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范文

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第1篇: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范文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服务素质教育为宗旨,全面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积极开展勤工俭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强教育消费市场监管力度;构建和谐平安校园,以改革创新精神、促进勤工俭学事业科学发展,实现我区勤工俭学工作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1、提升我区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的品位。完成岗埠中小学劳动实践场所示范场所创建工作。

2、继续办好其它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使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3、开展全区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推动我区素质教育的发展。

4、完成全区勤工俭学安全检查专项工作,落实勤工俭学工作的规范、安全的管理。

5、做好区局勤工办的办公>!

6、做好市局勤工办布置的各项工作。

7、做好常规性工作

三、重点工作

(一)以加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为抓手,着力推进农村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建设。一是开展好岗埠劳动实践场所的实践活动。以岗埠场所为试点,开展农村劳动场所的,课程开发、教学研讨、教师培训、成果展示等方面的探索,不继总结,为我区其它农村实践场所提供工作经验。

(二)以加强后勤保障规范化建设为抓手,着力完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办好区局教育用品供应站的工作,加强学校后勤保障规范化建设,保障教育教学、服务师生需要、维护教育公平,尽快提高教育的普惠性

(三)在全区开展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活动,组织一次全区中小学素质教育成果展示竞技比赛。

四、具体措施

1、打造好岗埠中小学劳动实践场所。岗埠劳动实践场所基础建设一期工程已经完成,2014年有主要任务是发挥场所功能,积极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主要做的工作:一是请教研室帮助做好岗埠场所的课程开发,编写教材,争取完成一套有本场所特色的实践教材;二是做好教师配备与培训,教师配备采用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校内选择爱岗敬业,有创新思想和一定技能的教师任教。同时将当地的有一技之长的手艺人聘请作为客座教师。同时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相关业务培训,采用请进来,走出去产的办法,通过学习观摩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三是积极开展教学研讨活动,探索办学新路,改进实践活动方式和内容,使场所的活动更能体现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示范性的特点。计划用一年的时间表总结出一定的经验,为建设浦南农村被动实践场所提供作借鉴经验。

2、继续开展好浦南、云台农场、和岗埠其它完小教学点的学生实践活动。打造好农场小学的劳动场所的 “农娃乐园”教材开发、使用和活动。做好做足“农”字文章,充分挖掘校本资源优势,加快校内做好校内生态园、蔬菜种植园建设。努力建设特色劳动实践场所。利用东、西两个校区的校内空地,筹建120平方米植物园、300平方米蔬菜种植园。同时继续做好二小实践场所的种植区、大棚区、垂钓区、花卉区、育秧区、养殖区、教学区和柿子园几个板块的开发建设,将其建成一个规范的“生态农庄”,成为农村学校学生劳动、探究园地。

3、继续做好浦南小学的劳动场所建设。浦南小学是一个中心校下辖四个完小和三个教学点,布局分散,但学校没有闲置用地。劳动场所主要是和学校周边的农户建立协议共建,借助周边农户的生产农地、大棚做为学生的劳动实践场所。因此,因地制宜地开展工作,进一步建立相对稳定的共建关系,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与探究,是2013年的主要工作。区勤工办将积极帮助学校做好共建,指导开展实践活动。

4、有计划地开展教师培训,提高场所建设与指导教师的素质与能力。在进行场所建设的同时有计划地对三个农村学校领导、教师进行业务培训,主要是对办学理念、课程设置、劳动技能、安全防护等方面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学校领导的办学意识,提高教师课程实施水平和专业水平,通过组织教师进行专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5、重视课程开发,促进场所的个性化发展。根据地域不同、学校不同的特点,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优势,组织学校、教师挖掘具有本地乡土气息的课程资源,建立具有自己学校特色的劳动实践场所课程。因地制宜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个性化学习的选择和帮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分层学习、个性化学习,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6、在全区积极推动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活动,计划在2014年十月在全区开展一次中小学素质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展示竞赛活动。通过以赛促学,让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在我区办的更具特色。

7、继续完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围绕服务教育教学和师生生活需要,结合各校实际,着力办好教学用品供应站的服务性工作,保障教育教学、服务师生需要、师生安全健康活动、维护教育公平。加强中小学校后勤规范化和标准化管理,逐步完善中小学校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对进入教育市场消费品质量进行严格把关。杜绝“三无”产品进行学校。

第2篇: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后勤管理服务提升探究思考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常规的物业管理服务范围包含房屋修缮、设备设施维护、秩序维护、清洁绿化等层面,现如今,已远远不能满足“一体化”后勤服务保障体系的需求。要想达到为“三集五大”体系和谐运转提供坚强保障的目标,势必要求我们思量创新后勤管理模式,提升综合“星级”服务水平,从而使凝聚力、执行力、创造力倾注到“健康食堂、医疗健康服务、资产管理、应急保障、属地化管理”等延伸界面。

一、完善流程制度,创新服务项目

公司始终坚持“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的原则,修订、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如星级服务标准体系,就涵盖了食堂服务、会议服务、保洁服务、秩序维护、维修服务五大层面;又如物业服务、餐饮服务两个同业对标体系,就列举了在星级服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通过建立各类人员岗位职责、公司安全生产职责规范等,明确各部门、各岗位职责,以实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人人遵循、共同发展的管理理念。

现阶段,公司的后勤工作标准,重点围绕“精、细、新”的思路展开:

(一)精打细算,精益求精

1、精打细算。公司通过制定并推进《“厉行节约 反对浪费”相关措施及奖惩办法》的实施,以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培养员工的节约意识。通过物资采购“货比三家”,强化预算管理制度,以达到开源节流、降本增效,好日子好好过的目标。

2、精益求精。公司依托发放问卷、电话征询、上门征求等渠道,重点围绕各服务区域的保安、保洁、食堂、会务、维修等进行每季度一次的满意度调查。从数据上看,业主对公司服务的满意度和好评率均呈稳步上升趋势。

(二)细节服务,细致入微

1、着重餐饮促规范。职工食堂提供一日三餐服务,早餐花色品种不少于20种,中晚餐坚持六荤六素,合理区分有无糖类饮食,保障员工饮食的多样性。针对中午就餐人数多,公司加大对食堂硬件设施的投入,并实现了3个食堂的同步管理及面条的自加工。

2、全天值班重承诺。公司坚持以每月不少于8次的频率,不定期对11个托管区域进行夜间巡查,并实行每天24小时值班制度,做到无节假日服务,履行维修服务承诺。

3、安防技防齐抓牢。大院内现有车位306个,分自备库、公务停车场和地下车库,同时配备车位显示屏。由于单位车辆流动性比较大,公司派专人负责提醒外来车辆按指示牌停放,确保院内良好的通行秩序。同时,也加强了华源、线变大院车辆的流动、停放管理。

4、会议服务重细节。会务人员注重仪容仪表和自身形象,在会前15分钟到岗做好各种准备,确保室内空气新鲜、温度适中。在会议进程中,会务人员严格掌握茶水的续水时间,坚持戴手套倒茶,绝不穿响底鞋进入会议室。

5、随时保洁促优美。通过增加巡视检查的频率,设置巡视记录表,以加强公司大院的环境管理,提升各区域保洁力度。

(三)新增服务,创新思维

1、医务室重新挂牌启用。作为无盈利性部门,从去年1月25日起,医务室面向公司所有在职、离退休职工开放,并配备常用药品100余种。该科室现设有诊疗室、药房、留观室,其主要服务范围包括日常诊疗、药品派发、医药费报销、健康教育及咨询、医疗预防保健、重大疾病对外协调等。

2、新增职工食堂网上服务系统。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调试,员工可以通过登陆内网选择自己想要的外卖点心、时蔬等,减少了等待时间。此外,我们还规范了供应时间,增加了外卖点心、时蔬等品种、数量。

二、加强队伍建设,凝聚团队力量

公司借助利用每周工作例会、“”、宣传栏、文化墙等各类宣教平台培养干部员工的服务意识,通过随时教育、随机教育,依托“训、考、比”的方式,把星级服务的观念扎根在员工心中。

(一)加强员工培训,提升业务技能

回顾年初以来各项工作,为提高工作技能,营造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公司将培训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形成常态化管理。培训内容涵盖服务意识、服务态度、工作技能、个人形象等方面。在培训方式上,则充分利用理论学习、现场指导、技能比武等相结合,如3、10月份的秩序维护员军体培训,4、9月份的会务技能专项培训,6月份的食堂技能大比武,5、8月份的保洁规范化操作培训,收效明显。

(二)组织技能考试,树立竞争意识

通过不定期组织各类人员参与技能考试,鼓励员工在学历、职称、专业业务等方面不断提升,培养、树立各类服务人员间的良性竞争意识。同时,将考试结果与薪酬分配、人才选拔、岗位晋升等方面挂钩,应用于管理工作中。

(三)学习交流对比,实现共同进步

公司以开放的胸怀和共赢的心态,本着资源共享的原则,将企业发展中的优秀成果展示给兄弟单位,接待盐城供电公司后勤管理组、扬中金泰综合服务公司前来学习交流。同时,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模式,组织相关管理人员到无锡、江阴公司医务室参观学习。

三、抓好监督评估,建立长效机制

后勤工作标准的提升,服务对象需求的多元化,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这些都需要我们树立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主动、深入地抓好监督评估工作,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落实长效机制。

(一)严格流程,严肃绩效

1、严格工作流程。通过制定《工程计划管理制度》、《物资采购流程》、《资产类(房屋)管理流程》、《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等制度,公司加强了对工程项目管理、招投标、物资采购管理等过程监督,实行严格按程序、流程办事。

2、严肃绩效考核。为提高员工工作效率、服务质量,推出了外包人员等级评定方案,制订了《对外协服务人员等级评定指导意见》。并建立激励机制,拉开收入差距,切实做到“干好干坏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

(二)准确足额,准时准点

1、薪资准确发放。今年7月,公司组织召开了三个外协物业服务单位会议,对外协物业服务单位员工的工资、福利、社保等待遇发放情况进行了一次监督检查,确保薪资准确、足额发放,以保障最底层职工的最根本利益。

2、服务准时准点。节日期间,供餐、值班等后勤保障人员坚守岗位、加班加点。高温期间,强化送餐和一线送清凉服务,为使一线抢修人员喝到清凉消暑的绿豆汤,后勤人员们清晨五点多就将一锅锅绿豆汤装杯、密封、冰镇。

(三)实事求是,落到实处

1、工作实事求是。监督评估不是一朝一夕,对于“什么事情由哪个部门或人员去办;按什么标准去办,什么时间完成;结果如何;存在什么问题或取得什么经验”都要有完整、长效的信息反馈,以实现PDCA闭环管理。

2、服务落到实处。与去年相比,服务满意率不断提高。在员工队伍建设方面,公司也涌现出一批默默奉献的服务明星,不论是餐饮“服务明星”、会务“服务明星”,还是秩序维护“服务明星”、维修“服务明星”,他们都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

第3篇: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范文

一、后勤管理激励机制的不足

1.激励机制中的心理效应高校的后勤保障是能否做好,不仅取决于后勤的组织文化,不仅取决于后勤职工的个人能力和天赋,还取决于个人能力与天赋的发挥程度,即学校的后勤系统调动了职工个人多少的能动性,而后勤资源、设备只有在被人使用时才能发挥出作用。激励就是激发和鼓励,激发个人的动机,诱导个人的行为,充分的将积极性进行跳动使职工的创造性被激发出来。这是组织建设目标实现,高校后勤管理激励机制创新的关键。(2)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个人对工作有着强烈的情感且全身心投入时,他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对学校、对社会有益的方面,不会去计较琐事,节外生枝,无事生非,个人表现出较高的社会相容性。(3)健全人格,行为文明。处在积极状态中的职工,常伴有快乐、期望和羡慕等积极的情绪,也能处理好工作与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具体表现未人格的高尚和举止的文明。反之,一个职工的意志薄弱、情绪冲动、过度焦虑,易造成言行失度和人格障碍。

2.后勤管理激励机制高校后勤管理激励机制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目标激励不足。后勤职工流动性特点决定了对目标激励不够重视,无法满足职工最基本的工作需求。后勤职工个人需求无法与学校的发展目标保持一致性。(2)情感激励不足。客观事物能够使人产生不同的态度,人在心里机能的影响下降会体验不同的情感影响。人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能够保证工作效率的持续提升,这也是激励职工认真工作的关键部分。创造性的培养能够提升情感激励作用,充分的发挥自身的才能。情感管理是高校后勤管理最为关键的方式,将会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使职工的身心得到放松,积极有效的工作态度将是奋发向上的具体体现。高校后勤管理与职工的交流较少,没有相应的联系性,和谐的人际关系将是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效果不断提升的重要措施,后勤工作的完善将进一步促进高校后勤管理效果的提升。(3)文化激励不足。组织文化的发展能够提升职工行为的规范性,后勤组织文化与职工的利益息息相关。道德水平的提升能够保证职工后勤归属感的强化,有利于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职工能够在这种环境中不断的强化自身修养,努力工作,在实现自我价值的时候还能够充分的协调后勤组织文化对职工的影响作用。发挥高校后勤管理激励机制的作用是文化建设最为重要的方面。但是更多的是高校注重后勤组织系统建设,对后勤组织文化建设不够重视,无法形成有效的后勤组织文化氛围,阻碍了职工思想意识的提升,长久以往高校后勤管理效果将会下降。

二、改进学校后勤管理激励机制的主导思想

1.建立心系全体后勤职工的沟通机制,缩短角色距离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保证后勤职工心理发生变化。所以后勤管理者要有意识地缩短与后勤职工的“角色距离”,减少“位差”。对职工的信任、尊重、爱护、关心,就是一种情感投资。优良的人际关系能够激一整个后勤系统的勃勃生气。后勤职工沟通机制的完善将是现代管理优化发展的关键,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激励模式。高校后勤管理要关心职工问题,使职后勤职工能够感受到组织的关怀。这样才能够使后勤职工为学校的发展做出贡献。

2.建立广泛参与的后勤管理激励机制。激发全体后勤职工的主人翁意识为了能够促进后勤职工能够更好的参与到后勤管理工作,要对参与后勤管理进行充分的分析。归属感的形成能够提升后勤职工的认识。为了能够满足后勤职工个人的需求,高校后勤管理要重视后勤职工的自尊。激发后勤职工的集体荣誉感。成长责任的强化将会使高校的发展形成良好的意识,这是后勤职工主人翁意识的体现。

3.建立惩罚分明的考核机制。激发全体后勤职工的竞争意识对后勤职工进行业绩考核能够提升职工的紧张感,是提升后勤职工工作效果的关键。后勤职工工作的认可能够建立充分的考核制度。能够使后勤职工能够明确自身在学校发挥的作用,使命感的强化使后勤职工个人价值与学校总体目标强化的关键。

4.建立适时淘汰的竞争机制。激发全体后勤职工的危机意识激励机制的制定是推动高校后勤管理效果的关键。制定奖励与惩罚相适应的制度是激励机制完善的表现。在后勤职工队伍建设的过程中要实行淘汰机制这样能够保证职工的活力。充分的发挥出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竞争思想的强化能够更好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惩罚与淘汰机制的实行将会使职工的紧迫感加强,并且在今后日常管理工作中不断提升素质建设,自我管理效果的发展将会发挥自身的作用投入到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完善中。

三、管理激励机制在高校后勤职工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在学校后勤保障具体的管理活动中,后勤政治管理激励机制、后勤经济管理激励机制和后勤文化管理激励机制往往结合成整体共同对学校后勤职工的工作起着的激励作用。在结合改进组织管理发展主导思想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把原有的后勤政治管理激励机制、后勤经济管理激励机制和后勤文化管理激励机制提升为:职工成就激励、职工物质激励、职工精神激励。

1.职工成就激励现代经济是一个呼唤创新精神的时代,后勤职工管理应当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全体后勤职工全心全意为社会培养人才提供完善的后勤保障,进一步保障提高教育的实效。现代后勤职工管理需要在内部上形成管理机制,并且通过后勤职工的完善促进后勤保证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最终实现学校教育取得成功的目标。它改变了传统外压式的强制管理,通过激励让后勤职工积极主动参与学校工作,将学校管理的外在要求内化为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努力获得成功的体验,自我开发内在潜能,实现个人与学校的全面发展。高校后勤管理激励机制的构建能够促进后勤职工更好的进行工作,保证高校日常管理工作顺利开展。(1)职工个人价值激励。职工个人价值是后勤职工价值体系建设的关键。要充分的认识职工个人价值,掌握职工亲在能力。并且通过多种方式使职工能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人生价值意义。在这种思想的引导下降会不断提升职工的个人素质,使职工能够更好的满足岗位的需求。职工个人价值激励措施的使用能够使职工明确未来的发展木白哦,工作热情的提升促进成就感。为职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机会是高校后勤管理激励机制建立的主要问题。(2)用人激励。后勤人才的培养要注重个人能力的具体情况。高校后勤管理要将职工的专长与工作的实际需求充分的结合在一起,采取灵活多变的工作方式选取管理人才。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工作绩效的考评,保证人才能够符合高校后勤管理需求。这样才能够保证后勤职工自身价值的实现。(3)培训激励。积极参与培训能够提升后勤职工的工作技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证工作的稳定性。这是除了物质奖励之外后勤职工同样关注的奖励。为后勤职工提供发展机会,能够使后勤职工感受到高校对他们的关注,这是一种在价值上的肯定,能够提升后勤职工的责任感。

2.物质激励物质奖励能够充分的激发后勤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这是管理机制发展创新的经济基础。灵活的运用按劳分配原则能够实现高校后勤管理效果的发展。是调动后勤职工提升思想积极性的关键。当职工的个人需求得到满足之后能够激发创造性思维,在工作中将会以积极的精神状况提升工作效果。(1)惩罚激励。高校后勤惩罚措施的制定主要以扣罚奖金等方式,这是对后勤职工工作的一种惩罚性否定。惩罚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规范高校后勤管理效果,但是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后勤职工工作积极性。因此高校惩罚措施的使用需要采取慎重的态度,这样不但能够消除惩罚带来的消极情绪还能够变相的激发高校后勤职工工作积极性,达到教育警示的目的。这种将思想惩罚作为教育手段更加有利于后勤管理工作的开展。(2)分配激励。高校后勤职工最为关心的问题是经济利益的划分问题,这是影响后勤职工工作积极性最为直接的因素。因此高校要做好对利益的分配问题,根据职工的实际需求,结合高校的发展状况,实行分层次的操作规划。使不同阶段的后勤职工都能够得到利益的满足感。这也是高校后勤管理激励机制创新发展的措施。(3)岗位激励。高校后勤管理应该逐步的建立以岗位津贴为主实现以岗顶编的模式。根据不同岗位的需求建立不同层次的人才待遇,高校后勤管理制度的创新能够更好的稳定后勤职工队伍,岗位聘任的实行对激发人才的工作积极性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3.职工精神激励需要对后勤职工的精神进行激励,这是满足职工物质需求基础上的发展。职工精神激励将会不断促进职工个人思想的完善。(1)道德激励。高校后勤管理要重视职工的核心价值,使后勤职工能够根据个人理想完善道德建设提升责任感。后勤职工道德评价将在岗位职责中充分的体现,这是建立主体后勤保障体系强化职工技术的关键。(2)文化激励。高校后勤管理人员要重视自身的文化建设,为营造高校积极有效的文化氛围做出自身的贡献。将个人需求与学校的发展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高校文化精神的创新是和谐统一激励机制在高校后勤管理发挥作用的重点。(3)榜样激励。选择优秀的后勤职工树立为学习的典范,这样能够激发其他职工认真学习的思想。榜样的力量将是促进职工积极向上的关键。产生的连锁反应将是激励效应最为关键的部分。高校后勤管理中实行榜样激励是激发其他职工努力工作的重点措施。

四、结束语

第4篇: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范文

关键词:学生干部;高校学生公寓;学生公寓安全;安全网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255-03

高校学生公寓安全直接关系到整个校园的安全稳定,学生公寓安全是所有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是其余一切工作开展的根基,也是保障学生在校学习生活顺利开展的前提。构建学生公寓安全保障体系是高校公寓管理部门长期进行和不断完善改进的事项,同时在工作的推进过程中也遇到许多的难点。对这些难点的探究贯穿工作始终,而在整个学生公寓安全保障体系中,学生工作部门、后勤管理部门、保卫处等各职能部门携手向前、共同努力,同时在这其中,还有一支学生干部队伍为学生公寓的安全保障注入了强劲力量,发挥了重要作用。以下从学生公寓安全网络体系、学生干部如何在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两个维度探讨。

一、学生公寓安全网络体系

(一)学生公寓安全网络体系的设计

高校学生公寓安全网络体系是以公寓管理干部、辅导员为主体,管理员、安保员和学生干部为辅的安全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公寓管理干部、辅导员、管理员、安保员和学生干部作用,形成管理合力,确保学生公寓安全稳定工作。首先,公寓管理干部和辅导员长期入住学生公寓,与学生同住,经常深入宿舍,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处理应急突发事件,是保证公寓安全稳定的主要因素;其次,管理员和服务员是学生公寓安全的一道保障,是发现的问题的前沿窗口,后勤部门加强对公寓管理员、门卫、安保员的指导和监督,强化责任,提高服务意识;最后,为了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在每一栋公寓设立楼栋和楼层负责的学生干部,完善纵向到底(学生公寓管理部门-公寓园区-楼栋-楼层-寝室),横向到边(各院系-院系公寓管理学生组织-楼层-寝室)立体式安全网络信息队伍建设。

学生公寓安全网络体系的总体建构思路是:根据园区和楼栋分布,将所有学校公寓划分成若干网格,每栋公寓为一个小网格,一个个小网格按照所在公寓园区划分组成上一层网格。公寓园区下以每一栋楼为单位,在每一栋公寓下以寝室为单位进行具体的网格单元划分。分割设置方法为:在每一栋公寓内,将所有寝室以院系划分为不同的单元格,最小的单元格为一间学生寝室。为便于管理,按学院划分出责任区,各院系根据宿舍分布的实际数量,以10-20间的学生宿舍为网格小组,设置一名学生干部负责;每个小单元的寝室长担任最底层级的信息员。每个院系负责公寓管理的学生组织设立在每栋楼的联络员,负责与本楼栋的辅导员、公寓管理员联系,担当本院系学生和学校公寓管理委员会的沟通桥梁。另一条网络线是,学校学生公寓管理组织根据园区划分园区负责人,再下设楼栋负责人和楼层负责人。通过网格的划分,明确不同区域、不同网格的责任,将公寓管理的职责层层分解,落实到人。

(二)学生公寓安全网络体系的运行机制

学生公寓安全稳定网络体系的运行机制可分为信息搜集、信息传递、信息分析处理三个步骤。第一,在信息搜集阶段,寝室长和小组长为公寓“基层管理人员”,负责随时关注公寓、寝室和个体学生诉求和紧急事件。因寝室长和小组长与学生们的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都是最近的,必要时寝室长和组长要充当矛盾调解员,为身边的同学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第二,在信息传递阶段,各院系楼栋联络人和校级学生公寓管理组织为“中层管理人员”,不负责具体的处理工作,主要扮演学生和“上层管理者”之间的沟通桥梁。一旦小组长反映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或反馈,应立即提醒、层层催促。第三,在信息分析处理阶段,对于上报的信息,经初步分析后,如果与本院系有关,学院有权处理则需要将问题反映到学院,由学院协调处理;棘手问题应第一时间上报给学校公寓管理部门以便解决。

二、学生公寓安全网络体系中学生干部重要作用的发挥

由学生公寓安全网络体系的设计中可以看出,在整个学生公寓安全网络体系中,学生干部的组成有校级学生公寓管理组织(称作“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或“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或“学生自律管理委员会”等)、院系学生公寓管理组织(独立的院系“学生公寓管理委员会”或隶属于院系团委学生会的“生活部”等)、各班级党员干部、学生干部以及寝室长。

(一)发挥学生干部引领示范作用,提高学生公寓安全重视程度

学生干部综合素质高、提升领悟快,通过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使他们了解学生公寓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以及学校公寓安全管理思路,学会疏散、逃生和自救有关知识。这样学生干部储备了基本工作能力,提高了对学生公寓安全工作的认识,因为与同学的接触是随时随地发生的,只要有意识地发挥在同学中的引领示范作用,为活动营造积极良好的氛围,及时向身边同学传递安全知识,及早发现事故苗头,及时和相关部门和老师联动。调动起学生干部们的主观能动性,以点带面引领广大学生提高对公寓文明安全的认识,从而自觉遵守公寓相关管理制度和准则。

(二)发挥学生干部桥梁传递作用,形成学生公寓安全管理工作长效机制

当前学生管理部门、后勤服务部门、各院系学生工作队伍、保卫部门等是负责学生安全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但随着安全工作形势的变化,学生公寓网络安全、公共卫生安全问题图凸显,学生公寓网络管理职能、公共医疗卫生职能加入。因此,牵涉到的学校部门逐渐增多,明确各部门职责成为一项重要事务,定期会商的工作机制势在必行。而相关部门除了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外,来自于学生中的第一手的意见和建议也应成为重要讨论议题。在安全网络体系中各层级的学生干部“信息员”身份是保障公寓安全网络体系运行的绝对中坚力量,信息传递和管理是其两大主要环节,具体可分为信息搜集、信息传递、信息分析处理三个步骤。利用好这些来自学生也最熟悉学生的信息员,公寓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便迅速又真实地呈现在管理部门面前,也能更加快捷地将学校回复反馈到学生中去。发挥学生干部联通学校和学生的桥梁作用,有利于学生公寓安全管理工作长效机制的形成。

(三)发挥学生干部监督促进作用,健全学生公寓管理制度

安全管理相关规章制度是学生公寓安全管理工作的制度保障,使得学生公寓安全管理工作开展有据可依。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学生公寓管理制度,学生应当遵守学校关于学生公寓管理的规定。各高校结合自身学校实际,都有一整套学生公寓管理的规章制度体系,在安全管理方面,有关学生公寓住宿、水电、防火、防盗等方面工作的制度在实施的过程中也是需要不断调整、修订、补充。学生干部分散布局在各楼栋各楼层,他们第一现场直击这些制度的执行情况,通过定期问卷、调查等方式,可以起到对学生公寓服务管理人员的监督作用,以促进这些制度(比如值班巡查制度、进出人员登记制度、贵重物品进出登记、安全工作信息收集和报送制度等)落实到位和及时修改。

(四)发挥学生干部自我管理作用,加强学生公寓安全防范

学生公寓管理组织的一大职能是公寓安全的巡查和检查,包括对违规电器、违规物品、私拉电线网线、卫生内务等方面的例行检查和不定期抽查,还包括重点、专项检查相结合。学生干部进入到每间寝室,经常性地开展工作,把每次检查和抽查结果对照,从中找出安全隐患,请示相关部门下发通知,能立即整改的要求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求相关院系督促限期整改,确保安全事故的不发生。及时发现各种问题、迅速处理是做好安全防范工作的关键。

(五)发挥学生干部自我教育作用,完善学生公寓安全宣传教育体系

学生干部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阶段性开展学生安全教育宣传活动,以强化安全教育,构建全方位的学生公寓安全教育体系。一是在新生入校时针对新学生的安全教育,以及在重要时期(比如消防日、冬季学期来临时)开展覆盖面广的安全教育宣传活动;二是学生干部深入到学生中去,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及集体活动中进行温馨提醒和安全教育;三是学生组织发挥自我教育功能,通过楼栋宣传栏、园区宣传展板等方式在公寓内进行安全教育宣传。四是学生干部通过新的网络媒体加强有关法律法规、安全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宣传,供广大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干部因为贴近学生,利于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也善于利用发生在学生中的各种典型事件和案例加强安全教育,以生动形象的事实和惨痛教训警示同学,更大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增强活动的效果。

(六)发挥学生干部网络分布作用,构建学生公寓应急体系

应对学生公寓中突发事件,学生公寓管理工作相关的各部门应未雨绸缪、防患未然,建立科学的、长效的学生公寓应急体系和机制。因学生干部在构建的安全网络体系中层级关系,遍布各公寓,这一优势的发挥会大大提升学校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在这过程中,学生干部的作用在于:首先,各职能部门联合建立的应急工作小组直接对口联系校级和院系学生组织负责人,让负责学生参与到学生公寓内突发事件预防和管理工作中去。其次,学生干部层层建立起信息收集机制,做好突发事件应对中的信息收集、分析,为学校突发事件处置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利于管理工作小组老师把握舆论导向。再次,分散在各网格中的学生干部可确保快速反应,及时预警,使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前瞻性和主动性提高,利于学校把影响降低。第四,针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安全管理小组制定应急预案,按照预案,学生干部可组成应急小分队,平常加强培训和实战演练,一方面检验应急预案可行性从而改进,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干部队伍应急处置能力。最后,各楼层学生干部应明确其中一项职责是,定期察看所在楼层消防栓、火灾报警设备、排烟送风系统等设施、设备、器材的维护保养情况,以保证消防设备的完好有效。

(七)发挥学生干部自我服务作用,推进学生公寓安全管理智能化水平

在学生公寓安全体系的构建中,门禁系统是学生公寓管理的前哨,是安全工作的重要防线,智能门禁系统启动后给许多人、尤其是校外人员没有可乘之机,给不法分子不留有作案的空隙。在这其中学生干部起到的作用是,在学生公寓住宿信息收集上的细致核实,对于庞大而准确数据库的建立贡献自身力量,服务大众同学。在学生公寓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高级阶段,奖惩制度将实现在管理系统中的体现,学生干部在检查后,需要运用高效的数据整合能力,将优秀、较差、违规寝室信息上传,以便严格检查的结果留有痕迹、警示广大学生,巩固安全检查的防范效果。

三、结束语

高校学生干部在学生公寓安全体系中的意义重大,建构学生公寓安全体系本身即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加之当前社会环境和背景所呈现出的快速变化特征,为学生公寓安全工作提出了各项新的挑战,这些都使得学生干部在公寓安全体系中重要作用的发挥存在一些实际困难。本文选择从“学生公寓安全”为切入口,探讨“学生干部在其中重要作用的发挥”,力图为尚在摸索前进中的高校学生公寓管理实践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这些探讨有其局限,对于学生干部在学生公寓安全网络体系中的作用研究,还需更多实证研究,诸如问卷调查、个体访谈等;在当前高校学生干部整体素质下滑的趋势下,学生公寓安全体系中的学生干部的培养问题;如何在学生公寓安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对学生干部考评管理与激励等等,在今后的工作中,值得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岩.高校学生公寓管理探索[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2〕聂风华.学生公寓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3〕佟丹丹.学生干部在高校学生日常安全工作中的作用发挥[J].教育教学论坛,2012(3).

第5篇: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范文

学分制是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进步的产物,它是一种以学分为计量单位衡量学生学业完成状况的教学管理制度,实行学分制的目的是为适应不同学生呈现出个性化的弹性教学计划,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进程和成效的单位,选课制是实施学分制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学分制的灵魂所在,离开足够数量和高质量的选修课,学分制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学分制在中国几经变迁,如今已成为各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点。然而,学分制改革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校内校外的方方面面。本文以我校农林专业学分制管理为例,探讨农林专业学分制目前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和教学管理难点

(一)完全学分制教学管理系统不健全。

学分制对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学管理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学分制要求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管理,随着我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农林专业在校学生人数直线上升,而我校在学籍管理制度、选课管理制度、考试管理配套制度不健全,教学管理信息平台不完备,目前缺乏一套完全学分制的管理系统来对其日常教学秩序和规范进行管理,这些问题导致我校学分制管理系统混乱。

(二)观念阻滞。

由于我院长期实行学年制,上至决策层、教学管理层,下至教师、学生,在人才培养、教育价值、效益竞争等诸多观念上,都已形成了学年制的本文由收集整理思维定式,无论是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教师的教学实践抑或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均习惯于学年制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教学上目前还是以行政班为单位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教学过程没有以学生为主体,只是一味地强调共性,忽视个性发展的需要,学生被动上课被动接受,没有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这样使教育对人才的要求相脱节,知识、技术、技能的传授同学生能力、自身的需求、社会的需要还缺少有机的联系。

(三)学生数量增多与教学资源不足的矛盾。

学分制的实施是以充足的教学资源为前提条件的,目前我校由于教学资源的相对短缺,如课程体系不完善、课源不足、选修课质量不高、师资水平偏低、教学计划弹性不够等,根本没有能力实施真正意义上的选课制。一是课程资源少,二是选课的自由度不大。只是将原来某一专业的部分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再开设有限数量的任选课供学生去选择,因而学分制往往给人一种仅仅是“对学年制进行修补”的感觉。

(四)教学计划的安排与学分制弹性学制的矛盾。

学分制的核心就是弹性学制,我校农林专业受原有的学年制影响,目前使用固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学安排,对行政班级进行统一的教学,学生无法自主学习,使弹性学制的整体优势发挥不出来。体现不出学分制的开放性与灵活性精神。

(五)学生选课盲目,选课不符合自己的兴趣。

学生在系限选和校任选范围内自由选择课程。通常情况下,学生会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个性特点、兴趣爱好等积极合理地选择课程。由于很多学生对专业课程缺乏了解,所在学科教师指导、宣传不够,导致部分学生面对众多的选修课程不知所措,不知如何选择,盲目随众。

二、完善改进农林专业学分制的措施

推行学分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因素,许多院校学分制起步晚,其全面实施势必会引起教学管理体制、教学内容与方法、教学组织形式,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着重要采取以下几个措施。

(一)加强宣传,树立正确的学分制观念。

推行学分制的首要前提是破旧立新和转变观念,现阶段做好学分制宣传教育,使广大教师、学生、管理者树立学分制的观念,为全面推行学分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加大基金投入,完善教学基础设施。

实施学分制管理,完备的教学基础设施是保障。首先,设立充足硬件条件满足多专业、公共性、流动性的选课制需要;其次,完善学分制教学管理软件系统,保证学生选课、成绩查询、成绩录入、评教等网上交流平台的畅通及运行管理的高效率。

(三)构筑学分制动态教学计划体系,完善选课制。

教学计划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文件,体现办学思想、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等,是高校教学管理的核心内容,因此系(院)的教学计划制订要围绕学分制运行模式制定。首先,要千方百计多开设选修课;其次,要科学地设计必修课和选修课;最后,要完善选课方式。

(四)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学分制的施行,招生规模的扩大,使得高校师资短缺,教师教学任务加重,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和博士学位以上的教师比重偏低。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教师队伍存在不稳定现象。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尤为重要,要求每位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最新理论和知识,而且还要熟悉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从而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扩大知识面的需要。

(五)加大教务人员培训力度,提高教务管理水平。

学分条件下的教学管理工作队伍既要懂得教育和管理科学,又要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因此,在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明确管理职责的同时,加大对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促进教学管理人员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六)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管理机制,提高教学质量。

学分制对课堂教学管理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完善课堂管理制度是顺利推行学分制的基础。为此首先建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对教学工作的投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其次加强课堂考勤制度,提高督导监察力度,杜绝学分制学生旷课时有发生现象,从教师、学生和督导三方面加强管理,互相监督。

(七)完善配套政策和支撑条件。

随着学分制教学计划的全面实施,必须制定和完善与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相配套的有关实施办法、选修课管理办法、本科生导师制暂行条例等规章制度。实行学分制后,由于选修课的大量增加,教学组织、学生管理和缴费模式等均发生了明显变化,它需要全校各部门如后勤服务、学生管理、财务管理及图书馆等的通力协作,这势必引起学校管理体制一系列的变革。因此,学校要加大投入,加强学分制实施的各项保障体系建设,确保学分制教学管理的平稳运行。

第6篇: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范文

一、美国社区学院认证体系的特征分析

美国社区学院的认证由非官方的中介机构承担,联邦政府不直接参与认证活动,但认证机构需要美国教育部和高等教育认证委员会发的认可,符合相关的政策和标准。认证通常由六大区域性认证协会承担,分别是:新英格兰院校协会NEASC、中部院校协会MSACS、南部院校协会SACS、中北部院校协会HLC、西北部院校协会NWAC以及西部院校协会WASC。研修团参访的蒙哥马利社区学院归属中部院校协会认证,湖郡学院归属中北阅院校协会认证,这种区域性认证成为美国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美国社区学院认证是自愿的、自我调控的行为,是基于学院良好运行基础上,对制定的标准的评价。美国社区学院认证是学院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是学院发展的导向。社区学院认证体系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1.认证目标体现“确保质量”和“促进发展”。美国社区学院认证目标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第一,确保质量。通过认证,证明所认证的学院质量合格,并且学院具备自我改进的条件和动机。认证委员会向教育机构、公众、其他组织以及机构保证他们所认证的学校已经清楚地定义了高等教育目标;已经创造了实现这些目标的各种条件;已经在实际行动中充分地完成了这些目标,达到了认证委员会标准。认证委员会还要保证他们所认证院校的教职人员齐全,具有相对严密的组织性,并能保持所要求的行为。第二,促进发展。认证是对学院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提升进行持续性地对话和反思的活动,可以促进学院和学生的发展。一方面,认证委员会通过院校自评以及定期的同行评价,获得对学院的广泛意见,不断鼓励与支持被认证院校的持续发展以及进一步提高,使学院努力追求卓越。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认证,促进学生学习。有效率的学院应确保其所有资源和所做的所有工作都支持学生学习,并持续性地评价学生学习结果。学院持续提升以及采取行为的有效性如图1所示。

2.认证主体体现“独立性”和“多元化”。认证主体的主要特征表现为2个方面:①认证主体的“独立性”。美国社区学院认证机构在进行认证活动时,保持高度的独立性,不受任何与被认证院校及其有利益关系或冲突关系的组织或个人之影响。当公众对认证机构和被认证院校的利益关系有疑问时,可以提出质疑,而认证机构则应立即公开予以答复。②认证主体的“多元化”。认证委员会成员主要有专职的执行人员和自愿性的同行评估专家两大类。前者主要从事具体认证项目的筹划与组织工作;后者主要从事现场实地考察工作。认证委员会建立了较大的专家队伍(任期为三年),确保认证活动有专业对口的专家参与,能够保证高质高效地完成认证,即确保认证活动的有效性。现场实地考察时,多样化的评估人员具体包括其他社区学院的教学管理专家、学生管理专家、具有相关行业背景的教师、董事会成员、区域认证委员会的常委会成员、公众人员等,可以实现多维度、专业化地对社区学院的所有功能进行评价。在认证周期的中期,学院应组织以教工为主体的内部自评,教工参与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课程设计等多个环节的评价。

3.认证内容体现“全面性”和“核心性”。社区学院认证是对社区学院的教育质量进行认证,是对社区学院的所有功能进行的综合审视。认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第一,院校使命;第二,诚信:道德和负责任的行为;第三,教和学:质量、资源和支持;第四,教和学:评价和提高;第五,资源、计划和学院的整体有效性等。认证内容体现“全面性”和“核心性”。第一,全面性。既有对学院使命和效率、领导与治理的总体评价,又有对教学管理、学生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后勤服务、科技管理等的单项评价;既有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又有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既有对工作的评价,又有对评价本身的评价。第二,核心性。认证内容的核心即为评价学生学习结果(SLOs)。评价内容的各个维度均依据其是否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达到预期的学习结果。即学院是否实现了支持学生达到学习结果的目标,是否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各种便利条件,是否有效评估了学生的学习状况,是否制定了系统、持续和完整的规划以提升学生的学习。

4.认证标准关注“学生成功”和“评价能力”。社区学院的认证标准具有6个要点:①由社区学院设定;②基于共同讨论、协商和期待;③基于良好的运行经验;④涵盖了政府的相关要求;⑤在多重领域上确保质量;⑥要求在任何时刻予以满足。社区学院的认证标准是不断发展的,其演变过程体现着对教育价值认识的变迁过程。美国社区学院的认证标准不是十分具体,为各院校留有探索空间,鼓励其创新。认证标准注重“学生成功”和“评价能力”。第一,学生成功。将学生成功作为办学使命的核心,以此为导向,设计学习目标和内容、保障学习过程的实施、做好学习效果的评价。由检测课程、教师等的质量转向检测“学生及其学习的质量”。第二,评价能力。将评价能力建设作为重点,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既包括知识、技能等“硬”学习成果,也包括终身学习能力、人类伦理和有用公民的认知等“软”学习成果;注重对教师评价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期望教师将评价视为一种与教学工作相伴而行的日常工作。三是对学院管理效能进行持续评价,定期评价学院领导与治理的职责以及决策架构与程序,以保证他们具有诚信和效率。

5.认证方法注重“证据使用”和“结果运用”。认证方法采取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文献分析与现场调研相结合,注重两点:第一,证据使用。一是要求社区学院根据自己的使命,提供达到使命的各项定量统计证据,如毕业率、转学率等;二是对学生和家长进行调查,获取定性和定量的证据;三是在评价学院决策体系时,采用基于数据分析的决策方法。第二,结果运用。社区学院的认证尽管是自愿申请的,但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没有经过认证的社区学院,至少会面临两大问题:一是无法获得联邦政府的拨款;二是有认证的学院不会接受无认证学院的学分转换。社区学院认证流程中结果运用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认证不合格院校的比例较大。近年来,约有1/4认证结果为不合格。第二,认证结果公开,影响大。认证结果具有较高的透明度,要在网上、报刊上予以公布,学生、家长可以很方便地查询,将认证结果作为申报某社区学院的重要依据。对认证不合格院校做出公开批评,这给学院院长带来极大压力。对于认证结果极差的社区学院,将被取消独立设置的资格,并入其他社区学院。这就形成了同类院校竞争,市场调节质量的良性循环。第三,认证结果促进学院的质量提升。要求认证院校对认证委员会的建议必须作出迅速反应,对所有认证学院进行必要的追踪。在认证周期的一半时间,所有认证学院均要针对认证结果中提出的建议提供中期整改报告,下次认证时必须对上次认证中存在的问题和提出的建议予以作答。对不合格院校的追踪更加严格,必要的整改报告和现场追进检查落实精细,如不合格院校认证后一年内必须提供整改报告,认证委员会实施跟进检查,且检查的专家与认证时的专家基本一致。认证流程如图2所示。图2认证流程当然,美国社区学院的认证也存在着压力和挑战:一是对公众多方面需求的责任性,包括成本、价值和质量。认证机构扮演了多重角色,角色冲突的可能性始终存在。正如罗伯特•迪克森所描述,认证机构像“超载的骡马”,被赋予越来越多的责任,远远超过其能力和原有的设计[1];二是多个认证机构之间运行程序上的差异性;三是透明性的需求;四是政府资金支持等方面的控制性;五是创新性上的需求;六是同行评价主体在实际选择上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二、美国社区学院认证标准的价值导向

认证标准是教育质量认证的核心,是整个认证的基础。认证标准体现核心价值导向,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聚焦学生的学习。高等教育委员会将任何社区学院的教学任务视为首要任务。社区学院会有其他使命,如研究、健康保护以及公共服务。尽管这些使命对社区学院提供的教育有决定性的影响,但在认证过程中,必须考虑这些任务是否与教学任务直接相关。

2.将教育作为公共目的。任何教育机构服务于公共目的,培养社会人,承担社会责任。高等教育培养人的目标具有复合性。学生们付出金钱、时间和努力所获取的不仅仅是毕业证书,还包括具有改变生活的潜能和经验。高等教育机构具有更加神圣的职责,他们应该对其职责负责。

3.教育要适用于多元的、技术的、全球化的世界。现代教育必须认识到目前社会环境状态是社会的多元化、学生生活世界的多样性、技术的中心地位和生活的动态性。因此,学生要为终身学习做准备。任何工作或职业不可能持续一生,即使对于技能性很强的职业,为了取得职业的成功,学生需要进行公民认知和更强的心智技能的学习。委员会将高等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区别界定为:高等教育要适应更具备心智和社会特点的环境。

4.不断提升的文化。优秀的学院通过持续不断的追求而保持其优势。评价的过程对于学院的持续发展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必须深入地对学院的各种活动予以评价。不仅需要对学生的学习和教育的结果进行评价,而且要对学院有效性的提升方法进行评价。学院应经常性地反思其提供的教育项目,探索外部的评价与建议。在快速变化的具有挑战性的时代,创新是提升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学院行为的各个方面,应支持创新以达到不断提升的目的。

5.基于证据的学习状况与学院表现。学院获得的评价应该以证据作为良好的基础。在学院展示自身的过程中,信念和目标的陈述十分重要,但是,对于认证的质量保证功能而言,证据则十分关键。学院应能够选择基于其特定目标和现实状况的证据。与此同时,在评价标准内很多预期的实践需要特定的证据予以支撑。

6.资源的计划与管理确保学院的可持续性。学生们均希望其所在的社区学院保持良好的运行以保证课程计划的完整实施。因此,认证委员会必须找出证据以说明学院能够有效管理资源以保证其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也需要观察是否有迹象表明社区学院的财政面临挑战,正在降低教育项目的质量以至于不能达到认证标准。学院必须有精细的中长期计划以支持学院的预算和财政决策。

7.通过同行审视的认证。同行审视是认证的一个重要的特征。面对公众对同行认证有效性的质疑,同行认证必须做到以下3点:一是无论是学院与同行审视者的关系还是学院与委员会之间的关系是绝对公开的;二是严格保持高标准,不能错误地给予包容;三是同行审视者具有双重角色,既保证学院的质量又促进学院质量的提升。

三、美国社区学院认证体系对我国高职院校

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启示我国高职院校经过示范建设项目引领之后,已将工作重点放在建立学院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上。美国社区学院的认证体系对我国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主要有以下3点启示。

1.积极开展自评,对院校运行进行持续性的反思。在认证标准中始终贯彻着“对院校运行进行持续性的反思”的思想,具体以美国西部院校协会社区和初级学院认证委员会制定的认证标准为例,认证标准中明确提出:在学院治理过程中,通过基于一定信息的反馈定期审视学院的使命,如有必要,进行相应的修改;院校通过持续而系统的评估与规划以完善其必要的工作程序并改善学生的学习;院校通过持续系统的评价和审视,对所有专业与课程的适切性、学习成果的达成以及未来需求与规划进行评估;院校评估学生后勤服务以保证能满足学生需求,此评估作为院校致力于服务学生学习结果达成的证据,院校使用此评估结果作为改善服务的基础;院校系统评定物质资源的使用效率,利用这些结果作为院校自我改善与提高的基础等[2]。中北地区高等教育委员会在《学生学习、评价和认证》(2007)中指出,学生学习评价是一个需要投入大量时间的持续的、动态的过程,需要长期的承诺和支持[3]。综上所述,院校要提升自我质量检测的能力,将绩效评估和资源评估进行平衡与协调,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的方式,定期审视院校的所有资源以及所做的所有工作是否支持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地制定与实施能够支持学生学习,提高院校效率和教育质量的评价方案,最终高质量地实现院校使命。高职院校作为依法自主办学的实体,在高等教育评估中不再仅仅是接受政府及社会监督的对象,而是通过教育评估主动地适应社会以及个体需要、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的主体。因此,不仅要重视外部评价,而且要十分重视院校内部的自评工作。高职院校需定期开展全面的内部自查工作,将年度质量报告与学院自评紧密结合起来,对院校运行进行持续性的反思,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办学质量。在学院自评工作中,要注重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如要求教学单位对其填报的数据采集平台中的数据与省相关院校kpi关键数据的平均值进行对比分析,可以重点比对师资建设情况、课程建设情况、校企合作情况等关键指标。此外,学院自评工作中,要注重评价结果的充分运用。如教学检查中,要求各教学单位首先针对上次教学检查中检查组提出的问题予以整改阐述,并以证据证实;要求教务处检查每个教学单位后,提供规范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要求教学单位将教师评价情况反馈给教师本人。通过这些措施,使评价结果运用更加有效,整个评价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达到循环改进工作的目的。

2.关注学生学习状态,“以教为主的评价”转向“以学为主的评价”。美国社区学院将学生的发展(或成功)作为其使命之一。如蒙哥马利学院将使命确定为:我们促进我们的学生改变他们的生活,我们促进我们的社区更加富裕,我们对结果负责。湖郡学院将使命确定为:提供高质量的学习机会以促进学生成功,加强对社区的多样化服务。就认证而言,学生学习评价不仅重塑了认证,而且使认证本身更为有效与可信;是学生学习评价赋予了认证新的目标,扩大了认证的影响力;是学生学习评价使认证逐渐从关注资源和声誉的的高等教育质量转换聚焦到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学生的学习,回归到高等教育的本质特征[4]。“以教为主的评价”关注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这种导向必将促使教师更多关注于自己“教”得如何,而忽视了学生学得如何;而“以学为主的评价”则关注于学生“学”得如何,教师的教学工作是以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为目的,围绕学生的学习效果而进行的[5]。事实上,学生学业成就是高职院校质量的根本体现。在课程学习中,只有学生以积极态度主动学习,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获得对科学世界、工作世界和主体精神世界的感性体验,才能实现知识的建构,实现真正意义的学习。“以学为主的评价”应体现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个体成长。在高职院校教学中,一要关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提到:在学校教育系统内,最核心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没有其它东西(包括最先进的技术手段)能代替这种师生关系[6]。二要推动教学方法改革。通过真实案例、真实项目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职业兴趣。三要重视过程考核。在学习的每个阶段都设置不同的考核标准,对学生学习进行全过程指导与监控。在听课评价中,将学生听的状态和教师育人状态作为重要的评价依据,即教师教学效果不仅评教的情况,更加重视评学生学的情况;不仅评教师的教书情况,更加重视评教师的育人情况。

第7篇: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范文

《教育与职业》: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背景下,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的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如何?

郭虎: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扩大规模为重点,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为目标,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健康快速发展。

可以说,2004、2008、2011年,宁夏职业教育相继迈出了三大步,特别是财政预算内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大幅增加。“十五”期间,自治区财政预算内职业教育专项资金每年只有250万元。2004年,宁夏职业教育开展布局结构调整,开始扩张规模,走集约化发展之路。2006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出台后,自治区将财政预算内职业教育专项资金增加到每年2000万元。2008年,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意见》,确定了“使初中毕业未被普通高中录取、高中毕业未被大学录取的学生都要接受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的工作思路,决定建设自治区职业教育园区,每个市建设一个综合性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人口20万以上的县建设一个职教中心。

建设自治区职业教育园区是自治区党委、政府加快职业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事关全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大局。按照规划设计,基地占地8.8平方公里,涉及15所学校的调整,建成后可同时容纳10万人学习和实验实训,其占地面积、投资额度、建设规模在自治区教育发展史上都是空前的大手笔,对当前而言是奠基工程,对长远而言则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目前,宁夏职业教育园区已经整合入住学校10所,在建2所,3所正在规划之中。宁夏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依托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建成。职业教育园区计划总投资61.74亿元,建筑面积171.3万平方米,现已完成建筑面积67万多平方米,已完成投资33.04亿元,已有在校生6.8万人。五个地级市分别建成了一个综合性实验实训基地,目前已经全部投入使用。同时重点支持人口在20万以上的县建设好一个县级职教中心。灵武市、平罗县、青铜峡市、中宁县、隆德县、西吉县、海原县等县级职教中心改扩建或迁建工程部分已完工并投入使用。基础设施改善为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提供了物质保障。

同时,自治区将职业教育专项资金由原来的每年2000万元增加到5000万元,并从2010年开始每年再增加1000万元,2012年达到8000万元。概括起来可以说,宁夏的职业教育2004年走出了低谷,2008年得到了发展,2011年得到了跨越式发展。

目前,全区共有各级各类举办学历教育的职业学校46所,其中高职学院9所,普通中等职业学校和职教中心29所,成人中专3所,民办中等职业学校5所。在校生规模达到了14.5万人,其中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2.3万人,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达到12.2人。中等职业学校校均规模由“十五”末的1927人增加到3300人。各类职业培训机构140所,其中民办职业技术培训机构120所,年培训10.5万人次。普通高中与中职招生比例达到5.2∶4.8,基本实现了中职普通高中招生比例大体相当的目标。职业院校开设了电子、数控机床、烹饪、建筑、机械、物流、商贸等100多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基本建立起了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教育发展体系,在全国职业教育技能大赛中连续四年取得了较好成绩,职业教育步入快车道,进入历史最好的发展时期。

《教育与职业》: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

郭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快人才资源开发,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推进宁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全面提高全民素质,把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提升自治区综合竞争力、构建社和谐富裕新宁夏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面向民众、服务社会,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助民、惠民、富民的重要基石,是提高发展质量和综合竞争力的可靠保证,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宁夏而言,深刻领会十七大精神,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就是要深入实施“技能致富”计划,大力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和创业致富技能,把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主要依靠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努力推动宁夏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教育与职业》:201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被列为国家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试点地区。请您具体介绍一下改革试点情况?初步取得了哪些成果?

郭虎: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和《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实施方案备案意见的通知》精神,宁夏承担了职业教育园区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试点,试点以来,各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首先,按照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教改办文件要求,结合宁夏实际,及时制定了《宁夏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试点),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成立领导机构。为了保证职业教育园区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试点的顺利推进,正在和自治区编办协调成立自治区职业教育园区管理委员会,由自治区教育厅分管职业教育的副厅长兼任管委会主任,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兼任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设正处级专职副主任一名,成员由入驻职教基地其他院校院(校)长,自治区教育厅发展规划处、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高教处负责同志等组成。管委会下设综合管理部、教学实训部、培训服务部、后勤保障部等4个职能处室。

二是建立工作机制。《宁夏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后,自治区教育厅正在积极探索工作机制。初步设想管委会实行联席会议制度,其主要工作职责为统筹安排自治区职业教育园区日常工作,协调、解决园区管理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是制定了改革方案和相关配套政策。按照教改办文件要求,我们及时制定了改革方案和相关配套政策,其中包括《宁夏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宁夏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建设方案》《宁夏职业教育园区设备整合方案》《宁夏职业教育园区师资整合方案》《宁夏职业教育园区专业调整和整合方案》《宁夏职业教育创业园管理运行实施方案》《宁夏职业教育园区后勤社会化实施方案》等。

四是确立改革目标。我们的总体目标是:按照“统一管理、资源共享、机制灵活、方法创新”的原则,整合入驻职业教育园区15所院校,分别是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宁夏司法警官学院、宁夏农业学校、宁夏机电工程学校、宁夏化工技校、宁夏艺术学校、宁夏农垦中专学校、宁夏旅游学校、宁夏体育学校以及银川市第一、第二、第三职业中学的基础设施设备和教师,调整专业设置。建成自治区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设置现代服务、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能源化工4个实训中心,园区内院校各建设1~2个与骨干特色专业相配套的实训中心。建设职业教育创业园区。实行园区内“学分互认、教师互聘、讲座互通”的运行机制。积极推进自治区职业教育园区后勤社会化改革。

我们的阶段目标是:2011年,摸清入驻园区学校基础设施、设备、教师、学生及专业底数,确定实训中心和基础实验室分布方案。对入驻学校进行整合。2012年,高标准建成自治区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建成职业教育创业园并进行试运行。2013年,完成新近入驻园区的两所学校新校区建设。完成基础设施、设备、教师、专业的整合工作。园区正式按照“统一管理,资源共享,机制灵活,方法创新”的新机制运行。总结试点园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措施的成功经验,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

经过一年来的努力,改革试点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目前,自治区职业教育园区已经整合入住学校10所,在建2所,3所正在规划之中。宁夏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和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一体化建设)已经建成。职业教育园区计划总投资61.74亿元,建筑面积171.3万平方米,现已完成建筑面积67万多平方米,已完成投资33.04亿元,已有在校生6.8万人。入驻园区院校在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组建职教集团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政、行、企、校四方联动,成立了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银川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在学校举办冠名班,实行“订单式培养”“零距离对接”等。宁夏职业技术学院近日正在筹备成立三个职教集团。园区内其他院校都结合各自实际和特点,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集团化办学探索,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探索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关键在于改革创新,我们的做法是:

一是按照“统一管理、资源共享、机制灵活、方法创新”的方针整合资源,改革办学模式,加快园区建设。整合资源包括:整合学校。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与宁夏广播电视大学、重工职工大学、宁夏机电学校、宁夏农业学校合并入驻园区;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宁夏商业学校、宁夏供销学校、宁夏粮食学校、宁夏机电工程学校、宁夏化工技工学校合并入驻园区;整合银川市第一、第二、第三职业中学,组建银川市职教中心并入驻园区;宁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整合了宁夏财经中专学校和宁夏银行学校,正在园区内建设新校区。整合基础设施。自治区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将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流的现代服务实训中心、装备制造实训中心、电子信息实训中心、能源化工实训中心等四个实训中心和职业教育创业园,凡入驻职教基地的职业院校可根据本校骨干专业建设1~2个各有特色的实验实训基地,不能重复建设,达到基础设施资源共享。整合专业和教师。入驻职教园区的院校逐步调整办学层次与专业方向,实现错位发展。各院校要充分开放本校教师资源,实行“学分互认,教师互聘,讲座互通”的运行机制。整合设备。按照“资源共享,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发挥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入驻职教园区院校现有的同类实训设备产权不变,集中使用,统一安排,做到设备使用效益最大化。

二是切实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课堂教学与实训水平”的“双达标”为抓手,改革办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三是推进校企合作、完善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体制机制,促进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建立符合实际的职业教育创业园运行机制,积极推进前校后企、校企一体化建设。

四是构建中等职业教育学生成长的立交桥。对有继续学习愿望、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按20%~25%的比例,通过专业技能和文化课考试升入高等职业学校继续学习,探索优秀高职毕业生继续深入本科职业院校学习的途径。

五是积极推进自治区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广泛吸纳民间资金,逐步建立“市场提供服务,学校自主选择,政府宏观调控,行业自律管理,职能部门监控”的后勤保障体系。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不断完善《宁夏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机制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试点),进一步明确责任主体,明确责任人,进一步细化、实化、量化、具体化。对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实行动态管理,做到可检测、可评估。建立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对集团化办学的过程性督导和检查,确保职业教育园区集团化机制体制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

《教育与职业》:本刊曾对青海省职业教育进行过报道。其中,东西部职业学校联合办学被视为缓解西部职业教育资源不足的有效途径。同属西部地区,对于这样的合作,您怎么看?这方面宁夏进行了哪些尝试?效果如何?

郭虎:为了拓宽职业教育发展渠道,我们积极推进职业教育东西部联合招生合作办学。自治区人民政府通过搭建省际之间合作平台,加大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力度,相继开展了宁津、宁苏、宁鲁、宁闽职业教育联合招生合作办学,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 200多所学校开展了东西部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为了切实指导组织好合作办学工作,自治区2008年在山东烟台设立了宁夏中等职业教育工作站,2011年又在福建厦门设立了闽宁职业教育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站,为到东部地区学习实习的学生提供服务,并协调地区、校级之间做好联合招生合作办学工作。从2006年至今的6年中,我区赴东部职业学校学习、实习和就业的学生总数已超过7万多人,其中近4万余名学生成功在当地就业,此项工作得到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可。

《教育与职业》:今后一个时期,宁夏将如何推动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

郭虎:今后一个时期,全区职业教育要坚持保证规模、调整结构、加强管理、提高质量,以项目实施推动职业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保证规模就是要保证中等职业教育年度招生不低于4万人,在校生规模不低于12万人;调整结构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根据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培育与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骨干特色专业,另一方面要调整学生构成结构,按照培养与培训结合、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的原则,吸引大批往届初高中毕业生、退伍军人、在职员工、回乡农民工等接受职业教育;加强管理包括政府部门的管理责任、校园管理、教师管理等多方面;提高质量的重点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骨干特色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要着力提高专业课教师和“双师型”教师的比例;实施的项目主要包括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工程、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工程、1000所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工程、高等职业学校国家级骨干专业建设工程等。

《教育与职业》:未来还将采取哪些新举措促进职业教育更好地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郭虎:当前,宁夏正处在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不但需要大批的科研人员、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庞大数量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必须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与经济社会对接的重要抓手,牢固树立抓职业教育就是抓经济、抓就业、抓扶贫、抓增收,促进职业教育就是促发展、促稳定、促和谐的理念,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加快本地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养,培育一大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为实现经济社会的新跨越,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提供有力支撑。

实施“技能致富”计划,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关键是要把握一个总体要求,坚持三项原则,在五个方面谋求新突破。

把握一个总体要求:就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整合资源、合理布局为重点,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为目标,大力实施“技能致富”计划,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办学规模,做大、做强、做特职业教育。

第8篇: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范文

(一)发展的重点领域

1、战略主导型产业

旅游产业。以“三乡文化”为核心内容,以“*风情”为主体形象,构建“一湖四线”旅游发展格局,把*建设成集度假、休养、体验、观光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胜地。加快发展中国*石雕文化旅游区、石门洞刘基文化旅游区、方山世界农业文化遗产旅游区、**风情旅游区、**宗教文化旅游区、温溪驮滩世界名品集散旅游区。加快建立六大旅游产业体系,建立健全旅游目的地体系、旅游交通体系、旅游要素体系、旅游营销体系、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旅游安全与质量保障体系。积极鼓励各种民间资本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重点引进能引领*旅游产品提质、产业升级的实力型企业,建设一批集休闲、培训、会议等为一体的星级酒店,提升*城市品质(县旅游局牵头)。

金融产业。整合现有金融资源,逐步建立和完善金融市场体系、金融机构体系、金融机制体系和人才要素支撑体系。积极创建“浙江金融强县”,发挥已有各类金融机构的作用,引进有实力的商业银行,改制农村信用社,发展村镇银行和华侨银行,引进证券公司,扶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壮大,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投向服务业经济实体,健全社会中介体系,规范做大现有的担保机构,着力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主体。加强支付体系建设,创新金融产品,积极创建外汇交易市场。推进保险市场主体多元化,加快保险产品、服务和管理创新。积极发展各类保险经纪公司、保险公司和公共评估机构,完善保险市场体系(县人行牵头)。

房地产业。积极利用国家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围绕建成欧式建筑特色,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以改善人居环境和提高城市品位为目标,加快我县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增强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加快经济适用房、限价商品房和廉租房建设。构建集开发、经营、管理、服务于一体的房地产业体系,促进房地产市场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建设“人居*”(县规划建设局牵头)。

2、培育发展型产业

文化产业。发挥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挖掘和保护民间特色文化,鼓励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建立石雕文化创意园。鼓励多元化主体投资设立纪念馆、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书(画)院等文化场所。加强KTV、迪吧、网吧、游乐场和电子游戏房等娱乐场所的管理,进一步提高娱乐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加快体育馆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举办大型赛事和群体活动,引导全民参与体育健身运动,鼓励发展健身房、游泳馆等运动场所(县文广新局牵头)。

商贸、物流业。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依托*港物流基地建设,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物流服务。建设世界品牌商业集聚区,努力打造国际名品集散地。大力建设商业核心区,积极发展大型超市、连锁经营、专业店等现代物流零售业,加快发展雕塑、农副产品等专业市场。发挥“乡镇连锁超市”龙头企业作用,加快商品配送中心建设,推进现代农村商品流通网工程(县经贸局牵头)。

依托华侨资源,规模性、特色性地引进酒吧、咖啡吧等西餐业,鼓励发展有特色、高档次的农家乐,打造*侨乡特色餐饮服务,提升*餐饮业的竞争力(县工商局牵头)。

教育业。以特色教育基地为中心,整合教育资源,鼓励兴办国际化教育培训平台、基础教育和职业学校,吸引新一代华人华侨在本土接受学前教育、华文教育、外语教育及石雕、厨师等技能培训,发展侨乡特色教育(县教育局牵头)。

3、公共服务型产业

中介服务业。放宽中介机构的准入范围,凡依法经营、诚信经营的中介机构,工商部门均鼓励发展;规范、指导房产中介、汽车租赁中介机构健康发展;培育、扶持质量认证市场、技术市场、产权交易市场、人才市场、招投标市场等新型中介市场;鼓励有实力、上规模、守信用的中介机构到我县设立分支机构(县工商局牵头)。

鼓励工业企业分离发展生产业,促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发展(县经贸局牵头)。

养老保健业。针对归侨、侨眷休闲养老的需求,积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建设高档次的国际养老中心,鼓励发展针对老年人的家政服务、医疗保健服务、修身养性等老龄产业(县民政局牵头)。

信息服务业。以建设总部经济大楼为依托,实施“华侨要素回流工程”,加强信息化服务,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促进投融资型、贸易型“华侨总部经济”发展(县经贸局牵头)。

加快县域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转移、专利、科技信息等各类科技中介组织。应用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县科技局牵头)。

(二)目标定位

围绕“接轨*,组团发展,建设和谐小康新侨乡”发展战略,以产业大集聚、项目大建设为载体,加大服务业扶持力度,全力推进服务业创业创新和品牌建设,大力发展战略主导型产业,积极培育发展型产业,全面提升公共服务型产业,努力实现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力争到“十二五”末期,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40%以上,对地方税收占比在65%以上,力争将*建设成兼具浓郁*风情特色和秀丽山水景观特性的国际化休闲胜地(县发改局牵头)。

二、要素保障

(三)放宽市场准入。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鼓励各类资本进入服务行业和领域。除有特殊规定外,服务企业设立连锁经营门店可持总部的连锁经营相关文件和登记材料,按行业发展规划,直接到门店所在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手续。新设立的服务业企业,除法律、行政法规或国务院决定规定的企业登记的前置许可项目外,其他审批项目均由工商部门直接注册登记(县工商局牵头)。

涉及前置审批的,各相关部门实行并联审批,按照“企业设立前置审批实行告知承诺制”的要求,按时办理完毕(县审批中心牵头)。

设立公司制服务业企业,除法律、行政法规和依法设立的行政许可另有规定的外,首期出资额达到注册资本的20%即可办理注册登记,但最低限额不得低于3万元,其余认缴的出资可在2年内分期到位。凡中介服务企业组建集团的,其母公司注册资本放宽到1000万元,母公司和子公司合并注册资本放宽到3000万元。支持投资人以知识产权等非货币财产出资设立服务业企业,非货币财产出资比例最高可达企业注册资本70%(县工商局牵头)。

(四)保障用地供给。抓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契机,充分考虑服务业的用地需求,在符合“两规”的前提下优先安排用地指标。根据“365”节约集约用地行动计划的有关要求,结合“五五行动计划”,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加大闲置土地的清理、盘活、调剂及转而未供土地合理利用,积极鼓励建设项目地下空间的开发,多渠道、多途径的挖潜现有存量建设用地,以确保服务业项目的用地需求(县国土资源局牵头)。

(五)加大信贷支持。各金融机构要主动加强对服务业发展趋势、发展潜力、信贷需求等方面的研究,确定信贷扶持重点,扩大对服务业的信贷投入。金融机构应根据服务业企业的实际状况,单独建立符合服务业企业贷款业务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业绩考核和奖惩机制,积极创新产品和服务,简化信贷流程,提高贷款发放效率。积极开展产品创新,转变过分依赖抵押品的传统授信模式,不断开发出符合服务业企业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开展应收账款质押、组合担保等业务,知识产权和经营权质押等各种灵活有效的担保方式。对服务业重点项目,要优先安排信贷资金,优惠贷款利率。建立服务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发放的服务业小企业贷款进行风险补偿,并研究制定具体的补偿办法(县人行牵头)。

鼓励扶持有条件的服务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通过股票上市、项目融资、产权置换和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筹措资金(县经贸局牵头)。

积极鼓励信用担保机构加强与实施风险补偿的金融机构紧密合作,为服务业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服务。对服务业企业增加贷款较多、风险控制较好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对为服务业企业贷款担保服务业绩突出的担保机构予以奖励(县人行牵头)。

(六)加大财政扶持。加大财政资金对服务业各重点行业和领域的支持,把扶持发展服务业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加大投入(县财政局牵头)。

1、引导企业实施服务业品牌战略。充分挖掘*的文化内涵,包装、推介具有地方特色服务业品牌,加大扶持和宣传力度。对依法评定(不包含司法认定)的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且年纳税总额500万元以上的服务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依法评定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名牌且年纳税总额300万元以上的服务企业,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评定为丽水市著名商标、丽水市名牌且年纳税总额200万元以上的服务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获省、市知名商号的分别一次性奖励3万元、1万元(县工商局牵头)。

鼓励商贸企业大力推销本县农副产品,凡在县内外开设经营面积100平方米以上、经营时间2年以上且年销售额(以正式销售发票为依据)在500万元以上的*农副产品特产超市(店),给予一次性奖励5万元(县经贸局牵头)。

对千镇连锁企业租用闲置的国有资产(房屋)的,在租金上给予优惠(县财政局牵头)。

2、引导企业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对被评为三星级文明规范市场的各类市场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当年通过ISO14000、OHSAS18000认证的服务企业且当年纳税总额40万元以上的一次性奖励6万元。对首次通过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AAAA、AAA、AA的分别一次性奖励5万元、3万元、2万元(县工商局牵头)。

旅游业政策参照《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若干意见》(青委〔20*〕32号)和《关于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若干意见》执行(县旅游局牵头)。

3、鼓励服务业做强做大。竞争行业(不含金融业),当年实缴地方税收净额超过100万元且比上年增长10%以上,或当年实缴地方税收净额超过50万元且比上年增长15%以上,分别给予企业法定代表人5万元、3万元的奖励(县财政局牵头)。

对经发改部门立项并经工商部门登记企业当年新投资、新开业的重点服务业项目,按固定资产实际投资总额(以工程造价咨询中介机构评审,财政部门认定,按工程决算数为准)的1%以内给予补贴,最高补贴金额原则上不超过20万元。对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在5000万元以上且列入省、市重点建设项目的,可按年度分期贴息,总贴息金额不超过50万元(县发改局牵头)。

4、引导和支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扶持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和集聚区内企业成长,重点规划建设和培育现代物流、总部基地、生产业、新型专业市场、特色专业街区等服务业集聚区。对集聚区中的建设项目,优先纳入县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给予优先安排用地计划和投资贴息补助(县发改局牵头)。

引导物流企业规模发展。物流企业当年首次实现主营收入分别达到1000万元、4000万元、1亿元以上(凭会计事务所或审计部门审计报告和报税务部门年报),同比增幅在10%以上的,每家法定代表人奖励5万元、10万元、15万元(县发改局牵头)。

大力扶持专业街区建设。对县里确定的餐饮、服装、文化娱乐、品牌专卖店等特色专业街区的建设,可给予一定的补贴(县工商局牵头)。

鼓励汽车4S店发展。鼓励各类品牌汽车在*设立4S店,有法人资格的每设立一家,按地方税收净额的10%给予奖励(县发改局牵头)。

5、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业。培育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对挖掘、保护和发展本县民间文化业绩显著的企业和组织,新办演艺公司或成立民间文化企业和组织且当年有成效的,根据实际情况给予适当奖励(县文广新局牵头)。

鼓励发展文化娱乐业。凡当年地方税收净额在30万元、50万元、100万元以上,且年增20%、15%、10%以上的,年终给予奖励法定代表人3万元、5万元、10万元(县文广新局牵头)。

6、全力拓展中介服务业。培育发展中介服务机构。凡法律、法规、规章规定需实行专业资质认定制度的中介机构,鼓励资质升级,给予适当奖励。鼓励发展行业协会。(县工商局牵头)。

7、鼓励服务领域技术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科技服务业有关优惠政策按《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强县的若干意见》(青委〔2007〕110号)规定执行(县科技局牵头)。

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专业店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鼓励企业积极和国际优势服务企业合作,对开展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服务企业在土地保障、融资税费优惠等方面列为重点支持对象(县经贸局牵头)。

(七)实施税费优惠。大力支持服务企业发展。对从事货运、拆迁、保险、知识产权、广告、会展等企业取得的业务收入,实行差额征收营业税。对在我县设立总部的大型服务业企业、新办高新技术服务企业、连锁超市、省重点物流企业和农产品流通企业,如按规定纳税确有困难,可按照税收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酌情减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水利建设专项资金。对我县新设立的金融组织或机构,纳税确有困难的,按税收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可给予减免房产税。对满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有关条件的服务企业,可按规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县地税局牵头)。

鼓励工业企业发展生产业。加快推进工业企业转型升级,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品牌营销两端拓展延伸,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分离发展科技服务、现代物流业务、贸易营销服务、专业配套服务、设计策划服务和融合发展服务业。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原则,开展工业企业分离发展生产业企业试点,并研究制定具体的配套政策措施。分离后的税负如高于原税额,高出部分由县财政对该企业予以扶持补助,鼓励分离后的服务企业为社会服务,其自用的生产经营房产应缴纳的房产税、占地面积较大的服务企业应缴纳的城镇土地使用税等,如纳税有困难的,经税务部门批准,设立初期的三年内给予减征;其所购的固定资产因技术进步等原因,可以加速折旧。有关部门要对工业企业组建生产业企业给予全力支持,在市场准入、登记注册、资质认证等方面简化审批手续、降低相关费用、提高办事效率(县经贸局牵头)。

完善服务业用水、用电价格及收费政策。服务业用水(除桑拿、洗浴、洗车等高耗水行业外)与一般工业用水同价;商业用电与一般工业用电价格并轨。规范对服务企业的收费行为。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等有关收费项目及标准要按照规定公示并接受社会监督。服务企业应缴纳的各种资格认证、考试、培训费以及行政事业性费用,其收费标准有浮动幅度的一律按低限收取。监察、财政、物价等部门负责对各部门行政性收费清理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抓好落实;严禁向服务企业乱摊派、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检查和罚款行为必须依法执行。规范行业协会、商会的收费行为(县发改局牵头)。

(八)加快人才引进。加快培养和引进社会急需的现代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旅游、餐饮、中介服务及国际贸易等管理和经营方面的人才。坚持人才培养与有效使用并举,培养与引进人才并举,创造吸引、用好、留住人才和人尽其才的良好政策环境。实施人才居住证制度,采取户口不迁、来去自由的柔性流动方式,吸引国内外人才来我县兼职、挂职、合作。具体有关人才政策按《*县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若干规定(试行)》(青委〔20*〕29号)执行(县人劳社保局牵头)。

三、组织领导

(九)加强对服务业工作的组织领导。各乡镇、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发展现代服务业摆到与发展农业、制造业同等重要的位置,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各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在工作推进、引导投入、强化服务等环节上通力协作,形成加快发展的合力,确保服务业各项发展目标的实现。县委、县政府建立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指导和组织协调服务业工作的重大事项;下设服务业办公室,主要职责是做好服务业发展统筹协调、规划编制、政策制定、统计分析、考核奖励等工作(县发改局牵头)。

(十)加强服务业规划引导。强化规划龙头作用,编制《*县服务业发展规划》,与城市、土地、产业总体规划等重大规划相衔接,提高规划的前瞻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要做好相关行业的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和组织实施工作(县发改局牵头)。

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要引进有实力的服务业企业来我县设点布局。凡新建的大型服务业项目,在符合县域总体规划、服务业总体规划及专项规划的前提下,采取“一事一议”的原则,优先办理相关手续(县发改局牵头)。

(十一)继续深化服务领域的改革。促进服务企业改革重组。鼓励服务业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尽快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推进生产经营性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支持社会法人、民间资本参与城市公用事业和文化科技改革。进一步推进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县发改局牵头)。

(十二)强化服务业统计和考核评价。建立健全服务业工作机构和工作网络,充实和加强各级服务业工作队伍,改善工作条件,提高我县服务业工作水平。建立健全服务业发展的监测、预警、预测和信息制度,充分发挥信息导向作用。县服务业发展工作成员单位要加强服务业发展形势分析,及时提交分析报告。建立对服务业发展工作的年度考核制度,细化各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建立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县发改局牵头)。

(十三)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引导服务企业以骨干企业为龙头组建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服务、协调、自我管理和行业自律作用。对已有的服务业行业协会,要加强规范和提高,充分发挥其市场维护、行业自律、沟通信息和加强合作的积极作用。县服务业办公室负责指导全县服务业行业协会开展工作(县发改局牵头)。

(十四)企业的同一申报内容,涉及县级各项优惠政策及本《意见》两项以上奖励的,按“从高从优”原则只实行一次奖补。

第9篇: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范文

1.深入开展世博主题教育活动。紧紧抓住*世博会举办的契机,充分挖掘世博会的德育资源与内涵,广泛开展世博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锻炼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围绕世博,重点实施“一个计划”、“五大系列”活动。“一个计划”指世博志愿者保障奖励计划,支持各高校开展世博志愿者工作、评选奖励世博志愿服务典型;“五大系列”活动指世博志愿精神打造、世博文化展示、世博文明践行、世博创意行动、世博风采宣传等活动。

2.增强德育工作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召开*学校德育工作会议,制定《*学校德育“十二五”发展规划》,推进德育研究,组织实施市哲学社会德育系列课题(市德育理论研究课题、市德育决策咨询课题、市德育实践研究课题)的申报评审工作。举办*高校思想政治研究年会,承办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论坛。

3.深化中小学德育工作。完善“两纲”课内体系,实施《*市中小学21门学科分层实施学科德育的指导意见》,注重学科德育的有效性。完善“两纲”课外体系,召开中小学社会实践工作会议和校外教育工作表彰会,推进校外教育课程化建设。完善创新人才素质培养体系,制定《关于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创新素质发展的指导意见》。召开*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推进“温馨教室”建设。完善师德建设与教师人文素养提升工程。加强班主任、德育骨干队伍培训培养,建好“班主任带头人工作室”,设立劳技课、信息技术课、自然课、科学课等德育实训基地。

4.加强中职校德育工作。贯彻落实*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实施《关于加强和改进*市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制定并实施中职德育工作专项督查指标。进一步规范中职德育课教学管理,深化德育课教学改革。制定《*市中职学生成长手册》。举办首届*市中职校园文化节。建立*市中职校网络服务平台,及时把握学生思想动态,积极构建中职校校园网络文化。制定《*市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职责》,进一步规范班主任工作。建设*市中职德育师资培训基地,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

5.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发展。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积极推进《六个“为什么”》进课堂试点工作。制定*高校思政课建设标准,开展教学督导,组织名师巡讲,举办教学论坛、教学比赛,推进教学科研,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出台思政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加大培训力度,组织结对带教,建设名师工作室,实施“阳光计划”,着力培养思政教育专家和学科带头人。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推进辅导员培养工作向纵深发展,加大辅导员培训基地建设力度,建立辅导员境外研修基地,设立优秀辅导员工作室,推广辅导员博客,拓展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方向,继续开展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务聘任工作,举办年度辅导员论坛。组织高校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大学生年度人物评选活动,推出一批先进典型。加强大学生人生指导。推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规划》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区域示范中心建设标准》,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达标中心和示范中心遴选、验收工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推进学校心理咨询师培训和认证工作。制定开展创业教育,做好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以慈善爱心屋为抓手,推进高校帮困育人工作。召开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出台《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加强分类指导,抓好民族学生、留学生、民办高校学生等不同群体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编制实施规划纲要,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发展

6.完成《*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并正式实施。修改完善《*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文本,适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做好报请上级部门审议批准工作,完成《*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并正式颁布实施。研究制定舆论宣传方案,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准确解读,加强引导,切实推进规划纲要实施。

7.编制《*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按照市政府统一部署,围绕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空间布局、加强社会发展、深化改革开放等重点,根据本市教育实际,结合中长期规划纲要的阶段性目标,完成《*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8.全面完成《*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任务。依据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实施和谐均衡、创新提升、人才强教和开放合作等四大战略,确保落实各项指标,全面完成《*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各项任务。

9.启动部市合作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工作。配合做好*市人民政府和教育部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协议签订等相关工作,制定实施细则,试验区工作有实质性启动。

三、坚持均衡发展,全面提升基础教育水平

10.加大幼儿园园所建设力度,深化学前教育内涵建设。应对入园高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学前教育资源,加大学前教育新五年发展规划的推进力度,2010年全市新增50所幼儿园,并做好教师需求的预测与配备工作。重视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学前教育需求,指导区县做好民办三级幼儿园的建设与审批工作,制定学前农民工同住子女看护工作管理要求和标准,规范农民工同住子女学前教育工作。召开幼儿园教学工作会议,加强教学规范,切实提升保教质量。研究制订幼儿园质量保障标准体系,开展新一轮市示范园建设认定工作,进一步加强保教队伍专业化建设。深入开展“0―3岁教养活动”质量研究,提高早教指导工作水平。建立城郊幼儿园结对发展的长效机制,提升郊区农村幼儿园办园水平。推进学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制定学前教育信息化标准。

11.加快郊区学校建设步伐,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辐射力度。认真落实本市郊区学校建设工作会议精神,指导各区县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人口增长、分布及流动趋势,合理调整学校布局设点,并大力推进郊区学校建设工作。组织中心城区品牌学校赴市大型居住基地学校对口办学,落实当年交付使用的中小学和幼儿园的开办工作,努力提升这些学校的办学起点。推进新一轮区县教育对口合作交流,提高对口合作交流工作的水平。做好44所委托管理学校的过程管理和中期评估工作,推进郊区相对薄弱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与办学水平的提高。

12.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内涵发展。以推进素质教育为抓手,引导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向轻负担、有特色、高质量方向发展。总结交流义务教育学校特色发展经验,推进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特色发展。围绕校长课程领导力、教师教学有效性,分别举办初中、小学教学展示活动,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教育质量。推进农村40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信息化与课程整合水平,逐步改变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生活状态和文化环境。

13.加强高中教育发展的分类指导。完成12所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发展性评估,引导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找准内涵发展的定位,形成办学风格,培育办学特色。探索特色高中建设,开展对完中教育情况的调研,加强对完中的引领和指导,初步形成一批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完中。进一步探索高中阶段创新素养培养的不同模式和途径,构建创新素养培养的网络。启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组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和地理学科学业水平考试。

14.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修订《*市普通中小学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提高学科内容标准对教学基本要求的描述精度,切实提高课程标准对学科教学、评价等的指导作用。实施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三年行动计划,从课程规划、实施、管理、评价等环节加强专业指导和支持,推动中小学开展校本化实施新课程的研究和实践。进一步加强教学规范,规范教学各环节的管理,指导教师正确把握教学基本要求,有效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扎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健全体制机制,激发基层活力,鼓励各区县因地制宜,创造区域推进素质教育经验,形成一批各年段的特色学校和典型经验。以建设创新实验室行动为基础,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工作,构建一批科技、艺术、语言、人文类的实验室和学校课程,丰富学校课程文化内涵。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类课程资源,拓展教育时空,为学生创设丰富的课程学习和体验经历。开展基础教育质量监测研究和实践,规范区县学业测试的内容与次数。推进网上教研活动,构建网上教研新模式。形成一批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教育改革项目。在部分学校探索利用“电子书”开展教学。研究制定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学籍管理的信息化标准。

15.认真做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继续扩大公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女就读比例,基本完成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工作,基本实现全市农民工同住子女全部进入公办学校或政府委托民办小学免费就读任务。制订并颁布《进一步加强以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为主民办小学规范管理的若干意见》,引导以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规范办学行为,提升教育质量。继续改善此类民办小学办学条件,为每一所此类民办小学建设一个符合规范的图书室,并按基本标准配备体育运动器材。规范此类学校的招生工作,切实保障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权益。

16.大力实施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召开*市特殊教育工作会议,扎实推进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落实,实现特殊教育领域医教结合工作的稳妥推进。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学前特殊教育机构和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的建设,健全随班就读的支持保障体系。充分发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作用,加大研究和咨询服务力度。

17.切实提高民族班学生综合素质。贯彻落实教育部等扩大内地新疆高中班和内地高中班招生规模的文件精神,认真做好内地中学民族班扩招工作。大力加强民族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增强广大师生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观念。加强民族班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组织汇编民族班(校)教育教学工作案例集,加强经验交流。

四、坚持大力发展,不断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18.推进职业教育体系改革,深化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推进中高职教育的衔接与贯通,整体构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继续推动有条件的区县组建区域职业教育集团,推动机电数控、化工、建筑和现代农业等行业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建立保障职业教育集团持续发展机制,建立职业教育集团运作监管机制。进一步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校企合作项目。努力拓展职业教育集团服务功能。

19.持续保持中等职业教育规模稳定发展。坚持普职比大体相当,保持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稳定。改革中职校自主招生办法,试行航空、艺术类专业和自荐生网上录取工作,吸引本市优秀初中毕业生报考中职校。继续完善本市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就读中职校的招生办法,扩大农民工同住子女招生计划,探索建立在沪农民工同住子女中职教育后升学制度。积极开展中等职业学校多模式、多形式和多元化职业教育与培训。

20.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全面落实《*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行动计划(2009-2013年)》,全面开展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布局结构调整优化工作,研究制定大类专业设施设备装备配置指导标准。进一步加快中职校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保障机制和评价指标,用三到五年时间在本市中职校开展全面的教学质量评估工作,2010年上半年先行试点,下半年对20%的学校进行评估。完善新设专业网上登录备案工作,建设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信息服务平台。在实施已颁布的42个专业教学标准的基础上,再选择5个左右的专业,启动专业课程改革,制定相关的专业教学标准。研究制定“*市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操作指引”和“*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培训包开发指引”。开展*市中职校第二届校本教材展示交流评比工作。推进教研网络信息平台更新工作,研究制定网上教学指导实施方案与意见。

21.加强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全面推进*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布局结构优化与调整工作,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以技术要求或服务规范为要素推进重点专业建设,2010年重点扶持建设50余个强势型专业、特色型专业或急需型专业。继续开展高职高专院校师资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在数控、电子电工等招生数较大的专业领域培养一批既掌握专业技能又具备大众化高等教育教学方法的高职双师型教师,采用国内项目学习和国外进修的方式重点对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实践能力进行培训。全面启动新一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完成*市高职高专院校网上教学质量监控平台建设,通过教学质量的有效评估和监控,引导学校把工作重心放到内涵建设上来。

22.加强职业教育发展基础能力建设。按照教育部有关要求,根据本市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求导向,启动国家级示范性中职校创建工作,争取三分之一的国家级重点中职校达到国家示范性中职校的基本标准。完成江南造船(集团)技校异地新建工程,加快临港科技学校新建校舍进度,支持新闻出版技校、电力学校等与产业发展和促进就业紧密结合、实效明显、具有品牌优势的国家级重点中职校进行重点项目建设。启动*市中等职业学校开放实训中心运行绩效评估工作。全面建成*中等职业学校基本情况信息资源库。继续进行高职职业教育公共实训基地第六期建设。继续推进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完成第一、第二批示范高职验收。

五、坚持内涵发展,不断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

23.继续开展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工作。继续开展市属本科高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发展定位规划认定工作,启动开展部属高校发展定位规划和学科专业布局结构优化调整工作。主动创新管理制度,调整宏观管理模式,进一步尊重和维护高校依法自主办学,促进高校建立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营造良好学术氛围。

24.加强共建高校重点建设。结合*高校内涵建设“085”工程的实施,推进“985工程”三期建设;加强“211工程”三期建设,重点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25.继续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开展学位授权审核工作,完善和优化学位授权学科、专业布局结构。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工作。搭建研究生教育资源共享平台,举办研究生学术论坛和暑期学校。设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专项资金;开展全国优秀博士论文省级初选及*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评选工作。深入开展专业学位建设工作。

26.落实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继续实施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施2010年度(第六期)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评选第8批市级高校精品课程,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建设好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做好教育高地建设工作,推动专业教学改革。开展优秀教学团队和高校教学名师奖的评选。进一步完善本科新专业设置管理工作,做好年度专业设置审批工作。

27.深化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坚持“一流学科带动一流大学发展”理念,深化重点学科建设和绩效评价,制定具体落实举措,着力推进国际一流学科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建立并完善国家、省市、学校三级重点学科体系。按照“扶需、扶特、扶强”的原则,强化分类指导,强化学科优势,突显学校特色,形成“校校有特色、校校有发展”发展格局。继续推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加强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启动实施精品计划和专题数据库等建设。

28.推动高校产学研合作。继续贯彻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目标和任务,布局并重点建设一批与“四个率先”和“四个中心”建设目标相衔接的高校知识服务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研发基地。鼓励和支持学校与企业设立联合研发基地,以兴办大学科技园、共建产学研联合基地等多种形式,推进构建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升高校知识服务的能力,研究部署知识服务平台建设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推进*高校技术市场建设,深化技术市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29.继续推进本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和基本建设工作。继续推进本市高校布局结构调整建设,重点抓好*金融学院浦东校区、*电力学院平凉路校区扩建及*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浦东新校区建设等项目。认真执行和完成2010年投资计划安排,继续做好高校建设项目协调推进工作。

六、坚持形成合力,积极建设学习型社会

30.推进终身教育和学习体系基础平台建设。进一步探索社区学院功能,探索社区教育教师职业化、专业化制度试点建设。继续指导与组织开展创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工作,组织开展*市社区教育实验街镇(乡)和*市社区教育实验项目的评估工作。拓展和加强“*市市民终身学习网”建设,进一步办好“*老年人学习网”,督促加强收视点的规范管理,年内争取老年人网上收视点布局达到居(村)委数的80%。继续开展街道社区学校和乡镇成人学校标准化、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制定《*市街道社区学校建设标准》和《乡镇成人学校建设标准》,年内对20所街道社区学校和乡镇成人学校开展达标评估。继续开展创建示范性老年大学(学校)评估工作。完善以“学分银行”为基础的继续教育立交桥,从办学模式、学习模式、学校招生等方面探索建设“*开放大学”以及开放教育的体系。

31.深入推进学习型组织创建工作。按照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会同相关部门深入开展学习型组织3711创建工作,即组织推选300个机关,70个街镇,100家企事业单位,1000户家庭开展创建活动,培训学习型组织创建单位的骨干,组织相关专家和专职工作人员对创建单位进行评估。召开创建工作经验交流会。组织创建学习型组织先进单位介绍典型经验,交流优秀创建成果,表彰先进集体,引导创建工作深入持久开展。

32.积极开展群众性学习活动。举办第六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第四届学生与市民网上读书评书活动、第四届市民诗歌创作比赛和家庭讲故事比赛、第三届市民好书换好书活动。完善市民优秀学习品牌项目的联动机制,合作推进机制,不断提高品牌学习活动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探索建立优秀学习项目的评估机制,更好地指导基层开展群众性学习活动。

七、加强教师教育和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3.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深入推进“双名”工程,从首批名师名校长后备人选中遴选优秀人选,授予“东方名(教)师”称号。拓展国内教师培养基地,创立海外校长教师培养基地。加大优秀青年校长和教师培训力度,形成市区联动机制。深入推进区级骨干校长教师培养工程。加大农村教师的培养力度,针对各年龄段农村教师,分别实施不同类型培训项目。构建教师教育资源联盟,整合机构、课程、师资和信息等资源,确立区县教师进修院校作为培训机构主体,建立教师教育课程资源库,形成可共享的优秀教师资源库,整合远程教育集团教师教育网、各区县教师进修院校培训网和双名工程基地网,形成互联、互通、互用格局。构建开放、高效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学分互通互认机制。建立和完善中小学教师职务评聘与岗位聘用相结合的用人制度。

34.加强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工作。逐步扩大中等职业学校特聘兼职教师资助工作范围,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深化职业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旅游服务与管理、现代物流、模具设计与制造、国际商务、烹饪及德育等6个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满足相关专业骨干教师业务提升和素质提高的要求。完成200年度骨干教师市级培训,启动培训400名专业骨干教师。筹建*市师资培训中心职业教育分部,组织和协调指导本市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培训工作,提高本市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养培训能力和水平。

35.实施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开展“东方学者”工作评估,完善“东方学者”岗位与地方和国家级人才计划对接办法,编印《“东方学者”岗位目录指南》。设立“*高校教师出国留学进修资金计划”,选派学术带头人、领军人才及优秀中青年学术骨干出国深造。设立“*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计划”,选派*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内重点建设高校进行访问研修。设立“*高校教师产学研践习计划”,提高高校教师尤具有企业、科研院所以及政府等实际部门工作经历的比例。继续实施“*高校优青科研专项基金”项目,开展五年工作总结与评估。

八、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36.全面推进学生体育卫生艺术科普工作。完成学校体育基础设施达标和布局建设规划,启动高校体育精品课程和中小学示范课程建设,实施体育教学创新团队和体育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切实提高体育课的质量,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开展本市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实施学生体质健康公告及健康干预制度,开展体育卫生工作专项督导。实现学生阳光体育联赛品牌化、市场化运作。继续推进游泳项目的普及。启动学校卫生保健室建设计划,启动中小学校专业医生进校园计划,实现“一校一医”,加强学校卫生保健人员培养,提高卫生保健队伍专业素养。开展近视眼防控工作。完成学校食品卫生、传染病防控的网络化管理建设工作。加强艺术、科普课程体系建设,加强学生原创艺术作品的创编,规范重点艺术团队的管理。完成全国第三届艺术展演活动承办工作及迎世博系列活动。全面完成中小学教室灯光亮化改造工程。

37.加强学校安全后勤保卫工作。进一步加强高校及周边安全管理,提高综合防控能力,确保世博会期间高校安全稳定。制定《*高校反恐防范指导性意见》以及各类应急预案汇编。适时组织高校开展反恐防范专项检查和安全演练。进一步加强高校保卫队伍建设,健全常规培训制度,开展高校保卫干部专项培训。完善高校技防系统建设,提高技防系统的实战能力。进一步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继续开展本市教育系统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专项行动。完善学校后勤服务绩效评估体系建设,研究制订实施细则。推进学校后勤安全设施和技术防范建设。做好学校节能减排工作,研究制订《*市实施〈教育部节约型校园评估标准〉细则》,进一步推进本市高校节约型校园创建工作。

38.做好青少年保护工作。进一步完善中小学安全管理制度和学校伤害事故预防处置机制,推进师生防灾自护技能演练活动。重点加强纳入民办教育管理的农民工子女学校风险勘查和安全监管。继续加强校车安全管理。完善网吧和娱乐场所违规接纳未成年人信息抄告制度。继续推进预防犯罪格局建设工作,举办第七届工读教育论坛,推进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行为不良未成年学生教育转化工作的若干意见》,重点抓好中职校预防犯罪工作,举办第五届*市网上禁毒知识竞赛,继续开展系列预防教育活动。做好本市中小学校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的修订工作。

39.稳步推进*高校招生考试改革。重点做好高考报名梳理规范工作。加强对本市专科层次依法自主招生工作指导,引导院校在自主招生中凸显院校特色与定位。做好部属院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研究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配套的高招政策。积极推进成人高考改革工作。

40.进一步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一步完善就业机制,巩固就业工作局面,开辟就业渠道,全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继续实施并努力扩大*各专项计划规模,进一步拓宽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渠道。全面推进创业教育,积极推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基地建设,加强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加大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力度,进一步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继续加大推进大学生职业指导服务工作的力度。进一步做好特殊学生群体的就业帮扶工作。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逐步建立完善高校、用人单位供求信息联动机制。

41.进一步健全完善学生资助体系。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落实各项助学政策,建立长效资助机制。建立快速应对突发事件资助工作制度。积极筹建*市学生资助工作研究会,推进*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问题调研、经验总结交流等工作。进一步完善和细化中职校农村、海岛家庭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费教育政策。

九、坚持依法行政,提高教育管理规范化水平

42.促进民办教育健康规范发展。实质性启动落实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工作,对民办高校进行分类梳理和指导,总结经验并稳步推广实施。修订《*市促进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发挥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引导和扶持作用。重点推进民办中小学年金制度相关工作。建立科学规范的民办高校成本核算的规范和机制,健全民办高校办学成本核算和审批制度。组建*市民办教育指导服务中心,承担民办教育各项指导和服务职能,为各民办学校健康发展提供政策咨询和日常指导。继续做好向民办高校派驻督导专员、党建督查员工作。做好民办教育各项行政许可和审批、检查工作。

43.完善非学历教育规范管理工作。认真实施《*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设置审批和管理办法(试行)》和《*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设置标准(试行)》,促进依法办学,加强政府监管力度。指导各区县进一步加强对社会非学历教育培训院校(机构)的准入审批和日常管理,规范办学行为。分批依法组织对本市民办非学历教育院校(机构)办学状况依法进行评估。完善本市民办非学历教育信息公开查询系统和网上管理服务平台。指导本市普通高校制定相应措施,健全管理体制,规范办学,促进高校继续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44.深入开展教育政策研究和教育立法相关工作。继续推进教育城乡一体化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政策研究,积极推进*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深入开展非*户籍人员子女教育政策研究,推动城市建设和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深化“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项目研究,筹备召开“长三角教育联动发展研讨会”。继续开展*市终身教育立法工作,起草并修改完成《*市终身教育促进条例》(草案),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市人大常委会对草案的审议工作。深入开展《*市实施〈民办教育促进法〉办法》(草案)的立法调研工作,形成《*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办法》(草案)的立法调研报告。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的创建工作。开展中小学校长教育法制培训工作。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继续推进教育法制普法宣传工作。

45.实施教育督政督学工作。继续做好对区县政府依法履行教育责任的公示公报工作。深入开展以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为主题的新一轮综合督政工作。积极开展对“以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办学情况的专项督导,提升依法办学、规范管理水平。推动引领学校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性督导评估工作。开展以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为核心的新一轮课程与教学督导调研工作。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近入学专项督导工作。深入推进督学资格制度的试点工作。

46.加强教育监察,改进政风行风建设。做好行风评议整改工作,认真分析梳理发现的问题,采取措施逐项整改。落实招生“阳光工程”,继续抓好招生“六公开”。进一步加强招生计划管理,加大对招生章程和各级各类招生考试报名资格审核的力度。不断强化对自主招生、体育特长生、艺术特长生等特殊类型招生工作的监督检查,加强对招生考试安全保密工作的监管,严格规范招生行为。加强对各级各类招生工作的监督检查,实施招生监察全覆盖。加强规范教育收费专项检查,进一步完善规范教育收费长效机制。开展基建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加强基建采购、财务等工作监管,深入推进高校反腐倡廉建设。

47.加强教育经费管理与审计工作。依法做好教育经费筹措、管理和使用工作。进一步做好部门预算执行工作,推进预算制度的不断完善,增强部门预算的规范性、严肃性和实效性,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进一步推进科学合理的公共财政拨款制度改革,加强教育经费使用绩效监管。进一步规范经济责任审计,提高审计质量。筹备召开*市教育审计工作会议。

48.进一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结合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加大政府信息公开的工作力度,重点推进教育公共政策、教育公共财政和群众关注的热点信息的公开。继续推进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信息公开工作,优化政府教育行政门户网站建设。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提高行政效率,继续规范教育行政事业性收费。进一步完善突发应急处置的工作机制,努力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的能力。改进和加强对教育公共管理薄弱环节的监管,进一步加强对教育事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和行政监管职能。

十、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其他各项重点工作深入开展

49.实施本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进一步理顺市、区县校安工程工作机制,各区县在排查鉴定的基础上,落实三年规划、年度计划的制定工作。组织有关技术专家根据*市中小学校舍现状和特点,制定加固技术方案、指导文件,加强校安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建立各区县校安工程视频采编专业技术队伍,强化校安工程各阶段视频资料采集工作。按照市、区县签订的责任书,落实责任机制,开展专项检查和日常督查,确保校安工程工作进度、施工安全、质量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