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兴市场的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尿毒症;血液透析;动态心电图;电解质
尿毒症是慢性肾衰竭发展的最后阶段,其主要治疗手段为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 dialysis,MHD ),而MHD治疗过程中往往会发生很多并发症,其中以心律失常为猝死的主要诱因,因此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律失常的防治显得十分重要[1]。本研究通过分析尿毒症MHD患者动态心电图以探讨患者心律失常和ST-T改变的临床特点,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在本院住院或门诊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尿毒症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75例,女25例,年龄23~79岁,平均62.8±14.6岁,其中高血压肾病28例,慢性肾小球肾炎29例,糖尿病肾病37例,多囊肾1例,梗阻性肾病5例,维持性治疗时间为6各月~14年。
1.2 方法 本研究所有MHD患者治疗仪器均为德国费森尤斯 4008B型透析仪、三醋酸纤维膜、聚砜膜和血仿膜透析器,膜面积为1.1~1.4m2,患者每周透析3次,每次持续时间为4h。动态心电图检查仪器为美国DMS 7导线三通道动态心电图记录仪,选择不接受透析时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患者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时详细询问和记录生活日志,并通过计算机进行回放,结合生活日志对动态心电图检查时发生的心律失常和ST-T改变特点进行分析。
1.3 动态心电图诊断标准 参照相关研究[2]中对于动态心电图的诊断标准:早搏分级:①偶发: 早搏
2 结果
本研究患者100例,其中窦性心律88例,异位心律12例,患者24h平均心率为(78.9±14.0)/min,最高心率(117.2±26.1)/min,最低心率(55.9±7.4)/min,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早搏现象、ST-T改变和左心室高电压,其中偶发15例,较多11例,经常12例,频发8例,缺血性ST-T改变和T波高耸54例。心律失常包括早搏、心房纤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其中房性早搏31例,室性早搏2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37例,心房纤颤11例,缺血性ST-T改变28例;T波高耸26例;左心室高电压62例。26例T波高耸患者进行电解质检查提示血钾有不同程度的升高(5.85~6.23mmol/L),透析后1h复查提示血钾降低,T波振幅降低。
3 讨论
尿毒症患者常常伴发有心血管疾病,相关研究报道[3]有90%以上的尿毒症患者可能有心电图的异常改变,而MHD则提升了循环系统压力,加重了心血管病变的风险,导致心功能不全和心肌损伤的发生。尿毒症MHD患者常常扮演左心室肥厚和ST-T改变,本研究中缺血性ST-T改变28例,左心室高电压62例,患者伴有明显的高血压、慢性肾衰竭、水钠潴留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活性增高。血管紧张素II能够导致心肌细胞肥大,长期高血压能够导致左心室扩张和心肌受损,且引起全身小动脉硬化,动脉压升高,外周阻力增加,心肌后负荷增大[4]。左心房异常是左心室功能不全的主要指标。本研究采用动态心电图为主要的检查手段,分析患者心律失常和ST-T改变特点,结果显示房性早搏检出31例(31%),室性早搏检出28例(28%),再结合患者生活日志和临床资料,显示ST-T缺血性改变时患者无典型的胸痛、胸闷等症状,主要表现为无痛性心肌缺血,提示尿毒症对心肌缺血痛觉感知方式独特。T波高耸26例(26%),提示有高钾血症。
尿毒症维持性血液透析心律失常与ST-T的改变原有是综合性的,除患者本身原发性疾病外,尿毒症产生的毒素、患者水钠潴留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等都是导致心律失常和ST-T改变的主要原因,尤其以电解质紊乱最为常见,因此临床上对于尿毒症引起的严重心率失常患者应给予充分透析并及时纠正电解质和酸碱紊乱,并给予药物对症治疗[5]。
临床上高钾血症常常提示心电图改变,主要包括T波高耸、PR间期延长、QRS波增宽等,出现上述表现时均需及时给予治疗,以降低患者病死率改善生活质量。24h动态心电图检查能够帮助临床医生全面了解患者心律失常和ST-T改变的程度和特点,有效减少误诊误诊。
参考文献:
[1] 张晓峰.肾功能衰竭并发急性心力衰竭的抢救体会[J].中国医学工程.2013,21(12):84.
[2] 卢小琼.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血液透析后并发急性心衰临床探究[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1,3(21):1-2.
[3] 王润蕾,周莲卉.血液透析滤过治疗尿毒症10例临床报告[J].黑龙江医药.2013,26(6):1096-1098.
>> Travel Journal教学设计综述 Research on College Student Group Travel Behaviour Reform and development research of travel management system travel log Food & travel TRAVEl LOG Green travel 高中英语必修一Unit3 Travel Journal —Using language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必修一Unit 3 Travel journal读写训练步步高 Chinese Outbound Travel Booms Travel 2.0+ FROM THE TRAVEL DESK TRAVEL IN STYLE Making Urban Travel Easier Top tech @ TRAVEL Travel as A Volunteer LOST IN TRAVEL Travel in Hong Kong 新年Travel狂欢宴 Travel in September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将于2014年7月15日至18日在新加坡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是“连接亚洲与世界:市场营销和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全球化(BridgingAsia and the World:Globalization of Marketing&Management Theory and Practice)”。我们非常欢迎与“新兴市场旅游者行为”主题有关的论文提交给分会及Jurnal of Travel Research(JTR)专题系列。
新兴市场对于全球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引人注目。世界各地的旅游营销人员都在奋力招揽来自金砖国家(BRICS)等“未来强国”的旅游者(WTM,2012)。就入境旅游而言,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估计,2030年时新兴市场的市场份额会达到57%,相当于10亿人次(UNWTO,2012)。新兴市场的增长引发了许多学者的关注。一些学者建议在新兴市场的环境背景下,一些传统的市场营销假设需要被重新评估,也有人认为是时候该摆脱旧的范式,推出专门针对新兴市场的新的商业模式和理论了(Burgess & Steenkamp,2006;London &Hart,2004;Sheth,2011)。“新兴市场旅游者行为”分会和JTR专题系列主要针对新兴市场的国内和出境旅游者,希望引起旅游学界对于这一重要话题的更多关注。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均可,鼓励多学科或跨学科研究,鼓励探索理论和研究方法新领域的新思维、新方法。
本次分会议题例如(但不局限于此):
·新兴市场旅游者研究的环境背景特征
·现有理论和模型对于理解新兴市场旅游者的作用
·国家文化与旅游行为
·研究新兴市场旅游者行为面临的方法论挑战
·产品偏好、旅行动机和限制因素
·旅游决策过程和信息搜索
·旅游目的地形象和认知
·不同细分市场的旅游行为和心理
在“新兴市场旅游者行为”分会上报告的论文中,少量严格挑选出来的优秀论文将有机会刊登在Jurnalof Travel Research的同专题系列里。如果您对于在此专题系列中感兴趣,请明确告知分会主席。论文一旦获选,您还需要向Jurnal of Travel Research提交论文全文以供进一步审稿。
所有的论文提交、审阅和通知均须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如果您在论文提交7天之内未收到提交确认,请联络分会主席。进入审稿过程的论文须通过双盲审程序。请采用Word文档提交论文,选用Times NewRoman体12号字。初次提交的会议论文需要标注页码,正文长度需在20页以内(双倍行距)。论文格式必须符合Jurnal of Travel Research的格式要求。请将所有图表放置于文章最末(参考文献之后)。论文作者的信息(工作单位、邮寄地址、电话号码和电子邮箱地址)只能列于标题页。
请在2014年1月15日以前将论文提交给分会主席/客座主编李想博士(Dr.Xiang(Robert)Li)。
E—mail:robertli@sc.edu
美国次贷危机终于演变成一场全面的金融危机。美国政府和美联储以罕见的速度和规模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同时,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也经受了相当大的冲击,突出表现在资金开始大量撤出,给亚洲和拉美一些新兴市场经济体汇率造成贬值压力。一些国家的央行不得不动用大量的外汇储备干预市场。
国际资金撤离新兴市场表明,全球流动性正在从前几年的充裕甚至泛滥,开始渐近枯竭。
流动性可以从三个不同层次上理解:经济流动性、货币流动性以及市场流动性。这样区分,有助于理解流动性从充裕到趋紧进而枯竭的全过程及其影响。
经济流动性指的是在过去几年,全球实体经济中存在“储蓄过剩”的倾向,表现在国民储蓄大于投资,对外则表现为经常账户顺差。
而货币流动性与经济流动性紧密相关。因为全球化红利集中释放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全球通货膨胀率的下降。外生性低通胀率的存在,使中央银行能通过创造货币流动性(如增加货币供给和降低利率),来维持高经济增长,但毋须担心其通胀后果。因此,货币流动性是经济流动性的反映,二者之间的纽带就是央行。它通过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把经济流动性转化为货币流动性。
以低利率为主要特征的货币流动性,在金融市场层面,表现为信贷、股票、债券以及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市场流动性的具体体现形式是,在繁荣的市场中,金融产品的活跃交易。建立在普通金融产品之上的一系列对衍生产品的活跃交易,是市场流动性一个更高的表现形式。货币流动性和市场流动性之间的纽带,是投资者的信心和金融创新。以大量衍生产品涌现为特征的金融创新,更使市场流动性得以成倍放大。
在过去几年全球流动性的泛滥中,经济流动性是基础,货币流动性有着政策背景,市场流动性是具体表现。正在发生的全球流动性危机表明,经济流动性的基础有所松动,货币流动性已捉襟见肘,市场流动性行将枯竭。
全球化红利的终结,使全球低通胀失去了其外生性基础。对于过去几年高速增长的可持续性,投资者的信心开始动摇。市场流动性,在金融创新使其登峰造极的美国房地产市场上首先吃紧,并渐次蔓延到美国的货币、债券和股票市场。
美联储试图通过大幅度降息和扩大再贴现窗口等手段,创造出更多的货币流动性,期望缓解对市场流动性的冲击。然而,投资者信心丧失和创新出来的金融工具体系(如次级贷款担保债权凭证)崩溃,使货币流动性并不能有效转化成市场流动性。央行新创造的货币流动性非但没有“动”起来, 反而被做最坏打算的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雪藏”起来。
那些对于全球经济前景仍有信心、尤其是认为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可能与美国经济“脱钩”的投资者,兴趣转向了新兴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使新兴市场前一段时间总体上仍受到支撑,而且大宗商品市场上出现罕见的繁荣。然而,随着全球经济同步放缓渐成事实,充斥于新兴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上的流动性也快速退潮。
近几个星期以来,许多主要工业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受到的冲击,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发生的。笔者认为,这些新的变化表明,在全球范围内市场流动性正渐近枯竭。
在应对这一全球冲击时,新兴市场经济的央行比起美联储来更显捉襟见肘。因为,新兴市场央行在创造市场流动性方面,受到更多的制约。资本外流使国内市场流动性趋紧。然而,新兴市场央行在创造货币流动性方面颇有顾虑。因为通过减息和其他方式向市场注入资金,可能会进一步加剧本币贬值的风险。一旦本币贬值的预期形成,就可能加剧资本外流,甚至可能会演变成更严重的资本外逃。
在资本外流的情形下,要同时做到保持国内市场流动性和币值的稳定,一个最佳的方案是:央行一方面动用外汇储备,满足国际资本外撤的外汇需要,从而稳定汇率水平;另一方面加大本币的货币流动性创造。
然而,充足的外汇储备是实现这一最佳方案的必要条件。在这一问题上,经济流动性之于货币或市场流动性,其基础性作用尤为重要。经济流动性过剩(即本国储蓄过剩和经常账户顺差)使本国不依赖外国资金,从而不受外部融资条件变化的影响。再者,只有来源于经济流动性过剩基础上的外汇储备积累,才能最终成为应对全球流动性枯竭的有效保证。
摘 要 本文试图以金融脆弱性理论解释1997年以来在新兴市场国家频繁爆发的金融危机,对新兴市场金融脆弱性特别高的原因作一探讨。
关键词 金融脆弱性 新兴市场
一、金融脆弱性理论综述
1.金融的内在脆弱性
戴蒙德和迪布维格提出的银行挤兑模型,即DD模型揭示了银行体系脆弱性的根源:银行在进行流动性转换的同时,会产生非流动性资产对应流动性负债这一内在缺陷,而可能出现流动性枯竭。一旦出现流动性危机,就会发生恐慌,然后发展为对银行的挤兑。班德特和哈特曼认为,由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借短贷长的特征,银行间市场和支付清算系统网络的复杂性,加上金融合约中本身所包含的信息和信用特性,决定了金融部门比经济中的其他部门更脆弱,更容易陷入系统性危机。
2.宏观经济周期对金融脆弱性的影响
明斯基提出的金融不稳定假说,通过分析借款企业财务杠杆与宏观经济周期的繁荣与紧缩长期波动的联动变化,揭示了金融的脆弱性。他将借款公司分为了三类:抵补性借款企业、投机性借款企业和“庞氏”借款企业。在经济处于上升周期,金融机构在繁荣形势诱导下会趋于放松贷款条件来抢占市场和追求更高的利润,而借款企业也倾向于采取更高的负债比率,体现高杠杆经营特征。总体看来,企业的投机性和庞兹性逐渐替代抵补性。在一段时间的持续高涨之后,经济开始走向衰退,此时,任何一个对生产企业的负面影响因素的发生都会很容易引起生产企业信贷中断,拖欠债务和破产,银行资产形成呆账坏账,直至破产。
为了更好的解释明斯基的金融内在脆弱性理论,Kregel提出了“安全边界说”。他认为,商业银行主要依赖摩根规则来进行贷款决策,即是否贷款主要参考借款人过去的信贷记录,而不是观察借款人的现实经营和财务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当宏观经济运行平稳的时候,企业的经营状况良好,往往能有足够的资金来还本付息,借款人和商业银行都变得很自信,安全边界不断的被侵蚀而越来越低,此时信用风险敞口正在扩大,开始产生了金融脆弱性。当安全边界降到最低程度时,即使宏观经济运行略微偏离预期时,债务链条就会断裂。
二、新兴市场金融脆弱性特别高的原因
1.高通货膨胀率
新兴市场普遍有高通胀的历史。Borio和Lowe认为,未预期的通胀率下降会加大未清偿债务的实际价值,增加违约风险。特别是通胀率下降的同时,如果央行又采取了紧缩的货币和财政政策,比在通胀率稳定的时期更可能对金融体系造成压力,金融脆弱性将趋于增加。
2.恶化的财政赤字
新兴市场经济体普遍存在央行独立性较低、政府公信力缺失等问题。一旦政府的财政状况出现问题,市场信心受到影响,就会引起股市、楼市和汇市的震荡,金融风险急剧累积,金融危机一触即发。
3.金融自由化
新兴市场国家作为国际金融制度的被动接受者,其自身的金融体制也往往是按照发展国家的模式发展起来的,并要面对发达国家所掌控的各国际金融组织的干预。新兴市场远不如发达国家市场那么成熟,所以这种发生模式是非自然的。此时如果并不具备充分条件而强行推进金融自由化改革,或者采取了不恰当的步骤和方法,会加剧金融脆弱性,增加危机爆发的概率。
4.薄弱的制度建设
D-Kunt和Detragiache在实证研究中发现,不完善的制度环境与银行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存在着相关关系。新兴市场经济体中普遍存在着制度缺失的问题,许多发生危机的国家都具有政府管理经验尚浅、投资保护不足,关联借贷,法律体系不完善,缺乏透明度以及会计准则的不当应用等问题。制度的不完善使得监管部门难以对银行盲目贷款和高风险经营行为进行约束,加剧了金融脆弱性。
5.通货和偿还期的错配
新兴市场大量引入外资投资和国际借款,并大部分都表现为外币形式,而且风险管理薄弱,很少对汇率风险采取对冲措施。此外,对外负债很大部分是短期借款,一旦流动性出现问题,极易出现债务危机。
参考文献:
[1]D-Kunt,A. & Detragiache.E. Financial Liberalization and Financial Fragility .IMF Working Paper.WP/98/83.1998.
[2][3]Kregel,J.A.Margins of Safety and Weight of The Argumentin Generating Financial Fragility.Journal of Economics Issues.1997.June,Vol.31:543-548.
[4]Mckinnon,R. and Pill, H.International Borrowing: A Decomposition of Credit and Currency Risks.World Development.1998.10.
[5]Minsky,H.P.Financial instability hypothesis.The Jerome Levy Economics Institute.Working Paper.1992.No.74.
[6]李光红,杨晨.金融自由化、金融脆弱性与金融监管.生产力研究.2007.14.
关键词:新兴技术;管理;市场;创新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4-0010-03
管理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活动,伴随着管理环境、管理要素和参与其中的人所呈现出的多变性、不确定性,以及复杂性科学认识论的确立,给传统管理理论的稳定范式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新兴技术管理,在理论渊源方面来自技术管理、技术创新管理。但是,正如生物物种形成机理所揭示,两个同质的生物物种,由于不同的选择环境,将会演变成为完全不同的两个物种,“南橘北枳”。由于不同的发展环境,使新兴技术管理异于技术管理、技术创新管理,成为新的研究领域。新兴技术管理研究新兴技术带来的一系列的管理问题。新兴技术的发展,导致或者需要管理思维、业务流程、经营模式等的变革。新兴技术管理是研究在新兴技术及其变革背景下的新兴技术与新兴市场(包括或者涉及新兴技术、新兴技术产品、新兴技术企业、新兴市场、新兴技术产业等)的相互演化、发展以及与此相关的企业战略、市场开拓、技术发展融资、组织结构变革、人力资本激励、知识管理等管理挑战与变革。新兴技术管理的本质与内核不仅仅是“技术管理”,而是广泛涉及到由于新兴技术所带来的管理思维、管理模式、发展战略、组织结构等的挑战与变革。新兴技术管理建立基于资源(能力)和市场双重远见,寻求技术与市场的结合,既关注如何将正在形成的新兴技术转变为现有或新兴市场中的价值创造,关注将潜在的技术转变成可实现的商业价值,又关注现有或新兴市场需求的技术实现。
作为新兴的研究领域,新兴技术管理研究,除了展开对新兴技术概念和特征、新兴技术的管理挑战以及新兴技术管理的基本概念、内涵的研究外,目前,国内外关于新兴技术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下列领域。
新兴技术可能产生于突破性创新,出现全新的技术路径;也可能产生于渐进性创新,来自技术融合,即两个不相干的技术在同一个领域里合并成新的系统;还可能是来自于应用领域的改变。突破性创新探讨全新的技术轨道或流程。渐进性创新则关注技术轨道的演变、相关技术的分离、嫁接和组合、融合;新兴技术研究还涉及到分裂性技术和不连续创新特征。分裂性技术关注企业、技术因素;不连续创新关注顾客、市场因素。以生物进化论的观点来看,新兴技术它更像是物种形成的断续均衡的过程。通常,新兴技术的变革与其说是一项重大的科学突破的结果,不如说是技术的应用领域发生了转变。换言之,新兴技术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是应用领域的改变,应用领域的改变是技术发展中重要的临界点。科学发展可能是递增的,应用领域的改变却正是创造性破坏,新兴技术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传统的技术评估静态分析工具(如净现值法)不再适用,需要动态的评估方法。技术路标是进行技术预测与选择的方法之一,它根据时间的变化来追寻技术或产品发展的轨迹,把技术、市场和组织联系起来考虑。Mann采用了系统演化的方法对技术进行了预测,通过技术发展的时间、空间和界面来预测未来的趋势。期权定价模型、实物期权,尤其是定位期权、搜索期权考虑了新兴技术发展的两个特性,即过去的决策影响将来的技术选择和未来的机会具有内部不确定性,因而可用于技术选择、技术评估。在国内,浙江大学陈劲教授对复杂产品创新系统,尤其是其前端管理的研究进入了新兴技术的研究范畴,他的研究强调复杂和突破性产品的不确定性挑战并提出识别的方式。魏江教授认为,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不但承担了宏观创新系统中知识扩散子系统的功能,还是知识创新源和客户企业创新的推动者。中科院穆荣平教授从构建官产学研等利益主体之间共识的角度,运用德尔菲法、技术需求分析、技术发展趋势和政策分析等方法,预测了未来20年中国最重要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评估与预测实例。
新兴技术管理需要同时关注技术和市场两个维度。技术变化与市场演变高度相关、互相驱动。新兴技术管理的核心就是使潜在技术商业化,实现技术与市场的有效链接。识别、拓展和评价新兴市场的挑战在于确定消费者尚未知晓,甚至尚不存在产品的需求。由于技术的高度不确定性、市场需求信号的极度模糊以及竞争结构的无形变异,已有市场的研究方法不能有效运用于新兴市场评估。因技术发展与市场接受速度的相互作用新兴市场的评价变得更加复杂。由于技术变化的速度无法预测,顾客往往不知道技术能满足什么需要,并且随着环境演化,顾客需要也在快速地、不可预见地改变等,使测定新兴技术的潜在市场变得困难。Day用捕捉采用曲线、通过某些“转折点”来预测市场。Vasilis提出通过市场描述来关注高技术市场的演化,寻找市场演化的信号和路径。Houston发展了包括技术与市场障碍、战略与结构障碍、社会文化与市场结合障碍等在内的分析技术概念性框架。 Balachandra等将技术与市场的发展看作两个交互的双螺旋结构,强调技术与市场的相互作用。传统的商业化路径往往属市场被动型模式,公司很少主动尝试去驱动环境的改变。Hills和Sarin在比较这些市场模式后提出市场驱动(MarketDriv-ing)的范式,认为通过市场驱动模式,企业可以最小化技术不确定性程度,而且技术标准的建立克服了竞争无序。企业不仅仅需要寻找、发现、发掘需求和市场,更需要创造、培育需求和市场,通过对消费者的引导、教育,创造市场和机会。市场的团簇性特征,体现为不同的消费特性(组),不仅反映了市场的聚群性,同时也提供了创造市场的途径。实际上,新兴市场的简化关系,是市场的一端是拥有某项新兴技术的企业,另一端是一群某种需求没有被满足的消费者。这种需求,可以通过具有某种属性或者品质的产品或服务来加以满足。假若企业的技术能够开发出具有这种特性的产品或服务,如果二者在时间、空间以及价格等方面都匹配,双方就可成交。企业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开发技术来改进特性(组)。当技术所开发或者支撑的特性(组)成为市场最受欢迎的特性(组)时,技术创新就取得了成功。新兴技术管理的关键是寻找潜在的、能够被新兴技术创造的特性(组),然后确定能够由这些特性(组)来满足的市场需求。Lynn等认为在不连续创新下,新兴市场的确定是不断探索和学习的过程,因此企业需要提升学习吸收能力。Macmillan和Mcgrath以笔记本电脑为例,分析在团簇性市场上技术与市场的结合,并提出控制单一缝隙市场、融合缝隙市场和创造新的技术范围等3种市场定位选择策略。高旭东强调后进企业应该创造自己的市场,而不仅限于技术领域的赶超。鲁若愚等研究了新兴技术面临的快变市场问题,提出了在快变市场环境下新兴技术产品更新策略,尤其是强调了产品更新的时机。
从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末,战略管理理论急剧变革,从结构学派到资源学派,再发展为活动学派(Activity-based View:ABV),战略关注的重点也从发现“有吸引力的行业”到培育“可持续竞争优势”,再到强调“战略的柔性”(适应性和可调整性)。新兴技术战略管理,需要新的战略思维。传统战略思维模式过分强调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可预测性,是一种线性的思维模式。将重点放在“制定企业发展目标”上,强调企业应选择一个具有吸引力的市场,占据独有的战略位置,制定一套相应的竞争战略。当企业面临持续变化且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时,这种传统的战略思维模式已不能适应。研究者开始关注企业的内部资源和动态能力。靠近边缘的雪先融化。新兴技术正在融化众多行业的结构和边缘。新兴技术所形成的动态竞争是一种“边缘竞争”。新兴技术战略应当采用新的战略“边缘竞争战略”。边缘竞争战略的核心,在于利用变革的动态本质,捕捉无序平衡的边缘,使企业在无序和有序之间保持微妙的平衡状态。边缘竞争理论把战略定义为一系列独立竞争优势的过程,将这些独立的竞争优势综合起来,便形成一种“半固定式的战略趋向”,使这种战略能够应对动态的竞争环境,更加具有适应性。因此,边缘竞争的一个重要观点是:战略的目标不是普通定义上的“效率”和“最优”,而是对“灵活性”的追求,即适应当前变革环境的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演变的能力,面对挫折富有弹性的能力。归根到底,“灵活性”意味着致力于不间断的革新。边缘竞争理论中的战略将“企业的发展目标”与“如何实现战略目标”紧密的联系到一起,半固定式的战略趋势是边缘竞争战略与传统战略的最主要的区别。Brandenburge和Nalebuff指出,商业竞争是规则基础型(Rule-based)和自由行动型(Free-wheeling games)博弈的综合。Markides指出了在战略革新中改变规则的重要性。新兴技术的战略是在几乎没有先例和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来制定的,传统的、基于“平台”的规划方法,不再适用于新兴技术管理。Hamel和Prahalad提出制定战略应遵循灵活想象的规则,Schoemaker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在进行新兴技术的战略规划时,应注意保持战略的灵活性,特别是有规则的想象是制定新兴技术战略规划的基本思路。情景规划法和期权方法等是面对新兴技术变革,比较有效的战略研究手段。
国内相关专家研究表明,新兴技术及其变革,改变着传统的战略资源观,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由天赋资源的竞争、物力资本的竞争转换为综合了信息、知识、智能的技术竞争,转换为基于动态能力和学习的竞争。应对新兴技术及其不确定、创造性毁灭特性的挑战,企业的利器是能力动态和资源柔性,支撑这种动态和柔性的则是企业的知识资源和学习能力。
研究表明,多层级金字塔组织显然已成为发展新兴技术的障碍,常常葬送新兴技术的美好前程;传统的垂直和层级结构的组织设计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兴技术的发展。组织扁平化、组织分离(即把发展新兴技术的部门从企业母体中分离出来)、构建联盟和建立新型组织形式,是绝大多数新兴技术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Tushman等提出发展新兴技术需要适合的新型组织形式,归纳出6种适合新兴技术的组织形式:左右逢源组织,网络组织、虚拟组织、孵化型组织、前后端组织、领悟-回应组织等。
Schoemaker、银路等人的研究表明,新兴技术的投资和决策存在着高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对待这类复杂性和高度不确定性并存的新兴技术,应抓住新兴技术的投资决策可分阶段进行的特点,把其投资看作是创造一系列期权。只有判断这些项目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已经降到最低、市场曙光出现时,才能做出大规模投资的决策。夏晖、曾勇等研究在创新采纳成本随时间下降情况下,通过实物期权方法度量采纳企业投资决策对创新提供方期望净收益的影响。结论认为,在创新速度较快和较慢的情况下,折现率和采纳成本下降程度对创新提供方的期望净收益的影响是不同的,而采纳企业对未来创新性能提高的预期和提供方的期望净收益呈现负向变动关系。这一结论为政府制订相关政策促进新兴技术扩散提供理论参考,也为企业制定技术创新投资策略提供理论指导。
全球化、超变化、技术快速变革和高度集成已成为当代世界发展的基本潮流。新兴技术及其产业,科技产业化、产业科技化成为国家、区域、企业占据竞争优势的制高点,依靠科技进步来支撑、引领国家、区域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和共同行动。国际间的国家、区域、产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由要素竞争演变为创新竞争。以变革、创新为本质的新兴技术管理的研究,发展空间无限。比如:需要在新兴技术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结构框架方面进行突破性的研究,建立新兴技术管理研究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框架;需要深入研究新兴技术的形成和创新机理,扩散机制,识别、评价方法;需要进一步地研究新兴市场的形成、发育、成长机理;研究技术与市场之间的互动;研究新兴技术市场的识别、评价方法;需要更加科学地研究在新兴技术及其资源、需求、竞争不确定性挑战下的决策、战略、投资和组织柔性问题,研究企业的柔性问题,研究这种柔性的表现、度量和实现;研究新兴技术特有的知识管理、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研究新兴技术管理中的人力资本及其激励问题等。新兴技术管理研究,除了在上述领域持续深入地展开之外,还需要在下列方面的开拓。
1.新兴技术聚群创新研究。探讨、研究基于区域(真实)聚群或网络(虚拟)聚群的知识聚群创新、技术聚群创新、产业聚群创新机理,研究聚群的形成、发育、发展、持续机理,研究聚群形态及其聚群中的结构、关系与作用机理,研究聚群中的信息、知识传递与学习机理,研究聚群中的价值创造、利益机制,聚群创新的实证研究,等等。
2.新兴技术的特征及其度量研究。新兴技术管理的特质来自于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与创造性毁灭特征。深入研究、洞悉、度量新兴技术的特征,是进行新兴技术管理研究的前提。研究包括: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的表述、分类及其特征,新兴技术不确定性特征的管理挑战,新兴技术不确定性特征的评价指标与方法,等等。
3.新兴技术的边缘竞争研究。新兴技术的不确定性和创造性毁灭特征,改变着产业的结构、形态,改变竞争规则、结构和企业经营模式。在新兴技术市场的技术不确定性、市场需求信号模糊以及竞争结构不确定性,决定了新兴技术企业不仅仅需要寻找、发掘、发现需求和市场,更需要创造、培育需求和市场。边缘竞争理论为新兴技术企业的市场机会发掘与创造,为企业市场定位,为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的建立提供了指导。
4.新兴技术管理的方法研究。由于新兴技术的特质,传统研究方法不能有效地运用于新兴技术管理的研究过程,迫切需要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体系。目前,需要加强对情景规划、实物期权、博弈论、系统动力学模型、模糊理论、随机理论、复杂性理论等在新兴技术管理中的运用研究。
目前新兴技术管理虽然得到了广泛的重视,但是由于它涉及的内容多,研究时间短,所取得的成果还难以有效指导丰富而复杂的新兴技术管理实践,尚需要科研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长期、不懈的努力。
Research summary on the new technology management
SHI Fang-yu
(Harbin Cambridge College,Harbin 150069,China)
关键词:全球营销;全球营销战略;新d市场跨国企业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8日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各地区的资源配置不再受到国界和地域的约束,它们在全球范围内寻求着最优化的配置方式和高水平的配置效率,呈现出世界经济总量不断扩大的局面。所以,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渐走向国际舞台,参与全球竞争。对于新兴市场跨国企业而言,如何选择合适的营销战略显得尤为重要,而全球营销作为一种全新的营销理论和战略架构,已经成为指导新兴市场跨国企业成功迈向国际化道路最重要的理论依据。
全球营销的概念最早由哈佛大学教授Levitt(1983)提出,即在不同的国家以相同的价格水平和促销方式,通过相同的分销渠道,销售相同的产品。文章包括了全球营销的两个基本假设:国际市场的同质化和顾客偏好的一致性。时至今日,关于全球营销的内容通过学者们的孜孜以求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完善。关于全球营销战略的观念总括起来有三种观念:
标准化观念:以Levitt为代表的标准化战略成为全球营销战略的组成部分。标准化观点认为通讯和交通的飞速进步已经使全球市场出现同质化趋势,另外不同国家的消费者具有相同的需求偏好。因此,企业应该通过制定标准化战略获得规模效应,包括批量生产高质量低成本的标准化产品、制定价格、促销、渠道的标准化结构、管理职能上的统一标准,等等。
适应性观念:包括产品适应性战略、定价适应性战略、促销适应性战略、渠道适应性战略等。就产品适应性战略而言,公司可以根据各个国家的特殊情况对产品和战略进行修正,以扩展本土市场基地和开发新的细分市场。企业有必要将价值链中采购、生产、研发等各项具体活动根据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发掘要素成本差异,从而协调各市场的活动来构筑跨国企业的竞争优势。
整合观念:标准化和适应性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企业应该在两者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成功的关键是要同时进入世界上所有的主要市场以获取竞争力量,并且在这些市场上对竞争活动进行合理有效的整合。
一、全球营销战略的演进
综合大部分学者的观点,全球营销战略的演进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出口营销作为全球营销的起步阶段,它为企业的后续国际化进程奠定了基础。出口营销指的是将本企业在国内生产的产品直接或者间接地以出口方式销售到国外。这种营销战略单纯着眼于产品输出,而生产要素的配置仍然局限于国内。一般的情况是企业在国外仅仅设立分销机构,投资、研发、生产等活动均在国内进行。事实上,出口营销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它不仅要受到东道国消费者偏好的影响,还要受到国外政府贸易保护主义的抵制和国外有力竞争者的挑战。
随着出口营销的弊端日趋显现,企业开始寻求新的营销战略。多国营销战略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日本,当时日本在出口上占据优势地位,使得日本贸易顺差加大,与其他国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贸易摩擦,出于避免甚至消除这些摩擦的目的,日本企业开始在国外寻找生产基地,多国营销战略由此产生。它建立在对国家或区域差异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推行“多国设计、多国生产、多国销售”的新营销观念,企业往往集中力量进入各国,开设新的分厂或子公司,建立新的营销机构,扩充海外市场与销售。主要特点:(1)目标市场多国化;(2)营销决策分散化;(3)产品生产差异化;(4)资源配置当地化;(5)营销策略组合差别化;(6)营销绩效考核当地化。诚然,多国营销战略能够更好地满足东道国消费者的偏好,更快地响应东道国市场的变化,更好地化解与各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但由于市场过于细分,往往导致生产成本上升和管理费用增加,规模经济因此被削弱。
随着跨国企业全球营销活动的深入,学者们提出了全球营销战略,指企业通过全球性布局与协调,使其在世界各地的营销活动一体化,以便获取全球性竞争优势。全球营销有三个重要特征:全球运作、全球协调和全球竞争。因此,开展全球营销的企业在评估市场机会和制定营销战略时,不能以国界为限,而应该放眼于全球。实施全球营销战略的企业以国际需求为导向、在全球范围内制定营销战略并进行产品开发、生产、销售、投资等一系列活动。
二、全球营销战略整合模型
关于全球营销战略的研究,学术界做出了许多努力。Cavusgil和Zou等(2002)在对先前学者关于全球营销战略的研究成果进行完善和补充的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正式提出了全球营销战略整合模型(IGMS)。该模型从资源基础理论出发,提出了全球营销战略选择的组织内部驱动因素:市场导向、管理导向、组织文化、组织能力、国际经验;从产业组织理论出发,提出了全球营销战略选择的外部驱动因素:市场因素、成本因素、竞争因素、技术因素、环境因素。另外,作者将全球营销战略进一步细分为八个子战略:全球市场参与程度;产品、促销、价格、渠道的标准化程度;市场活动的集中程度;市场活动的协调程度;竞争活动的整合程度。该模型通过实证检验得出以下结论:全球营销战略模型对企业经营业绩存在积极的营销,并且各种内外部影响因素的程度各不相同,跨国企业可以依照统一的战略分析框架制定合适的全球营销战略。
三、结论
对于新兴市场企业而言,它们在国际化过程中出现了不同于发达国家的特征、原理和优势,因此需要针对新兴市场企业的新特点选择合适的营销战略。事实上,先前关于营销战略选择问题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西方发达国家,但新兴市场进入市场的地位以及面临的内外部环境与西方发达国家存在显著差异。
结论一:新兴市场跨国企业在国际化过程中对营销战略的选择更加具有渐进性。Johanson和Vahlne(1997)提出的企业国际化动态模型/国际化过程模型/IP模型以乌普萨拉大学的经验研究为基础,假定知识的缺乏是追求长远利益的企业在国际化经营过程的重要障碍,而这些必备的知识主要指从海外运营的实践中获得的验知识。另外,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是小步推进的,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化过程是:企业通过开始出口业务,然后在东道国建立销售机构,最后在东道国开始生产活动。该模型强调两点:经验知识或专门知识尤为重要;跨国企业投入的增加将会小步进行。
事实上,新兴市场跨国企业作为“后来者”比先前进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在获得国际化过程中的知识和经验方面更加具有优势,因此新兴市场企业在国际战略的选择上,应发挥这一优势,按照跨国公司发展规律适时推进从出口营销到多国营销乃至全球营销的战略升级。
结论二:是否国有对新兴市场企业全球营销战略选择起到调节作用。在西方发达国家,政府的参与程度相对较低,是否国有对企业的营销战略选择基本不存在影响,但对于新兴市场跨国企业而言,则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因素。
Luo和Tung(2007)从国际多元化和是否国有两个维度的衡量将新兴市场企业分为四类。(1)小企业:非国有跨国企业,地理位置和产品类型范围窄。例如中国中兴通讯、印度帕特尼电脑系统公司、俄罗斯卡玛斯、土耳其阿奇立克;(2)世界舞台上的候选国:非国有跨国企业,地理位置和产品类型多元化。例如中国海尔、俄罗斯卢克石油、印度塔塔集团、巴西航空、泰国正大集团;(3)跨国:国有跨国企业,通过广泛的海外投资进行企业扩张。例如: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印度斯坦石油公司、墨西哥石油公司;(4)受委任的专家:国有跨国企业,对外投资聚焦于少数几个国家,利用竞争优势完成政府托管职能。例如,中国五矿集团、俄罗斯石油公司、印度巴拉特重型电气有限公司、巴西电力公司、马来西亚石油公司、南非盎格鲁金矿公司。作者指出:国际多元化宽窄影响企业的全球一体化,是否国有则影响企业的自主性。
对于新兴市场而言,所有权结构是区别于西方发达国家的重要标志,必然也是影响后发企业进入国际化市场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考虑新兴市场营销战略的选择时,我们需要而且应该将其纳入整合模型中。
主要参考文献:
[1]Cavusgil S T,Zou S,& Naid G M. Marketing Strategy-Performance Relationship: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mpirical Link in Export Market Ventures[J].Journal of Marketing,1994.58.l.
[2]Johanson J,Vahlne J E.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process of the firm―A model of knowledge development and increasing foreign market commitment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1977.8.1.
[3]Levitt T.The Globalization of Markets[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83.
[4]Luo Y,Tung R L.International expansion of emerging market enterprises:A springboard perspective[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7.38.4.
[5]焦勇兵.企业国际营销战略阶段演进轨迹研究[J].对外经贸实务,2006.8.
Idea的中文意思是想法、理念、构想,同时它也是联想在2008年初进军全球消费电脑市场时选定的品牌名称。
2009年初,联想经历了并购IBM PCD业务后的首次财季亏损。这其中有市场环境恶化的原因――受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全球IT市场需求逐渐减弱――但不可否认的是,联想自身的管理和执行力问题,也是导致联想在海外市场亏损的重要因素。
杨元庆也坦承:“我们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明确了战略,就是要在新兴市场和交易型业务上获得更大收益。但是在前一阶段里,我们在落实和执行战略方面还不是那么的坚决和到位,因而进展应该说相当有限,这也是造成我们在这场金融危机中受到的伤害比我们的竞争对手更严重的原因。”
在柳传志重新担任联想集团董事长职务,杨元庆也重返首席执行官岗位后,联想的一系列组织架构和资源调整动作已经向世人明确宣告,富于执行力的联想又回来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联想全球消费业务战略的出台也就具有了特殊意义。抓住新兴市场的发展机遇,推出满足各个细分市场人群需求的新产品,依托联想本身有效的业务模式、简单高效的成本结构,以及领先的创新能力,Idea很有可能真正成为联想未来增长的最重要引擎。
攻守兼备的拳击术
4月2日,重新成为联想首席执行官60天后,杨元庆带着他固有的执着和自信出现在联想全球消费业务战略的会上。
选择在联想中国区新财年业务启动会的前一天消费业务战略,不仅可以在联想的大本营直接向来自全国各个分区的业务骨干进行宣贯,还可以让联想的8位重量级高管悉数出席(据悉,联想将不会针对新财年的全球商用业务战略开类似的会)。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Idea产品集团总裁刘军、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新兴市场总裁陈绍鹏,以及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兼成熟市场总裁Milko Van Duijl联袂登台的演讲,更显示了联想对消费业务的高度重视。
将电脑细分为商用和消费两个大类,是联想1992年的杰作。此后,以影音娱乐为主要特征的消费类PC和笔记本电脑造就了一个几乎与商用市场同样巨大的消费市场。而联想作为消费电脑的开山鼻祖并不缺乏成功经验,不过那些经验只局限在中国市场。杨元庆的当务之急就是要把这种成功复制到全球的其他区域市场。
不久前,联想进行了组织结构的调整,把销售端业务单元合并成了两个业务单元,分别是新兴市场集团和成熟市场集团;把产品端业务单元整合为两个产品集团,一个是Think产品集团,另一个是Idea产品集团。
杨元庆这样做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保卫已有的胜利果实,巩固在中国市场和全球关系型业务市场的地位,并在新兴市场和全球交易型业务市场主动出击,获得更大收获。
杨元庆把联想比作拳击手。“我们用左手来护住头部和心脏,来保持和坚守住我们的既有业务,而我们的右手必须出击得分。在增长最快的领域里赢得增长,这样才可能保持高于市场平均增速的成长。”杨元庆特别强调,“在短时间内,我们在新兴市场追求的可能不是利润,而是市场份额的增长,也就是营业额的增长。”
新兴市场依托中国
相对于屈指可数的几个成熟市场国家,由陈绍鹏统领的新兴市场集团包括155个国家。这些快速成长的经济体已经成为整个PC市场快速增长的引擎。新市场当然也孕育着新希望,新兴市场理所当然地成为联想全球消费业务发展的重中之重。
新兴市场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80%,而PC的普及率仅有12%,远低于成熟市场的50%。同时,新兴市场国家人口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年轻化的人口结构使那里的用户更加青睐时尚潮流消费PC,而且对价格还非常敏感。当然,各个地区巨大的文化差异,也要求厂商必须贴近当地市场。
比如在泰国,人们对于颜色的偏爱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周日喜欢红色,周一就喜欢黄色,所以联想设计的一款采用了彩色包装设计的电脑产品,在那里就非常畅销。
针对新兴市场的特点,联想制订了三大市场策略。首先,联想将在新兴市场打造区域增长发动机,通过施行灵活的区域管理策略,让每个区域市场的团队都可以贴近当地市场的特点,进行产品、渠道、推广的自主决策,从而快速应对市场变化,抢占先机。其次,联想将借鉴中国大联想体系十多年的发展经验,在新兴市场与合作伙伴共同打造贴近市场、专业高效、合作共赢的渠道体系。最后,联想将依托中国,构筑新兴市场专属的运营体系,提供包括服务、定制产品开发、供应链及时响应在内的全面支持。
抓住新的产品商机
要想敲开全球消费市场,好产品是必不可少的敲门砖。为了满足全球细分用户的差异化需求,联想2009财年将推出空前丰富的消费产品,将累计推出近50款新品,其中笔记本电脑和台式PC各20多款。而此前,联想每年推出的消费类电脑产品总共不过20款左右。
目前,联想将消费笔记本电脑分成Y、U、S、G四大系列,分别主打娱乐影音、超便携、上网本、高性价比等细分市场。台式PC既有性能卓越的传统台式机和代表行业发展趋势的一体电脑,又包括了可实现数字化家庭的Home Server和家庭影院电脑HTPC等产品。此外,联想还将牢牢把握一体电脑、超轻薄电脑等重大市场发展机遇。
联想预测,一体电脑将会迎来一个高速增长的发展阶段。联想刚刚推出的IdeacCentre A600,以其流线型的机身设计、超薄(最薄处仅有2.7厘米)外观,以及独有的一体造型在前的试销中大受欢迎,首批4000台产品被渠道商抢购一空。联想集团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夏立欣喜地告诉记者,很多渠道商为了保留住一台产品做样机,已经不再进行销售了,消费者如果想购买,需要提前登记预订。据悉,联想还将在4月17日一举推出5款C系列的一体电脑。
此外,联想还推出了超轻薄消费笔记本新品――Handbag,以更好地满足用户对于超轻薄笔记本电脑的需求。比如IdeaPad Y650,是迄今为止全球最轻薄的16英寸笔记本电脑,具备一键影音等丰富的娱乐应用。
在上网本方面,联想刚开始动作,虽然慢了半拍,但自从2008年10月推出产品以来,不到半年时间,联想已经以28%的市场占有率高居国内市场的第一位,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也达到了7%。据悉,联想已经在产品方面做了充分的储备,一旦上网本市场进入成熟的规模发展阶段,联想会适时投放更多的新产品。
中国的增长机会
在中国IT市场中,联想的消费业务在同行中做的是最好的。要贯彻联想集团新的消费业务政策,联想中国区还有哪些新的增长点可以挖掘呢?
这是夏立带领中国区的管理团队在进行新财年规划时首先要面对的问题。通过考察分析,他们看到中国PC市场在两个方面正悄然发生变化:一方面是笔记本电脑高速成长,逐步替代了台式电脑的传统地位;另一方面,客户在笔记本电脑的选择上越来越多样化、个性化。而联想在这两方面都大有可为。
在中国市场,联想虽然在消费台式PC的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其他对手,但在消费类笔记本电脑上则没有那么强势。夏立认为,联想在消费笔记本电脑市场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在满足用户需求方面,以前一款明星机型只要性价比高,设计再有些特色,就能满足绝大多数消费者的需求。而现在,客户需求越来越细分。“只要我们为各类客户提供更多差异化的产品,就能让用户增加选择我们产品的概
率。”夏立表示。
主攻四类细分人群
精准洞察并充分满足细分人群的需求,已经成为PC厂商取胜的关键因素。
在中国市场,联想将重点关注年轻白领、游戏玩家、大学生和农村用户四类最具代表性的群体,深刻把握这四类用户的需求并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为他们带来前所未有的使用体验,继续巩固联想消费电脑业务在中国市场的领导地位。
年轻白领注重生活品质,追求简约,希望在忙碌的工作与生活中不断寻找平衡。针对这样的需求,联想为年轻白领推出了IdeaCentre A600一体电脑和IdeaPad Y系列笔记本电脑等产品,并在推广上采取更多白领喜闻乐见的新方式,如联想一体电脑IdeaCentre A600已经跟SNS网站合作进行植入式营销,成为白领们在开心网(kaixin001)布置自己虚拟房间时的一项必备摆设。
针对游戏市场,联想在已成功举办两届IEST 电子竞技大赛的基础上,今年将再次启动这一赛事,并推出“IEST Online”的全新平台,让更多的游戏爱好者参与其中。
大学生是联想非常重视的一个消费群体。这个群体乐于在网络中分享快乐、表现自我,喜欢通过网络观察世界、思考生活。对于大学生来说,电脑不仅是实现影音娱乐、无线上网等应用的工具,酷炫时尚的电脑外观更是他们彰显个性的标志。为此,联想为大学生提供了轻薄时尚的IdeaPad S10-2。这款融合了“Always Online”解决方案的产品,具备3G模块,能够让大学生随时随地体验影音娱乐,获取网络资讯。此外,联想还推出了拥有酷炫外观的NBA纪念机型,并将在全国100多所高校举办“想法全明星――联想Idea NBA纪念机型营销创意大赛”,鼓励大学生“秀出想法,比拼乐趣”,展示自己的营销创意才能。
〔关键词〕外资银行,微观效率,政策启示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外资银行通过购并、绿地投资等方式,快速地进入新兴市场国家。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市场国家对于东道国银行体系的微观效率、宏观效率、金融稳定性等多方面都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而对于微观效率的研究始终是其他相关问题研究的基础。一个银行体系的微观效率标志着该银行体系进行资源配置的平均效率水平,微观效率水平的提高是一个国家银行体系效率提高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市场国家,从2006年12月11日开始逐步全面放开外资银行的进入。因此,外资银行进入对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体系微观效率影响的研究将为中国有关政策的制定带来有益启示。
一、外资银行影响微观效率的作用机理分析
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市场国家对于东道国银行体系微观效率的影响,其结果是比较确定的,一般而言,外资银行的进入能够提升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体系的微观效率。这主要是源于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机理:
1.外资银行的效率高于国内银行的效率。这种较高的效率部分地源于外资银行的下列特征:(1)外资银行的母行提供了一个全球化的技术平台,外资银行可以比较容易地进入这个平台,且可以享受相对较低的成本和相对较高的回报;(2)外资银行可以吸取所处国际化集团的来源于多个国家的运行经验,有效地提高自身的运行和管理水平;(3)外资银行进入到一个大型集团中运行可以产生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4)母行(总部)进行一体化的风险管理、业务实践(特别是借贷业务)指导和产品的开发、创新和提高,可以有力地推动外资银行自身的运行效率和运行水平;(5)通过全球化的产权市场对业务成功度的估值增加了外资银行按照期望收益进行业务调整的激励等。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成熟市场国家外资银行的效率是低于国内银行效率的。这种效率的差别反映了外资银行进入不同东道国目的的差别,在成熟市场国家外资银行进入的主要目的是追求银行业务的分散化及某一领域的特定化,而进入新兴市场国家则主要是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空间。
2.外资银行的进入加剧了银行业的竞争。在竞争的压力下,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业的各主体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存,会尽可能争得较大的市场份额,充分拓展自身竞争优势,努力向客户提供质优价廉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这个过程必然带动银行业微观效率的提升。
3.外资银行进入后通过技术外溢渠道,带来了许多新技术、新产品、新管理方式和理念,也带来了相应的人员培训。这种外溢效应不仅及于外资银行本身,而且通过竞争机制扩展到新兴市场国家的其他银行,从而提高整个银行业的微观效率。
二、外资银行影响微观效率的经验证据
1.外资银行进入对利润水平的影响。Claessens等对于包括新兴市场国家和成熟市场国家在内的80个国家,在1988~1995年期间的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中对比分析了外资银行与国内银行在净利差、期间费用、纳税和赢利能力等方面的差别。研究结果表明:在新兴市场国家,外资银行比国内银行有更大的利差、利润和纳税;而在成熟市场国家,结果正好相反。他们的研究结果还表明,外资银行在银行数量份额增大的同时,伴随着国内银行在利润水平和期间费用上的下降;外资银行的进入提高了一个国家的银行业运行水平,对于银行客户有积极的福利效应。放松外资银行进入的限制尽管会减少国内银行的利润水平,但是也许会对国内经济总体上有积极的福利效应。
Demirguc-Kunt?Asli,Ross?Levine和Hong-Ghi?Min对于银行的效率与外资银行出现的关系作了经验分析。他们使用单位资产税前利润、单位资产的期间费用两个指标来度量银行业的效率,他们认为这两个指标较大的数值代表银行效率的较低水平。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外资银行的数量与银行体系的单位资产税前利润及单位资产期间费用这两个指标显著地负相关;外资银行的资产与两个指标也呈现负相关,但不是很显著。这说明外资银行的进入数量促进了竞争从而提高了银行业的效率水平。大量的外资银行进入迫使国内银行减少过量的期间费用和接受较低的利润水平。外资银行与效率相关的主要指标是外资银行的数量而不是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这也说明了外资银行进入本身提高了竞争和效率。
2.外资银行进入对利差的影响。Levine对于银行的利差与外资银行进入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Levine使用47个国家的1165个银行在1997~1998年的业务数据来检验外资银行的准入与商业银行净利差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对外资银行进入的限制提高了银行的净利差水平;控制国内银行进入的限制,外资银行进入的限制可以显著地解释净利差;而控制外资银行的进入,国内银行进入的限制不能有效地解释银行的净利差。其中关键的因素是外资银行进入而不是外资银行取得部分份额的所有权,控制外资银行的部分进入无助于银行利差的解释。可见,外资银行推动的竞争是银行利差的至关重要的决定因素。Levine的研究表明:在控制国内银行的进入、外资银行的参股、特定银行因素、宏观经济的稳定性和银行业的集中度后,外资银行进入的限制对于银行利差有着显著的独立影响。
3.外资银行进入对于微观效率的影响与东道国的金融发展水平相关。Hermesand?Lensink使用48个国家982家银行对于外资银行进入的效果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金融发展水平十分重要:在金融发展的较低水平,外资银行的出现伴随着国内银行更高的成本和边际;当国内的金融发展水平较高时,外资银行的进入伴随着费用和边际的下降。他们对此作出的解释是:在金融发展的较低水平,金融发展的激励是较强的,投资费用联系着介绍银行新服务和新技巧等,以便跟上外资银行。在金融发展的较低阶段,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的距离较大,从而给积极的外溢效应较大的空间;在金融发展的较高阶段,积极外溢效应的可能性较小。在长期,投资费用将会导致费用减少,提升竞争和效率;而在短期,由于新服务和银行新技巧的投资占优超过了金融发展而降低的费用。如果国内金融发展水平较低,外资银行仅仅服务于特定部分的市场,诸如出口市场、金融租赁等,仅仅服务于特定范围的客户,诸如外资跨国企业和国内出口导向企业,其他的一些金融服务可能会由于高风险或信息、交易成本较高而不愿意提供。相应地,国内银行在提供诸如消费信贷、中小企业信贷等方面占优。在这些市场上,外资银行进入引起的竞争压力会小。国内银行可以通过外溢效应取得增加的投资费用。如果这一部分构成了他们的主要业务,就会导致金融服务的更高边际。
4.外资银行进入后推进国内银行效率的定性分析。以国内银行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反应为基础,可以定性分析外资银行进入的好处。Abut,Bigio和Siller曾经根据拉美四个国家阿根廷、巴西、墨西哥、秘鲁国内银行对外资银行进入的反应,定性研究了外资银行进入对于国内银行微观效率的推动。
国内银行在与外资银行展开竞争时必须克服的一些不利因素包括:有限的资本来源、在组织资金和投资组合上缺乏足够的地理上的分散、缺乏在多种金融市场上操作的经验、开发新金融产品的滞后和较高的费用、负担昂贵的信息技术及其他技术费用能力不足等。他们在研究中发现,这些新兴市场国家的国内银行可以通过拓展国际化的资金来源,借助国际咨询机构评价和开发新的金融产品,通过与本地其他银行联合来谋取规模经济等来克服他们自身的不足。此外,新兴市场国家中的国内银行还通过积极主动地建立高效稳定的管理团队,充分地利用诸如其对于本地市场已经占有的份额、对于本地市场的熟悉,以及对于本地市场突发事件更好的应对能力等自身优势,在与外资银行竞争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国内银行的微观效率。
5.与产生的影响相关的因素。Hermes和Lensink通过重新研究Claessens等所研究的80个新兴市场国家和成熟市场国家外资银行与内资银行在1988-1995年期间的相关状况,发现外资银行进入后新兴市场国家立刻就通过竞争机制产生影响而与市场份额无关,表现出与成熟市场国家较大的差别。在成熟市场经济国家,外资银行进入后产生的影响依赖于它们的市场占有额度。对于阿根廷、哥伦比亚、土耳其、澳大利亚、法国、德国、西班牙、英国、美国的经验研究同样支持这一结论。
可见,在新兴市场国家,外资银行进入的影响既可能来源于真实的进入,也可能来源于进入的可能性。这种差别可能来源于外资银行进入前新兴市场国家与成熟市场国家在金融压抑程度上的差别。
三、对我国的政策启示
启示之一:外资银行的大量进入,必然会提升我国银行体系的竞争水平。我国原有的运行效率比较低的银行和银行类组织必须尽快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竞争力,以便在竞争中可以继续维持自身的存在。
启示之二:利率水平必然是银行业竞争的一个主要内容及结果。在我国现阶段,利率管制的存在妨碍着外资银行进入提升银行体系微观效率作用的充分发挥,我国需要在尽快做好其他配套工作的基础上,适时放开利率管制。
启示之三:我国的银行业监管部门必须在银行体系竞争加剧的过程中,做好相关的监管工作,以防止恶意竞争带来的不良经济后果和社会后果。同时,竞争的加剧必然导致一些无效率银行的退出,银行业监管部门必须做好相关规制条件的设计和新问题及时相机处置的机制,防止“挤兑”风潮的引发以及其他的不良社会反应。
启示之四:我国国内银行必须尽快学习国外银行先进的经营管理技术、风险管理技术及金融产品的开发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熟悉国内市场的优势,巩固已有客户,力争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取得更大的发展。
启示之五:现在看来,尽管外资银行对新兴市场国家银行体系微观效率的影响是比较积极的,但我们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银行体系的运作质量除了微观效率以外,还与宏观效率及金融稳定相关。而外资银行在上述两个方面的影响就总效果而言还不是十分确定的,因此需要我们在外资银行进入问题上做到头脑清醒,力求扬长补短,趋利避害。
参考文献:
〔1〕Abut,Daniel,SylviaBigio,et,al.DanielA.Siller.TheIndependentLocalBankinLatinAmerica〔J〕.GoldmanSachsInvestmentResearch,1999,November.
〔2〕Claessens,Stijn,AsliDemirguc-Kunt,et,al.HowDoesForeignPresenceAffectDomesticBankingMarkets〔J〕.JournalofBanking&Finance,2001,(25):891-911.
〔3〕Demirguc-Kunt,A.Levine,R.Min,H.-C.OpeningtoForeignBanks.IssuesofStability,Efficiency,andGrowth〔A〕.SeongtaeLee(ed.).TheImplicationsofGlobalisationofWorldFinancialMarkets〔M〕.Seoul:BankofKorea,1998.
〔4〕Levine,Ross.Denyingforeignbankentry:implicationforbankinterestmargins〔M〕.inBankMarketStructureandMonetaryPolicyEds:LuisAntonioAhumadaandJ.RodrigoFuentes,Santiago,Chile:BancoCentraldeChile,2004.271-292.
〔5〕Hermes,R.Lensink.ForeignBankPresence,DomesticBankPerformanceandFinancialDevelopment〔J〕.JournalofEmergingMarketFinance,2004,3(2):207-229.
作为国际问题专家,请您谈谈当前我国所处的外部经济环境的基本特征。
张宇燕:对于你提的问题,恰好我们研究所世界经济预测和政策模拟实验室刚完成的《全球宏观经济季度报告》可以回答。总体而言,发达国家经济仍处在中低速增长通道。美国经济还在温和复苏,日本经济相对自身而言表现较为出色,欧元区经济仍未走出衰退,但衰退幅度有所缩小。新兴经济体持续增长,但增长较为乏力。
有数据显示,自2013年5月,国际短期资本大幅流出新兴市场,引发新兴市场货币贬值和资产价格下跌。中国亦不例外,多方面的证据显示,短期资本流入中国的热情下降,请问其中主要原因是什么?
张宇燕:我们模拟实验室的季度报告对国际短期资本的流向进行了监测,从2012年10月至2013年4月,人民币市场离岸价格持续高于在岸价格,表明海外市场对人民币需求旺盛,资本快速流入中国。因为在岸与离岸人民币价格差的变化,反映了短期资本流动的方向。进入5月份以后,人民币市场离岸价格持续与在岸价格持平,6月份频繁出现离岸价格低于在岸价格的情况,表明海外市场对人民币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资本流动也开始调整。2013年1月至4月,贸易项目下的结售汇净额大于实际贸易顺差额,分别达到了532亿美元和277亿美元、463亿美元和198亿美元,资本流入势头很旺,并引起了央行外汇占款的快速增加。进入5月份以后,这个差额迅速下降到71亿美元,这意味着资本流入显著下降。
国际资本流动的转向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主要包括:第一,对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政策预期。第二,新兴市场经济体复苏进程不尽如人意。5月初,许多新兴市场经济体为了维护出口竞争力和经济增长,采取了降息行动,这向市场释放了增长动力不足的信号。第三,此前短期资本过度流入了新兴市场经济体,现在开始回调。仅是今年前5个月,美国投资者就向海外权益类资产市场投资了600亿美元。这不仅远高于过去5年的全年平均水平,也高于新兴市场经济增速高涨的2007年同期水平。当看到新兴市场经济体表现甚至弱于美国经济的时候,投资者开始调整对新兴市场投资,特别是回调对经济表现不佳的国家的投资。
近期日本经济稳步回升,“安培经济学”引人关注。您如何评价“安培经济学”?
张宇燕:“安培经济学”是日本第96任首相安倍晋三2012年底上台后加速实施的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近期日本经济稳步增长,二季度出口和工业生产都出现回升,股市上扬,其他一些经济指标也出现改善势头,显示出“安培经济学”至少在推动短期增长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日本经济短期内表现不错,但却蕴藏风险。近期需要关注的是,国际社会对日本财政赤字的可持续性更加担心,如果安倍政府在维持财政纪律方面失控,可能面临国债价格、股票价格及日元汇率动荡的三重打击。长期看,“安倍经济学”几乎没有触及日本深层次结构问题,比如人口老龄化和劳动生产率停滞等,而更多是推迟了痛苦的结构改革。消费税在提升,日元也不可能无休止贬值,明年日本经济增速放缓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欧元区经济持续衰退,其前景如何?
张宇燕:目前,欧元区经济还没有显著改善,但衰退幅度收窄。今年第2季度,欧元区GDP同比下降0.8%。在金融基本稳定和青年就业状况开始改善的影响下,消费开始成为经济企稳的主力,但银行信贷的萎缩导致私人投资反弹乏力。通胀4月至6月平均水平比第一季度放缓,但从4月到6月却逐月反弹。欧元兑美元贬值的同时,却兑多数金砖国家货币的大幅升值,结果使得欧元有效汇率稳中略升。欧元区货币政策进一步宽松,说明远未达到退出的时刻。值得一提的是,欧洲银行业联盟监管机构、监管规则和银行自救规则等方面的建设,取得了重要进展。
宽松的货币政策、企稳的财政支出以及稳定的市场环境,有助于欧元区经济继续收窄萎缩的幅度,预计欧元区今年后四季度GDP有可能出现正增长。
过去几年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给经济带来了长期风险。6月份美联储释放有关可能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信号,导致资金恐慌,大量流出新兴经济体。请问您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退出问题是怎么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