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等教育阶段体育的重点范文

高等教育阶段体育的重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等教育阶段体育的重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等教育阶段体育的重点

第1篇:高等教育阶段体育的重点范文

本刊讯 4月8日,自治区高校工委、教育厅召开全区各级各类学校“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视频动员会。自治区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秦斌在会上作动员讲话,对全区教育系统全面推进“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提出了详细的要求。活动启动后,区内各级各类学校充分结合“中国梦、广西梦、教育梦”以及学科专业特点,采取多种形式设计十大主题教育活动,把“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做到贯穿全年、覆盖全体学生。不少学校通过开展征文比赛、“随手拍”摄影作品展、树立学生先进典型、建设节约型校园、“悦读开启梦想 翰墨香飘校园”读书活动等形式,积极推进“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同时,区内各级各类学校还将“中国梦”主题教育纳入高校思政理论课和中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中,与各学科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不断渗透“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的精神内涵。(桂文)

我区“初中工程”开工率名列全国前茅

本刊讯 近日,教育部农村义务教育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布了“中西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进展情况。据悉,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区“初中工程”建筑面积达86.8万平方米,开工率达112.30%,在全国27个中西部省份中位列第一。我区“初中工程”分两期进行,总投入达8.3亿元,覆盖全区14个市。据了解,今后我区将继续整合专项投入,将“初中工程”规划与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紧密衔接,优先解决突出困难和问题,确保建一所成一所,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效益,均衡发展义务教育。(桂文)

我区全力打造“平安校园”

本刊讯 日前,全区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视频会议在南宁召开。会议提出,2013年,我区教育系统将全面开展“平安校园”和“高校安全文明校园”创建活动。要求各地各学校充分利用校会、班会、横幅、标语、宣传栏、广播、校园网等媒介,构建立体化的学校安全教育宣传平台,重点普及防震、防洪、道路交通、游泳、食品卫生、防火、防雷、防毒以及心理健康、法制教育等安全知识;充分利用安全知识手册、安全挂图、安全教育光碟等各种安全教育辅助资源,进一步扩大安全教育课堂,加强与周边治安综合治理专项组成员单位的联系,邀请地震、综治、安监、公安、交通、司法、消防、卫生、食品药品等部门负责人或专家,到校作专题讲座,继续抓好学校安全“三防”(人防、物防、技防)建设和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桂文)

我区高校确保三成学费用于教学

本刊讯 最近,我区正式印发《关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振兴广西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高校确保学生所交学费的30%用于教学,实施分类管理,走特色办学之路。《意见》强调,到2020年,我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40%,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达到100万人,形成布局合理、类型多样、层次分明、特色鲜明、功能齐全的高等教育体系;支持新建城市设置高等院校,新建2-3所工科类本科院校;办好远程开放大学;搭建终身学习平台;显著改善办学条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数字化校园和安全文明校园;完善体制机制,建立科学合理、富有效率的高等教育质量监督机制、办学水平评价机制、投入保障机制、内部管理机制等现代大学管理制度。(桂文)

我区17所中职院校成为首批“民族项目大师”培养“试验田”

本刊讯 日前,第八届全区中等职业学校技能比赛在南宁学院开幕,我区17所中职学校被选为首批“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民族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这些学校将致力于为我区培养未来的“民族项目大师”,传承我区优秀民族文化。自治区教育厅、文化厅、民委三家联动,共同建设民族文化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希望通过现代化的教育培养模式,培养各类民族产业人才,传承民族文化。(桂文)

节约教育将与教师绩效挂钩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近日,教育部了《关于在中小学、幼儿园广泛深入开展节约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要求各地中小学、幼儿园制订防止餐桌浪费的具体办法,提倡“小份、多次、管饱”的文明用餐方式;开展餐饮消费、办公用纸、家庭用水等情况的社会调查,到节粮、节水、环保等方面的社会实践基地参与体验活动,城市学校要在每个学段至少安排一次农业生产劳动;制定详细的评价办法,将学生日常节俭行为作为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与评优评先结合起来;编制学校年度节约计划,推广使用节能的照明、采暖、电教等设备设施,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细化勤俭节约条款,将节约教育开展情况作为考核校长、教师的重要内容,并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

无特长学生将不作为高校自主选拔的生源主体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日前在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讲话时强调,对于没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不足、仅是学业突出的学生,不再作为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生源主体,这部分学生可以通过高考录取体系择优录取。杜玉波要求,自主选拔录取入选考生高考总分不低于学校所在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但对学科特长等表现特别突出的个别优秀入选考生,虽未达到试点高校对高考成绩的要求,也可由高校通过专家考核和公示等相关严格程序确认,决定是否向生源所在省提出破格投档申请,经省级招生委员会批准可以录取。

学生学籍将“一人一生一号”实现全国动态跟踪管理

据新华网消息,近日,全国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建设启动现场会在贵州省贵阳市召开。会议提出,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预计于今年秋季学期实现全国联网并试运行,该系统将为每名中小学学生建立全国唯一、跟随一生的学籍编号,从小学一直沿用至研究生教育乃至继续教育,并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学生转学、升学等动态跟踪管理,为解决农村“控辍保学”、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留守学生等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提供有力支撑。据悉,该系统将涉及全国1.9亿名中小学生,遵循“一个也不能少”的原则,实现全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全面覆盖。

北京高考保障随迁就读学生接受教育的权利

据《北京晚报》消息,北京今年的高考照顾政策日前已经确定,有10类考生的高考成绩可加20分向学校提供档案,6类考生可以加10分向学校提供档案。可加20分向学校提供档案的考生包括:被评为省级优秀学生的应届毕业生;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或全国性体育比赛取得前六名的应届毕业生;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并通过全市统一测试的应届毕业生;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含)以上或被大军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烈士子女;经有关中学推荐,市教委核准,市招生考试委员会批准,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在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先进事迹、对社会有较大影响的应届毕业生;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学生干部”的应届毕业生;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区(县)级见义勇为荣誉称号的考生;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北京市体育竞赛优胜并通过全市统一测试的应届毕业生。可加10分向学校提供档案的考生包括:归侨、华侨子女、归侨子女;台湾省籍考生;自谋职业的退役士兵;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被评为“北京市三好学生”的应届毕业生;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北京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的应届毕业生;少数民族考生。

福建规定中小学安全教育课每年不得少于12个课时

据《福建日报》消息,近日,福建省教育厅出台了《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定中小学每年开设的安全教育地方课程不少于12个课时,要求做到课时、教材、师资“三落实”。《意见》要求,公共安全教育应以中小学生防地震、防火灾、防溺水、防台风、防踩踏、防中毒、防盗抢、防治安侵害等安全知识为重点;小学要以游戏和模拟为主,初中要以活动和体验为主,高中要以体验和辨析为主;学校每学期应至少开展一次应对地震等自然灾害以及消防逃生等突发事件的应急疏散逃生演练。《意见》规定,对工作不到位、课堂教学不落实、教育效果不明显的学校,要进行责任追究,取消其平安先行学校和学校安全标准化评选资格。

德国职业教育施行“双元制”教育模式

据《中国青年报》消息,德国职业教育日前开始施行由学校与企业共同构建的“双元制”教育模式。该模式是先由企业根据需要向社会招聘学徒工,与该学徒工签订培训协议,帮助学徒工在职业学校报名注册。学徒工一半时间在企业实习、工作,一半时间在职业学校接受专业理论及公共文化课的学习。学制一般为两年到三年半,学徒工通过行业协会主办的考试并获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即可毕业。在该模式中,职业教育的大部分开销由企业承担。

第2篇:高等教育阶段体育的重点范文

职业协会、社会团体和企业则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运营自己的培训机构和发展特殊职业来筹措资金。2000年的一份调查表明,“企业投入职业培训的净花费达 48 亿瑞士法郎,学徒生产产值则达到52亿瑞士法郎,企业因此净赚4亿瑞士法郎。”

3.课程设置,与时俱进。中职学校中,学生在校内虽然每周只有1~2天的课程,但是课程并不会因此而减少,通识课程包括德语(或法语、意大利语)、商业学、经济学、体育等课程,还要学习专业基础知识、专业设计等专业类课程。瑞士的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瑞士职业教育专业的发展与转变,主要市场为导向,兼顾企业发展、人口变化及学徒的兴趣。目前,瑞士的职业学校提供了200多个可供选择的职业方向,各产业中都有炙手可热的专业。

4.师资培养要求高。职业教育的师资分为三大类:①通识教育教师,主要在校内教授通识、基础课程;②专业课教师,主要在校内或者行会培训中心教授专业知识;③实训教师,主要指企业中指导学生实地操作实践的师傅。各类师资的培养,都必须经过不可或缺的两部分,一是经过大学学习,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或从实践中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由SFIVET培养教育学、教学论方面的知识。通识教育教师主要由大学培养,同时必须接受由SFIVET组织至少300个学时的教育培训。专业课教师一般要求高职或大学毕业,并要求至少有两年的从业经历,通过SFIVET的至少600学时的任职培养。实训教师则要求取得师傅资格并且至少有两年的实践经历,同时完成100学时的教育学方面的培养。

三、瑞士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1.适时分流,合理选择生源。我国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后,若继续求学,可以选择普通中学或者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等专业类中学。学生主要依靠学习成绩来确定自己将会如何深造。我国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将所谓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的“三校生”和参加全国普通高校统一招生考试的考生没有区别对待,教学上采用相同的教材和进度。同时,也没有区分细化高考,仍旧按照高考的成绩来划分选择普通高校还是高等职业院校。无论是中等职业教育阶段,还是高等职业教育阶段,都可以借鉴瑞士的模式。在中等教育阶段不以成绩分流,而是充分考虑学生意愿及市场需求。在高等教育阶段,可采取与瑞士相同的方式录取生源,普通中学学生选择高等职业教育需进行附加考试;反之亦然。这样就能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及人力资源。

2.因材施教,注重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现今的职业教育已经不能仅仅停留在满足学生的求职需要层面上,而且要负责地为学生的今后发展提供必要的可能性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知识内容陈旧、技术老化、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等问题。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问题,即使找到工作也要重新进行岗前培训。然而,“由于当前教育体制的影响、合作双方利益驱动力度不大、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等原因”,致使校企合作缺乏长远有效的保障。但要做到因材施教,发展职业教育内涵,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开展校企合作。只有使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在师傅的指导下进行实践,才能掌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学会生产制造的核心技术,跟上技术更新的步伐。作为培养人才的机构——学校则需加快教材改革,使理论不再空洞地凌驾于过时的技术之上,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实践中有的放矢,在培训中更快适应真实的工作环境。

3.改变师资力量,充分引入现代师徒制。目前,我国国内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着来自行会、企业的师资力量不足,通识教育教师职业技能欠缺的弊端。笔者认为,仿照瑞士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方式是实行二元化的现代师徒制的必经之路。可以将文化课教师交给师范院校培养。专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交给大学培养,而师范技能则在取得专业资格后进行集中培训,或者要求有一定的实习或从业经历。企业师傅则重点强调专业技能、实践操作技能,要求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进行教育、教学方面的集中培训。如此,每类教师的要求侧重点都有所不同,但却都可以在岗位发挥最好的效果,将个体的“双师型”教师发展成“双师型”团队。

参考文献:

[1]楼世洲.高等职业教育研究[Z].

[2]陈利.瑞士学徒制职业教育模式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3]曾凤春.瑞士职业教育体系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

[4]高静.瑞士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特色及启示[J].江西:职教论坛,2008,(2).

[5]周满生.瑞士、德国职业教育的几个特点与趋势[J].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2).

第3篇:高等教育阶段体育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教育机会均等资源配置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在教育领域的延伸和体现,其最基本的内涵是教育机会均等,实现教育公平,实质就是实现教育机会均等。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普及和政治的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教育民主化的重要指标,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

教育机会是指受教育者发展的可能性空间,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教育机会的不同将导致受教育者未来可能发展结果的不同。因而,教育机会是否公正,将直接影响个体和社会发展是否公正、合理。教育机会均等的内涵包括起点均等、过程均等和结果均等三个方面。起点均等是指人们不受社会、经济、种族、信仰等背景和条件的限制,都平等的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即入学机会平等。过程均等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人们受教育的年限、接受的教育内容和享受的教育资源是公平的;结果均等即保证每个学生在接受教育后都有成功的机会,这里的成功是指充分开发学生的个体潜能,并不是要求所有的学生的学习结果相同。

二、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的主要表现

我国在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完善教育政策,并加强法制保障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进而促进教育机会均等。但是,目前我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还存在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我国现阶段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入学机会不均等

在我国,入学机会的不均等主要表现在城乡之间、性别之间、不同阶层之间;在不同的教育阶段,主要表现在中等和高等教育阶段,尤其是在高等教育阶段。以高等教育的收费制为例,1997年,我国的高等教育收费制全面展开,成本的分担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降低了入学标准,但对于家庭而言,教育成本增加了。从事1990年到期2003年,国家财政性经费投入占整个高等教育投入的比例从无到有,其中预算内拨款从88.6%下降到44.7%;而非财政性经费投入则大副增加,特别是学杂费所占比例从1.7%猛增到29.3%;家庭开始分担教育成本。[1]家庭教育支出的增加,使得贫困家庭无力支付学费,贫困家庭出身的学生上不起学,这对于贫困学生来说可能造成的结果是入学机会的不均等。

(二)教育资源配置不均等

在教育资源的配置方面,我国各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受教育群体间还存在较大的差异,尤其是在教育硬件资源如教育经费投入,校舍建设、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硬件资源上。城市中小学基本配有小型图书馆或图书室,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却不具备这这一条件,偏远山区的农村学校图书资源更少,学生阅读的课外书数量远不及城镇学校学生,在体育设施和实验仪器的配备上,城乡中小学之间同样存在较大差距。

城乡学校的教育投资也存在很大差异。以2002年为例,全社会各项教育投资为5800多亿元,而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却只获得了其中的23%。2003年的《中国教育绿皮书——中国教育政策年度分析报告》显示,2001年,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只享有全国义务教育经费的31.2%,农村义务教育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仅为城市平均水平的三成,约一成的县初中财政预算内公用经费为0。与此同时,大量的农民工进城,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也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2]

(三)学业成功机会不均等

随着教育普及率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教育机会均等问题的关注,越来越集中到成功机会是否均等上。目前,学生学业成功机会的不均等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不同地区之间教育质量、大学录取分数线相差较大,女生的学业成功机会较少,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学业成功机会不均等。我国学业成功机会的不均等特别表现在高等教育的入学机会上。就拿比北京市和河南省作比较,北京市高校云集,数量远多于河南省高校,北京市人口数量又比河南省少,北京市的高考录取分数线低于河南省,两地的学生学业成功机会存在严重不均等。

三、促进教育机会均等的对策

(一)建立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机制

要实现教育机会均等,必须建立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机制。建立均衡机制并不是实行教育资源配置平均化,而是科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使资源面向全体受教育者,实现公平竞争。当前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部分原因是由我国的教育制度和政策造成的。就制度而言,实现教育资源的平等配置,当前必须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从“城市倾向”向“城乡共同发展”转变,在义务教育和非义务教育之要确保国家对于义务教育的投资高于对非义务教育的投入,在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要确保任何时候国家对基础教育的投入都要高于对高等教育的投入。对于不同的学校,包括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研究型高校和非研究性高校,要提供他们同台竞争的机会;义务教育阶段对于不同的人群体,比如流动儿童、贫困地区的儿童、残障儿童,要经他们同等的国民待遇。[4]

(二)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要实现教育机会均等,首先要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我国已实现九年义务教育,但我国的义务教育发展水平还存在较大的不平衡,区域间、城乡间、群体间、校际间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经费投入有较大差距。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加大对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偏远乡村、薄弱学校的帮助和扶持,制定优惠政策,重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机制。

(三)加强教育法制建设

教育法制建设是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环节, 也是保证教育机会均等的重要手段。加强教育法制建设,用立法手段,把国家有关教育公平的方针政策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 使之成为国家的意志并由国家保证其强制实施是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机会均等的有效措施。要加强教育法律法规建设,首先必须重视有关教育公平的法律法规的制订实施,虽然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但有关教育公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教育部门和立法部门应重视有关教育法律法规的制订实施。其次,完善教育法制的监督机制、加强执法力度,对我国的教育不公平及教育机会不均等问题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再者,加强对教育公平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有关的法律法规知识,使人们懂得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教育权利。

当今社会, 教育国际化、现代化、民主化等特征日益显著,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促进教育公平是当今教育发展的根本趋势。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 它涉及到教育资源配置, 教育政策制定, 教育管理等过程。这需要政府、学校和社会力量的通力协作,采取多种措施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促进教育公平,促进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和民主编.新编教育社会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85.

第4篇:高等教育阶段体育的重点范文

一、本届政府社会事业发展目标全面实现

*年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预计为3.7‰,本届政府任期内人口自然增长率稳定地控制在4‰以内,圆满完成了控制在5‰以内的预定目标。“两基”人口覆盖率提前一年达到100%。到*年底,预计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4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2%。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38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分别超过预期目标的38%和26.92%。2003年以来,城镇累计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00万个,指导和帮助8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下岗失业人员从2002年的33.86万人下降为目前的16.6万人,提前实现了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不少于当年新增下岗失业人员数量的目标,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预计为4.0%,五年内均低于4.5%的控制目标;2003年以来,全市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达210万人,超额完成了预定目标。

二、*年社会事业领域统筹城乡发展取得初步成果

(一)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社会事业领域供需矛盾得到一定缓解

统筹城乡教育事业发展取得新成效。*年,“两基”工作顺利通过国家督导检查,实现历史性跨越。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初中校舍改造工程、远程教育工程顺利实施,重点解决了困扰基础教育多年的黑板、饮水、卫生校园、免费看电影等问题。高中阶段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增加,培养规模进一步扩大。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教育比例达到84%。高等教育实现由量到质的突破。新增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3个、二级学科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通过加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两免一补”力度,出台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办法,落实资金5.5亿元资助就读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发放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1.1亿元等方式,进一步健全了教育资助体系。

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医疗保障水平提高。新增6个初级卫生保健达标区县,全市有24个区县(自治县)基本实现2001~2010年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纲要阶段性目标。完成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120个,创建规范化卫生院82所,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前3年实现了全覆盖,参合率达到76.9%。农村卫生综合配套改革“黔江经验”开始在全市推广,深化农村卫生运行机制改革措施初见成效。社区卫生建设进一步推进,至*年底,全市有37个区县(自治县)开展了社区卫生服务,建成社区卫生服务机构515所,服务人口约650万。双向转诊、收支两条线等多项社区卫生综合改革试点开始启动。

基层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逐步完善。乡镇文化站和村级文化室建设项目有序推进。农家书屋图书配送工程全面启动,完成全市300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农家书屋图书配送工作。完成*~*年度10323个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任务。*市农村惠民数字电影院线有限公司成立,农村电影惠民工程按照“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农民受惠”的原则继续推进。以“全民健身登山步道”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两江四岸”健身长廊工程顺利推进,完成了1000个行政村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任务。

完成新建2000个村级社会公共服务中心和1000个村级社会公共服务中心设备配置。农村五保家园建设扎实开展,完成493个建设项目,新增床位4930个。社区建设顺利推进,完成了70个社区服务站建设。选择了13个区县启动了农村社区建设试点。

(二)扩大就业战略成效显著,社会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统筹城乡就业工作目标顺利实现。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26万人,完成年计划的130%,指导帮助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15万人,完成年计划14万人的107%。全市农村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42万人,完成年计划40万人的105%。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金提标工作顺利完成,102.08万名退休人员受益,平均每人每月增加了176.68元。有21个区县(自治县)开展了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参保人员达35.2万人。农民工养老保险试行办法已于7月1日施行,*年底全市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将达到10万人。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办法于10月1日施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的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三)提升城市综合实力的社会事业重点建设项目有序推进

大学城建设顺利推进,当年完成投资15亿元,竣工校舍100万平方米,累计入住师生8万人。红岩魂广场二期工程、*图书馆等相继建成投入使用,*大剧院、国泰艺术中心、*科技馆、*川剧艺术中心等在建工程顺利推进。市竞技体育中心(市运动技术学院)、*自然博物馆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市中医院迁建一期工程、金山国际医院VIP部、市胸科医院升级改造工程、市疾控中心综合实验楼等医疗卫生重大项目全部完工,急救中心门诊住院综合楼开工建设。

(四)精品战略顺利实施,旅游市场持续繁荣

总投资113亿元的“五方十泉”项目全面开工,云南柏联SPA、国旅联合颐尚温泉等国内知名温泉旅游企业成功落户我市,长江三峡“7+4”旅游资源整合顺利推进,武隆喀斯特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渝东南民族生态旅游带建设开始启动。“生态旅游主题年”主题旅游进一步激活全市旅游市场。预计全年旅游接待总人数将达到808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8.13%,旅游总收入将达到443.1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8%。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76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为3.7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6.04%和21.71%。

虽然近年来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就,但是,相对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而言,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需求与供给在质量、结构上不对称。由于我市的社会公共产品和服务上档升级的力度和速度滞后于居民消费水平,导致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社会保障等领域供给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消费需求。二是社会事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仍然突出。运行机制不畅、资源的充分共享和有效利用程度较低。三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平衡。城乡社会发展水平差距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保障水平差异大,三大经济区公共产品和服务的现状极不平衡。这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三、*年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思路和目标

*年将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精神、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重要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社会事业发展将立足于全面贯彻落实*精神,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按照“一圈两翼”发展战略的总体部署,推进以全民教育体系、基本医疗卫生保健体系、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社会发展政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努力提升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缩小城乡和地区之间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逐步有效推进全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基本保障的能动作用,推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年社会事业领域主要发展目标为:全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831万人以内,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30%以上的中小学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达到86%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全市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6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0%。城镇新增就业岗位22万个,新增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40万人,城镇登记失率控制在4.5%以内。

四、*年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市

以中小学标准化建设为抓手,统筹实施农村初中改造、教育信息化建设、农村教育扶持等各项工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进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普及率达85%以上。加大“一圈”对“两翼”的带动和扶持,组织“一圈”100所优质学校对口支援“两翼”100所薄弱学校。

加快实施普通高中新建和改扩建工程,进一步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提高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加快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新建国家级、市级重点中职学校3所和县级职级中心3个,启动区域性实训基地建设,增强服务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实施紧缺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完成紧缺技能型人才培养10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0万人的任务。

加快大学城及高校基础设施建设,深化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改革,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学城入住学生总数达到10万人,全市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63万人。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推进国家级和市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精品课程以及工程研究中心建设。

(二)健全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加强城乡基层卫生服务设施建设,继续推进20个县级医疗机设和137个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继续探索促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有效措施,合理布局和整合壮大主城区医疗卫生资源,加强区域中心综合医院建设,增强区域辐射力。新建设9个医学重点学科,20个医学特色专科、10个医学重点研究室(工作室),提升全市医学科研能力。

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出生缺陷干预,新生儿出生缺陷率控制在3%以内。继续抓好中心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建设,确保70%以上的育龄人群享有初级生殖卫生保健。继续抓紧抓好农村计划生育部分家庭奖励扶助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两项制度试点工作。继续抓紧抓好“关爱女孩行动”试点工作,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

(三)推进文化设施建设,搭建文明风尚平台

着力推进重大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建成市川剧艺术中心,继续推进市体育竞技训练中心(市体育运动技术学院)、*大剧院、国泰艺术中心、*自然博物馆等重点工程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流动文化服务车“六大工程”。继续抓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力争组织群众体育活动100万人次。建设并争创全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和户外营地。继续推进文化体育事业和文化体育产业进一步繁荣。

(四)完善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和救助体系,增强社会保障能力

总结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试点经验,扩大试点范围。大力推进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统筹,力争农民工参加大病医疗保险人数达到6万人。研究制定征地农转非人员社会保险办法,尤其是解决农转非人员的养老保险问题;大力推行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研究制定无用人单位的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的办法,争取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万人。积极扩大农民工失业保险覆盖面,使全市农民工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到12万人。进一步规范农民工工伤保险,提高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覆盖率。探索建立城乡低保制度接轨联动机制,巩固应保尽保成果。

积极推进残疾人、儿童福利服务事业。完成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市儿童福利院爱心家园儿童生活楼建设项目,分别启动1~2所区县级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儿童福利院设施建设项目。继续实施国家社区建设试点工程,继续抓好村“五保家园”建设,改扩建乡镇敬老院20个,修建1000个五保家园。入住率达到80%,集中供养率达到55%。

(五)以解决农民工就业为着力点,实施统筹城乡就业战略

大力实施“充分就业社区工程”,建立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消除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推动库区就业工作取得新突破,在“招工”输出的基础上,逐步加大“招生”输出的比重,大力促进库区劳动者到对口支援省市转移就业。以推动农民工就业为切入点,以提高农民工就业稳定率为目标,统筹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工资支付保障金制度,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维护。

(六)着力打造旅游精品,推动旅游市场持续繁荣

第5篇:高等教育阶段体育的重点范文

摘要:新升民办本科院校的转型是指近几年刚刚升入统招本科的民办高校在教育教学模式上的转变;由原来的高职高专教育模式走向应用型本科教育模式是新升民办本科院校实现其社会价值的必然选择;转型的内容涉及人才培养定位、办学功能、组织结构与师资培养等方面,转型的指导思想是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关键词:新升民办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比较优势;竞争优势

1.新升民办本科院校转型的目标

近些年,我国高新技术发展迅速,产业不断升级,市场对劳动力整体的技术与职业素要求越来越高,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知识与技能兼备的高层次技术应用性人才。党的十七大提出,要“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科技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明确将高技能人才培养列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为高职教育的改革与可持续发展注人了新的活力,应用型本科教育已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从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新升民办本科院校”,其前身多为高职高专院校,它们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特有的办学模式,如“理论必须够用,关键注重实用”,这种培养模式的优点是学生的动手能力强,但缺点是基础知识不扎实、发展后劲不足。升格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后的培养目标是,面对现代社会的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工程领域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岗位,直接从事解决实际问题、维持工作正常运行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他们最大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他们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

1.1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满足大众化教育的需要

按照马丁・特罗提出的高等教育“三段论”:高等教育毛人学率低于15%为精英教育阶段;15%-50%之间为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普及化阶段。2005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人学率达到21%,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已进人大众教育阶段,高等教育已从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边缘走到中心,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比例越来越高,要求为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这正是应用型本科教育一个重要的外部发展条件。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必须走“内涵与外延发展并重”的道路,应用型本科教育就是高等教育普及的一支重要新生力量。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将高技能人才培养列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主要应是应用型本科和高职教育培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新升应用型本科院校将有利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

1.2应用型本科教育是“新升民办本科院校”实现错位办学的需要

这些新升本科院校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如何在高职高专院校和“老本科院校”的夹缝中求生存的问题。为了实现与“老本科院校”的错位办学,加快内涵与外延建设,以利于实现由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转轨,“新升民办本科院校”在重新定位的过程中提出在保持原有办学特色和传统的基础上,举办应用型本科教育。2001年,部分“新升本科院校”成立了“应用型本科教育协作组”,正式提出将他们这种类型的高等院校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实施应用型本科教育。

1.3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布局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基本可以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学院、高职高专院校等类型,从现有这些高校的办学定位和学科专业设置看,与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特别是与支柱产业相适应,具有自己品牌和特色的应用型本科层次高校还相对较少。

2.新升民办本科院校转型的指导思想

民办高校从专科层次到本科层次的飞跃给予了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更大的信心与契机,然而民办本科院校新一轮的发展也面临着巨大挑战。伴随着经济的转型,中国正在从学历社会走向能力社会,对文凭的过度依赖在弱化,教育消费越来越理性。在此背景下,现代化的校园和低廉的学费不再是民办本科院校竞争的优势,学士乃至硕士学位授予资格也不是其赢得竞争的资本,招生与就业的营销策略更不再是民办本科院校独领的有效手段。在高等教育变革的时代,人们对高品质民办大学有了更多的期待。民办高校生存的政策环境也在改善, 例如,陕西省从2012年起政府每年设立3亿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浙江、上海等地也都为高水平民办高校的建设提供着各种财政支持。民办本科院校只有真正有了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民办高等教育新的跨越,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格局才能真正形成。所以,新升民办本科院校转型的指导思想是从办学的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2.1比较优势与民办本科院校的跨越式发展

比较优势原本是贸易经济学所使用的概念, 是指在经济交往中利用自己的要素禀赋优势寻求最佳发展方向和获取最大利益 。在民办高校发展战略中, 比较优势理论主要是指民办学校凭借自身的民营机制,不断寻求最适宜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途径。通常来说,负债经营、盲目扩张规模并非学校组织发展的最有效策略,但是,在高等教育供不应求、公办高校改革又十分滞后的背景下,民办高校利用了教育市场信息的不对称和求学者的盲目,通过以市场为导向的负债经营、利用低成本扩张实现规模经济、以市场为导向灵活设置专业、凭借封闭或半封闭式管理保障教学秩序等模式运作化危为机,凸显了比较优势实现了自身的发展。

2.2民办本科院校建立竞争优势的必要

民办高校从非学历教育到学历教育的办学层次提升是基于其自身机制的相对优势。民办本科院校新的跨越则需要通过建立核心竞争力以保持自己的优势。上世纪80年代,以波特的理论为代表的西方企业战略理论强调追求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指当一个组织实施一种同类组织无法复制或难以模仿的价值创造战略时形成的优势。民办本科院校在充分发挥已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必须通过调整资源配置、优化组织结构,实现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型。

3.新升民办本科院校转型的内容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新升民办本科院校必须迅速实现转型。那么新升民办本科院校主要在哪些方面进行转型才能建立自己的竞争优势呢?

3.1办学定位的调整与内在价值的重构

应该说,人们对大学的期许是一样的,无论是公办大学还是民办大学都应该注重内涵发展。民办本科院校的竞争优势最终应该来自于其作为大学的品质。对于新升民办本科院校来讲,最为重要的是把学校当作教育来办,而不是当作企业来办。办学校固然需要企业家精神,但这不等同于把学校当作企业来办。新升民办本科院校要想走向卓越,必须回归教育本原,也就是要关注学生,关注人的成长与生命的价值。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这一关于教育发展人的能力、完成人格的两大功能是对传统“大学”理念的现代诠释。然而,现代的民办高校太注重所谓技能的养成,导致教育“目中无人”。有一个媒体采访西安欧亚学院胡建波院长,问“您觉得中国民办教育最缺的是什么,最不缺的是什么?”他回答说:“了教育工作快30年了,教育最缺的就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最不缺的是急功近利。这就是我对现今教育的一种看法。所以我理解的民办学校实力首先是看这个学校的办学理念。”

民办院校办学层次的提升给予其最重要的反思就是要回归到人的教育上,而不仅仅是“把每一个学生训练成能胜任某一个岗位的技师”。 应用型本科教育固然强调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能力,擅长技术的应用,能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具体技术问题,成为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但民办本科院校必须关注学生的心智成长,注重培养学生广阔的知识视野,促进其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个性的完善。这是大学的理想,也是大学品质的一部分。诚如雅斯贝尔斯所言,“教育的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创建学校的目的,是将历史上人类的精神内涵转化为当下生气勃勃的精神,并通过这一精神引导所有学生掌握知识和技术”。民办本科院校不是不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是不能让教育的内涵仅仅局限在实用的技术教育。教育离不开必要的技术技能训练,但训练是为了涵养人的整体智慧,而不是把人当做训练的机器,使训练成为与人的心灵隔离的异己的活动。尽管知识技能的传授不可缺少,但真正的教育必须超越于此而上升到培育人的精神、安顿人的心灵的高度,以接近教育的本质。哈佛大学作为一所私立大学,之所以被看成是美国国家历史的象征,是因为它所展示的既有教育上的意义,也有文明、文化、历史的意义。能否找回民办本科院校应有的价值定位、重塑大学之魂是当下新升民办本科院校能否实现顺利转型的关键。

3.2办学功能的转型

专科院校的主要功能是教学,而本科阶段除了教学之外,增加了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功能。这是本科院校相对于专科院校在办学功能上的拓展。

本科院校要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意识,使他们掌握基本的科研方法,因此学校必须强调科研功能。本科院校具备科研的有利条件,集聚了大量科研工作者,有先进的实验设施,社会对高校科研工作也给予了较高期望,本科院校有义务为国家和社会科研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发挥,主要是利用自身在科研上的优势,通过参与社会经济技术活动,推动科学技术进步来服务于经济的发展。新升民办本科院校在应用技术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其应该立足于地方、立足于区域经济发展,在为地方培养各类人才的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服务于当地的经济建设。学校可以与地方经济、科技、文化等领域建立一种双向作用的伙伴关系,实现产学研结合,把学校建设成为地方发展的思想库、地方高新产业的“孵化器”和技术改造创新的服务站,成为地区的教育文化中心。

3.3组织结构的转型

“结构随战略而变”是管理学中的一个基本观点,组织结构只有根据战略的改变而灵活变化才能够更地完成组织的使命。大学组织结构的调整同样要从这个原则,当大学办学规模扩大和办学层次提以后,大学的组织结构也需要随之发生变化。由于办学目标、功能的不同,导致本专科院校在组织结构的许多差异。例如,专科院校的行政组织结构是学校到学系和教研室,学校决策权力比较集中,学系和教研室作为教学的微观组织,仅仅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其他决策,自身决策权有限。而在本科高校中,学校的行政组织结构是学校到学院,学校的决策权力分散,重心下移,学院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自己的决策权力,在课程安排、师资引进、教学计划等方面都有较大的自。

除了学校基本结构不同之外,本科高校还有许多专科院校不具备的组织结构,如大部分专科院校都没有科研处,而几乎所有本科高校都设有科研处。这也是对学校科研功能的回应。同时,大部分本科学院还设立许多专职的学术研究机构,如各种研究中心和研究所等。

除了固定的组织机构,本科院校还有许多横向的教学科研课题组或项目组,这些课题组根据特定的研究目的而设,科研任务完成后便结束,具有很高的灵活性和应变能力。项目组可以把一批不同学科背景、不同技能的人组织在一起,这样可以实现横向联系,也便于集中各种专门的知识和技能,这也是本科高校在组织结构上的一个重要特征。

3.4资源要素的转型

资源要素的转型包括师资、各类科研用房、图书设备、实验设备、体育场馆等各类教育教学资源的转型。资源要素的转型是新升民办本科院校顺利转型的硬件基础,在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各类资源要素的转型中,师资的转型最为重要。

师资是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必然要求师资队伍的相应调整。本科院校较之专科院校师资队伍的不同,一方面体现在师资总量的提高上,以适应办学功能拓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对师资的学历和职称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之所以强调高学历、高职称的学术型教师比例,是因为本科阶段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需要通过学校的科研活动来培养,只有教师具有学术研究的意识、能力,才能够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新升民办本科院校和老牌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有所差异,新升民办本科院校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新升民办本科院校在提高学术型师资比例的同时,还要注意“应用型”“、双师型”的师资比例。这也是新升民办本科院校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凤玉,单中惠.试论美国师范教育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6,(11).

[2]陕西 “十二五” 投15亿发展民办高教[N].中国教育报,2012-02-15(1).

[3]章兢.人文精神:大学不能没有的灵魂[EB/OL].(2009-01-14).http://.

[4]高闰青.教育需要人文精神滋养[N].光明日报,2010-10-28(11).

第6篇:高等教育阶段体育的重点范文

1、教育投入概述

教育投入是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根据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投入教育领域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和。致力于培养后备劳动力资源、人才以及提高现有劳动力素质的各类资源的货币形式表现,是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经济基础和本质要求。

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显示出明显的公共物品属性,这也就意味着对教育的投入是政府必须履行的义务。但是在人们不断加大对教育公共投入的关注的同时,教育投资的另一个属性即私人资本, 同样也不容忽视,这集中表现在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这就要求政府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市场和民间资本对教育进行投资, 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投资主体模式。 从而丰富我国教育发展的经济基础,提高教育投资的效率, 壮大我国人力资本优势, 确保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2、我国教育投入的现状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投入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全社会的教育投资总量不足,尤其是政府的教育专项投入水平不高,缺口巨大。具体表现在教育投入占我国GDP的比重过低,虽然最近几年来这一投入比例逐年提高,但是和国际相比较而言,仍然处于落后水平。其中,我国政府教育投入结构比例失调,高等教育投入耗资巨大,而义务教育普及投入经费短缺,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投入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城乡教育经费预算差距进一步拉大,区域教育投入的不均等化。

3、我国政府教育投入对私人资本的影响效应

我国政府教育投入与私人资本的关系始终保持着一种长期稳定的均衡状态,且影响力主要表现为挤出效应与挤入效应。

二、我国政府教育投入对私人资本的挤出挤入效应分析

1、我国政府教育投入对私人资本的挤出效应分析

(1)我国政府教育投入对私人资本的挤出效应定义。挤出效应是指政府通过向公众企业、居民和商业银行借款来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引起利率上升和借贷资金需求上的竞争,导致民间部门或非政府部门支出减少,从而使财政支出的扩张部分或全部被抵消。在教育领域,政府加大对教育事业的专项拨款,对私人投资部门在资金上产生竞争效力,导致私人部门收益剧减从而缩减投资规模,使财政支出的原本产生扩张作用被抵消。

(2)挤出效应的原因分析。政府教育投入对私人教育投资产生的挤出效应,是因为教育体制建设不完善的制约以及教育投入收益的低效率、无效率引起的。如乱申报教育投资建设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公共教育投入效率,没有达到公共教育投入促进教育投资多元化的预期效果。究其更加深层次的原因,正是在于政府对教育领域的投入行为缺位、越位,即政策制定导向存在者偏差、投入总量的不足、投入结构的失衡、运行效率的低下、现行财税体制与教育投入体制不健全。以及对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过程及其资金使用效果缺乏有力的监督和约束。

2、我国政府教育投入对私人资本的挤入效应分析

(1)我国政府教育投入对私人资本的挤入效应定义。所谓的挤入效应就是指公共投资通过生产性公共资本的形成,在增加总需求的同时改善经济供给能力,提高私人资本的边际生产力,从而达到刺激私人投资,推动私人部门发展的效应。在教育领域,政府通过财政教育投资自身的生产性和正的外部性效应引导私人教育投资增长,实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

(2)挤入效应的原因分析。政府教育投入对私人教育投资具有挤入效应,这首先是因为政府在对教育的基本设施建设的投入所形成了一定的具有生产力的公共资本,从而有效地改善市场的投资环境,大幅度地降低私人投资的成本,通过这种模式使政府在有既定的收益的同时也刺激了私人资本对教育领域进行投资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私人资本的投入水平。其次,政府的教育专项投入往往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其本身的发展能够带动教育相关生产关系的发展,形成教育产业的辐射效应,为教育领域提供了创新的、有利的投资机会,从而私人部门更加愿意投资教育领域,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根据上述回归结果可以得到下面结论:我们在未来的政府教育投入政策中,进一步放大政府投入对私人资本的挤入效应,与此同时要不断减少挤出效应的发生,促使缺位、越位的政府教育投资方式回归本位,也是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中一个重点关注的问题,也是我国现行教育投资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任务。

1、改革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分配政策

基于我国的财政分权制度,东部富裕地区和中西部相对贫困崎岖为了招商引资开展地区之间的财政竞争,这就可能导致用于公共服务的投入减少,即包括对教育领域的投入。在现行的财政分权体制下,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分配应该充分考虑到各地区间实际情况的差异,包括收入和支出成本差异、地方政府的教育投入努力程度差异等因素,这样才能让中央政府的教育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对地方政府的教育投入行为产生相容的效应,激励地方政府加大对当地教育领域的投入,避免挤出效应的产生。

一方面,要以公正、公平的原则科学地计算出各地方教育经费的缺口,根据这个缺口数额和各地区对教育投入努力程度从而确定转财政移支付金额数目。另一方面,要基于效率原则,根据各地区财力可承受的教育投入与教育实际投入情况,使各地获得差额的激励性财政移支付金额。

2、拓宽教育投资资金的融资渠道

我国政府教育投入行为之所以有缺位、越位的现象存在,其中很大的原因是我国财政收入的有限性造成的,即用于经济建设的投资会挤占了很大部分的教育经费,这就造成了政府教育投入不足的现状。因此,拓宽教育经费的融资渠道势在必行。

一方面,应该发行教育公债。教育公债是债券投资人对未来教育事业投资的储备,同时也可以弥补我国教育事业资金的不足。教育公债必须是中央政府统一发行,然后按照教育发展战略向各地各级政府按比例将资金和债务一同划拨。另一方面,发行教育彩票。据统计全球范围内有150多个国家发行慈善、体育、文化、教育彩票。美国许多著名高效学府都曾受益于教育彩票筹集的资金。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国际经验,发行教育彩票,另外可尝试教育股票的发行,还可加大优惠力度,增加债权人受益,鼓励社会资本的涌入。

第7篇:高等教育阶段体育的重点范文

素质教育有着其广泛的内涵,对于基础教育阶段而言,素质教育的要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素质教育是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

素质教育要求学生是独立的主体,认为教育是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间心灵的沟通、交流与互动的过程,而不是学生被强迫灌输、被动吸收、死记硬背,使学生沦为考试的奴隶和工具的过程。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在与客观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是去被动接受外界的影响,而是对客观事物能动地反映,是积极主动地以自己独有的认识方式来理解外部环境,形成自己独特认知结构。

(二)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对基础教育而言,要面向每一位适龄儿童,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同样的发展机会和空间。而不是像应试教育那样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给小部分学生“开小灶”重点辅导,而完全不顾学生整体的发展,造成学生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并且给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带来心灵的创伤。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每一个学生所有的素质都能在基础上有所提升。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才能,尽力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一种自信的心理品格。

(三)素质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以人为本,这是教育本质的体现,是教育本体功能的回归。素质教育同人的生命实体及其发展密切联系,一方面着眼于受教育者自身的潜能开发,另一方面着眼于将外在的教育影响内化为受教育者自身的素质,为每一个人最大可能地实现自身价值提供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个人充分发展的需求日益强烈,从为谋生的教育到为发展的教育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素质教育是一种关注终身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的终身性意味着作为终身教育体系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为每个学生的终

身发展奠定基础,首先要让学生乐于并善于终身学习。[1]素质教育的终身性把人们关于素质教育的观念、视野从狭隘的学校教育拓展开来。学前教育、学校教育、继续教育将贯通一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将受到同样的重视。为此,学校应主动承担起协调各种教育资源以发挥教育整体效益的责任,打破自身的封闭性,为更多的人们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形成协调发展的大教育体系,让所有年龄层次的人都有充分的自由去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和手段,获得最大可能的发展。

二、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实然状态

我国的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历程中,在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暴露出的问题也日益显现。综观基础教育阶段素质教育实施的现状,总结实施素质教育的经验教训,对进一步推动实施素质教育,更加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有重要意义。

(一)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有失偏颇

在素质教育实施已久的今天,仍有很多教师、学生、家长对素质教育没有全面、正确的认识。当前,在部分中小学教师和家长中,对素质教育存在这样几种片面的或错误的认识:第一,以为学校成立各种兴趣、特长小组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就是素质教育;第二,以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只要开好选修课、上好活动课和开设专题讲座就行;第三,以为加强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把有文体特长的学生集中编班,就是素质教育;第四,以为搞素质教育就是要取消考试,甚至认为取消考试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起点;第五,以为搞素质教育就会降低教学质量,就会降低考试分数,就会降低升学率,把搞素质教育与提高教育质量完全对立起来。[2]在这五种认识中,前三种认识是片面的,它包括素质教育的内容,但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后两种是对素质教育的错误认识,考试历来就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实施素质教育不仅不能取消考试,相反要充分发挥考试检查教师教学质量的功能。通过考试发现教师教学中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当然,考试的制度和办法需要进行适当的改革。

(二)重教轻学,学生主体意识不强

一直以来,教学过程的教学重点就是按教材讲清知识,一般只关注教师讲了多少,而不问学生真正学到了多少,学生不感兴趣的科目也强迫学生学。灌输式授课使学生失去了自主学习的条件,也失去了培养创新能力的机会。这样的教育完全可以将一个民族塑造成只会服从、模仿、被动接受,缺乏创造力的民族。(三)学生学习任务较重,对人格的塑造不够当前,我们在基础教育阶段的课程设置上,传统意义上的学业还占着较大的比重,大多数学生仍然是在校应付课程、作业,回家要参加家长报的各种业余爱好补习班、兴趣特长班。在这种环境下,课程忽视了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出现了部分学生一方面成绩优秀,而另一方面却性格叛逆、追求自我、不能融入集体等问题,这些都会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不利的影响,应当引起我们的关注。(四)学生的依赖心理较强,独立性相对较差独立性是很重要的一种素质,较强的独立性加上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做成许多事。但是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孩子的一切事情都由父母全权,使得孩子的依赖心理较强,缺乏独立性。

三、对基础教育阶段实施素质教育的建议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涉及的问题很多,情况也比较复杂,我们既要有全面系统的政策导向,又要紧紧抓住核心问题和关键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当前,要突出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

在基础教育阶段,着力建设一支道德品质高尚、业务知识精湛、学识广博、充满生机活力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作为教师首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不断学习专业方面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研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提升完善自己。按照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新,改进教学方法,拓展教学内容,积极实践,提高教育智慧和教学水平。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和带动学生,以自己的学术造诣和优秀品格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热爱。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关心热爱学生,对学生负责,注意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培育,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

(二)不断推进课程改革是重要环节

积极推进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课程内容上,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课程标准上,要用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基本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上,要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体系,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认知规律,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同时鼓励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探索体现时代要求和素质教育要求的新课程。

(三)加强德育工作建设是重要内容

德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灵魂。必须依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接受能力,确立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阶段性目标,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通过多种形式把德育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渗透到学校教育及各个学科的各个方面,学校、家庭、社会要紧密配合,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同时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教师的以身立教相结合,形成多方参与、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德育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第8篇:高等教育阶段体育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留学生;本科生;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9-0178-02

一、我校本科留学生现状分析

1.学生规模。截至2013年9月,我校有来华留学生810人,其中本科学历生529人,占学生总数65.3%,是在校留学生的主体人群,本科学历生人数相对于2010年的336人增长了57%,相对于2012年的460人增长了15%,数据显示,本科学历生规模增长潜力巨大。

2.生源国别。我校来华留学生中欧美发达国家留学生很少,主要的生源国使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蒙古、沙特阿拉伯、苏丹等中亚、中东及非洲国家,这些国家的基础教育水平普遍不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来华留学学历生教育培养带来很大的难度,对学生规模、层次的进一步发展、提高造成了很大的局限性。

3.专业分布。作为一所行业院校,我校发挥自身在石油石化领域的特色优势,努力将石油工程、地质工程、油气储运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主干专业建设成为来华留学生教育品牌专业,同时随着中国石油海外战略的不断推进,相关专业也成为来华留学生来校学习的首选,有80%的本科学历生在这些专业攻读学位。

二、我校本科留学生教育中面临的问题

1.留学生汉语言基础差。绝大多数留学生在进入专业学习之前,接受过预科教育。我国现阶段的预科教育阶段通常是以基础汉语学习为主,辅以科技汉语课,学生初步涉猎专业学科的相关知识。一年预科结束后,留学生虽然具备基础的汉语言能力,对中国文化有了些许了解,对在华学习环境也比较适应,但多数学生在汉语言知识和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尤其是相关专业知识等方面还未能达到进入学校专业阶段学习的基本标准。并且我校专业以理工科为主,设置的课程本身专业性强,专业术语多,表达方式也较日常汉语晦涩难懂。很多中国学生在专业学习上尚且会遇到困难,更何况母语是非汉语的外国学生。

2.留学生数理化基础薄弱。我校留学生多数来自于非发达国家,学生在来华前所接受的基础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尽管在预科教育阶段曾学习过数理化课程,但由于当时教学进度快,课时数量多,学习强度大,学生学习效果不够明显。而且我校相关专业的学习对数理化基础要求较高,留学生学习比较吃力。

3.留学生培养方案设置不够合理。我校与其他兄弟院校的做法相似,留学生在培养过程中使用的培养方案仅是简单的在中国学生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删除人文、英语、体育类课程,其他课程与本专业的中国学生保持一致,这种培养模式理论上遵循中外学生的趋同化管理,也是对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通行的做法的效仿,但是实践发现,教学效果不太理想。从现阶段我校留学生的实际情况来,来华留学生和中国学生无论是在语言能力、基础知识认知能力方面都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单纯地强调趋同化管理,困难重重。有的学生甚至还没过适应期就对学习失去了信心,进而直接影响学习动力,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三、我校在来华留学生本科生培养质量体系建设方面的探索

1.优化留学生培养方案。学校结合外国留学生的心理和文化特点单独制定行之有效的留学生培养方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注重对留学生汉语、中国文化素养、专业核心知识及实践应用能力培养。(1)强化留学生汉语和文化类课程教学。汉语言基础薄弱是留学生学习中文授课专业的最大障碍,为提高留学生汉语能力,我校试行在留学生进入专业阶段后,继续加强对留学生汉语学习和中国文化素养的培养,加大语言文化类课程学分所占比重,通过贯穿大学本科四年的汉语言和文化类课程设置帮助学生的语言能力实现由通识汉语不断向专业汉语拓展、深化和转换,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文化历史、发展进步,了解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作为行业特色院校,我校鼓励教师编写专业汉语教材,辅助留学生专业学习。(2)强化专业核心知识教学。在确保专业核心知识传授的原则下,适当调整留学生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程设置,教学培养环节更有针对性,使留学生最大受益。同时加强核心课程教材建设,立足重点专业核心课程,编写适用于留学生教学的系列教材或讲义,形成留学生课程的特色和优势。

2.强化留学生教学过程管理。(1)夯实留学生基础教育。为帮助留学生完成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过渡,我校不断改革留学生数学、物理、化学等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留学生基础课程实行单独开课,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降低难度,前期注重初高中基础内容衔接,进一步强化基础教育,为高等阶段学习创造条件。在高等教育阶段,对于留学生很难理解接受的“难点”、“非重点”教学内容,适当给予调整,教与学过程中注重实用性。(2)创新留学生教学模式。探索留学生基础课程分层次教学模式,根据留学生不同的数理化基础及汉语交流水平进行分层分级教学,针对不同层次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实施相对应的教学计划,做到“因材施教”。鼓励有留学背景的教师开设留学生课程,为留学生集中开课,积极探索启发式互动教学,采用讨论式教学、问题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方法,增强课程的吸引力,提高留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灵活掌握授课内容,加强专业课程内容凝练,注重专业核心知识传授。加大平时测试力度,提高出勤考核和平时成绩比重,采取集中考试与文献综述、大作业、学习汇报等相结合的灵活考核方式。同时创造条件配备优秀助教在课后对留学生给予辅导。

3.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我校在培养留学生理论知识水平的同时,同样注重对留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培养计划制定过程中注重留学生实习实践方案的整体化设计,强调实用性。日常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为留学生安排实习、实践环节,注重利用校内模拟仿真实习基地与现场实践的有效结合,增加现场(野外、油田、炼厂)实习、实践的机会。同时鼓励学历留学生参加科技竞赛活动,提高留学生创新能力及科研能力。创新、实践能力培养能力的提升能够帮助学生进一步明确将来就业方向,帮助学生尽快地适应就业岗位要求,尽快进入工作角色,让我们培养的来华留学生在全球化就业市场中具备更强竞争实力,这势必将对我国对外宣传留学生教育质量和扩大招生规模及提高层次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学历生的规模和质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所高校教育国际化的水平,我校在扩大来华留学生教育规模的同时,将把不断提高学历生的教育培养质量作为现阶段留学生工作的重点,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我校来华留学工作的新局面。

第9篇:高等教育阶段体育的重点范文

[关键词]中国;英国;职业教育;文凭差别;办学体制;管理体制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于2006年春赴英国剑桥进行了访问,期间对英国的教育(包括职业教育)有一定了解,英国发展职业教育的经验对于我国的职业教育有很多可以借鉴的经验。

英国是世界最早的工业化国家,也是现代教育的发源地。英国的普通教育曾经引领世界,英国的职业教育比起普通教育发展较迟。在欧盟等发达国家中,英国的职业教育比较法、德等国也有一定距离。英国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政府才开始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采取了包括推行职业技术教育试点、建立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等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英国的职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进入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又陆续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与培训》政府教育白皮书以及“国家教育和培训目标”等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有关法规,把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上,以期振兴英国的经济。我国的职业教育是在上世纪末学习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德国、加拿大)的成功经验而兴办起来的,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政府重视,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这种发展更多地表现在数量与规模上,而质量与特色则没有跟上来。我们认为,对于职业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应该更多地向德国、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国学习;而在制度与政策上的国家与政府作为,我们应该更多地学习英国。

二、英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1.消除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文凭差别

为了有效地增加青少年受教育年限,提升教育水准,2001年英国教育与技能部提出了14—19岁教育阶段的概念。他们认为,14—19岁是人生观及知识、技能形成的关键时期。2001年1月24日时任教育与就业大臣的大卫·布鲁凯特(DavidBlunkett)在经济协会年会上发表讲话时指出:随着就业性质和经济行为的变化,拥有灵活的技能和技术的劳动者必须能够保持相应的变化,这对于经济的竞争力是至关重要的。同年6月教育与就业部颁布的《国家技能纲要》,进一步强调了加强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体实施意见。后来的教育大臣埃斯特尔·莫里斯(EstelleMorris)和现任教育大臣查尔斯·克拉克(CharlesClarke)都坚持了同样的观点。2002年4月,教育与技能部《14—19岁,更多机会、更高水准》咨询报告,提出了延长义务教育时间,推进职业教育,提高社会劳动力素质的具体方案,职业教育被摆在14—19岁教育阶段的重要位置。一是在国家课程中增加职业类课程的比重。继续在必修课中保留科学和技术两个科目,在其他学科中渗透技术和技能教育,增加职业指导内容。二是建立职业和普通教育的混合考试机制。鼓励学生在14—16岁阶段选择职业方向。这个阶段考试,既可选普通学术科目,也可选职业类科目,由学生按兴趣自由选择。2005年,设立8个职业教育考试科目。三是鼓励青少年积极参加公民责权、职业性方面的学习以及广泛的课外活动,例如艺术、音乐和体育。四是打破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界限。在正式表述中,义务教育阶段的GCSE证书和高中阶段的文凭(Alevels)不再冠以职业的或学术的。如工程机械与数学、艺术和设计等有同等地位。

我国于199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八届人大第十九次会议通过),国务院在2005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又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会议和《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十一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任务。具体是: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占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一半以上。“十一五”期间,为社会输送2500多万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1100多万名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进一步发展,每年培训城乡劳动者上亿人次,使我国劳动者的素质得到明显提高。在国家目标的宏观指导下,各地也相应制定了地方发展目标。以湖南为例,该省《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达到35万人,在校生达到100万人左右;高等职业教育年招生达到20万人左右,在校生达到60万人左右;年培训农村劳动力500万人次,年培训在职职工200万人次,年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0万人次。湖南省教育的“十一五”发展目标,提出了重点打造的“八项举措”,其中一项谈到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并举,到2010年,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含中专)的在校生人数应该大体相当。但职业教育的实际又是如何呢?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近年来普通高中得到发展,而职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的规模却在萎缩。1998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26.72万人,占全省高中阶段教育招生的58.29%,全省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为54.12万人,占整个高中阶段在校生总数的52.86%。1999年,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比上年下降2万多人,2000年比1998年减少约1万人。2000年11月,湖南省对岳阳、常德、怀化3个市的农村职业教育进行了实地调查,农村职业学校招生占高中阶段招生份额,已从1997年的49.07%下降到2000年的40.15%。2001年,全省中职学校招生数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37.64%,2002年进一步下跌至35.65%。至于办学条件与办学经费,职业学校离要求更是相差甚远。2000年,湖南省对11所农村中职学校调查,生均专业教学设备为1369元,与正常标准相差254元。农村中等职业学校中,本科以上学历仅占专任教师的42%,比农村普通高中学校低19个百分点[1]。造成这种局面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社会的重普教而轻职教,如果政府能从证书上取消二者的差别,统一学历,也就从根本上消除了对职业教育的歧视。

2.不断创新职业教育证书制度和办学体制,设立职业教育的学位序列

中等教育上连升学和就业,下接初等教育,具有升学准备和就业准备功能。如何实现这双重功能,历来是个棘手的问题。从建立文法中学和技术中学的双轨制,到推行兼顾升学与就业的综合中学,再到实施中学后就业培训计划,英国人从未放弃对中等教育功能实现路径的探索。证书制度的变革是其中重要一环。1994年德林报告(DearingReport)提出,学生在义务教育结束后应有三条出路:直接就业者参加国家职业资格(NVQ)考试;学术升学导向者参加高级普通教育证书考试(ALevel);职业升学导向者参加普通国家职业资格(GMVQ)考试。根据英国政府1991年5月《21世纪的教育和训练》白皮书规定,这三类证书在国家资格框架内相互融通。其中1992年专为16—19岁青年设置的GNVQ最有特色。它介于普通教育证书与国家职业资格之间,采用单元课程与单元学分累积制的方式,使学术课程与职业课程通过中介性课程过渡成为可能,构建了普教与职业课程一体化的技术平台。GNVQ一经实施就得到中等学校的广泛欢迎。1992—1999年有189000名学生注册,涉及2000所学校。2002年6月,66000多人参加了中级GNVQ课程的学习,参加初级GNVQ课程学习的人数达到14500余人。2003年5月,英国课程与资格委员会宣布,将于2006年8月逐步以职业课程普通教育证书(GCSEsinvocationalsubject)取代中初级GNVQ。这个变化很值得注意,它标志着英国人又在审视GNVQ实施中的新问题,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证书制度,力求从根本上解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融通、与劳动就业的结合问题,最终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等值。

我国的职业教育仍然定位在专科层次和职业培训、减轻政府的就业压力上。教育部长周济明确指出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的这种定位,形式过于单一,而且不设学位,没有形成序列。这种短期的教育培训形式在客观上必定受到就业形势的影响而变化不定,对市场的依附性太强,缺乏教育主体的主动性和科学性。职业教育自身没有高等教育,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学院名义上为高等教育,其办学条件无论是设备、师资、资金投入等都不能与普通高校同日而语,其生源质量也是最差的。职业教育“先天”就不足,后天又缺乏营养,只是一时应急之举,权宜之计,在很大程度上是自生自灭。职业教育既然是与普通教育并重的一种教育形式,为什么不能设立职业教育的本科、研究生教育,并授予自己的学士、硕士、博士呢?说到底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政策,还只是缓解政府就业压力的一种策略。

3.改革职业教育的管理体制,为职业教育正名并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体制不顺,是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顽症。对这个在许多国家都没有解决好的问题,英国人率先提出了大胆的解决方案。近30年来,英国中央教育行政管理机关几经变化。1991年由教育科学部更名为教育部;1995年教育部与就业部合并,更名为教育与就业部(DepartmentforEducationandEmployment)。两部合并从宏观管理层面上解决了教育与就业之间的矛盾。此前英国与许多国家一样,教育部和就业部在职业教育的管理上职能相互交叉、相互制约,彼此有着很多矛盾。英国于1986年成立了由就业部领导的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负责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政府明文规定,职业资格与普通教育文凭互通。这无疑侵犯了教育部的利益。后来发生了两部对培训和资格证书及其授予权的争夺战。两部合并后,1997年原教育部所属的学校课程及评估委员会与国家职业资格委员会合并,争夺战也由此而告终。此举不仅得到了本国工商界和学术界的赞同,而且也为世界各国解决教育与就业的管理提供了借鉴。同时,两部合并为长期分离的学术和职业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职业教育成为与普通教育等值的教育提供了可能,是职业教育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篇章。2001年6月大选结束后,教育与就业部又更名为教育与技能部(DepartmentforEducationandskills)。新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将提高全体劳动力技能水平作为政策核心,突出了对技术教育的重视。新机构成立两年多来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说明了这一点。

我国的职业教育在管理体制上,高等职业院校并没有归入高教部门,而是单设了职成司、职成处,把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放在一起。成人教育在上世纪80年代曾盛极一时,在上世纪末,基本上烟消云散了。现在的职业教育如果不引起国家与政府主管部门的重视,很可能要重蹈成人教育的覆辙。过去,设置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由国家教育委员会审批,现在下放到省市,国家连审批都不管了。审批权下放到地方后,高职院校的数量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地方政府对这种很难显示自己政绩的职教工程是只批不管,更不愿意出钱,挂完牌就万事大吉了。

由于没有列入教育部门专管,在社会上职业教育也很难得到认可。港商与爱国人士对教育的捐献,普通高校、普通中学甚至希望小学都能得到,唯独职业院校从来没有得过一分钱。从理论上说,职业教育关系到国家千千万万的第一线技术人才的培养与造就,它的回报率是最高的,也是最需要大力投入的,只有先进的设备、先进的实验实训条件、最好的师资才能培训最优秀的人才,但实际情况却是职业技术院校的实验实训条件远远不如先进企业的生产设备。这就好比一个发展中国家培养的学生到一个发达国家去就业,能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吗?一些地方政府宁愿花钱修建一些使用几天,闲置一世的楼台场馆(如一次性使用的体育赛事场所)也不愿给当地的高职院校出资。

4.发展教育事业的自身诉求与教育产业的双重动力

世界上排名第一的美国哈佛大学,排名第二的英国剑桥大学(上海交大的2006年世界大学排名)都是私立大学。按照经济规律,资本的投入是以赢利为目的的。据世界有关机构调查,全世界赚钱的行业中,教育培训排在中上的位置。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高等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是12.3%,在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这一指标更是高达20%。在英国,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巨大的产业。剑桥、牛津这样的城市就是靠大学支撑的。每一个中国学生自费到英国读大学(预科两年,大学三年)约花费100万至200万元人民币。英美这样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国际学生都要收取比本土学生高得多的高昂学费。留学生交纳的不仅仅是高昂学费,还有生活费、住宿费及其他费用,带动了第三产业。每一个留学生同时也给留学国家增加了一个就业机会。目前有超过60000名的中国大陆学生在英国接受全日制教育,占到所有欧盟国家中国留学生总数的60%。2006年赴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签证发放数量在2005年的基础上增加了21%,达到20640份。英国的海外留学生中,中国学生占到将近15%,绝大多数是自费留学。除了学历教育外,英政府还大力兴办专为非英语国家幼儿提供全日制教育的寄宿学校,以及与之相衔接适合各年龄段的各类学校。据英官方统计,仅英语教学这一产业每年即可为国家积汇10亿英镑。英国还在全球设立英语水平等级考试与培训,如英国文化委员会设立的雅思考试和剑桥大学设立的剑桥商务英语考试。这两种考试也形成了一个产业。2006年,140000名中国学生参加了雅思考试。中国加入WTO后,教育作为一种跨国服务行业,已经向世界开放。目前,82所英国高等教育机构(约占全部英国高等教育机构的一半)正致力于在中国开展教育交流活动。英国已经在中国建立了两所中外合作高等院校,它们分别是宁波诺丁汉大学和西交利物浦大学。

发展职业教育事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自身诉求。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也是一个经济上的穷国。我国有13亿人口,近10亿农村人口正在走向城市成为农民工。如何把这样一个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无疑是一个明智之举。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舒尔茨早在20世纪60年代明确指出,人力资本的收益高于物质资本。发展职业教育对提高国民的科技素质,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无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另一方面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留住本国教育资本同时吸引外国资金。我国邻近的东南亚大多是发展中国家,如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等国家,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学习的榜样。同时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的国际地位也越来越高。开发与利用我国文化资源也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兴办教育,招收国际学生无疑是一条传播中华文明与提高教育收益的双赢之路。但时至今日,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还没有招收过一个国外学生,招生市场眼睛向内抢生源而不能到国外去争取一席之地根本原因是政府政策的制约。

实际上,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职业教育与培训都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有资料显示:中国培训教育市场的潜在规模达3000亿元,并保持着迅猛的发展速度。IT培训、英语培训和少儿教育已成为目前培训教育业的三大支柱。2005年整个IT教育和培训服务市场销售额达到41.49亿元,并仍然保持着年增长率30%以上的发展势头。当前中国英语培训市场的市场总值大约是150亿元,预计到2010年,我国英语培训的市场总值将会达到300亿元人民币。在未来五六年中,我国婴幼儿教育市场消费额将达到上千亿的规模[2]。2006年9月7日,新东方在美国成功上市,成为我国首家在美国上市的教育企业。这也说明职业教育不仅仅是投入,也有产出。但必须投入在先,产出滞后。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