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新课标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新课改 教学理念 创新 教学模式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同时也是各教学阶段的必修课。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教学课程标准》中曾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而且,数学新课标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充分体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让不同的人在数学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此,初中数学教学更注重的是要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积极的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并将数学知识和数学能力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而作为初中数学教师来说,应积极地领会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创新,给学生科学的引领。
1 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传统数学教学认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容易忽视数学教育的文化价值,因此学生对数学会产生呆板、枯燥、厌恶的情绪。并且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侧重于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自主的“学”,长此以往,数学教学就形成了“讲话―听话”式的单向传授式教学,也就是所谓的“满堂灌”、“一言堂”教学形式,,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与新课标中提倡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创新等背道而驰。就目前教学现状来看,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 教学观念滞后。新课改已实施多年,一些教师还是“换汤不换药”,因循守旧,懒于尝试和创新。即使多数教师从理论角度基本能够领会新课程精神,并能够建构具有特色的新课程理念体系,但是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一些教师仍然没有把新课标的教学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有的教师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害怕进行改革学生的成绩下滑,教师缺乏新课改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体现新课程改革中的主体意识和地位,这也是大部分不敢于尝试的教师的真正原因。坚持传统的教学观念学生的成绩虽然没有下滑,但是教师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学生只学到了数学知识却没有数学能力。
1.2 教学目标单一。新课标对教学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教师不仅要注重学生学习知识和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过程,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由于受到长期应试教育的影响,通常情况下,初中数学教师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知识和能力,教师讲,学生听,课下进行练习,从而巩固数学知识,这种看似科学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未能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数学能力,学生缺少自主探究、创新、合作学习和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只锻炼了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运算和推理技能的培养,对学生学习方法、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关注较少,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课程的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很难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
1.3 教学方法缺乏创新。课堂教学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学习质量和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由于教学方法呆板、教学模式单一,满堂灌现象非常普遍,部分数学课堂教学仍然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灌输而轻视学生参与,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是不可行的。例如,教师在讲“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单元检测试卷课,从第一题一直讲到下课,在讲课过程中也没有一些引导学生思考的问题,没有让学生把这些图形和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实物联系起来,更没有抽学生回答问题,要是涉及到知识点的教师就讲一遍,学生也没有乱说乱动现象,大部分学生表情呆滞,一堂课下来进行得是很顺利,教学任务是完成了.可是学生懂了吗?他们真的学到了吗?不,并没有.因此不得不说他们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并且,初中数学教学也缺乏对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教学与多媒体技术联系较少,教学与生活相脱节等等。
2 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创新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学生对初中数学生的学习不只是简单的概念、法则、公式的掌握和熟练的过程,教师更应该注重其教学的探索性和思考性,勇于实践和创新教学模式,积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问题和思考问题,总之,改进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2.1 创造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中鼓励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积极主动地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抽象数学问题,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的方法和学生的具体学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认知,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例如,在《简单的轴对称图形》中的一个问题:如图所示,要在街道旁修建一个供气站,向居民区A、B提供煤气,供气站应建在什么地方,才能使从到它的距离之和最短?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空间里面有供气站,还有自己最熟悉的居民区,这时提出问题要怎样建空气站呢?学生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在我们家附近的居民区建一个空气站,要怎样它的距离才最短呢?""哦,有了,从这开始建...然后...”类似这种问题会让学生感觉熟悉又亲切,数学问题不再抽象而神秘,它就在我生活的周围.教师就应该从学生学习兴趣出发,创新新的教学情境,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 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与教师引导的密切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除了创设情境外,还可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等方式,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在进行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先根据课程需要为学生布置课下作业,让学生对教材进行自我的学习和探究,培养学生预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小组之间相互交流、评价、合作能够实现教学互动、互促,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如何与他人交流,通过讨论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数学思维。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教师引导是密不可分的,学生的自主探究需要教师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自身能力进行设置,而小组合作更需要教师在大量的教学案例中总结出高效的、有针对性的小组合作方案,在进行小组讨论过程中,教师也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一方面检查学生对问题的掌握情况,一方面总结学生遇到的学习问题,从而更好的进行引导,最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深化和完善。
2.3 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前提
教师和学生作为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两部分,二者的关系对其二者自身以及数学教学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建立互动型的师生关系是创新新课标下初中数学教学模式的前提。“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理念的最高境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的位置,同时,新课标要求教学在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上要进行根本性的转变,从传统的师生关系模式中走出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了解学生,关心学生,并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指导。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形成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教师在课堂上平等对待学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塑造学生心目中的良好教师形象,多给予学生鼓励,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潜力,让情感来奠定教学效果,化情感为学生动力,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发展的数学目标。教师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就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完善教学目标,最终培养具有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标 初中数学 教学改革 实践与反思
数学作为一门锻炼学生思维的基础学科,在整个学校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新课标下的数学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学教师的角色转换、教学行为的改变、教材的灵活处理以及对学生的尊重和科学评价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习新课标,改革课堂教学观和学生观
新教材体现了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向学生提供了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素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究、交流的操作平台;展现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
1、改变教师应由课堂的主人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主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间交流、全班交流等多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创造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有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如在“七巧板”一节中,我让学生自己设计一副七巧板,并拼凑图形。学生对动手操作很感兴趣,不少同学设计出别出心裁的“七巧板”,并拼出了许多意义丰富的图形,其构思之巧妙,想像之丰富,使人耳目一新,那一刻,同学们体会到了自己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2、改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变为学生获取知识的引导者。传统教法认为“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课堂上教师的任务就是想方设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思维活动完全受教师的支配,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发掘学生的潜能,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会学生的知识,更应该成为学生自主探索并获取知识的引导者。许多新知识,我都先引导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这样得到知识才真正是他们自己的,学生也同时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以交流、合作、商讨的口气与学生交流心得、体会,这样学生会亲其师,信其道。
二、改进课堂教学,实现新课标理念
1.要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须使学生对学习有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前进的动力,是永不枯竭的动源泉。正是因为这样,很多教育家都很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两千多年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又从自己丰富的教学实际经验出发,认为“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赫尔巴特学派甚至将兴趣视为教育过程必须借助的“保险丝”。他们都认为“好学”对教育非常重要。可见,将兴趣作为学生学习过程发生的运行机制,是有识之士的共识。
2.要使学生有兴趣,必须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
自由活动是人发展的内在依据,学生的学习也应如此。学生并不只受教于老师,而且自己也独立学习。学生应当是主动的学习者。许多教育事实也反映出,真正的学习并不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而是出自学生本身,我们应该让学生自发地主动地学习,留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学生自己找到并发现、纠正自己的***。如果我们把每种事情都教给学生或者规定他们按固定的程序完成,就会妨碍他们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现,妨碍他们的发展。
比如,《打折销售》这一节,如果课堂上就单纯地出示例题,然后分析题意,给出解答过程,接着再模仿练习。最后帮学生总结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和技巧。那么这类问题虽然与实际生活相关,但学生却未必有多大兴趣。假若我们设计一个课堂活动,让学生模拟商店的从进货、定价、促销到卖出的全过程,学生一定会非常积极踊跃,乐于去对打折销售的过程进行分析、计算。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也自然会联想到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标价与销量的关系,进价、标价、售价与打折和利润之间的关系,这样需要学生巩固、提高的知识可能自然就解决了。
3.要留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
教师往往只根据教材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最容易忽视学生学习与发展的实际情况。教师凭想象充分准备一堂课,并依此设计如何去讲授,虽然可以完成教学任务,但其结果往往也只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如果我们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潜能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课堂上交给学生恰当的主动权,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比如线段的比较,我们在黑板上画出两条线段,然后按教材介绍用圆规怎样比较,用刻度尺怎样比较,这时学生也许就会提出:用得着这么麻烦吗?不是一看就知道长短了吗?的确,在生活中,观察法也许是用的最多的,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切合实际的观点,甚至就可以完全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讨论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这时学生一定会提出很多不同于教材而又很实用的方法,学生的方法都应该得到老师的充分肯定。
三、教学中注意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评价每一个学生。
重视教学评价是新课标的一大特点,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评价也是教师教学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只有通过对学生的评价,才能培养出适合时展需要的身心健康,有知识、有能力、有纪律的创新型人才。评价要全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激励是评价的最终目的,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始终要坚持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学好数学,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发展,要淡化考试的功能,淡化分数的概念。
2、数学学习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所做的努力,要看到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所取得的进步,全面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
总之,数学知识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关注现代数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能使学生真正了解到数学知识的实用价值,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的奇妙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知识的最大潜能,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
参考文献:
[1]沈劲松;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 ;2012年02期
关键词: 初中数学 教学目的 思维能力 评价体系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一种人类文化。它能赋予人类创造性,它强调数学的大众性,因而没必要让所有人们都成为数学专家。但数学的应用是极其广泛的,所以在初中阶段就要求每个学生必须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于这些新的数学理念,我们就需要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考虑如何去做才能让更多的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科学。
一、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和明确其学习目的
初中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它是学习物理、化学、计算机等学科,以及参加社会生活、生产和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对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有积极作用。因此,使学生受到必要的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数学素养,对于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是十分必要的。
现行的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明确提出要“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教师必须对教学目的有明确的认识,并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展开教学,因为它是考核学生成绩和检查、评估教师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深刻地掌握数学教学目的,并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以此来检查和评价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从而不断地改进教学方法。
二、大胆创新,进行愉快教学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积极进行愉快教学,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高效率地学习数学。所谓愉快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积极性,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在轻松愉快、情绪饱满、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的状态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激活神经系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实施愉快教学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是提高学习质量和教学质量的需要,也是学校减轻学生负担,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国内外大量的心理学、教育学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完全取决于智力水平的高低,非智力因素如学习目的、学习兴趣、爱好、情感、意志力等直接影响到一个人整体心理素质水平和事业的成败。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所激发的潜能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弥补智力因素方面的不足,同时对智力因素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除生理方面产生较大的变化外,心理方面的变化更会对其成长过程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初中数学教师在其教学中应利用情感、兴趣、需要等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诱导学生乐学、爱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情感氛围中轻松地学习,最终达到教学效率、教学质量全面提高,推动数学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目的。
三、避免题海战术的同时教师首先跳入题海
只有教师多做题,才能查漏补缺,牢固掌握基础知识,不致于见题色变;只有老师多做题,才能见多识广,体会解题思路和编题艺术,左右逢源;只有老师多做题,才能熟而生巧,做到授课时有的放矢,辅导启发有致,答题成竹在胸,编题得心应手;只有老师多做题,才能洞若观火,旁征博引,斟酌取舍,归类分档,量体选用,游刃有余;确认哪些可以用于课堂练习,哪些可以用于单元练习,哪些可以用于阶段复习,哪些可以用于总复习,哪些对澄清基本概念最有益,哪些对理解和掌握基本规律最适合;确认题目属于何种教学目标层次,哪些题目设计巧妙,立意新颖,哪些题目意念不清,有悖实际,哪些应适当改造,哪些应弃而不用;只有教师多做题,才能紧扣教材,精选典型,进而编制出高质量的适用于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习题,以少胜多,以一当十。总之,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只有遨游题海,体会其中三味,才谈得上战而胜之或取而代之。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内在实质是分析、综合、推理和应用,外在表现是思维的速度和质量。
1.思维速度的训练
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速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如讲解完新课后,安排课本中的练习作为速算题;也可精编构思巧妙、概念性强、覆盖面广、有一定灵活性的判断题、选择题、简答题进行专项训练,以提高快速答题的能力。
2.思维质量的训练
思维质量的训练,除利用课堂教学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展开解题思路的讨论,剖析各种题解方法的特点,选择简捷而有创造性的解题思路,以便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拓展学生思路时要尽可能考虑一题多解或多题一解。
3.逆向思维的训练
启发学生思考与已知过程相反的过程,培养学生倒过来想问题的习惯,考虑与已知条件相反条件下的状况,构思事物反作用的结果,从而开拓思路,找出解题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
五、评价体系多元化、多样性
数学课程的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教学评价融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又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这就不只涉及学生与教师。为了建立开放和宽松的评价氛围,需要学生、同伴、教师、家长共同关注,并参与评价,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有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家长评价等多种方式。
评价形式多样化首先体现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上,既关注学习的结果,又关注学习的过程。目前强调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方面的发展做出评价。形成性评价的全面性和综合性较强,因此可采用的形式很多,除上述自评、互评等外,还有学习活动评比、作业评定、点评、学习档案、问卷调查、访谈、平时测验、周记等。一般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定或评分等评价记录方式。终结性评价主要指期末考试,是检测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学效果和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总之,新时代的进步,促进着教育的新形势。同时新课标的提出代表着教育的进步,指引着教学课堂的不断更新、不断完善。新时代的教学同样也要求教师要及时更新观念,只有教师真正改变多年以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工作方式,才能稳健地推进课程改革;只有教师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培育出好学生。
参考文献:
[1]马江南,黄代英.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0.7.
[2]陈告生.也谈初中数学的“教”与“学”.网络财富,2010.8.
关键词 观念 理念 方法。
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目前,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化,每个教师都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笔者根据自己上课的体会和多次听课掌握的情况,呈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些现状,对其进行简要分析,并试图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1、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教师要意识到数学素质教育的建设是一项深刻的教育思想改革,是一场科学意义的范式革命,主要表现在:
(1)数学是“泵”,不是“过滤器”,数学教育的功能必须从作为筛选手段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的“大众数学”教育。
(2)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数学应作为一门基础科学和一门应用技术而存在,数学必须联系日常生活实际,而不是脱离生活的“纯数学”,数学是“思维的体操”。
2、摆正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的能力。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数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而且也是一个情感交流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善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要善于抓住积极因素,鼓励学生大胆设疑、探索。使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充满喜悦,学习的需要得以实现。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始终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给学生以充分自主的权力,创设一个良好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以讲为主,学生以听为主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教师传授学生不会的知识,高效优质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使课堂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要创造条件让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目的和途径,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动脑、动手、动口,进行观察、实验、阅读、思考,主动地研究问题,学会知识。
3、转变师生关系观念。传统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甚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定者,而且往往是真理的化身,绝对的权威。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动者、支配者,学生是被动者、服从者。而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师生关系首先应该是师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师生应建立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丰富完善。
4、做好教师“导”的工作。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教师要创设有效的情境,提出有意义的问题,在提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是怎么想的,学生能不能回答。同时,素质教育也呼唤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方面也有所创新。在数学教学实践中,采取的措施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结合实际指导学法。具体做法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好的教师不在于教数学,而是激发学生自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建立起自己的数学理解力时,学生才能真正学好数学。在情境中学数学中学生最感兴趣的。贴近生活去学数学,最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如果学生对学习对象感兴趣,那么有浓厚的兴趣所构成的兴奋的精神状态,就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思维活跃,从而学好数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既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要启发、诱导学生大胆实践,积极实践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教学改革深化的一个特点,就是把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研究。情感教学的核心,是控制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绪,使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和谐统一,使学生处于最佳状态。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有一个适宜的情境。
【关键词】 数学学习与研究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变式教学方法
一、前 言
数学学习与研究的新课标是数学基础教育的新标准,其不仅仅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还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品质和思维能力. 通过将变式教学方法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能够为学生创建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真正的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二、变式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 阶梯变式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的内容形式相对明确,但是由于初中生认知水平的限制,导致学生很难理解形式化的数学知识,对于某些规律性的内容通常不知所措. 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用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利用变式教学方法,设计科学、合理的变式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学习变式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规律. 例如,y = a x2 + b,关于x的二次函数图像开口、顶点以及对称轴等变化规律和a,b取值的关系,可以采用阶梯变式教学方法,先用描点法画出两个简单的关于x的二次函数:y = 2x2,y = 2x2 + 1和y = x2 + 1,然后教师在黑板上描出两个函数图像的开口、顶点以及对称轴,也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来描绘,然后由学生观察三个图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图像的开口都是向上的;y = 2x2,y = 2x2 + 1的图像形状相同,只是顶点不同;y = 2x2 + 1和y = x2 + 1的图像的顶点相同,但是图形不相同;函数图像的对称轴都是y轴. 通过让学生们观察不同函数图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能够帮助学生准确地掌握二次函数图形的几何性质以及变化的规律,通过借助变式教学,能够显著地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效率.
2. 类比变式教学方法. 初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一些数学知识包含了隐性内容,还有一些数学概念的概括性比较强,这些知识都需要初中数学教师创造相应的情景,然后通过讲述学生们才能正确地理解和掌握. 通过类比变式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效率. 例如,学习分式的意义这章内容时,一个分式的值为零包含了两种含义,一种是分母不能为零,另一种是分子为零,如果初中数学教师仅仅通过设置一个简单的模仿性问题“当x为几时,为零”,学生们并不清楚分母不为零的具体含义,因此在计算分式取值为零时考虑分母不为零的意识也相对较弱,为了增强分式教学效果,教师可以通过采用类比变式教学,设置以下几个分式:“当x为几时,分式为零”“当x为几时,为零”、“当x为几时,分式为零”,通过上述的类比变形,既能够加深学生们对分式概念的理解,又能通过多次的练习强化学生对分母不为零的意识,以此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规律,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
3. 条件变式教学方法. 条件变式教学方法指的是改变题目中问题的已知条件,以此改变题目的表现形式,以此来启发学生们进行思考,便于学生掌握题目变化的类型,当学生看到题目时,能够准确地理解该问题是由学过的哪种类型的题目转化而成的,然后采用相应的方法解决相应的问题. 这种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最为有效,促进学生不断地发散思维,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并灵活地运用. 例如,方程式x2 + ax - 6 = 0的一个根为3,求a的值和方程式的另一个根.该题目的考查点是一元二次函数的根的概念,该方程式的解法方法为代入法,将方程式的一个根代入到方程式中,能够计算出a的值和另一个根的值. 初中数学教师将常数-6改为未知数b,然后获得另一个方程式,即x2 + ax - b = 0的一个根为b(b ≠ 0),求a + b的取值,该题目的考查点还是一元二次函数的根的概念,将原来的题目进行一定的变化,题目的难度也随着提升,根据根的定义,结合等值变形技巧,能够准确地算出根的值,通过应用条件变式教学方法,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根的定义进行解题.
三、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变式教学方法的注意事项
1. 变式教学需要重视知识的基础性. 学生的各种能力都是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的,基础知识是综合能力的载体. 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运用变式教学方法时,应该落实与巩固数学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转换角度进行思考,例如复习三角形和特殊的三角形时,应该创设多种练习题,帮助学生掌握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将三角形的概念理解透彻.
2. 变式教学应该重视层次性. 初中生由于受到认知水平的影响,一个班级的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水平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训练时,应该设置多个问题,从简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这样的习题训练能够帮助认知水平较差的学生更好地理解,帮助认知水平较高的学生巩固记忆.
3. 变式教学应该重视训练的灵活性. 数学知识和数学题型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条件的变化会引起结论的变化,通过设置不同类型的变式,能够获得不同的效果,一题多变式能够强化学生们对定义、概念的理解,一题多解式能够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探索新知的能力. 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运用变式教学方法时,应该重视方式训练的灵活性与多样性.
四、结束语
数学学习与研究的新课标指出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而变式教学方法是基于初中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从不同背景、不同层次以及不同角度进行考虑,帮助所有的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保证所有的学生能够全面、健康地发展.
【参考文献】
关键词:新课标; 教学环境; 基础知识; 思维方法; 主体作用; 数学能力
新课标要求在数学课教学中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法,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主学习数学,夯实数学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我认为应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营造轻松教学环境
数学教学是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的双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则担任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只有在一个彼此信任而又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生才能更好地完成应有的学业,甚至进行深挖掘、再创造。要想充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但要在情感上吸引,更要在教学中提高信息接收率。例如,利用教材中可操作性强的一些动手实践内容,指导学生用木条、铁丝、硬纸等材料,制作几何模型,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想象力。也可以在课堂上适当地讲些数学趣闻、数学史料和数学家的故事等,不但增加了知识的生动性,而且易于使学生把数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自身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进行数学知识构建,将数学和生活融为一体,更好地感受生活的情趣,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心理和谐健康地发展。
二、夯实数学基础知识
学习数学知识要从基础着手,要求学生从定义、公理、公式、性质与判定、使用条件、方法6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理解、掌握,并通过对基础习题的解答训练使学生掌握解答数学习题的基本模式,让学生掌握解题的规范和程序,为基础知识的深化运用做准备。同时还要系统地讲解基础知识,引导学生依据基础知识的关联与转化关系进行梳理归类、分块整理、重新组织,由知识点连成知识线,由知识线形成知识面,由知识面构成知识网。例如,关于图形的认识与证明,可从点线(平行线、相交线、同位角、内错角等)面(三角形、四边形、相似、全等)空间(投影、空间图形、垂直平分等)入手,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数学理论深入理解、数学方法熟练掌握。
三、掌握数学思维方法
数学课堂是讨论、合作、交流的课堂,同时也是承认差异的课堂,要想学活数学知识就要把握好数学思维----思维是数学的灵魂。对于不同的学习个体来说,关键是要形成自己独有的学习个性,完善自我。教师还要培养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引导其有效地解决数学问题。
在拥有了牢固的基础知识之后,还要引导学生练习章节综合习题,以讨论课的方式进行探讨交流,并着重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结论的能力,便于学生精确深入地理解数学理论,把课本“由厚变薄”,并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语言,为知识点的发散奠定基础。同时,要鼓励学生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法解题,尊重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其差异发展的需求,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程度发展的“大众化数学”的目标。教师还要对此给予指导和赞扬,合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让学生树立自信,为学生“画龙”添加“点睛”之笔。
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长期以来,许多学校的课堂教学都存在一个严重问题,即只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教”与“学”,而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学习,从而导致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表现为:教师权威高于一切,对学生要求太严;课堂气氛紧张、沉闷,缺乏应有的活力;形成了教师教多少,学生学多少,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违背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原则。因此,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课堂上多给学生留出一些让他们自主学习和讨论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进行独立思考、相互讨论,并发表各自的意见,利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教学中,在教师的主导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引导学生对知识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逐步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让学生从思想上产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真正实现主动参与。
五、培养学生数学能力
一、复旧引新、激趣设疑
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根据已有的知识结构或实际问题,认真研究每一节课的引入;精心创设数学情景;采用问题提出、复旧引新、故事设疑等手法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为新课题的导入辅路搭桥,进而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目的是使学生在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强而佛抑,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七年级《数学》有理数乘方一课时,由于乘方的概念较抽象,大部分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教师用故事激趣,激活学生思维。可以向学生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位聪明的大臣,他发明了国际象棋献给了国王,国王从此迷上了下棋,为了表示感谢,国王答应满足这个大臣的一个要求,大臣说:就在这个棋盘上放一些米粒吧,第一个格放1粒米,第二格放2粒米,第三格放4粒米,然后是8粒米,16粒米,32粒米,一直到第64格。你真傻,就要这么一点米粒?国王哈哈大笑。大臣说:“我就怕您的国库没有这么多米!”其实,这个数字很惊人,以100粒米/克计算,约为1844.67亿吨米。
故事一讲完,同学们的兴趣被激活了,这样,教师就水到渠成地提出课题――有理数乘方。
二、讨论辨析、合作交流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要把学生培养成富有创新精神的“创造之人”教师必须善于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中学时期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新教材在学习方式上的改革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合作探究性学习,提倡课堂学习活动化、交际化、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需要把学生分成各种各样的活动小组,进行角色表演、游戏、手工制作、完成项目、讨论、辩论等。
三、动手实践、形成结论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学生是中心,学生的学是主要矛盾。激趣之后,应尽量让学生做一做,动手操作,从中探索发现规律,亲自体验如识的发生和形成过程。
例如,在教学七年级《数学》日历中的方程一课时,在做的环节上,可让学生两人一组做下面的游戏:1.在各自准备的日历上任意圈出一个横行(或竖列)上相邻的4个数,两人分别把自己所圈的4个数的和告诉同伴,由同伴求出这小个数。2..如果用正方形所圈出的4个数的和是76,这4天分别是几号?我立即让学生动手去做,最后师生共同形成这样的结论,利用《日历》中相邻两数的排列规律,我们可以解决在日历中,已知任意几个相邻数的和,求这几个数的,实际问题。
四、随堂练习、查漏补缺
这环节的目的是运用所得到的公、定理。公式等来解决与之相关的问题,通过练习将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练什么。怎样练、何时练,是很有讲究的,因此,要求教师精心设计练习题,尽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引导学生在与其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策略,努力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给出练习题时,可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已查漏补缺或由教师提问或学生板演的形式进行练习、查漏。
五、回味新和、总结反思
数学教师要对已经观察和感受到的各种现象进行回顾、归纳和整理,同时总结各种现象背后的理念、规律,提高认识,提炼经验,达到强化探求意识、满足好奇、好胜心理,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在数学教学中,常常培养学生的聚敛思维,通过对学习过程的回味(反思),使学生从感性认识再到理性思维,在归纳总结和评价中,获得普遍性、一般性的真知。例如,在讲授“同底数幂的意义”一节时,教师这样归纳:
这使同学们很容易地把“幂”的意义“与”同底数幂的乘法性质加予联系辽别开来,加深认识和理解。
上述五个环节在教学中不是截然分开,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值得强调的是:在实际操作时过程中,五个环节的顺序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关键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的全过程,自主探索学习、获取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不应是僵化不变的,而应该呈现多元化状态。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先进的模式,既要掌握模式的基本精神,又不拘于模式,根据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活用模式,使得摸式有助于教师讲清楚事物的规律,使学生通过模式能够理解所学知识的一般规律,并运用这种模式进一步探求新的知识,获得新的技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在新课改实验的大潮中,作为一名普通的教育工作者,一方面要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组织的新教材培训、听评课等教研活动;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学实践这片沃土,进行课改试验,尝试各种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课堂教学模式。只要能与新课程相适应,能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课堂教学结构模式,我们都应倡导,惟其如此,全面推进课程改革,才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国英.《新课标下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实践与研究》.
[2]曹羽.《新课程改革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新形式》.
[3]吴道勇.《建构观下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初探》.
[4]佚名.《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生;课堂教学;有效引入
初中数学是中学生学习的主要课程,也是难点课程。很多学生因为数学成绩不好而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并由此造成恶性循环。
一、复习导入法
“温故而知新。”在学习新课前,教师可以从之前学过的课程进行引入,既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又将新旧知识进行顺畅的连接。比如,在学习“菱形”前,我们就可以先让学生回顾一下平行四边形的知识,通过对其性质的回顾,既活跃了课堂的氛围,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为新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方便更好地进行学习。
二、故事导入法
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先给学生讲一个数学小故事,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与质量。我们都知道,函数是初中数学学习的重点及难点内容,那么我们在学习函数图像前,就可以给学生讲数学家笛卡儿的故事。“笛卡儿与瑞典公主相爱,但是受到国王的阻止,于是他给公主写了一封信,信里只有这个方程x2+(y-)2=1。”学生这时就会觉得困惑,希望教师给予解答。然后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这条曲线的图像,即著名的心形曲线。通过这个故事,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神奇与奥秘,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无限的热情,能够有效地进行课堂学习。
三、生活导入法
理论只有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发挥出更大的价值。我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出发,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热情。比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时,我们就可以先为学生举出几个生活中轴对称的例子,像是倒映在湖中的山与树、蝴蝶、蜻蜓、加拿大的国旗、脸谱等,启发学生认真思考总结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并找出生活中还有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学生在不断的讨论交流中,不仅深刻地掌握了课堂知识,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总之,在新课标的教学目标下,要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首先要采取合适的课堂知识导入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然后再进行课程讲解,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有助于创设高效数学课堂。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数学;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
传统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改的发展需求,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势在必行。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方式更加多样化,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个课堂教学模式更加科学化,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一、实行探究式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生本原则,要求在初中数学教学的实践环节中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学生被动地学习,这种单向传输的教学模式不利于教学质量提高。而新课标下通过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彻底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要求尊重学生主体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师生进行良好互动、双向交流的模式有利于实现教学相长的目的。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能够激发学生的能动探究欲,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深入研究和透彻理解。在探究式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正确的、适时的引导,从而使学生把精力放在重点环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使之能够对知识点进行深层次的挖掘。
在初中数学的几何学习中,如例1:∠AOB=∠COD=60°,OA和OB,OC和OD等长(如图一),试问把三角形AOC绕0点进行顺时针旋转60°后会出现什么情形?通过探究式学习,学生会轻易发现三角形AOC将会与BOD重合。由此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探究,能够逐步进行难度更大的相关问题的解答。即通过例1的知识铺垫,学生会找到例2的解题方法。例2:假设AD是三角形ABC的角平分线,DE垂直AB,DF垂直AC,连接EF与AD交于G点,那么推算AD和EF的关系。
图一图2
二、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数学知识的活学活用
创新思维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在初中数学的学习中非常重要。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空间,并且对学生进行思维诱导,把数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作为一种思维模式传授给学生,而不是让学生进行死记硬背,机械地学习,只有活学,才能做到活用。进行数学解题时,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常规解题的总结,然后,在常规的解法之外,运用数学知识的关联,进行其他解法的寻找,进行一题多解。当学生的思维能够突破某种思维模式限制以后,就能够使思维更加灵活,对于数学题就能够找到更灵活、更简洁的解法。初中教学教师通过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思维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会逐渐形成,在解题时能够增强灵活性。
比如,教师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时,可以通过方法引导,让学生首先进行常规解题,然后再寻找基础解法之外的简洁解法,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神奇。如例3中:假设P≠Q,且P2=4P+1;Q2=4q+1,那么求解PQ2+QP2的值。进行常规解题就是利用P2=4P+1;Q2=4q+1关系分别求出P和Q的值,然后代入所求,进而得出结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寻求其他解决办法。如果进行逆向思维,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能够轻易得出所求。因为P≠Q,可以设P、Q分别是一元二次方程的X2-4X-1=0的两根,借助根与系数关系可知:P+Q=4;PQ=-1,因此求解PQ2+QP2就非常容易了。
三、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巧妙借助现代教育技术
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单纯依靠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模式是难以完成的,由于初中生的理性思维能力有限,对于抽象事物的理解相对困难,因此对于初中数学抽象知识掌握的不够深入,如果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器具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借助多媒体工具进行辅助教学,把数学定理和公式运用图像展示出来,能够使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生动化,而且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和素材,便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四、开展实用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能够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受应试教学的影响,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数学理论知识的掌握,盲目地对学生进行题海战术式的教学,学生的解题能力虽然有所提升,但是数学思维没有形成,在现实生活中缺少对数学的认知能力和应用能力,使得数学的学习脱离实际生活。新课标下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了适应新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增设实践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今中考中数学命题的改革方向也在朝向实践问题方面发展,教师要结合新课标对数学教学的要求,开展实用性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网络,使学生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充分运用数学思维进行实际问题的思考,从而成为实用性人才。
总而言之,科学有效的数学教学模式要求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教学方案的制定,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于国祥.浅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J]
[2]李东伟.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分析与思考[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