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旅游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就是旅游企业为完成既定的信息化管理目标,使用的一种可重复利用、能够降低管理成本的一种标准化的系统框架或方案集合。就目前我国旅游企业的现状来看,我国的旅游企业普遍属于规模小、作坊式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尚处于初期的发展阶段。在信息革命充斥世界的今天,旅游企业如何进行体制改革、规范市场、实现产业集聚化和企业分工体系的重建等一系列问题形成了现实的内部环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我国的旅游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旅游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改变经营理念、更新观念,找到自己的定位,那么将无疑更加处于不利的竞争地势。
二、我国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面临的新模式
1.企业资源规划管理模式
企业资源规划即围绕既定的管理目标,对企业所有的资源进行规划与管理。在信息时代,旅游企业的组织机构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成为发展趋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顾客多样化、个性化及社会环境的变化,使企业面临的环境日益复杂。原有的塔型组织结构转变为精良,敏捷,具有创新精神的扁平化“动态网络”的结构。这种结构,一方面计算机系统将取代中层监督和控制部门的大量职能,加强决策层与执行层的直接沟通,使中层管理的作用大为降低,从而减少了管理层次,削减了机构规模。另一方面,各种“工作小组”将成为企业的基本活动单位,管理方式从控制型转为参与型,实现了充分授权。这种组织形式通过水平、对等的信息传递来协调企业内各部门、各小组之间的活动,实现了动态管理,不仅使信息沟通畅通,及时,降低对科层的监督协调成本,更使市场和周围的信息同决策中心间的反馈更加迅速,提高了企业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而且极大地调动了组织成员的潜能和积极性,促进了相互间知识和经验的交流。
2.虚拟企业管理模式
虚拟企业是一种由多家独立企业通过信息技术联系起来的临时性网络,网络中各成员充分信任和相互合作,发挥各自的核心优势,共享技术,分摊费用,迅速将共同开发与制造的产品推向市场的一种企业形式。虚拟企业通过企业间的最佳动态组合,不光能迅速抓住市场,提供差别化的产品和服务,快速响应复杂多变的市场,而且通过集成各成员企业的核心能力,发挥综合效应,充分利用成员企业现有的资金、技术、设备、人力及信息资源,节约产品开发费用,降低生产成本,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在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资源优势的同时,促进企业注重专精,培养核心能力。此外,虚拟企业改变了过去企业间你死我活的输赢竞争关系,代之以竞争合作式的双赢关系。竞争则提高了企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3.电子商务管理模式
旅游企业通过低成本和建立服务与产品的差异性来提高旅游企业的竞争力。旅游信息化服务将“食、住、行、游、购、娱”等诸多信息组合起来,形成信息产品,销售给消费者。这个过程中,信息流和资金流涉及得多,物流很少,这些特征很适合用电子商务的方式去实现。电子商务的低成本、支付电子化、信息高效传递、宣传覆盖面广等特性是传统旅游企业所不具备的。旅游电子商务中,售前旅游企业可以借助网上主页和电子邮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宣传,客户可借助网上搜索工具快速找到需要的旅游产品信息;售中可以实现网上订购、网上支付,还可以实现旅游产品模拟体验;售后的信息反馈更及时,可以对消费者的行为进行有效分析。因此,旅游电子商务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三种发展战略选择
1.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专业化战略选择
专业化战略是指企业通过从事符合自身资源条件与能力的某一领域的生产经营业务来谋求其不断发展。专业化经营战略的优势在于:企业可集中各种资源优势于最熟悉的业务领域,从而开发培育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便于企业整合战略的运作,实现规模化生产,取得行业内的成本优势;有利于CIS战略的贯彻实施,使企业品牌与产品有机融合。从竞争的角度看,企业业务的专业化能够以更高的效率,为某一狭窄的战略对象服务,从而在较广阔的竞争范围内超过对手。波特认为这样做的结果,可使企业赢利的潜力超过行业内的普遍水平。这种战略为我国中小型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提供了的借鉴。
2.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集团化战略选择
旅游企业信息化管理模式中的集团化,是一种产业集聚形式。依靠旅游业信息化、网络化基础,中小企业可以分阶段推进,实现产业集聚,逐步建成信息化管理战略联盟,构建旅游企业的战略航母。
产业集聚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非常现实的经济地理现象,它是指由一定数量的企业共同组成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地理集中,它可以是某种特定产业及其相关支撑产业或属于不同类型产业的集中。在旅游产品与服务方面,其特性和生产、消费的高度同一性,使得有协作意愿的旅游企业在“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方面,在同一个经营目的下集合成为可能。从而提升区域旅游竞争力,促进区域旅游的发展。这种集聚效应的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旅游产业必将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一体化态势,并逐渐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实现连横资源的重新整合和区域旅游功能要素的配套,向构建区域旅游圈的目标迅速跟进。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信息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管理学生遇到瓶颈时,高职院校的领导者将校企合作人才培养与信息化管理相结合,促进高职院校现代化与信息化两种管理模式共同发展。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旨在探索出运用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技术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插上腾飞的翅膀。
一、校企合作概述
1.基本内涵
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自身的发展与企业进行合作,共同培养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企业为增强社会竞争力专门培养一批适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实用型人才,所以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因共同的目标而达成共识,建立起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强化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学校与企业技术之间的相互补充,以及校企之间资源的共享,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促使学生成为技能型人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早已出现在国外学校的教学模式中,其中二战后的德国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旨在促进德国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在这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与此同时学生便具有了两种身份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学校和企业分工合作,分别致力于文化知识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而我国的校企合作起源于清朝时的实业教育。
进入21世纪,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部门倡导,以服务和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计划。随之,国务院大力倡导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四个服务”要求,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促进科技的进步,提升就业率,为“三农”服务,为祖国西部的建设服务。国务院“四个服务”的要求,成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发展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2015年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倡导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教育,应于企业的需求联系在一起,同时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改善传统教育以课堂为中心的培养学生方式。
2.机遇与挑战
高等职业院校采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了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的进程。学生的管理工作与学校对学生的培养方式紧密相连,两者共同作用于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实施的顺利与否,关键在于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否完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引入,将改变高等职业院校传统的组织关系、管理模式、规范形式等。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是校企合作模式引入后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关键步骤。其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带动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升级,也是学生管理工作得以创新的载体。当今高等职业院校在招生、校园文化、硬件设备等方面,早已为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加上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引进,传统的高职院校教育模式被代替,为高职院校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与挑战,促使高等职业院校的领导者迅速做出决断,采取合适的策略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为学校的发展打开一片新的天地。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符合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同时校企合作是一项需要智力投入的系统工程。从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进程来看,整体良好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有些地方存在不足,例如:学校和企业都已认识到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对各自发展的重要作用,但由于企业自身制度尚未跟上校企合作的要求,导致人才培养受到一定的限制;据调查发现,参与校企合作的高等职业院校尚未形成完善的信息评价考核机制,参与企业的信息评价机制也处于缺失状态。所以,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应完善自身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促进校企合作更快、更好的向前发展。
二、高职校企合作的信息化管理
1.目标
科技的发展,信息时代的来临,引发了众多行业的改革热潮。教育界也不例外,大胆创新利用信息化技术完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这一项工程,促进校企合作高效、快速的发展。高等职业院校信息化管理工作的目?硕ㄎ?:将政府、行业、学校与企业四领域联系在一起,构建起“四位一体”的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便于学校对各项资源的整合,利于政府、企业和学校开展管理工作,同时促进四者之间的深入合作,成为创新型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
2.原则
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原则如下:首先,继承性原则即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以学校自身取得的成果和发展现状为基础,充分吸纳政府、行业、企业的有效资源,综合利用并进行整合创新。例如:某校一直采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并积极创新,创办职业教育集团。经短短几年的发展,成员遍及高职院校、中职院校、企业、科研机构等等。职业教育集团的领导者,实现了人才、信息、资本与科技的高效利用,同时为高职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提供了典范。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获得的成果以及积累的经验,都是高职校企信息化管理模式形成的主要原因,缺失了现有的成果与经验,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如同“空中楼阁”,所以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必须继承现有的经验和资源;其次创新性原则,创新是管理模式赋有生命力的体现,创新不仅针对资源的内容还需对信息化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对资源内容的创新体现在与时俱进掌握最新资源,即掌握政府与行业的最新讯息与动态,以及高职院校与企业的研究成果,同时需要将这些最新资源进行整合,促进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发展进程。而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创新体现在应充分利用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的优势,四者之间精诚合作、资源共享并合理分工,实现共赢。
另外开放性原则,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采取开放性的原则面向社会,促使高职院校和企业找到更多更适合的合作对象。信息化管理平台只有保持开放,才能不断地吸纳和获取更多的信息、知识等资源,方能保障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健康、高效、快速的发展。
3.重要作用
目前,政府利用宏观调控关注着高职校企合作的良性发展,同时政府增加对高职院校教育费用的支出,密切关注高职院校人才的发展与培养。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平台在方便教育部门查看各院校的人才培养情况和质量的同时,也方便政府通过此平台了解企业是否参与到校企合作项目中,以及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效果。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平台记录的信息,成为教育部门考核该校的重要依据,也成为政府制定政策与规划的参考目标之一,政府通过此举动让企业认识到政府对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的重视度,以便充分调动当地企业与高职院校合作的积极性;其次,因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是在“四位一体”条件下共同构建的,不但有利于政府各项工作的开展与实施,而且帮助各行业通过校企合作信息化平台展示本行业的最新动态、人员需求以及技术应用等信息,为企业与学校的发展方向提供依据,同时行业也可以从校企合作信息化平台查找信息,不断丰富本行业的研究资料。
最后,作为高职校企合作的主要参与者――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为企业提供了关于高职院校的各项信息,方便企业对高职院校进行了解,选取最适宜的高职院校作为合作的伙伴,同时方便企业对校企合作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另外,企业还可以利用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平台向社会、教师、学生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企业,创造更大的企业价值。
三、高职校企合作的信息化管理模式
1.学校主导模式与校企联盟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对学生进行培养的主要模式是通过学校对学生进行培养和教育,企业依据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否满足该企业的需求,而选择是否建立起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是人才的供给者,企业是人才的急需者,正是高职院校培养出高素质与技能的人才,才使得企业与学校构建起校企合作模式,有的企业为了招录适合其企业需求的员工,主动为学校提供技术支持或资金赞助。同时,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依据各行业和企业的需求进行,便于学生毕业后顺利找到工作,增加就业率。这种学校主导模式是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的初级运行模式,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因企业与学校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导致高职校企合作处于初级阶段。
校企联盟模式在高职院校的积极组织下,设立关于校企合作的机构,并努力寻求企业与之合作,共同培养人才。高职院校通过聘请企业里的优秀人才,?⒂氲浇淌Φ慕萄Щ疃?中为学生传授知识与经验,甚至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理论知识水平高的企业员工作为兼职教师,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技能。其次,高职院校与企业相互合作,共同创建实习基地,完善学生的专业技能培训,使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够快速适应企业和市场经济的需求。再者,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同办学,企业与高职院校一起商讨办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等,旨在培养企业所需,能力为主的人才,同时依据企业的要求进行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
2.高职集团模式与国家职教试验区模式
企业是否参与校企合作主要看能否获得利益。建设高职科技园区、高职师范园区,以“园区”的形式创建高职教育集团,实现“园区”产学合作共享,利用高职教育集团的力量吸引政府、行业、企业等加入其中或对其进行商业化运作,充分发挥“园区”产学功能的结合。例如:某高职院校联合相关政府部门、和许多与之相关的企业创建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平台,推动工学结合培养人才的模式,同时各高职集团的成员相互交流、分享经验,在互利共赢中,推动高职院校与各企业的发展,促进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改革。高职集团模式,将行业、企业、学校三者密切整合在一起,隶属于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的高层次运行模式,促使企业集团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国家和政府政策上的支持是高职校企合作的保障,国家在法律上的支持是高职校企合作的“催化剂”。高职校企合作面临挑战之际,国家与政府的参与,为校企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例如:某市的政府与教育部门共同创建了“国家职业试验区”,通过试验区促进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创新,发挥政府与行业的优势,完善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模式,提高职业教育水平。
3.校企利益共同体模式
校企利益共同体模式有效的减少了高职院校与企业运作机制和文化之间的差距,促进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转型。高职院校在企业创办分校或企业在学校创办分厂,形成将学校创办到企业里或将企业创办到学校中的模式,便是校企利益共同体模式之一,其集教学、生产、研究为一体,促进人才的培养和校企的发展。校企利益共同体模式还有另外一种,即校企实体合作。高职院校和企业以股份制的形式进行合作,企业与高职院校共同肩负起教学活动以及对人才的培养计划。这种共同体模式是高职校企合作信息化管理的高级运行模式,企业与高职院校“同脉相连”,具有共同的奋斗目标。
如:某高职院校开拓创新,努力寻求多层次、全方位的校企一体化模式,引领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活动以及管理工作中来,促使企业全面的了解高职院校,同时在学校开展企业文化理念与职业素质的普及活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校企利益共同体模式将工作与学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勘察设计;信息化;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6-6265-02
The Study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ode During of the Surveying and Designing
WANG Li-na1, ZHANG Qing-hua2
(1.Shandong Institud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 Yantai 264005, China; 2.Xi`an Chang Qing Technology Engineering Co., Ltd, Xi’an 710018, China)
Abstract: Survey and design in the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plays a central role, as improving engineering project investment benefits, social benefits, environmental benefits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in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ode-in this paper to study. Taking a survey and design industry as an example,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anagement process and fur? ther discussed in the survey and design in the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ode.
Key words: survey and design; information; management mode
勘察设计是工程建设的重要环节,勘察设计的好坏不仅影响建设工程的投资效益和质量安全,其技术水平和指导思想对社会建设的发展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勘察设计由可行性研究,初勘,定测和补充定测4个部分组成。每个勘察阶段都有一定的目的,先确定工程建设的可行性,然后对地质水文情况做一个大致勘察,最后详勘需要弄清楚每一个地层岩土情况,需要做原位实验,土工实验,确定地基承载力,进而采取合适的基础形式和施工方法。
随着勘察设计业务的不断扩大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任何业务其每个阶段都会产生大量的电子文件(已经摆脱原有的纸张形式),如何将这些电子文件进行信息化的管理是本文所要关注的问题。
1应用背景
某公司信息化管理起步早,但范围较窄、技术程度略低。随着社会的发展及公司业务的不断发展,对信息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原有IT系统已经不能适应此变化和需求。正在使用中的各类软件仅能实现各自独立功能,其中某些软件的使用平台已不能适应现有操作系统,同时缺乏整个系统的集成性,成为信息“孤岛”。
建设部《全国勘察设计2000—2005年计算机应用工程及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按与国际接轨后信息技术集成应用系统的基本功能进行“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以项目管理为主线,以技术的积累和应用为重点实施信息化建设。国内同行企业基本都在实施或研究开发新一代综合信息管理系统。鉴于这种形势,公司不但不能停滞,更要争做领头者。
2勘察设计行业的信息化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随着计算机应用的不断拓展,国内勘察设计行业的信息化步伐越来越快,全国勘察设计协会正在大力推进行业企业信息化的进程。在企业内信息化分为两个层面:狭义信息化和广义信息化。
狭义信息化主要指计算机在各个行业的应用,在勘察设计行业主要包括设计类软件、基础支撑平台、等。在这个方面,国内同行都已经在大踏步地迈进,例如:计算机的基础应用、设计辅助类应用(CAD应用、计算机辅助绘图、三维设计)等等。各企业都在全力以赴通过实施信息化建设提升自身的生产效率。
广义信息化主要指更高层次的信息化应用,例如综合管理信息化,公司整体业务管理等。在这个方面,各勘察设计企业均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尤其是对多项目、跨专业、时间紧、质量要求高、跨地域的项目综合运作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描述:
1)管理层面:一方面管理模式转变慢,不能适应当前信息时展需要,信息技术的低水平影响了企业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管理流程中信息阻塞,不利于项目的分工优化,项目经理只重视进度,质量控制与任务分配实际上由主任负责。因为信息不流通导致对项目监督与督促不及时,从而影响整个项目的进度与质量,同时也影响其他专业室工作与进度的安排。通过信息化,各专业室之间从事设计的一线人员在进度方面、设计合作方面能够做到项目设计过程透明、资源互享,从而提高项目经理对项目的控制能力。
2)“人”的层面:一方面项目管理“人”、“事”分离,进度控制难度大,信息沟通流程不畅;不能实现真正的项目管理,考核分配因素难以准确搜集汇总,导致项目进度与项目考核分配上以及不同专业之间的不匹配;项目管理的时间、成本与任务量的信息分割分散,管理要素无法整合。另一方面个人与领导信息阻塞,市场机制反映慢。通过企业建立立体式的信息系统迅速将被阻断的信息予以显现,提高项目管理能力,有利于促进项目的运行质量与成果质量。
3)资料信息缺乏系统管理和有效利用。这与档案利用落后,没有充分总结设计经验与知识有关。使得新设计者对企业过去设计成果的理解与吸收带来难度,不利于技术的有效继承。因此,在设计档案中有必要增加对项目设计经验总结、运作过程经验与感受等内容,并与设计图纸一同进入项目档案。目前对设计档案的查询、检索、统计、应用等功能还非常有限,要找到合适的可参照的设计案例往往要花费较长时间,影响新项目的设计进度与设计质量,建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就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设计质量。
信息化手段可以改革并解决上述勘察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加强各项管理、优化流程也是设计单位为提高竞争能力、加快发展步伐必须亟待解决和深入研究的问题。
3管理信息化的研究内容及进程
1)信息化管理模式的研究
剖析传统管理模式,找差距,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依据勘察设计行业的普遍性及工程设计企业的特性提出一种通用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并以该模式为基础,开发符合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勘察设计企业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从根本上解决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提高问题。
2)知识技术的研究
由于勘察设计行业是一个完全以知识产品为加工生产对象,设计人员运用掌握的知识帮助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增值,同时也在实践中累积他们自身的知识资本。与传统的企业不同,勘察设计行业企业的知识资本是分散在每个知识工作者的头脑中的,因此知识管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本系统的知识库主要包括项目计划知识库、企业人力资源知识库、工作流程模板知识库及图文档知识库四大类,作为整个系统的知识搜集、存储及利用基础。
3)研究进程
①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建立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信息化管理思想,实现信息化管理制度,更好、更高地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
②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解
图1管理信息总体结构图
从概念上,管理信息系统由四个部件构成:信息源、处理器、信息用户和管理员。它们的联系如上图1所示。信息源是信息的产生地;信息处理器负担信息的传输、加工、保存等任务;信息用户是信息的使用者,利用信息进行决策;管理员负责信息系统的设计、实现和维护。
管理信息系统一般被看作一个金字塔形的结构,分为从底层的业务处理到运行控制、管理控制、最高层的战略计划。最基层由任务巨大处理繁杂的事务信息和状态信息构成。层次越往上,事务处理的范围越小,针对的也是比较特殊和非结构化的问题。
总的来说,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由人、计算机等组成的能进行信息的收集、传送、储存、维护和使用的系统,能够实测企业的各种运行情况,并利用过去的历史数据预测未来,从企业全局的角度出发辅助企业进行决策,利用信息控制企业的行为,帮助企业实现其规划目标。
4结束语
管理信息化的进步,使得工作的内容更加丰富,技术含量极大提高,更能适合各专业人员的使用,必将对今后公司的发展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勘察设计行业的信息化管理模式研究也对勘察设计企业的信息话发展开辟出一条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Wang Lina.Th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Engineering Designing Management System Architecture Based on CSCW[D].Xi’an Shiyou University,2006.
[2] Wang lina.Engineering Design System Research Based on CSCW Engineering Design System Research Based on CSCW[C].The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 and E-Government ICEE,2011:5986-5989.
【关键词】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探析
0 引言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升,电力资源应用的范围逐步扩展,电力资源的应用结构逐步延伸,农业、工业等方面的电力应用量增加,广阔的电力输送系统需要更高层次的电力管理,并逐步实现现代社会发展与资源应用的相互吻合,电力系统管理自动化、信息化资源的综合探索,可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基于这种社会发展的基础上,构建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推进现代社会资源的创新应用,为社会发展带来更大的资源探索空间。
1 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成要素
1.1 电力供应系统
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发展,适应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也是我国电力供应系统的主要发展动力,为了推进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完善结合,必须实施现代电力供应资源的多重因素的全面性把握,为社会发发展带来更有利的发展新动力,电力供应为系统是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实施的主要构成因素,电力供应结构包括内部电力输送的电压、电流以及电阻等之间的输送关联性增加[1],是促进电力系统资源逐步完善的必然要求,例如:电力供应结构中电流传输在高压或低压的信息传输中进行资源传输,对电流传输的电量、传输的稳定性具有直接影响;另一方面,电力供应结构中的电力输送结构体系的完善性也对电力输送的结构和传输的资源效果具有较大的影响,做好电力供应结构阶梯型管理,可以增加电力输送的综合效果,反之,电力输送结构的资源应用的效果性较低,自动化电力输送系统管理模式将缺乏其运行的基本活力。
1.2 电力服务系统
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实际运行也与电力服务系统之间存在着直接性关联,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采用自动化系统管理与电力供应、输送与传输的整体结构逐步完善,基于传统的电力输送系统的基础上,采用只智能化系统作为主要的监控和运行结构,外部电力运维系统与自动化电力输送之间的电力对接直接对现代系统的资源供应能力和供应效果带来影响,结合现代电力资源的服务系统来看,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的资源传输与电力供应的整体服务效果之间具有直接性关联[2],例如:现代电力系统的电力供应与服务结构的综合应用性较低,则电力系统的整体运行中电流输送与电费阶梯型管理的效果性较差,如果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整体服务系统的资源应用的整体管理、服务能力提升,则电力系统的整体服务效果性较强,促进电力供应的资源结构强度较大,为现代电力资源供应的自动化模式的实现提供更加有力的发展保障,引导现代电力资源的服务系统逐步完善。
1.3 电力结构的外部因素
影响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因素中,电力管理的外部因素,也是促进现代系统资源的综合管理保障,例如:我国地理资源广阔,电力供应结构的创建的地理环境多样[3],高山与盆地的电力输送系统的创建中存在的阻碍各不相同,实现电力管理系统的信息化,必须克服电力系统的外在因素,实现现代电力管理结构逐步优化,发挥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在实际应用的作用,其次,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中造作人员能力也会对电力信息化管理带来影响,实现电力供应系统逐步实现专业化管理,也是提升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的主要途径。
2 实现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2.1 电力输送系统自动化
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是将现代电力系统连接为一个整,并逐步实现系统管理的阶段性过度,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的构建细,实现电力输送系统的自动化发展。例如:电力输送采用PLC控制系统[4],进行电力输送结构的拓展,外部采取电力结构我网格化管理,整体电力管理,电力系统的供应实现合理布局,基于现网络平台的电力工程自动化管理,可以将电力输送中电流、电压、电阻等因素进行供应全面监督,操作人员可以依据电力供应的信息反馈,及时进行电力输送的综合调整,是现代电力系统资源供应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电力说你各系统的信息化管理,也可以实现电力输送与系统资源应用的结构综合探索,实现现代系统供应内部,电流传输的自动化检验,当电力供应程序中,出现电力结构检验不完整或者电力结构中,电流、电压等因素的存在传输稳定性差的问题,自动化系统自动对系统进行电力检验,同时逐步优化电力供应系统的资源传输的资源提示,为现代电力资源实现高效化发展带来了更有力的发展保障。
2.2 电力管理结构服务化发展
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实现,实现现代电力结构的服务化发展,电力自动化管理系统的发展,为现代电力系统的资源传输带来技术保障,实现电力供应系统资源服务化发展,可以推进现代电力信息化管理模式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例如:现代电力供应系统的资源应用的范围逐步延伸,电力输送系统的范围细逐步扩展,如果采用传统的小范围电力管理模式[5],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电力供应范围较大的发展需求,实现电力管理系统因地制宜,依旧我国电力供应的实际环境,做好电力系统信息化的程序设定,结合现代系统的资源供应结构的逐步拓展,电力供应自动化,程序管理可以应用虚拟空间,实现电力供应范围的同步管理,电力供应的稳定性提升,电费收费管理智能化计算,电力系统的资源供应的结构应用与社会电力应用平衡;另一方面,电力信息管理服务化发展,是电力运维和电力供应系统相关联,自动化系统进行电力供应中,在进行电力输送,能够进行电力传输跟踪记录,当电流粗函数中存在电流输送稳定性低的问题,智能化电力系统输送将及时进行系统内部资源的综合调整,为电力管理人员带来电力系统运维检验的基本故障细信息[6],电力运维人员可以及时对系统进行电力系统的故障及时处理,从而实现了现代电力输送系统的服务与管理的协调同步。
2.3 电力操作人员专业化
实现电力工程管理信息化,也必须提升电力系统人员的专业能力,实现现代电力系统的外部操作系统与电力供应之间形成技术能力合理对接。例如:对电力系统操作人员进行专业技术能力培训,对电力工程中电力输送、电力运维等专业性电力输送能力进行全面提升,合理做好现代电力工程的资源供应保障,实现现代电力信息化管理的外部能力提升。
3 结论
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为现代社会发展带来了更大的资源应用空间,提升资源应用率,也是现代社会电力资源管理适应社会整体发展的重要体现,结合电力资源的综合性探索,实现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的内在发展动力与外部管理同步开展,实现电力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创新应用。
【参考文献】
[1]孔晓昀,谭潇.电力信息化项目可行性研究管理模式的构建[J].浙江电力,2014,01:55-58.
[2]马永珉.电力工程信息化管理模式构建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05:50-51.
[3]曹先平.电力工程项目管理服务模式构建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32:185.
[4]崔向华.信息化社会我国政府再造与电子政府建设关系问题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关键词:施工企业 信息化 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5-0225-03
引言
21世纪是知识的时代,是信息的时代。谁掌握了从海量信息中挖掘有效信息的技术,谁就能随时掌握市场动态,谁就占有了市场竞争的制高点。随着知识经济、信息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对先进科技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技术在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对于企业而言,这是机遇同时也是挑战。能否顺应时代变迁的需求,掐准市场发展的脉搏,充分利用先进技术,逐步推进管理模式的改善和创新,成为企业成败的关键。
企业管理模式的改变不仅仅是单纯管理制度的更新、管理工具的变化,而是由表及里、自上而下的企业文化的变革、管理理念的更新。企业的管理模式是管理层管理理念的表征,是支撑整个企业系统正常运作的基础。评价一种管理模式优劣的核心是能否给企业带来期望的效益。进度、质量、成本是施工企业重点关注的三个要素,而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可以帮助施工企业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有效的跟踪进度、监督质量、控制成本,同时降低管理风险,提高管理水平。
图1施工企业三要素关系图
一、构建信息化平台的功能
时代在变迁,科技在进步,社会需求、经济发展、市场环境、科学技术等影响企业经营活动的各种因素均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这就导致企业的管理行为不可能是静止不动的,而必须跟随时代的脚步做出必要的调整。当今社会,先进管理理念层出不穷,高新管理技术更是日新月异,特别是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新型信息化管理模式获得了广泛的应用。进度、质量、成本是施工企业的三个核心管理要素,三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存在如图1所示的此消彼长的不确定关系。最优的质量最快的进度最低的成本是一种不切实际的空想,现实生活中,通常以追求三者之间的相对均衡,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为管理目标。
图2企业树结构图
施工企业信息化是指从工程项目规划、招标、概预算、施工组织设计、计划、合同、进度、竣工结算等整个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逐步提高工程项目集约化经营管理程度,使信息对工程项目的贡献达到较高水平的过程[1]。通俗的讲,施工企业信息化就是以信息化管理理念为支撑,以现代化管理软件系统为媒介,构建企业级集成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对企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动态、实时、全面监控。企业信息化的过程就是以科学技术代替人工劳动的过程,是一种符合当代市场竞争环境的,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增强竞争能力,降低管理风险的管理模式的革新。具体来说,构建信息化管理平台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功能:(1)梳理组织流程。它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职能,也是决定企业信息化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企业信息化帮助企业理顺工作流程,顺利组织机构,明晰管理职能,杜绝管理的灰色地带,最终形成如上页图2所示的以信息化管理理念为根基,以管理制度为主干,以成本管理、合同管理、招投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为手段的模块化、专业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模式。(2)全面监控企业经营活动。它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标志性管理手段。人工、物力、财力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必不可少的三个要素,由此延伸出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三个相互依存、互通互联的企业经营活动数据流。企业信息化的目的之间就是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三种数据流形式的管理,实现企业经营活动的透明化、公开化、科学化,全面监控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实施进程,并实现即时纠偏(如图3所示)。通过构建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都将被及时、准确、全面的信息化,并实现动态更新,真正实现企业管理的“有章可循、有底可查”。高效管理软件系统的应用不仅可以降低员工手工劳动工作量,而且通过信息的共享和集成功能管理层可以快捷、方便的查询各类数据,包括财务数据、合同信息、人工信息等,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面监控。(3)集成企业信息,辅助决策支持。管理模式革新的主要依据是企业发展战略需求的变化。现代科技的发展,特别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使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和残酷。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全面性成为了市场竞争的主角。通过企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构建,充分整合企业内外部一切资源服务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同时畅通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分析、共享渠道,搭建具有科学性、准确性、实时性的辅助决策支持体系。
图3企业管理资源流
二、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009年由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推出的《全国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调查报告》全面分析概况了当前中国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现状,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2]。
从表中分析可知,特级资质企业和一级资质企业已开展信息化工作的企业共607家,仅占样本总数2 980家的20.3%。因此中国的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建设过程中除资金投入不够、经验不足等因素外,还暴露出如下几点主要问题,它们向大山一样,严重阻碍了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程(如图4所示)。
图4信息化问题结构图
1.名存实亡。管理模式的革新是一种由表及里、由内至外的系统变革,其核心是管理理念的更新,而不仅仅是规章制度的调整、组织机构的重组等外在特征的变化。实现了数据由手工录入至计算机控制,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安装了先进的管理决策支持软件,并不意味着实现了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如果不革新管理理念,只能使企业的信息化走向名存实亡的深渊,空有其表而空乏其心。
2.有名无实。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不是一种政令性的、条例性的强制性工作,这种管理模式的产生是伴随着企业发展环境的变换而形成的。高新技术的发展、市场环境的激烈竞争、社会需求的变化等促成了这种先进管理理念的形成。如果仅仅将企业的信息化看成是一种应付检查、获取资质的工具,仅仅是一种表面文章,那么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必然停滞不前,有名无实,可能存在短期效应,但长远来看必然会因为无法适应时代需求的变化而被淘汰。
3.四面楚歌。管理模式的革新涉及管理理念的改变、管理制度的变化、组织机构的重组、人员岗位的调配等方方面面,必然会触动旧有管理体系,其实质是利益链的重新分配。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及未来不确定性的影响,管理模式的革新必然会受到各种利益集团的层次阻挠。企业信息化的功能之一是实现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全面监控,是一种权利的制衡手段,可以有效规避人为因素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负面影响。由于企业信息化涉及到权利体系的重组,因此也必然会遇到各种阻力,如处理不善,可能出现四面楚歌的状况而最终覆灭。
4.盲目跟风。管理模式的革新应当以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依据,不考虑企业自身的行业特点、工作性质、战略需求,盲目模仿典型经验,盲目引入先进管理理念或管理技术,不仅无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无法实现预期的效果,而且可能造成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大量浪费,徒劳无功,甚至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得不偿失。
三、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1)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只有通过了实践的检验才能有效服务于实际。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同样如此,它必须建立在充分了解目前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现状,了解企业的战略需求,了解企业的生产工作流程的基础上,才能顺利推进。(2)重点突破、逐层推进。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必须首先要恰当解决权利利益的分配重组问题,突破了这一障碍,其他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可以考虑以成本管理为突破口和中心,以合约管理为主线,以全面预算管理为龙头,以网络化办公为支撑的方式来推进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3)革新管理理念。管理理念指导管理模式,管理模式体现管理理念,二者相辅相成,当两者达到协调统一时,企业管理模式的变革才会成功实现。企业的信息化应该着眼于构建新型信息化管理理念,即从信息化的角度去分析、管理、控制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4)运用领导魅力。管理模式的革新阻力重重,通过自上而下的推行、自下而上的配合才能解决问题。领导特别是中高层领导的重视程度是实现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的重要保证。有效运用领导魅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5)构建长效机制。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种长期的工作,因此需要构建长效机制来保证信息化建设工作始终如一的、长期有效的推进,改变传统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存斌.中国施工企业信息化[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1-14.
[2]中国施工企业管理协会.全国施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发展趋势调查报告[J].施工企业管理,2009,(4).
Research on Informationization Management Mode of Construction Enterprises
LI Cun-bin,LIU Ting-ting
(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North China Electric Power University,Beijing 102206,China)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使用网络的用户不断增加,用户在网上的信息的安全是非常需要注意的问题。目前我国用户在网络信息中还存在一些不安全的因素,这些因素也对用户的信息安全有着很不利的影响。对此本文主要详细阐述了一些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信息安全管理方面的问题,通过分析这些原因来探究一下如何有效地对网络信息安全进行管理。
关键词:
网络;信息安全;计算机应用
0引言
网络技术在社会各行各业的不断普及,也使得网络用户随之不断的增加,而在网络信息的使用中,也出现了很多不安全的问题,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这些网络信息安全的问题一些是因为不法分子散发病毒入侵用户信息安全,同时也是因为我国在网络安全管理制度上还存在一些不足,这些原因使得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多。
1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1.1体制不完善
目前我国在互联网安全管理体制上面不是很完善,完善的安全管理体制对约束网上不安全行为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国在互联网安全管理体制上面的不完善,也是造成网络信息不安全的主要原因。互联网的特点是开发性、自由性、共享性,这也使得无法对用户在互联网上鉴别不安全网站以及访问一些网站等行为进行控制,为一些不法分子在网上盗取用户信息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在互联网上如果没有一个健全的管理制度以及对体系进行管理,很多不法分子因没有制度来约束,会更加过分的在网上进行不法行为,因此建立一个完善的网上管理体制,是解决网络不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
1.2黑客、病毒的入侵
黑客主要是指对计算机技术十分了解以及网络技术方面比较精通的计算机高手,这些计算机高手黑客通过使用各种各样的计算机技术,在网上盗取用户信息、恶意情报、并散发病毒攻击用户电脑以及对用户数据进行破坏等不法行为。目前在互联网上黑客网站越来越多,这些恶意网站已经超过了22万左右,这十分影响用户在互联网使用时的安全。同时也因为这些黑客高手使用的手段技术比较高,在较短的时间里面就可以对用户电脑数据进行损坏,并且也可以迅速的传到各网站上,这在网上造成的后果十分的严重。更有一些黑客高手通过计算机技术了解用户的使用情况以后,通过修改网络传输的一些程序信息,能够在用户对其难以进行辨别的情况下传输到用户电脑。且这些病毒具有较强的攻击性,只要进入到计算机程序马上就能对其进行破坏,从而导致用户电脑程序出现混乱,不能正常地进行使用。
1.3网络信息被篡改
计算机黑客高手在盗取到用户的使用信息以后,运用各种计算机技术以及手段对用户的信息进行修改,然后再将已经修改好的用户信息传输到另一个用户电脑上。因用户的信息格式已经被黑客高手得到,但这些被盗取的用户信息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盗取的,使得黑客高手能够对其随意修改。这些计算机黑客高手通过将修改的信息发送到另一个网络使用用户上,从而能够再对另一个用户的信息进行盗取。
2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现状
2.1计算机软件的缺陷和漏洞
随着我国网络用户的不断增加,使用电脑的人数也随之增加。网络用户在使用电脑之前都会为其安装一种特殊的芯片,这种芯片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分辨网络用户身份的序列号,不同的计算机拥有不同的序列号,且都是唯一的序列号。电脑安装好芯片以后,用户在网上游览的信息都会被芯片记录下来,若这些信息没有被用户保存好,被计算机黑客通过不法技术盗取到,对用户的使用安全有很大的不利影响。目前我国计算机多使用微软系统,而微软系统被查出存在一定的漏洞,一些网站的管理人员可以访问网络用户的计算机相关信息。这些计算机软件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对客户可以安全访问网络查询所需信息也有着不利影响。
2.2计算机产业发展滞后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引进,我国在计算机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但我国目前使用的计算机系统基本为微软系统,而微软系统是由美国微软公司研究出的。90%以上的操作系统全部由微软系统控制,我国在此方面没有独立的可使用操作系统,且计算机所需配备的硬盘、存储器等重要设备是有美国和韩国以及日本生产的。因我国在发展计算机领域与其他国家相比比较晚,直到目前还没有独立的操作系统,也不能自主研究出一些可用芯片,只是单独的建立一个中文平台供我国网络用户使用。国内用户使用的微软系统被发现存在一些漏洞,网络用户的一些信息有可能被泄露出去,这也影响了用户使用网络查询信息时的安全。
2.3缺乏计算机领域的尖端人才
各国在计算机领域都一直在不断研究和发展,一些专业的计算机技术人员是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关键。我国目前在计算机领域拥有的专业人才还不是很多,需要培养出一些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专业人才。在社会的不断发展下我国也迎来了网络时代,而在网络时代社会也越来越需求计算机高科技人才,想要自主掌握网络控制权,是必须拥有一些高科技技术人才来研发的,计算机黑客的入侵、网络软件的漏洞这些问题也需要计算机技术人员来解决。我国目前拥有的计算机这方面的人才与其他国家相比,远远低于科技比较发达的日本和美国。
2.4我国信息安全法规不完善
使用微软网络系统必定会有一些国际使用规则的,微软系统里面一些网址、域名、网络IP都是有美国英特尔公司控制的,这些也使得英特尔公司在信息方面拥有一定的控制权。若英特尔公司限制一些端口出入境就能封锁我国使用用户的所有信息。虽然我国在一些法规上面也规定了未经用户允许不能私自对用户信息进行入侵,但在一些具体的法规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还是需要去完善一些法规,来保证我国网络用户在使用上的安全。
3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计算机应用
3.1身份验证技术
为了防止一些黑客私自入侵用户电脑,可以在电脑上面设置身份验证技术。身份验证技术即是通过对一个用户或者多个用户进行相关验证,确保是用户本人使用网络系统,并与用户之间建立一个相关验证机制。在验证机制上,若是用户本人即可通过验证使用,非用户本人而是黑客盗取用户信息时,可以通过技术禁止使用。若采用人类的一些特征比如指纹、脸部这些认证方法安全度较高,但由于我国在这些方面技术不是很成熟,基本目前采用的都为密码等身份验证。
3.2信息加密技术
在网络查询信息使用中,建立一个加密的信息技术十分必要,我国社会对加密技术的关注度十分高。加密技术是自我主动进行安全防御的技术,并通过安全的认证或安全交易,来形成一个安全有效的信息安全机制,从而能够保证信息的机密性以及安全性。目前我国拥有的信息加密技术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对称加密技术,另一种则是非对称加密技术,通过一些安全认证和加密技术,来确保用户在网上的信息安全。
3.3防火墙技术
防火墙技术基本在我国用户中也常见,防火墙技术主要是通过对用户状态的安全监测,过滤一些不安全的信息或者病毒网站,来提高自我的安全应用能力。在使用防火墙技术时,需要对用户计算机上的所有信息进行封锁,若客户需要使用一些信息,需要根据个人需求去开放所需的信息。用户在使用防火墙技术时,可以利用防火墙携带的先进体系以及过滤技术,来保证个人使用网络查询信息时的安全,防止遇到一些病毒网站或者黑客入侵电脑等情况。
3.4防病毒技术
计算机黑客通过一些技术对用户电脑进行病毒入侵,使很多的用户电脑不能正常使用,针对这些黑客不断入侵的事件,我国在研究防病毒技术上越来越关注,也研发出很多的防病毒技术。防病毒技术主要是通过与用户的操作系统相互配合,能够有效防范一些想要对系统进行攻击的漏洞。我国目前有一套反黑和反病毒相互结合的防病毒技术,能够有效地防治一些病毒对用户信息进行入侵行为,并且一旦发现病毒对用户信息进行入侵时。可以对病毒及时进行杀毒,从而为用户上网安全提高了一个安全保障。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也使得社会对网络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然而网络信息的安全管理却是非常繁杂的问题。为了用户在网络信息上的安全使用,除了需要一些先进的技术为其提供安全保障,来防止一些计算机黑客入侵,同时也需要我国相关部门在信息安全方面上的支持,为其完善一些所需的安全法规,从而能够保证网络信息技术的安全性。
作者:赵巍 单位:国网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公司
参考文献:
[1]段炼.基于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的计算机应用[J].中国科技纵横,2015.
[2]孙授卿.吴永琢.基于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管理的计算机应用[J].电子制作,2015.
[3]李俊婷.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及其防护措施[J].计算机与网络,2007.
[4]徐学钰.浅谈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的管理措施[J].信息技术应用研究,2011.
关键词:信息时代;电能计量;管理
前言
近年来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带动下,我们对电能的需求量不断增加,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电力企业取得了飞快的发展,电网开始向信息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这就对我国电力系统的电能计量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在传统的集中抄表和关口电量计量系统为主的计量模式向电能计量信息化管理模式转变,从而推动我国电力系统电能计量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实现。
1 电能计量信息化管理的发展进程
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具有较多的功能,而其中最基本的功能除了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和自动发电量控制系统外,电能量计量功能是又一个基本功能。对于电力企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电能量计量功能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阶段,最初以电能量的采集和统计处理作为SCADA/RTU中的一项功能。但在发展之初,其受技术和设备的限制,在采集的精度和数据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所以其只能在对电网监视运行时进行使用,以便于对其运行的工况进行了解。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独立于SCADA/RTU系统的电能量计量系统研发出来,此系统对当前电力企业的商业化运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其不仅具有独立的主站系统,而且具有专门的电能量的远方终端,有专门的通道和专用的通信规约,有效的实现了对电能量的采集、计算和统计考核功能。
2 电能计量信息管理的目标
电能计量管理部门应当建立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电能计量装置,并实现网络与电力业务和其他相关部门相连。电能计量管理信息系统的功能设计、各功能模块应该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相互联系的,却各自独立,满足需求的电力测量每个业务功能。电能计量管理为基础的电力信息系统组件,必须预留数据接口。
电能计量数据管理对电能计量装置为主线,测量仪器资产作为下属线,运行状态的电能计量装置,实现整个过程的管理。应做到:(1)整个计量管理工作由计算机管理,实现测量信息共享。(2)计量资产流动过程,实现微机管理、资产跟踪测量是入库、校准、安装和丢弃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使用密码和IC卡(或其他)双重控制人员处理业务,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3)使用微机建立各类电能计量资产台账,在一步一步实现的过程中将测量的资产转移到使用条形码识别。(4)实现自动传输电力业务工作,逐步取消手动变速箱业务工作秩序的工作联系方式。(5)使用一些自定义表单,规范报告。(6)可以方便测量业务流程、用户查询文件数据,测量仪器及其更新查询电测量及各种统计数据。
3 信息时代的电能计量与管理模式
3.1 电能计量系统的构建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我国的电力企业从垄断的地位中被推到了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企业要想取得快速的发展,在当前信息大幅度增长的情况下,则需要在市场化过程加快信息化建设,从而满足电力企业市场化的运行,实现信息的快速传输。电能计量系统是电网的核心系统,其与电力运营的成本管理密切相关,所以电能计量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中,需要与网络相连,从而实现信息传递的时效性和准确性,而且对于信息传输的安全性也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电网发展过程中,构建电能计量系统是十分重要的,也是电网在市场化运行中的基础性工作。
3.1.1 实现接口的多样化。电能系统要想实现数据的传输,输入端比较广泛,由于需要进行大量数据的采集,所以数据端也确保有效的连接,这样才能更便于数据的传输需要。信息系统最主要的一点即是要使数据与网络实现连接,这就需要数据接口端要能够实现与网络接口的连接功能,而且在网络接口设计中要确保接口的安全性,采用IP协议来实现对网络接口的保护工作。
3.1.2 系统的智能化。在电能计量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中,为了使系统的功能更加完善,特别是对于一些大型的集成电路来讲,更需要在对各项功能不断完善过程中,实现计费系统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3.1.3 主站信息系统的分布,以结构式的方式,实现各子系统的信息链接。同时,在系统的服务器的平台构建中,以Windows系统为主,进而实现服务端的C/S协议。而且主站系统的结构,要分布合理,以构成完善的服务端。
3.1.4 系统的自动化,尤其是关于自动诊断性能的实现,是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系统运行的过程中,要避免系统故障而造成系统重置的问题。同时,运行中的故障能够实现自动化的诊断,进而以信息的方式进行反馈。
3.1.5 系统结构的统一化建设。系统结构设计中,需要进行统一化建设,这样可以将各子系统有效的结合起来,特别是电能计量系统与用户端计量系统,二者之间的统一更为重要,这样更便于信息链接,可以确保系统的性能更好的发挥。因为如果系统之间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那么各子系统就无法实现信息的传输,不利于整体系统建设的进行。
3.1.6 系统平台的开放性构建,尤其是关于MIS系统和EMS系统的有效链接,是系统平台构建的关键,对于各子系统的信息实现有机的共享。
3.2 电能计量系统的功能构建
电网的信息化建设,其功能板块的设计较为复杂,尤其是关于系统权限的设定,是维护系统安全运行的重要方面。
3.2.1 实现电网信息的共享化。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平台,来构建电力企业的信息服务平台,这样可以及时将电网的各类信息进行,以便于用户能够及时对电价及缴费情况进行了解,提升电力企业的服务质量。
3.2.2 业务的查询功能。系统构建用户端的业务查询平台,用户可以基于网站,对相关业务进行查询。同时,查询平台设置用户登录端,用户通过身份认证后,进行相关业务的办理,诸如电费的查询和缴纳。
3.3 网络安全环境的构建
电能计量系统的构建,是以开放的互联网为平台,实现电网的业务办理和信息的。因此,系统的信息数据的传输,其安全性保障非常重要。因此,在系统的构建中,关于运行环境的安全构建尤为关键。
3.3.1 避免漏洞的网络攻击。系统不可能达到无懈可击,所以存在漏洞是无法避免的事情,这就需要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及时对系统进行升级,对其潜在的隐患进行预防,从而减少由于漏洞所导致的隐患的发生。
3.3.2 强化用户端的身份认证。登陆系统设置严格的身份认证机制,这样可以有效将非法登录端进行拦截,完善的用户管理端更利于对系统的有效管理。
3.3.3 对系统进行有效的维护和管理,尤其是关于相关设备的有效隔离,是避免网络攻击的有效举措。
4 结束语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电网信息化建设水平得到不断的提高,特别是电能计量系统的信息化建设,为电网的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构建了完善的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各级网络系统的有效链接,从而更利于信息传输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1]李露鑫.论电能计量中心管理新模式[J].供电企业管理,2012,(1).
[2]宋文鹏.电能计量自动化抄表系统技术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
一、信息化发展可行性
当今时代,网络发展、计算机技术进步与普及,特别是高校校园网日渐成熟,为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信息化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在我国现有阶段,高校后勤管理人员基本具备计算机基础,可以使用网络与计算机查询并管理信息,由于信息化系统建立工作并不复杂,所需资金数额有限,多数高校可以负担,因此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信息化发展具有资金保障。除此以外,“一卡通”等高新信息技术发展与普及,为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信息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二、管理模式信息化发展意义
1、有利于资源共享
高校各部门可以通过管理平台统一展示各种信息,调用后勤公共资源,例如高校?O备使用情况、财务情况、人员详细情况与库房用品情况等各类信息与汇总报表等,都能够在管理平台查阅。这样一来,不但可以解决高校各部门与环节沟通不畅、信息闭塞等问题,还能对高校及时了解各类信息、以此实施宏观管理决策起到有利影响,高校管理覆盖全面,可以准确调整并安排后勤工作,有效节约资源、提高后勤工作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2、有利于管理标准化发展
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信息化发展,可以利用网络易于阅览、速度快的优点,通过管理平台审阅、处理并保存高校不同校区不同部门上报与待审批文件,实现请示与审批工作流程网络化,显著提高后勤办公效率。除此以外,管理平台还可以利用各点信息采集,使用信息化系统中的标准统计程序完成统计工作,分析处理不同数据并自动形成相关报表,报表标准规范统一,既可以缩短数据整理与统计周期,又能防止手工统计出现的效率低、差错率高等问题,减少工作失误。
3、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与工作监督程度
高校后勤管理制度信息化发展具有快捷性、隐蔽性、互动性等特点,可以丰富传输信息,便于监管部门掌握高校真实情况,师生可以在高校论坛与电子信箱等地互动交流,无话不谈。通过这些功能,高效管理部门可以及时掌握在校师生对高校某一领域、工作、乃至具体工作人员的评价,及时给予优秀表现者表扬与奖励,发现问题时与当事人及时沟通,详细了解事情经过与实际情况,纠正不当评价者,保护工作人员工作积极性与名誉,对确有其事者予以批评,及时善后以挽回不良影响,提高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质量。
三、实施措施
1、分步实施信息化发展,完善高校基础设施建设
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信息化发展工作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就高校不同阶段发展现状与需求实施局部管理信息化建设,选择重点问题进行解决,以点带面,在不同阶段攻克不同信息化建设难题,全面推进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信息化建设。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信息化发展涉及业务范围广泛,在此过程中,必须完善高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高校网络系统与硬件设备建设工作,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将网络化、信息化作为工作突破口,以信息化建设带动标准化发展,提高后勤服务管理工作效率。
2、科学规划后勤管理模式,解放员工思想
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信息化发展是高校可持续发展与保持自身活力的必然之路。高校后勤建设包括管理控制数字化发展与服务控制电子化发展,在这一阶段,高校必须科学规划信息系统整体工作,将高校后勤管理服务体系作为中心完成信息网络系统建设,形成数据标准、结构合理、信息全面、制度统一的高校后勤管理服务体系。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信息化发展具有战略意义,是一场后勤管理的革命,高校工作人员需要打破传统管理观念与模式,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以发展眼光看待问题,从根本上提高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促进高校更好发展。
3、高校领导重视工作,解决资金与人才问题
我国现有高校后勤队伍无法满足信息化发展需求,难以跟上时代步伐,在这种情况下,信息化发展进程必然缓慢,因此,高校必须选择信息化意识浓厚的管理人才进入后勤管理队伍,聘请信息化技术水平优秀的人才推动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信息化发展工作。与此同时,高校领导必须重视信息化工作,积极培养人才,加大力度引进人才,增加高校后勤管理模式信息化发展资金投入,提高后勤人员创新意识、信息化技术水平与科学技术基础,优化员工队伍,构建优质生产、管理与服务团队,以此为管理信息化发展提供资金与人才支持。
关键词:信息化 住房公积金 措施
住房公积金制度是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和城市发展而设立的一项辅住房保障制度。随着住房金融市场的加剧与住房公积金业务的不断发展,传统住房公积金管理的方式由于其系统的繁琐、信息传达缓慢、效率底下等原因已显然不能再适应现行工作的需要,对住房公积金实行高效、准确、安全的信息化管理成为时代的必须。
1.我国住房公积金信息化管理现状
我国住房公积金经历了10年发展,已经走过了简单电子化和系统网络化的阶段,开始向信息化发展迈进。由麻省理工学院教授Venka traman 的IT导向企业层次理论可知,企业的信息化过程可以分为局部运用、内部集成、业务流程再造、经营网络重新设计、经营范围重新设计五个方面的内容。就我国住房公积金在信息化管理上的情况来说问题还很多,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对信息化认识不足
对信息化认识不足是成为制约住房公积金信息化管理失败的最重要原因。就当前情况而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表现。
①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不少城市的公积金管理部门由于对信息化的急于求成,期望通过软件运行达到高效,立竿见影的效果,在前期工作还没有做好系统的落实、相关人员还没有对信息化系统进行充分的了解和学习的情况下,就开始大张旗鼓的搞建设,这往往会造成后续工作中的混乱,从而使得住房公积金信息化管理建设的失败。
②对住房公积金的信息化管理缺少战略规划。住房公积金战略规划是描述如何有效、经济、规范、连续地推进信息化建设,住房公积金信息化战略规划是对住房公积金信息化建设从组织目标、总体策略、实施步骤、关键技术、相关规范、人员培训、信息化阶段划分及费用估算等方面做出的总体谋划,是住房公积金业务发展战略及其重要的一部分。
③疏于管理。不少城市对住房公积金缺乏系统的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过于依赖技术和业务部门,管理者在其中的分量极轻。如此以来,便造成了管理和技术的分离,从而导致不少城市的信息化起点低、视域窄,虽然耗费了大量金钱财力,只是对电子化的推进和提升,离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化还有很远。
1.2缺少统一的行业标准
标准化不仅是企业进行生产和建设的重要手段,还是科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住房公积金信息化实行标准化管理,则会有效提高住房公积金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以及资金利用程度。然而目前来说,我国各城市之间在住房公积金的管理往往自成体系,缺乏一个统一的行业标准,这不仅使得信息技术的重复建设,而且增大了系统开发及运行中的安全隐患。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城市对于标准化这一概念理解偏差较大,只是简单的把标准化等同于数据的标准化,对于信息化管理中所涉及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通信设备、管理制度和业务操作规程等缺少切实的关注,从而造成全国住房公积金数据定义不相符,平台选择、软件基础不一致,最终使得信息化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1.3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由于信息化管理所涉及的软件系统是一种综合性的技术工具,它对相关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较高。目前来说,公积金管理部门内部还有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平较低,对业务、财务、管理等方面缺乏深入的了解,这些都必将给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带阻碍,使得信息化功能大打折扣。此外,不少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的人事管理制度陈旧,人事改革缓慢,这种用工制度也加剧了系统内部综合性人才的溃乏情况。
2.有效实施住房公积金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2.1建设信息化战略
住房公积金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学科、高技术性的系统性工程,它的建设和落实是一个长期、逐步发展的过程,通过对住房公积金信息化战略的整体规划,则能规范住房公积金信息化建设的方向,增加系统回避风险的能力,从而保障整项工程的顺利实施。在具体的工作中,相关管理部门要把握住对住房公积金的战略规划,把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管理体制和业务流程的变革、人才队伍的建设等方面进行统筹安排,逐步开展信息化建设,以确保住房公积金信息化管理模式建设的顺利进行。
2.2制定信息化行业标准
制度化住房公积金应用体系,是避免信息技术的重复建设的重要措施,是解决行业统计工作和监督不力的有效方法,是消除系统开发及运行安全隐患的有效途径。行业管理部门要统筹安排,积极推进各城市间在住房公积金数据定义、平台选择、软件基础、子系统、应用系统方面的横向合作,根据相关统计结果精确定义出各个管理及运行层级的业务功能,据此制定出一个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同时包括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在内的综合标准化体系,以指导住房公积金行业信息化的建设。
2.3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
信息化建设首先是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建设。由于住房公积金的信息化是一项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管理创新工程,其规划、设计、实施、运作等复都需要既懂管理科学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来领导、组织以及承担。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大对这一综合性才培养,通过各种途径尽快建立起一支既懂管理又懂业务,信息技术水平高的复合型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