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范文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第1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范文

[关键词]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教学认知;教学设计

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领域的共同主题。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基于核心素养优化教师的教学认知,促使教师转变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而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这是我们所面临的重要且艰巨的任务。没有教师对核心素养的深入理解并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教育改革只能是空谈。

一、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优化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认知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已经进行了十余年,但在实施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当前高中化学教学中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是教师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经验的影响,主要围绕着“知识与技能”的一维目标进行教学。[1]教师的育人意识淡薄,育人能力缺失。[2]以教科书为中心,只想准确地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旁观者”,学生的热情、主动性、怀疑能力在学习中不断泯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中学化学教师最大的挑战就是——从“教书”转向“育人”,也就是说不能再单纯地从化学学科的角度来理解化学教学,而必须从人的素养提升的角度来理解。2012年2月,教育部颁发《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要求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必须做到全程育人、全员育人。这些都要求化学教师在观念上、思维方式上和教学行为上都要发生重大改变。作为高中化学教师要承担起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使命,必须将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诉求,转化为教师的教学理解并付诸实践。在这种新形势下,优化提升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认知尤为重要。

二、优化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认知的流程——以“苯”的教学为例[3]

教学认知的建构和发展必须根植于教学实践。因此,基于一定的主题开展教学活动研究,是培育和发展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认知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在借鉴国内外学者对PCK(学科教学知识)、PCKg(学科教学认知)构成要素研究[4]的基础上,把对教师教学认知提升的重心放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上,提出了优化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认知的流程(如图1)。“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是进行化学教学的统领性观念,它是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的基础。首先,教师应该对核心素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有深入的理解。其次,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主旨,分析教学知识,包括化学教学内容、学生知识等。然后,选择教学内容,准确制定教学目标。最后,根据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学习任务。课堂情境设计和学生学习活动设计是学习任务设计的关键。通过学生在化学学习中与教学情境持续互动,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充分理解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体系

核心素养是21世纪个人终生发展和适应社会变迁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传承、整合、提升和发展。[5]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的学科化、具体化、情境化,它关心的是一门学科究竟对一个人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形成有什么样的贡献,而不只是本门学科的具体知识内容。不同的学科的核心素养有着不同的内容要求,但他们互相联系渗透,共同支撑核心素养的发展。高中化学核心素养是高中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中化学教育活动的总目标。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不是全盘否定知识技能的学习,而是清晰地认识到高中化学对于学生成长独有的意义和独特的价值。化学学科学习的目的,不仅是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习得,更重要的是化学基本观念、思想方法、思维能力、价值观和科学伦理观念的形成。[6]

(二)全面分析化学学科教学知识

化学教学知识包括化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等。准确把握高中化学学科教学知识,是顺利完成教学,实现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保证。1.挖掘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是教师教学认知的基础。化学教师要认真学习新修订的课程标准,融合课程理念,把握化学学科知识体系,树立正确的课程观、教学观。(1)追溯化学知识的产生过程在化学知识的形成阶段,充满了化学家的智慧和科学精神,蕴藏着丰富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饱含着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如“苯”的教学中向学生呈现苯的发现过程、凯库勒苯环结构假说提出的过程,就是科学探索过程的再现。教师追溯化学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领略创造者的思考,感受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让学生逐步领悟自然科学的探究方法,体验科学理论从“猜测、提出假说——证实或证伪——修正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但学习研究物质的方法,对于培养科学精神品质也具有重要的作用。(2)提炼化学基本观念和思想方法学科基本观念是对学科知识更高层次的抽象和概括,在学生学习具体性知识时起统摄作用。教师在对具体化学知识的分析过程中,要注意提炼知识背后隐藏的化学学科的基本观念、思想方法。如“苯”的教学中抓住苯环的微观结构和宏观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体现有机化学的学习方法,也凸显利用物质的结构推断物质的性质,利用物质的性质推断物质的结构的化学思想观念。运用恰当的方法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活动感悟最本质的、最精髓的学科思想。(3)发展化学学科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在一切能力和核心素养中居统摄地位。在化学教学中应以化学知识为载体,帮助学生学会思考,进行思维训练。如让学生对苯分子的结构进行推测,继而根据分子结构推测苯的化学性质。学生不断进行证实或证伪,感受形成科学结论所需要的证据和寻找证据的途径。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证据推理”“模型认知”“实验探究”等方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7](4)揭示化学知识的价值培养学生化学学科价值观,是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需要,也是化学学科的价值体现。要联系生产生活实际、贴近社会,充分揭示化学知识的价值。如在“苯”的教学中联系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以及苯的危害等,使学生感受化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环保意识和绿色化学观念等。2.深入了解学生知识教师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扮演转化者的重要角色,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是实现高效率的转化的前提。如“苯”的教学,教师应该了解所面对的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在学习苯的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的结构特征和一些特征反应,“苯”的教学要以此为基础。但此时学生有机知识储备并不多,教学中应注意不能随意补充知识(如苯的磺化反应等),更不能将知识面拓展到苯的同系物等。教师应该观察和深度研究学生,包括知识能力基础、学习心理、认知方式、错误概念、学习困难以及学习效果等。[8]

(三)准确制定化学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保障。深入理解核心素养和化学核心素养的本意,根据化学教学内容与特点和学生在某一阶段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与表现形式,准确判断教学内容在发展学生化学核心素养中所起的作用,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如“苯”的学习目标如下:了解苯的主要物理性质,掌握苯能燃烧、易取代、难加成的化学性质,培养科学探究和化学实验能力,强化对“结构—性质”关系的认识;参与苯分子结构的探究过程,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培养科学品质和逻辑推理能力;了解苯的用途、苯的毒性,培养社会责任感和绿色化学观念。该学习目标涉及“宏观辨识”“微观探析”“证据推理”“科学探究”“创新意识”“科学精神”“社会责任”等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四)精心设计学习任务

精心设计学习任务,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关键。化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选择或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发展探索、交流合作的平台,开展体验式、探究式、建构式的学习,形成思维观念和探究技能,感受化学学习的价值和魅力,发展化学核心素养。在“苯”的学习中,设计的学习任务,如表1。总之,利用某一教学主题对化学教师进行教学认知培育,让教师掌握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不但能促进该主题教学的有效性,而且能充分提升教师的教学认知,提高其专业水平。化学教师对教学内容理解越深刻、对学生了解越深入,教学目标把握越准确,设计的学习任务越有针对性,越能发展学生的化学素养。

三、优化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认知的关键

根据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对高中化学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以及现实高中化学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升教师的教学认知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必须超越化学学科知识理解化学教育的本质

教育教学活动必须从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向学生核心素养本位转型。化学教师无论是在教学内容设计还是教学方法设计方面都应该针对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从而真正实现为素养而教,让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形成化学基本观念,提升化学思维能力。

(二)善于挖掘课程文本中的育人潜能

教材中呈现的只是静态的知识的结果。教师除了要能够从整体上感受和理解知识内容,分析知识的深广度,还要挖掘知识的内涵价值,蕴藏的化学基本观念、思想方法,所经历的思维过程的价值,以及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情感态度的价值等,从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层面来构建教学。

(三)重视学生知识,关注学习活动组织

一定要改变学生无条件接受知识的现状,从关注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度转向关注学生学习的达成度。关注学生的化学学科思维能力、品格品性的实际变化。学生是在基本的化学活动中获得经验的,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知识生长、知识应用,提升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四)突出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教师要揭示化学知识的现实背景,强调知识的应用,把知识融入情境之中,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境设计要紧扣化学教学内容,指向要明确具体,避免徒有形式而无实质内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心理发展规律;要有一定的思维负荷,引发学生的高阶思维活动;要新颖多样,有效激发学生兴趣,突破化学知识的重难点。化学教师还需在具体教学实施中观察示范、支持鼓励、启发引导,进行互动和情感交流,增强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品格和科学精神。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对学生,我们提出发展核心素养;对教师,我们进行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认知培育优化,鼓励他们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将核心素养从一套理论框架落实到具体的教育中,进而真正实现育人功能是高中化学教师面临的重大问题。我们应该借助这一改革的契机,深化对高中化学教育的理解,发挥化学学科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喻平.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与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17(1):48-53.

[2]赵学昌.把核心素养内化于课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2):51-53.

[3]朱鹏飞,徐惠.“苯”的教学设计[J].化学教学,2014(1):40-43.

[4]梁永平.论化学教师的PCK结构及其建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2(6):113-119.

[5]吴星.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化学教学,2017(2):6-8.

[6]王云生.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核心素养及其确定[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2):7-9.

[7]徐宾.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7(1):61-63.

第2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范文

一、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的基本情况

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的基本情况主要从评审立项的结构布局以及项目建设的进展状况来考察。

(一)课程创新基地的立项分布

1.按学科领域分类

本轮课程创新基地重点对学科领域进行建设,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的建设。在申报评审中,虽然坚持学科协调发展的原则,但学科分布存在较大差距,语文、数学、物理、外语、化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立项数量较多,而音乐、信息技术、政治、美术、通用技术等学科立项数量则较少。

2.按区域布局分类

课程创新基地评审在注重质量优先原则的基础上,同时关注区域协调发展,但目前课程基地的区域分布不太平衡,其中都市功能核心区和都市功能拓展区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58.44%;城市发展新区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19.48%;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16.88%;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立项数量占总立项的5.19%。

3.按城乡布局分类

课程创新基地建设是促进城乡教育统筹、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学校特色内涵发展的有效载体,必须考虑项目的城乡合理布局。目前,项目城乡分布极不平衡,其中区县城市高中学校立项数量占总立项数量的93.51%,乡镇高中学校立项数量占总立项数量的6.49%。

4.按学校类型分类

全市重点中学与非重点中学数量相当,但重点中学却集聚着优质的办学资源和条件,办学水平与质量也明显高于非重点中学。在申报评审中,虽然坚持校际之间均衡发展的原则,但重点中学立项数量占总立项数量的96%以上,非重点中学立项占比不足4%。

(二)课程创新基地的建设情况

两年多来,重庆市课程创新基地建设工作已初见成效,体现了全市普通高中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新导向,创生了凸显学科魅力的新课堂,开发了丰富多彩的新课程资源,促进了育人模式与教学方式的新转变,拓展了学校特色建设的新空间,搭建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平台,开创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的新局面。

1.多数学校课程创新基地建设理念先进,能够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导向

一是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导向。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课堂的主渠道作用,用好课程创新基地,建设优秀文化。比如,重庆市求精中学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坚持以“百年树人,精益求精”为理念追求,在课程创新基地建设中,挖掘巴渝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等区域文化,建设特色校园文化,创建辩论会、模拟联合国等学科文化,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是以核心素养落地培育为导向。在课程创新基地建设过程中,引导全市各基地项目基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在创设具有鲜明特色的教学环境、突出核心教学内容的模型建构、建设促进自主学习的互动平台、开发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资源、构建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展中心、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六大建设内容”方面,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比如,重庆市南开中学为有效地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基地建设构建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模型”和“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模型”。

三是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导向。以名师支撑基地,以基地成长教师,以教师发展学生。全市在课程创新基地建设过程中,先后建成了“学科教研中心”“名师工作室(工作坊)”“教师学习资源中心”“学科教师专业成长研修中心”等。教师线上、线下可以互动交流。搭建了“互联网+学科教研”平台,真正成了教师成长的摇篮。比如,重庆外国语学校构建“教师发展中心”,采取三组共建、各司其职的思路。专家顾问组:聘请知名专家为基地建设整体把脉,每年定期集中指导。行政领导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加强理科建设的整体规划,为数学课程创新基地进行政策引导、资金协调、后勤保障、跨学科协调以及基地建设监管等工作。基地执行组:主要负责各项目目标的具体实施。依托基地建设项目引领、名师示范、教研制度的创新,建立促进教师发展的常态化机制。

2.多数学校在课程创新基地建设中贯穿融通性思维,能够做到继承与创新、校内与校外、硬件与软件相结合

一是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继承与创新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所有申报成功的市级课程创新基地,都是项目学校的传统优势学科,都是值得继承的优良传统。比如,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的外语课程创新基地,继承了学校的传统优势外语学科,构建了以外语为特色、以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为目标,整合国家基础课程和国际优质教材资源,形成该校特有的“三级”分层多样化的课程体系。

第3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范文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关于 “核心素养”的热潮实质上是国际教育竞争的集中反映,是教育质量的升级运动。然而当前高中化学教师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经验的影响,育人意识淡薄,育人能力缺失。加上教师进入职场以后,其思维模式、品格性情慢慢固定下来,当时展对老师提出更高要求时,许多教师消极应对或无能为力。因此,提升化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其从“知识教学”转向“素养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没有教师对核心素养的深入理解并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教育改革只能是空谈。

一、化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

目前,学界认为胜任力是指在某一岗位中,可以把表现优异和表现普通者区分开的个体潜在的较为持久的行为特征。教师胜任力包括教师知识、能力、人格特点以及动机等,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它能将绩效优秀的教师与一般教师区分开来。对于胜任力理论的系统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1968年,美国教育办公室出钱资助了8个教育改革项目,用来研究探索教师的胜任力因素。2000 年,Hay Mc Ber 向美国教育与就业部提交了一份“高绩效教师模型”报告,报告中提出了高效教师的5种胜任特征。1996年,在澳大利亚,国家教学委员会根据教师胜任力标准(1996)实施的全国教学质量项目中,为新教师开发设计了一个胜任力框架[1]。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中学化学教师最大的挑战就是――从“教书”转向“育人”,这要求化学教师要具备相应的教学胜任力,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认为,化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主要包括“转化的智慧”、“实验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创新能力”、“教育理想”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 转化的智慧

教学胜任力的提出,让我们思考什么才是一个好的化学教师。优秀的化学学者并不一定就是好的化学教师,知识的渊博并不意味着就有能力把知识传递给学生[2]。教师是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起着转化的重要作用。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运用合适的化学教学方法和策略,将教师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这要求教师全面理解化学学科知识,包括化学内容知识、化学认识论知识等;充分了解学生理解化学知识的情况,包括原有水平、认知困难等;以教学法知识,包括教育学及心理学知识等作支撑。

2. 实验教学能力

实验教学能力是化学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对发展学生化学素养的重要作用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无法代替的。科学探究实践是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强调用实验方法学习和研究化学[3]。教师要明确实验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实验的功能和价值。具备熟练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教学能力、实验研究能力等,并能够开发高质量的实验探究课题。

3. 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

核心素养导向下,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化学教育教学重点,思维教学的重要性远大于知识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教师自身必须具有相应的教育艺术,有思想、有智慧,以良好的思维品质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思考。教给学生化学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解决化学问题,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灵活变通、迁移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高品质的化学思维能力。

4. 教学创新能力

教师要能够开发化学课程和化学教学资源,挖掘教材中的育人潜能,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对已有的教学模式、策略方法进行改进。在实验教学中也要树立创新意识,改进实验。设计能够促进学生认识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在教学设计中有自己的创意和特色。教学创新能力是化学教师较高层次的胜任力。

5. 教育理想

现实教育工作中地位待遇问题、准备化学实验要额外投入很多时间精力以及对工作的倦怠感等严重影响化学教师的教学热情,他们只能做低层次的知识传递工作,这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格格不入的。化学教师要有对化学科学的热爱、强烈的教育信念以及价值感,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教育事业目标,才能有激情构建高效教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可以使教师体会到成就感和信心,获得教书育人的满足感,在教学工作中实现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化学教师要确立坚定的职业信念,不断追求新的更高的职业境界。

二、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胜任力提升的途径

对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进行培育,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从而促使“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地,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 深入研究化学课程知识

教师对化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取决于化学课程知识。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是化学课程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必须认真研读即将颁布的新修订的新课程标准,研究化学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基本理念与性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和学业质量标准等,把握体现化学学科本质的特征的知识技能、基本观念、化学学科思维能力和价值观等。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资源。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前,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解读。如知道特定课题教材的编排情况及编排意图,知识的产生方式以及内容特点,可利用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哪些等等。要根据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求,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必要时还要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组织。

2. 提升实验素养

现实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实验教学弱化的程度相当严重,存在对实验认识理解不透、不理解实验操作的原理、操作不熟练等问题。提升化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必须加强培育其实验素养。加深对教材实验的理解,分析该实验对突破知识点的作用,透彻理解教材设计和选择该实验的意图,挖掘课本实验的内涵和价值[4]。还要从对课本实验的理解转移到培养实验探究能力、提升创新意识这个方向上。

3. 善于反思交流

积累每次教学过程中的感受,认真撰写教学反思或教学后记;观摩教学、跟同行或专家交流讨论,反思不足。如在每次教学之后进行教学反思:学习任务设计的有效性如何?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是否真正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积累的同时重视思考,达到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的重新认识。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进行调整,才能提高教学胜任力。一开始,化学教师的教学反思主要是一些教学问题、教学困惑点或兴趣点,这样的反思是较低层次的、零散的。通过与教学理论或有经验的教师教学操作的验证磨合,调节自身的教学行为,再总结,使教学反思达到系统思维的高度,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化学教学实践操作体系,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4. 提升教学研究水平

相当一部分化学教师认为“教学与教学研究有冲突”、“没有时间进行教学研究”、“找不到合适的研究题材”。教学理论水平停留在较低的层次,无法从“碎片化”的经验层面上升为具有前瞻性的、成体系的教学实践理论。化学教师一定要看到教育教学理论对教学行为的指导作用。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教学与教学研究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当外在的化学教学理论被教师理解和内化,并结合教学实践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便逐渐形成了化学教师的个人化学教学实践理论,经过升华和重建,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研究力对其他胜任力起催化作用,如果其水平不高,其他胜任力的作用将会大打折扣[5]。

5. 加强拓展性内容知识的学习

第4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范文

关键词:学科文化;中学化学教学;育人功能

文章编号:1005–6629(2013)10–0010–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学科文化是在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知识体系、学科价值体系、语言系统与行为习惯等方面的总和,它在理想人格塑造、价值取向引导、思维方式养成与行为方式导向各维度上对学生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影响力。承担着学科文化传承任务的相应课程,既是学科知识的载体,也是学科文化的载体。从学科文化视角研究和探索中学化学学科的育人功能,能够丰富和发展中学化学课程的教育价值,更多地体现出对人的一种训练和培养,使中学化学学科教育真正为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服务。

1 化学学科文化的构成

化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在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正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化学科学成果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人类进步的标志。化学发展成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经历了古代化学时期、近代化学时期和现代化学时期3个阶段。今天化学已发展到拥有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高分子化学与化学工程学等几大分支,并由此衍生出了许多新兴的交叉学科。

化学学科文化是指在化学学科发展的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化学学科理论体系,所具有的思想、方法、概念、定律,所采用的语言符号、价值标准、科学和人文精神、文化产品,以及教学和行为习惯的总和[1]。而化学学科知识、价值、思维、语言、教学和行为习惯等是化学学科文化的核心要素[2~4]。

1.1 化学知识和价值观点

化学学科知识与化学学科文化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化学学科知识的发展是化学学科文化产生的基础和存在的依据,并丰富了化学学科文化。如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经历了道尔顿实心模型、汤姆逊糕枣模型、卢瑟福行星模型、玻尔模型和量子力学模型等,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但发展了原子结构的知识和理论,其“依据事实-提出假设-抽象建模-实验验证”的研究思想和方法也丰富了化学学科文化;人类对酸碱的认识经历了朴素酸碱概念、酸碱电离理论、酸碱溶剂理论、酸碱质子理论、酸碱电子理论和软硬酸碱理论等发展过程,丰富了“坚韧不拔、不断求索”的化学学科精神。另一方面,化学学科文化是维系学科学术共同体的基石,也是化学学科知识发展的内在动力。学科共同体成员坚信化学学科是造福人类的,追求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价值取向,遵循化学学科研究的行为规范,以伟大的化学家为榜样,不断探索化学科学的真谛,使化学学科知识得以丰富和发展。如新元素的发现、稀有气体化合物的合成等,正是化学科学方法得以科学应用所取得的成果。

从哲学意义上说,学科价值是指学科对人类的有用性。这种学科的有用性包括了理论与实践上的有用性,个体与社会层面上的有用性等等,不同的学科有用性反映了不同的学科价值,形成学科之间区别的重要标志。化学是理论和实验结合、基础和创新并重的学科。化学学科的价值主要体现的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揭示客观事物的变化运动规律而得到价值体现,二是通过创造和识别能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物质而得到价值体现的。

1.2 思维方法和语言系统

学科方法实际上是学科内开展科学研究的基本方式与途径,不同的学科往往以不同的方法论指导学科内开展科学研究,形成了不同学科之间思维方式的差异。学科方法(也可以说成是学科共同体成员的思维方式)是学科文化的内核,是学科共同体所有成员特有的研究和思维方式。

化学学科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科学实验法、归纳法、数学方法、假说与模型等等。化学学科共同体成员习惯于根据实验事实,进行归纳概括、抽象推理的思维,习惯于从实物粒子的微观结构视角揭示物质变化本质的思维;习惯于关注环境因素对体系状态和性质影响的思维;习惯于提出假设、建构模型、实验论证的思维。

化学实验方法在化学学科方法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化学是以实验为主要研究方法的基础科学,即使是计算化学迅速发展的今天,化学实验依然是检验化学原理和计算结构的唯一标准。正如化学教育家傅鹰先生所说,只有实验才是化学的最高法庭。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载体和现象,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与呈现形式,是学科文化的窗口。每一学科独特的思维方式决定了其独特的语言方式或言语体系,学科共同体成员用这些专业言语体系进行学术上、思想上和情感上的交流,传递建立在学科知识和信仰体系之上的宇宙观、人生观和知识观。

化学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和丰富了自身学科语言。化学语言主要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表语言等。普适、通用和简捷的化学语言,能将众多的物质结构、组成、变化和性质等化学事实表达出来(如化学符号CO,表达了一氧化碳分子的组成、共价键成键情况、孤对电子数目等信息)。化学学科共同体成员用化学语言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能及其变化规律,化学语言是化学学科共同体成员进行化学思维、学术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工具和中介。

1.3 化学研究和教学行为习惯

学科研究和学科教学是学科最主要的学术活动形式,学科研究习惯和学科教学行为不但是学科文化的重要要素,更是学科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学科共同体成员的学科教学与研究习惯具有一致性,正是这种一致性保证了学科及其学科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学科共同体成员在长期的学术研究和教学过程中,学科知识和观点逐渐内化成学科成员的学识和信仰,逐渐改变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取和传授,学科文化就在不知不觉中深深地影响着所有学科共同体成员的思想、规范、行为和习惯等,并成为他们参加社会生活的重要经验和手段。

化学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指导下,学生掌握系统的化学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能力,形成一定的学科素养和社会所期望的道德品质。化学教学行为体现了化学学科前辈们进行研究和教学的行为习惯,化学教学行为能够内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

化学的学科特点和价值观点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化学研究和教学行为习惯。化学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促使化学研究和教学关注化学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化学研究着力解决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化学教学关注对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化学揭示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价值取向,要求化学研究应具有怀疑的、思辨的品质,促使化学教学教真实的化学、有用的化学,重视实验探究在化学研究和教学中的作用;而“化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这一学科特点也同样决定了化学研究必须以实验为主要研究手段,化学教学也应引导学生进行以化学实验为主要方式的探究学习。

2 化学学科文化的育人功能

教育既是一个知识传授的过程,又是一个文化育人的过程。这就表明学科教育存在两个维度,一是知识维度,即以知识为中心,追求知识的系统性、理论体系的完备性,把对事物的认识作为主要目的的教育。二是文化维度,即以文化为中心,在知识教育基础上关注文化,使学科教育成为关注学生如何适应社会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学科文化是教育最主要的文化资源、最基本的教育内容。从文化视角研究和探索学科教育思想、方法,可以丰富、发展和完善当前的教育理论,有助于开阔教学的视野,优化师生的知识结构。

今天的化学教育已经不单纯是化学知识的教育,通过化学课程的实施,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是化学教育的最终目标。作为中学课程结构中科学领域的一个科目的化学,既是一种科学知识体系,又是一个教育科目。这就决定了化学学科的知识体系,既必须符合科学知识本身的规律,又要符合学生的学习与认知规律,符合学校的教学规律。《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要求,要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化学课程体系,理解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要在化学课程实施中,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现代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要通过化学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养成务实求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的科学态度。

因此,化学学科文化的育人功能是指化学学科文化主体、学科文化场域,以及包括知识理论体系、学科价值体系等在内的学科文化核心要素,对学生理想人格的塑造、价值观念的形成、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施加影响的能力[5~7]。化学学科文化中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语言系统等都是丰富的教育资源,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定向和规范作用。在中学化学课程实施中,在重视化学学科知识的教育意义的同时,关注化学学科知识背后潜藏的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的教育意义,既能引导学生思维和行为方式的养成,又能培养他们形成认识世界的科学态度与高尚理想人格,从而提高综合素质。

2.1 运用化学学科文化,塑造学生的理想人格

人格是人的内在品质结构与外部行为方式的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综合特征。人格既是个人所独有的特质,又是个人经社会化所获得的整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当代学生的理想人格应该包括“有理想、有信念,具有与时俱进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既具有良好的自我意识和独立能力,又具有良好的团队精神和和谐的人际关系;能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勇于开拓创新,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等。学生人格的塑造事关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基础教育承载着帮助学生建构既适应时代的需求又不失学生个性特色的理想人格的任务。

徐光宪先生曾经说“化学是一门承上启下的中心学科”。他认为科学可按照它的研究对象由简单到复杂的程度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数学、物理学是上游,化学是中游,生命、材料、环境、能源等朝阳科学是下游。化学是中心科学,是从上游到下游的必经之地。尽管今天的化学看上去没有那些学科炫耀和光彩,却始终默默地发挥着本学科必不可少的作用。化学学科发展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从生产生活实践中孕育产生的化学科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深深打上了服务于人类社会的烙印,化学学科共同体成员在化学学科中所进行的研究都是以服务于人类社会为终极目标的。化学学科不仅与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密切相关,而且通过与相关学科的渗透、交叉与融合而产生了众多新兴的应用性更强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其成果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并造福了人类。化学学科服务于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能够有效地塑造学生报效社会的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化学科学发展进程中,许多化学家为化学科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为科学而献身的事迹是化学学科价值的核心内容。化学家们的事迹是我们进行学科文化教育,塑造学生理想人格的重要资源,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表的编制、居里夫妇对放射元素镭的发现、候德榜制碱工艺的发明,无一不闪烁着为科学进步和为社会发展坚持信仰、勇于创新、不懈追求的人格力量。而化学学科所取得的每一进步,都体现着“在争论中坚持追求、在合作中取得创新、在坚守中获得成功”的特点,更能对学生进行理想人格的塑造。

2.2 运用化学学科文化,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不同的学科中有着各自公认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及衡量标准。学生通过学科学习,在耳濡目染中习得了该学科文化定的感知、思维和行为模式,即学会了本学科特有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形成了该学科特定的专业习性。学生在学科学习中形成的学科习性不仅限于专业领域之内观察问题与分析问题的方式,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到学生观察社会和世界的方式。

化学科学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经常运用的、具有化学学科特征的化学科学研究方法是很好的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素材。化学在研究客观事物及其变化、创造和识别物质的过程中,运用观察、实验、分析比较、假说、建模、概括、归纳和抽象演绎等科学方法,推动了化学科学的发展。例如,化学对物质结构认识所经历的“归纳事实提出假设建构模型发现新的事实实验验证……”的发展模式,化学原理和理论发现(如酸碱理论的发展)经历的“归纳实验事实提出理论假设实践检验……”的发展历程,都是化学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一整套科学的学习和训练过程,使得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不断内化形成看待问题的严谨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思辨的实证精神。因此,在化学学习中形成和发展的科学思维方法,不仅有利于化学学习,而且更能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2.3 运用化学学科文化,规导学生的行为习惯

化学教学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化学课程的教学实施,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化学科学发展的线索,了解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演进变革的总轮廓,并透过历史过程,认识它们的发展规律;通过化学课程的教学,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具体地展示化学学科发展是如何依赖于化学实验的进步,在实验的推动下发展和更新理论,新的理论又如何反过来指导和开拓新实验、新技术;通过化学课程学习,能让学生明确化学发展的动力,认识化学发展同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关系;通过化学课程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化学发展历史上有不少具有真知灼见、不畏艰难、孜孜以求、勇于创新的化学家,在曲折崎岖的科学征途上,为后人留下他们的业绩,他们高尚的思想情操,大胆的创新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刻苦的治学道路,是永远值得借鉴与学习的。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分子层次的实物粒子及其聚集体,实物粒子的客观存在性决定了化学学科具有真实性的特征。教真实的化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讲真话、做真人的行为准则。化学坚持将化学实验作为衡量化学理论和原理的准绳,以实验为基础,让事实说话。教实验的化学,在做中学化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锲而不舍、顽强执着的科学精神。化学学科产生于社会实践,化学学科发展促进了人类物质文明,可以引导学生更加关注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干精神。而实验教学、情景教学、探究教学、问题解决教学、合作学习等化学教学方式的应用,则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方面良好的行为习惯。

传承化学学科文化、促进学生发展的化学课程的实施,一定要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一定要重视化学方法教育,重视化学实验教学,重视化学服务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教育;一定要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探究学习;一定要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定要理解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1126.

[3]刘慧玲.试论学科文化在学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J].现代大学教育,2002,(2):72~74.

[4]高山,游玉佩,向应明.大学学科文化核心要素及其认知分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8,(3):9~12.

[5]陈何芳.论大学的学科文化及其功能[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9,(4):16~21.

第5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范文

“核心素养”这个概念从2014年提出即引起了教育界的高度关注。2016年9月13日,核心素养框架正式出台,从三个方面、六个角度、十八个点诠释了学生发展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小学阶段,核心素养落地的最直接渠道就是学科教学。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作为一线的英语教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我们都耳熟能详,我们认为核心素养不是对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摒弃,而是进一步丰富内涵。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中包括的五大方面: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逐步过渡为英语学科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我们将它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语用与语感、理解与表达、文化与情感。语用与语感包括:丰富的语言体验,有效的学习策略,有效的思维方式;理解与表达包括:比较扎实的语言知识,较为熟练的语言技能;文化与情感包括:多元的文化意识,跨文化理解能力,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科情感,良好的语言自觉。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实践与思考

关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构建,我们经历了“问题―思考―实践―反思―提升”的过程。我们主要思考的问题是学生学习英语这门课程应该发展怎样的学科核心素养。

(一)整合资源,开发适合学生的课程

“如何整合课程内容?”是对教学设计的再思考,教学从“知识教学和技能教学”转向“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教师加深对学科本质和价值的认识,重视对语篇意义的解读。在设计活动时,关注内在逻辑和关联,注意提炼和整合内在的知识结构。因此,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是关键。

基于我校学生特点和知识水平,针对于高年级的教学内容,

我们也在尝试做基于篇章的整体开发,应该说有比较丰富的实践和探索。单元整体开发是以主题为中心,为学生提供更大的空g,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习技能,使学生能把所学知识和生活结合起来,发展学生的语感,让单元内容以语篇的形式整体呈现,而不是零散、片面地出现。教材的有机重组和有效利用是教师利用教材和调试教材来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有效手段。重新设计后的教学内容坚持“基于实际学情”的原则,通过“数字环境下情境教学”与“个性发展”两条线索双螺旋发展的设计与开发原则,将语言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自身的生活实际中开展交际活动。

(二)探索利于学生学习的课堂模式

要改变教学方式,教师需要:

1.认真研读和分析文本,梳理语篇主题意义。

2.确保教学设计情境化、问题化、活动化,体现综合性、实践性和关联性的学习过程。

3.在主题意义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整合语言知识学习和语言技能发展,体现文化感知和品格塑造,发展思维品质和语言学习能力。

4.从表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我校英语教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通过翻转课堂、生态课堂、智慧课堂、微课等教学模式的研究与思考,做到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同成长,使课堂成为培养英语学科良好学习策略的阵地,成为智慧课堂。

“翻转课堂”能够成为时下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其原因是将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传授知识、学生课后完成作业这一过程进行“翻转”,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多元的文化意识,通过学习与探索我们初步形成了“学―疑―导―练”的整体操作框架。“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逐渐被广大教师所认可。我们更加认识到这是“生本课堂”的学习理念和“一对一个性化学习”理念的新型模式,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的学科情感、良好的语言基础。借助数字化一对一平台,让课堂“生动”起来,教师从主动变为被动,从主导变为引导,改变学生学习思维,让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角,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一步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提高核心素养的发展能力,就要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丰富语言体验,创设语言氛围,逐步形成英语学科必备的品格和特点。“一师一优课”评选中,我们组的英语教师就实现了这一重大转

变。例如程欣老师的一节课,就是课堂改革的真实写照,并且我校王欣老师、张迎婕老师等也都进行了课堂改革,同时取得良好的效果。

总之,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顺应时展要求的体现,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高尚的品德,只有让“核心素养”理念在英语课堂上落地开花,才会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才会构建高品质的课堂!

参考文献:

第6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范文

关键词:初中地理 核心素养 内涵 特征 方法

教育部在2014年C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在学科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的要求,为各学科教学改革工作指明了方向。这一背景下,初中地理教学要积极践行“核心素养”培养计划,体现学科教育的价值。

1 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构成

一个人的素养体现在素质与修养两方面。具体到地理学科的素养,主要指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后形成的良好心理品格,包括夯实地理知识基础、积极的地理态度与地理情感、独特的地理观点与地理学习方法、提高地理综合能力等。在地理新课程标准中提到,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既有自然学科特征也有社会学科特征,表现为思想性、区域性、生活性、实践性与综合性。根据地理学科的特点来看,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主要培养目标就是强化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与地理人文素养,具体涵盖地图技能、地理位置、空间思维与人地关系4个方面。

在当前教育环境中,培养地理核心素养已成为推动中学生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为社会培养合格公民的重要举措。教师要充分理解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围绕“培养地理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制定教学计划,优化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促进综合发展。

2 初中地理学科素养的基本特征

2.1 终身性

地理学科的四大关键指标如地图技能、地理位置、空间思维与人地关系是经过人类持续发展总结而成。在当前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四项指标已成为人们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必备素养,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地理知识,具有完善的地理能力,同时形成有利于终身发展的地理品质。社会的发展越来越重视人们的地理素质,它既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也能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学习需要。

2.2 渐进性

一个人具备成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质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而是经历循序渐进的过程。考虑初中生的未来发展,他们处于不同阶段,应具备的地理核心素养也有所区别,所以需要经过时间的推移而不断改进、不断完善、不断深化。在渐进性培养核心素养过程中,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制定针对性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计划。

3 构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的有效方法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要积极转变课堂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摆脱传统单一化的教学模式,除了传授学生基本地理知识以外,更多关注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增长。以下将对初中地理课堂构建核心素养体系的有效方法提出几点建议。

3.1 合理设计课堂活动,提高学生地理技能

现有地理教材已根据教学改革需要做出一定调整,主要信息呈现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和活动3个部分,其中活动内容是传递地理信息、培养地理技能的重要纽带,进一步补充与拓展文字及图片部分的内容。学生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实践,更加直观、系统、具体地接触与运用地理知识,在动手、动脑、动口过程中提高了地理技能,包括学会如何识别地图、如何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另外,教材中设置的活动内容主要考察范围包括学生的识图能力、读图能力、分析材料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等,拓展学生思维,让他们形成“脑地图”,在此基础上系统地分析地理事物,总结地理规律,运用地理技能。例如在学习“中国政区”部分时,教师可根据初中生的兴趣爱好设计游戏教学方法,通过拼图竞赛形式考核学生对我国各省级行政区的名称、位置、轮廓等掌握情况。这种有趣的教学模式激起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他们积极地识图、记图、用图,奠定了学习地理的基础,掌握了技巧和窍门。另外,学生在参与活动时也获得了拓展思维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地理逻辑,系统性地把握地理知识。

3.2 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地理思维

初中地理新课程改革标准中提到,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善于通过教学内容提取有价值的地理信息,给学生形成一个完善的、系统性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概况、总结等多样化地理学习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初步形成空间意识与整体观念。例如环境问题是大家普遍关注的内容,在学习有关“气候变暖”的内容时,教师除了根据教材内容让学生掌握地球变暖带来的影响以外,更要创设问题情境来调动学生的思维,从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两方面分析全球变暖现象的原因,让学生以地理视角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提出遏制全球变暖现象的合理建议,形成可持续发展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是通过这种点滴积累的方法,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以此凸显地理学科的价值。但是想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吸引学生并具备探究意义,只有开放性、趣味性、实用性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的思考与讨论热情,活跃课堂学习氛围,进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可以说,课堂提问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想要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找到适合的切入点,即合理提问。

3.3 构建地理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巩固知识

地理知识是一个庞大的网络体系,教师应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帮助学生构建树形结构,以直观、立体、清晰的方式整合教学内容,向学生传递地理信息体系,这对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非常有益。例如为了让学生掌握“水资源”的相关知识,以“水资源”为基础,延伸水资源的分布、水资源的构成、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等内容,在水资源分布中再延伸其空间特点与时间特点;在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中再延伸具体的保护措施等,通过这种层层递进的教学方法,学生逐渐从单一的知识体系转为多元化的知识体系,牢固掌握了水资源的分布、构成、利用和保护,并且能运用相关知识处理问题,形成地理思维,巩固地理概念,总结地理特征与规律,这与新课标中地理教学改革的目标相符合。可见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就是要从点状思维逐渐拓展为线性思维或面状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力,帮助他们构建完整的地理知识体系,能客观、准确地判断地理事物,了解地理环境,解决地理问题,最终也就形成了良好的核心素养。

总之,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也是实现“育人”目标的必经之路,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教学价值。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讲究教学的方式方法,着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另一方面要关注学生的地理观念及地理品质,将培养核心素养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与重要任务。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制定差异性的教学方案,培养不同层面的核心素养,始终把握灵活性、实用性、有效性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每一个细节之处渗透与落实核心素养,只有在充满活力的地理课堂中,才能最终达成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第7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范文

关键词:中学化学教育;人文教育;人文精神;实施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9-0262-02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性的范畴,主要是指知识、能力、情感和意志等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内在品质。不同阶段、不同环境会有不同的诠释。人文精神是建立在尊重人的需求、创造、情感之上的,它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突出的创造能力。当代的教育就要弘扬道德和审美价值,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才,以人文精神塑造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将通过人性化形式和方法进行教学活动,塑造出具有人文精神、全面发展的人才作为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

二、化学学科与人文教育的关系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传统学科,它能够创造出物质;而人文教育是精神方面的教育,表面看来二者彼此不存在关系。但是,通过对化学学科的内容和方法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其与人文教育并不是完全地脱离的。从化学史的发展来看,化学与人文科学是紧密相连的学科,化学中的人文精神包括多种方面。化学能解开生理平衡问题,人文则探索了心理平衡问题;化学可以创造物质使人获得利益,人文则使人享受到理想的快乐;化学以实实在在的方式让人感受得到,人文以超越的方式使人怡然自得。所以不仅仅是化学学科,所有的科学学科都能与人文相结合,任何一门科学研究成果都不是一个人的功劳,它属于全社会,属于整个人类。

三、中学化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现状及重要性

1.中学化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现状。我国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到:中学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了化学中的人文内涵,在化学教学中利用人文精神来激励学生,从而培养出多方面发展的人才。通过对化学学科内容和方法的研究,运用合理的方法将人文教育渗透进化学教学中,是创新性教学思维。目的就是要培养中学生多元化生活,让他们懂得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人文精神,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科学观。但是,现阶段中学教学中的学科分工过于缜密,学校功利性过强,许多教师把化学教学单纯地看作是传授化学知识的学科,漠视人文教育在化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这样,必然导致学生偏科、学习动力差等后果,不利于德智体全面发展,也不利于化学学科的教学。

2.化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教育家、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曾经说过,科技能给人类带来创新,但也会带来潜在的毁灭性危险。长期以来,教育中方法的不得当,价值观的扭曲,情感的挫折等人文内涵,导致一些学生在社会、伦理、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知识严重匮乏。人类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如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等,就可能因此而变得越发危急。所以,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地结合,能培养出双重素养的人才,这也是未来教育的必经之路。研究生物体,就是在原子和分子的基础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而化学学科就是这么一门基础性自然学科。作为一门探究真理的学科,化学在逐渐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使人们的认识观和方法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任何一门学科都不会缺少交流,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都存在着不可分离的关系,这就是人文的魅力,也是人文教育在人类中的重要性。

四、将人文精神教育渗透进中学化学教育中的措施

1.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增进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情感。教师除了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过硬外,思想观念也应该符合时代的需要,加强学习与修养,努力成为学者型教师。新时代的教师要求知识面不仅广,品质上也应高尚,不仅能深层次地解决问题,而且还能结合学科特点将创新精神、人文素养、科学价值观等渗透给学生。授课时不仅能传授知识,还能有效地、正确地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通过设计创新型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利用教材中的人文素材,激发学生们对人文的兴趣。传统的化学教材中,主要是本学科知识的堆积,自身缺乏丰富的人文知识,结构单一,很难将教学与人文相结合。经过多年的改革,如今的教材中加入大量的人文教育,教师在课堂可以着眼于引导学生去掌握科学知识,并挖掘丰富的人文素材教育学生,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培养人文精神。例如,在介绍放射性元素铀时,教师可以介绍两度获得诺贝尔奖的女科学家居里夫人,给学生展现出她顽强的毅力和献身科学、热爱科学的精神,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这样的教学,学生们可以在化学学习中,感受到那些伟大的科学家所得成果的来之不易,明白科学的发展靠的是团体合作,并不是一个人努力的结果。

3.加强化学实验中的人文教育。中学化学实验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亲自实践,体验科学的魅力。如何使人文教育很好地在实验中起到作用?建议做到:(1)教师帮助学生拓展化学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实验思维和设计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讨等方法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2)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实验过程中,教师可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实验史教育等方法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3)教师在对学生评价时,应从实验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分析问题等方面进行评价,不要单一地只重视实验结果的正确与否,应体现出人文关怀。

总之,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结合是当代教育改革的潮流。中学化学教师在授课时,应该以人文精神教育为重要内容,努力推进化学教学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力求培养既有丰富科学知识、又有高度人文精神的现代化人才。

五、总结与展望

将人文教育渗透进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是当代教育的趋势。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具体教学,从实际出发灵活运用现有条件,使化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融为一体,使中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时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但是,另一面我们也不能撇开应该学习的科学知识,而盲目地、孤立片面地推崇人文教育,这将会影响学生整体科学素养的培养。

参考文献:

第8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范文

1初中化学高效课堂构建现状

1.1教师教学观念落后

大部分学校在安排化学课程时普遍将其控制在一周2到3节课程,一节课40分钟,教师一周的授课时间在80到120分钟,同时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在每节课前20分钟是学生记忆力最集中的时间段,也就是说,学生集中学习化学知识的时间普遍在40到60分钟,在较短的学习时间内学生想要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具有较大困难。化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拥有较广泛的知识层面,这就对学生逻辑分析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还有大部分化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并没有进行知识点的梳理、深入剖析知识内涵,仍采用传统机械式的填鸭式教学进行讲解。这里的填鸭式主要是指在黑板、粉笔、有限化学器材的基础上进行口头讲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进行记忆。

1.2学生动手能力欠缺

化学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有很多化学知识点需要在实验操作的支持下才能更快理解。但在实际化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采用“自己操作、学生看”的方式进行实验操作,在一节实验课后学生对于器材名称、需要注意的事项等都一知半解,甚至有些化学教师借口时间不足直接将化学反应结论告诉学生,不进行相关实验操作。这现象不仅没有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同时使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越来越弱,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这一教学方式营造了一种紧张、沉闷的课堂氛围,学生积极性与主动性不足,学生的创造能力也受到一定阻碍。

1.3化学实验设备不完善

化学课程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实验教学相对较多,很多知识点都需要通过实验操作进行讲解,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学生可以脱离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通过有趣的化学反应强化对化学知识的认知,将抽象、不易理解的化学知识,通过实验操作呈现出的化学反应转变为更直观、易懂的内容,有利于学生更快、更好的理解所学知识。可是,部分学校并没有意识到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普遍存在化学实验设备不完善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化学学习。实验教学比起枯燥的理论课更容易满足学生求知欲望,但实验化学设备的不足抑制了学生的好奇心,久而久之,学生可能会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

1.4缺乏科学性的管理

保障化学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高效课堂构建的基础条件为科学化管理。对于初中生而言,科学管理更利于他们主动参与到化学学习中,可见化学科目的管理具有重要作用。一方面,学校应对化学科目给予高度重视,为教师制定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制定学生教学计划。但目前一些学校将更多的精力与资源投入到语、数、英等课程中,对于化学学科重视不足,科学管理也就无从谈起。

2初中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2.1创建生动的教学情境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化学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教学的出发点与落脚点,在课前要对讲解的内容进行透彻了解,在课堂讲解中要善于将旧知识与新知识进行融合,加强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其次,在开设教学活动前就应营造舒适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思考学习,通过发散性思维表达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因此,情境创设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操作:(1)引经据典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经典事件或名人故事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这一方式最常运用在语文教学中,但化学教学同样适用,有利于推动化学教学的实施。古往今来有不少化学学者为深入研究化学知识付出了巨大努力,他们在重重困难之下依旧坚持不懈的探索化学知识,这些故事在一定程度上都能对学生起到启示作用,激发学生化学兴趣。例如,化学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在讲解这一知识点前,教师可为学生讲解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的故事,不仅有利于了解元素周期表背后的创作环境,同时有利于学生加强对这一知识的理解,为后续化学学习奠定基础,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2)贴近生活很多化学知识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学生在生活中处处可以发现化学现象,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生活化问题进行情境创设。因此,化学教师应善于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具备较强的洞察力以及观察力,将化学知识尽可能联系到学生实际生活中,以此创设情景,拉近学生与化学间的距离,形成情感共鸣。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排水法进行氧气制取,让学生直接将橡皮塞塞进试管口加热,学生就会观察到水槽中的水逐渐呈现出红色,这时学生就会引发思考:水变成红色的原因是什么?发生条件是什么?在教师对相关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学生就会理解到水变成红色的原因主要是在水中融入了少量高锰酸钾粉末。通过生活化的情境,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意识,同时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较大成就感,树立了自信心,对学生化学学习能力以及知识运用能力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2.2转变教与学理念,明确教与学目标

“教学”主要包括两大内容即“学生学”与“教师教”,可见“教”与“学”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化学教师在开展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应一味的进行知识讲解,形成一种“一言堂”的局面,也不应该任由学生进行无止境的自学形成“童乐园”的学习局面,教师只有将教与学进行有效结合,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提供给学生自我学习的空间,才能最大限度的实现高效初中化学课堂的构建。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应意识到知识学习并不是唯一的化学学科素养,其内容丰富多样。初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对学生持续发展以及更高阶段的化学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教师而言要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对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改进,善于运用引导性教学方法引发学生思考;对于学生而言要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提高参与性与主动性,转变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主动进行知识探索与知识学习。例如,教师可以构建两道化学知识相同的应用题,一道简单,一道复杂且应用点不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题目的解答,在学生给出答案后教师在讲授相关知识点,这一方式有利于学生强化知识理解,增强记忆,有效提高了课堂效果。

2.3精选内容,构建问题教学

问题教学是构建高效化学课堂的有效方式之一。在实际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在知识点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构建,通过问题的引入使学生产生思考,例如在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自然界的水》的学习过程中,可以构建以下问题:(1)水的形态各式各样,在生活中你们见到的水有哪些?都属于纯净物吗?(2)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我们该如何探究其中的组成成分;(3)水属于氧化物还是单质化合物?生活中你们见到的单质化合物或者氧化物都有哪些?探索其中的规律;(4)蒸馏水属于纯净物,混合物中包含了各种杂质,如小溪、大海、江水等中都有哪些杂质?我们该如何判断?这些杂质是不可溶还是可溶?(5)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你得到了什么启示?通过问题的构建学生会很快进入到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中,对有关水的知识进行思考探索,并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与认知从中获取答案。又如在《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讲解过程中,可以构建如下问题:(1)产生二氧化碳的渠道有哪些?(2)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存在哪些区别?(3)一氧化碳与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哪些?等等,通过相关问题的思考学生会加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学生也可以从中理解到一氧化碳作为有毒气体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较大危害,在现实生活中也会着重留意“煤炭中毒、煤气中毒”等事件,促进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提升,为教学成效提供了有力保障。

2.4有效导入吸引学生兴趣

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是开展化学教学的关键条件,只有学生拥有浓厚的兴趣才会投入到学习中。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化学教师应通过有效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为后续的知识讲解奠定基础。例如,在“溶解度”讲解过程中,教师可通过情境教学的方式进行有效导入,使学生产生思考,主动探索化学知识内涵。如:张三放学回家后妈妈为她做好了午饭,他吃了一口觉得饭菜有点淡,妈妈就加了一点盐,结果还是淡,妈妈又加了一点盐。盐是我们生活中的必需品,几乎每道饭菜都会用到食盐。食盐可以在水中进行溶解,但在一定量的水中食盐是否可以无限制的进行溶解?这时就可引出本节课要讲解的知识点,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生在学习新的知识时就会产生熟悉感与亲切感,从而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进行知识理解与掌握。通过有效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意愿并投身于化学学习中,使教学效果达到预期,促进化学高效课堂的顺利构建。

2.5开展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中的比例较大,也可以说实验教学是化学学科的基础,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加强对实验教学的重视,积极开展化学实验,通过有趣、多变的化学反应吸引学生参与化学实验,进而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初中阶段的化学知识很多都离不开生活经验,与学生的日常生活有着紧密联系,那么教师在讲解这类知识点时,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在操作的同时学习化学知识,并得出相关实验结论加深学生记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跟小组成员或同伴进行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化学素养,提高学生知识运用能力。例如,在“常见的酸和碱”的教学过程中,PH试纸是最常用到的实验工具,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对氢化钠溶液、稀盐酸等进行酸碱度的检测,一来有利于帮助学生掌握pH试纸的使用方式,二来有利于学生强化记忆,丰富知识积累。课堂时间相对有限,有些学生在有限的实验教学中没有得到满足,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资源如牛奶、洗洁精、醋等进行酸碱度的检测。通过教学实验以及课外拓展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热情,感受化学知识的魅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对所学的化学知识有了更深刻透彻的理解。

2.6融合概念图构建化学知识链

化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模型认知以及证据推理,这也是初中生在学习化学时需具备的重要能力,而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体系是模型认知能力以及正确推理能力培养的基础前提。化学学科具有较强的概念性,学生想要培养模型认知能力,并对相关概念进行推理,只有打好基础,对化学概念有深入了解,才能在化学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推理证实,由此可见,在整个化学教学过程中化学概念知识的学习对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概念图策略作为一种新型方式可以有效满足学生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对化学概念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因此,化学教师可以将概念图策略融入到化学高效课堂的构建过程中,将化学知识点进行整合梳理,使学生更方便,更快捷的进行化学知识学习,并形成属于自己独特的化学概念知识学习体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思维能力、举一反三应用能力的提升,实现学生完成化学知识链的构建,以此推动学生进行模型认知引擎正确推理,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在提高学习能力的同时促进高效课堂的构建,保证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效率,推动初中化学教学的稳定持续发展。

3结束语

第9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范文

一、运用化学学科思想方法的现实意义

学科思想方法是学科知识的灵魂。以学科思想方法为中心的教学是学科教学价值的本质回归,是高效课堂教学的核心内涵。如果一个人具备了相应的学科思想,获得了学科研究的方法,就会具备创新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动力。

可以深化化学课堂有效教学。化学学科思想方法是对化学学科内容的高度概括,具有概括性、普遍性、统率性、持久性、可迁移性,为学生提供了观察周围事物的一种心理范式和思维习惯,有助于提升学生从化学视角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把化学最精髓的、最本质的思想通过教师的理解和设计让学生来感悟,最终形成化学学科思想方法,应和了有效教学的内涵要求,是深化化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必要举措。

能够促进化学教师专业成长。在化学思想方法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广大教师更多地着眼于在实践层面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思想方法。这不仅需要教师对化学学科思想方法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还需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打破传统的知识为本的教学观念的禁锢,建立以学科思想方法为本的新型课堂教学范式,更科学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在教研合一、以研促教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能获得更多、更快的专业成长。

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学的一项重要功能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著名化学家戴安邦教授曾说:“全面的化学教学要求既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训练科学方法和思维,还培养科学精神和品质。”掌握了化学学科思想方法,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把化学知识有效地组织起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按照一定的程序去实现预期的目标。所以,加强化学学科方法的教育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克服过分依赖教师、书本、课堂的惰性,养成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二、化学学科思想方法的运用

化学究其发展而言,与数学、哲学、物理学、生物学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蕴含着丰富的学科思想方法。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运用多种学科思想方法精心构建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切实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守恒的思想方法。守恒思想是任何变化过程的永恒主题,它为我们利用“质量守恒、能量守恒、电子守恒”等诸多关系解决学习中一系列问题带来了许多便利,若能把握“守恒”本质,则能避繁就简,事半功倍。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原子间的重新组合”。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守“原子(粒子)守恒、质量守恒、能量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得失守恒”等。

动态平衡的思想方法。该原理适用于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等。比如,化学平衡中,当V正=V逆≠0时;电离平衡中,当V电离=V结合≠0时;水解平衡中,当V水解=V中和≠0时;溶解平衡中,当V溶解=V结晶≠0时。上述几种体系中,各成分的浓度将保持不变,此时体系就达到平衡状态,在温度一定时,各种平衡的常数(化学平衡常数、电离平衡常数、水解平衡常数、溶解平衡常数即溶度积)保持一定。如果改变影响平衡体系的一个条件(浓度、温度、压强等),使V正≠V逆,则平衡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这就是勒夏特列原理。

结构与性质联系的思想方法。在研究各类元素、化合物的性质时,我们首先是分析其结构、组成,继而加以科学推测,经历无数次实验验证,最后得出结论。这一思想贯穿化学学习与研究过程的始终。根据这一思想,与之相关的思想方法还有“性质与用途”、“位置(周期表中的位置)与结构”、“位置与性质”以及“位置、结构与性质”等,在物质结构、性质与用途以及元素位置、结构与性质等相互之间的推断中经常用到。

量变与质变的思想方法。这一思想不仅在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中得到最好的体现,比如同一周期、同一主族元素的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或电子层数的递增而发生有规律性的变化,而且在一些化学反应中也得到很好的体现,比如过量问题(量对反应产物的影响),物质性质(氧化性或还原性)与物质浓度的关系等。如硝酸浓度的改变,氧化性强弱发生变化,导致反应产物的变化;浓硫酸具有强的氧化性,而稀硫酸则不具有强氧化性;浓盐酸有较强的还原性,稀盐酸则弱得多(通常不体现)等等。

定性与定量的思想方法。这两种方法从不同的深度和角度对事物进行研究:定性的思想方法,主要从是否存在某种属性、存在程度的深浅或大小等角度进行初步确定;而定量的思想方法,则在定性的基础上精确地对事物的属性进行深度的、量化的表达。如对物质溶解性的描述和溶解度的描述,就是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来对事物进行研究的。

三、正确运用化学学科思想方法

化学学科思想方法是对化学概念、原理、规律等化学知识的本质认识和概括,是化学知识的灵魂与精髓,是化学知识升华的纽带,并指导化学学习向更高更深层次发展。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正确运用好学科思想方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效果。

第一,要实现学科知识与学科思想方法的有机融合。学科的思想方法蕴含在学科知识中,学科知识的获得又需要运用一定的学科方法才能获得,最后才能形成学科思想。脱离学科知识的思想与方法的教学常常处于“空转”状态,只有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学科思想,理解学科方法,从而实现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与学科知识教学的有机融合。

第二,要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学科思想方法。学科思想方法的养成具有阶段性,对较高的能力要求的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要分步实施、循序渐进。例如,守恒法是贯穿整个高中化学教学的学科思想方法。在高一年级有计划地选择合适的素材,培养学生的守恒意识和改变学生原有的思维方式,实现学生学科素养的一次提升。在高二年级继续就守恒法的多个方面转移——电子守恒、元素守恒、电荷守恒、能量守恒等,引导学生树立守恒意识。在高三复习中利用探究问题的设置、探究内容的选择等多次强化学生的守恒意识。实践证明,分层次实施化学学科思想和方法的培养对学生学科素养的提高有良好的效果。

第三,要较好地实现多种方法的融合。对比学习方法是高中化学一种重要的学科方法,如二氧化硫作为酸性氧化物的性质类似于二氧化碳,请学生回忆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进一步应用到二氧化硫的性质中去。所以学科的知识、方法、思想是构成一个学科的主要要素。而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各种学科方法也经历了试用、运用、融合的过程,若在教学过程中能还原或者整合学科方法的教学,那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巨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