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培养的核心范文

小学数学教学培养的核心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数学教学培养的核心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数学教学培养的核心

第1篇:小学数学教学培养的核心范文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措施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亲近数学是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的有效措施之一。对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界定,既要注重核心素养的生成过程,又要注重核心素养的外显,强调在真实情景中的表现,体现“课程标准”中课程目标的要求。

“问题情境”要贴近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弗赖登塔尔提出数学教育应遵循“数学现实”的原则。创设问题情境就要以学生具有的“数学现实”作为直接的出发点,充分考虑以问题的“原形”作为问题的载体,让学生惊奇的发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数学原来是那么的贴近生活。例如在教学“20以内的加法应用题”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新开张的宏江超市摆设了好多好多的学习用品,琳琅满目,任你选购,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商品的价格,同桌的商量你们要买哪两样商品,并算一算你们需要多少钱。”教师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学生做题时便兴趣盎然。也让学生从中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因此,根据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摸拟问题情境,是调动学生W习积极性,理解生活中的数学的重要途径。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创设最佳的问题情境,是最能引导学生乐于学习、自主学习的。

二、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课堂教学就是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它的教学理念是先让学生“好学”“容易学”,学生才会感兴趣,才会好学。生本教育课堂的基本模式是前置性学习,学生先学;小组合作学习;班级交流汇报;总结巩固。前置性学习就是在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尝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4~6人为一个小组,交流讨论,要求学生放弃逐句逐段的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班级交流,人人参与,老师在倾听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总结和巩固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延伸拓展,广义探究。生本教育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它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注重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生本课堂就是以学生为主,让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课堂,它的教学理念是先让学生“好学”“容易学”,学生才会感兴趣,才会好学。生本教育课堂的基本模式是前置性学习,学生先学;小组合作学习;班级交流汇报;总结巩固。前置性学习就是在引导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尝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4~6人为一个小组,交流讨论,要求学生放弃逐句逐个问题的讲解,而是抛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班级交流,人人参与,老师在倾听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总结和巩固是老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延伸拓展,广义探究。生本教育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它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注重过程与方法,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构建小学数学知识总体框架,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意识的素养

小学数学能力的培养只有借助于数学知识的教学才能实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操作、观察、思考、质疑、讨论、练习、评价等,这样就能逐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素质,从而更加主动地学习,主动的发展。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加强数学知识点之间的整体联系,总结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个上下贯通、纵横交织、联系紧密的立体式知识网络。

小学生总是充满着好奇和疑问,他们走进教室的时候总是带者满脑子的问题。然而,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没问题就算目标达成了,而西方教育则相反,它是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成有问题。这说明在我们的课堂教学观念中,教师承担的是“传道授业”的重任,扮演着“解惑”的角色。但是,如果学生课前没有思考的空间,课后没有问题的延伸,那么,这样的教学无疑会扼杀学生与生俱来的学习天赋和创造能力。提出问题表面上看是一种活动,本质上是品质与能力的显露,反映了一个人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其思维的直觉、独立、批判、求异和抽象的能力。因此,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既要切断“尾巴”――不能课内损失课外补,又要留有“尾巴”――让学生携带问号离开数学课堂。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数学知识的探索兴趣延伸到对数学知识结构框架和数学文化的感受。

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在当今世界上,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无论就其中哪一个方面实力的增强来说,教育都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只有教师在教学中真正树立了创造意识,学生的创造意向才能得以培养,其创造个性才能得以弘扬。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应该不仅限于知识和能力,还要从过程与方法、情感和态度与价值观领域目标进行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素质教育的实施必将引起学生群体的行为和心理变化,而这些变化又必然反映到他们的学习形态和学习方式之中,这就从根本上形成了推进教学改革的动力,提高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2篇:小学数学教学培养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创新是指作为活动主体的人所从事的产生新思想和新事物的活动,其实质是创造性,根本特征是变革、进步和超越。创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当今乃至今后教育教学发展的人才目标。创新意识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前提。华罗庚曾说:“人之可贵在于创造性的思维。”因此,教师在小学数学这一基础教育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重要性

(1)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课标中“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指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发展、对未来学生从事任何事业都有用的数学知识。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2)新课标教学改革的需要。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大都是以“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为中心”的单一模式,以“传授、灌输知识,教师全盘讲学生被动听”为主要特征。书上怎么写,教师就怎么教,这样的学习使得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为改变这一状况,课堂教学必须突破传统,营造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而新课标则确立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主。数学教学的关注重点的不再是以往的课本知识,而是学生在学习时的一种体验。对于学习过程的注重使得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更多的是从兴趣出发,学习变得主动并且更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

2.如何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1)数学教师应当转变观念。

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观念和意识。教师的创新理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理念,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

(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积极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你能给孩子的最好恩赐,莫过于让他完全靠自己的脚走他自己的路。”有名人如是说。教育者应该为学生创设走路的时间,提供走路的地点,教给走路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应注意设计问题情境,凡是能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地方,可以设计有关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另一方面,应创设创造的时机,营造创新氛围,凡是学生能想、能说、能做的,应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想、去说、去做,时时处处将学生们置身于独立思考、自由创造的空间。而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提供宽松的学习情境,才能为创新提供一个适宜的气候和土壤。如果在一种压抑、紧张的环境下,学生只会封闭自己的心灵,根本谈不上创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创新氛围的营造者,我们要把“微笑带进课堂”,讲课要有幽默感和艺术性,创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气氛,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各抒己见,学有所乐,乐中悟道,触发灵感,萌发创新念头。宽松、和谐、自由、平等、竞争的环境,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灵感,易于知识的创新。

(3)激发学生数学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兴趣、动机、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同智力因素一样,是决定学习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数学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它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数学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应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材料的兴趣”。如:教师问学生:8+8+8+4怎样算快?甲回答:8×3+4。乙回答:8×4-4。而丙想到把8分成4+4,这样就有7个4可以写成4×7=28,这就是一种新颖而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主阵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是社会发展和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本身所蕴含的创造性因素,引导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使学生敢于变换角度去思考、回答问题。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生动的事例,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3.结语

同志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它标志着知识和技能的飞跃,是智力高度发展的表现。创新教育是时代进步的需要,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一个国家拥有创新人才的多少,将决定经济发展的快慢,也决定科技进步的大小。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是当前教育的首要任务。数学课被公认为是培养创造力的最主要的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良好渠道和途径。应把握住课堂教学这个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不断更新教育观念,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利用新课程标准为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氛围,积极创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展开想象,求异思维,发表独特见解,从而培养创新型的学生。

参考文献:

第3篇:小学数学教学培养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创新意识

Abstract:Innovation is the symbol of times. Therefor, the cultivating of the innovation concioucsness in primary school is quite important, especially in primary maths teaching.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ways.

Key Words: primary maths, teaching, students, innovation concioucsness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做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只让学生机械地接受概念、公式、法则等,而应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培养学生地创新意识。《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从小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实施素质教育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因此教师要变记忆性教学为思考性教学,在教学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触发学生产生弄清问题的迫切心情,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强烈欲望,从多方面、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 创设情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创设情景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和积极探求,必须营造一种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的思维自由奔放。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下,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得到充分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也就形成了学习的内动力。心理学研究表明,积极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创设情景,是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打开思路,多质疑多越争论,大胆求异大胆发散,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大有益处地。

如教学“圆柱的体积”,在引导学生探求体积公式时,有步骤地创设了如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期盼获得新知的好奇心。第一步,试求圆柱体玻璃容器中水的体积。出示实物,提出问题后,学生对此兴趣盎然,却又一时难以说出答案。有几个学生试着说,能否将圆柱体的水倒入长方体容器中,转化为求长方体容器中水的体积。这一想法,得到大家认可。第二步,我顺水椎舟,问如果将圆柱体的水换成圆柱体的橡皮泥,又该怎样计算它的体积呢?这一问题激起孩子们更强的好奇感。经过思考,有学生提出将它捏成长方体,体积就可以求出来了。第三步,我又追问,如果换成圆柱体木块呢?你能计算出它的体积吗?木块不能倒,也不能捏,又遇到新的难题,进一步激发学生想深入探究的欲望,学生思考后.认为可以将它浸入长方体容器的水中,用测量排挤出同体积的水的办法来测知,正当学生思维活跃,为解决了难题而高兴时,我又展示问题的焦点:假若是电影剧院大门前的圆柱体水泥柱子,你能想办法计算吗?学生情趣更高涨了,这时趁热打铁,组织学生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长方体与圆柱体体积的关系中寻找―-计算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最后,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圆柱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在学生的探索中“横空出世”了。

二、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

动机产生兴趣,兴趣是思维发展的内在动力。活泼、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各种现象他们都想看个究竟;各种问题他们都想知道为什么。这是学生最可贵的品质。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适宜地制造悬念、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新异刺激下产生求知欲望,进而专心致志地学习。

例如,教“三角形面积”时,我引导学生参与操作活动,让学生取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桉“取”(两个直角三个形)――比(看两个直角三角形是否完全一样)――拼(拼出已 学过的图形)的步骤操作。学生运用拼合、旋转、平移的方法拼出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等图形。学生在操作中发现了三角形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之间的关系,由此推导出丁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操作恬动中,学生增强了创新意识,动手、动脑、动口探索发现新知识,发展了初步的创新能力。

教学中还应联系实际解决简单问题,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激发得越强烈,就越能对学过的知识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态度,就越能发挥学生的智慧潜能,产生创新的火花。

三、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敢创新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敏捷,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迸发出创新的火花。为了培养创新意识,就必须确立一种以学习和学生为主体的观念,创设一种尊重学生的氛围和环境,变“师生关系”为“朋友关系”,把“讲台”搬到学生中间去,变老师“教”为学生“问”。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中去,敢于创新。

实践证明,小组学习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在小组学习中,优等生的才能可以得到发挥,中等生可以得到锻炼,学困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提高。为学生营造了一种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积极进取,尝试探索,形成探求创新的心理愿望,形成一种以创新的精神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促进学生能够创造性地适应环境变化的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

四、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创新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只不过是一个接受知识的“容器”,没有什么创新可言。因此,其知识更新的“内化”程度很低。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教学中如果养成合作的习惯,不仅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补充,而且增强了交流及整体竞争意识,也利于激发学生自我创新精神的形成,发挥自己的创新才能。

例如,在教学“圆面积公式”的推导中,我让学生分组实验,把圆等分成8份、16份、32份、64份,分别拼成长方形的样子,并请学生注意观察,拼成的图形有什么变化。当学生看到原来的圆弧的弯曲程度愈来愈小之后,这时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而是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闭着眼睛,在脑子里想:将圆等分成128份,256份,512份……的情景。学生想了2分钟后,一个学生说:“这样分下后,原来的圆弧就变成一个很小的点了。另一位学生说:“那样拼的图形简直就是长方形了。这样有限的切拼操作活动,无限的想像,达到了最终由曲转为直,化未知为已知的目的,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形象思维能力。

又如,学完三角形面积之后,学生掌握了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都相等。教师结合书后练习,编出如下引伸题:在三角形ABC中,已知阴影部分的面积是10平方厘米,AB=5AE,BC=3DC求三角形ABC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列式:①10×5+10×5÷2

②10×5÷2×3

③10×(5+5÷2)

④10×(5÷2)×(2+1)

⑤10×5+10×5×(1÷2)

第4篇:小学数学教学培养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素质教育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是培养学生从小学会自己探索知识进行实践尝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实施创新教育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师要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课堂,灵活运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现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谈几点肤浅的体会。

一、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使学生感到“我想创新实践”

小学生年龄小,情绪较易波动,容易受到外界刺激的影响,因而认知兴趣与求知欲望是小学生最现实、最活跃的学习内驱力。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参与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让他们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变“要我学”为“我想学、我要学”。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求知的兴趣与求知的欲望是最为有效的诱因之一。所以引入教学要引出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渴望,引出学生探究、创新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及学生的知识、技能、心理特点等因素的基础上,能动地发掘教材潜在的智力与非智力、情感与德育因素,去创设良好的新课引入情境,架起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让学生通过折纸的方法来找到三分之一这个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学习新知,同时也让他们明确本堂课的一个重点――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学生出示了许多不同的方法,并且绝大多数的学生说到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正当我认为可以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时候,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一个想法,将这张纸两次对折,然后将多的一部分剪去,剩下的部分中的一份就是这张纸的三分之一。”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许多同学认为是错的,也有少数同学认为是对的,一时间,课堂上开始了一场辩论,我并没有终止他们的辩论,而是在争论始终没有结果的时候,我充当了孩子们的裁判。我谈了我的看法,原本题目的要求是要让同学们折出原先这张纸的三分之一,并没有要改变它原先的大小,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位同学错了,但是同时老师也很欣赏他的创造能力,因为他通过手中的材料自己创造了一个特别的三分之一,这虽然与我们的要求不符合,但的确是剩下纸的部分的三分之一,从这个角度上说,他已经充分地理解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对于这样的评价,孩子们都表示赞同。教师没有阻止这样一次争论,一方面课堂上出现了和谐、民主的氛围,另一方面也无形中创建了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创新实践的良好环境,使学生感到“我很想创新实践”。

二、创设有效的探究情境,使学生感到“我要创新实践”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实物、实例、实景入手,采用动画、活动故事、游戏、操作等形式,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唤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从而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自觉地去探索、去发现。例如,在教学“平均数”一课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情境。

师:某个班级进行了男女生踢毽子比赛,他们都踢了30秒,这是他们踢毽子个数的统计表:

如果请你做裁判,你认为是男队获胜还是女队获胜呢?

生:男队获胜。

师:为什么啊?你是如何判断的呢?

生1:因为男队踢毽个数的总和>女队踢毽个数的总和。

生2:女队获胜。因为男女两队的人数不相等,不能从总数上比较。而女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男队平均每人踢毽个数。

师:好,现在有人认为是男队获胜,有人认为是女队获胜。通过刚才的讨论,你们认为哪个更合理?

生:(全班学生齐答)用平均数比较。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设计了让学生为踢毽子比赛当裁判这一环节,学生经常参加这个活动,而且“小裁判”赋予了他们角色,这样的情境具有趣味性,也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显得积极主动、兴趣十足。这一活动使学生产生探究结论的兴趣,调动他们为问题的解决形成一个合适的思维意向,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了创新精神,使学生感到“我要创新实践”。

三、构建合理的探究模式,使学生感到“我爱创新实践”

在让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的训练过程中,并非无目的地放手让学生去“实践”,而是尽量构建合理的探究操作模式,有目的、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探究操作方法,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实践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概念和结论。在动手操作之前,让学生明白所要操作的对象或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必要的操作步骤并指明注意事项。指导学生从具体的操作中分析、比较、概括出结论,能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并参与讨论。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过程和得出的结论作精要的评价。如在教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时,让学生动手量一量各种物品的长度,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所学的知识。

四、灵活多样的方法探究,使学生感到“我还要继续创新实践”

对学生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我们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独立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在进行动手操作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按照操作的不同目的采取灵活多样的如问题研究法、探究学习法、讨论辩论法、互教互学法等探究方法,激励学生自觉参加,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如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让学生先用四根小棒拼成一个长方形,然后叫学生再把拼成的长方形拆开,看长方形的周长和它的长与宽的关系,让学生在拼、拆的过程中自己得出计算长方形周长的公式。再如在教学“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让学生自己摆小棒,通过动手,促使学生动脑,理解进位加法的算法等等。这样,他们便能主动地探究、生动活泼地学,由“学会”到“会学”,自主学习、探究知识、掌握技能。

第5篇:小学数学教学培养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培养;自信心

自信心对于刚刚起步的小学阶段,尤其的重要。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帮助这些孩子树立起自信心呢?下面谈几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常言道,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对学生教育的成功不必非要由失败来铺垫,它应该是不断地由体验成功走向新的成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不断创设成功的机会,通过学生的互动和合作,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

比如,在教学完轴对称图形后,有一节实践活动课“奇妙的剪纸”,听到一位教师在教学这节课时,首先出示了老师自己设计的一个轴对称图形:4个手拉手的小朋友,让学生讨论:(1)、剪这串小纸人选择什么形状的纸比较合适?(2)、纸打算怎样折?(3)、折好后怎样画图形?(4)、怎样剪才能使小人全部一样而且手拉手呢?等问题让学生讨论,掌握了基本的方法,于是便去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开始,成功的学生并不多,老师并没有心急,而是鼓励学生向周围的学生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的人越来越多,快乐的小脸蛋上洋溢着成功地喜悦。在后面的自由创作中,同学们更是信心十足,创作出许多具有观赏价值的轴对称图形。在这节数学课上,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去亲身体验探索知识、发现规律,让学生感受到了成功的快乐,这无疑对学生自信心的提高有着很大帮助,使他们有信心能学好数学。

二、让学生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思维方式,是培养小学生自信心的基础。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从自己擅长的事情入手,找到前进动力和方向,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广泛应用于实践,密切联系实际,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提出数学问题,探索数学规律,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可以从实际的模拟情境中探索,比如,在学完“应对策略问题”后,可以设计一个“报数”的游戏:两人轮流报数,每次只能报1或2,把每人报的数连续相加起来,最后一个报数和为10的人就是获胜者。在学生明确方法后,让同桌的两人一组来玩游戏,游戏之后,让获胜的同学说说获胜的小诀窍:要想确保获胜,第一次应报几?接下来怎么报?这样学生学得有兴趣,又强化了应用数学的意识。使之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也能增强小学生根据实际的自我应用意识,并且不断地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调节,尽力使学习取得良好效果。

三、让学生合作学习,建立学生的自信心

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加强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讨论、合作交流,是很必要的,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敢于把自己不成熟的想法说出来供大家参考,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别人的方法和想法,也有利于及时表达自己的看法,使大家的想法更正确具体,更具有说服力,学生对自己的想法也更有自信心。

比如在“面积的含义”这一节课上,教学例2时,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两个平面图形和小纸条,方格纸等学具,要求学生想出比较两个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的方法。若采用小组合作法,则不仅可以节约时间,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互助精神,在比较两个平面图形面积时,几人合作想出的比较方法明显要比一个人想的方法多、全面;而且,一些学生对自己也不太肯定的方法,可以在小组里先讨论,再和全班学生交流,从而感觉到自己方法的优越性。与此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自信心。当然,在数学课堂中,教师还可以走到学生中间,和孩子们一起来合作,一起来交流。我想,这样一定能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四、让学生积极评价,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任何人都渴望被赏识,学生自然也不例外,当他们得到老师的赏识和肯定时,就认为自己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就能增强学习的内部动力。在教学中善于合理适当地应用激励手段,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自豪感,而且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信心,沟通师生情感交流,促进学生有意义学习。

如在“买东西”的活动中,有个学生付错了钱,老师问:“你觉得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如何?”这个学生低垂着头说:“很不好,糟透了。”老师再让他的同桌评价一下,“他虽然付错了钱,但他是第一个冲上讲台参加活动的,他真大胆!”这时付错了钱的学生用怀疑的眼神望着老师,老师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学习他的勇敢,他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又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了学习之中。开展学生之间的评价,学生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不仅能从教学模式上打破单一的评价模式,更重要的是还能发掘教师所忽略的细小环节和微弱的闪光点,能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现自己的优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五、给学生恰当的鼓励,激发学生的自信心

要建立小学生的自信心,老师就要适时、适地和适当地鼓励孩子去想、去做、去表达自己的想法,表现自己的本领,对学生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所做的哪怕是一点努力和克服微小的困难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当场表扬,人都喜欢在赞美声中前进,都渴望得到别人,特别是老师的赞赏。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只要学生有进步,老师都应给予肯定和赞扬,使他们的个性心理能平衡发展,在赞美声中增强自信,在自信中自立,从而产生自豪感。比如说在他们自己经过认真思考做出一道题来的时候,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表扬,要尽可能让他们尝试成功,因为成功感是建立自信心的动力。

如在教学“8的乘法口诀”时,老师让学生自己编口诀。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时,老师发现一个学生在做“4只螃蟹几条腿时,是这样做的:列式8乘4,四八三十四条腿。”这时老师并没有急于作出评价,而是问旁边的学生:“你觉得他的回答怎样?”“老师,他的式子对了,但计算结果错了,应该是在8乘3的基础上多了一个8,用三八二十四加八等于32。”学生的回答太妙了,老师情不自禁为他鼓起了掌。我认为教师不经意地在何时何地,在任何学习过程中,对小学生多加鼓励是很重要的。

第6篇:小学数学教学培养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数学是一切科学的基础。数学的影响已经遍及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成为推动人类文明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增强学生有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实事求是的态度及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我们要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进行实践与研究,通过多手段教学方法的运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得小学生的数学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一、引导合作学习,鼓励创新

合作学习被誉为当代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影响最大、成果最多的领域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自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被广大教师普遍采用。

首先,在实践中,教师要合理组织学习小组。合理的学习小组的组建是有效开展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条件。首先,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运用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使成员之间具有互补性。组建的合作学习小组之间力求均衡,通常每个小组以4-6人为宜,小组内设小组长、记录员等各一名。其次,选拔并培养小组长。教师可以确定智力水平较高、表达能力较好、表现欲望较强的学生做小组长,也可以采取小组长轮换制,为每一名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要对小组长进行有效的培训,以确保有效学习活动的开展。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后应当给学生留有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形成初步的认识,然后再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有价值,有值得合作的地方,学生愿意合作,也需要合作,这样的合作才有意义和价值。

例如我在教学百分数之后,为引导和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需要,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老师一行共有15人去华山游玩,每张门票50元,现在恰逢假日华山旅游区管理人员推出这样的优惠:一、单独买一张门票享受9折的优惠;二、团体每买5张门票免费赠送一张。你能帮老师想出一个省钱的方案吗?学生经过分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很快就得出了结果。第一种方案:单独一张张买,15×50×90%=675元;第二种方案:团体买10张送2张,剩余三人单独买,50×10+50×3×90%=635元;第三种方案:团体买15张,把赠送多余的3张票拿去按个人票转卖,50×15-50×3×90%=615元。一提到转卖,学生个个情绪高涨,马上就有了第四种、第五种方案……此时,数学已远远不是课堂中的数学了,它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进了生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学习数学的好处。

在上面这个案例中,教师带领学生适时地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带着问题积极地投入到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活动之中,高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这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在学生需要时教师把握时机,适时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就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实践探究教学,探索创新

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主要是指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这里,学生的探究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班级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它有别于个人在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活动。“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即让学生通过进行观察比较,发现、提出问题,作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尝试解答并进行“验证”的过程去揭示知识规律,求得问题的解决。其实质是让学生学习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引导学生独立探究时,教师要放手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这种通过学生动手“做数学”的方法,不仅能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获得数学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如探究“梯形的面积方法”这一问题时,我为学生提供一个纸片梯形,把实际操作策略的选择权留给学生,学生将这个问题转化为一个已知的问题进行推导研究。有的学生将它拆为两个三角形;有的通过割补将它转化为长方形;或者通过再做一个全等的梯形,然后把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种开放性的操作策略,不仅有可能促使问题解决,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再如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独立思考:①你打算怎样测量圆的周长?②你觉得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③你会用什么方法来检验你的猜想?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思考,作出各种猜想,并进行验证。

在带领学生实践探究时,教师要让学生在探索中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这对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的培养和数学思维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如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后,我设计了问题①:“在一堵围墙旁边,用长为18米的竹篱笆围成一个长方形菜地,你怎样设计?”问题②:怎样围菜地面积最大?最大面积是多少?利用这种解题方法多样的开放式数学问题进行长期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能够大大增加。

三、引入信息教学,促进创新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更加强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融合在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课程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集成化的教学环境,如多媒体学习系统、网络资源库、演示环境、智能学习工具、师生交互互动学习环境进行全新模式的教学。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充分表达教学意图;学生可以通过下载学习软件、网上查寻资料,通过电子邮件或BBS等与教师、同学交互联系等方式来探索问题、讨论问题和完成学业,这种不同于传统、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学生既可以向教师学习,又可以通过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实现学习手段的多样化,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勇于猜想、质疑问难,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现代信息技术提供集成化的教学环境,如多媒体学习系统、网络资源库、演示环境、智能学习工具、师生交互互动学习环境等都可以拿来利用到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如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时,我摈弃以前由教师出示模型、操作示范、归纳方法的教法,组织学生先复习长方体的特征,然后应用计算机技术,出示长方体模型图,通过徐徐的旋转,展示了长方体的长、宽、高,启发和提示学生思考长方体前面、右侧面、上面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如果要求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即长方体的表面积又怎样计算?随着动画型课件的展开,一个长方体的六个面慢慢地展开了,学生看得清楚,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是六个面面积的和,生动地演示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这时我再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长方体纸盒剪开(剩下组成六个面的面积,多余的剪去),让他们自己动手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可以是两人一组,也可以是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接着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各种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展开图,让学生对长方体的表面积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启发学生计算长方体方法有很多种,具体情况要具体分析,灵活运用。如:计算火柴盒面积、教室、水池粉刷的面积,应怎样计算?学生通过讨论,得出计算这些所求面积的方法。整堂课,大家动手、动脑、动口参与新知识的探索,既学会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又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

总之,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教师必须在教学思想、方法、过程中不断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思维氛围,正确地启发和引导,让学生有广阔的思维空间,使每位学生都投入到创新活动中。

参考文献:

[1]郑毓信,梁贯成.认知科学・建构主义与数学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2]袁中学,冯明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探索[M].白山出版社,2000.

[3]张有德,宋晓平.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若干途经[J].数学通报,2005.

第7篇:小学数学教学培养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能力

本人在具体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就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几点做法和体会表述如下: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1、正确认识教育创新。一提到创新教育,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说得离奇,便是创新,走入了另一个极端。其实,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等都是创新。一个人对于某一问题的解决是否有创新性,不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是否别人提过,而关键在于这一问题及其解决对于这个人来说是否新颖。学生也可以创新,也必须有创新的能力。教师完全能够通过挖掘教材,高效地驾驭教材,把与时展相适应的新知识、新问题引入课堂,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再去主动探究。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地教学模式。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3、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

二、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注重创新兴趣的培养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教师要鼓励和保护学生“创新行为”

1、分清学生错误行为是有意的,还是思维的结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要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允许的。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是重在帮助弄清出现错误的原因,从而让他们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且改正错误。作为教师要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

2、多给学生一些鼓励,一些支持,对学生的正确行为或好的成绩表示赞许。教师应对学生正确行为表示明确的赞扬,使学生明白教师对他们的评价,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学生看到自己成功的希望。比如:教学中宜常使用表扬的语气词表示你的关注和赞许。

第8篇:小学数学教学培养的核心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创新思维;教育新目标要求

一、我国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教育的事业重视程度逐步加深,并且采取了一定的改革措施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完善。在这个过程中,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一定的改变,因此,也对教育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这个教育背景下,新目标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能够重视起学生在学习过程的得主体地位,并且采取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育模式和理念,通过一定的教学方法,以及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一定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从而为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奠定一定的基础,并且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但是,就目前我国大多数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实践的现状来说,在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能够认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且采取一定的解决措施,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保证他们能够在将来的发展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二、通过小学数学教学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具体措施

1.深刻理解教育新目标要求,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对于如今很大一部分的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师来说,他们并没有深刻理解教育背景下的新要求。所以就使得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十分重视对教学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将来的发展。这就需要教师可以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与时俱进,深刻、认真地理解教育目标的新要求,明白社会需要人才真正具备的素质。不仅如此,教师在明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之外,一定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对于小学生来说,兴趣就是他们成长最好的动力。因此,就需要教师采取与时俱进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应用一定的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尊重学生的主w地位,从而活跃课堂气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奠定一定的基础,从而保证他们能够在数学教学实践中得到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2.创设教学情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对于任何学科教学来说,想要达到教育新目标的要求,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实践来说,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必须创设教学情景。所谓的教学情景,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也就是教学内容学习情景、教学内容探索情景以及教学内容创新情景,不同层次的情景在教学实践中所发挥的作用也是不同的。不仅如此,想要保证学生能够在教师所创设的情景中进行高质量的学习,教师必须提出一定的问题,保证学生可以更好地跟着自己的思路进行学习。

比如,对小学数学六年级教学内容中的“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这一学科进行讲解时,就可以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建筑来创设教学情景。比如,以小雁塔和大雁塔为例。在课堂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播放照片引出建筑物供学生观察,之后就可以进行提问:小雁塔和大雁塔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数量关系?这种关系能否用公式进行表示?是否能够用等量表达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等?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讨论过后鼓励学生发表自身的想法,对于表达与他人不同意见的同学进行奖励,之后引出教学内容。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创设一定的情景,提出相关的问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鼓励学生进行自我独立的思考,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创新兴趣,从而能够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甚至促进全面素质的发展。

总的来说,在如今新教育背景下,更多的要求教师能够重视起从小就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保证他们能够在将来的发展中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促进国家经济的更好发展。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深刻理解教育新目标的要求,更新自身教育理念和模式,与时俱进,保证能够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而由于本人能力有限,本文仅是笔者结合自身多年实践教学经验和所掌握知识的探索性分析,愿意抛砖引玉,也希望能够对一线教师的实践教学工作做一定的帮助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马东升.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中国教育,2016(3).

第9篇:小学数学教学培养的核心范文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那么如何创设好的学习情景,我认为要根据学习的内容、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感受美术的魅力。我经常采用的方法有:以旧引新、沟通引趣;揭示矛盾、设疑生趣;故事开场、引发兴趣;制造悬念,激发兴趣等。这些方法都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兴趣。如在教学《画人脸》这一课时,我给他们带来了一个变脸游戏,让他们看到各种不同的面貌,他们可高兴了,学习到画人物脸的方法后,都想当魔术师创造出五花八门的人脸来,令人耳目一新。

2.寻找想象途径,培养想象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的源泉。”美术课中给人们想象的空间非常大,教师应善于抓住这一点。

2.1 丰富学生的表象,积累想象的素材。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教学图片、实物以及学生的情感来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当他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表象之后,想象能力便会逐步得到发展。

2.2 发展学生思维,提供想象基础。思维是想象的基础,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同样应充分利用教材自身的创造思维因素,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从而为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3 陶冶学生情感,激发想象的能力。美术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与情感的共鸣,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十分必要。如教学《动物的装饰―鱼》这一课时,学生在开始绘画以前,我运用了投影图象(几幅美丽的鱼景)和海底世界的音乐相结合的方法,以画面展示,音乐烘托,语言渲染来展示装饰后的鱼,从而创设一种融情融景、情景交融情感,使学生在感受理解的基础上,从心灵上感染,既学习了装饰动物的方法,又欣赏到了美丽的鱼,进而产生了丰富的想象,同时,又运用到自己的绘画中去。

2.4 通过创作培养想象力。美术作品的完成就是一次创造,怎样才能达到最优化呢?一是充分利用教材,设计想象性创作练习。如教学《窗口》一课,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把一些素材融合于窗口,这就是一次想象作画。二是通过“幻想性”、“假想性”命题,激发学生想象,开拓想象空间,培养想象力。但创作时,一要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二是指导学生创造性提取绘画素材;三是指导学生创造性绘画,特别是在构思、技法上压迫突破常规。

3.校内外相结合,提供思维的素材

当前的美术教学缺乏创造力的培养功能忽视生活经验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是又一原因。由于我们长期以来对美术的性质未能全面科学的把握,由于应试教育的严重干扰,导致美术越来越远离生活,成为天才儿童的象牙踏。美术一旦失去生活这一活水,创造力自然枯竭。因为美术创造依赖于充足的材料、一定的知识。学生必须把握好从美术教材中学到的系统基础知识,但把握知识局限与教材,学生的视野将是狭窄的,很难有创造性的作品蚕山产生。因为我们非常重视丰富的课外活动,开辟第二课堂。如写生、绘画比赛、美术知识比赛等,使学生从多渠道汲取多方面的知识,开阔视野丰富情感。

4.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展创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