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范文

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

第1篇: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范文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评价指标

[中图分类号] C931;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1763(2015)03―0071―08

Abstract:Nowadays, the competition of supply chain has replaced the brand competition among modern enterprises. Undertak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s exactly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nterprises' competitive edge and the conformity to the standardization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guidelines. However, the complexity, causal ambiguity and historical variability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do pose certain obstacles in practical level. To realize effective governance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we have to launch cogovernance standards which exert risk assessment,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Key words: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sustainable supply chain;risk assessment;evaluation index

一 问题的提出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21世纪的最大竞争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Christopher,2005)[1],企业的管理注意力应从企业间的竞争转向供应链间的竞争。特别又是全球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社会问题频频出现,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需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2]。从三重底线(Elkington・J,1998)角度来看,企业应从供应链内外部整合功能向可持续供应链发展,实现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与经济、社会、环境的整体和谐发展。

1970年代学者们对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简称SCM)就进行了研究,但是研究的问题具有片面性,直到2002年对SCM的研究还是集中在“上”链或“下”链,或者从SCM的某一个方面加以研究[3]。进入21世纪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问题的不断出现,国内外学者对基于社会责任的供应链风险问题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4]。Julien Levis指出越来越多的国际企业在其供应链视角下推行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简称CSR),以保证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并在供应链视角内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其战略采购与管理的重要内容。CheFu Hsueh 和 MeiShang Chang 研究了由生产商、中间商和零售商组成的具有 CSR 的网状供应链,提出了一个竞争战略,即生产商之间基于CSR的协作模式[5]。Lewis,B.M等研究了全球供应链中确保CSR行为的安全措施以及如何管理采购商与供应商之间的行为规则[6]。Sawik・T等认为供应链中的采购商在实施采购计划时应确保其供应商就劳工和环境等方面履行社会责任[7]。Kytle和Ruggie认为,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供应链风险产生于企业的自利,或其它组织的行为不确定性。Panayiotou等建立了社会责任指标拓展体系,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风险分析。Vallaster等指出,企业应将关于社会责任的供应链风险管理全面深入地融入到战略管理中。Hallikas从风险事件的概率和结果的角度,对社会责任下的供应链风险评估进行半定量化研究。Pater提出了利用评分方法去建立社会责任下的供应链风险识别指标体系。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副理事长陈英女士提出:作为一个完整的可持续供应链,每个企业都得贯彻企业社会责任理念,只有所有供应链相关方都负责任,才可以建立一个有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陶菁、顾庆良研究了供应链视角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指出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强制性要求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最重要的驱动力。毛太田,周丹从采购、库存、配送、销售和售后5个风险视角构建了社会责任下零售供应链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进而对企业供应链风险进行定量评价[8]。雷勋平从供应风险、需求风险、物流风险等7个方面构建了汽车制造业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9]。郭毅,丰乐明利用logit和probit二元选择模型探讨了企业规模、资本结构与供应链社会责任风险的关系。贾敬全认为,由于社会责任履行不当会给公司带来战略风险、经营风险、环境保护风险和财务风险等等,进而影响公司可持续发展。颜波,石平提出基于社会责任的供应链风险主要来源于供应链内外部的不确定性[10]。张秀敏,杨连星建立了风险评估模型, 认为解决供应链企业最关键的因素是供应源问题[11]。龙静从供应的集中度,供应商的可见性,设计信息的可替代性,设计信息的可转移性等社会责任方面识别供应链脆弱性去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风险[12]。

湖 南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5年第3期许 建,田 宇: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以汽车行业为例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基于企业社会责任下供应链风险的研究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供应商问题的研究、供应链风险类型的研究、供应链风险指标体系建立的研究。[13]本文在界定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内涵基础上,利用相关理论,探讨基于企业社会责任下可持续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结构;基于实证调研和统计分析法构建社会责任下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并从企业内部责任风险、外部环境责任风险、合作伙伴责任风险等角度探讨可持续供应链风险。本文融合了企业社会责任[14]、可持续供应链管理、风险评价等元素,为可持续供应链上社会责任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同时有利于供应链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也有利于降低供应链上企业的合作风险。

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分析与总结,笔者认为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是指供应链上关于企业社会责任方面存在的风险,即由于企业不承担或不合理承担社会责任,在特定客观条件下,由风险因素引起社会事件的发生,导致影响企业品牌的声誉、员工的士气和道德凝聚力、消费者的认同力,影响供应链可持续整体安全运行,造成供应链条上整体成本增加、供应链效率下降和无法达到可持续供应链管理预定目标,对供应链条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损失的不确定性。因此,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中,企业承受的社会责任压力不断加大,利益关系更加复杂,为了确保企业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企业必须加强社会责任方面的供应链风险管理。

二 相关理论分析

(一)供应链管理

关于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国内外学者持有不同的观点,还没有达成一致,但是其主要内容是差不多的。在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服务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开始,制成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渠道把产品送到需求者手中的将供应商、生产商、中间商、零售商、直到直接客户和间接客户连成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如图1所示。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15]。SCM就是对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直间接客户的整条网链结构上发生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进行计划、控制、协调和反馈的一种供应链中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SCM 作为一种集成创新的理念思想,指导供应链参与者在目标和行为统一的基础上,将企业间的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一种独特的供应链资源和能力,以致使企业获得可持续的、稳定的竞争优势。

(二)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管理

企业社会责任最早由Oliver Sheldon于1924年提出。至今为止,学者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解各有各的看法,但最重要的一点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企业的高科技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内涵与外延不断在变化[16]。本文认为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最大限度地承担对员工、合作伙伴、债权人、消费者、社区、政府、竞争者、环境和弱势群体等方面的经济、法律、道德和慈善责任。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又是近年来,社会责任风险不断在供应链上涌现[17],例如,2012年新闻媒体所披露的针对肯德基的“问题鸡肉”事件,2013年中国石化“青岛输油管道爆炸”事件、哈药集团“销售假冒保健品”事件,给肯德基、中国石化和哈药集团公司造成重大不良影响,其原因都与公司未对其供应链企业提供的产品进行严格的监管或企业内部管理有关。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消除社会不安定隐患,有利于提高员工道德凝聚力、树立企业良好形象,有利于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18]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注重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间资源的整合与能力的形成,我们就不能只单单关心自己的企业社会责任,还应采取与上下游企业供应链沟通与合作等方式,使供应链上的企业共同遵守社会责任,使各企业间合作风险减少到零[19]。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不仅仅考虑生态环境方面的影响,而是系统地整体地协调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追求三重底线的最大化平衡[20]。可持续供应链管理(SSCM,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供应链管理中的体现,是核心企业与其上下游企业从战略高度系统地协调经济效益、社会责任和环境保护三重底线,在每个环节将企业与自然、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贯穿于整个供应链[21],并有效管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供应链上企业间合作所进行的管理。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管理体系结构是在付磊提出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结构基础上提出来的。付磊主要是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对象、目标、集成创新和内容上进行探讨。笔者主要是从企业社会责任下可持续供应链风险的角度去探讨这几个方面的,对象、目标、技术与付磊提出的有所不同。笔者最大的创新是在社会责任下对可持续供应链在企业内部责任风险、外部环境责任风险和合作伙伴责任风险利用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去探讨如何降低供应链上企业合作风险和实现企业可持续性发展。

(三)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设计

本文主要采取对企业和专家问卷调查的形式进行数据资料收集,并参考调查数据信息确定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

1.调查对象的选择与问卷设计

由于调查的问题涉及到供应链企业多方面情况,所以调查对象主要选定为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北京现代和广汽本田等企业中从事供应链业务活动(如采购、物流、销售、品质和环保等)的相关人员、中、高层管理者和供应链专家。本文问卷设计以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的确定为目标,针对不同指标层获取两两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比较信息,以便构建对比矩阵进行层次分析。问卷发放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与专家面对面进行沟通与交流,让专家填写问卷并对问卷中列出的指标进行删减或补充;一种是直接到企业进行调查,现场回收问卷;另一种是邮寄给被调查的企业和供应链专家。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问卷122份,回收率为81.3%,经分析整理后,有效问卷106份,有效问卷率为70.7%。通过问卷调查方式确定各级指标权重的原始数据,由此建立判断矩阵,分别计算一级、二级、三级指标的权重及其相应特征向量,随后计算CI值,将计算结果和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106份问卷有95份通过了检验。

2.选取指标的主要控制措施

为了达到构建一套合理、全面、系统、科学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本文调查采取了如下控制措施。

(1)填写问卷对象的控制。由于调查的专业性较强,这就要求调查对象必须是对企业供应链业务十分熟悉的人员或是物流方面专家,以此来提高问卷调查的可靠性。本研究调查中93%的受访者在目前企业服务了3年以上,非常熟悉企业情况,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本研究问卷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2)调查过程的控制。本研究调查所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多数企业人员都很繁忙,对于工作繁忙的企业工作者我们是主动上门去调查,现场完成调查工作;对于供应链专家我们主要是采取邮寄的方式,以保证专家们有足够的时间来填写问卷。

3.风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供应链企业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然而在利润的驱使下,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环境的污染、虚假广告、不正当竞争、产品质量等,严重影响了企业可持续发展和消费者权益。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供应链风险评价越来越受到关注[22]。本文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根据专家意见以及实际情况,并结合问卷调查数据统计,将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从企业内部责任风险、外部环境责任风险和合作伙伴责任风险三个维度进行测量,并在广泛搜集国内外学者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下供应链风险评价测量题项的基础上整理出如表1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

(1)企业内部责任风险。企业内部责任风险是指由于供应链上核心企业在企业内部运营管理过程中人为因素、资源配置等所产生的风险。主要包括由于生产能力与生产事故导致的生产风险,由于研发技术的先进性、模仿性、产品周期性引发的技术风险,由于物流基础设施与成本产生的物流风险,由于人才储备等原因产生的人力资源风险。

(2)外部环境责任风险。外部环境责任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对整个供应链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包括生态环境、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市场环境。

(3)合作伙伴责任风险。合作伙伴责任风险是指供应链企业间在运行操作过程中独立决策、道德准则、文化差异、利益分配不一致等不同而导致供应链的不确定性增加。主要包括供应风险、信息风险、文化风险、利益风险。(四)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实证研究

在我国,汽车制造业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我国汽车销量突破2100万辆,早已超越美国而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汽车企业的产值比较高,涉及面比较广,产业链条比较长,所以汽车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状况对社会具有较大影响,不仅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同时也是企业服务社会的重要体现。汽车制造业可持续供应链包括从零部件采购到整车交付的全部过程,是最复杂的供应链系统之一,是典型的全球供应链竞争。它是以整车制造企业为核心,通过上游汽车零部件供应企业和下游汽车销售企业等一系列企业的协同作业。主要是以整车制造企业为中心,通过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控制,从原材料采购开始,经过中间生产到最终产品制成,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销售给消费者,形成了从供应商的供应商、供应商、制造商、中间商、零售商,最后到客户手中的一个整体的可持续供应链网络结构,在整个供应链系统中具有代表性。

以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和广汽本田等汽车制造企业为例,运用上述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调查和度量,对其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进行研究,对汽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同时这几家制造企业主要生产系列轿车、商务车和越野车,在汽车行业具有代表性和普适性。因此,选取的这几家汽车制造企业基本能代表我国汽车制造业整体供应链风险状况,通过评价与分析这几家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供应链风险,可为我国汽车制造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供应链风险预警与防范提供决策参考。

1.样本的选取及数据来源

本文把上海大众、上海通用和广汽本田汽车制造企业作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主要是邀请汽车制造业供应链风险评价专家、企业相关管理人员(许群芳等)和高等院校供应链风险研究人员(董坚峰等)等11人组成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专家小组。获取数据方式主要是通过现场调查、网络在线调查和问卷邮寄等方式获得表1中各个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相关数据,运用的是SPSS17统计分析软件,通过AHP分析法获得企业社会责任下可持续供应链各级指标的权重,模糊评价法获得各级指标的综合得分,再通过归一化处理得到一级指标的权重与总体得分。

2.量表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笔者采用SPSS17进行数据分析。第一步,可靠性检验。用一致性指标Cronbach’系数来检验量表的信度,如果因子的Cronbach’值超过0.7,表示具有较好信度,0.5~0.7,被认为可靠性一般。通过检验,企业内部责任风险、外部环境责任风险、合作伙伴责任风险三个变量的信度分别为0.736、0.752、0.689,除了合作伙伴责任风险少于0.7外,其它的均大于0.7。第二步,进行主成分分析来检验量表的效度。笔者用巴特立球体检验并观察,结果显示企业内部责任风险、外部环境责任风险、合作伙伴责任风险三个变量的KMO值分别为0.857、0.839、0.764,均超过0.7

马庆国(2002)认为KMO样本测度和巴特利球体检验可判断样本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KMO在0.9以上,非常适合;0.8-0.9,很适合;0.7-0.8,适合;0.6-0.7,不太适合;0.5-0.6,很勉强;0.5以下,不适合。。说明所调查的问卷是有效的、可信的。

3.风险评价指标权重及综合得分计算

表1所列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层各指标权重的确定非常重要,因为它关系到评价结果的准确与否。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然后用模糊评价法确定可持续供应链风险的评价等级与分数。

(1)风险评价指标权重计算限于篇幅的要求,具体计算过程略。

邀请多位专家分别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各个指标逐层进行成对比较,直到各位专家的意见趋于一致,得到各位专家的均值判断矩阵:

(五)风险值测定模式

核心企业选择与供应链上企业合作的风险价值是由风险程度决定的。因此,核心企业在选择供应链上企业合作时要了解风险价值,首先就要对合作企业的风险度进行评价,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性供应链。因为风险是由于决策实施的结果对有关社会责任存在各种可能性而派生的,所以在评价风险度时,就要把各种可能都考虑进去,其办法就是利用权重来评价与企业合作的风险。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的步骤如下:(1)权重的计算。评价指标权重通过层次分析法能够算出来(上文中已阐述);(2)指标的综合得分。指标的得分通过模糊评价集能够算出来(上文中已阐述);(3)计算指标的平均期望值。由于可持续供应链风险存在着多项指标,各项指标的权重不一样,评价风险度时先要把平均期望值算出来,平均期望值E-:E-=∑ni=1XiPi;(4)用标准差来判断可持续供应链风险度的大小。风险度的大小通常用各种指标值与平均期望值之间的标准差δ来评价,公式为δ=∑ni=1(Xi-E-)2Pi,A企业标准差小于B企业标准差,则认为A企业的风险小,但是得有个前提,那就是A企业平均期望值同时要大于或等于B企业平均期望值,如果A企业平均期望值小于B企业,我们就得用标准差系数来评价风险度大小;(5)计算标准差系数。标准差系数又称为标准离差率δ/,计算公式为δ/=δE-×100%,标准差系数小,就认为风险度小。

(六)汽车制造业可持续供应链风险值计算

利用4.3 风险评价指标权重及综合得分公式计算三家汽车制造企业基于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权重及综合得分,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利用表4中的数据,再根据(五)风险值测定模式计算三家企业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的标准差系数,计算结果如下:

(七)基于社会责任的汽车制造业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结果分析

从3家汽车制造业企业的社会责任下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标准差系数来看,均处于低风险状态,表明汽车制造业企业可持续供应链总体上来说运行状况良好,与汽车供应链上企业的合作在社会责任方面的风险是很低的。但是上述3家企业上海大众的标准差系数最小,说明上海大众的企业社会责任下可持续供应链风险最小,与它合作更值得信任。

三 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设计了一种更为合理、客观、全面、系统、科学、实用的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的权重进行判定,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各指标进行打分,运用风险测定法对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度进行评价,从而可以得到较为客观的评价结果,较为有效地对可持续供应链风险度进行评价,进而有助于为企业选择合作伙伴提供可靠的依据。通过对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度的评价,根据风险度的大小可以给合作企业设计红、黄、绿三种颜色( 红色:高风险的合作企业; 黄色:中风险的合作企业; 绿色:低风险的合作企业)。进而对红、黄、绿合作企业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必须注意,对合作企业的分类是动态的,要根据在不同时期的表现调整等次。

红色合作企业:采取强有力措施,直接与这些企业对话,持续监督和改进表现或放弃与这些企业的合作;

黄色合作企业:积极地介入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比如:对每个合作企业应该经常要求报告社会责任绩效;

绿色合作企业:通过制定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和订购单等限制性条款要求履行,不必积极沟通。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及其管理是一个企业从优秀走向卓越的必要过程。为了使本文设计的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真正帮助到供应链上企业,切实可行地对可持续供应链上企业进行风险度评价。未来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与完善:一是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的数据搜集与积累,即如何建立企业数据信息共享机制;二是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中存在大量的定性成分和不确定因子,再加上不同行业的可持续供应链的影响指标侧重点又各不相同,所以要加强对评价指标体系的验证,以便在不同行业中增加评价指标体系的通用性;三是可持续供应链风险评价强调的是社会责任绩效,而企业的经营目标又是实现自身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如何真正对企业社会责任下可持续供应链风险度进行评价将是学术界今后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参 考 文 献]

[1] Christopher, M.Logistics and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cost and improving service[M].London:Financial Times Pitman Publishing, 2005.

[2] Punit Arora, Ravi Dharwadkar. Corporate Covernance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The Moderating roles of attainment discrepancy and organization slack[J]. Corporate Governance:An International Review, 2011, 19(2):136-152.

[3] 葛永盛,黄婷婷.基于风险与收益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0-24.

[4] Francesco Ciliberti, Job de Haan. CSR codes and the principalagent problem in supply chains:four case studies[J]. Journalof Cleaner Production, 2011,19(8):885-894.

[5] CheFu Hsueh, MeiShang Chang. Equilibrium analysis and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for supply chain integration [J]. Eur J Opl Res,2008,190(2):116-129.

[6] Lewis,B.M.,et al.Managing inventory in global supply chains facing portofentry disruption risks[J].Transportation Science, 2013,47(2):162-180.

[7] Sawik,T.Joint supplier selection and scheduling of customer orders under disruption risks:Single vs.dual sourcing[J].Omega, 2014,(43):83-95.

[8] 毛太田,周丹.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零售企业供应链风险评价[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11):85-87.

[9] 雷勋平. 我国汽车制造业供应链风险评价实证研究-基于熵权可拓决策模型的分析[J].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3,(11):1-8.

[10]颜波,石平. 物联网环境下的农产品供应链风险评估与控制[J].管理工程学报,2014,(3):196-201.

[11]张秀敏,杨连星. 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评估方法探析[J].管理现代化,2014,(3):58-62.

[12]龙静,张以彬. 制造供应链风险的虚拟应急管理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14,(8):36-38.

[13]朱正威,李文君,赵欣欣.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公众参与意愿影响因素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53.

[14]陈文捷.论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影响因素[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6):96-100.

[15]陈俊杰. 供应链视觉下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研究[J]. 商业会计,2014,(16):50-52.

[16]刁宇凡. 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的形成机理研究基于综合社会契约视阈[J].管理世界,2013,(7):180-181.

[17]田虹,袁海霞. 企业社会责任匹配性何时对消费者品牌态度更重要影响消费者归因的边界条件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2013,(3):101-108.

[18]楼裕胜.基于模糊神经网络的企业集用风险评估模型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21-25.

[19]梁佑山,倪得兵. 基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供应链双渠道竞争模型[J].中国管理科学,2013,(11):453-459.

[20]Stefan Seuring, Martin Muller. From a literature review to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sustainabl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8,(16):1699-1710.

第2篇: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社会责任;内在动力;消费者偏好;信任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2)12-0045-05

Research on Internal Motivations of Fulfilling Supply Chain Social Responsibility Based on Consumer Preferences

GONG Hao1, GUO Chun-xiang1, LI Sheng2,3

(1.School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Sichuan University,Chengdu 610064;

2.School of Management,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Chengdu 611137;

3.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Chengdu 610074)

Abstract:This paper establishes a model of supply chain social responsibility based on consumer preferences, by subdividing consumer preferences into two parts and introducing social responsibility motivation factor. Using the basic thought of game theory, it studies internal motivations of fulfilling supply chain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government′s motivational pattern. Results are displayed as follows:(1)for attaining maximum profit, supply chain which fulfills social responsibility better(SCB) will make a higher price to its products than those made by the supply chain which fulfills social responsibility worse(SCW);(2)when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motivation factor of SCB increases to a certain extent, it is more difficult to gain more profits than SCW, in addition, SCB need to make more efforts to assure the same profit gap than before;(3)supply chain can not only fulfill social responsibility, but also improve social responsibility motivation factor, when 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motivation factor, cost growth coefficient and reliability coefficient meet certain constraints.

Key words:supply chain; social responsibility;internal motivations;consumer preferences;trust

1 引言

近些年来,社会责任因其本身具有的特殊意义,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关注。随着现代商业的竞争逐渐由多企业竞争向多供应链竞争转变,企业社会责任(CSR)逐渐延伸为供应链社会责任。国内外众多学者对CSR进行了相关研究,取得了大量有价值的成果。CSR最早由美国人Oliver Sheldon于1924年提出,Sethi对企业社会义务和社会责任进行了分类,包括基本的社会义务和自愿履行的社会责任[1]。Carroll建立了一个CSR基本框架模型,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自愿决定的慈善责任[2,3]。尽管各学者关于CSR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其实质是基本一致的,即企业不仅要对股东的经济利益负责,还要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注重劳动者利益,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保护消费者权益,维护整体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然而,人们在享受高度发达的经济、科技和教育带来的便利时,也出现了肆意破坏环境、欺骗消费者、抵制公益事业等问题。这体现了我国企业对于履行社会责任的观念还很薄弱,如何激励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成当务之急。

已有文献表明, 企业社会责任的努力程度与供应链的绩效成正相关[4],但即使如此,仍有很多企业不愿履行社会责任,除去履行成本、收益时间、CSR 活动带来的价值或利益难以得到评估、具体活动难以实施等原因外,主要是因为履行社会责任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不足。企业外在压力主要包括政府规制、法律制度、行业监管、利益相关者的要求等社会压力[5,6]。有研究表明,尽管企业改善其社会责任绩效的意愿是由制度、道德、经济的因素共同驱动的,但经济动力才是最根本的内在动力[7]。郭春香等研究了社会责任环境下供应链的协作与利润分享策略[8],Lynes等人以北欧航空公司为例,探讨了哪些因素会影响企业对社会责任的态度,以及在履行过程中遇到的困难[9]。Linthicum等人以美国著名会计公司Arthur Andersen Enron为例,研究了社会责任与企业声誉的关系[10]。Ciliberti等人通过对意大利公司进行实证分析,研究了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个分支——物流社会责任的履行对各个公司的影响[11]。

以往学者就社会责任进行了诸多探讨,其中部分文献研究了供应链成员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动力,但是仅限于定性分析而缺乏定量研究。本文从履行社会责任情况不同的供应链之间利润差额角度出发,建立了基于消费者偏好的供应链社会责任模型,研究了供应链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动力,包括供应链从产品中获得的经济绩效与从政府行为中获得的社会绩效。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使用定量而非定性的方法研究了供应链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动力,能为供应链和政府的决策提供更具体的参考。(2)为了更符合现实中的情况,利用经济学概念对消费者偏好进行了细分。

2 消费者偏好模型

2.1 模型参数

模型设计到的参数及变量如下:

m:表示供应链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释放出来的动力因子,体现供应链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大小,即履行社会责任程度的高低。0代表完全不履行,1代表完全履行。同时也表示信任模型的能力指标。

mf:表示供应链向政府传达错误信息时,真正的m被放大后的动力因子,mf>m,mf∈(0,1]

mp:表示蕴含在产品本身中的动力因子

m′p:表示mp的上限,m′p∈0,1

ms:蕴含在回馈社会这一行为中的动力因子

δ: 蕴含在产品本身中的动力因子mp在m中的比例,即mp=δ·m

u: 表示产品的使用价值

w(ε):表示某种产品提供的消费者剩余,其中ε表示消费者对社会责任的偏好程度

wgε、wb(ε):分别表示g、b两类产品带给消费者的剩余

pg、pb:分别表示g类产品和b类产品的单位定价

p*g、p*b:分别表示g、b两类供应链利润最大时的最优定价

cg、cb:分别表示g、b两类产品的单位成本,cg>cb

c0:表示产品的基本成本

t:表示因履行社会责任产生的成本增长系数

N:表示产品市场的有效需求总量

ng、nb:分别表示g、b两类产品的市场份额

ε1,ε2:分别表示消费者对mp,ms的偏好程度

ε′:表示消费者的两种偏好之和,ε1+ε2=ε′

ε*1:表示wgε=wb(ε)时,偏好ε1的临界值

v:表示单位动力因子引起的利益

ψg、ψb:分别表示g、b两类供应链的利润

S:表示供应链因履行社会责任获得的社会绩效

R:表示供应链的可信度

i:可信度价值系数

h:表示信任模型的诚信指标,0

l:表示信任模型的善意指标,0

λ:表示政府识别出错误信息的概率,0

Q:政府设置的欺骗惩罚系数

2.2 消费者偏好及其分类

本文采用消费者剩余函数[12]来描述消费者购买决策,其中ε表示消费者偏好,消费者优先购买提供剩余较大的产品。在本文中,ε表示消费者对社会责任的偏好程度。

目前供应链的回馈行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实用性(受益者为消费者),即供应链通过履行社会责任切实提高了产品对消费者自身的实用价值;另一方面是认知度(受益者为社会),消费者会根据供应链回馈社会的程度不同对其产生不同的认知度,良好的社会形象会提高消费者对其的认知度,并使消费者在以后的过程中更倾向于购买该类认知度较高的产品。

然而,面对供应链回馈的利益,消费者对自己受益和社会受益的感知是不一样的。消费者在一般情况下更偏好前者,因为前者为消费者带来了直接利益,后者只带给消费者间接利益,消费者对于前者的敏感性高于后者。这也可以用经济学中的互惠原则来解释。互惠原则是在经济学中运用非常广泛的重要原则之一,主要描绘了多个主体之间互相给予利益而建立长期共赢关系的情景。由于互惠原则的影响力,当消费者获得了供应链给予的利益时,会感到自己有义务在将来予以回报,在以后的购买行为中会采取回报供应链的做法,其主要体现之一就是提高自己对于前者的偏好程度,以使供应链生产的产品带给自己的效用更大,这种回报方式对于供应链是有利的。而消费者在后者情况下并不具有源自消费者本身的回报义务,仅仅是出于供应链的正面社会形象的认同。

令消费者对于自己受益和社会受益这两种情况的偏好程度分别为ε1、ε2,根据以上分析可知ε1>ε2,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供应链企业总是在做好产品的前提下才开展回馈社会的活动。假设供应链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因子m=mp+ms,其中mp=δ·m表示蕴含在产品本身中的动力因子,ms=(1-δ)m表示蕴含在回馈社会的行为中的动力因子,δ∈(0,1]。在下文中ε1、ε2分别表示消费者对mp,ms的偏好程度,这与其原来的定义是相符的。需要注意的是,当m=1且mp=1时,则ms=0,这种只回馈消费者而完全不回馈社会的行为不能算作完全履行社会责任,同时由于边际递减效应的存在,故设mp≤m′p,m′p表示产品蕴含的社会责任上限,m′p∈(0,1)。可知当m≤m′p时,δ≤1;当m>m′p时,δ≤m′p/m

2.3 内在动力来源

利润在当今社会的激烈竞争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点:(1)利润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血液;(2)利润可以吸引资金和人才的加入;(3)利润是管理和评价的重要手段。总之,只要己方的利润高于对手,就能使自己处于强势地位,进而打败对手赢得竞争,这样供应链与对手获得的总利润差额成为一个胜败关键点。g类供应链总利润的来源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从产品中获得的经济绩效ψ*g与政府行为带给供应链的社会绩效S;b类供应链的总利润只有从产品中获得的经济绩效ψ*b,只要两类供应链的最大总利润差值ψ=ψ*g-ψ*b+S>0,g类供应链就有足够的内在动力履行社会责任。

3 经济绩效

3.1 经济绩效模型

假设市面上有履行社会责任较好的供应链g和履行社会责任较差的供应链b,他们生产同种产品且在市场中形成双寡头垄断,动力因子分别是mg和mb,mg>mb,由于本文的探讨是建立在社会责任环境下的,令mg>0,ε′>0。g类产品和b类产品的单位价格分别为pg、pb,单位成本分别为cg和cb。由于供应链对社会责任履行的投入必定增加产品单位成本,故设cg=c0+t·mg,其中c0为产品基本成本,t表示因履行社会责任产生的成本增长系数。产品市场有效需求总量为N,ng、nb分别表示两类产品的市场份额,ng+nb=N。

设消费者剩余w(ε)=u+(ε1·mp+ε2·ms)·v-p,由前面分析可知ε1>ε2>0,v为单位动力因子引起的利益。由于现实生活中消费者的精力、兴趣和偏好有限,消费者只能把有限的偏好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分配到几种事物中,故假设消费者的两种偏好之和是固定的,即ε1+ε2=ε′,可得ε1>ε′/2,ε2

3.2 模型求解

用mgp、mgs分别表示g类供应链的mp、ms,用mbp、mbs分别表示b类供应链的mp、ms。当wgε=wb(ε)时,

u+(ε1·mgp+ε2·mgs)·v-pg=u+(ε1·mbp+ε2·mbs)·v-pb(1)

为了突出g类供应链和b类供应链在履行社会责任上的区别,令mb=0,即b类供应链完全不履行社会责任,将mp=δ·m,ms=(1-δ)m,ε1+ε2=ε′带入式(1)中,可以得到ε1的值:

ε*1=pb-pg-ε′vδgmg+ε′vmgυmg(1-2δg)(2)

设P=wgε-wb(ε),当ε1=ε*1时,wgε=wb(ε);因为P式中ε1前面的系数为(2δg-1)mgv,故当(2δg-1)>0时,即δg>1/2的条件下,当ε1>ε*1时,wgε>wbε,消费者购买g类产品;当

ε1

时,情况刚好相反。在δgε*1时,wgε

本文只讨论δg>1/2的情况,另一种情况按照类似步骤即可得出。

现在分析g类产品和b类产品在消费者市场中所占的市场份额和所得利润。某类产品提供给消费者的剩余越大,则该类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越强,在消费者市场中的竞争力越强,所占市场份额越大[13]。假设消费者的偏好ε1在(ε′/2,ε′]上服从均匀分布,其密度函数为:

f(ε1)=1/(ε′-ε′/2) ε′/2

0其他(3)

很容易得出:

ng=N·∫ε′ε*1·f(ε1)dε1∫ε′ε′/2f(ε1)dε1,nb=N·∫ε* 1ε′/2f(ε1)dε1∫ε′ε′/2f(ε1)dε1(4)

用ψg、ψb表示两类供应链的利润,则ψg=(pg-cg)·ng, ψb=(pb-cb)·nb。将式(2)、(3)、(4)带入前面两式,通过计算得出:

ψg=2pg-cgNε′-pb-pg-ε′vδgmg+ε′vmgvmg-2δgmgε′(5)

ψb=2pb-cbNpb-pg-ε′vδgmg+ε′vmgvmg-2δgmg-ε′2ε′(6)

令ψg=0、ψg=0分别对pg、pb求一阶导数,可以得出使两类供应链产品利润最大的最佳定价:

p*g=ε′vδgmg+p*b+cg2

p*b=-ε′vmg+2p*g+2cb4 

在δg>1/2的条件下,很容易验证ψg、ψb对pg、pb的二阶导数小于0。将以上两式联立求解,消去式中对方单价,可以得出最佳定价:

p*g=4ε′vδgmg-ε′vmg+2cb+4cg6(7)

p*b=2ε′vδgmg-2ε′vmg+4cb+2cg6(8)

将p*g、p*b的值代入ψg、ψb,此时两类供应链的最大利润ψ*g,ψ*b分别为:

ψ*g=N·4ε′vδgmg-ε′vmg+2cb-2cg218ε′vmg(2δg-1)(9)

ψ*b=N·2ε′vδgmg-2ε′vmg+2cg-2cb218ε′vmg(2δg-1)(10)

用式(7)减去式(8),得出:

p*g-p*b=(2ε′vδgmg+ε′vmg+2cg-2cb)/6>0(11)

即p*g>p*b

结论1:履行社会责任较好和较差的供应链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润,前者对产品的最佳定价高于后者。

该结论揭示了在产品最佳定价方面,社会责任履行较好的供应链占有优势。另外,从式(11)可以看出,这种定价优势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是产品中蕴含的社会责任带给消费者的额外效用,另一方面是两类产品的成本差异,成本相差越大,社会责任履行较好的产品定价优势越大,但是会对产品总利润产生不利影响。

由δg>1/2,则两类供应链的利润均不为负,且g、b两类供应链因履行社会责任的不同而获得的最佳利润差额为:

ψ*g-ψ*b=N·

6ε′vδgmg-3ε′vmg2ε′vδgmg+ε′vmg+4cb-4cg18ε′vmg2δg-1

=N·(2ε′vδgmg+ε′vmg+4cb-4cg)6(12)

情况(a):当mg≤m′p,即供应链的动力因子低于产品蕴含的社会责任上限时,则有δg=1。从wgε=u+(ε1·mgp+ε2·mgs)·v-pg中可以看出,由于ε1>ε2,蕴含在产品本身中的动力因子mgp的性价比高于蕴含在回馈社会的行为中的动力因子mgs,g类供应链会选择将有限的动力因子优先蕴含在产品本身中,故δg=1。不仅g类供应链会这样做,如果b类供应链的mb≤m′p,b类供应链也会采取同样的做法,否则己方产品的消费者剩余没有达到最大,所以双方博弈的结果是(δg=1,δb=1)。此时:

ψ*g-ψ*b=N·3ε′vmg+4cb-4cg6(13)

令ψ*g-ψ*b>0,可得4(cg-cb)3ε′v

当4(cg-cb)3ε′v

情况(b):当mg>m′p,即供应链的动力因子高于产品蕴含的社会责任上限时,且12

ψ*g-ψ*b=N·2ε′vδgmg+ε′vmg+4cb-4cg6>N·2ε′vmg+4cb-4cg6(14)

令ψ*g-ψ*b>0,可得mg>2(cg-cb)ε′v。即当mg>2(cg-cb)ε′v时,g类供应链获得的利润同样超过了b类供应链。由于mg>2(cg-cb)ε′v>4(cg-cb)3ε′v,可以看出与情况(a)相比,g类供应链获得高于b类供应链利润的难度增加了。但是,由于随着mg-m′p的增大,从政府的激励行为中得到的社会绩效会增加,以弥补其社会责任投入甚至继续盈利。

设两类供应链的利润差额ψ=ψ*g-ψ*b,将情况(a)和情况(b)中的ψ分别设为ψ1和ψ2,动力因子mg分别设为m1和m2, 当ψ1=ψ2时:

N·3ε′vm1+4c0-4(c0+tm1)6=

N·2ε′vδgm2+ε′vm2+4c0-4(c0+tm2)6

(3ε′v-4t)m1=(2ε′vδg+ε′v-4t)m2

由δg2ε′vδg+ε′v-4t,则m2>m1,即履行社会责任较好的供应链在情况(b)中的动力因子大于情况(a)中的动力因子。

结论2:当履行社会责任较好供应链的动力因子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获得高于社会责任履行较差供应链的利润的难度增加,且若想获得同样的利润差额,履行社会责任较好的供应链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较之前更高。

可见,供应链不可以随意制定履行社会责任的策略,而是应该注意当mg增加时产品单位成本cg的增加速度,如果把握不当(比如当mg≤4(cg-cb)3ε′v时),供应链不仅不会获得利润优势,甚至可能会落后于对手。

4 社会绩效

4.1 社会绩效信任模型

4.1.1 社会绩效定义

供应链履行社会责任不仅可以获得经济绩效,而且能获得产品利润之外的社会绩效,即政策照顾、政府补贴、政府的正面宣传效应等激励行为带给供应链的利益,令其为S。政府通常是作为消费者利益的人,监督和激励供应链履行社会责任,在供应链与政府就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的博弈过程中,供应链希望从政府激励行为中获得社会绩效,而政府希望加强供应链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动力,提高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给政府、社会和消费者带来长远利益。

4.1.2 供应链与政府的信任关系

供应链通过履行社会责任从政府行为中获得社会绩效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供应链取得政府信任的过程,信任程度越高,政府行为带给供应链的社会绩效越大。根据Dyer和 Chu[14]关于信任的定义,采取以被信任方为基础的可信度模型,且将可信度R(R>0)分解为能力、诚信和善意三个指标。为了研究方便,此处将三个指标作如下简化:

(1)政府、消费者和社会对于社会责任履行的程度存在期望目标,供应链完成该期望目标的能力主要取决于投入到社会责任中金钱的数目,而投入金钱的数目是与动力因子m高度相关的,故能力指标用供应链履行社会责任的行为释放出来的动力因子m表示。

(2)与信任相对,可能出现供应链欺骗政府的情况。因为供应链追逐的根本是商业利益,所以在接受政府监督的过程中可能会向政府传达错误信息,将真实动力因子m夸大为mf(m

向政府传递真实信息的概率为h,传递错误信息的概率为(1-h),政府识别出错误信息的概率为λ(0

(3)供应链企业的领导者并不是完全为了商业利益而履行社会责任的,可能还包括了发自内心的社会责任感,这促使一些供应链可以在回报不明显(利润差额ψ很小)的情况下与政府达成明确的或不明确的协议,以使消费者—供应链—政府的社会责任环形关系长远维持下去,既为供应链赚取利益,又造福社会。所以,善意指标用供应链在与政府协商过程中展现出的善意度l(0

能力、诚信、善意等三个指标共同构成了供应链的可信度R,假设供应链的可信度:

R=R′-θm-αgh-βl-γ(15)

其中R′表示可信度的上限,θ、α、β、γ均为正常数,α、β、γ越大,分别表示能力、诚信、善意对可信度的影响就越小。政府根据供应链可信度R的不同,采取不同程度的激励行为,由此带给供应链的社会绩效S=i·R,i表示可信度价值系数。

4.2 模型求解

先探讨如何确定惩罚系数Q的最小值。假设S1、S2、S3为以下三种情况下获得的社会绩效,供应链传递真实信息的概率为h,此时S1=i(R′-θm-αgh-βl-γ);传递错误信息而不被识破的概率为1-h(1-λ),此时S2=i(R′-θm-αfh-βl-γ);传递错误信息并被识破的概率为λ1-h,此时S3=-Q(mf-mg)。设传递真实信息和传递错误信息两种情况下的期望绩效分别为E1、E2,E1=hS1,E2=1-h1-λS2-λQ1-h(mf-mg)。令E1>E2,可得:

Q>i·1-h1-λR′-θm-αfh-βl-γ-h(R′-θm-αgh-βl-γ)λ1-h(mf-mg)

(16)

当Q满足式(16)的范围时,履行社会责任较好的供应链可获得更大的期望绩效并将采取诚信行为。

政府要想激励供应链履行社会责任,必须合理确定可信度价值系数i的值。此时:

ψ=ψ*g-ψ*b+S1=N·(2ε′vδgmg+ε′vmg+4cb-4cg)6+i(R′-θm-αgh-βl-γ)

令ψ>0,得出:

i>N(4tmg-2ε′vδgmg-ε′vmg)6(R′-θm-αgh-βl-γ)(17)

当2ε′vδgmg+ε′vmg+4cb-4cg≥0时,必有ψ>0。无论政府的行为给供应链带来了多大的社会绩效,供应链必定会履行社会责任。即使2ε′vδgmg+ε′vmg+4cb-4cgN(4tmg-2ε′vδgmg-ε′vmg)6(R′-θm-αgh-βl-γ),就能保证供应链同样会履行社会责任。

然而,政府不会仅仅满足于供应链会履行社会责任这一目标,还期望通过激励方式促使供应链提高现有动力因子mg,以便为社会及消费者带来更大的福祉。令ψ对mg求一阶导数,并令其导数大于0:

dψdmg=N·(2ε′vδg+ε′v-4t)6+iθαm-α-1gh-βl-γ>0(18)

求得:

i>Nmα+1ghβlγ(4t-2ε′vδg-ε′v)6θα(19)

当i>Nmα+1ghβlγ(4t-2ε′vδg-ε′v)6θα时,为了获得更大的利润差值ψ,供应链有足够动力继续提高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

接下来比较式(17)与式(19)范围的大小。

设[HT9.5,8.5]A=N4tmg-2ε′vδgmg-ε′vmg6R′-θm-αgh-βl-γ-Nmα+1ghβlγ4t-2ε′vδg-ε′v6θα=Nmα+1ghβlγ(4t-2ε′vδg-ε′v)6·θα-(R′mαghβlγ-θ)(R′mαghβlγ-θ)θα

(20)

由式(15)关于可信度的定义可知R=R′-θm-αgh-βl-γ>0,故R′mαghβlγ-θ>0,A的正负号由(4t-2ε′vδg-ε′v)(θα+θ-R′mαghβlγ)的正负号决定。

结论3:当供应链的社会责任动力因子、成本增长系数以及可信度价值系数满足如下的限制条件时,供应链不仅有足够的动力履行社会责任,而且愿意不断提高社会责任履行程度。

当t=2ε′vδg+ε′v4、mg=(θα+θR′hβlγ)1α时,式(17)与式(19)等价;

当t>2ε′vδg+ε′v4、mg0,此时i的取值范围是i>N(4tmg-2ε′vδgmg-ε′vmg)6(R′-θm-αgh-βl-γ);

当t>2ε′vδg+ε′v4、mg>(θα+θR′hβlγ)1α或t

[HJ1.35mm]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若可信度价值系数i只满足式(17),虽然供应链有动力履行社会责任,但不一定愿意继续提高社会责任履行程度;若只满足式(19),虽然继续提高社会责任履行程度会带来更大的利润差额(ψ增加),[JP3]但是该利润差额仍可能为负(ψ

5 结束语

当今供应链履行社会责任的意识还很单薄,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履行社会责任需要高额的成本投入,但产生的回报却不明显且具有长期性,因此部分目光短浅的供应链不愿意履行社会责任,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关键是让政府采取合理的激励措施,增加供应链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动力。

本文利用经济学概念对消费者偏好进行了细分并引入社会责任动力因子,建立了基于消费者偏好的供应链社会责任模型,从履行社会责任不同的供应链之间的利润差额角度出发,分析了供应链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动力和政府激励方式,结果表明:(1)履行社会责任较好和较差的供应链为了最大化自己的利润,前者对产品的最佳定价高于后者;(2)当履行社会责任较好供应链的动力因子增加到一定程度后,获得高于社会责任履行较差供应链的利润的难度增加,且若想获得同样的利润差额,履行社会责任较好的供应链需要付出的努力程度较之前更高;(3)当供应链的社会责任动力因子、成本增长系数以及可信度价值系数满足一定限制条件时,供应链不仅有足够的动力履行社会责任,而且愿意不断提高社会责任履行程度。

结论(3)的得出是建立在供应链采取诚信做法的基础上,为了确保供应链传递真实信息,政府设置合理的欺骗惩罚系数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政府还可以实行“社会实施”。社会实施就是通过建立信息中心,将供应链的欺骗行为信息向行业内其他供应链进行公布,其他供应链为了与有欺骗行为的供应链划清界限,会拒绝一切与其可能的合作,最终将其排挤出行业。同时,社会实施带来的压力将会促使其他供应链采取诚信的做法。

需要指出的是,本研究是建立在市场双寡头垄断的假设基础之上的,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多个竞争者的情况,将该因素考虑进模型当中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Sethi S P.Dimensions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1975,17(3):58-64.

[2]Carrol A B.A Three Dimensional Conceptual Model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79,4(4):497-505.

[3]Carrol A B.The Pyrami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Toward the Moral Manage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akeholders[J].Business Horizons,1991,34(4):39-48.

[4]郭红玲.国外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财务绩效关联性研究综述[J].生态经济,2006(4):82-86.

[5]蔡宁,李建升,李巍.实现企业社会责任:机制构建及其作用分析[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38(4):128-135.

[6]李松林,智红霞.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驱动力内容与方式[J].财会研究,2008(21):65-67.

[7]鞠芳辉,谢子远,宝贡敏.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基于消费者选择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 2005(9):91-98.

[8]郭春香,李旭升,郭耀煌.社会责任环境下供应链的协作与利润分享策略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11,25(2):103-108.

[9]Lynes J K,Andrachuk M.Motivations for Corporate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A Case Study of Scandinavian Airline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2008,14(4):377-390.

[10]Linthicum C,Reitenga AL,Manuel J.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Corporate Reputation:The Case of the Arthur Andersen Enron Audit failur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10,29(2):160-176.

[11]Ciliberti F,Pontrandolfo P,Scozzi B.Logistics Social Responsibility:Standard Adoption and Practices in Italian Companies[J].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2008,113(1):88-106.

[12]孟炯,唐小我,倪得兵.制销供应链安全责任的消费者驱动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9,17(2):52-58.

第3篇: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范文

企业身在供应与采购的链条之中,这一特性决定了这条供应链上的各个环节在生产和经营上相互影响,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同样如此。前段时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就清晰无碍地表明,一家企业要对社会负责,仅管好企业范围内的事务还不够,还需要将影响力拓展到供应链之中,甚至其最末梢。

因此,企业在研究和践行社会责任的时候,必须要有供应链的思维,要把各利益相关方的相互影响考虑进来,政府和公民社会的力量也不可忽视。

先天不足:供应链失衡的结构关系

为了更好地说明供应链的思维模式,我们在此只讨论劳工权益这一社会责任的核心内容,并把供应链简化为“工人――供应商――采购商”三个环节。

在采购商主导的供应链中,三个环节的议价和谈判能力,从采购商到工人是一个逐渐递减的过程。采购商一般是跨国企业,市场份额大、竞争对手少,市场格局颇似经济学教科书上的“寡头垄断”;供应商则有千千万万,规模小、进入门槛低,市场格局颇似理想上的“完全竞争”;而工人则以亿计,底层工人技术含量低、相互替代性高,很大程度上更像是“过度供给”。为了获得订单,供应商与供应商竞争,为了获得工作,工人与工人竞争,市场的均衡状态,必然是供应商产品价格低廉,劳工收入水平低下。此处的劳工收入既包括工资、奖金等显性收入,也包括工作条件、尊严等隐性收入。

这样的供应链结构决定了工人的弱势地位,也进而决定了仅在供应链条内寻找办法,不能真正解决工人的问题。因为它把改善劳工状况的责任交给了采购商,而把供应商当作了假想敌和整改对象。虽然经过若干年持续的消费者运动,采购商和供应商都承受了不小的压力,但最终也只能落得勉强为之、左右为难的境地。

同理,员工参与、MSI(多方利益相关者倡议组织)、申诉机制和集体谈判的方案,也因囿于供应链范围之内,不能改善供应链的结构对比关系,最终大志难得伸展。

员工参与分为两种方式:其一,在短期的社会责任项目中吸纳一定比例的工人参加;其二,在企业内部建立工人意见表达的常规渠道。短期项目主要是指在工作场所内开展的项目,其前提条件是供应商同意进入,因此工人参与什么、如何参与,都只能在供应商允许的范围之内。这大大限制了工人参与的实质效果。而企业内部的常规渠道,如意见箱、合理化建议制度等等,出口外贸企业的操作实践已经证明它们难以持久,工人的建议更难以落实。

MSI的设想是把采购商、供应商、工人、工会和非政府组织等工人代表组织邀集在一起,通过沟通和协商等方式,寻找多方满意的解决办法。然而MSI的协调成本很高,在失衡的供应链关系中寻求平衡并非易事,而且必然意味着过多的妥协。2006年,香港9家NGO联合撰文批评了道德贸易运动(ETI)的一个MSI项目,其中就提到了多方组织很难形成共识、沟通欠佳、决策缓慢、企业承诺不足、监督与实施不力等问题。

社会管制:由外而内改善供应链结构关系

当然,我们绝不是要把企业社会责任的供应链思维一棍子打死。同样,上文也并不是说这些方案都毫无用处,不足为取。只是因为,改善劳工状况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靠一方力量、一种方案无法解决之。最终的解决之道,需要打破现有供应链的权利对比结构,使供应商和工人都享有适当的议价能力。虽然这非一日之功,但也并非不可为。为此,我们需要到供应链之外寻找解决之道。

答案就是社会管制,即政府综合应用政策、法律、法规等手段规范企业的社会行为。

供应链关系失衡、工人处境不佳,社会管制既可能改善也可能加剧这一趋势。举例来讲,一家服装企业,为了提高利润水平,往“好”的方向走,它可以引进新的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往“坏”的方向走,它可以降低工作场所条件标准,不管不顾环境污染,从而把成本尽量转移给员工和社会。“好”的方向意味着硬件和软件的双向投资,“坏”的方向则可能带来惩罚。如果社会管制不能有效约束和规范不良行为,企业就会竞相选择后者,从而出现“劣币驱良币”的现象。很多发展中国家为了赢得GDP的数字增长,纵容企业把成本外部化,为此不但付出了严重的社会和环境代价,企业也难以培养长久的竞争力。而如果社会管制在企业与社会之间能够做到公平公正,就能引导企业往提高技术、改善管理、善待员工的方向发展,并从长远上逐步改善供应链的结构关系。

柬埔寨同我国类似,也是服装出口大国。在过去若干年中,企业社会责任运动同样开展得如火如荼。与我国的境遇不同,柬埔寨工人状况的改善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而中国则仍然进展缓慢。这其中很大的区别就是政府扮演的角色。柬埔寨政府非常积极地推动了劳工的结社自由,而这恰恰是劳工权益中最重要的一条。由于政府积极维护工人的自由与权利,使得企业社会责任的功效真正得到了发挥。

中国近年来也非常重视劳工条件,推出了新的《劳动合同法》,现在很多地方也在积极推行“集体谈判”,据称已经使得工人的工资上涨15%。然而有关劳动合同法的争议不断,政府在劳资双方的立场上游移不定。一切由政府包办,由政府充当各方利益的综合代言人,必然会面临平衡的困难。合理的方式应该是同时给予企业和工人各自的权利和自由,并由各自的代言人行使各自的权利和主张,协商、谈判、形成最终方案,在整个过程中,政府承担中性的仲裁人的角色。

政府的角色应该是中立和中性的。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已经赋予了企业经济活动的权利,而现在到了为公民社会赋权的时候了。一个中性的、不偏袒的政府,不会陷入左右平衡的困难之中。近些年来,有人担心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办社会,这不是走改革前的老路吗?实际上,在赋权的思路上,企业社会责任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全局思想是完全并行不悖的。

长期以来,劳工NGO在中国发展艰难,这也使得劳工权益保护缺少一个重要的主体。NGO可以在劳工生计、精神和文化生活方面发挥很好的补充作用,也能够协助处理工人申诉,维护工人合法权益。实际上,劳工NGO更可能是劳资矛盾的协调者和缓冲剂。

综上所述,供应链责任问题是个更为系统的问题,非某一家组织、某一种模式可以解决。企业社会责任的供应链思维,也要求我们去寻找一个更为系统的解决方案,这个方案不仅包括企业承诺并执行企业社会责任,在整个供应链中,采购商、供应商在审核、培训、对话中更加积极的配合和改进,而且还包括政府通过系列政策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治理环境,促进产业和企业转型,保障工人代表组织和公民社会的监督权利和运行空间。

第4篇: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协同;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多元治理机制;食品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追溯机制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3)04-0051-05

一、引言

近年来,重大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尽管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着不少难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监管、法律规制、社会监督等多元治理机制不能有效的协同,从而不能从根源上解决食品供应链的质量控制。一般来说,食品供应链是由食用农产品生产者(农户)、食用农产品采购和食品加工企业、食用农产品分销商和食品零售企业、物流配送以及最终消费者等构成的,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跨行业、跨地区的一个网状体系结构。在食品供应链某个环节发生的问题,很容易扩散到整个市场。另外,就目前食品安全监管现状来看,政府监管未能深入到食品供应链的重要节点,因此效率不高。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探讨将供应链管理的思想运用到食品质量安全保障的工作中,通过构建完整可控的食品供应链体系,降低交易成本和外部监管成本,满足消费者不断提高的食品质量要求,保障消费者的安全与健康。例如,张文敏(2007)分析了食品供应链各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构建在食品供应链中的安全采购体系、冷链物流体系和可追溯体系来保障食品安全。张煜、汪寿阳(2010)基于供应链思想提出了包含追溯性、透明性、检测性、时效性和信任性五个要素在内的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模型框架。近年来,运用供应链协同思想探讨农产品供应链质量控制也有所涉及。从政府管理角度研究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多从借鉴国外经验入手,探讨食品安全监管的制度内容,例如建立食品安全认证体系(特别是HAPCC体系的运用)、推行食品认证标志以及食品安全政策的制定(包括信誉机制的建立、行政立法手段等)。据此提出了一些对策,例如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应包括:法律法规体系、质量标准体系、质量认证体系、检验检测体系、监督管理体系、信息披露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和构筑现代物流体系(周建华等,2005)。

但是当前的研究把政府管理和企业供应链管理行为割裂开来,使得政府管理停留在表面,不能解决企业或农户的失信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谭立群(2012)提出构建政府监管与食用农产品供应链各参与者质量安全保障措施相协调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模型,初步涉及把供应链协同思想运用到政府监管和食品企业的供应链管理中,把政府的监管、扶持、惩罚和信用管理的措施深入到供应链各环节,但未能更深入地探讨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是使食品安全监管能够长期、持续、稳定并全面地发挥效力的内在机制,其突出特点是具有长期性、持续性、稳定性和全效性。在监管过程中,涉及食品供应链的生产、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由相应的诱导机制(进而改善供应链组织模式和利益分配)、风险预警机制、信用管理机制、追溯机制与惩罚机制等共同构成的制度化方法。本研究将运用供应链协同思想,着眼于供应链关键环节,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建立基于供应链协同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继而探讨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如何深入供应链,抓住管理要点,形成监管的全覆盖,进而建立食品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

二、创新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立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一)创新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建立与供应链协同的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1. 当前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弊端

当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是以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在供应链体系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的综合协调,质监、工商和食品药品监督部门分别对食品生产、流通和消费进行监督管理。在纵向体系上,中央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地方则有地方政府统一负责本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但是,这一监管模式没有摆脱多部门联合监管和按品种监管的局限,也不能有效地控制食品安全风险,未能形成长效监管机制。

第一,食品供应链是一个网状的供应链结构,上下游传导性强,一个环节发生安全问题会迅速传导到下一个环节乃至整个供应链。这使得安全问题环环相扣,无法割裂,这就要求食品安全监管的无缝衔接。但是分段式管理人为地割裂了供应链环节,容易导致各监管部门的权责不清,平时监管形同虚设,出了问题一哄而上,严重影响了监管的绩效。

第二,品种监管顾此失彼、缺乏相应标准、制度不明确等,不利于相关监管法律的贯彻执行。食品生产的复杂性使得食品安全问题难以防范,难以做到事前监管,往往是顾此失彼,疲于应付;食品品种监管标准、制度不明确,导致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企业法律意识淡薄、道德观念缺乏,从而引起食品安全问题,比如农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剂使用、过期变质食品回炉等。这也是影响食品安全监管绩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三,协调监管体系组织散乱,各部门之间协调联动机制缺乏,加上部门间的条块分割导致的部门利益泛滥,遇到好处一哄而上,发生问题互相推诿,导致了协调和管理的虚化,从而导致监管的效率低下。

2. 影响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有效运行的因素——供应链协同角度的分析

食品安全监管要着眼于食品供应链安全风险,这种风险主要体现在食品供应链中的生产、流通中的质量安全、食品安全法律、食品企业合作、企业利益损失等方面。不难看出,当前政府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应该是政府规制、监管和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控制的有效协同。因此,运用食品供应链管理的系统集成思想,分析和把握供应链中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内在机理,进而控制发生安全问题的重要节点,有助于食品安全监管位置前移,做到有效预警,大大提高监管效率,从而有效避免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第一,食品供应链中生产、流通中的质量安全主要是生产流通过程中受环境影响和利益驱使导致的污染、农药化肥兽药的滥用、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流通过程中的二次污染和变质等影响食品消费的安全问题。在供应链中,如果各参与者不能有效协同,有一个环节发生质量安全问题,很快会传导到整个供应链,从而发生质量安全事故。

第二,食品安全法律风险是道德和法律层面的风险,多是由于缺乏法律意识或缺乏相应立法、道德观念缺失和企业缺失社会责任、监管制度不健全和质量标准不明确而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问题也多发生在食品供应链各环节,因此政府管理应该与供应链各环节有效协同,从宏观角度通过法律法规、标准、监管措施等强制性的规制来加以控制,进而实现食品安全这一公共责任。

第三,在食品供应链中,信息不对称对食品质量安全和协同质量控制产生很大的影响,形成食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不对称是制约食品安全良性发展的最关键因素。在整个供应链的各个节点衔接过程中都存在信息不对称,进而发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主要原因有:(1)食品供应链成员的获利和生存对信息不对称的依赖: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成员都想尽量地多获得信息,同时想方设法使对方(其他成员)少获得信息从而产生道德风险,抑制信息共享的意愿占主导地位。(2)并不是所有参与信息共享的成员都能获得等同的利益,刚开始时,核心企业(发起者)获得利益较大,非核心成员在信息共享上缺乏真正的主动性。(3)信息安全因素:一些成员由于对方在信息安全方面做得不好而蒙受了损失,因而对信息共享产生了畏惧心理,这是构成信息共享障碍的又一个因素。因此,保障食品供应链质量协同控制的有效方法是完善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使供应链有效协同。

第四,食品供应链中利益分配机制对供应链协调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各参与者的联盟关系。供应链的稳定性影响食品安全生产的长效性,合作关系对质量安全管理存在直接正向影响,稳定的合作关系取决于合作各方所取得的利益是否公平合理。科学合理的收益分配机制是保障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的重要方面。这是因为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取决于供应链的的稳定性和运行水平,在食用农产品供应链利润水平一定的情况下,利益分配规则是决定各企业收入大小的因素,进而决定它们的努力程度和能力水平,进一步会影响在多次合作中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只要供应链上一期的实际收入不低于最优收入水平,各节点企业均会选择最优的努力程度,这正是食品供应链企业战略合作关系的形成机制(郭丽华、张明玉,2006)。食品供应链战略联盟关系的稳定会对质量安全水平产生积极的作用。

建立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就是要创新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以食品供应链协同为基础,创立一个有控制力、协同能力的多元开放共生系统,建立有效的供应链制度安排,以食品安全为目标,把供应链自身协同、政府和社会力量的参与有效的结合起来。

(二)着眼于长效监管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模型

1. 基于质量安全的食品供应链协同机制

政府参与监管的食品供应链体系是一个由农户、加工企业、流通企业、政府、社会力量(例如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元共生的开放系统,各参与方不是简单的组合,而是通过一种自组织实现多赢的过程。因此,从供应链协同角度探讨建立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和一定的创新价值。

由农户和企业组成食品供应链,是这个食品供应链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子系统中的企业与农户的供应链协同是以建立和谐共生关系为核心,以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实现共同进化为取向而进行的互补、协作、增值和互惠共生活动。供应链协同的内在动因是企业与农户共同适应、共同激发、共同合作、共同进化。这四大驱动因素可以具体化为利益共享、资产专用性、依赖程度、接触频率、相互信任、理念融合(质量安全意识、合作意识等)、信息共享、知识共享等因素,这些因素是企业与农户围绕质量协同而催生出的因素,这些因素所体现出的激励性、互补性、组织性和互动性影响甚至决定着协同双方的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流,最终转变为确保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以及响应市场需求的能力。

在政府和社会力量参与的食品供应链体系中,政府主要职能是建立监管和服务平台,以易发生问题的供应链环节为切入点,通过政府监管和法律规制,做到有的放矢,事前监管,避免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发生或扩大;建立多元服务体系,例如信息共享平台、物流体系建设等,加强供应链的协同。社会力量的参与主要体现在金融支持体系和农作物保险体系的建设等方面,其作用是充分发挥供应链自身的协同作用,促进社会资源整合和整个食品供应链共生系统的优化。

2. 基于供应链协同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基于供应链协同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如图1所示。其特点是:全程监管、协同联动、监管追溯、惩罚和扶持服务相结合、全社会参与。

第一,这是一个全程监管体系。首先做到“无缝联接”,重视食品安全的全程监管,从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向供应链两端尽可能延伸,构成“无缝联结”的监管体系,避免食品安全风险在供应链上传导;其次是精细化监管,各监管部门深入到供应链关键环节进行监管。

第二,基于协同思想,实现联动监管,以协调专业分工和共同合作、分段监管和全程治理、单独负责与共同保障的联动关系。依靠供应链各环节的自身协同,上下游直接相互协同,每一个环节对上一个环节的风险高度重视,避免安全风险的发生或把安全风险扼杀在摇篮之中。

第三,食品安全事故的可追溯,不仅可以追溯企业生产销售的责任,也可明确追溯监管部门的责任。

第四,发挥政府在市场建设、金融支持、农业保险、信息平台建设、物流体系建设方面的主导作用,突出政府的服务功能,保护农产品生产者和其他中小成员的利益,避免因利益产生道德风险而发生的食品安全问题。

三、河北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的建设与运行管理

(一)河北省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河北省食品安全监管组织机构明确,地方性行政法规逐步规范,信息体系建设日臻完善,检验检测体系逐步成熟,基本上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特别是2011年省政府印发《河北省食品安全全程监管机制》等六个文件,健全和落实全程监管、风险预警、企业自律、社会监督、应急处置、责任追究等六项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但从运行的效果上来看,并不十分理想。

第一,分段式监管体制效率低,极易出现监管空白。尽管从2011年省政府发文健全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把监管体系从省市县三级向乡镇(街道办事处)延伸,但无法从根本上消除不同部门之间因为利益而产生的抢着管和无利而出现不作为进而产生的监管空白。要想真正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无缝隙监管,就要把握食品供应链的关键环节,真正做到监管沿着供应链延伸。

第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滞后。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包括法律法规体系、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认证体系、技术支撑体系、信息服务体系、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监督体系等,各体系之间相互协调、有机衔接,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才能提高食品监管效率。河北省目前在食品监管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法律法规不健全;标准体系建设落后;检验检测水平低;认证体系发展缓慢,企业积极性差;农业和食品技术水平低、科研投入少;信息平台建设滞后;企业普遍缺乏社会责任的相关认证等。建设完整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是一项任重道远的长期工作。

第三,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快。当前“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模式,要求监管标准明确,制度明晰,否则,不利于食品安全法的贯彻执行。河北省地方食品标准很少,食品加工企业采标率低(只有49%,而日本采标率在90%以上);标准修订不及时,不能追踪农产品和食品生产、加工的最新技术导致的标准空白或检测方法标准空白等现象普遍存在。

第四,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与评估体系建设不足。预警分析与评估体系缺乏科学性,例如没有广泛地应用危险性评估技术(特别是对化学性和生物性危害的暴露评估和定量危险性评估)。另外,整个评估体系机构设置不合理,不能起到“事前管理”的效果。当前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由卫生行政部门完成的,但是涉及农产品生产的农药、肥料、生长调节剂、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等的安全性评估,食品安全评估只是参与,不能起主导作用。

第五,信息体系建设滞后,没有形成全省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平台。目前河北省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平台以河北食品安全网为主,单从其网站可以看出,该网只是一个信息传播的平台,把政策法规、管理动态、相关标准进行及时公布。在食品安全预警、食品安全生产与供应链管理的衔接方面还属于空白。信息体系建设的“片段化”不能把其他涉及食品安全生产和流通的平台统一起来,影响了食品安全信息追溯体系的建设。

第六,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乏力,食品供应链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供应链各主体在合作过程中都过多地关注自身的利益得失,很少从整体角度来考虑供应链社会责任问题。这些过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往往与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发生冲突,降低了这种合作的效率,从而导致整个流通链条的断裂,三鹿事件的发生就是明证。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但是,当前在农业和食品加工业方面的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证、规范等方面尚属空白。

(二)基于供应链协同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设

建立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应该以供应链协同为目标,从完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入手,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共同参与、协同、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运行机制。

第一,要改善供应链组织结构,使参与供应链的各节点企业和政府监管部分的协同管理更方便。食品供应链自身组织结构的改善是为了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信息沟通更方便,政府监管更到位。可根据不同产品供应链的具体情况改善组织结构。例如,深加工食品的供应链组织模式应采用“农户+合作社+生产企业”的组织模式,农超对接宜采用“农户+合作社+零售企业”等垂直一体化组织模式,初级食用农产品的流通宜采用“农户+合作社+产地批发市场”的组织模式。这些组织结构节点清晰,易于政府参与供应链协同。政府还能通过对合作社等中介组织的引导、扶持对供应链的协同进行质量监管。

第二,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补偿机制。在供应链的协同过程中,因为要着眼于食品质量安全,必有一部分节点企业为保障整体利益的获得而增加自身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就有必要建立一种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对这部分受损的节点企业给予一定的补偿。这种补偿来自从供应链系统优化中获益较大的那些节点企业,而补偿的比例应当有一个量化的取值范围。只有通过建立精确的、可以量化的利益分配机制,才能使各节点企业协调一致,增强供应链的凝聚力。

第三,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首先,要完善评价标准和相关体系,如HACCP体系的应用。其次,通过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平台实施跟踪监测,获得食品相关数据和信息。在每一环节获得的有效的食品数据和信息都将作为数据和信息源输入到预警分析系统中进行安全危机的分析。再次,通过科学的预警分析模型开展预警工作,如利用“危险性评估”模型进行分析。最后,根据预警分析结构进行预警应对。

第四,建立完善追溯机制和惩罚机制。依托食品安全信息网络平台,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以EAN.UCC(全球统一标识)系统为支撑,建立双向追溯机制是供应链协同管理对食品安全保障的最直接贡献。采用射频技术(RFID)进行食品跟踪与追溯,要求在食品供应链中的每一个加工点,不仅要对自己加工成的产品进行标识,还要采集所加工的食品原料上已有的标识信息,并将其全部信息标识在加工成的产品上,以备下一个加工者或消费者使用,从而形成环环相扣的链条,使食品供应链完全透明化。惩罚机制既包括供应链成员对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节点企业的惩罚(例如退出),也包括政府监管的过程中对发生食品安全问题企业的惩罚。只有建立可追溯机制,惩罚才能有的放矢。

第五,加强食品供应链社会责任建设,建立社会责任认证体系,推动企业加强社会责任。在有效市场激励明显不足的环境中,要求企业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将显得有些牵强和极不现实。这种情况下,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干预就是必要且必须的。供应链社会责任是供应链范围内所有节点遵守并履行社会责任的整体行动。只有各节点间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促进、共同承担的长期合作关系,才有可能获得持续的良好的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绩效。政府在完善法律法规等社会规制规范供应链各主体社会责任行为的前提下,要推动农产品和食品供应链企业的社会责任认证,通过合理的激励措施(例如认证费用补贴、政府采购优先等)推动企业主动认证。

(三)基于供应链协同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的运行管理

1. 建立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协同监管系统

基于供应链协同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实现宏观管理和微观参与的结合,一方面需要法律法规、标准、监管措施等强制性的规制来加以控制,另一方面也需要利益分配、竞争关系、道德约束、社会监督等非强制性的引导。因此,利用复杂自适应系统思想,建立一个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协同系统,能够使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高效运行,提高监管效率。

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协同系统需要实现三个功能:(1)系统的自学习能力、环境适应能力,要保证自动地把握监管热点和追踪科技前沿;(2)能够进行食品质量安全的风险预警;(3)具有对已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的决策、安全监控能力。系统根据经验寻找主要影响改变自身结构和行为方式的因素,在与环境反复交流过程中“学习”或“积累经验”,建立系统演变或进化的主动反应机制和自适应模型。

2. 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协同监管系统框架

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协同监管系统应该依托食品安全信息平台建设,把供应链协同技术和方法融入到信息平台建设中,综合应用供应链信息共享、契约与激励机制、利益分配机制、惩罚机制、集体学习等协调机制,以供应链中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识别评估、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行政措施等作为决策支持系统,从宏观规制和微观控制等各方面发挥供应链在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协同作用。该系统包括两个子系统:食品质量安全日常管理系统和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系统。由于对安全问题响应时间的要求和风险控制要求的不同,这两套子系统需要有独立的管理模式和结构(系统理论框架见图2)。

3. 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协同监管系统的实施与运行

该系统利用了多主体(Multi-Agent)的自适应供应链系统模型、框架和数据传递机制等研究成果。Agent是可以在不同计算机平台进行通信的具有分布性、自治性、智能性及学习能力的软件实体。系统将供应链食品安全预警、协商、控制、追溯、召回和动态适应等功能集中到一起,通过协调系统中不同类型的Agent来执行这些功能,从而解决多层次、多对象之间的食品安全协同问题。整个基于该系统的信息平台可以实现食品安全信息共享、风险预警、沟通协调、双向追溯等功能,进而实现全程监管、协同联动的监管目标,建立食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

四、结论

本研究表明,要建立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必须要创新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创建一个以食品供应链协同质量控制、政府规制与社会力量参与的开放共生系统。本文以此为基础提出了着眼于长效监管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模型,此模型的特点是全程监管、协同联动、监管追溯、惩罚和扶持服务相结合、全社会参与。在分析河北省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的基础上,对基于供应链协同的食品质量安全监管长效机制建设提出相应的建议措施,并根据多主体(Multi-Agent)的自适应供应链系统模型、框架和数据传递机制等研究成果,提出了建立食品质量安全供应链协同监管系统以及系统的实施和运行的具体对策。

参考文献:

[1]张文敏.食品供应链中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7.

[2]张煜,汪寿阳.食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模式研究[J].管理评论,2010,(10):67-74.

[3]赵源,唐建生.食品安全危机中公众风险认知和信息需求调查分析[J].现代财经,2012,(6):61-70.

[4]周建华,周正祥.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J].特区经济,2005,(3).

[5]谭立群.河北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2,(4):71-76.

[6]郭丽华,张明玉.基于利润分配机制的农产品供应链分析[J].物流技术,2006,(6):47-49.

[7]代文彬,慕静.面向食品安全的食品供应链透明研究[J].贵州社会科学,2013,(4):155-159.

[8]杨山峰,李瑞雪.基于食品供应链的食品安全保障机制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09,(8):291-294.

第5篇: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范文

【关键词】食品企业;企业社会责任;食品安全

一、食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特殊性

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为改善利益相关者的生活质量而贡献于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承诺,要求企业在创造利润、对股东利益负责的同时,还要承担对员工、社会和环境的社会责任,努力使社会不遭受自己的运营活动、产品及服务的消极影响。食品企业社会责任最核心部分应该是为顾客提供安全的食品,这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关系到政府和国家的形象,已经成为了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食品企业常抓不懈的工作。

二、我国食品企业社会责任缺失的原因

(1)地方政府与企业间存在密切的利益关系。我国地方政府与企业间存在密切的利益关系,地方政府因经济利益诱惑而放松对企业的监督和管制。我国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依赖与企业生产的增长,在我国目前的税收分配体制下,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绝大部分来源于当地企业的纳税额。地方政府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总是要维护和推动企业生产增长。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与雇主达成妥协或合谋,劳工权益则成为被牺牲的一方,雇主得以过度攫取绝对剩余价值。(2)部分食品企业对履行社会责任的价值认识不够。企业作为社会治理领域的一个经济实体,部分企业认为经济价值观是行为决策的唯一因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从短期来看,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成本的增加,但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加顾客的忠诚度。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在某种程度上如同做广告或其他公共策略,从而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赢利的目的。(3)我国缺少“本土化”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所谓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就是特指企业管理主体,在各种重复性管理活动过程中,针对企业行为涉及社会领域产生的(现实的或潜在的)影响或后果,所形成的共同认识及建立在这些共同认识基础之上做出的相关规定。在我国,目前仍没有自己“本土化”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目前国际上用的较多的SA8000标准,即社会责任国际标准(Social AccountabiHty8000,简称SA8000标准)。这一标准是发达国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并在国际贸易中用来要求发展中国家的企业也要遵守的一个标准。但发展中国家有自己特殊的国情,我们应该尽快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本土化”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

三、我国食品企业社会责任体系的构建对策

(1)重视供应链每个环节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从前几年发生的苏丹红事件,到近期发生的瘦肉精、染色馒头事件,均涉及知名企业。尽管从事件的调查结果看,问题主要都发生在上游供应商环节,但对这些企业的品牌都造成了巨大伤害。食品企业必须通过对供应链进行管理和风险控制来避免供应链的风险延伸到企业,食品企业不仅要做好企业内的社会责任,也要控制整个供应链的社会责任的履行,将供应链责任管理作为食品企业战略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严格监控产品质量,保证食品安全。产品质量是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之本,对于社会公众、消费者来讲,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依此为产品安全责任、环境保护责任、公众安全责任、依法纳税责任、公益事业责任等内容,而生产出质量可靠、安全有保障的产品是他们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最基本要求。企业必须意识到只有真正地为顾客服务,对消费者负责,才能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3)端正食品企业的发展理念。某些企业不择手段地追求利润最大化,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盲目扩张、不注重产品质量,导致市场恶性竞争。社会是企业的依托,企业是社会的经济细胞,企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资源,否则企业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继续。所以,食品企业要得以可持续经营与发展,必须端正发展理念,树立企业社会责任,不能先考虑赚钱、把利润作为企业发展的唯一目标,而是要把对社会做贡献、尽责任放在追求利润之上,利润只是做贡献尽责任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刘俊海.公司的社会责任[M].法律出版社,1999

[2]郭黎,霍建伟.企业社会责任研究[J].山东经济.2007

[3]阳秋林.论社会责任会计的计量方法[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4]菲利普・科特勒.企业的社会责任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5](美)乔治・斯缔纳,约翰・斯缔纳.企业、政府与社会[M].科学出版社,2002

第6篇: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范文

中欧供应链社会责任峰会暨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会召开

2008年11月18日,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与欧洲外贸协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召开“中欧供应链社会责任峰会”暨“2008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社会责任年会”。此次会议以加强合作与发展,促进新环境下全球供应链共担社会责任,实现双赢为探讨主题内容。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欧新黔、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联合国全球契约办公室主任Geoge Kell、 欧洲外贸协会主席Ferry den Hoed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欧新黔,欧盟官员戴安娜・亚伯隆斯卡分别致辞,共同强调推行良好企业社会责任是中国纺织行业的必然之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公众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期望不断增加,中国纺织行业应当把企业社会责任纳入到企业发展的战略中去。

会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与欧洲外贸协会共同签署了供应链合作宣言,希望在充分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基础上,共同建立健康、透明、负责任的全球供应链。

本届年会上,来自欧洲的卡尔施泰特、Sok集团以及中国的汉帛集团、红豆实业等企业代表开展了题为“合作”“发展”的热点讨论。企业一致认为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企业更应该注重社会责任的履行,并借此完善企业运营机制,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从而为企业创造利润,为社会创造价值。

会上,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了《CSC9000T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2008版)》,为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建立起一体化、严谨的社会责任管理体系,有利于纺织服装企业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抓住机遇推动融资租赁业健康发展

2008中国融资租赁发展论坛开幕

2008年11月19-20日,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租赁委员会在北京五洲大酒店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了“2008中国融资租赁发展论坛”。本次论坛以“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推动融资租赁业又好又快发展”为主题,不仅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融资租赁业的发展历程,而且对增值税改革、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融资租赁业发展的影响等业界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商务部部长助理王超、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副会长胡国财,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管理司等有关部门的负责同志应邀出席了本次论坛。

第7篇: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范文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环境;效率

1.引言

环境问题是全球商业活动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众多的企业将环境改善活动集成到其战略计划与日常运营中,商业组织正面临着市场与环境绩效之间平衡的压力[1-2]。研究者为研究了如何降低制造业对环境的负影响,提出了将环境管理与供应链管理两者的研究集成起来,满足商业需要的绿色供应链。

由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概念提出较晚,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权威的定义,但大多数学者普遍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在整个供应链管理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一种现代管理模式,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得产品从原材料的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及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负作用)最小,资源效率最高[3]。从已有的文献来看,目前国内绿色供应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绿色供应链实施驱动力分析。本文综述体系如图1:

图1 研究框架

2.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方面研究综述

朱庆华等(2005)讨论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发展与内涵界定、研究内容以及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等,为企业实施从供应链管理战略模式到绿色供应链管理战略模式的转变提供决策支持[4]。董雅丽等(2008)根据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和特征,设计了具体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而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提供了一种定量的评价依据[5]。朱庆华等(2005)研究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质量管理对其的影响,为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提供决策支持[6]。

叶飞等(2010)在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绿色供应链管理驱动因素、绿色设计与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说明绿色设计对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7]。黄国青等(2007)分析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特征,给出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的影响因素[8]。张华伦等(2006)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做出了理论探讨[9]。刘威(2010)将绿色供应链管理分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绩效评价模型构建的方法研究,并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分析。韩志新(2010)引入成熟度理论,提出绿色供应链管理成熟度模型,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评价绿色供应链管理成熟度。

以上文献对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涉及的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价,但研究有一定的局限,绿色供应链是社会全方位的集成,在对其绩效评价时难免会有一定的主观性,且有些指标量化时并没有合理的体现出其作用。但其从侧面反映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常见问题。

3.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研究综述

王能民等(2007)在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研究进展回顾的基础上,研究了绿色供应链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涵、特征的环境管理模式。汪应洛等(2003)探讨了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认为共生原理、循环原理、替代转换原理与系统开放原理是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应该遵循的基本原理。庞燕等(2011)考虑低碳经济环境下,运用钢铁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理论,构建钢铁制造业“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物质反复循环流动的绿色供应链结构。李霞等(2014)认为不断提高的环境标准和环境政策迫使企业重新整合供应链资源,率先在中国开展了绿色供应链管理,并将其逐步推广至上游供应商。李海萍等(2004)论述了生态工业园和绿色供应链管理,并提出了制造业企业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田中禾等(2007)在介绍绿色供应链管理模式及其建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提出了关于对我国企业绿色供应链重整与优化的对策建议。

4.绿色供应链实施驱动力研究方面文献综述

朱庆华等(2009)基于系统观思想,通过对289份企业问卷的分析,勾画动力、能力转换为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框架模型。朱庆华等(2010)以系统动力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分析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压力/动力-实践-绩效之间的关系,对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动力机理进行了研究。郭承龙等(2011)从成本角度探讨林业绿色供应链动力,探讨在整链内追逐更高的利益分配比例正是林业绿色供应链形成的动力源之一。

在绿色供应链实施驱动力方面的研究比较少,但突出显示了针对供应链的协同发展过程中,驱动力起到的关键性作用,也表明了绿色供应链的强劲动力。

5.结论

综合以上文献研究,目前绿色供应链发展还不完善,但绿色供应链有着强劲的发展力,绿色供应链满足更快、更具有柔性、更有效率和更具有社会责任的商业需要。作为未来发展中供应链的一部分,企业、中间环节角色以及消费者要以绿色生产、绿色运输、绿色消费为基本导向,全力协作,共同经营绿色供应链,使整个供应链快速完善,提高经济效益,达成一定的社会效益,全方位解决供应链效率问题。(作者单位:1.重庆理工大学管理学院;2.重庆理工大学机械学院)

参考文献

[1] Sarkis, J. A St rategic decision framework for gree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3, 11: 297~ 409.

[2] Khoo, H H, et al. Creat ing a green supply chain[J]. GMI, 2001, 35(Autumn): 71~ 87.

[3] 黄凤文,吴育华. 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发展前景研究[J].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3):252-256.

[4] 朱庆华,赵清华. 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绩效评价研究评述[J].科研管理,2005,26(5):93-98.

[5] 董雅丽,薛磊. 基于ANP理论的绿色供应链管理绩效评价模型和算法[J].软科学,2008,22(11):56-63.

[6] 朱庆华,耿勇. 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实践与绩效关系统计分析[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5,25(5):13-19.

[7] 叶飞,张婕. 绿色供应链管理驱动因素、绿色设计与绩效关系[J]. 科学学研究,2010,28(8):1230-1239.

第8篇: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1概述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增长的极限”引起学术界的大争论,导致了可持续发展理论的产生。今天,可持续发展理论上升到全人类共同发展战略,已普遍为国际社会所接受并推行。从系统角度而言,供应链是整个人类社会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子系统,没有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实现。供应链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单位,其可持续发展状况不仅决定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而且决定其质量与可持续性。供应链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微观主体,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基于供应链可持续发展。

2供应链可持续发展内涵解析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供应链,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论文在总结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将供应链可持续发展定义为:以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通过完善供应链运营机制、协调各方利益,满足顾客可持续地需求,不断提高供应链发展的稳定性、成长性和创新性,同时兼顾与供应链运行相关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涵。a.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Fairness)。b.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Sustainability)。c.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性(Common)。按照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依据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解析为持续性、生态性、公益性,协同性以及公平性。

2.1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内涵

持续性是指供应链具有持续造血功能,具有持续学习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其发展不能超过供应链内部支持系统及外部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持续学习能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的获得依赖于供应链内部个节点供应链中宽松和谐的学习及工作环境,完备的激励机制,以及其为各级员工提供的培训机会等。宽松和谐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可以培养组织成员的持续学习及持续创新能力,形成持续性的人力资本;持续性的人力资本促使供应链自身经济效益稳步增长、运行效率不断提高。完善的激励机制和丰富的培训机会,有利于提高和巩固组织成员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以满足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2.2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性内涵

生态性是指供应链生产经营的整个过程中,引入绿色经营理念。从原材料选择到产品废弃物的排放及再循环利用,始终把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置于供应链发展战略的中心地位,通过节约成本、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等手段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取得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供应链所遵崇的文化是绿色文化,它不仅包括传统供应链文化所注重的信仰意识、形态价值与规范等,更强调文化的绿色化,要求供应链员工要为保护环境承担自己的责任并付诸行动。供应链的技术创新涵盖了绿色创新理念,它强调在技术创新过程的每一步都要贯彻绿色的要求,即不仅要最终生成绿色产品,而且从创新源、R&D投入到设计、制造和销售都要考虑到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争取把污染降至最小。与传统技术创新相比,绿色创新具有生态性、人文性和预防性的特点。供应链所倡导的营销方式是绿色营销,它是指供应链产品和服务应实施一种旨在兼顾供应链利益、消费者与市场需求、社会公共利益与环境保护在内的营销方式。如积极推行ISO14000环境体系认证、产品包装上推广“绿色环保标志”、制定包括环保支出在内的绿色价格等。绿色经营理念的引入使得产品或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以更具有可持续性的方式完成,有利于满足环境友好性需求。

2.3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性内涵

公益性是指供应链积极主动的承担社会责任,参加各种公益活动,加强供应链伦理建设力度。供应链伦理是指:供应链及其成员在从事供应链经营活动时一贯遵循的道德准则及价值观。它包括正确处理供应链的环境保护问题、公司改革重组引发的裁员和冲突问题,供应链内部种族、民族、性别冲突问题,员工隐私问题、跨国经营中的贿赂问题,掠夺性不公平、不正当竞争问题,知情者内部交易问题,反托拉斯法问题等。供应链要积极参与公益事业、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主动承担起供应链的社会责任以满足法制法规、道德、习俗等社会环境的要求。

2.4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协同性内涵

协同性是指供应链与竞争对手之间加强合作,实现双赢或多赢。可持续发展供应链的思维方式应从对立竞争思维转变为合作竞争思维,供应链与竞争对手有共享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生存发展的权力,单个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以妨碍甚至断送其他相关供应链的生存与发展为前提和代价。

2.5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内涵

公平性是指供应链可持续发展应该体现代际公平原则。供应链各利益相关者当前需要的满足应该以不损害供应链各利益相关者的未来需要为代价。供应链可持续发展应保证供应链所需资源的持续利用及相对稳定的资源基础,应保持盈利的持续增长及运行效率的不断提高。

3供应链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

3.1环境维度

经济学的角度认为,供应链运行的最终目的是获得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围绕这一原则下的产量、销售额和利润等经济数量指标一直是评价供应链发展的惟一标准,从根本上说还是源于发展等于增长这一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而供应链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仅包括供应链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包括供应链对社会、环境、资源等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供应链作为微观经济主体,是整个宏观经济的一部分,它的运营要符合宏观经济发展的目标,实现人与环境、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和良性循环。供应链的长期运营依赖于与政府、顾客、供应商、经销商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因此考察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性不仅要重视供应链的经济数量指标,更要重视供应链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程度,后者是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大前提,也是其可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环境维度主要由供应链的环境意识、供应链的社会贡献、供应链整体形象、供应链的社会责任及和谐度等因素构成。

3.2创新维度

创新性是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之一,是供应链打破发展障碍,重新获得活力的重要法宝。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本质上看是供应链的一种持续创新能力。提出技术创新理论的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对生产要素进行新的组合。因此,创新能力的培育对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首先,供应链要转变观念,增强技术创新意识,率先抢占市场份额;其次要加大创新的投入,如研发经费、技术装配投入,引进和培养创新人才;再次要建立适合供应链自身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各节点企业积极创新;最后,要持之以恒地关注和提升供应链的创新成效,通过不断推出新的产品和服务,形成供应链独特而持久的核心技术能力。这样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技术维度就由创新投入、创新活力和创新成效这3个方面来进行衡量。

3.3制度维度

制度经济学派在新古典经济学派关注的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上加了制度安排,他们认为经济的组织和控制体系并不仅仅包括市场因素,在任何社会中,决定资源配置的因素是社会的组织结构,即各种制度安排。供应链的制度维度主要有核心能力、管理、组织、文化等方面组成。供应链的制度安排、制度规范和制度创新是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完善和规范的管理制度可以形成供应链内合理的分工协作、有效整合供应链的有限资源。供应链核心能力能够帮助供应链占有稳定的市场地位。现代知识管理理论认为,供应链的核心资产是知识要素,知识是供应链组织控制能力、管理能力和市场应变能力的自变量。供应链所掌握的知识资本的含量和结构决定供应链物质资本的积累及能力资源的利用效率。要保持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供应链内部创建学习型组织,以学习和创新的供应链文化塑造员工共有的价值观念和精神理念。以制度创新能力推进供应链随着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的改变,及时调整和变革管理理念和方法、组织结构和价值观念、文化。在评价体系的制度维度中,本文选取了管理能力、核心竞争力、组织结构、人力资源和供应链文化作为关键成功要素。

3.4利益相关者维度

供应链与一般的企业不同,他是由所有权分离的不同企业构成,在运营过程中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维护好供应链各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是保证供应链长期发展的保证,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有利于信息共享、沟通交流、互相信任。节点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公平性常常是供应链能够持续发展的催化剂,利益永远是企业运营的根本目的,因此设立公平的利益分配机制有利于供应链健康、稳定地发展。供应链的高效运营不仅依赖于合作伙伴之间密切的配合,更总要的是节点企业信息共享,构建健全、高效的信息系统是保证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评价体系从合作伙伴关系、利益分配、信息共享这3个方面来考察。

3.5财务维度

财务指标是产生最早、至今仍得到广泛应用的主要评价模式。财务指标易于获取、最为简便而且可比性、可操作性强,因此广受青睐。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外在表现之一就是良好的财务数据和财务指标的增长。财务子系统是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表现为供应链财务指标的增长。本评价体系从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和信用度这5个方面来考察。

4结论

随着供应链管理的不断发展,供应链逐渐成为社会生产系统的重要微观单元,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状况影响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情形。供应链的可持续性应该以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通过供应链管理完善供应链运营机制、协调各方利益,提高供应链发展的稳定性、成长性和创新性,同时兼顾与供应链运行相关的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解析为持续性、生态性、公益性,协同性以及公平性,并可从环境维度、创新维度、制度维度、利益相关维度以及财务维度等五个方面对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然后据此可构建供应链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黄小军.论企业核心能力的培育与企业可持续发展[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4):58-60.

[2]吴应宇、于国庆.论企业可持续发展系统[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4):46-49.

[3]朱开悉.企业可持续成长分析与财务成长管理[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2(6):14-16.

[4]汤亚莉、任涛.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6(7)54-56.

[5]李明生、李炳秀.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供应链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J].商业研究,2009(10)309.

[6]陈耀,马岚.企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J].上海统计,2002(4):36一38.

[7]权锡鉴.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6(5)23-27.

[8]郭蕊.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五维度模型[J].企业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2006(2)149-152.

[9]曾樵夫、陈向军.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实证分析[J].科技与经济.2009,8(4)61-64.

[10]焦长勇.企业绿色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体系探讨[J].软科学.2001,15(3)52-54.

[11]Vittorio,C.Raffaella,M.Giulinao.TowardsaSustainbaleViewoftheCompetitiveSystem[J].LongRangePlnnaing,Vol.32,Oct.1999.519一530.

第9篇:供应链社会责任管理范文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 供应链管理 奶制品

一、理论研究

1.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全面质量管理,即TQM(Total Quality of Management),核心内容是:组织为达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建立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让顾客满意及利益相关者受益的管理途径。TQM是全过程、全方位、全员参与的立体式管理,是一种动态的、系统的管理理念。TQM强调持续的提升,满足顾客的需要,减少重复工作,远期规划,扩大参与和团队协作,流程再造,竞争性的标杆管理,以团队为基础解决问题,持续性的绩效评估和与生产商更紧密的联系。

2.供应链管理理论

供应链是指产品从原材料阶段一直到最终用户手中这一过程中,各种物料的流动和转化,及伴随的与信息流动有关的所有活动。食品供应链是一条特殊的供应链,是指由食品种植(养殖)、加工、贮运、销售、消费等环节构成的链状结构。食品供应链涉及到多个环节,各个环节的安全控制问题己经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要保障食品安全,必须对食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实施全面综合的管理。

二、国内奶制品行业盈利现状

1.奶农盈利能力下降

在奶制品供应链中,原奶生产是源头,负责提供原奶的奶农承担着从奶牛育种、配种到饲料搭配、喂养奶牛以及挤奶等一系列的工作和成本。要想保证奶牛和牛奶的质量就需要选择质量好的,价格就会较高,成本增加。2003年以后,因政府鼓励、企业宣传以及高额的利润,奶农们兴起了养牛热,造成饲养成本上升、原奶收购价格下滑,很多奶农面临着负债和破产的严酷局面。

2.奶站盈利空间缩小

奶站处于原奶生产到牛奶收购的中间环节,他们的上游是奶农,下游是牛奶生产企业。奶站收购奶农的原奶后,需要及时出售给下游的牛奶生产企业,一方面是成本积压问题,另一方面是保证原奶的新鲜和质量问题。近年来随着下游牛奶生产企业的规模扩大和生产能力提高以及奶站数量的增多,奶站的议价谈判能力也日趋下降,因此就会受到生产企业的摆布和掣肘,奶站盈利空间被双头挤压变小了。

三、主要安全质量问题及原因分析

奶源是奶制品供应链的起点,为后续奶制品的加工、生产、贮运和销售环节提供保障。在我国奶制品行业的发展过程中,“公司+农户”成为主要的合作模式,但是该模式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生产企业与养殖户关系松散、原料奶收购缺乏管理、利益分配不均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奶制品的质量难以得到保证。下面从奶农、奶站以及加工商三个角度来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

1.粗放式的养殖

养殖户缺乏技术支持和检测方法,造成原料奶质量参差不齐。现阶段,我国原料奶主要来自农户散养,这些农户养殖规模较小,机械化程度不高,缺乏配套设施,而且奶牛品种退化,饲料营养不均衡、饲养环境差,这些都会影响原料奶的质量。特别是在奶牛生病用药期间,牛奶中的药物残留普遍超标,养殖户为了提高利润,将这些牛奶混入大批原料奶中,作为正常奶提供给加工企业。此外,奶农也会进行人为掺假,提高原料奶的指标,影响原料奶的安全。

2.不规范的奶站

目前,生产企业多将奶源收购环节外包给私人,这些私人奶站管理水平落后,有些奶站技术水平低下,不能对原料奶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完整检测。特别是当奶农掺假的手段越来越高明,他们知道采用何种添加剂能够躲避奶站的检测技术,原奶掺假物的检测就变得越来越困难。而且,现有的原料奶检测技术通常都是基于已经国家确认的有害物质或禁止放入的添加剂进行检测的,因此当出现新的掺假物质时,这些检测手段就会失灵。更有一些私人奶站与养殖户勾结串通,共同掺假,蒙蔽生产企业,严重影响了乳制品的质量安全和消费者的利益。

3.质量不过关的乳品生产加工商

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它们拥有先进的设备和设施,但是缺乏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和维修,设备经常作为摆设,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而对于大多数的中小型奶制品生产企业来说,它们缺乏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检测设施,只是盲目追求数量,扩大规模,而对产品的质量安全缺乏监管。

另外,一些乳品企业社会责任意识淡漠,缺乏完善的内部质量监管体系,为了抢夺市场份额,只顾眼前利益,不讲长远发展,忽视企业内部质量监管、逃避质量部门检测,严重的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

四、建议及对策

1.原奶生产环节

在原奶生产环节,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户三个主体共同发挥作用。

政府的工作主要是发展养殖小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头作用,制定相关的政策,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进行股份合作,提高农户的管理水平,扩大企业的原奶来源,使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企业需要加强奶源基地和奶牛养殖小区建设,加强技术指导,对农户进行培训,进一步加强原奶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和技术培训。奶农方面应当注意不要因为成本原因就降低牛奶标准,应当提高社会责任意识,根据自身能力采用良种奶牛,合理搭配饲料,杜绝在牛奶中掺假,从源头保障原奶的质量。

2.原奶收购环节

奶制品质量标准是对奶制品的质量安全进行控制时的主要依据,因此需要政府建立完善的奶制品质量检测检验体系,尽快制定出可以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生鲜牛奶检测标准及方法。

奶站应当提高管理水平,规范挤奶厅的管理:第一,保证挤奶大厅的采光、通风、通气和排水,完善挤奶大厅硬件,将挤奶大厅、储奶间、办公室、治疗室、休息室和设备室分割开来;第二,严格执行挤奶设备和容器的清洗消毒工作;第三,加强挤奶人员的管理。

3.奶制品生产加工环节

在奶制品加工环节,政府和企业应当双管齐下,发挥保障奶制品质量安全的主体作用。

政府应当为奶制品生产加工企业提供相关的技术平台,帮助广大奶制品加工企业加快设备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同时保证相关法规的执行,保障奶制品的质量安全。

生产企业首先应当加强质量控制,从原奶收购到产品生产的各环节、全过程都需要规范管理和严格把关,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其次应当提高奶制品的信息流通,建立信息直报体系和制度,及时掌握原奶的质量安全状况,有针对性地监督奶制品的生产。最后生产企业应当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将奶制品的质量安全作为信条传播给员工,让员工带着责任心上岗,真正实现全面质量管理。

参考文献:

[1] 汪梦.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概念与政府服务质量提升[J].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5) :204-206.

[2] 刘娜, 关玲永. 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分析[J].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2) :71-73.

[3] 李艳波,刘松先.现代物流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及其实证分析[J]. 标准科学, 2009,(3):33-73.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