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节挛缩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

关节挛缩的康复治疗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节挛缩的康复治疗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节挛缩的康复治疗方法

第1篇:关节挛缩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脑卒中 偏瘫 肩-手综合征 康复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124-01

“肩手综合征”是脑血管疾病所引起的慢性并发症,表现为肩、手疼痛和运动障碍。它不仅影响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而且在晚期易造成畸形,对日后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严重影响。为有效防治偏瘫患者发生肩-手综合征,我们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取早期的综合康复治疗,有效预防和减少肩-手综合征的发生,继而促进上肢功能恢复。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我院康复医学科2010-1~2011-6月住院患者108例,均符合第四届脑血管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1],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为基底节区病灶,均伴有上肢完全性瘫痪,其中42例经康复评估确诊肩-手综合征。按病程分为早期组(病后3月内),晚期组(病后3月后),各21例。

1.2 方法。

第2篇:关节挛缩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沈阳第四人民医院自1993年以来,共收治并获得随访该病患儿400例571髋,年龄6个月~14岁,平均6岁2个月。其中手法复位治疗178例,女154例,242髋,男24例,34髋。手术复位治疗222例,女185例,240髋,男37例,45髋。随访时间最短为1年零1个月,最长为14年,平均7年零6个月。

1.2治疗方法

手法复位组采用术前悬吊牵引2~3周,然后全身麻醉下行内收肌松解,手法复位,铝板衣固定。铝板固定时间为8~18个月。手术复位组采用行股骨远端髁上骨牵引2~3周,然后全身麻醉下切开复位,Salter骨盆截骨术或髋臼造盖术,术后外展石膏固定4~6周。

2 结果 2000年以前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法复位组:髋数126, 再脱位髋数36,股骨头坏死髋数43,关节僵硬髋数 2。手术组:髋数127, 再脱位髋数5,股骨头坏死髋数13,关节僵硬髋数28。

2000年以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法复位组:髋数150, 再脱位髋数10,股骨头坏死髋数16,关节僵硬髋数 0。手术组:髋数168, 再脱位髋数2,股骨头坏死髋数5,关节僵硬髋数12。

3讨论

髋关节再脱位:手法复位治疗后出现再脱位的原因有股骨颈前倾角过大,复位前牵引不充分,脱位高者关节囊呈药葫芦状,中部狭窄,嵌夹于股骨头与髋臼之间,股骨头小且呈扁平状,股骨颈发育短小等。手术切开复位后再脱位的原因有适应症选择不当,如一患儿5岁,髋臼指数为50°而选择了Salter骨盆截骨术,患儿6岁时出现再脱位,手术时前倾角矫正不当,过大或过小,髋臼造盖处位置过高、骨质吸收、植骨量少或植骨高度不够、关节囊处理不当,缝合过松等。手法复位防治再脱位方法有以下几种:(1)严格掌握手法复位适应证,髋臼指数>45°者,禁用手法复位。髋臼指数太大,复位后髋臼不能很好包容覆盖股骨头,即使复位满意,复位后因髋臼指数大往往也需要行髋臼造盖术,以防止因股骨头受力不均而发生的骨性关节炎。(2)头大臼小者、关节囊狭窄特别是药葫芦型关节囊、粗大圆韧带者,不应手法复位。此类患儿最好做髋关节造影或MR检查。髋关节造影和MR检查能较好显示关节囊、圆韧带、盂唇、结缔组织增生等病变[1-2],复位前进行此项检查,可予估手法复位成功与否。(3)复位后外展、屈曲角度太小,也能引起再脱位。复位后铝板固定外展、屈曲角度一般不超过90°。但角度太小,股骨头在髋臼里不稳定,极易再脱位。(4)固定期间最好不洗澡。有的家长为了孩子清洁而去掉铝板衣洗澡。本组发生一例洗澡后由于屈髋内收内旋,股骨头又发生了脱位。4岁以上的患儿行手术复位治疗时,必须严格按照各类手术的适应症选择手术,以达到矫正目的。实施手术时前倾角的矫正应合理。关节囊缝合时松紧适度,造盖处骨质应较坚实、足量、够高。如行股骨干短缩截骨时,可将该骨块嵌入造盖处,避免骨质吸收。造盖位置应合适,过高可致再脱位。

股骨头缺血坏死:6个月以内的患儿进行手法复位并给予蛙式位固定治疗者,因股骨头尚未骨化,其股骨头软骨受压后易致缺血坏死。另外,麻醉不充分、反复多次复位、手法粗暴、复位前牵引不充分、内收肌未切断、非同心复位、过度外展外旋固定、固定时间过长等均为股骨头坏死的原因。手术的患者因术前牵引不充分,手术时切除圆韧带,股骨短缩不足致复位后股骨头过紧等也可以加重股骨头坏死的程度。为防止股骨头缺血坏死, 6个月~3岁的患儿,复位前应牵引2~3周,脱位高者应做骨牵引,牵引时间应延长。全身麻醉下切断松解内收肌要充分,复位时手法要轻柔,避免暴力及反复多次整复,争取一次复位成功,使头臼获得同心复位。复位后应固定在髋关节屈曲90°,外展70°的“人”位上,避免蛙式位时对旋股血管的压迫。3岁以上脱位过高的患儿,手术前应行股骨髁上骨牵引3周以上,缓解软组织挛缩。股骨短缩时应充分,避免头臼过紧增加对股骨头的压力。手术时还应避免损伤股骨头表面软骨和旋股动静脉。术后应避免患肢早期持重,一般在3个月以后,如无股骨头坏死,方可持重,鼓励骑自行车和游泳。

髋关节僵硬:手法复位治疗出现髋关节僵硬的比较少,本组病例中有两例出现髋关节挛缩畸形,系家住偏远地区,未能按时复查,缺少医生指导所致。固定时间超过12个月,去外固定后髋关节不能伸直。手术组出现髋关节僵硬的比较多,尤其是大龄儿童,分析主要原因是手术操作粗暴,软组织瘢痕挛缩严重,关节囊缝合过紧,石膏固定时间长等不利于髋关节功能的恢复。另外,术中髂腰肌的切断,使髋关节屈伸肌力不平衡,也是髋关节功能受限的原因之一。为预防髋关节挛缩畸形,手法复位的患儿,应每月复查一次,并在维持股骨头复位的情况下,行髋关节屈伸等方向活动数次。可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防止软组织粘连。固定时间以不超过9个月为宜。如出现髋关节挛缩畸形,可在全身麻醉下行手法松解,局部按摩理疗等,效果良好。手术的患儿术前应充分牵引,缓解已挛缩的软组织,术中操作轻柔,充分止血,减少软组织损伤可降低术后瘢痕的形成。最大限度的保留关节软骨,适度紧缩关节囊是保留关节功能的关键。对于脱位高,年龄较大的患儿,股骨短缩应充分,以缓解关节内压力,术后外展石膏支架固定,术后1周可床上坐起,进行早期功能练习。6周后拆除石膏进行床上功能练习,促进功能恢复。并嘱其定期复查,每月1~2次,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正确有效的关节功能康复。对于关节僵硬的患儿,自主功能练习已不能奏效,可在全身麻醉下行手法松解术,手法要轻柔,使髋关节在内收、外展、屈伸等各方向进行活动,然后配合理疗及CPM机进行主动和被动功能练习,效果满意。

随着就医条件的改善,能够定期复查的患者增多,再加上我们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使髋关节再脱位、股骨头缺血坏死和髋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病率明显降低。

参考文献

第3篇:关节挛缩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脑卒中;康复治疗;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R74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087-01

我科对2010年2月~2011年2月的脑卒中患者进行早期康复的疗效观察,结果发现,脑卒中患者的早期康复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恢复有很大帮助,并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①与脑卒中诊断符合的患者。②入选患者实际年龄在28岁~90岁。③所有病例均为发病后24 h之内入院者。④严重认知功能障碍、重要脏器功能损害限制康复训练者未计在内。

1.2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2月~2011年2月我科收治且符合上述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160例,随机分为康复组与对照组做对比观察。其中康复组84例,男47例,女37例,脑梗死58例,脑出血24例,伴高血压者43例,伴糖尿病者15例,伴高脂血症者47例;对照组76例,男48例,女28例,脑梗死56例,脑出血24例,伴高血压者44例,伴糖尿病者12例,伴高脂血症39例。两组一般情况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入选患者均按脑卒中常规内科治疗方式进行治疗。康复组实施康复治疗措施如下:①以神经发育疗法结合运动再学习疗法再加以按摩、针灸及其他物理疗法实施治疗。②发病48 h内关键摆放良肢位,确保关节功能位良好,定时翻身。③通常在病后48 h开始康复训练。④被动运动主要起到刺激身体感觉和诱发主动运动的作用,而再学习疗法指导着主动运动。⑤早期进行翻身、坐起、直立、步行、上肢及手功能训练、康复作业训练和日常生活功能训练。⑥住院康复治疗最少20d为一疗程,总疗程为90d(包括出院后继续康复训练及指导)。⑦运动功能评分采用MAS评分标准,两组病例入院后及治疗90 d后均做两次。

2疗效评定与结果

MAS评分标准的总分为48分,本文设定治疗前后功能评分提高分值达到或超过24分以上者作为康复相对显著疗效指标。

应用u检验,P

3影响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各种因素

3.1不良因素:脑卒中从急性发病到完全康复,其过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原发因素、继发因素及其他因素。

3.1.1原发因素:脑卒中病因、部位及病况对康复疗效的影响程度起了决定性作用,脑卒中康复预后差,大部分难恢复的患者有以下症状体现:(1)持续1个月以上的弛缓性麻痹;(2)去脑强直或去皮层强直;(3)醒状昏迷和闭锁综合征;(4)长时间的昏睡等意识障碍;(5)长时间大小便失禁;(6)双侧性偏瘫;(7)伴有半侧视空间失语、半侧身体失语,病态失语等症状;(8)痴呆,意欲缺乏;(9)精神障碍;(10)深度感觉障碍;(11)小脑共济失调、眼震、复视、凝视麻痹;(12)假性球麻痹。

3.1.2继发因素:影响康复预后的症状体现如下:(1)由于长期静止卧床导致的肌萎缩、挛缩、骨质疏松症、关节炎、关节周围炎、肩手综合征、直立性低血压、褥疮、吸入性肺炎等。(2)由于训练不当的人为原因,如关节被动活动用力过猛、患侧下肢无力时不依靠支具步行,均可造成关节、软组织损伤,具体表现为韧带松弛、肌腱断裂、炎症、钙化、关节痉挛加重等。

3.2脑卒中后功能训练:脑卒中后的功能训练包括两部分内容,即患侧的恢复和健侧的代偿,患侧的恢复作为训练的重点。治疗开始时间为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h。

3.2.1迟缓阶段的康复治疗:主要是针对关节挛缩和畸形的预防,一旦发生继发性损害,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诱发随意运动。

3.2.2正确的卧床姿势:急性期阶段一定要注意正确的卧床姿势,对褥疮、关节变形、挛缩及异常痉挛模式能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

3.3.3关节的被动活动:患者由于肢体瘫痪,长时间不活动关节,容易导致静脉淋巴回流堵塞,制动时间如果在3周以上,关节内周围组织就会逐渐发生粘连,而关节囊韧带肌肉等又被固定,便会挛缩,引起关节强直和变形。因此,关节的被动活动应早期进行,确保关节正常和预防关节挛缩。

4讨论

4.1康复治疗以早期开展为宜。只要保持生命体征稳定、病情得以控制,便可以开展康复训练。一般在急性期开始康复训练时可能会出现脑水肿、再出血等神经恶化症状,但据临床观察,只要针对各个患者的不同情况在康复治疗过程中循序渐进,注意血压、心率、心脏功能和继发感染等指标的实时监测,能够及时处理和调整突发问题,做好高龄患者离床时间从卧位到起立时逐渐过渡,就可以有效预防意外情况的发生,因此早期康复是安全的。

4.2康复治疗要采取科学化训练。在康复治疗设施现代化之前,所采取的康复训炼,也仅仅是传统的按摩、提高肢体肌力等简单方式,缺乏早期诱发主动运动的训练,更没有以正确的运动模式引导自主运动等训练,从而使许多患者在不正确的运动模式引导下造成适应性病理改变,影响了康复的效果。

4.3康复治疗要循序渐进地开展。传统的康复训练方式对患者要求更多的是患肢强迫性和高强度训练,为急于“康复”而适得其反,从而导致患肢过用性损害和各种损伤,直接影响了患者的康复效果。

总之,我们采取药物治疗与康复治疗相结合的医疗措施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救治。特别是现代康复医疗的大量投入,使脑卒中患者的真正“康复”得以实现。我们还将深入探究,不断提高医疗技术,逐步完善医疗措施,切实造福于广大脑卒中患者。

参考文献

[1]张新昕.《超早期介入康复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8年05期

[2]倪俭,陈丽霞. 《脑卒中病人肢体功能早期康复护理进展》.《护理研究》. 2009年04期

第4篇:关节挛缩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

方法:选取我院2006年8~2012年2月86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治疗。

结果:治疗前两组间CNS、FM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康复治疗1个月后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结论:脑梗死采取康复干预治疗能明显降低肢体致残程度,有效帮助患者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康复治疗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083-02

我院自2006年8月至2012年3月对本科86例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进行康复治疗并结合祖国医学的特色如中药,推拿等,明显的改善了脑卒中患者的病死率和病后康复率,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所选86例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且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1],均为本院2006年8~2012年2月住院病人,其中男47例,女39例,年龄46~78岁。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其中男25例,女18例,年龄46~73岁,平均年龄56岁,其中脑梗死29例,脑出血14例,治疗组43例,其中男22例,女21例,年龄49~78岁,平均年龄55岁,其中脑梗死26例,脑出血17例。两组一般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合并症、瘫痪程度及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等)经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如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在治疗期间,如有并发症出现时均给予药物对症治疗。对照组不给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患者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发展时进行肢体运动功能训练,1个月后观察疗效。具体方法如下。

1.2.1良肢体变换。保持良好的功能位是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出现,保持肩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性,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防止患肢关节挛缩变形和关节脱位。

1.2.2坐位训练。嘱患者进行坐位训练,床头摇高30°,当患者坐位承受的最长时间超过30min后,隔日增高10°再训练,直至能维持90°并超过30min后开始进行床边健、患侧起坐训练,床边坐位平衡的训练应从偏瘫侧开始,可使偏瘫侧向前,以取代通常后缩的姿势。

1.2.3步行练习。步幅均匀,频率适中,先抬一足跟部,重心转移,另一脚跟亦先着地,重心又转移之后足,开始下一个步态周期。

1.2.4推拿按摩。可以帮助肢体舒经活络,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淋巴回流,使肢体经脉得以通养,有益于肢体运动功能的改善,同时,嘱家属进行辅助康复治疗做肢体运动的被动运动以增强疗效。

恢复期采取益气活血与肝肾同治的原则,运用灯盏花,舒血宁等特色中药,同时选取针灸,推拿,按摩,灌肠,外洗,热敷等多种中医传统治法,即提高了临床疗效,又突出了中医特色。

1.3疗效标准。神经功能缺损评定:采用中华医学会推荐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CNS),最高分45分,轻型0~15分,中型16~31分,重型31~45分。

肢体运动功能采用改良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进行评分[2]:正常为100分;

1.4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

2结果

治疗前两组间CNS、FM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康复治疗1个月后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脑卒中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临床多表现为神昏,肢体偏瘫,语言蹇塞,吞咽困难等,肢体关节畸形,挛缩,肌肉萎缩等不同程度的偏瘫导致很多患者及家属的心理严重障碍,因此,积极采取有效的康复干预能尽可能帮助患者恢复肢体运动功能并防止疾病的进一步发展。脑梗死采取康复干预治疗能明显降低肢体致残程度,有效帮助患者恢复肢体,运动功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5篇:关节挛缩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198例,男102例,女96例,年龄41~88岁,平均61岁。其中高血压脑出血57例,脑梗死120例,脑栓塞21例。昏迷28例,出血量15~30ml 17例,31~50ml 30例,50~70ml 8例,70ml以上2例,脑出血合并脑疝4例,大面积脑栓塞合并脑疝形成2例,入院时偏瘫肢体肌力0~3级136例,3~5级34例,施行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20例。

治疗方法:①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除外脑出血,根据发病至就诊时间,给予完善必要检查,同时吸氧,调控血压血脂、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清除自由基、中药活血化瘀及对症支持治疗,有溶栓适应证者,征得家属同意后给予及时溶栓。②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颅内出血,根据出血部位及出血量,在给予调控血压、抗酸保护胃黏膜、抗感染、适时脱水降颅压,出血3~6小时可适当给予止血药物,有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适应症者,家属同意3~6小时后积极给予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留管4~7天,复查CT血肿清除干净给予尽早拔管。

护 理

⑴急性期康复护理:①对清醒无力变换的患者,根据情况1.5~3小时翻身1次,保持患侧肢体功能位置,平卧时双上肢放于身体两侧,在其手掌下放一软枕,呈自然握物样,足底部放一硬枕,或双膝关节下放软枕,双下肢程屈曲位,避免足下垂、内翻等畸形;侧卧位时,头稍向前,下面上肢伸直,和上身躯干保持一定夹角,另一上肢放于胸前,下面垫一头枕,肘关节稍曲,上面下肢弯曲,保持屈髋屈膝位;另一下肢伸直,呈近似三角形,两小腿之间垫一头枕,以支撑体重,避免压伤,保持呼吸道通畅。生命体征稳定后,按摩活动患侧肢体,避免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畸形,按摩关节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促进肢体功能恢复。②昏迷患者急性期注意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定时翻身拍背,良性肢体摆放,尽早稳定生命体征,防止肺部感染、褥疮,挽救患者生命,预防肌肉萎缩,打好进一步恢复的良好基础。仰卧位由于受紧张性颈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异常反射活跃,可以加重挛缩模式[2],同时,由于患侧骨盆后旋,下肢外旋易致骶尾、足跟及外踝的压疮。

⑵恢复期康复护理:①软瘫期:恢复和提高肌张力,诱发肢体主动运动。鼓励患者健侧肢体主动运动;尽早进行患肢被动运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动作轻柔,幅度要大,避免粗暴用力,拉伤关节,影响恢复;安静时良性肢体摆放,患侧上肢处于伸展外旋位,下肢处于屈曲内旋位,膝关节下垫枕或褥子,通过拮抗上下肢前后肌群肌张力不同,改善肢体前后肌群牵拉均衡,协调肢体运动,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另外配合针灸理疗和面部热疗,1次/日,每次30分钟,通过以上康复护理治疗,促进支配患侧肢体神经再通。②痉挛期:通过肌肉按摩、热敷、针灸等理疗控制肌痉挛和异常的运动模式,促进分离运动出现。③改善期:评估患者的瘫痪情况,按由简到繁、由易至难的原则,对患者制定运动训练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在训练时注意上肢和手的训练,手的功能基本上是最后恢复的,有的终生都难以恢复,应注意其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和精细性的训练。

⑶日常生活活动训练:指导患者进行手的技巧性、四肢的精细协调训练。将各种训练方式融入日常活动练习中,使患者掌握“自我护理”技巧。

⑷后遗症护理:做好患者出院医嘱,帮其制定合理康复训练计划,定期随访,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导纠正。有一部分患者遗留下痉挛、肌力减退、挛缩畸形甚至软瘫的后遗症,仍应继续训练,利用残存功能,防止功能退化和肌肉萎缩,并尽可能改变环境以适应残疾。指导患者和家属在家庭中进行康复训练,利用残存功能,防止功能退化和肌肉挛缩,充分发挥残余功能,同时还要争取家庭和社会对患者心理和身体的支持。

结果

根据患者不同病情采取不同康复护理方法,在病程各阶段采取相应康复技巧,198例患者,住院时间7~45天,平均16天,其中108例日常生活完全自理,60例部分生活自理,18例无明显好转,7例重残完全他人照顾,6例死亡(2例死于脑出血脑疝形成,1例死于大面积脑栓塞,1例死于术后再出血,2例死于严重并发症)。

讨论

脑卒中偏瘫属中枢性偏瘫,运动功能障碍本质上是上运动神经元受损,偏瘫康复的机制除取决于脑组织和血管病变的恢复过程,还依赖于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功能训练可使感受器接受的传入神经冲动促进大脑功能的可塑性发展,使丧失的功能重新恢复,因此是中枢神经功能重组的主要条件。偏瘫功能训练原则是抑制异常原始的反射活动,改善运动模式,重建正常的运动模式,加强软弱肌肉的力量训练。功能训练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护士应有高度的责任心、浓厚的同情心和足够的耐心,争取对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康复计划。同时还要争取家庭和社会对患者关心和支持,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使其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第6篇:关节挛缩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

方法:对2003年3月~2010年3月收治于我院的700例脑意外后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出了回顾性分析,并把700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为500例,行针灸和中西药联合治疗,并行神经促通康复治疗。对照组为200例,行针灸和中西药联合治疗,分析对比两组的的治疗效果,并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治疗组的痉挛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5.6%,治疗组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明显差异,以P

结论:中西药联合针灸治疗,并行神经促通康复治疗,其联合治疗的方式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有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针灸疗法 神经促通术 脑偏瘫 痉挛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8.264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8-0237-02

作为脑血管意外这种情况,其又被称作脑卒中,在民间惯称中风。这种病症是主要是因脑动脉系统病变所造成,可导致急性发展的脑局部循环障碍,造成脑偏瘫为主的肢体功能损害出现。因此本文分析了针灸配合康复疗法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并观察治疗后患者的痉挛状态,现分析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3年3月~2010年3月收治于我院的700例脑意外后偏瘫患者中,有男性患者360例,女性患者340例,患者的年龄为45~70岁,患者病程最短的为3d,最长病程的患者为3年。据我院CT检查显示,左侧脑血管意外的患者有365例,右侧脑血管意外的患者有335例;把700例患者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0例,对照组20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和病程等无明显差异,以P>0.05,有很好的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观察组的治疗方法为中西药联合针灸治疗,并行神经促通术、作业疗法等康复治疗。在中药的治疗中,采用补阳还五汤辨证加减治疗,其治疗的主方为:太子参10g,地龙、桃仁、红花、当归尾和赤芍均15g,北芪40g,川芎25g,气虚重加党参30g;对于肢体麻木的患者,则加木瓜和伸筋草,对于肢体瘫软无力的患者,则加桂枝、川断、桑寄生和杜仲,此方服用方法为每天1剂,以15d的服用为1个疗程,实行2个疗程的治疗。在西药的治疗中,则使用奥扎格雷纳注射液治疗,把此种注射液取80~160mg,并取灯盏花素针8~10ml,把这些均溶于250ml的生理盐水中,实行静脉滴注治疗;在治疗中,如果有超过1周病程的患者,则要加用胞二磷胆碱治疗,把此溶剂取0.75mg,将其溶入到5%的葡萄糖注射液250ml中,行静脉滴注,疗程和中药疗程相同。在针灸治疗中,主要对患侧头运动区进行针灸治疗,选择患者的太冲穴、解溪、悬钟、下巨虚、上巨虚、足三里、承山、委中、承扶、环跳、合谷、外关、曲池、百会、风池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针灸手法行平补平泻手法,留针在患者体上30min,针灸治疗1d 1次,以10d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之后让患者休息2d,总疗程为3-5疗程。

神经促通康复治疗主要分七个方面来进行治疗,第一个方面是让患者保持良好的姿位,以便于抗痉挛;第二个方面是让患者变换,这样的措施可以防止关节挛缩;第三个方面是让患者行被动关节活动锻炼,病情平稳的情况下,1d 2次,每次的被动关节活动训练不宜低于25min,活动训练应在不引起关节疼痛的基础上执行,与其同时,对患者采取体感刺激,Bobath握手上肢活动训练,并行起立床的训练;第四个方面是强化患者的主动运动,要求患者在床上做翻身训练,要求做下床负重运动,以及做桥式运动训练等。第五个方面为平衡训练,主要是在床上行坐位平衡训练和支撑平衡训练,同时也要做立位平衡训练。第六个方面为步行训练,要求患者通过训练逐渐完成独立步行的训练。第七个方面为作业训练,作业训练需要引用简单的工具,比如滚筒、砂板磨和木钉盘等,要求患者运用这些工具做训练。

对照组采用针灸联合中西药治疗,治疗方式和治疗组无差异,但对照组并未行神经促通康复训练。

1.3 疗效判定。疗效分为四个标准,分别为痊愈、显效、好转和无效,痊愈的标准为患者的偏瘫症状已消失,患者完全能够生活自理,患者的上下肢肌力恢复4级以上[1];显效的标准为患者的偏瘫症状有显著的改善,患者能够步行,且患者四肢肌力恢复2级以上;好转的标准为患者的偏瘫症状有一定程度的改善,肌力指恢复到1级以上。无效的标准为,通过治疗完成以后,患者的病情没有任何改善。对于患者肢体的痉挛程度测定,则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2]来测定。

2 结果

Ashworth痉挛量表测定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经治疗以后,治疗组的上肢痉挛量为(1.85±1.06),下肢痉挛量为(1.74±0.86),对照组上肢痉挛量为(2.25±1.19),下肢痉挛量为(2.04±1.05),治疗组患者四肢痉挛量低于对照组,P

3 讨论

作为神经康复治疗这种治疗技术,其是脑卒中后中枢性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与功能重组的基础性措施,再加之采用针灸治疗,其可以平衡阴阳疏经通络,使气血调和,并开展中西药结合治疗的方式可以有效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经本文研究的治疗组中,治疗组肌痉挛明显下降,肌力明显恢复生活质量显著提高,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7%,说明综合运用针灸联合中西药治疗,并进行神经促通康复训练,是治疗脑血管意外后偏瘫患者的有效方法能明显帮助患者迅速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故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第7篇:关节挛缩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 整形外科技术 手部烧伤 修复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8-~2010年共收治手部烧伤患者89例,128只手,其中女性30例,男性50例,年龄3~51岁,平均30.43±9.41岁,烧伤面积≥50%12只手,30%~50%41只手,

1.2 治疗方法

1.2.1 早期处理:浅Ⅱ度及浅Ⅱ度合并散在深Ⅱ度手部烧伤创面,入院早期主张创面包扎,局部用凡士林纱布或人工皮肤覆盖创面,按手功能位厚敷料包扎,避免包扎过紧影响血运,每日或隔日换药治疗,一般2周内可自然愈合。深Ⅱ度创面可选择包扎或暴露治疗法,早期手术植皮封闭创面。对Ⅲ度烧伤创面,伤手早期直接采用暴露疗法,以磺胺密啶银霜外涂或3%碘酒外涂保痂。有手部末梢血运不良或感觉轻度麻木者,伤后早期及时行腕部手背及手指单侧或双侧纵行焦痂减张切开,保证末稍血运良好,条件许可,及早手术切痂植皮封闭创面。

1.2.2 手术植皮或皮瓣转移:手部深Ⅱ度及Ⅲ度创面需手术治疗。早期切痂植皮28例,削痂植皮22例,肉芽创面植皮或补充植皮19例;皮瓣转移6例为烧伤严重或电击伤有肌腱外露或骨外露患者。深度电烧伤病人均早期切除坏死组织,手掌肌组织切除则尽可能保留间生态组织,创面选用带蒂皮瓣,邻指皮瓣或带血管蒂皮瓣覆盖,若骨坏死、肌腱坏死或缺损则行截指术,如指骨外露同时有骨膜坏死,但肌腱尚健存,则可选用腹部轴型皮瓣覆盖剖面,如整个手无血供,骨、肌腱、皮肤等组织已坏死或炭化,则截除。热压伤病人早期手术切除坏死组织行全厚或中厚皮或转移皮瓣修复剖面,如指骨坏死或粉碎性骨折则行截指处理。

1.2.3 功能锻炼:手的功能训练关键是恢复掌指关节与各指间关节的主动运动。一般于伤后或术后10d左右就鼓励病人手部作轻微活动,预防各指关节僵硬与粘连,逐渐增大关节活动度,协助拇指与各指的对掌、对指、分指、握拳运动,运动时间逐渐延长,运动量逐渐加大。手部烧伤后畸形多见手背、指背瘢痕增生及各掌指关节过伸半脱位,指伸肌腱损伤,屈肌腱张力过大,引起指间关节屈曲。锻炼掌指关节回位屈曲及指间关节伸展以协调手部运动是重要环节。功能锻炼同时应用弹力带、弹力手套持续加压,弹力带或弹力手套内衬疤痛贴,对防止增生瘢痕有一定作用,小儿患者多配合应用小夹板或支架被动牵引,防止掌指关节及各指间关节挛缩脱位。手部创面封闭后严重畸形或瘢痕增生者多行整形手术治疗。

1.2.4 对瘢痕组织进行按摩:深度烧伤创面愈合后,形成瘢痕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已达到高峰,应及时行按摩及牵引。由于新生的上皮较娇嫩,易破损及生成水疱,开始按摩应注意按摩的力度。鼓励患者自我按摩并持之以恒,方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1.2.5 抗皮片挛缩治疗:对于创面植皮的患者,术后10d左右皮片已基本成活,应开始行抗皮片挛缩治疗,除每日徒手按摩外,还需每晚行手功能位包扎固定,关节的被动主动屈伸,幅度尽量大,使创面愈合后能达到满意。深度烧伤区即将愈合时即开始实施弹力绷带加压治疗,以不影响手部血运为原则。 转贴于

1.2.6 药物及物理疗法:手部创面愈合后每日以40℃温水浸泡1~2次,每次15~20min,在水浴中做主动、被动手指屈伸。给予瘢痕贴等外用药物治疗,有预防和治疗烧伤后色素沉着,软化瘢痕及止痒的作用。

1.3 疗效标准

治愈:治疗后手部关节活动完全恢复正常功能;显效:手能半握拳,生活自理,可参加轻工作;有效:治疗后手部活动范围比治疗前增加10°以上,生活需他人帮助;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2  治疗结果

烧伤早期40例,治愈34例,显效5例,有效1例。烧伤整形40例,治愈30例,显效8例,有效2例。

3 讨论

手部烧伤,早期处理不当可引起手指干性坏死,手术与否及植皮厚度、质量直接影响晚期功能恢复效果,这对于病人愈后工作能力、生活质量有很大影响。因此在烧伤病人治疗中,始终重视手的治疗康复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手部烧伤同时上肢烧伤特别是腕部深度环形烧伤时及早行上肢手背、手指减张切开,对于保证手部血运,防止手指缺血使手指部分或全部坏死十分重要。对于手部烧伤严重的病人,应及早行切削痂中厚皮片植皮手术,手指切痂应严格掌握层次,避免手术继发损伤,在皮源紧张情况下也应重点保证手部用皮,术中注意指蹼创面植皮方法。对于已有手指干性坏死者,可以经换药使坏死部分自然分离,然后手术行残端修整植皮。手部电烧伤及热压伤,损伤常较重,患者易合并有肌腱、神经血管、骨的损伤和坏死,应尽早扩创、皮瓣修复。

手部烧伤后,若局部关节制动3周以上,易造成关节僵硬与强直,影响手的活动功能。故烧伤后或术后10 d左右,就应开始功能康复治疗,逐渐训练其恢复手部自理生活和劳动能力。手部功能的早期锻炼,应从手术清创植皮后的包扎开始就注意手的功能位固定,特别是小儿病员更应精心仔细,在植皮成活即逐步进行功能锻炼,这是手部康复的重要环节。在功能锻炼的同时持续弹力手套与瘢痕贴联合应用也是减少瘢痕增生挛缩的简单实用方法。对于已形成畸形或严重瘢痕增生者,尤其是小儿病例,应早作整形手术。早期多主张在伤手一年或两年行整形手术。近年来整形于术提前,最短在创面封闭后2个月余即整形手术。所以在瘢痕增生期即整形手术,可以极大改善手部烧伤愈后的外形和功能,提高生存质量。烧伤治疗应将创面封闭、功能恢复、形态改善、康复锻炼融为一体,才会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达到真正成功的目的。

参 考 文 献

第8篇:关节挛缩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偏瘫;早期康复训练;肌张力;神经功能缺损

[中图分类号] R74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8-0044-03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致死致残率高、复发率高,救治存活的脑梗死患者中70%~80%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1]。同时脑梗死常造成严重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常规药物治疗作用有限,溶栓、抗凝治疗不良反应多[2]。大量的研究证实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4]。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急性脑梗死偏瘫患者的临床资料,入选病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的诊断标准,且均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排除年龄>80岁;心、肝、肾功能不全者;有出血、血小板、凝血功能异常或手术史者。其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45~79岁,平均(61.6±9.1)岁;所有患者及相关家属均知情同意,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上述入选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病史、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予脑梗死常规药物治疗,如降低颅压,减轻脑水肿,静脉溶栓,钙离子拮抗剂,清除自由基,神经营养剂,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控制血压、血糖及其它对症处理;其中康复组行早期康复训练。患侧肌力0~1级:上肢行肩关节被动外展、内收、水平外展、水平内收、前屈、上举、后伸、内旋、外旋运动,肘关节被动屈曲、伸展运动,前臂被动旋前、旋后运动,腕关节被动掌屈,背屈,桡侧偏,尺侧偏运动及指关节被动屈曲、伸展、对指、对掌运动。下肢行双桥、内旋、髋关节被动伸展、屈曲、内收运动,膝关节被动屈伸,踝关节被动背屈运动。患侧肌力2级:行以上关节的主动助力运动及坐位平衡训练。患侧肌力 3级:上肢嘱患者主动完成肩关节各方向活动,训练肩关节的控制能力,主动活动肘、腕、指关节。下肢行单桥、主动髋关节屈曲、内收、屈髋屈膝、屈髋伸膝运动,踝背屈训练,同时行坐-站转移及站立训练。患侧肌力4级:行以上各关节各运动的抗阻训练以进一步增强肌力,行步态训练,上下楼梯训练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训练(如穿衣、修饰、进食、刷牙等),并指导家属协助患者训练。坐位平衡的训练:先从抬高床头开始,逐渐增加抬高的角度,让患者从卧床逐渐过渡到坐位静态平衡,然后训练患者坐位动态平衡,采用对角线运动做躯干旋转,越中线的交叉练习,酌情逐步让患者在家属的帮助下起床、坐床边、坐椅子。坐-站转移:当患者能够坐椅子时,在治疗师帮助下让患者双脚分开与肩同宽稍向后收,Bobath握手向前伸、眼睛平视,充分弯腰后双腿同时向下蹬力站起来,待站起后再挺直腰放下双手,实现坐-站转移。站立平衡训练时,起初应由左右两人对患者进行搀扶或保护,然后逐渐过渡到一人保护及患者独立站立,即站位静态平衡,再行站位动态平衡训练,待患者站位动态平衡实现后,即可开始进行步态训练。步态锻炼:先训练患者前后、左右重心转移、单腿负重,患腿迈步动作,再练习原地踏步,再缓慢移步行走。

1.3 疗效标准[5]

按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别进行评分。并进行疗效评定。痊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80%,病残程度0级;显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60%~80%,病残程度1~3级;有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20%~60%;无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

1.4 观察指标

所有病例入我科后由神经康复治疗师对其肌张力进行改良Ashworth评定[6],治疗前和治疗后21 d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评定脑梗死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恢复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的统计学分析均使用SPSS13.0分析软件包,根据资料的性质采取t检验或χ2检验。P

2 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疗效对比

康复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达92.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P

2.2两组患者治疗后上肢和下肢肌张力改善情况比较

治疗1个月后,上肢:康复组的肌张力以0级为主,对照组以2级为主,康复组的肌张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21 d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分别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

3讨论

急性脑梗死发生后,在脑梗死灶周围的半暗带区短时间内可出现可逆性改变,通过药物治疗可降低脑水肿、控制血小板聚集、改善侧支循环等增加脑部血流供应,促进部分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但缺血病灶中心完全性缺血坏死的细胞已发生不可逆性改变,不可能恢复其生理功能,留下许多后遗症[7]。急性脑梗死患者不注重早期功能锻炼,则肢体功能残缺的机会增加。因此,在急性脑梗死患者除常规药物治疗外,实施早期康复训练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研究发现,早期康复训练可最大限度地促进脑功能的恢复,使感受器接受的传入性冲动促进大脑皮层功能的可塑性发展,使潜伏通路和突触的启用,形成对刺激发生反应性的突触,周围神经组织可通过轴突的侧枝芽生,使邻近失神经支配的组织重新获得支配,有效地防止关节挛缩及肌肉萎缩,减少脑细胞死亡,促进整体运动功能恢复[8]。

本研究结果显示,康复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达92.5%,显著高于对照组(P

综上,早期康复训练有利于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使患肢功能得到最大程度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顾建春,方佩芬. 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吞咽和肢体功能的影响[J].现代实用医学,2012,24(8):948,952.

[2] 沈耀英. 急性脑梗死55例早期康复训练效果分析[J]. 交通医学,2006,20(6):735-736.

[3] 陈美清. 早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效果评价[J]. 右江医学,2010,38(3):327-328.

[4] 王黎英. 早期康复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J]. 医学信息,2011, 24(10):6483-6484.

[5] 郭红英. 脑梗死患者全面早期康复训练效果观察[J].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9,41(1):1267-1268.

[6] 丁宇,陈贞芳,刘晓玲. 早期功能训练干预对脑梗死患者平衡功能的改善作用[J]. 中国临床康复,2005,9(5):6-7.

[7] 贾爱军,赵秀秀,苏丽芳. 脑梗死的早期康复训练临床疗效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10,7(8):753-754.

[8] 和咏梅. 脑梗死后早期康复训练对康复效果的影响[J]. 中国医药指南,2013,11( 2):177-178.

第9篇:关节挛缩的康复治疗方法范文

[关键词] 卒中单元;超早期康复治疗;偏瘫

[中图分类号] R74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22-29-02

The Value of Ultra-early Stroke Unit Rehabilitation in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YE ChangJun

Department of Neurology,the People's Hospital of Pingyang,Zhejiang Province,Pingyang 3254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 of stroke unit of super ear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for stroke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Methods All 94 patients who checked in our hospital during June 2009 to February 2011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stroke units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were given rehabilitation therapy when the patients’vital signs were smooth,but the therapy was not the routine. Stroke units group were given super ear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 according to stroke unit operation requirement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to observe two groups’ activities of daily life ability(ADL)evaluation and limb movement function evaluation,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treatment,the Bartel index and Fugl - Meyer value of stroke unit were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P<0.05). And the total effectiveness of stroke unit were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P<0.01). Conclusion Stroke unit of super early rehabilitation can improve the movement function of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 It can avoid waste with syndrome,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he patients.

[Key words] Stroke unit;Super early rehabilitation therapy;Hemiplegia

脑卒中在老年人中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在我国,脑卒中导致的病死率仅次于癌症,中青年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其致残率仍高达80%,如何有效治疗脑卒中,是临床医师在来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目前有研究证明卒中单元(stroke unit,SU)是治疗脑卒中最有效的方法[1],其强调早期规范化康复治疗。近几年来,我院在一般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实行卒中单元超早期规范化康复治疗,收到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6月~2011年2月在我科住院患者共94例,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的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脑梗死或脑出血者。均第一次发病,脑梗死发病后1~3d,脑出血发病后10~14d,偏瘫肢体肌力≤3级,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8分。按随机抽样分为两组:卒中单元康复组47例,男26例,女21例,年龄42~82岁,平均(55.16±9.75)岁;其中脑梗死40例,脑出血7例。普通病房对照组47例,男25例,女22例;年龄45~83岁,平均(56.34±10.25)岁:其中脑梗死42例,脑出血5例。两组各项配对因素对比,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皆依据病情而采用常规药物对症治疗。普通病房对照组患者在各项生命体征平稳后开始进行康复治疗,由康复医师指导进行,但不是常规,而是依临床医生医嘱进行;而卒中单元康复组患者在超早期(脑出血48h,脑梗死24h)即按照卒中单元运作要求的模式进行治疗[3]:①实行神经科重症监护;②接受药物治疗;③组建卒中诊疗小组;④制定康复计划,给予超早期规范化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周和8周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患肢运动功能评价以及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1.3 评价标准

①ADL评价(按BI指数[4]计分法评定):总积分100分为独立;91~99分为轻度依赖;62~90分为中度依赖;21~61分为严重依赖;0~20分为完全依赖。②患肢运动功能评价(按改良式Fugl-Meyer评分法评定[5]):运动积分100分为功能正常;96~99分为运动障碍;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50~84分为明显运动功能障碍;<50分为严重运动障碍。③疗效评价标准:痊愈:以上两项评价均达正常;显效:以上两项评价均提高2个及以上等级;有效:以上两项评价提高1个等级;无效:以上两项评价均没有明显变化。

1.4 统计学处理

全部数据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评分指标的比较

由表1可见,治疗前两组患者在Bartel指数及Fugl-Meyer值上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2周和8周后,卒中单元康复组患者的Bartel指数及Fugl-Meyer值较普通病房对照组同一时间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治疗效果的比较

由表2可见,卒中单元康复组痊愈13例,显效26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82.97%;普通病房对照组痊愈11例,显效24例,有效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74.7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

3 讨论

脑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也是最常见的威胁人类生命的疾病之一。传统治疗只注重患者的各项生命指标,而一旦生命指标趋于稳定后,治疗也停止。各种现代康复不仅要求患者的生命安全,更注重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及生存能力。早期积极的康复治疗是脑卒中偏瘫康复的基本手段之一,它可以减少关节挛缩、肌肉萎缩、褥疮等并发症的产生,帮助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和代偿,对患者以后的各项功能恢复都有积极的作用。

卒中单元并非是一种技能或一种药物,而是一种新的病房管理模式。它改善了住院偏瘫患者的医疗管理模式,为偏瘫患者提供药物治疗、肢体康复、语言训练、心理康复和健康教育等综合治疗[6]。超早期康复则主要针对半暗带。脑卒中后,随着脑水肿的消退,颅内压力逐渐下降。半暗带细胞“休克期”的度过,受损神经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的代偿和功能重组因素等直接影响神经功能的恢复。早期康复治疗通过输入正常感觉运动模式,影响随意运动输出,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形成。高西平[7]认为康复治疗应于发病24~48h内开始。秦晓峰等[8]认为卧床期尽早关节被动运动,一旦患者神智清醒并已适应被动活动即可让患者进行床上运动。李昊凌[9]认为早期实施规范化康复训练能明显改善急性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和ADL能力。早期正规康复训练可以有效避免患者异常运动模式的发生。张海雁[10]认为对卒中患者早期进行康复训练结合针灸治疗偏瘫取得较好的疗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2周和8周后,卒中单元康复组患者的Bartel指数及Fugl-Meyer值较普通病房对照组同一时间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卒中单元康复组的总有效率较普通病房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超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能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减少致残率,提高生存质量。

综上所述,卒中单元超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为临床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提供了新思路。它可以有效地避免脑卒中偏瘫患者肌肉萎缩、关节挛缩等,能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早日康复。卒中单元超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对于超早期康复治疗时间的界定和不同时间开始康复治疗的疗效比较尚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Govan L,Weir CJ,Langhorne P,et al. Organized inpatient(Stroke Unit)care for stroke[J]. Stroke,2008,39:2402-2408.

[2] 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3.

[3] 柯贤军,许康,郭珍立. 卒中单元的建设与发展[J].华中医学杂志,2006,30(3):207-208.

[4] 缪鸿石,朱镛连. 脑卒中的康复评定与治疗[M]. 北京:华夏出版社,1996:22.

[5] 王欣刚,官霞. 脑卒中早期康复的重要性[J]. 中国实用医药,2008,3(31):168-170.

[6] 王拥军. 卒中单元[M]. 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33.

[7] 高西平. 急性脑卒中的超早期康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4):114.

[8] 秦晓峰,林桂珍,王蕾. 脑卒中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分析[J].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6):3839-3840.

[9] 李昊凌. 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治疗效果的研究[J]. 海南医学,2008,19(1):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