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科语文的核心素养范文

学科语文的核心素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科语文的核心素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科语文的核心素养

第1篇:学科语文的核心素养范文

一、活用拓展点,丰富语言积累

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模式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能力。当前环境下,语文课程具备综合性特质,教师应将多个方面的教学内容进行结合,如:阅读实践、字词理解等,在不断完善教案的过程中,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很多低年级学生缺乏较强的自律意识,在学习不感兴趣的课程中,常常出现注意力分散的情况,一旦产生厌学心理后,会给小学生未来的学习课程造成负面影响。语文教师必须具备创新理念,将“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落实到语文课堂中。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主要开展字词教学活动,包括:汉语拼音、笔画等,使低年级学生能够在脑海中构建语言框架系统。语文教师不应直接将答案告诉小学生,而是应引导学生去理解知识的概念。如在课文《葡萄沟》中,其教学目标是:灵活运用生词组词;理解课文中的成语意义;模仿文章句式造句。在正式授课前,语文教师应提前布置课文预习任务,使学生们将不懂的知识点进行标注,以便在“课堂提问”环节中询问教师。上课期间语文教师应重视互动环节,提出与《葡萄沟》有关的问题,不断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其对问题的思考,如:葡萄沟产地在哪儿?那个地方还会生产其它水果吗?在“新词教授”期间,语文教师应让小学生勾画不理解的词语,并以小组的形式为单位讨论问题,随后统一解答小学生们的疑惑点,在与同学们沟通交流的环节中,提高了小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该模式不仅能提高思维逻辑性,而且对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有促进作用,使学生在今后的课程学习里能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当《葡萄沟》课文讲授结束后,为了培养小学生对少数民族的热情,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们感受维吾尔族人民的热情。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符合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二、加强阅读方法的教?W,让学生实现终身学习

语文教学依据文章内容开展教学活动,为了提高小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教师应重视“文本阅读”环节,小学生在阅读文本时,感受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在记叙的文字中想象这一情景。传统的“文本阅读”教学环节过于重视背诵目标,忽视了小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在语文核心素养的教学环境下,语文教师应教授小学生阅读文本的方式,使小学生运用教学的学习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值得注意的是,提升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基于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这一视角,语言教师担任“传道受业解惑”的角色,通过不断启迪学生思维,使学生对语文知识进行理解分析,从而逐渐形成个人的观点。

如:在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中,语文教师应要求小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为了使学生具备字词搭配的能力,应让小学生背诵个人喜爱的段落。另外,为了使小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到大兴安岭的美丽,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提前准备与大兴安岭有关的图片视频,运用课堂PPT的形式进行展示,在增强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为小学生构建一个内容丰富的课程。语文教师通过文章中的几个词语开展组词造句活动,能使学生理解用词准确的重要性,使学生在今后运用语文文字的过程中,更注重语句之间的逻辑性。阅读文本有效培养了小学生的想象力,使小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发挥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优势。

三、培植学生文本阅读兴趣,围绕审美鉴赏与创造展开教学

在素质教育理念下,培养小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教师应依据语文教材中的文字图片,引导同学们感受语言图像的魅力,从而达到陶冶小学生性情的目的。如在《雪地里的小画家》课文中,该课文是诗歌题材,语文教师可以使小学生们以小组的形式为单位,在班级中进行诗歌比赛。为了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语文教师应提前教授诗歌在排版布置中应遵守的规范,使小学生们运用日常积累的语言词汇进行诗歌写作,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培养了小学生观察能力,使小学生能够运用多个意象创作诗歌,在文字意境中感受语文课程的趣味性,从而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新课程要求小学生熟练运用文字,具备表达意境美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应要求小学生收集成语。《雪地里的小画家》描述了一群小动物在雪地里留下脚印的画面,教师可以在班上设置成语比赛活动,只要成语中含有动物的字即可,例如:龙飞凤舞、闻鸡起舞等等,小学生了解比赛规则后,将积极参与游戏活动中。

第2篇:学科语文的核心素养范文

一、争鸣与批判:课堂提问艺术之叩问

1. 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入场券

启发式教学中相当部分内容是靠课堂提问而得以实现的,提问是获得最大教学效益的不二法门,而离开了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以及其他教学手段的选择配套,启发式教学就是一个空壳,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一句空话。启发式教学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是寄寓于正确选择的教学手段中,当然也包括寄寓于恰当的课堂提问中,是可以感知到、捉摸到的。但是并非必设提问就是启发式教学,并非提问得越多越好。提问必须有个度,必须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教学需要紧密结合,必须讲求效果,必须注意提问的科学严谨性,这样才能产生提问的正效应。自始至终,恰如其分的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发展前进的重要动力之一,是启发式教学的入场券。

2. 提问是课堂开展和实现的主渠道

在数学教学中,一般是以“设问―求解―反馈―拓展延伸”为思维训练主线的。学生的求知欲望总是从问题开始,当发现了疑难问题后,必然会引起学生提问。根据教材内容和时间安排,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提问以及由提问者去指定另一个学生作答、解难、阐释,由学生去评价,最后由教师收网点睛,也能收到良好效果。学生提问学生作答,这是课堂提问开展和实现的又一个渠道。后一渠道的开发利用,必须慎重,教师应能切实驾驭操纵课堂态势。否则流于形式,满堂哄闹,一发不可收拾,事与愿违。

总之,不管选择哪一条课堂提问开展和实现渠道,都是建立在精心设计、积极引导的基础上的,是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的。课堂提问开展和实现渠道的利用,表现在教师问答中,贯穿于讲读、演示、练习、质疑等各个课堂教学环节中。每一个教学环节设计的提问形式,都要有个周密精巧的安排。

二、原则与规范:课堂提问艺术之导向

课堂提问,切忌为问而问,空泛无边,流于形式,徒凑热闹,学生却无甚得益。所谓精心设计提问,必须遵循如下原则:

1. 从利于目标达成出发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总纲,是选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依据。离开教学目标达成的目的来空谈课堂提问,是不切实际的。教学内容是具体指向教学目标的,根据教学内容的难度和目标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手段和方法,合宜地分布教学时间。乱设提问,不分场合,只能空耗时间,于达成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内容无益。

2. 从利于核心素养培育出发

独立性、发散性和想象力是创新思维的三大支柱,“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也就是说,课堂提问要真正具有启发式教学的效力。反对提问随心所欲,信手拈来,信口开河,不着边际。这样只会浪费时间,冲淡气氛,降低效益,亵渎启发式教学的真谛。

3. 从利于知识巩固出发

复习和练习时,贯彻恰当和巧妙的提问,可以刺激学生迅速地回忆起已学内容,加深识记和理解,同时在复习和练习的过程中,架起一座跨越新知识彼岸的桥梁。若提问不科学不精巧,学生思维梗阻,达不到巩固旧知识和开启新的知识大门的目的,更加不必说培养能力和修造“桥梁”了。

4. 从利于探求激发出发

研究新知识的兴趣,是培育数学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课题,是课堂教学必须时时注意的工作。生动活泼的提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思维的自由王国。

5. 从利于全面照顾出发

提问的角度要合适,要求解答阐释的内容必须难易适中,所提问题必须切中肯綮、确切实际,注意使学生普遍都能领会,通过积极深入思考后能在不同程度作答。问得太深,绝大部分学生摸不着头脑,望而却步;问得太浅,无思考价值,根本用不着伸手,更加不用跳一跳,果子就在嘴边,激不起劳动收获的热情和兴奋。这些都会导致兴趣疲劳,导致课堂提问和作答低效,导致答问只是少数学生的“专利”,而大部分学生不关心。

三、技巧与实战:课堂提问艺术之灵魂

课堂教学提问是需要预先设计的,但也需视教学进程而随机应变的,即使是随机应变,临时创造提问,也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来进行。教师还要充分地运用自己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恰当的问题做“节点”,提升即时问题情境的思维价值,使之成为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的课堂教学资源,推动教学进程,为完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认识、挖掘学生的潜能服务。

1. 激趣式提问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恰当的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求知欲,成为“好知者”,自觉投入学习。此处之石即教师之“问”,激起之浪即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先让学生想象一张白纸的厚度,并告诉他们:“一张纸只有0.083毫米,三次对折后的厚度是0.664毫米,还不到1毫米。假如对折50次,那么它的厚度是多少?会不会比桌子高,会不会比教学楼还高?”学生立刻活跃起来,争论激烈,当教师宣布结果:“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学生惊讶不已,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是如何列式计算的。这种形式的提问,能把枯燥无味的数学内容变得趣味横生,引起了学生学习兴趣,发动了学生思维之弦,激发了学生思考之情。

2. 启发式提问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每一位教师都会选择后一种答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成就感,这样有利于培养他们确立科学的态度和掌握科学的方法。“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让学生在体验和创造的过程中学习”。在课堂上,笔者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作者”。数学的图形教学往往通过画草图帮助理解,化难为易。例如,在教学六年级圆环的面积时,简单的基础题型学生学起来得心应手。但当笔者抛出这道题时,学生难住了:“公园的一个圆形花坛半径是2米,在花坛的四周铺一条宽1米的小路,求这条小路的面积。”笔者引导学生弄清题意:“题目给了什么条件?还差什么条件?”学生回答:“小圆的半径,还有环宽。”笔者继续问道:“对,环宽,你们可以在本子上画出草D,标出环宽吗?”学生纷纷动手画草图,标出环宽,然后恍然大悟:“大圆的半径便是3+1米。”笔者再继续问道:“哪假如花坛给的是直径2米,哪大圆的直径又怎求?”启发式提问,加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画草图,就让学生融会贯通了。

3. 游戏式提问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而且对游戏有很大的兴趣, 一般小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比较短暂,大概在15---20分钟左右,如果是遇上概念教学,由于概念教学比较抽象干吧,学生兴趣更淡,更难理解。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懂得搞搞课堂气氛,增加学生活跃度。例如,五年级第十册的质数和合数这节内容,概念枯燥,学生容易混淆。而当学生理解了合数与质数的意义时已觉疲倦。于是笔者为活跃课堂气氛,请学号1―20 的学生站起来,让认为自己学号是合数的学生坐下,让认为自己学号是质数的学生也坐下,结果还有一个学生没坐下,问他为什么不坐下。他回答道:“我是1号。”笔者继续问道:“同学们,你能帮他找找理由,为什么他不能坐下吗?”学生交头接耳,纷纷翻书查找、互相讨论,最后得出“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所以不能坐下”的结论。

4. 驱导式提问

第3篇:学科语文的核心素养范文

一、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

1、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

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多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可见,新课程强调以活动教学为手段,由教室移向生活,使学生在主动参与的全体性活动中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知识和能力,在实际的环境中学习。例如《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的课外兴趣作业。例如:收集家乡环境遭到破坏的资料。学生通过实践明白哪些是破坏环境的行为,加深理解“只有一个地球”的含义,从而明白保护地球的重要性。

2、 合理利用家庭课程资源

孩子们生在农家,对家作物的外形特点和生长过程自然有深刻的印象,不像城里的孩子只停留在熟悉的成品的表面。所以,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可以把乡村特有的生活和识字结合起来。

3、 要积极开掘社会课程资源

社会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与传统教科书相比,课程资源是丰富的、大量的,具有开放性的,它以其具体形象,生动活泼和学生能够亲自参与等特点,这是传统的教科书所无法替代的。如在学习十一册口语交际《小记者》时,教师可让学生以小记者、小调查员的身份去对一些有特色的农民进行采访、调查和研究,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语文表达能力。这样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就不是无源之水,就能切实提高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如在学习第八册《积累?运用八》“读读背背”,时,教师可以因地取材,让学生虚心地问长辈请教,收集这样生动的语言。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到阅览室图书馆查找,把“农语”抄下来。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还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在教学中把朗读落到实处

《新课标》明确指出:“指导学生读好书、爱读书、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朗读几乎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过程,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词句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还有助于语言的积累。 因此,朗读教学中要从“读”出发,把“读”贯穿教学全过程,把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作为阅读教学的根本,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体现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体现了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课堂教学的本体,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理念在朗读教学中的落实。

1、在朗读时把吟诵和品位相结合

语感训练是语文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应该强化语感训练,通过吟诵与品味的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例如《桑娜》一文中,描写桑娜的心理活动的句子较多,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了解当时说话的语境,让学生反复诵读,抑扬的语调、变化的速度、语音的轻重使学生感受桑娜复杂的心情,体会桑娜乐于助人的可贵品质。

2、在朗读中合理展开联想与想象

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言语作品不仅具有字面意义或语表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音或语外之意。在进行语言表达时,常常要运用由联想或想象作为基础的修辞手法,以使语言鲜明生动。如《台湾的蝴蝶谷中》有这样一句话:“每年春季,一群群色彩斑澜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赶到山谷里来聚会。”如果仅从文字的表层意义呆板地理解“色彩斑澜、穿、越”等词语,就无法感受到活生生的动人的蝴蝶聚会的场面。要想让学生披文入情,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只有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展开联想:数以万计的蝴蝶身着彩衣正从四面八方赶来,它们生怕耽误了大好春光,急着到蝴蝶谷去聚会,你瞧它们飞得多么轻快、多么活泼!学生在看图想象中仿佛自己也成了一只舞姿翩翩的彩蝶,正赶着去蝴蝶谷聚会呢。因此,教师要积极启发学生进行丰富的联想与奇特的想象,让学生在能动自主的学习探究中创造性地获得语感。

第4篇:学科语文的核心素养范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建立,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自然就成了深化教育改革的头等大事。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首次提出了“核心素养”这一新的育人目标要求,这也必将成为今后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一时,“核心素养”成了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门话题。

作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当下最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让“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落到实处。

要想让“核心素养”在小学语文学科教学中落地生根,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何谓“核心素养”?目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对“核心素养”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教育部颁发的《意见》中对“核心素养”有一段这样的描述: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及关键能力。不难看出,“核心素养”的内涵直接指向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品格及关键的能力。

因此,“核心素养”是学生一生发展所必需的素养集合体,是一个综合体系,需要各学段、每一门学科的协同努力。唯有这样,学校才能培育出一名又一名高素养的合格人才。由此看来,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不是由某一门特定学科或几门学科来完成的,而是由学校所开设的各门学科共同来承担、实施的。

小学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人学习母语的启蒙阶段,它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进而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提供有力的支撑。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育无论是教师的教学,还是学生的学习,都只关注语文知识的学习,教师一味地满堂讲、满堂灌,学生也只能被动地接受,然后就是大量、机械的抄写、记忆,使得学生苦不堪言,没了语文学习的兴趣。

“核心素养”的提出,为小学语文学科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教学新思路。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要让学生学习、积累必要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对语文、对母语热爱的情感,拥有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方法,具备语文学科所独有的语文能力。当学生真正形成了这些品格和能力素养,我想语文素养也就自然而然地提升了。

“核心素养”并不是飘在空中的浮云,也不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一个抽象概念,它是由各学科素养共同形成的一个集合体系,就如同参天大树深植于大地的条条根系一样。

第5篇:学科语文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优化策略

一、聚焦核心素养,明确教学目标

小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在于逻辑思维形成,借助学习将思维有效地迁移转化的能力。所以,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小学语文教育,需要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健全学生个体发展和日常行为管理,并以注重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为主,简化知识的领导地位,确保在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教育能够突出学生的探索能力,改变教师在教学上的禁锢思维,能从高高在上的讲台上,走到台下融入到学生中,陪伴着学生一起去学习领悟新知识。如:在学习第二单元,古诗《山行》时,这首诗的诗人杜牧是为了感叹深秋中的山林美景而作的诗。教师教学时先板书这首七言诗,利用多媒体幻灯片播放几幅深秋季节的山林美景,询问学生通过图片观察到了什么,再借用图片来讲解诗句诗意,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能力,更好地领悟诗词意境。在课后背诵古诗时学生会想起课堂上老师展示的图片,结合诗词大意背起来也会比以往轻松许多。如果学生在学习或者背诵时,生搬硬套,学习成效不见得会有所提升,时间长了反倒会对背诵有抵触心理。可当我们以本着培养核心素养为主开展教学时,学生也沉浸在寓教于乐的快乐中,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二、聚焦核心素养,完善教学组织

通过核心素养为基础的教学,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变得更开放自主,弥补了以往教学组织的缺口,且充实了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全面地发展。

(一)给出命题,自设情景,给予创想空间

在新一轮课改之后,课本教材的结构也有了巨大变化,以核心素养为中心,提高学生素养能力为目的,重新架构出一套符合教师新式教学组织的教材,有了教材做辅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中跟随老师学习,课后自主复习,这都是以语文核心素养为基准的。

(二)结合教材,培养逻辑思维,丰富想象力

有了教材的辅助,学生对小学语文学科的课前预习有了兴趣,引发了思考,而课中通过与教师互动沟通能够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且也能够确保学生课后进行总结,最终逐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其中,课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们透露下节课学习的重点,以及学生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如教材习作模块中,由我来编童话、续写故事这两个习作学习,教师根据习作要求可以利用这两个题目来以锻炼学生想象力、培养逻辑思维能力为主,让教材达到最好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结合教材在课堂上找几名学生来做简要的复述,帮助学生理清逻辑关系,清晰架构。再如:教材第七单元中,课文《大自然的声音》,教师授课之前,可以给学生出几个有关小熊、小鸟、瀑布等大自然里的动物或事物的小谜语,猜中的同学可以模仿猜中的动物形态或叫声。当课堂氛围被谜语互动调动起来以后,教师再引入教材中的课文《大自然的声音》,并让学生自由大声朗读,此时学生在朗读中会更加注意文中的语言描述,不自主地便学习到了新的修饰词,从而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三)拉近距离,优化教学气氛,和谐发展

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更要主动走进他们的世界,这样才能更加完善教学组织,传递语文的核心素养。如教材第八单元《司马光》一文,教师可以在黑板上为司马光设置一个人物档案,将这位书本上的人物推荐给学生认识。档案上有姓名、性别、爱好、性格特点等,要求学生在仔细阅读完后与老师共同完成司马光的人物档案。在整个合作中,师生和谐共处,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自主合作,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做催化剂。

三、聚焦核心素养,优化教学评价

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提出,主要是为了贯彻落实人文主义精神,增加课堂趣味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当然语文作为各学科的文字基础,需要集中整合各学科,为学生学习提供多元化视角。教师在教学中要落实多元化视角的人文主义精神,为学生提供多种角度的学术评价,创造评价学生的机会和舆论,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达到培养核心素养的目的。

第6篇:学科语文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 小学语文 开放性教学 学科素养

现代社会呈现出非常显著的两大特点,那就是在日益强调“开放”大背景下的“竞争”与“合作”。开放型社会呼唤开放型教育,开放型教育催生开放性教学。自新课标施行并纵深推进以来,传统封闭型教育的大门被逐步打开,以课堂、课本和教师为“三中心”的教学模式被逐步打破,以课本为唯一知识源、以教师为知识唯一传授者和以课堂为知识唯一获取地的“三唯一”教学阵势被逐步打消了,整个教育领域显现了生机勃勃的活泛态势。“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就语文课来说,积极而又深入地开展开放性教学活动,为培养学生学科基本素养提供了无比广阔的涵养背景和极具活力的滋润水源。如何在小学语文开放教学中培养学科基本素养呢?

1.注重在生活化开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科与社会生活有着一种不可分割、难以摆脱的渊源关系。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把教学活动投放到无比广阔的生活大背景下,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地学用结合,而且能够赋予教学内容及其实践活动无限的生命力和源源不断的活力。以认字识词教学为例。“万丈高楼平地起,人生聪明识字始”。字词教学贯穿于小学语文课程活动的始终,从某种程度来说,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学科基本素养应从字词教学开始。如教学“寒流、大雪、北风”等字词时,笔者首先借助多媒体显示寒流侵袭、大雪纷飞、北风呼啸的雒妫黄浯危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的感受。有的说“我感觉真的好冷啊”,有的说“如果是我的话,一定要把头缩在脖子里”,有的说“脆躲在家里不出门”,还有说“我想出去滑雪,还可以打雪仗玩”……由此可见,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开展认读活动,小学生读出的不仅是几个词语,更是各自的独特感受。

2.注重在情境化开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总是用色彩、形象和声音来进行思维的”。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小学生以形象化思维为主。积极开展丰富多元的情境化语文教学活动,不仅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学习情趣,而且有利于他们从中获取更具体、更深刻的情感实践体验。以多媒体情境活动为例。在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时,笔者没有直接进入教学程序,而是首先通过多媒体技术,为大家直观呈现出一幅“红杏出墙”画面:一枝惹人怜爱的红杏挂在树上,正伸展着身姿,悄悄地探出了院墙,引人注目地跃入眼帘。以此激励学生充分想象墙内春景。有人说“墙院内还有一些刚刚长出的红杏,正在努力地攀爬着”,有人说“除了红杏,还会有桃花、梨花等多种春天的花在竞相开放”,有人说“花园内肯定是色彩斑斓一片”……待到诗文赏析时,正是因为对“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有了超前思维,学生们既为自己的合理想象而兴奋,又对自然生命力现象有了实质性的体会。

3.注重在整合性开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人类智慧原本是浑然一体的,学科之间的划分却是一种人为现象。尤其对于语文学科来说,作为一门母语学科和最基础性学科,它与许多学科知识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紧密关联。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多种学科之间的整合教学活动,非常有利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入理解与进一步把握,从中攫取“1+1>2”的效益和效应。以《负荆请罪》教学为例。为了让小学生充分了解这则历史故事的前因后果,笔者充分借助历史知识元素,把当时七国争雄的社会背景及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而引发“将相失和”的历史因素等都做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只有这样,才能把“赵国文有蔺相如,武有廉颇”的重大意义充分地显现出来,才能更加凸显廉蔺二人都“以国家为重,以大义为本”的精神品质。如此,在讲求“文史不分家”的同时,也密切体现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教育功能,从而充分显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特点。

4.注重在自主性开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新课程理念和“核心素养观”下,对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能力与自主学习品质的培养,是学科基本素养中的主体核心因素。理论和实践充分表明,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坚持在教师的科学引领和有效主导下,积极开展以个体学习和合作探究为主的自主化教学活动,不仅是培养学生学科基本素养的有效载体和良好平台,而且能为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个性化发展逐步打下坚实的基础。以《螳螂捕蝉》教学为例,本文内容简单,故事性和情节性较强,非常适合开展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自主化教学活动。笔者在课堂导入环节提问如下:(1)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故事?(2)大臣们与侍奉少年是怎样分别劝阻吴王的?其结果各是什么?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结果?(3)从本文学习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让学生在“自主研读――阅读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总结提炼”中开展自主性学习活动。既培养了自主学习能力,又获得了情感实践。

5.注重在综合类开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教学活动,既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加强学生情感体验的“实战演练场”,又是培养他们语文学科基本素养的“最佳制高点”。郑国民教授在定义语文综合性学习时,提出它是一种立足于语文课程基础之上,通过学生自主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以促进其语言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学习方式。它是语文与生活综合的实践活动。佐藤学在区分综合学习和学科学习时认为,综合学习以现实的“主题(课题)”为核心,把“知识”和“经验”组织成单元的学习,进而提出把处理人生征途中谁都会面临的现实课题、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现实课题的直接学习和学科学习并行组织。比如在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基础教材中,每一单元不是安排了“语文天地”板块,就是设置了“综合活动”专题。所有这些都是激发并引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指向灯”和“铺路石”。

比如教完《题西林壁》,笔者引导学生课外搜集一些蕴含各种“哲理现象”的古诗句,并且结合生活经验和实际认识,通过思辨、演讲、写心得体会、出墙报等多元化形式,谈论并交流自己的实际感悟,从而实现优质资源的共享目标。又如教学《与时间赛跑》后,笔者要求收集有关“时间”的诗句名言,开展“我的时间哪里去了”主题辩论活动,实际探讨如何合理安排“我的一天时间”的规划。既锻炼了手口脑互动能力,又对学生开展了惜时的良好教育。

6.注重在个性化开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所谓个性,是一个人在思维、行为和情感等各个方面的综合性体现,是个体赖以存在与发展且不同于他人的自有特质,也是学科基本素养甚至“核心素养”中的最根本元素。小W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铺路工程,少儿时代正处于有效培养和初步形成个性化特质的原始黄金时期。“没有个性化教学,就不会有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就是说,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善于从个性化教学和开放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基本素养,显得既非常重要又十分必要。如教学《负荆请罪》时,在讨论交流环节,就关于“如何评价角色人物”议题,小学生之间形成了不尽相同的个性化评价。有人说蔺相如深明大义、宽容大度,是一个值得崇敬的历史人物;有人说廉颇知错就改、光明磊落,同样令人可亲可敬;有人说赵王是“伯乐”,善于发掘蔺相如这样德才兼备之人;还有人说秦王虽然霸道,但具有爱才惜才的胸怀和品质……对于这些“见仁见智”现象,我们应给予珍视、欣赏和保护。

综上所述,开放性教学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教学关系,有利于涵养学科基本素养,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开放性教学既是与时俱进思想理念的客观反映,又是考量教师能力与水平及其师风师德的重要反映,我们应为之贡献心智和力量。

参考文献:

[1]戴志忠.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策略方法浅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09).

[2]乔浩.浅谈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2(02).

[3]郭元祥,姜平.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现状与问题[J].基础教育课程,2006(08).

第7篇:学科语文的核心素养范文

关键词:中职语文 素养培养

中等职业教育是在高中教育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中职学校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中职教育是在高中阶段进行的职业教育,学生主要学习的是与以后职业直接相关的课程,对一些基础性的综合素质培养课程有所缺失,这也是现在用人单位对中职教育诟病较多的一个点。中职语文教育中,加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就是一个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切入点。语文素养除了对语文基础能力的训练之外,语文素养还包含有稳定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感、思维、品质、审美、个性、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培养语文素养,加强文化的积淀,增强文化底蕴,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审美能力,这些都是语文素养能够带给学生的发展。语文素养可以分为六个层次,必要的Z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这六个层次是由浅到深,层层递进的关系。如何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针对这六个层次对学生展开教育和训练?最终达到学生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我认为有以下几个点。

一、注重基础语文知识,死学活用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职语文教学是不是就可以放弃对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的要求?比如基础的汉字、成语、诗词。并不是,语文教学中强调的是积累,就像我们学习英语知道单词很重要是一个道理。掌握优美的汉字、成语、诗词,是学生以后出口成章的重要基础。“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用来形容语文教学和语文学习并不为过,我们从小学入学就开始学习语文,从出生开始就在学习说话,但是很多人其实一辈子也不敢说自己学会了语文,很多人一辈子也没学好说好。就是因为语文中用词、用句千变万化。掌握基础的优美的汉字、成语、诗词,能让学生清楚的知道,什么样的文字是优美的、什么样的话语是动听的,学生才能模仿和使用,从而写出漂亮的文章,说出动听的话。因此,中职语文教学中仍然不能忽略基础诗词、成语的背诵和记忆,这也是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过程。

二、加强语文基础训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前面已经说了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积累,在基础知识上,下一步就要加强训练。把学习到的语文基础知识,灵活的运用起来。对语文学习来说,最直接的练习方式,无非就是多说和多写。说和写的过程也是对对大脑的综合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读写能力和听说能力。语文素养的培养,作用并不只局限于语文学科中,在语文基础训练的过程中,也是对学生理解能力和感知能力的养成,这对学生理解其他学科知识,打下了思想基础。在起初训练学生基础语文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可以培养学生养成阅读报刊杂志的习惯,阅读以后做读书报告,以作监督。也可以让学生写日记和周记。主要还是为了学生养成主动学习语文的习惯,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良好的学习习惯,还会影响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习惯和日常的生活习惯。

三、灌输核心价值,培养人文精神

在语文素养的内容中,包含了个性、情感、思想、思维等方面的内容,我认为在对中职学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综合来看,应该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语文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各个人文学科的基础,只有掌握好语文学科知识,才能感知作者的情绪,感知文章中的社会关怀、自然关怀和人文关怀。所以中职语文教育也就成为灌输学生核心价值,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时事政治、历史军事方面的知识,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带领学生参观与授课内容有关的历史博物馆、科技馆等,树立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历史、了解现实,能够扩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认清自己、认清自己所处的社会,不盲目乐观、也不消极悲观。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一个拥有大的家国情怀的人在工作中和在社会生活中是不会误入歧途的,这也是加强语文素养培养的重要性的体现。

四、加强实践,注重言谈举止

在语文素养的六个层次中,第六个层次是“高雅的言谈举止”。语文素养最终对言谈举止产生影响,是语文素养培养达到一定高度的具体体现,也是中职语文教育过程中要达到的主要目标之一。有一句话是“你看过的书和你走过的路,最终都会变成你的气质”,但是有的人会觉得,自己看过的书和走过的路似乎不会对自己的气质产生影响。这是因为没有从心底去接受和感受知识,以及没有要求自己变得更好。因此要使语文素养最终外化成学生的气质,一方面,老师要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比如问什么作者要这样写、这样说。然后,反观自身存在的问题。语文教学材料中,很多故事其实就是真是生活和人性的写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把文章当成一面镜子,古话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在语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中,以文章为镜可以正德行。最后,老师可以定期在班级开展一些朗诵活动、演讲比赛,从吐字、用词、肢体语言等方面全面培训学生说话的技能。让学生的语文素养,从内而外的散发出来。

在中职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不仅是语文学科对学生培养方面的要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要求。通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学生步入社会、进入工作岗位以后热爱工作、热爱社会、尊重他人。从更深层次的影响来看,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会影响到学生的言谈举止,能够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树立远大的目标,奉献社会,服务他人。

参考文献:

[1]格桑玉吉.提高中职学生语文素养之我见[J].读写算:教师版,2016,(42).

[2]刘福正.职业高中学生语文素养培养之我见[J].吉林画报:教育百家,2014,(05).

第8篇:学科语文的核心素养范文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主题是“难忘小学生活”。教师借“制作成长纪念册”这一核心任务,整合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一是作业内容的整合。如将“设计时间线索图”与“收集、筛选成长资料”进行整合,落实“运用学过的方法整理资料”这一语文要素。二是教材内容的整合。让学生回忆往事,选取有代表性的、印象深刻的人和事,并以“文学部征稿”这一任务驱动学生展开阅读,为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表达提供了蓝本。三是学科及学习方式的整合。设计成长纪念册的封面和扉页,需要学生整合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还要有机融合语文学科与美术、信息技术等其他学科的学科知识。在学科整合中,学生的语用能力和综合素养都得以提高。这一作业实现了学习内容与学习方式的整合,成为教学活动有效推进的载体,实现了教与学的高效化。

二、创设情境,聚焦要素

设计作业时,要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让作业变得富有实践性、体验性、挑战性。为此,教师要努力创设真实的任务情境,帮助学生架起学习和生活之间的桥梁,把知识转化为能力,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就感。整份作业置于“制作成长纪念册”这一真实的大情境下,借助“筹备处收集资料”“策划部讨论确定方案”“文学部征稿和组织设计比赛”“编辑部招募编辑、竞聘主编”“宣传部评选最优毕业册和发表班级博客”等具体的小情境,紧扣“运用学过的方法整理资料”这一单元语文要素,通过有层次的活动,让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的建构、理解、迁移与运用,把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变成打通知识和能力之间的通道,培育核心素养的过程。

三、关注语用,发展思维

综合实践活动不能丢了“语文味”。因此,“制作成长纪念册”要注重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和提升。本次作业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了五大板块,每个板块指向学生语言能力的运用与发展,具体包括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方案的策划与编排、文章的撰写与修改、内容的编辑与调整、活动的评价与反思。五大板块构建了有意义的学习框架,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展现真实的学习能力。同时,本次作业提供多种形式的助学支架,引导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运用语言,习得方法,发展思维。如利用“小贴士”“气泡”“图片”“卷首语例文”等要素,或创设氛围,模拟学习过程,或指导学法的提炼与总结,或启发学生的思维,或引导学生监控、反思、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助学支架促进了知识的内化,强化了语言运用,为落实核心素养提供了路径。

四、尊重差异,弹性分层

每个学生都不一样,思维品质有差异,学习能力有高低。设计作业时,要关注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弹性分层。其一,作业要求弹性分层。设计中带“*”的为选做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或者能力选择做与不做。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要鼓励他们大胆挑战;对于能力普通的学生,要鼓励他们“跳一跳摘桃子”;对于学习存在困难的学生,不作要求,减轻负担。其二,作业评价弹性分层。在评价环节,教师围绕成长纪念册的评价标准,设计奖项让学生自我推荐,也鼓励学生自己设立奖项,努力寻找每本成长纪念册中的亮点,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同时,教师还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让评价要求弹性化,使每个学生都得到鼓励和肯定。

【作业使用建议】

第9篇:学科语文的核心素养范文

唐松林和徐厚道(2000)认为教师专业素养包括认知结构、专业精神和教育能力三个方面。他们在强调知识和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同时,对非智力因素的观点却各有侧重。例如,叶澜从思想认识视角强调了教师的教育理念;艾伦则强调了教师的人格技能。唐松林和徐厚道则从精神动力角度强调了教师的专业精神。从本质上看,这些针对教师专业意识方面的观点可以概括为情感态度维度。因此,教师的专业素养在逻辑上可以概括为情感态度、专业知识和教育能力三个维度。其中,情感态度素养是专业素养形成的动力;专业知识是专业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教育能力则是专业素养发展和提高的核心。作为未来中小学教师的重要力量,高职语文教育专业素养体系的构建需要在情感态度、专业知识和教育能力方面突出其基础教育的特点。尤其是语文学科在基础教育中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综合性特点,构建高职语文教育的专业素养更需要体现不同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特殊性。

(一)情感态度素养专业情感态度是一种外在于专业知识的价值观、情感体验和理想信念。它是专业素养中的非智力因素,伴随教学过程的始终。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在入校时往往对本专业的认识不足,缺乏职业理想和专业信念,因而对进一步深入学习教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内在动力不足,这使得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素养的培养尤为重要。一名优秀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有真情、有热情、有激情。因此,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情感态度素养首先体现在专业理想和专业信念方面。对基础教育事业的热爱是其最重要的专业品质,如对高职师范教育专业的认知、职业幸福感,对语文学科及语文教学的情感认同,浓厚的兴趣投入,对少年儿童的热爱,以及对其身心发展特点的科学认知和对少年儿童的责任心,平等、宽容和尊重的态度等等。这种情感态度素养还体现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开放的思维方式,以及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健康的文化心理和良好的审美情趣诸方面。

(二)专业知识素养未来教师的专业素养在知识结构上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语文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模式,而是强调多层复合的结构特征。小学语文教师既要有精深的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又要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吸收各学科精华,形成以专业学科知识为核心,与其他学科知识关联整合、纵横交织的知识结构。中小学语文教师既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知识的建构者,其角色要求促使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自身应具备丰厚的知识素养,唯此才能内生出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专业知识素养主要体现在“博”和“渊”两个方面。“博”是指知识的广度和综合度。基础语文教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内容具有广泛性特点,包含政治经济、风土人情、天文地理、科学艺术等等。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作为有专业素养的未来语文教师,要沉心静气,博览群书,对包括科学、艺术等在内的人类文化各个领域、各个层面都要有所涉猎,不断拓宽知识的广度,强化知识的综合度,做到博学。“渊”是指语文学科知识的深度与厚度。高职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对本学科相当熟悉,具备包括语言学、修辞学、文学、文艺学等在内的基本语文学科知识,并能够对这些知识真正内化与善用。专业知识素养的熏陶渐染、逐步养成,是形成语文专业素养的基石。

(三)教育能力素养教育能力是教师教学的核心,它是高等师范学校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力。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能力素养主要包含语言文字能力、语文教学技能和教育科研能力。首先,高职语文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语言文字能力,除要练好“三字一话”基本功,还要具备多方面的能力,如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及语法、修辞、感悟能力等等。其次,必须具备较强的语文教学技能,要注重教学理论的学习、教学技巧的熟练掌握,具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操作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及开拓创新能力等,使语文课堂焕发活力。第三,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的“教书匠”,而应成为专家型教师。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能力素养,必须强调其科研意识、知识和能力要求,即运用科学的方法探究中小学语文教学规律、探讨教学实践的能力,进行教育现象的反思和教育实践创新的能力,以及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和论文撰写的能力。

二、专业素养的培养

专业素养的生长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树立全新的培养理念,构建培养体系,强化实践教育,将专业素养的培养贯穿于整个高职师范教育阶段,使学生的专业素养历经熏陶、学习、积累,内化养成,在三年的高职师范教育中完成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

(一)独特性培养高职语文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师资的教育专业,既有与其它教育专业相似的共性,又有其自身独有的特点。从性质和特点看,高职语文教育专业是一个服务于基础语文教育、服务于中小学生语文素养培养的专业。因此,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要根植于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土壤,符合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特点和培养目标,同时建构有异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培养策略;要克服重理论轻实践的理性主义教育惯性,引进和培养“双师型”师资按照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定位开展教学,避免把高职专科教学当成普通本科教学的压缩版。在情感态度素养方面,要早期介入开展学生情感兴趣素养的独特性培养。致力于培养学生热爱语文教育的职业兴趣和情感,是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科教育类课程的重要任务。要在学生入学即开始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素养,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小学、中学,与少年儿童建立情感联系,使学生有一颗童心,懂得童趣,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相处;同时,还要与中小学教师建立起良好的互动交流关系。这些都是有针对性地培养高职语文教育专业情感和兴趣的有效途径。在专业知识素养方面,要强化儿童文学艺术素养的学习。丰富深厚的专业知识素养的培养,要特别强调其文学素养中对儿童文学艺术的学习、体验和感悟。学生要能够转换角色投入其中,通过儿童文学作品获得与少年儿童的心灵沟通,与孩子在教学互动中产生共鸣;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科学艺术等各类学科知识素养的培养。在教育能力素养方面,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合于中小学课堂教学的、深情并茂的朗读能力、生动激情的口语表达能力、活泼有趣的课堂气氛调节能力、情境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能力等等。

(二)全程化培养专业素养需要通过长久的修养和训练,使之在学生身上自主地、持续不断地养成。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培养是一个历经形成、发展和提高逐步积累、逐渐完善的过程,应分年级、分层次、分阶段渐进式培养,并贯穿于整个三年的教师教育过程中。在情感态度素养方面,学校可建立一批有长期教学合作关系的中小学教育实践基地,使中小学校园成为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学生的另一个课堂,让学生接受大学教育的同时也经历中小学校园的熏陶。学生在入学第一学年即深入中小学,在高职教育三年的时间里始终与班级保持稳定的、紧密的联系,成为班上的编外教师或辅导员,与中小学生成为朋友,培养深厚的情感,共同成长,使其真正发自内心地喜欢孩子,热爱基础教育事业。在知识素养方面,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延伸。例如,可以采用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课内课外相结合等方法实施名著阅读计划,帮助学生阅读文史哲及教育学科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经典书籍,以陶冶性情,提升人文素养。在教育能力素养方面,实践教育是学生完成从简单到综合、知识到能力、聪明到智慧转化的催化剂。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贯穿始终、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职师范教育人才培养中,实践教育应贯穿于教师教育的全过程。要确立全程实践教学理念,强化教学实践,将语文教学技能训练贯穿于整个高职师范教育阶段,使理论性学习与体验性学习相辅相成。为实施好全程培养计划,学校在新生第一学期就应把中小学教材、课标等发到学生手中,要求他们充分、深入地通读、熟识、吃透教材,使学生到学业完成时,可以做到像一个老教师那样信手拈来,为从事中小学基础教育职业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融合性培养专业素养的培养必须以总目标为统领,融合三年课程设置、课程学习和活动编排,改变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分离的培养模式,促进各学段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三方面的相互渗透融合。首先,要在知识积累的广度与深度上融合,把握好各学段的梯度,通盘考虑,前观后照,相互呼应,螺旋上升,逐步形成学生良好的情感和知识素养。其次,要在学习和运用上融合,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科学、高效的教学模式,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养成适应新时期语文教学所需要的专业素养。第三,要在培养模式上融合,遵循开放多元的原则,构建全方位、全员、全程培养体系,使统一要求与自主选择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语文学科知识与综合知识相结合、教师指导与自主学习相结合、课堂内与课堂外相结合,让学生真正进入学习化的校园,在一个浓厚的语文教育环境和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和提升专业素养。高职师范教育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既要突出师范性,又要体现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及办学特色。明确语文教育专业的专业定位和办学思路,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强化实践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才能办好高职语文教育专业,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中小学语文教师。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