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经济体制范文

农业经济体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经济体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经济体制

第1篇:农业经济体制范文

 

农垦企业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在起步阶段实行的是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在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建立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不仅有交物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而且充分的调动起了职工生产的热情,实现了土地的有效利用,为农垦企业的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农垦企业农业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主要方向

 

农垦企业在农业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兼具了农村改革的特点,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要对农垦企业自身的特点有效结合,做到统筹兼顾、标本兼治、上下联动及点面结合,确保改革的稳定推进。而且在改革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进一步对体制进行创新,在改革不断深入过程中将农垦企业打造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化农业企业集团。而且在改革过程中还要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核心内容,以推进农场企业化及垦区集团化作为改革的主线。并做到以农为本,适度规模经营,有效的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将农垦企业打造成为国家粮食的主产区,同时还要加大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工作,打造特色的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使农垦企业在当前现代农业和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有效的示范带头作用。

 

促进农垦企业农业经营体制改革深入的具体措施

 

进一步完善双层经营体制。针对当前部分农场土地承包不完善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健全土地承包关系,进一步完善双层经营体制,确保土地承包合同制度能够得到有严格的执行,而且对于农场的土地,农场职工具有优先承包权和经营权,而且在承包过程中能够对土地合同承包期限进行延长,从而有效的实现土地流转的规范化。在农垦企业农业经营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强化农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的利用现代化手段和技术来促进农场统一经营的实现,农场需要为家族农场生产和提供市场化信息,加快发展农场社会化服务组织,有效的提升家族农场组织化程度,确保农场整体服务水平和质量的全面提升。另外,还要对家庭农场经营行为进行规范,做好农场内的各项管理工作,加强对农场职工进行技能培训,提高职工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为农垦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农垦企业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需要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从而为农业经营体制改革指明方向。特别是在当前新形势下,农垦企业更需要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重视龙头企业的培育,建立各种专业化的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实现农垦企业的丰产增收,为农垦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首先,利用职工的身份田和招标田试点工作,将原农场职工的身体打破,加快其向社会人的过渡,使农场职工真正成为市场经营的主体。同时利用招标田将承包经营改为租赁经营,有效的调动起职工的积极性,打破了平均分配的格局,使一部分不愿意从事土地活动的人脱离出来,有效的促进二、三产业的发展。其次,抓好模拟股份制试点工作,利用农场控股、合资种田、统一管理、按股受益、风险共担的原则来进行农场土地经营。而且生产和产品销售上采取统一的模式,实现农垦企业的产业化规模生产,集约化管理。

 

重视农业机械化,促进农垦企业现代农业的发展。首先,进一步提升农垦农机装备水平。当前农垦企业需要落实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充分的调动起职工、企业及其他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并加大投入力度,根据自己农场的实际情况来及时购置和更新农机设备,确保农机设备的数量充足,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的质量,对农机装备结构进行优化,打造农垦系统现代农业示范区,并积极的引进新机具和新技术,加快新机具及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加快促进农垦企业农机化发展的进程。其次,加强科技创新,积极推动农机农艺信息融合。在当前农垦企业农机科技创新工作中,需要紧紧围绕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及资源利用率这一核心,充分的将农机技术与农艺技术、信息技术进行结合,从而有效的提高农垦企业农业机械化的科技含量。再次,强化标准化管理,进一步提高农机化工作质量。充分的结合各农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机技术、管理和工作等标准,并构建农机化标准体系,做好落实工作,在农机工作的全过程中实施标准化管理,有效的提高农机化工作的质量。最后,加快体制创新,提高农垦农机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继续深化农机经营机制创新改革,坚持多种农机经营形式并存,根据不同垦区、不同农场的实际情况,可采取多种经营形式,鼓励、引导家庭农场应用先进、高效、节能的现代农机装备。要充分发挥农垦农机化的优势,培育农机化服务产业,更好地发挥农垦农业机械化的示范带动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内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也使农垦企业发展面临着严竣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农垦企业需要深入农业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经营体制改革的创新,有效的提高农业经营效率。对于农垦企业的发展,国家需要加大扶持力度,各金融机械也要对农业改革给予适当的支持,加快推动农垦企业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为农垦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第2篇:农业经济体制范文

(一)专业定位模糊,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应以职业能力、岗位需求为核心,而目前高职院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设置核心课程时,普遍没有深入企业调研,缺乏对各农业企业管理、营销等岗位及岗位群的深入剖析,不了解实际企业管理工作的工作任务和岗位技能。由此导致专业定位比较模糊,课程设置特别是核心课程设置的主观性强,主观地认定应学习哪些知识和掌握哪些技能,课程设置明显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课程设置仍然没有摆脱“学科体系”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比较晚,一开始都是在摸索中前进。早期的高职教育都是以学科本位为主要特征,就是强调学科的独立性与重要性,注重在校教育与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现在很多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依旧没有摆脱这种模式,课程设置大多沿用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三段式结构,强调知识结构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理论学习,轻视学生技能的培养。这就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适应性与创造性,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完全脱节,从而导致学生很难就业。

二、基于现代农业的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

(一)专业核心课程构建思路

首先,针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首次就业岗位(群),分析对应的工作领域(业务范围);其次,由工作领域分析各工作领域包含的工作任务(行动领域);第三,通过对行动领域的分级、归纳、整理、排序,得到本专业典型的基本工作任务(基本行动领域);第四,通过对基本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是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主干课程体系的基本依据;最后,按照职业能力形成的逻辑关系,从简单到复杂、从专项到综合,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开发本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主干课程体系。

(二)基于现代农业的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设置。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的规格与质量标准,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分析,按照职业能力形成的逻辑关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建构的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部分:公共学习领域: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安全法制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财经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形势与政策、经济数学。专业基础课学习领域:现代农业基础、经济学基础、公共关系、消费行为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学习领域:农村统计、管理技能训练、农村财务管理、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农产品营销与策划。实践课程学习领域:商务礼仪与形象设计、市场调查与分析、农业投资项目管理、农产品网络营销、沙盘对抗、顶岗实习。拓展课程学习领域:农村金融理论与实践、农业政策法规、现代推销技术、沟通技巧、逻辑思维与口才训练。

第3篇:农业经济体制范文

1.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1.1发展观念落后

由于底子薄、人口多,信息闭塞,居住分散,大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不高,一些人头脑中固有的传统方式和因循守旧的思想根基深厚,创新和竞争意识不强,缺乏进取精神,这与科学发展观的新形势、新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不能积极而有效地借鉴和吸收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1.2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

农村经济农业为主,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种植业以粮食生产为主,农村和农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表现在:一是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二是林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三是同经济结构的不合理相联系,农业资源过分集中在产中领域,结构调整也在产中领域进行,原料农业占据主导地位,农产品加工增值转化率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订单农业不规范、约束力不强,农户与企业尚未建立起稳固的利益共同体,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从而制约了农业持续稳定的发展。

1.3水土流失严重随着人口的增加,非科学的人类活动,导致了森林枯竭,植被稀疏,草场退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严重,蓄水、保土功能减弱。沙漠边缘地区流沙以每年5-7米的速度侵移,严重威胁着平原的安全。

1.4农业投入相对不足受自然条件差,农户经营规模小,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农产品商品率低等因素制约,农业投入产出比只有1:2.5左右,农业经济效益欠佳;乡镇企业不发达,劳务输出困难,农民收入甚低,农民由于农资价格上涨负担加重,至使农业投入不足,部分群众甚至以减少投入来保护自己的利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央的涉农优惠政策大打了折扣,延缓了农民致富进程。

2.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施策略

2.1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

只有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前途所在。应该引导全民关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树立全民的可持续发展观,在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农村经济发展中切实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念。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强化领导的可持续发展观。只有具备了强烈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各级各部门各行业的领导在生产决策和管理中才能有效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2.2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实现现代化的核心之一。“三农”问题的解决,其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的数量,实现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城镇化为工业化载体,为农业产业化创造条件,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一是要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大胆将一些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推向市场,做到政府出政策,市场出资金,走综合开发、滚动发展之路。二是加快发展小城镇,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搞活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搞好城镇定位,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广辟投资、融资渠道,集中建设一批工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型、资源加工型、商贸旅游型等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小城镇。吸引非公有制企业布局,使乡镇企业和城镇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发挥集体作用和辐射作用,综合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2.3推进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没有农业的发展就没有新农村的发展,离开农业的发展谈新农村建设是不现实的。因此,要把农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上,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要充分利用当前土地流转制度和林权制度两项改革的契机,走活土地流转这盘棋,要让土地活起来,农民乐起来,鼓励企业、公司、种田大户承包经营农村土地,要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改变过去传统的小规模经营状况,发挥当地的优势,积极开发特色产品。政府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充分扮演好引导和服务的角色,减少行政干予,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要大力鼓励和引导农民开发种植特色农业,推广使用新型农机机械,接受新事物,学习新本领,建设新农村。

2.4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

综合考虑地形、土壤以及水分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调整,最有效地利用气候变化后的新资源,如热量资源,CO2资源等。特别是光、热、水综合匹配优势资源的利用,以趋利避害,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持续发展。采取各种政策措施保护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重点保护耕地资源,严格控制非农用地的扩张,加强对林地和草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重新审视人类活动的合理性和适度性,主动使人类活动适应气候变化,实行在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实现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5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充实和完善乡村两级领导干部队伍,解决干部队伍中,部分同志为谁工作、怎样工作、工作为什么的模糊认识;加强干部队伍的教育管理,增强工作的责任心、使命感;着力解决要求不高、随意性大、党性不强、有意不循、执法不严的问题;树立党风廉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方面存在的问题;关键解决领导集体、干部队伍、上下级工作关系中的团结问题,克服有利益就上,遇困难就让,作风漂浮,推诿扯皮的缺点或错误;切实做到依法行政、有法必依,坚决纠正有令不到、有禁不止、政令不通的现象,提高执政水平和执行力。

第4篇:农业经济体制范文

[关键词]农业循环经济;指标;构建

建立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衡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评价方法,利用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可以较全面衡量区域的经济效益水平、资源和能源使用效率、生态环境效益以及循环特征。建立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有机的联系,最终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环境保护的共赢。根据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参照农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构建的相关文献研究.对农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构建以下面的方式进行,通过建立类指标,以及分类指标构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的指标体系。类指标体系设置为三个层次,自上而下分别为目标层、控制层和指标层。其中控制层指标设置3个类指标分别为:资源减量投入指标、资源循环利用指标、农业良性发展指标,通过这三个方面的研究选取相应的具体指标,对地区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做出评价分析。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分类指标构建及释义

在农业循环经济的“4R”原则以及系统性、可操作性、重点性、导向性、可比性等一系列原则的基础上,本文选取了十个具体指标,这些指标的选取充分考虑了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动态进程中的主要关键性因素。在资源减量投入方面,本文选取了化肥使用强度、农业用电强度、农膜使用水平、农药使用强度四项指标作为衡量减量投入的主要影响因素;在体现资源循环利用方面,通过选取耕地有效灌溉率、农村户用沼气池、土地复种指数三项指标;在农业良性发展方面选用了森林覆盖率、人均耕地二项指标。通过这十个指标的选取,采用主观评价法对基础数据进行处理、加权,得出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总体状况评价分析结果。

二、指标权重的确定与数据处理方法

1.指标权重的确定。关键性指标权重的确定即依据各个指标在整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相对重要性确定其在总体评价体系中所占据的比例。比例大小的确定主要依据该因素对整个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影响的多少来考虑,相关指标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越大的信息多,其权重就大。影响力一般,其权重就较小。另外,以指标的区分对象这个角度来考量,区分度强的受到重视度高的指标,其权重就相应的要大一些。反之,区分度弱的受到重视度低的指标,其权重就会小一些。因此,确定评价对象的特点,科学合理的确定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对评价结果的合理与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本文在指标的权重的确定方法方面,拟采用主观评价法对各层次指标权重进行确定。

2.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值处理方法。从评价的角度看,通常把农业循环经济评价体系中的评价指标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正向作用型指标。这一类指标衡量的是正向作用的数据,其指标值越大越好,如人均耕地占有面积,这样的指标就属于正向型指标,人均占有耕地面积越大,那么越有利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第二类指标逆向作用型指标。这类指标值越小越好。比如农药使用强度,这个指标越小,意味着土地施用的农药较少,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循环是非常有利的。第三类指标指中位作用型指标。正向作用型指标的值越大,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就越有利,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越高,逆向作用型指标则相反。这一类指标的设定是为了便于将各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研究中选取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值为参照值,对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使经过变换后的指标数据有统一的量度标准。

3.综合测评结果计算。从农业这一基础产业的发展特点来看,它的生态系统本身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有自身的循环发展规律,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情况做出评价本身是比较困难的,这个困难的存在不仅仅因为数据很难以收集量化,而且在于相关的影响因素确定比较困难。不同的区域关键的影响指标不同,不同的年份,同一区域主要的影响因素,以及主要因素的指标比例确定都很困难。因此,目前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测量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也没有统一的测量评价体系。本文在研究中也是参考了众多文献,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对其进行分析.并在对数据收集可能性的加以充分考虑,然后采用加权函数法进行计算做出的测评结果计算。计算公式即:S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xi表示各相关指标标准化后的值:Wi表示各指标对应的权重。通过这种计算方法,以具体地区的实际数据为基础,对相关指标进行处理,即可得出相应的数据结果。

以上的分析是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指标建立的一些看法,同时也要看到,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需要与国情和区情紧密结合,理论研究应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充分符合横向,纵向的生物的,生态的循环要求。要根据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结合各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特点,制订出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5篇:农业经济体制范文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农业发展中的产业化发展不断全面推进,我国政府重新调整农业产业发展以及农村经济发展思路,不断创新农业产业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理念,解放农业劳动生产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专业的农业技术人才,同时也需要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以及具有丰富经验的人才。本文就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进行分析。

1农业产业化与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

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新型农村经济管理中需要的职业人才主要为三种类型:

1.1乡镇企业经营管理者

随着城市化的不?嗤平?,乡镇企业不断崛起,这就有效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同时也能够产生许多的新型农民以及农业企业家。但目前我国乡镇企业中大多数是中小型企业,其组织管理落后,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在市场上的竞争力还有待提高。随着多样化的管理模式在乡镇企业中的运用,一些产业集群、创业就业以及科技创新型的乡镇企业不断涌现,为了能够更好地提高乡镇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这些企业需要不断引进具有丰富经验并且具有现代企业管理经营知识的高端管理型人才,进而在乡镇企业中发挥作用,更好地管理经营企业。

1.2新型农村组织经营管理者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型的农村组织机构需要不断加强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在经营模式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求下,新型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需要在生产中实现“产销一体化”,有效拓宽农业市场,生产中实现规模化,经营组织中实现品牌化,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平台,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服务。随着农业产业化的不断发展,新型农村组织需要具有丰富技术知识且善于管理、懂管理的领导者,提高组织的管理和经营水平。

1.3创业型农业管理者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农业在发展过程中全面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能帮助农业经营者从传统的养殖种植业中脱离出来,根据他们所在地的环境、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形成乡村与农业旅游业,更加细化了农业经营者的职责。对于这些创业型的农业经营和发展来说,具有经营和管理能力、掌握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了解市场信息收集以及成本核算知识技术、能够对生产和产后商品安全技术进行研究的管理经营者是十分必要的。

2培养农业产业化发展与新型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的对策

2.1正确认识农村职业教育

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看,通过农村职业教育进行人才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其能将农村的劳动力转变为非农化人才,同时培养更多具有经营管理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新型农民。城乡一体化全面推行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为农业发展培养更多具有经营管理技术和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的新型农民。目前,为了能够提升农业在市场上的整体竞争水平,我国需要发挥农村职业教育的主导作用,加强职业农民的经营能力和管理决策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目标,农村职业教育需要充分了解“三农”的作用和本质内涵,明确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人才的技术能力,使其能够在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基础上,学习如何进行管理和经营,继而更好地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人力资源。

2.2重视农村职业教育

政府相关部门要从思想上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在行动上要加大对农村的职业学校资金投入,在认识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基础上,改善学校的办学环境和条件,建立农村人力资源的教育基础和培养基地,同时通过一些项目或者平台,加大对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的培养,改善不同农村职业学校的设备,对职业农民进行系统、全面的培训,实行产研结合、社会实践等教学方式,提高学员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实现农村职业教育的目标。

2.3创新农村经济管理职业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要认识到农村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不仅要注重学历教育,还要对学院进行职业资格技术的培训以及知识技能的培训,采取职业教育互补的方式进行职业人才培养,保证农业技术人才的壮大和发展。创新农村职业教育模式,要与各个农民合作组织、行业协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区域性企业等进行合作和交流,采用合作办学的方式使学员们能够通过就业指导进行实习体验,满足目前农业产业化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同时农村职业学校也可以创建农业产业化实习基地、校办产业等,帮助职业农民进行实践,使学员们主动参与到实际的农业产业化管理和经营中,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第6篇:农业经济体制范文

关键词:农业经济;解决对策;财政支持;NN

农业是一个国家的基础,是国家经济建设的坚强后盾,同时农业的发展进步也离不开国家雄厚的财政资金支持。解决发展农业资金的关键问题就是需要国家的财政支持,它是农业发展的支撑和力量源泉。

1.我国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农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财政的有效支持。首先,确保粮食的安全,自1949年以来,国家和政府一直将粮食生产安全作为工作中的头等大事来抓,通过不断增加在农业方面的有效投入,增加农业补贴、免去农民的公粮等方式来提高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积极性。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大量农村人口转进城市,务农人口数量骤减,加上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国家的生态环境的日渐恶化,这些因素都对农业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也制约了国家的粮食产量。因此,只有国家财政的鼎力保护才能保证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

第二,农业经济发展离不开财政的鼎力相助,也是协调经济发展的要求所在。当前我国农业环境复杂多变,意外风险因素增多,农村的大量资源不断流向城市,农业和工业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的局面。为实现农业和工业的协调发展,在积极运用市场机制的调控下,必要时加大扶持农业的力度,防止出现两端分化的城乡发展的现象。

第三,做好国家财政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全面支持,为有效应对国内外各种挑战提供有力支撑。在中国成功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很好解决了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问题,可以自由、公平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为我国农业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迈出了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同时我们也面临着国外产品的冲击,因此我们在机遇和挑战面前,要着眼实际、冷静思考、立足国情,有效制定相关政策,让农民得实惠。

第四,弱质性的农业。农业作为国家经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的产业,为整个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难以估计的贡献,由于自然条件和气候环境等风险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过程中面临着市场中的价格波动风险,它的自身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所以说就需要国家的财政资金帮助和支撑。我们感觉弱质性的农业主要体现在:一是自然风险。由于小规模的家庭经济形式和农作物较长的生产风险周期,让农户无法准确判断市场,正确运用降低风险的策略。二是弱质性的农业。自然灾害是影响农业的最大潜在杀手,在抵御自然灾害方面农户缺乏足够应对常识和能力,一旦发生自然灾害时农民一定是束手无策,受灾最惨重。

2.现阶段,我国在财政支持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财政资金投入与农业生产现阶段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虽然我国在农业方面的财政投入陆续增大,但财政支出对农业投入所占的比重呈现逐步下滑的趋势,完全满足不了现阶段的农业发展需求。例如许多国有企业由于生产过剩或生产经营管理不好给国家财政造成很大的负担,政府为解决国有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不得不压缩农业财政支出,致使财政投入农业发展方面的资金出现短缺的现象。

第二,不合理的财政支持农业发展形势,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稳步增长机制。全国各个省份、地区在财政支农结构方面出现了农业教育、农业科技等所占比重较低,而流动储备、粮食生产等所占比重普遍高的不合理模式,这种模式由于对农业装备水平、农业教育、农业基础设施及农业科技等方面投入较低,不能解决根本性的问题,不能有效解决农业的恶性循环。不少省份和地区的农业生产都真正实现稳态增长,在有些时候甚至出现了低于规定标准的现实情况,从而使得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缺乏资金的投入而严重影响和制约扩大再生产的有利时机。

第三,负担较重的农业税收。虽然国家和一些地区在农业方面制定了一些相关的减免税政策,但是在落实政策期间,存在着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实际上获益的是一些经销商或生产厂家,并不是农民。减轻农民的负担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改观,因此,严重影响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政府制定的相关政策如同一张白纸,没有真正形成激励机制。

第四,其他问题。第一,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的农业保险。开展农业保险不但为各地区农业安全及粮食生产提供了坚强后盾,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利益,各级政府已经将农业保险作为支持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但是农业保险在我国还是起步阶段,我国缺乏相应的机构和评估经济损失等方面的工作经验,需要进一步完善。第二,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在农业领域内的职能发挥欠缺。政府职能缺失在农业科技援助、农业技术培训和农业生产等方面的有效服务,人才培养机构稀缺,农民不能及时学习和掌握先进的农业知识,从而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前进步伐。

4.有效制定我国财政在支持农业经济发展方面的相关对策

第一,部分省份的成功经验。从各省在农业经济发展中陆续出台的各种措施和政策来看,黑龙江、辽宁、贵州等省份走在了其它省份的前面。比如黑龙江省:财政对中药材、蔬菜种植、核桃、烤烟、茶叶、水果等特色农业和经济作物的支持加大力度、扩大农业保险的政策性覆盖、加大资金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及培训农民的职业技能。辽宁省:扩大扶持农业的资金数量、加大支持农产品加工业的建设、机制运营和项目创新。贵州省: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出台相关限制生产资料差价的措施和政策、增加对农业投入的相关机制、加强监督和约束财政对农业投入的管理。

第二,各省份和地区在解决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对策。(1)明确地方和中央划分区别,地方和中央的税收进行比例调整,使地方政府有宽松、灵活的资金,特别是那些贫困地区,根据情况可以给c更多的倾斜。(2)优化财政在支持农业发展中的结构,限制事业费的开支,精简涉农行政人员,尽量减少资金的浪费。(3)通过不断改进税收政策,从根本上减轻农业生产者的负担。(4)全面推广农业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农险费用和保费补贴,提高各种抵抗灾害的能力。

第7篇:农业经济体制范文

【关键词】农村经济发展 金融约束 效应研究

一、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政府越来越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地位,并且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农村在实际发展中,地方政府依然缺乏对农业经济的重视、缺乏有效的扶持政策、商业银行缺乏有效的资金扶持,诸多因素限制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不利于我国农业产业和农村金融机构的升级,进而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二、金融约束现状

(一)体制改革不到位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经济体制改革,虽然效果显著,但是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存在较大程度的欠缺,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合理发展。农业金融体制中,其贷款额度期限和还款方式不适用于农村的产业化发展,不利于推动农业产业的升级。

(二)银行发展的局限性

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银行和农村经济属于共同发展的经济体。但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不景气,难以给农业银行到来较高的利润,致使农业银行的贷款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银行通常将贷款发放给较大的企业,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均衡发展。另外,我国政府缺乏对农业银行的扶持力度,难以提升农业银行的积极性,进而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2]。

(三)国有银行战略方向的变化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国有银行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已经逐渐向着集约化方向发展,其发展方向更加倾向于城市,对于农村经济的贷款虽然条件略有降低,但是依然高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预期,约束着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国有金融机构对农村的贷款多注重龙头企业,对于中小企业和中介机构缺乏有效的扶持力度,进而导致我国农村诸多中小企业纷纷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问题,最终导致企业的破产[3]。

(四)政府支持度较低

在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中,不但需要金融机构的扶持,还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但是我国政府缺乏对农业经济的重视程度,过于重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致使农业经济难以得到高速的发展。同时在大型金融机构的借贷方面,政府缺乏对金融机构的优惠政策,致使金融机构的利润较低,甚至负利润,导致金融机构纷纷调整自身的发展方向。另外,对于民间借贷机构,政府缺乏有效的扶持和监管力度,致使其发展混乱,难以保证企业的资金借贷安全。诸多因素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形成了金融约束,限制着农村经济的增长[4]。

三、金融约束成因分析

(一)制度变迁的主体变化

在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中,虽然政府已经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但是农业经济发展信息的反馈者是商业银行。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影响下,银行过于重视自身的利益,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利润较为薄弱,不利于银行的利润,因此,银行会在一定程度上放弃对中小企业的扶持,进而导致农业经济发展迟缓。

(二)制度变迁的动因变化

在我国经济制度的变迁中,政府将发展农村经济列为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并且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发在金融机构上,但是作为联系政府与农业经济的纽带,金融机构未能真正的面向农业经济。致使农业经济发展缓慢,难以有效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5]。

四、消除金融约束影响的对策

(一)促进农村经济体制多元化发展

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其经济体制一直处于单一化状态,制约着农村经济形势的多样化发展,不利于农村经济的改革。针对这种现象,我国应该制定合理的措施来促进农村经济体制多样化的发展。在小金融机构的发展方面,由于农村经济和地域的限制,得不到较好的发展,因此,小金融机构应该努力拓宽业务范围,开拓农村市场,以便可以促进农村经济和金融机构的共同发展;在国有金融机构方面,应该筹建正规的贷款公司,扩充农业经济的资金来源,并且要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只有农村经济呈现多元发的发展形式,才可以最大程度的推进农村经济的改革进程。

(二)农村经济特殊化发展

在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我国政府未制定合理的优惠政策来促进农村的经济发展,并且农村经济形势相对薄弱,诸多因素限制着农村经济的发展。针对这种现象,我国政府应该制定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待到农村经济走向正常的发展轨道时,才可以任由其自由发展。首先在经济方面,我国政府应该着重发展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并且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以便其可以拥有足够的资金和动力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金融中介机构的发展

在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中,由于政府相关部门缺乏对中介机构的认知,致使大部分金融中介机构纷纷倒闭或者离开农村地区,不利于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进步。针对这种现象,我国政府应该积极制定合理的措施来促进中介机构的发展。首先,政府应该成立专门的机构来担保中介,使其可以放心大胆的经营,从而可以增加农村中小企业对金融机构的信任。其次,政府应该建立大型企业与中介机构的桥梁,使中介结构可以获得更多的资金渠道,继而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农村企业。最后,政府要建立专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使其可以正规、全面的发展。

(四)加强政府的扶持力度

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由于政府缺乏对农村经济的重视程度,致使其缺乏相应的扶持力度,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继而不利于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针对这种现象,我国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以便可以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首先,政府应该建立明确的管理体系,要规范农业经济的正常运营,并且要制定合理的对策来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其次,我国政府应该明确规定农业设施的使用权和收益权,以便可以提升农业人员的积极性。最后,我国政府应该积极的挖掘农业经济的商业价值,要不断开发农业经济体系,以便可以推动部分农业产业的转型。因此,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可以更好的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五、结语

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制约,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我国政府可以加强对农业经济的重视,并且可以制定合理的发展策略,以期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美玲.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约束效应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3,01(15):365-366.

第8篇:农业经济体制范文

关键词:农村生产合作经济;农村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2)08-0001-04

近年来,中央把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放在了重要地位,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方针、政策、法规。2006年1号文件指出,“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07年的1号文件则提出了“鼓励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使用、合作经营农业机械,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2007年7月1日,我国颁布了农业专业合作社法法,明确了农业生产合作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2008年1号文件对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则提出了:“支持发展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代耕代种、用水管理和仓储运输等服务。鼓励发展农村综合服务组织,具备条件的地方可建立便民利民的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和公益服务站”等。从中央最近的有关文件可以看出,我国正积极鼓励农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曾经一度被忽视的农业生产合作经济组织也受到了应有的重视,农业生产合作经济组织能够有效地促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程度的提高,改善农民与机器大工业竞争中的地位,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不同形式的生产合作经济组织,这些生产合作经济组织的出现,是农民内在需求诱致的一种制度变迁,有其合理性与必要性,作为合作经济组织与其他经济主体一样,有其适用范围,存在着自己的边界,从交易费用的角度探讨农业生产合作经济组织的边界问题,对于促进农业生产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对接中的交易成本过高,交易频次过繁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一、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合作经济组织的基本形式

目前,我国农村出现了各种类型的新型生产合作经济组织,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一)以提供劳动力为纽带的生产合作组织形式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以提供劳动为纽带联系起来的生产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主要有帮工、换工、雇工以及有组织的雇工等几种形式。

帮工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家庭(家族)成员为合作对象,是各个家庭之间的平等协作关系,具有非正式性、稳固性的特点,包括家族内部的帮工和关系比较好的亲戚朋友之间的帮工,体现的是一种人情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不是等价交换行为,也没有硬性的时间、条件约束,通常发生在亲朋好友之间,关系好的亲朋之间多采用帮工这种农业互助方式,其内容不仅仅限于农业生产中,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也有相互帮工。

换工是农忙时期农户之间的一种劳力互借形式,“无需出资雇佣而能获得帮助,对于这种帮助同样要以劳动力来无偿回报”。作为家庭劳动力“相互供求之一种形式”的换工,它是无偿的劳动交换,是一种“应实际需要相互帮助的习惯”。

雇工是指占有土地、耕畜、农业生产工具,自己劳动同时又出卖一部分劳动力的农民,他们在完成了对自己承包地的耕种以后,开始帮助一些劳动力不足的家庭,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收入。

雇工组织一般是由工头,成员构成,雇工组织突破了帮工、换工和雇工在地域和时间上的限制,在工头的带领和联络下,雇工成员不仅可以为本村或本地的种田大户和农业劳动力不足的家庭提供劳动,还可以在工头的联络和组织下,到外村、外县甚至跨省提供劳动力。

(二)以联结农户为手段的生产合作形式

要推进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的进程,必须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农民股份合作制能够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把农民拥有的稀缺资源整合起来,提高农民手中有限资源的经济效益。是若干个劳动者或投资者,按照章程或协议,以资金、实物、技术、土地使用权等作为股份,自愿组织起来,依法从事生产经营,按照按劳分配与按资金分配相结合的原则分配经营成果,并留有公共积累的企业经营制度。通过发展农村股份合作制,可以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推动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的适度规模化的目标。

(三)以获取规模经济为动因的生产合作济形式

目前我国2.5亿户的农户,只有10%左右加入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分散经营的状况不利于取得规模经济。基于获取农业生产各环节的规模经济效益,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各种农业生产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便应运而生了。

当前,我国以获得规模经济为动因的农业生产合作经济组织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联合体,是指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和服务等环节经济主体之间所形成的利益共同体,它能将分散的个体农户生产与外部大市场联结起来,从而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有效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二是社会化服务型农业生产合作经济组织,是指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企事业单位与农户建立的经济联系与经济联合组织。这种合作经济组织与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有密切的联系,有利于政府支农、建农政策和措施的具体落实和贯彻执行。这种生产合作经济组织形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节约农业生产的交易成本,提高农业的规模经济效应。

二、农业生产合作经济组织能有效地节约交易费用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合作组织体现了农民自主自愿,是基于农民内在需要而建立的组织,与建国初期的,政府通过外部强制力量推动建立的组织是根本不同的,这种由农户内在需求诱导产生的生产合作组织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

第9篇:农业经济体制范文

关键词:建设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中图分类号:F3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60-1

1 我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存在的问题

1.1数量少,规模小,起步晚

改革开放30多年,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应运而生,特别是入世以后,农民需要加强合作的愿望更加迫切,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趋势日益强劲。据国家供销总社和农业部的统计,全国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约为150万家,有近千万农户加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其中山东、四川、黑龙江等省发展得最为迅速。我省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起步较晚,数量也不多,一些中介组织结构松散,规模小,一些地方甚至还没有开始。

1.2认识与重视不够

对发展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意义,一些地方政府认识不够,因而也重视不够。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我省乃至我国都起步较晚,算是新生事物,受传统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受北方较为封闭思想的束缚,同时政府的服务功能不够完善,加上农村及农民自身的问题,使得地方政府感到困难很大或对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持怀疑态度。总之,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建设没有跟上当前经济发展的步伐。

1.3政府代位,功能不健全

从我省目前现有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来看,有的是乡政府组建的,有的是农民自发成立的中介组织,有的是原供销社改建的。由政府组建或参与的专业合作组织,具有一定的行政干预色彩,而不论政府组织或参与的合作经济组织,还是农民自发成立的中介组织,都在功能方面不够健全。或是技术服务不到位,或是资金短缺,资金服务不到位,或是市场服务不到位等等。

1.4无法可依,无章可循

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制定了《合作尝试法》,对合作社的法律地位、业务内容、出资要求、社员及管理层的产生、登记与成立或解散的手续、惩罚措施等有关内容做出明确规定,不同类别的合作社还分别制定出章程,以利于保护合作社的合法权益,促进合作社的健康发展。我省乃至我国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名称繁多,主管部门也不统一,组织松散,需要尽快地制定法规来规范。

2 发展我省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考

2.1制定专门法规,保证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建议农业厅会同有关部门尽早制定出法规,帮助专业合作组织制定出合作社章程,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名称产生、运营、法律地位、协调部门、相关政策等方面做出统一规定。既要与国际接轨,又要有中国特色,符合我省实际。

2.2加快发展,形式灵活

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世界潮流,大势所趋,面对国外农业的冲击,我们必须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做好农业大文章。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一定注意不要搞一刀切,要尊重农民的首创精神,各地区的实际不同,可以搞不同的形式,在发展中解决问题。在农村可以搞多种形式的试点,在发展中比较,最后达到完善的目的。比如,把乡镇的供销社改组为农业专业合作社,把乡政府的经管站、农业站、畜牧站等相关站所改组成农业专业合作社,还可以邀请农村信用社加盟,还要把农民自发成立的中介组织、协会等引导到专业合作组织中来。总之,只要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就要大胆地尝试,要鼓励农民,尤其是有这方面专长的农民,给予支持,给予政策。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要大量吸收农民入会依靠并发挥农民社员的作用,把有才干的农民社员选拔到专业合作组织的核心机构中来,让农民社员唱主角,因为农民是农村的主人,最能代表农民的切身利益,从而也最能在专业合作组织中发挥作用,关心爱护社员,关心爱护专业合作组织,使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

2.3强化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市场与培训指导功能

指导农民生产与帮助农民找市场是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最重要的两大功能,这也是建立与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根本目的之所在。我省乃至全国各地农民的素质都要进一步提高,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一头连接市场,因为这个组织的使命之一就是帮助农民找市场;另一头连接农民,指导农民的生产,因而必须担负培训农民的重任。从选种、育苗(种)到生产管理,提供标准的全程指导服务。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还必须做细致的市场调查,了解省内外乃至国际市场的农产品需求,帮助农民把农产品卖向市场,取得比较好的经济效益。

2.4加强合作,促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