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数学基本方法范文

初中数学基本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基本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数学基本方法

第1篇:初中数学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基本活动经验 积累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活动经验。”可见,数学活动经验能使知识、能力与活动对接,能使数学思想和体验情感得以升华,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关注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对于促进课堂各要素的融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重要意义。下面我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就如何加强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谈几种具体方法。

一、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积累抽象的活动经验

原型用直接经验上将实际问题进行抽象,将现实问题进行数学化,转化为数学问题解决,实现抽象活动经验的自主化、个性化积累从而形成数学知识。如现实生活购物中我们建立起货款应不超过可支配资金的直接生活经验,在学习不等式后将其抽象为一种不等关系并用符号表示,通过求解不等式(组)得到购买方案,这一活动促使学生积累构建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表示关系的基本活动经验。在遇到类似的购物情境时,学生会自觉进行数学化,将问题抽象成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解决问题。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出发,设计学生所见、所闻、所感、所经历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从生活情境中抽象数学问题,使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成为积累抽象活动经验和增强应用意识的基础。

二、构建知识网络,积累类比探究的活动经验

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相关性或相似性,运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得出结论,明确探究的方向和要点,通过学习方法的迁移,解决问题的同时积累类比探究的活动经验。如:学习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明确性质是由图形的位置关系得出度量关系,判定是由图形的度量关系得出位置关系,积累了图形性质与判定的研究经验;学习平行四边形时,类比引导学生通过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得出对边的位置关系,进而探究边、角、对角线的度量关系获得性质,再由四边形边、角、对角线的数量关系判定四边形是否是平行四边形,进一步积累从边、角、对角线研究四边形的活动经验,为矩形、菱形、正方形等奠定基础,从而强化几何图形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类比探究经验的积累。

三、凸显展示交流,积累合作分享的活动经验

不同学生对数学的多样化认知与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密切相关,然而认知能力的局限性往往使他们产生的认知是片面甚至是错误的。展示与交流可以使学生消除认知误区的同时,获得更多不同的思考经验,获得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而体会到交流分享的重要作用,在反馈的合作学习中取得分享交流的活动经验。如:学习多边形内角和时,通过学生小组展示“从一个顶点出发引对角线、连接边上一点与各顶点、连接多边形内上一点与各顶点、连接多边形外上一点与各顶点”四种辅助线的作法,形成共性认识――利用辅助线将多边形内角和转化为已知三角形内角和解决。学生在分享过程中,认知得到拓展,经验得到升华,从而积累有效合作分享的经验。

四、引导反思总结,积累思辨的活动经验

思考经验的积累,不仅在于问题的解决,还在于对问题的类化比较,对知识应用和知识间关联性和差异性的理解。课堂总结提升中,以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辨析不同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对核心知识进行梳理,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内化规整,纳入已有知识体系;同时在反思中,产生新问题走向新领域研究,实现学习过程源流相承。如在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引导学生回顾探究过程,从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理解“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性质,与已有轴对称知识整合。教师再适时抛出问题:等腰三角形的腰上是否都具有三线合一的性质?什么样的三角形三条边都具有三线合一的性质?学生用已有根据轴对称探究的经验展开思考,由等腰三角形引向等边三角形性质及等边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内在联系的研究。反思总结,让学生思辨成为一种习惯,有利于学生思辨经验的积累,也有利于学生形成体系化的认识,将思辨经验应用到新的探究领域。

五、精化练习应用,积累数学建模的活动经验

应用数学解决各类实际问题,实质是用数学模型对实际事物的一种简化。如在一块三角形钢板上,如何截取一个正方形的钢板,其面积最大?问题在于如何在三角形中画出正方形,并通过计算说明其面积最大?在这一过程,学生将裁钢板简化为三角形与正方形的关系,借助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数学知识应用与实际生活结合,学生在利用数学建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和成功解决问题的乐趣,增强应用意识,并在反复建模活动中积累建模经验。

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应基于课堂教学活动,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生的生活直接经验为基础,注重课堂学习类比探究,组织学生交流分享、总结思辨,并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建模过程中得以实现,最终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体系化理解和对数学思想的渐进式感悟。

参考文献:

[1]刘同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导论[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2013.

第2篇:初中数学基本方法范文

[论文摘要]对初中数学,就课程内容与教材教法两个方面加以研究,以提高初中数学教师的课程认知水平。

现在世界各国都普遍重视教师的素养,关注教师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等教师职业素质水平的提高。尽管在大学里,学校十分重视教育理论课程、教学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的教与学;尽管在实习中,学生也有一些接触实际教学的机会,但由于时间极短,所以他们对教育理论课程的认知并不深刻,也无法实现对教育理论课程的内化,换句话说,教师对教育理论课程的深刻的认识与真正的内化,是在较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是在相应的专业化教育与专业化实践的结合之中,是在积极的职后教育或成人教育之中。在这种意义之下,数学教师对相应的理论课程的深刻的认识与内化,当然应当在相应的数学专业化教育与数学专业化实践的过程之中,是在针对数学教师成长与成才的职后教育或成人教育之中,尤其是对初中数学教师的培养与提高,更需加强他们的课程认知水平。初中仍属于义务教育阶段,是义务教育的第三学段。对初中数学教师的课程认知,可从课程内容与教材教法两个方面加以研究。

一、对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研究

对初中数学课程内容的认知,至少要从课程内容的构成、选择、编排和呈现四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一)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构成。为了比较,特将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内容与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第三学段的教学内容简说如下。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是以数学知识为主线出示的,主要有“数及其运算”、“式及其运算”、“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初步”、“统计初步”、“平面几何”,其中包括直线形(平行线、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相似形和解三角形的基本知识。《标准》中所述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是以学生的认知结构领域出示的,四个领域的内容标准是“数与代数”(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空间与图形”(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坐标、图形的证明),“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课题学习)。传统的初中数学课程内容与《标准》中所述初中数学课程的内容,就其知识主线来说,差别不大,但传统课程内容在大纲中规定较死。《标准》在内容标准中规定了学生在第三学段应该达到的基本水平,这就体现了灵活性与选择性,而且《标准》并不规定内容的呈现顺序和形式,教材有多种编排方式。

(二)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初中数学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主要考虑三个方面,即依据义务教育的性质和需要,选择最具基础性和工具性价值并且是初中学生都能够掌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习;依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选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接受、理解和掌握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学习;依据现代教育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选择未来社会对数学需要的较新的内容让学生学习和体验,比如对现实生活中某些事件发生可能性的估计和预测,对数据的采集、归纳和分析并做出解释,对实际问题的模型化和运用模型解释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对电子计算器的酌情引入等方面的课程内容,以满足未来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

初中数学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除了基础性原则外,考虑可接受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在这些原则之下,选择的课程内容对培养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数学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对发展初中学生的能力,以及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的思想,有较强的教育作用。

(三)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编排。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编排原则是:正确处理数学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初中学生心理发展顺序的关系,把知识的系统性和证明的严谨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兴趣性相结合;突出初中数学知识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加强各部分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将相关知识(例如方程、不等式、函数)适当分段、螺旋上升、由浅入深、循序渐近地进行编排;知识结构力求简明;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结合初中数学教学内容,还应适当编排一些数学史的知识作为激发初中学生学习的阅读材料,例如一些有关正负数与无理数的历史,一些重要符号的起源与演变,《几何原本》与《九章算术》这两种数学的源头,勾股定理及其典型证法,等等。

(四)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与第一、第二学段相比,整个第三学段的教学内容已经能够初步体现中学数学学科的知识结构,在“数与代数”中,“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的呈现方式是适当分段、螺旋上升的;在“空间与图形”中,“图形的认识、图形的变换、图形的坐标、图形的证明”的呈现方式基本上是“直线型”的;在“统计与概率”中,呈现方式以强调“过程体验”与利于“探究发现”为主;在“实践与综合应用”中,“课题学习”以“切近初中生生活”与“提倡合作交流”为主。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呈现,在内容的表述上要注意趣味性、可读性,在内容的呈现上要图文并茂、有直观性,在内容的组织上要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对初中数学教材教法的研究

初中数学的课程内容以教材的呈现与教法的落实而体现。教材为初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线索,是实现初中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资源;教法为初中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了基本方法,是实现初中数学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重要手段。

(一)初中数学教材综述。改革开放以前,国家基本上实施“一纲一本”的策略,“一纲”由中央教育行政部门制定,“一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初中数学教材。从1992年开始,国家教委实行“一纲多本”的措施。从1993年秋季开始,出现了6种初中数学教材,分别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适用于三年制或四年制初中)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适用于四年制初中)出版、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适用于沿海地区的三年制初中)出版、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适用于内地的三年制初中)出版、另有国家教委“中学实验教材研究组”编写的《三年制初中数学实验教材(普及本)》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写的初中数学“自学辅导”教材。

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布了《标准》,在第三学段的教材编写建议中提出“一、选取自然、社会与其他学科中的素材”,“二、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三、体现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四、呈现形式要丰富多彩”,“五、内容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六、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体现螺旋上升的原则”,“七、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在这种基本理念和保证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许多省市都编写出版了体现自己风格和特色的初中数学教材。数学教师在使用和研究本省教材的同时,也一定要参考其他教材,开发各种优秀资源,为课程内容服务。

(二)初中数学教法综述。刘云章、赵雄辉所编的《数学解题思维策略波利亚著作选讲》(湖志教育出版社)中说,波利亚提出了三条学与教的原则:主动学习原则、最佳动机原则、循序阶段原则,这三条原则也适合新课程背景下初中数学的教与学。在这三条原则中,最本质的一条是主动学习原则。

第3篇:初中数学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优质课堂 意义 方法 氛围 合作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25-01

众所周知,初中数学课堂教育历来是教学的重点,要想取得好的成绩,就必须抓住数学课堂这一重要教学阵地。高效课堂的提出,不但是对新课改要求的贯彻和落实,也是对目前初中教育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所以,初中数学要结合自身的教学特点和教育形式,采取多角度多层面的方式,努力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中尽可能多地获取知识点,从而达到提高初中数学成绩的目的。

1 正确认识构建高效课堂的重要意义

新时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效率已经成为人类进步的代名词。对于初中阶段数学学科教育教学来讲,我们应该充分的发挥自身作用,通过积极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构建高效的教学课堂。初中数学的教学主要是通过课堂传授来实现的,数学课堂的效率成为了教师和学生关注的焦点。如何利用课堂有限的时间做好知识点的传授和习题的训练,是每一位初中数学教师所必须面临的问题。原有的数学课堂由于条件的限制和教学思路的局限,对课堂的45分钟利用不足,课堂教学效率不高,导致在数学课堂上只是传授了基本的数学内容,而没有时间进行习题的演练和数学深度的探讨。实行新课标以来,建设初中数学高效课堂这一概念被适时地提了出来,这不但是基于长期的教学总结,也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必然需要。从概念上我们可以看出,建设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重点在于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这一提法是符合实际的,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设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不但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也可以促使初中数学教师转变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因此,建设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对初中数学教师同样意义重大。为此,作为新时期初中阶段数学教学工作者,我们要不断提高自身认识,从而促进初中阶段数学高效课堂的合理构建。

2 正确理解优质课堂所形成的基本要素

2.1优质教学课堂要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师生关系构建入手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但是,此处所说的“和谐”不是“闹哄哄”的热闹表象,也不是“惟命是从”的安静沉默。既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种看似简单的和谐,需要教师沉下心、俯下身子踏实地做好基础工作: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的基础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2.2教学方法的合理指导

方法,老生常谈的话题。可是,磨刀不误砍柴工,方法显得格外重要。要想搞好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建设工作,就必须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对现有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这不但是建设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需要,也是新课标下对初中数学的具体要求。所以,我们必须要引入新式的教学理念,并以此为指导,采用新式的教学方法,不断变换角度,变换内容,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上感受到新鲜感,改变原有数学课堂的枯燥与乏味,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自觉地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从根本上提高数学课堂的效率。教学思路的创新,是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学的要求,是初中数学课堂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需要初中数学教师不断努力。教学方法的创新,是初中数学课堂的需要。数学教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初中数学教师必须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保证教学方法适于形势发展和学生需要。所以,转变观念,创新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2.3设计精彩的课堂环节是建设高效课堂的重点

设计教学课堂环节,其主要目的是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关于课堂教学环节,首当其冲的是教学导入。良好的开端意味着成功了一半,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数学教学,教学导入是指在进入课题时进行一番引导,一般常见的是情境导入法。情境导入法往往通过提问的方式进行引入工作,教师在提问时应该注意所提的问题必须有趣、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同时能引起学生的思考等。此外,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这一点必须作为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中的原则始终得到贯彻。教师应该相信学生具备自我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计一些具体的问题让学生来回答,对于重难点或是特殊的问题也可以设计小组讨论的环节,从而使课堂更丰富.简而言之,教学设计就是创造一切机会让学生得到充分而有效的锻炼与训练。

2.4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

第4篇:初中数学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初中数学 教学观念 转变

在我国现阶段的数学教学工作中,新课程理念首先对教师的教学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从思想根于认识到教育权威性的转变,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播者与教授者,还是要努力尝试作为学生个体成长与综合素质提升的指导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索与研究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有深刻的认识,并立足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切实转变自身所具备的教育思想,树立以“育人为本”的基本观念,适应时展和社会科技整体进步的综合要求,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一、初中数学教学观念中存在的弊端与问题

新课程理念对于我国现代教育工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与规范作用,并且逐渐成为实现我国各阶段教育科学发展的基础理念之一。新课程理念中明确规定了初中数学教学中所应遵循的原则与目标,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初中数学的具体教学工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弊端与问题,必须做进一步的调整和改进。

1.缺乏对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研究与指导

初中数学是学生接受高中及大学专业数学教育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才能更好的接受更深层次数学知识的学习。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受到主观思想、教学任务、工作环境等主客观原因的影响,往往缺乏对于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研究与指导,这就造成学生学习方式的单一、简单的不良环境,不利于初中数学教学的顺利开展与完成。

2.教学观念相对落后、陈旧

在应试教育制度与观念的长期影响与约束下,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落后、陈旧等缺乏科学性的观念,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的开发。初中数学教学观念所强调的教学基本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要建立和谐、良好的关系。初中数学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以现代的教学观念引导学生对于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全面发挥自主学习、创新学习的重要性。

3.难以把握教学工作的重点与难点

新课程理念中深刻分析了我国初中数学教学的现状:初中学生的数学基本功普遍较为扎实,整体数学水平也相对较高,但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不强、创造能力较弱。究其根本原因在于: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抓住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通过“题海战术”使学生长期处于“机械模仿”的状态,以解题为目的,不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探讨,致使学生对于数学问题的解法比较熟悉,但往往难以将其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二、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观念转变的基本原则

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必须坚持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同时,积极进行教学观念的研究工作,不断发现工作中存在的弊端与问题,并且以新课程理念作为基本指导原则,进行教学观念的转变,实现初中数学教学观念的进一步转变与完善。

1.坚持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原则

在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观念的转变中,教师要始终坚持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基本原则。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由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观念,逐步转变为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良好的个性品质相结合。

2.向以“学”为中心转变的基本原则

在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教师普遍固守以“教”为中心的基本观念,这是与现代新课程理念不相符的,也难以适应现代教育与时俱进的基本要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与影响下,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观念转变中,要坚持向以“学”为中心转变的基本原则,使学生通过自主研究与思考去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与积累。

三、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观念转变的的具体措施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中,对于各项方面专业人才的素质的要求已经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专业人才不但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而且要具有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与全面能力。新课程理念在全力解决我国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存在弊端与问题的基础上,对于教学观念的转变也具有与时俱进的指导意义。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理念在对初中数学教学观念转变的指导中,不但要求教师积极寻求教学观念的更新,而且要注意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转变。在现代化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精心的设置与合理的安排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而且要注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进而才能实现将课堂转变为学生活动主阵地的教学目标。

2.融合数学于生活中,体现数学教学的意义

初中数学教学观念中所要追求的最根本目标是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模式,全面体现数学教学在现代教育体系中的意义。科学的数学教学观念中,教师让学生认识到培养浓厚兴趣和与树立坚定信心的重要性,促进教学活动更加具体、生动、直观,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悟和发现数学的作用与意义,使学生逐渐发现数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3.变换思想练习,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新型的初中数学教学观念中,不但要对传统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彻底的革新与完善,而且要注重对于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强化,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中,练习是课堂活动的基础部分之一。在习题中教师要摈弃传统的观念,在练习中引导学生不断变换思想,不仅能巩固知识,形成技能,而且能启发思维,培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结语

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观念的转变过程中,广大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坚持正确的思想与方法,而且要具有勇于创新和锐意改革的勇气。初中数学教学观念的转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同时肩负了推动我国基础数学教学工作创新发展与科学进步的理论基础,必须得到国内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张汉典,刘云山.新课程•新理念•新思维系列丛书:初中数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杨红樱,尚明轩,康宝林.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M].甘肃文化出版社.2007.

[3]王伟伦.新课标下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08,(12).

第5篇:初中数学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数学基本思想 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分类号】G633.6

前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推动了我国的教学改革,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中,对于数学思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将原本的双基教育改成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四基教育。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将数学基本思想渗透到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数学思想进行培养。

1 数学基本思想应用现状

数学基本思想,是数学知识精髓的一种体现,也是数学学科的本质所在,而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也可以将其看做是一种数学学习的方法或者指导思想。对于学生而言,如果掌握了数学基本思想,可以将自身掌握的数学知识以及数学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提升数学素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基本思想,是初中数学教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有着巨大作用。

但是从目前来看,数学基本思想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需要教师的重视:一是受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偏重于基本知识和解题技巧的传授,重视学生的应试能力,对于解题思想不够重视,影响了数学基本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和渗透,也影响了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精髓的把握;二是在教学方法上,以题海战术为主,通过题型归类和大量的练习,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而忽视了对题目和相关知识的精炼。这样,不仅会影响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兴趣,在L期重复性的解题过程中,还会形成思维定势,不利于学生自身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对于后续的数学学习有着巨大的负面影响[1]。

2 数学基本思想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上述问题,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基本思想的渗透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教学过程的渗透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及时对教学理念进行更新,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数学思想,并以此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规划设计,有意识地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基本思想。在教学方法方面,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或者情境创设的方式,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得学生能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对包含在数学知识中的数学基本思想进行概括。例如,在对《正数与负数》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时,对于负数的概念及运算,部分学生经常会出现混淆,导致计算结果的错误。对此,教师可以引入现实生活中温度的概念,以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的相关概念,引导学生对负数的概念和运算进行理解,加强其对于相关知识的把握能力,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2.2解题思想的指导

在数学基本思想中,解题思想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组成部分,如果学生能够有效掌握解题思想,则其解题速度和数学素养能够得到巨大的提升。对于数学教师来讲,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该合理设置教学内容,对教材中提供的例题以及练习题进行充分利用,指导学生的解题思想,使得学生能够在掌握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解题思想,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提升相应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意识。例如,在对一元一次方程的相关内容进行教学时,存在着同类合并的解题思想,教师在进行讲解时,可以利用相应的习题,引导学生理解合并同类型的相关思想[2]。具体来讲,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进行解题思想的讲解。假定学校开设相应的计算机课程,连续三年一共购入电脑140台,第二年购入的台数是第一年的两倍,第三年购入的数量又是第二年的两倍,求第一年学校购入的电脑数量。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一元一次方程问题,在解题过程中,设第一年购入的数量为x,根据已知条件,可以得出相应的关系式,即x+2x+4x=140。在对方程进行求解时,利用同类合并的思想,可以将其转变为7x=140,从而轻松得到答案。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相应的解题思想,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日后的数学学习做好准备,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

2.3学习兴趣的激发

在学习过程中,兴趣永远都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师应该通过数学基本思想的渗透,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1)创设课堂氛围: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情绪,通过与学生的平等对话和沟通交流,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教学活动,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帮助学生缓解紧张情绪,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

(2)创设问题情境:可以在数学教学中,增加一些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的例子,方便学生理解和把握。例如,在对方程式进行教学时,对于未知数x,一些学生会感到很奇怪,这时,教师可以利用相应的故事或者谜语,将x带入其中,使得学生认识到x就是方程式这个谜语的谜底,从而调动其对于学习的兴趣[3]。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基本思想是教学的关键和精髓,把握数学基本思想,能够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推动课堂教学效果的改进。对于初中数学教师而言,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数学基本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思想,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逐步推动初中数学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雅琴.渗透数学基本思想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以“化归”思想为例[D].重庆师范大学,2012.

第6篇:初中数学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分化;原因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与其它的科目有所不同,数学更具严谨性和逻辑性,它是一门基础性非常强的学科。然而,随着初中数学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深化,很多中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到非常吃力,甚至是力不从心。尽管他们投入很大精力、付出很多汗水,但是成绩却没有相应地提升,造成了学生对数学的恐惧、逆反甚至放弃了数学的学习。因此,中学生在初中阶段数学成绩呈现了明显的两极分化。初中教师只有认真、全面分析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措施,才能遏制这种现象的恶化。

一、初中数学成绩的重要性

初中数学在整个中学阶段地位非常关键,它不仅影响到学生初中总成绩,也会影响到学生对高中数学的学习情况。与小学数学相比,初中数学具有更多的概念、定理,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制约着数学成绩的提高。初中数学对学生的逻辑能力、判断分析能力、综合运用能力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中学生能否融会贯通,会影响到高中数学的学习。初中是一个过渡带,在知识点的设置上,体现了由易入难的过程,特别是在初二阶段,知识点设置地更加密集、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要求的标准更加高,学生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和潜能,踏实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数学成绩,做到不偏不废,综合发展。

作为过渡带,初中数学的掌握水平会直接影响到高中数学的接受情况。很多高中的基本知识点都源于初中数学的相关内容,它起到了一个铺垫的作用。此外,作为一门主科,中学生的总体分数往往会在数学上拉开差距,很多学生数学偏科非常严重。由此可见,初中数学成绩的稳定和提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初中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

(1)学习习惯差

很多中学生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缺乏良好的自学能力,课堂上回答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不高;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不佳;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欠缺系统性和全面性;对数学的综合训练不够;数学竞争意识不高等,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导致严重的两极分化。

(2)数学基础不扎实

由于初中融入了更多的概念和定理,中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掌握,对基本的定理和概念的理解存在模糊性,不懂得融会贯通。除此之外,对课本的预习和复习程度不够,导致知识衔接的缺失,对概念与概念之间不能建立良好的联系。

(3)思维方式欠缺

初二是中学生数学分化的重要阶段,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跟不上教材内容的要求,导致学生不能及时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形成技能,在连续的学习过程中出现薄弱环节,不能跟进全班学习的进度,数学成绩的两极分化。

(4)教学方法不当

随着教学阶段的推进,初中教师没能准确、全面、客观地把握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教学活动,完成教学任务。大部分中学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刀切"的手段,导致学生没能掌握正确、合理的学习方法。此外,部分中学数学教师对后进生的重视程度不够,加深了数学成绩的两极分化。

三、改变初中数学成绩分化现状的对策

(1)加强学生的课后辅导

造成中学数学成绩分化的原因有很多种,然而,要想从源头解决这个问题,初中的数学教师应该展开及时、有效的课后辅导,避免两极分化的趋势。有针对性的课后辅导,有利于学生数学知识构建的创建、概念定理的认知,从而提高学生的成绩,拉近数学分化的距离。教师可以从这几点出发:深入观察和了解;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辅导;适当地给学生减压。

(2)制定分类教学的目的

初中数学教学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特点。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正常的教学活动时,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身上的优点和缺点以及不同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高低,制定相应的分类教学目标。初中数学教师要不断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强化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相关技能。制定分类教学目标的时候,教师尤其要加强对那些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的耐心辅导和鼓励,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数学更具有抽象性,需要更多的理性思维,而初中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其中的知识和规律,很容易挫败学生们学习兴趣。很多教育学家都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初中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充分认识到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给予学生更多的正面的、积极的评价;灵活多变地运用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通过细节更加直接有效地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望。

结束语:

总而言之,初中教师在日常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创新和教学理念的转变,对学生投入更多的热情和鼓励,尤其是那些后进生,给他们足够的信心。初中教师对那些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细心的课后辅导,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提高他们的数学成绩。"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初中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要重视学生基础知识的培养,以此同时,加强他们逻辑能力、想象能力的培养,正确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参考文献

[1]赵晓琳.展现真实思维过程,让学生在体验与反思中学会解题--初中数学解题教学初探[J].中学数学杂志.2011,(04)

[2]庞志伟.初中数学学习分化的原因与对策[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08,(04)

第7篇:初中数学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问答式;初中数学;问题串

“问答式”教学方法一直是中国教育中典型的教学方式,问答式的教学方式在不同的教育阶段和学科当中的应用方式是不尽相同的,效果也有显著的不同。在初中数学课堂上,采用“问题串”式的问答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更重要的是给与学生更多独立思考的机会,为促进学生数学思维与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采用“问题串”的必要性

“问答式”教学方法就是教师通过通过向学生提问,通过学生的回答来判断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但是传统的被其他学科所广泛接受的问答方式并不适用于初中数学的教学,初中数学应该采用“问题串”式的提问方式,其必要性可以归纳为以下两点:1、初中数学记忆性知识点较少。“问答式”教学方法应用效果好的学科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需要记忆的知识点特别多。像初中英语,学生需要记忆大量的英语单词,学生是否已经将英语记忆数量,英语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可以轻松检验,学生记住了几个单词,还有多少没有记住都可以轻松量化,并采取措施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其他的如初中历史、地理等也如是一样。而初中数学与这些学科不同,数学属于理工科,其所需要记忆的仅仅只有一些简单的概念和定理等,数学教师只是单独提问学生对其中的几条定理的记忆情况,并不能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合格。2、初中数学注重逻辑推理。初中数学需要记忆的概念和定理等少,但是其注重在基本概念和定理的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从基本的概念和定理出发来解决实际的问题。反过来说,是问题将若干的概念和定理联系在了一起,将基本概念和定理单独拿出来不足以解决问题,但是将他们串在一起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数学教师如果想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就需要准备一系列的问题,将问题串在一起,来考察学生逻辑思维的过程。数学教师通过看学生思路是否清晰能否用来解决问题,如果不能在学生的回答当中找到出错的环节进行纠正,这就是“问题串”在初中数学课堂当中的基本应用原理。

二、初中数学课堂中进行“问题串”教学的应用方式

“问题串”使得经典的“问答式”教学方法在初中数学课堂上重放光彩,但是“问题串”应用方式的不同也会使得教学效果变得不一样,机械式的应用反而会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为使“问题串”能够取得更好的应用效果,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提问方式,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2.1根据数学教学实际问题来进行提问“问题串”就是一串问题,怎样合理确定这一串问题是取得好的提问效果的关键,而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根据实际数学问题来进行提问,设置一系列合理的问题来考察学生。比如,在解决某一个实际数学问题时候,常用的方法是将基本的概念和定理串联在了一起,数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问题来向学生提问,该问题属于哪一类问题,解决该问题需要用到哪些基本概念、公理、定理,这些概念、公理、定理需要在哪些关键的环节联系在一起等等一系列的问题。数学教师通过将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解构,转变成一个接一个的问题,通过向学生提问来引导学生思考,在学生回答困难的环节进行点拨。这样的一个“问题串”问下来,就相当于学生亲自将问题解决了一遍,对知识点、解题方法等的印象就会更加的深刻,而在教师和学生提问回答的过程中,其他学生也会在这一过程当中对知识点和解题方法又重新学习了一遍,这比传统的提问方式一次只能检验一个学生要更加的有效率。2.2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提问问题串教学的应用对象应该是全体学生,相比于传统的提问方式,“问题串”的最大特点就是问题特别多,这既是“问题串”提问方式的优点同时也是其软肋,因为一次提问的问题过多,会使得学生的负担较大。本身学生对在课堂上被老师提问就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如果一次被提问过多的问题会使其由畏惧变为厌恶从而失去上数学课的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未解决这一矛盾,数学教师想通过“问题串”来进行提问时可以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一次只回答“问题串”当中的一个或两个问题,由学生采取接力的方式来回答整个“问题串”。同时应当注意,一个“问题串”应该由若干个水平相当的学生来进行回答,而不应该偏重于某一个群体,而导致学生之间的数学学习能力与水平差距太大。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由于自身注重逻辑推理,不需要大量简单记忆的特点,决定了其采用“问题串”式的问答方式是十分必要的。而采用根据实际问题和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串”应用方式可以使得提问效果更好。

参考文献

[1]肖敏芳.以问题串为载体构建高效数学课堂[J].数学教学通讯.2014(31)

[2]绕红保.问题串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引入[J].中华少年.2016(27)

第8篇:初中数学基本方法范文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师的主导作用并没有改变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并没有改变。即使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会出现部分的引导,也由于过于形式化而未能结合初中学生的特点进行,也不能到达启发和鼓励学生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不利于培养初中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

2. 数学教学思维的肤浅性

目前,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同时,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使得初中学生无法接受新型的教学模式。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单一性造成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后果:第一,初中学生在解决实际数学问题时,只会根据数学题目进行思考,造成学生缺乏探索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二,初中学生缺乏足够的抽象思维能力,大多只会处理一些比较直观的数学问题,而对那些抽象的数学问题,往往不能抓住其本质,主要表现为学生缺乏建立数学模型的实际能力。

3. 数学教学思维的差异性

初中学生的数学基础存在很大的差异,导致初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初中学生数学思维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会进一步导致初中学生对同一个数学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的不同。此外初中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一般不会注意对数学题目中隐含条件的挖掘,这样的初中数学教学现状不利于提高初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 部分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现在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也会有一部分的小组合作学习出现,但是大部分都是走过场、流于形式,这种教学方式并没有真正帮助初中学生提高其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因此,针对我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我们应该首先对其进行思考。但是实际上,部分教师并不能掌握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式的实质,从而带着初中学生向不利于他们的方向发展。

二、解决初中数学教学问题的措施

1. 淡化形式,注重问题实质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解决问题。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应该首先淡化数学问题的形式,注重问题的实质。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数学知识和概念,教师应该以数学基本概念为背景,让学生了解到数学问题的实质。

2. 因材施教,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尤其是在讲解新知识时,教师应该以学生的数学基础为中心,认识到学生对数学知识认识的差异,以学生的主体意识为主,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精神,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同时,在进行数学课堂教学时,为了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初中数学教师应该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当然,教学的目标应该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而制定,从而提高初中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3. 积极推进,循序渐进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推进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循环进行数学知识的讲解,在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逐步解决问题。这样既能加深初中生对数学问题的理解,还能促进学生自己发现解决数学问题的突破口,进而自己解决问题。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针对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采取积极推进的教学方式,从而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循序渐进。

4. 联系实际,注重实践

第9篇:初中数学基本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学数学 自主——互助教学模式 原则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9-0076-01

1 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数学化原则

中学生学习数学的数学化是著名学者弗赖登塔尔在实践研究中总结出来的。弗赖登塔尔认为:数学特别是初中这门学科是人类社会的多种活动中的最基本的活动之一,中学数学的主要特征就是中学数学的数学化,中学数学学习的过程可以说是数学化的过程。因此,有的数学工作者认为与其说是传授数学知识让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还不如直截了当的说:“学习数学化”。数学学习化的书面解释:是通过数学学习教会学生,学会用数学的基本观点来检验现实,用学得的数学的方法去解决数学及其他实际问题,并且将数学化原则运用在数学课堂教学上,将那些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通过转化成为运用中学的数学语言,可以说明或者是用数学知识制造的数学模型。由于初中学生的思维水平所处的阶段是不一致的。学生所构建的已有数学知识体系也是千差万别的。学生掌握着各自不同的数学知识,通过数学化转化成的数学语言,他们各自所拥有的数学化水平的程度是参差不齐的。所以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针对处于不同的思维发展水平阶段的学生,所,提出的数学化要求应是不同的,要有针对性,一定,要遵循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学生的认知过程的规律,这样才能够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得到真正的进步,并取得预期的良好的数学教学成绩。

2 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合理适当的形式化原则

初中数学这门学科的最显著的特征是数学知识的形式化。世界著名的大数学家希尔伯特,在20世纪初提出的,自从希尔伯特的形式主义数学哲学观问世以来,数学的形式化特征就凸显出来,特别是初中数学的数学形式化,更为一线数学工作者所关注,数学的形式化教学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论,数学知识的体系的理解趋向理解的简单化,知识结构的严格化和数学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学生己有的数学知识的内容,形式,结构等都可以成为学生探索新知和确定未知的数学知识的数学形式和数学结构提供猜想的基础、数学知识类比的基础、或这可以用作参考的 数学模型。初中数学概括的说,数学的形式化包括三个层面:一是数学符号、二是数学的逻辑化、三是数学的公理化,这样三个层面。初中数学内容是数学符号的数学形式化的数学语言。数学符号主要是通过一整套的表意化数学符号,去说明数学内容所表达的数学对象的数学结构和揭示数学规律,然后把所学习研究的具体数学内容,数学对象转化为学生对数学符号的研究探索,最后生成具有逻辑结构的演绎体系。这个教学过程就是初中数学的形式化。初中数学的形式化的基础就是初中数学的符号化。这毫不夸张,通常语文老师认为,语文科目是方块字的语文符号遵照汉语的语法结构特点组成的文章,其实同理,数学科目也就是用数学中的数字,数学的表意字母和数学的运算符号,它们依照一定的数学逻辑结构联结起来,来对数学中涉及到得数学内容中的数量关系和逻辑空间关系的说明的数学知识体系,可以这样说,初中数学所涉及的数学领域就是一个符号化的数学领域。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数学的形式化,这也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3 促进遵循学生形成数学问题原则

初中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形成数学问题意识是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问题驱动”原则。初中数学教学实践表明,问题驱动是初中数学教学中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初中数学的课程内容,基本上是以问题为知识线索的,按照顺序进行安排的。著名的数学老师吴正宪有这样的关于《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案例:

吴老师在课堂上首先向学生展示思考题:请,对不对?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学生们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会,得出结论: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这个圆的二分之一的话,这个圆必须平均分成两份。然后,要求学生把一个圆对折一次到两次再到更多次……学生通过动手,积极思考,得出不同的分数结果,并且从中学生发现了分数值的大小,分数的分子分母的特点等问题。数学问题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每个数学问题构成有关联的线索,总之,数学问题驱动着课堂教学。长期的初中数学教育实践证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任何一个基本概念的形成,数学基本技能的养成,都是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多次的重复讲解、演示、操作的。但是重复不是复制,还有习得,巩固,创新的变化。通过教学中的不断重复,创新,变化的数学问题的驱动,为学生学习数学提供合适的想象空间,探求数学问题的变异空间。从而,引发学生多角度地理解数学的概念所表明的本质内涵和建立概念的本质联系,以利于学生循序渐进习得数学知识,较好地解决数学教学内容中的有关变式问题,使学生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数学知识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数学模块。

4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注重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

世界教科文组织公布:中国初中数学教学的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甚至,它还是中国一些高等学府的数学系的一门很重要的学科。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宏观的数学思想方法,如数学教学的哲学思想,数学教学中的建模思想体系,数学教学中关联的,数系扩张思想方法的形成与培养等。还包括一些微观的,普通的数学教学思想方法,如数学教学中的数形结合方法,数学中的化归思想方法等,此外,还有许多关于数学学习的科学方法应用实践,如数学归纳法,数学演绎法,数学联想法,数学分类法等。以上所述的初中数学教学的有关原则,它们是不可分割,联系紧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完整一体的构成数学教学的思想方法理论体系。初中数学教学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化。初中数学教学中用形式化的数学教学,对数学化的教学过程来体现的。学生们只有通过学习掌握数学的符号,数学的逻辑思想,等一些初中数学的知识与技能,才能形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智力水平得到真正提高,数学教学的有关知识的图景在头脑中形成清晰多彩的画面。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