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影视产业规划范文

影视产业规划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影视产业规划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影视产业规划

第1篇:影视产业规划范文

与五年前大不相同,目前,伴随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持续推进和通用机场建设审批权限的下放,通用航空的整体政策环境正日渐宽松。2014年11月21日,全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会议在京召开,重点审定了《低空空域使用管理规定》、《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规定》、《通航空管信息服务站系统建设和管理规定》、《目视飞行航空地图管理规定》四个管理办法。应该说,自2010年《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颁布以来,涉及通用航空的相关法律法规正逐步健全、管理制度正逐步完善、职责分工正逐步清晰。未来,伴随上述四个管理办法的公布实施,我国涉及通用航空运营行业的整体管理框架将初步构建。

但是与普遍预期不同,五年来,我国通用航空产业整体规模并未因此出现“井喷”或“爆发”式增长。特别是近几年,虽然新的通航企业不断注册成立,通用航空器数量不断增加,但是最能代表行业发展态势的指标――“飞行小时数”的增速却一直跟不上航空器的增长速度。数据表明,自2010年以来,我国通航企业数量年均增长约25%,航空器数量年均增长约20%,但是,同期通航飞行小时数年均增长不足15%,其中201 3年增长率只有2.5%,而在工业作业飞行小时数方面,近几年甚至出现了连年下滑的趋势。

飞行小时数与航空器数量增长速度的不匹配意味着我国通用航空器的年利用率不足,资源浪费严重,企业的经营形势可想而知。

自2013年以来,民航局开始对通航运营企业给予直接资金补贴,算上这些补贴,目前国内能够盈利的通航企业只有40家左右,且其中只有中信海直、亚联以及北京航空等8家企业盈利理想,大多数中小型通航企业基本上处于亏损状态。

如果仔细研究那些经营和成长情况较好的通航企业,我们会发现,他们基本都在发展模式上有所创新,呈现出明显不同于他国情况的“中国特色”。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新模式的产生是这些通航企业作为直面市场竞争的主体在伴随行业环境逐步成熟的过程中,通过自身在市场竞争中的尝试和摸索最终总结的经验成果,代表了当前行业背景下我国通航运营业先进的发展方式。除非行业环境发生巨大变动,这种发展形势不会变化,其中反映出的一些规律和趋势可视作当前环境下通航运营业发展“新常态”,需要高度重视。在此,笔者就目前我国通航产业发展的一些新特点及其原因阐述如下。

公务机运营深挖高端客户价值。目前经营情况较好的大型公务机运营企业基本都由具备一定规模的运输航空公司控制。他们在商业模式上普遍采用的是“客户价值深度挖掘”模式,即以公务飞行服务为基础,通过向高端客户提供大量地面及非航空服务,深度挖掘客户价值。这种商业模式与国际上公务航空运营普遍采用的非固定航班模式和企业包机模式存在一定差异。分析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我国公务机运营业目前普遍采用机型较大的喷气公务机,需要在民航航线高度运营,而航线运输的相关资源主要由各大航空公司掌握;其次,我国航空公司在经营上都重视要客,掌握大量高端客户资源,两者结合有助于将航空高端客源价值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既有资源。此外,我国大众对公务航空舒适度预期过高、企业普遍缺乏公务机运营能力、地面高速交通发达等现状也是造成我国公务机运营现状的客观原因。

工业作业专业化发展趋势明显。我国通用航空传统的工业作业领域主要集中在石油、电力、地勘等行业,曾经在很长时间占据通用航空全行业一半以上的飞行小时和营业收入。但是随着作业环境的改善,各主要应用企业即通用航空工业作业服务的主要客户,纷纷自行组建或收购通航企业,开展通用航空作业业务,从而使工业作业呈现出明显的专业化发展趋势。应该说,这种沿产业链逆向拓展的方式主要是利益相关方依靠对市场资源的掌握得以实现的,貌似是一种不完全公平的竞争方式,但是其形成的专业化运营模式,最终有助于各种专业设备的应用和专有技术的开拓,从长期看是一种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这种方式也成功培育了中信海直、国网通航等国内领先的大型通航企业。

无人机等新装备的广泛应用正在逐步替代传统通航作业部分领域。与我国通用航空产业不同的是,虽然也受空域使用和管理法规不完善等方面的限制,但近年来,我国民用无人机产业却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目前,除中航工业下属企业的军用无人机项目外,国内有上百家高新企业在从事无人机研制与服务工作。其中的佼佼者如深圳大疆创新公司,据称占有了全球小型民用无人飞行载具市场的70%市场份额。这家2006年由我国航模爱好者成立的公司,目前已有3500名员工,年销售额达30亿元人民币。由于无人机无需搭载驾驶员,使其在研制费用、经济性、适航性、安全性等方面都有着通用飞机无法比拟的优势。因此在传统工农业非载人作业领域,其无疑将带来巨大冲击,甚至逐步取代传统通用航空作业项目。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到,无论高端公务机服务领域还是在通航工农业作业领域,通用航空传统市场已趋于成熟且基本被掌握行业资源的大型企业瓜分殆尽。而另一方面,我国个人通用航空消费发展远低于预期,其中固然有飞行手续繁琐等政策因素限制,但相关先行企业尚未摸索出值得推广的盈利模式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当前,部分新注册的通航企业虽然打着通航的旗号,但大部分还是希望赚上下游产业的钱,比如飞机销售、土地增值等。

从世界范围来讲,通用航空并非是一个新兴市场和新兴行业,这一行业飞机交付量和飞行小时数的历史峰值分别出现在1979年和1990年。但是我国由于受政策和资源限制,这一行业发展严重滞后于世界平均水平。在目前政策限制逐步放松的国内环境下,一个成熟行业在新的环境下必然有新的发展和变化,这就是本文提出的通航“新常态”根本成因。

总的来说,通用航空“新常态”,是我国正在建设并逐步成熟的行业管理机制和我国特有市场情况共同形成的。在通航“新常态”下限制通用航空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正由政策因素向市场因素转变。随着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和通航飞行、机场建设等方面规定的不断落实和完善,我国通用航空产业仍能在较长时期内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但是可以判断整个行业不会有“井喷”式的增长现象出现。企业经营情况将直接取决于其市场竞争地位。其实,目前市场环境下通用航空企业已经开始产生分化,部分兼具规模和资源优势的企业已经步入健康发展快速道,而大量的小型企业还在苦苦摸索适合自己的经营模式。

针对当前通航产业发展的“新常态”,笔者认为,有以下两方面问题需要行业相关者特别关注。

首先,无论地方政府还是企业在进入通航产业前应科学规划,审慎决策。随着今后一段时间,我国通用机场的大规模建设,各地政府和企业进军通航领域的冲动必然会长期维持。但目前市场环境已不适合传统作业型通航公司创业,设立通航企业首要解决的应是赢利模式设计问题。而相关园区建设首要注意的应是,必须要有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发展通航产业。目前,全国至少已经有28个省、市、自治区的116个县级及县级以上城市已经在规划、建设或者声称要建设通用航空产业园区或产业基地,其中很多未经科学规划,产业形不成特色、上不了规模,导致同质化竞争严重,园区发展空心化,浪费了宝贵的发展机遇和土地、资金等宝贵资源。同时,也有部分园区经过资深规划单位规划设计,正在迅速形成特色,抢占产业高地。

其次,政策建议和措施需要更具科学性和针对性。我国通航产业大发展源于2008年汶川地震抢险中直升机救援的良好表现,此后在社会各界的呼吁下,国家开始了以低空空域管理改革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改革举措,促进通用航空发展。很多相关从业者,也通过对比西方国家发展经验和从自身发展诉求出发,提出了各种发展建议,但由于立场与视角不同,很多建议不但难于实施甚至相互矛盾。回顾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到,我国在行业顶层设计领域其实从未完全照搬过西方国家经验,而是一直强调国际经验和我国实际相结合。而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也成就了我国政府的制度自信。因此,完全依靠对西方经验的研究进行政策建议并不可取。在政策建议上,更需要考虑国家支持通航产业发展的初衷,兼顾丰富国家社会治理和应急救援手段、提升国家安全水平和国防实力、支持国产装备制造业发展等诸多方面要求,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解决核心问题人手,才能提出建设性的政策建议和保障措施。促进政策落地,相关措施才可能取得更积极的作用。

中国航空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第2篇:影视产业规划范文

一、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要与生产力发展实际相适应

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确立,要与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实际相适应,这是社会基本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所决定的。不同时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调整和完善,是与当时生产力发展实际相适应的。

创办农机生产合作社经营新模式。大桦林子村农机生产合作社的三位创立者,显、刘旭民、孙士安,他们是实行先富裕起来的佼佼者,在当地党委、政府、村党支部、村委会的支持下,在县农委、农机局等有关业务部门的扶持下,在全乡办起了第一家农机生产合作社。

(二)对农户土地实行入股租赁规模经营。农机生产合作社和入股入社农户双盈为目的,在保证各农户土地所有权长期不变的前提下,对农户土地实行入股租赁自愿流转方式,以本村农户土地规模经营生产为主,还跨村跨区域进行土地规模经营生产。以低于市场农机作业价格5%的方式,全力辐射周边区域耕地代耕、代种、代收农机作业,2013年为周边5个村代耕302万亩,可实现经营收入130余万元。农机生产合作社的创建,推进了土地规模经营,土地规模经营适应了大机械农业生产的需要,促使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三)农机生产合作社解放了农村劳动力。桦林农机生产合作社对土地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管理,使农民的承包地以资本的形式进入到农业产业化体系,不仅降低了农民的种植风险,解放了劳动力,还将农户与合作化的利益最大化。

二、农机生产合作社是发展现代化农业必然产物

生产力是动态的,特别是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更新,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将会大幅提高。随着大马力、大功率机械的出现和广泛使用,要有与其相适应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在稳定长期不变的情况下,实行土地依法有偿自愿的流转,建立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机生产合作社,走土地规模经营生产之路。这种规模化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是和当前大机械生产力发展相吻合的。

(一)生产经营方式要适应生产力发展需要。建立农机生产合作社,实行种植业大面积规模经营生产,这是大农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机生产合作社的产生,是农村现实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由单一种植业往多产业发展。桦林农机生产合作社在种植业取得发展后,采取了以粮食为主,种、养、加多业并举的致富途径。2012年初,合作社共投资200余万元,购进170头西门塔尔优质肉牛,并陆续购进其它架子牛和可繁母牛,建成了760平方米标准化牛舍,出栏600头,实现纯收入190余万元。建成玉米秸秆、紫花苜蓿青储窖等附属设施,将建成2000亩标准化苜蓿草种植基地。新建2000平方米粮食仓储库合作社。可一次存储干玉米8000吨,每年可带动全乡及周边区域玉米烘干增值200余万元。不断实现农机生产合作社,以种植业为主,多产业发展的经营提档升级。

(三)土地规模经营达到生产系列化。大桦林子村农机生产合作社,从创办到现在的七年时间里,整合土地资源规模经营的优势日趋显著,种植业的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实行系列社会化大生产,是农村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一大跨跃,必将加速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三、土地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大生产需要

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大机械生产工具的作用,各类专业生产合作社的出现,农村会有大部分农户,将有偿自愿流转承包的土地,从事本地各类专业生产合作社。农业人口从农村流入到城镇,这是土地规模经营生产系列化的必然结果。

农业生产系列化提高农民经济收入。大桦林子村农机生产合作社,种植业实行土地规模经营生产后,全村流转出土地承包户,转向城市开辟致富的新途径。参与合作社土地规模经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2万元以上,比土地流转前增长两倍。外出打工通过从事运输、经商、养殖、劳务等途径,又增加农民致富的门路。

(二)劳动力转移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农业劳动力和农业人口的流转,对于加快农民奔向更加富裕的小康目标,对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尽快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格局,是一条正确的途径。

第3篇:影视产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追加配额;棉花进口;棉花产业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我国纺织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国内的棉花资源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需求,面对国内棉花供应严重短缺的情况,需要合理利用国外棉花市场进行有效的补充。我国作为棉花的主要生产国、消费国和净进口国,棉花大量进口势必会对我国棉花产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因此,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已成为国家宏观调控棉花市场的重要手段,我国对棉花进口的具体管理手段主要是实行配额管理。根据我国人世协议,我国棉花配额由人世时的74.3万吨升至2004年的89.4万吨(2005、2006年棉花配额与2004年相同)。2004~2006年我国棉花缺口分别为250万吨、170万吨和300万吨,配额与缺口相比,国外棉花进口不会对我国棉花产业造成太大的影响。但是因我国每年又主动追加棉花配额,如果进口配额使用得好,可以起到补充资源和调节市场的双重正面作用;如果使用不好,则会抑制生产,抬价或压价。考虑到棉花进口管理的特点,本文重点从追加配额的角度分析棉花进口对我国棉花产业的影响及规律。由于华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主产区,华北的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宜棉区域内,如河北的部分地区、山西、北京和天津都位于中国最大的产棉区一黄河流域棉区。2005年华北地区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14.53%和13%。华北也是全国棉花进口最多的地区,2002~2004年华北地区棉花进口量分别为1.6万吨、17.2万吨和75.5万吨,占全国进口量的比重分别为8.9%、20%和39.8%。华北地区还是全国重要的纺织品服装行业的产业基地、纺织品服装出口地区。因此,以华北地区为例分析追加配额后棉花进口对我国棉花产业的影响及规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一、追加配额后棉花进口对我国棉花产业的影响

(一)2003~2004年度

1.棉价出现大起大落。从2003年9月1日至2004年8月,国内棉价经历暴涨和暴跌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2003年9月至10月为价格暴涨阶段。由于2003年产量比预期少得多,加上晚熟,收购时间滞后20~30天。短期内新老棉花青黄不接,供不应求,导致棉价大幅上升,CCIndex9月1日为12932元/吨,到10月底为17556元/吨,两个月上涨了4624元/吨,较2002年同期每吨上涨了3141元,涨幅达44%。

第二阶段,从2004年4月至8月为价格大幅度下滑阶段。由于春节后国内棉花价格并没有朝着预期的上涨走势发展,棉花经营企业的信心受到打击。同时,追加配额150万吨进口棉花到港,棉纺企业对国棉需求减少,再加上企业流动资金紧张,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的供过于求,造成国内棉花现货价格不断下跌。CCIndex4月为17210元/吨,跌至8月的13089元/吨(毛树春2006),下降幅度为31.48%。

2.棉农收益减少,下一年度棉花种植面积下降。两次追加配额虽然有效缓解了国内棉花供给紧张的局面,但企业存在盲目使用配额,大量集中进口的现象,2004年1~6月共进口棉花145.6万吨,占全年棉花进口数量的76.1%(毛树春2006),造成了国内棉花供求一紧一松,引发2004~2005年度新棉价的大幅度回落,由2月最高价17658元/吨猛跌到12月的最低价11314元/吨,相差6334元/吨,降幅达35.9%。棉价下降,导致棉农收益减少39.1%,对2005年棉花生产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棉农通常根据上年的棉花信息尤其是价格信息安排来年的棉花生产。

2004~2005年度全国棉农籽棉交售价格比2003~2004年度下降了29.6%,均价为4.36元/kg,天津棉农籽棉交售价格2004~2005年度比2003~2004年度下降了16.39%,低于全国的降幅;全国棉花主要产品收益由2003年690元/亩下降到2004年的420元/亩,降幅达39.1%,天津棉农收益2004年249.60元/亩,比2003年930.67元/亩减少681.07元/亩,下降27.2%。由于籽棉价格的下降,导致粮棉比价也大幅度下降,比合理价低16.1%~16.8%,棉农籽棉出售实际价比合理价低0.64~0.84元/kg,严重打消了棉农种棉的积极性,2005年全国种植棉花由2004年的5692.9千公顷降到5062千公顷,降幅为11.1%。其中华北地区棉花播种面积由2004年的883.81千公顷降到2005年的735.6千公顷,降幅为16.8%,高于全国的降幅水平。

3.棉花收购企业和纺织企业严重亏损。大起大落的行情使一些多年从事棉花经营的企业对2003~2004年度经营造成判断上失误,如配额追加后,在棉价大跌的情况下,由于部分棉花经营企业错误地认为新年度籽棉收购价格将提高,为赚取更多利润没有及时将棉花出手,致使发生了大面积严重亏损。2004年天津市武清区经营棉花的企业有20多家,不少企业亏损在70万~80万元,有的企业亏损上100万元,以致于想转卖工厂,再加上2004年无照经营棉花和外地前来抢收棉花的行为对天津武清区棉花经营企业伤害很大,其他企业或外来企业在天津抢购棉花,可以降低武清企业的库存,减少其亏损。

2003~2004年度为期半年的棉花大涨行情给近几年新上的采用快购快销经营思路的棉花加工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同样,追加配额带来的大起大落行情也波及到纺织企业,实际上纺织企业也不愿看到棉花价格大幅下滑,因为其无法消化前期对高价购人的棉花成本。尤其是2003~2004年度纺织企业在面对降低出口退税,治理公路超载造成的运输成本增加,电力供应紧张和棉花价格居高不下,企业高价棉库存比例偏大的多重困境下,当棉花价格急骤下跌后必然发生亏损。

轧花厂也难逃价格波动的影响。据天津第二棉纺厂负责人介绍,2004年一些实力不强的轧花厂严重亏损或被淘汰,能达到持平或少量赢利的不足20%。主要原因在于:一是棉花价格的波动大。天津2004年籽棉最低收购价出现在宁河,约3.4~3.6元/kg,收储政策出台后,籽棉由3.6元/kg涨到4.8元/kg;小轧花厂的皮棉价格由以前的10300~10500元/吨回复到11000元/吨,一些轧花厂放量收购,但后期销售时皮棉价格则比较低。二是籽棉质量参差不齐。由于籽棉的流通不受轧花厂地域限制,收购情况比较乱,籽棉好坏混杂,质量多在3级次、4级好的水平,由于质量混杂,色灰质弱,给棉纺厂使用带来一定的影响。三是轧花厂的生产成本高于纺织厂的接受价。由于化纤价格倒挂时间比较长,虽然有利于纺织企业增加棉花使用量,但棉纺厂能接受的价位仍未达到轧花厂的成本价。

总之,2003~2004年度棉花价格先涨后跌,挫伤了多方积极性。导致棉市呈现出四个不积极的现象:一是棉农交售不积极,部分棉农购买大量塑料布,准备将棉花存储到来年;二是收购经营单位不积极,收购战线拉得过长;三是中间商不积极;四是用棉单位购棉不积极。通过国内棉花市场的变化和棉花产业受影响的情况,进口棉对市场的冲击可从中窥见一般。@@@

(二)2004~2005年度

1.配额分散量少,对国内不构成冲击。2004年全国植棉面积8535万亩,棉花产量比2003年提高30%,加上大量集中进口棉的冲击,使得2004年9月至年底,国内棉价基本一直处于低价运行。进入2005年,CCIndex由1月11338元/吨,上升到6月13041元/吨,月际涨幅分别:2.28%、3.82%、4.99%、1.36%和1.7%,基本为稳步回升。5月和6月涨幅稍有减少,主要是由于2005年4月底国家发放的70万吨棉花配额基本到港,对国内棉价冲击不大。因2004年9月底发放的2005年棉花配额时间间隔比2003~2004年度发放的棉花配额时间间距长,且量少,因此对国内棉价的冲击和对棉农收益影响都不大。2005年天津棉农收益为336.99元/亩,高于2004年249.60元/亩的水平,并且略高于2005年全国棉农平均收益331.36元/亩的水平。

2.对涉棉企业影响不大。2004年9月至2005年6月底我国共进口棉花100万吨,加上7、8月份进口的50万吨(按到港时间),2004-2005棉花年度我国共进口棉花150万吨,如果2004年度的配额也包括在内,涉棉企业棉花进口配额更多。2005年4月30日。7月22日,国家连续共发放140万吨关税配额外棉花,根据2005年纺纱增长量和市场需求以及全国棉花供需缺口,对本年度的棉花供需状况影响不大。

(三)2005~2006年度

1.发生与2003~2004年度类似情形,即棉农收益减少,影响下一年度的棉花生产。2005~2006年度前6个月国内棉花价格处于小幅上涨阶段,国内价格指数由2005年9月13287上升到2006年2月的14387元,吨,月均涨幅1.38%。根据对河北省12个县(市)农村重点集贸市场价格追踪调查结果显示,进入2005年9月,随着新棉上市,棉花价格再次走高,到12月底籽棉价格已达到5.62元/kg,比上年同期上涨32.2%。但由于2005年12月底至2006年1月初仅两个月的时间,国家发放棉花配额239.4万吨,2006年3月中国棉花价格指数下降到14119,比上月降幅1.9%。继2006年4月国家发放20万吨配额后,2006年6月开始国内棉花销售价格继续小幅下跌。6月CCIndex328均价14051.9元/吨,较5月份下跌16元/吨;CCIndex527均价12709元/吨,较5月份下跌13元/吨;CCIndex229均价14538元/吨,较5月份下跌15元/吨;跌幅较上月减少。本月价格指数表现为先涨后跌的趋势,CCIndex328当月最高价为本月中旬6月16日14067元/吨,最低价为6月末14001元/吨。使棉农收益减少,影响下一年度的棉花生产。

2.国内棉农“惜售”预期落空。受高开价和灾害影响,国内棉农普遍“惜售”,希望能在更高的价位售出,但在国际市场上棉花仍然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国内棉花抬高价格销售只能刺激进口棉花增加,2005年6~10月,我国进口棉花均价为每吨1255美元,完税之后价格仍比国内采购价格低2000元以上,而近期企业进口配额充裕,不断将配额变为实际进口,棉花进口数量的增加对国内棉价构成潜在的压力“惜售”使大量棉农的良好预期落空。

3.籽棉收购无市场。2005年12月底之前,国家发放棉花配额的消息传出后,棉花企业就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如河北省衡水市,作为前期收购主体的个体棉商有2/3以上停止收购。2005年12月15日仍坚持收购的棉商,对35%以上衣分、10%回潮率以下、含杂率1.5%左右的硬3级籽棉,收购价格最高为5.80元/kg,最低5.70元/kg;4级及4级以下的籽棉,收购价格最高为5.62元/kg,最低为5.36元/kg。这个价位比一周前略有所下降。由于大部分棉商已经停收,籽棉收购量大减。2005年12月15日确定的“进口棉关税外配额发放办法”后,本地棉企229级棉花市场报价14600元/吨(提货价、公定结算、带增值税票,下同),328级14200元/吨,429级13600元/吨,比上周下调了50元/吨,现货销售遇到很大的阻力。

4.收购企业开工严重不足。2006年2月即配额发放两个月之后,在河北沧州市不少棉花企业仍看涨后市,但纺织企业采购不积级,现货行情迟迟不能启动,市场收售清淡,大部分棉花收购企业退市观望。棉企报价(硬三级为14700元/吨,软三级14300.14400元/吨)与纺企出价(硬三级为14500元/吨,软三级为14200~14300元/吨)存在一定差异,任何一方都不愿让步,致使当地皮棉成交难以放量,基本为有价无市。至2月18日,当地开工的棉花收购企业不足20%。

5.纺织企业青睐进口棉。2006年2月河北省仅有个别实力雄厚的棉纺织企业有近两个月的库存,而大部分厂家的库存只能够维持半个月时间的正常生产。前期纺织企业采取“随用随买、用多少买多少”的灵活方式购棉,一方面根据纱、布的订单采购外,另一方面更主要是等待进口棉的配额发放时间。随着第一批进口棉关税外配额发放办法的确定,棉纺织企业更像是吃了定心丸,采购国棉的积极性也更低了。目前,国产棉价格要高出进口棉价格的20%,进口棉质量好,越来越多的纺织企业乐于接受进口棉。截至2006年5月底,国内纺织企业棉花库存中,进口棉已占到34.8%。面对国内棉花市场供不应求的情况,国产棉却在滞销或减产。截至2006年6月底,河北省积压棉花达4.6万吨,占总产量的8%。

二、棉花进口对我国棉花产业影响的规律

通过对2003~2005年度棉花进口追加配额对我国棉花产业的影响分析,可发现如下规律:

1.配额发放两个月后,国内市场价格开始下降。由于从宣布配额追加至进口棉花到港时间大约需要两个月的时间,所以一般在配额发放两个月后,国内市场价格开始有下降趋势。如2003~2004年度,2003年12月追加配额,反映在市场上的棉花价格下降的时间为2004年2月;2004年2月追加配额,导致从2004年4月价格开始下滑;2004-2005年度4月追加棉花配,5月底和6月国内市场价格开始回落;2005~2006年度,2005年12月底至2006年1月追加配额,2006年3月中国棉花价格指数下降,2006年4月国家追加配额,2006年6月,国内棉花销售价格继续小幅下跌。

2.追加配额的时间和数量决定价格下降幅度。进口时间越集中,数量越大,国内棉价下降幅度也越大。2003~2004年度和2005~2006年度就是很好的例证。在2003年12月到2004年2月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共追加配额150万吨,2004年1-6月共进口棉花145.6万吨,占全年进口数量的76.1%。正是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2004年4月至8月为价格大幅度下滑,致使2004~2005年度棉花价格在低水平运转。2005~2006年度,在2005年12月底至2006年1月初短短不到两周的时间内,国家共发放配额239.5万吨,4月再次增发配额20万吨,使棉农和棉花企业遭受巨大损失。而2004~2005年度由于发放配额的时间间隔较长,量比较小(两次共追加140万吨),价格下降的幅度小,因此,是对国内冲击最小的一年。

3.滑准税率下,关税配额的管理方法更能起到保护国棉的作用。通过对国棉328指数与CotlookA指数价差分析,如图1和图2所示,自2005年12月23日至2006年12月23日两者之间的价差逐渐减少,说明进口棉花的价格优势逐渐下降。如图1所示,配额内税率下,2005年12月23日国棉价格高于国外价格2488.49元/吨,到2006年2月21日价差降为1819.52元/吨,其后又有些上浮,到2006年6月28日价差最高值为2809.99元/吨,其后价差一直在减小,2006年12月15日时,价差仅为24.81元/吨。近期差价在零附近震动。如图2所示,在滑准税率下,国棉328指数与CotlookA指数价差比配额内税率下的价差要小得多,价差最高值是2006年2月22日为1530.76元/吨。到2006年10月16日时,价差仅为41.26元/吨。从2006年10月17日开始,价差为负值,到2006年12月20日国棉价格以低于外棉414.20元/吨,说明在滑准税率下,关税配额的管理方法更能起到保护国棉的作用。

三、采取积极措施应对棉花进口对国内棉花产业造成的冲击

(一)合理利用WTO允许的措施保护我国棉花产业

随着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棉花产量的增长空间有限,虽然进口棉解决了国内纺织企业原料短缺难题,但如果进口棉将作为棉纺原料的重要来源长期占据我国市场,对我国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危害很大。一旦形成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当国际炒作操控市场,棉纺工业作为我们的民族工业将面临极大的风险,当然也会波及到棉花种植业,如2004年以来华北地区棉花种植面积已出现逐渐萎缩,直接影响了植棉主体棉农的切身利益。为保护近亿棉农的利益和棉花收购、加工企业的利益,我国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员,必须合理利用WTO允许的正当保护条款和措施支持我国棉花产业发展。

1.继续实行配额管理的方法,但追加配额前要进行全面考证。关税配额管理是符合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控制棉花进口的方法,但要有效使用该方法,降低或避免棉花进口对我国棉花产业造成不利影响,必须充分做好追加配额前的论证工作,为此:一是研究配额外关税水平是否按WTO的要求予以征收的问题,全面评价放弃应征关税对涉棉产业链的利益影响;二是在确定追加棉花进口配额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1)全国棉花播(栽)面积和播种时间及产量。一般春播(栽)育苗移栽结束时间在5月底,短季棉播种或移栽时间在6月上旬。取得及时准确的棉花种植方面数据需要多部门的配合,尤其是有关信息预测机构的配合和支持。(2)棉纺产量。1~5月份棉纺产量和增量,以及纺织品服装出口贸易情况对棉纺产量的多少起着关键性作用。(3)国内外棉价的走向和走势。力求在国际价位不高时进口,有利于节约外汇。(4)发放时间和追加的数量。追加时间宜在5月底,7月应结束,宜分批追加,每批不宜过多,以50万吨为好,避免发生像2003~2004年度那样一次配额追加数量过多,进口时间过分集中的情况。

2.尽快采用反补贴措施。美国是我国棉花进口的主要来源国。美国棉花产值每年不过30多亿美元,而政府对棉花生产和出口的各种补贴却接近甚至超过这一数字,如1999年8月至2003年7月,美国棉花生产者共得到124.7亿美元的补贴,而同期美国棉花的产值是139.4亿美元,补贴率(即补贴占整个产值的比例)为89.5%。也就是说,美国棉农每销售1美元的棉花,政府另外付给他们89.5美分。2001~2002年度,美国政府支付给棉花生产者39.83亿美元的补贴,而同期棉花的产值只有30.80亿美元,补贴率为129.3%。依仗巨额补贴美国棉花在国际市场上依靠低廉的价格到处攻城掠地,我国棉花产业深受其害。@@@2006年8月1日,美国正式取消棉花出口补贴,但事实上美国政府承诺取消对棉花出口的补贴只占美国对棉花产业补贴的不到10%,对美国棉花生产及出口的影响也极其有限。因为占美国对棉花产业补贴的90%的生产补贴还依然存在。这些补贴在世界贸易组织对补贴的分类中属于可申诉的补贴,主要有以下6类:(1)8.98亿美元的市场营销贷款,用来保证生产者每磅棉花最少获得0.52美元的收入。(2)8.695亿美元的反周期支付,这种支付在每磅棉花价格低于0.6573美元时使用。(3)1.941亿美元的棉花保险补贴。(4)4.214亿美元的直接支付,是基于调整过的历史面积和单产数据对棉农给予每磅6.667美分的直接支付。(5)5000万美元的棉籽支付来降低轧花成本。(6)通过出口信贷担保,推动价值3.49亿美元的棉花出口到有关发展中国家[引。

针对美国棉花确实存在着高补贴,并与对我国棉花产业造成的损害存在因果关系的事实,我国应尽快采取反补贴措施,加快立案调查工作。反补贴的立案调查工作需要时间长、工作量大,如巴西和美国的棉花补贴案件仅诉讼之前的调查取证就花去了两年多时间。因此,等到国内棉花产业无立足之地时再去调查已晚矣。巴西和美国的棉花补贴案件中巴西胜诉为我国提出反补贴的胜诉提供了一个好的样本,因为巴西告美国的棉花补贴发生在2003年之前,此时的世界贸易组织1994年达成的农业协议中有一个“和平条款”,规定一国给予本国产业的补贴水平只要不高于该国1992年支付的实际金额,其他国家就不能提起申诉。这一条款于2003年底已到期,在此之前能胜诉,如今该条款失效,发达国家的“麻烦”更会越来越多。

部分专家和业内人士对反补贴持有怀疑的态度,担心反补贴会不会引起其他国家的报复,尤其国内纺织企业持反对意见的多。事实上,一些主张放开棉花进口限制的纺织企业都不否认大量进口棉花带来的威胁。如浙江巨鹰集团、罗蒙集团和山东华润等纺织企业的负责人对外棉大举进入均表示担忧,他们认为中欧、中美纺织品贸易摩擦不断,如果国内棉花产业被挤垮,纺织原料很容易被人卡住脖子,不仅纺织产品出不去,美国棉花也不会再是质优价廉的代名词了。考虑到反补贴措施从准备到立案的时间比较长,有两年或更多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我国棉花产业若缺乏保护,影响将难以挽回。因此,为了及时使我国棉花产业得到保护,免受国外棉花的冲击,我国可采用保障措施。

3.实施保障措施。保障措施是对其他成员的正当贸易行为而实施,是非歧视的,是对造成国内同行业损害的进口产品而实施的,所以不易引起报复行为。同时实施保障措施的条件也简单,花费的时间少,更适合我国国情。

实施保障措施需要具备三个条件。首要条件是进口数量大量增加。2002~2005年原棉进口数量快速增长。从2002年的20.8万吨增加到2005年的257万吨,年均增378.6%。第二个条件是严重损害。棉花的大量进口给我国棉农和棉花经营企业造成严重危害,在2005年12月份香港乐施会的一份报告指出,美国棉花在中国市场大量倾销,压低了中国棉花的价格,迫使众多农民退出棉花生产领域。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估算,在过去近6年中,进口棉花夺走了我国农民250多亿元人民币,相当于每个种植棉花的农民失去了250元收入。并且2004年以来,我国主营棉花的企业普遍因进口棉的冲击而亏损。第三个条件是进口与损害有因果关系。每次追加配额之后的两个月,国内棉花价格就会降低并且经营棉花的企业也随之产生亏损或破产。

(二)提高国内棉花质量

在外棉价格优势逐渐消失的情况下,国内纺织企业还“青睐”外棉,并存有大量的外棉,而国内棉花却大量积压,甚至有些纺织企业愿意停产等待外棉也不购买国内棉花。要想与外棉竞争,国内棉花生产者必须提高棉花的质量。

第4篇:影视产业规划范文

影视产业是当代最具影响力和传播力的大众文化产业,是杭州市打造“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和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的重要举措。为了掌握了解我市影视产业的发展现状,促进影视产业进一步发展,最近,我们到杭州市影视家协会、西湖影像促进会、星光院线和华策影视、南广影视等单位进行了调研。

 

杭州影视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发展我市影视产业十分重视,采取了积极举措,取得了显著成绩。据统计,2012年杭州影视企业共制作电视剧41部1480集,在全国各大城市中排名第三,位列北京、上海之后。2012年共有5部杭产电视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占其全年播出量的四分之一强。其发展成就主要表现在:

 

涌现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优秀作品。杭产电影《岁岁清明》、电视剧《东方》和《五星红旗迎风飘扬》,2012年分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大奖;电视剧《国家命运》、《焦裕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2》等六部作品先后登陆央视(包括一套、八套),电影《听风者》等七部作品在全国电影院线公映,其中《听风者》在我市电影历史上首部实现全国票房破亿。此外,杭产影视剧在国际影视界也捷报频传,如动画电影《梦回金沙城》2011年入围83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评选,电视剧《中国往事》2009年在韩国首尔国际电视节上荣膺“最高电视剧大奖”。可以说,近五年杭产电视剧的获奖数量、在央视及上星频道播出比例、市场回报率等综合效益都居全国前列,精品不断涌现,实力不断增强,创作生产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主旋律作品,已成为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的一个突出亮点。

 

打造了一批全国著名的影视产业园区。为适应全球影视产业向集约化发展态势,我市近年来积极行动,打造了西溪创意产业园、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英皇影视文化村等一批境内外瞩目的影视产业园区、实验区。其中,西溪创意产业园园区影视剧产量占杭州市出品总量的70%以上,占浙江省的50%以上,已形成以剧本创作、影视拍摄及制作、电影发行、院线放映为主要特色的文化产业布局。2012年,华策影视积极筹建的“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正式挂牌,目前已集聚160家影视企业和工作室入驻,实验区借鉴好莱坞等国际先进产业的运行经验,重点加强影视文化创意创作平台、影视外贸企业孵化成长平台、华语影视文化产品传播交易平台、影视产业投融资及配套服务平台、全球影视文化研究平台等平台功能建设,推动入驻主体快速向国际化产业发展。

 

聚集了一批在全国有号召力的影视人才。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是关键。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引进工作制度,采取团队集体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项目开发引进等多种方式引进高层次文化人才和优秀专业人才。在影视人才引进方面大力倡导“不求所有,只求所用”的理念,将“引人”和“引智”结合起来,通过项目合作、合同聘用和聘请担任文艺顾问等方式,邀请国内外著名导演、编剧如刘恒、邹静之、麦家等来杭定居和留居,为杭州影视创作服务。在筑巢引凤的同时,还积极培养文艺新人,促使一批优秀青年影视创作人才脱颖而出。如80后青年剧作家流潋紫编剧的《甄嬛传》,青年编剧海飞编剧的《旗袍》、《大西南剿匪记》、《从将军到士兵》等红遍全国,展示了优秀的创作潜力。

 

扶植了一批全国知名的影视企业。为贯彻和落实中央将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战略支柱产业精神,我市近年来坚持“支持国有、扶优民营”的工作思路,结合国家和浙江省相关政策,创造性地推出一批激励政策,鼓励社会影视制作公司发展,分类指导符合条件的影视企业改制上市。截至2012年底,杭州影视企业已有278家,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国内具有较高知名度的民营影视企业,如被誉为“国内电视剧第一股”的华策影视股份有限公司,被誉为“国内最大纪录片库制作公司”的长城影视股份有限公司,被誉为“全国精品电视剧制作商”的南广影视,被誉为“国内电影制作标杆企业”的金球影业,已成为优质民营资本投资领域中的亮点。这些优秀的影视企业聚集杭州,在增强本市文化软实力和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

 

举办了一系列影视节展文化活动。文化建设是一种在积累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的互动过程。近年来,为繁荣杭州影视文化建设,我市遵循政府文化交流与民间文化交流并重,商业展映与公益文化交流活动并举的思路,举办了一系列旨在加强影视文化交流提升、营造影视产业发展良好氛围的节展活动。如西湖影像促进会举办的“侯孝贤电影回顾展暨首届西湖影像研讨会”,市电影电视家协会举办的杭州市青年数字电影大赛,浙江大学、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的亚洲青年电影节展,快报读者电影节推出的“杭州微电影展”等,为杭州增添了丰富多彩的影视文化气息,进一步活跃了杭州的影视文化氛围。

 

制约杭州影视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杭州市影视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喜人的进步,但与建设文化强市的总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星星多、月亮少”,对产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大规划、大平台、大政策、大活动、大品牌还没有形成,从而制约了杭州影视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影视产业发展总体规划缺位。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杭州市文化精品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有力推进了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对文化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但是,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关全市影视产业发展总的专项战略规划目前尚未制订,缺乏对全市影视产业“十二五”期间乃至今后较长一个时期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的思考,对全市影视产业未来发展的目标、定位以及行动方案还缺少科学明确的规划设计。

 

影视产业集聚大平台缺乏。杭州虽拥有丰富的外景地资源、资金资源及创作资源,但目前仍缺乏具有产业集聚效应的大载体和大平台。一是缺乏规模性、有影响力的影视产业基地。目前市域范围内虽有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合作实验区、西溪文化创意园等产业园区,但在产业链条拓展、资源吸纳整合、引领行业发展方面还存在短板,规模效应和品牌影响力尚未形成。二是缺乏刊物、网站等专业的信息交流平台。影视产业内部相关部门、公司以及创作人之间信息沟通不顺畅,各类影视机构之间各自为战,内部压价、同行相欺、重复创作的情况时有发生,造成资源浪费。

影视产业政策存在“国”、“民”差异。近年来,在政策扶持和市场机制的双重推动下,我市民营影视企业迅速成长,涌现出一批在全国具有领跑地位的民营影视制作机构。但同时,相比于国有影视企业,民营影视企业在市场准入、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工商管理、投融资、职称评定、作品参评资格和产品宣传、企业推广、抱团合作、走出国门等方面享有的待遇仍存在一些差异。政策待遇的不公平,增加了民营影视企业发展的难度。

第5篇:影视产业规划范文

一、打造“中国影视城”成为东阳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

东阳人才荟萃,文化底蕴深厚,发展影视产业具有良好前景。

1.从发展机遇看,影视产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更加迫切,需要文化与经济相互融合,增强软实力。十六大提出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构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发展格局。去年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提出要加快文化大省建设,金华市委五届二次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文化大市,东阳市根据省委和金华市委全会精神要求,也将研究出台《关于加快文化大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而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挂牌成立,为东阳打造“中国影视城”、做大做强影视产业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东阳影视产业发展面临着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

2.从发展潜力看,影视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必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这是世界发达国家发展的共同规律。美国音响影视产业出口额超过飞机制造业成为第一大出口产业,日本的影视产业在1993年就已超过汽车产业,成为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产业。我国2001年文化产业产值仅占GDP的0.4%,2002年我国文化产业进口2000亿元,而同期出口仅20亿元,差距和潜力都很大。现在我国城市恩格尔系数已经降到0.4以下,农村已经降到0.5以下,这说明将有更多的能力来消费文化。东阳市把影视业作为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全力打造“中国影视城”,大力培育以影视产业为龙头的文化产业,其发展潜力巨大。

3.从发展基础看,影视产业具备较好的发展基础。一是影视产业基础扎实。先后投资30亿元建成了全国拍摄场景最多、规模最大、设施最齐全的影视拍摄基地,完成了365平方公里影视产业实验区总体规划设计,已有80余家影视机构先后入驻实验区,涵盖影视后期制作、音像、广告、动漫、出版和武术等多个行业,还成立了中国影视文学创作中心、电影审查中心和浙江传媒学院横店影视科技学院。二是影视产业主导作用凸现。影视产业已成为东阳经济的新增长点和支柱产业,对全市经济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不仅带动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而且还催生了一些新的服务行业,如群众演员、设备租赁、道具生产等。以旅游为例,2004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69.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6.2亿元,比1998年的63.7万人次、2.86亿元分别增长了4.2倍、5.7倍。

4.从发展趋势看,符合区域错位竞争的发展趋势。当前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走在前列,关键是要谋求自己的发展特色,实现错位发展。纵观省内和周边县市,义乌的商贸物流业、永康的五金产业,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都是以主导产业来带动本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东阳主导产业不十分明显,但我们也应看到,影视产业通过这几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基础和潜力,并且影视文化产业和工业不一样,受宏观调控、要素紧缺和生产能力过剩等因素的制约相对较小,可以极大地提升东阳发展动力。因此打造“中国影视城”,可以形成东阳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实现与“中国小商品城、中国五金城”错位的发展。

二、打造“中国影视城”需要经历三个发展阶段

打造“中国影视城”是一个长期的目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成为中国影视拍摄中心。这个阶段以影视拍摄基地的建设和完善为主,主要包括完善外景拍摄基地和室内摄影棚建设,以及强化后期制作、影视产业链完善等。至2010年,在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范围内共建设25座可供现代影视和古装剧拍摄的高科技摄影棚,建设影视拍摄基地和影视公园30处;入区企业由现在的72家增加到300家,年产电影20-30部,电视剧3000部(集)左右;总产值达200亿元左右,使东阳成为国内乃至世界最大的影视实景拍摄基地之一。二是成为中国影视产业中心。这个阶段主要是做大做强影视产业链。至2015年,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五大体系、十大中心”建设基本形成,成为国内最大的影视产业中心。入区企业达500家,年产电影60部、电视剧10000部(集)左右,总产值达500亿元左右,真正实现“带着本子进来、拿着片子出去”。三是成为中国影视文化中心。其主要特征是,影视产业高度发达,文化内涵特色鲜明,影视与经济高度融合。在这个阶段,电影电视产量占中国总产量的2/3以上,影视产业成为东阳主导产业,并带动旅游业、服务业、文化产业等相关产业全面发展,国内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全国的影视文化中心,从而打造成功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影视城”。

三、打造“中国影视城”的战略举措

1.提升―――做大做强影视产业。加速影视产业结构升级,形成完整的影视产业链,这是打造“中国影视城”的关键。一是加快影视拍摄基地的建设。要加快拍摄景点的建设,同时加大影视资源整合力度,组建影视拍摄基地协作体,形成影视拍摄基地网络,把影视城建设成为集历史题材、现代题材和高科技题材的全球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二是积极拓展影视产业链。要加大招商力度,在国内外重点地区、重要节庆会展举办推介、招商活动,吸引一批具有品牌优势和影响力的影视制作主体,打造集前期策划、剧本创作、拍摄制作、发行放映乃至后产品开发生产在内的要素齐全的影视产业链,实现影视拍摄基地向影视产业基地的战略转变。三是提高科技含量。要依托高新技术,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功能齐全、设施一流的影视生产项目,重点是建设一个涵盖洗印、剪辑、数字化的高科技后期制作中心,提高后期制作水平。大力促进影视产业与高新技术的融合,加快实现影视产业数字化、高度加工,使实验区成为影视新技术的集聚地。四是实施人才工程。针对影视人才紧缺的现状,要进一步实行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和培养一批优秀的编剧、导演、策划、制片人、发行人、经济人等影视人才,成为全国高素质、专业化的各类优秀影视人才的创业园。

2.深化―――创出影视文化特色。特色是文化产业的灵魂、核心。打造“中国影视城”,必须进一步深化影视文化内涵,注重创新,形成自己的影视文化特色。一是突出影视文化内涵。这要作为“中国影视城”建设的基本定位。在东阳市区和横店镇的城市建设和旅游景点建设中,要增加影视元素,张扬影视个性,使人们随时都能感受到浓厚的影视氛围。在宣传上,加大对影视的宣传力度,形成一个明确的宣传主题,一个响亮的宣传口号,一个统一的宣传标识,充分借助影视城的明星效应,提高影视城的知名度。二是融合“三乡”文化。东阳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厚,比如吴越文化、工艺美术文化、建筑文化、教育文化等等,这些都是东阳的优势和特色。在影视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吸收这些文化的内涵,运用文化的巨大创造力,发展新的文化业态,形成新的文化特色。三是办好影视展会。影视城必须要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有品位、在全国甚至世界上都有巨大影响力的影视展会,这是创出东阳影视文化特色的关键,是“中国影视城”品牌打造成功与否的标志。可以有几个途径,一个就是“嫁接”,借影视实验区这个平台,把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最高级别的电影节引到影视城来;一个就是“自创”,以“中国影视城”为依托,创办一个属于自己的影视展会;一个就是“合作”,积极“走出去”,与美国好莱坞等国外影视展会开展全方位合作。

3.互动―――促进影视与经济融合。要使影视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仅仅做大做强影视产业是不够的,必须努力拓展影视产业的外延,推进影视与经济的融合,实现影视与经济的互动发展。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影视旅游业。这些年来,东阳旅游业紧紧依托影视产业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影视旅游产业,迅速得以发展壮大,成为了东阳发展的一个亮点。发展大旅游,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就要把旅游和影视结合好,以打造“中国影视城”为依托,加快建设知名旅游目的地城市,使分散的景点旅游向综合的城市目的地旅游转变。要大力扶持和发展能够发挥影视产业优势和特点的文化产业,如大力培育影视娱乐、影视研究、影视培训、影视道具和服装制作等配套产业,大力开发动漫影视、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大力发展传媒、出版、会展、音像制作、咨询服务等相关产业,打造一批文化产品著名品牌,培育一批特色文化产业区块,形成一批文化产品专业市场,使东阳成为全国文化产业的基地和集散中心。同时要通过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东阳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来提升东阳的产品档次和产业层次,推动东阳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

四、打造“中国影视城”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1.定位。这些年来,影视产业在东阳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极大地提升了东阳的整体竞争力,全力打造“中国影视城”,也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全市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对打造“中国影视城”重要性的认识,把它作为与工业化、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同等重要的战略任务,作为一个支柱产业、主导产业来培育,作为推动东阳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抓手,集全市之力,聚全市之智,来扶持“中国影视城”的建设。

2.机制。要充分发挥实验区的体制优势,营造一个良好的影视产业发展机制。一是拓宽投融资渠道。以横店集团为投资主体,运用联合重组、股份制等多种形式,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和境外资本参与发展影视产业。在操作方式上,可以考虑建立影视产业风险投资基金、投融资信用担保体系,使各种社会资本通过产业融资渠道进入影视业,形成多元化投入、多主体参与的影视产业投入机制。二是用足用好政策。要充分发挥实验区的优势,在注册登记、规划审批、人才交流等方面积极向上争取更加灵活和优惠的政策。要充分发挥现有政策的杠杆和导向作用,吸引一系列影视产业生产要素的集聚。东阳市还应根据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扶持政策。三是加强对影视产业发展的引导。要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意识,影视城建设不要局限于横店,而是要放到全市来规划布局,做大影视产业发展平台。

第6篇:影视产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影视旅游;横店;城镇化

中图分类号:J943.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2

一、影视旅游内涵界定

伴随大众传媒深入人民生活,各类型影视作品涌现,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观众鉴于影视作品播放的时间和空间限制,无法身临其境感受影视作品带来的心灵震撼。各地影视城的兴建,融入了观众的情感诉求,将影视作品展现的情境延伸至银幕之外,影视旅游应运而生。

1.影视旅游的概念

随着文化旅游和体验旅游热潮的到来,影视旅游作为文化产业内涵的衍生品,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国外学术界将“影视旅游”直接定义为“电影引发旅游”(Movie induced Tourism),清晰地阐述了影视与旅游的直接关系。国内关于“影视旅游”的定义则并不统一,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将“影视旅游”作了不同定义。以供给者角度定义,影视旅游是指旅游经营者开发并利用电影电视的制作地点、制作环境、制作过程、节事活动以及影视作品中反映出来的能够促进旅游发展的文化内容,经过策划宣传,推向旅游市场,以取得满足旅游需求和经营利益的一种新的旅游产品类型。从需求方的角度来说,是指旅游者受影视剧的影响,花费一定的时间、费用和精力,通过对影视拍摄的场地、环境、过程以及由影视引申出来的旅游资源的游览、体验,来满足自己求新、求知、求奇等心理需求的旅游经历①。

2.影视旅游效应分析

(1)明星效应。影视作品众星云集,追星族的出现更促成了影视旅游的发展,追星现象体现了我国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追星族在宽松的文化氛围内,享受影视旅游带来的快乐。例如横店影视城明清宫苑每个月举办的“明星见面会”受到了广大追星族的热捧。明星爱好者的旅游活动带动了影视城的旅游发展,伴随影视旅游热潮的到来,旅游者的求奇、求新、求异的心理愈发渴望得到满足,期望在影视基地“邂逅”明星,剧组探班,感受真实的剧外场景。

(2)情境再现效应。影视作品的情境大多以影视基地的建筑和场景为背景,观众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介看到的情境具有间接性和非真实性的特点。通过影视旅游的开展,旅游者可以亲临拍摄地现场,还原现场情境,在印证、见证的好奇心驱使下,完成实景参观旅游的愿望。

(3)媒介宣传效应。影视作品通过媒体宣传后间接地宣传了拍摄地,将银幕呈现的拍摄基地变成旅游地,吸引旅游者的到访。各类娱乐节目和网络媒体的娱乐频道也会时常提及一些著名拍摄基地,明星阵容在拍摄地参与新片会,有意开展影视旅游的拍摄地的搭乘宣传等方式都会将影视基地的旅游吸引力涉入观众生活,激发旅游者的旅游动机,通过媒介的传播,让旅游者回味影视剧的剧情。

(4)目的地聚集效应。影视基地影视旅游的开展,带动大批附属产业的发展,旅游目的地为了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到访,不断的加大基础建设投入,旅游目的地的硬软件设施的完备性吸引更多的流动人口。旅游业的开展提供了诸多就业机会,以影视基地为依托的旅游小城镇迅速发展起来。大量剧组、群众演员和附属产业从业人员的涌入使得开展影视旅游的影视基地出现了第三产业集聚现象,加速了城镇化的发展。

二、横店影视旅游发展对城镇化的影响

旅游业的发展对于城镇化的进程具有“乘数效应”。2000年3月,横店影视城推陈出新,免收所有剧剧组的场地费。这一举措赢得广大剧组的青睐、自此,横店影视城声名鹊起,每天都有近几十个剧组在横店影视城的各景区拍摄,剧组的到访带动了横店相关产业如群众演员、道具出租、戏服制作、专业制景、设备车辆租赁等的发展。横店影视城营销部趁热打铁,借力宣传,在周边省份如湖南、江西、江苏、上海、福建、湖北等中心城市加大广告宣传,城市公交上显眼的标识着“还不去横店玩”的大幅广告语。从2000年起,横店每年接收的游客量逐年上升,大批旅游者的涌入为横店带来了巨大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也促进了横店房地产业、建筑业、金融业的发展。具体影响总结如下:

1.促进城镇产业结构的升级

横店的城镇化过程有其必然性,随着横店影视旅游的发展,其经济发展水平日益提高,引发横店镇经济结构的转变而导致横店的转型。横店镇的产业链结构主要以工业和旅游业为主,而第三产业则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动力,横店影视旅游的开展,使得旅游产业迅速带动了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据统计,在横店注册的拉黄包车的江西等地农民,就有220多人,个体工商户则达到了1900多家。如今,在横店从事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已有21900多人。同时,作为横店首席企业的横店集团,该下属的第一产业也得到更新与提升,并加快了第二产业的发展。

2.辅助城镇基础设施的改善

到横店旅游过的旅游者普遍有一种印象:横店是一座农村里的城市,既是城市,又有农村的印记;是集镇,却富有城市的气息。横店正处于转型期,关键的问题是缺少大型的、规模化的娱乐、休闲、购物等配套设施。每年近800万游客来横店观光旅游,涉及的不仅仅是吃住行游购娱购旅游产业链延伸的问题,更应该注意到旅游业带给横店的紧迫任务,即加强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游客游兴和横店自身的美誉度。目前,横店集团在横店最繁华的商业街万盛街和南江交叉口,规划了建筑体量达40万平方米的旅游商业综合体,项目设计引进HOPSCA理念,将城市中的居住、办公、商务、出行、购物、文化娱乐、社交、休闲等各类功能进行有机整合。与此同时,横店已兴建公交停车站、公共厕所,拓宽了主干道万盛街,修复了各支路不平路面等,城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

3.加快小城市建设步伐

横店镇政府致力于放大横店的城镇化脚步,从小城镇建设向小城市建设迈进,横店小城市试点的目标,作为横店最大的企业集团――横店集团,开始大规模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集中力量,精心规划,全力以赴把横店建设成为特色鲜明、产业集聚、生态休闲的影视名镇、休闲新城和幸福之都。小城市的建设需要一定规模的集聚人口,集聚人口要靠房地产、商贸、金融、文化等多元产业推动,首先需要的是推进地产业发展,让大量在横店的创业者、劳动者有安居之所,据横店镇政府相关资料调查,2011年横店有近1000余亩的房地产项目动工建设,地产业的率先作用必然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横店小城市建设的跨越发展指日可待。

三、影视旅游与横店城镇化潜在矛盾分析

1.横店影视基地建设和城镇用地的矛盾

横店景区的发展从最早的广州街香港街发展到如今的七大景区,随着影视旅游的发展和剧组拍摄的需要,横店拍摄基地也在不断扩大。而横店城镇的发展也需要不断扩大空间,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导致影视基地的建设和城镇建设在空间上进行用地争夺。例如原计划修建的横店新景区圆明园因涉及非法征用城镇土地3096亩而被撤销批准用地。国土部与国家发改委2006年联合下发的《限制用地项目目录》第十四条规定:“主题公园(影视城)禁止占用耕地,亦不得通过先行办理城市分批次农用地转用等形式变相占用耕地”。从规定可以求证在土地征用方面城镇建设用地优先于影视基地建设,从而应多增加城镇用地的旅游用途,以达到一地多用的效果。

2.影视文化与横店城镇本土文化的矛盾

横店影视城的影视文化从各景区的建筑风格、剧组阵容、横漂族以及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等得以体现,横店的影视文化可以用“四化”形容,即基地化、产业化、专业化、社会化。物质身份城镇化是城镇化的外在表现,而伴随城镇化外在表现的观念与文化的更新则更内在、更深层次。横店从最早的小集镇发展到如今的旅游城镇,然而在其常住居民12.8万中,真正从观念、文化上向城镇化迈进寥寥无几,小农思想的束缚与横店影视文化形成强烈冲击,如横店本土居民排挤外来人员参与剧组群众演员的选拔等现象,凸显出横店本土文化一定程度上的排他性。

3.横店城镇建设与旅游环境保护的矛盾

随着横店城镇化的发展,大量现代建筑的兴建,由于缺乏系统规划和有效管理,这些城镇建筑与横店影视城基地在色调、风格、排列等方面极不协调;横店的商业中心仅为一条万盛街,而万盛街又是连接各景区的要道,凡是旅游旺季便出现旅游车拥堵局面,车行道、非动车道、人行道规划不清;横店镇镇区的卫生环境也令人堪忧,夜市段的大排档等垃圾、泔水随处丢弃,严重影响了横店影视城作为5A级景区的形象。

四、影视旅游与横店城镇化良性互动建议

1.注重影视文化与城镇景观的协调性

城镇景观的设计需要综合分析横店的综合条件、区位、地段等,为打造特色城镇化提供依据,同时,了解横店的文化特征(如风格、标志、色彩等),使得横店影视文化通过城镇景观的创造和革新得以表现。横店的城镇建设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展,而城镇景观似乎与影视文化脱节,城镇景观并未显现横店影视文化的魅力。因此,需要通过城镇景观围观的修饰和改造来体现影视文化的内涵,如公交站台的设计可古色古香,宾馆酒店的建设以横店影视剧为蓝本,建造几家体现唐宋或明清风格的客栈等。

2.重视横店城镇区域环境的美化性

在浙江5A级景区的几个依托城镇中,横店的城镇环境排名基本最后,横店城镇环境的美化工作迫在眉睫。对于横店城镇区域的环境治理要“软硬兼施”,硬件上加大镇区美化力度,如街边垃圾桶的摆设,绿色植被的种植,大地艺术的设计等;软件方面让环保意识、清洁意识、卫生意识真正走进城镇居民和游客心中。政府和相关旅游行政管理机构也要发挥职能,普及环境保护知识,增强旅游者和社区居民的自觉性和自律性。

3.统筹影视旅游产业升级的协调性

横店城镇化的发展有赖于横店影视文化的进步,旅游产业升级的前提是有稳固的产业根基,统筹影视旅游产业的升级首先需要奠定产业基础,即继续坚持基地化发展。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自成立以来已吸引360多家影视企业入驻,提升了影视集团的集聚规模。影视产业和旅游产业是横店城镇化发展的两侧机翼,横店城镇化这一航母的飞行高度和距离有赖于两个产业的融合和协调兼顾,坚持专业化的发展,打造横店影视品牌成为目前横店影视旅游产业升级的准则。横店城镇化的发展与影视旅游相辅相成,这就要求横店要加快城镇化的步伐来带动影视旅游产业的升级,而影视旅游产业的升级又能反作用横店城镇化,以达到相互协调、相互制衡的效果。

注释:

①黄亚芬.我国影视旅游发展研究――融乔家大院和横店影视城为例[D].硕士论文,2006,12.

参考文献:

[1]刘艳,罗有贤.重庆市万盛区旅游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初探[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06).

[2]黄亚芬.我国影视旅游发展研究――融乔家大院和横店影视城为例[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6.

[3]蒙睿,刘嘉纬,杨春字.乡村旅游发展与西部城镇化的互动关系初探[J].人文地理,2002(04).

[4]李柏文.国内外城镇旅游研究综述[J].旅游学刊,2010(06).

[5]吴金梅,宋子千.产业融合视角下的影视旅游发展研究[J].旅游学刊,2011(06).

作者简介:周晓军(1986-),男,江西南昌人,江西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2008级区域经济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发展与规划。

张 妤(1986-),女,浙江金华人,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旅游系教师,研究方向:导游方向。

第7篇:影视产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东阳影视文化产业;全域化;人才培养

金华市第六次党代会报告首次提出,要大力推动东阳文化产业全域化发展,并与“义乌国际贸易改革试点”、“金义都市区”并列,成为推动金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三大重大战略之一。推动东阳影视文化产业全域化发展的重中之重就是加快人才队伍建设。2012年9月,浙江省委省政府批复设立浙江省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关于设立浙江省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提升影视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意见》提出“将试验区打造为全国影视文化专业人才高地”。目前东阳影视文化人才难以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在人才培养上存在诸多问题,在分析东阳市影视文化人才培养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主要原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建议,是东阳市影视文化产业全域化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1东阳影视文化人才培养现状

2004年,原国家广电总局批复设立浙江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区。这是全国首个集影视创作、拍摄、制作、发行、交易于一体的国家级影视产业实验区,旨在为入驻影视企业打造一条从剧本创作到发行交易、从人才培养到产业孵化的完整产业链。据调研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10月,实验区影视文化从业人员近万人,以横店影视城和横店院线为主,从业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20%左右,本科以上学历占5%左右,研究生以上学历占1%左右。30岁以下占47%,30~40岁占24%,40岁以上占29%。

2东阳影视文化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影视文化人才队伍结构不够合理一是从人员总体分类而言,台前演员偏多,幕后服务人员偏少。二是从专业人员工作时间而言,常驻人员少,流动人员多。三是从演员的结构而言,专业演员少,非专业演员多。四是从人员层次而言,高层次人员少,低层次人员多。2.2“双高型”影视文化人才严重匮乏一是从事影视文化产业规划和管理的高层次人才稀缺。二是后期制作与发行管理的高技能人才较为缺乏。另外,在调研过程中,很多影视文化企业反映急缺推广发行、院线管理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也日益影响着东阳影视文化全产业链的发展。2.3影视文化人才尚缺乏科学的界定标准人才资本是影视文化产业的核心,由于业界缺乏科学、可行、详尽且涵盖面广的影视文化产业人才评价标准,致使在东阳工作的相当一部分影视文化专业人才未能被界定为影视文化人才或是高级影视文化人才。

3东阳影视文化人才培养问题的主要原因

3.1东阳影视文化产业起步晚,影响力偏弱《浙江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明确提出要依托东阳横店影视的知名品牌,构筑浙中影视与流通文化产业带。东阳市提出“文化产业全域化”发展理念已经成为金华市三大战略之一。但与一线大城市相比,东阳影视文化产业的起步较晚,产业结构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对影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不足。3.2东阳影视文化人才政策力度不大,缺乏针对性目前东阳市出台的人才政策中,还没有专门针对影视文化人才的政策,影视文化产业人才普遍存在学历偏低的现象,无法满足“国千”“省千”计划中的准入门槛,限制了东阳影视文化人才的入选,导致计划中没有影视文化专业方面的人才。东阳市政府出台的实验区优惠扶持政策中,针对人才的优惠扶持政策也仅免征个人所得税和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引进人才享受事业编制这两项,未形成完整、细致的人才引进政策,对入区影视文化企业高端影视人才的引进吸引力度不大,无法支撑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3.3东阳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影视文化人才的生活需求受立体交通条件的制约,东阳影视文化人才集聚没有北京、上海等地明显,加上住房、就学、医疗、消费娱乐场所等配套设施不健全,也导致很多高端的影视文化人才宁愿在东阳工作,而家安在北京、上海。据调研显示,95%以上的影视文化企业认为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子女入学等因素都是影响东阳市影视文化人才培育和集聚的主要因素。3.4影视文化产业竞争日益激烈,影视文化人才分流严重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进一步重视,不少地区都欲借助影视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一方经济发展,因而纷纷投资建设大规模的影视拍摄基地,并出台各项针对影视文化企业与影视文化专业技术人才的优惠政策。各影视基地为吸引影视文化企业入驻,纷纷出台税收(地方留存部分)和奖励政策,甚至引发降免税和作品高额奖励的恶性竞争,如海宁的政策是前5年奖励100%,后5年60%;天津的政策是永久奖励100%,导致各类影视文化人才分流。3.5东阳影视企业落地不生根,实验区人才集聚效应难以体现调研显示,实验区从2004年至今已拥有入区注册企业572家,其中不乏像华谊兄弟这样的上市企业,但绝大多数企业为仅有十几个人甚至是几个人的小企业。入区注册中的绝大多数企业还是“落户不落地,落地不生根”,公司注册地在东阳,但公司高级管理人员和真正的业务开展都还在北京、上海等地。因此,数量众多的入驻影视企业未能带给东阳全域化发展所急需的影视专业技术人才,没能吸引影视文化人才来东阳就业。3.6政府管理部门服务不够到位,限制东阳影视文化人才的培养一方面,科学管理不足,指导作用有限。试验区管委会作为东阳市政府派驻实验区的行政机构,目前还缺乏专业的影视管理和影视研究人才,存在“外行管内行”现象,难以对实验区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与管理。另一方面,办理手续繁琐,管理效率低。虽然实验区管委会作为副处级派出机构,行使相当于县级政府的影视文化产业类有关事项的审批、备案工作,但是很多省级、市级影视文化产业类审批备案事项的权限仍未下放。

4建议

4.1制定专门的东阳影视文化人才培育政策由实验区管委会牵头制定《关于加强东阳影视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培育的意见》。一是建立健全专门针对东阳影视文化人才的评审机制。针对影视文化人才的特殊性,降低或取消学历、年龄等各项要求,突破人才计划准入门槛,通过评审的方式,使更多影视文化人才能享受相关的扶持政策。二是加大东阳影视文化人才奖励扶持力度。对在实验区内开设影视文化企业、工作室的影视文化人才,在符合条件的前提下,给予创业启动资金和免息创业基金贷款,并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三是提高对东阳影视文化人才服务水平。对列入资源数据库的影视文化人才,享受在住房、医疗、子女就学等方面“一对一”的跟踪服务,解决其后顾之忧。4.2创新影视文化人才引进模式一是拓展融资渠道。立足东阳市实际,大力培养和引进人才,组建高水平后期制作团队,创作精品,树立自身的行业地位和影响力。二是建立人才柔性引进和人才间接拥有机制。通过建立影视文化产业研究院,邀请国内影视文化产业研究权威人士作为客座教授,参与相关影视文化课题研究,配合影视文化论坛,定期形成权威报告,使东阳成为中国影视文化产业的理论高地和权威数据中心。三是设立相应影视投资部门。与影视企业和艺人工作室开展合作,参股、投资影视作品项目,开展长久有效的合作,实行“为我所有”到“为我所用”的转变,从而达到人才间接拥有的目的。4.3立足本土资源培养东阳影视文化人才一是发挥好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人才培养优势。对人才全域化培育坚持“外引”和“内培”两手抓,加强理论型和实践型相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培养,对影视学院高级人才引进的编制问题上予以政策倾斜。二是加强影视学院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改革影视文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影视文化人才培养目标,能力体系架构、课程模块和培养模式等方面与市场深度互动,实施校企的深度合作。三是打造好“横漂”品牌。发挥演员公会的作用,在服务“横漂”中发现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对各类人才进行有侧重的培育提升,真正使“横漂”演员成长为专业人才。4.4完善东阳影视文化人才培养体制建设一是完善政策扶持措施。了解掌握同类影视产业园区的政策优惠扶持政策,针对影视产业发展现状和影视企业特点,研究出台差异化和个性化的扶持政策。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和重点企业的开展合作对接,推动企业上新三板和浙江中小企业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二是提供创业干事平台。探索实施“东阳影视文化人才创业园”项目,在横店镇划出一片办公用房,租借或免费提供给影视文化人才作为个人工作室,在政策、税收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扶持,在短期内形成规模并发挥集聚效应。三是建立沟通交流平台。着力将影视人才书苑和圈会所打造成为一个供东阳影视文化人才免费交流、沟通、学习、研讨的平台。4.5构建高效的试验区服务运作体系一是整合壮大影视人才管理力量。不断完善实验区党工委实体化运作体系,进一步整合市内影视文化人才资源,真正发挥管委会组织人事局作用,把市内文化人才资源集中到横店这个平台上来。二是着力解决“外行管内行”的管理难题。积极引进高端、专业、紧缺型影视管理人才,采取聘任制,实行年薪制,充分发挥其在影视产业研究和管理方面的优势,加强对影视文化产业政策的规划研究与引导。三是优化服务功能。争取浙江省、金华市各级有利于文化企业注册登记、业务开展的相关权限下放到浙江省横店影视文化产业实验区,使企业在实验区内就能享受从立项到审片的全流程服务,以真正做到服务创新。

参考文献

[1]孔伟.高职影视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艺术百家,2012(3).

[2]胡慧源.文化产业人才培养:问题、经验与目标模式[J].学术论坛,2014(5).

第8篇:影视产业规划范文

借鉴“好莱坞”“宝莱坞”等知名海外影视产业区域品牌,位于我国华南地区的广东省佛山市正在建设“广莱坞”。据悉,佛山市专门设立了规模达50亿元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投资以影视产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助力“广莱坞”建设。

广东是全国首屈一指的电影消费大省。数据显示,2016年广东省总票房达66.6亿元,按省划分,已连续15年蝉联全国电影票房第一。从院线覆盖看,广东省内院线覆盖一二三四线城市梯度均匀,市场消费不断增长。

2016年12月,广东省佛山市与珠影集团正式签署共建“广莱坞”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业内认为,广东一方面拥有腹地纵深的电影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在历史上多次引领影视产业改革开放风气之先。站在新起点上,广东打造国际一流、覆盖电影全产业链的“广莱坞”底气十足。

据佛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明办主任甘绮霞介绍,“广莱坞”兼具电影产业和地理空间概念。从电影产业发展看,“广莱坞”的建设将涵盖电影全产业链发展,包括搭建电影创作生产、发行放映、影视投资及版权交易、电影衍生产品生产和展销、电影活动举办、电影人才培养以及电影装备研发生产等,规划形成产业、资本、创意、作品、人才、技术的集聚高地。

从地理空间规划看,“广莱坞”建设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将电影作为城市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形象塑造的重要载体,通过发展影视主题旅游,打造取景城市地标等多种举措,提高城市对外开放程度,在互动交流中提升相关区域的国际影响力。

2017年6月19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佛山“广莱坞”文化发展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好莱坞”著名的托尼班克罗夫特公司(Tony Bancroft, Inc.)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今后“广莱坞”将与曾创作《花木兰》等著名迪士尼动画的班克罗夫特开展合作。

第9篇:影视产业规划范文

关键词:影视基地;建设;热潮;困境

一、建设的热潮

当今世界逐渐步入一个新的产业调整时期,文化产业受到各国的极大重视,不仅能带来丰厚的经济利润,而且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民族文化影响力的有效途径。在所有文化产业门类中,影视文化产业具有显著的位置和突出的重要性,可谓当今时代最具影响力的艺术类别。与之相应的是影视基地建设,也能够带来诸多效益:首先是经济效益,作为文化产业的一种,能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其次是文化效益,对历史上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古代建筑、民俗文化等,都能起到很好的保护和展示作用;另外还具有社会效益,影视基地的文化性特质,使其能够承担社会教育任务,提高整个社会的人文素养和精神文明,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自1987年中国最早建立无锡影视基地并成功运营,便引发了国内影视基地建设的热潮。进入新世纪,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被纳入全国规划纲要,也使得这种热情未及冷却便又重新唤起,各地掀起新一轮“造城”的热潮。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地有大大小小的影视城一百多个,人造景观近四千家,目前还有几十座规划建设的影视城正在施工和招商之中。以笔者所在的江苏为例,眼下正在大力建设的石湫影视基地,还被列为“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的十大文化设施和十大文化产业项目之一。此外,江苏苏南地区的溧水、苏州、无锡、扬州等地皆有影视基地。

二、现实的困境

与影视基地建设的热潮形成鲜明对比,对于影视基地建设和发展的前瞻性研究严重滞后。这种滞后所带来的问题现在已经凸显,直接反映在影视基地建设的无序、混乱局面上,如仓促上马、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等,这些势必导致市场严重饱和、资产沉积和恶性竞争。国内许多影视基地已在遭受生存和发展的严重困难,如云南安宁玉龙湾影视城现今门可罗雀;南京影视城人去楼空、破烂不堪;因拍摄《东周列国》而建立的河南焦作影视城,自“东周”剧组离开后就长期空闲无事,而巨额的欠款则成了当地沉重的财政包袱。如果把影视城纳入到主题公园范畴,根据国家旅游局2005年的统计数据,“全国2000余家各类主题公园赢利者仅一成,亏损占七成, 2/3投资难以收回。更严重的是被各种影视城项目套牢的资金,保守估计有上百亿元。”①影视城建设出现的严重问题不能不引起学界的关注和反思,并研究相应的对策来改变这种不良状况。

三、未来的思考

中国影视基地的未来建设,可以更多植入国际化元素,建设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的国际影视城。随着影视制作的国际化合作越来越频繁,这也为影视基地提出了国际化建设的目标。国内少数影视基地建设了欧美景区,但规模有限,可以弥补部分国外场景的拍摄之需。而现有影视基地的中国历史景观已经足够多,完全能够满足各个时代古装影视剧拍摄的需求。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民国,如宫廷建筑、寺院建筑、民居建筑、商贸建筑等各种类型,现有影视基地将之全部囊括其中,甚至是多重覆盖。

国际影视城建设也应避免盲目跟风的现象,控制数量、重视质量。国际影视城对海外景观的迁移再造,也就引入和再现了异域文化。例如哥特式建筑风格、巴洛克建筑风格、洛可可建筑风格等,甚至美国白宫、巴黎圣母院等都在此汇聚。这种国内的“海外”旅游市场有众多平民阶层支持,在此亦可集中参观和感受其所汇聚的异域风情。而且国际影视城也易于引起世界注意,产生世界影响,吸引到来自不同国家的游客。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现代影视拍摄、制作技术进步,如使用蓝/绿屏的拍摄技术和场景合成技术,以及三维数字影视城建设等,对现有影视基地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我们也必须思考影视基地经营模式的发展方向,为其在未来改进或转型提前有所准备。

我们不难可以预想到,在未来,三维数字影视城的地位和作用将会日益凸显,因此现在也有必要抢占先机,重视和加强虚拟影视城的建设工作。建设三维数字影视城,是指运用现代先进的电脑软件技术,制作和开发高度逼真的三维数字影视城,并循序渐进将它扩大规模,逐步加以完善,打造出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民族的虚拟影视城库。在此基础上,就能有效结合蓝屏/绿屏拍摄技术与影视合成技术,形成和应用影视艺术作品摄制的新模式。

注释:

①左佑,皮焕然.国内20余个影视城圈钱圈地正忙[N].中国商报, 2003-12-30.

参考文献:

[1[项仲平,邵清风.中国影视基地现状和产业化发展对策[J].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6).

[2]詹成大.影视基地的集聚效应及模式探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7).

[3]施超男,袁权锋,等.浙江影视基地的盈利模式与发展对策研究——以横店、桃花岛、象山和西塘影视基地为例[J].电影评介,2011(3).

[4]郭文,王丽.影视型主题公园旅游开发“共生”模式研究及其产业聚落诉求——以央视无锡影视基地为例[J].旅游学刊,2008(4).

[5]宫承波,闫玉刚.文化创意产业总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