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普通化学和无机化学的区别范文

普通化学和无机化学的区别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普通化学和无机化学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普通化学和无机化学的区别

第1篇:普通化学和无机化学的区别范文

“三步法”的指导思想是:向课堂要效益,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施素质教育。主要内容是:把一次课划分为三块,分三步走:第一步提出问题,第二步分析问题,第三步解决问题。下面逐一说明之。

第一步,提出问题

把本次课的学习目标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并写在黑板上,留10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本,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告诉学生,看书时,不懂之处可随时举手提问,看完后,教师将随机抽查上述问题。这样学生在阅读时注意力会高度集中,能抓住教学的重点,并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通过学生所问的难点,也能了解学生的状况,讲课时便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击中要害。例如,讲解“缓冲溶液”时可提出以下五个问题:(1)什么是缓冲?(2)缓冲溶液的组成是什么?(3)缓冲作用的机理是什么?(4)缓冲溶液的pH值如何计算?(5)如何理解缓冲溶量?

第二步,分析问题

这一步是整堂课的主线,重点由教师引导剖析。首先教师可将上一步提出的学习目标向学生提问,难一点的题目可问优等生,易一点的题目可问中等生。可点名提问,也可学生自行举手回答。根据学生不完整的答案,教师可进一步启发,并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如此一来,课堂气氛就活跃了,学生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会积极地进行思考。尤其是怕被老师再次点名,加上小组之间存在竞争,心想一定要拿出正确答案来。因而开小差、讲小话的同学很少。学生从回答及讨论中,锻练了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提高了同学之间的协作水平,并增大了胆量。比如,第一步提出的缓冲溶液问题,根据学生的疑问,可这样分析:“缓冲”从字面上讲就是缓和冲突,缓和冲力,也就是本来应该改变,结果因为某种原因没有改变或者基本不变,得到了缓解,这就是缓冲;如果在溶液中加入HCl或NaOH,那么溶液的pH值按一般情况应该降低或升高,但由于缓冲对的作用,溶液的pH值基本保持不变,这就是缓冲溶液;大多数化学反应,尤其是生物体内的化学反应都需要一个适宜而稳定的pH条件才能进行,例如,在生物体内的生理化学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酶,需要在特定的pH条件下,才能发挥有效作用,若pH稍有偏离,酶的活性就会降低或失去。又如,正常人体血液的pH范围为7.35―7.45,若超出这个范围,就会造成不同程度的酸中毒或碱中毒,那为什么人体血液能保持在这狭小范围内,原因就是血液中存在着缓冲对。什么是缓冲对?简单点说,缓冲对就是共轭酸碱对,如果溶液中存在大量的共轭酸碱对,就能够中和或者说消灭外来的少量酸碱而保持溶液的pH不发生明显变化,这就是缓冲作用的机理。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关键是要知道缓冲公式的推导过程并记住该公式,尤其是要理解混和前的浓度、混和后的起始浓度与平衡浓度之间的区别,核心是找得到混和后的平衡浓度,那么,计算也就迎刃而解,在教学中,老师要带着学生一起分析解剖例题。每一种缓冲溶液存在所谓的共轭酸碱对,这里的“大量”实际上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因此缓冲溶液只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只能加入限量的酸碱才能保持pH值基本不变,如果外加强酸、强碱的量较大时,缓冲溶液对强酸、强碱的抵抗能力就逐渐减弱乃至最终消失,这就是缓冲能力问题,定量地表示缓冲能力大小的物理量便是缓冲溶量,缓冲溶量的大小取决于缓冲溶液的总浓度和缓冲比:(1)当缓冲比一定时,总浓度愈大,抗酸抗碱成分愈多,缓冲溶量也愈大;反之总浓度愈小,缓冲溶量愈小。当缓冲溶液在一定范围内稀释时,由于总浓度减小,缓冲溶量也会减小。(2)缓冲溶液的总浓度一定时,若缓冲比等于一,则缓冲溶量最大。

第三步,解决问题

这一步是整堂课的尾声。根据教师的引导分析,学生的小组讨论,问题的答案已经“昭然若揭”了,教师只需归纳即可。于是依据正确结论,可再布置几道课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例如,上面提到的缓冲溶液的讲解,通过第一步五个问题的提出和第二步相应问题的分析,答案已经非常明朗,现在,老师只要将五个问题进行梳理和总结,学生便掌握了缓冲溶液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印象也很深刻,这样,也就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这三步紧密相连,环环相扣,成为一个有机体,三者不可偏废。第一步开门见山提出目标,第二步顺水推舟切入正题,第三步水到渠成得出答案。学生通过教师对问题的提出、分析和解答,能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三步法”能够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通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便能很好地完成“教学”,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可行的。在实际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班级、不同的课程,灵活应用。

参考文献

[1]于敬海.医用化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谢吉民.医学化学(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