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要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OCW 精品课程 开放课程 共享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006-03
1 高校精品开放课程现状
开放课程包括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是以优质课程资源的普及共享为目的,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途径,通过网络传播,能有效反映现代教育教学规律,帮助教师展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独特的教学方法的卓有成效的教育技术应用成果。其中,视频公开课从名师、名课出发,以教师的教学特色和人格魅力为基础,注重课程中体现的思想性及科学性,以课程的生动和新颖为生命力;资源共享课则以大学教师和学生服务主体,并辐射社会学习者,以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等为核心,构建网络教育资源共享服务体系。
在全球终身教育模式和资源共享理念快速普及的大趋势下,中国教育部于2003年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许多高校相继推出网络课程。截止到2013年7月,已累计建成国家级本科精品课程14000余门、国家级高职精品课程5000余门,积累了丰富的优质课程资源。同时,为促进国际教育资源共享,引入国外大学的优秀教育资源,并将中国高校优秀课程与中华文化精髓推向世界,部分国内高校及省级广播电视大学联合创设了中国开放教育资源联合体(CORE),策划并组织翻译、重制了大量非汉语视频课程,年点击率在1000万左右。2010年11月,网易推出了“全球名校视频公开课项目”,旨在引进诸如哈佛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的视频课程,其内容覆盖面广,涉及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诸多领域。
为“着力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广泛传播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和现代科学技术前沿知识,提升大学生及社会大众的科学文化素养,服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1],教育部精品视频公开课项目计划到2015年末建设1000门以上的视频公开课[2],首批投入建设的课程由国内“985工程”高校负责建设,在首批申报建设的213个选题中,CORE进行了初次评估,并遴选出35所高校的共计103个选题。首批投入建设的课程中,公共课的数量最多,约为所有课程的79.6%,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则占约16.5%,有4门专业课入选。[3]首批选题建设完毕后,教育部多次组织教育技术领域的专家和课程设计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审和修订。
2 高校精品开放课程的优势与特点
我国精品开放课程建设过程中的设计与实施均由对应领域的专业教师和教育技术人员组成的团队完成。一般由资深专家教授作为带头人的专业教师团队提供课程资料,然后由教育技术人员进行数字化、网络化处理。[4]随着2012年5月教育部颁布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逐步推进,精品课程共享平台已成为当下最热门的教育技术成果应用之一,作为传递能量和传播知识的新生载体,它在高校学术知识向全社会普及的过程中起到了里程碑式的促进作用。作为精品课程共享平台中资源的提供者,全国各地的高校教师在创建资源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巩固了自身的科研实力。同时,一部分具有先进教育理念、鲜明学科特色和精湛教学水平的名师,也在精品课程共享平台的帮助下逐步走进大众的视野。
3 高校精品开放课程的问题与不足
目前,我国的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已然成为一种全新的课程形态,显著地影响着人们。精品开放课程为社会大众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学习平台,不仅对传统大学,也对许多个人学习者及教学者产生了冲击。然而,与国外模式健全、运营成熟的名校公开课超过10年的发展历程相比,中国高校精品开放课程才刚刚起步,要使国内开放课程真正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3.1 “开放共享”不彻底
开放课程中的“开放”一词,对于其主要受众来说,不单代表访问渠道的开放,更应代表建设的参与、终端的通畅、学员的互动、评价的反馈、过程的监督,最重要的是理念与模式的开源和共享。在开放课的设计、制作、运营及维护过程中,积极地、动态地重组内容和结构,以实现人际智慧全面而彻底共享为目标。然而,国内现有平台对于共享的理解仍较为片面:它们的功能和定位仍停留在资源的共享上。包括资源设计、资源反馈以及资源本身在内的以理念和思维为实质的“全面”开放共享是如今终身教育平台构建的大势所趋。而共享给资源使用者的空间极小,则正是国内现有平台的最大症结所在,具体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用户接口设计不足。国内精品课共享平台仅为使用者提供了极少的接口,用户只能进行观看、付费和留言等简单动作,更深层次的动作并不被允许。平台内部用户交互渠道的缺失,才使得百度贴吧、豆瓣小组等民间论坛性质的非学术组织在学术交流方面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资源依赖预设。资源预设是我国传统课堂中最突出的特点,它在课程设计中的主要表现为:认识的统一性、含量的稳定性、过程的确定性及发展的片面性。[5]在这种模式的指导下,静态的、共性的知识传播是唯一目的。在传统教育中,这种模式对于教师来说是十分高效且相对轻松的,对于教师个人素养的要求也相对较低,但正是这种习以为常的固有模式阻碍了学习者能力的培养和更优秀的思维习惯的养成。
有效反馈的缺失。用户对资源的“干预”是如今在线教育必然存在的现象,且这种现象对在线学习资源的前沿性、创新性、综合性、多样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精品课程的使用者不应只能看到单一的内容提供者提供的信息,这种信息是稳定的,但是也是片面的、不发展的[5],用户还应看到其他用户针对共同话题提供的有价值信息,多样化的信息组合在一起,才能为使用者提供一个越来越完备的知识建构环境。
3.2 模式照搬线下
精品课程平台的最大问题并不是它较传统模式更好或更坏,也不是它能否取代传统,而是它与传统模式太过相似。国内现有的精品课程的建构多是线下教学模式的照搬和线下教学资源的堆砌,并没有将在线教育本应有的诸多利于知识获取和技能建构的特点体现出来。
学习者自我建构缺失。在线学习应与学习者个人世界发生关联,这一点在现今快节奏的在线教育中尤其明显。精品课程平台的用户对于学习内容的选择和把控已经达到了自主性和个性的极高点,任何主观上与用户的认知背景关联较疏的内容都很有可能被忽略。同时,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和学习习惯上的差异会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以及自主学习策略实施产生较大影响,而依靠针对用户学习行为特点的数据挖掘和分析并不存在于现存的大多数精品课程平台中,许多潜在学习者在还未接触到课程内容时就因种种原因终止了学习进程,自我构建还未开始就被强制结束。
多维度交互缺失。在线学习中的交互是发生在学生和学习环境之间的,它包括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以及学生和物化资源间的交流。[6]就目前的精品课程共享平台而言,这种交流或者说是在线学习的交互是不存在的。资源的使用者仅能从资源中获取信息,无法影响信息或创造信息;使用者之间也无法在平台范围内就资源进行交流;资源提供者也不能与使用者进行沟通、反馈、回应。在现有精品课共享平台中,信息流是单向的、阻断的,需要借助平台之外的力量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疏通,而这种疏通方法会显著增加在线学习的认知负担。
过程控制与结果评价缺失。在线学习过程具有自我导向性,学习成果的即时评价、学习结果的正确归因、学习进度的横向对照都能够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起到正面刺激的作用。由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领域存在目前尚无法突破的技术瓶颈,在线学习的过程控制始终无法完全自动化、智能化。实际上,对于过程的控制和结果的评价可以通过许多非内容手段进行,通过多层次预设的大数据采集和分析对学习者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控制是其中的一种方法。
4.1 学习者中心设计
以对学习者有价值为基本关注取向,在这一前提下的设计,我们可以称之为学习者中心设计。这种设计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提出的儿童中心主义。学习者中心设计的理论假设是知识与信息的“参与者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独立于主体的客观存在,它与个体的兴趣、情感和态度密切相关,需要在学习者的参与中才能生成的存在。[7]学习者中心十分强调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学习动机,为了充分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许多课程设计者已经做出了诸多努力。实际上,作为承载课程内容的服务平台,其本身的设计是值得所有平台开发者思考的。参考当前人本主义课程设计取向的特点,即:重视经验的整体性、关注学习者的本性与要求、课程从“砂模”变为“蓝图”、帮助学习者养成独特学习风格[7],我们可以发现,学习者中心设计强调如下几个关键词:自主、自由、尊重、活动。
事实上,各大电商平台依托大数据理念,对以使用者为中心的个性化需求的挖掘探索与获得的成功,值得我国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平台借鉴。这些平台通过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与使用者本地存储的Cookies一同互补地、智能地归纳出每一个使用者的内容偏好与互联网行为习性,进而为使用者提供真正个性化的、符合使用者需求的服务。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平台通过采集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和内容选择,随时依据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来进行课程结构的修订和学习进度的把控,平台在设计者的预设下智能地察觉学习者的兴趣,并帮助学习者选择最合适的课程。
4.2 过程控制与过程激励相结合
在线学习相对于传统学习形式而言,具有成本低廉、时间自由、进度灵活、几乎没有地域限制等诸多的优势。然而,在线学习却一直具有一个众人皆知的瓶颈:仅通过技术手段很难完成过程的控制与结果的评估。
事实上,这种瓶颈在一定程度上受限于平台设计者的思路。全球各地的社交网络在信息化时代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同时具备用户生成内容(User Generated Content)、馈赠型激励体系以及分享的社会化模式。表面上,使用者将自己生成的资源无私地分享给网络上的其他使用者,实际上,资源的分享者会期待着某次分享中受惠者的回赠,这种回赠有时候是启发性的点评、有时候是填补分享者知识建构空缺的信息。在这样分享的社会化模式中,使用者对于有意义内容的驱动力来自本身,因为期待着自己的对于别人来说会有意义或能够依靠自己平日的结识更多有相似甚至相异见解的同行,使用者之间的联系会被许多隐形的社会化分享的轴线绑定,整个网络在全体使用者自我实现和自我建构的过程中逐步形成良性循环的信息生态系统。
学习者的学习进程一方面由自己管控,另一方面受限于学习成果。通过特别设计的知识网络,使得学习者必须在完成了某些必要条件之后才能继续进行学习。针对不同的课程类型,学习者要达成的目标不尽相同,通过相应目标的达成和学习进程的监控,学习者可以直观地了解到自己的学习状况、剩余的学习时间等信息,学习者之间也可以互相了解到其他同在学习的“学伴”们的学习动态。通过驱力和外部约束的双重作用,保障过程控制的同时辅以过程激励,达到对过程的监管和结果的评估的目的。
4.3 构建以档案袋体系为核心的课程学习社区
目前,开放课程资源的利用率尚不够充分,由于开放共享的机制、思路和技术等种种原因,对开放教育资源的使用到目前为止依然是个体行为,资源使用者之间、利用者与资源提供者之间很少有沟通与交流。[4]基于一门课程或一个专业的网络实名学习社区能够使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就共同问题进行交流、探讨与合作,形成基于课程的兼容性较强、智能化程度比较高的平台化、社区化的学习共同体。同时,“电子学档”和“电子教档”能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分别记录学习者和教师运用信息手段表现和展示他们在在线教学过程中关于目的、活动、成果、绩效、进度、策略和反思等。以用户产生内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为核心构建的共同体能够从多角度帮助成员融入自己的角色和达成目标。以学习者档案袋为核心构建的课程学习共同体,能够帮助共同体成员更加容易了解、合作和互补,而以教师档案袋为核心构建的教师共同体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反思、交流和互动。
5 结语
当“开源”、“开放”、“共享”等时代关键词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时,开放教育也逐渐在全球范围内促成这股不可阻挡的开放运动。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发展目标中提到,要“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以及要“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作为教育信息化中的一个核心问题,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只能算是刚刚起步,要真正实现“资源人人通”、“空间人人通”,除了要在技术支撑、硬件保障、设计理念上加以实现外,还要在组织管理、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制定相应的制度与机制,这样才能更加快速地行进在教育信息化的道路上。
参考文献:
[1]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EB/OL].教高厅:教育部文件,2012,(2).
[2]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EB/OL].教高厅:教育部文件,2011,(8).
[3]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DB/OL].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工作简报,2010,(12).
[4]贾义敏.国际高等教育开放课程的现状、问题与趋势[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8,(1).
[5]胡庆芳.精彩课堂的预设与生成[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摘 要 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MOOC的特征与内涵、“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及健美操教学的模式进行论述,以想象训练理论、表象训练理论为理论基础,对MOOC平台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健美操教学的启示进行研究。
关键词 MOOC 翻转课堂 健美操教学
一、MOOC平台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健美操教学的必要性
(一)信息化社会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
在信息化社会,互联网时代的背景下,MOOC作为“互联网+教育”的产物,给传统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MOOC的诞生,犹如一场全球性质的海啸,带动了在线教育的井喷式发展。著名的希腊历史学家Plutarch说过:“思想不是一个需要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要点燃的木头”。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通过上课在填充学生大脑上少花点儿时间,而应当多花点儿时间点燃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实现呢?就是通过积极地与他们交流来实现,即积极学习。MOOC颠覆了教与学的“主从关系”,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和网络共同主导这样的一种全新的“双主关系”。在传统课堂中,教学多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接受知识,课后完成作业,交由教师批改作业。而在MOOC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观看教学视频课程、阅读相关资料,完成相应习题来学习。学习过程中,根据课堂内容完成相应练习,练习可以反复尝试,整个学习进程完全由学生掌握。MOOC为自主学习者提供了方便灵活的学习机会和广阔的学习空间,
(二)全球关注的学校教学模式――“翻转课堂”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冲击
所谓“翻转课堂”,就是教师创建视频,学生在家中或课外观看视频中教师的讲解,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的一种教学模式。即将知识的传递发生在课外,知识内化发生在课堂上。“翻转课堂”打破了传统的“老师在课上传递新知识,学生在课下内化知识”的教学模式。传统教育中,知识的内化过程放在教室外,学生碰到疑问时,由于没有老师和学生的帮助,很容易因无人协助而产生挫折,丧失学习动机和成就感,但如果把这两个颠倒过来,学习成效就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翻转课堂可以迅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这就要求教师提前将讲解视频上传到网络,学生在线上学习了新知识后,可以带着问题到线下的实际课堂中去解决问题。借助MOOC平台,学生可以在MOOC平台上提出自己在观看视频时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提问题中反映的情况安排教学活动,在实际课堂上解决问题。若是将“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到健美操等术科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在线上学习新动作,反复观看视频,带着在线上学习遇到的问题在实际课堂中解决。
(三)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普及共享是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有力保证
2003年,教育部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力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通过第一期(2003―2007年)和第二期(2007―2010年)精品课程建设,我国已建立了各门类、专业的国家、省、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提升了高校教学质量。2011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启动了精品开放课程(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计划。2015年,教育部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力图使MOOC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促进教学内容、方法、模式和教学管理体制机制的变革,给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项目目的在于切实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普及共享,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建设学习型社会。
二、结论与建议
(一)对健美操教学线上内容的构建
由精品课程授课教师负责制作的部分和学习者参与构建部分组成的。前者主内容可以用“非常6+1”来概括。“1”是指以录制“微课”视频为核心资源;“6”指与教学主题或知识点相配套的相配套的微教案、微课件、微练习、微反思、微点评、微反馈等辅教与学的内容。既有别于传统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例、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源,又是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实验内容、作业题的设计要围绕微课的内容来开展,启发学生思考,为“翻转课堂”的实施做准备。
(二)对健美操教学线下交流的构建
线下交流形式有三种:1.线下答疑,规定某年某月某日某个时间段在学校的某处进行,但只能面向少数学习者,不可能覆盖到全部;2.学习社区,是由学院教务处网教平台牵头组成或由学习者自主成立,是学习者们互帮互助的场所,也是慕课课程传播口碑的重要途径;3.“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作为线下的主要部分,指教师创建视频“微课”,学生课外观看视频,课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的这样一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不是在线视频的代名词,翻转课堂除了教学视频外,还有面对面的师生互动。课堂跃升为师生间进行知识探究、思辨、互动的场所,使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提升为核心的个性化、对话式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Z].教高[2003]1号.
[2]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Z].教高厅[2012]2号.
[3] 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Z].教高[2011]8号.
[4] MOOC对我国高校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启示[J].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2013(12):44-49.
[5]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Z].教高厅[2003]3号.
【关健词】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现状研究
一、精品课网站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国家教育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对精品课程建设中应加强的各项工作做了明确规定,也对精品课程网络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和具体内容。其中明确提出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应实现网络化管理,利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对外开放,精品课程只有实现网络化建设及管理,才能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达到开放、共享、提高的目的。
精品课程网站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的相关内容上网并免费开放,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精品课程网站建设在学校教学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增强学生和学校的互动性,加强学生和老师的沟通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探讨,给老师和学生提供一个教与学交流、共享资源的平台。
二、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精品课程网络主要内容应包括:
(1)教学资源、多媒体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图形、动画、音频、视频)、电子教学材料资源(包括教学大纲、教案、多媒体课件题库等)。
(2)教学支撑系统,包括学习系统、教学与管理系统以及在线讨论、作业、考试、评卷、辅导答疑交流模块等等。
目前,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不断深入,现阶段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高校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亟待改进和完善的地方,具体表现为:
1.多数院校的精品课程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一般采取独立开发模式,资源的共享性差,开发者不得不进行大量的重复劳动。很多课程老师在网站的开发中存在技术上的困难,因为他们一般不懂技术,即便他们有精品课程建设的热情,也无能为力,有的不得不花钱去聘请技术人员来开发网站和课件。这些开发系统,虽然功能强大,但要集中布置、集中管理,灵活性和个性化不足,且购买价格较高,一般不提供源代码,给系统升级和二次开发造成困难。因此,开发通用性强、可重用性高、易于定制和管理的精品课程网站开发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2.在精品课程网站建设过程中,大多数课程仅仅按照申报条件要求,直接将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教案、习题、实验指导、参考文献目录、部分教学录像等内容传到网上,较好的也只是把演示文稿(PowerPoint)在网上,网站的大部分内容往往只是数字化的文本,难以称为优质教学资源。
3.大部分精品课程网站都是授课教师将课程相关素材交给技术人员制作、上传网页,网页一经上传教师本人很难修改、调整、管理资源内容。这种离线式的建设方式不但增加了建设成本,而且造成了精品课程网站内容与教学素材资源脱节的现象,精品课程网站难以反映最新的教学状况。
4.多数精品课程网站都是以静态网页为主,注重教学内容的呈现,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交互性重视不够。只能浏览观看,不利于交互性网络辅助教学活动的开展。这使得教师很难依靠精品课网站来进行随时更新教学内容、在线答疑辅导、即时交流、在线考核等师生交互活动,师生参与程度很低。
5.BBS讨论区、在线论坛等反馈性模块建设还不够。网络课程需要体现网络学习的特点:共享、互动、注重创设情景等。有些网站沒有在线答疑、BBS论坛等提供给学生及用户评价的反馈性模块,并且在有这些模块网站中往往只是流于行式,有的论坛只有本校师生才能进入,可以进入的论坛也往往沒有实质性的讨论内容,普遍存在人气不足的缺陷,有的论坛只是列出了几道题目的问题和答案,大多数课程网站只有几条留言,基至一片空白,而且仅有的几条留言也往往与课程内容无关。
6.授课录像普遍存在收看不畅通以及时间太短的问题。授课录像是将本门课程的专家或教授实时授课的情况进行录像,对于需要学习这门课程的学生来说具有很高的参加价值,可是精品课程网站的授课录像普遍存在收看不畅通以及时间太短的问题,有许多网站的授课录像根本打不开,或者要下载许多插件才能打开,打得开的授课录像往往也只有一个多小时的授课内容,用户无法系统地收看整门精品课程的授课录像,而且授课录像占了大量网络空间,至使其实际应用不佳。原本通过授课录像来看教学效果,一定意义上可以适应专家评估要求,但是由于网络速度不够,无法顺畅浏览,以及不够全面系统的原因,授课录像对学生学习意义不大。
三、建议与对策
精品课程网络平台的构建应坚持系统性、全面性、标准化、实用性、可持续性等原则。为了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网上共享,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地位,各高校应关注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和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传播,促进高水平的师生互动,促进学生的实时式、主动式、协作式和研究型学习,进而实现学生成为知识主动建构者的目标。
1.加强精品课程网络技术的应用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视频公开课;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3-0040-04
视频公开课是指以高校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1]它是21世纪信息时代高校推动教学改革创新的新手段。高等学校通过开展视频公开课建设,可以实现服务社会和传承文化的社会责任,可以促进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进一步提高高校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因此,本文对当前国内外视频公开课的建设现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地方高等院校应建设什么样的视频公开课,并结合笔者所在学校探讨地方本科院校构建自己特公开课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一、视频公开课建设现状
1.国外视频公开课建设现状
国外的视频公开课建设、发展历史悠久。最早做这个项目的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2001年4月MIT宣布启动“MITOCW”项目,宣称计划斥资一亿美元将学院所有两千多门课程全部上网免费开放,允许任何人在非商业化目的的前提下使用、复制、发送、翻译和修改,这掀起了全世界开放课程资源建设的热潮。
目前最新的国外项目是2012年由哈佛大学和 MIT联合创建的一个在线免费开源大学课程项目――EdX。据报道,该项目中两所大学各自投入3000万美元。EdX平台上的课程主要是在线视频资源,同时在平台上还包括课程各个知识点的测试以及学习互动环节等。学生学完一门课程并通过相应的测试后可获得一个不同于全日制大学的技能证书和成绩。
2.国内视频公开课建设现状
国内视频公开课建设是以从上而下的方式开展的。目前国内的大学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模式主要是由国家政府部门指导和支持,高校自主建设完成,专家和师生评价遴选,社会和公众评价,并且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推广。课程建设主体主要是“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及少量具有鲜明学科特色优势的高校。我国教育部于2011年6 月颁布了题为“关于启动2011 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的文件,文件中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目标、定位、建设模式、建设要求包括拍摄制作技术标准等方面作了较详细的说明,并公布了经过专家严格评审后遴选出的103个精品公开课程的选题,作为首批次课程建设计划。2012年教育部和财政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启动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组织高校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5000门资源共享课。[2]最新的建设计划是教育部高等教育司与2013年12月发文“关于开展2014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与推荐工作的通知”,预计在2014年组织建设400门左右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类、专业导论类精品视频公开课程。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6 ― 0146 ― 02
自2003年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启动以来,在全国各高校范围内普及和推广历经了十余年的时间,为了进一步巩固和优化精品课程建设成果,“十二五”期间,教育部提出,在各高校原有精品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建设符合当代大学生需要,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精品资源共享课。通过完善与优化,使其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更适应网络传播及符合当代学生自主学习的需求,从而充分地发挥其引领及示范作用,为其他课程的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在当前国内外在线开放课程、远程教育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作为现代信息化教育的核心产物,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的启动,是教育部从大学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角度提出的新举措。《教育部关于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指出,精品资源共享课是以高校教师及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学习者开放的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网络共享课程,旨在推动高等学校精品、优质课程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1〕。
由于在教育部出台的《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技术规范和评审指标》中,对网络共享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国内大部分高校在此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多数高校尚未建立有效的建设策略和方案,建设进展较为缓慢。因此,应如何突破原有精品课程的建设模式、更新理念、创新机制,探索出符合现代高校特点的、可持续发展的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已成为目前各高校迫在眉睫的紧要任务。本文将以齐齐哈尔医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为例,重点阐述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思路,以及所采取的举措,为其他兄弟院校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
二、齐齐哈尔医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之路
齐齐哈尔医学院是位于黑龙江省西部的一所教学型医学院校,是典型的地方本科院校。齐齐哈尔医学院原有省级精品课程6门、校级精品课程20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6门,在2014年6月,我院积极响应教育部的号召,启动了精品课程向精品资源共享课转型升级的实施计划,经过两年来不断的建设与完善,已形成了具有医学课程特色与优势的基础-核心课程体系,并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认可。
(一)总体思路
1.创新教学理念
我院根据医学教育的发展,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以“职业情感”为导向的人文素质教育、以“执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素质培养、以“社会适应”为导向的身心素质养成的“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为:面向基层、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改变以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形式,建立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补充,符合现代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形势,服务地方人才需求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2〕。
2.改革教学方法
将微课、翻转课堂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应用于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着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实验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的辅助地位,转变为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更新实验项目,增加研究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的比重,使学生在既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医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战略举措
1.动员与宣传
为了更好的完成精品资源共享课初期的建设工作,达到预期的建设效果,使老师积极主动的投入到该项工作中,我院采取了一系列的动员措施。在校园网上了相关通知要求,召开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动员及布置会,传达了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布置了工作方案。在全院范围内大力宣传精品资源共享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使全院师生充分认识到,该项工作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用,发动全院师生凝心聚力,积极作为,为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设计优质网络平台
与以往的精品课程相比,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对课程的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课程设计应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要有效的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特别是实践环节,是原精品课程比较忽视的环节。我院按照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标准,重新建立了网络平台,每门课程均制作了主题定位明确,课程特色鲜明的精品资源共享课网页。优化了教学资源模块,更新了教学大纲、重点难点、演示文稿、授课录像等教学内容;部分课程根据教学特点及需要,增加了在线测试、案例教学、实验设计、病例讨论等栏目;每门课程均增设了互动空间,学生可实时在线与教师进行交流,及时的解决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3〕。
3.打造精品教学资源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不是对以往精品课程中教学资源的重复利用,而且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将原有的教学资源推陈出新,使其表达更加准确,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例如:文档语句表达要简洁、格式要规范;图片尺寸应合理,清晰度较高;演示文稿内容要准确、系统、完整,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教学录像画面及音质要清晰流畅。资源内容兼容性要强,在主流浏览器下,均可正常显示、播放及下载;知识产权要清晰,尽量使用原创作品,如转载,须注明出处〔4〕。
4.加大信息化培训力度
集中培训了课程负责人,使他们在精品资源共享课的设计、组织管理及实施等方面有所提高,帮助他们能够快速应对互联网对高等教育改革所带来的挑战,并能够对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管理提出合理的改革建议;分批培训了负责课程建设的网络管理员,使其了解国内外知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掌握信息化建设应具备的基本技术和技能,丰富了其课程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实践经验;多次培训了教学一线教师,让他们学习网络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手段和方法,使他们能够积极的参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在依托互联网辅助课堂教学的环境下,运用高超的教学智慧,娴熟的教学技能,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圆满的完成教学过程。
5.出台有力保障措施
我院已将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纳入到年度工作计划及“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制定了详细的规划目标及具体的建设指标;设置专项经费,每年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络平台的管理及完善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用于教学资源的制作、优化,教学团队中教师的学习、交流及培训,网络平台的维修与维护等;定期对团队中的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培训,使其及时获取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及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掌握教育教学中的新思路、新内容和新趋势,将这些教育理论运用到课程建设中,以提高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水平〔5〕。
(三)取得的成效
1.促进学生的个性化、自主化学习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使学生在线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了条件,让学习者体验到自主的,全凭兴趣的学习方式,其教学资源形式的灵活性,更符合现阶段90后大学生的个性需求和学习习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和“三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真正得到了确立。
2.推动智慧校园建设和构建学习型社会的进程
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与应用,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共享与协作的精神,将优质的教学资源整合到一起,实现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之间的优势互补,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满足了我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享受高质量医学教育的迫切需求〔6〕。
(四)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齐齐哈尔医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增加了精品资源共享课发展的局限性,使其建设的步伐及质量受到影响。第一、缺乏有效的传播途径。通过对在校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同学们对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知晓途径极其有限,有的同学对其用途不够了解,登录后只是简单的浏览。第二、学校网络环境存在局限性。由于宽带流量、登录地点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学习者在浏览网页的时候,不是很顺畅,经常会出现无法登录、限制访问的情况,大大的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针对在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有效的整改措施。首先,我们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及受众人群,加大校内外的宣传力度,让师生可以通过更多渠道知晓、了解精品资源共享课,使其能够真正的应用于教学、服务师生。再次,我们要以“智慧校园”、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引进先进的网络设备,改善和优化校园网络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条件及良好的网络环境。
总之,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涉及面非常广,对其进行建设、完善及研究是国家及各高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所要开展的重要课题,要将精品资源共享课可持续发展研究工作做到尽善尽美,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实践不断地探索、分析、总结、改正。
〔参 考 文 献〕
〔1〕王娟,孔亮.精品课程研究主题衍变及其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启示〔J〕.现代教育技术,2013,(08):93-99.
〔2〕方光华.综合性大学开放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3,(12):7-26.
〔3〕李海萍,龚晓群.国家精品课程共建共享研究的实践和思考〔J〕.继续教育研究,2012,(12):143-144.
〔4〕胡声洲.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与共享推动对策探讨〔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06):73-74.
关键词 精品课程 网站建设教学资源
随着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日趋完善,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材、教学资料和教案等在内的精品教学内容资源已经实现了网络化;借助将课堂教学录像上网所建立的“网上课堂”,拓展了课堂教学的形式与内涵;那些原本只能借助师生面对面的单一形式才能实现的教学服务与教学管理功能,如答疑、、测验、、教学调度、教学评价与反馈、实验室开放预约等,都可借助于网络,以一种更加便捷和更加有效的方式实现;网上实验仿真系统的开通,为学生提供了虚拟环境下的全天候实验室开放教学环境;同时,通过师资队伍、课程演变、教师赠言、教学观点等模块,间接而有效地传达了我们的教学理念和育人思想。
一、精品课程中网站建设存在的问题评述
1.重开发、轻维护
精品课程网站建设中存在“重开发,轻维护”的现象,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是为“评”而建,而非以“评”促建,成了“一评了之”的迎评工程。
2.资源建设投入力度不足
精品课程网站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重要平台,但很多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不重视教学资源建设,除了课程基本教学课件外,缺乏其它丰富的多媒体教辅资源。
3.建设技术落后、后期维护技术门槛高
很多精品课程网站实现技术落后,仍采用诸如静态网页技术搭建网站平台,内容维护必须由开发者重新更新页面才能完成。对于缺乏网站开发经验和技术的课程建设者而言,网站后期的维护和更新技术门槛高,妨碍课程自身的建设。
4.缺乏交互性、实际利用率低
很多精品课程网站缺乏在线交流、信息公告、习题答疑、博客等之类的在线交互模块,仅仅停留在为学习者提供基本资料的服务层面上,没有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无法达到网络课堂教学相长的目的,长此以往造成课程网站的实际利用率极低,不但无法实现相应的教辅功能,更谈不上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5.后期内容管理不到位
很多精品课程网站缺乏对用户互动信息的内容管理功能,给不法用户利用开放的交互平台垃圾信息提供了可乘之机,甚至造成系统感染病毒、木马,严重危害信息安全。
二、加强和改进精品课程网络建设的措施
1.科学设计和开发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
功能强大、设计合理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为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与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这就要求在“系统化”、“以人为本”和“安全稳定”原则下进行设计与搭建。系统化原则是指由学校统筹规划,使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对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整体设计,使其不仅与已有的信息应用系统实现数据耦合,同时保留各种通用接口,成为一个可扩展的开放系统,搭建由学生管理、教师管理、课程管理、教学素材库管理和互动教学交流管理等多个方面共同构成的综合平台,从而有效整合和共享各类教学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和浪费。以人为本原则是指,该平台应从教师、学生等使用者的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其需求,一方面通过拓展和强化平台功能,使其涵盖课程展示、教学活动和课程管理等方面,为他们提供高质量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简化操作,提供清晰、友好的人机界面等,为他们提供人性化和个性化的服务。安全稳定原则是指,建立与平台系统配套的安全服务机制,通过分级管理、专人维护、用户安全注册、数据定期备份、设置防火墙和配备安全性能高的服务器等安全保密措施,保证平台的有序运行。
2.将网络建设贯穿精品课程建设始终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坚持将网络建设常态化。首先要强化网络的媒介角色,即不仅要求课程的申报、评审通过网络进行,还要通过网络平台对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成果进行检查、评估和监控,将网络作为精品课程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手段。其次要将网络建设本身明确作为精品课程建设内容之一,作为申报评估、阶段评估和鉴定评估等各类检查评估的观测点和重要指标,从而在机制上为精品课程的网络建设提供动力,避免“重申报轻建设”、“重一时突击轻持续发展”等现象的发生。
3.加强宣传和专业化培训,深度利用网络平台
为使网络教学平台在精品课程网络建设中得以充分利用,并将课程建设与网络建设相统一,应重视和加强宣传、培训环节。在教师范围内,首先要通过宣传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网络建设的必要性,不断提高运用现代技术的能力和信息化素养,熟知教学平台的各项功能,使他们能够利用网络展示课程建设成果。更为重要的是,要将培训开展得更加专业和深入,引导广大教师通过加强对课程教学活动本身的研究,合理、充分地利用平台功能,从而使网络成为辅助与改善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成效的有效手段。
总之,加强优质教学成果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目标使然,而建设过程又能够使建设者与广大学科教师共同受益。精品课程建设者在对优质教学成果进行梳理、表征与组织的过程,也是对精品课程建设实践经验以及得与失集中反思、总结和提升的过程,是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跃迁,这对于建设者而言,无疑是智慧的又一次升华。而对于广大课程教师而言,则能够增加其行动的理性成分。因为精品课程网站不再是由纯粹的“产品”(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等)构成,还包括了这些产品设计的理论依据,比如,精品课程讲授内容的取舍原则、教学环节的具体安排、课程的教学设计策略、作业和问题的设置意图、教学的基本策略、教学经验和体会等智慧型资源的明确说明。显然,对后者意义的清晰表达一方面有利于提高精品课程网站其他教学资源利用的层次和水平,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提高广大学科教师自身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能力,精品课程优质教学资源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也将真正得到体现和落实。
参考文献:
[1]成昆山,李广智.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27):7703-04.
[2]肖来胜,王郑霞.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7,(16):133-134.
关键词:精品课程 设计 实现
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站是针对计算机网络教学而建立的。精品课程网站建成以后,将有效的促进网络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互动的交流平台。通过网站上“互动邮箱”与“留言板”,教师和学生可以彼此交流所教、所学的内容;通过“教学资料在线浏览与下载”模块,教师可以将该课程的多媒体资料等放到网上供学生学习,达到方便学生预习和复习的目的;此外还可以将相关的资源信息,教师信息,试验指导等信息,进一步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
1、系统功能设计
本系统利用了C/S结构的特点,将精品课程网站的开发系统移植到 Internet 上,极大地简化了教师以及管理员对于精品课程维护时的各项操作,降低操作难度,同时允许项目组多个成员同时进行系统的开发,大大提高了精品课程网站的开发效率。本系统主要包括用户登录模块、用户管理模块、在线编辑模块、师生交流、邮件发送、静态页面制作与美化几部分。
1.1 系统设计原则
精品课程网站是基于 Web 应用的系统, 采用 B/S模式和三层体系结构。系统设计是整个项目的关键环节,为了开发出一个稳定、适用的网站系统,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实用性原则。项目的开发必须结合学院的实际和专业特点,为了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 我们认为在保证实用性的情况下采取”够用原则”,对系统进行开发。
2)适应性原则。Web 应用于各种不同的浏览器环境中, 为了使系统与各种主流的浏览器版本兼容, 使用户能够方便地实用本系统,系统的设计必须遵循适应性原则。
3)安全性原则。为了解决系统运行环境所面临的严峻的网络安全威胁,在设计过程中应该着重考虑网络安全问题。
4)开放性原则。精品课程网站系统是一个追求高效共享的网络资源平台, 必须保证所有的互联网用户都尽可能能够访问。
1.2登录模块的设计
图1 登录模块的流程图
在本系统中,登录和身份验证功能相对简单。注册模块允许任何用户进行注册,注册之后可以登录。其中系统初始化时创建的系统管理员只有一个。系统管理员可以提升普通用户的权限,使其成为系统管理员。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站根据系统功能和用户身份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登录用户具有浏览与下载权限,此外还具有邮件发送功能、留言功能;系统管理员具有浏览与下载权限,邮件发送功能、留言功能,项目管理权限。图1为登录模块的流程图。
用户登录之后信息保存在 session 中,当用户想退出系统时可以关闭所有浏览器窗口、注销、或者用户登录时间超过六小时也会自动退出登录状态。并且在登录的 session 中只保存了用户的登陆名、登陆标记和登录权限。这些工作的共同目的都是增加系统的安全性。
1.3数据库设计
数据库采用的是 MYSQL5。MySQL 是一个精巧的 SQL 数据库管理系统,虽然它不是开放源代码的产品,但在某些情况下你可以自由使用。由于它的强大功能、灵活性、丰富的应用编程接口(API)以及精巧的系统结构,受到了广大自由软件爱好者甚至是商业软件用户的青睐,特别是与 Apache 和 JSP/PHP/PERL结合,为建立基于数据库的动态网站提供了强大动力。在与 JSP 的配合使用中被Linux 下 WEB 开发者称为 JSP 的黄金搭档。图2为用户数据表。
表项名 类型 用途说明
Name Char(16) 用户名
Password Char(16) 密码
Email Char(150) 邮箱
Sex Char(4) 性别
Classes Char(150) 院系
LeaveWords Int 留言数
IsAdmin Boolean 管理员标记
IsOn Boolean 启用标记
图2用户数据表
2、系统登录模块的实现
登录页面中,要求用户将用户名和密码输入在两个文本框中,“提交”则用来响应表单的事件。在登录过程中,使用了一个系统用户信息表,其中的用户名和密码作为系统登录页面的引用,以及对用户名、密码字段来进行的用户身份鉴别。密码验证是将用 MD5 加密之后的密码,传递给 JavaBean 来验证。当用户通过身份验证时,系统登录页面将主动备份用户信息。用户登录的时候也要求输入验证码增加安全性、和系统的稳定性。用户登录之后,可以修改自己的个人资料与密码设置等信息。系统的登录界面如图3所示
图3 登录页面
精品课程网站是支撑精品课程资源共享和网络互动教学的具有开放性的网络教学平台。 论文通过系统功能设计、网站实现等环节重现了一个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过程, 为高校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提供了一个可供借鉴的具体实施方案。
参考文献:
[1] 王文静,雷体南.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网站的构建与开发[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8(3).
[关键词]高校视频公开课;开发策略;开放课程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02-0054-06
视频公开课在国内社会及教育界掀起一股“淘”课热潮,引起了国内学者与相关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国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以国家精品课程为典型代表,自2003年开始启动国家精品课程计划,聚集大量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人力及物力资源,七年内建成391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基本实现课程教案、大纲、习题、实验、教学文件以及参考资料等教学资源在线开放。尽管如此,国家精品课程的利用率及其反响却没达到视频公开课之成效,因此,为了进一步与国际接轨,展示中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优质资源普及共享,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满足学习型社会的需求,教育部决定启动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并于2011年5月开始组织39所“985”高校申报首批视频公开课。本文将在概述高校视频公开课相关现状的基础上,以浙江大学为例,探讨我国高校视频公开课的开发策略、制作流程及实际案例,在实践中总结思考,为后续建设完善提供经验借鉴。
一 “视频公开课”的内涵与特点
“公开课”一词由来已久,顾名思义,是指一种公开授课的教学方式。在基础教育领域,“公开课”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即由学校组织优秀教师,在指定的班级里完成相关的课堂教学任务,并鼓励其他教育工作者在旁观摩。摄像设备的出现,使得优秀的教学公开课得以长久保存并作为学校的教学资料收藏入库。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上各种教育资源的共享进一步促进了教学交流,激发出更多的教学灵感,优秀的“公开课”资源开始在网络上广泛流传。
在高等教育领域,“公开课”有着另外一层含义。2001年4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率先启动“开放课程项目”,至今为止已开放免费课程2000余门,在线提供笔记、案例、测验、评价,甚至是课堂讲授视频等多种教学资源,任何人无需注册登陆即可在线观看或下载。这是网络时代特有的“公开课”形式,如MIT公开课主页上所说的“Help millionsreaeh their potential”,体现了完全开放、充分共享与最大限度回报社会的教育理念。
一般说来,高等教育领域的“视频公开课”属于开放课程资源的一部分,也被称之为教学视频,由于这些资源存贮于国外高校服务器以及授课语言的限制,在国内难以广泛传播。随着网易等其他社会网站的介入,这些网站集中整理国外各高校开放课程的完整教学视频,并组织翻译成中文从而消除了语言障碍,最后统一汇集在“公开课”专栏,已经形成了社会上广受欢迎的“视频公开课”资源。在这里,“视频公开课”特指一种特殊的网络教育形式,教师在自然教学环境下授课,与真实的学生展开互动,用视频加字幕的形式如实记录完整的课程教学过程,并通过网络广泛传播,与全社会共享,以满足广大社会学习者的需求。
“视频公开课”直观真实地再现教学过程,之所以具有如此重要的社会影响力,主要原因在于其所具备的如下特点:
(1)不受时空限制
这也是所有网络教育形式的基本特征,视频公开课随时随地在线开放,它几乎消除了学习者与世界名校之间的距离,跨越地理障碍及文化边界,将全世界最优秀的教育资源完全无偿地开放。使得学习者无需申请入学手续,无需缴纳学费,就可以和名校在校学生一样享受优秀的教学资源。
(2)完全真实再现
视频公开课在真实的、具有师生互动的教学环境里拍摄,教师在真实的课堂授课,面对真实的学生,随时应对真实的教学问题,完全真实地记录现场授课。
(3)教学名师的精湛授课
印度哲学家奥修有一句名言:“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大量的视频公开课都是在教师的精心设计组织下完成的,不论是课堂讨论还是教师讲授,精湛的授课技巧使得学习者像是在看一场精彩的电影,聆听智者的演讲,与大师近距离的交流,无形中将知识信息内化到知识观、价值观中。
(4)中文字幕如虎添翼
教育虽无国界,但语言仍有差异。由于国内高校学生及社会学习者在英语交流方面的限制,MIT于2003年启动开放课程后,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直到港台和大陆一些志愿者组织将其翻译成中文,降低了学习门槛,视频公开课才走出象牙塔,逐步被广大的社会学习者认识与关注。同时,该课程还为学习者提供了实用的英语听说平台,也可透过该课程了解国外的高等教育。
二 视频公开课建设的现状
1.国外视频公开课建设现状
以网易公开课(http://open.省略/)中提供的国外视频公开课为例,至今已经收录一百多门国外课程,平均每门课程有20集左右的课时,其中斯坦福大学的《健康图书馆》课时数多达76集。课程主要来源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等10多所世界顶级学府,涵盖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众多领域。网易公开课的字幕翻译工作主要借助社会力量,部分转载自人人影视、TLF等网站对外免费的字幕素材,同时还面向在校大学生招募翻译团队。仍在翻译进程中的视频公开课及时更新在“公开课最新进度”栏中,未翻译完成的课程将根据学习者投票情况来决定翻译速度。例如,早期备受学习者追捧的哈佛大学《幸福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及耶鲁大学的《哲学:死亡》,近期热门课程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家庭夫妇心理学》、哈佛大学的《计算机科学CS50》,均为全集翻译。
发达国家的文化特色孕育出了自由开放的教育,从课堂氛围到教师的教学风格,从课程主题到教学内容。初期的视频公开课多数是哲学、心理学、文学等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具有普适性,传播思想文化与道德价值观念。哈佛大学的《公正:该如何做是好》以及耶鲁大学的《死亡》两门课程突出体现了国外视频公开课的特别之处。
Michael J.Sandel教授30年前开设《公正:该如何做是好》,被评为哈佛大学最受新生喜爱的课程,他本人也是哈佛大学“最受欢迎的课程讲席教授”之一,每次均有多达上千人的选课记录,在国内实属罕见,因此他只能在哈佛古色古香的Sanders剧场开课,才能容纳选课学生以及慕名而来的旁听生。Sandel教授开篇抛出一个“两难”问题一“司机的选择”,引发学生对公正、道德以及公民权利等方面的批判性思考,如Sandel教授所说:“这堂课的难度在于,它在教你一些你已知道的事,它使我们对一些本来毫无疑问熟悉的事物,
一下子变得陌生。”问题引入,批判性思考的教学方式,与国内高校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大相径庭,50分钟的聆听让人丝毫没有感到是在“被”学习,幽默的语言,自由的课堂,严谨的逻辑,引人深思的问题,这就是哈佛大学的《公正该如何做是好》。
哲学课程历来都是死板且让人摸不着头脑的,ShellyKagan教授奉上的《死亡》课彻底改变了以往对哲学课程的看法,除了Kagan教授的教学技巧外,更多的学习者被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一身休闲装、运动鞋,双腿盘坐在课桌之上,开篇便希望学生称其ShelIy,而不是尊称Kagan教授,消除了师生之间的等级芥蒂。他授课时从头到尾小动作不断,没有讲稿,完全放松毫无拘谨地侃侃而谈,Kagan教授直言,“他的观点不一定是标准答案,只是为了抛砖引玉、激发思维灵感”,从死亡的过程,探讨人的灵魂,即在死亡过程中“幸存”的某种非物质实体,逻辑严密的展开教学,有人惊叹“像是看到了另一个世界一居然有这么有趣的哲学课!”
2.国内视频公开课建设现状
国外公开课盛行,对国内教育界施加巨大压力,迫使国内高校与教育部门做出反应,改善目前教学资源共享力度不足,利用效果不理想的现状。2011年3月,复旦大学正式与网易合作启动“网络公开课”,向全社会公开学术资源,首批推出台湾学者的四集系列讲座《执拗的低音》,虽然不是正式课程资源的开放,但是迈出国内高校向社会打开资源宝库的第一步,成为国内首个在门户网站推出公开课的大学。2011年5月,教育部《关于开展视频公开课选题申报工作的通知》,采取政府主导、高等学校自主建设、专家和社会公众评价遴选、社会力量参与推广等方式,组织39所“985”高校申报、建设首批优质国内视频公开课,并在通知附件中提供了《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历时数月的准备工作,2011年6月,教育部再次发文《关于启动2011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公布从985院校申报的213个选题中遴选出的103门课程,从视频公开课的目标定位、建设及运行机制、建设要求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并制定了《精品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国家首批公开课申报及建设工作刚落下帷幕,第二轮的精品视频公开课申报即将开始,2012年2月8日,教高司了《关于开展2012年度精品视频公开课推荐工作的通知》,决定在“985工程”高校试点建设的基础上,将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学校范围扩大至“211工程”高校及少量具有鲜明学科特色优势的高校,建设35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将以“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形式在“爱课程”网(icourses.edu.en)及其合作网站中国网络电视台、网易同步上网。
目前,我国高校视频公开课建设仍在进行中,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的视频专区(http://video.省略/)同时开通,集中展示包括自然科学、人文与社会科学、财经管理、医学、农学、工程与科学技术等六大模块的原国家精品课程教学视频。
国内视频公开课建设引起社会强烈反响。据人民日报载,西安交大的网络公开课开通首日点击量已达40640次,而在此前,只供教育网内用户使用的西安交大学术资源平台,5年点击量为316万人次,在网络公开课开通后,不到一个月,新增点击量已达105万人次。2011年7月1日,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在建设内容的第三项明确列入“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与共享”,组织高校建设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每门课程投入15万至20万元,全部课程将通过网络平台,提供给社会学习者免费共享。意见指出组织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旨在广泛传播国内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展示我国高校教师先进的教学理念、独特的教学方法、丰硕的教学成果。将视频公开课建设列入“本科教学工程”,体现了国家教育部对于视频公开课的高度重视。在世界高等教育教学方式变革的趋势下,国内高校紧跟步伐,转变传统固步自封的教育理念,与全社会共享高校学术资源。高校教学资源的开放不仅促进了校际间的学术交流,而且鼓励高校更加自信地向全社会、甚至全世界展示学术成果,激励学术加速创新,造就~批“名师名课”。
三 视频公开课的技术标准与制作流程
1.视频公开课的技术标准
在教育部2011年5月的《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中,从录制要求、制作要求、技术指标、元数据填写规范四个方面对我国高校视频公开课的开发提出了要求:
(1)录制要求:录制场地为授课现场,光线充足,且在50平方米以上;制定录制方式、设备与制作规则,建议录制采用多机位,使用高清数字设备、专业级话筒以及非线性编辑系统;规范交付格式,以及不含字母的视频格式、音频格式、及独立的字幕文件。
(2)制作要求:片头时间不超过10秒,包含全面的信息内容;课程内容与教学相关,可采取多种新式,如系列专题讲座,总讲数大于3讲;课程形式统一采用单一视频形式。
(3)技术指标:视频信号源的同步性能稳定,不低于55dB的信噪比,色调无偏色、无色差,视频电平幅度为1vp-D等;音频信号源的多声道记录,-2db――8db声音无失真,过冲、过弱,音频信噪比不低于48dB,声画同步,伴音清晰,且解说声、现场声、背景声无明显比例失调,以及对音视频网络传输格式提出具体标准。
(4)元数据填写规范:提供表单记录详细数据,包括每门课程及课程每讲信息的完整记录。例如课程信息的元数据包括课程类别、所属学科、责任教师、制作单位及版权等信息,课程的每一讲补充元数据包括关键词、标题等信息。
《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为视频公开课的拍摄制作提供了参考依据,总体上以教学为中心,同时兼顾较高的拍摄制作技术要求,制定统一标准,全面提出要求,大到统一交付格式,小到规范信噪比、拍摄环境面积等。
事实上,视频公开课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制作单位的拍摄制作技术共同决定的,《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从拍摄制作技术方面提出要求,同教师、学生共同努力以促成教学效果的达成。例如《技术标准》里提到拍摄环境采光度问题,30分钟课程内容与10秒片头,制定科学的时间比例,避免学习者较长的等待所产生的倦怠:内容形式为教学课程或专题系列讲座,至少3讲,避免形式化讲座,浅尝辄止、泛泛而谈,在后期制作过程,明确规定要删除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内容,给予制作者适当的否决权,保证公开课的教学质量。
《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明确要求采用专业级的拍摄设备,推荐使用高清数字设备,以保证拍摄质量。有人质疑:仅是拍摄上课视频,与制作专题电视节目不同,高清设备大材小用,“杀鸡焉用宰牛刀”作为本次国内首推的视频公开课,是中国高等教育走出校门、迈向世界的第一步。互联网渗透生活的方方面面,世界每个角落都可以查看上线
信息,视频公开课不仅传输我国文化学术成果,也代表着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标清和高清虽然都可以展现教师授课过程,但在呈现效果上却有很大区别,如图1所示。高清设备拍摄画面清晰、明亮,教师形象及教学内容的展示更加真实、具体。此外,同尺寸的画面内,高清拍摄的信息量几乎是标清的6倍,教学环境内的任何信息都会被记录在内,传达着教师或学生的信息,增加观看者身临其境的真实感。
《视频公开课拍摄制作技术标准》保证了视频公开课的拍摄制作质量,结合精心的教学设计,将国内高校最优质学术资源按照最严格标准的技术规范呈现给社会大众,利于我国高校视频公开课的推广应用。
2.视频公开课的规划与制作
完整的视频公开课的制作流程可分为三大步骤进行,首先高校在全校课程中筛选具有社会教育意义,适合社会公众自主学习的课程,同时考虑历年来的开课效果,能够吸引学生的课程才有可能吸引更多的社会大众:第二步上报教育部进行审核;最后审核通过的课程,财政部拨下经费,高校投入人力物力开始拍摄制作。
各高校的制作流程依各校实际情况有所区别,下面以浙江大学为例,介绍视频公开课的基本制作流程。在具体实施之前,分组确定职责,宏观统筹制作全局,组成领导工作小组、组织协调小组、技术实施小组,主要职责如下:
(1)领导工作小组制定相关的方案政策,选定课程、主讲教师并配备团队,确定任务目标与要求:
(2)组织协调小组调配相关资源,做好组织、协调与后勤保障;
(3)技术实施小组确定课程制作的风格、制定技术方案。制作片头与模版,并负责摄制的实施与质量。
职责确定后,具体任务落实到人:
(1)教育部高教司:出品人
(2)本科生院(教务处):制片人、监制
(3)主讲教师(团队):编剧、导演、主演、联合演出
(4)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制片、导演、场景布置(美工)、摄像、导控、录音、剪辑、合成。
视频公开课的具体制作由浙江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承担,包括视频公开课的前期准备、现场拍摄及后期编辑工作,具体的制作过程包括以下六步,如图2所示。
(1)课堂拍摄:实行“三选”,选场地、选设备、选方式。在教室、大礼堂、演播室中任选拍摄场地,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设备和拍摄方式,例如在演播室开课,灯光布置要确保视频图像的亮色度均匀。选用BetacamSX高清设备拍摄,以确保画面更清晰更有质感。
(2)内容整理(文稿):在拍摄之前,拍摄制作人员与组织协调小组接洽,拿到授课教师的文稿,做好内容的把关、文字整理与校对工作,便于后期编辑制作。
(3)素材剪辑(毛片):拍摄完成的录像没有经过后期编辑俗称毛片,需要在后期进行降噪等操作,优化画面、声音质量。《技术标准》中要求采用非线性编辑软件,Eduis、Avid Media Composer、Sony Vegas三类软件各有优势,例如Eduis在处理视频方面功能比较强,但一般需要板卡支持,Sony Vegas,效率比较高,便于音频处理。
(4)叠字精编(成片):加入字幕,片头片尾,美化成片效果。如片头使用AfterEffectCS5制作,增强艺术感与美感,设计与公开课一致风格,使得成片更加精致、具有专业性。
(5)合成输出(定稿):音视频合成,最后校对定稿,输出《技术标准》统一要求的MP4格式。
(6)压制刻盘(成品):刻录成光盘,送交相关部门审核。
视频公开课的制作是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合理分配人手,各司其职,各环节及时沟通接洽,有利于提升效率,进一步保证视频公开课的质量。
四 案例:浙江大学的首批视频公开课
浙江大学是我国39所985高校之一,在本次教育部关于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项目中,成功申报了首批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8门,它们分别为:公管学院余潇枫主讲的《非传统安全管理》,人文学院董平主讲的《王阳明心学》,农学院王岳飞、龚淑英等主讲的《茶文化与茶健康》,医学院郑树森主讲的《器官移植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生工食品学院李铎、冯凤琴等主讲的《食品安全与营养》,公管学院郁建兴主讲的《当代中国社会建设》,材料系叶志镇、赵新兵等主讲的《新材料与社会进步》,艺术与考古研究中心孟絮予主讲的《西方学界的中国艺术史》。在教育部《关于启动2011年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工作的通知》中,8门课程全部入选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总入选门数为103门。
随着开放教育运动在全球高校的推广,浙江大学不仅积极参加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申报,还向全社会推出了开放课程平台,该平台的首页如图6所示。
该平台目前首批推出的三门在线共享的开放课程包括《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孔子与论语》和《世界文学名著导读》,提供课程信息、教学资源、教学视频以及参考资料(如图7所示),平台管理形式参考MIT开放课程平台,无需注册登录,无需安装特殊插件,即可在线观看、查阅,部分资料提供下载功能。
浙江大学开放课程平台中首推的三门课程包含有一门成功申报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当代中国社会建设》,这是浙江大学中通识课中的社会科学核心课程,是一个全新的培养模块,该课程关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及社会建设的进程,普及中国公民社会建设意识,对当前政策形势的加深了解,是一门具有社会教育意义的课程。郁建兴教授讲课思维严谨,学识渊博,以中国社会现状为引例,引入问题,结合社会政策制度进行诠释,促进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深化认识,不仅为在校大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而且对社会学习者来说,学习理解中国社会现状将会促进其人生发展,利用社会有利政策、资源,发挥自我最大价值。此外,视频公开课面向全世界开放,对国外学习者了解中国社会提供更权威的学术平台,向全球的学习者打开一扇了解中国社会建设的文明之窗。
浙江大学开放课程平台下一步将开放更多的校内优质资源与全社会共享。
五 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思考
目前,我国视频公开课的建设正在积极推进之中,教育部门的政策、资金支持,高等院校积极主动地响应,全社会力量的大力支持,将加快国内精品视频公开课程的建设进程。高校视频公开课不仅面向全国所有高校的学生、社会大众,也会如MIT公开课一样走入国际视野,向全世界展示中国高等教育的面貌。未来的国内视频公开课将会呈现百家争鸣之态,质量决定权在社会公众手中,督促激励高校奉献最优质的学术资源。我们认为,为了建设优质的、中国特色的视频公开课,应当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课程选择
视频公开课面向全社会公众,甚至未来的世界公民,需要开放普适性课程,传播传统精神文化成果,专业性太强或需要较高基础水平的课程不利于课程的普及,不适合作为视频公开课的课程选题。例如《王阳明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沉淀的精华,视频公开课将其推出校门,面向全社会普及,传承中国优秀文化。
2.教学设计
教师作为视频公开课的“主角”,主持控制“全场”,教师对课程内容的把握,对教学的设计决定了视频公开谋的欢迎程度。借鉴国外热门视频公开课,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既要系统地、逻辑严密地组织教学内容,又要借助案例,启发学习者思考,理论联系生活,从实际中激发学生发散思考,调动课堂气氛,同时,教师放松自在的态度行为也会感染学生及观看者,拉近师生关系,更加积极地探讨、主动学习。
3.制作环境
视频公开课以授课现场为录制环境,强调真实性的同时,也注重美观。依据拍摄场地选择设备和拍摄方式,现场灯光的布置、背景的色彩基调都会影响拍摄的效果。课堂、大礼堂、演播室,不同的录制环境有不同的拍摄注意事项,例如课堂拍摄中多机位拍摄以满足教师与教案投影的拍摄需要,大礼堂中无关噪声的处理,演播室里光线的投射。
4.教学应用
视频公开课只是高校教学资源共享的一种形式,它并不能代替高校课程的系统学习,而仅仅是作为教学资源的一类辅助。国内高校在建设精品视频公开课时,需要明确视频公开课的面向对象、教育目的,从而制定课程内容以满足高校学生及社会大众需求。视频公开课面向社会大众,作为知识普及与资源共享的形式,既要满足校际问学习,也要满足社会学习者的需求。以浙江大学开放课程平台为例,将视频公开课与开放课程、网络课程、甚至是未来的移动课程有机结合,满足多重需求,不失为一个良举。
参考文献
[1]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焦建利,贾义敏,国际开放教育资源典型案例:一个研究计划[J],现代教育技术,2010,20(1):16-21
[3]教育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EB\OL]
[4][7]教育部,关于开展视频公开课选题申报工作的通知[EB\0L]
关键词 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网络课程结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18-0014-03
2003年,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启示,我国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组织实施了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目的是利用现代化的教育信息技术手段将精品课程上网,并免费向全社会开放,推进国内各高校间的课程资源共享。
网络教育精品课程作为开放教育的示范课程,我国远程教育最重要的学习资源,经过多年的立项建设,在结构规划、内容设计、技术实现上是否形成一个成熟的模式?建设存在什么问题?处于什么发展水平上?笔者通过抽样调查法以及指标体系分析法,对2010年评选的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进行现状调查和分析。
1 2010年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基本情况
1)学校分布情况。2010年评审了60门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课程,这些课程全部由45所985院校或211院校建设,没有一门课程由普通大学建设,见表1。
2)学科分布情况。60门精品课程内容涉及理、工、农、医、教育、经济、管理等九大学科。“工学类”课程所占比例最大,见图1。
3)课程可浏览情况。或是服务器出错,或是没有开放访问权限,60门课程只有47门可公开浏览。所以,对精品课程建设应用情况的调查以这47门课程为研究对象。
4)网站运行形式。47门课程,绝大部分采用动态网站形式运行,只有少数的网站采用静态的运行形式。有2门精品课程使用了双语版本:中文版和英文版。有一门课程的在线答疑系统支持4种语言:简体中文、英文、日文和繁体中文。
2 2010年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应用情况
为进一步研究这些课程的建设应用情况,结合网络课程评价标准,从以下8个指标对其实现情况进行分析。
2.1 课程内容
1)内容的模块化组织:78%的网络课程按照教材编排的章节进行内容组织,其他课程以主题为单元,将相互渗透的教学内容组成系列知识,按照内容的内在逻辑进行组织。
2)内容的呈现方式:47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呈现形式多样,其中25门课程包含了电子教案、课件以及授课录像三部分内容,15门课程包含两种教学内容,7门课程只包含了其中的一种。
3)关键知识点的呈现:65%的网络课程都列出课程内容的重、难点知识,能够帮助学习者找准目标,对症下药,提高学习效率。
4)教学内容的拓展:样本中的网络课程大都提供了外部资源链接,通过关键词可检索到多种媒体表现的有关内容,但有5门课程的拓展资源存在断链情况。
2.2 课程交互
网络课程交互包括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学习内容之间3个方面。统计发现,精品课程均具备不同程度的交互功能,使用的交互工具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统计显示,论坛是被采用最广泛的交互方式。从交互发生情况来看,调研的课程中,有3门课程的论坛没有更新痕迹,大多课程论坛发帖、跟帖量都偏少。
在学生与知识的交互设计上,部分课程不再停留在知识演示的层面上,结合学科特点开发深度交互平台。例如: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的《油库设计与管理》开发了三维的实景沙盘教学。
2.3 课程结构
网络课程的结构,“即网络课程教学支撑平台,是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指导下,进行的网络课程的总体建构”。网络课程主要通过功能模块的设计来体现其架构设计理念。综合统计47门课程,总体结构模块设计如图2所示。
2.4 学习支持服务
统计显示,只有26门课程提供了学习支持工具(包括BLOG、笔记本、计算器、术语字典等);而对于搜索引擎这一便于学生快速检索信息的方式普遍被使用;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9个学校的部分课程开发了移动学习终端。
2.5 评价环节
精品课程基本都提供了练习题,14门课程设置了动态的在线测试模块,测试大都采用客观评价方式,未设置开放性问题,缺乏基于案例和问题解决型的练习,对评价结果没有给出适当的分析及评语;4门课程设置了作业提交系统,进行作业上传,教师网上批阅。
2.6 课程导航
综观47门精品课程,采用的导航策略有目录导航、地图导航、路径导航、导航条导航等。在这些导航策略中,目录导航使用的频率最高。此外,其中10%的网络课程使用了地图导航,1门课程使用了思维导图。少数课程导航条的位置不固定问题,容易造成学习者迷航。
2.7 网页色彩
93%的网络课程整体页面协调美观,色彩的选择符合视觉心理规律。26门课程背景色以蓝色基调为主,另外一些课程选择了符合学科特点的色彩。例如,东北农业大学的网络课程《作物栽培学》使用青绿色;北京语言大学的网络课程《初级日语》使用的是樱花粉色系列。
2.8 课程特色
网络课程的设计要能够把学科知识、信息技术、教学策略以及艺术设计结合。课程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页面风格设计上,结合学科特点创设学习情境。例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网络课程《公司理财》的页面很精美,使人宛如进入公司办公室,创造良好的情境性效果。二是在栏目设计、技术实现、内容安排上发挥学科所长,突出学科优势。比如,语言学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听、读训练和情景对话;工科则利用虚拟现实技术、Flas等演示原理与过程;以及法学的案例分析、模拟法庭的角色扮演。
3 精品网络课程存在问题
3.1 规划应用不足
1)缺乏精品课程建设的理论认识,存在定位不清、缺乏总体规划,盲目建设问题。部分精品网络课程建设简单地等同于教学资源建设,把教学大纲、讲义、课件都放在网上,没有任何交互活动设计,也没有提供学习支持服务,成了“内容搬家”。
2)建设与应用脱节,课程为“评”而建,仓促应战,建完后没有发挥应有效用,成为信息“孤岛”。调研中有3门课程论坛完全没有使用的痕迹,1门课程的公告还停留在2009年。
3)自主学习资源匮乏。网络课程的建设只注重教材内容的显现,很少开发与之配套的学习资源。
4)缺乏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设计。大部分课程都过于注重教学内容的呈现,设计了包括知识演示、案例教学、模拟操作、观摩实验等知识传递方式,没有进行探究式学习活动设计。
5)开放程度不够。2010年度评选的6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只有47门课程可以正常访问。在能够浏览的47门精品课程中,很少有课程提供完整的课程资源下载,真正做到教学资源共享。
3.2 页面设计问题
1)导航不够明晰。导航系统不清,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迷航,产生一种无所适从的感觉。
2)模块划分不一致。一致性包括内外两方面,外部的一致性是指课程网站与一般网站惯例一致,便于学习者快速形成正确的概念模型;内部的一致性指网站的层次、比例、排版、内容等的一致,以避免学习者产生迷惑。如某课程栏目中的“课程学习”“经典选读”和“文学史专题参考”的划分界限不是同一标准,使得学习者的概念模型不一致。
3)结构不简洁。Web可用性专家Jakob Nielsen将“少即是多”作为网站设计的一个重要原则。有些网络课程出现重复的模块,某课程中就出现“你问我答”和“在线答疑”两个模块,很难区分两者的区别。另外,一些课程网站为显示技术含量,将许多尚未完善的功能如计算器、书签等罗列其中。
4 总结
金伯格(Ginsburg,1998)等人认为,网络课程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是通过网页给学习者提供教学材料、有关资料和网站链接;第二代是除了在网上提供学习材料外,还要求学习者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网上练习等进行异步双向交流;第三代是在第一、二代的基础上,通过网上交谈室、电话会议、视频会议等系统进行同步双向交流。当前我国网络教育精品课程建设侧重资源的数字化呈现和异步双向交互设计,而针对性的学习活动设计、支持服务提供以及促进学习深度参与等方面建设不足。总体来看,处于网络课程发展的第二阶段。
参考文献
[1]谢幼如,张伟,姜淑杰.面向远程教育的精品课程特征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8(10):60-63.
[2]宋佳琪,郑燕林.国家精品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现状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5):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