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科技活动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统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主线,围绕明年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致富对人才、技术和信息的需求,广泛宣传国家和省市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深入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努力帮助基层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切实把农业科技送到广大农村、送到基层、送到农户,让农民得到实惠。冬春送农业科技下乡活动,重点围绕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及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着力推广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有效提高农村劳动者科技素质和农业科技水平。
二、主要任务
(一)大力宣传党的农村方针政策。组织宣传贯彻好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把中央《决定》传达到千家万户,让农民了解《决定》的精神实质,把农民的积极性引导到落实《决定》的各项措施中来。
(二)深入开展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各乡镇要结合实际选择好农业科技服务项目,选择好科技示范户,积极组织农业专家科技致富带头人,采取多种形式开展送科技下乡,真正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在实际活动中做到农业专家、科技资料、农资新产品、科技指导“四个到户”,提高农民种田的科技水平。全县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4000户,辐射带动周边农户2万个。
(三)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工作。结合全县冬春农业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活动,组织县、乡两级农业科技、教育和推广人员,重点围绕我县推广的各项农业适用新技术,大力开展科技培训。举办各类农业技术讲座不少于20场次,发放技术资料不少于6万份,要使50%以上农民要接受培训,80%以上农户受益。
(四)引导农民发展科技致富项目。引导培训农民利用现有的资源条件和设施,发展特色养殖业、保护地反季节蔬菜生产、特色小作坊加工、冬季运输等,变冬闲为冬忙,帮助农民增强致富本领和增加收入。特别是在我县试验成功的科技致富项目,要认真调研和总结,积极引导发展。
(五)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按照农业内部转移、非农领域转移和外埠转移的思路,通过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强化市场观念、效益观念,增强转移就业能力和致富本领。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培训,促进全县劳务经济持续发展。
三、主要措施
(一)组织宣讲团宣传政策。各相关部门要组织宣讲团深入村屯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宣传中央《决定》和党的惠民政策,使党对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二)组织农业科技人员送科技下乡。各乡镇、各部门要结合业务和特点,发挥优势,利用冬春时机,积极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开展送农业科技下乡活动。重点组织“科技大集”、“专家小分队”和“科技巡回报告团”,深入乡镇、村屯和科技示范户举办农业技术专题讲座、现场技术咨询。向农民赠送农业科技光盘、科普图书资料和农业技术宣传单,向农民推介农业科技新成果、新品种、农资新产品,引导帮助农民了解市场信息、选择致富项目、安排好农业生产计划。
(三)组织致富能手现身说法。各乡镇要把“种粮能手”、“蔬菜大王”、“养殖大王”和“转移就业能手”等组织起来,在本地做巡回报告和开展致富论坛,以现身说法的方式,宣传致富典型,激发农民早富、快富的积极性。同时帮助积极性高的农民,解决资金和物资等方面的困难。
(四)利用现代传媒传播农业科技。充分利用县电视台和报纸开辟专栏,宣传农业科技知识。播发农业科技下乡活动和农业科技新成果等科技致富信息。同时注意总结和宣传典型,用典型引路的办法,促进农业科技推广与普及。
四、几点要求
(一)各乡镇、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明确任务和责任。把宣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作为冬春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项中心任务,纳入日程,精心谋划,切实将冬春农业科技下乡活动落到实处。
(二)要把工作着眼点放在为农户、为农民办实事。要把科技下乡工作重心放在农民身上,要注重实效,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特别是解决发展粮食生产、农村劳动力转移和选择致富项目等方面的难点问题。
1.对服务活动进行了科学谋划部署
市里成立了冬春农业科技培训活动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农委阳光工程办公室。办公室先后召开冬春科技服务活动部署会、调度会,对活动进行部署和调度。按照省实施意见的要求,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方案,确定了培训重点、重点活动和工作措施,并将各项任务逐项分解到市直相关部门和县(市、区)。组织省帮扶单位与县(市、区)进行了对接。县(市、区)也都成立了相应工作机构,制定了具体工作方案,保证了活动的顺利推进。
2.深入开展了进村入户下基层活动
从市农委、市畜牧局、市农科院各选派5名专家,组成5个专家组分别深入各地开展巡回授课和专题讲座。专家电话通过媒体在服务的县(市、区),随时解答农民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目前,专家服务团开展巡回授课20余场次,现场、电话解答农民问题1000余个。县(市、区)也都组织专家开展了定点联系、包村联户工作。
3.扎实推进了农民田间学校开办活动
茶农可望增收
2009年2月中旬以来,四川省川南、川西和川东北三大茶叶主产区先后进入开采期,春茶生产开局良好,量增价扬,茶农增收。
一、开园早,采摘期长受今春气温偏高影响,开园时间提前,名山、蒲江、宜宾、峨眉山等地2月10日就有鲜叶开采,比去年同期提前近15天;开园后气温起伏较大,芽茶的采摘时间延长了近10天。
二、总产稳中有增,名茶产量增幅较大虽受春旱影响,茶叶单产略有下降,但因近年来新植茶园的陆续投产,春茶总产量稳中有增。为确保春茶正常生产,各地积极组织采茶工,大大地提高了鲜叶的下树率,名茶产量增幅较大,同比增长5%左右。泸州市纳溪区的单芽名茶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了167%,嘉竹茶业已完成了全年生产总量的70%,竹叶青茶业名茶生产量同比增加了20%。
三、品质优,价格好2月上中旬气温明显偏高、降雨量偏少,延长了茶叶在树上的生长时间,为茶叶良好品质的形成提供了保障,单芽鲜叶价格长时间持续在15元/kg以上的高位运行。到目前为止,鲜叶价格还维持在16~17元/kg,较往年同期平均单价每斤上涨了4~5元,涨幅为15%~20%,创历史新高。蒲江县成佳镇同心村罗军,自有茶园7亩,今年卖鲜叶已获得5 000元收入,去年同期卖鲜叶获得3 800元,同比增加了1 200元,增加了31.5%。
四、销售形势较好由于浙江、安徽、湖北等绿茶产区受前期干旱、后期低温影响,比我省晚开采约30天以上,外地茶商们早早云集在我省主产茶区收购高档名茶。名山县吉茗源茶叶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介绍,他们的产品供不应求,特别是高档茶,生产多少就销售多少,根本无存货。
五、茶企融资难度缓解由于银行为中小型企业提供了优惠的贷款政策,企业在收购鲜叶时,减轻了压力,能及时地支付鲜叶款,调动了茶农的生产积极性。名山县蒙顶山茶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是由8家企业共同出资,注册资本金900万元,县政府注资200万元作为风险保证金,用于解决茶叶企业融资发展,目前已顺利获得1 080万元首期贷款投入春茶生产中。
(四川省农业厅)
我省生物质产业原料基地建设示范工作开始启动
为了贯彻落实四川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十大特色种植业的要求,配合《四川省生物质能源――燃料乙醇发展专项规划(2008―2012)》的实施,四川省农业厅将生物质产业(甘薯、葛根)作为优势特色产业来抓,并先行启动了生物质产业――甘薯、葛根原料生产基地建设的研究与示范工作。
2008年四川省农业厅对甘薯、葛根生产种植基地农户和中石油、眉山恒泰集团、达州市利根葛业、雅安市升祥饮品公司等相关原料企业进行了广泛调研,编制了《四川省葛根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5)》、《四川省优势特色生物质产业甘薯、葛根发展规划(2008~2012)》,并通过专家论证组的评审。
2009年省农业厅把生物质能源纳入四川省十大特色种植业予以重点支持,安排120万元专项资金,重点打造蓬安、开江、渠县三个生物特色效益农业基地县,在南充市农科所启动实施生物质产业――甘薯、葛根原料品种研究与示范项目,重点开展生物质能源甘薯、葛根高淀粉品种选育,高淀粉品种的良种繁殖和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示范种植,研究探索原料最佳生产组织形式。
下一步,省农业厅将组织协调省内外有关科研单位,在蓬安、开江、渠县和南充市农科所实施生物质产业甘薯、葛根原料生产基地的示范工作,争取用2~3年时间,选育出3~5个高淀粉甘薯、葛根品种,研究出利用边际性土地种植甘薯、葛根的配套高产栽培技术和生产基地原料生产最佳组织形式。先搞出样板,一旦“下游产业”启动,即可积极配合能源企业发展生产基地,保障原料供给。同时,进一步加强与中石油等“下游产业”企业的联系沟通,了解掌握他们对原料的需求信息,适期签订相关合作协议,加速推动四川生物质产业的发展。
(四川省农业厅)
全省1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示范社”授牌
近年来,四川省各级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完善扶持优惠政策,强化服务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已逐步由生产互助、技术服务、信息传播为主发展到资金、技术、劳动等多要素合作,由简单的购销服务扩展到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综合服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全省共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2 569个,其中经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5 086个,成员达到216.7万名,带动农户481万户,占总农户数的36%。
摘要:阐述了科技评价的起源、概念与特点,提出当前农业科技评价存在定位不够明确、评价能力有待提高、评价指标体系存在误区等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主要包括:落实科技评价相关规定,建立健全农业科技评价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建立健全农业科技评价支持系统,培育农业科技评价人力资源;加强对符合农业科研现状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研究等内容。
关键词:农业科技评价;起源;概念;存在问题;对策
AbstractThe origination,conception and characteristic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 were expounded in the paper. The main problems of current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 were analyzed,including positioning was not clear enough,the evaluating ability needed increasing and there was the misunderstanding of the system of evaluation,etc.. The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as follows:committing the standard rates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establishing and completing the administration system and normalized processing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establishing and completing the supporting system of the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educating the human resources of the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sessment,reinforcing the index system and method of the assessment considering the present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atus.
Key wordsassessment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origination;conception;problem;suggestion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我国每年的农业科研成果产出量巨大,农业科研在全国科研事业中占重要地位,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支撑。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农业扶持和开发力度,农产品开发包含市场潜力,农业、农村、农民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量日益提升。因此,如何科学有效地做好农业科技管理工作成为一个历史性的命题。
农业科技评价是现代农业科研管理的必要手段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科学、公正、有效的科技评价不仅是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加强农业科技活动的制度化,推动科技事业健康发展的保障,还对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树立健康的科研学术风气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目前尚缺乏符合国情的科学、规范的农业科技评价体系。正确认识我国农业科技评价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对提高农业科技评价水平,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科技评价的起源
20世纪20年代美国针对国会各委员会及议员们提出的各类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和评价,其中与科技有关的研究、分析和评价便是科技评价的雏形。40~60年代,科技评价传入欧洲,80~90年代逐渐兴盛起来,随后亚洲国家也开始重视科技评议领域的发展。我国的科技评价起步于90年代初,1993年,原国家科委开始将科技评估手段引入科技宏观管理环节。1997年,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在原国家科技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的基础上组建成立。2001年4月,我国科技评估活动的行为规范和技术规范《科技评估规范》公开出版,标志着我国科技评价活动开始正式步入专业化阶段。多年来,中国在科学技术评价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对提高中国科技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近年来,在一定程度上也暴露出了评价制度不健全、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法不规范等方面的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2003年5月科技部等五部委联合印发了《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估工作的决定》,2003年9月科技部印发了《科学技术评估办法》(试行)。《决定》针对当前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原则性、指导性和规范性的意见和决定,给科技评价工作指出了明确的导向。《办法》主要明确了评价目的、原则、分类方法、评价准则及监督机制等,针对各类科学技术活动较为系统地回答了如何评、依据什么评等重要问题。
2农业科技评价概念与特点
农业科技评价是指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评价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农业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发展领域、科研项目、科研成果、科研机构、科研人员以及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进行专业化咨询与评判活动。农业科技评价是对农业科学技术活动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评判,为决策提供参考意见的咨询活动。因此,从科技评价的原则、程序、标准及目的来判断,农业科技评价是农业科研管理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应遵循独立性、客观性、公正性、科学性、针对性、可行性、回避性的原则[1-3]。
3农业科技评价存在的问题
3.1定位不明确
农业科技评价的定位是由农业科技活动的特点和目的决定的。农业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有它自身的研究体系,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开发推广研究,并有其共同的自身特殊性,主要表现在:研究对象涉及农业各个领域,学科交叉现象普遍,研究条件同时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复杂多变;研究或开发的周期较长,从一个农业科技创新思想的产生到科技成果的取得,再到农业生产实际中的推广应用,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绝大部分具有非盈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社会效益显著,而自身经济效益偏低;科技成果的地域性强,成果应用转化的地区适应性差。上述特点使农业科技评价更为复杂,并需要较长的时间跨度,决定了农业科技评价除考虑评价对象本身,还应考虑评价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4-5]。
农业科技活动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经济发展,但不同研究的直接价值体现不同,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理论价值上各有侧重。这决定了农业科技评价除了评价农业科技活动的科学价值,还应重视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评价。而目前,我国还没有制定专门的农业科技评价规范或细则,在操作上还缺乏针对不同层次和需要的评价规范和指标。现行农业科技评价的某些方面多参照基础科学研究的评价,把科学价值作为评价的重点,未能准确反映农业科技活动的特点,有失偏颇,不利于农业科技活动的正常进行和进步。
3.2评价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农业科技评价的对象广泛,其评价指向往往是多维的,即使是单一指向,其评价指标也需要包括环境特征、价值特征等多种指标;科技评价涉及到科学、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在一种评价目的的前提下,评价方法的选择有赖于评价者的能力和所能采集到的信息。评价者自身的评价能力及素质直接影响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而现在农业科技评价多是由各级农业科研主管部门通过经验性操作进行的,还缺乏专门的独立的评价机构和专业评价人员队伍。
专家是农业科技评价中的重要人力资源。同行评议的结果是科技评价定性的主要依据。但农业研究领域广泛,学科专业间差别大;加之现阶段我国科技评价的专家评议制和信誉制度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反评价机制,使得符合要求的某一学科或领域的评议专家十分有限,现有评议专家的评价甄别能力和道德水准也参差不齐,这都有碍于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客观性与公正性。
3.3评价指标体系存在误区
指标选择:现行农业科技评价广泛应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其评价标准主要依据的数量、刊物等级、论文引用数量及专著数量。文献计量学方法的应用给科技定量评价带来了方便,但量化评价的绝对化和简单化却带来科技研究中的以质代量问题,还倾向于重刊物级别、轻论文档次,重表面文章、轻深度思考,重短期效应、轻长远功效。并且文献计量学方法也只适合农业科技研究的某些领域,如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而在应用研究领域,如农业科技推广研究,其价值主要应体现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科技推广报告主要阐述技术操作方式及方法的系统性、可行性和实用性,具有技术指导和科学普及的特点,有别于理论研究的论文,就不适合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评价。
指标赋值:评价指标赋值标准彼此间存在不可公度性,且赋值大小无充分科学依据。评价指标的选择,各指标赋值标准的确定等都容易受到主观化影响,从而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实际评价中,还存在过分倚重评价指标体系的做法。评价标准的过度量化将导致急功近利的学术价值观,制造农业科研短视浮躁的氛围,为创造性科研活动的进行制造障碍,有碍于农业科技发展与公平竞争。
4完善我国农业科技评价的对策
4.1加大科技评价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完善和细化农业科技评价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
对《关于改进科学技术评估工作的决定》和《科学技术评估办法》(试行)2项法规加大宣传和执行力度,并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一是建立健全与评价工作相配套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决策者和评价组织者的监督;健全专家评价制度,加强评价专家信誉制度建设。建立科技评价有关信息的公开制度;建立科技评价经费预算制度;建立与科技评价相关的申诉制度,建立评价机构、评价专家和被评对象的信用档案制度。二是明确政府在科技评价活动中的责任。尽量减少政府对科技评价的微观干预,减少从政府层面上开展的各种各级评价活动,减少政府对市场竞争性产品和技术的科技评价,引入市场评价机制。三是为科研人员创造宽松环境。对科技评价要适当,减少频繁评价和各类奖项的评审。防止反复报奖现象蔓延;对科研人员制定出合理的规范的晋升和分配制度。四是在《决定》和《办法》2项法规的基础上,尽快建立科学、有效的农业科技评价管理制度和具体、可行的操作规范。
4.2建立完善农业科技评价支持系统,培育农业科技评价人力资源
加强农业科技评价支持系统的建设,特别是信息支持系统、专家支持系统和专家评价系统的建设,提高科技评价中同行评议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专家支持系统和信息系统即农业科技评价专家库和信息库。专家评价系统即在评价过程中针对每一项具体的评价任务,筛选和评价参加该项评价工作所需要的专家,评价任务完成后,对参加评价的专家的评估能力和业绩进行评价并存档,由此可通过专家评价系统实现动态的专家支持系统[6-7]。
加强农业科技评价专业人才的建设。培育一定数量的农业科技评价专业人员,提高科技评价人员的素质。对科技评价人员进行培训,对其评价资质进行认证,对科技评价报告质量、科技评价人员实施监督,要求科技评价人员除了熟悉农业科技领域外,还要非常熟悉我国科技政策、产业政策、法律法规,成为掌握农业科技评价规范和方法的专业人士。藉此来提升行业评价水平,使科技评价成为农业科技活动健康、顺利进行的有效管理手段,满足迅速发展的农业科技评价工作的需要。
4.3加强适合我国国情和农业科技实际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的研究工作
正确处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之间的关系。科技评价中单纯使用定性或定量方法都会使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不符,所以一般使用将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的综合评价法,即在同行评议基础上,结合文献计量学、经济计量学等方法,避免同行评议产生的主观臆断,减少数据统计造成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为提高评价的量化程度,可将定性指标按等级赋值转化为定量指标,但是因为划分等级和赋值也是人为的,含有定性成分,所以必须加强研究并选择科学有效的指标筛选和赋值方法,尽量剔除评价中的不客观因素,加上公正严格的进行,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8-9]。
根据评价目的和评价对象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实行分类评价。在选择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之前,应将理论研究和实用技术研究相区别,技术研究和技术推广研究相区别。对理论研究的评价可结合文献计量学方法,在同行评议的基础上,主要对研究的科学价值、学术影响进行评价。对技术研究而言,专利、发明和实用技术应作为重要评价指标。对技术推广研究的评价,应把科技推广效益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从农业科研的最终目的考虑,实践是评价的最终标准,科技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业经济健康发展发展。
5参考文献
[1] 张薇,程骏.科技评估专家支持系统的建立与规范[J].科技管理研究,2003(10):31-33,37.
[2] 吴其叶.科技评估的功能、特点及方法[J].今日科技,2004(12):8-10.
[3] 佟屏亚.泛议农业科研评价体系[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4(2):16-19.
[4] 蒋景楠,邦奇.我国科技成果评价与管理创新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08(3):284-286.
[5] 刘敏.论科技评估的内涵、问题及对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性[J].科技管理研究,2001(2):50-53.
[6] 连燕华,马晓光.试论科学研究评价的标准[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2,14(1):63-68.
[7] 赵俊晔.我国农业科技评价现状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05,24(4):57-59.
1 改善县域科技投入体制的意义
县域经济作为连接城乡的纽带,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基础支撑作用。县域经济的主要成分是农业经济,在国家上下同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改善县域经济发展方式,加强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构建合理的科技投入体制显得颇为重要。
1.1 改善县域科技投入体制是构建县域科技创新体系的基础
县域科技体系的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建立健全县域科技投入体制可以保障县域科技创新过程中最优化资源配置的实现。
科学的县域科技投入体制应当突出科技创新主体在科技投入中的核心地位,既要考虑科技发展战略的总体要求,又要考虑科技创新主体所面临的现实状况。仅仅把科技发展战略规划作为一种指导思想深入到科技创新体制建设当中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按照与时俱进、因地制宜的原则,将指导思想同地区的实际,同企业的需要一并考虑,构建一套适应区域自身特点,具体化、可实施、有针对性地科技投入体制。只有这样才能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效率。对于县域来说,县与县之间的差距较大,科技发展基础不同,所以不能用一套方法去解决所有县域的问题,应当调查研究,找出县与县之间的异同点,完善县域科技投入体制。
1.2 改善县域科技投入体制是提高县域科技活动效率的保障
科技投入体制是涉及投入总量、投入结构、投入方式的复杂系统,每一部分都影响着整个的县域科技创新活动进程。
投入总量的多寡,影响到科技活动的研究范围和规模,特别会影响到一些重要领域的重大基础研究,这些研究项目往往有着高风险、研究难度大的特点,需要投入足够的财力和智力。科技投入不足会使得重点领域的科技攻关任务无法顺利开展。同时盲目的加大投入也会使科技活动过分依靠资金优势,而影响整个活动的效率。作为县域,所能承担的大型科研项目相对较少,而大型科研项目对于财力和智力的需求量较大。因此,需要调整投入结构和投入方式,要合理的开发科研活动经费的筹集渠道,构建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资金为主体,以民间资本为补充的资金来源体系;要广泛的拓宽科技人才的引进平台,使得更多的科技工作者投身于科学事业,发挥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势。
1.3 完善县域科技投入体制是建成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
农业科技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和社会效益,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重视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县域作为农业经济的繁衍地,对农业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县域科技投入体制建设是关系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县域科技的主要成分就是农业科技,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成必然要依靠县域科技创新体系,创新投入作为科技活动的动力源,直接影响科技创新的整个过程。作为县域,要积极引导各类农业及涉农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积极吸收各类资金支持农业科技事业。还要建立农业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加强对农业科技经费的管理,提高有限资金的使用效率,从各方面保证农业科研开发与推广的经费需求。
2 山东省县域科技投入体制现状
2.1 县域科技活动基础相对较弱
就山东县域来说,进行科技活动的一些基础配置资源都比较紧缺。县域内的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匮乏,研究和创新能力有限,县域内人才聚集程度还比较弱,很难充分发挥人才本身的知识优势。全省位于县域内的高等职业类学校寥寥无几,大部分学校为了生源及发展环境等因素,选择沿海或者中心城市建校,导致县域内科研交流效率大幅降低,要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的附加值都要依靠外地的科研院所。现在尽管一些先进企业有了一定的科研投入,建立了科研处室,也有了专门科研人员,但大部分企业和产业没有建立自己的研发基地。另外,对于县域内的科技投入资金也有待加强。很多县域内缺乏能够成功运作创新资金的创新型企业,使得资金只能选择那些拥有成熟科研创新企业的县域,最终造成了科技资金分配的不均匀,影响了县域的共同繁荣。
2.2 县域创新环境有待改善
创新环境方面,县域内农业和工业创新基础薄弱,企业大多以劳动密集型加工制造为主,技术含量低,这种普遍的建厂和发展模式,影响了县域企业的创新动力。科技型企业相对于传统型企业,在发展过程的初期阶段会承受着相当大的风险,由于早期的研发是面临着机会成本和行业内短期竞争的双重压力,很多科技型企业在刚发展之初就不幸夭折或者改走传统型路线。依靠创新求发展的健康运行机制还没有建立,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还没有深入人心,短期利益的诱惑使得需要进行中期甚至长期承担研发风险的科研活动无法顺利开展,急需一种良好的创新氛围。
另外,由于县域经济的特殊性,科技创新服务于县域经济的作用不明显,县级政府对于科技创新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地方科技资金配置不到位,相关服务机构尚不健全,科技服务水平较低。对于一般的县(市),县级政府对科技工作的要求,不是增加投入从事大量的基础性的科学研究,而主要是把已经成熟的、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直接应用于生产中去,使其迅速产生效益,引领县域经济的发展。即使开展科技研发活动,县市科技部门的领导对待本级财政科技投入的使用较慎重,这些都影响了县本级财政科技投入。
2.3 县域内人才匮乏
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生命之源,是一个企业能够充满活力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山东省作为人力资源大省,人力资源总量优势明显,2013年高等院校毕业生475858人,其中,研究生22623人。尽管人力资源总量优势明显,山东省人力资源配置状况并不理想。毕业大学生在择业时,往往由于各种原因而选择不去基层就业。根据有关调查,大学生不选择去基层就业的原因主要有七个,其中,“失去在大城市可能会有的一些机遇”、“体制、思想相对落后,关系网复杂,难以发挥自身能力,发展空间小”、“前途不明朗,担心政策有变化”,“工资少、待遇低”,占据了前四位,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3%。如何消除这些人才的实际顾虑,使得“人才兴县”战略可以切实落实成为当务之急。
3 改进县域科技投入体制的建议
3.1 引导县域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
目前,学术界普遍赞同“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充分突出企业创新核心地位的科技投入运行体制。这一理论从中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说是科学的,是符合创新体系构建原则的。然而,县域经济是特殊的区域经济,应当分地区、分阶段的实施。
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县域,科技创新基础雄厚,拥有强大的科研实力和人才队伍,有实力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不断增加科研投入,提升企业在科研中的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投入体制。对于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科技创新资源匮乏的县域,其内的企业大多数是生产水平较低、科技实力不强的劳动密集型或者资本密集型企业,缺乏启动科技创新体系和科技投入体制的实力。如果按照“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要求,让企业去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投入体制,对企业来说是一种负担,也很不现实。这时,应当转变观念、联系实际,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在企业科研水平成熟的前期,以政府为主体,促成企业初级科技创新体系和投入体制的建立,逐步的削弱政府的主导作用,最终引导企业确立科技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促进企业升级。
3.2 激活民间资本,发展创新基金
民间资本参与县域科技创新活动,可以弥补地方财政实力不足和县域企业资金匮乏的问题。在县域科技投入体制建设中,既要确立政府的引导地位,确立企业的主体地位,同时要重视民间资本的特殊作用。民间资本作为资金上的补充,既能保障科技投入资金的增长,又能形成一种全民关注创新、全民参与创新的和谐氛围。然而,由于科研活动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民间资本总是选择收益回报率相对稳定或者虽然风险大但收入很高的非科研项目进行投资。因此,要建立起科学的条件平台,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县域内,各种民间资金比较分散,专业从事风险投资的人员较少,很多人对于风险投资并不了解,盲目的引入会使得投资者利益受不到充分的保护。为了降低投资风险,可以建立小型创新基金,成立专门的第三方基金管理机构,聘请有专业知识的风险投资人员,对申请创新基金的企业做好评估,制定相应的保护政策,降低民间资本介入的风险。由于很多民间资本热衷于进行投机活动,对于投资活动并不关注。可以借助证券市场,使得创新基金以适当的比例参与股票二级市场交易,促进民间资本的充分参与。
3.3 走“人才兴县”之路,引导智力资源参与科研活动
对于县域来说,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最大的症结在于人才的短缺,特别是具备一定专业知识,创新意识的科技人才。缺乏了人才,创新意识得不到广泛的传播,创新体系建设所需要的智力资源得不到满足,科技创新活动无法开展。应当改善用人机制,建立健全合理的人才聘用制度,在鼓励人才去基层服务的同时,要在政策上给予最大的支持,改变原有缺乏鼓励机制的企业制度,用“活制度”去带动人才,为企业技术创新输入新鲜的血液。
在全省县域范围内,大搞“百千万人才工程”,每个县(市)根据自己实际的需要情况,制定每年的人才招聘计划,由省人事部门统一组织考聘,建立健全岗位考评体制,对部分岗位设立竞争机制,个别岗位实行末位淘汰制,小范围内增加人才的流动性。如此,既可以缓解日趋紧张的就业压力,又能使得县域人力资源队伍得到壮大。
【参考文献】
[1]高万龙.技术创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引擎作用[J].中国科技论坛,2008(1).
[2]樊文彬.企业技术创新与区域经互动影响分析[J].区域创新体系,2007(4).
[3]陶晓燕,朱九龙,王世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J].商业研究,2004(22).
1.农业科技资源“碎片化”农业科技项目包括科技攻关、成果推广、转化等多种类型,但从农业科技项目多部门立项、多部门管理来看,造成了项目低层次重复,如省级农业科研项目的立项机构就有科技厅、发改委、农牧厅等多个部门,还有各个市州有关部门的,多头下达、相互重叠,从而导致农业科研力量分散、重复研究等现象出现,造成了农业科技资源的“碎片化”。
2.具有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由于项目的难度和复杂度、外部环境的变化、不可预见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就容易导致农业科技项目完成的不确定性。农业科技活动是一种创新和创造活动,在项目的研发过程中,有些项目由于研发方向和实务或者研究条件的限制,不但没有实现预期的科技目标,反而进展缓慢,甚至失败;有些项目由于研究过程中遇到新的问题而需要中心变更研究内容等也是有发生。因此,农业科技活动的时间进度、成本预算及质量都难以把握,执行中有许多未知因素,对结果往往难以预料和不可预见。
二、农业科技项目管理存在问题
在农业科技项目管理过程中,虽经过了多年不断探索和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与现代前沿的科技项目管理思维正逐渐接轨。但是,随着经济和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经费逐年增加、项目类别逐步多样,在管理工作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1.项目过程的监管力度不够目前在农业科技项目管理中,突出的一个问题是“重立项,轻管理”。这是传统管理模式的弊端,即侧重于项目的前期组织论证工作,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监控和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致使部分农业科技计划项目不能按期结题,缺乏执行科技项目合同的严肃性。项目管理机构耗用了大量时间精力来组织完成项目的评审、立项等环节,使得项目实施过程监管力度不够;市(州)县(区)科技局和项目承担单位只顾跑项目、争取经费,对项目的进展和实施效果并不重视,这些都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效应不高。
2.项目的成果转化率较低现行的农业科技计划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计划项目缺乏事后评估和绩效的跟踪、调查和分析,科技项目产业化缺乏引导和支持,项目成果转化率偏低,造成“成果多、转化少、推广难”的局面。项目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不足,很大一部分项目承担单位或个人只是为了完成考核目标、职称评定、评奖等,从而造成一些项目从立项开始就不可能实现产业化。
3.产学研的合作机制有待健全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存在着渠道不通畅、目标分散、各行其是等现象。部分院所、高校的研发项目方向与我们的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相关联,多数科研人员,缺乏生产经营活动能力,不会经营管理企业,不懂市场运作和营销策略,只是具备专家素质。从另一个方面看,就企业而言,面对可能的高风险压力使其对大量科技成果的机遇望而却步、止步不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产学研合作机制的形成。同时,对于鼓励并优先扶持产学研的联合创新缺少配套实施细则,产学研的利益分配和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就目前而言,效果并不显著,据统计,2013年甘肃农业领域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2%,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
4.管理方式亟待完善近年来,有关部门逐步对科技项目管理进行了改革和完善,管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还存在项目没有按照进度开展、经费使用不合理或者未完成合同制定的指标情况下,没有制定严格的惩罚手段,这些都需要在今后予以发展和完善。
三、加强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对策
1.树立新的农业科技项目管理观念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社会对科技需求数量和质量不断提高,各类科技计划在计划立项、编制和项目实施等各环节都要强调该计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哪些产业和领域、哪个阶段、有怎样的贡献。要转变观念,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科技计划管理工作的新思路,体现主要按市场需求选择项目、按市场机制配置资源,转变从重视单项工作向多方面工作综合集成的方向转变,注重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管理的集成,转变项目管理工作从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为主,向依靠行政、经济、法律等综合手段转变。同时,项目的选择要强调有企业参与或承用、有市场前景,有助于增强产品竞争力。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的选择要面向市场,采取招标、投标的办法。资源的配置要按市场机制运作,要改革简单分钱分物的模式。在项目提出和计划编制过程中,各类计划可先提出项目,根据比较、分析、论证,竞争择优,再确定项目,落实计划的经费安排。
2.完善农业科技项目管理方式在项目立项阶段,协调好农业科研、高校和推广单位之间的关系,将产学研结合作为选择立项的方向之一,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明确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义务和责任,制定定量考核目标,对无法量化的内容制定评判标准,明确奖惩机制;根据项目的特点,制定实施过程中几个考核点,把只关注结果的管理方式转变成重视过程管理,明确将项目日常进展情况定期汇报纳入考核内容,完善中期评估体系,通过邀请业务专家现场考察,验证实施效果和实施进度。
3.开展农业科技项目管理培训农业科技项目管理的好坏不仅取决于管理部门,还取决于项目实施单位以及实施单位的主管部门。实施单位的负责和自觉以及主管部门的监管对项目的顺利进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农业科技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提高项目管理人员的素质显得极为紧迫。
4.开展农业科技项目后评估农业科技项目后评估工作是针对已完成后一段时间内,对农业科技项目在技术水平、综合效益、项目管理、成果持续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制定评估体系及评估标准,定量评价项目成果的后续情况。一方面考察了科技成果的延伸和带动作用,推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等应用,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另一方面及时有效反馈信息,为决策和管理提出建议,以提高科技项目质量、决策及管理水平,为科技决策和计划制订提供依据。
【开展2017年科技活动周工作总结1】 2017年科技活动周按照国家和湖北省、宜昌市的总体要求,结合枝江各地和各有关部门的工作特色和实际情况,整合资源、精心筹备、周密部署,针对不同群体需求,强化公众参与、共建共享,力求把最新的创新成果、最好的科技服务奉献给广大公众。“科技活动周”期间,全市组织开展了一次“创新创业 科技惠民”为主题科技活动周启动仪式和大型科技展示宣传活动;5次大型送科技下乡活动。一次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工作调研;组织了枝江酒业与湖北工业大学校企联合,签定了7项课题研究协议;开展了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市业务骨干培训;组织科技小分队8个深入各镇开展科技赶场198场次,遍及全市每个村。展示各类科技成果86项,发放各种科技资料15万册(份),义务科技咨询1.3万人次,义诊、义检4400人次 ,发放各类预防药品价值2.4万余元,赠送最新优良品种9个,9000余公斤;举办各种科技培训班7期,培训人员3200余人次;利用电视台和有线电视网络播放科技专题节目8组,动态消息60条,全面实现了“科技活动周”的预定目标。
一、切实加强领导,确保科技活动高质量开展
今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活动周”的开展,将其作为实践科学发展观,加速全社会科技进步,全面建设创新型枝江和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来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重突出“加强科技创新推进装型发展”这一主线,让科技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让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发展创新文化,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素质;集中宣传我市科技事业发展的最新成就,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关注科技发展、支持科技工作、参与科技创新的良好局面。活动期间,我市根据各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当前的中心任务,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成立了科技活动周领导小组,由分管科技的副市长王建红同志任组长,市委宣传部、科技局、农业局、卫生局、文体局、广播电视局、畜牧局、科协、农机办等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并召开专题会议对活动周的实施方案、主题活动举办、各成员单位如何开展活动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精心的研究部署,并责成市政府督查室、市科技局对各地、各部门的“科技活动周”情况进行督促检查,确保了这次活动的质量和效果。
二、形式灵活多样,措施得力,成效明显
我市今年的科技活动周活动始终贯穿“创新创业 科技惠民”这个主题,采取统分结合的方式开展活动,各镇(街道办事处)、市直各部门根据本地、本部门的工作实际,围绕四条主线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宣传展示活动。
5月14日上午9时,枝江大礼堂广场人头攒动,市民云集。枝江市政府在此隆重举行2017年科技活动周启动暨产学研合作签约仪式。宜昌市科技局副局长罗明,对外合作科科长郭凌,枝江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潘兴宏、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建红灯领导出席仪式,枝江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各镇(街办)、市科技局、市科协、市经信局、市商务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卫计局、市教育局、市文体局、市广电局、市畜牧局、市农机办等相关部门和全市高新技术企业负责人及工作人员、各界市民1200余人参加现场活动。枝江市政府还邀请到了湖北工业大学、武汉纺织大学及三峡大学的领导和专家莅临枝江现场指导,并与市委市政府和相关企业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
启动仪式旨在动员全市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力量,积极投身到科技活动中来,不断扩大科技创新对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影响。让我们高举科学的大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枝江市委、市政府周围,信心百倍,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科技工作的新局面,为建设富裕、文明的新枝江奋力拼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作出更大的贡献!
当天在启动仪式现场主要开展了以下活动:枝江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潘兴宏宣布活动开幕;枝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建红致辞;举行了政产学研签约仪式;观看了市歌舞团的精彩文艺演出;市直相关部门发放科普宣传资料,接受科技咨询,展示科技创新的重大成果;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市口腔医院专家等医疗单位专家为市民进行现场义诊。
此外,在科技活动周期间,枝江市各镇(街办)及市直相关部门还分别安排了送科技下乡、农业科技培训、专利培训、地震应急知识讲座等一系列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科技活动。
市经信局、劳动局、总工会、科技局、技术监督局等单位组织市内企业积极开展职工岗位技能培训、技术练兵等活动,展示和宣传企业科技创新成果。教育局、文化局、市团委组织全市各中小学广泛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积极展示和宣传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激发他们的科技创新热情。
市农业、林业、畜牧、农机、科技、气象等部门广泛组织科技宣传小分队和农业技术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展示和宣传各种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成果。市农业局组织高中级农技人员25人,深入各镇进行科技宣传和农技培训,培训农民5万余人次,分发技术资料3万多份,向困难群众送优质种子9000多公斤、农膜500公斤、化肥120吨。为有效解决当前我市农业生产普遍面临的劳动力缺乏、生产成本高的困难局面,农机办强力开展了新型农机示范推广工作,通过试点试验、专题召开农机化工作会议进行强力宣传和推广、制定配套措施鼓励机手购买新型农业机械、落到购机补贴、推广机手自主购机和组织机耕专业队进行专业化机耕服务的新型农机推广服务机制等措施,有力地促进了新型农机的推广应用,今年就推广微耕机80余台、微型插秧机近15台,深受农民欢迎。
市卫计局突出宣传疾病预防和医疗保健知识,广泛开展全民健康知识教育。公安、住建、城管、科协、环保、文体旅游、广电、妇联、司法等部门积极宣传公共安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科技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
三、问题和不足
今年,我市“科技活动周”活动,由于准备充分,措施具体,方式灵活多样,行动快、效果好。但从整体来看,尚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少数部门和镇对“科技活动周”的目的意义认识不深,领导不力,行动迟缓,效果差。二是科技活动周正值“三抢”大忙时节,对在基层组织有特色的大型科技活动十分不利。三是缺乏固定和相对固定的科技活动场所,加大了展示宣传科技创新成果的组织难度 。对存在的这些问题,我们将认真进行分析,找出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寻求解决的办法,努力在今后的活动中加以改进。
【开展2017年科技活动周工作总结2】 5月1日至31日,为落实省委、省政府设立的科技活动月制度,结合全国科技活动周实施方案有关要求,海南省科技厅联合省直各有关部门、各市县紧紧围绕“创新创业 科技惠民”主题,结合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需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在全省开展第十一届科技活动月暨2017年科技活动周活动(以下简称“科技活动月”),取得显著成效。经统计,本届科技活动月共有758个单位参与,开展活动800多项,公众参与数量约48万人次,发放各类科普资料约80万份,赠送卫生用品、药品、科技图书等折合人民币约88万元,提供科技咨询约40万人次,举办科技报告会94场次,组织培训660场次,培训农民和科技人员4万多人次,提供技术服务近1万次,免费义诊体检约3万人次,出动宣传车300多辆,省级以上媒体报道200多次,受益人数近90万人。
一、展示科技创新创业成果,增强创新创业意识
省科技厅在科技活动月开幕式暨科普大集上,精心策划组织科技创新创业成果展。组织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分别从创新创业成果、创新创业人才、科技企业展示等方面,制作800多块展板,集中展现了我省在热带农业、海洋渔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生态保护、动漫文化等科技新成果、新技术和新产品,展示我省创业英才培养计划人选、获得国家人才推进计划人选及科技副乡镇长等创新创业人才,展示了我省优秀科技企业创新风采,让社会公众全面了解我省创新创业情况。开幕式后,还组织到儋州、临高、东方、白沙、万宁、定安等市县进行巡展,受到了当地群众的欢迎。 各市县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将本市县创新创业成果向公众进行展示。
通过集中展示一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科技成果、典型事例和人物,增强公众科技创新创业意识,促进公众理解创新、尊重创新、接受创新。
二、推广实用技术,让科技广泛惠及民生
依托农业科技110系统、科研院所开展技术推广普及活动,通过技术培训、成果展示、咨询,发放科普资料等形式,帮扶基层提高生产水平。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利用其优秀的人才和技术资源,组织专家300余人次,深入澄迈、琼海、儋州、临高、定安、琼中、万宁、乐东、海口、文昌、东方、昌江、屯昌、保亭等14个市县的30多个乡镇,共举办科技下乡、技术培训班(讲座)和田间指导等活动60余次,举办综合性大型科技下乡活动1次,培训及接受技术咨询1.5万余人次,发放橡胶、甘蔗、木薯、香蕉、芒果、番木瓜、槟榔、胡椒、反季节蔬菜等栽培实用新技术,养殖技术、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实用技术资料数2.7万余册,发放各种作物实用技术光盘1200张,帮助解决生产技术问题,传授农业科普知识及实用技术。海南省农业科学院组织热带果树、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设计、农业环境与土壤、粮食作物、热带园艺、植物保护、蔬菜等8个专家团队,深入各市县乡镇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帮助农民解决实际生产问题。全院累计开展科技讲座、科技培训、科技交流、现场观摩、送科技下乡等科普宣传活动92项,派出各专家团队专家300多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2000多份,培训农民和科技人员6000多人次,总收益人数达15000人次以上。省妇联开展“科技活动月——巾帼服务天涯行”活动,帮助妇女群众提高生产问题,先后组织走进海口花园后和龙舌坡社区,万宁、五指山、东方、保亭等市县举办实用技术、种植养殖、卫生、法律、小额信贷等各类培训班100多期,发放相关书籍和学习资料3.3万多份(册),有1.9万名妇女接受新技术培训,及时准确地把新技术、新知识推广给妇女群众,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妇女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
三、开展专题科普活动,普及热点科学知识
省直部门发挥部门优势,联合下属单位或市县开展专题科普活动,大力宣传老百姓关心的空气质量、应急避险、防灾减灾等科普知识,引导社会公众健康、安全生活。省气象局利用电视、微博、微信、声讯等媒体手段多渠道宣传气象科普知识。气象电视栏目以专门版面在主持段中口播形式宣传防雷知识、高温防范、强对流天气防范以及其它各类气象知识。针对高温和强对流天气,组织首席预报员接受南海网记者,解释天气成因、宣传科学防御措施,并在“海南气象服务”新浪、腾讯、人民网官方微博预报预警信息,强对流、高温等灾害性天气的气象科普信息累计1404条。组织首席预报员郑艳做客直播间,现场为听众讲解海南雷电、大雾、冰雹、高温等灾害性天气的气候特点、发生规律以及预报预警等预防措施,向公众普及气象科普知识,提高防御灾害的意识和能力。此外,还与省气象服务中心、省防雷中心、省气候中心等在海口、澄迈、三亚等十个市县开展气象科普宣传、防雷科普知识巡回宣传、人工影响天气科普知识宣传、气象服务到地头等活动,极大地增强社会公众的气象科普知识。省地震局组织市县融合当地特色,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刊、LED大屏幕滚动播放、短信平台、专题培训、地震应急演练、现场咨询、展示防震减灾知识展板等形式,开展各类防震减灾宣传活动200多次,展出防震减灾宣传展板、挂图1100多幅,发放防震减灾宣传资料14万份,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33次,播放防震减灾宣传影片200多场,举办防震减灾专题讲座15次,举办防震减灾培训班5期,共计有16万人次接受科普教育。
四、开放科技场所,体验科技魅力
组织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开展科普讲座进学校、进课堂等活动,让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亲身体验科技魅力,激发创新创造兴趣,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精神文化食粮。各级科技管理部门组织科普基地、专业科技馆、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等科技场馆向社会开放,得到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活动月期间共接待来访参观1598批次,参观人数56404人,其中青少年学生6643人。省科协组织市县科协开展“科技馆科普进校园”活动,让青少年学生亲身体验航模表演、火箭发射表演、模型飞机制作、车模竞赛展示、机器人创意展示等10多项内容,体会科学的神奇和乐趣,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学生对于科普知识的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省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保健中心和海口机场局在美兰机场联合举办了“医学媒介实验室科技成果展示活动”,邀请美兰机场口岸相关单位30余人参观医学媒介生物监测区域性中心实验室,实验室技术人员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细致的讲解,让参观者了解医学媒介生物鉴定与检测技术,宣传了媒介生物传播有关传染病的知识。
五、举办多种形式赛事,增强科技活动月的活力
紧贴需求、创新方式,开展形式新颖、活泼生动的科普赛事,增加针对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吸引了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充分发挥科技活动月在提升公民素质中的重要作用。省科技厅利用互联网开展科技活动月网上知识竞赛,吸引科学爱好者积极参与,普及基础科普知识,宣传科技活动月,激发了社会公众的科学热情。省科协联合有关部门开展了第27届海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吸引全省24支代表队参加,评出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56项、二等奖126项、三等奖165项,科技辅导员科技创新成果一等奖20项、二等奖24项,科技实践活动一等奖10项、二等奖15项、三等奖25项,少儿科学幻想画一等奖30幅、二等奖65幅、三等奖69幅,科协主席奖6项,优秀科技辅导员10名,优秀组织单位13个,展现了当代青少年勤奋学习、善于思考、大胆实践、勇于创新的良好精神风貌,体现青少年身上蕴藏的无限活力和创新潜能。省科技厅举办2017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吸引专业科技馆、科普基地、科研院所、高校等15个单位23名选手参加,从选取了3名选手参加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取得了两个三等奖和一个优秀奖,展示了我省科普工作者风采,也进一步提升我省各科普场馆、科普基地的科普传播能力,推动科普事业的发展。
对新型的节肥、节水、节地、节材等技术要不断地进行推广与应用。将高效节水灌溉新设备要大力推广起来,对旱作物农业工程要继续实施起来。对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和精量播种上要进一步去推广,对测土配方施肥要深入地进行推进,对技术示范和设施农业的建设上要予以强化,对农业机械技术改造上要大力地给予支持,将产品的便捷性、安全性和适用性提升上来。对农村垃圾处理和农业面污源治理的工作上要予以强化,提升农村的生态环境水平。对现代的信息技术上要充分地进行使用,将农产品等现代的交易要积极地开展起来。
2对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上要努力提升上来
2.1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立起来对市场运作和政府引导上要予以坚持,将分析测试、技术转移、集成科技成果信息服务、融资服务、区域服务等要积极地推广并建立起来,将农业科技成果网上定期的机制要积极地建立起来,对农业生产化的科技需求上要积极地反映出来。对农业技术交易市场要努力建立起来,将农业科技成果供需对接的平台有效地建立起来。对农业技术评估咨询和农业技术产权交易等中介服务机构上要加快去发展,将便捷高效的服务为农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提供出来。
2.2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上予以完善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联盟合作、企业主体运营、奖励评价、展示交易促进等机制要努力建设起来,并不断地进行完善。将以企业为主体模式要大力地实施起来,将结合产学研为模式的科技转化建立起来,在主营收入中将农业科技活动经费的比重要不断地提升上来,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主体中将企业作为其中的主体。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将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组建上要予以强化,将农业科技创新的能力要努力提升上来。
2.3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上要予以实施对现代农业产业等众多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上要全面地实施起来。要大力引进和转化先进的科技成果,对绿色产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场地的建设上予以强化,将农业标准化生产规模不断地进行扩大。
3保障方针
对组织领导上予以强化,将认识提升上来,将对中国梦的实现当做主要的目标,在农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中将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有效地融入进去。可以将专门的工作小组成立起来,对具体的工作上进行管理。其次,将宣传教育工作做好,在基层科技创新工作和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中对发现典型、宣传典型、依靠典型和树立典型要切实地重视起来,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的转化上要予以加快,将一定的经验要及时地总结出来,将长效的工作机制要探索并建立起来,对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成效要利用多种方式进行宣传,在整个社会将支持农业技术推广和重视农业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营造起来,将农民学习和运用农业科技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4结语
1现阶段农业科技需求与供给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农业科技的供给主体主要有:政府相关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地方高等院校和涉农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带动了产前种子、化肥、农药、薄膜等农业服务企业,也推动了产后农产品加工、贮存和销售等类企业。绝大多数现代农业生产者已经不要再像传统农民那样把握生产过程中每个环节的技术要领。现代农业的专业分工,一方面由各个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支撑,另一方面也可凭借一些高级的科技手段得以实现。同时,农业生产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的过程。整个生产过程需要一系列技术的配套、综合才能共同完成。农业科技部门可能并不在意技术供给的综合配套问题,但对农户来说却是其实现经济效益的重要保证。因此,农业生产需要的科技成果同时具有专业分工和综合配套特征,形成了对农业科技研究、推广部门的巨大挑战。一方面,由农业生产的专业分工,使得不同经营主体对科技成果需求呈现个性化特征;另一方面,每一个农业产业领域的现有科技成果是否完备、具有综合配套性,又影响着生产者的经济利益,并反过来影响着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而现阶段担负农业科技供体角色的机构还不适应这些特点。首先,科研院所缺少农业生产过程中亟需的实用性农业科技供给,大量科研成果脱离实际,科研目标单一,结构不合理。农产品多用途利用开发以及储存保鲜技术、加工技术等滞后。其次,许多高等院校忽视了农业科研的普适性、社会性、实用性。此外,高等院校的“文化下乡”、“科技下乡”等活动,虽然得到了农民的欢迎,但是农民在此过程中往往只是受众,不是主体,未能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导性,影响了农业科技传播与推广的效果。另外,涉农企业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加之农业科技的稀缺性、专利性等特性使得其技术成果价格弹性空间很大,企业的营利空间也相应地很大。因此,在与涉农企业的合作或交易中,农民往往处于劣势地位。部分涉农企业对于近期利益的追求挫伤了农民与之合作的积极性和兴趣。
2加强农村科技的有效供给,建设新农村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管理体制涉及到政府部门、企业、协会、农户等各类机构或个人,彼此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问题。要健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管理体制,加强农村科技服务执行力度是首要任务。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与科研院所、高校图书馆、农民之间要建立良好的信息传递和反馈机制。农村科技服务部门也应及时了解农民对科技的需求,并及时反馈给科研部门、高校,从而增加农业科研院所、高校人才培养和创新的实际应用价值。将农户对市场的反应有效地传递给技术创新者,克服传统农业与农业科研活动生产经营脱节的弊端,使农业科研与农业生产经营融为一体,在科研人员与农业生产经营者之间建立一种新型的互有需求、双方互利的关系。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的建构遵循政府引领和市场导向基本路径。由于中国市场农业的脆弱性和“大政府、小社会”的基本格局,完全依靠市场化机制来构建新型农村科技支撑体系不仅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也会造成投资分散、市场失灵。从理论上来说,农村科技体系含有“公共物品”的性质,这就决定了政府对新型农村科技支撑体系的构建具有不可推卸的引领责任。政府引领应首先通过建构新型公共农业科技支撑体系来引导其他科技组织的发展,通过政策法律等适度干预措施,提高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建构的预期收益并降低其创新风险,其次是对农村科技支撑体系的建构和运行成本要由政府财政给予必要的扶持。市场导向是要求科技支撑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农业生产者的科技需求为中心,科技服务供给必须尽可能与农业生产者科技需求相符合。任何专注于技术而忽视市场需求的农业科技活动不仅使农户无法接受,也会使农业科技推广和创新活动无法获得可持续性发展。农业科技产品的技术功能、质量和服务能够满足使用者的要求,获得市场认可和满意;农业科技服务的供给能够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获得适当效益,满足供应者自身运作和发展的需要。建立健全高效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同时兼顾技术服务的双重市场法则,这是新时期农业科技供需的必然要求,也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作者:杜红霞方丽萍陈子雷李慧冬董崭王峰恩单位:山东省食品质量与安全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