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企业并购的财务动因范文

企业并购的财务动因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企业并购的财务动因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企业并购的财务动因

第1篇:企业并购的财务动因范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企业并购就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现象,成为中国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高获利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在首先介绍了企业并购的定义以及企业并购的意义,总结了国内外企业并购的基本情况,分析了财务问题是企业并购中的核心问题,并对企业并购支付和融资方式的现实选择和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进行了全面分析,以期能够在企业进行并购财务决策时发挥实际的指导意义,提高企业并购的成功率,为中国企业并购提供理论和现实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企业并购;财务问题;研究

1背景与意义

自从中国改革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企业并购就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现象,成为中国企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提高市场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目前,日趋成熟的并购环境,使中国的并购市场洋溢出巨大的热情,各行各业都弥漫着并购的气息,中国并购市场整体交易规模也达到了新的历史水平,我们可以深刻地感觉到,一股全球化的力量正在引导和推动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进程。我国企业界的并购也越来越多,但是如何进行成功的并购,如何在并购时对并购过程进行全面细致的财务分析也一直是困扰企业界的一个难题。因此,有必要通过对企业并购的财务问题研究,希望能够为规范并购行为,为企业并购的顺利进行提供一些借鉴,为并购双方提供有益的探索及思路。

2企业并购的定义

企业并购,即企业之间的合并与收购行为。企业合并是指两家或更多的独立企业合并组成一家公司,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一家或更多的公司。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合并可采取吸收合并和新设合并两种形式。一个公司吸收其他公司,被吸收的公司解散,称为吸收合并。两个以上公司合并设立一个新的公司,合并各方解散,称为新设合并。

3国内外企业并购研究综述

对于并购动因问题,西方学者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多种并购动因理论。Kode,Ford,Sutherland认为并购的动因在于协调效应,并提出了评价并购协同效应的模型;K.D.Brouthers等认为,并购动机可以分为经济动机、个人动机和战略动机三类。其中,经济动机包括扩大营销规模、增加利润、降低风险、防御竞争对手等子项目9项,个人动机包括增加管理特权等子项目4项,战略动机包括提高竞争力、追求市场力量等4项。这些研究都为并购的动因的理论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国内对于企业并购动因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还不够成熟,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消费亏损理论、破产替论、强壮民族工业理论、资源优化配置理论。经济学家认为我国并购的直接动机有以下几类情况:完全的政府推樱企业处于被动状态;获取资源要素,最重要的是土地资源;企业构筑企业集团,实现扩张的需要,如生产能力的扩张;获得优惠政策和合理避税;长远发展考虑,如规模经济或范围经济,或为了获取市场机会。经济学家将我国企业的并购动因归结为两类:第一类是并购的一般动因,包括获取战略机会,降低经营风险,获得经验共享和互补效应,获得规模效应,降低进入新行业、新市场的障碍;第二类是并购的财务动因,包括避税因素,筹资因素,投机因素,企业增值因素,财务预期效应因素。这些学者对于中国企业并购动因的研究,将会使更多的企业重视自身的长远发展,从而推动中国经济的持久发展。

4企业并购支付和融资方式的现实选择

当收购企业决定在市场上发动对目标企业的并购战时,它首先要面对两个基本问题:一是支付问题;二是融资问题。支付问题是指收购企业应以何种资源获取目标企业控制权;融资问题是指收购企业应该利用何种金融工具筹集用以实施并购所需的资源。然而这两方面的问题又是相辅相成的。并购支付方式是由并购企业的融资能力决定的,在选择支付方式时离不开对融资途径、融资工具的考虑;而资金的筹措方式及数额也取决于并购方选择的支付方式。因此,并购支付方式和融资方式问题最终都可归结为收购企业利用何种金融工具实施并购的问题,其所讨论的焦点是一致的:均涉及企业的融资方式。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上市公司的资产重组内容是股权或资产的兼并收购。并

购的价款支付方式主要有现金支付、资产置换支付、混合支付、承担债务等4种方式,其中以现金支付方式为主。现金支付方式的最大缺陷是:巨额的现金支付会给收购企业造成巨大的财务压力。基于对我国关于资本结构研究的部分实证结论和建议,我国企业关于并购财务方式的现实选择是:中国企业在选择现金支付方式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债券支付方式或杠杆收购方式,并在适当情况下关注股票支付或交换方式。鉴于资本结构理论在不同假设条件下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发展多样化的财务方式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制度背景是恰当的。国内企业应依据瞬息万变的周边环境和自身财务状况,相机灵活地选择多元化的适宜的金融方式;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提高和扩大企业的竞争能力和生存空间。

5企业并购后财务整合

5.1规范并购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集团财务控制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并购方母公司与被并购方子公司的关系是资产纽带关系,并购方的意志应通过对资金、财务活动的调控从而在被并购方得到完全的体现,以确保投资回报这个终极目标的实现。这就决定了并购方集团公司财务组织的设置模式。对于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可在总部分别设置两个管理部门,一是主管总部财务的财务管理部门,二是主管对被并购子公司进行投资与权益管理的投资管理部门,这两个部门各司其职,职责分明。对于规模很大的企业集团,除了前述的两个部门外,还可以考虑在集团内部设置第三个部门,即信贷管理部,专门从事企业集团内部各成员企业的资金融通。

5.2实行财务负责人委派制

为了移植并购方的管理模式并更好地执行并购方制定的资金财务管理制度,并购方必须向被并购方委派财务负责人,使其负责被并购方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参与被并购方的经营决策。财务负责人委派制实际上是两权分离的产物,它的最终目的就是维护作为所有者的并购方公司的权益。并购方通过对财务负责人实施严格的选拔、任命、付酬、考核和奖惩制度,降低了财务负责人与总经理“合谋”的风险,增强了所有者监督的及时性、有效性。

5.3并购方对被并购方的经营活动实行产权控制

并购方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被并购方的经营活动实行产权控制。(1)报告制度。被并购公司在进行决策时,必须事前向母公司报告有关公司资本的运营情况等。(2)信息交流制度。定期召开包括母公司董事、各职能部门、被并购公司及其他子公司总经理参加的扩大干部会议。(3)业绩评价考核制度。包括定量指标考核和定性分析,既考核各自的经营指标,也考核他们对母公司的贡献。(4)生产经营活动一体化。并购方通过生产、销售、供应等经营环节的控制来保证其产权控制。

5.4实行全面预算和动态监控

在全面预算的基础上,对财务活动与经营活动实行全过程的动态监控,以全面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及经营风险。具体的操作细则如下:(1)加强资金的规划与控制,避免支付风险。要深入分析资金占用情况,合理确定存货及应收账款的规模,盘活流动资产存量,优化流动资金结构。(2)实行应收账款责任制,控制信用风险。集团对应收账款实行严格的责任制,按照“谁形成,谁负责”的原则,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促进清欠和加强管理。(3)加强投资项目的内部审核c管理,控制投资风险。企业并购之后,应建立科学的对外投资决策程序,实行重大投资决策的责任制度。(4)加强对经营贸易的监控,防范经营风险。对达成初步意向的贸易业务,则须对其盈利水平、占用资金及期限风险等进行全面预测,并报公司财务负责人及总经理审核。

6结论

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企业资本运营和组织调整的重要方式。企业并购后的整合就是企业对已有的经济资源进行重新配置,以确保资源得到最理想的运用效果。企业并购活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只有经过客观、详尽的财务评估分析,充分考虑并购财务风险,选择最优的支付和融资方式,做好企业并购的会计处理,并在企业并购后实施有效的财务重整,才能产生积极的财务效应和其他效应,为企业并购取得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共荣.论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2

[2]孙涛.公司并购中目标公司定价理论与方法[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

[3]周春生.融资、并购与公司控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陈志军.浅谈企业并购后的整合工作[J].山东经济,2013

第2篇:企业并购的财务动因范文

(一)什么是企业并购企业并购(M&A,即Mergers&Acquisitions)主要包括兼并与收购。我国统称为并购,而国际上统称为M&A。企业间的并购形式主要有三种:资产收购、公司合并、股权收购。企业之间的并购是本着平等自愿、等价有偿的原则,一方的企业法人用一定的经济方式来获得另一方企业法人产权,是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和资本运作的一种主要形式。

(二)企业并购的动因1、效应动因在并购动因的一般理论基础上,并购效应动因主要有:威斯顿协同效应,即我们常说的“1+1>2”;抢占市场份额,并购可以把被并购企业的市场份额抢占过来,多向的并购方式有利于提高企业市场控制能力;经验成本效应,由于经验的不可复制性,并购能让企业减少学习相关经验的时间和成本;财务协同效应,给企业带来财务方面的效益,例如合理避税、股价的变化等。2、直接动因尽量将企业当下管理者的财富扩大、将企业当下股东所持有股权的市场价值扩大,是企业并购的直接动因。3、一般动因企业并购的一般动因主要体现在:获得战略机遇。企业在自身所属领域实行并购,有利于扩大企业经营、获得未来的发展机会,不仅减少了一个竞争对手,还能得到相关信息资源和研究成果;发挥协同效应。在生产方面,新的科学技术能给企业带来规模性经济,保障资源的利用率;在市场方面,通过并购以扩大企业现有的市场份额,增强企业在市场中的产品控制力;在人力资源方面,吐故纳新,将人力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在财务管理方面,充分利用原企业尚未使用的税收利益及债务能力;提高管理效率。企业并购后,企业间能相互学习对方比自己好的管理经验,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更好地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利益;获得规模效益。规模效益是企业经营和管理的方向,体现在对生产资本的补充和调整,管理费用在更大范围内的分摊,将人力、物力和财力在最大程度上得以发挥;变相上市。某些企业不足以符合申请上市的条件,通过并购符合条件的企业让自身变相上市,到国外筹集资金并进入国外市场。4、财务动因财务动因的潜在体现在于:有效避税。由于利不同税种之间的税率差别较大,企业通过并购用适当的财务手段进行有效避税;筹集资金。资金问题是企业发展中的一大难题,而通过并购那些股价偏低但尚有大量流动资金的企业,可以积累资本,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企业增值。并购结合了双方的力量,让企业的相对规模和绝对规模都得到扩大,并购后的市盈率将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能提高企业的盈利总额;进入资本市场。企业的发展除了靠自身的努力做出良好的业绩,还可以通过并购扩大势力,增加资本的运营;财务预期效应。并购的发生会影响市场对企业股价的评价,从而影响了股价,而股价的预期变化就是企业在并购中所利用的关键;追求利润。利润最大化的必然联系就是市场份额的最大化,并购生产国家化、市场国际化和资源国际化的企业有利于并购方打开更大的市场,占取更多的市场份额。

二、协同效应的概念及其作用

协同效应主要是由安索夫首先提出的,其主要思想就是“1+1>2”。具体是企业在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中,将双方的各项资源整合后再利用。也可以理解为,并购后的公司业绩比之前两个公司独存时的预期业绩要高,又或说是,并购后将两家企业的资金整合,提高竞争力,增加净现金的流动量。通过上述概念的描述,其作用最直观地看,就是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增加了企业的收入。

三、浅谈企业并购协同效应

(一)企业并购协同效应的类型其有很多种类型,最常见的依次为为管理、经营和财务三方面的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是企业协同的重要动机及协同后的首要实现目标,主要表现在:管理成本的节约、运营效率的提高、各种资源的再利用等。经营协同效应主要表现在:规模经济效应、市场力或垄断权、纵向一体化、资源互补。财务协同效应主要表现在:企业内部有更充足的资金流入、资金流向更有效益的投资机会、企业资本的扩大、企业筹集费用降低。

(二)如何实现企业的并购协同效应1、资源的角度第一,实施并购的企业要先识别目标企业所具有的与众不同的资源及战略价值,最重要的是不能使之贬值或流失。第二,并购方自身的资源不能因并购而发生任何损害,要发挥自身的绝对优势。第三,并购方能将双方资源整合利用,创造出比原来两个企业之和还要大的竞争优势。2、竞争的角度第一,并购的目的是扩大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第二,企业在实施并购后能够开拓和占领更多的竞争对手的市场。3、整合的角度首先,有效的并购是并购方对被并购方进行尽职的调查与评估;其次,适时地调整企业的愿景和使命,使被并购方的成员有一致的认同感,才能增加企业的凝聚力;第三,在并购之前,并购方就要明确经营战略,如认真考虑哪些业务需要被合并,哪些业务将独立运行等战略性问题;第四,并购者须考虑到并购后可能因文化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第3篇:企业并购的财务动因范文

(1)竞争优势理论并购动机理论的出发点是竞争优势理论的原因在于以下三方面:第一,并购的动机根源于竞争的压力,并购方在竞争中通过消除或控制对方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实力。第二,企业竞争优势的存在是企业并购产生的基础,企业通过并购从外部获得竞争优势。第三,并购动机的实现过程是竞争优势的双向选择过程,并产生新的竞争优势。并购方在选择目标企业时正是针对自己所需的目标企业的特定优势。

(2)规模经济理论古典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规模经济的追求给予解释。古典经济学主要从成本的角度论证企业经济规模的确定取决于多大的规模能使包括各工厂成本在内的企业总成本最小。产业组织理论主要从市场结构效应的理论方面论证行业规模经济,同一行业内的众多生产者应考虑竞争费用和效用的比较。企业并购可以获得企业所需要的产权及资产,实行一体化经营,获得规模效益。

(3)交易成本理论在适当的交易条件下,企业的组织成本有可能低于在市场上进行同样交易的成本,市场为企业所替代,当然,企业规模扩大,组织费用将增加,考虑并购规模的边界条件是企业边际组织费用增加额等于企业边际交易费用的减少额。在资产专用性情况下,需要某种中间产品投入的企业倾向于对生产中间产品的企业实施并购,使作为交易对象的企业可以转入企业内部。在决策与职能分离下,多部门组织管理不相关经济活动,其管理成本低于这些不相关经济活动通过市场交易的成本,因此,把多部门的组织者看作一个内部化的资本市场,在管理协调取代市场协调后,资本市场得以内在化,通过统一的战略决策,使得不同来源的资本能够集中起来投向高盈利部门,从而大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科学分析这一效果方面,现代财务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以及相关信息处理技术促进了企业并购财务理论的发展,也为量化并购对各种经济要素的影响,实施一系列盈亏财务分析,评估企业并购方案提供了有效的手段。

(4)理论詹森和梅克林(1976)从企业所有权结构入手提出了成本,包括所有者与人订立契约成本,对人监督与控制成本等,并购可降低成本,通过公平收购或权争夺,公司现任管理者将会被代替,兼并机制下的接管威胁降低成本。

(5)价值低估理论企业并购的发生主要是因为目标公司的价值被低估。低估的主要原因有三个方面:经济管理能力并未发挥应有的潜力;并购方有外部市场所没有的有关目标公司真实价值的内部信息,认为并购会得到收益;由于通货膨胀等原因造成目标企业资产的市场价值与重置成本之间存在的差异,如果当时目标企业的股票市场价格小于该企业全部重置成本,并购的可能性大。价值低估理论预言,在技术变化快,市场销售条件及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企业的并购活动频繁。

就我国并购财务问题研究进展来讲,多数是对并购动机理论进行研究,主要是从企业管理角度出发,重点探讨规模经济、买壳上市、提高管理效率等经营管理动机,对财务预期、价值增值等财务动因较少研究。对于并购的财务分析方面,理论界的焦点在于企业定价,提出了自由现金流、折现现金流、拉巴波特模型、不同支付方式的定价模型、以及市场法等多种复杂的定价方法,而对企业价值的组成内容、现金流量的构成方面、风险衡量等较少涉及。对于并购融资只是借鉴西方的理论,与我国的现实结合不深入。对于并购后的整合,多数集中于制度创新和企业文化方面,而很少探讨风险防范的问题。对并购绩效评价采用了多指标的回归分析,应用较为复杂。

有必要通过对企业并购财务管理问题研究,希望能够为规范并购行为,为企业并购的制度化,提供一些借鉴,为并购双方提供有益的探索及思路。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以及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资本集中已经是企业进行外延扩大规模的内在要求,并购正是达到这种目的的一种选择。并购必须讲求一定的经济效益,一项成功的企业并购活动,可产生扩大生产规模,增强对市场的控制能力,进入新行业或新市场等多种协同效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可在特定的市场(如产权交易市场,证券市场)上作为买卖的对象。我国目前许多企业经营不善,机制不活,有的甚至几乎破产,客观上给企业并购提供了可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史蒂格尔教授在研究中发现,世界大的500家企业全都是通过资产联营、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手段发展起来的,也就是说,并购已成为企业超常规发展的重要途径。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投资者,以及中介机构和政府监管部门,都密切注意并购行为发展,公司通过产权交易获取股份,从而取得对其他公司的重大经营以及财务决策的控制权,或施加一定的影响力,以增强经济实力,实现财务管理目标。

并购在推动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改制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但是并未达到人们的预期,原因固然表现在定位失误、行政干预、忽视整合等方面,但是财务会计工作滞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与国外相比,我国在企业并购的财务问题方面还是处于起步阶段,理论界已经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有些研究人员借鉴国外做法对并购动机、企业价值评估、并购融资等相关问题作了一些探索,但是尚未取得共识,有待深入研究。而在我国,无论是加入WTO还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都会面临企业并购经济行为。这就需要我们对企业并购的财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企业并购动因

企业作为一个资本组织,必然谋求资本的最大增值,企业并购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活动,产生的动力主要来源于追求资本最大增值的动机,以及源于竞争压力等因素,但是就单个企业的并购行为而言,又会有不同的动机和在现实生活中不同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同的企业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确定并购的动因。

1、并购的效应动因

在并购动因的一般理论基础上,提出许多具体的并购效应动因。主要有:

(1)韦斯顿协同效应该理论认为并购会带来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提高,最明显的作用表现为规模经济效益的取得,常称为1+1〉2的效应。

(2)市场份额效应通过并购可以提高企业对市场的控制能力,通过横向并购,达到由行业特定的最低限度的规模,改善了行业结构、提高了行业的集中程度,使行业内的企业保持较高的利润率水平;而纵向并购是通过对原料和销售渠道的控制,有利的控制竞争对手的活动;混合并购对市场势力的影响是以间接的方式实现,并购后企业的绝对规模和充足的财力对其相关领域中的企业形成较大的竞争威胁。

(3)经验成本曲线效应其中的经验包括企业在技术、市场、专利、产品、管理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特长,由于经验无法复制,通过并购可以分享目标企业的经验,减少企业为积累经验所付出的学习成本,节约企业发展费用,在一些对劳动力素质要求较高的企业,经验往往是一种有效的进入壁垒。

(4)财务协同效应并购会给企业在财务方面带来效益,这种效益的取得是由于税法、会计处理惯例及证券交易内在规定的作用而产生的货币效益,主要有税收效应,即通过并购可以实现合理避税,股价预期效应,即并购使股票市场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从而影响股票价格,并购方企业可以选择市盈率和价格收益比较低,但是有较高每股收益的企业作为并购目标[12].

2、企业并购的一般动因

企业并购的直接动因有两个:一是最大化现有股东持有股权的市场价值;二是最大化现有管理者的财富。而增加企业价值是实现这两个目的的根本,企业并购的一般动因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获取战略机会并购者的动因之一是要购买未来的发展机会,当一个企业决定扩大其在某一特定行业的经营时,一个重要战略是并购那个行业中的现有企业,而不是依靠自身内部发展。原因在于:第一,直接获得正在经营的发展研究部门,获得时间优势,避免了工厂建设延误的时间;减少一个竞争者,并直接获得其在行业中的位置。企业并购的另一战略动因是市场力的运用,两个企业采用统一价格政策,可以使他们得到的收益高于竞争时的收益,大量信息资源可能用于披露战略机会,财会信息可能起到关键作用,如会计收益数据可能用于评价行业内各个企业的盈利能力;可被用于评价行业盈利能力的变化等,这对企业并购十分有意义。

(2)发挥协同效应主要来自以下几个领域:在生产领域,可产生规模经济性,可接受新技术,可减少供给短缺的可能性,可充分利用未使用生产能力;在市场及分配领域,同样可产生规模经济性,是进入新市场的途径,扩展现存分布网,增加产品市场控制力;在财务领域,充分利用未使用的税收利益,开发未使用的债务能力;在人事领域,吸收关键的管理技能,使多种研究与开发部门融合。

(3)提高管理效率其一是企业现在的管理者以非标准方式经营,当其被更有效率的企业收购后,更替管理者而提高管理效率,当管理者自身利益与现有股东的利益更好地协调时,则可提高管理效率,如采用杠杆购买,现有的管理者的财富构成取决于企业的财务成功,这时管理者集中精力于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13].此外,如果一个企业兼并另一企业,然后出售部分资产收回全部购买价值,结果以零成本取得剩余资产,使企业从资本市场获益。

(4)获得规模效益企业的规模经济是由生产规模经济和管理规模经济两个层次组成的,生产规模经济主要包括:企业通过并购对生产资本进行补充和调整,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在保持整体产品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在各子公司实行专业化生产。管理规模经济主要表现在:由于管理费用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分摊,使单位产品的管理费用大大减少。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致力于新技术、新产品的开发。

(5)买壳上市目前,我国对上市公司的审批较严格,上市资格也是一种资源,某些并购不是为获得目标企业本身而是为获得目标企业的上市资格,通过到国外买壳上市,企业可以在国外筹集资金进入外国市场。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在海外已多次成功买壳上市控股了香港中远太平洋和中远国际。中远集团(上海)置业发展有限公司耗资1.45亿元,以协议方式一次性购买上海众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占股份28.7%的发起人法人股,达到控股目的,成功进入国内资本运作市场。

此外,并购降低进入新行业、新市场的障碍。例如,为在上海拓展业务,占领市场,恒通通过协议以较低价格购买上海棱光实业国有股份,达到控股目的而使自己的业务成功的在上海开展;还可以利用被并购方的资源,包括设备、人员和目标企业享有的优惠政策;出于市场竞争压力,企业需要不断强化自身竞争力,开拓新业务领域,降低经营风险。

企业并购作为其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的表现形式,它的作用主要在于:企业的总体效益超过并购前两个独立企业效益之和的经营协同效应;由于税法和证券市场投资理念等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纯货币收支上的财务协同效应;可实现企业的主营业务转移等发展战略。成功的企业并购可以搞活一些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整体素质和扩大证券市场对全体企业和整体经济的辐射力;企业并购能强化政府和企业家的市场意识,明确双方责任和发挥其能动性,真正实现政企分开;企业并购为投资者创造盈利机会,活跃证券市场;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在并购决策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有:并购目的上的主次分明的原则;并购后行为主体的企业化原则;实施方案的科学论证原则;并购机理上的资产核心原则;并购行业选择上的产业政策导向原则;并购容量的整合显著有效原则;并购进程上的渐进原则;并购重组与生产经营有机结合原则等[17].这里的所谓整合,就是并购方所拥有的与调整包括被并购企业在内的所有生产经营要素与环节的能力;所谓的以资产为核心,是指集团通过控股、参股等形式与其他企业建立起紧密的资产联系,并购双方的资产可否建立一种有助于提高整体效益的关系,并购方的地位取决于净资产的多少和整体资产的获利能力。总之,以上述原则为依据,保持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企业并购财务动因

在西方,对企业并购存在种种理论上的解释。有的理论认为并购中通过有效的财务活动使效率得到提高,并有可能产生超常利益。有的从证券市场信号上分析,认为股票收购传递目标公司被低估的信息,会引起并购方和目标公司股票上涨。综合各种理论,企业产权在买卖中流动,遵循价值规律、供求规律和竞争规律,使生产要素流向最需要、最能产生效益的地区和行业的同时,还要考虑由于税务、会计处理惯例以及证券交易等内在规律作用而产生的一种纯货币的效益,因此,企业产权并购财务动因包括以下几方面。

(1)避税因素由于股息收入、利息收入、营业收益与资本收益间的税率差别较大,在并购中采取恰当的财务处理方法可以达到合理避税的效果。在税法中规定了亏损递延的条款,拥有较大盈利的企业往往考虑把那些拥有相当数量累积亏损的企业作为并购对象,纳税收益作为企业现金流入的增加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企业现金流量的盈余使用方式有:增发股利、证券投资、回购股票、收购其他企业。如发放红利,股东将为此支付较企业证券市场并购所支付的证券交易税更高的所得税;有价证券收益率不高;回购股票易提高股票行市,加大成本。而用多余资金收购企业对企业和股东都将产生一定的纳税收益。在换股收购中。收购公司既未收到现金也未收到资本收益,因而这一过程是免税的。企业通过资产流动和转移使资产所有者实现追加投资和资产多样化目的,并购方通过发行可转换债券换取目标企业的股票,这些债券在一段时间后再转换成股票。这样发行债券的利息可先从收入中扣除,再以扣除后的盈余计算所得税,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保留这些债券的资本收益直至其转换为股票为止,资本收益的延期偿付可使企业少付资本收益税。

(2)筹资并购一家掌握有大量资金盈余但股票市价偏低的企业,可以同时获得其资金以弥补自身资金不足,筹资是迅速成长企业共同面临的一个难题,设法与一个资金充足的企业联合是一种有效的解决办法,由于资产的重置成本通常高于其市价,在并购中企业热衷于并购其他企业而不是重置资产。有效市场条件下,反映企业经济价值的是以企业盈利能力为基础的市场价值而非账面价值,被兼并方企业资产的卖出价值往往出价较低,兼并后企业管理效率提高,职能部门改组降低有关费用,这些都是并购筹资的有利条件。当前许多国有企业实施的技术改造急需大量发展资金投入,因此采取产权流动形式使企业资产在不同方式下重新组合,盘活存量以减少投入,迅速形成新的生产力。举例来说,在香港注册上市的上海实业控股有限公司拆资6000万元收购了上海霞飞日化公司,为我国企业探索一条间接利用外资发展国产品牌的新路,霞飞虽然拥有驰名商标的优势,但是由于缺乏资金,仍然发展缓慢,并购完成后,注册香港的公司作为向海外融资的途径。

(3)企业价值增值通常被并购企业股票的市盈率偏低,低于并购方,这样并购完成后市盈率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上,股价上升使每股收益得到改善,提高了股东财富价值,因此,在实施企业并购后,企业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都得到扩大,控制成本价格、生产技术和资金来源及顾客购买行为的能力得以增强,能够在市场发生突变的情况下降低企业风险,提高安全程度和企业的盈利总额。同时企业资信等级上升,筹资成本下降,反映在证券市场上则使并购双方股价上扬,企业价值增加,并产生财务预期效应[15].

(4)利于企业进入资本市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增强,使筹资渠道大大扩展到证券市场和国际金融市场,许多业绩良好的企业出于壮大势力的考虑往往投入到资本运营的方向而寻求并购。

(5)投机企业并购的证券交易、会计处理、税收处理等所产生的非生产性收益,可改善企业财务状况,同时也助长了投机行为,在我国出现的外资并购中,投机现象日渐增多,他们以大量举债方式通过股市收购目标企业股权,再将部分资产出售,然后对目标公司进行整顿再以高价卖出,充分利用被低估的资产获取并购收益。

(6)财务预期效应由于并购时股票市场对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而影响股价,成为股票投机的基础,而股票投机又促使并购发生。股价在短时期内一般不会有很大变动,只有在企业的市盈率或盈利增长率有很大提高时,价格收益比才会有所提高,但是一旦出现企业并购,市场对公司评价提高就会引发双方股价上涨。企业可以通过并购具有较低价格收益比但是有较高每股收益的企业,提高企业每股收益,让股价保持上升的势头。在美国的并购热潮中,预期效应的作用使企业并购往往伴随着投机和剧烈的股价波动[16].

第4篇:企业并购的财务动因范文

关键词:并购;财务效应;电子商务

中图分类号:F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009(2015)22-0052-01

近年我国网上购物无论是消费规模还是人数规模都在以成倍的数量剧增,可见电子商务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想要在未来的经济市场上更好地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必须走一条并购的经营模式。

一、企业并购的概述

并购包含两个基本概念,即兼并和收购。兼并包括吸收兼并和新设兼并两种形式。吸收合并可以表示为“A+B=A(B)”,新设合并可以表示为“A+B=C”。收购通常是指一家公司收购另一家公司的部分或者全部资产或股票,其目的在于重组被收购公司的经营。收购包括资产收购和股份收购两种形式。

二、电子商务企业并购的动因

企业作为一种获利的组织,必然把利益最大化放在首位,企业并购作为一种投资活动,产生的原因是追求资本增值。对于不同的企业而言,并购动机显然不同,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确定并购动因。对于近几年横空出世的电子商务企业而言,并购动因主要从两个方面考虑:

(一)一般动因

1、获取战略机会。并购是因为企业想要获得未来的发展机会,电子商务企业想要在这个特定行业发展,一个重要战略就是收购某些行业,而不是依靠自身的发展。这么做可以直接获得正在发展的资源,节省时间,有效地减少耗费在建设上的时间。另外并购在获得对方资源的同时,还减少了竞争者。另外,两个企业采用一样的价格政策,能得到比他们竞争时更高的经济效益。

2、发挥协同效应。电子商务企业的并购能够产生规模经济,有效的利用被收购企业没有使用的资源,做到优势互补,有利于在现代市场上找准自己的位置,扩宽进入市场的途径;电子商务企业还可以通过并购充分利用未使用的税收利益,也能融合两个电商企业的技术和管理方法等。

3、提高管理效率。一个新兴的电子商务企业显然或多或少的会缺乏专业化的管理,若一个非标准化的电子商务企业,被另一个具有标准化管理的电子商务企业收购以后,将会沿袭主公司的管理政策,能够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进而公司的收益也会得到提高。

4、获得规模效益。生产规模经济和管理规模经济组成企业的规模经济,生产规模经济是企业通过并购对生产资本进行调整和补充,达到既定的规模经济要求,在产品结构不变的前提下,进行专业化生产。管理规模经济则是因为企业并购之后,管理费用可以在更大的空间内进行分摊,减少单位管理费用。使更多的资源用于新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因此,电子商务企业想要在众多行业中站稳脚跟,就要形成规模效益,然而获得规模效益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进行公司并购。

(二)电子商务企业并购的财务动因

1、避税。在税法中规定了某些条款,要求企业在并购时把那些具有累积亏损的企业作为并购的目标,纳税收益能使企业的价值有所增加。直到将其转换为股票,资本收益的延期付款能减少企业的资本收益税。电子商务企业的合并能够促使并购后的电子商务企业采用适当的财务政策,进而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

2、筹资。筹资是高速发展的企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并购一家资金充足但是股票价格较低的企业,能够用对方的资金弥补资金不足。资产的重置成本一般高于其市价,企业在并购中并购其他企业而非重置资产。有效市场中,企业的盈利能力才是反应企业经济价值的基础,而不是账面价值。电子商务企业想要快速发展,必须有足够的资金供其周转,而企业之间的并购是电子商务企业获取资金的快速有效地方式。

3、企业价值增值。因为被并购电子商务公司的股票市盈率往往低于并购方,并购之后的电子商务企业股票市盈率会得到提升,股价的提高使每股资产收益增加,从而增加了股东收益,所以,电子商务企业并购之后,其规模扩大,成本控制、生产技术以及资金来源能力都将得到有效地提升,在面对风险时就会有更好的应变能力,因此电子商务企业盈利总额就会增加。

4、投机。电子商务企业在并购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非生产性的收益,这部分收益可以改善电子商务企业的财务状况,增加电子商务企业的投机行为。近几年我国的许多企业并购中,许多企业都以举债方式收购目标企业,在把部分资产变卖,充分利用变卖的资产来获取并购收益。

5、利润最大化。可以说企业并购的主要目标就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企业的利润最大化的实现有赖于市场,所以只有当电子商务企业在市场上被消费者所认可时,电子商务企业才能实现真正的利润最大化。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电子商务企业就必须有增加该企业在市场上所占有的份额。

三、结论

电子商务作为一个新发展起来的行业,要想在多姿多彩的市场站稳脚步,必然要紧跟经济潮流,通过有效地并购活动来扩大自身的规模,增加行业在经济活动中资金流量。电子商务企业间的并购不仅仅是一种财务活动,它同样是企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政伟.企业并购动机的财务分析[J].商业现代化,2011,7:73-74.

[2]张迪.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J].市场周刊,2010,5:51-52

[3]蔡骏.企业并购的财务风险[J].科技创新导报,2012,21:196-198.

第5篇:企业并购的财务动因范文

【关键词】啤酒行业;并购;动因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3)09 -0093-02

并购,是兼并(Merger)与收购(Acquisiton)的合称,并购在经济学上的含义通常可解释为一家企业以一定的成本和代价取得另一家或几家独立企业的经营控制权和全部或部分资产所有权的行为。在实际中,并购(M&A)通常包括公司接管以及相关的公司重组、公司控制、企业所有权结构变更等。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上先后经历了五次大规模的并购浪潮,最近的一次自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还在延续。近几年就有吉利收购沃尔沃,海尔收购三洋电机,万达收购美国院线AMC,美敦力收购康辉医疗,优酷土豆合并,中海油并购尼克森。在竞争性经济条件下,企业只有不断发展才能保持和增强其在市场中的相对地位,才能生存下去。一般情况下,企业可以选用两种方式进行发展:一是通过内部投资新建方式扩大生产能力;二是通过并购获得行业内原有生产能力。其中,并购是国际企业公认的效率较高、较迅速的方式。近年来,各行业企业通过合并和吸收股权、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兼并重组,有效盘活存量资产,促进资源高效配置,有利于振兴实体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产品服务更新换代,这已成为政策制定者、企业和监管共同的认识。本文以我国啤酒行业为例,对企业的并购动因进行分析。

一、企业并购理论

对于企业并购行为,经济学家们作了大量研究,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企业并购的动因、效应及如何实现自身发展或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形成了诸多关于企业并购的理论。新古典综合派有关并购动因的理论主要有规模效益理论、市场力假说及税赋效应理论。规模效益理论是指在一特定时期内,企业产品绝对量增加时,其单位成本下降,从而提高利润水平。市场力假说将企业并购的动因归结于并购能够提高市场占有率,由于市场竞争对手的减少,优势企业可以增加对市场的控制能力。税赋效应理论认为并购是由于一个企业有过多的账面盈余,因而必须承担高额税收,为减轻税收负担而采取的行为,被兼并企业往往由于税收负担过重无法持续经营而出售,由于亏损可以在若干年内税前弥补,一个有高额盈余的企业并购一个亏损企业,无疑会带来税收的好处。

由Weston提出的协同效应理论认为公司并购对整个社会而言是有益的,这主要通过协同效应体现在效率的改进上。所谓协同效应,是指两个公司实施并购后的产出比并购前两个公司产出之和要大,即1+1>2,主要体现在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管理协同效应等方面。该假说主要为企业间的横向并购提供了理论基础。经营协同效应来自于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财务协同效应的来源主要是可以取得较低成本的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管理协同效应主要来源于管理能力层次不同的企业合并所带来效率的改善。

委托理论对企业并购动因的解释可归纳如下:并购可以降低成本。Manne(1965)认为并购事实上可以提供一种控制问题的外部机制,当目标公司人有问题产生时,收购或权的竞争可以降低成本。而MueHer(1969)提出的假说认为人的报酬取决于公司的规模,因此人有动机通过收购使公司规模扩大,而忽视公司的实际投资收益率。

新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并购的动因在于对并购后公司潜在效率的追求,包括节约交易费用、效率最优化等。Coase(1937)提出的交易费用理论为理解公司并购提供了一个较有解释力的基础。Wiliamsion(1951)进一步发展了Coase的理论,深入研究了企业“纵向一体化”问题,认为纵向一体化有效地削弱了人的机会主义和有限理性,克服了环境的不确定性。

尽管西方的企业并购动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释我国的部分并购活动,但我国的企业并购动机仍存在自己的特色。如我国有的企业并购的原始动机就是为了迎合主管部门解决长期存在的亏损企业问题,解决财政的沉重负担和支持优势企业发展等要求。另外有的企业并购动机受资本市场限制,买壳上市成为部分企业并购的动机。

二、我国啤酒行业并购现状

第6篇:企业并购的财务动因范文

【关键词】并购;动因;风险

市场经济环境下,尤其是我国加入WT0以后,企业作为独立的经济主体,不仅面临着国内市场竞争的压力,还要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的各种挑战和国外大企业的竞争威胁。如何运用并购手段,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挖掘经济效益新的增长点,拓展经营领域,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是摆在企业和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试从并购的动因及风险分析人手进行探讨。

1.并购的动因

企业进行并购的因素很多,主要包括:

1.1谋求管理协同效应

如果某企业有一支高效率的管理队伍,其管理能力超出管理该企业的需要,但这批人才只能集体实现其效率,企业不能通过其他途径释放能量,那么就可并购那些由于缺乏管理人才而效率低下的企业,利用这支管理队伍通过提高整体效率而获利。

1.2规模经济

追求规模经济效应是企业并购的重要动因之一。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和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出现的成本下降、收益递增的现象。规模经济带来的收益,反映为企业生产经营成本的降低,是企业并购的直接结果。企业通过横向并购,一方面可以对企业资产进行补充、调整,达到最佳规模经济要求,壮大主导产品的生产经营规模,实现大批量专业化生产,提高技术熟练程度,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另一方面,大规模生产便于实行大量销售和大量采购,从而节省购销费用,获得规模收益。

1.3盘活存量资产的客观需要

目前有些企业突出的问题是有大量的存量资产处于闲置与半闲置状态,资产的盈利水平下降,亏损严重,相当一部分资产在低效、无效甚至负效运营。大量存量资产闲置不用或负效运营,不仅不能实现其资本的增值,而且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丧失其价值。可见,盘活存量资产十分迫切。通过企业并购,一方面可以将闲置的资产存量转移到更能使其发挥作用的优势企业,使出让企业卸掉包袱,受让企业相对减少资本再投入,从而减少浪费。提高资本效益;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存量资产的转让直接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

1.4调整产业结构的客观要求

产业结构失衡是始终困扰着我国经济有效增长的痼疾,而产生结构的失衡从根本上看是源于资产存量在地区、部门、行业、技术、企业组织等结构状态上的不合理分布。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仅仅依赖投资增量结构的变化来调整,其难度很大。代价势必也很高。因此,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迫切需要也完全可能通过企业的资本经营来实现,而并购是企业资本经营的主要方式,所以,调整产业结构就成为并购的动因之一。

1.5谋求财务协同效应

企业并购不仅可因经营效率提高而获利,而且还可以在财力方面给企业带来收益。

首先,企业并购可使企业的财力提高。一般情况下,合并后企业整体的偿债能力比合并前各单个企业的偿债能力强,并实现资本在并购企业与被并购企业之间低成本地有效再配置。

第二,可使企业合理避税。税法一般包含亏损递延条款,允许亏损企业免交当年所得税,且其亏损可向后递延以抵销以后年度盈余。同时,一些国家税务局法对不同的资产适用不同的税率,股息收入、利息收人、营业收效益、资本收益的税率也各不相同。企业可利用这些规定,通过并购行为及相应的财务处理合理避税。

第三,使企业收到预期效应。预期效应指因并购使股票市场对企业股票评价发生改变而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由于预期效应的作用,企业并购往往伴随着强烈的股价波动,形成股票投机机会。投资者对投票利益的追求反过来又会刺激企业并购的发生。

2.并购的风险

企业并购是高风险经营,应在关注其各种收益、成本分析的同时,更重视并购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2.1信息不完全、不对称

并购所面临的根本问题之一是如何有效利用分散在社会上的不同信息,实现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实践中,因信息不完全、不对称而导致并购企业发生财务困难的案例不胜枚举。所谓信息不完全,是指由于人的有限理性,使其所掌握的信息不能预见一切,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人们也不可能掌握全部的信息。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一方持有与交易行为相关的信息而另一方不知道,而不知情方要获取这些信息需付出昂贵的验证成本。

2.2体制风险

在我国企业并购过程中,政府担负着极为重要的推动、扶持作用。一方面企业要借助政府的力量,实行跨行业、跨地区、跨部门的战备重组与购并;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快配套改革,搞好配套设施建没,协调并购企业各方面的关系,保证企业并购的顺利实施,使企业间的并购行为真正实现优势互补,并提高其经营效率。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企业的收购行为,是由政府部门强行撮合而实现的,政府依靠行政手段对企业并购大包大揽,不仅背离市场原则,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而且往往还会给并购企业带来风险。过分强调优帮劣的解困行为,将使企业并购偏离资产最优化组合的目标。

2.3融资风险

企业并购需要大量的资金,所以并购决策会同时对企业资金规模和资本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融资风险具体包括资金是否可以在时间上和数量上保证需要,融资方式包括资金是否可以在时间上和数量上保证需要,融资方式是否适应并购动机,现金支付是否会影响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杠杆收购(是收购公司主要通过借债来获得目标公司的产权,且从后者的现金流量中偿还负债的收购方式)的偿债风险等。

2.4规模不经济

第7篇:企业并购的财务动因范文

关键字:企业并购 动因分析 购买法 权益结合法 利弊分析 防范对策

一、企业并购的概念及类型

1.企业并购的概念

企业并购是“兼并”、“合并”和“收购”的统称,既区别于企业重组、资产重组等概念,又区别于战略联盟。从本质上看,企业并购是指在市场经济的体制条件下,两个或更多的企业根据特定的法律制度所规定的程序合并为一个企业的行为。

2.企业并购的类型

企业并购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做不同的分类。按并购双方的产业特征,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按并购的实现方式,分为承担债务式、现金购买式和股份交易式并购;按照目标公司管理层是否合作,分为善意并购和敌意并购;按照并购的法律形式,分为吸收合并、创立合并和控股合并;按照企业合并的性质,分为购买性质的合并和股权联合性质的合并。

二、企业并购的动因分析

在现实生活中,企业实施并购行为,往往存在以下动机:(1)获取企业发展机会的动机。企业发展一是通过企业内部积累,二是通过并购其它企业,来迅速扩大自己的生产能力。相比而言,并购方式比内部积累方式速度快,效率高,更重要的是可以获取未来的发展机会。(2)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动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是公司价值最大化,追求企业长期利润最大化是企业从事经营活动的根本宗旨。

三、企业并购传统的会计处理方法

企业并购的会计方法包括购买法和权益结合法。购买法将企业合并视为一个企业购买另一个或几个企业的行为,其基本特点是购买企业按取得成本记录被并企业的资产与负债,同时按取得成本与所取得的净资产公允价值的差额确认商誉,收益包括合并企业当年实现的收益和合并日后被并企业所实现的收益,因此企业留存收益可能因合并而减少但不会增加,被合并企业的留存收益不得转入实施合并的企业;权益结合法又称联营法,该法将企业合并视为参与合并各方所有者权益的结合,其主要特点是双方的资产负债均按原来的账面价值记录,不确认商誉,被并企业的留存收益全部并入其当年收益,并且继续被并企业利润。两种处理方法的主要不同点在于:在企业合并业务的会计处理中是否产生新的计价基础;是否确认购买成本和购买商誉;合并前收益及留存收益的处理;合并费用的处理。

四、企业并购的利弊分析

1.成功的企业并购的优点

当两家或更多的公司合并时会产生协同效应,既合并后整体价值大于合并前两家公司价值之和从而产生1+1>2的效果。企业的并购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有助于企业整合资源,提高规模经济效益。

(2)有助于企业以很快的速度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确立或者巩固企业在行业中的优势地位。

(3)有助于企业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

(4)有助于企业降低资金成本,改善财务结构,提升企业价值。

2.企业并购可能带来的潜在危机和风险

尽管兼并和收购是推动公司增长的最快途径,兼并的优势也很多,但根据统计显示70%的并购案都是以失败告终,如洛阳春都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企业并购潜在危机和风险主要体现为以下几方面:

(1)营运风险。即企业并购完成后,可能并不会产生协同效应,并购双方资源难以实现共享互补,甚至会出现规模不经济。

(2)融资风险。企业并购往往需要大量资金,如果企业筹资不当,就会对企业资本结构和财务杠杆产生不利影响,增加企业财务风险。

(3)反收购风险。如果企业并购演化成敌意收购,被并购方就会不惜代价设置障碍,从而增加企业收购成本,甚至有可能会导致收购失败。

五、企业并购财务风险的防范对策

1.统筹安排资金,降低融资风险

并购企业应该结合自身能获得的流动性资源、股权结构的变动、目标企业的税收情况,对并购支付方式进行设计,合理安排现金、债务、股权各方式的组合,以满足收购双方的需要。通常情况下,应考虑买方支付现金能力的限度,力争达到一个较合理的资本结构,减轻收购后的巨大还贷压力。

2.加强营运资金管理,提高支付能力

支付能力是企业资产流动性的外在表现,而流动性的强弱源于资产负债结构的合理安排,所以必须通过资产负债相匹配,加强营运资金的管理来降低财务风险。其中较为有效的途径是建立流动资产组合,在流动资产中,合理搭配现金、有价证券、应收账款、存货等,使资产的流动性与收益性同时兼顾,满足并购企业支付能力的同时也降低财务风险。

六、结论

综上所述,企业并购往往是把双刃剑。运用的好企业发展极快,企业竞争力增强。反之,问题百出、陷阱重重,甚至使企业面临破产清算的危险。因此企业在进行并购时,只有经过客观、详尽的评估分析,采取科学的方法作好企业并购整合规划工作,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并购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铁峰.中国企业并购分析及价值创造[M].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3.

[2]董力为.企业并购会计问题研究[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3]张文贤、高建兵.高级财务会计[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

第8篇:企业并购的财务动因范文

关键词:上市公司 并购动机 并购类型 并购效果

一、引言

企业并购重组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复杂经济现象,是企业控制权转移和产权交易的重要形式。企业并购之所以是对企业经营发展最有影响力的企业行为,在于其是资本市场里最能体现市场效率和最具有创新活力的一个环节。在我国,作为转轨中的新兴市场,企业在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长期稳定的经营、严谨的财务管理、长期性的研发力量、产品的更新换代等方面的表现,往往不够理想。因此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通过合理有效地安排企业并购,来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活跃证券市场、吸引投资者,一直是政府、企业和学者共同关注的重要问题。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的并购呈逐年上升趋势,表现出模式多样化、领域广泛化的特点,外资及民间资本大范围地介入,使企业并购不管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操作上都得到了更好的发展和运用。国内学术界也在借鉴西方国家近百年来企业并购经验的同时,对我国企业并购重组及绩效的各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本文结合西方并购理论,对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与绩效的各方面研究进行了总结述评。

二、并购重组过程中并购类型与动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 一 )并购重组过程中并购类型对企业绩效产生的影响 企业并购行为最常见的分类方法是按照交易各方之间市场关系,将并购分为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三种基本类型。并购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新古典经济学将企业并购看作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提出了效率理论、市场势力假说、价值低估假说、信息与信号假说等理论;委托理论(Jensen and Meckling,1976)对企业并购动因做出了解释,认为并购有助于解决成本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假说:降低成本假说(Fama,Jensen,Rubaek,1983)、自由现金流量假说(Jensen,1986)、过于自负假说(Roll,1986);新制度经济学中,以交易费用理论(Coase&Williamson)为基础对并购动因进行了阐述,认为并购的动因在于减少交易费用。然而并没有哪个流派的经济理论能对并购动因作出系统的分析。普遍的认为是:若为了扩大经营规模,追求规模经济效应,就进行横向并购;为了降低交易费用,可以进行纵向并购;为了分散经营风险、进入新的产业领域、实施多元化经营则可以采用混合并购。我国学者(冯根福等)自21世纪初开始对上市公司并购及绩效进行研究,除了借鉴西方早期的理论和经验,对本土企业并购的实际情况的大量实证分析之外,也提出了一些符合我国实际的理论和经验,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专题就是“不同并购类型对并购重组绩效的影响”。程小伟(2007)认为,在我国,不同并购动机造成的不同并购类型对绩效的影响并不一致,纵向并购主要目的是节约交易成本,并购后存在磨合衔接的过程,只有将并购后的上下游企业整合为有机整体,才能保持企业经营业绩的持续增长。横向并购中,规模经济效应在并购当年较为明显,但由于“非实质性并购”、“政府干预过度”等现象的存在,并购一年后的规模经济效应有大有小。混合并购中的效应不如所预期的那么高,而是呈现下降的趋势,这与现实情况出现了背离,有证据说明我国企业混合并购中,产权界定不清,行政干预过多等外部因素制约了其并购效应的发挥。这一观点基本与国内多数学者研究结论一致,如洪道麟、刘力、熊德华(2006)通过对1999年至2003年我国上市公司并购事件的长期绩效的分析,得出多元化并购会显著损害收购方的长期绩效结论,其影响在并购发生后大约两年得以体现。李善民、朱滔(2006)运用长期持有超常收益( BHAR)来衡量公司的长期市场绩效,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可能过早地寻求多元化发展, 长期来看却有损股东利益,多元化并购公司股东在并购后 1~3 年内财富损失达到 6.5%~9.6%。同时,另外一些学者研究结果却表现出不同:周林(2007)通过D E A实证研究,认为某种程度上我国企业纵向并购并非为了降低交易成本,并且纵向并购前一年的财务状况比并购当年要好很多,这就表明很多上市公司的并购是出于圈钱、保壳的目的,在财务状况发生恶化的情况下才进行并购。田波平等(2006)使用二次相对效益法对我国上市公司进行实证分析,得出结论:并购当年业绩水平有极小下降;而并购后一年业绩小有提高,从整体来看并购后的业绩有提高的趋势 ,并购事件对企业的影响是正面的,说明企业管理者的主观努力程度与企业绩效正相关,为企业经营者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作用这一观点提供理论依据。部分学者在更具体层面对“并购类型对绩效的影响”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如励凌峰等(2006)从供应链的角度,用Cournot模型分析了横向并购前后供应链利润、生产企业利润和供应商利润的变化情况。发现,生产型企业横向并购后,供应链的绩效主要由参与并购的企业数量决定,进一步受供应链权力配置的影响,供应商的垄断力越大,汲取并购后的供应链利润越大。李哲、何佳(2007)将中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并购分为改制型、投资型、行政主导型。认为:改制型并购对于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发挥了重要作用,投资型并购对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提高产生了正面影响但持续性不足,行政主导型并购使上市公司承担了过多的社会职能从而偏离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因此造成了上市公司经营绩效的显著、持续恶化。王谦、王迎春(2006)选取代表性财务指标(主营业务利润率、总资产利润率、净资产利润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对我国企业逆向性的跨国并购绩效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企业实施逆向型跨国并购后业绩和成长能力均存在先下降而后上升的趋势,说明追求短期盈利不是逆向型跨国并购的目的,中国企业实施逆向型跨国并购的主要目在于培养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我国企业缺乏跨国并购整合的经验,所表现的财务绩效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

( 二 )并购重组过程动机对企业绩效产生的影响 夏新平、邹朝辉、潘红波(2007)认为企业并购动机有两类:基于协同动机、基于动机。实证证明,协同动机下的收购公司在并购前后绩效显著增加,表明基于协同动机的并购是可以增加股东财富的;基于动机的收购公司虽然在并购发生当年绩效显著增加, 但随后其绩效持续降低, 这表明基于动机的并购没能创造价值。股东自利型并购属于动机并购的一种。并且给予动机(或自利动机)的企业并购在我国上市公司并购案中占了很大的部分。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往往持有很大的股份,并且控制着董事会和经理层,有着很便利的自利性条件。因此而发生的委托冲突,即控股股东利用自利性并购掏空上市公司,侵占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况,己经发展到比较严重的地步――正如西方早些年研究的结论那样,股东通过并购来获得隧道效应。吴(2007)用自利性并购中企业的长期绩效和股价作为评价标准,实证考察了控股股东自利性并购的长期效果,发现在并购前一年到并购后第二年共四个年年的时间窗中,经过行业、规模和利润调整后,无论是以会计指标、EVA指标,还是股价变动指标,都明显比非关联并购低,揭示了控股股东自利性并购严重损害上市公司的后果。

( 三 )我国上市公司并购重组绩效的其他影响因素 上市公司除了并购类型和动因对绩效的影响之外,其他一些因素也会对并购绩效产生影响甚至起到决定的作用。游春(2009)认为产业效应对公司并购绩效确实有影响,其中对混合并购具有积极显著影响,而对横向并购影响最小,说明我国上市公司在进行并购时有着明显的产业偏好,一般倾向于从产业效应低的行业进入产业效应高的行业。刘笑萍,黄晓筱,郭红玉(2009)认为,企业并购绩效的优劣不仅取决于并购类型,还取决去并购双方行业周期:从行业周期角度看,横向并购与多样化并购绩效存在显著差异;衰退行业中多样化并购绩效显著优于行业内部横向并购绩效;对于收购企业来说,成长行业之间的多样化并购绩效显著优于行业内部的横向并购绩效,对于目标企业,成长与衰退行业之间的多样化并购绩效优于衰退行业内部横向并购。另外宋耘(2006)通过调查发现,并购绩效与双方企业间协同整合潜力显著正相关:双方企业的战略相似程度和战略互补程度越大并购绩效越好,并购绩效与被并购企业员工抵制程度显著负相关。因此重视整合过程,增加双方协同潜力,降低员工抵制程度,可以提高企业并购绩效。另外,文化的差异对并购绩效的影响也是显著的。宋耘(2006)通过实证发现“目标企业员工抵制程度”、“并购双方企业间文化冲突”和“并购方企业文化对目标企业员工的吸引力”这三者共同对并购绩效产生影响:企业应重视并购前的文化审计工作, 尽可能选择具有相似价值观的并购对象,减少整合中的文化冲突;为了提高对目标员工的吸引力, 并购方应加强对自身实力和文化的建设,选择实力差距较大的企业,降低整合风险。王海昀(2007)认为:文化差异通过组织行为变量影响并购绩效;整合程度、相对规模以及多文化宽容度作为控制变量影响并购绩效实现。因此,企业并购时应该对文化差异进行调查,考虑兼并战略、企业家风格和企业文化特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文化整合模式。有学者对提高绩效的因素也做了分类归纳。如杨晓敏(2009)认为从操作层面来看,影响并购绩效有可控因素(并购次数、类型、持有期限等),模糊因素(支付方式等),不可控因素(目标企业财务特征、文化差异、汇率等)。管理当局应设法提前分析不可控因素,根据影响趋势选择可控因素,重视并周密计划模糊因素,最终提高并购绩效。吴树廷(2006)认为:我国上市公司并购过程中,对提高并购绩效的一些关键因素是:我国并购环境特殊对绩效的影响,政府行政干涉对并购绩效的影响,并购整合过程对提高企业整体并购绩效的影响。

三、并购企业绩效评估方法

( 一 )事件研究法 事件研究法多用于考察并购重组的短期效应,如Magenheim和Mueller(1988)等人的研究指出,并购结束一年及以后,普通股的收益率是趋于降低的。但是,事件研究法也有用于长期绩效的研究中,如Jensen.M.C(1968)研究了1975年至1991年间1814个并购事件后得出,事件发生期内目标公司股东的累积平均反常收益为35%。会计研究法采用财务等指标对并购效应进行评价。有的采用单一的指标评价体系,如现金流量或者托宾q值:Healy、Plepu和Runback(1992)以样本公司的经营现金流量作为分析指标,研究了1979年至1984年间美国50家最大的并购案,发现行业调整后的公司资产回报率明显提高。也有的学者采用多指标模型,通过假设检验、成分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在选取的样本基础上建立回归模型,多角度地评价并购公司的绩效。如Bradley.M,Desai.A,Kim.E.H(1983)采用不同方法检验样本,但没有得到样本公司业绩下滑的证据。Datta.D.K(1991)所做的一项对为期10-18年英国企业的研究表明,与并购前相比,利润率几乎没有改善,与依赖内部增长的企业相比,利润率却下降了。我国上市公司企业并购是伴随着经济转轨开始的,经过近十年的发展,从不成熟且多为政府控制下的企业并购而逐渐转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的并购,因此确定并购效果也越来越重要。国内学者普遍认为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尚未达到半强式有效,则事件分析法并不适合分析本土上市公司并购效果。因此多数研究都选择了会计研究法。秦楠(2007)认为“主成分分析法”是对并购绩效评价比较恰当的方法: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相互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指标,对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程序,通过定性和定量的对比分析,对并购前后一段时间内企业的业绩变化和财务状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以此评判并购活动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通过实证也得到了显著的结果。而程小伟(2007)提出用“Charnesetal (1992)和W.Cooperetal (2001)根据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所得出的稳定性指标”可以保证样本观测年份跨度比较长,也深入考虑到基于公司特质的管理上可控的输入输出指标,准确地度量了并购前后公司效率,提供了单一的比率分析无法提供的信息。张德亮(2003)则用收益分析模型来研究企业并购的绩效:E(RM)=E(RA)+X[E(RB)-E(RA)]≥RO,并进行分析判断,只要并购后的整体收益率水平高于不进行并购的收益率,则并购绩效为正。荀守奎(2006)认为可依据并购以后企业价值是否大于未实施并购的双方企业价值之和,采用营业现金流量法、股东价值增值法、股利模型估值法以及经济附加值模型估值法等来建立股价模型进行评价。

( 二 )会计研究法 这一研究是将西方管理会计中先进业绩评价方法揉合到并购过程的绩效评价当中去。杨帅、李卫宁(2007)用四个指标体系衡量并购绩效:财务、经营协同、管理协同和财务协同,以组成“综合计分卡",再结合客观赋权综合评价方法中的”熵值法”,通过比较企业并购前后各年的总指标和分指标评价值,可判断并购是否从总体上产生了正效应,是否从细分面上得到了协同效应。刘磊、于英川(2006)单纯运用平衡计分卡来评价企业跨国并购的绩效,认为:跨国并购整合过程是全方面的整合,整合的过程除了财务上还应该包括人力资源,运营流程,客户关系等,“并购计分卡”能使并购后的新公司综合评价各方面整合绩效,迅速发现整合不完善的领域。张锐、程夏(2006)则认为,评价“以获得利润为动机”的上市公司并购绩效最好就是评价并购是否给股东权益带来价值增值。因此采用经济增加值率、股权经济增加率等基础性指标来评估EVA值:大于零表明并购后绩效较优,等于零表明绩效一般,小于零则表明并购失败。用EVA对企业并购绩效的评价只集中于微观层面,而对中观层面和宏观层面缺乏评估。

四、结论

在对国外文献简单回顾的基础上,对近年来“本土上市公司并购”的归类分析,可以看出,无论西方学者还是我国学者,对企业并购的研究都以提供实证证据支撑研究结论为主线,但首先国别之间分析的实证结果就有所不同,而本土上市公司企业并购研究中由于切入角度、所选样本、时间窗的不同也产生差异,这一点,有大量的证据做为支持。但无论是上市公司企业并购实例、还是学者研究成果,都给理论和实务界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事实上,“我国上市公司企业并购及并购绩效”中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问题,例如: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过程中风险控制与绩效之间的关系、如何准确度量并购中政府控制和企业业绩问题、我国上市公司重组并购中公司治理与控股股东并购动机的关系等等。中国作为全球新兴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并购过程会日渐趋于成熟和有效,在西方成熟并购理论指导下,势必还要结合本土宏微观环境具体考虑,势必要对如何提高并购绩效做更深入全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游春:《中国上市公司并购动机与绩效:从产业效应角度的分析》,《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2]张佳林、蔡军辉:《我国上市公司并购动因与绩效研究》,《经济问题》2005年第11期。

[3]宋建波、沈皓:《管理者动机与扩张式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财经问题研究》2007年第2期。

[4]夏新平、邹朝辉、潘红波:《不同并购动机下的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统计观察》2007年第1期。

[5]周林:《上市公司纵向并购行为及其实证研究》,《上海经济研究》2007年第12期。

[6]雷辉、胡发基、郝艳艳:《上市公司不同并购类型风险与绩效的实证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3期。

[7]李争丽、杨翟婷:《企业多元化并购绩效的现状分析》,《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08年第2期。

[8]励凌峰、张志刚、黄培清:《横向并购对供应链及其成员绩效的影响》,《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9]李哲、何佳:《国有上市公司的上市模式、并购类型与绩效》,《世界经济》2006年第9期。

[10]洪道麟、刘力、熊德华:《多元化并购、企业长期绩效损失及其选择动因》,《经济科学》2006年第5期。

[11]李善民、朱滔:《多元化并购能给股东创造价值吗? ―兼论影响多元化并购长期绩效的因素》,《管理世界》2006年第3期。

[12]田波平、苏杭等:《沪深并购上市公司绩效评估的二次相对效益法》,《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3]杨晓敏:《基于操作层面对跨国并购绩效影响因素的分类》,《集团经济研究》2006年第12期。

[14]荀守奎:《基于建立股价模型的企业并购绩效评价研究》,《特区经济》2006年第10期。

[15]宋耘:《基于整合过程的企业并购绩效影响因素探析――以广东企业参与的并购事件为例》,《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

[16]史田田:《企业并购绩效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建议》,《财会通讯》2006年第8期。

[17]荀守奎、张传明:《影响企业并购绩效的因素及相关风险的对策分析》,《特区经济》2006年第1期。

[18]王谦、王迎春:《中国企业逆向型跨国并购绩效评价》,《财会通讯》2006年第4期。

[19]Jensen.M.C, The performance of mutual funds in the period 1945~1964,Journalof Finance,1968.

[20]Jones.G.K,Lanctot.A,Teegen.H.J, Determinants and performance impacts of external technology acquisi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1.

[21]Bradley.M,Desai.A,Kim.E.H, The rationale behind inter-firm tender offers:Information or synergy?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83.

第9篇:企业并购的财务动因范文

关键词:企业并购;投资价值;协同效应价值;折现现金流模型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绪论

随着国内企业并购重组活动的日益活跃,动机的日益成熟,企业更多地从经济利益出发,实施战略并购。一项并购成功与否,并购价格的合理性是一个重要因素。要对目标企业合理定价,不失公允地保障各方的利益,就必须进行合理有效的资产评估。而在企业战略并购中,目标企业的投资价值评估成为整个并购活动的核心和成败的关键。如何确定目标企业的投资价值成为战略并购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有对并购后可能产生的协同效应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和评估,才能合理地判断并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在此基础上确定投资价值,并为并购交易价格提供参考依据。本文就并购中投资价值的评估进行简单的分析,为实务操作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一、企业并购的概述

企业并购是企业之间的兼并和收购行为,是法人在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基础上,以一定的经济方式取得其他法人产权的行为,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

企业并购的动因

企业进行并购,主要的动因有:① 企业发展动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只有不断发展才能生存下去。并购可以让企业迅速实现规模扩张;可以突破进入壁垒和规模的限制,迅速实现发展;可以主动应对外部环境变化。② 发挥协同效应。并购后两个企业的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经营协同、管理协同和财务协同等方面。③ 加强市场控制能力。通过并购可扩大市场占有率,增强企业竞争力。④ 获取价值被低估的公司。⑤ 降低经营风险。并购可以使企业迅速实现多元化经营,从而降低投资组合风险。

企业并购的作用

企业并购具有以下作用:通过企业并购实现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通过企业并购促进资产流动、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济效益;通过企业并购实现资本和生产的集中,增强企业竞争力;通过企业并购推动国有企业改革;通过企业并购促进文化融合与管理理念的提升。

二、并购中的投资价值分析

目前的公司价值评估理论主要是探讨和研究目标公司公平市值的评估,其基本的评估假设是:公司目前以现有的各种资源进行持续经营给现有股东带来的价值,也就是现有股东目前持有的实际价值,这种价值往往是目前出售方的价格底线。并购方如果希望出售方出售股权就应当支付给其公平价值以外的补偿,这种补偿又不应当超过并购方通过并购所得到的超额收益,否则并购对于并购方就失去了价值。

一项成功的并购在于通过出售方和并购方都能得到比各自单独经营更多的利益,这种更多的利益来源于并购所产生的协同效应。所谓协同效应是指并购后新公司的价值大于并购前两家公司价值之和,即1+1﹥2,并购后企业竞争力增强,导致净现金流量超过两家公司预期现金流量之和,或者合并后公司业绩比两个公司独立存在时的预期业绩高,其主要体现为并购活动的投资价值。

资产评估中关于投资价值的定义是指“评估对象对于具有明确投资目标的特定投资者或某一类投资者所具有的价值估计数额。”在企业并购中就是指被并购方按照并购方的管理战略,考虑并购方特定的协同效应条件下评估的价值。投资价值评估是把目标企业作为并购方的一种具有特定用途、以某种并购方独有的方式运行、对于并购方具有独特价值的资产。因此,当并购方为一类特定的主体,其并购目的是以其特定的方式整合目标企业,并把目标企业纳入其战略的一部分,用并购方的方式持续经营下去,也就是说,目标企业对于并购方来说是有特定意义和价值的,此时我们就应当选择投资价值来评估目标企业。

所谓投资价值是指以资产的收益能力为依据确定的评估价值。资产的投入和产出往往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资产投入量高,但产出小。投资价值是以产出效率为依据衡量其价值的。

并购中的公司投资价值评估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值测算,它要求评估者必须考虑目标公司所面对的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变化以及并购对各方面的影响,对协同效应进行更加详细的分析,进而将这种对协同效应分析的结果调整到实际现金流的测算中,通过细致评估协同效应,得出合理的投资价值,从而合理确定目标公司的评估价值区间,为并购双方确定并购价格提供科学依据。

由于不同企业之间的协同效应不同,其协同效应创造的价值也就不同,所以同一标的企业对于不同的战略并购企业具有不同的价值。因此在战略并购中,需要提供并购企业对目标企业的“投资价值”评估,即目标企业自身价值加上目标企业与并购企业协同效应的价值。

三、目标企业自身价值的评估

目标企业自身的价值评估可以采用三种评估方法:资产基础法、收益法和市场法。资产基础法是以净资产作为企业价值的标准,如账面价值法、重置价值法和清算价格法等;收益法是将企业未来收益的折现值作为企业价值,如现金流折现法等;市场法是指将评估对象与可比上市公司或者可比交易案例进行比较来确定企业价值,如价值比率法等。本文重点介绍折现现金流模型。

折现现金流模型是:

企业价值=

即企业自由现金,指企业经营所产生的税后现金流量总额,是可以提供给企业资本的供应者,包括债权人和股东的现金流量。选用这一参数充分考虑了目标公司未来的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

折现率的确定。

为了与现金流量定义相一致,用于现金流量折现的折现率应能够反映所有资本提供者按照各自对企业总资本的相对贡献而加权的资本机会成本,即加权资本成本。由于个别资本成本的高低取决于投资者从其他同等风险投资中可望得到的报酬率,因此,折现率的高低必须能准确反映现金净流量的风险程度。

利用折现率对企业现金流量进行折现

在确定了现金流量和折现率后,下一步就是利用计算出的折现率对现金流量进行贴现。

四、协同效应价值的评估

战略并购追求的是并购交易前后的新增价值,协同效应促使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扩散,协同效应的价值在战略并购企业价值的评估中意义重大。并购中的协同效应主要体现在:经营协同、管理协同、财务协同和无形资产协同方面等。协同效应价值的评估有以下两种思路:

整体评估

该思路以并购的最终效果——企业价值增值为出发点,理论前提是,企业并购后产生规模效应、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企业整体价值。具体操作思路是把并购和被并购企业看成一个整体,测算整体企业价值,通过来确定协同效应。

协同效应价值的计算公式如下:

—协同效应价值

—并购后联合企业的价值

—并购前并购方的价值

—并购前目标企业的价值

只有当S﹥0时,并购中的目标企业才具有投资价值!

此处的、、的采用资产评估的基本方法进行评估。

分别评估增加值结果汇总

该思路是将协同效应进行分类,分为管理协同效应、经营协同效应和财务协同效应。其中,管理协同效应的增加值包括:管理费用减少额,并购双方企业文化渗透带来的增值,企业员工素质提高带来的增值等;经营协同效应的增加值包括:营业收入的增加额,固定成本节约额,变动成本降低额,存货储存及管理成本降低额,营销费用降低额,企业研发创新的增加额等;财务协同效应的增加额包括:内部融资降低的资本成本,外部融资降低的资本成本,纳税节约额等。

具体评估时采用增量折现现金流模型:

— 并购后存续企业第t年由于协同效应而产生的自由现金流量增量

— 协同效应开始的年度

— 预测期

— 折现率

此处的可以分解为营业收入的增加,产品成本的降低,税赋的消减,资本需求的减少。

五、投资价值评估中的还需关注的问题

企业在并购前,应当重视对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的调查研究与分析评估,并将评估的重点放在并购双方在国家文化和企业文化之间的差异,以及文化能否相互融合等方面。

在并购企业的投资价值评估中,还应当考虑外部环境、智力资本、内部风险控制等非财务因素对价值创造的影响。由于实际操作中很难对这些非财务指标进行定量的分析,也只能通过现有的指标体系进行大体的估计。

结论

综上所述,投资价值评估中,既要重视企业在并购前对并购双方的企业文化的调查研究与分析评估,又要考虑外部环境、智力资本、内部风险控制等非财务因素对价值创造的影响。只有对并购后可能产生的协同效应进行较为准确的分析和评估,才能合理地判断并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而在此基础上确定投资价值。

参考文献:

郑婷,刘小芳,基于协同效应的企业并购增值评估〔J〕.81-82 商业会计,2012(03-05)

冷薇薇,陈向明,论并购中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J〕.财会研究,2010,(02).

蒂姆·科勒,马克·戈德哈特等,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与管理〔M〕,83-95第4版,电子工业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