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及原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物理现象教学 观察 实验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5-0142-01
物理现象教学是物理课堂教学的基础,在物理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对自然的物理现象、生产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的观察、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物理现象的观察、分析,概括出物理现象的本质,从中找出物理现象的规律,了解物理现象发生、发展的过程,为进一步思维加工提供了思考的线索和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概念和规律。
一 构造现象
现象是本质的必然反映。任何原理描述的都是事物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其规律通过彼此间的变化及现象来反映。教学中通过对现象的观察、感知,分析其原因,挖掘其本质,从而揭示原理内容。让学生通过现象的直感和分析推理上升到理性认识,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有些原理比较抽象,生活中相关的现象又难以看到,教学中应设计相关实验构造特殊现象让学生体验,如,声音、颜色、形状、体积、质量、热量、光电、位置、状态、动静、快慢的变化等,或者是通过仪表显示相关数据的变化。现象的构造必须直观、生动,具有对比性、可重复性,以简单易懂为原则,尽可能让现象直观反映原理本质。
二 夸大现象
有些变化规律在生活中不易觉察,必须通过专门的方法和仪器来反映。如,物体受弹性力的作用,不论大小均会发生形变,倘力太小或物体具有刚体特性,形变将难以觉察,可以设计实验通过毛细管来夸大体积的变化或光线偏转来“放大”。为测定地球的质量密度、万有引力常量,卡文迪许精心设计实验方法,用光线的偏转来“放大”库仑扭秤的微小偏转;工业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常将环境变化、某些量的微小变化转变为电信号,然后予以“放大”以便观察。
三 量化现象
通过现象来描述的科学规律大多是一种定性的判断,许多规律需要采集数据,用数据和数学关系来描述,或用图表来形象地说明。如,欧姆定律、功率公式、焦耳定律、阿基米德原理、动量守恒定律、库仑定律等。采用数学公式、图表、图形等多种形式来量化现象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因此,通过精确量化相关现象来说明问题,通过多种形式从不同角度来描述原理,对强化教学效果至关重要。而且在教学研究中,一些深层次的规律已经远离日常生活,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挖掘。
四 分析预测的现象
某些规律是理想化的结果,是在实验基础上的抽象。由于时间、条件的限制,技术的制约,至多不过是通过具体的精确的实验操作来逼近,必须以现有实验事实为根据,充分利用大脑思维,展开想象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或提前做出某种预测,以便指导今后的研究,并尽快找到事实根据,这在科学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如,牛顿第一定律、光线、场与场线、质点、点电荷、绝对黑体、理想气体等理想化模型的建立;海王星、冥王星未发现前的预测等。科学就是这样,没有深刻的逻辑推理和具有开拓性的预测,即便迎面走来,也会擦肩而过,失之交臂,最终也捕捉不到科学的规律。教学实验引导学生预测,虽然不具备以上重要意义,但这种做法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对今后有机会从事科学研究和开展创造性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因此,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分析现象、数据,不错过细微的变化,不放弃一个反常的数据,成功了要确认成功的环境条件、仪器状态、操作方法,失败了要分析失败的原因,如何去克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五 比较现象
许多规律的描述都是直接或间接对不同量之间关系的描述,如,相关的力学量、电学量、热学量、光学量等。因而,实验设计应尽可能将这些量用比较直观的现象来反映或直接用仪表来测定,以便学生观察、比较、分析。通过控制变量或状态来实验,若条件允许的话尽可能用多套装置同时比较,这样学生观察一目了然,印象深刻,通过求同比、求异思维,分析、鉴别,得出正确的结论,达尔文的进化论很多都是通过实验的对比、分析得出的。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比较才能真正找到问题的原因和结果。
六 利用生活现象
新课程标准要求课堂教学应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到物理,从自然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温度”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本章的教学首先围绕温度和温度计进行,更重要的是物态变化围绕温度是否变化进行的。因此,“温度计”这一节课在本章的地位可见一斑。本课在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全员参与、让学生主动探究等方面力争做出一些努力,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实际情况,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探索净胜、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通过媒体展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发育、成长阶段,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时期。他们的观察、想象能力不断发展。但是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且在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的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和工作原理
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温度值
会有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通过学习活动,是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4、教学重点
摄氏温度的的规定及其读法和写法
实验室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5、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视频《被困火焰山》,提问:视频中师徒四人到达火焰山之后,感觉怎么样?(学生回答热)接着追问他们为什么感到热?引出生活中有很多物理冷热不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新的物理量——温度
(二)自学
学生自制体温计;观察实验室温度计的结构;回顾长度测量的方法,自学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三)精讲
1、温度
我们用温度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热的物体温度(高),冷的物体温度(低)
让学生举例哪些物体温度高,哪些物体温度低
提问他们是怎么知道物理温度的高低的?(凭感觉)
反问凭感觉是否可靠,用实验验证
2、温度计
感觉不可靠,用什么测量温度?引出温度计
介绍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的由来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温度计——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
展示自制温度计,了解自制温度计的结构原理
观察实验室温度计结构,对比自制温度计
3、摄氏温度
介绍讲解摄氏度的规定原则、标准。
练习读温度计读数
让学生练习一些自然界中的温度的读数
4、温度计的使用
回顾对比长度测量,直尺的使用,学习温度计的使用
让学生动手实验,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5、体温计
与实验室温度计对比,让学生自己得出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提问:为什么体温计可以离开人体后再读数?
因为体温计有一个缩口
为什么用体温计之前要甩一下?
为了把水银甩回到玻璃泡
本项目在期望学生从生活现象认识化学原理的同时,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平凡事物中的神奇奥妙。这些神奇之处即使对于教师而言或许司空见惯,但未必留心观察过,用心思考过。除了常规教学中关注的“知识要点”,还能从教材中发现许多让人惊异和感叹之处。下面撷取三例,与读者分享。鉴于篇幅限制,以下三例主要是提出问题,不作回答,旨在启发读者思考。
1.从蜡烛燃烧现象可以提出哪些科学问题?
1860年圣诞,伟大的科学家法拉第以“蜡烛的故事”为题为青少年朋友连续开展了六场专题报告,深入探讨了蜡烛燃烧的原因、蜡烛火焰的形状、火焰的颜色等一系列问题,并由此扩展到许多物理、化学和生物的基本概念。此后,关于蜡烛火焰的温度、光谱、成分的研究以及微重力条件下的蜡烛燃烧实验,进一步拓展了人们对燃烧的认识,从而也大大增强了这一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时代性。就蜡烛燃烧这样一个常见的现象,都可以提出哪些科学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都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吗?表1列举了一些基于蜡烛燃烧显现提出的科W问题。
上述问题是丰富多样的,而且可以承载核心科学概念的教学。其中不乏我们司空见惯的现象,但平时并没有留意和质疑,当追问起来的时候还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由此思考:如何能够提出更多的科学问题?是否有可供教学借鉴的方法和策略?
2.如何证明氧气支持燃烧?
对于初中学生而言,通过小学科学的学习以及结合生活经验,都知道氧气支持燃烧。这一认识将在初中化学中进一步深化,即认识燃烧是可燃物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的化学变化。针对这一教学内容,有没有追问过:空气中含有氧气、氮气等多种成分,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1%,氮气约占78%,其他成分约占1%。为何我们直接得出结论是氧气发挥的作用呢?根据可燃物在空气中的燃烧现象,可以猜想是氧气发挥作用,也可以猜想是氮气发挥作用。如何才能证明是空气中的氧气支持燃烧呢?
直述结论的教学往往是简单的,但是要体现科学推理的过程,这个问题似乎就不太好回答。首先需要做一个简化的处理,忽略其他含量很低的成分对燃烧的影响,那么氧气和氮气就是我们要探究的两个影响因素(变量)。要说明某一成分是否支持燃烧,可用这种成分的纯物质来进行实验,以消除其他因素的影响,证明氧气可以支持燃烧。当然,还需要实验证明可燃物在其他成分气体(氮气)中无法燃烧。两条证据相互匹配,才能得出结论。这个过程中就运用了控制变量、推理论证等思维方法。由此设想,这样是否更加体现化学作为一门科学的理性之美?是否更能够提升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思维能力?若如此,如何将这一科学发现过程转化为教学活动呢?
3.燃具的设计中有哪些科学原理?
此处的“燃具”一词,既包括实验用的加热装置,也包括生活、生产中真实的燃烧反应所发生的场所。首先从酒精灯和蜡烛的对比谈起,观察会发现它们既有相似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例如蜡烛和酒精灯都需要灯芯,不同点例如酒精灯的灯芯镶嵌在陶瓷柱里,而蜡烛的烛芯却直接伫立在蜡中。为什么这样设计?陶瓷柱只是简单的固定灯芯吗?实验室还会用到酒精喷灯,若比较酒精灯与酒精喷灯的结构、燃烧的现象,也完全不同。它们的工作原理存在哪些差异?
家庭使用煤作燃料,一般不直接烧煤块,而是将煤粉、黄土、水按照适当的比例搅拌均匀,挤压成球形或蜂窝状,晒干后得到煤球或蜂窝煤。为什么需要对“可燃物”做这样复杂的加工?煤球炉的进风口在下部,其结构为何这样设计?为了更好地提高煤燃烧的效率,提高加热的温度,在生活中和生产中都采用了哪些技术改进手段?
与煤相比,另一种常见的燃料――天然气的使用和调控方式与煤有何不同?家里的燃气灶的结构是怎样的?每个部位具有怎样的功能?燃气灶的发展、进步得到了哪些技术支撑?借助了哪些科学原理?
二、项目的结构设计
项目学习实验教材一方面落实课程标准以及当前教学对于燃烧的常规要求,另一方面融入上述常见且熟悉的但很少究其原理的科学技术问题,进行项目的整体设计,使学生能够体会平凡事物中科学原理之奥妙,以期达到以下目标:a.通过探究常见可燃物的燃烧过程,让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燃烧所发生的化学变化,认识氧气在燃烧中发挥的作用,认识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发生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b.通过探究常见燃料的燃烧现象及其在真实生活中的应用形式,让学生认识燃烧的条件和调控方式,能够评估使用这些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知道如何选择对环境污染较小的燃料。c.通过对燃烧原理、规律的探究以及设计未来的燃料,让学生初步体验科学探究和项目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本项目的核心任务和活动拆解。
本项目将“探索燃烧的奥秘”拆解为项目导引和3个任务。从知识线索的角度,项目导引主要承载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知识。任务1“燃烧是如何发生的”主要承载可燃物与氧气的反应、着火点。任务2“如何调控燃烧”主要承载燃烧的完全程度、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任务3“未来的燃料是怎样的”主要承载燃烧过程中的物质转化、传统及新型燃料。项目导引与3个任务均通过设置系列活动来支持教学活动的展开。(见表2)
2.项目成果及完成进度的规划。
通过一系列项目学习活动,最终形成项目成果或项目作品,是项目学习的重要特点。在本项目中,学生通过探索燃烧的奥秘、分析生产生活中调控燃烧的技术方法,调查燃料的变迁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展望和设计未来的燃料。在项目完成时,学生需要撰写一份与“展望和设计未来的燃料”话题有关的研究报告,并绘制海报或制作PPT,进行展示。这样可培养学生对整个项目学习过程进行梳理总结、反思提炼的能力,以及展示表达能力。为了监控和推进项目进程,每个任务之后都设置了“检查进度”栏目,提出指向项目成果的阶段性要求。
任务1检查进度:为了能更好地评价和筛选未来的燃料,通过调查活动对可供选用的燃料做一个系统的梳理。包括燃烧的应用形式、涉及的物质及反应、燃烧的装置、燃烧的调控、燃烧的失控及其避免等。
任务2检查进度:进一步调查、梳理和比较不同燃料的差异。包括家用燃料的变迁,我国不同地区主要使用的燃料,以及多角度对不同的燃料进行比较和评价等。
任务3检查进度:从“探索燃烧的奥秘”“燃烧调控中的技术思路”“燃料的变迁”或“设计未来的燃料”等几大主题中,选一个合适的角度,小组合作完成一份研究报告。
三、项目的突出特色及教学建议
本项目的设计以生动有趣的实验探究活动为主体,素材选取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并融入许多相关技术工程教育要素,同时注重过程方法目标的落实,突出用联系的视角来看化学问题和技术问题。在认识燃烧现象、氧气性质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对物质、元素、元素守恒、化学式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技术意识、技术理解与技术设计能力。
1.借助基本观念形成结构化认识,注重基本方法的落实。
本项目作为项目学习实验教材的第一个项目,期望帮助学生体会化学的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这些基本观念和方法将在后面的学习中反复应用,螺旋发展,逐渐深化。基本观念包括从物质变化的角度认识变化,实验现象、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和反应条件是认识化学变化的重要视角,从元素和元素守恒的角度认识物质及其发生的反应,等等。本项目的探究问题、知识内容及其基本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1表示,形成一个体系,帮助学生形成结构化的认识。基本方法包括进行有序的实验观察的方法,用科学语言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对实验现象进行归纳、分类的方法,对于复杂问题进行简化处理和实验设计中变量控制的方法,通过因素分析探索反应发生的条件以及对反应条件的调控,调查和资料检索的过程与方法,信息提取和加工、基于C据进行对比分析推理判断的方法,等等。教学中应思考如何外显和落实这些基本观念和基本方法。
2.以活动为载体,课内外活动相结合。
本项目精心设计了一系列的演示实验和学生探究实验,教学中应创造条件将这些实验落到实处,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可以给学生呈现丰富的直接经验,帮助学生理解和认识抽象的化学变化和原理。此外,还设置了一系列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活动。例如,借助网络进行信息检索,访谈家人、长辈,对各种燃料及其保存、运输和使用器具构造的调查与观察,对学校、小区消防设施的调查及逃生路线的设计、灭火和逃生模拟训练,等等。本项目教学的课时为课上课时与课下课时打通使用,教学中应对这些实践活动做有效规划,让学生在课上或课下有效开展,在课上做有效交流汇报,使其成为项目学习的重要环节。
将课外探究实验活动应用于初中物理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提高主体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还对学生融会贯通及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课外实验将抽象的理论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更直观、透彻地理解教材知识.这是因为课外探究实验的教学方式彻底改变了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而更注重学生自身的创造和体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以教学内容为基础,通过利用生活中常见的材料制作一些小教具,观察、调查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来加深自己对所学物理知识的理解.此外,课外探究实验活动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自主性和趣味性,学生既能无限制地重复操作,也可大胆猜想、自由发挥.这无疑开放了学生的思维、为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坚实基础,同时也顺应了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
2课外探究实验活动在初中物理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课外探究实验活动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视度虽然有所提高,但由于教学改革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学校、社会、家庭乃至教师、学生等各方面条件均不成熟,导致课外实验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发展极其缓慢.例如学校对学生进行课外实验所需的设施设备投资过少、社会给予的支持和配合度不够、家长因工作繁忙无暇指导或配合学生实验、教师由于课时安排过于紧凑而无法确保高质量的实验演示等等,这些因素都会制约课外实验活动的顺利进行.除此之外,学生长期受应试教育理念束缚,其思维方式及行为习惯仍停留在以老师为中心的被动式学习阶段,缺乏自主探究意识,对课外探究实验活动也缺少积极性,从而导致课外探究实验活动教学质量不高.
3初中物理课外探究实验活动的教学设计方法
课外探究实验活动的实验方式灵活多样,但受经济、环境等因素影响,可行性不一定高,教师要结合多方面考虑,设计出科学合理的实验活动.课外探究实验按完成方式可分为制作类课外探究实验、观察类课外探究实验、调查类课外探究实验、综合类课外探究实验等.
3.1制作类课外探究实验活动的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有些制作类实验往往需要花费较长时间以及借助特殊实验器材,在课堂有限的条件下难以顺利进行,因而教学中宜设定为课外探究实验.课外制作类实验通常以自制教具为主,通过仿制、改造、设计制作等过程对原器材进行改制,从而得到目标教具.值得注意的是,自制教具应符合简单、科学、廉价、有效、有趣的原则,即尽可能利用废旧物或者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材料,通过简单有趣的制作过程,便可得到具有科学意义和实际效果的小器具.例如,利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学生可以自制简易的喷雾器.该实验只需两根长约10cm的塑料吸管、一个透明水杯和水.即先盛一定量的水于水杯中,将其中一根吸管竖直插入水下,另一根的管口横靠于竖管上端,然后轻轻对着水平吸管吹气,可以看到竖管下部的水面逐渐上升,到上部管口处时被横管的气流冲击,从而散成雾状.这是著名的伯努利原理,学生根据这个原理还可做很多有趣的流体力学实验,从而使学生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得到锻炼.
3.2观察类课外探究实验活动的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教学内容中,有大量不易理解的抽象概念、原理,此类知识点若仅凭教师口头讲解或学生自行分析,很容易造成学生一知半解,甚至理解错误,因此,有必要借助课外实验来使问题更具体、直观化.例如,在讲解静电吸附时,可让学生观察被摩擦后的塑料汤勺如何将混合在一起的胡椒粉与盐巴分开.通常胡椒粉质量较轻而先粘附于带静电的汤勺表面,从而与盐巴分离.利用此原理学生还可以将厨房或室外其它混合的细碎材料进行分离,进而加深对静电吸附现象的认识与理解,并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类似的物理现象在生活中还有很多,例如光现象引起的小孔成像、海市蜃楼等.教师要培养学生“物理即生活”的意识,鼓励学生开动脑筋,多观察现实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以促进学生对教材理论的有效应用.
3.3调查类课外探究实验活动的教学设计
走出课堂,融入社会才能拥有更丰富的物理实验题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相关的社会调研、实地勘察、资料查阅等调查类探究实验课题.根据课题需要可按个人或分组完成,教师要事先对调查范围、调查目的、调查方式及注意事项做详细介绍,以确保学生把握整个调查活动的进程,进而提高实验活动的有效性.学生要试着利用课堂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调查过程中遇到的物理现象和问题.例如节能灯的使用情况调查,学生要在了解节能灯的节电原理的基础上,考察社区或学校周边居民对节能灯的认知度及使用情况,并将使用后的节能效果及问题建议等做成报告反馈给相关部门.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科普讲座、观看科技展览等,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潜在能力.
3.4综合类课外探究实验活动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物理素养;物理兴趣;物理现象;物理原理
G633.7
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年代,是一个全民学习的社会。学习的对象不再是局限于在校的学生了,而是社会中所有的人了。社会生产结构的调整、各项生产部门的细化都在促使着生产过程中的人不断地学习各种技术、掌握各项技能,使他们在一定的生产领域内具有该领域的工作素养。那么,我们的初中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究竟应该具有怎样的物理素养呢?我们的物理教学过程中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呢?
学生经过物理课堂的学习,随后走上社会,随着时间的迁移,我们在物理课堂中学习和研究的物理事实和物理定律很可能被学生忘记。那么,我们的物理课堂希望学生能够留下什么印记呢?是我们物理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理性思考的习惯。这就是我们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需要培养学生所拥有的物理学的素养。让这些物理学科的素养成为他们行为的习惯,成为他们的一项基本素养,这也是我们初中物理课程学习的价值。
知识是人类在整个社会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是在人类的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创造和发现的;我们的物理知识就来源于前人的生活中,来源于他们对生产实践的总结与概括;所以,知识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知识及生活。同样,知识也在人类的历代替换中被继承和发展着,时代的社会烙印总被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知识记载着;社会在人们不断掌握新知识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向前发展;所以,知识的价值存在于我们的社会,只有在社会的发展中才能体现,我们的物理知识价值也只有在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才具有价值,物理及社会。
培养初中学生的物理素养,就是要将我们的物理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融入我们的社会。让学习物理的学生们喜欢我们的物理课堂,热爱物理学习,对物理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让我们的学生能够发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理现象,并能够挖掘出其中的物理原理和更多的内涵;让我们的学生着眼于社会,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社会生产中的问题,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跃进。
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兴趣?
一、用实验引导课堂的教学
初中物理教学在内容上是眼于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过程。物理学也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我们的教学中一定要多做实验;在实验内容的讲解模拟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融合学生的生活,缩短学生认识上的差异;在实验的组织上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最大程度地改革实验教学的方法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初中物理的兴趣,我们要改革我们以往的老师或学生简单呈现实验过程的教学方法,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观察物理现象,产生疑问,从而提出问题;再大胆地猜想问题的答案,提出自己的猜想;再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同学之间再相互交流讨论。
这样的课堂教学不仅培养了学生初步的观察、实验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还更深层次地培养了学生的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在这样的物理学习中,学生们学习物理的兴趣也会逐渐被培养起来的,那时学生们就会主动喜欢我们的物理课堂,热爱物理学习,对物理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能够挖掘出物理现象中的物理原理和内涵?
一、老师要精点,要引导学生学会思考
我的物理老师要研究好初中物理教材、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考试说明,做到有针对性地挖掘重点知识点的应用空间,把握好问题的方向,学会用设计连环式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对已发现的物理现象的思考,老师要做到精点问题的要点,要有的放矢。让我们的学生容易理解问题,也能学会思考,更能轻松挖掘出物理现象中的物理原理和内涵。
二、老师要给学生的物理课堂创建思考的空间
物理课堂内的时间是有限,这就要求我们的物理老师对物理理论部分做到精点精讲,用动画展现出物理现象,用实验描述物理现象、变化的过程;要求我们的物理老师在解剖物理理论时要能采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学生们呈现出物理知识点,能够把深奥的物理理论简述成一个个通俗的片段,能够把复杂物理变化过程变成一个个简单的流程让有疑惑的学生们容易理解,能够理解,。尽可能地留出更多的时间给我们的学生,让他们去思考,去讨论。
三、老师要学会多闭嘴,少说话。
物理教学核心就是让学生具有科学的思维,让他们能够研究问题,能够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拥有创新的意识。所以我们的物理老师们要学会多闭嘴,少说话,把时间留给学习中的学生们。不要代替学生分析、解答,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和方法,去发现物理现象中的物理原理和内涵。
如何让我们的学生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社会生产中的问题呢?
一、物理课堂中,我们的学生要学会思考,要积极思考,还要要学会逆向思考。物理的学习离不开思考,课堂内的每一位同学都要去认真思考,学会用自己的解决物理问题的方案与别人的方案相对照比较,比较优劣,慢慢扩展自己的思考空间,积累自己的思考能力;当问题出现时,当思路无法展开时,感到思绪不前时,可以尝试另一种思考方式―--逆向思考,也许会豁然开朗。
二、物理课堂中,我们的学生要多开口,多发表个人看法,多讲讲个人的疑问。同学之间要多讨论问题,多争论问题,相互之间要多合作解决问题,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想法,要不怕犯错误;要想说,要多说,这样就会逐渐完善个人的物理思维,也将提高自己的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社会生产中的问题的能力。
希望我们的学生有的远大的人生理想,能够融入课堂,投入到课堂中;对我们的物理这门学科有兴趣,能够做到埋头钻研,拥有很深物理素养。能够在生活中发现物理,在社会中应用物理,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决社会生产中的问题,从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跃进。
摘 要: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通过一些教学手段营造学习物理知识的情境,让学生直接感受物理知识。教师可以从开展物理实验、模拟物理现象、联系实际三方面入手,有效创设教学情境。
关键词:初中物理;教学情境;物理实验;物理现象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3-0083-01
创设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相关教学内容,创设与之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感受知识、学习知识和理解知识。物理既是一门理论学科,也是一门实践学科,物理的实践性体现在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这就决定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模拟现实中的情境,在情境中引导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物理教学的目标。从目前的物理教学实践来看,一些教师大胆创设教学情境,在情境中带领学生思考问题的做法,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都产生了良好的效果。文章试从以下三方面探讨如何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
一、通过开展物理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物理学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学科,现在的物理知识,要么是在实验中发现的,要么是在实验中证实的,总之,实验是物理学存在和发展的核心所在。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物理实验教学。从物理知识来源于物理实验这一角度讲,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物理实验创设相关物理知识的教学情境。在这个情境中,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验,可以零距离地感受物理知识。这对于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激发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具有现实意义。因而,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可擅自缩减物理实验教学课时,要有创造条件也要开展物理实验的科学精神。唯有如此,才不至于使物理丧失学科特色,使物理教学沦为枯燥的结论性教学。同时,物理教师要注意,应当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亲自参与物理实验,那种只是在课堂上进行物理实验演示的做法并不可取。因为只有亲手操作实验,学生才能进入通过物理实验创设的教学情境中。比如,教师讲授“望远镜的原理”知识时,不H要让学生观察望远镜的构造,还要引导学生亲自制作简易的望远镜。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望远镜的原理。
二、通过模拟物理现象创设教学情境
众所周知,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丰富的物理现象,而揭示物理现象本质的过程就是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一个最常见的物理现象是:从杯子外面观察半杯水中的筷子,发现筷子是弯曲的,这个物理现象的本质是光的折射。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还有很多物理知识是从物理现象中抽象得出的。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物理现象引导学生学习物理知识。不过,带领学生直接在生活中观察物理现象有些不现实,因此,教师可考虑借助网络技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物理现象,从而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在这个教学情境中,学生可以真切地观察物理现象,并对此进行思考,最终掌握物理知识。借助多媒体技术模拟物理现象,可以将物理现象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通过观察电脑模拟出的物理现象可以思考和分析物理现象背后的原理。比如,教师讲授“物体的运动”这一内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出物体的运动状态和运动路径,以及与之相关的参考系的运动。另外,生活中的有些物理现象,只有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分析清楚。比如,快速行驶中的车轮给人的感觉是反方向运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借助视频,通过慢放让学生仔细观察车轮到底是顺向运转还是逆向运转。
三、通过联系实际创设教学情境
无论是物理实验,还是模拟物理现象,都是间接接触物理的表现,并且这两种方法并不能完全涵盖初中物理知识。因此,在必要的情况下,教师应当创造条件让学生直接在生活中认识和领略物理知识。实际上,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直接认识物理现象、感受物理知识,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教学的目的正转向学以致用,因此,理论联系实际显得尤为重要。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为什么有些人在给水瓶装水的时候,只需听声音而不用看水瓶,就能知道水装到什么程度?又如,生活中时常可以看见油罐车在行驶的时候往往要拖一根铁链子在路上。实际上,这些生活中的现象都暗含着一定的物理学原理。因此,这些物理知识的学习应当结合实践来进行,而不必采用模拟等手段。那么如何联系实际开展物理教学呢?例如,教师讲授“热胀冷缩”知识的时候,可以创设一个教学情境:将冷水突然倒向烧热的玻璃瓶上,玻璃瓶通常会爆裂。这个教学情境,可以让学生领悟热胀冷缩的原理。再如,可让学生利用电笔区分家里电路中的火线和零线。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仅仅依靠传统的课堂教授是很难让学生领略物理学本质的,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物理来源于生活,也将回归于生活的道理。教师通过开展物理实验、模拟物理现象和联系实际这三个途径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身感受物理知识,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李丽雅.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西部素质教育,2016(13).
[2]孔祥鉴.例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情境创设[J].基础教育研究,2014(04).
关键词:案例教学 理论教学 效果 西方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财务管理类专业的基础理论课,既有抽象的经济理论,又有大量的图表和公式,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是老师讲得很费力,学生学得很无力。这主要是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的特点和传统的理论教学方法相冲突的结果。这就需要一种更科学的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
一、西方经济学的特点和传统理论教学方法的弊端
1.概念、原理多西方经济学这门课程包含大量的概念和经济原理,传统的理论教学对于这方面只能是简单的灌输方式,学生单靠死记硬背不但难以记住繁多的概念和原理,而且极易混淆,更弄不明白其真正含义。
2.抽象性刚刚接触经济学的本、专科学生大部分没有多少生活体验,或对生活中的经济问题没有什么深入思考,对于纯粹的经济理论很难把其和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联系在一起,往往感觉高深莫测、枯燥无味,学的知识不知如何应用,从而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所以必须通过一种中介性的载体,以一种生动的方式把经济理论知识呈现给学生。
3.应用性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科学,不论是西方经济学的微观部分还是宏观部分,都有着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和应用性,传统的理论教学与实际生活脱节,学生不能运用学到的理论知识来分析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形同纸上谈兵,学无所用。
基于以上分析,西方经济学既要对概念和原理进行完美的阐述,又要对理论的得出进行严密的逻辑推导,更要将经济理论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对于这一教学目标的要求,案例教学法的应用能取得良好的效果。首先,案例的引入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助于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其次,由案例深化或导出的理论知识理易被学生消化和吸收,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为所用;再次,案例教学大大缩短了教学情景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案例作为现实世界与学习世界的桥梁,可促使学生更快地适应工作情景的挑战。
二、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应用
(一)案例教学法的含义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萨缪尔曾说:“经济学讨论的是我们身边的生活。”因此,西方经济学不能采用“黑板经济学”的教学模式,必须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相结合,与生活中的经济现象相结合,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提高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又称为范例教学法,1870年在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兴起并逐步发展起来。所谓案例教学就是利用典型事例进行教学,使学生能通过对特殊的、典型的事例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
(二)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中的应用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案例教学法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应用形式。
1.课堂引导案例
这类案例的应用侧重于以老师讲述和解释方式呈现案例,重在讲清经济原理和规律,属于先“案”后“理”型。案例一般在课前引出,以身边案例为主,现象简单易懂,可以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2.课堂论证案例
这类案例一般在讲解完基本原理后出现,起到印证原理、加深理解和巩固知识的作用,属于先“理”后“案”型。例如,在讲解博弈论时,可以通过“过路客和回头客”的案例来阐述卖者和买者在信息对称和不对称情况下的交易行为。案例指出:一个当地人买水晶眼镜和一个外地人买同样的水晶眼镜的价格是不一样的。经商者出售给“过路客”的商品与“回头客”的商品往往是同货不同价,或同价不同货(质量不同)。出售给“过路客”的商品,要么高出当地售价,要么是质量低一档,即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交易行为。而卖给“回头客”的往往是当地市场价或当地消费者熟悉的商品。即信息对称下的交易行为。
3.课堂讨论案例
这类案例注重于学生对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由老师提供典型案例,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和讨论,从而找出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类案例属于“案”“理”同步型。
4.课外思考案例
前面在课堂上引入和讨论的案例多是针对单一的或简单的经济现象提出的,学生在学习了一定量的经济理论知识后,还要能对其进行综合运用,因为任何的经济现象都不是一个原因引起的。这就需要选择一些综合性和代表性都很强,同时又具有争论性和现实性的案例,可以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也可以是国家正在实施的经济政策。比如现阶段的通货膨胀现象,或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等,都可以让学生在课下通过充分的准备,运用所学的经济学知识进行综合分析。
因此,在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中,需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恰当地设计和选择案例,使案例教学发挥更大的效果。
三、结论
西方经济学是一门应用经济学的课程,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案例教学法的恰当运用可以使经济学的教学更加生动,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加强教学效果,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并且能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第3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2]翟仁祥.仇燕苹.案例教学法在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
【关键词】初中物理 生活实际 原则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4.181
物理学是服务于科学技术发展而生的学科,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及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理教学改革已成为当下人们关注的焦点。提倡生活化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实践是提升学习效果的良好方法,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施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学校及物理教师不仅仅要变革传统的物理教学模式,还要以全新的思维模式审视物理学的发展历程,将初中物理中的概念、规律、理论加以生活化、创新化,使物理学的发展为培养实用性人才、促进社会进步而服务。
一、准备掌握生活化的原则
(一)生活化原则
对于学生来说,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最基本的活动,是学生人生中一段至关重要的经历,它的质量,对学生目前及日后多个方面的发展和成长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物理课堂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实际,教师要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经验,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情境中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尽可能地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只有在现实情境中挖掘出的问题,才更具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提升探究能力。最终实现从生活中学习物理,又应用到生活中去。
(二)科学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创设的生活情境、选择的结合生活实际的教学内容及采取的教学手段等都要符合科学性,不存在科学性错误,对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的材料,教师要注意去伪存真,以确保教学情境中知识、概念及原理的准确性。例如,由于扇扇子会感觉凉快,所以学生会有“风是冷的”这样的生活经验,实际上是由于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从而促进了身体热量的散发,人就会觉得凉快,即学生关于“风是冷的”的生活经验是不正确的。因此,教师在结合生活实际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一方面要保证所选用的生活经验具有科学性,另一方面也要注意生活经验与知识原理之间的差距,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
(三)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给予一个全新而准确的认识,使教师与学生两方面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在物理实验这个课堂上,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创设民主的教学环境,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的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他们的学习态度从“要我学”向“我要学”、“要学好”转变,课堂也因学生的主动参与而变得具有生命力。
二、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物理教学情境
所谓教学情境,其广义是指能引起学生产生一定情感反应的外部客观环境;狭义则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对学生产生良好影响、促使其积极进行学习的整个教学过程。《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既然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初中物理教师就应努力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物理教学情景,以此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启发思维、开发智力、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
例如,讲到“摩擦起电”这部分知识点之时,可以带一把塑料材质的梳子,并邀请一名头发较长的女同学到讲台上配合我一起完成下面的实验:首先,女生用这把塑料梳子反复梳理头发,会发现头发经常吸住梳子;之后将这把塑料梳子跟一些细小的碎纸屑做接触,发现不少碎纸屑也都纷纷依附于梳子之上。这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生活现象,可是部分学生却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并不是特别清楚这些常见生活现象背后所蕴含的的物理原理。因此,通过这一情景,不但集中了学生的思维以及注意力,有效激发了其积极探究、主动学习的兴趣以及热情;而且通过这一真实的物理教学情景,很容易使学生联想到日常生活中其它类似的物理现象,这对于他们加深对于“摩擦起电”内容的认识与理解都产生了极大的帮助。
三、由课堂走向社会
学习物理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运用于社会、服务社会,同时也是适应社会,是课堂的延伸,是知识的升华。学生利用已学过的物理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这样既巩固了已学的知识,也体验到自身的价值,激发了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强烈欲望。
(一)开创课堂社会探究模式
社会探究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教给学生怎样对重大的社会问题进行思考。通过真实的探究过程,学生应学会给这些问题定义,学会和别人一起用不同的视角看待这些问题以及在尽可能多的数据的基础上进行总结。作为中学生我们的要求不可能这么高,我们可以以课堂作为舞台,创设课堂上小社会环境,让学生从小关注社会,了解社会上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学习“内能的利用和环境保护”一节时,我首先为学生提供以下有关资料:酸雨的危害的实例,大气污染的程度数据,家庭对大气污染的影响,并要求学生结合实际讨论:我们城市空气污染的来源,近几年政府的努力有哪些改善措施,你将来对净化我们的大气有何建议等。
(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中肯定要遇到许多困难,有一些是完全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自行解决的。例如学生安装一些简单的电路,排除一些简单的故障,更换保险丝等。在学校里,怎样做到安全用电,对课本上的实验怎样利用学校现有的器材M行改进,在生活中怎样改进家庭中的燃具,以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减少大气污染。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知识创新
《全日制普通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物理的教学作出了新的要求:“高中物理课程在内容上应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加强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反映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和新的科学思想,关注物理学的技术应用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意识和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这充分强调了生活化物理教学的重要性,那么,如何让高中物理教学散发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呢?
一、模拟生活化教学情境
生活中,物理现象无处不在,当我们洗衣服时,把手放到洗衣机里会感到有明显的麻痹感觉;当我们乘坐电梯时,上下会产生不同的受力感;甚至只是简单的落叶和海浪现象,都包含有深刻的物理原理。而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身边无处不在的物理现象,从而让生活也成为学生习得知识的途径,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而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生活环境模拟,是引导学生将学习知识的重心转向生活的重要跳板。
例如,在讲到“动量和冲量”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作这样的情景设置:让学生在自己的课桌上放上一个自己认为较为有弹性的随身物品(书、垫子、包等),然后要求学生伸出自己双手,握成拳状,让其以同样的力量,一只手敲打课桌表面,另一只手敲打垫在课桌上的弹性物品,并让他们感受两之手的受力情况。由于冲量的作用,打在垫子上的那只手明显没有另外一只那么痛,以此让学生感受到冲量的作用。
最后,教师还可以列举一系列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在相同高度落下的情况下,掉在水里和掉在地面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在跳高的时候,我们需要在地面垫上一层厚厚的软垫等。以这样的情景模拟方式,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思维冲破空间禁锢,进入到广泛的生活实例中,从而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生活物理”的感受。
二、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的方式
1.增加教学中生活事例的引入。高中物理是一门枯燥的课程,想要提高课堂的趣味性,可以适当地引入一些生活事例,这样就可以将课程与生活联系起来了。比如说,在讲到光的形成的时候,由于光是有赤橙红绿青蓝紫七种颜色的,所以我们可以将这七种颜色与我们所见到的雨后彩虹结合起来,我们所看到的彩虹显现出来的七种颜色就是我们所学的七种色光了。在讲到光的反射与吸收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引入生活中的例子,如为什么人们总是在夏天穿一些浅色的衣服,在冬天穿一些深色的衣服呢?难道就真的是为了配合季节,夏天就应该穿得多彩缤纷一点,冬天就得穿得沉闷一点吗?不是的,因为在夏天,如果我们穿一些浅色的衣服,那么我们所吸收的色光就少,反射的色光就多,也就是说穿浅色的衣服是为减少色光的吸收,即减少热量的吸收,那样我们就不会感到那么热了。在冬天穿深色的衣服就是为了增加色光的吸收,增加热量的吸收,从而起到保暖的功能。
2.用生活的例子来解释一些原理形成的过程。如果能够将生活中遇到的一些生活现象用所学到的物理知识来解释,那么学生对于这方面的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就会更加的深刻,所以在高中物理课堂中,教师可以用生活的一些例子来解释一些原理的形成过程。比如说,在讲到熔化、汽化、凝固这些原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用生活中的一些例子来说明,就拿最简单的水来说好了,当我们把常温下的水煮开后,我们揭开煮水的锅盖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有一层层“雾”向上空飘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水蒸气,水蒸气是由于水在加热的情况下,液态的水由于温度的升高从而变成了气态的水,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汽化。冬天来了,北方都下起了雪,那么雪是怎么来的呢?冬天的时候,温度下降,在上空的雨水就会因为温度的下降而变成固态的水了,这就是凝固的过程,也就是说,雪其实就是液态水经过凝固得来的。
3.利用生活经验来巩固知识。高中物理是一门理解性很强的学科,学生要将所学的知识理解了,才能更好地记住它,所以学生可以将所学过的知识通过与生活的一些经验结合起来,从而使得自己的记忆更加的深刻。例如,学生在记忆空气阻力的时候,可以将比较重的物体和比较轻的物体一起从高空中抛出,比如说一起抛石头和纸巾,那么最先落地会是什么呢?最先落地的是石头,为什么呢?因为,空气阻力对比较重的物体的影响比较小,对比较轻的物体的影响就比较大,所以说,由于空气阻力的影响,使得在同一高度,同一时间抛下的石头和纸巾,石头更快地落地。
4.注重与多媒体的结合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将生活中一些不是很常见的现象呈现给学生,即使学生没有亲身见过或是遇过这样的生活现象,也能够很好地将这些生活现象的物理原理说出来。
知识源于生活而服务与生活,作为一门与生活紧密相关的自然学科,物理教学的生活化是实现将物理作为推进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的第一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物理更好地服务与生活,促进生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