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管理战略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供应链;战略模型;运作
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供应链管理战略模式作为一种新的业务流程模式,供应链管理在增强企业竞争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供应链管理战略模型在企业竞争中是分析企业战略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模式。这种战略模式在竞争力分析中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即自身的横向关系的分析,内生能力分析以及纵向关系的分析。
横向分析主要是企业将自身的供应链模式与同类竞争对手进行对比分析而得到结果。纵向上主要是将企业当前的供应链模式与以往的供应链模式对比分析得到的综合评判结果,这两种战略管理模式对于供应链模型的塑造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而且在这方面应当不断的加大对供应链物流的调整力度,以保证企业在这方面拥有一定的竞争力。
1 供应链管理战略概述
供应链管理战略是企业发展中的一项综合性工作,这对企业管理水平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具体而言它可以分为供应战略、经营战略、物流战略和设施决策等内容。同时这项工作的完善也能巩固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
(1)供应链管理战略的概念。企业为了对客户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需要建立一个反应快速灵敏的供应链战略管理模式。这也是供应链管理产生和发展的一个根本动力。建立供应链的过程中应当注重用先进的理念考察和调动战略管理的重要性。企业与相关的行业厂商相互联系构建战略联盟也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往往与供应商、制造商之间存在密切的经济往来,无论是产品的生产和销售都像一个巨大链条将各种功能不同的企业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为提高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和供应链的顺畅运行[1]。通常在企业发展中都要建立一个很好的供应链以保证企业在正常的经营中能提升企业的运作效率。例如在新产品的开发中,销售企业首先对产品进行相关的设计,然后交由生产型企业组织生产。
(2)供应链管理的特征。企业供应链的建立都是有较强的互补性的企业建立的战略联盟机构。这里所说的互补性都是企业之间由于性质和功能不同而产生的合作空间。例如生产型企业专注于产品生产和品质的提升,营销性企业则专注于产品营销策划,这两种类型的企业就存在很大的合作空间,也是巩固战略联盟的重要基础。
2 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1)企业对市场的反应速度会因供应链的完善而提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之间的竞争环境也越来越激烈,企业为此纷纷将自身竞争力的提升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因此企业对构成自身竞争力的几个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了比较分析,供应链管理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提升供应链最大化的效益。供应链的成分比较简单,企业之间大都是单项合作关系,但是这种合作对企业之间的供应链质量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在这样的基础上企业之间应当能够通过他们在合作上的关系和基础更加重视企业之间的协调性和秩序性。在合作之前,企业应当能够通过供应链条的不断完善而加强企业之间在合作项目上的默契性。因此在企业建立和优化自身供应链质量的过程中应当不断加大对供应链质量的管理力度。
(3)供应链的建立应当始终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基础。消费者需求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当前个性化消费已经在市场上普遍出现和存在。而且在这样的基础上,未来个性化消费还需要不断呈现出新的发展需求。为此,企业应当对消费者的需求做出更加迅速和快捷的反应才能满足市场的竞争需要。因此企业在建立供应链的过程中应当更加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更为重要的是要对消费者的这种需求做出更加迅速的反应。这一点应当成为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中的一条重要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3 供应链管理战略模型的建立
供应链管理作为一项战略在企业中的建立是经济发展必然趋势,也是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和运作效率的必然之举。为此企业应当更加重视这一战略在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具体而言企业供应链管理战略模型的建立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1)首先确立供应链管理战略的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关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目标在上文已经有所论述。基本目标的设立必须遵循以上几种原则,对于他们的建立不但需要在这样的过程中加强他们之间的联系。同时对于这一战略的基本原则还应单给以更大程度的支持。在这样的基础上应当不断加大他们对核心问题的审视和思考。
(2)建立与供应链管理相对应的组织部门。作为一项战略,在设计和实施过程当中必须建立相关的工作部门。为战略的开展和实施建立相关的基础和根本动力。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应当不断加强他们之间的基本联系。而且还应当优化人员配置和部门管理规范。供应链管理是一项系统的工作,他首先需要协调内部部门之间的联系,其次还要协调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
(3)加强对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评估和测试。任何一项系统的运作都需要经过不断的完善和调整,尤其是对于刚刚建立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应当及时的对系统的运转效率,部门工作等会内容进行科学的评估,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发现供应链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采购管理 采购策略 激励机制
一、供应链管理下采购模式
(一)准时制采购模式
其与以往采购模式的最大区别是在于其受订单的驱动。当产品订单下达后,采购部门以此为依据制定初步的采购计划,而供应商则准备相应的物资,当详细采购计划交付后,供应商便可迅速根据计划将物资交付给厂方。准时制采购是经过准时制生产演变而来的,其管理主旨是在于在合适的时间及地点,为所需提供相应质量及数量的物品,这是当下最为先进的一种供应链管理模式。它充分凸显了供应链管控的时效性、全面性和协调性,同时也提升了供应链的应变能力和反应能力。
(二)联合采购模式
联合采购是指将多个有相同物料需求的企业联合,并完成相关物料的采购。这样就可以增加物料的总采购量,提高供应商对其的重视,从而在物料采购的过程中获得价格折扣等相关的优惠。
(三)外包模式
受新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影响,企业重点关注的都是自身的核心业务,而将生产中部分结构及制造工艺复杂的产品外包给相应的供应商,即“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提高生产效率。
(四)采购联盟模式
采购联盟是指由两家或多家实体联合起来共同采购而形成的横向联盟体。最早在公共部门,如卫生和教育部门,采购联盟的应用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随后在零售业,采购联盟的发展也比较迅速。在制造业领域,采购联盟也正日益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
采购联盟或采购组织将分散的采购需求信息汇总,从而为物资的运输、储存和配送提供便利。比如,汽车企业有很多外地配套件企业,每家企业都有一个零件仓储点,如果使用小额配送的模式,必然会增加配套件企业的运营成本,从而转嫁于汽车企业及最终用户。但如果这些企业形成采购联盟,能够实现大规模统一配货,进而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益。
二、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管理的实施方法
(一)选择合适的供应商
物料采购是企业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企业所需的物料数量非常大,当物料确定后,就要开始进行物料采购的相关事项。企业要重视这方面的管理,构建一个包括物料采购、产品研发及生产等全方位工作的管理小组。小组的主要工作内容是搜集并分析与供应商相关信息,包括其产品的生产开发、产品报价等相关信息。判断其是否符合企业的相关要求。如果其满足企业规定的标准,就可以与其进行商谈,为两者之间的长久合作奠定基础,并签订物料供应合同,为企业的顺利生产提供保障。
(二)加强对采购物料的分类管理
由于企业生产中所使用的物资物料种类很多,有些物料并不适合以长期供货的方式进行采购,长期采购模式是建立在企业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之上的。企业必须依照具体的情况进行合作关系类别的判定。物料分类主要依据有以下几个方面:物料在生产中的重要性;物料供应市场的风险程度;物料的质量以及供货的稳定性;不同供应商之间的实力对比等。再根据判定结果选择与适合构建长期合作关系的物料供应商进行洽谈和商定,并制定长期合作合同。
(三)培养长期合作伙伴关系
为了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保持与优秀的供应商之间的良好合作,而两者之间的良好合作的基础则是两方企业负责人之间的沟通和支持。为了维持彼此间的长期合作关系,供需双方之间要明确彼此的期望和需求,以此为依据进行沟通和交流,实现信息共享和彼此间互助,从而实现双赢。
三、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管理的优化
(一)采购流程的优化
采购流程是采购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其直接关系企业的成本造价与运营效益。为充分贯彻供应链管理理念,必须对传统供应方式进行优化,从而适应客户的要求以及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采购流程的变革与信息化构建是提高采购效率的有效途径。采购流程重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提高企业内部之间的团队协作能力,建立统一的企业采购流程和规定;第二,提高与供方及企业客户之间的沟通交流,及时将相关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反馈,提高采购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二)供应商关系管理
供应商关系管理(SRM)的目的是为了与优秀供应商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其能够对内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进一步提高组织采购的效率,减少成本支出,优化供需双方的资源利用率,提高竞争力,实现共赢。
(三)采购成本优化
采购作为供应链管理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企业运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供应链管理的质量和促进企业的发展,必须重视对企业采购工作的管理,重视采购环节中各参与方之间关系的构建,这直接关系着采购物料的质量与价格。
四、结束语
现阶段市场经济繁荣发展,采购作为企业发展的关键部分,其已经在新供应链管理理论的指引下,不断发展和改进,为企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效益增长点。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先进的管理理念,对供应链流程进行改革和优化,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质量、节约成本,进而促进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周珠.供应链管理模式下采购管理研究[J].知识经济,2015,02:111
>> 人力资源供应链的构建分析 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人力资源外包流程设计 心理契约在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电子商务时代人力资源供应链管理研究 浅谈企业人力资源供应链的管理模式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供应链初步探索 制造企业采购供应链人力资源管理初探 供应链的战略导向分析 刍议现代物流中的供应链管理与供应链战略 供应链管理战略与发展趋势研究 供应链管理战略模型的建立与运作 供应链管理战略的探讨 供应链战略成本管理探讨 供应链管理战略研究 供应链管理战略核心 丰田供应链管理战略 谈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市场导向与组织绩效的关系 供应链管理与供应链金融服务 《供应链管理》教学理念与方法 供应链上资源型企业战略协同模式设计与优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Arthur, J. B., & Boyles, T. (2007). Validating the human resource system structure: A levels-based strategic HRM approach.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17, 7792
[3]Autry, C. W., Skinner, L. R., & Lamb, C. W. (2008). Inter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s: An empirical study. 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 29, 5374
关键词:供应链;物流管理;资源共享
一、供应链环境下物流管理的新特点
(一)信息共享。供应链环境下物流信息流量大增,需求信息和反馈信息以网状式传递,企业可以清楚地看到供应链上各个环节的市场信息和需求信息,供应链环境下有需求信息、供应信息以及共享信息三种信息流在系统中运行。在供应链管理中,节点企业之间具有利益的一致性,他们形成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企业信息交流不受时空限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供应链物流管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共享信息,实现系统各方的无缝连接。
(二)协同合作。供应链强调建立核心企业的各成员之间的网链关系。哈里森强调了供应链的战略伙伴关系,将供应链定义为“执行采购原材料、并且将其转化为成品,并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 温德尔和菲力浦也强调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用户有效开展工作。与传统物流管理相比,SCM下的物流管理注重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将关注的焦点扩大到了整条供应链上的所有部门,而不仅是单纯地关注物流职能部门。 合作思想贯穿着物流管理的始终,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新型的物流配送模式形成,如:企业内部自建物流体系、第三方物流体系、第四方物流体系等,这些都体现出了供应链物流环境下物流管理的协同、合作思想。那些实力较强,具备完善、畅通销售网络的企业一般都是采用自建物流体系的方法,将物流稚嫩看作是企业核心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各业务部门之间的联系,强调综合集成管理,将要素合作和资源重组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三)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由供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中小企业一般采取第三方物流的形式。第三方物流不仅起到了厂家与供应商之间的纽带作用,而且还要根据客户需求圆满完成配送任务。第三方物流的流程贯穿着整条供应链,这是一场跨职能、跨行业的流程,在信息技术推动下,物流管理流程绩效凸显。供应链环境下,最好将物流管理业务承包给第三方,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第三方物流公司则应根据供应链特点来运作,实现管理目标。第四方物流参与者的范围和服务更加广泛,可以开展多流程、多功能的供应链业务,通过协作,第四方物流可以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集中资源为客户完美解决问题。
二、供应链环境下企业物流管理的创新战略
(一)加强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物流组织是将采购、储运、配送、物料管理等物流功能整合到一个供应链组织中,通过物流过程管理将采购、储运、配送、物料管理等物流功能有效整合从而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强调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协同合作,提升企业的物流运转速度。与此同时,应以网络和电子商务为依托,通过集约化、现代化管理,改造传统物流业务流程,利用ERP、电子商务套件和CRM等WEB技术将上下游企业组成一个动态的、虚拟的、全球网络化的供应链网络,实现从产品设计、需求预测、外购、制造、分销、储运和客户服务等环节的增值。
(二)强化物流服务的创新。首先,导入先进的物流服务理念。物流作为连接生产与再生产、生产与消费的桥梁和纽带,要求有很强的服务性。国外对物流业的界定是归属于服务业。因此,物流的核心观念是服务观念。要学习先进的物流运作方法,首先必须要掌握先进的物流理念;其次,强化物流服务内容的创新。由于顾客在服务、价值等方面的期望越来越高,物流管理必须以顾客为导向,重新定义和设计物流顾客化服务的内容,在运输、仓储、配送等功能基础上不断创新服务内容,为客户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物流服务;再次,物流服务方式的创新。企业要自始至终参与客户的物流管理运作,通过与客户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变传统的与客户“一单一结”的拣选交易方式为与客户共同制定物流解决方案的现代服务方式。
(三)强化物流的结构性创新。结构性战略包括渠道设计和网络分析两个部分。渠道设计包括重构物流系统、优化物流渠道等,是供应链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优化物流渠道,可以降低供应链物流成本,同时还可以提高物流系统的响应性和敏捷性。物流管理的另一项战略性工作就是进行网络分析,这是物流系统优化设计的参考依据。 其中网络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对库存状况进行分析,不断降低库存成本;对用户服务进行调查分析,反馈市场需求和用户需求,找出服务水平与成本的最佳比例;对物流信息的传递状态进行分析,提高物流信息传递的速度和透明度;对物流运输方式和交货的状况进行分析,提高运输渠道的合理性;对合作伙伴业绩进行考核与评估。
进入21世纪,变革成为永恒的主题。变化的速度远远超过人们学习的速度。物流产业在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的驱动下,经历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全球物流已经进入供应链年代。因此,作为物流企业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开创物流管理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通信设备企业在现展的浪潮中,但还是带有传统管理模式的思想。在供应链管理上,基于“预测—计划”的管理模式,仍在一定程度上引导者通信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但这种供应链管理模式,缺乏柔性,不适合当前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①供应链缺乏反应能力。供应链反应是一连串的活动过程,体现过程链中的全面性和时效性。一些通信设备企业在供应链的活动中,表现出供应环节不顺畅的问题。例如,在收到订单到组织生产环节,明显表现出行动性的不足。所以,通信企业供应链运行效率整体偏低,与快节奏的社会需求相矛盾。②存在产成品存货偏高的问题。就实际情况而言,通信设备企业的供应链存货规模还是相对较高的。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供应链管理成本上升,而且极易出现大规模库存下的低效率资金周转,通信设备企业出现资金缺口,这非常不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
2强化通信设备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应对策略
2.1强化供应链管理意识,形成正确的供应链管理思想
供应链管理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作,强调通信设备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之前,树立起正确的供应链管理思想。这样,依托正确的管理思想,有助于供应链战略的计划与实施,促使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强化供应链管理意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运用供应链管理,首先需要树立企业为中心的思想,这样才能照顾到供应链的整个体系。所以,通信设备企业不仅仅是将供应链管理定义为操作层面,而更多地是从战略层面加以全方位的认识,以发挥供应链管理效率。在供应链管理意识的强化中,积极体现供应链的战略作用,为通信设备的生存发展创造力量。
2.2构建供应链战略联盟关系,提高通信设备的市场竞争力
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下,通信设备企业要形成强有力的竞争优势,不仅仅需要依托强大的科研技术能力,而且需要构建有力的供应链战略联盟伙伴。在系统的供应链环节中,企业间依托自身强势制造单赢的局面其实是短暂的,难以使其可持续发展。①在业务外包下,可以强化合作伙伴关系的资源共享、优势互比,以及分担风险。这样一来,可以促使通信设备企业的业务流程更加顺畅,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②在实施关系营销的过程中,可以让各节点企业建立起纽带关系,强化供应链中的技术、信息等方面的联系。尤其是与重要客户源建立稳定而良好的关系,对于通信设备企业的长足性发展非常重要。与此同时,基于关系营销,也可以有效地促进供应链中企业间的相互信任,提高合作力度,进而逐渐构建供应链战略联盟的关系。
2.3发展供应链管理信息技术,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
通信设备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应依托现代供应链管理,形成以现代信息技术支持的供应链管理形态。通信设备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IT技术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市场营销、支持服务、人事资源等方面。①完善的信息系统,依托于相关技术的支持。通信设备企业可运用CIMS、JIT、MRPII等技术,有效的解决企业在生产环节所面临的问题,以实现对供应链的有效管理;在企业资源、设备等的配置方面,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实现科学合理的优化配置。②通信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要针对信息化项目,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以提高信息技术与供应链管理的契合度;以企业长远发展为需求,优化已有信息平台,以满足企业当前及未来的发展需求,进而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2.4培养供应链管理人才,促使通信设备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发展
人才无疑是发展的基础动力,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通信设备行业,更加强调供应链管理人才的培养,以迎合企业发展的需求。通信设备企业要拓宽人才培养的渠道,在多元化、多形式的条件下,进行全方位的供应链管理人才培养。同时,企业也需建立相应的人才引进机制,构建有力的人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的大背景,以确保人才队伍的稳定性,这点对发展中的通信设备企业非常重要。
关键词:供应链快速反应能力核心竞争力
一、引言
所谓供应链,是指商品从加工原料开始直到最终到达消费者手里的整个过程中,参与了该商品价值形成活动的上、下游企业相互连接所形成的网络。
供应链上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实现供应链的总目标。为优化其性能,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必须以一种协调方式运作,把供应链看作一个完整的运作过程对其进行管理,这样就可以避免或减少各环节间的延误或浪费,在一定的时间内,用更少的成本,实现价值增值,这就是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所谓供应链管理是指对供应链中的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规划组织、协调及控制。
二、零售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零售企业竞争力,实现其竞争战略,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有利于零售企业实现供应与需求的有机衔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在零售领域中,存在着供应商——零售商——顾客这样一个最基本的供应链条,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避免信息失真、提高顾客信息反馈效率,使供求有机衔接、协调一致、反应迅速。
2.有利于零售企业实现精确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降低成本是零售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对于零售企业供应链来说,供应链的赢利就是从顾客那里赚取的收入与供应链的全部成本之间的差额,供应链的成本越低,就意味着企业的获利空间越大。供应链管理就是要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也就是说供应链管理就是不断优化,提高资源利用率。
3.有利于零售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就必然要进行业务流程重组,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方法,进而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4.有利于零售企业加快资金周转
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比一般企业的资金周转时间缩短40%~60%,而资金周转时间的缩短就意味着企业资金利用率的提高。
5.有利于零售企业改进交付可靠性,缩短交付时间,提高服务质量
企业通过加强供应链管理,可以大大缩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时间,从而获得无法复制的竞争优势。现阶段中国市场上产品品种越来越多,消费者需求变化越来越快。所以,在这个变化的世界里,成本固然是一个重要的竞争优势,但是快速响应消费者的需求,进而有效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是竞争的根本。
6.有利于零售企业成为受欢迎的合作伙伴
实施供应链管理使供应商和零售商实现信息共享,供货商们可以直接进入到企业的系统,各企业实现信息共享,在共享的基础上,交易双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利益矛盾体,而是建立在战略发展思维基础上的受欢迎的合作伙伴,实践着双赢的方针,协调彼此的行为。
三、零售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实施策略
1.转变观念
零售企业要有效的实施供应链管理,企业全体员工都要转变观念、统一思想,理解供应链管理理念,明确认识到满足顾客的期望是企业的最终目的。
2.明确供应链战略,获取战略匹配
实施供应链管理属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所以在设计和导入供应链管理系统之前,正确的做法往往要求企业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在此基础上,企业实施的供应链战略必须与企业的竞争战略相互匹配,也就是说企业的供应链战略与企业的竞争战略拥有相同的目标。获取战略匹配有三个步骤。首先是理解顾客;其次是理解供应链;第三是获取战略匹配。通过实现战略匹配以实现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微观平衡。
3.科学设置岗位工作流程,重视人才储备
在供应链设计环节,首先我们应科学设置各岗位的工作流程,实现对供应链整个链条各环节的有效、严格控制。其次,人才是关键。从零售企业的现状来看,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的短缺最为突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应加快引进、培养、建立一支精通供应链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队伍。4.企业业务流程的再造、调整和能力整合
首先变革企业内组织结构。即要变革原有的垂直型的组织结构和企业运作方式,建立扁平化的管理组织。这样既有利于职能之间的协调与综合管理,又有利于针对特定的顾客迅速、有效地开展商品开发和运作。其次进行商品品类管理。按照商品类别来建立项目团队,这种组织形式在零售业中运用得最为广泛。
再者采用有效的信息技术系统,如EDI、ERP、INTERNET技术等,实现信息共享,建立统一标准、统一数据格式的信息处理平台,整合了自身信息系统和客户之间的交易数据,努力做到整个业务流程过程中信息交换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5.优化物流配送系统
优化物流配送系统除了前面提到的有效的信息技术系统外,还包括合理控制库存、科学选择、安排运输和仓储设施布局。
6.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对于零售商和供应商来说,如果企业单纯从自身利益出发必会使自己陷入“囚徒困境”。为此,双方必须以一种协调的方式运作,将彼此看成是合作伙伴,而不是视为博弈对手。
四、结束语
供应链管理在美国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到重视、从经验到科学、从自发到自觉的认识过程,这对中国零售企业很有借鉴意义。200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更名为“美国供应链管理事业协会”标志着世界物流进入供应链时代。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环境;效率
1.引言
环境问题是全球商业活动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众多的企业将环境改善活动集成到其战略计划与日常运营中,商业组织正面临着市场与环境绩效之间平衡的压力[1-2]。研究者为研究了如何降低制造业对环境的负影响,提出了将环境管理与供应链管理两者的研究集成起来,满足商业需要的绿色供应链。
由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提出较晚,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权威的定义,但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一种现代管理模式,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得产品从原材料的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及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3]。从已有的文献来看,目前国内绿色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绿色供应链实施驱动力分析。本文综述体系如图1:
图1 研究框架
2.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方面研究综述
朱庆华等(2005)讨论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与内涵界定、研究内容以及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等,为企业实施从供应链管理战略模式到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模式的转变提供决策支持[4]。董雅丽等(2008)根据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和特征,设计了具体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提供了一种定量的评价依据[5]。朱庆华等(2005)研究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质量管理对其的影响,为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提供决策支持[6]。
叶飞等(2010)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绿色供应链管理驱动因素、绿色设计与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说明绿色设计对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7]。黄国青等(2007)分析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征,给出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的影响因素[8]。张华伦等(2006)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做出了理论探讨[9]。刘威(2010)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分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的方法研究,并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韩志新(2010)引入成熟度理论,提出绿色供应链管理成熟度模型,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评价绿色供应链管理成熟度。
以上文献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涉及的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但研究有一定的局限,绿色供应链是社会全方位的集成,在对其绩效评价时难免会有一定的主观性,且有些指标量化时并没有合理的体现出其作用。但其从侧面反映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常见问题。
3.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综述
王能民等(2007)在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进展回顾的基础上,研究了绿色供应链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特征的环境管理模式。汪应洛等(2003)探讨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认为共生原理、循环原理、替代转换原理与系统开放原理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应该遵循的基本原理。庞燕等(2011)考虑低碳经济环境下,运用钢铁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构建钢铁制造业“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绿色供应链结构。李霞等(2014)认为不断提高的环境标准和环境政策迫使企业重新整合供应链资源,率先在中国开展了绿色供应链管理,并将其逐步推广至上游供应商。李海萍等(2004)论述了生态工业园和绿色供应链管理,并提出了制造业企业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田中禾等(2007)在介绍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及其建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提出了关于对我国企业绿色供应链重整与优化的对策建议。
4.绿色供应链实施驱动力研究方面文献综述
朱庆华等(2009)基于系统观思想,通过对289份企业问卷的分析,勾画动力、能力转换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框架模型。朱庆华等(2010)以系统动力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压力/动力-实践-绩效之间的关系,对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动力机理进行了研究。郭承龙等(2011)从成本角度探讨林业绿色供应链动力,探讨在整链内追逐更高的利益分配比例正是林业绿色供应链形成的动力源之一。
在绿色供应链实施驱动力方面的研究比较少,但突出显示了针对供应链的协同发展过程中,驱动力起到的关键性作用,也表明了绿色供应链的强劲动力。
5.结论
综合以上文献研究,目前绿色供应链发展还不完善,但绿色供应链有着强劲的发展力,绿色供应链满足更快、更具有柔性、更有效率和更具有社会责任的商业需要。作为未来发展中供应链的一部分,企业、中间环节角色以及消费者要以绿色生产、绿色运输、绿色消费为基本导向,全力协作,共同经营绿色供应链,使整个供应链快速完善,提高经济效益,达成一定的社会效益,全方位解决供应链效率问题。(作者单位:1.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2.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学院)
参考文献
[1] Sarkis, J. A St rategic decision framework for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3, 11: 297~ 409.
[2] Khoo, H H, et al. Creat ing a green supply chain[J]. GMI, 2001, 35(Autumn): 71~ 87.
[3] 黄凤文,吴育华. 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发展前景研究[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252-256.
[4] 朱庆华,赵清华. 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绩效评价研究评述[J].科研管理,2005,26(5):93-98.
[5] 董雅丽,薛磊. 基于ANP理论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模型和算法[J].软科学,2008,22(11):56-63.
[6] 朱庆华,耿勇. 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与绩效关系统计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25(5):13-19.
[7] 叶飞,张婕. 绿色供应链管理驱动因素、绿色设计与绩效关系[J]. 科学学研究,2010,28(8):1230-1239.
关键词:企业 供应链物流管理 核心竞争力 共赢
一、我国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供应链成员企业缺乏信任与长期合作
供应链是网络结构,涉及企业众多,因此,链上企业的合作对供应链管理效果影响重大。受传统买卖关系,商业模式的影响,目前,中国诸多商业企业依然无法领会供应链管理的核心思想,供应链成员企业间缺乏信任,将责任、风险等转移至上游或下游企业,导致短期合作,是我国企业在进行供应链管理时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耗费成本并制约我国供应链管理发展的重要因素。
2.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发展不协调
信息网络化,是全球经济竞争的必要手段。为了存活与竞争,中国大多企业都改变了传统的管理手段,采取信息系统来进行辅助管理,但大部分企业虽然能够引进信息管理系统,利用率和效果却差强人意。有些信息系统不适合企业的业务流程,严重影响了制造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效果;有些企业完全依赖于信息系统,而忽略了数据维护等持续发展,耗费成本却得不偿失。我国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与企业发展不协调,是我国供应链管理发展需解决的又一个问题。
3.我国企业缺乏基于供应链的竞争战略,效率低下
对于供应链成员间企业的战略联盟关系,很多企业缺乏正确的认识。供应链的上下游企业节节相连、环环相扣。上游企业都是供给者而下游企业都是客户,企业间都是供应和需求关系,任何环节出了问题,都能够影响到整条供应链系统。上下游企业间的关系是合作大于竞争,这是与传统的企业战略关系最大的不同。
4.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不适应供应链管理需要
虽然企业竞争理念已从“纵向一体化”转向为“横向一体化”,但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大多依然采取传统的“金字塔”型。这种结构下,企业各部门只注重自身利益,缺乏交流,信息沟通容易出现停滞或者误差,这种对市场变化的不敏感大大影响供应链管理的效果。
做好供应链企业间战略关系的管理,不仅需要做好企业内部的供应链管理,还要对合作企业间的供应链管理的进行协调。很多企业实行业务流程重组这些变革措施,仅仅局限在本企业内部,而没有站在一定的高度对供应链的整体组织结构、合作方式等实施变革,这样局部的举措难以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优化。
二、提高我国企业供应链物流管理的对策研究
1.精诚合作,加强互信,形成长期合作关系
建立供应链管理网络时,应对合作伙伴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不仅对产品等硬件方面进行考察,更要对双方的经营理念,企业价值观,合作范围、服务支持等进行全面考量。这个过程也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因此,选择合适的企业作为供应链网络中的合作伙伴,是一项最为基础的工作,为以后企业间更好地合作做好铺垫,一定要慎重选择。
确定合作企业后,要建立互信机制,激励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供应链网络错综复杂,链上的企业依然是独立的企业法人,虽有合同的约束,合作与竞争并存的关系使企业必须在相互依赖与各自的独立之间找到平衡。信任是合作的根本,为供应链的长久生存和成员企业的共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建立健全先进的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
现在经济的发展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使企业更快的获得新的商机、获取优惠的价格,供应链网络上的企业合作,更加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通过网络系统和电子技术这些载体内网与外网的建立,企业更加便捷的获取供应链网络上企业的资源信息。利用MRPII,ERP,JIT管理等软件,不仅使企业内部管理明细,而且可以建立企业外部网,与上下游企业互联,以增强快速沟通、快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引进信息管理软件时,一定要选择适合于本企业的供应链软件。一个独立的软件很难能够适合于任何一个企业,或是整个业务。因此缺乏系统的协调性,我们需要一个整体战略管理者如核心企业来协调解决信息化的问题,为整个供应链网络获取利益。
3.建立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竞争战略
供应链网络上的企业形成的是竞争协作的战略联盟,通过链中的上游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物流服务商等各自发挥特长,发挥各自竞争优势,相互依存共同发展。通过业务外包合作模式,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链上合作企业的资源,致力于本企业的核心业务、分散风险,从而获得更大的竞争优势。随着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商品升级换代及客户多样化的需求日益明显,竞争的资源从有形至无形,信息、知识和创新能力等都成为竞争对象,因此,建立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竞争战略至关重要。
4.重组企业组织结构进行业务流程再造
关键词:供应链;企业流程再造;动态评价
中图分类号:F014.3 文献标识码:A
一、优良供应链设计与几个因素的关系
供应链系统的设计,就是要建立以一个重要的企业为核心、联盟上游企业和下游企业的协调系统。要想提高供应链管理的运作绩效,除了要有一个高效的运行机制外,建立一个优化的供应链系统也是极为重要的一环,供应链的设计则是建立优化的供应链系统的基础。
供应链的构成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实际经营中,不可能随意改变供应链上的节点企业。因此,作为供应链管理的一项重要环节,我们必须重视供应链的构建问题。一般说来,设计优良的供应链系统应该考虑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一)供应链设计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一个设计精良的供应链在实际运行中并不一定能按照预想的那样,甚至无法达到设想的要求,这是主观设想与实际效果的差距,原因并不一定是设计或构想的不完美,而是环境因素在起作用。构建和设计一个供应链,一方面要考虑供应链的运行环境(地区,政治,文化,经济等因素),同时还应考虑未来环境的变化对供应链的影响。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变化的眼光来设计供应链,无论是信息系统的构建还是物流通道设计都应具有较高的柔性,以提高供应链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二)供应链设计与企业流程再造工程的关系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供应链的设计是一个企业的改造问题。因为供应链管理引进的是一种新的思想,要按照这种思想重构企业的运作框架和战略系统,就要对原有的管理架构进行反思,必要时要进行一些革命性的变革。所以,供应链系统的建设也就是企业或者是企业群体进行业务流程的重构过程。要从管理思想革新的角度,以创新的观念武装企业(比如动态联盟与虚拟企业、精细生产)。
(三)供应链设计与先进制造模式的关系
供应链设计既是从管理新思维的角度去改造企业,也是先进制造模式的客观要求和推动的结果。如果没有全球制造、虚拟制造这些先进的制造模式的出现,集成化供应链的管理思想很难得以实现。正是先进制造模式的资源配置沿着“劳动密集――设备密集――信息密集――知识密集”的方向发展,才使得企业的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发生相应的变化,从制造技术的技术集成演变为组织和信息等相关资源的集成。
(四)供应链与产品的关系
一般来说,企业生产的产品可以分为两大类:功能型产品与创新型产品。功能型产品是指满足基本功能需要的产品,不随时间改变许多,有较为稳定且可以预测的市场需求,生命周期较长,不经常更新换代,竞争激烈,边际利润较低,如日用品。创新型产品是指增加了特殊功能的产品,或技术与外观上有创新的产品,这类产品往往具有较高的边际利润,需求可能无法准确预测,生命周期短,在市场上易被竞争者模仿,从而竞争优势降低,导致边际利润下滑,如时尚品等。供应链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有效地传递产品,不同的产品对供应链的需求有所不同。企业对自身产品的分析和判断是供应链设计与完善的前提。不同的产品也需要有不同的供应链策略及其相匹配的供应链。在为企业设计供应链之前,需要考虑企业产品的需求差别。
(五)供应链系统的设计原则
供应链系统是由上游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等节点组成的有机动态系统,在该系统内存在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三种流动,供应链本身也具有战略、战术和操作层三个层面。所以,在供应链系统的设计过程中,我们应该遵循系统工程和模块化的原则,即自顶而下的设计和自下而上的实施,将供应链系统的战略目标进行层层分解,直至操作层如采购、仓储、生产、运输、供应商关系管理等等具体操作内容这一操作层次,以各单一功能为模块,为该模块设计良好的信息接口及交流渠道,以供应链整体优化为目标,考虑市场与产品未来的可能变化,从而设计出有良好的兼容性、可扩展性、适应性的优化供应链。
二、组建优良供应链联盟的关键工作
要建好供应链,首先要强化合作意识。供应链管理不再孤立地看待各个企业及各个部门,而是要把所有合作企业间的内外联系体――供应商、生产商与销售商等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且供应链中的各企业应变过去的“敌对”关系为紧密合作的伙伴关系。这样,合作企业间就可能借助对方的核心竞争力形成维持甚至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对供应链中增加价值和降低成本有关的所有联系进行积极主动的管理,以完成大家共同的目标――为最终用户及时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在此目标下,企业将产生强烈的合作意识,组建供应链联盟就成为企业的内在需求。但要取得联盟的优良效果,先要做好几件关键性事情:
(一)建立明确的供应链战略体系
供应链战略是用于指导整个供应链高效运作并获得可观利益的原则,它需要清晰明确地表达出来,并成为各成员企业行为的统一规范,这是供应链战略联盟得以组建的基础。供应链战略一方面明确了供应链组建的目的及意义,也就是供应链运行最终需要达到的成就,供应链战略联盟各成员企业在战略体系的指导下互相协作。在这方面,供应链战略也可以看作尼尔•瑞克曼在《合作竞争大未来》中提到的“远景”,也是供应链战略联盟的驱动因素。另一方面,在“远景”的规划下,供应链战略又成为了各成员企业行为的规范。各成员企业在供应链战略的指导下,能够很清楚地辨别行为对供应链绩效的危害程度、自身对供应链的适应程度和贡献,以及可供改进的机会等等。因而,一个明确的供应链战略体系对于供应链战略联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二)寻求合适的合作企业
没有合适的合作企业,不仅会侵蚀企业的利润,而且还会使企业失去与其他合适企业合作的机会,从而无形中抑制了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因此,要按照以下原则选择合作企业:
1.合作企业必须拥有各自的可利用的核心竞争力。合作企业间都拥有各自的核心竞争力,并使各自的核心竞争力相结合,才能提高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效率,从而为企业带来可观的效益。核心竞争力包括: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快速高效的物流,快速的新产品研制,高质量的超值服务,最大限度的成本降低等。
2.合作企业必须拥有相同的企业价值观及战略思想。企业价值观的差异表现在:是否存在官僚作风,是否强调资金的快速回收,是否采取长期效应的观点等。战略思想的差异表现在:市场策略是否一致,注重质量还是注重价格等。如果合作企业间的企业价值观及战略思想差距过大,合作必定以失败而告终。
3.合作企业必须少而精。选择合作企业要有强烈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过滥的合作可能导致过多的资源机会与成本的浪费。
(三)建立合作企业间的信任机制
信任是合作企业间进行有效合作的纽带与保证。然而,虽然供应链各企业的决策者们也深知合作的重要性,但却往往对“合作条款”缺乏信任度,或处于“观望”和“保留意见”状态,怕本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吃亏”,希望尽量将责任风险成本等转嫁给其他合作企业,同时竭尽全力地将利益收归自己的囊中。如果是这样,企业间就无法建立起有效的合作。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在合作企业间建立信任机制。
这种机制一方面使合作企业视他们的“共同产品”――被顾客满意的程度为生命,从而实现合作企业的共同目标;另一方面,使合作企业在制约机制约束下摆正本企业的位置,并自觉遵守“合作条款”。这是合作企业间成功合作的重要基础。合作企业间只有建立了信任机制,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才能得到保证和提高,企业才能赢得长久的竞争优势。
(四)及时解决合作企业间的问题
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一条长长的供应链高速运转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链”中的各企业由于工作目标不尽相同,其工作方法也会因组织管理方式以及组织文化等方面存在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在日程安排、成本的分摊及利益的分配等方面也可能存在分歧。这些问题如得不到及时、圆满的解决,整条供应链的运作效率就将大打折扣。因此,企业最高层领导对于供应链管理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要成立专门的小组,灵活、务实、忍耐、宽容的态度,及时协调解决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促进供应链整体目标的实现。强烈的合作意识与良好的供应链,是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基础。企业只要能够寻求到合适的合作企业,建立起合作企业间的信任机制,及时解决合作企业间的问题,并投资建设物质技术基础设施,就能为提高供应链绩效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建立统一的供应链绩效动态评价系统
只有知道某一战略的成本和实施效果,才能使管理者最后做出有效决策,绩效评价机制是保持战略层和执行层迈向共同目标的粘合剂。供应链管理建立的是一种跨企业的协作,覆盖了从原材料到最终产品的全部过程,同一供应链的厂商之间的协议对各方都有好处。日益激烈的竞争迫使制造者和供应者集中精力开发高效率、高效益的物流资源,消除整个供应链中不必要的动作和消耗。
国外的许多研究表明,高效评估能力的开发和应用与卓越的绩效紧密相关。如早在1985年,A•T•Kearney就指出,进行综合绩效评价的公司,可以提高总体生产率14%-22%。开发和应用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体系主要目的在于追踪过去的供应链管理的绩效和正在进行的工作,并与激励机制结合起来。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是一个管理手段,开展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让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知道自己在整个供应链中所处的位置和对整个供应链效益的影响,从而促进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行效率。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必须从旧的以职能部门为单位的绩效评价转变到以过程为基础的衡量。旧的以职能部门为单位的绩效评价体系,在挖掘企业内部潜能力一面还会有所作为,但当把企业置于供应链的一个环节时,其作用就十分有限。
供应链管理不同于单个企业管理,因而其绩效评价和激励系统也应有所不同。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必须与企业的激励机制结合起来实施。绩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要优化供应链的整个流程,绩效评价的粘合剂作用正是通过激励机制而得到企业各阶层以及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重视。此处的激励机制突破了企业内部的范围,扩展到供应链管理各节点企业的相互激励。激励的依据是绩效评价的结果,各节点企业相互激励是共同进步和利益重新分配的过程,通过谈判建立统一的激励标准,或通过用户投票可以实现这一过程。
参考文献
[1]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