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计算机的专业课程范文

计算机的专业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计算机的专业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计算机的专业课程

第1篇:计算机的专业课程范文

一、现阶段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职的计算机专业的考试内容仍然重在对学生知识积累的考核,主要还是依赖于教材所学的内容。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试的模式,也是沿用以前的理论和实作相结合的模式。虽然,现阶段中职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的就业率不容乐观,但是,在这个人才饱和的时代却出现了技工荒的令人费解的局面。比如,高薪资却找不到能力强的数控技师的情况经常出现。这说明,现阶段,中职计算机专业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从培养目标到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都存在着不足的地方。具体到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而言,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考核内容因为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使所培养的人才不能有效地发挥他们应有的作用,从而与社会的需求相脱节,故而就出现了需求与供应之间的矛盾。这种情况,需要引起我们的密切关注和深刻重视,不然,中职计算机的教学有可能走入死胡同。而我们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考核决定了具体教学,所以,我们感到,课程考核方法需要改革,而且是势在必行。之所以要重视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改革,是因为依靠课程考核模式的转变,来推进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计算机能力的目的。

二、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改革措施

中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核的改革措施主要有两个,那就是课程考核内容改革措施以及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措施。具体内容如下:

1.课程考核内容改革措施。

众所周知,计算机技术正以飞快的速度发展与壮大,在计算机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中职计算机专业所用的教材内容的更新速度远不如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如果中职的教师还是沿用以前的教学模式,依旧只是对现有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那么学生所学的内容就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这就导致这些学生在就业的过程中没有较大的优势,势必要被社会所淘汰。所以,中职院校的教师,要与时俱进,结合教学的实际情况来进行教学设计,同时,还要对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现阶段,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管理以岗位课程放开,实行专业的基础统一以及核心精选为原则。值得注意的是,在对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考核内容进行改革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对岗位课程的内容科学性和时代性的改革,结合现阶段行业的实际需求来进行行业职位的细分,并要根据学生的内在不同的优势,来展开对不同岗位特点和技能的规划,并通过考核的方式来对不同行业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深入研究。比如,有的学生适合从事文秘工作,那学校就可以对这些学生进行侧重办公自动化等相关课程的教学,并注重对这些学生打字速度以及排版技巧的训练。

2.课程考核方法改革措施。

第2篇:计算机的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研究;探索

在中等职业院校中,学校的教学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具备专业知识和相关技能的技术型人才以及为高等职业学校提供生源,与高中教育相比,虽然其生源广,但是由于门槛比较低,学生基础薄弱,自制性差,因此教学管理难度更大。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就业率、升学情况等是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因此在教学时必须以就业为风向标兼顾升学,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以达到各大相关企业及更高一级学校的人才需求标准[1]。在现代化网络环境下,如何让学生需要掌握的计算机技能知识更多,给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教学任务。

1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

一直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目标都未曾有明显的改变,因此也相应地限制了其教学模式的创新,导致其教学质量已经无法达到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市场需求,尤其是对于发展迅速的计算机行业。由于计算机软、硬件的更新速度比较快,所以学生需要学习的技能也应相应地变化,单纯地按照教材进行教学是不可取的。现阶段,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仍然存在比较多的问题,具体如下:①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学生通常都是“一点即通,一过即忘”,学习浮漂,不懂也不问,问题堆积后,便失去学习的热情;②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设施不完善,教材滞后于软件,毕业生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③部分教师没有实践经验,课堂上不能将实际工作中的细节融入课堂,讲课变成了照本宣科。④课程评价制度不合理。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其教学任务与高中不同,采取同样的卷面考核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知识水平,是不合理的,与学校的教育目标相悖。

2网络环境下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优化策略

2.1明确教学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目标明确,就是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双重培养。因此,学校应该以这一目标为基础,进行课程教学规划,将一些目前市场上广泛应用的计算机软件或者是计算机技能纳入教学内容中,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点,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根据课程规划,添加一些教材外的知识点,这样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眼界,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2创新教学模式

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持续发展学习的能力,只有不断学习新的计算机知识,才能不被市场淘汰。可以说,传统的计算机课程教学模式已经不适用了,必须创新教学模式。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计算机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还要在黑板上把重点概念书写出来,加深学生的记忆。同时,实践性较强的章节可以选在计算机室进行,这样可以讲练结合,然后老师布置任务,学生下课后提交,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

2.3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繁杂,涉及各种单项化的计算机技能,学生也许能够熟练地掌握单项技能但却不会结合性使用,这主要是由于老师布置的课堂作业多偏于形式化,没有放在一个实际的情境里让学生去练习[2]。例如:在学习完Photo⁃Shop等平面设计软件后,就可以给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制作“某企业宣传海报”,完成后,让学生相互点评作品的优缺点,然后再加以改进,这样即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也增加了对作品的审美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并具备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基础后,就应该跳脱出教材,去体验自己以后将会处于的职业环境,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现实运用能力。

2.4建立健全课程评价体系

学生在学习完计算机专业课程后,应摆脱传统的考核方式,采取“课堂作业+期末考核”的评价方式,将课堂作业成绩纳入平时成绩考核的范围中,计算机期末考评采用理论知识的卷面考核和实操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灵活出题,创新出题模式,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程度进行综合测评,作为总成绩的60%,而剩下的40%则是平时成绩,由课堂作业成绩为依据由老师评定。

2.5提供多种途径让教师参加社会实践

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目的是为了让教师了解企业的详细运作情况,体验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能、新工艺和新方法,同时结合企业的生产实际,在课程改革中有的放矢地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企业社会实践是一种从技能、专业、思想、意识等方面来提高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一个良好的、高素质的、有着丰富技能经验的教师,对他的学生或多或少有着很重要的影响,也是间接为学生增加知识与技能做准备[3]。

3结语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能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让学生在毕业之后能够找到与专业相关的工作,因此必须创新教学理念,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让学生不只是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而是走出教室进入相关专业领域现场体验学习,学习专业现实操作中所需具备的实用性机技能,提高专业综合素质[4]。近年来,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在新的网络环境下,学生需达到更高的计算机专业标准,方能保证自己能够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因此,学校在制定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方案时,必须根据现阶段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转变教学策略,完善教学设施配置,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作者:顾显明 单位:菏泽市牡丹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1]娄德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网络课程教学改革的分析[J].通讯世界,2017(1):289.

[2]薛若云.注重革新构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0):216-217.

第3篇:计算机的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 考试软件 课程考核 分析与设计 考试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2-0080-02

一、计算机专业课程考试软件的开发目的

考试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标准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考试对改进教学手段、考试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等方面都有多方面积极作用。利用计算机考试手段能够较好的检测教育教学质量,规范和引导教师的教学行为,促进学生有效的改进学习方法,而且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也有着提升作用。同时,标准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考试手段替代人工考务,解决在传统人工考试环境下不能解决的一些困难问题,达到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目的,从而使教师从繁杂的课程考务及其试卷审阅工作中解放出来,让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上。 计算机专业课程包括“数据结构”、“编程算法”、“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C语言”、“C++高级编程”、“java语言高级应用”、“数据库原理”等课程,这些课程的考试通常有一定的规律性,尤其是在考试题型方面大都有“术语填空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程序分析填空题”、“算法设计题”等题型,所以大学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考试有其自身的特性。

基于上面的基本情况分析,设计开发本软件的性质是“一款针对大学计算机本科专业各门专业课程的标准化考试软件”。

二、计算机专业课程考试软件的基本应用功能分析

1.软件用户应用分析

考虑到本软件应用的安全可靠性,本软件用户共分为三个模块:学生模块、教师管理模块和管理员管理模块,其中管理员模块用于对用户和角色的管理、信息的等;教师模块部分用于题库建立与维护、试卷生成、评阅试卷、成绩查询、考试安排和统计分析等;学生模块用于考生登录、在线考试、考生资料修改、成绩查询等应用功能。

2.软件基本功能初步设计

基于整个软件的用户分为三种角色,即管理员、教师和学生。对系统管理员来说,包括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利用不同的角色权限的定义,决定教师应该进行哪个模块的操作。对教师来说,包括题库管理、考试管理和统计分析。

(1)题库管理: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对题库中的试题进行三种基本操作:添加新的考题、删除过时考题、修改原有考题,其中教师操作的题型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单题、分析题等。

(2)考试管理:支持人工组卷和随机生成试卷这两种方式的组卷方式。其中,随机生成试卷的功能要能通过设定考试所需要覆盖的试题类型、分数、难度、分值等参数配置进行出题组卷;考试管理人员可以实时监控考试的进展情况,在需要时可以通过监控台发出延长考试时间、暂停考试、强行交卷等监控操作,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用户对考试的管理;考试管理还能够进行考试安排、试卷评阅、考试质量分析等功能。

(3)统计分析:教师可以查看考生的考试成绩,并针对不同的课程进行成绩统计分析,以图表和统计表格的形式显示参考人数、平均分数、及格率、答题人数、答题通过率、答题时间等。针对某个考生可以查看排名与答卷等信息,还可以根据考生类别、课程性质、题型难度等多种要素进行全方位的统计、分析与比较。

对学生来说,首先登录,然后进行在线考试、个人资料修改以及成绩查询等操作。

三、计算机专业课程考试软件的用例图分析与设计

用例图(use case view)是用于描述软件所具有的功能集合,它是从本考试软件设计的实体对象及其主要行为的角度出发,对软件设计与应用开发的抽象性表示。计算机专业课程考试软件分为三类用户:学生用户、教师用户和系统管理员用户,三种用例图设计如下:

四、计算机专业课程考试软件的模块化结构分析与设计

计算机专业课程考试软件在设计上分为三层:用户界面层、功能模块层和数据层。整个软件涉及到网络化标准考试及其题库管理的全过程,主要实现试题的录入、试题的管理、试卷的生成、试卷的分发、在线考试、智能成绩统计、考试质量分析、用户管理、软件管理等功能。其总体结构见图4。

1.用户层

用户界面层是人机交互的重要窗口。为了便于用户以各自不同的身份进入,把用户分为三种不同的用户界面,即教师界面、学生界面和管理员界面,根据用户登录软件系统时提交的用户名与选择身份的不同而进入各自相应的应用界面,目的是更好地进行用户服务分类和保护数据安全。

2.功能模块层

功能模块层包括考试子系统和管理维护子系统两部分,它是用户界面层和数据层之间的衔接部分,它不是一种简单的连接,而是对用户的需求进行详细分类后进行整体构建的。

3.数据层

数据层是整个系统最基础的环节,它由考试资源数据库、用户信息数据库组成。其中考试资源数据库主要由“试题表”、“试卷表”、“考试安排表”、“考试成绩表”、“考试质量分析表”等与考试相关的数据组成,它主要是为考试子系统提供数据服务。用户信息数据库包括“用户表”、“考生信息表”、“科目表”、“权限表”等基础信息,该部分的数据主要用于确认用户的身份及其具有的权限,它服务于整个考试软件。

五、计算机专业课程考试软件的功能模块分析与设计

根据用户需求分析和软件设计目标要求,软件总体结构主要由学生子系统、管理员子系统和教师子系统组成。学生子系统是针对学生用户设计的,学生通过软件登录后参加网络考试,考试后进行成绩查询,在考试前学生可以进行自身账号和密码的管理与修改及其数据维护,也可以进行考试课程选择。教师子系统主要功能包括题库管理、考试安排、组卷管理与成绩统计。管理员子系统主要包括信息管理、权限管理与网站管理等功能应用。

六、总 结

本软件是一款针对大学计算机本科各门专业课程的标准化考试软件。需要满足的运行环境要求是:①运行的软件环境:Windows Server 2000或以上版本操作系统,Tomcat 5.5或IIS6.0以上版本服务器配置,IE6.0或以上版本浏览器,SQL Server 2005或以上版本的数据库运行环境;②运行的硬件环境:PC兼容机,1.8 GHz 或更高的微处理器,内存512M以上,硬盘15G以上。

本软件的主要特点:①数字化考试应用全面,用户界面设计简捷;②目录导航清晰,整体设计风格统一;③程序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和移植性好;④模块耦合度低,数据独立性强;⑤题库管理与维护功能完备,数据安全性强;⑥智能化考试与统计分析功能完善;⑦软件的考试课程属性与专业属性针对性强,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冲.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思维与原则[J].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9(4)

2 罗容.网上试卷分析技术的研究与实现[J].青岛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2(03)

第4篇:计算机的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操作系统;课程衔接;计算机课程群

0 引言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以及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的必修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操作系统中的相关概念,而且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操作系统运行机制以及操作系统的重要设计思想,进而帮助学生建立和强化计算思维。

在整个计算机专业课程群中,操作系统课程一般在本科三年级开设,有若干前导以及后继课程。以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的课程开设为例,笔者讨论该课程与程序设计、数据结构、算法设计与分析、汇编语言等前驱课程之间的联系;还讨论诸如编译原理、体系结构、并行程序设计等后继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对如何讲授这些前驱课程中的对应知识点提出若干教学建议,分析如何为后继课程中的相关知识点作铺垫;同时,还以国防科技大学具体情况为例,探讨课程衔接的具体措施和教学环节。

1 与前导课程衔接

1.1 与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的衔接

计算机程序设计是除大学计算机基础之外的第一门计算机专业课程。该课程对操作系统原理以及操作系统课程实验(尤其是后者)的铺垫内容较多,且较为重要。以C语言为例,对于操作系统课程较为重要的是控制结构、函数、数组、指针以及文件操作等方面的内容。此外,代码阅读及分析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国防科技大学的程序设计课程采取分班教学的方式。其中,教师对部分班级(主要针对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授课时,重点讲述函数指针等与操作系统实现相关的内容。此外,在部分课程实践中,我们增设与Linux环境下编程、Makefile使用等内容相关的教学环节。

1.2 与数据结构课程的衔接

相比较而言,数据结构课程对于操作系统课程的前导作用更加明显。数据结构课程中讲授的基本数据结构及算法,对于理解操作系统具体功能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数据结构中与操作系统衔接较为紧密的概念包括串、链表(含双向链表)、Hash表、二叉树、文件结构;与之相关的重要算法包括串运算、链表的基本操作(如插入、排序)、二叉树的遍历、外排序等。牢固掌握这些知识对于理解操作系统中的数据结构和算法实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们就国防科技大学的具体情况,在数据结构课程的实践中着重加强诸如链表、双向链表等方面内容的教学以及实践练习。此外,我们还适度加强(约4学时)Hash表以及多维链表等方面内容的教学。

1.3 与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的衔接

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更加关注算法的正确性以及实现效率。虽然就具体的内容而言,除调度一章外,其他章节似乎与操作系统课程讲授内容不具有直接相关性,但是我们认为培养学生具有高效实现算法、选用合适的数据结构、尽可能降低算法时空开销的意识,对于学生理解操作系统具体算法实现具有很大帮助;因此我们建议在该课程的讲授过程中加强对算法复杂度的分析及教学内容的优化。

我们根据国防科技大学的具体情况,在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中重点加强调度、轮询等算法的训练,强化调度中公平性、饥饿等有关概念,为操作系统中的任务调度问题奠定基础。

1.4 与汇编语言课程的衔接

事实上,汇编语言课程与操作系统课程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前驱—后继关系。就国防科技大学的课程体系而言,这两门课程的两种开设顺序都曾经出现过;然而操作系统课程实验有时需要涉及部分汇编语言的内容,因此我们在这里将汇编语言作为前导语言处理。

在汇编语言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有些知识内容以及概念(如段、堆栈等)的理解,需要操作系统方面的相关预备知识;因此教师在操作系统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有必要强调代码在内存中的存放形式以及进程(任务)的执行。

国防科技大学开设的汇编语言课程以基于x86体系结构的宏汇编语言进行教学。教师在授课时特别强调系统调用过程,加深学生对操作系统中系统调用的理解。

1.5 与计算机组成原理/存储与外设课程的衔接

计算机组成原理/存储与外设课程一般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硬件方向的第一门专业课开设,主要讲解计算机系统结构中独立部件的工作原理。

国防科技大学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存储与外设课程基本上与操作系统课程同步开设,因此没有明显的前驱一后继关系;然而该课程部分内容却与操作系统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衔接关系,主要体现在中断机制、设备管理、IO控制、DMA、虚实地址转换等方面内容上。我们在讲授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时,着重加强对这些知识点的讲授并将其与操作系统课程相关章节相联系。

2 与后继课程衔接

2.1 与编译原理课程的衔接

编译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课程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课,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从高级语言转化为汇编/机器语言的各个环节。

出于预备知识等方面的考虑,一般而言,多数院校会选择将编译原理课程的开设放在操作系统课程之后。在编译原理授课过程中,我们认为以下章节与操作系统或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相关:程序运行时的存储空间组织、目标代码生成及优化;因此,与汇编语言一样,我们在讲授操作系统课程时,有必要强调代码在内存中的存放形式以及进程(任务)的执行。

在操作系统课程实践中,我们用一个专门的实验(属于用户态编程)加强学生对Lex/Yacc的练习,为学生更好地学习该课程作铺垫。

2.2 与并行程序课程的衔接

并行程序课程的授课目的在于使学生能设计和实现并发式程序,如使用MPI库、多线程库、多核编程等,关键在于让学生掌握并行程序运行特征;而这些概念以及相关问题,如同步、互斥、死锁、进程间通信,正是操作系统课程中最初引入的。

国防科技大学的并行程序设计主要基于MPI库及PThread库。在操作系统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我们对进程(线程)同步、互斥以及死锁产生的原理进行较为详细的阐述,还适当增加与并行程序设计相关的内容。

2.3 与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的衔接

计算机体系结构课程是计算机专业硬件系列专业课程之一。我们认为该课程与操作系统课程的衔接主要集中在操作系统的存储管理、设备管理及文件系统等章节。

我们在讲授这些章节时,有意识地强调操作系统的管理策略与系统(硬件)的实现接口。另外,我们在操作系统课程实验环节,以驱动设备实现为例,深人剖析设备驱动开发架构如何对系统的底层进行抽象;以虚拟文件系统课程实验为例,让学生了解操作系统如何在虚拟文件系统与实际文件系统之间进行关联。

我们在讲授操作系统系统调用、设备驱动程序管理等知识点时会作相应铺垫。具体而言,在操作系统课程设计中,我们安排了内核引导与启动过程、/arch文件夹下部分代码的分析等相关实验。

第5篇:计算机的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 职业能力 课程体系

当前,我国对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出现了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市场上计算机类人才需求的缺口很大;另一方面,计算机专业的就业形势呈现出下滑的趋势,专业对口就业率不足15%。究其原因,主要是课程设置相对滞后,与市场需求存在差距:核心能力课程设置不足,未能体现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就业导向及职业素养的要求;专业课程单薄简陋,学生欠缺对计算机最新应用知识、行业软件应用技能的掌握;对专业岗位能力课程重视不够,岗位特殊性的体现不明显。因此,有必要对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

一、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目标定位与岗位职业能力分析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单位都需要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培养目标为: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系统的建设、管理、运行、维护,在IT企业中从事IT技术支持服务等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职业岗位群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维护、IT产品营销、网站设计与维护、图形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辅助设计、信息录入与处理、办公文秘与电子商务等岗位。

岗位职业能力可划分为技术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基本要素。其中,技术能力主要包括本行业的专业基础知识,网络管理与维护能力,网站建立与维护能力,单机维护、调试与软件安装能力,计算机平面与辅助设计能力以及IT产品营销能力等;方法能力包括信息收集、评价和处理能力,新技术学习能力,灵活严密的思维能力等;社会能力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例如诚实守信、敬业负责、协作沟通、自我管理等。

二、基于职业能力的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1.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

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分层次、划模块地建立。专业课程分专业基本技能模块、职业技能模块和岗位能力课程模块三个层次。

专业基本技能模块由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课两部分组成,是所有学生都应该学会的,如计算机常识、办公自动化、计算机病毒知识、Internet使用常识等。

职业技能模块由专业特征课程组成,以专业基本技能模块为起点,帮助学生确定就业方向。根据职业岗位的不同,职业技能模块可分为办公自动化与信息管理、计算机系统维护与产品营销、网络技术应用、图形图像处理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等几个专业方向。

岗位能力课根据中职学生可能从事的岗位及综合能力开设,并融入相关行业的基础专业知识,如矿产资源勘查行业中的图形图像处理岗位,融入地质学、测绘学的知识。岗位能力课程可结合顶岗实习,开展校企合作。

2.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主要特点

一是采用“厚基础、宽口径”的课程设置,拓展学生的就业面。学生先通过专业基本技能模块的学习,掌握基本技能,再根据自己的特长与兴趣选择专业(专门化)方向,通过职业技能模块课程的学习和岗位能力课的训练,加强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

二是课程整合。以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和必需的基础性为原则,对课程进行有效整合,精简课程内容,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是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大实践环节。专业基础技能模块中注重开设集中实训课程,以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在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能力课程中,依据学生专业方向与职业岗位设置项目实例实训课程和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四是在分层次设置专业课程中,专业基本技能模块课程设置相对固定,而职业技能模块课程和岗位能力课程设置可根据社会需求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同时,职业技能模块与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结合,岗位能力课程则融入行业的基础专业知识和行业软件应用技能培训,突出行业特点。

五是强化职业素质的培养:精简文化课教学内容,开设社交与礼仪、道德与法律等职业素养课程,培养学生的沟通协作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

三、小结

基于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强调“厚基础、宽口径”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对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职业技能和岗位能力模块,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岗位要求,灵活设置课程模块,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专业方向(专门化课程),加强职业能力培养,以提升有效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第6篇:计算机的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课程 CDIO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12(a)-0238-01

1 引言

计算机相关专业是工科类的专业,这种工科类型的课程要求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所以实验教学和实践环节不仅是对理论知识的深化与补充,更需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当前情况下,我们很多的高职类院校对于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学,主要还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教学思路,即使是实践教学,很多的都是验证性的实验教学,缺乏创新性和实际应用性。从而使得我们的学生主要注重的是个人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团队合作意识,由此可见,如何进行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改革,培养创新型和应用型的专业人才是计算机相关专业面临的新的问题。

CDIO是一种新的工程教育模式,它是以产品从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培养学生四个层面的能力。将CDIO教学理念引入到计算机专业课程中,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的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一一运作(Operate)四个方面,综合培养学生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四个层面的能力。CDIO倡导“从做中学”和“基于项目教育和学习”的新型教育模式,可以培养既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国际化工程师。计算机专业课程符合CDIO教学大纲的要求,所以引入CDIO工程教育理念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进行改革对学生的发展与就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应用CDIO改革教学模式

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主要是在课堂上讲理论知识,然后上机实践来验证和应用上课讲的理论知识,这样学生即使学习的非常好,那么整门课程讲完之后依然不知道学习该课程有什么用途,在专业的设置中有什么样的作用,这样与高职教育的教育理念相悖。所以笔者考虑将CDIO教育理念引入到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来,对计算机专业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在课程的教学中渗透CDIO的各项指标,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获取专业技能及各种综合素质。

3.1与实际结合,以问题驱动的形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体,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这种教学形式使得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课堂效果和学生积极主动的能力很差,我们要改变这种教学方法,尤其是在计算机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更应当体现学生的主体能动性。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将课本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将所讲的知识点以解决工程实践中的问题引出,引领学生积极的分析和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将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样学生既能够理解新内容的工程应用,也能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开设基于工程项目的课程设计

CDIO强调在“做中学”的教育理念,计算机专业课程相对于其它专业的课程来说实践性是很强的。以CDIO教育理念为导向,为计算机专业课程开设基于项目三级分层分块的课程设计和实训。比如对于计算机软件类的专业课程,其中的第一级是专业基础课程设计,就是为每一门课程开设基于项目的课程设计;第二级是基于课程群的课程设计,是根据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相关性,将相关的课程化成一块,建立课程设计,比如:《c#程序语言设计》、《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课程间有密切的相关性,将它们划分为一个块,建立基于课程群的课程设计,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培养能力;第三级是综合课程设计,也可以在毕业设计的过程中实施。这种形式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通过项目的选择和完成过程可以培养学生掌控项目实施全过程的能力;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可以培养学生协作与沟通的能力,在实践中强化团队精神;通过小组之间的竞争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最重要的是通过实践掌握相应的知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3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CDIO的教学理念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教育要求,首先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建立“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具有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探究规律和致力创新,强调相关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的联系的能力。通过项目的实施,培养更多的专业骨干教师。要求骨干教师每年必须承担工程项目的开发工作,保证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尽量参加教育、学术交流活动,开阔视野、丰富和更新知识、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师有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保证骨干教师具有专业课程开发的能力;经常组织团队学习讨论活动,共同讨论教学、项目开发中存在的问题,研讨教学与科研的方法,以促进教学效果、提高科研能力。

第7篇:计算机的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高职;就业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就业现状

当前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就业中普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专业技能不足,又无实践经验。很多高职院校盲目利用本科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讲授较多,具体专业技能实践训练较少,学生实际积累的实践经验十分有限。二是人文素质不高。由于部分求职者缺乏沟通交流技巧、语言表达能力差、应变能力不强、协调以及团队合作意识欠缺等因素,严重影响了其就业竞争力。三是随着高职软件专业学生就业期望值不断上升,很多人盲目提高求职目标,过多地追求薪水、待遇和工作环境,很大程度上缩小了就业面。四是软件专业的特点是知识更新速度比较快,但是课程内容往往滞后于时代的发展,相关教材内容也来不及更新,各种编程教材大同小异,导致很多学生在走出校门时,所学知识已经过时,不能满足岗位的需要。鉴于上述问题,需要我们对当前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进行重新审视。

二、高职

院校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改革思路

1.明确高职软件专业的培养目标

很多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盲目沿袭本科教育的培养模式,把职业教育等同于一般的学历教育,没有体现出高职教育重技能,突出动手能力的特点,造成很多学生缺乏实践应用能力,而且软件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数学和英语要求并不是很高,对所学习的专业和年龄也没有限制。唯一需要的就是拥有扎实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因此,作为高职计算机软件专业教学应以培养生产或服务企业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宗旨,为社会输送大量具有较强职业技术能力,具备一些软件专业学生所应具有的某一方向的独立或合作开发软件产品的能力,或稍经培训就能胜任某一与软件开发或应用有关的工作的能力,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从事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开发与软件的维护及复杂软件的使用工作,以及相关技术岗位的技能型人才。

2.完善计算机软件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作为高职计算机专业,应该摆脱通才式课程设置模式,可以借鉴一些电脑培训学校的经验,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以必备的基础知识和专业基础知识为起点,重点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技能类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有关的课程设置方面予以倾斜,保证学生获得较高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在课程内容讲授方面也注意减少记忆性课程内容,缩减理论性知识的讲授,加大实践内容的比重,将本学科的最新知识与学生的在岗实践密切结合,加强对学生从业经验的培养。

3.完善计算机软件专业考核模式的改革

第8篇:计算机的专业课程范文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 项目教学法 实施

计算机网络专业是一个对操作性要求非常高的专业,是与社会实际职业岗位联系密切的专业。学生如果不能真正对网络设备进行操作,没有实际组网和管理网络的经验,就根本谈不上掌握计算机网络这一门技术。所以,要真正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技术,一方面要具备网络实验实习的硬件条件,另一方面要有适合学生最大限度理解和掌握网络技术的教学方法。

一、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目前,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普遍存在教学效果不佳的情况。说其不佳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指学生很难按要求完成教材包含的学习内容,达到课标所要求的教学目标,二是指学生所学习的最终效果不能满足社会相关职业岗位的需要。

学生为什么不能在规定的课时内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原因是多方面的。从教学的角度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识规律进行教学。二是教师没有根据专业课程的自身特点去实施教学。三是目前很多专业课程的教材编写过于理论化,与社会实际职业岗位的要求脱节。

中职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知识薄弱、领悟能力水平较低、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意志力不强、学习主动性不够等弱点。但同时也存在喜欢动手操作、思维活跃等长处。鉴于这种情况,专业课程的教学要求更加具体化、生动化、实际化。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制订出适合学生特点、遵循专业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案,这样才有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目前传统的教学模式,适宜于侧重理论学习的学科导向的普通教育,而不适应以技能教学为主的就业导向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合格的技术工人,他们毕业之后普遍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就业,能够使学生尽快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掌握就业岗位所要求的知识技能,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目标。

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该将岗位的工作过程引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习一门专业技能的最佳方案,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理论与实践结合越紧密,学习时间越紧凑,学习效果就越好。

基于以上观点,我认为计算机网络专业课程的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是达到良好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佳方法。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目前,项目教学法在许多操作性很强的专业教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计算机网络专业一方面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在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中引进项目教学法,既可以帮助学生充分领悟计算机网络较为抽象的概念,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今后能更快适应职业岗位的要求。

项目教学法的实质是将教学过程与生产经营过程结合起来,模拟实际的工作过程,使学生在虚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主动地去获取和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工作和学习态度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情感。

在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中使用项目教学法的一般操作程序如下:

第一,由任课教师对全班同学进行分组,一般根据实验实习条件将学生分为6人或8人一组。

第二,由每组成员推选一名组长(也可以称为项目经理),具体负责学习项目的计划、组织和实施,其间负责与任课教师进行沟通,以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

第三,任课教师在全面深入理解教学内容的情况下,将教学内容项目化,使之成为学生具体操作的工作内容。

第四,教师通过一个实例,讲解学生将要操作的内容(与学生实际操作内容有所区别)。特别是教学内容中涉及的新的概念、新的技能,要着重讲解。

第五,给学生下达工作项目(工作内容),由各组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对项目进行分析,制订工作计划,分配每位组员工作任务,强调工作要求。

第六,各组成员具体操作工作内容,要求成员之间要密切配合,相互协作,一同完成工作任务。

第七,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要求每位成员真正掌握工作内容中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最好是对工作内容反复做几次,成员之间相互调换岗位,以达到全面掌握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

第八,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由组长负责与任课教师沟通,之后由组长对疑难问题进行解答,在这个过程中,组员要积极进行讨论,努力深入理解项目中涉及的知识和技能。

第九,任课教师对各组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对各组工作学习情况做出客观的评价,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心。

第十,任课教师对项目进行总结,分析学生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总结本次课的学习要点、学生要掌握的知识技能、学生要注意的情感态度。

计算机网络专业从交换机的设置、路由器的设置、防火墙的设置,以及双机互连,小型局域网的组建、园区网的组建等等,都可以采用项目教学法。学生在完成每个项目的过程中,既是工作过程又是学习过程,而且是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学习过程。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学生必然能够真正理解理论知识,切实掌握操作技能。

三、在使用项目教学法的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真正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项目教学法成功的关键,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项目教学法就无从达到预期的目标,甚至会使整个课堂无法控制。

第9篇:计算机的专业课程范文

摘 要: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教育中,课程体系建设尤为重要。本文介绍了我系如何构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将讲授、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及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贯穿到整个教学过程中。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高职计算机专业是适应社会进步和新技术发展而产生的。如果我们把社会各行业发展看成是一个闭环的话,那么高等职业计算机类专业教育就是这个闭环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而这个环节又有其本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入,就高等职业计算机教育而言,若能把进入高等职业教育范畴的不同水平的学生培养成社会各行业所需的实用人才,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工程。高职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如何构建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计算机教育的首要任务,为此我们要勇于改变观念,适应形势,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不断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1 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思路

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应建立起有别于一般普通高校的、信息灵通、反应灵敏、专业设置灵活的机制,使所设专业更加贴近社会经济生活、贴近生产第一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适合市场的需要。

为此,必须改革现行IT专业和课程体系,重新创建一套适合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能与国际接轨的并可以培养出实用型IT人才的专业和课程体系。应建立促进专业教学与企业深层合作的动力机制,建设一支专兼职教师结合的师资队伍。建立聚集专业带头和骨干教师的培养与引进结合机制,鼓励教师参加科研和向“双师型”方向发展。探索并试验将国内外著名IT厂商的权威认证培训融入职业技术教育,将专业课教学内容与认证考试培训相结合。使本专业毕业生普遍拥有若干IT技术专业认证证书,提高学生的择业竞争力。

1.1 知识、能力和素质

(1) 知识是基础,是载体,是表现形式

知识其“基础”属性,已是共识:一个具有较强能力和良好素质的人必须掌握有丰富的知识,而一个掌握有丰富知识的人并不一定具有较强的能力和良好的素质。另一方面,知识还具有“载体”的属性,后两者的培养、教育又必须部分地通过具体知识的传授来实施。其三,在许多场合下,能力与素质(尤其是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是通过知识表现出来的。所以,要求选择适当的知识为载体,来进行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要求教师掌握自己所将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与作用,知道自己在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将更深层的介绍给学生,并把此作为自己在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要在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中建立起知识的“载体属性”这一概念,把探索未知世界作为教与学的目的,通过不断地构建各个级别的探索空间并将学生引入这一空间,以激发其探索兴趣,使其积累探索经验和方法,不断地增强他们的探索创新意识。这种意识非常重要,必须特别加以强调。

(2) 能力是技能化的知识,是知识的综合体现

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把知识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与探索性作为自己的重要内容。要保证知识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与探索性,就需要有丰富的知识作为支撑。所以,一般地讲,知识越丰富,就越容易具有更强的能力。反过来,能力增强后,又有利于学习更多知识。

(3) 素质是知识和能力的提升

高素质可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还可促使知识和能力的扩展和增强。按照一般意义,素质教育是在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人格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对高等教育来说,重视专业的素质教育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素质教育仅停留在说教上,就缺了内涵,缺了灵性,缺了活的内容。因此,教育绝对不能只停留在书本的表面知识上,一定要去挖掘深层的内容,重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蒙教育,努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意识。

1.2 职业能力

职业能力包括了贯穿于劳动者职业生涯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职业能力的内涵正在被重新结构化,它不再只是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的代名词,态度、敬业精神、协作精神和行为评价等开始进入能力建设的大舞台。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原则正在改变学科导向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产业现场的实际需要和认同正在主导职业教育培训的内容和形式。从企业来、到企业去,这就是最基本的途径;解决问题、执行规范、完成任务,这是最基本的标准。

职业能力可以被结构化。主要包括三个层次:

(1) 职业特定技能

职业特定技能的范围,可以理解为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划分的范围。如我国将职业划分为1838个,目前国家职业标准的制定,以及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考核活动均以此为限进行。在实际操作中,可以作出适应生产和技术发展变化的调整。

(2) 行业通用技能

行业通用技能的范围,要宽于职业特定技能;可以理解为在一组特征和属性相同或者相近的职业群中体现出来的共性的技能和知识要求。从现实的操作需要来看,可以确定前面论述过的国家职业教育培训科目(300种左右)的范围内。

(3) 核心技能

核心技能是范围最窄、通用性最强的技能,是人们在职业生涯甚至日常生活中必需的,并能体现在具体职业活动中的最基本的技能,它们具有普遍的适用性和广泛的可迁移性,其影响辐射到整个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特定技能领域,对人的终身发展和终身成就影响极其深远。开发和培育后备劳动者和在职劳动者的核心技能,能为他们提供最广泛的从业能力和终身发展基础。在国家人力资源开发中,核心技能的确立和开发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核心技能包括八个大类:

交流表达;

数字运算;

革新创新;

自我提高;

与人合作;

解决问题;

信息处理;

外语应用。

1.3 教学计划的制订

教学计划的制定主体是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坚持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突出办学特色,培养实用型人才。因此,要分析当地计算机产业发展的现状,计算机技术应用的成熟度;而不是过分地关注新的理论研究热点。要分析企业的规模、分析企业的岗位设置,从而确定专业的方向,专业面的宽窄。专业设置一定要有市场的充分论证。

教学计划的制订需要遵循一个适当的原则。要充分考虑现代教育思想及其在计算机技术教育中的应用。例如,可持续发展的教学观念、教学向教育的转变、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等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按照能力培养的要求,强化对知识的载体属性的认识与利用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知识的选择与组织上,要注意技术性、应用性。对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还需要解决好知识体系的稳定性和先进性的结合问题。

教学计划的设计,应先依据人才培养规格、人才的素质及能力要求等教育要求,形成一个主体框架作为整个课程体系的骨干,然后再进行丰富和求精。这样有利于引导教师把握计划的总体思想,在教学中充分表现教学计划的内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4 教学计划的实施

积极探索将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美相结合的方法,是非常有意义的。应该大力提倡对网络教学、多媒体教学以及其他现代教学手段的利用。组织高水平教师走向教学的讲台是保证高水平教学的必要条件。所有教师都应以自己的良好的职业与专业素养去引导和感染学生,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加快培养“双师”素质师资队伍的建设步伐,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测和保证体系,对于高质量实施教学计划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许多学校把专职教师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教师队伍中80%~90%是专职教师,这样不仅学校负担很重,也跟不上技术发展的潮流。只有不断减少专职教师的比例,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才能使教师队伍始终保留在一个比较前沿的水平上。

1.5 理论与实践

实践教学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特殊的作用。从计算机学科的三个学科形态来看――抽象、理论、设计,更需要将实践教学明确地放在重要的位置,并将实践教学组织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体现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的学科特征。

要想使实践教学达到预期目标,必须重视总体规划的合理性、实践类型和内容的启发性、丰富性、应用性。同时,实践基地的建设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强调实践和实践属性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特点。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大批具有基本理论素养、技术娴熟、手艺高超的一线操作人员,必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强调教学和生产的结合,强调学生早期的实践和教学活动。通过几年的实践,人们对于实践属性的认识在不断加强和深化,特别强调了实用型人才的培养,与生产相结合人才的培养;培养该类人才反映在教学领域就是强调教师的身体力行,将研究的成果真正落实到课堂上,落实到教学上,落实到教学管理上。随着对实践属性认识的深化,产学合作的办学模式也在不断创新,企业自觉参与办学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政府、企业和学校通过开展实质性的合作办学,学校实践基地的建设,设备的更新将越来越多得到企业的资助。

考核内容和方式是能力培养的着力点,应大力推广“计算机考核”工作;将能力培养落实到实处。

1.6 系列课程与能力培养

计算机类毕业生的能力可以分为认知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团队、交流、表达等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各种途径、经过一个较长期的修养过程去实现。尤其是专业能力的培养,更是需要通过相应的系列课程来完成。专业能力包含计算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和应用能力。这些系列之间也存在相互协调、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作用。实践表明,“重视基础、加强实践”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和有效的,在建立系列课程时应该提倡。

2 计算机类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

2.1 “宽口径、多方向”

所谓“宽口径”就是前三个学期(第1、2、3学期)主体是对计算机类学生进行“核心能力”和“行业通用技能”的培养。

所谓“多方向”就是后二个学期(第4、5学期)按照岗位设置专业方向;主体围绕“职业特定技能”的培养。专业方向可设置为:程序设计(JAVA方向、C++方向、方向等等)、数据库方向、网络与安全方向、网站建设方向、电子商务方向、电子政务方向、信息管理方向、信息控制方向、信息通信方向,多媒体技术方向等等。

“宽口径”和“多方向”构成了核心能力、行业通用技能和职业特定技能的平台。

2.2 “短学时、小模块、组合式”

所谓“短学时”就是课程设置以一个特定技能为目标导向,通过较短的学时(例如36学时,18学时)达到目的。便于将专业改革的重心下移到课程建设。

所谓“小模块”采用模块化的思想,其优点在于学生的能力结构较为合理,既有宽度,又具有某项专项技能。学生毕业后既具有上岗适应能力,又具有转移工作的再适应能力。模块具有继承、共享和重用特性,便于教学管理,易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增大投入产出比。使学生具有选择学习与工作的自由,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进程构建灵活,易于快速跟踪市场。易于与其他学制、其他专业转移接轨。

所谓“组合式”就是专业方向由若干“模块”组合而成,一个模块由若干门“课程”组成。

例如“网络与安全方向”和“网站建设方向”都涉及“局域网”的知识和能力,局域网就构成了一个模块;而局域网这个模块又可以有若干门“短课时”课程来完成,即“安全与网络基础(36学时)”、“局域网设计与组建(18学时)”、“局域网组建实训(18学时)”来完成。

“通信与网络基础(36学时)”主要讲授数据通信、编码与调制、传输介质、通信与网络的基本知识,学会对等网的各种设置。该课程属于计算机类学生的“行业通用技能”。

“局域网设计与组建(18学时)”主要讲授网络体系结构、常用局域网硬件设备、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知识。

“局域网组建实训(18学时)”训练基于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的局域网的设置与组建的技能。该课程属于“网络与通信方向”和“网站建设方向”的从业人员的“职业特定技能”。

2.3 理论教学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技术型应用人才,学生应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和学科知识,但又不能像对待本科生那样要求他们系统地学习理论知识。在实践中需要贯彻“够用为度,突出重点”的教学思想,对传统的教材进行剖析,并以此制订理论课了新的教学大纲。要重视当今新技术发展中的“学科交叉”现象,有些课程可以以“拼盆”方式进行组合,将传统上应分成几门课程的知识按照职业要求重新组合成一门新课程。还需要针对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进行优化。

2.4 实践教学

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毫无疑问是以实践为主。实训内容的整合首先考虑可以集成(横向复合)的课程内容,这些内容的大部分应该是已经学过的。通过实训,学生不仅综合实践了学过的知识,还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通过实训,学生不仅掌握了最新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把握了市场,也为自身铸造了就业优势。

实践课程的实例和素材通常要求同学从软件光盘或相应软件公司的网站上去寻找或下载,以此充实实践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根据课程类型的不同,设计不同的实训方式。以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始终不脱离实践。

① 以训练为中心

网页制作、Web技术应用等类的课程可以采用以训练为中心的实训方式。例如在Web技术应用课程中,通过训练,掌握Web应用的主流技术。在网页设计课程的教学环节中,设计若干个网页设计的训练课题,最后完成网站的制作,并进行上传。

② 以项目为中心

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等类的课程,可以采用以项目为中心的实训方式,以开发一个具体的数据库系统贯穿课程的始终,例如图书管理系统、人事管理系统、学生成绩管理系统、账务与报表管理系统等。在课程的开始,先给学生演示一个实际的系统,让学生对数据库系统建立整体的感性的认识。然后提出了系统功能的具体要求,随着课程的进展,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逐步完成表的设计与建立、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数据的添加与删除方法、数据的查询方法、数据的统计方法以及数据报表的生成方法,最后完成数据库系统的集成,最终完成整个系统。通过这样的实训方式,使学生在每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都不脱离实践环节。

③ 以体验为中心

建立职场仿真(或模拟)环境,使学生在这样的实训环境中历练实际工作。例如计算机网络安装、配置、运行与维护的实训项目,可以在计算机网络系统集成实训教室仿真工作环境完成。学生在实训教室根据用户需求,完成各种网络环境的实现工作,学生既完成了项目,又体验了工作过程,为毕业后直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2.5 专业能力

对于计算机类专业人才来说,以下几方面的专业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1) 计算思维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

(2) 算法设计与分析的能力

(3) 程序设计的能力

(4) 计算机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和应用能力

这些能力的培养,以及通过这些能力的培养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并不是一两门课程就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在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的。因此,要强化系列课程的设置与建设,要明确地使一个系列课程构成一个适当的训练系统,以便使学生在一系列的修养中“形成”一些良好的职业习惯,“潜移默化”地“养成”合格人才所要求的“能力”和“素质”。显然,这个系统一定要是一个“阶梯式”的系统,以适应能力培养的“顺序渐进”的要求。

为适应这些要求,总体上可以安排两段式系列课程:基础系列(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技术应用系列(依据本地区的应用水平及学校的特色,设置一些系列,如网络技术系列)。

2.6 基础系列

公共基础课包括:政治素质(政治理论课、形势讲座),职业素质(职业道德修养、职业素质讲座、专业课程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人文素质(人文选修课、人文讲座)、身体素质(体育、课外活动);外语基础(大学英语、专业英语融入专业课程的教学)、数学基础(高等数学)等。

专业基础课包括:专业数学基础(离散数学),硬件系统基础(数字系统电路基础、计算机组成、微型计算机系统等),网络与操作系统基础(通信与网络基础、操作系统等),计算机应用基础(办公自动化、Internet应用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等),程序设计基础(程序设计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等)。

2.7 技术应用系列

技术应用系列设置的依据是本地区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企业的规模和需求,学校的教学特色。例如,为了强调程序设计和算法的重要性,可以将软件技术系列分成程序设计与算法的训练和系统软件技术应用两个子系列。

程序设计与算法的训练子系列面向程序设计和算法能力的培养。例如:该系列的基本部分可以包含:程序设计基础(含程序设计实训)、数据结构与算法、可视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也可以调整为:程序设计基础(含程序设计实训)、可视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后一种的描述手段必须以面向对象技术为基础。

系统软件技术应用子系列可以接在程序设计与算法训练子系列之后,除了完成系统的认知、分析、设计和应用能力的培养外,将进一步从系统级来认识程序设计,从而使教学能够比较平滑地从基本的程序设计过渡到系统设计上来。在这个过程中,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介绍典型的方法,培养他们的系统设计与实现能力。

事实上,即使按照传统的观念来分,学生今后无论是从事硬件方面的工作,还是从事软件方面的工作,程序设计和算法设计与分析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即使今后从事非计算机类的职业工作,有了程序设计和算法分析的能力,会产生一种良好的思维习惯,使得工作有条有理地进行。

3 结束语

课程体系建设是计算机类专业教学基本建设中最具基础性的核心工作,其水平、质量和成果是衡量专业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是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培养目标的保证。高职高专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改革的落脚点也在抓课程建设,通过课程建设将整体专业建设落实到行动中。课程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社会需要与学生个人发展、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统一于其中。

参考文献

[1] 冯克诚.霍华德・加德纳与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的原理、结构和教育学意义[M].北京:学苑音像出版社,2004.

[1] 李万海等.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建设与教学[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3).

[2] 邱川弘.论高职院校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模式[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7,19(4).

[3] 高启明.以能力培养为导向建设高职计算机教学[J].职业教育研究,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