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我的叔叔于勒读后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我的阅读经历中,最令我振聋发聩的应当是美国作家斯托夫人所著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当我一口气把这部书读完的时候,我的心灵为之深深地震撼了。没有想到,人类史上,还有这样令人发指的残景,这是阳光底下的罪恶!
种族歧视就象一堵墙把人间隔成了天堂与地狱。天堂里,以白人为首为了金钱的利益不惜把黑人作为私有财产,甚至把他们当作牲畜来进行贩运和变卖。地狱中,黑人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不仅平时象牲畜一样不停地劳作连温饱都保证不了,而且命运把握在主人的手上,每一次被贩卖都意味着与家人的生离死别和自己前途命运。
主人公汤姆是一个黑人,他勤恳忠厚,心地善良,正直诚实,任劳任怨,主人交给的事无论份内份外,他都兢兢业业,克尽职守,全心忠于主人。他信基督,现实生活中的悲惨不幸,都无法使他精神崩溃。一生境遇坎坷,但仍对生命充满了信心和希望。汤姆先后侍从谢尔比、圣克莱和勒格里三个奴隶主,前两个主人对他比较宽厚,无论是生产和生活,都对他给予了一定的同情和关照。而勒格里则是典型的奴隶主,对他无所不用其极,使他受尽了非人的折磨。无论对于哪个主人,他始终做到逆来顺受,毫无反抗精神。同他相比,另一个黑奴乔治,却让我们感到振奋。他敢于奋起反抗,他清醒地意识到,上帝和宗教是不能把他从苦海中解放出来的,只有靠自己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的斗争,才能拯救自己,彻底改变自己的命运。最后,他凭着自己的机智勇敢,乔装化名,在废奴人的协助下,终于与妻子伊莉莎和儿子哈利一起逃到加拿大。我为黑人汤姆既敬重又悲哀,敬重的是,他虽然自身处于险恶的境地中,却时时不忘以一颗善良的心去关怀别人和帮助别人。在他的第三个主人勒格里种植园里,他不顾自身安危,偷偷把自己摘的棉花塞到那个上了年纪的病弱黑女人的篮子里,以免她因完不成任务而遭毒打。但结果还是让勒格里发现了,当勒格里责令他去鞭打那个黑女人时,他断然拒绝了,他宁肯自己遭受毒打也不肯去动手打同伴。还有,他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伊莉莎携其幼子哈得和凯茜偕同爱米琳逃出虎口。然而,他又让我们感到悲哀,他以宗教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撑,可悲的是把自己的命运寄托给了自己看不见的上帝,从没有想到反抗过。他在不断企盼他的前主人谢尔比来把他赎回去,结果最终他却惨死在勒格里的皮鞭之下。看到此我们不禁潸然泪下,我们愤怒于奴隶制对黑人灵魂与肉体的摧残与折磨。
关键词:阅读;拓展思维;欣赏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388-01
感悟、品味与欣赏能力是现代文阅读中一项较为宽泛也极其重要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尽一切可能调动学生自身的潜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学生自己参与学习的过程就是思维不断发散、不断整合、不断创新的过程。把这一思想精髓运用于小说阅读教学中,就产生了“五步教学法”的阅读教学模式。
一、默读:整体感知,交流预习
在学生初读课文时,教师让学生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对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等有个基本印象,也就是从文章中感知、归纳、概括文中的显性信息。思考小说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故事。通过对重点字词、作者作品、写作背景、相关资料等的交流,了解学生对必备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朗读:梳理情节,理清思路
要求学生通过朗读文本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小说情节结构的几部分内容。概括提炼可采用直引原词原句,利用原词原句整理组合,用原文的文意组织概括等几种方法。也可以让学生复述故事内容,理出小说线索。这样,在平时,它可以帮助学生宏观把握文本;考场上,它可以帮学生迅速抓住文本的核心内容,为后面的答题铺路搭桥。
三、寻读:赏析人物,理解主题
小说的情节离不开人物,教师在了解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熟悉小说人物,文章里出现了哪些人物,哪个对你印象最深刻。如《我的叔叔于勒》里妈妈、爸爸、叔叔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是从哪里发现的?从这些语言、动作、神态描写中看出他们时什么样的人?在反复的提问和探讨中,学生走进了情节熟悉了人物,与作品相融。
教师要通过寻读引导学生圈点摘要找出文中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或其他细节的典型语句,由此推敲分析出人物的形象特征。进而挖掘人物的典型意义,由此反映出的社会生活,即理解小说的主题。这样做到分析课文调动生活经验,学习课文以后再思考生活、指导生活。培养学生分析社会人生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打下社会人生一课的基础。
四、精读:研习片段,感悟特色
文中的精彩片段,要指导学生细细研读。如《最后一课》中的“放学”部分,《范进中举》中“因喜发疯”部分等等,通过仔细阅读,或感悟形象,或理解主题,或推敲意蕴,或分析环境描写,或品味语言。如品味语言,就是通过感受语言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意思,悟出文章的词语句子文段的深层含义,品味具体语境中的词义、句义,品出词、句、段的表达作用,有时候还要细察文句的话外音、潜台词。文章的语言之所以有“味”可“品”,那是因为它的文章“味”正,“味”美,“味”鲜。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外貌描写分析人物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如《我的叔叔于勒》中母亲的语言、神态。《故乡》中闰土、豆腐西施的语言、肖像描写无不活灵活现的勾画出人物的性格。
2、结合上下的语言环境去理解、品析语言。小说中的环境描写为文章渲染勒气氛,推进了主题的表现力。如《故乡》开头部分的景物描写烘托人物悲凉心情、内心苦楚,为全文典定了抑郁深沉的抒情基调。
3、明了有关含蓄、幽默、讽刺、夸张、象征和常用修辞手法的特点,以及它们的作用是什么,掌握了这些也有助于语言的理解和品味。
4、摘录句子谈启发。如教师可以教会学生从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能给人联想并暗示小说主旨的一个句子或语段,仔细品味它的含义,并抄录在小说开头一页的左上角,加上花边;然后和你的同学交流,说说为什么选择这些句子或语段;最后联系小说,说说这些句子或语段给你的启发。
五、深读:总结升华,反馈拓展
【关键词】读写结合;以文为例;善指导;巧提高
江苏特级教师徐杰说:“在阅读教学活动过程中,融入‘写’的积极因子。”利用现有资源,方便快捷有效地指导学生写作是每个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以文为例多形式练写作
我常在教学课文时,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进行写作小练习。
1.仿写语句。一些文章往往有精彩的语句,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进行一次仿写。比如,在教学《春》时,针对最后三段的特殊句式,我让学生仿写一两句,感受春天的美丽,抒发赞美之情。比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针对冬天捕鸟的精彩准确的动词使用,我让学生仿写两三句,写一个连续的动作过程,记录生活的点滴。
2.扩写诗文。写作是需要想象的,为了训练学生的想象力以及语言运用能力,我就让学生进行扩写。比如,范仲淹的《苏幕遮》,我就撷取上阕,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扩写,描述当时的画面,并要求使用恰当的修辞。为了训练学生的叙事能力,我在教学《智子疑邻》这篇寓言时,让学生进行了扩写,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加入对人物描写,丰富故事内容,甚至可以加入环境的烘托。
3.续写结尾。学生可以根据原有的故事情节,作者的语言风格,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这也是锻炼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绝佳形式。比如,讲《孔乙己》时,我就让学生发挥想象,针对孔乙己在众人的笑声中坐着走去了,续写他又会遇到什么样的境况。讲《我的叔叔于勒》时,我让学生针对菲利普夫妇避开于勒改船离去后进行了续写,要求要合情合理,最好能沿用莫泊桑的语言风格。
4.改写内容。根据故事内容或故事结尾,另辟蹊径,进行改写故事的发展和结局。比如在教《我的叔叔于勒》时,在船头相遇这一环节,我给学生这一大胆的想象,如果菲利普夫妇在船上遇到的不是穷人于勒,而是富翁于勒,那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呢?《范进中举》,假如过了几天,差役们发现中举的不是“范进”,而是临乡的“范近”,文中各个人物又会如何对待范进呢?
5.创意写作。写作练习也贵在创新,稍稍换个形式,会让学生耳目一新。教学《雨的四季》一课,我让学生提炼优美语句,组合成一首小诗。教学《那树》一课,我让学生给那树写段悼词。教学《春望》一诗,让学生针对这课的学习,对这首诗,对杜甫,做一评价,写出读后感。如此创意而又多样的写作形式,不仅让学生了解各文体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热情。
6.补写空白。在教学《芦花荡》一课时,我让学生把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这样既揣摩了人物内心,又对学生刻画人物心理的能力也会有所帮助。如《赫耳墨斯与雕像者》我让学生发挥想象,补充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语气等,不仅使故事内容更加丰满。在《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中,让学生补写“我”和“父亲”对话时的语气、动作、神态,对学生进行人物语言刻画生动形象性的训练和指导。
二、以文为例多方面学技巧
叶圣陶说:“课文无非是一个例子。”可以及时利用课文的个性特点,适时对学生进行写作技巧方面的指导。
1.学拟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从标题的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进行归类,结合解题教学,教给学生自拟标题的方法。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从主要事件的关键点命题,一语双关。《秋天的怀念》既是在秋天的怀念,也是怀念秋天的事情,含义丰富,并且奠定感情基调。《羚羊木雕》是矛盾的集中点,也是全文的线索。《窃读记》题目新颖,一个“窃”字达到吸引读者的目的。
2.学开头。好的开头是写作成功的关键:一是“统帅全文”,即一开头就概括全文的要点。如《散步》和《猫》开头简洁,统领全文;二是“开门见山”,即一开头就使读者对文章主要内容一目了然。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篇奠定感情基调;三是“设置悬念”,即文章一开头就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如《羚羊木雕》先声夺人,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学收尾。结尾常用含蓄、抽象、意味深长的语言。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以议论结尾,既收束全文,又点明中心。《紫藤萝瀑布》的结尾含义丰富,照应开头,耐人回味,引人深思。再如《那树》的结尾,直接以故事叙述的形式作结,也给读者一思考的空间。这样的结尾使写作更有深度。
4.学过渡。针对学生写作前后不连贯,过渡生硬的问题,分析过渡句、段的好处,教给方法。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第9段,就是一个典型的过渡段,既是对百草园描写的总结,又引出下文对三味书屋的描述,很巧妙地完成时空的转换。当然,还有过渡词,过渡句,都使文章内容衔接自然,严实合缝。
5.学描写。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是学习写作的关键。在写景散文里,《春》《雨的四季》就是很好的范例。人物描写在记叙文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何通过人物描写刻画人物心理或情感或个性,如《猫》中作者通过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表现“我”的愤怒。《孔乙己》中作者通过描写孔乙己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表现孔乙己的个性特点。
6.学语用。除了学习课文中刻画人物语言的方法外,还应该教给学生多种多样的语言表达形式,让句子更加灵动,如《猫》中为表现内心的愧疚和自责,作者用了五段文字,借助多种手法表现这一情感。有直接表现,有借助比喻,有借助反问,有巧用词语,多种形式传达的是同一种情感。
总之,以文为例善指导很有必要,利用好现有的课文资源,适时穿插写作教学的指导,我们要想法打破传统阅读教学只“读”不“写”的定式,以课文为凭借,去积极发掘课文中的“写”的因素,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写”的拓展、迁移与辐射,从而达到读写结合、读中悟写、读中导写、以读促写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2]语文教学通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3]曹洪彪.新概念快速作文教学案例创新设计.文心出版社,2012.9
[4]黄厚江.从此爱上作文课.漓江出版社,2015.7
注:本文是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课题研究过程中实践论文。
[关键词] 表达 氛围 情境
“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要求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三方”的对话。可有些班级学生懒于思考,畏惧发言,课堂犹如一潭死水,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课堂上有效实施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思考和尝试。
一、营造“敢于表达”的氛围
课堂气氛是制约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情绪高涨,感受性大增,反应积极敏捷,思维活跃,融融一堂,每一堂课都是一种享受。但在教学实践中,不少学生却存在表达的心理障碍,担心自己说话不当,举止无措,害怕当众出丑有失“面子”,害怕一旦说错话就会遭到同学讥笑讽刺,长此以往,表达能力不但得不到提高,反而形成优柔寡断,畏首畏尾的负面心理。因此,鼓励他们敢于说话,是快乐表达的前提。
1.语文党课上构建平等、信任、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课堂上,教师要认识并尊重学生的权利、尊严、个性、特长、思维与说话方式。要在学生心里种下信赖的种子,开出自信的花:我们是课堂的主人,在老师的指导下,可以畅所欲言,只要我勇敢地表达,我就会进步!学生在表达时,教师应该是真诚的听众,不凌驾于学生之上,不隔离于群众之外,敞开心扉,融入学生的世界,和他们一起聊天、讨论、畅想,进行没有距离的开放式的交流。学生是成长的个体,在思维和表达中肯定有着很多缺点和不足,常常会出错,但他们有着无限的发展潜力,多称赞、多鼓励,这一次努力做了,相信他们的下一次一定会做得更好。
2.语文课堂上营造积极、愉快、合作的学习氛围
教师和学生都要尊重和关注他人,学会倾听,乐于倾听,包括一些“异样”的声音。如朗读时结结巴巴,答题时错误百出,议论时间词不达意,甚至文不对题标新立异,都要做到不嘲笑、不挖苦,大家予以及时的提示和善意的帮助,让课堂里听不到呵斥,看不到僵局和苦恼的阴影,鼓励学生敢于说话,学会合作。
二、创设“乐于表达”的情境
1.入境,表达“美”
好的作品都有优美的艺术境界,入境就是要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在教学《春》和《济南的冬天》时,我将文章词句融入多媒体课件之中,让教材提供的审美客体成为声、色、光、景彼此相通、交相辉映的世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陶醉其间,适时引导:“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你喜欢这样的季节吗?”学生通过自身独特的情感体验,绘声绘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从而感悟文章洋溢的浓浓的自然之美。
2.入情,抒发“情
情感是作品的生命,入情就是要用作品中的情感打动学生的心灵。如《背影》中蕴含的挚爱父子之情,《老王》一文中,老王的不幸引发的对小人物的同情与关爱,古词《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苏轼的豪迈乐观之情,《武陵春》中李清照无法承载的浓愁。可以说教材提供的是丰富饱满、叠彩纷呈的情感海洋。引导学生“入情”,把教材中表达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传给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调动起自己的情感体验,自然而然地抒发感情。
3.入理,谈论“理”
作品中的“理”,蕴含在形象之中,凝聚于画意诗情之中。如:《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涉及到就是金钱与亲情的关系,可让学生就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联系课文谈谈自己的见解;《故乡》一文学完后,就孔乙己的命运,让学生写写自己的读后感;《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可引导学生结合当今的环境问题,发表看法。总之,通过课文文本,引导他们小中见大,通过活生生的画面,具体的事物,得出深刻的道理,重大的主题,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促成说话的冲动。
三、锻造“善于表达”的技能
学生说话之前,要让学生掌握表达的有关技能,做到发言准确,吐字清晰,语调、语速、态度等自然大方得体,因此要求通过以下四关:
1.语音关
要求学生说普通话,声音宏亮,口齿清楚,正确吐字发音,语气连贯,表达清晰。
2.内容关
训练学生审清话题,明确中心,围绕中心进行说话,善于抓住关键性信息,有的放矢地展开话题和准确贴切地答话,合乎逻辑地论述问题,发表见解。
3.结构关
要训练学生说话有头有尾,主旨鲜明,重点突出,思路清晰严密,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4.表情关
【关键词】初中语文;人文精神;策略
语文教育不仅是语言学习和表达交流,还有更为重要的人文精神。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人文精神,不仅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要求,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弘扬人文精神的客观要求。教育的本质是发展人,初中语文教学充分发挥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思想,陶冶学生情操,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树立素质教育目标
教育观念是教育行为的思想引领,初中语文教育需要教师解放思想,树立素质教育理念。语文教学在掌握基本词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强化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民族文化的魅力,从中学会更多的生活道理,明白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培养健全的心理品质和性格特征。运用人文精神首先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变革学习理念,坚持素质教育,人文精神是素质教育最为根本的体现。改革优化教育教学目标,将学生的人文精神培育作为重要的目标加以落实,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还要以语文教材为依托,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更多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性格发展,弘扬民族文化,提升学生思想认识和道德境界。
例如,阅读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教师不能抓住“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反复分析,而是要在课堂上开展“于勒是不是值得同情”等话题的辩论赛,或者用现代眼光讨论克拉丽丝的势利,进一步拓展了文本的内涵,以此更好地丰富学生情感,健全人格。抓住最为基本、最核心的东西――审美观、道德观和人生观,发挥课文所固有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用高尚的思想情操熏陶学生,在学生的心灵上播撒做人的良种,寻找语言教学与人文精神的最佳结合点,在“渗透”“滋润”上下功夫,重视人文教育,实施素质教育。
二、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重视情境化教学
人文精神的运用和培养需要一定的情境,需要在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受到感染,不断体悟。精神和文化不同于知识的传授,不是靠讲解和记忆能够掌握的。而是需要一定的环境,需要一定的气氛,让学生受到情感的浸染,得到思想的共鸣,实现心灵的沟通,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灵品质,感知真善美,摒弃假恶丑。通过人物形象的再造,与艺术人物进行沟通和交流,感知他们的高尚的道德、美好的心灵和崇高的理想。深入故事情境,感知社会背景,了解时代特征,并与现实进行对比,感知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强化他们的理想和目标信念,慢慢培养自己的坚强意志、顽强毅力。
例如,阅读电影剧本《泰坦尼克号》,教师可以抽出专门的时间让学生观看电影,把学生直接带进影视情境中去,让学生获得较为直观的视觉和听觉感受,真正走进电影剧情之中,感知男女主人公的性格、思想和精神,走进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再让学生分角色来朗读剧本,并组织学生写读后感和观后感,表达自己的体会和看法。既能够加深对剧本的理解,更能够让学生获得情感的陶冶,受到精神的感染,培养学生高尚的精神品质。这样的教学不仅仅是记住词语和句子的层次,而是上升到思想和精神的层面,让学生感知人性的光辉,精神的伟大,真正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
三、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强化人文精神感悟
注重人文精神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需要重视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在具体教学环节中渗透人文精神,让学生深入感悟人文精神,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人文精神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方法和载体,需要有效的手段,才能够真正让学生感知,才能够增强教学效果。注重教学形式的多元化,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不断变化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以此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获得更为直观或者强烈的感受,慢慢体悟其中的精神和文化,达到教育的目的。
例如,古诗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让学生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感知诗歌的情感,背诵默写诗歌。这样的教学学生感到较为枯燥,而且只能记住一些知识,不能真正理解诗歌中的形象、情感,尤其不能体悟诗歌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为此,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自主感知,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再让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诗人形象、社会时代。然后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关的PPT或者视频,在激发学生感知兴趣的同时,把学生带进诗人所处的时代,诗歌创设的意境中来,让学生获得直观的感受。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感知诗歌的情感内容,揣摩诗歌的思想,体味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生活感受和人生感悟,感知诗人高尚人格魅力,学习古人的文人气质和高风亮节。再进一步让学生体会作品中的人文魅力。比如,杜甫比较有名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歌中诗人虽然背井离乡,流离失所,自身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面对如此困顿的境地,诗人推己及人,想到更多的天下百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感,这种关注苍生、心系天下的志向,感受诗人伟大的人格魅力。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师是人文教育的设计者、组织者,师生交往的本质就是教师的人文精神对学生的人文精神激活、丰富、浸润的过程。因此,初中语文教育要注重人文精神的渗透,采取有效策略,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文化魅力,促进学生思想进步,提升他们的思想和道德境界,培养高素质社会主义人才。
【参考文献】
[1]过纪伟.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J].新课程学习(上),2012(05)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学应以学生的自主性阅读为主。默读也好,朗读也罢,凡是读,都会有所收益。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没有了学生的读,效率就会无法体现,理解也就无从谈起。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是为了少讲,是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去理解、体会、感悟作者透过文本所表现的内涵。通过自主性阅读,学生能在阅读中根据已有知识而发现问题,再通过查阅工具书、向教师请教、同学间的相互交流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读,会更加深入,会成为一种自我感受,而不是灌输式的、被动式的接受。自主性阅读有什么作用呢?
一、自主性阅读,有利于培养语感
阅读能力的核心是对语言文字材料的感知能力,即语感能力。而语言是约定俗成的,语感是以感性认知为基础的,语感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是过去知识、经验在读者心中的沉淀。由此来看,语感自然是阅读能力的基础。在阅读教学中会发现,一些语感较强的学生在阅读时往往能获得言外之意,并形成自我的独特感受。相反,语感需要提高的学生停留于字面意义的理解,对文本的内涵尚难把握。
语感的获得并非朝夕之功,需水滴穿石的积累。书读多了,积累也就随之丰富了,感觉也就自然灵敏起来了,从而在读中积累,在积累中培养语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富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是以积累和沉淀语感为主的课程,语感不是物件,不是知识、教条、观念、思想,不能灌输、也不能给予,更不能复制、粘贴。语感的获得必须建立在读的基础上。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读显得尤为重要。自主性阅读以学生的自我阅读、自我感受、自我体验为基础,强调在多读的基础上,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学习语言,从而把别人的言语手段内化为自己的言语手段,把现成的语言形式内化为自我的语言形式,从而获得语感。也正因为如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提倡多读,让语文课堂成为书声琅琅的课堂。无论学生以什么样的阅读方式进行阅读,只要能读,能在读中去理解、感受、体验,就对获得语感有利。当然,除了课内阅读,还要注重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同于课内阅读,因为课外阅读在形式上不受约束,时间和地点也较为自由,更没有课内阅读的功利性,更有利于语感的获得。“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道理。
二、自主性阅读,有利于提高理解能力
“不读书,不知礼”,不读屈原,不知“路漫漫其修远兮”,不读鲁迅,不知阿Q的“精神胜利法”,也就不知国人之悲哀。凝炼的古诗词,优美的散文,跌宕起伏的小说,只有不断地读,才能在字里行间寻找到言外之意,才能逐步从文字中吸收到作者所寄予的精神,才能让自我在不断的体验中发展。就目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来看,中考试题中阅读理解所占的比例比较大,如何在自主性阅读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正确处理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阅读是主体获得自我体验的过程,体验需要主体自己获得,不能复制,不能灌输,因此,教师在自主性阅读中最好充当指导角色,以教师的丰富经验来引导阅读行为,而不要代替阅读,更不要代替体验。在教学中,教师要从读法上进行指导,比如,对小说的阅读,要抓住故事的开端、发展、、结局来进行,在阅读中注重对人物刻画的体会,注重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再如,散文阅读,重点要放在对文字的理解上,尤其是在“形散”中去找到“神”。通常,教师可以用问题来作为引导,如在《变色龙》的阅读指导中,教师以问题1.文中一开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开端)2.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伤人这一案子是如何“变色”的,变了几次?(发展和)3.故事的结局如何?(结局)4.你认为奥楚蔑洛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理由是什么?来引导学生从故事的情节上加以理解,注重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从文章中找出例证。
其次,在阅读方法上,提倡独具一格的同时,因材施教。自主性阅读既然以学生主体阅读为主,而学生个体之间又存在一定的差异,故而在要求上不应“一刀切”。对那些理解力需要提高的学生,教师要注重从生字生词和句子的阅读上进行指导,让这些学生在扫清阅读障碍的基础上深入阅读。而对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则需引导他们从自我体验开始,就文章中自己认为较精彩或自己较感兴趣的段落进行体会,甚至可以用读后感的形式来进行写作练习。当然,在学生完成课内阅读任务的基础上,教师还应向他们提供课外阅读材料。
三、自主性阅读,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
新《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等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发展以身心为标志,而心理的发展才是最终发展成熟的标志。阅读作为获得信息、提升自我的重要方式,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当今的信息时代,信息量骤增,如何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有效地获得并利用信息是关键。语文自主性阅读一直都在封闭状态中缓慢发展,学生的阅读没有真正实现个性化,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
新课改要求教学从课内和考试的束缚中摆脱出来。不可否认,在初中语文中,有较经典的文章可读。《论语》、《春》、《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木兰诗》、《背影》、《桃花源记》、《雪》、《我的叔叔于勒》……可谓古今中外,包罗万象,但教材始终是教材,所选文章经典但却不够广泛,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多提倡课外阅读。而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从传统的“只为作答”来指导阅读,转变为让学生获得丰富的体验和感悟,阅读中注重在读的基础上进行交流、讨论,在读中生发。
【关键词】作文教学;“五体验”;实践
21世纪是竞争更激烈、对人要求更严格的世纪。只有基础扎实、敢于创新的人,才能在其中得到更多的发展空间。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综合运用各科所学知识的要求。它不仅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创造思维等能力,且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但是,在实践中,许多学生谈作文而色变,每当布置作文,总是叫苦不迭。笔者对中学生惧怕写作的原因进行了新的探讨并提出了“五体验”的有效对策。
一、中学生惧怕写作的原因新探
(一)生活之“源”干涸。写作材料源于生活,但为应试,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教室里,埋头作业堆中,缺少对生活的观察,另外,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任务,缺乏观察的计划性和良好的观察习惯等,也会导致学生缺乏第一手材料的积累,长此只会形成素材储存仓库的空虚。
(二)阅读之“流”堵塞。写作中字词的积累及技巧多来自阅读。平时,学生为应付繁重的课业,极少看课外书,就算看,也只追求情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只是为教阅读而指导阅读,学生无从在阅读中得到精美语句的滋补及无法获取精巧结构的模仿。
(三)思维之“路”迷惘。思维之“路”迷惘是指学生的写作思路受到限制。它表现在:①作文教学过程单调,死板,大多沿袭老一套,由教师命题——指导学生作文,教学过程中由教师主宰,学生没有多少自,学生作文有如鸟在笼中跳,又如何能写出好作文?②老题目,旧题材重复出现。如《童年趣事》、《有意义的一天》、《我的老师》,从小学一直写到初三,学生懒得考虑其他,以致篇篇都是“似曾相识燕归来”。
(四)表达之“门”紧闭。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创设良好的氛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它也是写作的必要前提。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了训练,而到了初中阶段,大多数学生在表达上仍不尽人意。表现为“心门”紧闭,言不由衷,说话不连贯,不得体,条理混乱。在此影响下,学生作文的内容、结构、情感等肯定大打折扣。
(五)实践之“趣”缺乏。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生的心目中,作文是枯燥无味的,作文只是应付老师的布置,只是为了得到老师的分数,而不是自己主观情感表达的一种需要,因此,对实践写作缺乏浓厚的兴趣。教师不懂激发学生的兴趣,只是以强制性的手段迫使学生完成作文,更易引起学生对作文的厌恶。“看了题目皱眉头,咬断笔头开不了头”这种现象,已到了令人同情而又悲哀的程度。
以上死板的教法,无目的性的写作训练,不但浪费了学生时间,更易引起学生之反感。学生怕作文、厌作文,作文教学因此而徘徊不前。基于此,笔者尝试“五体验”的作文教学,下面谈谈具体的做法:
二、尝试“五体验”的作文教学
(一)走近生活,体验情感
吴惠玲老师说过:“要注重生活化的体验,积累鲜活的作文素材”[1]。笔者于是模仿发达国家教育实践家的作文教育方式,提前一个月,将几个作文要求布置给学生,敦促学生走近生活,深入家庭、商界、政界去观察,亲临现场协助服务;去体验,萌生各种酸甜苦辣的情感。如在假期鼓励学生到麦当劳、工厂社区等参加工作,亲身体会生活的味道。教师也可有意识地设计,组织校内外有益于丰富学生生活,体验各种情感的活动,如笔者组织学生到福建东山岛、绿岛山庄、海门等旅游点游玩;组织学生参加吃苦耐劳的攀登莲花山活动,步行到海堤的野外“拉练”活动;组织科技小实验,手工小制作等活动;组织故事会、演讲比赛、朗诵比赛等活动……让学生自由参与并切实体验,丰富学生“快乐与艰辛的情感”。这样,既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的阅历,又使其在老师悉心指导下,观察自然,了解以人为本的社会,逐渐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留心周围人事物的良好习惯,积累材料,营构体验性情感,解决临到作文时搜索枯肠,无话可说的突出问题。
(二)有效阅读,体验迁移
现行阅读教学与作文教育是脱节的。在学生的心目中认为,阅读对作文写作的迁移效应没有什么作用。因为许多学生的阅读量不少,可作文水平仍很低。因此,指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让学生体验到阅读迁移到作文之中的成功喜悦,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笔者的做法是:指导学生阅读冰心的《谈生命》,分组进行讨论,交流自身听课学习的体验,模仿谈谈“当生命遭受困难和挫折,你会怎么做?”让学生感悟到坚强、乐观地面对生命;指导学生阅读《我的叔叔于勒》,提问“你家有没有类似值得写的人物或事件?”激活大家回顾,体验亲情;布置学生课外阅读,自由选读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水浒传》、《西游记》……任选一个角度写读后感受;阅读诗词,感悟诗人人生,以“我最喜欢的诗(词)人”为话题进行创作……从他们的习作中可以看到“阅读——体验——迁移”的鲜明痕迹,学生的习作中写道:“我的身体不好,家庭也不和,这一直困挠着我,但比起保尔柯察金的瘫痪要幸运得多。因此,我要克服重重困难,在学习这个熔炉里使自己锤炼成钢”“旧时代的骆驼是为了生存,今日的骆驼,比如我的父母亲,则是为了我的成长和求学,我要学习骆驼勤奋、善良的品格,鞭策自己好好学习”“生当作人杰,死也为鬼雄,李清照,我读懂了你‘人比黄花瘦’背后的坚强,我知道女人以后的名字不再叫‘软弱’”……这样,学生体验到由“读”到“写”的迁移效果,领略到阅读的无穷魅力。
(三)多向思维,体验创新
有了生活情感体验,有了阅读迁移的体验,还得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多向思维,整合从各方面得来的材料、语言、表达方式、结构方式,在作文写作之前,进行思维活动。笔者这样指导学生:一是想清楚为什么写,二是想清楚怎样写,写什么不写什么,多写什么少写什么,先写什么后写什么,选择什么表达方式为主,采用什么结构组织材料,均要通盘考虑,让学生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历经个体的思维活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逐步体验思维创新。这是作文各个环节中最为关键的富有成效的活动。而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笔者着重从两个方面进行努力:
①训练学生的逆向思维,变方向,变角度,变途径地思考问题,摆脱思维常规、寻求超凡脱俗的感觉。如引导学生了解春蚕有无私的一面,“春蚕到死丝方尽”,也有自私一面,像所谓的“作茧自缚”;再如“这山望见那山高”,可以批评那些见异思迁,不脚踏实地的人,若反其意“这山望见那山高难道不好吗?”人要永远有新的目标,不断地追求、攀登,生命才有意义。②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多方向、多角度、多途径地思考问题,寻求对一个问题的多种正确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多种正确方法。如引导学生从“O”之外表和本质特征去联想社会生活,类比人生中的种种问题,将他们描写出来,答案是多样的:“O”象转动的车轮、像漏水之筛子,像明月,像红日,像孩子脖子上的项圈,像妈妈手上的戒指。“O”是起点,也是终点。有志者失败了从“O”开始,无志者一事无成,以“O”告终……其他的还有训练学生的比较思维,归纳演泽思维等。可见,只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收到作文创意创路创辞的新体验。
(四)流畅表达,体验交流
古往今来,许多人才虽思维力很强,但是表达能力却很差,现在学生高分低能,与表达也有关系。因此,创造性表达的激活,急待加强。教师要努力创造求真,求诚的作文氛围,尽力拓宽学生表达的时空,让学生无拘无束,打开思路,流畅地表达。如笔者经常组织学生进行课前五分钟的演讲或讲故事、朗诵比赛等;定期组织学生分类交流各自创作的日记、周记、观察记录、阅读摘要,吸收于已有用的表达方式方法,以收到互补的良性效果;组织学生自办手抄报、班报、班刊;组织采访、通信、假期社会调查、服务社区等活动;以此来激活学生的表达,点燃交流的激情,体验交流的快乐。这样,学生实践作文的兴趣方可更浓。笔者负责指导的“原上草”文学社,更是一直受到学生的喜爱和支持,每期参加人数多达两百多人。因为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表达交流的平台。学生在这里流畅地表达,快乐地交流,积极地投稿,已出版期刊35期,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了高考、中考语文科尖子的摇篮。
(五)具体实践,体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