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语文在线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小学数学;趣味活动课;彰显;数学文化价值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10-0309-01
1.文化性缺失——数学教育价值失落的重要原因
《全日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观和数学价值观,特别要了解数学文化价值。
数学教学中文化性的缺失给孩子们造成了什么影响?为此,我们随机抽取了六年级的200名学生进行调查,让学生谈谈“学习数学有什么用?”结果,几乎90%的学生认为学习数学的最大用途是用来计算。学生对数学的这种片面认识,反映出目前我们数学教学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过分强调数学的工具作用,弱化数学的文化价值,忽视数学对其他学科的影响。这非常不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展与数学素养的提高。因此,新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人的发展”。
2.数学趣味活动课——彰显数学文化价值的有效途径之一
基于对数学文化的粗浅认识,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在体现数学文化的形态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数学趣味活动课成为我校校本课程之一。它以学生的生活和现实问题为载体和背景,突出数学文化,让学生感受丰富多彩的数学,着眼于促进学生个性自主和谐地发展。
我们的数学趣味活动课在重视课程表层的趣味性的同时,更注重课程深层内涵,努力挖掘数学文化的底蕴,展现数学文化的魅力,发挥数学文化在培养人文精神方面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实践,我们发现,数学趣味活动课不失为彰显数学文化价值的有效途径。下面介绍几种在数学趣味活动课中彰显数学文化价值的具体途径与策略:
2.1 充分利用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有意识地穿插相关的历史故事,数学背景知识等,定能激发学生思维,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2 搜集数学家故事,感受数学家的科学精神。阿基米德既是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同时还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他最有名的名言,就是:“给我一个立足点,我就可以移动地球。”他一生专心研究科学上的体积和浮力问题,其中一个有趣的故事,就是古时候有一个国王叫金匠打造一顶纯金的皇冠,国王因为怀疑金匠加了杂物,就请阿基米德鉴定,阿基米德一直在想鉴定的方法,就在他走进浴缸里洗澡的時候,看见满出去的水时,悟出体积的原理,他高兴地跑出浴室,大叫:“我找到了!”一时忘了自己是光着身体呢!
自从同学们听了阿基米德的这个故事,就一直成为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在数学趣味活动课之前,让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查找古今中外数学家的童年故事及他们严谨治学、勇攀科学高峰的事迹,然后利用数学趣味活动课进行交流或者进行故事比赛。现在的小学生,收集信息的渠道特别多,因此故事的内容也相当丰富。通过故事比赛,不但锻炼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更值得肯定的是让他们获得了一种精神动力。例如当学生听说八岁的高斯发现了数学定理时,跃跃欲试;当学生知道著名数学家欧拉在双目失明以后,也没有停止对数学的研究,并且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时,激动不已;当一些成绩中等的学生了解到欧拉在孩提时代一点也不讨老师的喜欢,他是一个被学校除了名的小学生,后来经过努力却成为了著名数学家的故事后,信心倍增;……
数学家的故事,既能让学生领略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又能让学生受到科学精神的陶冶和浸染,特别是磨砺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形成经得起成功和失败双重考验,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气度和胸怀,努力养成热情、认真、求是、求实的良好的学习态度。
3.反思与展望
数学充满着人性因素,承载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现代数学教育应充分体现数学的文化价值,实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在文化层面上找回失落的数学教育价值,是新课程赋予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的职责。
趣味数学活动课仅仅是我们所做的初浅的尝试,我们对数学文化的研究将更加深入,探索更多有效彰显数学文化的途径与策略,合适而巧妙地让数学文化走进课堂,渗入日常数学教学,关注未成年人的道德建设,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当数学文化的魅力真正渗入教材、到达课堂、溶入教学时,数学就会更加平易近人,数学教学就会通过文化层面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喜欢数学、热爱数学。可以相信,在数学文化的洱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心智得以不断的滋养,才干得以不断的升华,人格得以不断的健全和完善。
参考文献
[1]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2] 《教育文化学》郑金洲.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数学文化学》郑毓信著,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7
[4] 《数学教育的价值》/ 黄翔著.-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
[5] 《课程文化发展论》范兆雄著.-广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我们教师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正确把握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根据课文的教学需要,找准融合的整合点,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料和教学策略,使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的整合达到无缝隙的的融合。那么,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呢?
1.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应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来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解决学习中单调枯燥的问题,学生既感到有趣,同时又加深了对新知的理解。教师要深入钻研教学文本,从教学文本所提供的语言信息中精选出为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所规定的那些最具有语文价值的部分,精心地研究,把它作为整合课的整合点。在语文教学的过程,教师要通过语言文字训练向学生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认识事物,并逐渐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感知、理解、巩固、运用四个环节的有机统一。为了保持并端正这种兴趣,我们更应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目的。使用的教学课件应具有互动性和开放性,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双方的随机交流,信息技术的交互性,使得学习的互动性增强,实现了语文教学的真正开放,这也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整合课的生命力所在。聆听音乐,营造优美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听音乐放松了神情,活跃了思维,创新意识也就自然而然地得到了发挥;展示图片,营造民主的学习环境。不同的图片会给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引起学生不同的情绪变化。我们可以在课堂中充分发挥教学图景片的视觉效果,通过展示与课文相联系的不同投影片,放手让学生自由观察;播放动画,营造自由的学习环境,利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所配备的动画素材,引导学生观察,各抒己见,必将会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得以最大程度体现。
2.恰当运用信息技术,结合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2.1突破难点,拓宽视角。课文中的难点单凭教师讲解有时是难以理解的,通过先进的电教媒体形象的演示,能清楚的把一些难以演示的实验,不易理解的科学规律等变得具体化,化难为易,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使空间想象力、综合分析能力得到开发和发展。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的整体感悟训练中,彰显出其独特的导思引悟优势:一是可以提供形象直观的多面式学习内容,奠定整体感悟基础;二是能提供多感官综合刺激,导思引悟,激感,有利于学生参与感知语言的实践。如教学《爬山虎的脚》一课时,爬山虎如何向上爬对于学生来说缺乏了解,因此可以制成爬山虎向上爬的课件,以动画为主进行展示,让学生仿佛真真的看到爬山虎长叶、茎上伸出细丝,细丝触着墙头上变小圆片,巴住墙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全过程,清晰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看的清楚听的明白,溶入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教师此时只要稍加点拨,即可为学生突破难点。教师精心制作以学为主的课件,或构建相关"资料库",让学生通过相关资料的阅读,在线讨论的实践,在线测试的检验等相关链接,增大知识储备容量,拓宽了视角。
2.2借助图像,放飞想象。运用信息技术,在设计课件时对所学内容进行情节处理,采用有所跳跃,有所省略的方式,特意给学生留出想象的空间。利用信息技术将课件中的动画定格,请学生们延伸想象,续说故事,可有不同的结局,这无疑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力。
3.恰当运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要能够做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采取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改变课堂教学手段,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充满乐趣、充满活力的方法,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好的教学手段包括:
3.1实物演示。写入小学语文课本内容中的许多物体,孩子们都没有亲眼见过。孩子们一概不知,如琥珀。这很不利于孩子们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准备几块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琥珀,上课时利用实物投影仪分别演示给学生看。由于是实物,他们看的兴趣就会很浓,看的时候就会很认真很细心;他们就会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提出许多自己认为还不明白的问题,然后通过询问查找讨论,搞懂了,弄清了,自己的创新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加强。
3.2摹拟试验。例如《画杨桃》,同是一个杨桃,它能被画成不同的形状。其原因是每个学生所坐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杨桃的形状就不一样。教师可以把一个杨桃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现在屏幕上,让学生试着自己也去画一画,然后再变换位置看。这样一画一换,虽然学生仅仅是动动手动动腿,但他们在动的过程中已经是锻炼了自己的一种创新能力。
3.3虚拟假设。在小学语文课本中,许多文章的主人公结局都是极具有悬念性的。如《凡卡》《穷人》《卖火柴的小女孩》等,他们后面的故事会怎样发展呢?我们可以把这些文章的图片通过剪辑整理合并在一个地方,让学生自己选择其中的一个人物,把它后面的故事虚构成一段文字讲给同学们听。此举一方面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一次综合考验。
媒介资源课程开发的意义
媒介形式可以拓展小学语文学科的外延 语文学习的外延无限宽广,小学语文教材并非小学生的唯一课程资源,从语文教学的需求来看,可划分为素材性资源与渠道性资源,前者表现为教材形式,后者则指向媒介形式。合理利用媒介符合语文教学的学科属性,即最大限度地开辟知识获取与利用的渠道。对于处于成长期的小学生而言,诸如电视、网络、书籍等媒介接触不可避免,而“小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远非学校教育所能包揽”,语文教材只能涵盖那些具有典型意义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媒介学习则影响着学生语文素养的终身发展。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推动受教育者跟随社会前进方向,语文学科的外延拓展有赖于媒介支持,小学语文媒介资源课程开发不仅立足于学科现实,还决定着学科未来。
媒介内容蕴含知识来源
按照媒介的不同形式可划分为传统印刷式信息内容、传统电子媒体信息内容以及新兴数字电子媒体信息内容三部分,它们是语文潜隐性知识的最佳来源。首先,无论是以上哪种媒介,都是优秀的交互性传播工具,分别反映了语言文字的书面表达体例、口头表达体例以及声光图像表达体例,代表着语文知识的不同形态,且具有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特征,小学生广泛地媒介接触行为有助于语文知识获得的效率。其次,媒介信息资源涉及的内容囊括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所负载的价值观念指向社会形象、公共精神、意识形态等人文倾向性内涵,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但由于媒介制品的多样性以及媒体制作过程的产业化过程,其中有益教学的语文知识都是潜隐性的,需要教师进行筛选、转换以及创作处理。
开发的实施途径
小学语文媒介资源课程的筛选机制 媒介资源的涉及面极广,并不是所有的媒介内容都可以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知识构成,因此,媒介资源的前期筛选工作需要教学经验与智慧的参与,其筛选机制应适应小学语文的学科宗旨、小学生的学习规律以及语文教师的现实水平。第一是适应小学语文的学科宗旨,即媒介传播内容必须与语文教学目标一致。根据新课程改革思路,集中表现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体主义内容、培养社会公德的民主法治内容、渗透创新精神的科学人文内容以及确立健康审美情趣的生活化内容。第二是适应小学生的学习规律,符合青少年的认知特点与接受方式。例如,“百家讲坛”电视系列节目虽然是优秀的语文媒介资源,但并不适合小学生的年龄阶段,对此类资源的运用,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信息转化能力,抓住其中的核心教育成分,转化为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媒介形式(如卡通动画),在相关作文课、辩论会中引入。第三是适应语文教师的现实水平,扬长避短。例如,计算机操作技术好的教师可以关注教育类软件开发,寻找优秀的在线情景模拟平台,为学生创造鲜活的语言交际机会。
小学语文媒介资源课程的应用策略 小学语文媒介资源课程依照不同的媒介形式呈现出不同的资源运用策略。首先,最为常见的是书籍报刊等传统印刷型媒体,此类媒介形式一直充当着人们直接的阅读资源,语文教学与阅读不可分割,传统印刷型媒介是语言知识体验的有效工具。“全日制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的识字数量进行了规定”,书籍报刊中出现的汉字以常用字为主,可以辅助教师完成识字教学目标,教师可以收集其中出现的成语、俗语、歇后语等词类活用现象,为学生提供现代汉语规则的典型案例,整理出科普类、文摘类、报道类等不同的文体风格进行说明文、散文、新闻文体的体裁辨认,丰富的实践性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感,帮助学生写作。其次,传统的电子媒体,如电影电视属于需要转化的教学资源,青少年具有良好的模仿能力,电视电影类语言对小学生的影响较大,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声音、画面类素材强化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例如,《开心词典》《幸运52》等知识性、娱乐性兼顾的优秀电视节目可以成为教学活动开展的模拟范本,让学生分别担任主持人、嘉宾、参赛者,将语文教材中的学习内容纳入模拟节目的考察范围,加深学生的知识记忆。再次是新兴电子媒体的应用,新兴电子媒体以移动电话、计算机网络为代表,蕴含着汉语拼音、英文字符、数字图标等鲜活的语言材料,教师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与兴趣动机,适时引导教学。例如,《网络三国》等网络游戏蕴含着一定的历史背景知识,并展示出一种主动探索型的学习过程,它给予教师的启迪是利用教育类游戏软件来影响未成年人的兴趣喜好,做到娱乐性、知识性、教育性的相互统一。
参考文献
关键词: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方法;不足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0-0147-01
识字教学作为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关键点,很大程度上会因为小学生自身的特点以及教学方式合理性的不足,导致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教师系统、全面的对影响因素进行考虑,进一步强化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水平,帮助小学生进行全面发展。
1.低年级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1教学内容枯燥。一般情况下,在实际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过程中,可以发现小学生的集中注意力的时间均不长,不能真正的集中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严重制约着识字教学的顺利开展。现如今,在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工作中,通常是以介绍生字的字义为主,主要涉及了对笔画、读音的教学,然而由于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该种教学法被应用的较为枯燥,致使教学内容不能有效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影响识字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近几年,我国小学低年级语文生字教学内容量正在不断的增加,教学任务也越来越艰巨,这就说明教师的引导以及教学内容的重要性,然而大部分的教师在教学中会轻视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严重影响着识字教学的顺利开展。
1.2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小学生相比于其他年龄段的学生而言,其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均具有一定的不同,在实际的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工作中,需要选择更加丰富的教学手段,科学合理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强化教学质量。然而在如今大多数的低年级小学语文识字教学过程中,其教学方式太过单一,造成学生的注意力难以真正得到集中,制约着识字教学的效果。一般情况下,目前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还是以教师讲授学生为主,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的方式,教师向学生介绍生字的读音,笔画以及字义,但是这与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及好动的年龄特点并不十分相符,导致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1]。
2.低年级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教学方法
2.1识字教学的教学形式需要进一步丰富。在小学生教学学习的过程中,实际的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教学手段是十分关键的,若是由于教学形式太多单一,很大程度上会制约着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大大影响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质量,造成教学效果不尽人意[2]。鉴于此,这就需要教师有效应用肢体语言,对生字进行示范。正是因为小学生思想、行为上较为积极、活跃,在实际的生字学习过程中需要借助肢体语言展开演示,让学生对字形熟记,帮助学生对生字的意义进行理解。因为在生字学习的过程中,小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性不足,再加之教师单纯的应用枯燥的方式讲解生字词,很大程度上引发学生的厌倦,这就需要应用做游戏的手段展开相关生字词的学习,在大大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借用帮助学生学习应有的知识。比如:应用编故事的方式把需要学习的新的字词串联成为一个生动简短的小故事,接着向学生进行讲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效果。再比如在具体的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会需要学习一些动作示范性较强的词汇,很大程度上和动作产生紧密的联系,就像"跳高"、"拔河"、"跑步"这些词,教师需要给学生展开相关的动作示范。可以增加课堂气氛活跃度之余,也能够强化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更好的集中注意力。与此同时,教师需要凭借游戏的手段,对生字学习方式进行丰富。
2.2与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效进行结合。众所周知,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较为复杂,小学生的最为普遍的特点就是好动、活泼,然而小学生自身学习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较为简短,这就需要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最大程度上在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中强化识字的教学质量、效果[3]。与此同时,加之小学生的好奇心均较强,教师可以在具体的生字教学中,切实有效的应用这一特点,科学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小学生的识字能力,强化学生对汉字学习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
2.3应用多媒体技术,丰富的教学情境。目前,我国的信息技术水平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在实际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获得了大力的应用,在有效集中学生注意力之余,也丰富了教学形式。众所周知,小学语文低年级中所学的汉字和小学生实际生活存在一定的联系,这就需要在汉字的学习中通过实例展开识字教学,比如在学习"车"这一词的讲授中需要应用实例或者图片的方式展开讲解,提高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的记忆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形象性。另一方面,在具体的识字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环境进行合理的创设,比如:应用播放音乐、图片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展示所需要学习的字形、字音,最大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3.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工作作为复杂的一项工程,我们简析了低年级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低年级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的教学方法,分析和探讨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满足学生自我成长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相臣.浅谈小学语文新课程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策略[J].网络导报・在线教育,2012,33(2):110-110.
关键词:凉山彝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问题,对策
西昌学院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民族地区学生多元评价方法与评价工具研究》前期研究成果,课题号XY09-2B08。西昌学院教研项目《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教育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一体化课程体系的构建》研究成果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西南部,是四川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自治州辖17个市县(其中有11个国家级贫困县)、616个乡镇,面积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达478.94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52.88%;彝族人口占49.41%,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彝族地区农村基本处在大山之中,地理条件恶劣,交通、信息不畅。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小学语文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彝族小学生语文学习,降低升学率,也不利于当地学生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甚至也将影响凉山地区总体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所以解决彝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是有价值的。
一、凉山彝族地区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 缺乏汉语言学习语境
凉山彝族地区农村小学生基本来自高寒山区,彝族生比例达到70%以上,个别学校甚至达到95%以上(如喜德县民族小学)。由于受环境的制约,学生家长很多都不会说汉语,和孩子交流都使用母语(彝语),他们已经习惯了使用彝语言进行交流和思考,当学生进入小学,面对用汉语言教学的课程,根本就听不懂,更不要说学习了,这就导致不少学生来到学校必须先过汉语语言关,先学会基本的交流用语,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但即使这样,由于周围大多数场合缺乏汉语语境,汉语言学习的效果并不是很好,这样不仅影响了小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还影响了其他课程的教学。
(二)教师素质不高,影响语文教学效果
1.教师学历低、任务重
凉山彝族地区农村小学地处偏远山区,语文教师大多是中师毕业或者代课教师,大部分教师只接受过中等师范教育, 知识层次较低;也有部分教师属于民教转正, 缺乏基本的教育理论素养。很多教师不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不懂英语、不懂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也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吸取知识的速度慢、渠道窄,跟不上小学语文教材的变化和时代的要求,在个别学校,一个教师既承担语文教学,还承担数学等其它课程,教学任务重,出现了对教学疲于应付的现象,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2.教师语文教学观念滞后
凉山彝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由于长时间住在山区,信息闭塞,新的教学理念引不进来,从而导致了农村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滞后。很多教师认为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识字,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导。不少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没有站在课标的高度,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作为教学的重点。语文课堂上依然以分析讲解为主要方式,段段分析,句句讲解,老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听讲。教学思路公式化,常按“识生字-给课文分段-归纳中心思想”三步走,整个教学环节很少让学生思索。带有填鸭式的知识灌输倾向,不注重彝族小学生个体感受以及师生间的互动,更谈不上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3. 语文教学手段单一、方法不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教师仅仅使用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本语文书进行课堂教学。在字音教学上教师只是简单地停留在口头读音练习上而不善于运用直观方法进行教学;写字教学基本以抄写为主来加深识字认字的印象,而忽视对彝族小学生写字教学的示范指导;教师在课文阅读教学上不注重“以读为本”,把大量的时间都放在对课文的讲解而不注重彝族小学生自身的朗读;习作教学脱离生活,不注重教授彝族小学生对生活经验的积累,一味追求范式。
(三) 教学资源不足
与城市学校相比,彝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学资源不足,硬件、软件设施不全。目前凉山州内11个国家级贫困县90%的村小教育情况都非常简陋,20%的乡小教育设施也不完善。全州处于较差办学条件的村小学生计91526人。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村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所采用的还是最原始的教学方式: 一本教材,两支粉笔,一本教参,根本没有其它辅助教学设备和辅助教学手段。如在小学语文第三册《北京》中,文章通过描写北京的景物来表现美丽的北京,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大山里的孩子很多还没有看过电视,老师除了干瘪的讲授没有其他任何的教辅手段,如果有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北京的图片或视频,教学效果肯定会更好。在计算机大行其道的今天,很多乡村小学都还没有计算机,其它先进的教学设备更谈不上。
二、对策
(一)营造汉语言学习环境
针对学生缺乏汉语言语境情况,语文课程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有针对性地进行口语交际训练,与彝族小学生平等对话,营造和谐气氛引导学生学会表达,鼓励他们发表看法﹑自由交流,从而使他们增强汉语言的口语表达能力,让他们在今后的语文课堂学习中更加自信地接受语文知识。在课堂外要鼓励加强彝族学生与社会的接触,多注重彝族小学生和汉族小学生的交流互动。例如:在课外活动中,通过多让彝族小学生与周围的人、物、大自然多接触,让他们带着兴趣通过各种感官去感知,通过与老师和汉族同学进行讨论交流来提高汉语交流水平,为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二) 多途径努力提高凉山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
1.加大在岗教师培训力度
针对目前凉山彝族地区农村小学教师的素质普遍不高的现状,可从三个方面加大在岗教师的培训力度。
第一,基本语文教学能力培训(汉语言文学基本知识、语文教材教法、教师教育技能)。目的是使教师掌握语文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够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
第二,语文教学新课改培训。目的是使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注重创新思维的训练,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整合,让学生自主探索,自我建构认知结构。同时对学生实施多元化的评价,用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第三,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目的是要使教师学会采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学会制作课件,网上查找学科教学知识和内容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做到与时俱进。
培训方式从地区的实际出发,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形式,如短期培训、校本培训、自主培训等,用以切实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高在岗教师语文教学素质。
2.政策支持,引进高素质人才
由于凉山彝族地区农村地理条件、环境等较差,很难留得住人才,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都调到条件好的学校,而当地教师严重不足,新教师又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这些农村小学。鉴于这样情形,笔者认为地方政府可以考虑在政策上予以倾斜,提高教师待遇,或者进行定向培养,引进优秀人才,提高教学质量。
(三)争取投入,加强学校教学资源建设
硬件、软件设施不全,是影响农村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阻碍农村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瓶颈。教育主管部门应该按国家规定的标准配齐教学设施。学校领导也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多方筹措资金,添置教学设备,努力改善教学条件。同时,凉山彝族地区农村小学应抓住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投资加大力度的机遇,加强学校教学资源建设。
1. 政府加大对农村小学投入力度
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首先要积极争取地方财政对农村小学的投入,政府是学校教学资源建设的投资主体,应该大力改善小学的软、硬件设施,开展学校信息化建设,缩小农村小学和城市小学的差距。
2. 面向社会,争取多渠道建设资金
近年来,在我国政府的引导和鼓励下,有很多世界知名企业和个人纷纷参与到教育的投入中来,出现了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项目。如“中英西南基础教育项目”就是由英国国际发展部出资,国家教育部和省级政府配套部分资金,旨在促进中西部贫困县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的国际合作项目。再如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螺髻山小学争取到了上海商人个人捐款资助建设了一间计算机机房和一个远程教育教室。今后,我国政府还应积极鼓励和争取社会各界以适当的方式参与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例如:建立面向学校的优惠服务制度,向中小学,特别是边远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捐赠所需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
注:本文感谢黄远春教授的指导
参考文献
[1]凉山彝族自治州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3月)
[2]郑方平,郑婷婷,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第6期 ,第27卷 2011年12月
[3]张华,新课标下农村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在线 2008年4月
[4]陈 芳, 农村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改善对策,资治文摘2009年4月
[5]吴平,提高民族地区教师信息素质教育水平的对策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6(5)
[关键词] 新课改;电教媒体;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71-1
根据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把多媒体技术应用到语文教学的课堂中,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讲授教学手段,而且激发了学生学校兴趣,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在这里就小学语文课堂中如何合理应用电教媒体浅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传统小学语文课堂存在的局限
传统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气氛死气沉沉不利于学生走进情境,调动不起学生学习兴趣,更延缓了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其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电教媒体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现代教育技术正在改变着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开创了语文教学的崭新局面。多媒体走进了中学语文教学课堂后,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一种教学工具,多媒体之与传统媒体,它无疑是先进而高效的,关键在于我们的使用是否正确、合理。明确它只是一种辅助的认知手段和工具,必须为我所用,不能成为课堂的主宰。新课改的实施,要求必须对多媒体合理的使用。在这样的要求下,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改进。
三、电教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在教学中,着重抓好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导入、讲授与总结这三个重要环节,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激趣导入。“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开头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就如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师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结合所教课文的实际情况,运用电教媒体,创设出好的课堂导入,上课一开始就能深深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情境,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导入教学有很多方式方法,现择要介绍如下:1.音乐激趣导入。《卢沟桥烽火》一文记叙的是“”的经过,在线了那段令中国人不能忘怀的历史。但是学生里这段历史比较久远,所以为了能使学生进款进入血丝这篇课文的状态,我从先是播放一首《我的家在松花江上》,让同学们跟随激昂的旋律走进那种历史情境,接着我便顺势简单讲述“”之前的大背景“九一八”。立刻吸引了学生,引起了学生探究这段历史的学习兴趣;2.创设情境导入。小学课文中,许多文章文笔清新、意境优美,有的是借景抒情,有的是叙事抒情,有的是喻理抒情。教学这类课文,教师可借助电教手段,创设出课文情境,激起学生乐学的情趣,使他们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
(二)助力讲授。1.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抓住重点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这些词句在课文中起到点明主题、提示中心的作用;2.借助课件,突破重难点。《黄河的主人》、《安塞腰鼓》等课文,里面包含着丰富的民俗知识,所以学到处给学生播放汹涌黄河之上行进的羊皮筏子的录像,同学们就有一种切身感受,便于理解黄河的主人艄公的高超技能;3.借力多媒体,长文短讲。在学习《天安门广场》理解天安门广场的方位图时,我采用长文短讲的方法,出示天安门的建筑物方位图和一张简易方位图,学生一下子就能理顺天安门广场各建筑物的位置;4.作文课中,唤起学生思绪。有时候,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会在作文课中唤起学生写作思绪,拓宽学生写作思路,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欲望。我们班在学习作七《给老师的一封信》中,适时播放学生和老师一起经历过的情景照片,把学生引入情境,勾起温情回忆,拓宽写作思路。
(三)升华总结。课堂结尾往往是总结中心、点明主题、升华情感、拓展迁移的重要环节,起到画龙点睛的功效。课堂教学总结一般有以下几种类型:
1.朗读欣赏。如《夹竹桃》一文,总结时适时适度地播夹竹桃的各种形态的图片以及月光下的夹竹桃,让学生欣赏品味夹竹桃的韧性和引人无穷幻想,再通过配乐齐声朗读又把学生带入到夹竹桃旁,使学生对夹竹桃无与伦比的韧性、无与伦比的引人幻想的特点理解的更为透彻,也更深入的理解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
2.巩固升华。如学习《钱学森》一课,讲读后,投映相关影片。学生仔细观察后,结合课文内容认真思考,纷纷发表见解。通过热烈讨论认识到:钱学森的科学力量是巨大的,他的爱国情怀是令人刻骨铭心的。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感。
3.拓展延伸。在学习知识关联性很强的课文结束时,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此时多媒体课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学习古诗《示儿》时感受到路由强烈的爱国情感之后,趁热打铁,拓展延伸,出示路由的其他爱国诗篇,为学生们的古诗分类积累理清脉络,也在爱国情怀感染下便于更快的记忆。在学《最后的姿势》时,感受人物形象和舍己救人精神情感升华之后,顺势出示在汶川地震中更多想谭千秋老师这样的舍己救人的英雄人物,使得学生顺畅的积累素材,受到教育。
总之,我们的语文课要讲出语文味的同时还要适时地借力于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厚实后学生的课堂积累,拓展学生的学习思路。
参考文献:
[1]黎奇.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蔡慧琴,饶玲,叶存洪.有效课堂教学策略[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3]李勤.小学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A].课堂教学问题诊断与教学技能应用丛书[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8.
[4]谭文丽,文莉.新课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校本研修热点丛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一、花哨的课堂设计使学科教学变调了。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的主要目标,语文学习姓“语”,而笔者所见的有些整合课却因一时误解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的精神而走进“肥他人田”而“荒自己园”的歧路之中:播放音乐调适学生心境,引用影视片断刺激学生视觉,课堂中信息过多过滥,语文课异化成“大杂烩”的综合课;许多老师为了突出信息技术的优势,过于追求课件界面的精美,语文课异化成信息技术展示课;有的教师为图方便,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语文课变成了"流水课";有的课大量运用 “花哨”、, “好玩”的多媒体课件,再加上美妙的音乐给学生感官上的愉悦感受,语文课上变成了“快乐大本营”;有不少整合课如“满汉全席筵”,既有有动态画面展示、课本剧表演,又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
二、提倡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化课堂教学,但实际教学中却将教学文本冷落了。
有的教师让课本闲置一旁,完全忽视文字本身所承载的价值观念,文化背景;有的教师过度依赖课件,让学生只读课件上的某段、某句、某词;有的教师用荧屏取代了课本,在让学生在欣赏课文的配音朗读时,不让学生看教学文本,却让学生看课件,而课件文字下方配有与文本内容无关的动态画面,字体又小,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集中到文字的朗读上;有的课,教师忙于让学生看多媒体资料讨论、忙于让学生交流网上搜集的有关课外知识,将学科教学应有的个性迷失在课件和网络之中;有些课忽视对文本的阅读理解而过多过早补充内容,或过多地进行非语文活动;有的课教师放任学生抛开文本,依据网上搜集的资料任意拓展延伸;有的语文课堂上常常展示过于追求图象的效果,与文本主题关系不密切的课件。
三、本想借助网络培养学生能力,却将语文实践削弱了。
对于小学生来说,语文实践的主渠道仍在课堂上。但从听课和看教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整个课件的结构和一些问题的"标准答案",教学时学生按教师预先设定的没有多少语文实践的模式下进行学习;有部分教师整合课中滔滔不绝,荧屏演示不断,学生却一直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有的整合课,学生自由诵读的太少,或没有;有的教师在学生读书的同时播放有声音、有画面的课件,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不读书而看课件,或不认真读书;有的整合课上该认的不认,该写的不写,本来应该让教师范写,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写的写字教学内容却制成软件,演示播放代替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基本的书写技能引导;将留言板、在线聊天室替代语言表达的培养等等。听说读写淡化了,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没了,语文学科的特点也就没了,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也就成为空话。
四、录音工具本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却忽略了现实情感,语感培养减弱了。
整合课堂上,许多教师常常是每教一段,就迫不及待地用信息技术出示相关景物的照片,直化语言,替代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个性化的感悟;有的教师课堂以形象的画面代替词义的理解,该读的不读,该结合上下文理解的不引导学生理解,没有达到让学生真正理解并能正确运用的目的;有的教师随意增加课堂容量,没有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也没有给学生质疑的机会;更多整合课上的范读是没有的,取而代之的是声情并茂的课文录音;有的教师用听课文配乐朗读、搜集资料替代语文的朗读感悟,结果课文读不顺,更别说理解感悟。
五、突出了重点,却将整体把握弱化了。
有的教师喜欢用大屏幕出示重点词句,脱离文章整体,让学生孤立地理解课文中的一个词,一句话;有的教师在大屏幕出示的某些段落中标出重点语句,脱离大的语言环境和内容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诵读、理解;有的教师喜欢要学生凭兴趣选读自己喜欢的一句话、某个段落,随后教师用课件呈现并引导学习,最后又忽视引导学生整体回归文本,弄得课文支离破碎。
六、一堂课容纳了太多东西,却使独特体验虚化了。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学科整合课中,老师由于课件事先设计的过程与结果是不能临时改变的,便强行引导学生向着所谓唯一正确的方向走下去,学生只能顺应教师的思维方式简单作答,没有学生对教学文本的多元反应,更没有学生个性体验;许多多媒体课件带给学生过多的“引导”与“暗示”,进而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独特体验;有的教师用大屏幕出示重点语句,学生刚粗粗地读了一遍,教师就问“你读懂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有的教师将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完全可以理解的有些文本内容设计在多媒体课件中,上课时急于用预设的课件完整地演示其体验过程;教案型的教学软件呆板,缺乏对学生独特体验过程细致入微的展示;常常有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展现学生没有切身体验的场景,用图象代替了对语言的体味,代替一种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妙感受。
关键词:微课 小学语文 信息化教学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科技技术的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行业中也融入了信息技术。
1.“微课”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微课”伴随着“翻转课堂”的走红,曾一度的被教育者所追捧,很多教育界的学者都试图对有关微课在课堂教学中的可能性与优势进行探索。其中,美国圣胡安学院率先将微课应用于教W当中,其职业安全课程的在线教学形势很大程度上受到学生的欢迎。但是,微课主要面对的对象还是学生,结合微课和提升老师专业的研究过少。经过调查,目前“微课”在大学、高中、初中、小学、中专、高职等教育机构都有涉及,并且也较为广泛,比如说数学、物理、英语等等课程,但用于语文教学辅助的文献资料相对较少,并且没有系统的研究。
2.目前研究中的不足
(1)目前的研究多数都集中在“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研究范围较大,通常情况下包括老师的知识结构、专业素养、发展策略等等,但是对于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研究与理想目标还是相差甚远的,实际上“信息化教学能力”才是教师发展的核心能力。
(2)在目前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对于教师信息化的教学能力发展问题研究仍然相对局限,没有切实的把微课应用于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相关研究中,与教师的信息化社会发展需求不匹配。
(3)在对微课的研究中,多数都是以学生为核心,这实际上也是一个不置可否的问题,微课视频制作的目的确实是为了学生而服务的,但是换一个角度来说,微课对于提升老师信息化的教学能力也是有益的,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老师的专业发展技能。
3.根据小学语文课内容确定微课类型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运用微课提升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过程中要确定好微课的类型。
3.1微课的分类
微课的分类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1)对知识的传授可以分为:知识讲授类、解疑答惑类、试验演示类以及其他类型。对于知识讲授类来说,通常对小学语文中的重点、难点以及考点进行侧重的教学,其方式也不局限于课堂;解疑答惑类指的是围绕典型例题、疑难杂症的解题思路进行分析解释;试验演示类指的是对教育教学实验的设计合演示;而其他类型则是除了上述三种类型的所有类型。(2)按照教学环节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新课教学类、复结类、习题解答类等等。(3)按照教学方法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分为:导入类、讲授类、提问类、启发类、合作类、作业类、只是理解类等。(4)按照传授的价值进行分类,可将其分为:“传道型”、“授业型”以及“解惑型”。
以上的4种方法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微课的基本分类,有些微课可能并不输入一种简单的类型,而是多种混合型。
3.2微课类型的确定
微课类型的确定要根据其主题的类型来决定。比如说像故事讲授类的微课,需要更加注重熏陶、迁移磨合的作用,适合德育类的主题。
4.小学语文课微课教学设计要求
4.1教学对象要有针对性
设计微课之前要先对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基础能力进行分析,根据不断年龄段的学生选择适合的微课内容,比如说同样的知识,面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教学的设计也有所不同。要根据不同的状况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方案以及授课手段,这也与“个性化教学”的理念相匹配。
4.2教学内容要循序渐进
《学记》中说到不可陵节而施,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发展水平都有差异,并且对于知识的接受方式也有迥异,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要合学生认知发展阶段像匹配,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图片、动画、音乐等表现化的知识更容易被接受;而高年级的学生可以接受一些稍微抽象些的知识,其内容的呈现并不一定要局限于图片、动画的形式。
4.3教学方法要有创意
对于学生来说,学习不同的知识一定要有不同的教学方式,有创意的教学策略才能使微课“鹤立鸡群”,吸引学生的兴趣。
4.4表现手法要有创新性
我们需要突出教学的重点,用学生的角度看滑模,同时要保证滑模的清晰、美观,当然声音也是视频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音色也能够为最终的效果加分。老师的讲解要语音标准、语速均匀、情感饱满。音乐方面可以根据需要,配合一些轻柔的、符合主题内涵音乐,切忌干扰解说。《一分钟兴趣课堂》按照儿童的思维逻辑展开,通过类别合情景自问自答等手段推进教学内容,内容组织合教学策略都实现了创新,技术手段也不复杂,像孩子介绍他们是从哪来的,是一节值得学习的微课。
4.5教学效果要达到预期目标
在微课录制之前,不仅要对教学的目标进行思考,还要考虑到教学的效果。录制微课的目的就是要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比如说,讲授型的微课侧重讲授知识点;解题型微课针对典型的例题进行解题思路的分析。
就目前情况来说,微课虽然在很大范围上已经被广泛运用,但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微课运用仍然存在不足,需要小学老师针对当前的问题努力创新,跟上时代的步伐,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目的。
参考文献
[1]李翠.小学语文微课设计开发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5.
关键词:信息技术 优化 小学语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1
1 前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信息技术对于各行各业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同样,在教育领域当中,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型教学方式正逐步取代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生动形象而又简便易行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提高课堂效率以及学生的接受程度上都有着明显的优势。
尤其是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当中,由于语文学科基础性、人文性等特点,再加上小学阶段的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年龄特点,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的使用就变得尤为必要。
通过对现阶段小学语文教学的总结,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技术能够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更加生动、更加有趣。同时,不少教师在利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因此,教师应该通过采取一些措施,充分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来优化小学语文的教学。
2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师备课
目前,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教学观念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传统教育模式已经逐渐被替代。因此,教师可以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采取多种的方式来优化教师的备课方式,为课堂授课的顺利进行做好准备。
2.1 整合资源,建立教学资源库
随着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结合的越来越密切,许多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往往采用电子课件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系统讲解,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搜集教学素材,制作教学课件。然而,目前教师在备课时往往依赖于庞大的网络资源,工作效率比较低,最终所采用的素材有时候甚至并不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因此,教师完全可以根据目前教学大纲的要求,搜集有用的网络资源和教学素材,建立专门的教师专用的数据库,分门别类进行管理归纳,包括课文讲解素材、音频视频的剪辑以及课后练习题目的总结等,以供教师备课使用,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教师的备课效率,提高备课水平。
2.2 加强交流,备课资源共享
目前,我们已经成立了专门的教研小组,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完全可以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教师可以在这个平台之上相互交流教学经验,互换意见,将自己的教学思路以及备课成果上传至平台,相互借鉴,各自完善,反思自己的不足,汲取别人的长处。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进行在线教学研讨,相互学习,思维相互碰撞,使得教学方案以及教学课件更加合理、完善,为进一步的授课打好基础,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3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师授课
对于课堂授课来说,信息技术的一个强大优势在于更加生动、具体。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丰富课堂形式,优化教师授课。
3.1 创设情境
与以往传统的“一言堂”的授课方式不同,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具体内容,在课前导入以及课堂讲解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具体的情境,利用生动有趣的图片、充满趣味的音效或者更加直观的视频动画等形式,在第一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得他们能够快速地将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来。让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上进的心理状态,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1]。
3.2 突破重点难点
对于那些教学的重点以及难点,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在备课的过程中采用较多的篇幅进行梳理、总结、归纳。根据导学课件的要求,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意见,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教师进行补充、强化说明。对于那些难以理解的课文内容,如《刻舟求剑》、《称象》等故事内容,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视频动画的形式加以呈现,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具体环节,加深印象。
4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优化教学的重要基础,因此,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独特优势加以优化管理。
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建立师生交流的信息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可以将语文学习的良好方法呈现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呈献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表现对他们的方法进行完善、补充。另外,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对于语文课的意见和建议发送给教师,教师可以根据这些建议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借助信息平台进行交流能够避免现实中学生因为畏惧教师而不敢言说的局面,能在最大程度上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加强交流。
5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需注意的事项
5.1 避免过分依赖
在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教学的同时,教师还应该特别注意,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教育的根本是人的教育,因此不能过分依赖。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授课的同时,还应该注意与自己的讲解、板书等传统方式相结合,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以及想象的空间,重视语句的优美之处,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避免出现多媒体成为课堂主人的情况,重视学生的实际感受。
5.2 密切结合学生实际
教师在制作课件时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特别要注意的是密切结合学生实际,根据自己学生的学习水平、接受习惯等实际特点,对课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避免拿来主义,完全利用网络素材的情况。在课堂上,教师还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具体反应,适当地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步骤,以学生为宗旨,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
6 结语
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语文的教学是一种在新的教学思维指导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拥有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只要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加以注意,就能够对教师的备课、授课、改进师生关系、加强学生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山东省昌邑市外国语学校,山东 昌邑 261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