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第1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

体育课堂教学中,教育的创新意识起主导作用,是教学中获取创新成功的第一要素,教师要创造性地工作,自觉地、积极地营造课堂民主气氛,主动地转变教育观念,转变主体角色,摆正教与学、师与生的位置,甘愿充当学生的铺路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笔者据自己亲身体会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前提

在体育课上,采用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强大的吸引力。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创新思路,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对更好地完成体育课堂的教学任务,教师授课时确立教学内容的吸引力是关键,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所授内容设疑、提问和创新,从而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为整节课的顺利完成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采用启发性问题提问,是训练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

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不同的问题和练习要求,对于那些较难的问题和练习,允许学生间相互讨论和帮助,也允许学生对答案的回答不拘泥于某一定向性结论,帮助学生寻求多元化的目标、方法,这样既提高了体育课的吸引力,又提升了学生的自信和兴趣度。如:我们正在进行一场足球比赛,对方防守很严,你用什么方法突破呢?大家想想看,接着安排一攻一防练习,在练习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开始动脑筋,如何来摆脱对方的防守,教师又让做得较好的做示范,并在旁提示。这样一来学生做得很认真,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学生很快掌握了技术动作。这样既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又利用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表现欲望,使学生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搞好体育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是调动学生积极性,搞好体育教学的关键所在,体育教师要掌握中学生生理、心理特点,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深入研究课堂教学转变更新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是培养学生创新个性的关键

学生的个性决定了他们的主体意识,没有个性就失去了创新的基础。因为人的个性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体育教学应该为具有不同秉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提供一个开发潜能、勇于创新的机会,培养其创新品质。因此,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进一步联系教材,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多动脑筋,分析问题,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活泼的环境、气氛中进行练习,从中发展身体,掌握知识、技能,最终达到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第2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核心素养 全球教学 发展起研究

一、核心素养的界定

1.核心素养的概念

近年来核心素养成为继素质教育后,我国教育界的热门词汇,2014年,《人民日报》曾开出专栏解读核心素养,认为核心素养不能够简单等同于其他素养。核心素养应该是建立在学科之上。在学科知识与技能的平台上构建的适合社会发展的品格和能力。核心素养更多地强调个人学科修养和对家、国的关爱,强调学科教育对学生社会公认价值观的培养,正能量的引导。当代众多教育家和学者对核心素养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界定。成尚荣教授认为核心素养是基础。不仅注重学科的基础。同时也关注社会发展的基础需要。以及个人发展的基础需求。这就使得核心素养更加具有发展动态的特性,而李小建教授则认为核心素养是建立在学科基础之上,具有共性的认知、思辨、判断等认知能力,同时还包括组织、管理和交往等非认知能力。

2.核心素养的内涵

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界在对本世纪世界和我国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后,针对未来人才培养规格提出的教育理念。教育界的专家和学者通过对核心素养的不断论证。提出了三方面的内涵:首先,是具有学习和创新的素养,具体包括提取与批判思维的形成。解决不同情境问题的能力。良好的人际协调与沟通能力。对待传统事物的变革与创新能力;其次,是指信息化素养,未来世界是信息世界,对信息的处理和把握程度是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素养。具体包括媒体素养、数字处理素养、通信发展技术等;最后,是具有良好的职业和生活素养。具体包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对自我职业规划的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二、构建“核心素养”的垒球教学课堂

1.整合高效资源、形成核心课堂

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是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整合提炼教学资源,提升高校学生的体育能力。为其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建立在高效n堂基础之上。而高效课堂的建立则是在对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培养基础之上。由此可见要想构建具有核心素养的高职体育课堂,必须从整合高效资源、形成核心课堂这方面人手。高校的垒球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垒球技能,更要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此外,通过垒球运动还要塑造独立自主。顽强拼搏。具有一定抵抗压力和挫折的能力。这使得高校的垒球教学目标不再是一维目标。而是呈现出三维多级目标。在有效的教学时间内达到这些目标。就需要整合最优秀的垒球教育资源。并对其加工提炼,形成课堂的核心内容。这些资源不仅指教学内容和手段,同时还包括教师资源和学生资源。

2.形成“大”体育与“微”课堂

要改变人们对体育运动认识上的偏颇。当学生和家长提及体育教学时候,更多的时候是将其看作课余文化和休闲娱乐活动,完全忽视了体育的教育功能和价值,体育核心素养的提出,使得人们对体育有了全新的认识,形成了一个“大”体育的观念。而这一观念的形成。正是建立在核心素养培养的理念基础之上。

田麦久教授在北京体育大学报告会上曾经指出,中国高校的体育教师已经习惯了传统“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模式,而缺乏将“知识与技能”转化为素质和能力的桥梁,而核心素养的提出恰恰解决了这一瓶颈问题。理念的实现需要建立在有限的课堂当中,在有限课时的垒球教学中,实现高校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根本变化。需要高校垒球教师结合垒球运动的特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大”体育和“微”课堂的统一与整合。

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形成特色课堂

“核心素养”的提出是继素质教育理念后的教育界的又一全新理论研究成果,是素质教育的凝练与升华。理论需要接受实践的检验和完善。高校垒球教学采用“核心素养”为理论指导。必然就需要构建具有这种理论导向的特色课堂。而特色课堂的重要环节之一便是特色的教学内容。高校垒球教学需要与时俱进,与国际大学体育教学接轨,同时还要立足高校教育的本身特点。重新构建高校垒球教学标准。此外,充分利用体育教学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俱乐部,在垒球课上教学和课外活动中不断渗透体育核心素养的价值观,通过课堂教学、课余活动、课外俱乐部等平台,吸收最为优秀的垒球资源,采用最为适合的教学方法,因地因时制宜形成最佳的教育资源。不断将体育核心素养渗透给学生,增强高校学生“大”体育的观念,形成特色垒球教学课堂。

4.强化体育教学的实用性。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

高校体育教育培养社会基础实用建设人才。对我国未来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体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教育学科,应重视体育教学的实用性,通过垒球教学增强高校学生的身心素质,为其将来步人工作岗位奠定身心基础。同时高校的体育教学还要注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

第3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教育方向从对知识、技能的关注转移到对‘人本’的关注。我校结合时代对学生发展提出的要求,针对郊区地域特点和学生特有的思想、品德、文化基础和经历体验等因素,紧围绕三个方面、六大素养、十八个基本要点,初步构建了理念先植,学科再现,课外延展三维立体培养方略,努力实现学生发展的再提高。

一、以学校文化体系的常模化,形成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内驱力

   1、以关注全体学生发展确立办学理念

本着对学校的文化精髓,即为师生的意识形态这一认识,近年来,我校针对生源特质,将实现郊区学生基本行为习惯“低进高出”的可能、个体发展“由单一到多元”的可能、教学质量由“个别落后到全面突出”的可能、师生发展“人尽其才”的可能,即“让生命拥有一切可能”作为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学校在实现不同层次的“可能”中,探寻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广大教师在实现不同目标的“可能”里,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平台和策略。  

2、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定位培养目标

   学校培养 “健康、有志、文明、有为”的社会人,定位为培养目标。其特质有强健的体魄、明确的志向、文明的素养、为社会贡献积极力量的能力。近年来,学校文化体系逐步得到完善,利用校园文化建设这块主阵地进行宣传,在醒目位置悬挂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文学家等画像和事迹简介,制造宣传氛围,使学生熟知他们的成就,励志为学习的榜样,并在不同程度上内化为教职工和学生的价值取向。其中还包括“正德、乐学、善思、笃志”的校训,“追求优质教育,实现主动发展”的办学思想等等,学校文化得到教师的高度认同,家长的积极拥护,社会的共识赞赏,极大程度的推动了学校主动挖掘潜质,形成行动实践的内驱精神能量。愈来愈多的课堂、活动彰显了学校文化的亮色,越来越多的学生个体多维度发展彰显出核心素养的形成与生长。学生在学校校园生活中快乐、健康、进步中,文化基础不断得到丰盈、自主发展相应得到释放,社会实践逐步变得开阔深入,以核心素养为关键的教育DNA传递和建立正在进行。

二、以校本研修为平台,着力打造幸福课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1、落实立德树人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抓好以教研组为单位的“三级”校本研修工作。一级研修重在理论提升,核心内容为课程标准、六大学生核心素养解读等;二级研修重在集体备课,核心内容为,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的核心素养的十八个基本要点在教学内容及课堂教学策略的设计与落实。三级研修重在课题研究,重在双向观课议课,核心为教法、学法研究,围绕围绕区进修学校带领全区研究的课题“打通助学通道,建设幸福课堂”,深入研究自己的课题“依托三维课程目标,打通助学通道,打造多维幸福课堂”。分别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去探讨课堂的多维幸福角度、幸福指数,将三维目标与学科素养的整体框构有机结合,全力落实学科素养,知识与技能:学生学懂、学会、能应用,体会驾驭知识、提升能力的幸福感,全面落实核心素养中的人文积淀、人文情怀、神门情趣三个基本要点;过程与方法:在做中学、学中做、在做与学中体验过程、探索方法,在质疑、判断、比较、分析、归纳、综合等诸多能力的提升中形成为日后解决类似问题路径和经验而获得的幸福感,全面落实核心素养中的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乐学善思、勤于反思、信息意识六个个基本要点;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求知识过程中,逐步能够有积极的情感和态度,逐步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从而能够让学生于自我能够自信独立、主动进取、健康高雅、严谨求实,自然能够真爱自然、好奇求知、崇尚科学,于社会能够热情乐观、乐群合作、尊重多源,体会能够处理好自我、他人、自然、社会关系的幸福感,全面落实核心素养中珍爱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九个基本要点。

2、创设真实教学情境,搭建素养培育平台

在核心素养的内涵中,非常明确地将人的道德素养置于重要地位,比如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这些正是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底蕴和本色。立德树人是具有中华文化特色和时代特点的育人模式,我校教师在不同素养培养过程中,予以学生不同的引导途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各学科教师认真学习专研核心素养的内容和教育途径,备课时,要在教案中有专门的核心素养教育内容的体现。如各班在课前五分钟演讲活动中,宣讲科学家和名人故事,从中体会他们的品质特性;品德与社会课堂上,学生与古今中外名人的相遇;物理学科中,学生与名家大师的对话;美术画室里,学生与精妙作品相望,往往在这些跨越时空的感知中,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国家热爱的情怀,对科学精神的向往,对学会学习的渴望,更促进了学生个人发展的追随方向。

3、回归课堂生活本真,拓展素养培育途径

我校各学科教师牢牢抓住课堂主阵地,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实现学生素养发展目标。如:语文组教师充分利用语文课堂主阵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一个人的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文化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知识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

体育学科教师坚持充分利用体育课,让学生擅长一项体育运动并能够在生活中积极运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毅力与耐力等体育品质;通过进行武术操、足球训课、冰上运动等常规集训培养学生健康行为;以追踪体育赛事,了解体育名人为课堂拓展,树立精神榜样。

     美术学科充分利用美术课堂引领学生利用废弃的物品制作精美的花瓶、纸盘创意、绢花展示、设计班徽等,独具匠心的构想,积极促进了学生艺术审美情趣的发展,百花齐放的创意表达激发学生的自我艺术展现。

     政治学科开展“交流主题”学习实践活动,深入渗透核心素养教育。通过每课之后的《核心素养成长积累卡》将知识内化成核心素养,培养学生认识到学习不仅表现为接受和掌握,而且表现在探索、发现、体验和感悟,可以从一切尽力中学习到学会思考、认识世界、关爱他人、遵守规则。

通过校本研修进一步指导了各学科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教学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科的育人目标和任务,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我们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提升。

三、扩大课外活动教育延展,深化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1、参观侵华日军731部队遗址、哈军工纪念馆等研学活动为载体,感受祖国从贫弱受辱到自强不自的奋斗历程,通过特定节日和主题升旗仪式、“我和国旗合影”等活动,内化家国认同情怀。走近科技发展历程,树立责任与担当。组织带领学生们畅游科哈尔滨市科技馆,孩子们在动手与亲身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力、热、光、电的科学乐趣,在科学规律的探寻的过程中,触摸科学家的执着。时代的责任与担当自然而然的萌生!

2、通过校园文化节活动,演绎经典诗词,内化人文情怀。以校园文化节为依托,组织开展了让青春走进经典展演大会,书声朗朗中,师生同台,穿越时空;书韵留香里,孩子们与经典相遇、相励、相慰。《木兰诗》、《论语》、《公输》等等诗篇,在孩子们齐诵、舞蹈、表演等多样的表现形式下,灵动而深刻;《将进酒》、《水调歌头》、《满江红》等,在老师们的激昂情绪的爆发中,鲜活而震撼。每次诗词展演,我们都能欣喜的看到,舞台下,孩子们反复研读,分析人物,揣摩作者心境,体会现实情感;舞台上,学生们入情入境,激情澎湃,沉醉其中。一场诗词展演,能够帮助学生们透视社会历史的印记,遣兴抒怀;更能够承载乡愁家国,领略祖国山水田园。学生的文化底蕴在学科的外延中得到增强 ,家国情怀油然而生!

3、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树立健全人格。通过“爱在屋檐下”心理健康专场活动,师生角色互换,调节情绪,理解师爱,乐于沟通,共筑师生心灵彩虹桥,助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树立健全人格。

第4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

学术是指学术启蒙,是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借鉴国际学生成绩测试(PISA)和IB课程的观点,学生的学术素养体现为将所学知识与其生活联系在一起,对周围世界好奇,具有用知识解释周围世界的强烈动机;会猜想、寻找证明、论证和实验的方法,具备思考和学习的能力。为实现上述目标,学校进行了以学术为指向的课程变革。

不同层次课程的变革

1.国家课程的跨学科改革

学校将加强学生所学知识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作为改革国家课程的课程观,并开展课程改革的探索。以人文综合课程为例,学校将政治和历史课程的部分内容按照主题进行综合,最终,人文综合课程确定了民主制度、中国政治制度、中国经济制度、世界轨迹、家族企业等5个主题。整合相应的内容、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假设、求证、陈述、评论、讨论等方法运用于学习过程,将检索参考材料、整理陈述和论文写作等作为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作业和评价。

2.校本课程的系统构建

校本课程是培养学生学术素养的另一个重要阵地。到目前为止,学校已开设七大类共70多门的校本课程,形成了科学素养类、文化素养类、学科拓展类、综合实践类、身心健康类、国际视野类、艺术素养类课程菜单,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特色课程。以生涯课程为例,其目标在于激起学生对自己的人生做出较为科学的规划。课程内容包括生涯适应、生涯探索、生涯管理、生涯规划在内的4个主题,通过“属于我的成语、职业条件拍卖会”等20余项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能,树立个人愿景。

不同课程形式的变革

1.整合活动课程

学校从“发现”的视角出发,整合各种学生活动,设计了“发现之旅”四大主题。

科技主题――用技术和工具表达周围世界。以科技节、体育节为依托,由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教师,以及体育科的教师提供任务、设计活动,体现用符号表示、用工具实现和用技术表达的自然科学思想,以及用科技改革体育、研究体育。

社会主题――用研究聚焦对社会的思考。以心理健康节、读书节为依托,由语文、英语、政治、历史、地理、心理等学科教师设置合适的社会研究问题,以学生论坛的形式开展活动,帮助学生用社会学科的研究方法认识周围的社会、认识自己、学会表达。

艺术主题――用知识深化对情感的理解。以艺术节、戏剧节、体育节为依托,由语文、英语、艺术、体育等学科的教师,提供艺术表达的内容和题目,帮助学生体验艺术蕴涵的情感意义和价值思考。

哲学主题――我与这个时代的精神世界。以心理健康节、读书节、戏剧节为依托,由政治、历史、语文、心理等学科的教师提供题目,帮助学生用哲学的方式思考青少年的精神世界及当今的时代精神,尝试回答“我是谁”“我要什么”等问题。

2.开发研究型课程

为培养学生学会猜想、寻找证明、论证和实验的方法,学校开发了跨学科研究型课程――生态课程。

第5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

1 信息素养的内涵

信息素养以传统的图书馆用户教育为基础,为适应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过程,融合计算机技术,增加对信息需求的认识和表达、批判性地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等技术技能要求,并逐渐提升到文化素养的范畴。[1]包括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内的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是在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综合素养,是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通过在校教育和各种实践活动形成的。在此,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活动过程包括在信息行为中明确信息需求、查找、获取、组织、利用信息以及评价结果和过程,所表现出的综合素养则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四个方面。[2]

2 专业信息素养的内涵及现状

根据信息素养的层次性特点,不同的人应具有不同的信息素养,不同社会群体的信息素养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参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陈维维、李艺从纵向把信息素养分成三个层次:基础性信息素养、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基础性信息素养是指在信息社会中生存的所有人所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信息素养,它保证了人们的基本生存需要”,“自我满足性信息素养则是指人们为了更好地从事一定职业、承担一定工作或者陶冶自己的情操所应具有的应用信息技术的素养”,“自我实现性信息素养是指人们为了实现自我价值,开发或设计新的信息系统供他人利用,以服务大众和社会为目的的高层次素养”。[3]蒋荣,王新提出高校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应包括基本信息素养和体育学科信息素养,基本信息素养是指教师必须具备的关于信息论学科的理念、知识、技能和能力;体育学科信息素养可分为教学信息素养、课外体育信息素养、体育科研信息素养等。[4]此外,在学校教育中,除了所有信息行为、信息任务所共有的一般信息素养要求之外,不同专业或学科领域还有特殊的信息素养要求。[5]

据此,我们可将当代大学生信息素养分为基础性信息素养和专业信息素养,基础性信息素养是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不同专业大学生都应该达到的要求,专业信息素养是不同专业大学生因其专业性要求,在专业领域的学习和实践中,逐渐具备的能解决专业信息问题的信息素养。专业信息素养能力属于高层次的信息素养,它是基于学科的专门信息素养,包括了解本学科信息的范畴、类型、常用的信息资源,对本学科文献的内容作出有效评价并对其中的举证作出判断,能够完成本学科学术论文的写作等。[6]

显然,较高专业信息素养的具备更有利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笔者曾对北京高校(调查时间为2005年)和广东省高校(调查时间为2009年)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发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对专业领域动态的关注主要表现在竞技体育赛事上,而对体育教育的发展及学术性较强的研究关注较少。此外,对专业信息源的相关知识比较缺乏,大部分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熟悉体育类核心期刊(在调查对象中北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熟悉体育类核心期刊的达93.7%,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达94.6%),很多学生把《田径》、《体坛周刊》《中国教育报》等杂志或报纸当成核心期刊。而且,很多学生不熟悉专业的体育网站。制作课件进行教学已成为当代教师必备的能力,但对此还有不少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掌握不够熟练(在调查对象中对制作课件软件“操作不熟练”或“完全不懂”的北京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达62.7%,广东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达45.5%)。

以上所提到的“对专业领域动态的关注”、“课件制作软件的操作”、“专业核心期刊和网站的了解”都属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由此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较低,这必将影响到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在专业领域的学习和对专业信息的利用,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亟待提高。

3 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专业信息素养的提升

3.1 重视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专业信息素养教育

近年来,研究者们逐渐意识到,高校一般信息素养教育向专业信息素养教育深化势在必行,从学科专业角度具体化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将成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必然趋势,并把专业信息素养教育作为更深层的信息素养教育内容。

目前我国体育院校关于信息素养的教育大多停留在文献检索课及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上,显然,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信息素养的提升绝非一门简单的文献检索课及相关信息技术课程能完成,基于专业学习和教育的信息素养教育才是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及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专业知识、文献检索、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应该有效融合,建立以专业知识为基础和核心的系统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完成从信息获得式教育向信息素养系统培训方式的转变。

3.2 加强专业课程与信息素养教育的融合

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认识到,信息素养教育必须与专业课程的教学相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7]近年来,国外融入专业课程的信息素养教学得到推广,国外一流大学多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以专业教师作为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主力,但在我国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由于缺乏相关领域专业人员和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教学效果不尽理想,教学内容也未超出传统文献检索课程的范围。[8]而在体育教育领域,由于体育术科教学具有很强身体实践性的特点,在专业课程中嵌入信息素养教育更难以实现。这既有硬件设施限制的原因,也因为术科课主要以身体活动为主,很难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地整合,从而限制了利用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作用。如何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课教学中增加解决专业信息问题的要求,如何结合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加强专业课程(主要是术科课)与信息技术的整合,都将成为体育教育改革新的热点问题。

3.3 在论文撰写中增加信息素养的要求,提高专业信息素养

毕业论文的撰写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基本要求,通过论文撰写的过程,学生需要以专业问题为主线,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经历信息的搜寻、获取、吸收并最终形成新的信息的过程,从而迫使学生不断深入学习,并不间断的利用信息素养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活动都以研究主题为目标,所有指导和学习都更具有针对性,而且更加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会觉得更有价值,也更有兴趣,收获也更大。而且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教师一般都会给出具体的专业信息知识,如专业核心期刊和专业网站的介绍,撰写专业学术论文的方法和步骤的学习,因此通过论文撰写,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都会得到提高,无疑专业知识和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如此,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如能综合图书馆、专业教师的力量,将信息素养的指导融入了专业论文形成的全过程,必然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巩固专业知识,提升信息素养。

第6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

关键词:洛克;核心素养;道德品质

一、核心素养的定义

素养一词由来已久,可以从古书中寻找它的踪迹。在《汉书・李寻传》中曾有这样一句话:“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近些年来,我们的教育过分关注对知识技能的传授,使得教学逐渐演变为一种“心灵隔离”性质的训练、控制,萎缩成职业准备的附庸,甚至将个人修养、社会责任、家国情怀抛到一边。因此,我们急需建立具有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素养目标,促使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回归正常的育人轨道。

二、洛克眼中的核心素养

约翰洛克是十七世纪英国著名的教育家,他是西方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并制定了绅士教育计划的教育家,这里的绅士我们也可以理解为素养的培养。洛克认为道德品德应该及早的形成,良好的习惯素养可以使儿童终生受益。如下将列举洛克的思想中出的关于中小学的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

(1)身体健康

洛克不仅是一位教育家,哲学家,同时还是一位医生,在1674年获得了医学学士学位。因此从医生的角度看来,一切的绅士培养,一切的素质教育都是基于一个健康身体的基础上,没有健康的身体后者的素质教育和绅士培养将很难进行。所谓“健康之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努力使自己的身体达到最佳的状态,我们才能发挥最好的自己。他是教育家中第一个提出精密的体育理论的人。洛克根据自己当过保健医生、教师的体会,提出了一套经过仔细研究的、适应当时科学水平的体育制度。他认为应该采用游戏、运动、冷水浴、用冷水洗脚、游泳、过户外生活等方法来锻炼身体,使受教育者将来能适应疲劳及各种变故的特殊情况。小孩子不宜穿太多的衣服,要多睡眠、多呼吸新鲜空气等。只有加强锻炼,保证饮食得当,才能使儿童的身体健康地发展。

(2)规范德行

洛克特别重视德育,他指出,“我认为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中,德行是第一位的,是最不可缺少的。”洛克用新兴道德论来代替过去完全以宗教和“先天思想”为基础的道德观念。中小学时期是道德素质培养的最佳时期,一个人需要健康的身体和从善的心灵,缺一不可。所以在教育中两者要同时进行,不能忽略了任何一个,知识获得的多,如果心不善,也不会做利于社会的事情,只会危害社会,知识将会成为那些心术不正人手中的利器。同时教养和德行对一个人的社交很有影响,有教养的人会很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结交很多的朋友,所以在培养孩子德性和知识的同时需要注重教养的培养,这是一个人气质的所在。

(3)创新思维

洛克继承和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指出:人出生时心灵像白纸或白板一样,只是通过经验的途径,心灵中才有了观念,因此,经验是观念的惟一来源。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这块白板上以后会刻上什么都是不确定的。当人成长到一定的阶段,思维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范式,要想再突破固定的范式,创新思想,有批判精神将会变得很困难。我们需要在中小学中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让他们从小就具有创新意识。而在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中,家长和老师应当给与帮助,不能束缚孩子,认为自己见识的比孩子多,就以一个长者的姿态去批判孩子,有时候我们需要聆听孩子的想法,若其说的对就应赞扬,使其获得动力,鼓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时候成人在社会久了被社会化以后,看问题的角度反而没有孩子单纯,越是单纯越是可能发现不一样的意义。好奇心是学习的重要动力,也是创新的基础。

三、结论

总之,在中小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中,我们应注重身体健康,规范德行,创新思维,与人合作的培养。我们在开发课程时,要将这些素养融入于学科之中,一定要强调课程的整体性,注重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以整体性之课程培育整体性之素养。我们在教学改革中,需要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让学生学会发现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同时我国的教师培训需要整体变革,根据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要求,重新建构教师培训的目标、课程、模式等。

参考文献:

[1]柳夕浪.从“素质”到“核心素养”―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进一步追问.教育科学研究,2014(3).

第7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

一、借助外力,增加学生实际获得

所谓外力主要是指上级的方针政策、经费支持、外部教育资源供给等。借助外力就是积极贯彻上级的方针政策,吃透课程改革的相关精神,把政策用足用好,落实到位。

第一,依托学科实践活动管理服务平台,开展好10%学科实践活动。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团体预约上课、送课,学生自主选课。强化学校管理与资源单位协调,努力做到尊重选择、全员覆盖、课前通知、班级列表、课后登统,确保“三个100%”,即100%选课、100%上课、100%合格。综合社会实践活动:了解考核要点,突出顶层设计,设计具体活动。利用班会及家长会让学生与家长明晰活动的重要性、内容及实施流程;相关教师严谨操作各个任务环节,学校与区信息中心密切联系,建立指导交流渠道;班主任督促完成作业材料上传,教师认真对学生作业确认、评价、计分。

第二,依托市区级统筹,开展学科实践活动。围绕“走进高雅艺术”和“博物馆之春”两大主题,认真实施市级统筹活动:组织学生走进地质博物馆、国家大剧院、抗战纪念馆、北京科技馆,体验情景、实际感知,开阔了学生视野,拓展了学习时空。多学科整合,积极开展区教育基地实践活动:来到灵溪科技教育基地,感受家乡优美山水环境,探究多样性植物分布;走进琉璃渠劳动教育基地,在观摩、制作中感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第三,开展游学实践活动,培养创新型人才。融合物理、化学、生物、历史、思想品德、地理等多学科,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科技英才”和“人文英才”游学课程。“科技英才”游学:走进青岛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在海洋生物学专家的引导下对多宝鱼进行解剖;聆听地质学家讲解崂山的形成,做课题研究,组织演讲、答辩。“人文英才”游学:来到延安,走进宝塔山、革命纪念馆、“七大”会议旧址,探究体验总书记插队的地方,开展乾坤湾、清凉山地质考察,路遥故居文学体验。游学实践活动提升了学生的科学与人文素养,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借助内力,增加学生实际获得

所谓内力主要是指学校办学的传统、特色、师资队伍等内部优势办学资源。借助内力就是深入挖掘校内优势资源,发挥人才、设施设备的办学效益,特别是激发出教师的创造活力。

其一,挖掘学科内涵,拓展学科活动课程。依托诗歌特色校资源优势,开设诗歌课程,在赏诗、写诗、吟诗中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和文学素养;发挥教师特长,开设书法、民族舞蹈课程,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利用外教资源,设置英语口语交际课程,激发英语学习兴趣;发挥心理咨询专职教师作用,开设职业生涯与生命教育课程;发掘优秀退休教师资源,初一年级设置物理开放性科学实践课程,强化实验动手能力和科学体验;挖掘人文学科教师潜力,开展每周1小时的学科拓展专题讲座,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开设“品读经典,阅读原著”大阅读课程,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阅读习惯;激发教师活力,尊重学生选择,设置课后6类32门校本课程,师生自主选择、自由呼吸、自然绽放。

其二,搭建活动平台,开展学科整合实践。体育节,全校师生参与,关注整体育人功能以及学科间的联系与整合;科技节,在制作、比赛、展示、原理讲解等活动中,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精神;跳蚤市场“乐购节”,数学组教师与政治、美术等学科教师协作,师生搭设展台,绘制促销广告,通过旧物循环利用,推广“循环经济”思想,让学生在校园交易中初步感受市场经济,学会推销、购买商品、计算利润;语文戏剧节,师生自编自导自演原创三幕历史剧《追寻》,语文、美术、音乐教师通力合作,在校、区、市的舞台上再现了万世师表孔子伟大的一生,拓宽了语文学习视角,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英语戏剧节,英语组教师把口语教学与语文名著阅读整合,编排英语剧《西游记》,选取原著精彩片段,深度阅读、准确翻译、刻画加工,演绎出人物性格鲜明的唐僧师徒,开辟了英语口语教学的独特蹊径。

三、形成合力,增加学生实际获得

学校树立大课程观,坚持德才并重、家校联动,紧紧围绕新颁布的《中学生守则》开展德育活动,不断形成教育合力,落实整体育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文化建设,引领成长方向。在“尊重”核心文化引领下,学校的管理文化重人本、教师文化重自觉、课程文化重适合、课堂文化重成长、环境文化重人文、特色文化重诗意,努力做到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中学生守则》的学用与文化建设相融合,促进了师生生命质量的提升。

二是深化养成教育,打牢成长基础。学校制定养成教育常规,通过每日、每周、每月常规教育,塑造好形象、继承好传统、养成好习惯、争做好少年。

三是融合各项活动,丰厚成长积淀。融合诗歌特色开展读书节,逢节必有诗,培养了学生的诗人气质;融合艺术特色举办艺术节,在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中,提升了学生的精神境界;融合传统项目落实阳光体育,丰富了学生的体育生活;融合校内外开展志愿服务,传承了中华美德。

四是家校协同教育,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建立家校班级QQ群、微信服务平台,为教师、家长、学生互动联动搭建了平台,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停课不停学”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建立健全班级、年级和学校三级家长教师协会,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组织亲子沟通辅导课堂,举办心理健康咨询,家长开放周、家长进课堂、家长大讲堂,凝聚了育人合力,推动了整体育人。

一年来,学校落实整体育人,坚持尊重学生,在课程改革中坚持走出课堂,走近生活,走进社会,努力把时间还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有体验,有收获,有成长。

第8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

一、高就业导向的几个问题

现今,常用就业率的高低作为标准来衡量某一高职教育专业开办是否成功。但高职教育如果片面追求高技能,去实现零距离就业,那么高职教育将沦为企业的岗位培训,失去其教育的属性。

1.从用人单位对雇员的要求来看

至少包括素质和能力两方面的要求前者往往是隐性的,后者则是显性的,可考量。有的学校将“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中的就业要求,片面地理解为仅包括可考量的技能的要求,于是,试图在课程设置方面努力达到与应用场景“零距离”,努力培养学生的技能,将非常有限的教育时间投放在企业所擅长的业务培训领域。用人单位往往认为许多岗位的新手通过企业上岗前的培训和几个月的帮带便可成熟了,而用人单位非常重视的思维、性格、意志、职业操守等素质,却无法通过内部培训来培养。因此,用人单位往往在大学生招聘中找到素质较好的苗子进行业务培养。高职教育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若持之日久,则会因其业务技能培养与企业培训相比较效率低下而失去存在的部分价值。

2.从调研的专业角度来分析

要与三年后业态的用工需求“零距离”,是难以达到的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指导下,高职各专业通过对目标市场进行专业需求调研,描绘出岗位的关键能力需求,并通过课程来体现,自我要求高者提出“零距离”。这种借鉴STP营销思路的专业建设思路,比起之前完全按照学科体系、无视用人单位需求闭门造车式设置和建设专业的做法,无疑是先进很多。但这种思路需要对至少后三年的用工需求和能力要求进行精确预测,而人才市场与其他市场一样存在着许多变数,基本上是难以实现的。

3.从学生个体作为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来看

就业或许可以说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但不应视为全部仅盯住某一类岗位的入职要求来指引学生,也存在着给受教育者带来难以应对未来变化的潜在风险。美国劳工部一项研究预测,现在20岁的年轻人在今后一生的工作时间内,职业的转换将会达到6~7次之多。这种情况表明,一个人一辈子固定在一种职业或一个工作岗位上的时代即将消失,我国社会也发生着同样的变化。职业或岗位的变换并非无条件的,它要求变换职业或岗位的人能适应变化了的环境、变化了的工作,否则就有失业的危险。从这个角度来看,高职教育至少应从促进学生能力素质的持续发展出发,在高素质的基础上追求高技能,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培养大学生职业素养

从就业市场和高职学生终身学习这两种需求从发,高职院校可分析自身教学活动所提供的服务产品在教育服务市场的比较优势,进而从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两个维度来设计服务产品。下面,以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探讨这种专业设置思路。在教育服务产品提供者市场上,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目前主要竞争对手是本科层次的体育学院和其他类型的职业技术学院。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与本科层次的体育学院在教育服务市场上的竞争区别主要是职业化教育和学科应用化教育;与其他类型的职业技术学院相比,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有明显的区别优势———体育类教育服务。因此,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比较优势在于其提供的教育服务是体育类及职业化。将这两大比较优势进行内涵上的丰富,并形成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服务产品选择和设计时应考虑的两个维度:体育素养和职业素养。

1.体育素养

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是体育类院校,以体为本,这也是与其他类职业院校竞争的比较优势之一。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服务产品应强调对体育素养的培养。《辞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为:

(1)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

(2)事物本来的性质;

(3)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在高等教育领域中,素质应是第三个定义,那就是大学生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素养和素质含义接近,但素养与素质相比更强调后天不断修习涵养的作用,即学习提高的重要性。在“中国知网”中,搜索学术定义———“体育素养”有不少定义,但都是从别的角度去定义这一名词的。在此尝试定义适合于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人才使用的体育素养:经过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培养,学生或学员在体育技能与行为、体育知识与意识、体育个性与品德等方面形成并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素质与修养。这一定义先在此提出来,可在日后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其内涵。具体来说,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人才所提及的体育素养至少应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体育技能与行为,

(2)体育知识与意识,

(3)体育个性与品德。上面三项中,前两项属于显性体育素养,可以通过各种课程考试成绩、职业证书(如某项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来证明,或者通过专业考试(如笔考或技能考试)来验证;后一项属于隐性体育素养,体育对人格培养作用已有诸多论著,在此不再转述。一般来说,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都会注重对学生显性体育素养的培养,使得学生有一技之长,但往往忽视对学生隐性体育素养的有意识培养。从学生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隐性体育素养的提升会使其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职业素养

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是职业型院校,以市场为导向,是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与其他类型体育院校竞争的比较优势所在。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服务产品应强调对职业素养的培养。在“中国知网”中,搜索学术定义———“职业素养”(Occupationalquali-ty)并不多,有一条定义较接近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人才使用的职业素养定义: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根据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具体情况,将上述定义进行一定的修正,得出合适于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人才使用的职业素养定义:经过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培养,学生或学员成为该专业方向所瞄准的职业或行业的入门人时初步具备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具体来说,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人才所提及的职业素养至少应包括如下四个方面:

(1)职业技能。如从运动员转变为健身教练,需要有能力将运动技能转化为指导技能。

(2)职业意识(或思想)。

(3)职业行为习惯。

(4)职业道德。上面四项中,第一项属于显性职业素养,是支撑职业人生的表象内容;后三项属于隐性职业素养,是职业素养中最根基的部分。职业技能是通过学习、培训比较容易获得。例如,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可以通过三年时间使得学生掌握体育、计算机等属职业技能范畴的入门技能,并在实践运用中日渐成熟而成专家。而隐性职业素养代表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作风和职业态度等方面,虽然看不见,但决定着外在的显性职业素养。决定一个技能人才长远发展和成就的,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技能,而是其职业素养。从教育服务产品的角度来说,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在教育服务市场的产品功能定位便可视为致力于提高学生(或学员)的体育素养和职业素养。

3.二个维度建立起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

将上面分析得出的二个维度作为四象限分析法的坐标,便可得出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服务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评价模型。在模型图(篇幅所限,图略)中,共有四个象限,各代表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教育服务产品(专业)在学生体育素养和职业素养两方面的提升作用大小的组合,Ⅳ象限表示体育素养和职业素养两方面的提升作用都较大,是教育服务产品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努力方向。

三、以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评价专业建设的合理性

这种职业素养和专业素养的评价思路,相对于目前流行的用就业率作为评价标准来说,更为科学。除了提升学生就业水准和获取更多更准的就业信息外,就业率往往由许多教育机构所不可控的因素决定,如宏观经济、微观经济中细分行业及企业的年景、学生原有基础、学生及家长所拥有的有利于就业的社会资源、偶然因素等,这些因素在培养人才的三年期间变数极多。用由这些因变量决定的就业率来否定或肯定某个教育服务产品,明显是不科学的。此外,这种评价思路往往更注意其隐性素养的培养,更有利于创建专业特色。例如一些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有市场营销专业方向,这一专业从表面上来看见似乎与体育不沾边,几乎无法与其他院校同类专业竞争时形成优势。但如果这专业注重对学生的体育个性与品德等这些隐性体育素养进行有意识培养,则可以在国内各大高校的市场营销专业比较中独树一帜,形成巨大的比较优势。

四、结束语

第9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范文

提高中学生的人文素养是时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确定的新课程的核心目标即课程功能的改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关注"全人"的发展。美国圣母大学校长赫斯伯主张,完整的教育应同时包括:"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两大部分,他认为"学会做事"必须接受科学教育,养成科学精神;"学会做人"必须接受人文教育,养精神。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主体精神正是21世纪的教育主调,以实际行动促进体育教学与人文素养有机结合。

1.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的内涵

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教育的核心是人文精神, 人文教育是人文精神在教育中的渗透和体现。当代人文主义教育从传统人文主义教育的立足个人,逐渐转变为既关心个人,又关心他人、集体乃至整个人类。它所强调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人的尊严、理解与宽容、自由与责任、对人类和自然都怀有关怀、慈爱之心。为此,当代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强调,加强文学、哲学、艺术、伦理、社会、历史、地理等人文学科的教学;把价值教育放在整个教育的首要地位;将个性教育贯穿于全部过程中,使整个教育人性化。

2.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刻不容缓

2.1 中学体育的现状呼唤人文教育。

2.1.1 首先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刻意地去追求技术动作、达标成绩,为考而教,一味的用高度、远度、时间等统一的指标去实施教育过程和评价教育效果。体育本来是一门活泼、有趣,让学生天性得以自由张扬的科目,却变成了单调而枯燥的训练,其结果是学生的兴趣地不到关注,特长得不到发挥,身体也未必健康.,其次,现代环境下的独生子女,由于自身条件的优越性,往往在体育活动中惟我独尊,不愿与同伴合作,缺乏协作精神;在体育比赛中输给对手,则会怨天尤人,推卸责任,缺乏理解、宽容和同情心。自私、冷漠,不愿意帮助他人;学生的意志力薄弱,不肯吃苦,情感脆弱,易受挫折。

2.1.2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体现人文教育。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注重教学评价的多样性,使课程有利于学生的运动兴趣,并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以人文精神为价值取向的学校体育应是"一种强调体育本质、文化价值、主观意识、行为能力等的教育过程,其建设不仅有美化身体的文化,以及身体语言表述的文化,有相应的体育法规、条例、制度。此外,还应系统的讲授中西体育的文化、文明成就、发展规律和当代主题等内容。"

3.实施策略

3.1 体现人文教育的理念。师生之间体现人文关怀,就是创建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双向促进的良好关系。平时,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唤醒学生的自我完善意识,增强学生的乐观情绪和自信心,使他们探索求知欲望得到充分地满足。现在的体育课,必须是能使学生自发、自主地享受运动乐趣的一种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讲,快乐而有吸引力的教学活动,轻松的学习氛围所引起的学生乐学情感是实现快乐体育的中介和桥梁。

3.2 通优化人文教育的内容。中学体育教学应当以选项课形式为主,为学生提供范围更广的选择空间,以开拓其体育视野,激发其体育兴趣,增加其运动参与的自主性,培养终身体育意识。在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并且符合其生理和心理的年龄特征。即在保证学生喜好的基础上,在内容上要丰富多彩,优先选择益于其身心发展的体育运动项目。而且体育教学应与学生的健康紧密地联系起来,以一种提供娱乐的方式来培养学生健康的身体,努力保持人类作为一个生物物种的生存活力。因此,必须建立以强身育人、发展个性、增强体育意识、培养锻炼能力、养成锻炼习惯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课程结构。由单一的体育教学结构向体育与健康结合的综合性多学科结构转变。增加实用的健身体育、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休闲和乡土体育课程内容,并充实体育理论课的内容。这些内容是教师传授和学生学习、认识的对象,是学生身心素质赖以发展的基础,也是构建现代体育人文教育的基础。

3.3 创新人文教育的方法。体育教学应该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既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辩证思维、抽象思维等能力,也要注意学生兴趣的激发、意志的锻炼、情感的培养、审美的熏陶,促进其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只有这样,学生的独立自主性、个性、创造力等才能得到培养和发挥,体育教学的人文性才能得以体现。

体育课的成功与否,关键看能不能引起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学生喜欢这门课,对它有兴趣就会自己去学习。因此,在教学中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对学习内容、运动项目进行改造,简化运动规则,降低难度要求,淡化体育的竞技性,增强群众性和娱乐性,使体育活动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同时,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教师可按照学生选择的能力和水平进行分组,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安排合适难度和标准的项目,让他们加强练习,使每个学生都能实现自我进步和提高,享受成功的乐趣。重要的是坚决杜绝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特别要保护身体残疾和有人格障碍的学生的自尊心,要给予他们更多尊重和帮助,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无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