当大力宣传本校的网络教学资源,做到让学生课下能够自主学习,每个学校都应该建立自己的专业网络精品课程网页,并且对全社会开放。对校园网进行相关调整,给予精品课程学习者建立一个交流的互动平台,能够让学习者针对难以理解的问题相互交流讨论,提高网络教学的普及率。
2.加强精品课的建设
在内容和题目不符这个问题上,真正的罪魁祸首还是存在“重申报,轻建设”的观念。在此问题上,精品课程申报之后还应该定时定点地进行复查,跟进课程的内容发展。对申报下来的课题及时与主讲教师进行沟通,吸收已有的精湛教学经验,整合相应的知识内容,让内容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使精品课程的质量得以提升。
3.加大技术和专业人员的双向投入
精品课程的关键在于内容的“精品”。在申报过程中,就要加大投入力度,把握好申报标准。技术人员和专业人员的双向投入要加强,专业人员需要把好内容关,每一个课题在申报之初都要做好相关的备注,包括课题日后的发展方向、内容更新时间、结课时间等。技术人员加大管理力度,对申报系统进行优化,指导专业人员掌握如何查询相关后台,以利于后期课题的跟进以及专业人员对课题的追踪。
4. 优化教学设计
如何能够让求知者最大限度吸收知识也是精品课程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精品课程内容提升之后专业性将会加强,此时内容过于死板就会不利于学习。如果专业人员在列出教学顺序和课题内容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学习界面,使每一科教学界面能够模式统一,求学者在学习过程中将会更加习惯于这种网络自主学习的方式。
5.增强内容的开放共享
共享教学资源是精品课程成立的初衷,要推动这一目标的实现,让人人都能够学习到精品课程,精品课程的开放性就成为首要问题。各高校的网站的精品课程页面应全面对外开放,使精品课程更加普及,加快精品课程的发展速度。
关键词:精品课程;课程教学团队;教学质量
精品课程建设是学校深化课程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能够有效打造一支优秀课程教学团队和提升学校整体教育教学水平。我们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中深刻体会和领悟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内涵,总结出十三条职业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
1.精品课程的基本特征
弄清精品课程的基本特征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所谓精品课程就是教学质量高、同行认可、学生乐学、企业赞许、社会知名、示范性强、能为其他课程提供建设借鉴作用的课程。
2.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工作
2.1.加强学习,树立现代课程理念,
在课程设置上应考虑:1.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2.课程设置要与学生将来从事的工作岗位所必需的技术技能相对接;3.课程内容要与职业岗位的工作内容相对接;4.课程教学要贯彻“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以能力为本位,在评价中学”的现代职教理念,有效实施“做学教一体”。
2.2.研究现状, 科学制订建设规划
要在充分研究课程现状的基础上制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建设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主要内容、时间节点、特色和创新、实施与管理、课程质量评估体系与方法、教学团队建设的目标和措施、教学资源建设的具体内容和呈现形式、教材开发的要求和内容结构、网站建设方案、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等。
2.3.行动导向,构建实用的课程结构和内容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时要充分关注本地区专业群和专业链的建设,要与课程性质相匹配,要适合学习对象的特点,符合学习对象的成长规律和技能形成规律。
以《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结构的构建为例:
2.3.1.根据模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标准,构建行动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理实一体、模块化实用课程结构与内容。
2.3.2.课程结构和内容设置上力求体现数控、模具等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复合性特点。课程内容应充分体现“四新”在现代机械制造业中的应用。
2.4.深化改革,编写与工作过程相关的实用教材
精品课程建设应重视开发相应的高质量系列教材。我们在进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建设过程中,认真调研、分析、归纳相关职业岗位群工作的知识共性、技术共性和技能共性,将其提升为学习领域,并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教材内容中。
2.5.专兼结合,打造一支高水平的课程教学团队
精品课程的教学团队应该由专业带头人、专业骨干教师和企业能工巧匠型等组成。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具有现代职教理念、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教研能力强的“双师结构”优秀教师梯队。课程负责人应是本领域影响力较大的专业带头人或者专业骨干教师。
2.6.理实一体,实施优良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精品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有职教特色,要坚持“理实一体”的教学法,熟练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在做中学;以能力为本位,在评价中学”的现代教学法,注重职业能力的提高。科学应用多种教学法、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2.7.校企合作,创设一流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
要高度重视精品课程的实训基地建设,创设优良教学环境,使校内外实训基地能有效为本课程的教学服务。一方面要使校内实训基地与现代企业环境相对接,另一方面要创建校企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
2.8.丰富素材,加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
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教案、课件、图片、视频、案例、实物、动画、现场和生产情景等,也包括相关工程技术资料、工具书(如设计手册、材料手册、工艺手册、零件手册)等。教学资源应与相关职业岗位群的工作过程相结合,体现“四新”。要有助教的软件资料,也有助学的软件资料。
2.9.资源共享,创建精品课程建设网站
精品课程内容要在网站上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网站的交互性要好,要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展示建设进程及成果,促进相互交流、共同提高,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同时也是为了接受社会、同行们的检验和指导。
2.10.加强管理,强化精品课程的有效实施与科学管理
课程的开发要“规范化”。课程标准的执行和教材的使用都要按照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的要求而定。课程的实施以团队教研活动为基础,注重过程管理和常规管理;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多元化、过程化,以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为依据。
2.11.科学评价,创新精品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和方法
不同类型的课程,有着不同的评价方法。技能训练类课程应从学生是否学会做事、提高技能的效果等方面评价;基础理论类课程应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从学生能否应用知识为“做事”服务等方面评价;技术类课程应贯彻理实一体、掌握技术技能的达成度等方面实施评价。
2.12.交流研讨,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辐射作用
有计划的开展公开课、研究课、示范课活动;利用精品课程网站的交流功能,及时应答在线提问、质疑等内容;在本地区或更大范围内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讲座与交流活动。
总之,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是要达成学生综合素质高,发展有后劲的人才培养效果,经过实践,《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教学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作者简介:
姓名:张萍(1964-),女
籍贯:辽宁省本溪市,2007年被无锡市教育局作为人才引进,现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教师
学位:天津大学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硕士生
精品课程是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对精品课程建设中应加强的各项工作做了明确规定,对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内容。然而综观各高校精品课程的实践,不难发现精品课程在网络建设方面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质量。
1.认识上,对网络建设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不够准确
如何正确认识网络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直接影响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实践,许多高校和课程负责人仅仅将网络建设看成是精品课程的申报条件、手段或方法,课程网络建设只是课堂教学的翻版,将主讲教师、教材、课程教学大纲、教案、电子课件、教学录像等挂在网站上,就认为是建成了精品课程网络,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来促进课程教学。还有一些课程负责人,盲目追求技术,以网站建设取代课程内涵建设,精美的网站背后却没有精品的课程内涵来充实,其实质是教育资源的浪费。
2.实践上,网络建设与课程建设相脱节
当前许多高校的课程建设都存在与网络建设相脱节的问题。一方面,有些课程师资队伍雄厚,但对网络教学涉足较少,或者没有开展网络教学,因而网上资源的丰富性和师生交流的交互性得不到保证,制约其向更高级别的精品课程申报和评选。另一方面,有些课程却片面追求网络建设,忽视内涵建设,弄虚作假“制造”精品课程。为了在极短的时间内达到精品课程的要求,不惜成本,请专门的人员设计制作网页,专业的人员制作课件,将没有主讲该课程的教师也拉进主讲教师的行列,然而,课程精美的网页和丰富的资源背后却难以掩盖内涵的贫乏和过于追求功利的痕迹,这样的课程难以称之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学生通过这样的课程也不能从中学到多少有用的东西。此外,网站的设计和课程建设相脱节。大部分课程负责人及教师队伍的主要成员都不太了解网站的开发技术,网站的设计和资源的更新难以摆脱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依赖,不能根据课程建设的实际情况随时对网站内容进行更新,专业人员设计的网页在形式等方面也往往难以和课程的内涵协调统一。
3.管理上,缺乏完善的检查和评价机制
许多高校在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管理过程中,缺乏完善的检查和评价机制。表现在评审时,仅仅以是否建成独立的课程网站作为评审的条件,而对网站的具体内容缺乏细致的考查,对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共享性,教学双方的交互性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在过程管理中,没有定期的检查机制,不经常检查课程资源是否更新,网络运行是否畅通,导致许多精品课程评上了多年,网络建设却还是停留在申报时的水平上。此外,许多高校没有建立课程评估验收制度,同等级别的精品课程,在给予一定的经费启动建设后,后续课程的建设一般都由课程团队自己负责。在网络平台管理上,有些学校没有搭建统一的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各课程团队自己建设自己的课程网站,分别挂在不同的服务器上,没有专门的人员对课程网络进行维护,造成许多精品课程网站维护不力,出现病毒攻击、无法链接等诸多问题。
解决问题的对策
1.正确认识网络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充分重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信息技术与精品课程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是精品课程建设发展的趋势之一。因此,网络建设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其作用和地位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网络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平台。作为教育部教学质量工程先期启动的四大项目之一,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不仅要造就一批具有一流教学质量的课程精品,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对“精品”的“共享”来提升精品课程作为优质教育资源的内在价值。而实现精品课程的共享,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应用网络技术构建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共享和远程的优势,使优秀资源通过网络传向各地,使校内学生以及校外学习者都能通过网络共享优秀资源。
其次,网络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网络是精品课程自身的重要展示,它有利于对课程内容进行多方法、多手段、多角度的讲解,丰富了教学手段;它能将实例更多地带入课堂,使学生能更快更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因此精品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网络,精品课程要利用网络进行教学与管理,相关的教学大纲、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等要上网并免费开放,鼓励将网络课件、授课录像等上网开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带动其他课程的建设。
最后,网络是评价精品课程建设成效的重要手段。精品课程的评价体系对精品课程教学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的说明中明确指出精品课程要“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要“协调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该指导思想在《指标》中体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和“教学条件”两个一级指标两个重要的观测点:网络教学环境和现代教育技术。2006年教育部修订后的国家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中还增加了这两个观测点的权重。网络作为精品课程的重要评价手段,它不仅是评审精品课程的重要方式,还有利于实现针对各级各类学校不同的精品课程,根据学科领域的性质和特点,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专家、同行、学生评价相结合,形成一个立体的评价体系。
2.加强课程建设,开展网络教学活动
精品课程的核心是“精品”和“共享”,旨在将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引向课程建设,改革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手段,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因此,精品课程网络建设不仅要求保证资源的丰富性,还要密切关注课程教学的活动及其教学环节、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效果、教学关系等主要环节,要将这些教学环节在网络中有具体的体现。通过网络开展视频授课、自主学习、答疑、讨论、作业、测试等教学活动,是当前进一步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必然途径。这种建立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精品课程的课堂教学方式,能实现学生与计算机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老师与老师之间的多向交流,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督促老师不断拓宽知识的宽度,挖掘知识的深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通过网络平台,利用网络庞大的信息、资源、优越的多媒体功能和多向交互功能,开展网络教学,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作为一个实际的参与者进行各种学习和操作,学生成为探究知识的主动发现者,这不仅会大大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效率,而且能激发学习者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灵感。这样,才真正实现了课程内涵建设和网络建设的相统一。
3.实现课程的网络管理,加强课程评估与检查
首先,学校要构建一个统一的网络教学平台,将全校所有网络课程都放置在这个平台上。通过使用统一的在线网络集成工具,支持教师网上备课,自行创建课程目录;支持教师随时随地修改和更新、维护课程内容,及时精品课程的动态信息,开展网上教学活动;支持用户分组管理、账户权限管理,实现网络教学管理。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精品课程的制作难度,提高了课程开发效率。使教师从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依赖中解脱出来, 基本独立地完成精品课程的开发工作和后期更新工作。
其次,实现精品课程申报、评审和维护的网络化。国家精品课程的申报、评审和维护都是通过网络进行,各高校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也应该真正实现网上申报、网上评审,避免评审上的主观主义。精品课程还应该实现网上维护,通过网络检查课程内容的更新情况,课程在网上的运行情况。
关键词:精品课程;网络平台;.NET;建设
1 引言
随着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各学校将努力提高学生培养质量作为主要抓手进行改革。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内容,实施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深化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系统工程。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精品课程已经从传统的静态课程建设转向互动式课程建设。对精品课程的目标从传统的“以教为中心”转换为“以学为中心”的建设。通过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可以使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更进一步的掌握。
本文通过从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系统构架,系统功能设计,系统实现方面,介绍基于技术的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体现了.NET技术在WEB应用层方面的优势。
2 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系统构架
精品课程网络平台主要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能通过该平台实现专业知识的传授,因此必须按照教学过程中教学设计内容进行网络平台设计。图1为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的教学设计过程,通过该过程,明确了本网络平台的基本工作包括:网站的功能定位、使用者分析、课程内容的优化选择与结构设计、课程内容表现与信息资源的选择、网站在教学中应用方式的确定和评价方式设计等。
按照国家精品课程申报要求,课程网站至少提供该门课程的课件、案例、习题、实训实习项目、学习指南等教学相关资料,总体要求是教学资源丰富。
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必须体现出职业性,通过精品课程网站,可以利用虚拟技术让学生更加直观面对知识,甚至可以直接动手操作。增加职业资格认证的内容,保证高职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效提高技能素质的提高。
3 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系统设计
根据平台系统构件的分析,要满足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以及其它兼顾要求,精品课程系统至少应该包括课程管理模块、互动程序管理模块、扩展程序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数据管理模块、站点管理模块,具体功能模块图如图2所示。
各个功能模块下面,可以在加入二级模块。例如互动程序管理模块下面,可以加入互动程序,包括BBS留言、在线答疑管理、作业管理、题库管理、自动评分系统。通过互动模块,可以让教师通过该平台与学生实现多时间段的互动,了解学生参与课程的情况。
4 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系统实现
系统的开发平台可采用Windows server 2003操作系统,它很好的集成了框架,相比其他操作系统,使用广泛、简单、开发效率高。
网络平台成模块化结构,可以提高重复使用率。利用进行编程。是微软公司的ASP技术发展而来的活动服务器网页的缩写,ASP脚本直接嵌入HTML代码,并且通过内置的ADO对象链接数据库等,使动态页面变得简单。通过Dreeamweaver结合对网页进行布局。
后台数据库采用SQLServer2005,它是一个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能够支持企业级关系型数据库的管理系统,能与windows操作系统紧密集成,具有方便易用的图形管理界面,使用友好。
5 结束语
网络平台的建设突破了原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空间与时间之间的限制,可以更好的实现教学。按照本文的方法,已经成功开发和建设了院精品课程《电气控制与PLC》,市精品课程《角膜接触镜验配技术》。在使用过程中反应良好。
[参考文献]
[1]侯治富,金祥雷,谷树严,等.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6(1):21-23.
关键词:精品课程建设;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教学改革
中D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8-0117-03
精品课程是教育部2003年开始着力打造的一批具有一流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旨在拉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启动十余年来,逐步形成了多类型、多层次的精品课程体系,为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造就高素质人才,提升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等,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精品课程在建设和推广应用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不少问题,如重申报,轻建设;课程资源建设缺乏导向性,导致课程资源匮乏,资源共享率低,可推广性差;课程建设缺乏持续性,无法及时更新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为例,从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内容改革及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经验做法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精品课程的建设提供经验和借鉴。
一、《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做法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教师是教学的主体,精品课程必须要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全面、年龄结构适合、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优良的课程师资团队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前提和保障。只有依靠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才能保证精品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等方面处于先进水平。具体经验如下:①注重师资队伍建设。精品课程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要注重高层次人才队伍的结构建设。《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课程组现有教师6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2名,讲师3名。人员组成兼顾老中青,有利于课程的传承与创新。成员均为博士研究生学历,都是教学和科研兼顾的教学科研型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且科研方向涉及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简称组培)技术应用的各个领域,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能将理论教学与科研实践有机结合起来。②加强青年教师培养。青年教师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它直接关系到精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课程组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来,先后引进3名青年博士充实到该课程教学。为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高校教学,提高教学水平,学校实施了青年教师导师制和岗前培训制。导师制采用“以老带新”方式,通过导师与青年教师的沟通交流,发扬和传承老教师的教学经验与教育理念,融入青年教师新型的教学思想和教育观念,从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岗前培训制结合课程建设的实际,通过组织青年教师观摩、试讲、讲课比赛,组织专家听课、考评,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教学水平。③提高师资队伍业务素质和学术水平。师资队伍的业务素质和学术水平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具体到《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中,建立良好的督导组听课评价和学生评教的教学评价体系,以及结合教学和科研的考核制度是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此外,课程组教师也是由一线科研人员组成,通过鼓励教师申请科研项目、选派青年教师进行国内外研修及合作访学等方式,科研和教学两手抓,以科研促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2.优化教学内容,重视课程的内涵建设。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精品课程要具有“一流的教学内容”。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则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内涵,因而精品课程的建设首先要优化教学内容,重视课程的内涵建设。《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在生命科学领域以及生产实践中的应用都极为广泛,因此课程内容的设置必须与专业需求、生产应用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针对这些特点,我们确定了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是:深化课程内容改革,重视课程内涵建设,以应用型本科技术人才培养为目标的精品课程内容体系建设。具体经验总结如下:①教学内容要在理论与实践、基础与新知、知识与技能等方面有恰当合理的布局和设计。《植物组织和细胞培养》课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组培理论知识与实验操作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续专业课奠定基础,并为毕业后从事生物医药、果蔬培育、农业科研和教育等领域工作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和技能培训机会。为此,2014版本科培养方案中该课程从32学时理论课调整为8学时理论课与32学时实验课相结合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②教学内容要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大纲以及教学质量标准。理论知识是基础,实践应用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因而2014版本科培养方案偏重于组培技术在科研和生产实践中的应用。以组培技术与育种实践和生产应用相结合开展专题讲座,并制订了更适合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应用能力的教学大纲和课程质量标准,以及教材知识与应用能力相结合的考核评价体系。此外,在课程内容建设上注重与其他相关课程的相辅相成,更加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应用能力的提高。
3.加强教材建设,搭建教材立体化平台。教材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要具有“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材”在教学内容上要能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反映世界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水平;在形式上应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网络课程建设和学科专业网站建设为依托,搭建集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程等教学资源构成的教材立体化平台,更好地为教学服务。为此,我们在《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教材的建设方面给予了高度重视,逐步完成了精品课程教材体系的更新和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①编写突出课程优势和特色的优秀教材,推动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资源工具,所建精品课程的知识体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等都通过教材反映给学生。《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属于生物技术类课程,具有知识更新快、国际通用性和可比性较强等特点。2007年,课题组广纳多种教学信息,联合全国8大农业院校编写了高等农林院校“十一五”规划教材――《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教材(一版,2007年,中国农业出版社)。该教材的编写人员均为多年从事植物科学研究的专家,在教材内容的编纂上具有学科优势,可以追踪学科发展的前沿,突出了该课程基本理论与技术应用的衔接,内容系统全面,形式多样,图文并茂,不失为一本适合于高等农林院校的优秀教材。该教材在各农业院校使用后受到学生和教师的普遍好评,获得2008年度全国高等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奖。2013年,该教材被列为全国农林院校“十二五”规划教材,进行系统的二版教材编撰创新,在教材内容上力求体现出学科的前瞻性、系统性、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性及学科的发展观。②搭建教材立体化平台,提高教学效率。教育部提出,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中,要采用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系列化、立体化的优秀教材。为此,课程组在精品教材建设中,积极创新教材规划理念,突破单一的纸质教材规划模式,遵从立足校内与面向校外相结合,普遍适用与突出特色相结合的原则,专门设立经费用于开发和建设符合教育教学规律的优质电子教材、网络教学资源,搭建教材立体化平台。立体化平台的搭建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起到了课程示范作用和辐射作用,实现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能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4.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教学方法的创新是精品课程建设取得成效的必备要素,精品课程要有“一流的教学方法”。因此在《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积极推进教学方法的创新,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①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具体在《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课堂教学中,我们采用了专题式教学,把每个教学点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技术结合为一个专题,结合教师自身的科研成果和经验于专题教学中,并通过师生的双向交流结合课堂讨论,保证了教学相长,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②加强实验教学,增加设计性综合实验,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课程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的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在植物遗传育种及生产实践中,因此我们在新版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实验课内容。在实验项目的设计上,根据科研及生产实践应用技术设计了一些综合性实验代替原有的基础性实验。同时,我们还尝试了开放性实验课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结合教学实习自行拟定实验方案,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些创新性实验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必要的实验技能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和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提高教学效率。2015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教高[2015]3号),指出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慕课”)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在世界范围迅速兴起,正在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发生变革,给高等教育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由此可见,传统的、单纯的课堂教学已经无法满足高校教学的需求,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教学技术发展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已成为当代高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手段。在授课过程中,我们不断探索和改进授课方式,将文字、插图、动画、视频等教学信息有机结合制作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模拟出植物离体培养的动态变化,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增强了直观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此外,课程组将各类教学资源用于创建开放式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了教学过程的信息化,为学生自主学习构筑了良好的学习平台和辅助支持。
二、《植物M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难点
建设精品课程对于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在现行高等学校制度环境下,《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建设中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考核机制使教师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对于教师来讲,不论是晋升职称,还是年度考核和年度研究生导师考核,都需要论文和课题支撑。频繁的考核要求教师发表高质量论文,主持高级别的科研课题,这就迫使教师必须将重心放在科研方面,从而轻视课程建设。
2.学生对已经建成的精品课程使用率低。学生更多关注考试核心的授课内容,对于课程相关内容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造成大量精品课程资料使用率不高,甚至闲置。
3.有限的精品课程建设经费很难报销,老师的辛勤劳动得不到经济上的体现。一方面,现有的课程建设经费额度低,一般不足1.0万元;另一方面,现行财务制度一般不允许教改项目的课题经费发放劳务费。课程建设过程中需要老师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完成建设工作,但很难实现其劳动报酬的体现。最终结果是,除非学校有教学改革考核要求,如晋升职称必须要有教改项目,一般教师都不愿意申请课程建设等项目。
三、结论及建议
建设精品课程是提升高校教学质量,开展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大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对于当前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组织与细胞培养》精品课程的建设为例,通过归纳总结多年教学经验,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内容、加强教材建设、创新教学方法等方面总结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并提出了精品课程建设中主要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教师考核机制,使得教师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学生对已经建成的精品课程使用率低,有限的经费很难报销,老师的辛勤劳动得不到经济上的体现等难点。为此,特提出以下建议:(1)深化高校教育体制改革,强化教学管理和考核,合理制订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之间权衡的制度框架。(2)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经费标准,大力改革现有科研项目经费管理办法,建议课题经费的30%―50%可以作为课题组成员的劳务支出预算。(3)建立课程多元化的学生考核机制,加大开放型题型的考核,重视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财政部.关于“一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Z].教高(2011)6号.
[2]董洪日.精品课程建设的现状、问题及走向――兼谈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2,(6):17-22.
[3]荣文婷,赵琳,裴然.国家级精品课程“卫星导航系统”建设策略[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2):160-162.
[4]柳礼泉,陈宇翔.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7(3):77-81.
[5]马悦,申永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精品课程可持续发展[J].中国大学教育,2007,(11):31-33.
【关键词】课程网站;设计;建设;学生
一、精品课程网站现状
1、为“评”而建,以“评”为目的,而非以“评”促建,以建为目的
许多高校对于进行精品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存在着误区,认为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就是通过评审,希望通过课程网站争取申报精品课程,因而忽略了教学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忽视了精品课程建设要达到以“评”促建,以用促建,应用教学改革的成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目标。大多数高校要求在极短的时间内建成精品课程网站,以达到申报要求为核心,网站的建设重点就是资料的罗列,外在形式的包装,这样的课程网站很难以学生学习为中心,也就无法达到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
2、缺乏优质教学资源,重建设轻推广,无法真正促进教学
精品课程网站被誉为精品课程建设的窗口,自然应该呈现出课程最优质丰富的教学资源,使课程网站真正成为辅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和平台。但是很多课程在建设网站时,因为时间短,任务重,从而将网站建设进行了简单化处理。这样做的结果是,课程资源简单贫乏,课程资源形式单一,只具有展示功能,没有考虑学生的使用和兴趣等等。
3、资源开放程度低,交互性不强,实际应用性降低
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课程资源共享是其根本目的。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共享一般主要有资源在线浏览、资源下载、复制资源、互动学习等途径,但目前大多数精品课程网站仅停留在使用静态网页为学生提供基本学习资源方面,课程网站的资源开放程度低,学生参与性少,网站交互性不强,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访问精品课程网站的兴趣和积极性,也降低了精品课程网站的实际利用率[1]。
4、栏目设置不合理,教学资源更新滞后,网站建设缺乏持久性
目前大多数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是从申报精品课程的角度进行,而非从学生使用的角度进行,因而在栏目设置方面必然偏向以通过评审和追求新颖吸引评委眼球为目的,从而给学生在浏览课程网站时造成了困扰。学生在浏览课程网站时,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理解和熟悉网站的内容和框架。
二、精品课程网站建设的基本原则
1、资源呈现形式的设计包装与资源内容的优质丰富并重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不仅要考虑进行框架与栏目设计,从形式上进行包装,符合申报精品课程的要求,更需要在这个平台呈现出优质实用的教学资源,突出课程教学改革成果,介绍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从而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帮助和引导。
2、课程网站的设计建设与课程网站的使用发展并重
实施教学改革,进行精品课程建设,设计与建设精品课程网站势在必行,但只停留在把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起来远远不够。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以及建设之后,必须考虑如何让课程网站投入使用,如何调动学生使用课程网站的积极性,如何使课程网站发挥最大的效用。
3、符合课程建设要求与以学生为本并重
在设计与建设精品课程网站之初,就不能只考虑到满足评审的需要,达到申报的要求,树立以学生需求为中心的建设原则是必须的[2]。通过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与使用,为学生提供学习、交流与互动的平台,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指导,使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增强学习能力和实践技能。
三、建设以学生为本精品课程网站的有效措施
1、结合课程特色设置网站栏目,针对学生提供丰富的特色资源
不同学校的学科和专业具有各自的课程体系和特点,精品课程及其课程网站应该根据专业和学科课程的特点进行网站设计和建设,根据课程特点对网站框架、栏目和内容的设计进行合理规划,能够凸显出本课程的特色。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的观点和立场来考虑网站的框架结构和栏目设置,力求网站导航分类合理、层次清晰,栏目设置科学,栏目设计明确清楚,符合使用者的浏览习惯。例如网站栏目的最佳数为5—9个,太过密集容易使浏览者产生压抑、烦躁的感觉。同时注重课程特色内容资源的开发,提高内容的科学性与趣味性,拓展教学资源的范围,去除过时传统粗糙的内容,添加新颖优质特色的内容,使丰富的特色资源既能给学生提供学习参考,也对拓宽学生的视野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3]。
2、面向学生明确课程网站的定位
学生是精品课程网站的主要使用者,在设计精品课程网站之前,要针对网站的使用对象进行正确的网站定位。网站的定位主要指网站的整体风格和色彩搭配、网站的资源内容及其展现形式、网站所预期的使用效果等[4],网站的定位能否针对面向对象,直接影响网站使用者的浏览兴趣和浏览频率。一般精品课程网站的面向对象是教师和学生,其网站定位应该简约大气、清新明朗,同时能够体现出学科课程的特色,给访问者既亲切又专业的感觉。网站的定位需要从多方面考虑,例如网站页面的色彩选择非常重要,色彩直接产生浏览者的第一印象,决定着浏览者的视觉感受,当然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网站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网站布局的设计,一般应该注意将最突出、最有价值的内容放在重点屏幕和显要位置,从而突出显示网站的优势内容,并同时注意页面平衡、上下左右均匀,使网站整体结构清晰、主次分明。
3、增强网站的交互功能,提高教学资源的可获取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在课程网站建设时,要从学生的需求和实际出发,开发真正适合学生的课程网站,就必须保证课程资源的可获取性,例如为动画、视频、PPT、图片等优质资源提供下载、在线观看的共享与获取途径,使教学资源真正能够为学生所用,达到帮助学生的目的。
4、注重课程网站的实用性,提高教学资源的质量
精品课程网站除了要呈现和共享教学资源,还要发挥课程建设成果的示范和传播作用。因此,网站建设中要在教学资源质量上狠下功夫,不仅讲求网站资源的丰富新颖,还要注重教学资源的实用性,使教师和学生通过精品课程网站优质资源的获取和学习,能够真正获益。
四、其他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建设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只有不断改进和更新,才能保证课程网站满足实际需求,提高课程网站的实际应用。在课程网站建设过程中和网站建设起来之后,还有其他一些应该注意的问题。
1、知识产权的问题
精品课程网站需要呈现优质丰富实用的教学资源,教师所制作整理展示的教学资源中,必然会引用一些参考文献、相关文字、数据表格、图片或视频资料等,有时会忽略了加注这些文献的来源,这样有可能会在以后的网站使用过程中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对自己的教学资源进行必要的知识产权保护。
2、避免为了技术而技术
大部分教师是不能独立地开发和设计自己的课程网站的,他们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必须在技术人员的配合下才能进行,有时技术人员和教师在网站设计和开发中缺乏密切联系和沟通,往往使教师的理念和思想不能很好地得到体现,教师无法将自己的想法得到付诸实际,从而网站建设只能在技术上得到实现,大大影响实际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