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的运动原则与方法范文

科学的运动原则与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的运动原则与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的运动原则与方法

第1篇:科学的运动原则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科学训练 饮食 药物

传统的训练方法,有时会阻碍人们的视线,当我们静下心来分析近200年世界运动医学和运动生理学这片绿荫时,也许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许双脚早已踏进了误区,而走出这片误区的唯一途径就是改变我们的习惯性思维和习惯性训练方式。针对这个科学训练的新论,我准备从两大方面进行论证:

1 怎样安排好一天中的饮食。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获养条件之一,而饮食对运动员来说更为重要。如同烧锅炉用哪种煤最好。机器用哪种油料最好的理由一样。运动员也存在着一个吃什么、怎么吃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的问题,这也是当今运动医学和运动生理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几年前,有人提到过赛前不能吃脂肪和蛋白质含量过高的食物,而应当吃“碳水化合物”。此经验已是欧美教练员的生活常识。在我国,相当一部分教练员对这个问题还没有找到感觉,由于吃脂肪和蛋白质比碳水化合物口感更好,饱腹感更好,所以有些运动员说出“几天吃不饱,叫我怎么跑?”的话来。

那么,究竟什么是科学饮食方式呢?我从大量的营养学资料中得出结论,把自己探讨的科学饮食基本原则和基本原理分述如下:

1.1 基本原则。

①大运动量训练前或赛前当天(一般指早、中餐)均多食碳水化合物,不食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过高的食物。

②大运动量训练后或赛后当天(一般指晚餐)恢复的饮食,应将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适当提高,碳水化合物适当降低。

③大运动量训练或比赛时,要少量而多次地补充饮料(但需要重新设计更科学的运动饮料处方),

1.2 基本原理。我们知道碳水化合物氧化供能充分时可产生大量的能量和二氧化碳、水,在供氧不足时产生大量乳酸,人体再进一步利用乳酸供能。在利用蛋白质供能时会产生血氨、二氧化碳和水乳酸等。在利用脂肪供能时会产生大量的酮体。也就是说运动员在供氧不足时,无论哪种饮食都会导致如下结果:(1)代谢性酸中毒,使全身各组织尤其是大脑及肌肉功能活动下降。(2)这些代谢产物可产生肌肉疲劳及中枢神经疲劳、肌肉酸痛、头痛等多种不良症状,从而影响训练和比赛成绩的提高和发挥。也就是说,在供氧不足的情况下,饮食结构的种类和比例的不同显示不出多大的差别。然而,当能基本保证或可明显提高大运动量训练和比赛的供氧时,以上的饮食就有革命性的意义了。这也正是许多同行共同探讨的问题,今天用运动医学和生理学解决了,所以才如此明确地提出饮食基本原则①。众所周知,人在运动时是分解供能,在休息和恢复时是合成储能,饮食基本原则②就是据此而得出的,目的就是让运动员更好地快速增长肌肉力量,更多地合成与运动相关的内分泌激素。饮食基本原则①与②从根本上防止了运动员用能和储能不分的弊端,使运动员的饮食原则达到完美的境界。至于大运动量训练或比赛时应少量而多次补充饮料,已有人强调过,目的是防止细胞脱水,适当补充营养。

以上饮食基本原则是提高训练和竞技水平的基本的备件之一,对于普通人保持健康而言,它同样是最佳原则,我认为,通过多种措施和手段完全可以使运动员依照原则摄取碳水化合物并使之充分氧化供能。当然,运动员肌肉素质、力量、速度、耐力、脑力及心肺功能等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快速提高。

2 草药在训练中的作用。来势凶猛的兴奋剂浪潮已成为国际体坛最大的敌人。随着运动医学的革命性发展和水平的提高,对运动带来危害的兴奋剂总会有一天被现代文明所抛弃,但是,反兴奋剂斗争并没有反对那些既有利于提高运动成绩,又有利于保护运动员身心健康的药物。

我所说的药是指完成科学训练而采用的系列中药(没有兴奋剂成分),虽然用的是中药,但用药思路分古人、今人有所不同,它综合了边缘学科的结晶。其中不少药物的用药思路已达到细胞和分子水平,下面把部分用药思路简介如下:

2.1 要想运动员更好地遵守科学饮食的基本原则,就必须要有能提高运动员的饮食、食量及对各种营养物质有促进消化吸收和充分利用功能的药物,同时还要配备更科学的运动饮料。只有解决了以上的问题,才能让运动员快速增长肌肉进而增加体量(需要减少肌肉或增减脂肪的特殊项目必须有特殊的饮食和手段),提高耐力及专项运动的能力。

2.2 必须配备能纠正训练和比赛时消极心理状态的药物,大家都清楚,比赛成绩是技术、体力、心理素质的综合体现。在其技术、体力和脑力相差无几的情况下,心理素质和状态将成为决定比赛成绩的主要因素,对此必须高度重视,而中药在该领域的作用是非常明显的。

2.3 准备预防和缓解大运动量所致身体肿胀疼痛的药物十分必要。很多运动员都有运动后肢体疼痛并因此而影响成绩的经历,这是由于右心房功能及静脉血回流于左心室功能及动脉供血所致。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改进训练方法,还可以用专门的中药进行有针对性地预防和治疗。

2.4 除了少数必须通过手术来解除的部分伤病外,剩下的各系统运动性疾病,都可以用最新的医学及运动医学理论借助中药手段来解决。

2.5 预防和缓解高原反应的药物对在高原比赛的运动员来说非常重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护运动员免受缺氧的伤害。说到高原反应,必须要说说高原训练。高原训练由来已久,其实弊大于利,应当废除。最早提倡高原训练的人认为,让运动员在一个缺氧的环境中训练可提高耐氧能力,因为运动员在缺氧环境下促使红细胞生成素必然增加,红细胞血色素也随之增加,从而提高了红细胞的携氧能力。同时还必然会靠反射而深呼吸来提高肺活量,从而提高了总摄氧量。此种情况下再回到平原,成绩必然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许多教练员和运动员也尝到了这种甜头。但训练必须达到4个月,并及时回到平原比赛效果才显著,而离开高原后运动成绩逐日下降,因为红细胞生存期只有120天左右,如高原训练达不到120天,则无法达到红细胞最大的生与灭的平衡,效果欠佳,假如运动员对耐缺氧负荷及心理负荷承受不住,再加上运动负荷过大,势必造成重要器官,如脑、心、肺、肾、肝及神经、肌肉组织微循环障碍,组织细胞功能下降。而且从高原再回到平原,还易出现运动性血尿,血液粘滞性升高而流动性下降,造血功能障碍等症状。如果非要去高原训练的话,也应加服调理性的药物,才能更好地提高高原训练的质量。

第2篇:科学的运动原则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 科学探究 课堂教学 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1-074-01

所谓科学探究式课堂教学,就是以科学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来说,它是指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学习方式,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一、科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

1. 科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同时学生要主动地构建对外部信息的解释系统。而传统的教学法以灌输式为多,课堂教学若继续沿袭这种形式,就无法实施素质教育。

2. 科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在教的策略上,遵循以下原则:⑴主体性原则:一切从学生主体出发,让学生成为知识技能的“探究者”,难点问题的“突破者”,使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⑵民主性原则: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⑶差异性原则:承认学生存在差异,注重个别指导,因材施教;⑷创造性原则:注重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掘学生的天资和潜能。

3. 科学探究式课堂的一般程式:

二、科学探究式课堂教学的案例分析

《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教学案例

【教师引入】用多媒体展示下列情景:雨滴、雪片、树叶的飘落、苹果落地、小石子落入水井中

让学生观察后,归纳出它们的运动特征:在重力的作用下下落――落体运动

【新课教学】1. 落体运动规律的探索

问:什么样的物体下落得快?

由学生根据平时的经验判断、讨论,形成结论:重的物体下落得快.如:撑开的雨伞下落得比人慢。

提示:生活中有轻的物体下落得快的实例吗?

实验验证:⑴ 玩具降落伞和人的下落速度比较;⑵ 雨伞和人的下落速度比较。

这时学生对落体运动的规律感到困惑,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猜想:轻、重物体下落得一样快。

设疑:为什么我们生活中看到的情形没遵守这样的规律呢?

引导学生分析:是因为空气阻力的影响

问:如果设法消除空气阻力的影响,结果如何?

学生猜想:一样快

问:如何消除空气阻力?

学生讨论:抽气

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分成4组)

得出结论:没有空气阻力时,轻、重物体下落一样快――自由落体运动

2. 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研究:⑴运动性质的研究;⑵加速度的研究。

演示:小铁球的下落运动

学生观察得出结论:小铁球的下落是一种加速直线运动

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让学生猜想:是匀加速直线运动吗?

让学生分组讨论研究的实验方案、实验方法,对学生的方案进行交流、评价,确定出最佳方案:由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方法利用打点计时器进行研究。

学生实验:

数据记录与处理:

实验结论:⑴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匀加速直线运动;⑵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为9.8m/s2.

三、实验研究过程经验教训的总结

第3篇:科学的运动原则与方法范文

1、心理训练的概念

所谓心理训练就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和手段对运动员的大脑进行系统的训练,其目的是为了使运动员在紧张、激烈的训练或比赛中获得必要的心理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并进而学会在训练或比赛中控制和调节自己的不良心理状态。它也是运动心理学中与运动竞赛联系最为密切的内容之一,也是运动心理学中最为吸引人们注意的部分。根据篮球运动的特点、篮球运动员的心理训练,其目的应当是培养运动员适应篮球项目要求的各种心理品质,克服运动员和运动队在训练和比赛中出现各种心理障碍。如过度紧张、急噪、松懈、骄傲、气馁等心理现象,最适宜地激发运动员自我控制,集中注意力和防止各种干扰的能力,同时通过心理训练进一步磨练运动员的意志,陶冶性格,提高战斗力,改进运动队内部的相互关系,以保证训练取得良好效果,在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2、心理训练的重要性

心理训练是根据比赛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对运动员身心施加影响,以增强其心理定性,发展和完善篮球运动所必备的心理品质。中学生是培养青少年心理品质的重要时期,其生理发育日趋成熟,认识能力的提高,自我意识的发展,以及现代社会生活条件的变化,使一般中学生均表现出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如:自控性差,两极性,注意力不集中等。这些心理品质不仅影响了运动成绩,也不利于身心健康发展,中学篮球运动员的培养也是我国篮球后备力量的培养,所以在中学篮球训练中不仅要有技战术训练,而且要加大心理训练的力度。心理训练还能有效地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优秀运动员之所以能创造优异成绩,不仅因为他们具有良好的体能,技术和战术水平,而且还因为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水平,能够较好地应付训练与比赛中各种突发的情况,同时将运动员损伤的发生率降到最低限度,从而保证技战术水平正常甚至超常发挥,成功地完成训练与比赛任务。中学生尚处在发育时期,心理训练对他们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篮球运动是一项对客观依存性强、直接对抗的集体项目,对运动员心理素质的要求很高。实践已证明,如果篮球运动员心理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发展不好,即使身体素质,技战术训练比较好,在比赛关键时刻,也难高水平发挥。一些高水平的比赛,往往最后是心理因素起着决定胜负的作用。因此在篮球训练体系中要强调心理训练这一重要环节的重要性,从而更有效地扩展训练效果和发挥效能。

3、心理训练的科学性

心理训练的有效性直接依赖于心理训练实施的科学性。科学的心理训练应该遵循两个原则:针对性原则和综合性原则。心理训练应当在正确评估运动队和运动员的心理需要的基础上选择有针对性的方法进行,这就是训练的针对性原则。运动员的心理需要是多方面的,单一的心理训练方法不可能满足他们所有的心理需要,不同的训练方法应当编排成一个整体综合进行,这就是训练的综合性原则。

心理训练的科学实施还对心理训练者的资格提出了要求,训练应当全面了解各种心理训练方法,具备从事心理训练的知识和技能,训练者还应具有科学的态度,认识心理训练的局限性及其所能发挥作用的程度,在每次训练结束应对训练的效果做出科学的评估,不断完善心理训练规划,提高训练水平。

第4篇:科学的运动原则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 残疾人 家庭 体育保健

中图分类号: C91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3973 (2010) 04-082-02

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其健康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资料显示:“我国残疾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只占残疾人总数的25%,残疾人群众体育开展落后于正常人。??”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许多残疾人由于行动不便或是自卑心理,不能经常到室外参加体育锻炼,大部分时间留在家中。因此,开展残疾人家庭体育保健显得格外重要。残疾人家庭体育保健是指残疾人自己或在家人帮助下,根据自身特点采用科学的健身方法在家里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并将医疗保健和体育锻炼相结合,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促进身体健康。

1 残疾人家庭体育保健的指导原则

1.1 科学健身原则

有些残疾人对自我保健意识较薄弱,对体育保健方面的知识较为匮乏,因此残疾人及其家人应该通过参加相应的培训和学习,或通过网络、媒体和报刊杂志等媒介了解并掌握一些科学的体育保健知识和方法,以科学健身为指导原则开展家庭体育保健。

1.2 因人制宜原则

不同类型的残疾人应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家庭体育保健方法。例如,多重残疾等不能自主运动的残疾人可以躺在床上在家人帮助下被动完成一些简单运动;下肢残疾者可以坐着进行太极拳或手持哑铃等简单器械的锻炼;能自主站立的残疾人可以站着进行原地跑、原地跳、徒手体操等简单的有氧运动和五禽戏等传统体育保健。进行体育保健时要遵循“能坐不躺,能站不坐”的原则,尽可能达到全身锻炼的目的。

1.3 运动适度原则

残疾人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应当对选择的运动项目加以改进,降低动作幅度和难度,使锻炼者能够接受和完成,并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一般来说,残疾人的运动强度和时间要小于正常人,运动不宜过于剧烈,体质较差者如果感觉强度过大有所不适,下次锻炼时可以适当降低运动强度或缩短运动时间,避免引起身体疲劳和精神紧张,造成负面效应。

1.4 经济实用原则

当前,比较普遍的情况是,“残疾人家庭收入低,贫困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因此,在条件有限的前提下,残疾人家庭体育保健不要特意苛求高档的健身器材,应尽量选择徒手运动和一些跳绳、哑铃等经济实用的简单器械运动。要充分合理地利用身边现有的物质资源,可以将床当保护垫,在床上做仰卧起坐和俯卧撑,将小板凳和厚的书本当作哑铃等等。

2 残疾人家庭体育保健的方式方法

残疾人包括视力残疾、听力残疾、肢体残疾、言语残疾、智力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和其他残疾的人。根据不同类型残疾人的生理特点,家庭体育保健可分别采取卧、坐、站三种主要的健身姿势,每种姿势下又可以有不同的健身方法。

“卧”即躺着做体育保健。躺着做体育保健是多重残疾等不能自主活动的残疾人躺在床上,在家属的帮助下被动完成一些简单运动。通过帮助残疾人做四肢的屈伸练习、翻身练习来保持相应关节的活动能力。运用按摩、拍打的传统保健方法在残疾人体表某些部位进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意识清晰的残疾人可在家属的引导下做简单的导引功法,调节呼吸,提高呼吸系统的功能。

“坐”即坐着做体育保健。下肢残疾者可以坐着进行太极拳、五禽戏等传统体育或手持哑铃等简单器械的锻炼,提高身体上肢和躯干的机能。可以做颈部的活动练习,解除颈部疲劳和预防颈椎病的发生。通过按摩可促进下肢和身体其他部位的血液循环。还可以下棋,开拓思维。

“站”即站着做体育保健。能自主站立的残疾人最好站着进行体育锻炼。通过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易筋经等传统体育保健项目的锻炼,使肢体运动、呼吸运动和自我按摩相结合,达到安定心神、调和气血、疏通经络、增强体质和康复身心的目的。还可以通过原地跑、原地跳、徒手体操等有氧运动的练习和踢毽子、跳绳等传统体育项目的锻炼,提高身体的协调运动能力。

在物质条件和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残疾人家庭体育保健的方式方法应不拘一格,灵活进行。

(上接第82页)其他家庭成员应当给予必要的支持和鼓励,适当的赞赏也是有益的。健身时可以放一些轻松愉快的音乐,愉悦身心。同时要注意与医疗保健相结合,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每隔一段时间,应到医院进行必要的身体检查,在医生的建议下不断改进健身模式。残疾人自身也应掌握必要的科学健身和医疗知识,并在健身过程中善于摸索和总结家庭体育保健的规律,这不但可以改善保健效果,同时也是残疾人自我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3残疾人家庭体育保健的注意事项

3.1注意安全

残疾人在进行家庭体育保健时一定要注意安全,最好在家属的帮助和保护下进行。选择较宽敞无障碍物的位置,避免运动创伤、碰坏生活用品。运动前应充分做好准备活动,身体和心理得到放松。运动中感觉头晕、呼吸急促和过度疲劳等身体不适时,应立即停止运动,查找原因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运动结束要适当休息后再做其他事情。

3.2持之以恒

家庭体育保健应该成为残疾人生活的一部分,要培养他们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为健康而运动的意识,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不能“三分钟热血”,高兴时才锻炼,兴奋过后就不练了。要有计划、有规律、持之以恒地进行。可以把每天的锻炼情况以及身体反应记录下来,总结其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改进。

3.3尽量避免影响其他家庭成员的日常生活

残疾人家庭体育保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最好在家属有空闲的时间内进行。能自主独立运动并有自我保护能力的残疾人也可以趁家属不在家时进行体育保健。其他家庭成员在家休息、阅读、写作时,尽量不要选择动作幅度太大和跑、跳等会产生较大声音的运动,以免影响他们。也可以适时开展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家庭体育保健,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关爱残疾人是反映社会文明和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是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问题。“我国残疾人口规模大,社会面临的伤残风险增加,残疾人口进入快速增长时期。” “根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全国有残疾人的家庭户共7050万户,占全国家庭户总户数的17.80%。”根据这一国情、社情,开展家庭体育保健可以有效提高残疾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促进残疾人的身心健康,促进家庭和社会和谐,是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的有效途径。

注释:

薛静.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最新数据公报[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7.1.

第5篇:科学的运动原则与方法范文

目前,我国多数的幼儿园还是非常关注幼儿体育对幼儿发展的作用,但对如何通过体育活动来有针对性、有效地增强幼儿体质,幼儿教师却是比较模糊的,甚至不知如何下手。幼儿期是幼儿生长发育旺盛时期,亦是建立良好身体基础的关键期,而运动则成为他们锻炼身体,以实现其身体发展和运动能力发展的平衡的客观需要。所以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促进幼儿运动机能的协调发展一直是幼儿园教学中备受关注的问题。

我园一直把幼儿的身心健康放在工作的第一位,充分发挥体育锻炼对幼儿的独特作用,来开发幼儿早期运动潜能,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幼儿素质,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尝试运用科学的方法,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从幼儿园的特点出发去开发、探索、研究适合幼儿运动机能协调发展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手段。

一、提高幼儿运动机能的探索

(一)尝试练习法是提高幼儿运动机能的有效方法。

所谓尝试练习法就是让幼儿先尝试,在自己对活动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教师再对活动进行讲解或示范来帮助幼儿,或者适当调整活动内容的难易程度而达到教学的目的。在尝试实践中,幼儿教师要坚持如下原则:

1.活动方式多元化原则

必须根据儿童的生理、心理的发育特点,选择适合不同年龄幼儿的游戏活动内容,才能达到锻炼的效果。如果单调重复的锻炼或限于某一部分动作的练习,即使活动量不大,也会使幼儿心理上产生厌倦,使锻炼的效能降低。形式多元化练习的活动,例如通过一物多玩不但能提高幼儿的锻炼兴趣,而且发挥了幼儿的创造性。将各种基本动作融入到各种游戏之中,才会达到增进体质,有利于生长发育的效果。

2.循序渐进性与适量性原则

锻炼时要遵守人体机能活动变化规律,由相对安静状态逐步进入到一定运动量,一般按适应――加大――再适应――再加大的规律控制运动量,当机体产生一定的疲劳,再使活动量逐渐递减,做到每次锻炼时必须做好准备活动,锻炼结束时做好放松活动,防止运动创伤和产生不舒服的感觉。

3.和谐性与一贯性原则

锻炼中必须追求身心的和谐发展,要适应环境,抵抗疾病的能力,改善机体形态,提高机体的功效,陶冶精神,愉悦心情,培养具有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等综合地考虑。这一原则必须贯穿在教学思想的确立、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活动安排、内容方法的制定等各个教学环节中。

4.全面性与区别对待的原则

教育要面向所有幼儿,体现在教学活动的普遍性、推广性。在相对集中的教学活动中也要有它的分散性,根据每个幼儿的个别差异,科学地确定活动的内容的困难程度、运动方法、运动量,并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季节,予以适时调整。

(二)发挥教师的自主性,提高活动器材的利用率

1.自然器材的利用

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势,直接利用自然物开展体育锻炼。玩沙、石、水、泥土等自然物,幼儿可获得丰富的感性经验。幼儿通过触摸、混合、摆弄、叠加、倾倒等活动,即可以认识各种物体的属性,又可锻炼双手的灵巧性。草地、阶梯、花基是幼儿游戏的理想场所。春天,我们让幼儿在草地上观察自然界的变化、寻找春天的秘密,呼吸新鲜空气;夏天,我们用水管洒水在幼儿身上,模仿下雨,这便成了幼儿的游戏情景:秋天,我们让幼儿在阶梯、花基上勇敢地走、跑、跳发展幼儿的体能,提高幼儿的身体素质;冬天,我们让幼儿在草地上、校园里追逐、游戏、利用树干的阻挡作用,提高幼儿动作的灵敏度。

2.自制器材的利用

利用幼儿身边的废旧物品,制作小型体育活动器材进行锻炼,在充分发挥自然环境优势的同时,还发动教师、家长、幼儿巧用废物,变废为宝,制作成丰富的活动器材。现介绍几种:

(1)响筒。用废旧饮料瓶装进小豆或者沙子,摇动会发出声响。幼儿相互抛接,可训练协调能力。

(2)响板。用两块竹片,把它上端绑起,用它做响板操可增强幼儿活动的兴趣。

(3)纸绳。用废报纸做成,每根约50厘米长。把它放在地上可作跳跃障碍物,拿在手上可作马鞭。可用来训练幼儿的跳跃、奔跑能力。同时,在组织幼儿编织过程中,幼儿手指肌肉、手眼协调能力等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4)拉力器。用松紧带将4―6个果奶饮料瓶串连在一起。可以用它训练幼儿手臂、胸背腹肌等。

(5)高跷。用竹、木等制作。可以训练幼儿的平衡能力。

(6)旧车胎。在废旧汽车轮胎的下面装上三条弹簧腿即成蹦蹦床。可用来训练平衡、跳跃能力。将旧自行车胎挂在低低的树上,可让幼儿玩钻圈游戏放在地上可做跳跃游戏:边走边扶车胎向前动可训练协调能力。

以上这些活动器材取材容易,制作简单,只要经过适当的加工,便可成为集安全性、实用性、可变性、节俭性于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器材。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现成的废旧材料直接做幼儿活动器材,如玉米棒当手榴弹,大树桩当跳台,用旧木桶进行钻爬游戏,等等。

3.自备器材的利用

在自备器材的利用上,主要在进行一物多玩上考虑,利用现有的器材,鼓励让幼儿创造出更多的玩法,我们记录下幼儿的创造。给幼儿充分的主动性,让他们发挥他们的想象,你会发现他们每个人都是发明家。我们把他们的成果经过总结,挑选出科学、合理的玩法,然后进行推广。

二、教育活动中的一些体会

(一)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材料是促进幼儿运动机能协调发展的关键要素

幼儿的运动机能的发展主要受到自身生理发育以及外界教育环境这两大因素的影响,通过我们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必须重视教学手段和教学材料的有机结合。我们在几年的实验研究中发现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幼儿在小肌肉精细动作、灵敏性、平衡性、柔韧性和器械掌握能力优于对照班幼儿。实验班幼儿接受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材料的教学,对照班幼儿接受传统的教学,这归于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材料的作用。这证明了我们所采取的新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材料的效果确实优于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材料。在速度、爆发力和力量方面实验班幼儿的发展程度没有显著高于对照班,但也不低于对照班,特别是在速度方面的发展只是还没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这可能与我们所设计的教学内容与发展这些方面的运动机能联系不大有关。为了避免影响幼儿正常的生理发育,在幼儿园的教学中不宜过早地锻炼幼儿的速度、爆发力和力量这几方面的运动机能,所以我们所设计的教学内容与发展这些方面的运动机能联系不大。

第6篇:科学的运动原则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人本位,动作创编,结合

一、研究背景

在这个崇尚科学、追求人文的和谐时代,教育、体育都在研究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有关问题的同时,国内外研究健美操的专家和学者,往往还是偏重于生物学的角度,研究、开发人的身体方面,探索提高人体内物质和能量代谢的转换能力,仅仅重视物化的健美操运动,即侧重研究提高人体的体力的健美操运动,而忽视了从生物学、心理学的和社会学的角度,对体力、心力和外力三个方位系统地研究人文与科学融合的健美操运动,从而使其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研究人本位健美操创编,构建新的健美操创编体系,不仅对当前健美操运动中存在的“物化”现象产生一定的约束作用,而且对于推进健美操运动发展进程,提升健美操运动的社会地位、规范健美操运动编排的发展方向、使其沿着正确的轨道全而面发展具有更为深刻的研究意义。目前,国内仅有少数体育专家的学者意识到这一点,开始探索“人本位”的竞技运动理论,而研究“人本位”的健美操的基本理论,是时代赋予笔者创新的使命。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健美操运动的本质

传统的健美操运动是人为了追求健美操运动的技能和形艺等物化的东西,而不是通过健美操运动去提高人的身心素质和思想境界,即增值的人。人本位健美操运动的思想则不然,它是人为了通过掌握健美操运动的技能和形艺等物化的东西,最终追求的是提高人的身心素质和思想境界,即增值的人。这既是人本位健美操运动与传统的健美操练习的本质区别所在,也是健美操文化质量不断提高的表现。综上分析,健美操运动是通过传承有氧的体操、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运动文化,提高人身心素质和思想境界的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掌握健美操运动技术技能和提高运动成绩是健美操运动的手段――载体――文化;提高人身心素质和思想境界是健美操运动的目的。

(二)构建新的健美操动作创编原则的意义

目前,我国健美操训练也多偏重于开发运动员的内在体能和外在的身体素质,进行大运动量的体能训练。大众健身者也多以减肥为目的,进行单纯的体能锻炼或形体训练。系统分析,人体通过单纯的身体技能训练而表现出形体动作,往往是缺少思想、艺术、情感的拙力,展现不出健美操应有的丰富的人体美的思想和令人羡慕的外在形体美,它是一种“见身不见心”的机械唯物主义的体现。试想,如果一名健美操运动员只单纯追求技术、技能,他是无法把健美操的人性美、艺术美、动作美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如果一位健身者只单纯的依靠有氧运动健身,而心理达不到充分的放松,也只能是外表光鲜。然而,当今时代是瞬息万变的,将“人本位”这一竞技思想贯穿于健美操编排过程中,也是健美操运动编排对外部环境应变能力的一种表现。如果我们再一味的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最终将导致的健美操运动的发展停滞不前。

(三)人本位健美操动作创编原则

创编一套好的健美操,应该是动作布置合理,组合巧妙、流畅,从美的开始到美的结束,是一个完美的整体,动静结合,起伏层次鲜明,节奏多变,叠起,尽管没有故事情节,通过身体肌肉的自然动作,表现音乐的内在情感和意境,非常和谐,生动风趣地将一幅幅瞬间动态造型连接成动态造型的整体。因而创编健美操运动的成套动作时,应考虑如下原则:

1人性的原则

人性的原则,是通过健美操运动提高练习者身心素质和思想境界的练习原则。过去人们认为健美操就是“音乐+体操”,再加上有氧运动的一种身体活动。其实健美操也是在此基础上,依靠人的内心来调节人体的内、外环境,从而增进健康,提升人的境界的综合性的体育运动。因此,我们要研究身、心、境三者合一的健美操运动,从而促进健美操运动向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方向发展。在1997年第33届世界体操锦标赛上,俄罗斯霍尔金纳在跳马决赛中落地失稳向前迈出一步时,她顺势向全场观众与裁判打了一个“飞吻”,从而引起观众长达4分钟的掌声,最后不但裁判没有给他扣去更多的分,反而使她以微弱的优势战胜对手而夺冠。霍尔金纳的魅力不在于她的技术水平多么高超,而正是她的丰富的思想内涵、高品位的文化以及多年“身”“心”的修炼,使得她拥有一个美的境界。

2科学的原则

科学的原则是指在编排的内容、方法、运动负荷选择与制定上应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包括每个人的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心理状态、个性差异,以及对健美操的不同认识等,要考虑到客观条件可能提供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在健美操运动中,由于人的年龄、职业不同,这就决定了表现的个体必须要根据自己的年龄有创意的用心得表现自我的行为。由此,就必须在健美操教学中根据每个人的年龄特点、心态和职业特点,去设计具体的训练内容与方法,从而使参加者用“心”,即了解健美操文化,去展示每一个动作的内涵。

3艺术性原则

艺术性原则,主要来源于练习者对音乐的理解,对动作的表现形式。音乐可以说是健美操的灵魂,它影响着健美操的风格、结构、速度、节奏,音乐选配的好容易激发练习者的锻炼激情。而健美操动作是表现音乐的一种手段。因此,在创编动作时,要根据音乐的背景、民族习俗、文化特点,尽量设计出既能充分表达音乐的内涵,同时又不失健美操特点的动作,使动作与音乐的风格融为一体,达到音乐和动作相互促进和表现的高度统一。反之,就失去了健美操的艺术价值。再次,健美操动作创编的艺术性,动作语汇应丰富新颖、富有特色。由于健美操的基本动作是有限的,对此,广泛吸收和借鉴体操、舞蹈、武术等艺术体育性项目的动作,加以操化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巧妙多样的组合也可以变有限为无限,产生新颖丰富的视觉效果。

第7篇:科学的运动原则与方法范文

体育锻炼原则体育锻炼是人们运用各种身体练习方法,同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保健手段来发展身体素质,增进健康,增强体质,调节精神和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的体育活动过程。正确掌握和运用科学理论知识来指导体育锻炼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包括:全面性原则、自觉积极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经常性原则、从实际出发原则、适量性原则、反复性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要求体育锻炼者在身体活动时使身体的各个部位和各个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心理等获得全面和谐发展。

体育锻炼不仅包括身体各部位的活动,还包括不同的项目和不同性质的活动。进行体育锻炼时,采用多种形式和手段,使身体得到全面的均衡发展,既要促进身体形态的发展,体型匀称健美,又要提高机体各个器官系统功能的改善和提高。目前,大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7~23岁之间,身体发育处在逐渐成熟的阶段,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在体育锻炼中执行全面性原则极为重要。

从选择什么样的体育项目来进行身体锻炼来看,其侧重点是有所不同的。比如短跑主要是发展速度;杠铃弯举主要是锻炼肌肉的力量;长跑则侧重耐力的锻炼;球类则是以灵敏协调性为主。所以,进行全面的体育锻炼可以让身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增强体质。与此同时,还要注意心理素质的锻炼,在体育锻炼时保持愉快的心情。

二、自觉积极性原则

自觉积极性原则要求体育锻炼者必须有明确的锻炼目的,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对“善其身者无过于体育”有深刻的认识,相信“生命在于科学的运动”的道理。在体育锻炼时应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自觉坚持锻炼才能获得最佳的体育锻炼效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讲的:“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体育之自觉不可”,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贯彻自觉积极性原则,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努力做到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学生应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将来更好地为实现现代化和社会进步多作贡献。一个人只要有了远大的目标,就会长久地、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另外,参加体育锻炼往往带有直接的目的性和动机,如丰富业余文化生活、陶冶情操、强身健体、调节情绪、增进健康等。但不管带有哪种目的和需求,都要自觉积极地、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第二,充分理解体育锻炼的特点和作用。体育锻炼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多彩,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锻炼项目和形式,并培养体育锻炼的兴趣,从而形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第三,经常检验体育锻炼的效果,不断增强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定期测试身体素质、形态、生理机能和运动水平变化状况,也可对睡眠、饮食、精神状态等进行比较来检验体育锻炼的效果,通过这些检验可以看到体育锻炼的成效,从而增强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三、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要求体育锻炼者根据人的自然发展和机体的适应性规律,在体育锻炼的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等方面做到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地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其运动负荷的安排必须在个体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渐进不是每天、每次增大负荷量,而是按照人体对运动的适应性变化,根据超负荷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增加运动负荷量。青少年学生身体机能水平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增长的,而且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身体素质增长的速度是不同的。因此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应循序渐进地安排各类项目,运动负荷要由小到大,使身体各器官系统功能和机能水平逐渐适应与提高。体育锻炼不能操之过急,急于见效,否则不仅达不到锻炼的效果和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反而会造成运动损伤和运动性过度疲劳,阻碍身体的健康发育。循序渐进原则不仅体现在一段时间的系统锻炼上,也体现在一次锻炼中,如在锻炼前做好充分准备活动,锻炼结束后要适当地进行放松活动等。当人体适应了一定的负荷后,若要进一步提高,则必须在原有负荷的基础上增加负荷,不然体育锻炼效果就不会明显或逐渐减小,体能只能保持在原有的水平上,所以体育锻炼要不断提高要求,逐渐增加运动量,最终才能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四、经常性原则

经常性原则要求体育锻炼必须持之以恒、养成习惯,使之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体育锻炼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人体的各器官组织系统的改善,是体育锻炼日积月累的结果,要想获得良好的锻炼效果,必须保持体育锻炼的时间、强度、次数的衔接性和连续性,反复锻炼,不断积累。

五、从实际出发原则

从实际出发原则要求体育锻炼时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地制定锻炼目标,合理地选择锻炼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人与人之间的体质都有各自的特点,针对这一特点,在体育锻炼时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个人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个体差异、环境条件及学习生活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和确定体育锻炼的内容、方法,合理地安排锻炼时间和运动负荷,量力而行,不能强求一律,不能凭一时的兴趣或冲动,进行那些力不从心,强度和难度大大超过自己身体所能承受能量的运动。违反了这一原则,就会适得其反,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体育锻炼时,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合理选择,方能获得良好的体育锻炼效果。

六、适量性原则

适量性原则要求体育锻炼时的生理负荷适宜。体育锻炼效果的好与坏,在很大程度上与运动刺激的强度有关系。刺激太弱不能引起机体功能的变化;刺激过强则会损伤机体,只有适宜的强度,才有利于能量消耗的恢复和超量补膳。体育锻炼一定要量力而行,注意自我感觉并结合生理测定,如果锻炼后出现头晕恶心、四肢无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睡眠不好等症状,则说明锻炼负荷过大,需要进行调整。

七、反复性原则

第8篇:科学的运动原则与方法范文

关键词:新型训练方法;创新足球;制定与运用

现代足球运动的起源来自英国,从1863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而恰恰在这一百多年里,足球运动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不管是在足球的运动技术上还是在战术的训练方法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从一开始的由少到多,逐渐发展到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由分段到全部,由游戏到对抗……本文就在繁多的训练方法中探求和确定的新型足球训练方法等展开探讨。

一、新型训练方法的目的。

因为一般运动员训练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练员所采取的训练方法,若是教练员采用的训练方法合理有效,并且应用恰当,就可以激发运动员们的动力,使其能够集中注意力去训练,并能出色的完成教学任务和达到训练指标。反之,则会降低运动员们的热情,使得其达不到训练的指标。另外,由于训练条件的不同,教练员应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

二、新型训练方法的基本依据。

足球运动的训练方法,是运动员所必须掌握的知识。一般教练员规定的训练程序都是先掌握好足球的技术和战术,然后就是对足球技术和战术的反复实践和训练,最终达到熟练的程度即可。训练方法包括五大部分,分别是练习的目的、形式、内容、数量(分量、次数、时间)和练习要求,这五个部分之间有着相互制约和互为因果的关系。而且这也是确定和设计训练方法的前提和保障。

因此,任何一种新型训练方法的设计,都必须有着足够的科学依据才行,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训练方法产生更好的作用和效果。

所以在确定新的训练方法时,首先必须处理好进攻和防守对抗及其相互转化的关系,局部与全局的关系,技术与战术及作风培养之间的关系。

又因为足球具有集体对抗和综合多变的特点,战术又是以技术作为基础的,战术在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同时对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应的就是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了,所以新的训练方法应特别注意培养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还有就是当今足球的技术和战术水平与训练的现代化有着直接的联系,二者是相互促进和提高的,这是因为不同时代的训练方法与当时技术战术水平是相适应的,随着技术和战术水平的提高,相应的一些不适应的训练方法就会被舍弃。所以说,现代足球的训练方法必须与现代科技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建立足量化、程序化和最佳化的训练方法。

三、新型训练方法的基本原则。

(1)人本与教育性结合的原则

在教练员的全面调控下,足球运动员的训练过程就是一个掌握和熟练技术和战术的过程。这实质上也是创新训练方法的前提和关键内容,在训练过程中既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又要懂得把科学性思维和思想性思维相统一,使得运动员能够观察到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影响的因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训练应有的作用。

(2)形式与内同相统一的原则

在设计和创新训练方法时,首先要确定的练习的目的和内容,然后根据目的和内容来确定训练的形式,最后就是设计每个环节的具体要求。

根据足球运动知识结构具有的系统性、科学性和连续性,确定出提高战术配合、技术水平和综合对抗的训练方法。然后在按照运动的实际水平,确定出具有单个技术的,相对静止的,在不同条件下,实战运用性的训练方法。

(3)基本模型或最佳模型的原则

因为足球是一项集智慧与技巧、技能和体能相结合的高度竞赛性的运动,在其中有着复杂的攻守交替转化,集体协作等特点。不管什么样子的训练方法,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胜利。因此,在确定训练方法时,要以能够成功进球为根本目的。根据不同队员所担负的责任不同,安排适当的位置,按照“人跑动,球转移”的运动规律,结合相应的技术和战术,科学的组织个人、二三人乃至半场、全场、局部、整体的训练方法。

也可以这样认为,设计新型的训练方法,实际上就是剖析比赛基本模型以至最佳模型的过程,因此,在正确认识比赛规律的前提下,将各种技术运用到练习当中去以完善在位置、空间和时间上的训练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的足球技术和战术水平不断发展提高。

四、结语。

总之,设计新型的训练方法,不仅要考虑到以上的方面,还应做到切实而实用,切忌华而不实。同时还应注意到训练方法的前后连接,就是要做到训练方法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从简单到复杂,先分解后综合,先非对抗而后对抗,逐步加大难度,使得练习方法具有高度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佳宾.青少年足球运动员技术运用阶段训练特征的初步理论研究[D].武汉体育学院,2013.

[2] 吴公哲.学校足球俱乐部后备人才“一条龙”培养体系的调查研究[D].河南大学,2013.

第9篇:科学的运动原则与方法范文

一、安排的运动负荷要符合运动学原理,适合体育教学的情境

1.生理负荷的表述要符合运动训练学的原理。运动生理负荷的构成要素包括:运动强度、运动量和练习密度。它们是构成以运动负荷为核心的运动训练方法体系的源头。诸如持续训练法、间隙训练法、重复训练法、有氧和无氧训练法等,都是它们之间关系的配比与调整。而且,不同的配比所适用的范围和形成的效果是大不相同的,在实际运用时对配比度的把握和调整也是非常讲究的。2.运动负荷的评价要符合运动生理学的原理。对运动负荷的评价方法有多种,无论是自我感觉法、观察法,还是生理测定法,考察的主要依据都是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状况。如:呼吸频率、体温、脸色、出汗量、精神状况等,我们无法形成量化的评价标准。再如:血压、肺活量、血成分、尿蛋白等指标,我们没有条件在教学现场进行测评。只有以手测定脉搏跳动次数,以心率变化的情况来分析、判定运动负荷大小的心率测定。因此在日常的教学中,主要以心率/分作为评判运动负荷的依据和标准。如:最大心率=220-年龄,那我们安排的负荷就尽量避免超过这个心率标准。3.安排运动负荷的指导思想应侧重于“健康”,要适合“健康第一”的课程思想。竞技训练以“更高、更快和更强”作为目标,追求运动负荷效果的最大化和极致化。而体育教学是以“健康第一”作为其核心指导思想,追求的是运动负荷的“健康价值阈”。因此,我们应从“安全”、“全面”、“有效”的角度来安排体育教学所需要的运动负荷。“安全”是体育教育基本教学原则的要求,符合“健康第一”的思想;“全面”是体育教学“全面发展”教学原则的要求,符合“全面育人”的思想;“有效”是体育教学应使全体学生都有进步和发展的要求,符合“有效教学”的思想。具体到每节课中,我们应当注意:运动强度:小(120-140/分)中(140-160/分)大(160-180/分)交替。运动总时间:保证20-35分钟/课。练习密度:3-5次/周;每课30-40%。

二、安排的运动负荷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变化的原理,适合学生学练的情境

1.运动负荷的目标应层次分明,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一方面,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阶段性的特征与规律。我们在安排运动负荷时,应当考虑学生的年龄段、性别、发育的水平、基础水平等因素。另一方面,同一学段不同个体间的发育水平也存在差异。这就也要考虑学生的体质强弱、体能水平、性格类型、心理状态等因素,并加以区别对待。“分层教学”的教学策略就是安排动态的负荷目标层级和个性化的运动负荷“处方”。2.运动负荷的呈现应主题鲜明,要符合学生身心活动发展变化的规律。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生理和心理活动是有着一定的变化规律的:一节45分钟的课,由“注意”主导的高峰区,一般出现在课的15分钟处;由“情绪”主导的高峰区,分别出现在4-18分钟和36-40分钟处;由“意志”主导的高峰区,一般出现在20-30分钟处。我们应当依据这个规律来安排教学进程:在注意和情绪的高峰区,安排知识、技术与方法的学练;在意志的高峰区,安排体能训练、技能提高或教学比赛。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发展体能增强体质、形成锻炼的习惯和能力时,能“循序渐进”地承担适宜的生理与心理负荷。3.安排运动负荷的原则应把握住“有效”,要适合学生获得“有效发展”的学练情境。学生的学练与运动员的训练不同,运动负荷只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为学习健康与运动知识,掌握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能,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和能力,发展体能增强体质等服务的手段与载体。

三、安排的运动负荷要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适合教师教学的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